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研究生

2024-06-10

研究型研究生(精选十篇)

研究型研究生 篇1

《结构动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阶段的重要课程, 是结构抗震分析、结构抗风分析、结构抗爆分析、结构振动控制、结构健康监测等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的基础。随着大跨桥梁、高耸楼宇等柔性结构的大规模建设, 工业界对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在工程结构振动方面的理论认识和工程直觉的要求越来越高, 《结构动力学》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也愈发突出。特别是在国家和社会日益强调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今天, 如何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们从本质上理解工程问题、从而创新地解决工程问题成为工程学各专业高等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研究调研了若干国际顶级研究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修课型硕士生、科研型硕士生、博士生培养计划和《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计划, 希望通过对比研究对我国土木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二、样本选定与资料搜集

本研究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调研了六所国际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这六所高校根据2011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土木工程专业榜单选定, 包括:排名第一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排名第二的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 (SU) 、排名第三的英国剑桥大学 (UCAM) 、排名第七的新加坡国立大学 (NUS) 、排名第八的日本东京大学 (TU) 、排名第十的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ETH) ) 。这六所高校均为土木工程专业排名世界前十的高校, 同时兼顾了区域和国家的分布 (北美、欧洲、亚洲区各两所) , 以期最好地代表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关课程的教学。调查过程中主要注意搜集了以下四方面的资料, 包括: (1) 相关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方向修课型硕士生、科研型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方案; (2) 相关院校课程体系列表与介绍; (3) 《结构动力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资料; (4) 《结构动力学》相关课程教师的教学情况介绍等。

三、比较分析

基于搜集到的相关原始资料, 本研究在以下六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包括:修课要求、课程序列、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教学资料等。

课程修课要求比较表明 (如表1所示) :对于修课型或工程型硕士生培养, MIT和SU规定《结构动力学》课程为核心必修课程, 其他四所学校则规定《结构动力学》相关课程为结构工程方向研究生的限定选修课程;对于研究型硕士或博士培养, 六所学校均给予研究生较大空间确定自身修习范围并建议学生根据自身的学术兴趣和导师意见选修课程列表中出现的不同深度的《结构动力学》课程。

注:C—必修课程;R—限定选修课程;S—建议选修课程;A—任意选修课程。

《结构动力学》课程序列比较表明:由于本科阶段各校均会以不同课程讲授结构动力学理论基础知识, 因此在研究生阶段, 各校围绕《结构动力学》的教学主要在于开设以介绍土木结构振动现象及相应的结构动力学工程应用为主的进阶课程 (如MIT、SU、UCAM、ETH、NUS、UT) 以及以介绍结构动力学中复杂物理问题及理论模拟与分析方法 (如MIT、UCAM与ETH等的非线性振动、SU与UCAM等的随机振动等) 为主的高级课程。进阶课程通常供修课型硕士生学习, 也可供本科高年级学生、科研型硕、博士研究生选修。高级课程则通常面向科研型研究生不定期开课。

课程教学内容比较表明 (如表2所示) :为了保证课程的完备, 不论基础课程中有无覆盖, 进阶课程中结构动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通常都会加以介绍, 同时以结构在各种动力荷载下的结构振动现象模拟和响应分析方法作为重点。这些动力荷载引起的振动现象包括:结构机 (车) 荷载振动模拟与响应分析 (如SU、UCAM、ETH) , 结构人致振动模拟与响应分析 (如ETH) , 结构地震振动模拟与响应分析 (如SU、UCAM、ETH、NUS、UT) , 结构风致振动模拟与响应分析 (如UCAM、ETH、NUS、UT) , 结构爆炸冲击振动模拟与响应分析 (如UCAM、ETH、NUS) 等。同时, 作为面向工程应用的进阶课程, 结构减灾设计方法、结构抑振理论方法及技术、结构动力测试原理与技术也是各校课程中会讲授的内容。另外, UCAM和ETH还介绍了结构动力灾变分析中经常需要采用的非弹性动力响应分析方法。

注:√表示相关内容课程讲授, ×表示相关内容课程不讲授, -表示无资料判断相关内容课程是否讲授。

课程教学方式比较表明:虽然课堂讲授基础理论知识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 但在进阶课程中, 教师们更多地运用了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这些活动包括工程课程设计与分析 (如UCAM、UT) 、实验室参观与实验演示 (如MIT、ETH) 、电算辅导 (如UCAM) 等。这些活动的引入加深了学生对工程现象及工程活动的理解、强化了对学生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工程设计、咨询课题能力的培养。

课程考核方式比较表明:虽然包含有标准答案的封闭问题的笔试仍然是一种最主要的考核手段, 但面向开放或半开放工程顾问或研究课题的项目报告成为各校进阶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 (如MIT、UCAM、UT) 。应该说, 这是与研究生进阶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后, 在课堂上引入具有一定开放度的工程课题, 不但给学生提供了活学活用基本理论知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论认识, 而且给学生面向实际凝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 有利于学生提高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些训练对于学生不论是将来从事工程设计顾问的工作还是工程理论研究的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课程教学资料使用情况比较表明:对于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进阶课程来说, 讲义和指定的教科书虽然仍然为主要的教学资料, 但教学参考书和参考论文的数量明显增加 (如MIT、UCAM、ETH) 。这对于已经建立了基本概念又学有余力而且对相关课题感兴趣的学生来说, 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四、结论

本文调研了国际顶级研究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各层次培养中的《结构动力学》相关课程的修课要求、课程序列、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教学资料等内容, 得出如下结论:

1.《结构动力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包括以介绍土木结构实际振动现象及相应的结构动力学工程应用为主的进阶课程, 并配以介绍结构动力学中不同复杂物理问题及理论模拟与分析方法为主的高级课程。

2.进阶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介绍基础理论的同时, 通常会引入对土木结构在不同动力荷载 (如地震、强风、爆炸、机床、车辆、人群) 下的动力建模、动力行为特征和分析方法的讲授, 并介绍相关的测试及抑振方法。

3.课程的教学方式在注重课堂讲授的同时通常会引入工程课程设计与分析、实验室参观与实验演示、电算辅导等实践活动内容。考核方法中则会将工程课题分析研究项目报告作为笔试考核的重要补充。课程资料除讲义和教科书以外, 通常教师会提供较多的教学参考书和参考论文, 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拓宽自身视野和研修范围。

参考文献

[1]李国豪.工程结构抗震动力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

[2]R.克拉夫, J.彭津.结构动力学 (第二版) [M].王光远, 等, 译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http://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1/subject-rankings/technology/civil-engine ering.

[4]http://cee.mit.edu/postgraduate.

研究型研究生 篇2

性 别:男

出生日期:1979年12月

年 龄:27岁

户口所在地:湖北省十堰

政治面貌:团员

自我评价/职业目标

自我评价: 在DFT近两年的项目经理、产品工程师的工作,使我对发动机冷却系原理、结构、功能及设计要求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对冲压件、铸件、橡胶件、注塑件有一定的经验,对汽车行业的ISO9001、QS9000、TS16949、VDA6.1等质量体系有一定的了解;熟练掌握APQP、PPAP、FMEA、DOE等汽车行业产品开发使用流程、工具的概念与使用;了解并能够正确使用6 Sigma、MSA、SPC、8D、QCD等质量、管理工具;对项目管理、部门协同、团队工作的组织推进有相当的经验;负责DFT几乎全部的全球采购项目,对全球采购项目有一定的经验,熟悉通用、福特全球采购项目的程序和要求;对日系主机特别是本田、日产的国产化项目的程序和要求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在工作实践中,能熟练的运用英语进行技术、项目交流,书面英语与口语都很流利,有一定的机械专业英语基础。

求职意向

现从事行业: 汽车·摩托车(制造·维护·配件·销售·服务)

工作经验: 5年工作经验

期望薪水: 税前月薪RMB6000 元

期望从事行业: 贸易·进出口

汽车·摩托车(制造·维护·配件·销售·服务)

机械制造·机电·重工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到岗时间: 1周以内

海外工作经历: 没有

现从事职业: 项目管理类

现职位级别: 中级职位(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目前薪水: 税前月薪RMB6000 元

期望从事职业: 机械工程师

项目经理

汽车·摩托车工程师

技术工程师

产品开发

期望工作地区: 武汉

工作经验

苏州某美资汽车零部件公司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外企办事处

2007年6月499人

2005年6月2005年5月: 机床设计工程师

工作地点:湖北 十堰

工作职责和业绩: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设备制造厂、产品开发部从事产品开发工作。工作岗位:机床设计工程师。

三年机床设计员和技术负责人的工作经历使我对汽车产品和装备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熟悉并掌握了加工汽车产品所使用的设计、工艺、装配等过程中的准则、方法、经验,熟悉并掌握了机加件的设计、工艺与制造,也对整个的机械行业有所了解。以下是我在东汽设备制造厂三年工作中所完成的主要项目:

组合机装配车间实习,云内动力缸体斜油孔专用钻床的装配、交付。

主管设计了发动机平衡器工装夹具。

参与吸收并转化了从日本OKK公司引进的高速加工中心图纸。

参与设计了山东潍坊缸盖端面(OP面)、侧面(TC面/MISS面)加工自动线。

主管开发了双轴滑座式铣头。

主管开发了精加工发动机缸孔止口镗头。

主管设计了13吨重型车平衡悬架A、B型支架混流共线加工项目。

参与神龙公司T5(标致307)后桥装配自动线的设计,这是MTP汽车装备制造史的第一条自动装配线。

主管设计了用于加工悍玛车差速器壳的工装夹具。

主管设计了东风康明斯缸体加工自动线2个加工单元的多轴箱。

参加大型项目——云内动力公司发动机厂缸体加工自动线和缸盖加工自动线两条线的抬起装置、输送装置

水平转位装置和一个完整加工单元的设计工作。

主管设计了、开发重庆长安公司用于加工轿车缸体JL474,JL475的德国惠勒加工中心的工装夹具。

教育背景

1997年9月-2002年7月 合肥工业大学

机械设计及制造 机械类(机械/自动化/工业设计)本科

外语/方言

英语: 熟练

英语等级: 大学英语考试四级

英语口语水平: 流利

研究型研究生 篇3

摘 要:研究型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科研实践能力,其实验室分为教学型和研究型两类,其中大部分为研究型实验室。目前研究型实验室普遍按课题组导师负责制模式进行管理和运作。特别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后专职实验队伍的缩编、实验室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正日益突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模式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本文在借鉴国内高校多年来学生自主管理的经验总结以及国外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在研究生作为主要参与人员的研究型实验室里,进一步深化研究生自主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深化 研究型实验室 研究生自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研究生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能够进行独立观察、判断和分析,具有较高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在高校研究型实验室创造研究生自主管理的平台和空间,使他们在实践中去身体力行,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可以充分调动研究生的自我规范,以促进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1 研究型实验室的现状

研究型实验室以研究生为主要的实验研究力量,人员层次多、流动性大,且由于课题研究的多样性,涉及的实验设备、化学品、实验操作等存在未知或不可预知的危险,具有很多不确定性。

目前实验室一般按课题组的模式进行管理和运作,实行导师负责制,但一些导师缺乏责任心或有效的管理,学生基本上是被动的参与,各种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存在给实验室的管理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常见问题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屡禁不止。另外,作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重要保障的实验室专职人员,他们不仅要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还得负责大型仪器的使用、维护、保养,承担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及仪器设备资产管理等工作,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使他们在繁琐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很多时候还会顾此失彼,不利于进一步提升实验室管理。因此,如何寻找一种有效的实验室管理办法是高校研究型实验室管理人员共同面临的问题。

2 改进研究型实验室的管理

2.1 推进研究生自主管理

“管,是为了不管”,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实验室管理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促成学生“自主管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据调研,国外很多高校的研究型实验室的事务由研究生自主管理,无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或专职人员很少,如:加拿大约克大学、波隆那大学(Bologna)韩国大学等。

“自主管理”并不是新名词,而是以务实创新的态度诠释高校实验室管理,实验室主任和专职人员悉心指导和大胆培养学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能力,發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管理,增强学生自理自治能力,营造安全、整洁、和谐的实验环境。及时评价激励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强化措施,推进学生自主管理,增强学生的行为自控力和安全自护力,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研究型实验室管理离不开研究生的积极参与,推动研究生“自主管理”既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又缓解了导师(或专职人员)的工作压力。

2.2 组织实施的办法

某高校研究所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专门成立了学生实验室管理小组,以所长为组长,实验室主任为副组长,具体指导“研究生自主管理”小组的实验室管理工作朝着科学、合理、有序、有效的方向发展,积极支持和指导研究生参与管理和自主管理,并由专职人员协助执行工作的落实。该所要求每个课题组至少指派1名认真负责的研究生负责实验室日常工作的管理,并明确该研究生为各课题组服务的内容及承担的职责。

研究生通过参与实验室的自主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参与性、能动性和自主管理的能力,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责任心和管理能力,由于是学生自主管理,专职人员只需把握住大的方向,平时不用过多参与,这样在人员配置上就不用消耗专职人员和导师的大量精力。

2.3 培养研究生的自主管理意识

在实验室建设、管理、教学和研究任务很重的情况下,研究生们主动参加实验室的管理,积极参与实验室的各项工作,不仅有利于实验室管理任务的实施和发展,还有利于对学生的培养和锻炼,如把查找实验室的安全隐患、核查实验室信息牌等工作融入到《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的考核中。

多数研究生具备自主管理能力,能够自行处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等问题,但依赖性强,对实验室管理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主管理能力呈缺失状态。如何让研究生由被管理者变成管理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管理工作当中,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需要全体教职工给予认同和支持,同时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2.4 加强有效监管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实验室的卫生、维护和管理等工作,都离不开所有实验室人员一点一滴的参与和坚持,否则实验室的管理就会每况愈下。为此,在深化研究型实验室的研究生自主管理时,应加强有效监管:(1)各课题组每月填写《实验室安全与卫生检查表》,做好表格归档工作;(2)检查小组在做好寒假、五一、暑假、国庆等四次固定的检查工作外,还要不定期的开展抽查工作,并落实学校及上级职能部门部署的工作;(3)安全小组及时落实学校《督查整改通报》中存在的问题;(4)与负责教学、科研工作的科室及时联系沟通,对于存在的安全风险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5)对于存在问题多次不予整改或整改无效的学生,将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置;(6)将相关的培训做到位。

3 实现自主管理模式

研究生的素质不仅体现在发文章、作项目上,也体现在他的实验室素养上。实验室是研究生的家,如浙江大学的一些实验室就开展了“我的实验室我的家”、“十佳绿色实验室”、“Lab Style”等的评比活动。爱护实验室所有的一切就像爱惜自己的东西一样,自主管理就是一种态度,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挑战自我,提升自我,构建研究生实验室自主管理模式,大胆的尝试和实践,营造和谐团结的工作氛围,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目标前进,实现自主管理模式。

4 结语

深化高校研究型实验室的研究生自主管理是新时期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素质教育思想在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和实践。实施学生自主管理,旨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管理实验室的能力,让学生由被动管理走向主动参与,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全系的实验室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胡欣,林锐利.我国高校学生自主管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119-120.

[2] 廖宗廷,徐沁,张勤.兴趣驱动重在过程自主管理——浅谈同济大学大学生创新俱乐部管理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1):33-36.

[3] 冯建跃.高校化学类实验室安全与防护[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8.

[4] 王一珉.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支撑创新型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221-223.

[5] 张滢,姜丽萍.开放式护理实验室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1,26(18):68-70.

[6] 杨同毅.自主管理与责任分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变化探析[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7(02):43-45.

[7] 徐四平.加拿大大学实验室管理特点与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6):170-173.

[8] 孙玲,崔德才,罗启宝,沈淮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优化高校学生自主管理[J].高教高职研究,2009(15):172-173.

[9] 胡景明.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2007.

研究型研究生 篇4

学术界对学生满意度的研究最初来源于经济领域的顾客满意度。一般而言, 顾客满意度是顾客在使用某种产品或享受某项服务以后, 形成的满意或不满意的态度[1]。伴随着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 高校的数量和规模日益扩大, 学生群体和学生需求也更加多样化, 高校竞争愈加激烈, 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评价理念日渐兴起, 这些都驱使高校更多地关注学生群体对高校的满意度。学生满意度的研究开始作为评价教学和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 1966年CIRP (Cooperative Institution Research Program) 对美国全国大学新生的测评是大学生满意度测评的起点[2]。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英语口语技能在高层次的对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研究生英语口语在研究生的专业和文化的国际交流上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开设高质量的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有助于推动研究型大学的进一步发展, 提高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与国际接轨的水平。通过对已有的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的文献的分析, 发现目前还未有从学生满意度的视角, 来分析和探讨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的改进和优化。而从学生满意度出发来探究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的实施现状, 可以为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不断完善提供相关实证依据和参考。而相关研究的缺乏, 进一步证实了开展此类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华南理工大学作为一个典型的理工类研究型大学, 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作为学校试行的选修课程, 在实践中日益摸索, 努力寻求最佳的教学模式, 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基于探究研究生对英语口语课程设置和实施的满意情况, 先后进行了指标体系设计、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处理等工作, 运用调查研究方法, 对英语口语课程的研究生进行调查, 旨在通过分析该校研究生英语口语的教学现状, 探究理工类研究型大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的成效, 从而为教学改进提供可参考的建议[3]。

1 调查问卷设计与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1.1 选取问卷变量

本研究根据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 并参考了相关文献, 将问卷的变量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变量, 包括被试的性别、专业、英语知识水平;第二部分为英语口语课程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 其包括四个维度: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本问卷主要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 将选项“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比较满意”、“满意”分别赋予1、2、3、4、5分。

1.2 构建指标体系

本研究的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是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课程满意度, 这一指标可划分为四个维度, 即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等四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的评量问项按照Ai, Bi, Ci, D方式标记。除此之外, 还添加了整体的课程满意度一项, 以了解研究生对英语口语课程整体的满意度。并根据此指标体系设计出调查问卷, 详情见下表。

2 样本数据采集和分析

2.1 调查样本情况

本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选修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的研究生为调查对象。由于选修英语口语的研究生人数较少, 且采用小班教学, 每个班级人数在30人左右。在2013年5月下旬共发放问卷240份, 收回问卷223份, 回收率为92.9%, 删除无效问卷8份, 共有215份有效问卷, 问卷有效率为89.6%, 问卷有效率比较高, 这说明此次调查过程科学合理。

2.2 调查分析方法

本文以SPSS做为本研究的统计分析工具, 分别对问卷统计结果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因子分析。

2.3 描述性统计分析

2.3.1 样本概况

首先对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进行描述统计, 发现样本总容量为215人, 样本的性别构成为男136人, 女79人, 分别占总样本的63.26%和36.74%;专业构成为理工类学科177人, 人文社会学科38人, 分别占样本总数的82.33%和17.67%。对学生英语基础情况进行统计, 发现通过大学生英语六级的学生为207人, 未通过的有6人, 分别占总样本的96.28和3.72%, 说明本校选修英语口语课程的研究生具备较好的英语知识基础。

2.3.2 描述统计分析

下面将会为本次调查数据的二级变量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等四个维度进行具体的描述统计分析。由于篇幅所限, 各项指标的具体均值、标准差的图表在此省略。

(1) 在教学准备指标中, A1 (课程内容的针对性) 、A2 (课程与学生接受能力相匹配) 的均值分别为3.25、4.08, 标准差分别为1.12、0.69。A1的均值大于3 (满意度为一般) , 处于一般程度以上, 说明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一般, 学生对英语口语的教学内容针对性方面评价较低, 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其中A2的均值为4.08 (较满意) , 说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能力比较匹配, 具有较强的适切性。该校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教师的教学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既高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但又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有利于学生提高口语水平。

此外, 在此次调查中认为在研究生阶段有必要开设口语课程的学生有162人, 占样本总体的89.5%, 认而为没有必要开设的学生仅有一个。但是由于华南理工大学的英语口语课程是选修课, 已选择修此门课程的学生自然也是认同开设此门课程的, 侧面证明本课程的实施情况非常好, 学生有很高的满意度。同时, 认为口语老师明确公布过课程计划 (A3) 的学生占78.5%, 说明大部分口语老师公布了课程计划, 这有利于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和对课程有整体的了解, 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课程满意度是非常重要的。仍然有22.5%的老师没有公布课程计划, 这一现象应引起学校和口语老师的注意, 课前应公布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 使学生对于课程如何实施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 在课前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 在教学过程指标中, B1到B5的均值都接近于4或在4以上, 标准差均小于0.9。这方面满意度比较高, 说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满意度非常高, 课堂上充满激情, 注重师生的互动以及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和参与课堂的兴趣。这对于英语口语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在对口语教师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的调查中, 认为教师采用两种及以下教学方法的占10%, 参与三种以上的教学方法的占90%。这说明在口语课程上, 大多数教师注意到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在学生的课堂发言问题上, 仅有18.2%的学生认为“在每堂口语课上基本每个学生都有至少一次的发言机会”, 说明在口语课程每个学生能够发言的机会较少, 这一现象应引起口语老师的注意, 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在教授学习方法这一问题上, 95.6%的学生认为教师曾在课堂上讲授过如何学习口语的方法, 说明口语教师注意识到教授口语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这将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和效率, 同时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

(3) 在教学效果指标中, 从C1到C6, 其均值除C2、C4外均高于3.5, 各项标准差均小于0.9, 说明此项指标学生满意度较高, 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课程结束后学生基本都能运用英语表达情感和观点且语音语调正确, 并能就话题进行发言, 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而口语课程本身就要求有很强的实用性, 这一点值得借鉴。其中C2 (运用英语口语进行正常交流) , 均值为3.41, 标准差0.80;C4 (口语表达基本无语法错误) , 均值为3.41, 标准差0.87。这说明在教学效果上, 学生的英语口语交流水平和教师的英语语法教授还都有提升的空间,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语练习机会, 并加强在口语中英语语法要求的讲解。

(4) 在教学评价指标中, D1、D2的均值分别为3.82和3.35, 处于一般水平之上, 标准差分别为0.90、0.92。说明D1即学生对课程与教师的要求可以及时地反馈并加以改进, 这一点对学生的课程满意度很重要。D2即学生收到教师对学生学业的及时评价这一项学生满意度不够, 需要引起注意。这一项需要教师关注课程和学生, 课程上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 并在课外投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而这对于重视研究的研究型大学很容易被忽视, 需要加强重视。

(5) 整体的课程评价指标则用两个问题来测量, 即“你怎么评价你在这门课程的整体教育经历?”和“如果从头再来, 你还会选择这门课程吗?”[5]。其中前一问题的选项分为“很差、一般、很好和非常出色”, 其中”一般、很好和非常出色”的回答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9.3%, 26.5%和54.1%, 没有“很差”选项的回答, 对这门课程的教育经历满意的学生比例达到80.6%, 说明这门课程的整体满意度很高, 有必要继续开设并持续完善。对后一问题的回答, 认为自己还会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比例占到86.8%, 体现出这门课程的开设具有很大的意义, 同时课程的具体实施也非常出色, 课程的满意度非常高, 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实用性。

2.4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方法的使用, 可以将多个复杂的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 以方便更好地分析影响因素。

2.4.1 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 首先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 以判断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下表为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满意度的调查数据的KMO样本适当性测度和Bartlett球形检验。

从上表可知, KMO取样适当性度量值为0.913, 大于0.7, 自由度为105, 而且达到0.000的显著水平, 说明球形检验显著, 各变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数据较适合做因子分析。

2.4.2 方差解释

表六总方差解释表说明了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和因子个数选择情况。观察初始特征值的累计方差提取百分比例, 前4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 且解释的累积方差提取达到了64.62%, 说明有64%以上的信息可由这4个公共因子解释, 另外旋转后方差贡献率发生变化并趋于平稳, 所以提取4个公共因子。

2.4.3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法抽取因子后, 使用最大方差法 (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 进行数据旋转, 由于篇幅限制, 此处省略了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数据旋转后, 每个公共因子上的载荷比较直观清楚, 以便我们科学客观地解释各因子的意义。而载荷绝对值较大的因子更能代表此变量。因此, 我们重新解释了各因子的意义。

公共因子一包含六个因子C1、C2、C3、C4、C5、C6等, 命名为教学效果, 公共因子二包含B2、B3、D1等三个因子, 命名为师生互动, 公共因子三包含A1、A2、B4、D2等四个公共因子, 命名为恰当的课程内容, 公共因子四包含B1、B5两个因子, 命名为感染力的教学。详情见表7。

2.4.4 因子得分函数分析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在此省略) , 我们可以得到相应的因子得分函数, 从而对所有因子进行评分 (Fn代表第n个因子, 如F1代表第一个因子) 。本研究的各因子得分如下所示。

根据4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 我们可以得到满意度综合得分 (E) 的计算公式:E=3.88F1+2.32F2+1.84F3+1.66F4, 满意度综合得分公式中, F1、F2的所占权重较大, 即教学成果显著和师生充分互动的满意度指标影响权重较大, 应引起重视。另外, 利用此工具我们便可以得到综合满意度得分, 从而找到改进课程质量满意度的路径。

3 建议和结论

3.1 注重技术操作层面, 制定有效的测量工具来保障教育质量

作为理工类的研究型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更为注重技术操作层面的研究和实践, 擅长用技术手段来支撑理论和解决现实问题。从本文对华南理工大学的实证分析来看, 目前华南理工大学的研究生语口语课程授课情况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针对这一问题, 理工类研究型大学可以充分发挥擅长理论研究和技术操作方面的特色, 根据大学生满意度理论、英语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等相关理论, 研究制定出相关测量工具来发现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 进而改进教学, 有效保障教学质量。建议理工类研究型大学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机制, 建立有效的以激励教师和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 通过评价促进的专业发展, 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可以采用相应的满意度调查模型, 实现有效的师生沟通, 使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从而达到提高英语口语课程教学质量的长效发展机制。同时鼓励师生采用新技术如电子邮箱, QQ等进行深入交流, 促进师生的充分互动, 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

3.2 提高教师职业素质, 改进教学效果

由上述满意度综合得分公式中我们可以指导, 学生在师生互动和教学效果上关注性较大, 这直接影响着英语口语课程授课的整体效果。而通过对选修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的学生的访谈得知, 大部分外教内容充实、教学手段多样, 但是也存在少数老师教学内容无序、教学手段单一。所以应该建立相应的教师激励和进修机制, 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素养, 积极参与师生互动和关注教学效果。针对师生互动, 尤其要鼓励教师关注对学生英语口语表现的评价和改进, 提高学生满意度。对于教学效果的改进, 可以通过不断优化课程结构, 即以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为目标导向, 以培养实践操作能力为宗旨, 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进程。同时, 还可以通过对教师进行教育培训或学校内部教师同行观摩交流和对外的访问交流来改进教师的授课方法与手段, 增强教师对学生英语口语的实践指导能力, 不断提升英语口语教师的职业素质,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增强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

3.3 创造第二课堂, 增加学生口语训练机会

英语口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需要通过经常性日常实践练习才能习得, 因此, 在课堂教授的同时增加学生口语训练的机会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堂之外创造第二课堂语言环境 (如成立“英语角”、排演英文小话剧、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鼓励学生之间使用英语进行对话等) , 在课下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练习口语的机会, 课上与课下相结合, 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6]。

3.4 按照不同学科分班, 针对不同学科设置课程内容

虽然调查所在高校的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班级通常按照学院划分, 但是根据对上述满意度调查数据的分析可知, A2即口语教学的课程内容的针对性较低, 即没有针对学生的学科专业设置口语教学内容, 影响了学生的满意度水平, 不利于提高学生在已有的学科背景下建构自己的口语知识结构, 降低了此门课程的实用性, 不利于课程既定目标的达成。因此, 建议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在按照学科专业分班的基础上, 更多地引导学生在一定的学科专业背景之下进行日常英语口语的交流。

此外, 高校英语口语课程的的分班通常按照学生的书面英语能力而非口语水平来分班, 缺乏实际针对性, 限制了教师利用学生的最大发展区来开展教学。

摘要:以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为调查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选修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的学生的满意度进行调研。运用SPSS软件, 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等四个维度对数据结果进行描述分析和因子分析, 以了解理工类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质量现状和影响课程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教学质量提出改进意见, 为理工类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不断完善提供实证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理工类研究型大学,英语口语课程,课程满意度

参考文献

[1]Claes Fornell, 刘金兰著.顾客满意度与ACSI[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2]张力.中外大学生满意度测评比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9.

[3]郭继荣, 王非.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 (04) :47-49.

[4]熊伟, 龚玉.基于QFD理论的大学课程教学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06) :126-130.

[5]NSSE (2012) .NSSE Survey Instruments[EB/OL].http://nsse.iub.edu/pdf/survey_instruments/2012/NSSE2012_US_English_Web.pdf (2012-09-06) , 2013-08-20.

研究型研究生 篇5

2013年反腐倡廉理论研究选题

一、参与中央纪委研究室、中央纪委中国监察杂志社、中央纪委监察部廉政理论研究中心和国家风尚网等单位联合组织的“坚决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反腐倡廉理论征文活动

(一)参考题目

1.反腐败与建设廉洁政治

2.少数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3.特权现象的主要表现与治理对策

4.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反腐,走法治化反腐败之路 5.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6.官员财产公示的探索与研究 7.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二)参与方式

撰写理论研究文章,公开发表论文。愿意参与的同学于2013年4月23日前向校纪委报送选题,2013年6月底前向校纪委提交文章初稿。获得上级表彰和公开发表论文的给予一定奖励。

二、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大学生廉洁教育途径方法研究》

(一)参考题目

1.国内高校大学生教育现状研究 2.国内外大学生廉洁教育比较研究 3.大学生廉洁教育主要途径研究 4.大学生廉洁教育方法研究

(二)参与方式

撰写理论研究文章,公开发表论文。愿意参与的同学于2013年4月23日前向校纪委报送选题,2013年6月底前向校纪委提交文章初稿。公开发表论文的给予一定奖励。

三、参与教育部西部边疆项目《学校食堂运营监管机制研究》

(一)参考题目

1.学校食堂运营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2.学校食堂运营监管现状及对策研究

3.学校食堂运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管机制研究 4.学校食堂监管重点内容研究 5.学校食堂监管体制机制研究

(二)参与方式

参与项目调研(招募人数5人左右),撰写理论研究文章,公开发表论文。愿意参与的同学于2013年4月23日前向校纪委报名参与调研或者报送选题,2013年9月底前向校纪委提交文章初稿。公开发表论文的给予一定奖励。

四、参与市纪委、南岸区纪检监察学会理论研究项目

(一)参考题目

1.治理党员干部奢侈浪费问题的长效机制。2.依法有序开展网络监督的思路和对策。

3.建设廉洁政治的基本内涵、实现途径和具体措施。4.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治理对策。5.不正之风背后的体制机制制度问题。6.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研究。7.引导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反腐倡廉建设。8.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党风廉政建设。9.加大对行贿行为的惩处力度。10.借鉴国境外反腐倡廉经验。11.高校学术腐败治理对策研究。12.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研究。

(二)参与方式

研究型研究生 篇6

摘要 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是学生深入学习专业领域理论与技能的第一个阶段,对其未来人生走向至关重要。本文从培养目标、课题的制定与执行策略等几个方面,总结了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对生物医学专业学术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些感受与思考。

关键词:生物医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 培养 课题设计与执行

【中图分类号】G643

引言

硕士研究生是本科毕业后继续学习深造的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将接受专业领域的理论、思维与技能的专业训练,并将独自完成一个具有意义与一定创新性的课题。这个阶段,对于学生科研思维的养成、实验技能的培训,以及为人处世的习惯,均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研究生培养需要非常重视。

(一)培养目标

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仍然是目前讨论的重要命题。然而,众说纷纭的背后是相同的根本目标,即:培养品德良好,具有社会责任感,扎实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科研、教学或管理工作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课题的制定策略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正常学制为3年,其中含半年的基础课学习。如想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实现学生顺利毕业,一方面必然需要学生的刻苦努力,另一方面,离不开导师的悉心指导。

硕研生涯由本科生毕业后开始,而本科以读背书面知识为主,与真实科研有较大的距离,一般并未形成科研思维,对专业领域的研究现状也往往知之甚少。不少学生还存在目标不明确、不够积极主动的状况。简而言之,刚入学的硕研并不具备独立完成课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导师从宏观上把握课题方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

对于硕士研究生的课题设计,可考虑根据以下原则进行:

1、基于本科室已有的研究平台开展。

一般情况下,不适宜要求硕研进行涉及技术平台建立的课题,尤其是业内公认难度较大的平台建立。如课题本身是建立某个技术平台,并且实验室已建立相关辅助技术与评价指标,才能考虑让硕研进行技术平台的建立。

2、课题创新性中等,不适宜过高。

如果课题涉及的未知领域过多,涉及对多方面知识的从头学习与组织,一般难以在2年-2年半期间完成。这时可将不同的未知点分配给不同的学生,分别钻研一个方面的未知,这样对于学生而言难度适中,具有思考空间,但又不至于风险太大;同时,对科室发展和大课题的实施可形成一个合力,为大课题的完成提供助力。

3、课题逻辑清晰、简明。

越是清晰、简明的课题思路,对促进学生科研思维的形成越有显著的效果。参照高水平文章确定从效应到机制的研究思路,路线不必太长太复杂,涉及的因素与支路不必太多,确实解决一个或若干个问题即可。同时,合理引入正负对照与普适性验证。

4、可执行性强。

课题的开展应较为容易,可执行性强,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可快速开展课题研究,并较快获得实验结果。由此将鼓励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同时可尽快掌握相关实验技术,为后续科研思维的开拓与可能的大课题的开展提供基础。

(三)课题执行策略

学生在读研期间的主要工作,应是围绕课题进行思考、学习、实验和总结。然而,课题的顺利进行不仅仅取决于此,许多因素看似与课题实施不一定有直接关系,但实际上会对课题进程有不同的影响。对学生做下面的这些要求,将极大促进学生做事乃至做人水平的进步。

1、综述写作

综述是对一个科学问题进行文献查阅后,经过分析、归纳、总结和提炼而成,对立题的创新性与意义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综述写作的过程本身也即锻炼了学生的思考与写作能力。因此,学生在正式开始课题之前,就应在大量查阅文献并进行学习的基础上,完成一篇综述,并在此过程中对于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2、参与标书写作

标书的写作与综述有相似之处,但在综述的基础上,又有更为具体的课题设计与执行之处。写标书的过程中,对科学问题的认识将更为具体,对课题的实施要求将更为清晰。同时,这为学生正式开始科研生涯,自己的标书写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3、参加会议

会议包括本科室的组会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参加会议,是获得本专业领域中最新进展的好机会,也是认识学术前辈与同行、展示自我、建立人脉的绝佳机会。

4、参加仪器培训

生物学实验研究涉及多种仪器的使用,如多功能酶標仪、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生物安全柜,等等。了解其检测原理、相关参数的设计与准确应用、检测对照的设置、结果分析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5、规范实验记录与图表制作

规范的实验记录应该包括标题、起始日期、索引序号、页码、实验目的、实验准备、实验流程、实验结果、实验总结等。详细、准确的实验记录可证明自己的实验真实无误,不存在造假,并可通过一些细节的处理来防止实验记录被人恶意篡改。

图表制作的格式根据审美观的不同,在细节上可因人而异。因此学生可以根据权威杂志中自己比较喜欢的风格,摸索建立自己的图表制作标准。

6、工作计划与总结

凡事谋定而后动。有目标,有计划,做事方可有方向,而不至于茫然无措。而总结则是从过去的事情中吸取经验教训的很重要一环。不总结是很可怕的事情。总结实验结果,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一件事才不是白做。同时,定期向导师提交工作计划与总结,也是让导师了解自己工作进度与对课题思考深度、与导师交流的良好机会,应督促学生慎重对待,不可应付敷衍了事。

7、参与负责试剂耗材的订购

以笔者的经验看,试剂耗材的正确与及时的订购,是保证课题正常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同时,因涉及经费使用,更可锻炼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因此,可以让学生在就学期间分担订购事宜。一方面为将来自己课题的开展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了解市场价格,将促进学生学会珍惜与计划,

8、实验室各项事宜的分工合作

实验室环境的维持,需要各个成员的通力合作。在一个课题或一件事情中,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安排值日,可使学生全面了解实验室维持事宜。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在研究生学习的过程中,上述各项的执行,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科研习惯、与人交流的风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对人对己对科室的责任心。这些特性,对于学生今后的人生和走到工作岗位上的发展,将有很大的助益。

研究型研究生 篇7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德育

1 研究生导师的角色定位与德育责任

探讨研究生导师的德育责任需要首先明确导师的角色定位, 育人应该是研究生导师的重要角色, 德育应是研究生导师的重要责任。

1.1 研究生导师既应是“经师”还应是“人师”

严格说来, 研究生导师理应承担的角色有很多, 包括学习教导者、科研指导者、思想引导者和心理疏导者等等。从普遍意义上讲, 作为以培养高层次的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为使命的研究生导师, 其基本角色定位应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

所谓“经师”是对研究生导师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概括。经师应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一是严谨的治学态度;二是具有较高的情商;三是较强的工作能力。高等学校业已形成开放办学的局面, 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有育人能力和科研能力, 还应具备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自然科学学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学者都可以在社会服务中有所作为。

所谓“人师”是对研究生导师人格魅力和道德水准的概括。人师身教胜于言教。教师要把教会学生“做人”放在首位, 正人先正己, 要为人师表。在教书育人各个环节中, 教师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研究生导师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 率先垂范, 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因此, 学校应该从政策上加以引导, 从文化建设上烘托氛围, 在选聘导师时要把师德标准作为首要标准, 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适应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要求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1.2 研究生导师作为“人师”的德育责任

研究生导师应是“人师”这个角色定位不仅是社会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要求, 还包含着社会对教师应承担的育人责任的期望。作为社会精英知识分子, 研究生导师在履行“教书”职责的同时, 理应承担起两个基本的德育责任。

(1) 人格塑造——做人的教育。人格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研究生在学期间与导师接触时间最多, 联系最为密切, 比其他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更为直接。研究生导师在指导学业的同时, 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影响着研究生, 是研究生人格的垂范者。

(2) 科学精神培养——做事的教育。科学精神是在从事科研活动中遵循的精神价值与道德规范。最根本的一是要实事求是, 二是要勇于探索。

对研究生而言, 第一, 要杜绝浮躁的学风, 潜心研究。第二, 要磨练自己的意志, 培养科科钻研精神。导师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过程中, 首先要言传身教, 导师要始终走在所在领域科学研究的前沿, 给学生正确的指导。其次, 在指导的过程中, 导师对学生既要关心爱护, 又要严格要求。再次, 导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增加学习的动力。

2 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模式及其对研究生德育有效性的影响

有效的研究生德育离不开研究生导师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研究生德育效果的重要措施。

2.1 研究生德育的特殊性及现状

研究生群体是一个相对来说较为复杂的群体, 他们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研究生德育要特别注重思想品质、思辨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 研究生德育应加强导师的参与, 明确导师的德育职责, 实现导师教书育人责任的统一。当前我国研究生导师参与德育工作的力度远远不够。根据我们对硕士研究生的问卷调查, 认为导师对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很关心, 经常给予指导”的仅占调查对象的10%。

2.2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

研究生德育的特殊性内在地决定了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德育的最重要主体。导师对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影响力;同时, 导师的思想观念、治学态度、道德人品等对研究生又具有潜移默化的非强制力影响。这两种影响力在导师身上统一, 使他们成为对研究生最具影响力的人, 理所当然应成为研究生德育的主体。

从研究生与导师的特定关系来看同样如此, 导师与研究生接触的时间最长、最多, 导师对学生关注得更多, 最了解自己带的研究生的思想、学习状况, 能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全程跟踪指导。而且,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应该说, 导师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必然主体。

因此, 明确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主体位置, 充分发挥导师在德育工作中的核心作用, 是更好地把德育工作落在实处、提高研究生德育有效性的必然要求。导师在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时可以灵活进行, 融德育于日常学习、科研和生活之中: (1) 导师在入学选拔时就对考生的思想品德把关, 把握每个研究生的个性特征、思想道德水平, 制定个性化的研究生培养计划。 (2) 导师可通过自身行为习惯、人格魅力、治学态度来影响学生, 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3) 导师可将思想教育融入对学生学业指导、共同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

2.3 师生关系模式及其对研究生德育有效性的影响

无论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特殊性, 还是研究生导师发挥德育作用的途径, 都与师生关系的性质或类型密切相关。师生关系的性质不同, 研究生德育的效果也会大相径庭。

纵观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程, 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事事包办”模式 (父子关系) :这是传统研究生教育体制中的常见师生关系形式, 是一种类似父子关系的师生关系。显然, 这种师生关系模式对研究生道德素质的培养的好处不言而喻。

二是“放任自流”模式 (老板与员工关系) :这是受市场经济条件冲击而研究生培养制度尚不健全条件下, 研究生教育中容易出现的一种师生关系形式。显然, 这种“放任自流”模式是不可能保证研究生德育效果的。

三是“和谐互动”模式 (朋友关系) :这是我们应着力建构的一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师生关系形式。显然, 这种师生关系模式能有效实现研究生科研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培养的双赢。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对教育要求的认同, 从而消除学生对德育的偏见和逆反心理, 产生信任效应, 认同并乐意接受教师对他实施的德育, 使教师能准确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因人而异, 增强德育针对性。教师可通过开展各种学术性的和非学术性的活动, 拓展德育渠道, 将德育的内容和要求寓于其中, 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性。

3 当前高校研究生导师与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其根源

要建构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需要我们对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其根源有清晰的认识, 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3.1 当前高校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关系的现状

当前研究生教育中, 师生关系存在着不和谐的一面, 有逐步恶化的危险。这表现在“师生关系淡化, 放任自流”和“师生关系雇佣化, 导师不导”。

3.2 根源分析

师生关系的恶化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市场经大潮的冲击和研究生导师培养制度的缺陷是两个最重要的原因。 (1) 经济因素对师生关系的负面影响: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生均教育资源日趋紧张, 导师少、研究生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生均导师数偏低严重制约了研究生教育条件的改善。 (2) 研究生导师培养制度的缺陷对师生关系的负面影响:第一, 导师选聘上的“形式主义”不可避免地造成部分教师重视学术成果和学生学术水平的培养, 忽视自己理应承担的德育责任。第二, 导师聘任上的“终身制”, 缺乏没有竞争机制。

4 建构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以提高研究生德育有效性的制度创新建议

(1) 破除研究生导师终身制, 实行导师资格认证制度, 拓宽导师聘请途径。今后必须打破导师终身制的做法, 在导师资格的认证上着重考察学术水平水平、研究能力和道德素质, 实现导师能上能下, 实现良性竞争和导师队伍优化。 (2) 健全师生互选制度, 实现师生之间的最大契合。 (3) 试行导师组集体指导制度, 实行导师分权制度, 尽量避免个别导师对学生的绝对制约。 (4) 健全导师评价与问责制度, 使得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导师考核挂钩。对于学生在品德和学业上出现的重大事故, 根据具体情况导师需承担一定责任, 直接影响导师的考评。将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导师业绩评定的重要指标。 (5) 建立研究生导师岗位培训制度, 提高导师指导水平。指导研究生是一个需要良好教学艺术和育人能力的智力活动, 没有经过严格岗位培训的教师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才能得心应手。必要的和定期的岗位培训对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孙其昂.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原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

[2]郭亨杰等.心理学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章琳.导师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3.

研究型研究生 篇8

然而,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导致研究生创新思维不足, 欠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以在真实的实践场景中进行高水平的创新活动。因此, 有效、高效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提升研究生创新水平尤为重要。

一、研究型学习模式的起源与发展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于1916年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问题教学法”, 强调学生自主地探索学习[2]。同时, 杜威认为, 对学生来说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学习大量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并随后提出“在做中学”的学习原则, 为“研究型学习”模式的施行奠定了基础。

美国较早地在高校开展了“研究型学习”。自1969年起,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先后创设了“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 UROP) ”和“本科生研究经验项目 (Research Experience for Undergraduate, REU) ”, 目的在于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 真正在高校实现了“在研究中学习”[3];至1995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 (The Boyer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明确强调“研究为本”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标准, 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高校的大力支持, 随后, 又在《重振本科教学: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中, 将这种“研究型学习模式”推广到其他研究型大学中[3]。

此后, 研究型学习模式也受到了我国高校的普遍关注。1996年, 清华大学开始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 SRT) ”, 将研究型学习的教育理念引入教学, 以进一步调动高校学生参与科研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并在研究训练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渴望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实践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2013年,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也明确提出构建“研究型学习制度”, 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5]。可见, “研究型学习”模式的提出对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我国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依据。

二、研究型学习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研究型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自身和社会活动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6]。研究型学习的目标是学习的效益和质量, 是学习者的自我完善, 而不是研究和学习本身。学习是研究的基础和追求, 研究是学习的方式和状态[7]。一直以来, 传统的学习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直接传授知识为目的, 以“记忆”知识量的多少作为学习成果的评价指标。而研究型学习模式则不同, 它的学习主体是学生, 教师只扮演着辅助、促进的角色, 从“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实践操作最终解决问题, 完成研究过程。总的来说, 研究型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一) 问题线索

研究型学习包括多种形式, 可以是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的探讨式学习, 或是针对某一个成功案例进行的讨论式学习, 也可以是基于某一个项目进行的参与式学习[8], 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与研究主题适合的形式。虽然表现形式不同, 但究其本质, 研究型学习始终围绕着“问题”进行, “问题”是引导学生完成研究型学习的主要线索。例如, 在针对某个成功案例进行的讨论式学习中, 学生面临的问题包括“该案例的处理方案是什么?”“该如何评价该方案?”“是否存在更合理的解决方案?”等, 而基于某一个项目的参与式学习本身就包含了多个具体问题, 例如“目前我们的阻碍是什么?”以及“如何避免或最大化地降低该阻碍带来的负面影响?”等, 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 就像一条连接起点与终点的“丝线”, 按照顺序依次解决所有问题就等于完成了整个研究项目。

(二) 探索研究

研究型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试错”的过程。研究型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搜索知识、建构知识的机会, 因为学生需要自行制定研究方案, 查阅资料、搜集所需工具, 自主地探索未知领域。但也正因为如此, 学生很难一次就搜集到准确、合适、全面的知识与工具, 往往是将前期搜集到的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后, 才发现这些知识、工具的不适性、欠缺性, 此时, 学生便只能“回头”, 重复其搜集资料、“抛弃”之前的“旧”知识并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然后将再次建构的知识运用到问题中去, 循环往复直至完成研究。也就是说, 在研究型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不断补充知识、优化方法以面对不断出现的困难与阻碍, 在教师十分有限的指导下逐步递进, 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最终得出结论。

(三) 过程开放

研究型学习具有极强的开放性:首先, 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 研究型学习的主要内容可以来自某一学科, 也可以是来自多个学科的混合交叉性问题;可以是来自学术领域的理论问题, 也可以是来自现实生活的社会问题。其次, 问题的解决途径是开放的, 解决方案不止一个, 每种方案又有多条实现路径, 因此, 每个问题都对应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四) 合作实践

研究型学习不仅强调个人的独立探索, 也重视以团队为基础的合作学习。在团队中, 一旦确定了需要研究的主题, 即明确了研究型学习的具体内容。学生自由组建学习团队, 团队内围绕主题进行讨论,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假设、需要的工具等, 经过查阅资料、专业实验、再次讨论等步骤逐步地解决问题, 同时与团队内的其他成员交流互动、探讨辩论, 彼此补充、修正, 优化研究方案, 共同将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

(五) 全面发展

研究型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传统的学习模式相比, 研究型学习不仅实现了知识的获取和积累, 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丰富了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加深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将知识与能力相融合, 学会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汲取对方的优点, 在与知识、人的互动中进行创新型学习。

三、研究型学习模式对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真正的研究生教育“本质应当是以科研为首要的成分, 研究生的作用就是把科研和学习结合起来, —并将科研活动转变为一种学习的模式”[9], 而研究型学习的实质正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运用[7]。基于此, 我们可以发现, 研究型学习可以切实体现出研究生教育的本质, 因此也更适合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过程。将研究型学习应用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中, 可以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研究型学习模式有助于丰富研究生的创新知识

知识是所有科研活动的基础, 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完成创新活动的基本工具。研究型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都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更新专业知识。但在研究型学习过程中, 科研项目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多的问题情景, 研究生需要围绕科研主题多次、反复的查阅资料, 无形之中促进了研究生对与科研主题相关的前沿动态、专业技能的理解和应用, 加深、拓宽了研究生知识储备的深度和广度。

(二) 研究型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型学习主张在团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独立学习, 自主学习。研究生在研究型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过程性的知识, 这一“过程”包括分析问题、搜集知识、筛选知识并将其运用到项目中、在团队内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团队其他成员进行协商讨论等。由此, 研究生在实践中发展、锻炼了自己的分析能力、搜集知识、筛选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自我表达的能力、与他人良好沟通的能力等, 提升了研究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为研究生参与创新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 研究型学习模式有助于建构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组成部分[10]。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以和为贵”的思想容易导致学生一味地接受结构良好的、现成的知识, 追求书本上既定的、统一的标准答案, 秉持着“异中求同”而非“同中求异”原则。而研究型学习通过重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 借助团队的力量取长补短, 塑造研究生利用新颖的知识与方案去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形成具有批判性的、敢于求异的、乐于创新的思维方式。

(四) 研究型学习模式有助于塑造研究生的创新人格

研究型学习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个体, 其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在于更注重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如, 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 研究生需要独立完成大量重复的、繁琐的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研究生的耐心与恒心;在团队合作中, 研究生需要不断探索如何协调各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 恰当地发挥各自的长处, 高效地完成项目研究, 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创新人格魅力, 锻炼自己的创新领导力。

四、研究型学习模式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实施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 就是以创建项目为研究型学习的主要抓手, 以组建团队、实践探索为研究型学习的主要方式, 以多元化指标进行研究型学习的评价, 旨在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 研究型学习项目的创建

项目创建是研究型学习的主要抓手。首先, 教师可将自己参与过的高水平项目提供给研究生, 已经结题的项目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 此时教师已经掌握了大量所需的理论背景知识, 可将先前的研究结果直接“带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激发研究生的兴趣。其次, 教师也可根据教学目标重新创建项目, 但需注意项目的难易程度应适合研究生进行研究, 太复杂的项目容易使研究生产生畏难心理, 难以进行操作, 甚至无法按期完成任务, 而过于简单的项目则失去了研究型学习的意义和动力。最后, 研究生也可结合过往的生活经验和自己感兴趣的学术领域创建可行的研究项目, 来源于研究生自身经验的项目最能够激发其研究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研究生参与项目研究的兴趣。总之, 不论项目是来源于教师还是研究生, 项目的创建与选择都需要遵行可行性、具体性、兴趣性的原则。

(二) 研究型学习团队的组建

研究型学习不仅关注研究生的专业进步, 也强调培养研究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通过组建团队共同合作, 互相学习。团队的组建应当遵循“异中有同, 同中有异”的原则, 依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长进行合理搭配。理想的团队组成是:由3-5人组成, 所有研究生都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拥有共同的研究兴趣, 同时, 研究生之间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验, 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多种视角与可能性;研究生各自拥有不同的擅长领域, 如, 有的研究生精通项目研究方法, 有的研究生拥有深厚的项目理论基础, 有的研究生则具备良好的项目驾驭能力, 可以推动整个研究团队的高效合作和运转, 提升创新合作能力。

(三) 研究型学习的实践探索

团队制定出项目方案后, 研究生通过反复查阅资料、团队讨论分工等渐进式活动提升项目的可操性, 教师依循合理性、严谨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判断团队是否可以进入实践操作阶段。实操阶段是研究型学习的核心过程, 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常常会发现前期精心选择的方法、方案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依旧暴露出无法弥补的缺陷, 此时, 研究生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不断“尝试—推翻—再尝试”的过程渐进地介入解决问题的过程,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终得到问题的“最优解”。“渐进式”地解决问题将贯穿整个实践过程, 引导研究生逐步扫清障碍, 最终解决所有的问题并完成项目研究, 在此过程中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四) 研究型学习成果的多元化评价

研究型学习成果可以是多种形式的, 包括调查报告、产品模型等。研究型学习要求对研究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因此项目的研究成果理应按照多指标进行评价, 既要重视成果的价值性, 又要重视研究过程的完备性, 还要重视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自身的不足等。具体而言, 研究成果应当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是应用价值, 可以启发研究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入思考,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还要以团队为单位, 关注研究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包括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做出的贡献、表现出的特长、表现出的不足、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方案和自身积累的经验、获得的成长, 等等。

摘要:研究型学习模式为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依据, 具有问题线索、探索研究、过程开放、合作实践、全面发展的特征, 有助于丰富研究生的创新知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建构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塑造研究生的创新人格。在基于研究型学习模式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 应以研究型学习项目的创建为主要抓手, 以研究型学习团队的组建、研究型学习的实践探索为主要方式, 对研究型学习成果进行多元化评价, 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

关键词:研究型学习,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爱东, 丁晨娟, 夏菲.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与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1, 2 (6) :81-85

[2]赵宇昕.问题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新视野大学英语》 (读写教程2) 为例[J].教育探索, 2014 (9) :62-63

[3]李敏.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分析[J].教学研究, 2005, 28 (6) :482-485

[4]张家明.面向研究性学习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3) :21-22

[5]陈雨露.构建研究型学习制度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10) :4-6

[6]范天成.研究型学习方式内涵与价值探析[J].教育探索, 2006 (7) :14-15

[7]李迟.浅析研究型学习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10 (24) :100-102

[8]林建.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 2011 (6) :5-15

[9]姜国钧.《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镜诠 (上) [J].大学教育科学, 2011 (1) :101-107

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研究 篇9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因子分析

一、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在纷繁复杂、如潮而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 在这诸多的压力作用下, 人们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作为高校莘莘学子中的佼佼者, 研究生同样面对着这些社会文化变迁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学业、生活等各方面的种种压力, 这些因素无疑会使他们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 并由此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造成巨大的影响。

通过对近十年相关文献的梳理, 可以发现该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就国外而言, 1954年G.Caplan开始对心理危机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因此, G.Caplan被视为这方面的鼻祖。在G.Caplan看来, 当一个人面对问题情景, 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 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景超过了他的能力时, 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 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就是心理危机。从国内的研究来看,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 我国关于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 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对本、专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探讨, 而对研究生群体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90年代开始, 部分学者开始从调查研究的角度来考量和分析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郭兰等人认为, 心理危机是由一些心理冲突引起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或生理反应。一系列不相关的事件, 长期的、难以理解的、人为的困难会使危机变得复杂。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及样本

本研究选取苏南地区一所“211”综合型高等院校的全日制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 该校专业设置齐全, 涵盖哲学、经济学等各个方面, 避免了生源结构的单一, 因而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具有代表性。本调查采取了预测和实测, 其问卷有效率为90%与95.7%。

2、研究工具

本研究借鉴《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大学生压力源量表》, 经过对其进行多次修改编订, 从而最终编制成《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用于实测。该问卷最终由个人基本情况调查和研究生心理应激源量表、研究生心理应激反应量表三部分组成。

研究生应激源量表采用四级评分制, 压力程度:“0没有”、“1轻度”、“2中度”、“3重度”。

自编研究生应激反应量表中题项包括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两部分, 采用4级评分制, 严重程度有“没有、很轻、偏重、严重”四个等级, 分别记为0、1、2、3分;持续时间有“没有、一周内、一个月、半年以上”四个选项, 分别记为1、2、3、4分。每题的心理应激反应值=严重程度×持续时间。

3、数据分析

使用的数据分析工具为SPSS 17.0。具体的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探索性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等。

三、研究过程

1、问卷编制

(1) 预测项目的确定。首先, 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适当修订, 自编成《研究生心理应激反应量表》, 保留了50个项目。然后, 请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的研究生对量表进行逐条审校, 修改了个别有歧义的和不恰当的表述, 从而确定了本次研究的44个预测项目, 并初步设想该44个项目分属于9个维度。

(2) 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预测回收的有效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做因子分析前, 首先进行KMO检验。经检验, 本量表数据的KMO值为0.796, 表明这组数据适于做探索性因子分析。

然后对44个测量项目进行因子分析, 提取因子的关键是通过样本数据求解因子载荷矩阵, 其主要采取主成分分析法, 并做正交旋转, 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11个因子中的前9个因子, 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了69.434%。

但通过对结果的分析, 发现部分项目的因子归属与预想不符, 需要进行修正。因而, 通过进一步分析, 决定只提取前5个因子, 剔除了14个项目, 保留了30个项目。

对保留的30个项目再进行KMO检验和因子分析, 结果显示, 各项目的因子归属与预想完全符合, 解释率较好。然后, 根据各因子所包含的项目的意义对各因子进行命名。因子1到因子5的命名如下:意志反应、行为反应、生理反应、认知反应、情绪反应。

(3) 区分度检验。将保留的30个项目与这些项目的部分进行相关分析, 依据相关系数来检验区分度。结果显示, 各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都在0.9以上, 表明各项目的区分度均为优秀, 无需修正或淘汰。

(4) 信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 应激反应的五个维度:意志反应、行为反应、生理反应、认知反应、情绪反应的克朗巴哈α系数依次为0.88、0.89、0.87、0.81、0.81, 总体的克朗巴哈α系数为0.94, 信度水平均在0.80以上, 说明数据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5) 效度检验。第一, 结构效度。由量表的各维度之间以及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分析可知, 相关系数都在0.3~0.7之间, 说明各维度之间既具有相关性, 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该量表具有比较好的结构效度。第二, 内容效度。从总方差的解释来看, 此研究因子提取3个的话, 方差累积率已达到40%以上。因此, 此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如上分析, 对问卷进行修订, 最终《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由保留的58个测量项目构成, 均分别属于5个维度, 并且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数据分析结果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通过计算两个量表各维度的平均值与标准差, 并将它们化为相对标准差进行比较。在《研究生心理应激源量表》的5个维度中, 研究生对“社交和人际压力”和“异性压力”的差别最大,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一方面是研究生随着年龄的增大, 接触社会以及交往的范围也扩大, 各自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这些差异极易让大家产生矛盾。另一方面, 研究生几乎都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但是生活及社会压力导致剩女剩男的时代到来, 恋爱中的冲突及现实问题也是引起研究生心理危机的因素之一。《研究生心理应激反应量表》中的5个维度可以看出, 研究生的“生理反应”方面的差别比较大, 原因可以在于生理反应具有不可控性, 容易表现在外, 而个体可以控制自己的意志反应、行为反应、认知反应、情绪反应, 使其具有隐藏性。

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研究作为一种心理危机的描述和研究, 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可以分析心理危机的状况, 提高警惕, 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段鑫星, 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137.[1]段鑫星, 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137.

[2]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93.[2]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93.

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研究 篇10

当前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存在着不容忽视、某些方面还比较严重的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的问题,严重损害了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的形象,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如果听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社会发展和民族创新能力,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论文剽窃现象泛滥

研究工作中少数人违背基本学术道德,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或抄袭剽窃,或请他人代写文章,或署名不实;粗制滥造论文,有些研究生通过网络下载已发表的文献资料,采用剪辑、拼凑的方法杜撰论文,更有少数研究生竟将他人的论文改头换面直接据为己有。还有些学生在写作中使用他人的观点或表述却没有恰当地注明出处,比如逐字复述、复制他人的写作,或使用不属于自己的观点而没有给出恰当的引用等。还有些研究生通过“一稿多投”的方式,将几乎相同内容的一篇论文同时投寄给多个刊物,或把已在某一刊物登载的论文原封不动或稍加改动重投另一杂志[1]。

2.考试作弊成风

从研究生入学考试、外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等全国性考试来看,作弊现象屡见不鲜,作弊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即使在学校期末考试中,偷偷翻书、夹带字条、左顾右盼、窃窃私语、传递答案等作弊现象也是层出不穷。在大学校园中还出现了一支以赚钱营利为目的的“职业枪手”队伍,通过“帮助”考生考试获得暴利,而且还出现了专门用来考试作弊的高科技工具,这些都充分暴露了大学校园中的学术诚信危机。

3.实验数据造假严重

学生们在做实验时,有时未能得到“合理”的实验数据,大部分人会选择重做实验或分析数据错误的原因,并反复做实验。但也有少数学生私自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挑选,只留下那些合乎最佳结果的数据,而舍弃了那些“不太好”的数据。个别人甚至篡改、伪造数据。还有些学生不能或不愿意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就干脆抄袭同学,从解题过程(实验过程)到解题结果(实验结果)都完全相同。

二、研究生学术诚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外部环境的影响

诚信作为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意识。从社会大环境来看,诚信遭到严重的质疑。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信用道德观念严重被削弱,诚信缺失现象在经济、政治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已经广泛存在。社会上的各种不诚信现象肯定会影响并渗透到校园中,研究生也会受到社会各种现象的影响。从行业环境来看,学术界不良风气盛行,很多学者为了多出成果,不惜去做剽窃、抄袭、编造之事,这些成果大多变成了国内外资料的简单重复和堆砌,根本没有创新。“学术腐败”现象开始蔓延到研究生这一群体,研究生学术造假、学术剽窃事件频频被揭露,这些现象都对研究生教育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高校对研究生学术诚信的教育滞后

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全国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的发展阶段。随着研究生扩招,生源素质有所下降,这给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目前,社会对学生的诱惑很大,学术研究氛围混乱,部分研究生很难静心进行学习研究。有些学校重视学位申报、轻视质量建设,较少思考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整体滞后,导致很多学校没有把对研究生的学术诚信问题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研究和实施。教育者往往只重理论说教,缺乏对研究生健全的人格和真善美的情感培养;学校对学生的德育评价和德育行为的考核标准不够全面,考核制度不够健全,缺乏记载反映学生诚信状况的内容和措施,从而造成学生在思想上对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不够重视,产生了无所谓的态度。

3.学术诚信约束机制缺乏

学术的规范建设是防范学术诚信缺失的根本途径,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国的学术诚信建设缺乏有效的约束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缺乏明确的政策约束,未对剽窃、抄袭、学术腐败等范围作出明确的界定。二是缺乏监管,无法有效地实施。由于缺乏监管,使一些国家项目、省部级项目在结题之后,便没有人对其进行核实、复查,对其中是否存在剽窃、抄袭,甚至存在其他的学术腐败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同样,研究生在学术诚信缺失状况下剽窃、抄袭、编造的论文等所谓的科研成果,在发表、通过答辩之后也无人过问[3]。三是学校对考试作弊的处罚力度相对比较重,但对于学术不诚信行为的惩罚程度却较轻,只要程度不是特别严重,老师一般都不会认真追究。四是对学术不诚信行为重惩罚轻预防,除了事后惩罚外,更重要的是事前的预防,防微杜渐,应该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诚信行为的错误,主动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三、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高等院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教育,积极探索研究生学术诚信建设之路。

1.净化学术环境

各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工作,坚决杜绝学位授予工作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也是学术失信滋生之所。我国应该重新认识学术评审制度,重新定位学术评审。并在建立学术规范的过程中,注意奖惩机制的跟进。奖惩机制可以起到引导学术发展的作用。而学校的管理机构包括研究生院秘书都应充分重视学术诚信的建设,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奖惩机制,并且真正落到实处。

国家有关立法部门应牵头,制定一些国家层面的法律,或者由政府出面,制定地区层面的条例制度。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学术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学校中的有关部门有机协调统一起来,对学术失信有明确的反对态度,并具体规定各个部门的职责,从宏观上指导和把握学术诚信的政策。

要净化社会大环境,控制社会舆论和文化市场,发挥其正面导向作用,引导研究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并让全社会意识到,道德教育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让研究生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和身体力行,使社会所倡导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内化为其深层次并且稳定的品质。使大学生自觉的认为学术抄袭、造假可耻,独立思考、创新光荣,让这种学术诚信成为人们内心潜在的规则,并发展成为一种学术诚信文化[2]。

2.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教育

严守学术规范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必须加强对青年教师和青年教育工作者的自律和道德养成教育。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学习领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要求以及《著作权法》《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道德宣传教育活动。要将教师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作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要大力宣传严谨治学的典型事例和学术道德建设成绩卓著的单位。鼓励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治学态度、创新意识、道德修养等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的心理和情绪,制约着研究生的发展前景,间接地影响研究生的思想品格。导师要向青年学生积极倡导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传播科学方法。要以德修身、率先垂范,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教育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帮助学生养成恪守学术规范的习惯。

3.研究生要加强自身学术修养

研究生作为我国未来的科技人才,学术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的重任,所以研究生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开发,更要注重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尤其是学术道德水平。因此研究生要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要严以律己,依照学术规范,按照有关规定引用和应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不得剽窃、抄袭他人成果,不得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反对以任何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行为。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要模范遵守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作为科学研究的直接目标和动力,把学术价值和创新性作为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在学术研究工作中要坚持严肃认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不得虚报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反对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的浮躁作风和行为。

4.建立学术惩戒处罚制度

提高研究生学术诚信度不仅要抓好自身素质教育,培育学术诚信理念,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对学术失信行为进行规范、引导、监督、约束和制裁。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做到奖惩分明、奖惩有度、奖惩公平。

对学术活动中各种不良行为的调查处理要严格掌握政策尺度,既要坚持原则、严肃认真,又要科学公正、实事求是。要以防微杜渐、教育帮助为主,处罚为辅。要注意分清政策界限,弄清事实真相,保护科研探索的积极性,保护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机构一经查实要视具体情况给予批评教育,撤销项目,行政处分,取消资格、学位、称号,直至解聘等相应的处理和处罚。根据需要,可聘请相关学科的校内外专家组成学术规范专家界定小组,具体负责对违反学术规范的不道德现象和行为进行界定。对严重违反学术道德、影响极其恶劣的行为,在充分了解事实真相的基础上,通过媒体进行客观公正的批评。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有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各部门各团体要加强宏观指导,落实工作责任,推动科研诚信立法,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形成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组织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科研人员自觉行动的格局。

摘要:研究生学术诚信是指研究生对学术研究的认同和竭尽全力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学风建设和道德建设。立足学术诚信的科学内涵,针对研究生学术失范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进而提出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诚信,学术失范,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爱芳.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新西部,2010,(14).

上一篇:支农惠农下一篇: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