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证欺诈防范

2024-06-14

信用证欺诈防范(精选十篇)

信用证欺诈防范 篇1

一、信用证欺诈的成因

近几十年来, 在国际贸易中不断发生信用证欺诈案件, 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信用证制度本身的缺陷是信用证欺诈产生的根本原因。信用证交易遵循两大基本原则:独立抽象性原则和严格相符原则。独立性原则, 指跟单信用证独立于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合同, 即使跟单信用证中包含对合同条款的援用, 开证行也与基础合同无关, 不受合同内容的约束。开证行在收到受益人提交的单据后, 经审核只要其表面上与跟单信用证条款相符, 开证行就负有无条件的第一性的付款责任。开证行既不能因当事人之间存在合同纠纷而拒绝付款, 也不能因开证申请人破产等其它原因对抗受益人的付款要求。同样, 开证行支付信用证款后向开证申请人主张收款权利, 进口商也不能以合同纠纷为由予以对抗。抽象性原则, 指跟单信用证交易是独立于基础合同之外的单据交易, 其所指向的标的是跟单信用证项下的单据, 而不是具体的货物, 体现的是单据与款项的对流过程。信用证抽象性原则是独立性原则的延伸, 银行在决定是否要付款时惟一的依据就是单据, 开证行只审核单据的表面, 只要受益人提交的单据合格, 开证行就必须付款, 即使这些单据所代表的货物与合同中的规定不符合。信用证交易独立于基础合同交易, 银行在信用证业务中所负的责任是按“严格相符原则"审单, 只要卖方提供的单据符合信用证条款的要求, 银行就必须付款, 对于单据的真实性、买卖双方的资信以及基础合同的履行情况, 银行没有了解的义务。这种支付环节与基础合同履行相独立的制度在保证银行在付款时的独立地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欺诈的发生。

由于国际贸易中大量投机商的存在, 他们通过信用证欺诈来获得暴利, 而不是通过诚实贸易来赚钱, 这是信用证欺诈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 信用证欺诈较之贩毒、抢劫等国际上公认的并密切合作予以打击的犯罪行为而言, 风险要小很多, 导致投机商们乐此不疲。

作为银行付款凭证的单据, 目前并无统一固定的格式, 均可进行伪造。基于信用证的交易原则, 信用证针对的是单证文件而非货物, 在印刷技术发达的今天, 伪造的文件完全可以达到与真正的文件难以分辨的程度, 不是专家很难辨认。银行的工作人员并非专家, 很容易被假单据所蒙骗, 这给不法分子进行信用证欺诈创造了条件。

国际贸易中中间商的大量存在和可转让信用证的大量使用, 增加了欺诈的可能性。国际贸易中的买方对于货源、市场等信息未必有足够的了解, 往往需要借助中间商的帮助完成交易, 中间商在经营进口业务时, 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目的, 一般不会将货源透露给买方, 而是要求买方开立可转让信用证, 以作为取得货源的信用工具。这样中间商就可以不必动用自己的资金从两者的差价中赚取利润。这就给恶意或虚假卖方从事欺诈活动提供了便利。当然, 也存在买方利用中间商欺骗卖方或者中间商欺骗买方或者卖方的情形, 只是相对较少而已。

从事国际贸易的业务人员素质低和被欺诈人防范意识差、知识缺乏也是信用证欺诈屡屡得手的原因之一。从事信用证欺诈活动的人一般都是具有比较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 整个欺诈过程都会经过详细周密的计划, 普通的缺少经验和相关知识的业务人员往往无法识别。

二、信用证欺诈的方式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 信用证欺诈有多种形式, 按欺诈人地位的不同以及信用证当事人的不同, 可以分为开证申请人 (进口商) 欺诈、受益人 (出口商) 欺诈以及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共同欺诈。

(一) 开证申请人欺诈

开证申请人欺诈, 是国际贸易中较为常见的信用证欺诈方式。主要有:

1.假冒信用证欺诈。主要表现为欺诈人以开证申请人名义用伪造的信用证欺骗议付行和受益人, 使其相信欺诈者的开证申请人的合法身份, 骗取货物。假冒信用证有两类:一类是以根本不存在的银行为名开立假信用证;另一类是冒用其他银行名义开立伪造的信用证。在信用证存在下列问题时, 受益人和银行应仔细判别是否为假冒信用证:以电讯传递方式开立电开信用证时, 无密押;或声称使用第三家银行密押, 而所谓的第三家银行的确认电文没有加押;或电开信用证首部没有收报行电传真号, 结尾无回执等。以信函方式开立信用证时, 银行签字无从核对;或开证行名称、地址不明等。

2.“软条款”信用证欺诈。软条款信用证指开证行根据不可撤销的跟单信用证中规定的“软条款”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其付款责任的信用证。从本质上而言, 软条款是开证申请人在申请不可撤销跟单信用证中, 故意设置的某些能使受益人处于被动境地, 从而达到控制交易进程的目的, 开证行可随时自行免责的条款。这个条款会导致信用证的受益人不能通过信用证的结算方式收到货款而遭受损失。软条款的设置形式一般表现为: (1) 附加信用证的生效条件, 如:本证在开证行另行通知后生效。 (2) 限制出口商提供的单据, 如:规定向银行交单的检验证书必须由进口商指定的检验机构或检验人员签发。 (3) 限制出口商装运, 如:货物只能待收到进口商指定船名的装运通知后装运, 而该装运通知将由开证行以信用证修改书的方式发出。 (4) 附加付款条件, 如:货物抵达目的港经进口商检验后, 方予付款。 (5) 附加其他条件, 如:规定正本提单直接寄送进口商。很明显, 这些条款都是极其有利于进口商的, 而对于出口商而言, 则存在着极大的风险。软条款的产生原因主要有:进口商为了防止出口商的欺骗, 在信用证中作出一些限制, 减少自己的风险, 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这样的软条款限制是善意的;少数不法进口商利用出口商急于出口的愿望和一些外贸人员经验不足等因素, 在信用证中规定一些可令申请人或开证行完全控制交易进程, 有权随时解除付款责任的条款, 以“软化"开证行在单证相符、单单相符条件下无条件付款的责任。进口商常常利用这些软条款故意挑剔, 大幅杀价, 或使出口商无法结汇。这样的软条款是恶意的。

3.开证申请人与开证行共同欺诈。指开证申请人与开证行勾结制造信用证条款障碍, 欺诈通知行和受益人, 或申请人与开证行工作人员相勾结, 以假合同骗取开证行信用证项下款项。由于有开证行的参与, 通知行和受益人对对方的合法身份更加坚信无疑。

(二) 受益人欺诈

受益人欺诈是指受益人或他人以受益人身份, 用伪造的单据或具有欺骗性陈述的单据欺骗开证行和开证申请人, 以获取信用证项下的银行付款。受益人实施的欺诈是国际贸易中案发率最高、最容易得逞的一类信用证欺诈。受益人欺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伪造单据欺诈。欺诈者不履行交货义务, 通过伪造信用证项下所要求的全套单据, 骗取货款。信用证通常要求受益人提交商业发票、保险单和提单等运输单据。其中商业发票由卖方制作, 最容易伪造。理论上保险单由保险公司制作, 运输单据由运输方制作, 但是由于单据的保管不善、格式上的不规范, 以及现代印刷术与电子技术的发达, 使得伪造成为可能。

2.欺诈者在单据中作欺骗性陈述。商业发票由卖方制作, 作欺骗性陈述极其容易。保险单据虽然由保险公司签发, 但是保险公司签发保险单完全依赖于投保方的诚实告知, 保险公司不可能实地了解货物全部情况, 如果卖方不作诚实说明, 保险单中的内容也会不真实。运输单据同样也存在这一问题。对于包装物, 承运人只能根据包装物上的说明和外表签发运输单据, 发货人的不诚实陈述会导致运输单据内容不真实。

3.受益人与承运人共同欺诈, 体现于提单上, 主要有三种情况: (1) 倒签提单。一般情况下, 提单的签发的日期即为卖方交货日期, 卖方有时未能按时交货, 却要求承运人签发按时交货的提单, 导致买方收货时间与提单日期差异很大。 (2) 预借提单。托运人对其未装船的货物要求承运人签发已装船提单。 (3) 保函换取清洁提单。卖方发的货有重大缺陷, 承运人应签发不清洁提单, 但承运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在卖方对此出具保函后仍然为其签发清洁提单。这三种情况都会导致买方无法在卖方收汇之前收货、验货, 或者收货不符, 使卖方极易以其他货物或残次货物代替合同规定的货物。

(三) 开证申请人和受益人共同欺诈

此种欺诈表现为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相勾结, 编造虚假或根本不存在的国际贸易合同, 由所谓的买方申请开立信用证, 所谓的卖方向开证行提交伪造的单据骗取开证行的资金。这种欺诈在我国出现比较频繁, 因为我国大陆的开证行在开展信用证业务时, 往往在受益人或中间行提交单据时, 并不进行独立的审单, 而是将受益人提交的单据直接交给开证申请人审单, 询问开证申请人是否存在不符点以及是否接受单据或对外付款, 这样受益人提交的伪造单据很容易被开证行接受。开证申请人和受益人利用开证行业务上的漏洞, 进行非法融资。比较多地表现为利用远期信用证进行欺诈, 欺诈者利用远期信用证可以先承兑, 然后在承兑到期日付款的特性, 在银行承兑后, 将银行承兑汇票在国际市场上贴现使用, 在需要付款时用贴现资金付款。欺诈者通常开立一系列远期信用证, 用后证的贴现资金偿还前证的到期付款, 如此循环使用, 既不会发生信用证垫款, 又可以使用贴现资金。一旦这种循环被制止或被打破, 银行马上就会出现巨额的信用证垫款。

三、信用证欺诈的防范

对信用证欺诈问题的解决, 不可能从信用证制度内部找到答案, 若因信用证欺诈而否定信用证独立性与抽象性原则, 则等于否定整个信用证制度, 解决的方法只能是交易双方及银行做好对风险的事前防范。

(一) 开证申请人的防范

信用证的开证申请人是信用证的最终付款人, 其面临的最大欺诈是货物欺诈, 即付款后收到残、次货物甚至收不到货物, 因此进口商应作如下防范。

1.慎重选择交易对象, 做好事前的资信调查。

在国际贸易中, 出口商会不会利用信用证交易独立性原则的特点, 不交货、少交货或以假充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口商的信誉。因此对进口商来说, 缜密调查对方的商业资信, 慎重选择交易对象, 是防范信用证诈骗的重要前提。进口商在签订以信用证为支付方式的买卖合同之前, 必须详细了解对方的资信, 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对方是否有履约能力以及是否能诚实守信地履约。在实践中, 进口商可以通过出口商所在国的商务咨询公司, 商业行业协会, 资信评估机构或者本国的驻外使领馆商务处等机构对其资信进行调查, 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评估, 并建立完备的客户档案, 以供今后查询。对信誉不良者, 或采取其他支付方式, 或要求对方提供银行担保, 或干脆拒绝交易, 以避免信用证欺诈的发生。

2.选择适当的贸易术语, 确保交易的主动权。

对于进口商来说, 选择适当的贸易术语, 也就意味着选择了最有利于保障己方利益的交易方式, 就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交易安全。在贸易合同中使用FOB价格术语, 进口商能将租船订舱、货物保险的选择权和交易细节控制在自己手中, 一方面进口商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信誉良好的船公司送货, 防止签发不当提单;另一方面进口商还可以派人到装货港口检查和核对装运货物是否符合合同的要求, 杜绝卖方在货物方面的欺诈。另外, 进口商还可随时与承运人联系, 了解船舶动态, 如若发现欺诈, 可以在对方结汇之前申请禁令, 禁止对方结汇或禁止银行付款。

3.详细订立信用证条款, 完善交单付款条件。

进口商申请开立信用证时, 应尽可能在信用证中详细规定出口商提供的各种检验证明或其他证明性质的单据, 或在信用证中附加特别条件。除要求提供商业发票、提单、保险单等一般性单据外, 还可视对方的信用等级要求其提交公证报告, 或规定在检验结果符合合同规定后方予以承兑、付款, 或要求出口商提供反担保以此保证其交付的货物符合合同的要求。还可以在信用证中规定单据的核实办法, 例如规定出口地轮船公司装货后即应将信用证号码、开船日期及提单号码, 以电报通知开证行或进口商, 并同时附上经轮船公司签署的该电报副本作议付单据。

4.熟练运用UCP600, 严格审核单据。

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UCP600) 中的技术性规定非常多, 进口商对这些技术性规定必须熟知并灵活运用。严格审查单据对于进口商来说尤为重要, 仔细校对出口商提交的每份单据, 防止出口商提交符合信用证而不符合合同的单据, 尤其是在出口商恶意欺诈的情况下, 以单据的不符点拒付货款, 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发生。

(二) 受益人的防范

信用证的受益人是出口商, 其最大的风险就是能否及时、足额地收回货款。为了能及时收回货款, 出口商主要应注意以下两点:

1.慎重订立国际贸易合同, 警惕信用证“软条款”。一般来说, 交易双方对于订立这一条款都很慎重,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实务中还是经常会出现所谓信用证的“软条款”。“软条款”的最初目的是进口商为了防止出口商欺诈, 但它若被进口商恶意利用, 则完全可能成为一种“陷阱”, 使出口商对货款的权利变得毫无保障。因此, 出口商为了防止进口商恶意利用信用证“软条款”进行欺诈, 在订立信用证条款时应慎重, 尽量不接受软条款, 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应克服急于出口创汇而忽视风险防范、忽视对合同条款审核的心态。

2.严格审核信用证, 认真制作提交单据。出口商在收到银行交来的信用证之后, 应当比照买卖合同全面审核, 以防假冒信用证或信用证条款与合同规定不符, 或者有“软条款"。同时, 对信用证所要求的一系列单据应当认真制作和提交, 保证单证之间以及单单之间的严格相符, 以免给对方造成拒付的机会。

(三) 银行的防范

对于信用证欺诈的防范, 银行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为有效减少针对银行本身及信用证其他当事人的欺诈, 银行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银行作为信用证的开证行或通知行, 都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为客户提供有效、周到的服务。尤其是开证行应当树立起第一性的付款责任的风险意识。通知行在收到信用证之后必须核对签字或密押, 确定真实无疑, 杜绝假冒信用证。在受益人经验不足, 不知道如何审证时, 银行应对收到信用证的延误、残缺或其他差错向开证行进行查询与澄清, 避免软条款信用证。

2.银行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和自律机制, 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内部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内部员工素质的提高是银行进行防范的各项措施的基础, 也是防止内部人员与不法分子同谋进行欺诈的一个重要前提。

3.银行在办理信用证业务时, 要加强对开证环节的审核, 加强对企业客户资信的调查。在具体实施方面, 银行可以通过建立客户开证档案, 认真统计这些客户以往开立信用证的情况, 也可以通过运用自身广泛的分支机构和网点以及灵活、快捷的信息系统获取掌握影响企业资信变化的各种因数和其资信的最新状况。

4.在积极扩大国际业务网络的同时, 保持高度警惕, 选择资信良好的银行作为业务伙伴。信用证付款是通过银行的国际业务网络实现的, 银行本身的信誉良好以及银行之间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无疑会便利信息的及时传递, 便利银行之间合作打击信用证欺诈行为。

信用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广泛使用, 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避免信用证欺诈扰乱正常的贸易秩序, 在信用证业务的开展中当事人应当规范信用证操作, 熟知信用证欺诈的种类方式, 进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遏制信用证欺诈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益, 王亚平.国际商务理论与实务[M].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5.

[2]金赛波.中国信用证法律和重要案例点评[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晶莹.国际贸易法案例详解[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4]陈立虎.现代国际贸易法[M].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2.

[5]吕伯涛.涉外商事案例精选精析[M].法律出版社, 2004.

[6]余劲松.国际经济法问题专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信用证的欺诈与防范论文 篇2

题 目 信用证的欺诈与防范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系 别 经济贸易系

信用证的欺诈与防范

摘要:论文首先简单阐述了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情况及信用证欺诈的现状,说明防范信用证欺诈的重要性。其次阐明了信用证欺诈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了信用证欺诈的成因,并对信用证欺诈进行了分类。最后,提出了对于信用证欺诈的防范措施。信用证欺诈的成因、种类和方式的研究,对在实务中如何防范信用证欺诈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信用证 欺诈 防范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市场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外贸经营的门槛也逐渐降低,更多的企业享有自营进出口权,国际贸易日益活跃,而作为一种支付工具和融资工具,信用证在交易中被广泛使用。与此同时,信用证欺诈现象在国际贸易货款收付中也越来越多地发生,给进出口企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因此,针对信用证欺诈问题,研究各有关方的防范措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信用证欺诈的概念及特点

(一)信用证欺诈的概念

信用证欺诈可以从广义上和狭义上作两种理解,广义上的信用证欺诈形式复杂,种类繁多,可以泛指一切涉及信用证交易的欺诈行为;而狭义上的信用证欺诈是指受益人实施的欺诈行为。本文对信用证欺诈采用的是广义上的理解,认为信用证欺诈是在国际贸易信用证支付(包括信用证交易和基础交易)中,一方当事人故意制造假象或蒙蔽事实真相,诱使其他当事人陷于错误认识,并依赖于该认识而为意思表示,从而失去属于自己的财产或放弃某项法律权利,以达到从中获取一定不当利益的目的而为的行为。

一般认为,信用证欺诈的构成应具备以下条件:1.信用证一个或几个当事人主观上是出于故意;2.客观上欺诈的一方有积极的欺诈行为;3.受欺诈人基于错误认识做了某种显然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的行为。

(二)信用证欺诈的特点

1、国际性

信用证支付是国际贸易支付的主要方式之一。国际贸易是在世界各国间进行

的,跨洋越界,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一般都涉及两个以上国家。由此发生的信用证诈骗案件自然也会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而且行骗者和受害者往往处于不同国度,诉讼必然带有涉外因素,涉及到国家间法律冲突与司法协助问题。

2、复杂性

信用证业务不仅涉及到众多处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而且涉及到众多的环节以及国际惯例、法律和复杂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随着电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诈骗手段也不断更换翻新,且时常各种手段交织在一起,更具隐蔽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给防范和侦查增加了难度,调查处理更为艰难。

3、多重非法性

通常,信用证诈骗都具有一定的贸易背景,发生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信用证诈骗不仅具有犯罪性质,而且具有民商法意义上的违约和侵权性质,构成多重的非法性。

二、信用证欺诈的成因

(一)信用证制度本身的缺陷使得犯罪分子有机可乘。信用证交易遵循两大基本原则:独立抽象性原则和严格相符原则。独立性原则,指跟单信用证独立于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合同,不受合同内容的约束。开证行负有 造。基于信用证的交易原则,信用证针对的是单证文件而非货物,在印刷技术发达的今天,伪造的文件完全可以达到与真正的文件难以分辨的程度,不是专家很难辨认。

(四)国际贸易中中间商的大量存在和可转让信用证的大量使用,增加了欺诈的可能性。国际贸易中的买方对于货源、市场等信息未必有足够的了解,往往需要借助中间商的帮助完成交易,中间商在经营进口业务时,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目的,一般不会将货源透露给买方,而是要求买方开立可转让信用证,以作为取得货源的信用工具。这样中间商就可以不必动用自己的资金从两者的差价中赚取利润。这就给恶意或虚假卖方从事欺诈活动提供了便利。

(五)从事国际贸易的业务人员素质低和被欺诈人防范意识差、知识缺乏也是信用证欺诈屡屡得手的原因之一。从事信用证欺诈活动的人一般都是具有比较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整个欺诈过程都会经过详细周密的计划,对于普通的缺少经验和相关知识的业务人员而言,往往是无法识别的。

三、信用证欺诈的分类

(一)假冒信用证。

假冒信用证一般有以下特点:无密押电开信用证;电开证使用 单。一般情况下除非信用证明确规定可接受不清洁提单,否则是不可能议付的。卖方为了避免损失,便与承运人互相勾结,以保函形式换取承运人的清洁提单,诈骗收货人。

(四)软条款信用证。

信用证中含有可能导致开证行或开证人单方面解除或撤消付款责任条款的信用证,亦称“软条款”信用证。这种信用证的实质就是将不可能撤消信用证变为可撤消信用证,使银行信用变为商业信用。实践中常见的软条款有:

1、暂不生效条款;

2、FOB条件下,规定货物装载于买方指定的船只,但具体细节后告之,或不规定买方的派船时间;

3、规定检验条款,如货物出口前须经开证人派员检验合格,开证人出具的品质证明作为议付单据;

4、规定采用进口国的检验标准,由进口国出具质检证书;

5、设置不明确的保证付款条款;

6、在信用证中设置相互矛盾的条款或卖方无法做到的陷阱条款。

四、信用证欺诈的防范

(一)选择有诚信、资信好的商人,此乃国际贸易中规避交易风险之首要。因为信用证表面相符便议付,单证不符无法结汇是有其局限性的,信用证重形式、轻内容的天生弱点,使信用证易产生风险和诈骗,防微杜渐,选择诚信的交易伙伴乃治本之策。加强信用风险管理,重视资信调查。外贸企业应建立客户信息档案,定期或不定期客观分析客户资信情况。在交易前通过一些具有独立性的调查机构仔细审查客户的基本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查评议,选择资信良好的客户作为自己的贸易伙伴。

(二)努力提高业务人员素质,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外贸业务人员应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是防止风险的关键。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瞬息万变的市场对业务人员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有相当程度的经贸知识,而且必须对相关领域如海关、法律等有深入的了解,企业应当尽可能培训自己的员工,增强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

(三)预先在买卖合同中明确信用证的内容。买卖合同是信用证的基础,出

口商日后收到的信用证其内容如何,可预先在买卖合同里作出明确规定。出口商有权依照合同修改信用证条款,若进口商不按其要求修改,出口商有权提出损害赔偿。

(四)信用证业务的特点决定了单据对整笔业务完成的重要性。“单单相符,单证相符”是信用证的基本要求,正确交单议付则是最后结算的基础。信用证是一种单据业务,一种单据买卖。对于银行或进口方来说,单证表面一致,表面相符即能得到议付,得到付款,顺利结汇。所以对于出口方来说,能否确保单证一致,单单一致,成为出口方是否能够顺利结汇的关键所在。作为进口方,可在信用证中加列自我保护条款,可要求出口商提供由权威机构出具检验证书,也可派人亲自验货并监督装船,以保证获得满意的进口货物。另外,作为受益人,加强催证、审证、改证工作,认真审核信用证,仔细研究信用证条款可否接受,并向客户提出改证要求。在制单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单单相符,单证相符”原则,以防产生不符点,影响安全收汇。

(五)慎重安排信用证的开发方式及条件。在信用证交易中,卖方必领严格按照信用证规定的条件去装船交单,才能取得款项。因此,卖方在订立买卖契约时,对于有关信用证的开发及其条件,必须作慎重的安排与选择,尽可能做到按自己认为满意的方式来安排信用证的开发,并对所接受的信用证条件都有绝对的把握履行,对于没有把握履行的条件不要订立或要求修改。

(六)认真审查信用证。出口方及银行均需对信用证进行认真审查,审查范围及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核对信用证的内容与买卖合同是否一致,发现有出入的内容及无法执行的条款必须迅速要求进口商改证,而且只有收到开证行的改证通知书后方能装运货物,万不可轻信客户的允诺。其次,审查信用证的可靠性。如信用证的真伪、开证行的信用、信用证的种类、信用证的生效等。

(七)开证行应认真审查开证申请人的付款能力,严格控制授信额度,对资信不高的申请人要提高保证金比例,落实有效担保。通知行应认真核对信用证的密押或印签,鉴别其真伪。议付行应认真仔细审核议付单证,确保安全及时收汇。

(八)由于信用证是一种典型的跨国欺诈活动,国际社会的有效合作对预防和控制信用证欺诈是有巨大意义的,通过加强各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统一单

据的格式等一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信用证欺诈。

五、小结

信用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广泛使用,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用证虽然有银行信用作为卖方收汇的保证,但它不能与规避风险划等号。在信用证业务的开展中应当严格遵循信用证的交易原则,与此同时进出口当事人应当规范信用证操作,熟知信用证欺诈的种类方式,进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遏制信用证欺诈的发生。

致谢

在此感谢XX老师给予我的专业指导。

参考文献

书籍:[1]《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吴百福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

浅析信用证欺诈及其防范措施 篇3

关键词:信用证欺诈;处置和防范;市场交易秩序

中图分类号: F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5-0090-02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日益广泛而密切,随之国际贸易量也在急速增长,国际结算的应用也日益增多。信用证作为一种安全便捷的结算方式,在国际贸易结算中被广泛应用。然而,近来来国际贸易领域频频出现信用证欺诈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信用证由原来被认为是万无一失的国际结算方式,转变为不敢信任。频繁发生的信用证欺诈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二、信用证欺诈及其成因

信用证(信用证L/C),是银行(开证行)应进口商(开证申请人)的申请,根据其指示向出口商(受益人)开出的载有一定金额,并且保证在一定期限内凭符合规定的单据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在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是最常用、最主要的支付方式。信用证欺诈则是利用信用证的独立性和单证必须严格相符的原则,提供表面与信用证要求相符,但实际上不能代表真实货物的单据来骗取货款支付,或开立虚假及“软条款”信用证等的欺诈行为。它表现为使用变造、伪造、作废的信用证或随附单据、文件进行欺诈,从而骗取信用证或以其他方法进行信用证欺诈等。

导致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欺诈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国际贸易自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交易人对于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信用证知识的缺乏,再加上科技进步使得信用证作假越来越难分辨真伪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则是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和抽象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用证制度自身存在缺陷

信用证制度的精髓所在是信用证的独立性和严格相符原则,但欺诈产生的源头也正是两大原则造成的单证分离和与基础交易的脱离。由于银行决定是否付款的唯一依据是单据,而付款行只审核单据的表面真实性,因此只要受益人提交的单据符合信用证条款的要求,那么即便这些单据代表的货物与基本合同中所规定的不相符,付款行也必须进行付款。从买方角度而言,在信用证中规定烦琐复杂的条款,然后在交单中百般挑剔,总能找出“不符点”,严格相符原则就成了买方退单拒付的借口。从卖方角度而言,只要向银行提交了符合信用证的单据,银行就会将货款支付给受益人,因此凭假单据骗取货款或以假货、劣质货骗取货款变得极其容易。而从银行角度而言,由于银行对单据的真实性无需负责,当然也就不会陷入合同的纠纷之中,这种免责就会导致银行不会全力审查每笔信用证的真实性。

2.信用证无统一格式,易伪造、变造

由于信用证进行的交易只针对单证文件,而当今世界技术手段之发达,对信用证的伪造已达到了真假难辨的程度。而银行工作人员的素质有限,鉴定水平并不足以十分正确地分辨单据的真实与否,这也就为信用证欺诈创造了条件。

3.信用证诈骗较其他诈骗活动风险相对较小

由于国际贸易本身具有跨国性,在商业习惯、贸易法规以及交易者语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加上出于节省交易成本、货运困难等因素的考虑,导致信用证欺诈活动的风险相对较小,却可以获得暴利。一笔国际贸易额往往高达上千万,而诈骗者只需伪造一套合格的单据,便可能获得巨额货款。加之国际社会对如何惩治信用证欺诈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也无有力的制裁措施,这就令欺诈者可以很容易地规避法律的制裁,进而客观上鼓励了欺诈行为的进行,令欺诈者更加无所顾忌,胆大妄为,这也是信用证欺诈活动日益猖獗的重要原因之一。

4.国家以及国际上对信用证的保护力度薄弱

作为国际贸易中的一种重要的支付方式,信用证已有很长的历史,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国际惯例也比较系统和完善,但从国内以及国际的立法角度上来看,对于信用证的立法依然比较落后。国际上对信用证欺诈没有统一的立法规定,在信用证制度中起决定作用的也只是《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这样一个国际惯例,各国的国内法,更因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立法状况的不同而各有差异,这就造成了信用证的法律保护十分薄弱。

三、信用证欺诈的防范措施

1.进口商的防范措施

(1)对出口商的资信进行深入调查。防止信用证欺诈的关键是选择资信良好的贸易伙伴,这是最重要而且最有效的欺诈防范措施。进口商应通过出口商所在国的商业行业协会、资信评估机构等组织机构对其进行调查,并建立完备的供方档案以供后期查询。与此同时,为防范出口商单据作伪的风险,进口商还应选择信用好的质检单位和运输公司。

(2)正确选择贸易术语。在订立合同时选择恰当的贸易术语来控制风险,对于进口商而言,FOB价格术语是最佳的选择。使用该术语,进口商可自行选择资信良好的船运公司来承运货物,选择可靠的保险公司来予以承保,可有效降低受骗的可能性。

(3)明确信用证条款,同时严格审核单据。买方可在信用证中对提单、商业发票、商检证书等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防止出口商利用信用证条款本身的含糊、粗略而提交符合信用证要求但不符合合同要求的单据以诈取货款。对于银行转来的各种单据,进口商应请专业人员进行真伪鉴别,如有疑点立即核查,并通知银行,核查完毕之前拒绝兑付。

2.出口商的防范措施

(1)在贸易活动中,出口方须求稳为上,对新的贸易伙伴,需通过驻外机构、驻外领事馆和一定规模的咨询机构或银行来获取信用讯息,了解其资信状况。

(2)签订合同、订立信用證条款时须慎重。作为贸易双方签订的契约性文件,合同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同时又受法律的保护。进出口合同的拟定一定要避免一些日后可能引发争议的内容和条款。与此同时,在审核信用证时一定要比照买卖合同全面审核,防止假冒信用证或信用证条款与合同规定不符,及时发现“软条款”。

(3)各种单据的缮制严格遵照信用证条款进行,确保己方提交的单据内容和种类与信用证条款一致。同时,银行则有义务将核查结果及时通知信用证受益人(出口方),以防进口商因得不到或延迟获得货物而引发纠纷的风险。

3.银行的防范措施

(1)出口银行的防范措施

通过国外联行或代理行对开证行及进口商的资信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对资信不佳的开证行开来的信用证,可建议出口商要求资信好的银行开具保兑;对信用证的真伪进行严格的审核,及时查询有疑点或不符点的来证,并及时通知出口商,在没有核实清楚前不要发货,防止上当受骗。一旦发现“陷阱”信用证条款,对出口商进行及时地提醒并要求其进行修改;出口商提交的单据,一定要严格审核,杜绝任何对方拒付的机会;为防止出口商利用银行的资本融资套取现金,尽量不做信用证项下的资金融通。

(2)进口方银行的防范措施

做好对开证申请人的资信调查,对资信不良者,可以不开立信用证或以收取一定比例,甚至100%的开证保证金的方法来防止信用证诈骗。为保护进口商及自身的正当权益,进口方银行可以协助进口商做好有关出口方的资信调查工作,发现有欺诈行为的,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单据进行严格的审核,一旦发现有不符点的,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据相关规定向对方提出。

参考文献:

[1] 易明.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欺诈风险与防范[J].现代商业,2012,(14).

[2] 张芳.论国际贸易中的信用证诈骗[J].法学之窗,2012,(6).

[3] 吴琼,王春花.信用证在国际结算中的风险与防范[J].金融天地,2012,(3).

信用证欺诈及防范和救济措施 篇4

信用证是在19世纪后期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是由一家银行 (开证行) 依照客户 (申请人) , 通常是买方的要求和指示或以自身名义, 在符合信用证条款的条件下, 凭规定单据自己或授权另一家银行向第三人 (受益人) , 通常是卖方或其指定人付款或承兑支付受益人出具的汇票。

信用证是独立于买卖合同或任何其他合同之外的交易, 开立信用证的基础是买卖合同, 但银行与买卖合同无关, 并不受其约束。因此, 一家银行做出的付款、承兑、支付汇票或议付或履行信用证下其他义务的承诺不受申请人与开证行或与受益人之间的基础关系而提出的索赔或抗辩的约束。因此对于出口商来说, 只要按信用证规定条件提交了单据, 在单证一致的情况下, 即可从银行得到付款;对进口商来说, 只要在申请开证时, 保证收到符合信用证规定的单据即行付款并交付押金, 即可从银行取得代表货物所有权的单据。可见, 信用证交易实际是单据的买卖。

二、信用证欺诈的种类

在实践中, 常见的利用信用证欺诈的行为有以下几种:

1.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附随的单据、文件行骗。可以是买方骗取卖方货物或卖方骗取买方开出真信用证, 也可以是直接骗取银行付款。伪造、变造附随的单据、文件, 即伪造、变造与信用证条款相一致的假单据、假文件。

2.使用作废的信用证。主要指使用过期的信用证, 使用无效的信用证, 使用涂改的信用证等。

3.骗取信用证。可以是开证申请人骗银行开具信用证, 也可是他人骗取他人已开出的信用证行骗。

4.利用软条款进行欺诈。所谓软条款信用证, 是指在开立信用证时, 故意制造一些隐蔽性的条款, 这些条款上赋予了开证人或开证行单方面的主动权, 从而使信用证随时因开证行或开证申请人单方面的行为而解除, 以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信用证开出后暂不生效, 需要待开证行签发通知后生效。 (2) 规定公司船名、目的港、起运港或验货人、装船时间须待开证申请人通知或须开证申请人同意, 并以修改书形式通知。 (3) 品质证书须由开证申请人出具, 或须开证行核实或与开证行存档之样相符。 (4) 收货收据须开证申请人签发或核实。

5.利用倒签提单、预借提单及保函。倒签提单是指货物实际装船日晚于信用证规定的装船日期, 但仍按信用证规定的日期签发提单。预借提单主要是指在货物实际装船完毕前签发的, 并将当天的日期记载于提单签发日期栏内。倒签提单和预借提单都属于欺诈行为。此外, 卖方为了掩盖货物不清洁的真相, 凭保函要求将本应签发的不清洁提单作为清洁提单签发, 使单证相符, 顺利结汇, 并逃避本应承担的违约责任。

6.利用信用证本身的特点进行诈骗活动, 如利用远期信用证诈骗。由于采用远期信用证支付时, 买方是先取货后付款, 在信用证到期付款前存有一段时间, 不法分子就利用这段时间制造付款障碍, 以达到骗取货物的目的。

三、信用证条件下产生欺诈的原因

1.信用证交易是单据交易, 而所有单证文件因自身特点, 都可以伪造。

UCP400与UCP500第四条中规定:“在信用证的业务中, 各有关方面处理的是单据, 而不是与单据有关的货物, 服务及其他行为。”因此信用证是针对单证文件而非货物。但是单据文件在伪造情况下, 银行具备航运专业知识的人又少, 单证一致后即付款, 很容易成为诈骗对象。

2.UCP中没有规定银行除审查单证一致以外的其他义务

在UCP之下, 银行没有审查假单证的义务, “除非是单证表面显而易见。”UCP400第17条或UCP500的第15条规定“银行对于任何单据的形式, 完整性, 准确性, 真实性, 伪造或法律效力, 或单据上规定的或附加的一般及或特别条件, 概不负责。对于单据所代表的货物的描述, 数量, 重量, 品质, 状况, 包装, 交货, 价格或存在, 或货物的发货人, 承运人或保险人或其他任何人任何诚信或行为或不行为, 清偿能力及资信情况等也不负责。”正是由于信用证独立抽象性原则, 为欺诈者留下了可钻的空子。特别是对买方而言风险更大。当买方发现卖方利用单据进行诈骗的情事后, 只能依照货物买卖合同规定向卖方追索贷款, 与银行无关。而事实上行骗者早已逃匿, 索赔很难成功。

四、信用证欺诈的防范

首先, 绝不应当指望银行来承担防范工作。银行在单单相符情况下不承担任何责任, 并且其也不具备国际贸易中的基本知识。因此, 只能由买方自己来承担此工作。

其次, 买方要想做到防范欺诈, 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慎重选择贸易伙伴, 深入进行资信调查。买方挑选交易对象时, 须慎之又慎, 尽可能通过正式途径 (如参加广交会和实地考察) 来接触和了解客户, 尽量挑选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声望与信誉的大公司做交易, 不要与资信不明或资信不好的客户做生意。这是买方“把关”的第一步, 实际上也应是最重要的一步。

2.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在具体交易中, 如果认为卖方有可疑之处, 买方应及早采取预防措施。比如, 可以要求使用FOB价格术语, 借机加以试探。因为绝大部分提单是在CIF或CFR加上信用还即期付款的情况下进行。在CIF或CFR下, 由卖方负责装运, 当然利用假提单进行欺诈就容易得多, 而在FOB下, 由买方自行租船装运, 货物及其装运都在买方的掌握之中, 卖方要想欺诈自然难上加难。

3.尽量采用远期支付方式。即在信用证条款中规定开立远期付款或承兑汇票。这样, 即使欺诈情形暴露, 卖方仍未能获得支付。这不仅使买方有足够的时间取证以申请一项法院禁令, 同时在很多情况下也会令诈骗者知难而退。

4.随时调查货物航程与行踪。除国际海事局外, 劳埃德船级社调查中心定期出版《船舶动态参考资料》, 供查找分类船舶的航运动态和有关船舶的情况。通过此种调查可了解信用证所要求的单据是否伪造或有欺诈性陈述。

五、信用证欺诈的救济

若欺诈已经发生, 则应尽快寻求法律救济, 主要途径如下:

1.向法院申请冻结信用证。

各国包括我国法律均规定在卖方涉嫌信用证欺诈时, 法院有权冻结或者禁止信用证款项的支付, 阻止不法企图的实现。这样, 不仅买方可以暂时不履行向外支付货款的义务, 同时也减轻了银行对外付款的压力。但是在实践中, 申请法院禁令也存在着困难, 这是因为受益人可能出具一份“证明”证明买方违约, 那么对于买方来说为了禁止受益人向银行要求支付, 证明这不是纯基础合同的违约, 而是信用证欺诈是很困难的。在单方申请禁令的情况下, 法院会由于情况紧急或者无法先去惊动被禁止方而先出具一个暂时性的禁令。此外, 中国法院也要避免滥出禁令来干预信用证, 在实践中, 如果因买卖合同发生纠纷而轻易冻结信用证项下的款项, 会影响银行的信誉。外国银行也会由于受到损失而必然不愿意保兑中国银行的信用证。

2.起诉承运人和卖方。

起诉承运人和卖方。如果买方有充分证据证明卖方与承运人勾结利用信用证进行欺诈, 那么买方在向法院申请冻结信用证项下的贷款的同时, 应及时申请法院扣押运输船舶, 迫使承运人提供适当的担保, 给承运人以压力, 并向法院起诉卖方及承运人。按照国际惯例, 在托运人出具保函后, 承运人违背事实签发清洁提单、倒签提单或预借提单, 承运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保函有欺诈意图, 则保函无效, 承运人必须赔偿第三者的损失, 且无法再向托运人索赔。在此类欺诈案中, 尽管买方要找到充分的证据实属不易, 但是从航海日志中还是能查出是否属于倒签提单或者预借提单。但是在实践中, 起诉船方也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去向船东索赔, 一般是在适合地点对物诉讼并扣船且取得诉前保全。因为如果案件涉及金额较大, 向一般的船公司索赔不易成功, 因为如果船东没有经济实力赔偿如此大的金额, 贸然采取行动只会迫使船东宣布破产。之后船舶被拍卖, 船舶借贷银行插手进来, 把拍卖所得款项优先拿走, 最后也不会留下太多的东西给提单持与人的索赔。而起诉卖方也可由于卖方可能是皮包公司而在事实上无法得到货款索赔。

3.通知付款银行, 希望银行拒付。

信用证欺诈防范 篇5

信用证,英文称为documentarycrdits(跟单信用证)lettersofcredit(信用证)或commercialcredits(商业信用证)。国际商会统一惯例(UCP)简单地称之为“credits"’。实际上他们都是指一种有银行应买方申请而向卖方(受益方)发出的由银行保证在收到符合要求的单证时支付货款的信用函件。实是一种付款的安排,也是当今国际贸易结算中使用最普遍的支付工具之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逐渐繁荣,信用证结算的应用也日渐频繁。与之伴随而来的是信用证诈骗犯罪也不断增加,给国家和经济组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众所周知“中国是外国卖方利用假证行骗的主要受害国”,所以对信用证诈骗的犯罪做出系统研究十分必要,以利于对其进行有效防范和打击。本文拟对此做出浅显的分析和探讨。

一、信用证诈骗犯罪的界定

关于对信用证诈骗犯罪的界定,学界并无太大分歧,学者较多的是将其核心内容界定为“利用信用证进行诈骗活动”或是“利用信用证进行诈骗活动的行为”。笔者认为,对信用证诈骗犯罪的界定应首先考虑刑法的相关规定,并以之为依据。我国《刑法》第195条规定“有以下情形之一,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可见《刑法》基本是用“利用信用证进行诈骗活动”,与“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意思是极为相似的。笔者认为二者有细微的差别仍需引起注意,“利用信用证”的前提是“有信用证”。无论其信用证是真是假,至少形式上是有信用证,然后才能谈到如何“利用”信用证。如果依照“利用信用证”的思路来界定信用证诈骗活动就有可能与《刑法》的相关规定发生冲突,比如:某一出口商谎称由买方需要的资源,骗的买方信用证,但没有利用此信用证去进行其他诈骗活动。此种情形是否属于信用证诈骗犯罪?显然是的因为我国《刑法》第195条规定的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的第三项便是“骗取信用证的”,所以通过诈骗取得信用证的行为本身就已是信用证诈骗犯罪行为。

而且,“利用信用证的诈骗活动”并不一定都是单纯的信用证诈骗犯罪。比如前述案例中出口商取得信用证后,又以此信用证为抵押去骗取银行的货款。那么其后一个骗取货款的行为是千真万确地“利用信用证”了,但很明显单看其后一个行为的话,应属“货款诈骗罪”,而非信用证诈骗罪。

可见,依“利用信用证”的思路来定义信用证诈骗罪是不够严密的。笔者认为,纯粹的信用证诈骗犯罪是,在信用证结算贸易中,单位或个人使用伪造、编造的信用证或其附随单据、文件的:使用作废的信用证、骗取信用证,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纯粹的信用证诈骗犯罪必须是在信用证结算贸易中进行的,至少表面上应该如此。也许并不存在真实的贸易,一切都是行为时所编造虚构的,但在形式上其应该是在进行信用证结算贸易的过程中。对于此问题下文中将详细讨论,在此不作过多阐释。必须注意的是笔者在此非常谨慎地用了“纯粹”一词,因为在此以外的情形下也可能出现与信用证有牵连的犯罪,但能否将其界定为信用证诈骗犯罪是值得研究的。

二、信用证诈骗犯罪的主要形式

依我国《刑法》第195条之规定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其附随单据文件

此种形式的犯罪变现为,行为人冒用银行名义,甚至以虚构的银行名义开据信用证。或是编造、更改信用证条款进行诈骗活动。也可以表现为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者其附随的单据的文件,用以骗取信用证下的款项。值得注意的是,必须是行为人使用了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其附随的单据、文件,才能构成信用证诈骗罪。笔者认为此议不妥,如果只有伪造、变造行为而无使用行为,也未指使、策划、参与他人的使用行为,应属于“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的范畴。其次,必须注意“使用”的范围。必须是用于结算过程中(至少形式上是)才能确定是纯粹的信用证诈骗罪。否则即使使用也不一定构成此罪,甚至不一定属于犯罪。例如,行为人对信用证进行挖补、描绘、复制等活动,将其用于工艺品制作或者纯粹是为了自我欣赏,显然不能视为其为犯罪行为。如果行为人伪造、变造信用证后送给他人或卖给他人,也不宜将其定为信用证诈骗罪。如果行为人没有“伪造、变造”行为而只有“使用”行为,而使用的范围有脱离了贸易结算过程,比如使用经过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支抵押货款。这确定是诈骗行为,且与信用证有关,但此种行为与骗取信用证下款项的行为有较为明显的区别,且《刑法》对“货款诈骗罪”也已有专章规定,所以也不宜将其简单的归入信用证诈骗犯罪之中。

还应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若行为人不以真正的信用证为蓝本,而自行设计、制造出我国金融体系中根本存在的所谓“信用证”,用以实施骗取钱财的活动行为,则不能以伪造、变造信用证论处,也只能构成诈骗罪。0此种行为不能构成信用证诈骗罪是比较明显的。因为此时的所谓“信用证”根本不可能用于贸易结算过程中,到银行骗取货款也是不可能的。从实质上讲,此类型的案件根本与信用证无关,因而只能构成普通的诈骗罪。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证

作废的信用证,主要是指已过期的信用证、无效的信用证。有学者主张经他人涂改的信用证也归入作废的信用证,0笔者认为经他人涂改的信用证归入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比较适宜。使用作废的信用证进行诈骗活动的是信用证诈骗犯罪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骗取信用证

属于信用证诈骗犯罪的骗取信用证的行为主要有两类:一是虚构交易事实或隐瞒事实真相,欺骗银行,骗取银行为其开具信用证。此类行为主要是申请人在申请信用证时采取了欺负手段。另一类是作为卖方的行为人采用欺诈的手段,诱使他人开具自己为受益人的信用证行为。此种情况下的行为人大多以骗的信用证上的受益人身份为目的。从而利用信用证进行其他犯罪活动。如果脱离了贸易结算过程或者说行为人不是以贸易行为作为掩护,而在其他情形下骗取信用证,则不应将其界定为信用证诈骗罪了。例如,甲是信用证的受益人,在其持有信用证期间,乙用其他的欺诈手段取得了甲的信用证。乙的行为能否认为是信用证诈骗罪呢?笔者认为将其认定为~股诈骗行为较为适宜。

(四)其他方法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

其他形式的信用证诈骗活动主要是指申请人在开具信用证时设置“陷阱”,制造一些隐蔽性条款。是申请人或开证银行具有单方面的主动权,能够阻止信用证生效或能够阻挠基础合同的正常履行。这就是所谓的“软条款”信用证。利用“软条款”信用证大多以骗取保证金、佣金、双倍返还定金等为目的。

三、信用证诈骗犯罪的特征

(一)信用证诈骗犯罪的特征

首先,信用证诈骗犯行为侵犯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作为诈骗犯罪的一种,行为人实施信用证诈骗的目的便是非法骗取公私财物。银行或公司、企业的财物被骗必将给国家、企业或个人的经济利益带来损失。所以其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是无需多论的。

其次,信用证诈骗扰乱了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和国际贸易结算制度。信用证是银行开具的承诺付款的保证,实际是银行信用对商业信用的一种补充。其目的在于通过运用一个或多个银行的金融技能及信誉,加速国际间付款的进行。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极为重要的付款方式,信用证诈骗活动使信用证本省的信誉受到破坏也就造成了对信用证结算这种支付方式的破坏。同时也有损银行信用和银行的正常业务程序和管理秩序。

(二)信用证诈骗犯罪主观上应为直接故意

有的学者主张应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为信用证诈骗犯罪的主观要件,有的学者主张不必要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只需将直接故意作为其主观要件。笔者也支持有后一种观点。《刑法》中既然并未要求信用证诈骗犯罪的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那么,只要其实直接故意地实施了信用证诈骗行为,就可以认定其构成本罪。至于其主观目的则完全不是罪与非罪的标准了。

四、关于信用证诈骗犯罪的防范的一点看法

信用证诈骗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极大。信用证结算的金额都比较高,所以一旦被骗就要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信用证的结算发生在国际贸易中,所以一旦遭到诈骗就难以补救。因此说“这种不幸事件必然是预防胜于治疗”。

但信用证制度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要从制度上防止信用证诈骗实际是不可能的。有些人错误地认为银行能在防止诈骗的问题上发挥作用,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银行对任何单据的形式、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虚假性或法律效力,或对于单据中载明或附加的一般及特殊条件,概不负责:银行对任何单据中有关货物的描述或对货物发货人、承运人、保险人或其他任何人的诚信或行为或清偿能力、行为能力或资信状况,概不负责”所以要防范信用证诈骗犯罪只能依靠当事人自身。

首先,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部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必须对信用证制度有准确地把握,有足够的航运知识,有可疑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航运技巧来避免风险。

其次,要注重收集信息,建立起便捷、时效的信息通道。尤其是对国际商会翻出的避开某些公司、某些货源的警告,以及与之交易的公司的资信状况或船舶公司的运营状况都必须收集到足够的及时的信息,并对之做出准确地分析。

最后,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警惕性,防止因疏忽而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信用证制度,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结算制度,在法律适用上也比较复杂。信用证诈骗犯罪也因此更加难以防范。而其社会危害性又极大,因此有必要对信用证诈骗犯罪进行深入研究,以对其进行有效防范和打击。以期保护国际结算制度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

信用证欺诈防范 篇6

2012年1月11日,备受实务界关注的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上诉人宁波宁兴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上诉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银行 (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诉被上诉人永联贸易有限公司 (Forever Link Trading Limited)、宁波保税区盛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原审第三人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行信用证欺诈纠纷案”二审民事判决书下达。浙江高院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八条第(一)项的规定,认定该案属于信用证欺诈。该案件背后至少有六家外贸公司、14家境内外银行和l7份信用证牵连其中,涉案金额达2亿美元以上。这警醒我们仍应重视UCP600下信用证欺诈的防范措施研究。

一、UCP600下信用证欺诈的新特点分析

在UCP600和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均没有对信用证欺诈(Fraud in Letter of Credit)专门下定义,本文倾向于将信用证欺诈理解为在国际贸易信用证业务中,一方当事人有意的曲解真相或故意制造假象,以诱使其他当事人依赖该曲解的真相而失去属于自己的有价财产或放弃某种法律上的权利,从而达到从中获取该信用证业务项下的款项、单据或者货物的民事欺诈行为。UCP600在审单标准等方面的规定更加严谨,对信用证欺诈的防范有着积极作用,但随着贸易形势的发展,UCP600下信用证欺诈也不断推陈出新。

(一)拆分仓单,委托多家外贸公司申请开证,利用信用证期限错配,套取银行资金

史明案中就是利用仓储漏洞,将手中的2834.1吨电解铜现货,经过140多次拆分、换单后被放大成3万多吨的仓单,然后与中基宁波对外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外贸公司签订委托代理进口合同,利用这些外贸代理进口公司各自在银行的授信额度,先后向史明控制的永联贸易有限公司等离岸公司开出进口信用证。各信用证下的受益人(即永联贸易有限公司等离岸公司)凭借拆分或换单后的仓单向澳新银行议付,澳新银行审单后付款,并将单据交向开证行承兑,并确定付款日期。一般而言,要开立国际信用证,申请企业需要向开证银行缴纳10-15%的保证金,从而获得剩余的85-90%流动资金,而信用证的期限一般在三个月左右。从开证到付款之间的这三个月时间,就可被套现企业用来打资金腾挪的时间差。史明公司正是这样通过错期循环开证,用后一笔信用证的贴现款归还前一笔信用证的款项,就可以一直有一笔流动资金在手里运作,并且通过虚构贸易扩大开证规模,进而扩大了融资额度。

在此情况下,这些信用证开立的目的并非作为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而是为了实现融资目的,缺乏真实的基础交易背景,其内在脆弱性在遭遇市场逆转时暴露无遗。国际市场铜价大幅下跌,史明公司面临外贸公司要求追加保证金的压力,而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收紧银根,最终导致史明的资金链断裂并出逃。

(二)开证行不顾UCP600的宽松标准而“硬”拒付

UCP600第14条单据审核标准d款中明确规定“单据中的数据,在与信用证、单据本身以及国际标准银行实务(ISBP)参照解读时,无须与该单据本身中的数据、其他信用证要求的单据或信用证中的数据等同一致,但不得矛盾。”这是UCP600的一大进步,它弱化了UCP500对单单、单证之间严格要求一致的镜像标准,只要与信用证条款、惯例的相关规定及国际标准银行实务一致,就构成“相符交单”。

然而,外国开证行经常以一些琐碎问题甚至是标点符号都作为拒付的不符点,完全不顾及趋于宽松的UCP600及ISBP的审单标准。如ISBP第28条规定“如果拼写及/或打印错误并不影响单词或其所在句子的含义,则不构成单据不符”。但香港UBAF银行在一笔保兑业务中的拒付理由竟是装箱单中显示的发票号码为“211Mo791162F1”,与发票上标注的号码“211M0791162F1”不一致,而实际上两份单据上显示出的“0”与“o”并没有明显区别,并且也不引起歧义。又如广东某进出口公司在一笔出口到西班牙的信用证业务中,被开证行拒付的理由是发票中的受益人名称为“XXX I&E COMPANY OFGUANGDONG”与信用证中规定的“XXX I&E COMPANY OF GUANDONG”不相符。其实是开证行自己的疏忽拼错“GUANGDONG”这一中国地名,但开证行仍然坚持不符点成立。类似现象在蜂拥而起的中小商业银行中更为明显,最近在我们国家的一些银行也有出现。

(三)开证人与最终客户及银行相互勾结,拖延至货物到港,利用海关政策,骗取货物

2008年6月,我国A公司与马来西亚B公司签订了一份出口到阿尔及利亚的奥兰港口的焊管和镀锌管合同。货物经CIQ和SGS检测合格出运后,A公司在9月底交单,要求银行付款。但客户提出一个莫须有的不符点,A公司驳回后,银行没有回复。A公司认为银行没有回电坚持不符点成立,就应该会付款,所以一直等待。但直至10中旬银行仍没有付款,A公司开始催促B公司,B公司一直以各种借口推脱,直至货物抵达阿尔及利亚奥兰港。这时B公司突然通知银行,要求A公司将货款从120多万美元降为48万美元,否则不予以付款。面对如此无理的要求,A公司当然不接受,要求退运。

但B公司告知A公司,滞港货物退运或转运根据阿尔及利亚海关的规定,需要出具提单上标明的收货人或通知人的拒收证明,无拒收证明,任何人(包括出口商或货主)都无权将货物退运或转运。如果21天内没有清关,货物将自动转到阿尔及利亚海关监管区。3个月后阿尔及利亚海关将有权没收该货物且无偿拍卖,而收货人有获得该货物的优先权。之后,A公司虽然联系了阿尔及利亚律师,该批货物暂时不会被拍卖。但由于诉讼等相关程序,需要到2009年的6月份才会有结果,可这段时间A公司可能需要支付约50多万美元的港口费用,A公司陷入两难境地。

这种开证人故意拖延,使受益人陷入被动的案例时有发生。很多出口企业只能任由阿尔及利亚海关没收和拍卖,或被迫妥协,在最后期限前低价卖给进口商,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而其中开证行与开证申请人勾结,故意对相符单据置之不理,对议付行的交涉和查询迟迟不予答复,已成为目前交单行和受益人最为头疼的不良做法之一。

二、UCP600下信用证欺诈的防范措施

鉴于信用证欺诈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贸易各方应积极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从根本上控制信用证欺诈的发生。

(一)银行应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意识

银行被欺诈的风险来自进口商、出口商、或者进口商和出口商勾结、进出口商与议付行合谋,以及自身的审单不严等,因此,在信用证业务的每个环节,银行都应谨慎处理对待。(1)开证行应加强对基础合同各方当事人的资信调查,以确定申请人有良好的信誉和付款的能力,尽量要求开证申请人提供足额担保,防范受益人与开证申请人之间的联合欺诈。(2)开证行应选择可靠的资信良好的银行作为业务伙伴。付款行或者保兑行一旦发现单证有可疑之处,应立即与开证行联系确认,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并应尽量限定议付行,因为受益人相符交单时,议付行是否善意议付,对开证行和申请人是至关重要的。(3)提高从业人员的反信用证欺诈意识,通过案例分析、讲座研讨等形式来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并根据ISBP及UCP等相关规则进行审单。在审单时既要注意审查单据的信息内容,还应注意从单据表面根据不同单据各自的特点审查单据自身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的避免欺诈行为发生。(4)加强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规定不同银行的开证总规模及单笔开证的金额时间权限,建立相应的分级审批制度,规定各级分行的风险余额。

(二)出口商签订合同时应避免急于求成,应选择可靠的交易伙伴,提高业务人员的外贸专业知识和水平

出口商在交易前应充分调查交易伙伴的资信情况和履约能力,确定对方是否真实存在,其财务情况和经营历史是否良好。对开证行的调查也非常关键,可通过我国驻外使领馆和中资企业、国际资信调查机构、银行年鉴等途径查询开证行的资信状况和政治背景,包括银行的规模、投资者的实力和分支机构的数量、业绩水平、社会评价、商业地位、市场占有额、对其所在国金融秩序的影响力,以及是否有不良业务记录等。此外,还应注意慎重订立合同条款,仔细审核信用证条款,防止软条款欺诈,从信用证生效条件、货物检验要求、货物装船运输以及货物验收等切入点识别出信用证软条款,一旦发现信用证条款与合同不符,应立即要求开证申请人修改或者删除该条款。为避免进口商故意拖延,受益人对信用证的修改应该限定时间,并规定如果开证申请人未按期答复,则须提供必要的担保,并要求开证申请人延长信用证有效期以弥补由此耽搁的时间,否则将取消合同,并保留向开证申请人索赔的权利。在未对信用证软条款做出有效处理前,受益人不应急于发货,以避免造成更多损失。

此外,出口商还须审查信用证的真实性,防止进口商涂改或伪造信用证骗取货物。必须严格按照信用证的要求来制作单据,做到单单一致、单证一致,避免开证行以单证不符为由拒付货款。

(三)进口商应加强对出口商欺诈行为的防范和识别能力

出口商对进口商的欺诈是信用证欺诈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进口商也应保持警惕,提高信用证欺诈识别和应对能力。(1)对交易伙伴的调查也应摆在首位,同时对议付行等相关银行的资信也应进行调查。(2)及时调查货物的航程及行踪,时刻关注货物的运输、质量、数量、所在地和出口方经营情况的变动。在出口方发出已装船通知后,可以向具体的运输港或运输公司查询,确定是否真有货物发出,以核实单据的真实性。进口方甚至还可在信用证中指定具体的、可靠的承运人。在发现有欺诈的可能时,应及时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3)明确信用证条款,严格审核单据。可在信用证中规定卖方提供各种检验证明或其他证明单据,或要求卖方提供保证其所交付货物符合买卖合同所规定品质的反担保。在付款赎单前还应及时对出口商提交的单据进行细致、全面、严格的审核,以免因单据欺诈而受损。(4)为防止出口商在货物方面的欺诈,还可以派人到装货港口查验待装货物是否满足合同的要求。

(四)争取采用电子提单

信用证欺诈与出口商风险防范 篇7

一、信用证的含义及其特点

信用证作为一份书面文件, 代表着银行作出的有条件的付款承诺。下面就从信用证具有的三个特点了解一下信用证。

1.信用证是一种银行信用。在任何情况下, 银行一旦开出信用证, 就表明银行成为第一性付款人, 开证行承担的是一种独立的付款责任。

2.信用证是一种自足文件。信用证与可能作为其依据的销售合同或其他合同是相互独立的。即使信用证中提及该合同, 银行亦与该合同完全无关, 且不受其约束。

3.信用证是一种纯粹的单据业务。在信用证业务中, 银行处理的是单据, 而不是单据所涉及的货物、服务或其他行为。

二、信用证欺诈产生的原因

1.信用证自身的缺陷使得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在信用证业务中, 银行处理的是单据, 而不是单据所涉及的货物服务或者其他行为。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 实行的是:“单据严格符合的原则”, 即要求“单证一致”, “单单一致”这就意味着即使开证申请人发现单据是伪造的, 即被欺诈但只要单据表面上与信用证相符, 开证申请人就必须要向开证行付款。因为其被欺诈与信用证及开证行没有任何关系, 后者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果出现此类情况, 开证申请人只能以进口商身份凭贸易合同与出口商交涉, 或申请仲裁, 甚至是提起诉讼。

2.低成本, 高收益。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中, 单据文件特别容易伪造。在当今技术发达的时代, 制作单证文件与信用证严格一致更加便利。在国际贸易中, 单据也没有固定的格式, 增加了审单员审核单据的难度。制作出来的单据和信用证更加形象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并且所花费的时间金钱都比较少, 由此带来的丰厚利润使得不少人铤而走险。

3.信用证欺诈问题立法保护环节薄弱。到目前为止国际立法部门还没有公布关于信用证欺诈行为的有效条款。虽然国际贸易惯例有这方面的内容, 但是条理不够清晰, 打击程度不够严厉, 对行骗者的约束程度有限, 仍然有不少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4.外贸工作人员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信用证结算方式涉及众多环节, 业务人员对信用证业务的基础知识, 国际惯例的掌握必须透彻。从事国际贸易工作人员警觉性不强, 贸易经验不够丰富, 对信用证业务没有做到深入的研究分析, 这些都会导致贸易公司上当受骗, 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另外, 对对方过于信任防范意识不够, 没有对对方的资信状况进行深入调查都会给对方带来可乘之机。

三、信用证欺诈的表现形式

1.开证申请人欺诈。这种情况比较多见的是伪造信用证欺诈, 通过开立假的信用证诱使受益人上当受骗谋取不合法利益。开证申请人通过根本不存在的银行开立信用证或者冒用其他银行名义开立假信用证。另外, 利用一些“软条款”欺诈。软条款的一些附加条件对出口商极其不利, 如:货物的检验证书必须由进口商指定的检验检疫机构开立、货物只能通过进口商指定的船公司装运或者货物必须经过进口商验货后才能付款。经验不足的外贸人员对这些软条款的防范意识不强, 进口商常常利用软条款为难出口商使得出口商无法正常收到货款。

2.受益人欺诈。受益人通过伪造一些假的单据迷惑开证行和开证申请人, 以期得到货款, 这种欺诈最常见也最容易成功的一类欺诈。出口商通过伪造一些假的单据例如商业发票、保险单、提单, 不履行自己的交货义务, 当议付行审核单据没有发现不符点之后就要垫付货款给出口商, 进口商必准备货款赎出单据后提货却发现货物不存在, 再去追索的时候出口商早已逃之夭夭;其次, 出口商在单据中做虚假描述。商业发票是由进口商制作的, 对他们来说做出一些虚假描述是非常简单的。

3.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联合欺诈。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相互勾结, 以根本不存在的交易为幌子, 榨取银行的款项。某些犯罪集团在贸易中既扮演申请人角色, 又扮演受益人角色。他们收集有关目标银行的各种资料包括信用证的格式、银行的印鉴, 然后把这些伪造的信用证以正常的方式送往一家通知行, 然后走正常程序让通知行把信用证通知给受益人, 而受益人往往是犯罪集团的一部分, 受益人已经以虚假的名义注册了公司而且开立了银行账户, 然后受益人得到款项后与犯罪团伙携款逃窜, 在受益人与申请人相互勾结的情况下, 银行很容易上当受骗。

四、信用证欺诈的特点

1.复杂性。信用证业务涉及范围比较广包括来自不同国家的当事人, 而且各国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中间流程比较繁琐。例如出口一批货物会需要许多单证包括信用证、运输单、保险单、发票以及租船订舱等行为的发生。对一般的进出口商来说, 全面清楚这些情况并作出准确的判断及防范是有难度的, 另外在这些程序中也会存在一些漏洞。

2.国际性。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开展的一般都要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 由此产生的问题也会涉及到诸多国家。而且当事人往往在不同的国家, 适用的国际惯例也不同。产生的信用证欺诈案件相比之下比较复杂, 受害方跨国界保护自己的正当利益会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当受害人发现自己上当受骗的时候, 行骗者往往已携款物逃之夭夭, 追索所付出的代价也很大, 接近甚至超出诈骗所造成的损失, 即便追索, 所追回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五、出口商风险的防范措施

1. 选择恰当的结算方式。信用证结算方式本身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 出口商可以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 灵活结算不必一成不变。在选择了信用证结算方式时, 出口商可要求进口商提供银行保函, 当进口商未能履行其所承诺的义务时, 银行做出了担保进口商正常履行合同义务的书面保证就得向进口商赔偿一定的经济损失, 可以大大降低信用证结算的风险;也可以选择非信用证方式例如电汇, 付款交单, 承兑交单等等, 多种的结算方式也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发展。但是不同的贸易结算方式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出口商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变通选择合适的结算方式, 努力保证安全经营。

2.严格审单。针对信用证审单人员缺乏、审单经验缺乏的实际, 要加强对信用证诈骗的识别与防范教育, 不断丰富他们的业务知识, 提高对信用证单据的识别与防范能力;认真严格全面的审核单据, 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的提出修改意见并要求修改。除此之外, 还要认真审核贸易背景, 防止贸易背景不真实, 被进、出口商或二者联合起来诈骗。还可以使用电子提单, 它是一种无纸凭证, 有着特定的密码, 因而大大提高的交易的安全性,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信用证欺诈。

3.重视贸易伙伴的资信情况。有学者指出, “欺诈的防止唯有一途, 那就是拒绝与“无赖”作交易。据调查发现, 信用证欺诈案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交易伙伴的资信情况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而造成的。资信状况一般由履约能力和能诚实守信的履约组成, 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买卖双方是否讲信用讲商业道德。出口商可以通过一些资信评估机构调查客户的资信情况, 必要时可建立客户信息档案, 审慎做出选择, 同讲信用的客户建立贸易关系。

4.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及时刻拥有防范意识。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不断变化的市场要求外贸人员的整体素质越来越高。很多失败案例启示我们业务人员对信用证的了解程度不够深。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当程度的经贸、法律、航海知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才能避免上当受骗。因此, 出口商应当不遗余力的抓业务人员素质培训, 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 不断完善内部信用和风险管理制度, 这是防范信用证欺诈的重要措施。

国际贸易中的信用证欺诈与防范 篇8

一、信用证欺诈的主要类型

信用证业务中, 出口方 (受益人) 、进口方 (开证申请人) 和银行是三个最基本的当事人。信用证欺诈从理论上讲是在信用证交易过程中的当事人, 就信用证本身及信用证交易中的某个环节, 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 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 从而使对方遭受财产损失或使其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并使自己从中获取不法利益的行为。常见的信用证欺诈有以下几种:

(一) 出口方通过伪造单据实施信用证欺诈

出口方欺诈是信用证欺诈中最常见的欺诈方式, 也是国际贸易中发案率最高、最容易得逞的一类信用证欺诈。实践中, 出口方往往是通过提交伪造的商业发票、提单、保险单等单据来钻《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空子的。在信用证业务项下, 通常要求出口方提交商业发票、提单和保险单等单据, 其中商业发票由出口方制作, 伪造最容易。运输单据、保险单虽由承运人、保险公司制作, 但在单据保管不善和单证格式不规范时, 便会使伪造成为可能。

(二) 进口方假冒信用证或利用信用证“软条款”实施信用证欺诈

一方面, 进口方假冒信用证欺诈。该种欺诈主要表现为欺诈人以进口方名义用伪造的信用证欺骗议付行和受益人, 使出口方和议付行相信欺诈者的开证申请人的合法身份而实施的欺诈。假冒信用证有两类:一类是以根本不存在的银行为名开立假信用证;另一类是套用使用多年的信用证旧格式, 引诱出口方发货, 骗走货物。

另一方面, 进口方利用“软条款”信用证实施欺诈。这一欺诈行为又称陷阱信用证, 指在开立信用证时, 故意制造一些隐蔽性的条款, 如:信用证开出后暂不生效, 需要待开证行签发通知后生效;限制性单据条款, 即品质证书须由开证申请人出具, 或须开证行核实或与开证行存档之样品相符等。这些条款赋予了开证人或开证行单方面的主动权, 其实质就使得表面为不可撤销信用证成了变相的可撤销信用证, 使不可撤销的跟单信用证项下的开证行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其付款责任, 增加了出口方的风险。

(三) 进口方与出口方相互勾结实施信用证欺诈

这类欺诈的对象主要是银行。表现为进口方与出口方相互勾结, 通过编造虚假或根本不存在的买卖关系, 伪造信用证及相应单据等方法骗取银行的信用证付款, 而代价仅仅是申请开证时提交的微不足道的保证金。这种欺诈在我国较容易实施。因为在我国, 开证行在接到国外寄来单据以后, 就将出口方提交的单据直接交给进口方审查, 银行只是询问单证是否存在不符点以及是否接受单据或对外付款, 这样出口方提交的伪造的单据很容易就被开证行接受。进出口双方正是利用了开证行业务上的漏洞, 才达到了骗取银行款项的目的。

(四) 出口方与承运人共同操作实施信用证欺诈

这类欺诈受害人为银行或进口方。其主要表现为:倒签提单和预借提单欺诈;保函换取清洁提单欺诈。倒签提单, 即在某些海上货物运输方式下, 提单的签发日期即为交货日期, 卖方有时未能按时交货, 却要求承运人签发按时交货的提单, 这导致收货时间与提单日期差异很大, 而货款早已为出口方支取。预借提单, 即托运人对其未装船的货物要求承运人签发已装船提单, 以达到顺利收汇的目的。保函换取清洁提单, 即出口方发的货有重大缺陷却要承运人签发信用证要求的清洁提单, 承运人出于自身利益要求出口方对此出具保函。由此可见, 这种欺诈中因为有出口方和承运人共同参与, 增加了欺诈人实施欺诈行为的方便程度, 对被欺诈人的危害性和危险性更大。

此外, 还有进口方与开证行合谋的信用证欺诈以及银行利用自身信用自谋的欺诈等。信用证因银行的介入而使商业信用变为银行信用, 在人们的心目中银行信用比商业信用更可靠, 这就使得其欺诈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加强。

二、信用证欺诈的防范

要有效的减少信用证欺诈的发生, 必须做好事前的防范工作。进口方、出口方和银行可以通过不同的措施来预防和减少信用证欺诈的发生。

(一) 进口方对信用证欺诈的防范

信用证的进口方是信用证的最终付款人, 其面临的最大欺诈是货物欺诈, 即付款后收到残次货物甚至收不到货物, 因此应作如下防范:

首先, 慎重选择交易对象。对进口方来说, 贸易伙伴的资信可靠, 是防止信用证欺诈的关键。信用证支付项下, 卖方是否按约履行交货义务取决于卖方的信誉。因此, 进口方对出口方信誉进行深入缜密地调查, 成为防范信用证诈骗的重要前提。实践中, 可以通过出口方所在国的资信评估机构、行业协会等渠道, 对外商资信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评估, 并建立完备的供方档案, 慎重地选择交易对象。总之, 进口方在交易前的谨慎行事能有效地防范和减少信用证欺诈的发生。

其次, 订立合同条款要严谨, 并采用有利于己方的信用证方式。进口方可采取签订严谨详细的合同来限制对方, 根据合同的具体要求对商业发票、提单、保险单、质检证书等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防止出口方针对漏洞提交不符合合同的单据而符合信用证的单据。此外, 进口方应尽量使用F组贸易术语, 力争把对船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的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 出口方对信用证欺诈的防范

信用证的受益人是出口商, 为了能及时收回货款, 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 选择资信度高的进口商贸易伙伴。出口方在寻找贸易伙伴和贸易机会时, 应尽可能通过正式途径 (如参加交易会或实地考察) 来接触和了解客户, 不要选择资信不明或资信不好的客户交易。在订立合同前, 应设法委托有关咨询机构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 作出正确的选择。

其次, 正确选择贸易术语。实践中, 出口方应尽量使用CIF价格条款, 力争己方对船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的选择权。由于由出口方安排货物的运输, 指定运输公司, 买方与船方或货运代理勾结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有利于避免欺诈。

再次, 严格审核信用证, 认真制作相关单据。出口方在收到银行交来的信用证后, 应当比照买卖合同全面审核, 以防假冒信用证或信用证条款与合同规定不符, 或者有“软条款”, 一旦遇到“软条款”, 应立即要求修改信用证条款。同时, 对信用证所要求的一系列单据应当认真制作, 保证单证之间以及单单之间的严格相符, 以免给对方造成拒付的机会。

(三) 银行对信用证欺诈的防范

对于信用证欺诈的防范, 银行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作为信用证的开证行、通知行、议付行、保兑行, 都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 对银行来说, 一套完整的业务操作规则, 是杜绝信用证欺诈的有效手段。因为假冒信用证的问题经常出在密押、签字不符合要求等方面, 这就要求银行审查时特别谨慎, 否则便会带来巨大损失。而银行内部员工的法律意识和业务素质又是保证银行业务得到规范操作的基础, 是防止内部人员与不法分子同谋进行欺诈的一个重要前提, 因而建立健全银行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和自律机制尤为重要。

其次, 加强对客户资信的调查。实践中, 银行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客户开证档案, 详细统计开证客户以往开立信用证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运用自身广泛的分支机构和网点及灵活、快捷的信息系统获取掌握影响企业资信变化的各种因素和最新状况。

再次, 选择资信良好的银行作为业务伙伴。信用证支付方式是通过银行的国际业务网络实现的, 基于此, 银行在积极扩大国际业务网络的同时, 还应保持高度警惕, 选择资信好的银行作为业务伙伴, 发展银行间良好的合作关系, 及时传递信息, 以便信用证欺诈行为有效减少。

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国际贸易往来日趋频繁, 信用证支付方式将会被越来越多地使用, 与此同时, 信用证欺诈行为也会越来越多且防不胜防。只有充分认识到信用证欺诈问题的严重性, 加强贸易双方及银行自身防范意识、严格审查各种单证, 果断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我国才能避免成为信用证欺诈行为的主要受害国。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 信用证因以银行信用代替商业信用, 可靠性得到加强, 因此被作为当今国际贸易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结算方式, 但当前复杂的形势使信用证诈骗屡屡发生, 严重干扰了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因此, 阐明信用证欺诈问题, 提出防范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际贸易,信用证,欺诈,防范

参考文献

[1]顾民.国际贸易诈骗与防范 (案例启示) [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1993.

[2]梅清豪.外贸信用证实务[M].东方出版中心, 1997.

[3]周玮, 朱明.国际贸易结算信用证[M].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

[4]吴百福, 舒红.国际贸易结算实务[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2.

[5]屈韬.外贸单证处理技巧[J].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0.

[6]刘宏宇, 王伯仁.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的几点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6) .

[7]赵景深.信用证欺诈问题研究[A], 吉林大学, 2006, (10) .

信用证欺诈防范 篇9

一、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诈骗行为

1. 开证申请人的欺诈行为

(1) 假冒信用证欺诈。欺诈人在贸易过程中提供假的信用证欺骗合作人和议付行。欺诈人在制作假的信用证一般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一是以虚拟的银行为名制作信用证;二是假借其他银行的名义制作假信用证。

(2) 软条款信用证欺诈。开证申请人另一欺诈方式就是软条款信用证, 又称为陷阱信用证。软条款信用证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善意的, 一种是恶意的。善意的软条款信用证是出口商在信用证中作出相关的限制, 防止出口商对自己的欺骗行为, 保护了自己的权益, 增强了抵抗风险的能力。恶意的软条款信用证, 是由于一些出口商急于求成或者进出口业务不熟悉的情况下, 被不法出口商抓住空子, “软化”开证行的责任。虽然单证相符、单单相符, 进口商仍很难取得货款。

2. 受益人的欺诈行为

(1) 受益人骗取银行贷款。受益人制作信用证需要的假的单据, 骗取银行的信任, 在不交货的同时获得银行的贷款。

(2) 受益人在单据的制作过程中作假, 隐瞒事实。

(3) 欺诈者和货物运输公司合作, 以提前开出提单、货物未装船就开发提单或者保函换取清洁提单等方式进行诈骗行为。

3. 开证申请人和受益人的共同欺骗行为

这种诈骗就是通过假的买卖关系, 骗取银行贷款的行为。开证人申请人和受益人串通一气, 一方到银行申请开立信用证, 另一方利用假的双方交易的单据骗取银行的贷款。中国就出现过很多这样的诈骗行为, 有些人甚至利用信用证诈骗进行非法融资, 这说明我们银行在信用证业务上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二、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风险防范

如何避免信用证诈骗事件的发生呢?笔者认为要改变现行的信用证制度可能性不大, 只有银行和贸易双方在事前能充分估计风险, 做好防范工作, 避免诈骗的发生;如确实发生信用证纠纷, 三方能通过国内法进行补救。

1. 开证申请人如何防范诈骗?

信用证最后是由开证申请人付款, 开征申请人作为进口商, 最可能遇到的欺诈问题就是货物问题。一是收到的货物是残次品;二是收到的货物数量不充分;三是根本就没有收到货物。为此开证申请人必须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 事前对合作伙伴的信誉情况作充分的了解。合作伙伴资信如何, 这决定了最后合作伙伴有没有能力履行合约以及是不是会按照合同完整地履行合约。如果双方决定用信用证作为买卖的支付方式, 那么详细地了解合作伙伴的资信, 必定能有效地规避风险, 减少受骗的可能。

(2) 贸易术语一定要使用正确, 关于自己对船运公司、保险公司以及银行的选择权要坚决维护。目前对于进口商而言, 最佳的选择就是FOB价格术语, 因为这样能让出口商掌握运输船只以及货物保险的选择控制权。进口商可能与自己熟悉并且信任的船运公司合作, 同时还能准确地到装货码头检查货物的数量和质量, 有效降低了受骗的可能性。

(3) 信用证的条款要明确, 单据的审核必须非常严格。进口商审核各类单据时必须以合同为准, 同时符合信用证的条款。否者有些不法商贩会抓住漏洞, 提交的单据符合信用证条款, 却违背了合同的意愿,

2. 受益人如何防范诈骗?

受益人就是货物的提供者, 也就是出口商, 他的目的是要及时收回货款,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签订合同、订立信用证条款是一定要慎重。合同时贸易双方签订的契约性文件, 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同时受法律保护。如果合同履行的过程中有人违约, 那对方可以根据合同约定进行索赔。在本文的第一部分, 笔者就提到了“软条款”信用证诈骗, 出口商要严防信用证中的“软条款”, 对信用证条款反复推敲, 小心不要让不法分子抓住自己急于出口创汇的心理, 谨防上当受骗。

(2) 信用证的审核要严格, 单据制作认真仔细。出口商应该以合同为依据, 认真审核银行提供的信用证。切勿发生“软条款”、假信用证或者信用证条款与合同规定不符的情况。同时在制作信用证单据的时候, 要仔细认真, 保证单证相符、单单相符, 不给进口商留下任何拒绝付款的理由。

三、银行如何防范诈骗

银行在防止信用证诈骗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要银行能有效发挥自身的优势, 信用证诈骗就能有效避免。

1. 银行不管身为信用证的开户行还是通知行, 都是为客户提供服务, 银行应尽最大可能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对于经验不足的出口商, 当信用证出现延误、残缺等差错时, 通知行和开户行之间要及时的沟通和澄清, 保护受益人的利益。

2. 银行自身也要提高风险的防范意识, 不间断地对员工的法律意识和业务素质进行培训, 同时完善银行的各项保障制度, 避免开证申请人和受益人利用莫须有的交易骗取银行贷款。

3. 银行必须以国家外汇管理政策为依据办理信用证业务。同时对开证申请人的咨询要深入调查, 加强审核。

4. 银行在拓展国际业务网络时, 资信好的银行是合作的首选。

此外, 信用证诈骗是一种跨国的诈骗活动, 不是单纯一个国家能预防的事件。各国应该有效合作, 各国可以制定统一的单据, 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信息沟通, 以此预防和控制信用证诈骗。

参考文献

[1]金赛波编著.《中国信用证法律和重要案例点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1版

[2]陈晶莹主编.《国际贸易法案例详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北京第1版

信用证欺诈防范 篇10

关键词:信用证概念,跟单信用证欺诈,防范措施

信用证付款方式具有汇付、托收等其他国际支付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点, 从事国际贸易的买卖双方以及作为付款人的银行都可由此获得方便。因此, 自其诞生以来, 日益受到各国贸易商的青睐, 甚至被誉为“国际贸易的生命血液”, 一去干预会令血液无法畅通即会对国际贸易带来无可估计的损害。但因为银行的付款与买方的收货在信用证交易中是两个毫无瓜葛的环节, 信用证欺诈往往由此应运而生, 尤其是围绕提单展开的欺诈活动不胜枚举。

一、信用证的概念

根据UCP500第2条的定义, 所谓信用证, “指一项约定, 不论其如何命名或描述, 根据此约定, 一家银行 (开证行) 按其客户 (申请人) 的要求和指示或以其自身名义, 在与信用证条款相符的条件下, 凭规定的单据:向第三者 (受益人) 或其指定人付款, 或承兑并支付受益人出具的汇票;或授权另一银行进行该项付款, 或承兑并支付该汇票;或授权另一银行议付。”

跟单信用证, 只要卖方在指定的期限内提示符合信用证要求的单据, 银行就向卖方支付规定数额的款项。银行决定单据是否与信用证条款相符及单据之间是否相互一致, 即“单证相符”。

二、信用证中提单欺诈的种类和特点

从提单本身的性质来看, 提单是承运人对货物出具的收据;证明货物已经收到, 同时也证明托运人 (或货主) 已经把货物装在船上。提单也是一张海上运输合同的证据;它是由提单背面的条款所决定的。根据这些条款, 约束了承运人与托运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最重要的, 提单还是一张货物所有权的凭证, 法律上称之为“物权凭证”。目前, 利用提单诈骗比较普遍, 曾有犯罪学权威说过:“提单与名画同样价值不菲, 但要伪造提单却比伪造蒙娜丽莎像容易得多”, 也有人形容提单是“一把打开浮动仓库的钥匙”。由此可见, 提单诈骗容易得逞, 后果非常严重。

如果货物不存在而伪造提单或者废物冒充好的货物是一种很“显性”的欺诈, 是“大假”, 比较容易察觉, 但本文更关注的是以下这3种“小假”。

第一, 预借提单和倒签提单。这种情况是提单的签发日期在形式上与信用证相符, 但却是托运人和承运人合谋预借或倒签提单, 从而对收货人 (买方) 构成欺诈行为。一是预借提单。在货物实际并没有在信用证规定的装船期限内全部装上船付之运输的情况下, 承运人本不能签发的提单或只能签发备运提单, 但他却签发出已装船提单。二是倒签提单。如果货物实际装船日期晚于信用证所规定的装船日期, 托运人为了顺利结汇, 往往会要求承运人在提单上填上符合信用证规定的签单日期, 即倒签提单, 以逃避违约责任。无论是《海关规则》、《汉堡规则》还是我国的海商法都明确规定承运人在实际装船后才能签发已装船提单, 同时要求签单日期与实际装船日期必须相符。预借提单和倒签提单行为篡改签单日期, 直接违反了国际条约和法律的规定, 更与“诚实信用”的商法原则背道而驰, 构成了对买方的欺诈。这种行为在美国会触犯刑法, 坐牢时间高达5年。预借提单和倒签提单欺诈案的特征主要有:所谓的出口商要求进口商开具的信用证为即期信用证。出口商凭单即可要求议付行议付;船公司、船只、起港均由出口商负责指定;品质证书由出口商所在地有关机构签发;收货收据不构成信用证下改付所需单据的组成部分。

第二, 卖方用保函换取承运人签字的虚假的清洁提单。清洁提单是指货物在装船时“表面状况良好”, 承运人未加注有关货损或包装不良之类批语的提单。反之, 如承运人加注了货物表面状况不良或存在缺陷等批语的提单, 称为不清洁提单, 例如提单上批注“渗漏”、“3件损坏”等。由于外表不良的货物在海运中极易受损, 因此收货人开出的信用证一般规定以清洁提单作为结汇条件。根据国际商会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500号出版物) 第13条6款规定, “除非信用证另有规定, 银行将接受其表面上注有诸如‘发货人装载和记数’或‘内容据发货人报称’条款或类似词语的运输单据”。所以持不清洁提单到银行办理结汇手续, 必遭银行拒付。实践中, 当托运人提供的货物外表状态不良, 且又无法更换包装或修复货物时, 他们不希望承运人签发不清洁提单, 因为这样不便结汇, 所以托运人通常向承运人出具保函, 保函中表明:“承运人未将货物不良状况批注到提单上而可能承担对收货人的赔偿责任, 由托运人负责。”通过这种形式, 承运人将本来该签发的不清洁提单改为清洁提单签发出去。虽说收货人事后可向承运人索赔, 但这已使他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由此可见用保函签发清洁提单是托运人与承运人串通欺诈第三者收货人的行为, 应视为非法。

三、针对信用证中提单欺诈的对策

(一) 买方可采取的对策

1、找资信可靠的贸易伙伴。买方在每一笔交易时都必须谨慎行事, 在基础合同订立前的准备阶段就达到预防和减少提单的效果。在拓展其业务领域时不能急功近利, 而应当稳中求胜, 通过卖方所在国的资信评估机构、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对其资信进行调查, 并建立起完备的供方档案, 以备在今后的交易中查询。

2、选择适当的价格术语, 力争己方对船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的选择权。对于买方来说, 选用FOB价格术语安全可靠的程度要高一些。因为根据国际商会《1990年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对FOB的解释, 买方有租船订船、自行办理保险的义务。据此, 买方可自行选择资信良好的公司承运货物, 选择可靠的保险公司予以承保, 这样就可杜绝卖方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欺诈行为。

(二) 银行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1、严格把好审单关, 熟谙UCP500关于银行业务和责任的各项规定。谨慎地表面上审核单据。在信用证结算中, 银行是根据买方在开证申请书中的授权行事的, 而通知行、议付行又是根据开证行的授权行事的, 如果这些银行在办理信用证的过程中, 超出了授权范围, 即未严格按信用证办事, 接受了受益人提交的不符合信用证要求的单据, 买方就有权拒绝付款赎单。因此, 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 必须在审核单据时小心谨慎。

2、积极扩大国际业务网络的同时, 保持高度警惕, 选择资信良好的银行作为业务伙伴。信用证付款是通过银行的国际业务网络实现的, 银行本身的信誉良好以及银行之间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无疑会便利信息的及时传递, 便利银行合作打击信用证欺诈行为。

(三) 立法对策

综上所述, 利用提单进行欺诈的行为危害极大, 然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还是一片空白。为了严厉打击这类严重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 我国应该增加这方面的立法, 使这些诈骗行为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制裁, 也能更有力地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正常的海运贸易秩序。

1、对UCP500进行修订。如可以对UCP500进行修订, 规定如有确切证据证明存在欺诈, 银行有权暂拒付款, 对单据的真伪性及基础合同交易的有关事宜进行适当调查, 而此种调查以银行力所能及和不影响权利方合法权益为限。银行有权就其调查工作向有关收益方收取一定费用。

2、《海商法》中应增加禁止承运人进行倒签提单行为和预借提单行为的条文, 对于用保函签发清洁提单的行为也应参照有关国际惯例及其对收货人的效力加以详细规定。信用证的欺诈行为不会消失, 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完美的制度。对于信用证的欺诈行为, 只能对信用证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修补, 警惕可能出现的以外状况。而信用证的使用, 亦应强调其“信用”的宗旨。

参考文献

[1]、伯纳德.惠布尔 (Wheble, B.) 著;交通银行总管理处国外业务部译.国际商会银行委员会关于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质疑的意见 (1984-1986年) [M].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89.

[2]、简·C·德克尔编;俞浩明, 姚念慈, 姚永昌译.跟单信用证案例研究[M].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0.

[3]、李金泽.信用证法律风险防范[M].中信出版社, 2004.

[4]、刘重力, 金淑云.国际贸易实务[M].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9.

[5]、徐璐, 白力威, 韩文霞.国际结算[M].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9.

[6]、张林森, 王小雪.风险与收益的博弈信用证业务操作与技巧[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7]、左晓东.信用证法律研究与实务[M].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3.

[8]、顾肖荣, 丁慕英.信用证、信用卡、外汇票据犯罪认定与处罚[M].台海出版社, 2000.

上一篇:缓冲保护下一篇:架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