开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23-01-09

第一篇:开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开封菊文化

1、开封与菊文化渊源

历史上,人们将炎黄时期仓颉、黄帝与菊花联系在一起,称之为“仓颉菊”、“黄帝菊”。其中“仓颉菊”,自古就盛产于河南开封、虞城等地的仓颉墓一带,与炎黄时期在开封称帝、巡游虞城一带的仓颉氏族有着历史传承关系。

夏代太康时期为“有穷氏”后羿执政。“有穷氏”即“有菊氏”,居住在昆仑山“五行”北部“天”、“穹”、“封钜”,也称“丰沮”之地。 “有穷氏”也称作“夷人”。“夷人”自开封昆仑山、“封钜”、“丰沮”之地向山东一带迁徙后,被称作“东夷人”

“封钜”是炎帝之子、黄帝之师。黄帝“胙土封氏”时被封在“丰沮”,故名称“封钜”。“封钜”与“丰沮”同音同义,在开封北部、封丘西南部之间,也是“沮(雎)水”、“渠搜”等地名最早的发源地。说明以“菊”为图腾的“有穷氏(有菊氏)”与炎黄时期的“封钜氏(丰沮氏)”、“沮(雎)水”、“渠搜”等地名不仅音义相同相近,而且最早也发源于三皇五帝“中央之国”的开封、封丘之地。对此,不仅“封”姓族谱有记载,“封”姓后人也是认可的。这是开封上古时期就有“菊”花和“钜(巨)”人繁衍的一个证据。

到了唐代,帝王不仅开始为菊花写诗作词,还在皇家花园里种植菊花。唐高宗李治在《九月九日》的诗中写道:“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这表明唐代种植菊花早已传播到了陕西等西部地区。

尽管当时菊花已有多种颜色,但开封的“白菊”却是诗中最早出现的“霜”花。第一个发现并诵咏开封白菊的诗人,当推唐代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刘禹锡在咏菊名篇《和令狐相公玩白菊》中,对开封“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的描述就是证明。白居易在游历杭州、洛阳、苏州“三处菊花同色黄”后,晚年在开封见到“白菊”,不由得既兴奋又感慨,并在《重阳夕上赋白菊》的诗中说“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中唐时期白菊还是珍稀品种,但到了晚唐时期,白菊已经广泛种植了。对此,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九日》的诗中说:“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这说明白菊的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了。

事实证明,尽管菊花在唐代已经种植繁衍到苏州、杭州、洛阳、西安等广大地区,但仍然只有开封的菊花品种最多,也最有特色。就是在这一时期,作为农历节气的“重阳节”被唐朝正式定为民间节日。

三、以“节、会”为标志的宋代菊花文化空前繁荣

开封是北宋皇都和古代菊花的发源地,而北宋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北宋时期的开封菊花闻名遐迩,官方或民间都有农历重阳节气展示菊花的喜好,因此“重阳节”又称“菊花节”。此时,“菊花节”之“节”已经有了“节气”和“节庆”两种含义。

每逢重阳佳节,不仅宋都开封民间有花市赛菊之举,而且宋朝宫廷内也种养菊花、插菊花枝、挂菊花灯、饮菊花酒,甚至还开“菊花会”。据宋代学者孟元老《东京梦华卷》中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孟元老还记载:“重九都下赏菊„„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这些记载不仅表明北宋皇都开封菊花的品种很多,还表明菊花的数量也很多,民间已达到普遍种植和大规模展示的程度。

菊花种植和栽培在北宋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公元1104年,宋代刘蒙在《菊谱》中收有菊花品种163个,这是我国最早记载观赏菊花的专著。《菊谱》主要记载了所收集栽培的菊花品种,并在菊花整形摘心、养护管理和利用种子繁殖获得新品种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北宋三大才子的菊花之争耐人寻味。

北宋时期有一位改革派叫王安石,一位保守派叫欧阳修,两人都曾分别任过宋朝的宰相或刑部尚书之职。他们有着不同的治国理念,也有着对菊花的不同观察和认识。据南宋学者蔡绦《西清诗话》记载,一次,宋代宰相王安石写了首《残菊》的诗,开头两句为“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修读后,笑着纠正说:“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接着,又以带着嘲讽的口吻说:“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王安石据理反驳说:“欧阳修难道不知道屈原的《楚辞》里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吗,真是不学习啊。”欧阳修无言以对。

南宋道教学者曾《高斋诗话》也有另一个版本的记载,只是将欧阳修与王安石的菊花之争演绎成王安石与苏东坡的菊花之争,其余则与《西清诗话》无异。后人认为此事为民间以讹传讹,并批评《西清诗话》与《高斋诗话》审稿不严格。到了明代,冯梦龙在小说《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则有了更为传神的记载。

一次,苏东坡拜访宰相王安石,被宰相府的下人安排在书房里等候。苏东坡闲着无事,随意走动,看见一首题为《咏菊》的诗稿摆放在案头,上面只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两句。苏东坡认得这是王安石的笔迹,但却想不通王安石怎么会吟出如此有悖常理的诗句来。以苏东坡的观点,黄花即菊花,菊花开于深秋,其性属火,最能耐久,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花瓣。王安石将其写成“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荒唐?

于是,苏东坡即兴而发,举笔舐墨,依韵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后又觉得自己为宰相续诗不妥,担心王安石责怪,便不等晤面就一走了之。后来,王安石得知此事,决定杀一下苏东坡的傲气,将其贬至黄州为官。

苏东坡赴黄州上任那年正值重阳之后,恰有好友陈季常来访,两人便一道去后花园赏菊花。没想到连日大风过后,吹得花棚下满地黄灿灿的菊花花瓣,枝上全无完整的一朵菊花。见此情景,苏东坡猛然醒悟。陈季常见而问其因,苏东坡便坦诚地说道:“去岁在王荆公(安石)府中,见他《咏菊》诗二句,道‘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小弟只道写错了,便唐突续诗二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却不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王荆公左迁小弟到黄州,原来是让我来看菊花的啊。”难能可贵的是,苏东坡在事实面前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此变得谦虚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欧阳修、苏东坡同为王安石改革政策的反对派。故事本身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不同认识的交锋。尽管冯梦龙的故事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杜撰,但菊花确实有落花与不落花之分,而屈原《离骚》中的“落英”也有菊花飘落与菊花初开两种解释。通过三大才子关于菊花生长情况的争论,给后人了解菊花文化留下了很多启迪。

北宋的开封金秋送爽、桂菊飘香,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佳节文化活动丰富且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就连远离宋都开封的梁山英雄们也要举行菊花会以示庆贺。据小说《水浒传》记载,重阳那天,宋江在梁山大摆筵席,会同众头领赏菊,“唤作菊花之会”。宋江大醉,作《满江红》一词,中有“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的佳句。这段极为有名的描写,说明在宋代民间也有过菊花节、举行菊花会的风俗。 总的来看,宋代菊花会的风俗大致有以下几项:

(1)登高。在北宋开封过重阳节,民间有登高的习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九日,“都城人多出郊外登高,入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台、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聚宴”。上述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土台、阜冈、高塔等。而宋代开封仍为丘、陵、冈、台等地貌,丘、陵、冈、台之上多为上古时期的人文遗址。如“仓王庙”,为炎黄时期仓颉造字台遗址;砚台,也称“宴台”,是禹王在山铸九鼎、大宴诸侯遗址;“独乐冈”,是黄柏氏驯养驾驭伏羲御车六龙(马大五尺为龙)遗址;“梁王台”,是大禹王都阳城,即汉代梁孝王“梁园”遗址。因此,登高还具有祭祀先祖的含义。

(2)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等。“糕”与“高”谐音。古人认为,这一天吃“糕”,运气就会往上走,生活就会步步高。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说:“九月九日,以糖面蒸糕,上以羊肉、鸭子为丝簇,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东京梦华录》也对重阳糕作了详尽的描述:“各以粉(麦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

在开封民间,九月九日天明之时,人们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这大概也是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之一。当时,人们将重阳糕做成九层,有的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有用“点灯”、“吃糕”、“小红纸旗”代替“登(灯)高(糕)”、“茱萸”的意思。至今住在开封城里的老户,依然要在这一天蒸豆糕、枣糕,其文化传承不言而喻。

重阳糕做成“九层”,除“九月九日”的含义外,也与祭祀昆仑山华夏人文始祖、列位神仙有关。据前秦学者王嘉《拾遗记•卷十》记载:“昆仑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层,每层相去万里。”重阳登高“九层”,具有不忘盘古、三皇五帝开启华夏人文历史的感恩含义。因此,北宋皇都开封道教盛行,台冈之地神庙很多,宋人外出游宴、登高祭祀之风至今不绝。

重阳糕并无固定品种,以松软、易嚼为主,以便于老年人食用。 (3)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菊花盛开的金秋时节。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以爱菊出名有关。后人跟随效仿,便有重阳赏菊之俗。据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菊花“久服利气血,轻身、耐老、延年”。因此,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相结合,以示与陶渊明食菊嗜酒的品行更为接近。

北宋皇都开封的重阳赏菊之风盛行,菊花品种千姿百态。为此,民间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皇城周边的百姓进城观赏菊花成了享受佳节风光的一项重要内容。

(4)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宋代更甚。宋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随身携带。妇女、儿童将茱萸、菊花插在头上;一些地方的男子也有头佩茱萸、菊花的习俗,寓意在于“解除凶秽,以招吉祥”。后来,人们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相赠佩戴,以代替真实的茱萸、菊花,便于长时间保存。

菊花原产于我国。开封是中国菊花发源的中心,而中国又是世界菊花发源的中心。

第二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在世界各先进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取得深入发展,并成为其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本文将主要介绍英国、美国以及日本经济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

1.1英国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纵观创意产业在英国的发展,直至1998年,创意产业的地位才开始上升并日益得到更多重视。根据英国文体部2004年8月发布的《创意产业经济估算统计公报》的估算,创意产业占2002年英国GVA的8%,超过金融业占英国GVA的5% ,创意产业对伦敦经济的重要程度已超过金融业,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据官方统计,过去十年,英国创意产业增长93%,而整体经济增长仅为70%。在这十年间,英国创意产业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超过英国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3%的增长速度。

在就业方面,1997至2006十年间,英国创意产业就业人数以年均2%的速度增长,其中2005至2006年间则高达4%,。创意企业的数量从1997年的11万多增至2006年的12万多,2006年,英国创意产业就业人数高达200万人,成为全球创造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

1.2美国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1977至1997年20年间,美国核心版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6.3%,超过同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2.7%的增长率。核心版权占美国GDP的份额已经从1997年的5.65%,增长到2001年的5.89%和2002年的5.98%。2002年全部版权产业占到美国经济的12%,为12540亿美元,版权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呈继续增长的态势,其中2003年为23.28%,2005年为24%。

在就业方面,1997年美国核心版权就业人数为513万,至2001年核心版权就业人数增至582万,2002年,核心版权产业和全美就业人数均有所下降,其中核心版权产业就业人数降至548万,但1997至2001年间核心版权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均超过美国就业总增长率,2003至2004年,核心版权就业人数仍呈下降趋势,2005年又有所回升。至今,核心版权一直保持着比整个美国经济较快的增长势头,对提高美国就业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3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根据日本数码内容协会《数码内容白皮书2004》的统计,以动漫产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日本文化创意产业,2004年的产值达到12.8万亿日元,约占日本本年国内生产总值的

2.5%,超过了日本农林水产品产值10万亿日元。另据韩国文化体育部数据显示,在世界动画片总计3000亿日元的版权交易中,日本动画片占65%,在欧洲,日本动画片的市场份额竟高达80%。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

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钢铁总收入的四倍。

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2005年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是极具意义的一年,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入了一个调整、完善、反思的阶段,改革经验向政策、法规转化,产业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更加规范有序的阶段。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更明确提出“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重点培育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支持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式,集聚各类文化创意人才”。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文化创意产业正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各地争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出现了一大批诸如北京798艺术园区、杭州Loft49等知名的创意集聚地和一批如“蓝猫”等文化创意活动活动品牌。

纵观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文化创意实践更多的是以城市和地区为载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热闹态势。总体而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北京、上海,二者利用全国领先的文化、经济优势,引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第二梯队为深圳、昆明、广州、长沙、杭州等省会级城市,它们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民族、文化优势,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第三梯队其他城市,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本为将以北京为例,影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增加值603.5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8.76%,从业人员77.4万人,总资产达到4537亿元。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以逐年扩大之势增长,2006年实现增加值812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比重增至10.3%,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为89.5万人。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最活跃、最具增长潜力的产业。

纵观世界各国争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可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是大势所趋,并大有可为。

第三篇:咸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咸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200804303105刘伟琴

内容摘要:咸宁作为武汉“8+1”城市圈之一,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通过对咸宁特色文化的研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成就的基础上用文化创意的思想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打造咸宁文化产业品牌。

关键词:咸宁文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咸宁市地处鄂南,是一座新兴的生态文化旅游城市,中国著名的桂花之乡、温泉之乡、茶叶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其东邻赣北,南极潇湘,西望荆楚,北依武汉,境内铁路、公路、水运四通八达。全市面积9861平方公里,现辖咸安区、嘉鱼县、赤壁市、崇阳县、通城县,共有63个乡镇和6个乡镇级办事处人口278万,森林覆盖率达53%%,是名副其实的“绿城”。

咸宁地名,出于《易经》之“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咸宁自古是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交汇地带,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丰富,富有特色和魅力。 一,咸宁文化特色魅力

咸宁文化秉承荆楚文化的风骨,吸纳吴楚文化的精髓,融粗犷与细腻于一体,集阳刚与阴柔于一身,古老与现代相互融合,淳朴与浪漫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咸宁的主要物质文化遗产有湖北龙山文化遗址尧家岭文化,商代铜鼓为代表的青铜器文化,中欧茶叶之路源头羊楼洞、辛店积淀的茶马古道文化,因赤壁之战闻名于世的三国文化,佛、道两教同藏的宗教文化与闯王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警世文化、原始生态文化和明清民居古建筑文化融于一山的九宫山文化,汀泗桥北伐战争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及桂花文化、楠竹文化等。咸宁正在挖掘和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赤壁盆鼓、嘉鱼呜嘟、崇阳提琴戏、咸宁山歌、桂、竹、洞、泉民间神话传说和颇有先秦古韵的方言民俗文化。民间歌舞、音乐、剪纸、布贴等曾远赴欧洲演出和展览。山鼓、脚盆鼓、呜嘟、拍打舞、《李闯王传说》、《双合莲》等9项目入选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琴戏更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世代传承,异彩纷呈,组成了独具魅力、形式多样的咸宁特色文化主骨架。 同时以温泉、九宫山、陆水湖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最响亮的一个品牌当属温泉休闲文化。

咸宁,又是“中国桂花之乡”,也是“嫦娥文化之乡”。咸宁大规模种植桂花始于唐代,盛于清朝。古老的月亮崇拜与当地桂花种植习俗的结合,催生了独有的“嫦娥文化”现象。2000年,咸宁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桂花之乡”的荣誉称号。 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咸宁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十五”期间,咸宁市加大了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落实了国家出台的各项文化发展措施,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从财政、税收、土地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二,咸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曾几何时,咸宁的文化资源静养深闺,难以显现经济和社会价值。近几年来,咸宁市突出文化旅游和温泉休闲,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具有咸宁风格、咸宁特色、咸宁气派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彰显出新特色、新气象、新魅力。

㈠发展路径多元化

目前,咸宁市文化项目呈现齐头并进之势。例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赤壁之战、李自成殉难地、北伐汀泗桥等战争遗址,咸安刘家桥、赤壁新店羊楼洞、通山大夫第等明清民

居,还有九宫山、陆水湖等,都结合民俗文化和乡土风情资源,逐步构建起文化旅游网络。旅游产品不断挖掘地域文化的内蕴,开发态势如火如荼。赤壁市依托茶文化和三国文化,开发茶叶、猕猴桃、鱼、竹等“赤壁四宝”,行销海内外。嘉鱼县依托“二乔”文化生产“小乔”木枕、“二乔”麻花,成为游客之首选。咸安区延伸嫦娥文化产业链,开发桂花酒、桂花蜜、桂花糕和桂花糖系列食品,备受消费者青睐。

集聚是文化产业壮大之征象。市温泉文化产业初具集聚效应。生态新城倾力打造第五代温泉文化,按“一核二片三轴四区十园”建设现代化田园型生态城。以月亮湾为中心,汇聚温泉谷、碧桂园、三江森林、太乙、叠水湾、温泉国际等众多温泉企业,集中体现温泉度假、生态居住、养生休闲等功能。

㈡文化品牌高端化

品牌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咸宁市大力实施文化品牌提升战略,重点打造几大品牌。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有效整合文化资源,使资源优势化为产业优势,一批特色鲜明、品位高端的文化品牌,正走出鄂南幽巷,昂首迈向全国。

最响亮的一个品牌当属温泉休闲文化。咸宁市温泉产业具有两个鲜明特质:一是高品位。休闲时代的温泉消费十分注重品味和质量,我市温泉发展定位越过“泡汤”层次,从满足单一疗养的物化享受,提升到满足消费文化、精神层面。近两年,大量星级温泉度假村的建设,形成集养生、休闲、美容、健身、旅游、商务为一体的高端温泉休闲产业。二是复合型。我市一直以“大文化”的理念塑造温泉文化。从一开始就把三国历史文化,鄂南山水文化、桂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向阳湖名人文化,汀泗桥、黄袍山等红色文化,都作为温泉文化的丰富底蕴。

咸宁市委、市政府也在大力推广温泉文化,通过整合和策划咸宁温泉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首届中国咸宁温泉文化国际旅游节”、 “美在咸宁————中国温泉之都”摄影大赛、“中国温泉之都————魅力咸宁”锦绣山水缤纷游、“中国温泉之乡”树碑仪式等活动大大丰富了咸宁温泉文化的内涵;鄂南民俗风情歌舞《梦寻咸宁》演出、全国著名诗人“极沐楚天咏温泉”诗歌大赛、“有朋自远方来”盛大欢迎音乐午宴等,也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提升了咸宁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扩大了咸宁地方特色文化的影响。

另一个品牌是三国文化。近年来,咸宁市三国文化产业纵横扩展。纵向方面,不断开掘文化内涵。总投资3.1亿元的赤壁风景区扩建工程,新建三国雕塑园、古战场恢复区、三国城、三国宾舍、大型系列《赤壁大战》场景戏等,赋予三国文化更深的蕴藉涵容。横行方面,努力延展文化覆盖面。投资1.6亿元的湖北风情赤壁度假村,打造地域风情文化。嘉鱼挖掘二乔文化,倾力打造二乔公园,与赤壁之战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

㈢产业模式特色化

文化产业的新气象与特色十足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咸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办法是:节会开路。2009年首届温泉国际文化旅游节成为彰显城市品牌,展示咸宁形象的靓丽名片,对拉动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县市区节会运作也十分成功。赤壁市连续举办三国赤壁文化旅游节,使三国文化产业突飞猛进。通山县九宫山避暑节、咸安区嫦娥文化研讨会等节会都成为拉动文化旅游,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歌舞搭台。咸宁市坚持一手抓艺术生产,一手抓市场运作,加大专业艺术的市场化步伐,摸索出了一条“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新路子,初步构建起以市场为核心的专业艺术发展新格局,艺术生产的整体实力显著提高。

同时,歌舞也为经济发展搭台酬唱。两届旅游节中,《梦寻咸宁》受到海内外嘉宾高度评价,为节会胜利举办增添厚重的砝码。目前,全市歌舞百花齐放、精品叠出,赤壁市的《千

古风流》、三国赤壁景区实景戏、通山县的《白云深处》、咸安区的《千桥流水桂花香》、崇阳县的《隽水河畔》,都对地方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搭建了流光溢彩的舞台。

咸宁全市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生态文化旅游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依托长江工业园,成立了占地1.8万平方米的咸宁印刷工业园,同时聚集民营资本在各个县市区分别组建了占地8000平方米的图书超市;咸宁的广播电视产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5年,该市共实现文化产业产值和销售收入8.37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2%%。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万余众。

三,咸宁文化发展对策

“十一五”期间,咸宁文化产业将向多元化发展。开发温泉谷、龙佑温泉,发展温泉度假休闲产业;开发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发展文化名人产业,完善开发汀泗桥北伐战争旧址等红色文化产业;依托通山古民居和赤壁羊楼洞、辛店石板街,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依托“咸宁是武汉的后花园,生态条件最好”的优势,新建温泉美食文化城,发展饮食文化产业;依托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项目,发展壮大体育旅游。同时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发展壮大媒体传播、出版发行,计划到2012年,文化产业产值达到17亿元,占全市GDP的6%,形成文化旅游、媒体传播、出版发行、娱乐美食洗浴休闲四大支柱产业,文化产业有望成为该市最大的经济增长点。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温泉发展未形成集聚效应,产品的知名度仅限于湖北周边地区,因此要全局统筹温泉旅游休闲开发。同时不可忽视咸宁竹文化的开发利用。解读、利用、弘扬竹文化,有效利用竹资源,发展竹文化产业,提高竹产品附加值,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者统一。

㈠用文化创意提升温泉产业发展水平

如今,国内许多温泉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利用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品牌。如何用文化创意挖掘温泉产业的附加值,不断出新,研究温泉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从而研究利用温泉整合休闲业的文化新项目,已经成为实现温泉休闲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助力。令人高兴的是,咸宁温泉这一新的温泉文化品牌也正在形成。

温泉正成为咸宁的城市新坐标。温泉正成为咸宁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交融发展的载体。赤壁三国历史文化、汀泗桥红色文化、桂花楠竹之乡的生态文化等要与温泉文化汇聚碰撞,用一个大文化的理念,丰富了咸宁的城市精神,使得咸宁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个国际服装节,把大连推向了世界;一个国际风筝节,把潍坊推向了世界。只有通过分析文化资源,比较优势,咸宁打出了温泉牌,推出了温泉文化节,通过温泉和温泉文化的酣畅喷涌,咸宁温泉文化品牌会越来越亮。

㈡用市场开发观念打造竹文化品牌

结合现代人追求养生和绿色生态的消费心理,对咸宁竹制品(食品)的营养成分、保健功能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和宣传推广。在竹子的利用,经济价值的开发方面,可以说前途无量。竹子生长速度快,易于栽种繁殖,产量很大,用途甚广。竹笋营养好,竹材质量高,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加工可以开发一些新产品。竹制器物,符合环保要求,只要提高工艺水平,仍有广阔市场。竹子在药物、保健品提炼方面也大有文章可做。例如中国新时代集团以淡竹叶为主要原料,科学提取、精制而成的“竹康宁”,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免疫调节的保健功能,被誉为保健珍品。

大力开发咸宁市竹雕特色旅游工艺品,可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促进文化艺术遗产的继承和保护,扩大农村和农民就业,实现富民强市。特色竹雕旅游工艺品可成为旅游者良好的纪念品,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延伸,对咸宁市可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把握较

有发展前景的竹文化产品。如:日用炊具、茶具、餐具、工艺玩具、工艺品、家具工艺、用具、装饰品,利用竹材复合板、人造板开发的产品,以及竹荪、竹笋等为主的竹文化产品,以及应运而生的竹雕刻、竹文学、竹文化、竹画、竹艺术等竹文化产业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咸宁这块古老的热土孕育出来的灿烂文化,正沐浴着文化市场化的春风,在继承和发扬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咸宁已是一座"城中有山、山中有水、水绕城转"的山水园林城市和旅游名城。在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在优秀人才的建设下,咸宁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湖北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钟新桥著湖北人民出版社

《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9)》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四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

(一)、这些年中国的文化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文化部门的建设以及向产业转化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中国文化产业已经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到2o10年底,文化部主管的产业文化单位就有20多万个,娱乐行业、音像行业、文化艺术行业等年上缴税20多亿,创值100多亿元,若再加上媒体、出版、培训,文化旅游等产业一千多亿的市场规模,已经具备了进一步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我们的文化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已有一些发展比较健康的成功的例子,”超女”的成功运作,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巨额的经济效益,品牌和开创意识的无形资产也是不可估量的。

另外一个突出的典型就是张艺谋的电影特别在九十年代末期以后他的电影的产出与运作无不在与市场结合多采取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我们从数千万的票房收入上就能感知到这种娱乐文化在商业运作中所产生的效益,尽管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离真正的文化产业还有一段距离.但从这我们就能看出文化所能创造的传奇:文化一旦成为一种产业所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是其他资本所无法比拟的。

(二)、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从1994年开始就开始探讨中国文化产业的问题,基本上与曰本、韩国把文化作为立国方略同时提出。但由于体制上和理论上以及思想认识上的一系列原因,中国的文化产业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

国家。现在的日本和韩国游戏软件、动漫画、日剧韩剧等文化产业在几年内已经迅速成长为本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中国却被甩得很远。

特别是娱乐文化的商业化运作.当国外已经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的时候.国内的文化产业尚在起步阶段甚至说还没有形成一种产业.大多零散的存在于市场而且在市场中的生存周期特别短暂。中国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都不容乐观.包括媒体、动漫游戏等.都是无法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的。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另一个表现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上的碎片化庸俗化定位严重失衡。它只是定位在一个纯商业性的附属物的地位上。比如近几年闹得比较火的山东曲阜”祭孔大典”.便完全是纯商业的运作是真正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办节的同时.大张旗鼓地搞招商引资经贸洽谈、企业论坛.而且搞得热火朝天.决策者和当地媒体也对举办活动所带来经贸上的收益津津乐道。把文化只看成一种平台而且这种平台只是为经济这一主角准备的。文化只是一个相当表面的点,是一个只扮演衬托的配角。从来不曾深入地发掘这些特色文化的真正的实质性的内涵和潜力。

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不足的原因

(一)从生产者角度看制约因素众多。一是文化创作环境不佳。目前国内很多文化主体,特别是大学、艺术团体等受到体制的限制,条条框框太多,婆婆太多,使得它们的创造性受到戕害,甚至导致缺少创作的活力。二是市场开放程度过低。从出版业来看,在产品层面上市场

化程度已经比较高,而企业化和股份化依然步履蹒跚。最突出的表现在动漫产业,由于我国电视台的动画播出费极低,出现了制作机构的经营活动难以为继的局面。三是法制环境不理想,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以图书出版为例,正版还没上市,盗版就已经大行其道,甚至有些读者找作者签名,拿的就是盗版书。此外,山寨现象也折射出知识产权保护的尴尬。山寨作品一方面体现了草根的智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那些恶意剽窃他人创意的做法确实严重挫伤了原创者的创造热情。如何通过知识产权立法来既保护创造性的“山寨”活动,又限制“剽窃式”的盗版活动,是摆在中国立法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四是中国文化推广方式过于死板,媒体海外落地后仍难参与主流舆论。目前,中国媒体落地海外的步伐越来越快,然而,此类媒体由于官方色彩较浓,播出内容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在西方国家主流社会中仍然处于边缘地位。

(二)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是国内居民消费不足,国外消费者心存偏见。 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不足。目前中国中低收入阶层达到11亿人左右,是基本的消费群体,居民收入扣除基本生活需要和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福利支出后,可用于文化消费的收入并不多,消费能力受到了严重影响。二是国际各种对华偏见与措施的影响。出于对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的有意无意的误解,不少国家一直对中国心存偏见,各种“谬论”以及莫名其妙的举措层出不穷,比如其“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去中国化”等等。这都是妨碍其他国家的国民接受中国文化的严重障碍,中国文化产品在这些国家自然很

难获得认可。

三、关于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若干建议

(一)尊重文化的价值和尊严,改进领导观念和方法。

文化产业需要良好的环境,应该尊重文化生产的特殊规律,尊重文化的价值和尊严,减少文化领域的领导权威和长官意志,把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真正落实到文化生产之中,把竞争机制全面引人文化生产,让广大文化工作者有充分的独立自主的权利,有广阔的自由创造的空间,保证一切优秀的、有创造性的产品问世。

(二)完善文化产业的市场化。

为完善中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并使其产品与服务的推广手腕更为灵活、更富有吸引力,应当考虑将文化产业进行多层次的开发,以吸引各类企事业单位、诸多确有才干的人才加入文化产业中来,以推动这一行业的发展与成熟。考虑到我国的文化意识形态,我国的文化产业市场应当遵循分层、分领域逐步开放的原则,逐渐允许境外有实力有影响的影视制作机构、境内国有电视节目制作单位合资组建中方控股的节目制作公司,允许境外制片机构同境内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合资组建由中方控股的影片制作公司。外资文化产业公司精良的制作水准和高超的运作经验最终将有利于提高本土文化产业公司的运作水平。

(三)新媒体时代的知识产权立法创新。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下,复制变得易如反掌,“山寨现象”的出现有着技术方面的原因,再妄图把所有著作权牢牢控制在作者手

中已不现实,“版权开放”不失为一种合理有益的探索。最终消费者可以让渡版权作品的首次传播带来的复制权利益,通过点击率分成、二次销售、衍生产品的开发而获得相关的著作权收益。这种方法既能使复制者、山寨者获得正版授权,而且使其盈利空间也向纵深发展。电视台也获得一个在互联网上扩大其节目影响力的途径,还会通过其提供的节目中的嵌人式广告得到不菲的收入。这种方式可以不妨作为视频类网站与电视台等著作权人合作的重要方式加以尝试。

(四)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减少阶层收入差距,增强国内民众的文化消费能力。

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减轻人民负担,减少阶层收入差距既可以减少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和谐,又有助于增强民众的消费能力(其中也包括文化产品的消费),从而促进内需,减轻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五)面向国外消费者优先发展特种文化产品。

一是开发新型数码文化产品。应该积极发展新型数码文化产品,如网络游戏,韩国就是这方面的榜样。这种产品因为所表现的某国文化特质较少,所以更具普适性;同时所依赖又是全球共通的计算机语言,不存在文化上的暗礁,韩国人做的,一贯以聪敏著称的中国人没有道理做不得,做不好;而且,此种文化产品利润丰厚,对中国物质财富的记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极为有利。二是开发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全球化时代并非强势文化一统天下的时代,而是多种文化相互作用、相互竞争、相互融合的舞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

不妨优先发展相对易于外国人理解又极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项目,比如中华饮食、中华养生、中国功夫等。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度迁就外国人的偏好而任意迎合他们,那样做得不偿失。例如,中华饮食虽然遍布世界,但往往因为过于迎合外国人而失去了地道的中国口味,从而也就失去了外国人认同中国文化的机会。使某人接受某种文化产品,其实就是使之接受该种文化产品所体现的价值观。

第五篇:淄博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关于淄博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

文化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及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目前,文化产业正以科技人文、绿色低碳、高附加值的优势,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亮点,成为一些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淄博作为古齐国故都、齐文化的发祥地,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百年发展史的城市。今天,正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借助工业结构调整,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成功嫁接文化产业,这既是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也是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因此十分有必要对淄博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做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一、目前发展现状简介

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世界足球的发源地,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乡,被誉为“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瓷名城,足球故乡”,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全市拥有190处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00多个群众文化活动组织,10余个节庆文化品牌,是“中国琉璃之乡”、“中国花灯艺术之乡”、“民间艺术表演之乡”、“民间鼓乐之乡”。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我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必要的载体和基础条件。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61.23亿元,比2007年、2008年分别增长51.22%和23.19%,占全市GDP比重为3.15%,文化企业2000多家,从业人员近20万人,城乡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分别为1550元和528元。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印刷发行、文化艺术、网络传媒、机制纸及纸板制造、手工纸制造和工艺品及收藏品销售等重点行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初步形成了主业突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一)广播影视方面。淄博广播电视台的淄博人民广播电台,包括新闻、

生活、交通、音乐4个频率;淄博电视台,包括新闻、生活、商务、影视、文艺以及付费频道7个频道;移动电视包括交通生活、新闻综合2个频道;全市60个电影放映队,加上三条院线,形成数字、巨幕、立体动感影厅和五星级影院,年均票房收入达1700万元,。

(二)文艺演出方面。歌剧舞剧院、五音戏剧院、京剧院及聊斋俚曲剧团等齐文化专业演出团体10余家,800多个群众文化组织,拥有五音戏、鹧鸪戏、俚曲等10余个地方剧种。围绕悠久厚重的齐文化,创作生产了京剧《保鼎记》、《马夫掌鞭》、《颜文姜》,图书《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和电影《画皮》、电视连续剧《王渔洋》、大型乐舞诗《齐风韶韵》等一批反映地域文化、体现淄博风格的精品力作,一批以齐文化为题材的剧目正在创作中。我市现有淄博市歌剧舞剧院、五音戏剧院、京剧院及聊斋俚曲剧团、淄博市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民间剧团59个,群众文化组织800多个,拥有五音戏、鹧鸪戏、俚曲等10余个地方剧种。围绕悠久厚重的齐文化,创作生产了京剧《保鼎记》、《马夫掌鞭》、《颜文姜》,图书《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和电影《画皮》、电视连续剧《王渔洋》、大型乐舞诗《齐风韶韵》等一批反映地域文化、体现淄博风格的精品力作,一批以齐文化为题材的剧目正在创作中。,获多项全国奖、省级奖。面向市场营业演出年均5000多场次,观众300多万人次,年收入4000多万元。

(四)文化娱乐市场方面。全市现有歌城24座,歌厅1039个,舞厅43个,音乐茶座32个,从业人员16000多名,年收入近7亿元。音像制品零售、租赁、放映点469个,从业人员近3000名,收入近7000万元。网吧600个,从业人员3400多名,收入1.6亿元。

(五)文博会展方面。全市现有馆藏文物202681件,历史人文资源314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8处。全市登记造册的古玩市场共有6家。“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以及饮食文化节”、“国际齐文化旅游节”、 “传承齐风、面向未来”齐国历史剧展演活动和孝文化节等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有效推动了会展业的发展。

(六)报刊业方面。我市现有全国刊号报刊15种,淄博新闻网站1个,有43种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全市15种报刊期发行量己达55.61万份,年主营收入近2.04亿元,其中发行收入2263.6万元,广告收益10853万元,其它收入7300万元。全市43种内部资料期印刷量达12.6万份。

(七)印刷发行业方面。我市印刷企业分三级管理,省新闻出版局直管三大厂,市新闻出版局管理市属印刷企业共214家,区(县、市)文体局管理其它印刷企业200家和打字复印企业400余家。其中有国家定点出版物印刷企业87家,占全省(163家)的一半以上。国营书店在图书市场中仍占主导地位,现有6家大型民营书店,软件店由2000年的120多家精减至现在的62家。全市现有报刊批发市场两个,销售报纸200余种、期刊300余种。

(八)旅游业方面。我市现有景区点30余处。其中,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5处,国家2A级旅游景区1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两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三处。现有旅行社232家,其中:国际社18家,国内社214家。现有持证导游员3000多人。另有旅游星级饭店91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11家,三星级45家,二星级32家,年接待入境旅游者22.6万人左右,国内旅游者182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95亿元。

(九)其它文化企业方面。我市现拥有广告企业952个,文化艺术品收藏企业30个,文教办公用品销售经营商店312个,乐器经营商店108个,工艺美术字画制作销售点126个,礼品制作销售公司232个,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年收入近80多亿元。

二、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

(一)我市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市现代工业发展已有百多年的历史,期间历练和沉淀形成了厚重的工业文明。目前正处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由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粗放型向集约型、高附加值经济增长方式升级、转变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近几年工业结构调整和改革发展都在往深层次中寻求突破,面临着大量的知识智力向文化产业转型。根据欧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处在工业化转型时期的城市,正是发展文化产业的

大好机遇期。

(二)丰富的人文资源为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基础。齐文化、聊斋文化、商埠文化、陶琉文化、渔洋文化、黄河文化、孝文化,以及孟姜女、牛郎织女传说文化、地区五音戏文化、饮食文化、蹴鞠文化等十几种文化相映成辉,8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山东省居第二位),10多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00多个群众文化活动组织,10余个节庆文化品牌,是淄博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条件。作为齐文化的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淄博历史文化可圈可点。临淄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的故都,因齐国最早兴起蹴鞠运动,临淄被国际足联认定为世界足球运动起源地。齐文化以其开放、务实、创新,以及兼容并蓄的特质,成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淄博历史上曾产生过许多著名人物,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孙武、左思以及清代著名文人蒲松龄、赵执信、王渔洋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东部齐国故城文物浩繁,有“地下博物馆”之称;中部有《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的故居;南部拥有鲁山、原山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开元溶洞、樵岭前溶洞、沂源溶洞等绵延数十里的溶洞群以及“沂源猿人”遗址和齐长城遗址;西部百年商埠重镇周村,有“天下第一村”之誉,还有被誉为“北国江南”的马踏湖、大芦湖。这些,使淄博成为环渤海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文化资源的富矿区。

(三)巨大的知识积淀和人才积累。我市工业化的发展过程,造就了大量的知识型人才,构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我市工业发展历史悠久,门类众多,涉及行业和产业多,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型产业工人和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和快速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丰富和提高了我市的人才层次和水平。

(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水平打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从2000年我市国民生产总值过千亿元以来,至今,我市的GDP是连年快速增加。经济学家认为,人均达到1000美元GDP的时候,第三产业占GDP总量应在40%左右,其中文化类产品产值所占比重也应随之大大增加。生活水准将会从过去的温饱型转向精神消费型,这个时候精神消费商品就会升级,文化产业就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2007年淄博市GDP达到1945亿元,人均GDP达到6500

多美元,但是文化产业增加值仅有3.15%,相对偏低,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潜力。

(五)大量的文化艺术人才储备。我市每年大量考进考出的艺术类人才成为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的人才储备。据统计,从2002年以来,我市参加高考艺考报名和录取的学生占全省的比例均在10%左右,2006年以来,我市艺考报名的学生超过10000人,每年被各类院校录取的接近6000人。大量的艺考生高等教育毕业后,除了一少部分专业类拔尖的考生流到外地外,返回就业的艺术考生占到80%以上,随着艺考热的持续生温,这个数字还要继续增长。这些专业人才作为淄博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和后备军,将为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六)丰富的文化与经济资源联姻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一百年来工业发展形成的经济总量优势,丰富的人文资源,大量的知识积淀,丰厚的人才储备,形成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优势。从近几年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量上来看,文化产业潜力巨大,可持续能力强劲,后劲充足,涌现出了山东世纪天鸿、鸿杰印务、荣宝斋等一批强势发展的文化企业。荣宝斋淄博分店,是全国唯一的一家分店,据悉,这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品牌企业,曾在国内多处发展,但业绩均不理想。而天鸿书业等民营文化企业,过去曾在其他的城市发展,但是,囿于经济基础、人才积累等条件的所限,后续乏力,而一迁到我市,如鱼得水,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

综上所述,淄博市把文化产业作为全市经济的新支柱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条件业已成熟,在新一轮的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应抓住机遇,在规划立项、资金投入、政策保障、机制激励等方面,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迅速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上一篇:考察提拨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客房部经理岗位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