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产方式

2024-05-14

工业生产方式(精选十篇)

工业生产方式 篇1

然而, 煤炭行业自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的50年中, 一直处于微利和亏损边缘, 其中有25年全行业亏损, 直到2001年才真正走出困境。近10年来, 我国煤炭产量保持了年均2亿吨的高速增长。如今的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 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耗国。但是过快的煤炭生产消费增长隐忧重重, 不仅对环境治理和煤矿安全形成巨大压力, 也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极大挑战。

未来十年, 我国将处于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关键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增加。我国一次能源结构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 煤炭将继续承担起保障我国能源供应的责任。煤炭工业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第一, 控制总量增速。未来中国煤炭工业不能再走无节制增加煤炭产量的道路, 要控制煤炭产量增速, 提高能效。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煤炭工业发展历史来看, 工业化完成之前煤炭产销量的增长是普遍规律。但从主动适应促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宏观形势出发, 未来中国煤炭产量的增长必须处于一个合理的水平, 实现煤炭资源的集约化开发, 使煤炭工业发展呈现“总量持续增长、增速逐步放缓, 煤炭产量随工业化进程逐步达到顶峰”的发展态势。

第二,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一批跨地区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提高产业集中度是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2002年, 美国前20家煤炭公司的产煤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82%, 其中前5位的大型煤炭公司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52%。煤炭产业具有资金密集型、技术集成型和产出固定型等特点, 较高的集中度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抓住当前煤炭供求关系相对宽松的有利时机, 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

第三, 统筹转化方向。发电仍是煤炭转化利用的主要形式, 新型煤化工大规模推广还须慎重。目前, 美国和欧洲的发电用煤比例约分别为90%、80%, 澳大利亚发电用煤也超过煤炭消费量的85%。而中国发电用煤只占煤炭消费总量的50%左右。可以预见, 电煤在中国煤炭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经历缓慢上升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中国煤炭资源西多东少、北富南贫, 煤炭生产地与消费地逆向分布, 在发展燃煤发电的过程中, 必须根据先进输电技术的研发进展情况和中心负荷地区的电力安全需要, 统筹规划能源流向, 科学确定电源点布局, 加快劣质煤就地转化, 实现输煤与输电平衡发展。

第四, 推进节能减排。煤矿企业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首要途径, 加快建设高效、节约、环保的现代煤炭产业体系。改革现有开采模式, 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 研究煤炭气化等方式解决开采难度大的煤炭资源回收问题;研究保水开采技术, 推广矸石充填不升井;复垦沉陷区, 建设生态矿区。发展高参数超临界煤电机组、煤气化联合循环机组、大容量循环流化床机组, 研究碳捕获、埋存与利用技术, 适度发展煤气化和液化。总结“十一五”煤矸石电厂项目建设经验, 研究“十二五”煤矸石项目规模和布局;强力推进煤矿瓦斯“先抽后采、抽采达标”, 加快重点煤矿区煤矿瓦斯规模化抽采和利用工程建设和重点煤层气田的地面开发。

第五, 加快科技创新。加大煤炭行业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性技术研究, 推动煤矿由传统的生产方式向大型化、现代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方向转变, 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由经验决策转向信息化、系统化、科学化决策上来, 推动煤炭产业由资源开采向深加工转化和清洁高效利用方向发展, 逐步建立起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煤炭产业。

第六, 加强国际合作。2009年, 中国煤炭净进口量达1亿吨以上。保持适度规模的煤炭进口, 既有利于煤炭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也有利于调节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另一方面, 还促进了世界煤炭开采水平的提高。经过多年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生产开发, 中国煤炭企业积累的一些经验可与国际同行分享。继续推进走出去战略, 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在境外投资办矿, 通过国际合作, 提升管理水平和理念, 增强国家煤炭安全保障。

第七, 推动制度创新。深化煤炭价格改革, 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治理等外部成本的煤炭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放开电煤价格, 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落实好国家关于煤矸石、煤层气发电上网, 煤层气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激励扶持政策;积极推进《煤炭法》的修订, 组织研究配套法规、规章, 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和开办煤矿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的实施, 继续跟踪煤矿企业行政许可整合撤并工作, 促进煤炭管理职责分工的逐步理顺;把煤矿安全生产落到实处, 实现根本好转。

工业企业生产管理 篇2

㈠ 结合你的工作,谈谈班组生产管理的任务是什么?

1.按规定的产品品种质量完成生产任务;

2.按规定的产品计划成本完成生产任务;

3.按规定的产品交货期限完成生产任务。

㈡ 制定劳动定额应考虑的因素?

1.工人的技能水平,对工作的熟练程度;

2.所用的设备、工具、工艺技术。

㈢ 结合你的工作,谈谈对班组生产管理的认识?

答: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有效利用生产过程进行组织、计划、控制,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管理活动的总称。

绩效管理

㈠ 绩效管理的任务?

答:促使员工和企业整体绩效水平提高,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㈡ 结合你的工作,谈如何做好工段绩效管理工作?

1.考核指标合理,循序渐进提升整体绩效;

2.多人参与打分,考评公平、公正;

3.加强评分透明度,增加考核说服力;

4.适时调整考评分值,突出绩效考核的正面激励作用;

5.增加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员工的反映;

6.搞好传、帮、带,提高全员绩效。

㈢ 绩效管理的目的?

1.激励员工创新发展

绩效考核是激励员工创新发展,以绩效考核的结果,作为员工晋级加薪、提升、培训、降职以及淘汰的依据,让员工在无功便是过的竞争氛围里不断的突破,创新和发展。

2.实施有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对职工的工作进行管理,考核职工的成绩和效益,从而促进职工的积极性,使企业的总目标与为个人的发展意向达到一致,使企业靠员工前进,职工靠企业发展,实现企业与员工共荣,共发展的一种管理制度。

成本管理

㈠ 成本费用指标的作用

1.成本费用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

2.成本费用是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

3.成本费用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

㈡ 降低成本费用的基本途径

1.节约人力,提高劳动生产力;

2.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消耗;

3.合理使用机器设备,提高生产设备利用率;

4.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废品损失;

5.加强费用预算管理,减少间接性支出。

㈢ 成本费用的日常控制

1.建立成本费用控制的组织体系;

2.直接材料费用控制;

3.直接工资费用控制;

4.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控制。

㈣ 班组成本管理内容

1.根据全厂和车间的成本费用计划,拟定班组各项消耗定额和费用计划;

2.根据费用计划和消耗定额,控制班组所发生的各种消耗和费用开支;

3.核算班组执行的计划指标,并及时采取用适当的形式向群众公布计划执行的结果;

工业生产方式 篇3

[关键词]工业化;建筑;发展;措施;要求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应包含四方面:即设计标准化(从设计到生产、安装,建造的全过程执行统一标准、统一模数)、构件生产工厂化(主要建筑构件都在工厂生产)、施工机械化(拼装都是机械化作业)、管理科学化。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预制装配式结构应积极提倡。目前,大量的混凝土结构都是现场浇筑的,不仅污染环境,制造噪声,还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南京大地建筑公司从法国引进的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简称“世构体系”),是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柱,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板,通过钢筋混凝土后浇部分将梁、板、柱及节点连成整体的框架结构体系。具有减少构件截面,减轻结构自重,便于工厂化作业、施工速度快等优点,是替代砖混结构的一种新型多层装配式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已在南京多个工程中应用,效果明显。

复合木结构应尽快研发。复合木结构不仅适用于大跨度的建筑中,还可适用于广大村镇建筑和二至三层的别墅中。应该说,与混凝土结构不同,复合木结构作为今后新型结构形式之一,极具有人性化和环保的特点。针对杨树快速生长和再生的特点,应着力开发杨树木材的深加工技术,包括木材的处理、复合、成型等,制作成建筑用的柱、梁、板等构件,并使其具有防蟲、防火、易组合的能力。大量使用复合木结构,可减少对钢材、水泥、石子等建材的需求,这对资源是一种保护;同时,也为广大种植杨树的农民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市场,不仅提升了杨树的使用价值,而且还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寻找到一个新途径。可谓是一举多得。可以预见,复合木结构的潜在能量将随着技术的成熟日益显现出来,必将会对我国的建筑业带来一场革命。

结束语

与传统建筑相比,工业化建筑的成本不会降低,但其带来的社会效应却是多方面的,不仅可以避免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可以节约木材、钢材、水泥等资源,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扬尘,降低噪音。工业化建筑生产方式是中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三十年来,我们很好地完成了诸如亚运工程、奥运工程、世博会以及其他许多标志性、超高层建筑等大量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任务,大大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和提高,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建筑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施工管理、施工企业体制、劳动效率、经济效益和文明施工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另外在节能减排和绿色施工方面也有较大的差距,走工业化道路,可减少用工成本,也便于培养职业化的用工队伍。

工业生产方式 篇4

理性对待“工业化”

城市住宅:您如何看待当前行业焦点“建筑工业化”现象?

冯晓科: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建设主管部门就一直在推行这项工作,但进展突破不大,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有两方面,一是产业化技术体系不是很成熟。特别是原来80年代的大板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对住宅品质的需求,如隔声、防渗漏技术很“粗放”,技术的不到位使得人们对装配化产生误解。二是市场经济的推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民工大量进城,大大降低了现浇模式的人工成本,对工业化造成很大冲击。没有市场,又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单是政府推行企业没有积极性,导致工业化不但没有突破,反而越来越萎缩。

近几年,建筑工业化再次成为行业关注的话题,我想这其中也有两个原因。一是人工成本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人、机、料是建筑业三大要素,其中人工成本在以年均10%~20%的速度攀升,所占总成本的比重已经高达50%,甚至有过之,施工企业必须要转型,否则难以为继,这是为形势所迫,为了生存必须要改变。二是产业化自身的优势。我们现有的传统建造方式,在质量、工期、对环境影响方面已经遭遇瓶颈,如何突破提高,只能借助工业化,才能解决现有问题,从而实现整个行业的升级。

城市住宅:为避免重蹈覆辙,推行工业化需要先做好哪些工作?

冯晓科:现在的工业化体系较之此前已经有很大提高,比如在设计和制作工艺方面。部品间的连接是一个关键工艺,以前的大板体系在精度上达不到要求,还有就是部品制造与水、暖、电等建筑功能需求的满足上不够科学合理。比如,隔声问题、漏水问题找不到原因所在,现在则完全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尤其是BIM的应用,更优化了这些功能,从设计到安装,BIM攻克了传统二维模式解决不了的问题。另外一点,材料性能也大大提高了,更利于工业化的推广。

不过,我们目前在推广工业化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工业化精度要求高,是标准化、模块化生产、制作,不能以现浇的技术和管理来进行工业化管理,工业化更需要加大设计投入,需要培育、培养专业的产业化队伍,对产业工人的技术要求也更高。在技术上,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比如不同的设防区域,其技术要求也不同,北京是8度设防区,对结构的稳定性、抗震的要求就不同南方地区。另外,现在工业化比较成熟的技术还仅仅在住宅领域,未来工业化将把公建、商业建筑、城市综合体等囊括其中,到那时,仅仅是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是不够的,大型公建、超高层建筑等还需要新的技术体系。

全方位“武装”打造工业化集团

城市住宅:贵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住宅建设,近年在建筑工业化方面也有所行动,请您谈下贵公司在工业化方面的布局?

冯晓科:作为国有企业,住总集团以“为生民安其居为建筑立伟业”为企业使命,注重住宅建设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建筑精品工程。就工业化住宅领域来说,住总也是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我们住总实业的前身—北京三构曾是亚洲最大的壁板厂,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论产能、规模、技术都是领先的,甚至可以比肩当时日本的装配化技术,遗憾的是,到90年代末期,由于市场渐渐萎缩就关停了。可以说,住总有着工业化的基础,从产业链来说,住总全产业链比较完整,涵盖了开发、设计、施工、安装到维护、运营、物业。另外,我们具备相关的技术。为保证工业化落到实处,住总集团高层深入论证、大力推进,并在公司运营管理体制方面进行改革,由住总实业总牵头,组建了新的产业集团,以资产为纽带,更好实现一站式的产业链;在技术储备方面,设计先行,形成了成熟的工业化设计技术储备,并与万科合作很多项目,取得良好效果,这些都为工业化的推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另外一方面,作为住总三大板块中的施工板块,同样也面临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盈利空间在不断缩小,迫切需要转型。这些主客观条件,决定了住总在工业化方面必须有所行动,而且要有自己的话语权。

城市住宅:今年3月住总实业与北京万科、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产业集团,强强联合的模式对推进工业化有哪些好处?

冯晓科:这些年我们与万科合作了多个项目,虽然技术储备已经足够,但真正共同推进产业化还是从这次框架协议的签订开始。为什么我们迟迟没做?因为相应规程、标准、规范的缺失,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工程验收怎么办?《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今年5月终于发布,今年10月1日实施,北京市的地方规程也是今年刚颁布。有关工业化的标准规范还不够,出台也稍嫌落后,这也是目前工业化存在的一大问题。

新产业集团的成立,集中了我们三家各自的优势。住总在工业化方面已经有成熟的设计技术,为实现未来建筑更加节能、环保、人性化、施工更方便,现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强化设计研发,形成专业的产业化设计研究力量,完善研发、设计优化、检测等产业链。万科倡导工业化已经很多年,在工业化方面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在市场份额和影响力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没有自己的预制厂,没有预制的支撑点,单纯在地产开发领域推行工业化,在工业化初期成本还是偏高。我们住总本身有庞大的市场,又有预制、工业化的基础,强强联合,才更有话语权,对行业发展才能起引领作用。随着行业和市场需求的发展,地产会回归理性,地产品质和成本将会成为两大重点,此次合作实现的是多赢。

城市住宅:为占领工业化的未来市场,贵公司还做了哪些前瞻性工作?

冯晓科:去年由我们住总实业投资组建成立了北京住总工业化住宅科技有限公司,同时集团住宅产业化产学研基地也正式奠基。公司的组建是为可能会实施的行业准入问题做准备。目前只是实行构件的资质认证,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普及,企业现有的资质模式就不能适应工业化的需求,部品认证、企业准入可能会提上日程,及早做好铺垫,利于我们更深入开展工业化。

在关注主体结构工业化的同时,我们也强调内部装修的标准化,目前正着手推进这项工作,比如建筑配套的工业化,比如厨卫系统的产业化,以及建筑智能化等,都是工业化建筑范畴。

随着人们对居住要求的不断提高,住宅建设会越来越人性化、智能化、环保,品质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加大设计优化,提升住宅本身的舒适度和功能。同时还要注重与整个环境的配套。工业化是建筑业转型的生产方式,更是住宅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工业生产业跌回升 篇5

工业生产业跌回升

在世界经济增速减缓的不利外部环境下,中国经济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672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7.6%,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1%.首先,旺盛的个人消费和强劲的.公共投资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前三季度投资和消费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国有及其它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1%.其次,加入WTO和“奥运效应”对我国实际投资和预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呈恢复性增长,前三季度实际外商直接投资322亿美元,同比增长20.7%,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贸出口大幅下挫的负面影响.

作 者:牛犁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刊 名:中国市场  PKU英文刊名:CHINA MARKET 年,卷(期):2001 “”(11) 分类号:F4 关键词: 

工业生产方式 篇6

关键词:工业雷管;爆破材料;引火元件;延时药;生产工艺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Q56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4-0079-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4.039

工业雷管作为现代基础建设中必须使用的爆破材料,属于高危险品,在其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危险的环节,包括起爆药生产、延期药生产、引火药头制造、雷管编码、装填、装配等重要危险单元。我国部分雷管生产企业使用的某些工艺存在较高的风险,且安全隐患较多,包括弹性电引火元件、混制延期药、电雷管装填操作不能实现自动化隔离等,其不仅使得电雷管的性能达不到相应的标准,可靠性下降,对于电雷管的生产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带来了较高的风险,需要不断优化生产技术,并做好工艺控制工作,才能有效提升工业电雷管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因此,对该类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1 自动填装工艺

1.1 填装工艺现状

许多工业雷管生产厂家依然沿用较为落后的装填药技术,包括人工加药、人工操作、各个环节之间人工传送等。在该类生产工艺中,主要是以由人员手动完成,个人素质对于操作的规范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包括安全意识薄弱、存在侥幸心理、操作技术不过硬、注意力不集中等,留下了较多的安全隐患,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等。

图1 工业雷管自动填装工艺流程

1.2 自动填装工艺

现在的工艺中,雷管制造的填装工艺基本上可以实现自动化,严格遵循着三少三隔开的基本原则,采用自动填装工艺。自动装填的生产工艺包含的環节较为丰富,包括装填药环节实现人机隔离、自动装药、自动动态监测、自动排除废弃物、自动安全报警、自动化安全联锁等。其基本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该技术以其良好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在许多工业雷管生产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3 工艺优势及不足之处

在进行工业雷管的生产过程中,引用自动装填制造工艺,其优势十分明显。其在填装的各个环节均运用到了不同的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最大幅度地减少人员操作环节,降低了人员的工作量,避免人员接触到危险品,排除人为的安全隐患因素,还能够自动检测填装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及时报警,安全性良好。自动装量时,其计量较为准确,且自动将其中的废品排除掉,提高了工业雷管产品的质量,减少了成本投入。其生产效率也较高,可以达到12000发/h,另外设备不易出现故障情况。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需要对设备进行专业的保养,对于该项保养技术有较高的要求,才能保障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

2 延期药的制作工艺

2.1 延期药制作环节的危险性分析

延期药的主要构成成分包括氧化剂、燃速调节剂、可燃剂、黏合剂等化学品,将其全部粉碎达到一定的粒径后,充分混合制作成延期药,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在制作的过程中很难保障其能够充分均匀地混合,且极易出现火灾。如果采用干混的生产方式,在进行干混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设备的运行,强化生产现场的各项管理工作,严禁出现明火,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管理上也存在较多的困难。如果是利用酒精作为溶剂,采用的湿混生产方式,而酒精具有可燃性、挥发性,也容易发生火灾,情况严重的甚至引发爆炸

事故。

2.2 水混生产工艺

基于上述危险因素,可以采用现代较为先进的水混生产工艺,即利用水作为溶剂,在其中加入制作延期药的原料,再通过一系列的工序,制作出各种粒径的延期药,包括材料混合、预干燥、制作成颗粒、最终干燥、筛分分级等。各类材料在水中的分散性良好,能够充分融合,混合的均匀性较高,使得延期药的质量有保障。水具有不可燃性、无毒性、环保性等特点,在其中进行化学材料的混合,各个材料的可燃性也被有效的抑制,因此不会出现火灾或者爆炸的情况,生产过程更加安全、稳定。

2.3 运用先进的设备

在进行水混生产工艺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专用的机械设备,包括混药机、造粒机、筛分机等,其机械性能良好,混合的均匀性高,且能够实现自动化操作,人机隔离,十分安全。在造粒方面,传统的生产工艺中是利用手工造粒,不仅效率不理想,也容易出现危险情况,而造粒机则能够实现人机隔离,机器可以放置于防爆间,进行淋水处理,不仅能够避免操作时形成大量的粉尘,也能够排除人为的因素,减少安全隐患,提高了安全性。

3 刚性引火材料制作工艺

3.1 工艺现状

传统的工业雷管生产的过程中,刚性引火材料的制作,一般是运用人工裸眼焊桥丝、手工抹药头等人员操作,其中产生的挥发性气体会使得操作人员的身体受到较大的损伤,不仅工作效率不佳,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也得不到保障,属于风险较大的工作。

3.2 刚性引火材料制作工艺

传统刚性引火材料的制作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利用新型的工艺予以解决。可以使用钢带冲梳齿,梳齿钢带上塑除油,桥丝焊接,蘸引火药头,并利用远红外技术对药头进行干燥,将药球头干燥完毕后,再在焊机上将其与脚线焊连在一起。其主要的制作流程为:(1)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钢带冲梳齿,梳齿钢带上塑除油,桥丝焊接,并进行运输材料,混合引火药、配置胶液等工作,才能进行蘸引火药头及药头红外烘干的工作;(2)上述工作做好后,需要进行、分线、配线并拧紧、注塑并把、装夹子剪线等工作,再将引火药头的脚线焊接在一起;(3)焊接完毕后还需要将废弃的线进行返修,如果合格后,可以继续使用;(4)制作防潮漆,将焊接后的脚线喷涂防潮漆并

烘干。

3.3 设备要求

刚性引火元件生产工艺所需要的机械设备较多,如梳齿冲床、整形冲床、桥丝焊接机、刚性药头塑料上梳机、自动蘸药头机、分线机、月牙板式回转烘干机、注塑机、台式电焊机等,其自动化程度高,焊接质量能够达到国家及行业的标准,产品的质量较为可靠,各个环节都有安全防护措施,避免了操作人员与有毒有害物质的接触,药剂的隔离操作,混药头药、沾药等操作有可靠的安全防护装置,避免了人体与有害气体的接触,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并优化了运作效率。

4 结语

现代许多类型的建设活动面临着复杂的自然条件,需要开展不同规模的爆破活动,工业雷管则成为了使用较为频繁的材料。由于其性质极为特殊,其生产过程也存在较多的危险环节,因此在其生产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加强管理措施,保障生产工艺的安全性。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工业雷管生产过程中的几项工艺,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生产人员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包括生产规模、技术条件、人员技术水平等,不断吸收先进的经验,优化生产工艺,不但要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性能,也要保障生产的安全性,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卫小燕.浅谈雷管生产企业对静电危害的防护和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1).

[2] 邓纯青.雷管爆炸安全防护距离的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12).

[3] 张东平,秦卫东,吴平召,张艳.一种新的导爆管雷管装配自动化生产工艺技术[J].江西科学,2013,31(5).

[4] 苏俊,刘玉存,王建华,于国强.无起爆药雷管内管装药密度对燃烧转爆轰的影响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1).

作者简介:尤静娴(1986-),女,江苏射阳人,就读于安徽理工大学,广东明华机械有限公司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民爆器材。

工业生产方式 篇7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大数据、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与出版技术不断融合, 移动终端在客户中大量应用, 出版产业的内容生产、出版方式、营销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版生产正在打破传统的批量工业生产复制模式, 逐步由批量印刷大量铺货的工业产品生产方式走向内容第一的知识产品生产方式。这种基于信息时代背景的出版产业变革, 必将带来出版生产方式的深层革命, 也会给出版带来新的生机。

二、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出版生产方式的变革

(一) 从纸质出版到电子出版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出版技术的构成要素不断变化。传统出版以纸质材料为主要载体, 如图书、报纸、杂志等。但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电子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 开始出现以电子为介质的磁带、唱片、光盘, 以及以网络等为介质的数字出版物。这也标志着人们从传统的纸质出版时代进入电子出版时代。

(二) 从规模化出版到按需出版

传统出版以排他性的专有出版权为重要资源, 规模化生产, 大规模渠道铺陈, 大范围营销, 其本质是孤立生产、销卖内容, 所以需要大量的前期铺货, 容易造成大量库存。目前, 很多出版单位正在尝试按需出版, 即产品完全依据市场需求, 整合编、印、发各环节, 将出版信息全部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 需要时直接印刷成书, 即需即印。这突破了传统模式的印数限制, 而且数字印刷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高, 节省了大量的人工费用。

(三) 从单维出版到多维出版

传统出版物主要通过文、图这两种符号, 将信息、知识、理论等内容以篇、章、部的形式组成线性结构, 通过纸张为主的介质单维进行知识传播。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出版的符号增加了音像、视频等, 电子产品积累了大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也成为内容构成的主要部分。相应地, 内容结构也拓展为由知识元、数据组成的立体式、网状结构, 传播的方式也形成了纸张、网络 (如微信、微博、视频等) 多渠道共存的局面。内容的传播不再仅仅依托有形的介质, 而可以独立存在, 而且信息也得到更加真实多面的传播。

三、出版生产方式内涵从工业产品回归知识产品

(一) 信息技术是出版生产方式变化的驱动力

互联网时代, 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出版内容要素、生产方式、结构和体系、修辞与审美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一切信息符号都可能成为出版的要素, 用户在互联网的浏览记录、选择偏好等碎片化信息经过大数据处理后, 都可以成为出版内容生产的依据。出版内容的逻辑、进程、演进、结构体系都可以是动态的;出版内容在修辞和审美方面可以实现个性化和定制化, 可以根据不同受众的个人偏好设计各种修辞和叙事方式。这种转变彻底颠覆了传统出版业大量复制的工业生产方式, 也标志着出版业从工业产品时代进入知识产品时代。

(二) 内容按需定制使出版生产回归知识产品为主

传统出版业对知识的生产主要依赖于创作者的个人智慧和编辑人员的二次创作。当今, 大量碎片化的信息给读者带来了接受信息、辨别有效信息的负担。在电子商务、信息付费、交互出版等理念的影响下, 在海量信息中精准获取目标信息、在同质化信息获取私人定制信息等成为现代人的基本信息需求。出版方面临四大问题:读者阅读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内容生产的同质化和精品化;出版生产的开放化和创新化;出版模式的复杂化和多元化。电子阅读的兴起, 也对传统出版造成很大冲击。出版方要突破出版产业的发展困境, 就必须引入互联网思维, 充分发挥大数据等资源优势, 分析海量相关信息, 获取精准需求对应的有效信息, 从而个性化定制生产相关的内容产品, 细分读者需求, 聚焦细分领域, 主动出版。这也将成为未来出版的主要模式。

四、知识服务是未来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动力

传统出版主要是把书刊、图画等编印出来, 把唱片、音像、磁带等制造出来。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 新的出版形态已经扩大到了纸质以外的其他媒体, 如手机、网络、阅读器等, 所以出版的内涵和外延都扩大泛化。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 其中网络内容的供应、网上和屏幕阅读已经日益普及, 促使内容的传播形式以及出版形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传统印刷出版与数字网络出版将并存, 虽然读者阅读的载体和方式以及阅读习惯在转变, 但其对内容的追求没有改变。因此, 知识服务是未来出版的可持续发展核动力。

(一) 内容的主动出版是未来主要的出版生产方式

互联网时代, 结合读者需求的主动出版将成为未来出版生产方式的常态。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满足读者需求的主动出版。即基于长期对读者信息的跟踪和分析, 对读者的所思所想、心理需求的解读, 准确了解读者的心理需求, 创作出受读者喜爱的作品, 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满足度。细分读者需求是出版商主动出版产品的选题策划点。通过创新产品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正在成为当前及未来出版商的内在追求。

第二类为主动定制的主动出版。在当今的文化生活中, 读者可能会主动表达出自己对文化产品的某种需求, 这种表达可能在个人的社交平台上呈现, 也可能在出版商的网络平台上呈现。利用高新技术, 出版商可以通过全网数据挖掘分析出这一类信息, 并据此为特定作者定制作品, 这将成为未来出版的主要趋势。

(二) 出版内容的专业化和品牌化成为出版业的生命线

技术的发展和业态的变化无不依赖出版内容的专业化和品牌化。出版业在内容方面提供的独特价值正在成为其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而专业性出版内容的独占性, 可以通过版权运作的渠道体现出价值。出版行业要跳出传统介质和形态, 努力从面向图书市场向面向阅读市场转变, 通过占据优质版权资源并开展版权经营活动, 提供延伸服务。

(三) 出版企业角色多元化, 拓宽出版内容生产服务领域

出版企业由内容提供商向内容服务提供商转型成为趋势。出版社首先是信息的采集者、分析者, 然后才是出版内容生产者、出版物营销者。行业融合发展促使出版商进入其他领域。例如, 大众出版商正在进入大众服务产业;专业出版商正在进入专业服务产业;教育出版商正在进入教育服务产业。跨界合作的兴起使文化内涵与其他产业实现了有机嫁接, 如地产引进书店及书店衍生服务, 将读书生活融入商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等。跨界合作促使出版业与其他行业实现了联动发展, 开拓了出版内容的内涵和外延, 也开辟了出版业发展的新领域。

五、助推出版内容生产方式从工业产品向知识产品转化的途径和措施

(一) 构建一体化云出版管理系统平台

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变化促使出版企业紧跟读者的需求, 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但是, 如果从各个分散的网站获取信息, 时间和经济成本都会很高, 也跟不上信息更新的速度。另外, 读者对个性化知识的需求不断提高, 要求出版企业针对某一类读者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解答, 需要综合来自各种文献的信息。可以融合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功能, 构建一体化的云出版管理系统平台。该平台具有很强的聚合功能, 能将各类出版机构、各类书刊高度集成, 实现面向读者的在线检索、定制及反馈;整合出版流程, 使出版商实现集约式出版。同时, 该平台还拥有广泛的市场渠道, 可进行规模运营。

(二) 重构出版运营的商业模式

电子阅读习惯的出现推动出版商业模式发生变化, 出版产业链也面临重构。整个出版产业链以读者需求信息采集为起点, 然后沿着“数据分析—读者心理研判—出版内容生产—出版产品推送—读者感悟反馈信息收集”的链条不断循环往复。在这种生产流程中, 出版商会针对特定用户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支付方式等数据进行分析, 确定合理的定价区间, 然后制定针对特定用户的最合理的推送方案, 促成读者阅读消费行为的完成。随着用户群体的细分化、需求内容的定制化, 相应的商业模式将多样化、个性化。

(三) 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及转型

互联网时代对出版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既应具备互联网思维, 又应具备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 还应具备计算机应用、数据统计分析、市场营销等多方面技能。这就需要提高现有出版从业人员的技能体系, 并及时更新现有的专业和课程, 着力培养适应新出版形式的出版人才, 以解决制约我国出版发展的关键瓶颈。

参考文献

[1]邓佳佳.产业链视角下的数字化产业发展[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45 (6) :73-76.

[2]车旭盟.传统发行人员数字化转型的探讨[J].科技与出版, 2014 (5) :108-110.

[3]王传臣, 张润彤.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供应链对比[J].中国流通经济, 2011 (12) :36-40.

[4]张博, 乔欢, 李武.基于大数据的出版内容价值发现与应用[J].出版发行研究, 2014 (3) :5-8.

[5]吕啸, 刘鲲翔.出版内容管理系统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信息技术应用, 2013 (6) :8-9.

工业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评估规范 篇8

第二条本规范所称工业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评估, 是指按照一定程序, 在企业实施完成清洁生产方案之后, 对所取得的绩效及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进行科学地、量化地评估, 并给出评估结果的过程。

第三条县级以上工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相关管理部门, 结合地区工业布局、资源能源及环境突出问题, 组织对所在地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企业实施效果开展评估。

第四条工业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评估应在企业清洁生产方案全部实施并稳定达到设计目标后三个月内开展, 评估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对于需评估的“双超”和“高耗能”企业, 方案实施完成后, 必须在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以及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指标要求后, 再进行实施效果评估。

对于需评估的“双有”企业, 方案实施完成后, 可直接进行实施效果评估。

第五条工业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评估人员至少包括工艺技术、环保、能源、财务等专业人员, 且应掌握清洁生产审核知识, 具有高级职称及五年以上行业从业经验。参加评估的人员与企业或审核咨询服务机构存在利益关系, 可能影响评估公正时, 应当主动提出回避。

第六条工业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评估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绩效评估, 即企业清洁生产方案实施前后的环境、经济效益评估, 是与自身的纵向对比;二是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即企业实施完成清洁生产方案后, 其清洁生产水平在行业内的定位, 是与同类企业的横向对比。

第七条绩效评估重点是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方案前后的环境、经济效益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 产业政策与法规符合性。

(二) 与清洁生产审核的目标和指标进行衔接、对比情况。

(三) 产品改进情况, 例如产品合格率、产品质量、产品寿命、生命周期评价等。

(四) 资源能源利用改进情况, 例如单位产品能耗、单位产品耗水量、原料利用率等。

(五) 工艺、装备与过程控制改进情况, 例如主体工艺装备水平、信息化水平、自动化水平等。

(六) 污染物控制改进情况, 例如污染物排放总量、产 (排) 污强度、有毒有害物质的替代、废弃物无害化和减量化、无组织排放控制等。

第八条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是指企业在行业内的清洁生产水平定位。已经发布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行业, 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评定企业在行业内的清洁生产水平定位;未发布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行业, 可以参照行业统计数据评定企业在行业内的清洁生产水平定位。

第九条县级以上工业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情况组织开展工业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评估, 出具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包括企业清洁生产绩效评估结果和清洁生产水平评价结果。

第十条工业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评估所需费用纳入同级政府预算, 承担评估工作的部门不得向被评估企业收取费用。

第十一条工业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评估报告可作为工业企业行业准入, 落后产能界定, 清洁生产示范企业认定, 申请政府财政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资金补助的参考依据。

第十二条鼓励自愿性审核的企业参照本规范开展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评估, 发布实施效果自评估报告。

加快氮肥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篇9

落实科学发展主题、深入推进结构调整

调整结构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氮肥行业的发展现状要求协会必须把推进结构调整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一是做好总量调控, 严格准入制度, 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建议政府部门严把新项目审批关;二是采取“等量置换”措施, 引导管理水平差、能耗高、污染重、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退出或转产, 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三是鼓励生产、流通、农化服务企业以及能源生产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循环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施兼并重组, 实现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提升产业集中度;四是继续推动原料结构调整, 减少对晋城无烟块煤和天然气的过度依赖;五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开发和推广缓释、控释、掺混和专用肥, 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品链条, 形成“肥化并举、以化养肥”的产业格局。

推进科技创新, 引领行业技术进步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在我国氮肥生产能力已跻进世界的前列, 协会必须把推进科技创新作为重要任务, 引领行业, 实现向建设氮肥强国的转变。一是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 特别是新型高效的煤气化技术、气体净化技术、催化剂、吸附剂等新材料及大型合成氨、尿素生产装置和关键设备的国产化;二是加快新型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 充分利用生产过程的余热、余压, 实现能源梯级利用, 降低原材料及动力消耗, 大力推进水溶液全循环工艺尿素装置的节能减排改造;三是开发应用清洁生产和环保技术, 全面推广“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氮肥生产废水超低排放”、“废气废固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等技术, 建设环境友好型产业;四是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支持大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 形成自主创新和开发能力, 建立以生产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省级、国家级研发机构。

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 保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做好行业生产统计和经济运行监测分析, 是掌握行业发展动态的基础, 也是协会为行业反映诉求、引导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依据。一是进一步完善生产统计和经济运行分析, 办好《中国氮肥网》、《中国甲醇网》、《一把手通讯》和《尿素市场周报》, 坚持五大公司会商机制和行业市场分析会、营销会制度, 搭建公共信息平台, 为行业发展做好引导服务;二是认真组织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随着生产水平提高, 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行业发展将不断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 作为重要支农产业, 协会必须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密切关注行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 积极反映行业诉求, 为产业发展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做好产业预警, 密切跟踪国际氮肥、甲醇产业发展情况、市场动态及对行业的影响, 配合政府部门做好产业安全重大问题对策研究, 继续完善与相关国家同业界的对话磋商机制, 维护行业利益和产业安全。

搞好协会自身建设,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工业企业生产与设备的关系 篇10

机器设备是工业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 也是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生产经营就是企业投入资本, 再通过营运, 以获取利润的过程。机器设备的价值在企业的固定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通常都在60%-70%, 对企业的兴衰关系重大。

工业企业要取得利润, 就要生产出适销对路、合乎消费者需求的商品或者能够提供科学、专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劳务活动。机器设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涉及各个重大环节。首先, 在市场调研阶段, 企业自身的基本生产条件应当受到决策者的重视, 并予以充分考虑。否则, 无论商品在市场中拥有多大的生产和利润空间, 企业也没有能力进行生产。其次,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 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 成批生产的产品必须靠精良的设备和有效的检测仪器来控制其质量。产品产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的技术状态及其性能的发挥。再次, 在生产过程中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将直接影响产品的成本, 先进的机器设备能够降低企业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以及企业的竞争能力。最后, 设备是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 企业的安全生产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熟练程度, 更加受到企业设备性能的安全程度的影响。

但是, 企业的资本构成应该控制在合理科学的水平上, 一味增加机器设备, 对企业的财务水平和生产水平都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任何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 工业企业要遵循本行业的规律, 不要无视规律甚至妄图改变规律。单纯的拼设备带来企业超负荷生产, “弯道超车”不仅不会给企业带来利润, 甚至可能引起惨重的损失。

由此可见, 工业企业中设备是否先进、优良, 企业设备更新换代是否及时对于企业生产效率和生产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实现其盈利目标, 获取生存与发展的机遇。而机器设备的购置、更新与改造都应当遵循市场规律和行业规律, 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市场环境来决定机器设备价值的占比。

二、工业企业的生产对设备的影响

企业要扩大规模, 提高竞争能力, 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从另外一个方面看, 设备作为企业的生产资料, 属于企业生产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的总体生产力不仅对机器设备具有影响, 同时生产力要素之间也互相发生着作用, 生产者对生产资料也有着重大影响。

首先, 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企业是否能够进行机器设备的购置和更新改造。随着现代科研成果的突破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现代机器生产设备的技术含量也显著提高, 凝聚着高技术含量的生产设备同时也需要企业付出昂贵的价格才能得以购入。因此, 要取得先进的高科技设备必须以企业雄厚的财力为支撑。而企业的财力是以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制造的利润收入为基础的, 企业一旦停止生产或者是生产出不被市场和消费者认可的产品, 企业将难以有多余的资金来填补机器设备这一方面的空缺。因此企业要想购置先进的机器设备或者是对现有的机器设备进行技术更新和改造, 就必须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迎合市场需求, 寻找利润新点。

其次, 劳动者的专业水平影响到机器设备性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生产力包括生产者、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生产的过程是三者的有机结合, 生产者运用生产资料作用于生产对象, 使生产对象成为合格的市场产品, 生产者取得了收入后进行下一轮的产品生产。因此, 在生产对象一定的情况下, 要使生产资料被生产者合理的利用, 提高生产者的生产热情, 就要不断地给与生产者实惠。假如生产资料没有生产者的介入, 价值再大也无法发挥作用。因此, 作为生产资料的机器设备离不开拥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如果没有能够熟练操作机器设备的专业技术人员, 企业花巨大代价购置的机器设备性能就无法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 设备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也会影响到企业设备的寿命及其性能的维持。

三、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一方面, 先进的机器设备和设备的更新改造有利于存进企业的生产, 因此企业应当关注本行业相关的科研进步和成果, 重视高技术生产设备, 调整好企业的资本结构, 看准市场中的生产时机, 及时购置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机器设备。同时, 定期检查机器设备的使用情况, 面对新情况, 对机器设备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但是, 机器设备所占比重过大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将产生不利影响, 超负荷生产也有损于企业生产力, 造成生产者情绪不满, 过量的产品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将影响企业下一轮的产品生产, 进而阻碍企业发展。排机器设备的购置和更新因此, 要及时、科学、合理安改造。

上一篇: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下一篇:中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