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产发展

2024-06-07

工业生产发展(精选十篇)

工业生产发展 篇1

然而, 煤炭行业自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的50年中, 一直处于微利和亏损边缘, 其中有25年全行业亏损, 直到2001年才真正走出困境。近10年来, 我国煤炭产量保持了年均2亿吨的高速增长。如今的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 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耗国。但是过快的煤炭生产消费增长隐忧重重, 不仅对环境治理和煤矿安全形成巨大压力, 也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极大挑战。

未来十年, 我国将处于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关键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增加。我国一次能源结构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 煤炭将继续承担起保障我国能源供应的责任。煤炭工业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第一, 控制总量增速。未来中国煤炭工业不能再走无节制增加煤炭产量的道路, 要控制煤炭产量增速, 提高能效。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煤炭工业发展历史来看, 工业化完成之前煤炭产销量的增长是普遍规律。但从主动适应促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宏观形势出发, 未来中国煤炭产量的增长必须处于一个合理的水平, 实现煤炭资源的集约化开发, 使煤炭工业发展呈现“总量持续增长、增速逐步放缓, 煤炭产量随工业化进程逐步达到顶峰”的发展态势。

第二,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一批跨地区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提高产业集中度是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2002年, 美国前20家煤炭公司的产煤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82%, 其中前5位的大型煤炭公司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52%。煤炭产业具有资金密集型、技术集成型和产出固定型等特点, 较高的集中度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抓住当前煤炭供求关系相对宽松的有利时机, 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

第三, 统筹转化方向。发电仍是煤炭转化利用的主要形式, 新型煤化工大规模推广还须慎重。目前, 美国和欧洲的发电用煤比例约分别为90%、80%, 澳大利亚发电用煤也超过煤炭消费量的85%。而中国发电用煤只占煤炭消费总量的50%左右。可以预见, 电煤在中国煤炭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经历缓慢上升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中国煤炭资源西多东少、北富南贫, 煤炭生产地与消费地逆向分布, 在发展燃煤发电的过程中, 必须根据先进输电技术的研发进展情况和中心负荷地区的电力安全需要, 统筹规划能源流向, 科学确定电源点布局, 加快劣质煤就地转化, 实现输煤与输电平衡发展。

第四, 推进节能减排。煤矿企业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首要途径, 加快建设高效、节约、环保的现代煤炭产业体系。改革现有开采模式, 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 研究煤炭气化等方式解决开采难度大的煤炭资源回收问题;研究保水开采技术, 推广矸石充填不升井;复垦沉陷区, 建设生态矿区。发展高参数超临界煤电机组、煤气化联合循环机组、大容量循环流化床机组, 研究碳捕获、埋存与利用技术, 适度发展煤气化和液化。总结“十一五”煤矸石电厂项目建设经验, 研究“十二五”煤矸石项目规模和布局;强力推进煤矿瓦斯“先抽后采、抽采达标”, 加快重点煤矿区煤矿瓦斯规模化抽采和利用工程建设和重点煤层气田的地面开发。

第五, 加快科技创新。加大煤炭行业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性技术研究, 推动煤矿由传统的生产方式向大型化、现代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方向转变, 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由经验决策转向信息化、系统化、科学化决策上来, 推动煤炭产业由资源开采向深加工转化和清洁高效利用方向发展, 逐步建立起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煤炭产业。

第六, 加强国际合作。2009年, 中国煤炭净进口量达1亿吨以上。保持适度规模的煤炭进口, 既有利于煤炭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也有利于调节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另一方面, 还促进了世界煤炭开采水平的提高。经过多年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生产开发, 中国煤炭企业积累的一些经验可与国际同行分享。继续推进走出去战略, 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在境外投资办矿, 通过国际合作, 提升管理水平和理念, 增强国家煤炭安全保障。

第七, 推动制度创新。深化煤炭价格改革, 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治理等外部成本的煤炭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放开电煤价格, 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落实好国家关于煤矸石、煤层气发电上网, 煤层气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激励扶持政策;积极推进《煤炭法》的修订, 组织研究配套法规、规章, 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和开办煤矿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的实施, 继续跟踪煤矿企业行政许可整合撤并工作, 促进煤炭管理职责分工的逐步理顺;把煤矿安全生产落到实处, 实现根本好转。

工业生产自动化的发展优势 篇2

自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的工业生产经历了由最原始的密集人力劳动向半自动、全自动机械化设备生产的转型。但是,密集人力劳动的生产方式依旧是我国工业生产的主流方式。随着国家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高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密集人力劳动为基础的生产企业,将会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巨额生产成本和人员的频繁流动性而难以为继。

企业的主要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是要占到很大一块的,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营收利润。以广东省为例,据统计,2003年,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仅为20345元/年,而2012年统计数据比2003年增加了91.2%。加上物价上涨引起的生产材料的上涨,企业的生存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

其次,随着信息交流越来越便利,待遇的差异造成员工的流动性过于频繁,更是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那么如何解决人力成本问题,如何改善员工流动带来的生产效率问题呢?一句话:生产机械化、生产自动化。

为什么生产自动化可以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从生产成本的性价比来讲,机器比人力更加实惠。我们就以油墨生产行业为例,一条全自动油墨灌装生产线,仅需2个管理人员即可,购进一条生产线大概需要16万(包括防爆灌装机、传送带、上盖机、贴标机),每年的维护费用大概3000元,两名管理员年工资共6万元。而一条传统的灌装生产线至少需要6名员工,以每个员工年工资3万计算,需要18万元。那么我们假设全自动灌装生产线的使用年限为5年,那么前者的成本为16万+6万*5+0.3万*5=47.5万,而后者的成本为18万*5=90万,二者相差竟如此悬殊。

其次,机器比人员更加稳定,生产效率更高。机器放在那里,它自己不会不会跑掉,不会因为待遇或者其他琐碎的事情而罢工(当然,故障除外)或者跳槽,管理起来更加容易。而且机器的生产效率高,不会出现旷工偷懒的行为。我们以广州松展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的SAU-50EX自动定量防爆液体灌装机为例,此机型每小时可灌装120桶(水50Kg/桶),而同等条件下人力操作仅灌装80—90桶。

工业:构建现代工业发展新体系 篇3

2008年12月1日,川威集团提钒工程一期点火,钒钛战略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2012年6月29日,四川省重大产业建设项目——投资106亿元的川威集团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成功点火。

2013年11月22日,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正式授牌,成为四川省第十八批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之一。

这是川威集团钒钛项目的成功,也是川威集团近年来不断技术革新、产业升级的攻坚成果。

集团下属厂里的一名技术员回忆道,“2008年钒钛项目上马时对环保要求特别高,厂里成立了专业项目小组,每年进行技改,降低能耗污染。比如每生产一吨片钒产生废水约32方左右,技术革新至今,废水全部循环利用,实现了排放量为零。产生的钒渣也是‘零浪费’,通过回收利用、委托加工的方式,成为用于生产片钒和瓷砖的新原料。”

“森林式工厂”,是当下对川威最好的描述。有别于传统钢铁厂环境脏乱冒浓烟的景象,川威集团厂区整洁,错落有致的厂房上空冒着蒸汽。“煤气都被回收利用了,排放出来的都是水蒸气,不会污染空气也不会危害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未来,钒钛新区生产所需原料将通过封闭式的皮带从火车站直接传输到厂区。一进一出都绕开场镇,真正实现原料和成品的清洁无缝对接。”川威集团董事袁勇告诉记者。

正建设“西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的“绿色川威”,已将眼光放得更为长远。2013年10月举办的西博会上,川威与中铁信托、国家开发银行、北新建材等多家知名企业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强强携手在铁矿资源合作、贸易物流开发、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综合金融支持等方面紧密合作,以此实现“建设千亿川威”的目标。

“川威集团投资130亿元的钒资源综合利用及配套项目顺利实现达产达效,与美国惠普集团合作的惠普(内江)IT软件人才能力基地实训中心已正式启动运行,西部新型钢结构研发制造基地、渤商西部物流中心、中国钢铁风情旅游小镇等项目也在加快推进中。”川威集团董事长王劲对于川威的前景信心满满。

杨先国(四川省统计局工业处处长)

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增长

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规上企业”)增加值增长11.1%,比全国高1.4个百分点。全省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增长,呈现以下特点: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现。资源开采行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13.2%,较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洗选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由上年的5.6%下降到4.0%。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25.8%,较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13.3%,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17.2%,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41个大类行业中,有35个行业增长,6个行业负增长。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聚集发展效应凸显,增加值增长20.7%,占全省比重达7.1%;汽车制造业进入上升期,增加值增长31%,占全省比重达5.7%。

出口交货值快速增长。全省有659户规上工业企业有出口业务,实现出口交货值2687.1亿元,增长30.7%。鸿富锦精密电子有限公司出口交货值增长30.6%、四川长虹增长49.3%、成都仁宝电脑有限公司和纬创资通有限公司出口增幅超过2倍。

利润增量集中在少数行业。1~11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26.2亿元,增长9.3%。25个大类行业利润总额实现增长,16个大类行业利润负增长。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亏损19亿元;利润总量居全省第1位的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利润258.2亿元,较上年下降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汽车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实现利润160.9亿元、152.1亿元和12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4%、56.7%和32%。以上三个行业利润增量占全省89.5%。

在全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持续推进结构调整是四川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继续做大工业总量的同时,努力建设绿色、高端、协调的现代工业体系,是推进工业强省的根本取向。2014年,有以下趋势值得期待和关注:

汽车产业进一步壮大。2013年,全国汽车市场增长12%,其中,城市越野车市场增长77%。据有关机构预计,2014年,汽车市场将保持10%左右的持续增长。四川汽车产业近两年才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汽车产业链还有很大的延长空间,零部件外购局面亟需改变。据调查,2014年全省汽车产业项目计划投资200多亿元,预计新增产能300亿元以上。

电子信息产业稳定发展。2014年,该行业由高速增长转入稳定增长时期的可能性较大。但是,由于电子信息市场包括网络、导航、电子商务等都还处于不断扩张的时期,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继续发力值得期待。

白酒行业度过难关。2013年度,高端白酒市场受阻,中低端市场温和增长,白酒行业逐渐陷入量价齐跌、库存大增、利润下降的局面。2014年,白酒行业将开始进入最困难的时期,如何调整产品结构,尽快适应市场变化,值得关注。

资源行业提质增效。2013年度,资源开采行业利润陷入全面负增长局面。煤炭开采洗选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利润整体下降28.3%,利润总额占全省比重下降了4.7个百分点。四川工业的资源性特征在短时期还难以改变,资源行业提质增效值得期待。

倪方平(四川省统计局能源处处长):

能源经济运行总体呈平稳增长态势

2013年,全省能源主要产品产量增长加快,全社会用电量增幅继续提高,工业能源消费量平稳增长,能源经济运行总体呈平稳增长态势。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前三季度,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3.8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31%,均超过目标进度。

nlc202309041712

从能源产品生产来看,一是发电量增速加快,2013年四季度,全省发电量达2448.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42%,增幅比前三季度增幅提高12.4个百分点。其中,水电受溪洛渡水电站投产影响,发电量大幅上涨,同比增长32.59%,增幅比三季度提高了18.55个百分点。二是原煤生产逐步恢复,自2013年5月全省大部分原煤生产企业停产整顿以来,原煤产量同比大幅下降。四季度,全省原煤生产企业715家,其中停产企业311家,比前三季度减少203家,产能恢复80%以上。截止2013年,全省原煤产量累计同比下降29.66%,比前三季度回升2.99个百分点。

从能源消费来看,一是全社会用电量下半年增幅逐月提高,2013年下半年,全省全社会用电量增幅逐月提高,从上半年增长5.46%、前三季度增长6.06%,到四季度增长6.46%,逐月逐季提高,全年累计用电量比上半年提高1个百分点。

二是全省工业用电量增幅第四季度回升止跌,全年回升至5.26%,比前三季度提高0.99个百分点。其中,12月当月工业用电量增长9.67%,创今年单月最高增幅。

三是大部分工业行业用电量增长,从分行业用电量来看,统计的29类工业行业中有23类用电量增长。其中,增幅较大的行业有:黑色金属采选业增长21.2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14.55%,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2.9%。

四是高耗能行业能耗有所回落,2013年四季度,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7161.46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规上工业能耗的72.35%,能耗增长5.61%,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0.49个百分点。

五是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稳步提高,四季度,全省规上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77%,比前三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工业加工转换效率稳步提高,反映出全省工业能耗综合利用进一步提升。

就2013年全省节能走势判断,预计2013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5%左右,能够完成全年工业节能目标任务;根据全年全省用电量和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情况分析,在GDP增幅波动不大的情况下,虽然用电量增幅有所提高,但单位GDP电耗仍呈现下降趋势,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超目标任务完成,预判全年单位GDP能耗降幅在3.5%左右,超目标任务1个百分点左右。除个别地区外,全省绝大多数地区的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均呈现良好态势,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可望顺利完成。随着明年工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全省能源生产与消费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盛 毅(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

构建稳中求进的现代工业发展新体系

稳中求进将是工业发展的基调。对四川来讲,稳的水平必须更高,速度要力争比全国高出20%以上,总体要求是保持经济在高速“换档”过程中不“失速”,是在打一场难度更大的攻坚战。这两年最难的问题,是比重如此高的传统工业如何“进”,原材料和初级加工的产业比重如何顺利地降下来。

要在稳定工业增长速度前提下,充分把握和全面体现“进”的内容,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迈进,向工业制造的高端环节迈进,向先进技术支撑的品牌生产迈进,向工业与服务业融合迈进,向循环绿色低碳方向迈进,迈出建设现代工业发展新体系征程上至为关键的一步。

推动工业“进”的难度在做加法上。首先,有意愿到四川发展的世界500强企业和规模较大的跨国企业,基本上已经进入四川投资,还想继续来的大项目数量不多,投资意愿也不够强。其次,过去引进的产业中还包括较大比例的一般制造业,资源能源消耗较高的产业,目前,这类产业许多都进入过剩产能或者限制行列,发展的空间不大,甚至可能成为包袱。第三,工资上涨过快,已经使四川的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明显削弱,引进项目的层次,必须向偏重资金和技术的产业领域转移,从而缩小产业发展的选择空间。

但四川工业较快发展的基础条件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只是引进速度下降了;可以承接广泛的产业门类能力没有根本改变,只是要求提高了。有利的条件和机遇表现在:

“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和“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的深入实施,还会推动许多区域乘势而上,而成都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建设进入加速推进阶段,又进一步增强了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和支撑现有企业运行的承载能力。

产业规模的扩大和门类的增多,尤其是电子信息、汽车、重大装备等跨区域产业链的形成,增强了区域配套协作能力,有助于提高协作的方便性和降低协作成本。

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使四川成为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作为中国重要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将迅速提升。

自贸易区的建设尤其是四川为争取建设自贸易区的努力,将倒逼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创造更加良好的经营环境。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在工业领域“精耕细作”的成份增加。从总体上看,四川工业将开始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许多地区要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必须更多地要通过发展一些细的门类、进入产业链的下游环节、培育一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改善企业运行环境、深化各区域之间分工协作等来实现。

毛中根(西南财经大学消费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导)

消费规模将稳步增长

在贯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指导下,2013年全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与GDP增速基本相当,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速,为消费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全年消费总体增长情况较好。

信息消费成为新热点。2013年1~11月全省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7814.5亿元,同比增长62.3%,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815.9亿元,同比增长55.1%。单“11月11日”这一天,四川就以超过10.3亿元的交易额排名全国第6位。另外,据省统计局调查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四川消费者对当前网上购物安全可靠性的综合认可率为82.2%,认可率较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

nlc202309041712

消费者信心有所增强。据西南财大民生指数研发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全省消费者信心总指数分别为110.8、108.8和106.9,均位于中值以上,同比分别上升5.7、4.2和3.3个百分点,明显强于上一年。但环比显示,2、3季度总指数分别下降2个、1.9个百分点,反映出消费者对经济现状、未来预期以及自身消费意愿等并未发生实质改变。

商品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据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商品服务质量继续成为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其中,关于质量问题的投诉在上半年占总投诉量的56.67%,第三季度占总投诉量的53.09%。

2013年12月,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是做好2014年全省经济工作需要把握的一个重大问题。提出要改善消费预期、扩大大宗消费、巩固传统消费领域的优势地位、培育消费热点、发展新型业态、营造安全消费环境。

消费规模将稳步增长。全省国民经济将稳中求进,持续健康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将持续增长,得益于此,预计传统粮油、肉禽蛋类、餐饮、茶叶以及旅游、文化消费等将稳步增长。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健康养老服务消费进一步繁盛。2010年全省65岁及以上人口880.55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10.95%,四川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老年消费市场必将繁荣,其中涉及到的健康饮食、医疗保健等健康养老消费将成为主流。居民健康意识的普遍提高,也将推动健康消费进一步繁荣。

餐饮烟酒消费持续转型。2014年餐饮烟酒消费的主体将由高低端消费为主向中低端消费为主转变;消费方式将由大批量的集团采购向个人零售消费转变,由传统的商店购买、商贸批发向网络下单、定点配送转变;从名酒名烟名饮向民酒民烟民饮转型。

信息消费加快发展。2013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四川省正在制定加快信息消费的实施意见,并已经加快步伐开展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和“物联网”建设,信息消费将延续2013年的势头,成为2014年以及未来一定时期的消费热点。

消费环境持续改善。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鲜明提出,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可以预见,放心、安全的消费环境将持续改善。

氯碱工业生产新技术及未来发展建议 篇4

1 氯碱行业主要产品的生产技术

1.1 烧碱行业的生产技术

离子膜法和隔膜法是我国目前烧碱的主要生产方法。无论是从技术先进性、工艺优越性还是产品质量、节约能源等方面来讲,离子膜法均优于隔膜法。部分采用隔膜法生产烧碱的企业在后期对隔膜电解进行了技术改选,能耗水平有所下降[1,2]。目前新建和拟建的烧碱生产项目,采用的都是离子膜生产工艺,这对于整个氯碱行业的节能降耗、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都有积极作用。

1.2 聚氯乙烯行业生产技术

聚氯乙烯的消耗是拉动氯碱工业发展的重要含氯产品。我国聚氯乙烯的生产主要以电石法为主,特别是近几年,由于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的工艺技术不断改进,较好的解决了环保与资源的综合利用等问题,因此,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得到了较好的发展[3]。

2近年来烧碱和聚氯乙烯生产中出现的新技术

近几年,由于不断坚持自主研发和重点技术国外引进,国内氯碱工业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其中“北化机”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生产出的大型离子膜电解槽装置已经在国内进行使用,并实现规模生产,使中国成为离子膜的第六个生产国。山东东岳的离子膜生产技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业内人士给予了很高关注[3]。以笔者在烧碱车间的挂职经历和体会,近年来,氯碱工业的生产工艺,特别是在盐水处理、膜法脱硝技术、自动控制系统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改观。

2.1 粗盐水的精制处理技术

粗盐水精制的传统工艺为:化盐桶饱和粗盐水—Na2CO3和NaOH反应桶—道尔澄清桶(加入聚丙烯酸钠)—砂滤器—精滤器(纤维素)—螯合树脂塔—电解工序,这种工艺已在国内众多企业运行了几十年。后来,膜法精制盐水技术的提出,使盐水的一次精制技术有了较大提升。其中戈尔膜过滤技术是最早引进行业内的一次盐水精制技术。目前中银电化老区生产采用的是传统的盐水处理工艺,汶上工业园区的新工艺采用了戈尔膜盐水过滤技术。戈尔膜的孔径一般为0.22 μm,能够更有效去除盐水中沉淀物,使其含量保证在0.5 mg/kg以下,运用戈尔膜盐水处理技术,不仅缩短工艺流程,而且因为去掉了澄清桶、砂滤器等装置,大大减少费用。戈尔膜之后出现的凯膜一次盐水精制技术、CN一次盐水过滤技术和陶瓷膜一次盐水过滤技术,近年来在行业内也获得了较好应用。

2.2 膜法脱硝技术

膜法脱硝技术是针对国产盐及卤水中SO2-4含量较高而出现的一种脱除SO2-4的技术。该工艺采用内循环纳滤/反渗透膜法浓缩配合冷却技术,不仅将盐水中含量较高的SO2-4脱除掉,而且最后产出芒硝(Na2SO4·10H2O)副产品。该工艺无毒无害,不会产生二次污染,而且运行成本远低于普通的化学脱除法。中银电化于2008年引进滨化集团布莱恩公司的整套膜法脱硝技术,一次试车成功,并稳定运行至今。膜法脱硝装置的投入安装费用与氯化钡法去除硫酸根的年消耗费用基本相当,而膜法脱硝装置的年运行费用总合仅为氯化钡法费用的1/3。

2.3 自动控制系统

自动化控制水平是氯碱行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集中体现。中银电化采用浙江中控技术股份公司的JX-300X DCS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工程师站(ES)、操作站(OS)、控制站(CS)和通讯网络(Scent)几个部分。该系统应用最新信息处理技术、高速网络通讯技术、可靠的软件平台、软件设计和现场总线技术,采用高性能微处理器和成熟的先进控制算法,能实现企业网络环境下的实时数据采集、实时流程查看、实时趋势浏览、报警记录与查看、开关量变化记录与查看、报表记录贮存、历时趋势贮存与查看以及生产过程报表生成与输出功能。采用该456控制系统,实现了稳定脱除淡盐水中的硫酸根,连续配水、自动中和、各工艺指标在线控制等操作。这种国产化的自动化控制装置可靠性强,可保证氯碱企业长周期、高负荷稳定运行,不仅提高了氯碱行业的工艺水平和生产能力,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维修费用。

3 氯碱行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氯碱工业从20世纪30年代起步,到现在近8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不断地研发与实践,一些先进技术从国外引进,加上国家相关政策支持,至今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但是,在经历了2009年最为严重的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我们仍要清醒地看到,相当一部分氯碱企业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有限,面对国内市场疲软、国外产品价格低价竞争的局面,降低开工、控制生产成本成为渡为危机的主要手段。仍以笔者所在的中银电化为例,氯碱行业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规模与技术

相比氯碱工业刚起步时,国内不足5万t/年的聚氯乙烯和烧碱企业,平均产能规模均有了较大提升。但仍有很多氯碱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布局分散,抗风险能力差。这些与国外大型烧碱生产企业相比,差距非常大。国外氯碱企业的集中度相对较高,日本、欧盟的前5家企业分别集中了它们烧碱生产能力的50%。而美国的5家大公司集中了美国烧碱生产能力的80%。而我国前5家企业的生产能力不到全国总生产能力的20%[4],装置规模小,效益差距自然很大。中银电化目前老区生产规模为25万t/年,汶上工业园区新项目拟建25万t/年,与现有规模相比没有变化,而且产品方面仍存在品种单一、附加值低等不足。因此,在与联想集团汇报新项目建设规划时,联想集团总裁柳总对于新项目的建设规模和后续产品品种问题都提出疑问,致使项目建设一度搁浅。

3.2 氯碱平衡

近十几年来,由于我国氯碱工业的盲目扩建,使烧碱产能增长过快,而下游相关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使得氯与碱的平衡问题越来越突显。总体我国国内市场氯产品需求旺盛,而烧碱市场相对疲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这种氯与碱的平衡问题常会造成企业疲于应付市场需求,经常减量生产、停产的局面。以中银电化为例,液氯价格高时为1 800~1 900元/t,而PVC的价格为7 000元/t,但是因为电石等原材料的涨价,从1 500~1 600元/t上升到3 600元/t,使PVC的生产成本很高,利润空间小。所以中银电化抓住液氯市场好、价格高的时机,减少甚至停止PVC的生产,而加紧液氯产品的生产,但往往会造成烧碱的过剩,存储成为问题;另一方面,生产设备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3.3 氯产品结构

传统氯产品可分为无机氯产品和有机氯产品。到目前为止,我国氯产品的生产中,无机氯产品要高于有机氯产品,这并不表明我们对有机氯产品的消费低,实际情况是我国有机氯产品的消费有很大一部分依靠进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国内生产工艺落后于国外,规模小,成本高、质量差,难以与进口产品相竞争。

4 氯碱行业未来发展几点建议

氯碱行业既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行业,也是一个高耗能,并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的行业,因此,谋求行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4.1 氯碱行业的内部和谐

企业规模及生产布局和谐。国家对整个氯碱行业生产进行宏观调控,严格氯碱企业生产准入制度,避免规模小、水平低的重复建设。鼓励企业以各种方式联合,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集团,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对外积极寻求支持政策,增加国内氯碱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企业自身要积极寻找国家政策的切入点,结合自身优势,谋长远发展。近年来,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优势,一些发展较强的氯碱企业,凭借自身资金、技术、人才,结合西部地区煤、电、水等方面的能源优势,在西部新建了一批产能在20~30万t/年以上的大型“PVC+烧碱”的配套氯碱项目,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规模与实力。如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吉兰泰股份有限公司等等[5]。

氯与碱的平衡。含氯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对氯碱行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氯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将成为企业主要的效益增长点,也是外部评价氯碱生产企业技术水平与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氯碱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充分考虑市场、原料和技术条件,合理开发碱、氯、氢的衍生产品[6,7],向下游发展,提高含氯产品生产的附加值,努力做到设备通用化、生产系列化、经营多元化,培植好精细化工这棵“产品树”。避免聚氯乙烯行业的集中扩产、盲目竞争,又提高氯碱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抗竞争能力。

4.2 氯碱行业发展的外部和谐

行业发展与资源、环保、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和谐。首先,氯碱行业是典型的资源转化型产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盐、电、煤、水等原料,而我国总体来说是一个能源紧缺的国家。其次,氯碱工业生产过程中废气、废渣和废酸等的排放,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三,氯碱行业的主要产品,液氯、烧碱等都属于危化品,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都存在较大的危险。这一切都要求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生产过程中,利用技术进步和严格管理,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技术与管理的有效结合,尽可能消除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健全、完善各种制度,解决烧碱及含氯产品在生产、储存、运输及使用全过程的安全问题。

5 结 语

中国氯碱工业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两个主要产品烧碱和氯乙烯,无论是生产能力还是产量,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更带来了整个工业的深刻变革。在氯碱行业总体形势看好的条件下,氯碱行业必须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努力取得发展的突破,提升氯碱行业的整体水平,其发展才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摘要:氯碱工业的生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列举了氯碱行业主要产品生产工艺及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指出了目前国内氯碱工业在生产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在未来国际国内形势下,行业持久发展必须坚持两个方面的和谐,对内要开发高附加值氯产品,保持氯碱平衡及生产布局和谐;对外坚持行业发展与资源环保、公共安全的和谐。

关键词:氯碱工业,新技术,氯碱平衡,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怡丽.氯碱行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河南化工,2006,23(6):5-8.

[2]孙勤.我国隔膜法烧碱的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氯碱工业,2007(z1):24-27.

[3]邵冰燃,张英民,郎需霞,等.国内聚氯乙烯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氯碱,2004(4):1-5.

[4]王德祥,黄锦荣,鹿志军.我国氯碱行业生产现状及发展战略[J].氯碱工业,2004(12):1-4.

[5]杨金太,吴晋华,郑林青.山西省氯碱行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分析[J].氯碱工业,2006(1):3-5.

[6]王军,杨鸿,张孟瑶.环氧氯丙烷下游产品生产现状及市场前景[J].氯碱工业,2004(2):28-31.

工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篇5

我镇工业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呢?我认为:工业可依托的资源优势是我们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走名优特新专之路,是工业发展的着力点。

一、我镇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工业企业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镇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尤其在近几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非公经济营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使工业经济得以长足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增加了社会投资、拓宽了就业渠道、增添了市场活力。2008年末,全镇工业企业14个和个体工业达86个,其中,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工业企业有10个,个体户74个,分别占工业企业个体工业的71.4%、86%,其中:从事农副食品加工和饮料制造业的只占个体工业8%。

我镇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工业企业数量比重大、规模小,多数为家族式企业和小作坊式粗加工企业,制作技术简单,科技含量低,加工增值能力不高,且绝大多数分布在农副食品加工和茶叶初制业等附加值低的行业,与“打造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创名优特新专品牌”的构想相差甚远。全镇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工业企业(含个体工业)主要为粮食、食品加工业36个;豆制品制造业6个;茶叶加工业42个、木材加工及竹制品9个、缫丝和山核桃加工业各一个。

畜牧业稳定发展。主要畜产品和水产品都保持增长。

从以上资料不难看出,我镇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并呈逐年增长态势,且周边地区都是农业区,这为我们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二、关于我镇工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我镇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工业企业数量少,增长缓慢,规模太小。与之相反的是,我们的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而且交通不是十分便利,从外引进其它企业落户我镇比较困难。由此可见,依托富有的农产品资源,做大做强我镇的加工企业,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走名、特、优、新、专的发展之路,是工业发展的着力点。如何实现这一构想呢?

1、政府要加强服务,打造诚信,建立经济发展宽松的软硬环境,真正让政府成为优质服务政府。

2、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切实做到有什么资源就创办什么加工业。

3、坚定不移地走“公司+农户+新农村”建设之路,营造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基地,让企业与农户共生共荣,促进新农村建设。

4、推进企业改造,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我镇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是规模小、生产不稳定、竞争能力不强,要通过发展产业集群,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弱弱联合、弱强兼并、强强联手,破解规模小、资产少、人才不足、信息欠缺等难题,实现企业之间的大合作,实现联合创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扩大企业的规模,以提高全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走名、特、优、新、专的发展道路。

5、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把打造我镇自主品牌作为产业升级的重点,实现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把信息技术应用到产品设计、制造、营销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用新的流通理念、新的经营模式和新的技术提升商业水平。

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 篇6

【关键词】工业;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P64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326-01

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人口生产、物质生产的规模迅速扩大,且以商品生产为形式的物资生产在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断刺激消费,使得消费人口比(取自环境生产的生活资源与取自物质生产的生活资源之比)不断攀升,消费出口比(物质经人口生产环节消费以后,回用于物资生产的部分与直接返回环境生产的部分之比)不断降低[1],尤其我国一直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投入多、产出少,消耗高、浪费大,导致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2]。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所带来的众多环境问题,如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肆虐等也已经对我们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妥善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 清洁生产:全新的生产技术

所谓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通常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解决污染问题,要求在生产全过程中节能、降耗、减污,从而在源头上预防和削减污染,消除了传统末端治理的弊端,同时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推行工业清洁生产的必要性

我国工业资源和环境的特点表明,要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就必须摒弃过去那种高消耗、高投入的粗放型的增长模式,转而实行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经济效益、节约资源的集约化增长模式。

2.1 以“末端控制”为主的环境保护策略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也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然而事实表明,这种仅限于控制排污口,使排放的污染物通过治理达标的办法,即末端治理方法,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或在局部地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其原因在于:

①因偏重末端治理,忽視全过程控制,容易导致管理生产的忽视环保,搞环保的忽视生产,最终不利于生产与环保同时取得良好效益。

②资源、能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一些本来可回收利用的原料,在末端治理过程中当作废物处理掉或者排入环境,造成浪费和污染。

③单纯依靠末端治理技术,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污染,而只是污染物质在不同介质间的转移,继而有可能造成治不胜治的恶性循环。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末端治理方法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方法,企业生产如果仍停留在末端污染控制上,必将形成一种疲于应付的局面,丧失经济效益,最终失去市场竞争力[4]。

2.2 中国工业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目前,中国工业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①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工业的加速发展致使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如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新增工业污染和由此而产生的城市污染,将会进一步加剧[5]。

②现有工业的总体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由于原料加工深度不过,资源能源的利用率不高,单位产品的能耗原材料耗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造成“三废”排放量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工业结构中,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消耗型企业占的比重大,工业的“结构性污染”给城市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构成很大的威胁。

以上特点充分说明,一方面中国工业污染防治的任务艰巨;另一方面中国推行清洁生产的潜力巨大,挑战与机遇共存。

2.3 推行清洁生产,可提高工业企业的竞争力

推行清洁生产,可减少资源和能源的使用(降低消费人口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消费出口比),从而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清洁生产是工业企业达到国际环境管理认证ISO14000系列的关键,而贯彻ISO14000系列是时代的潮流,是企业发展的自我完善,因此,推行清洁生产,遵守ISO14000系列的规定并适时去得其认证,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有助于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4 推行清洁生产,可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

推进工业企业采用“原子经济”反应技术,即原料中的每一个原子转化成产品,不产生任何废物和副反应,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也不采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催化剂和溶剂,并生产环境友好的产品。

3实现清洁生产的途径

3.1 建立清洁生产意识

要深入有效地推行清洁生产,使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特别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了解清洁生产,充分认识到清洁生产对于企业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的意义,从而建立和推进清洁生产的意识。

3.2 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资源的合理开发、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了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首先要正确鉴别原材料,列出当前和未来选用的原料与能源清单,并制定将其转变为产品以及剩余原料用于下游产品的相应方案[6]。

3.3 技术上的突破

清洁生产是一种高层次的、覆盖面广的思路,体现在工业布局、国民经济计划、经济发展方针和产业政策诸方面,对清洁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促进清洁生产技术的扩散至关重要。因此要实现清洁生产,必须在生产技术上有所突破。如改革工艺,由排废工艺改革为少废或无废工艺。改进生产设备,提高设备效率和原材料利用率。

3.4 建立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制度

清洁生产审核就是对企业现在和计划进行的工业预防污染的分析和评估,是企业实行清洁生产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关键和核心。通过审核,核对有关单元操作、原材料、产品、用水、能源和废物的资料;确定废物的来源、数量以及类型,确定废物削减的目标,制定经济有效的削减废物产生的对策;提高企业对由削减废物和获得效益的认识和知识;判定企业效率低的瓶颈部位和管理不善的地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

4 结论

清洁生产是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全过程,通过不断地改善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以降低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清洁生产的核心是从源头抓起,预防为主,生产全过程控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施清洁生产不仅可以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而且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能够调动企业防治工业污染的积极性。国内外污染防治经验表明:清洁生产是工业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げ慰嘉南:

[1] 叶文虎.现代环境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胡卫新,张洁等.清洁生产: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5,31(4):46-47

[3] 孙颖,李媛等.天津市清洁生产现状和推行清洁生产的对策研究[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0,16(4):98-99

[4] 赵宏中,罗刚.基于清洁生产的环境管理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2)

[5] 张建平.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J].北京:世界环境,1997,(9):14-16

工业生产发展 篇7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年, 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西部地区实现了经济总量大幅增加, 自然资源优势逐步向经济优势转化, 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的可喜局面。其中, 工业园区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在加快和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作用正在不断凸现和加强。以贵州省为例, 2011年贵州省完成工业增加值1950亿元, 增长21.5%, 而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977亿元, 占全省规模以上总产值的33.9%;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园区达87个, 其中年产值10亿元的27个, 30亿元的17个[1], 产业园区越来越成为拉动贵州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可见, 加快西部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 对促进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 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又要看到由于目前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主要是由国有资本主导的资源、能源型产业带动, 不仅增长方式粗放, 而且产业的趋同性强。而西部地区在工业园区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园区规划建设滞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园区产业链未形成、园区中大的产业以资源和能源型产业为主等问题。这些都要求西部地区在工业园区建设中, 坚持科学发展原则, 打造出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 努力把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发挥地区优势、带动本地工业快速发展的重点基地。主要科学发展原则有:

第一, 竞争优势原则。园区要准确把握和发挥优势, 积极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西部地区要发挥电力和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等产业上的优势, 特别要发挥在能源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等基础条件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吸引力和竞争力。

第二, 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经济发展要可持续发展原则, 园区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明确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产业, 指导各地有选择、有步骤的引进产业。建立对引进产业的可行性、市场前景评估分析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 增极原则。根据产业集聚的要求, 选择一定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 给予一些特殊政策, 吸引一些大中型企业集聚, 形成产业的规模效应, 培育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只有遵循了这些原则, 才能促进园区又好又快地发展。

2 六盘水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2.1 六盘水市工业经济基本情况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 总面积9914平方公里, 总人口302.7万。这座城市是在20世纪60年代, 国家“三线建设”时期, 以煤炭采掘工业为基础, 冶金、电力、建材、矿山机械工业综合发展的能源型重工业城市。

六盘水市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613.39亿元, 全市城市化率38%, 远小于2011年全国城市化率51.3%水平。六盘水市2011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32.13%, 全省第三产业所占比重46.4%, 小于全省第三产业所占比重14.3%[2]。经济总量、城市化率以及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与城市发展规模不相适应。

2.2 六盘水市工业园区发展的推动与制约因素

2.2.1 六盘水市工业园区发展的自身优势

(1) 区位优势。我市位于贵州西部 (毕水兴) 经济带, 地处川、滇、黔、桂四省 (区) 结合部, 是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南宁五个城市地域的重要结点, 与四省 (市) 城市的直线距离约300~400公里左右, 有利于重化工业发展过程中获得互补性资源和开拓市场空间。六盘水市是国家国土规划确定的“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确定的“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有利于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较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煤炭资源使我市成为“西电东送”工程重要的电力外送基地。

(2) 资源优势。我市境内自矿产资源丰富, 境内有煤、铁、锰、锌、石灰石、煤层气等30多种矿产资源。以煤为主, 煤炭资源远景储量844亿吨, 已探明储量174亿吨, 保有储量168.2亿吨, 炼焦用煤储量104.1亿吨, 相当于江南九省炼焦煤储量之最, 是西南部的“高原明珠”。

(3) 产业基础优势。经过“三线建设”40多年来的发展, 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钢铁、建材为支柱的产业体系, 国有大企业相对集中。企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产业工人和管理人才, 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体系, 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工人和管理干部队伍基础。

2.2.2 发展机遇

(1) 国际性“重化”产业转移和沿海“高载能”产业转移。从上世纪70年代起, 发达国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加强, 将一些“重化”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中国成为这场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另外, 由于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升级换代阶段, 特别是“高载能”企业, 已经向内地进行产业扩张和梯次转移。六盘水市区位及能源资源优势明显, 应该能在产业转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 良好的发展大环境。据世界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预测, 到2020年, 全球煤的耗量要超过石油, 煤炭将再次成为世界的主要能源。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在《泛珠三角区域能源合作“十一五”专项规划》中对能源需求预测的情况显示, 预计到2020年, 泛珠三角区域 (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 能源需求将达到13.1亿吨标煤。煤炭需求量将达到9.4亿吨, 电力需求量达到2.1万亿千瓦时。今后较长一段时期, 泛珠三角区域能源供求的严重缺口将会继续存在, 六盘水市能源产品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

(3) 政策优势。2009年9月,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应对金融危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较快平稳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09]53号) 将六盘水市列为资源富集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之一。2012年1月,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2]2号) 也将六盘水市列为资源富集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第二阶段战略的的贯彻实施, 这意味着六盘水市将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建设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举措, 必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2.2.3 不利因素

(1) 全球经济放缓。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特别是欧债危机加深, 其连锁效应已扩散至全球, 中国当前经济仍在下行过程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8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49.2%, 创9个月新低, 产品库存量日益增加, 新订单指数降至9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2) 地区间竞争加剧。近年来, 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经济增长, 盲目建设工业园区, 争相投资于见效快、回报率高的工业项目, 往往造成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据4月23日, 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了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四大行业一季度运行情况, 显示四大行业增长幅度较去年同期均有所放缓。“上述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在未来的时间内, 这一情况还会持续出现”。产能过剩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六盘水市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和壮大。

2.3 六盘水市工业园区发展的基本现状

2.3.1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截至10月底, 六盘水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36.76亿元, 产业项目完成投资64.5亿元, 完成征地任务34320亩。2011年1至10月, 全市各园区修建标准厂房12.45万平方米, 建成园区主干道总里程45.45公里;12个园区签约项目194个, 开工项目114个[3]。

2.3.2 产业特色情况

在产业园区建设中, 明确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 逐步建成12个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产业区域布局, 实现产业优势互补。目前, 按照规划, 董地工业园区已实现重点突出铝及铝加工、汽车制造、煤化工三大主导产业;红桥产业新区突出装备制造业, 正着手打造省级装备制造业基地, 突出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水月园区则定位依

190 2012年11月www.chinabt.net

托大企业发展关联、配套服务产业等, 突出煤—电—铝—材一体化建设。

2.3.3 利用外资情况

六盘水市财政资金实力有限, 难以撑起工业园区发展的重任, 只有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 壮大工业园区的实力。大量的外来资本有力地推动了六盘水市工业园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如红桥新区:已签订招商项目76个, 总投资260亿元。其中落地项目56个, 投资总额163.7亿元, 项目落地达73.68%等等[4]。

2.3.4 入驻企业情况

六盘水市工业园区通过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培育壮大一批国内领先的产业集群核心企业, 带动重点产业实现战略扩张和跨越。现阶段入驻企业主要有博罗冠业电子有限公司、中国 (永康) 西部五金城、黔桂天能、西南天地煤机制造、明阳风电项目、源禧五金机电城、康师傅绿色食品工业园等项目。

2.3.5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情况

六盘水市工业园区自建成以来, 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作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 在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两个方面采取了强力措施。在管理体制方面, 对各工业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的管理体制, 将工业园区都列为当地政府的派出机构, 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明确园区级别, 市级为正处级。各个园区的重点建设项目, 都明确专门的县级领导负责联系。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 六盘水市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坚持依法管理, 不干涉企业的经营行为, 使企业走上了真正的自主发展道路;同时努力营造高效服务环境。实行委托代办制。对进入园区的所有项目手续由工业园区统一代办, 做到一个窗口审批、一条龙服务, 减少企业筹建期间在手续办理上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

3 六盘水市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3.1 园区规划建设滞后

六盘水市12个产业园区中, 除了红桥新区、两河新区、董地产业园区有完整总规和详规外, 有一部分产业园区只有一个总体规划, 如木岗产业园区和水城县中箐产业园区, 详细的产业布局规划还在制定之中;有些园区如盘县的盘北 (鸡场坪) 产业园区、保田产业园区和水城县的发耳产业园区既没有总体规划, 也没有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

3.2 基础设施不完善

目前, 全市除了红桥新区、两河新区、董地产业园区、木岗产业园区等园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建成企业服务中心等设施外, 大多数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 在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水、电、路、气、通讯、网络、有线电视和土地平整“七通一平”难题, 园区整体档次还不高。

3.3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投入不足, 融资困难, 园区建设速度慢, 这是六盘水市工业园区发展壮大的最大问题。六盘水市各级政府财政底子薄, 工业园区前期投入普遍较少。由于园区投入不够, 基本框架未能拉开, 对外招商引资形象受到影响, 不少外地投资商实地察看后信心不足, 影响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效果。同时, 因国家有关融资政策限制, 如社会集资、发放债券, 银行前期发展贷款等在六盘水市均不能实行, 融资能力较弱。

3.4 园区产业链未形成

部分园区开发建设受地域条件制约, 投资成本高, 园区招商引资成效不明显, 引进的项目规模小、档次低, 占地面积大、产业关联度弱, 项目质量不高、且污染环境;有的园区产业规划定位明确, 但招商中仍存在“饥不择食”现象, 难以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配套。

4 加快六盘水市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思考

4.1 构建园区发展评价系统

工业园区建设应该是基于一定条件的, 应当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建设程度、产业发展需要紧密相关。当前, 六盘水市总体上处在经济的较快增长时期, 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会对园区建设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这过程中尤其应突出把握两个问题, 在何种情况下建设园区和在哪个地方建设园区。在今后的园区规划中六盘水应该突破以往的平均主义做法, 坚持竞争优势原则。准确把握和发挥优势, 积极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园区建设应加强效率导向, 在园区的区位选择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减少行政决策的参与程度, 让最适合的、最具优势的、最有需要的区域优先发展。

4.2 统一规划管理健全管理机构

科学规划园区发展布局, 坚持增长极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产业集聚的要求,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建立对引进产业的可行性、市场前景评估分析制度, 推动园区产业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 (1) 统筹规划。根据“十二五”规划及全市产业发展重点, 结合各县 (特区、区) 实际, 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 明确功能定位, 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备、有机链接的产业园区空间布局, 推进产业加快集聚。 (2) 突出重点。加强对园区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 促进资源共享。在政策、资金方面予以倾斜, 重点扶持积极性高、抓得扎实的园区, 打造集聚效应显著、辐射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带, 力争经过5年努力, 率先把红桥和两河新区打造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把水城县董地产业园区打造成“贵州省示范园区”。 (3) 集约用地。大力推行园区向山要地, 建设山地梯田式产业园区, 大力推进代建或租 (购) 标准化厂房工作, 建设多层、通用厂房, 提高投资强度, 提高土地使用率;建立项目退出机制, 如根据不同行业设定最低投资强度或一年内最低投资总额等, 对个别“盲目圈地、多征少用、征而不用”的项目, 合理引导其退园, 消除园区“开而不发”现象。 (4) 促进可持续发展。坚决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企业项目入园, 大力发展园区循环经济, 减少园区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 力求把每个园区都建设成为“生态型、园林化、循环式”的现代产业园区[5]。已经成形的和正在筹建的园区, 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构, 按照相关文件要求抓紧理顺管理体制, 同时明确管理机构和有关责任人职责和负责园区的具体工作。在健全管理机构的基础上, 抓紧完善园区的总体规划、编制相关的产业规划和基础设施的配套等工作, 使产业园区的建设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4.3 完善招商引资机制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主导战略, 充分利用现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和产业优势, 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为总抓手, 加快建立改善投资环境的长效机制, 完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优惠政策, 健全激励机制, 调动各方积极性, 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 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方式, 推进重点项目招商、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外引商、以友引商、以商引商、以情引商、网络引商、媒体引商等, 多形式、多渠道引进资本、引进产业。采取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配套措施的方式重点招商, 做到“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与此同时, 注重发挥本地大企业的优势, 激励他们在园区投资建设和延长产业链的积极性, 整合力量加快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项目的开发储备, 狠抓重点项目, 搞好项目的洽谈、签约、落地、发展全程服务, 建设全方位服务体系和项目开工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体系, 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4.4 优化政策环境

环境是最大的竞争力。投资环境是是园区快速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不断增强“环境谁优我更优、服务谁好我更好”的宗旨意识;树立“您带项目资金来, 剩下的事我们办”的服务理念;全心营造“亲商、安商、帮商、富商”的投资环境。建议把园区作为今后的新城区、“经济特区”来建设, 按照“合理规划、超前设计、提前建设、确保需求”[6]的原则, 完善基础设施, 配套服务功能, 搞好社区建设, 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 (1) 稳步推进配套功能设施建设。逐步在园区内设立金融服务、商贸中心、职工住房、文教卫体、公共交通等设施以及治安机构, 建设企业服务中心、培训体系, 改善园区企业和员工工作、生活环境。 (2) 加快土地征用开发。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 园区可预留部分土地作为园区行政管理及生活设施的商业性开发;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认真搞好园区规划范围内生态公益林和农保田的调查摸底, 做好生态公益林和农保田的置换, 降低土地报批门槛和开发成本;积极协调争取上级有关部门调整出台新的土地优惠出让政策;出台区域范围内工业用地统一补偿标准, 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征用、拆迁和安置工作。

摘要:工业园区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在加快和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作用正在不断凸现和加强。因此, 结合六盘水工业园区发展实际和自身特点, 对西部工业园区的建设提出相应的、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措施成为当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总结和探讨了六盘水工业园区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进行深层次剖析, 并针对六盘水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工业园区,科学发展原则,产业集聚,特色产业

参考文献

[1]加强产业园区建设, 引领贵州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J].当代贵州, 2012, (11) .

[2][3][4]六盘水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工业生产发展 篇8

我国航空制造企业通过与波音、空客、罗罗和GE等企业开展航空转包生产业务, 实现了快速发展, 已经成长为世界航空工业领域内的重要成员。但应清醒地看到, 我国航空工业建立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航空制造业基础之上的大批量生产模式, 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市场经济的多样化需求。

目前, 许多国家和企业开展了精益生产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如英国于1998年提出了“创意英国精益航空发展计划”, 波音公司以精益生产为基础建立了月产21架波音737机型的连续移动生产线, 空客公司建立的机翼移动生产线使成本降低26%、工时缩短25%。我国航空工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通过全面导入精益思想, 推进精益生产方式, 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关于精益生产

如何快速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并及时交付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 持续有效地改进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精益生产方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精益生产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下属的国际汽车组织在全面研究丰田生产方式在日本及其他国家应用的基础上, 于1990年较为系统地提出的生产管理理论, 美国学者Womack James在《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称其为“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是以满足顾客要求为根本出发点, 通过持续改善来不断消除浪费、缩短交付周期并改进质量, 从而实现为客户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核心在于消除浪费、创造价值, 准时化生产和自动化是其两大支柱。

1. 价值。

价值是企业基于顾客需要, 在约定的时间和价格条件下, 通过一系列流程而创造出来的产品和服务。因此, 企业必须从顾客需求为出发点来统筹考虑生产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具体行为。

2. 浪费。

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废品、返修、过量生产、人力资源利用不充分以及不必要的等待、库存、动作、工序和运输等不会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行为均是浪费。

3. 准时化生产。

准时化生产, 是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符合顾客要求的前提下, 使用最少的资源, 只在需要时按需要的数量生产必要的产品。它是根据顾客需求来确定生产, 以最小的库存甚至零库存来满足顾客需要的一种理想生产方式。

4. 自动化。

自动化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机器代替人工的简单自动化, 而是出现异常时可以及时检测并自动停止或作业人员主动使之停止的自动化, 是人和机器实现完美结合的自动化, 能够充分发挥人和机器的优点。

三、航材院推进精益生产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航材院结合中航工业运营管理体系 (AOS) 试点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现场精益改善活动, 积累了一定的精益生产推进经验。回顾航材院近年来推进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对国内制造业尤其是航空工业实践精益生产,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深入导入精益理念, 营造精益改善氛围。

精益生产绝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运动, 而是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革命;不仅仅是一些精益改善方法、工具的应用, 更是生产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彻底转变。领导层面一定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 参与、支持精益生产推进。如果领导者的观念和行为没有改变, 整个组织和其他员工的观念和行为也就难以有效改变。

此外, 应通过教育、宣传、培训等方式使员工认识到“日常司空见惯的工作中存在巨大的浪费和改善空间”, 树立“消除浪费, 创造价值”、“改善无止境”、“精益求精”等精益理念、培养员工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将运用精益工具消除浪费变成日常化工作, 营造精益生产、持续改善的氛围。

2. 精益生产, 以人为本。

精益生产特别强调全员参与, 必须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必须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 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践, 打造一支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益专家队伍, 带动全体员工运用精益理念和工具实施改善活动, 实现自主持续改进。在实践过程中, “尊重人性、以人为本”永远都应该放在第一位, 应该允许员工在改善过程中出错, 但绝对不能碌碌无为。

3. 组建精益生产推进机构, 建立精益生产管理制度。

推进精益生产,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 自上而下逐级搭建精益生产推进机构, 明确职责, 这是确保精益生产推进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为确保精益生产方式在组织内部持续有效运作, 需要不断固化推进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并使之成为员工日常工作习惯的一部分, 可以考虑制定精益生产管理制度, 将推进精益生产工作上升为组织行为, 让精益改善工作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持续化。需要注意的是, 精益生产管理制度应当确保组织内部接受精益生产理念的员工能够充分、持续发挥他们的价值, 否则就是最大的浪费。

四、结束语

当前, 我国航空工业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 未来几年将是迎头赶上的重要机遇期。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严峻形势和市场困境, 如何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 发展新工艺、新技术固然重要, 坚定不移地宣贯精益理念、推广精益生产也不可或缺。我国部分航空制造企业已经开始了精益生产的尝试, 积累了一定的精益生产实践经验, 但是仍然需要继续大力推进, 将精益生产和信息化结合起来, 持续改善生产管理流程, 推动航空工业早日实现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p·沃麦克等.改变世界的机器.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2][日]大野耐一.大野耐一的现场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3][美]詹姆斯·p·沃麦克等.现场观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4][美]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5]赵克强.精益思想丛书:精益实践在中国II.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煤炭工业的发展 篇9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 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 但分布极不均衡。在中国北方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 地理范围包括煤炭资源量大于1 000×108t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6省区的全部或大部, 是中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 其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0%左右, 占中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量的55%以上。在中国南方, 煤炭资源量主要集中于贵州、云南、四川三省, 这三省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 525.74×108t, 占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的91.47%;探明保有资源量也占中国南方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以上。

2007年1月—12月, 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8.06%。2008年1月—10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7.81%。“十一五”期间是煤炭工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最佳时期。煤炭是中国的基础能源, 在一次能源构成中占70%左右。“十一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确立了“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基本方略, 为中国煤炭工业的兴旺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一五”期间需要新建煤矿规模3×108t左右, 其中投产2×108t, 转接“十二五”1×108t。中国煤炭工业将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趋势, 在北方以平顶山、唐山煤炭科学研究院为主的洗煤研究, 在南方主要以能环机械技术研究所为主的洗煤研究。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 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前景都将非常广阔。

工业生产发展 篇10

一、恩施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 恩施市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 工业经济总量增长、规模壮大、效益提高、结构优化、后劲增强, 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初步显现, 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1、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2011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77.8亿元, 较2006年20.4亿元增长2.8倍;工业增加值34.9亿元, 较2006年的8.1亿元增长3.3倍;销售收入75.7亿元, 较2006年的21.16亿元增长2.5倍;利润总额3.5亿元, 较2006年的1.01亿元增长2.18倍。五年净增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53户, 达到114户,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家。2011年, 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105亿元的33%, 拉动GDP增速4个百分点, 促进了市域经济实力的壮大。

2、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恩施市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6年的28.9:24.5:46.6调整为20:38:42, 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提高近14个百分点。在产业结构上, 工业主导产业集群已显雏形, 多元化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富硒绿色食品、水电能源、矿产建材、医药化工、机电制造及烟草等企业逐步集聚, 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在企业结构上, 优势骨干企业地位日益突出。2011年, 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产值过亿元企业达10家。

3、工业项目成效显著

五年来, 全市共引进中烟公司恩施卷烟厂、滨湖印刷等工业重大投资项目9个, 总投资额18亿元。“十一五”期间, 全市实施企业技术改造项目151个, 到2011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8亿元。中烟公司恩施卷烟厂、腾龙水泥、老渡口电站、云龙河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均已建成投产, 增强了全市经济发展后劲。目前正在实施工业项目60个, 其中重点项目10个、成长型项目10个、双亿元项目20个、技术改造及入园项目20个, 多数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4、工业园区有序推进

完成金桂大道建设, 开发区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分两期建设完成, 工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日臻完善, 入园企业和新的工业落户项目不断增加, 目前入园企业已达120余户。同时, 完善工业用地规划、积极争取工业用地指标、增加工业建设用地存量、落实土地报批工作、年产50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园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龙凤低碳工业园、七里坪机械制造工业园、六角亭企业孵化园等工业园均已启动建设。

二、恩施市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 整个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 有些深层次的矛盾还未从根本上解决, 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1、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

一是缺乏抵押担保。由于全市多数企业属民营企业, 规模小, 档次不高, 且难以提供抵押担保, 融资十分困难, 影响了企业的规模扩张和提档升级。二是贷款成本增大。由于贷款审批时间长, 企业成功申请一笔贷款往往需要三个多月的时间, 融资很难迅速及时到位, 而且近几年银行普遍实行的是利率上浮30%, 使企业贷款成本增大, 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融资渠道单一。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过分依赖银行贷款, 未能开拓社会融资渠道, 若借高利贷不但成本高, 而且风险大, 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2、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

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效果不明显, 至今尚无上市公司, 就连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都没有, 过亿元的企业也仅有10家, 湖北思乐集团、润邦茶叶、巨鑫农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体规模也十分有限, 带动能力不强, 难以形成产业链。同时, 多数龙头企业与民间资本连接、利益共享等一体化关系尚不完善, 与“建龙头、带基地、兴产业、育市场”的思路相差甚远, 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3、市场主体少、发展后劲乏力

市场主体发展不够依然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恩施市大部分民营企业没有生产经营机构, 小打小闹, 与个体工商户差不多。2011年, 全市年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万元的工业企业114家, 只占全州661家的1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44家, 只占全州239家的18.4%, 与全州龙头地位占三分之一强不相适应。市场主体既少且实力不强, 在市场主体中无外资企业, 内资企业注册数为865家, 户均注册资本194万元, 与全省平均户注册资本485万元相差甚大。

4、人才队伍弱、管理水平落后

一是企业家队伍弱。目前恩施市企业家队伍整体上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开拓精神严重不足, 素质不高, 而且大部分企业主还存在着“小富即安, 小进即满”的心态, 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专业人才少。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 技术能力差, 难以适应生产发展需要。一些企业的决策层文化程度低, 经营能力低, 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 束手无策。三是干部队伍综合能力不强。目前恩施市具体从事工业经济发展工作的干部有的年龄偏大, 有的知识不足, 成为制约恩施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管理水平落后。企业的决策、经营管理、监督等机制仍然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大部分民营企业实行的是存在先天性缺陷的家族制管理方式。

三、突破性发展工业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提升传统产业。根据现有产业基础, 进一步做好产业规划, 立足中长期、着眼当前, 注重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严格按照产业规划, 优化产业布局, 注重功能分区、特色明显。按照特色化、集群化、链式化的思路, 优化产业集聚, 优先培植食品、烟草、能源、建材、医药、机械六大支柱。二是培育新兴产业。做好与相关规划衔接和政策落实工作,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以及物联网、智能制造装备等细分领域的相关产业发展。

2、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一是培育名牌产品。选择一批具备一定基础、有发展前景的品牌, 进行重点支持, 搞好品牌培育。力争全市中国名牌产品有突破, 湖北名牌产品达到30个, 并初步形成一批较具规模的名牌产品企业群体。二是强化质量管理。引导企业跳出初加工的圈子, 走“名、特、优、新、深”的发展路子, 提高加工深度、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档次, 把产品加工做精、做透、做高、做强, 做出特色。推行标准化生产, 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提升产业层次, 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 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三是着力企业创新。加大企业体制机制的创新、管理的创新, 强化骨干企业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建立产、学、研密切合作机制, 真正将企业技术中心建成聚集人才、引进技术、转化科技成果的平台。同时, 抓住国家鼓励技术进步的“358”政策机遇, 提高企业研发能力。

3、努力培植发展后劲

一是扩大工业投资。抓住国家加快项目审批政策机遇, 加大工业技改项目策划力度, 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政策笼子。完善工业增长点跟踪服务机制, 组织开展银企对接、用工对接和原材料对接活动, 协调解决项目投产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促进增长点投产达产。二是发展市场主体。着力培育龙头企业, 引导要素资源向大企业集聚, 并支持企业上市, 加大中小企业帮扶力度,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三是突出招商引资。紧紧围绕工业和支柱产业的主导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招商, 着重引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引导企业以优势项目、优质资产招商, 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市场换技术, 扩展技术链, 延长产业链, 实现产业资源的全面整合和充分利用。同时, 瞄准世界500强、国内200强企业, 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和效益型投资项目,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吸引优势产业向恩施聚集。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贯彻“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 加快实施“123”企业家培育计划, 开办企业家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班, 按要求抓好民营企业家人才培养工作, 造就一批科技型、管理型、知识型企业经营人才和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二是加强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引进一批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积极培育本地企业管理人才。加强企业高管人员的培养, 提升其管理理念和驾驭企业发展的能力。注重接纳技术、经管、贸易、外语、财会、营销等专业人才, 提高和改善职工的知识层次和人才结构。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支持职业技术学院建设, 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等职业技术员工。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要求, 加大干部培训、培养力度, 建立一支懂工业经济、会企业管理的工业经济发展优秀人才队伍。

5、不断增强要素保障

一是加强园区建设。按照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特色鲜明的要求, 切实提高园区的规划水平, 将园区规划纳入城市总规修编, 使园区真正成为工业基地、城市新区和工业新城。二是强化能源保障。坚持把煤电保障特别是将迎峰度夏、度冬高峰时段的保障作为重大任务, 抓好电煤尤其是水运电煤组运工作, 确保电力稳定供应, 保证重点企业开足马力生产。三是千方百计破解资金难题。积极组织引导企业进一步强化信用意识, 逐户制定升级方案, 认真规范财务行为, 健全财务制度, 按时偿还贷款本息, 不断提高信用等级。积极挂靠大企业、大集团, 向自有资金多的投资商进行融资, 以及上市融资、直接借贷, 增加直接融资数量, 实现借力发展。进一步激活民间的投资, 广泛吸引各类资本。四是妥善解决工业用地问题。在认真贯彻《土地管理法》、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 用好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农用地指标折抵、建设用地指标周转等政策。土地的供应要与园区的良性循环发展周期相衔接, 做到“规划一片、招商一片、建成一片”。

6、切实优化服务环境

上一篇:编制习题下一篇:银行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