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产工业节能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全国范围内的绿色建筑以及节能建筑的推广力度也在不断增大,为了提升建筑工程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需要以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为基础,配合使用绿色环保技术与设备,从而最终实现建筑的绿色节能作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绿色生产工业节能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绿色生产工业节能论文 篇1:

谈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方法研究

摘 要:绿色建筑设计节能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以下文章就对绿色节能设计展开分析探讨。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设计理念;设计要点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严重不足,且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资源消耗增长速度惊人,现资源消耗巨大。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绿色建筑的含义与发展

目前绿色建筑处于快速推广发展阶段,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重视。2010年的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其参加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反映了绿色建筑发展中各界对绿色建筑的关注程度达到空前的水平.而仅仅过了一年的时间,到了2011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是2010年的46倍.全国评出了371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3600多万平方米。自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颁布后,国家关于绿色建筑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发展原則,发展主要任务,以及保障发展落实的政策标准已经逐渐完善,搭建成型。

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的含义已经不再陌生,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它包括规划、设计、施工、用材、后期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2 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理念

2.1 节能能源

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2.2 节约资源

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2.3 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2.4 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2.5 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

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2.6 地理条件

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3 绿色建筑设计要点

3.1 节地与场地规划

绿色建筑的场地设计应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场地规划优化设计中,进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几点技术措施:(1)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2)减少使用镜面玻璃幕墙,避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3)建筑退缩符合规划要求,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4)场地内部无生产性污染排放源,柴油发电机尾气经烟色处理后再排放。(5)规划布局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在全年主导风向和平均风速下,区域内地面1.5m 处风速放大系数不大于2,且无5m/s 以上风速区。(6)地下空间合理利用,尽量避免设置太多地面停车位,提高地面的绿化率。

3.2 建筑朝向绿色节能设计

进行绿色设计时应充分的考虑建筑的朝向,其目的是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防止太阳辐射,减少对电器设备的依赖。在规划布局上,可以通过建筑的向阳面和背阴面形成不同的气压,即使在无风时也能形成通风,在建筑体型设计上形成风洞,使自然风在其中回旋,得到良好的通风效果。通过规划设计减少热岛效应,在改善室外环境舒适性的同时,减少建筑的空调能耗。

为了保证室内的日光照射,减少照明,节约能源,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室内光环境,在进行绿色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的设计,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减少人工照明能耗,达到节能的效果。

3.3 建筑外围结构节能设计

建筑业是一项能耗非常大的行业,其消耗的能源大概占全国的三分一,因此对建筑进行节能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筑的耗热量主要是通过围护结构传热耗热量构成,为了减少能耗,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对建筑进行节能设计:

(1)墙体节能技术

外墙墙体应采用性能优越、高效保温的墙体,如混凝土砌块墙体等,另应选用浅色饰面层等措施来达到节能的效果。

(2)门窗节能技术

①控制窗墙比。窗户的传热系数一般大于同朝向外墙的传热系数,故在进行前期建筑设计时,在保证室内采光通风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窗墙比是很重要的,一般北向不大于25%;南向不大于35%;东西向不大于30%。

②改善门窗保温效果。采用热阻大、能耗低的节能材料制造的新型保温节能门窗可大大提高热工性能,如双层中空玻璃塑钢窗,隔音、保温节能比普通铝合金窗节省能源30%。

③减少冷风渗透。门窗是空气渗透的薄弱环节,除提高门窗制作质量外,加设密封条是提高门窗气密性的重要手段。

(3)屋面节能技术

屋面节能采用倒置式保温屋面、种植屋面、蓄水屋面、浅色坡屋面等做法来提高建筑屋面的保温隔热能力,能有效地抵御室外热空气传递,减少空调耗能,是改善室内热环境的一个有效途径。

3.4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绿色建筑节水系统可归纳为减少排放、回收利用、循环使用和生态用水。主要采取如下节水措施:(1)尽量利用市政给水压力直接供水。(2)在各用水单位及住宅均设水表,做到用水有量;(3)卫生洁具配件和水池(水箱)的液位控制阀选用优质、可靠的产品。卫生洁具选用节水型。(4)所有加压泵组采用高效节能产品。(5)选用节能型容积式电热水器,并根据热水供应需求情况和水温用热水循环泵进行管网循环。(6)采用无负压设备供水,减少日常动力费用。(7)加强物业管理,设置建筑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对重要设备进行监控。(8)采用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绿化、景观、洗车等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

3.5 建筑材料节能设计

对于材料的选择应选用耐久性材料,使得建筑使用寿命延长,所以设计中选用防火性、耐久性较好的建材,最好做到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与建筑同步,减少材料的更换、维护,从而节约费用。

(1)外墙。采用混凝土砌块墙体保温,混凝土砌块作为一种新型墙体材料,较粘土磚具有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资源、利用工业废渣等许多优点。混凝土砌块按其生产材料和成品形状可以分为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多排孔混凝土空心砌块、陶粒混凝土实心砌块和单排孔混凝土空心砌块等多个品种,可以作为保温材料用于节能建筑,是实现建筑节能经济有效的措施,也是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矛盾的途径之一。

(2)屋面。采用吸水率低、表观密度和导热系数较小并有一定强度的材料,如矿物棉、玻璃棉等。

(3)冷热桥。采用防火性能好、耐久性好的材料如矿物棉,岩(矿)棉和玻璃棉有时统称为矿物棉,它们都属于无机材料。岩棉(矿物棉)是一种来自天然矿物、无毒无害的绿色产品,在满足防火保温隔热性能的同时还能够具有一定的隔声效果。岩棉外墙外保温隔热的应用在欧洲、北美比较广泛,北欧人均20kg,美国人均5-10kg,值得我国借鉴和推广。

(4)外遮阳。建筑外遮阳措施对于减少太阳辐射,控制室内温度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有窗口遮阳、屋面遮阳、墙面遮阳、绿化遮阳这几种形式,其中最主要的是窗口遮阳,应采用遮阳性能较好的玻璃如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镀膜玻璃等。另可利用阳台进行局部水平遮阳。

4 结语

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要走“能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最小”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大力推广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选择经济合理的节能方案,才可以获得显著的节能效果,促使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孙东来.建筑节能技术措施探讨[J].山西建筑,2010,36(21):236-237

[2] 唐中义.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综合评价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4.

作者:叶娟

绿色生产工业节能论文 篇2:

现代建筑工程与绿色建材的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全国范围内的绿色建筑以及节能建筑的推广力度也在不断增大,为了提升建筑工程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需要以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为基础,配合使用绿色环保技术与设备,从而最终实现建筑的绿色节能作用。下文将以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在工程中应用的重要意义为着手点,分析其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应用优势以及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使用现状,从而结合目前工程建筑的实际建设需求,提出加强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在工程中应用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在理论等层面上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工程应用

1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概述

绿色节能环保材料不会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并且能源消耗率比较低,相比于传统建筑材料来说,其具有循环利用和可再生特点。在现代建筑当中优先使用环保型材料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建筑垃圾的数量,避免能源的过度消耗,加强环境保护。按照该种发展战略能够有效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应用该类材料时不会过度使用天然资源,并且有效应用固体废渣和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环保型材料能够显著提升能源的使用率,显著提升了环境质量,促进生态平衡。实现多次循环使用,在拆除原有建筑时不会对环境产生再次污染,具有优质的综合性能,提升建筑的各项功能,改善居住环境以及生活品质。

2在工程中应用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重要意义

从宏观发展的角度上来看,我国能源消耗巨大,并且资源状况相对紧张,为了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去建造适合人们居住的绿色家园。因为在建设过程之中,会存在大量的能源消耗,而这种消耗与自然环境之间是存在着相应的矛盾的,所以应用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就是从人类与自然之间提取出了一种联系,从而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建设现状中有八成以上的建筑都属于高耗能建筑,此类的建筑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民经济的负担,所以需要加强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使用,从而实现能耗的降低与经济成本的节约。根据目前绿色建材发展现状以及政策宏观引导状况可以看出,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使用不仅仅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推广的重要内容。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在宏观经济效益上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十二五”期间,其节能环保的产业就以百分之二十的增速发展,而在“十三五”期间,整个环保行业的投资也能够超过十七万亿元。而从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自身的基本特性上进行分析,材料往往具有保温、防水、无辐射、低挥发、低污染、低能耗等相应的特性,这些基本特性能够加强能源的转换,并且防止整体建筑的能源流失,可以最大程度上优化建筑外层的材料与结构,给予人们更加完善的生活与居住空间。所以需要在正确认识工程中应用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重要意义的基础之上,提升材料的使用效率与使用比例,以此来推动我国节能绿色环保建筑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3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3.1  工程施工中的采光以及隔热技术

工程中要想体现节能环保的理念,对于建筑工程的采光以及隔热施工技术要求非常高。目前很多的工程施工中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都涉及到了采光以及隔热的技术,具体指的就是工程施工人员通过先进的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让建筑主体尽可能地使用自然光,减少对电能资源的消耗和浪费,而且采光与节能技术相结合,把光能转换为电能以及热能,最大化地节约资源,提升工程施工的环保水平,促进工程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建筑绿色环保玻璃

(1)泡沫玻璃。该种玻璃的主要来源是富含玻璃相的物质或者废弃玻璃,在添加改性剂,发泡剂及促进剂之后能够成为新型混合料,之后再对其实施熔化,发泡等处理能够形成玻璃材料。泡沫玻璃的优势在于耐腐蚀性,阻燃,较小的导热系数和密度,广泛应用在冷库,石化等建筑的隔热保温建设当中,并且作为高层建筑的吸音材料。

(2)真空玻璃。该种玻璃具有显著的节能环保优势,能够对气体产生的传导传热和流传热等起到消除作用,因此隔热保温性能是最好的。

(3)低辐射镀膜玻璃。该种玻璃早在 20 世纪末就应用在欧美等国家的建筑当中,能够对远红外起到反射作用。低辐射镀膜玻璃主要包括离线和在线 Low-E 玻璃,能够阻隔热流辐射,隔热保温性能良好。

3.3环保型外墙保温隔热材料

(1)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该种外墙保温隔热材料的优势在于较小的导热系数和密度,并且隔热和保温性能良好。具有较高的尺寸精度,结构均匀,能够广泛应用在外墙保温隔热施工当中。然而由于在高温环境下会导致聚苯乙烯出现变形软化情况,并且不具备防火性能,无法应用在防火性能较高的外墙保温隔热当中。

(2)岩棉。该种保温材料主要是应用辉绿岩或者玄武岩制作而成,在制作过程中适当添加辅助物料,再经过高温熔化之后能够制作成人造无机纤维。按照实际工程应用能够看出,岩棉外墙的保温隔热系统在防火性,抗拉强度,透气性,隔音性以及抗压强度上都具有显著优势,并且可靠性和稳定性都比较良好。当前,对于建筑外墙张隔热保温体系来说,有独立专门的隔热保温岩棉板,由于隔热保温性能较为良好,因此应用前景广阔,适用于绿色环保改造工程和外墙隔热保温施工方面。

3.4绿色环保墙体材料

(1)加气混凝土。建筑工程当中所应用的加气混凝土时硅砂和粉煤灰作为原材料,适当添加石灰,水泥以及石膏等物资,利用高温蒸压养护切割之后形成。加气混凝土的隔热保温效果较为良好,并且抗渗和抗裂性能比较强,能够广泛应用在建筑工程当中。相比于烧结黏土砖来说,加气混凝土不会过度消耗能源,并且密度小,能够降低原材料使用量,起到节约效果。因为加气混凝土具有较小的密度,所以在运输期间不会消耗大量能量。此外,相比于传统混凝土材料,加气混凝土切块传热系数比较小,在隔热保温性能上显著优于传统材料,这样能够有效降低采暖系统和空调系统的能源消耗。

(2)混凝土空心砖。该种空心砖主要是以砂石和水泥作为原材料,掺合料为粉煤灰,添加适当水之后能够搅拌成型,在经过后期处理之后制作而成,混凝土空心砖能够按照工程实际需求制作多样化规格来满足应用。应用混凝土空心砖和废渣及轻集料能够制作轻质墙体,因此广泛应用在建筑工程当中。相对于传统的建筑装修材料,混凝土空心砖重量比较轻巧,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的整体重量。

(3)纳士塔空心墙板承重墙体。该类材料的原材料包括聚苯乙烯,水,添加剂,水泥等,具备吸声隔热效果。聚苯乙烯空心板在经过粘合处理之后能够制作为墙体。空心板墙的重量仅为普通混凝土的 14%左右,能够降低对基础结构的压力,节约工程造价。在实际建设期间可以在确保地基结构承载力的同时增加建筑层数。

(4)模网混凝土。该种混凝土属于新型墙体材料,组成物料主要有折钩拉筋,加劲肋和蛇皮网,形成空间网架结构。在住宅建筑或者工业建筑的屋顶,楼梯及墙体主要应用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随着模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当中也开始广泛应用该项技术,主要包括钢板网,钢丝网等。对于钢板所支撑的连续孔径的类蛇皮网孔主要应用在浇筑混凝土上,在制作混凝土时主要应用钢筋网,非承载构件制作主要应用钢丝网。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绿色环保节能建筑材料在我国的建筑市场有着广泛的市场和前景。随著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研实力的不断增强,再加上人们的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绿色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会逐渐取代传统的建筑材料,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苏园园 . 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 [J]. 江西建材,2016,36 (4) :8893.

[2] 魏莹莹,胡文,聂成才 . 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及其应用 [J]. 江西建材,2016,36 (1) :29.

作者:张金鹏

绿色生产工业节能论文 篇3:

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实证研究进展

摘要:工业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问题是长江经济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本文侧重从研究议题、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研究结论等视角,梳理总结2015—2019年有關长江经济带整体、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成果。后续深化研究的主要方向:选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采用微观工业企业数据,重点加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工业绿色发展协作机制、优化工业布局、工业集聚、工业转移与承接等议题研究。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实证研究

一、引言

2014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成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问题研究也成为学术热点。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而工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因此工业高质量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建成高质量发展经济带的重中之重。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定位,研究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效率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以CSSCI来源期刊为考察对象,2015—2019年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实证研究论文成果有23篇,其中,2015年1篇、2016年2篇、2017年5篇、2018年7篇、2019年8篇,研究的空间尺度涉及长江经济带整体(上中下游地区比较、沿线11省份比较、沿线城市比较)以及特定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

二、长江经济带整体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实证研究进展

综观有关长江经济带整体工业绿色发展效率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大多数文献根据投入产出关系进行评价,采用DEA及其相关衍生方法测度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研究议题涉及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工业绿色发展绩效、工业环境效率、工业生态效率、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工业能源环境效率、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工业绿色创新发展效率等。另有部分文献侧重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合适的方法赋予指标权重测算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相关数据来源大多采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

(一)长江经济带整体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特征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 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差异性。汪克亮等(2015)选取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作为环境压力指标融入DEA模型框架之中,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工业生态效率最高,中下游地区相对较低但差距不明显[1]。王建民等(2019)选取Super-SBM模型得出类似结果,并进一步采用Malmquist指数分析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动态变化特征,发现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呈波动下降的趋势,中上游地区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大部分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容易引入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工业发展基础较好,转型升级水平较高,工业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率较高,产生污染较少;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具有一定的工业发展基础,由于“污染天堂”效应,成为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工业转移的承接地;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大多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生态屏障,工业基础薄弱,不适合大规模发展工业[1,3]。

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工业绿色发展不均衡。胡立和等(2019)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2009—2016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云南等五省一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较高,而浙江、江西、湖南、重庆、贵州等四省一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偏低,总体呈现下中上游梯度递减的趋势[4]。从动态角度而言,上海是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唯一省份,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贵州、云南等七省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稳步提升趋势,湖南、四川、重庆三省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2]。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更加协调,相对而言其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也更高。

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绿色发展程度稳步上升,城市间差距逐年缩小。黄磊等(2019)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发现2011—2016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呈波动上升的态势,年均增长率为2.95%,增长率逐年上升,城市工业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加[5]。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绿色发展的重心由下游地区转移到中上游地区,一方面体现了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的方向,另一方面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本土产业转型升级和其他地区产业转移淘汰了低端落后产能。根据Theil指数的测算结果,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差距较大,且逐年上升,差距的主要来源是上游地区城市工业绿色发展参差不齐。李琳等(2016)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和熵权-TOPSIS模型,研究发现2004—2013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08个地级市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城市群之间差距缩小、城市群内部差距扩大的态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工业绿色发展加速追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但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城市存在分化趋势[6]。

资源利用效率是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汪克亮等(2017)[7]、尹庆民等(2019)[8]均采用EBM模型,分别对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和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环境效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较低,存在地区差异性,呈下上中游梯度递减趋势。其中,上海和浙江工业绿色水资源绿色效率较高,安徽、江西、湖南、重庆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水污染严重,是导致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工业能源环境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总体均值为0.6左右,呈倒“U”型变化趋势。从空间维度上看,地区间存在差距,但逐年下降。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工业能源环境效率明显高于中上游地区,下游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二省一市工业能源环境效率值均高于0.8,处于第一梯队;上游地区的贵州和云南效率值均低于0.4,亟需加强能源集约利用和废气污染控制。

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协同效应。黄磊等(2019)基于2011—2016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效率与工业创新发展效率的协同效应。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创新协调水平和增速均高于全国和长江经济带以外地区平均水平,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绿色创新协调水平最高,中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最低。从动态变化视角来看,从2011年开始,中游地区绿色创新协调水平低于上游地区,但增速较快并迅速超过上游地区,下游地区持续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总体而言,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创新协调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3]。吴传清等(2018)选取2011—2015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面板数据,分别采用SBM模型和熵权-TOPSIS法测算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和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的协同效应。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和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协同效应较高,但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呈平稳上升趋势。协调水平年均增长3.61%,空间上呈下中上游梯度递减趋势,且差距逐年扩大,长江经济带要跨流域协同推进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现经济增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9]。

(二)长江经济带整体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

学术界广泛认可的长江经济带整体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人力资本、环境规制等[1,2,7,8,10,11]。由于采用DEA及相关衍生模型测度的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值大多处于0~1之间,而采用超效率DEA或超效率SBM模型测度的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值可以大于1。因此,学术界关于长江经济带整体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大多采用面板Tobit模型或受限面板Tobit模型,仅有王建民等(2019)[2]采用改进的灰色斜率关联模型。

经济发展水平对长江经济带整体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具有正向作用。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阶段具有一定关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化初期的粗放发展模式会被摒弃,工业化程度也相对较高,而且地方政府拥有更多财政资金投入到污染防治;另外,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更能吸引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创新要素的集聚孕育了节能减排技术的产生[7]。

产业结构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一般会随着工业化阶段的演进从抑制作用转变为促进作用。学术界一般采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衡量产业结构。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程度提升,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工业比重也随之上升,由此產生的资源消耗和工业污染均会增加[1];另一方面,工业化程度提升伴随着工业化阶段向后推进,长江经济带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绿色高技术制造业和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将会成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提升的重要驱动力[11]。

能源结构会抑制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1,11]。学术界一般采用煤炭能源消费量衡量能源结构。能源结构一般与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工业挂钩,煤炭能源具有低效利用的特点,而且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气体污染,不利于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

科技创新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产生正向作用。一个地区的技术创新效应促进长江经济带产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重中之重。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加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普及利用清洁生产技术,促进工业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合作创新和技术扩散也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发挥重要驱动作用[12]。科技创新与互联网发展息息相关,长江经济带工业“互联网+”的新兴发展模式通过信息资源共享,降低工业企业信息搜寻成本,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工业“互联网+”模式促进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促进了高技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融合发展,进而促进工业绿色发展[13]。

对外开放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具有争议。一方面,落后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大量引入较低环境门槛的外商直接投资,从而给本地区的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这与“污染天堂”假说的研究结论一致;另一方面,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更能享受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清洁技术的知识外溢效果,对提升工业生产效率和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具有促进作用[8]。

人力资本会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学术界一般采用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衡量人力资本,代表劳动力素质。一般来说,高素质的工业劳动力代表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熟练的生产技能可以显著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11]。高素质劳动力产生的较高劳动成本投入,倒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进一步地,资本密集型工业企业具有充裕资金,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支撑,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提升[13]。

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具有争议。长江经济带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发展的促进效应不明显[2,7],从理论上说,严格的环境规制会倒逼高污染高能耗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从而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排放。实际上,环境规制的提升会加大工业企业,特别是高污染排放的重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直接导致工业企业减产停产,发展效率下降。一个地区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规制间接代表着该地区工业污染比较严重,所以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存在反向因果关系。基于此,吴传清等(2018)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1997—2015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工业绿色发展效率,采用门限面板模型,分析环境规制的门限效应。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呈倒“U”型,过低或过高的环境规制水平不利于工业绿色发展。所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应针对本省份采取合理的环境规制,差异化精准施策,贯彻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14]。

近年来,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和方法被学术界广泛采用,相关文献对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驱动机制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吴新中等(2018)基于长江经济带沿线10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和全局Moran’s I检验,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本身存在正向的空间依赖,并随着地理邻近关系的增强和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在城市之间的地理分布呈现“高-高”和“低-低”双向集聚的特征[12]。黄磊等(2019)基于长江经济带沿线10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选取空间杜宾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和产业集聚存在显著为正的溢出效应,环境规制和城镇化水平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5]。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实证研究进展

2015—201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相关研究议题涉及效率评价、驱动机制,空间尺度聚焦长三角城市群,研究方法大多采用DEA及其相关衍生模型和常用的计量回归模型,相关数据来源大多采自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城市统计年鉴。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评价

根据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27个城市。部分学者选取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呈稳步上升态势[15~18]。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分解为绿色技术进步和绿色技术效率,研究发现绿色技术进步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绿色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绿色技术效率相对而言驱动力不足。丁显有等(2019)测算长三角城市群18个核心城市的工业创新发展效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其与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协同程度,研究发现协同效应显著且不断提升。其中,苏州、舟山、上海、湖州、扬州等5个城市工业绿色创新协同程度较高,金华、盐城、宁波、常州、镇江等5个城市工业绿色创新协同程度较低[15]。孙燕铭等(2018)进一步地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空間依赖,具有集聚性特征,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主的工业绿色发展效率较高地区对周边地区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16]。

部分文献以长三角城市群所有城市为样本,更加全面地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问题[19]。运用全局Moran’s I指数和空间冷热点分析法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具有全局和局部的空间相关性,热点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冷点地区集中在安庆、池州、马鞍山、芜湖、铜陵地区,具有空间俱乐部特征。

傅为忠等(2016)采用长江三角洲地区省域空间尺度,测度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研究发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效率较高,但考虑工业污染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后,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显著下降,排序从高到低为江苏、浙江、上海、安徽[20]。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驱动机制

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驱动机制研究主要以计量回归分析为主,采用的方法有固定效应面板回归、Tobit模型、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

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呈倒“U”型关系,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工业国有化程度、工业资本深化、地方政府科技支出、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会抑制工业绿色发展[17]。

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张新林等(2019)选取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工业结构、地方政府科技支出、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影响因素,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发现,工业结构具有显著为负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政府科技支出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因此,优化工业占比过重的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大地方政府科技支出不仅可以改善本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也能促进周边地区工业绿色发展的提升[18]。

四、长江中上游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实证研究进展

2015—2019年关于长江中上游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相关文献侧重研究产业转移的影响以及工业绿色发展协作机制。

关于产业转移,长江中游地区既存在产业转入现象,也存在产业转出现象,且转入和转出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联系。就长江中游城市群而言,经济发达省会城市如武汉、南昌、长沙等地,属于产业转出地,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大多属于产业转入地[21]。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呈“先升后降再升”的波动上升趋势,长江中游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有显著为负的影响,随着产业转出趋势增加,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呈先降后升的“U”型特征。产业转移对长江上游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具有正向作用,主要是由于上游地区积极承接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以及生态产业,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稳步上升[22]。

工业绿色发展协作机制研究对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李小玉等(2017)基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长江中游地区相关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测算,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面临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大、工业内部行业能耗差异大、工业降能耗任务艰巨、工业绿色发展协作程度低、地区间无序竞争风险等问题,为促进形成区域之间工业绿色发展协作机制,应共同建立区域绿色工业甄别与优化机制、绿色技术中心、运维管理共享平台,构建统一的工业绿色产品市场,建立工业绿色发展评估监管体系[23]。

五、结语

关于研究内容,2015—2019年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相关研究议题主要涉及时空特征分析、工业绿色发展协同效应研究和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研究等三方面。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工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进工业绿色发展是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未来研究可以聚焦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工业绿色发展协作机制、工业布局优化、工业集聚、工业有序转移与科学承接等议题。

关于研究空间尺度,相关研究涉及长江经济带整体、上中下游地区、沿线11省份及沿线城市。企业是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主体,未来研究视角可以进一步扩展,开展微观尺度研究。采用长江经济带工业企业数据,测度企业绿色发展效率,利用实证分析手段,研究工业企业绿色发展的驱动机制。

关于研究方法,相关研究主要包括统计学方法(构建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传统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目前研究方法比较成熟,未来研究可以融合多学科前沿分析方法,如采用地理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进行可视化分析,利用网络爬虫技术抓取长江经济带工业相关数据破解数据瓶颈等。

参考文献:

[1]汪克亮,孟祥瑞,杨宝臣,程云鹤.基于环境压力的长江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研究[J].资源科学,2015,37(7):1491-1501.

[2]王建民,仇定三,蒋倩颖,张敏.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测量与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2):46-52.

[3]黄磊,吴传清.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创新发展效率及其协同效应[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3):1-13.

[4]胡立和,商勇,王欢芳.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实证分析——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J].湖南社会科学,2019, (4):108-114.

[5]黄磊,吴传清.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及其空间驱动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8):40-49.

[6]李琳,张佳.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及其分解——基于2004~2013年108个城市的比较研究[J].软科学,2016,30(11):48-53.

[7]汪克亮,刘悦,史利娟,刘蕾,孟祥瑞,杨宝臣.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基于EBM-Tobit模型的两阶段分析[J].资源科学,2017,39(8):1522-1534.

[8]尹庆民,吴秀琳.环境约束下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环境效率差异评价与成因识别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6):240-247.

[9]吳传清,黄磊.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绩效评估及其协同效应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3):46-55.

[10]马骏,王雪晴.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超效率DEA-Malmquist-Tobit模型[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3):49-54.

[11]吴传清,黄磊.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3):91-99.

[12]吴新中,邓明亮.技术创新、空间溢出与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7):50-58.

[13]李琳,刘琛.互联网、禀赋结构与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三大城市群108个城市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8,32(7):5-11.

[14]吴传清,张雅晴.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生产率的门槛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8):46-51.

[15]丁显有,肖雯,田泽.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绿色创新发展效率及其协同效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9,38(7):67-75.

[16]孙燕铭,孙晓琦.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J].江淮论坛,2018, (6):60-67.

[17]周五七.长三角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驱动力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9,33(1):36-42.

[18]张新林,仇方道,王长建,王佩顺.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8(8):1791-1800.

[19]张如波,任胜钢,蔡立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评价[J].商业研究,2017, (6):163-169.

[20]傅为忠,黄小康.基于DEA-Tobit模型的工业绿色转型测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管理现代化,2016,36(1):112-114.

[21]田美玉,黄海,张如波.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转移对工业生态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34(4):101-105.

[22]吴传清,黄磊.承接产业转移对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70(5):78-85.

[23]李小玉,邱信丰.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绿色发展协作机制研究[J].经济纵横,2017, (10):67-74.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ndustry;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empirical research

作者:吴传清 尹礼汇

上一篇:会计集中核算分析论文下一篇:节能环保建筑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