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欺诈风险的类别

2024-06-11

信用卡欺诈风险的类别(精选四篇)

信用卡欺诈风险的类别 篇1

一、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诈骗行为

1. 开证申请人的欺诈行为

(1) 假冒信用证欺诈。欺诈人在贸易过程中提供假的信用证欺骗合作人和议付行。欺诈人在制作假的信用证一般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一是以虚拟的银行为名制作信用证;二是假借其他银行的名义制作假信用证。

(2) 软条款信用证欺诈。开证申请人另一欺诈方式就是软条款信用证, 又称为陷阱信用证。软条款信用证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善意的, 一种是恶意的。善意的软条款信用证是出口商在信用证中作出相关的限制, 防止出口商对自己的欺骗行为, 保护了自己的权益, 增强了抵抗风险的能力。恶意的软条款信用证, 是由于一些出口商急于求成或者进出口业务不熟悉的情况下, 被不法出口商抓住空子, “软化”开证行的责任。虽然单证相符、单单相符, 进口商仍很难取得货款。

2. 受益人的欺诈行为

(1) 受益人骗取银行贷款。受益人制作信用证需要的假的单据, 骗取银行的信任, 在不交货的同时获得银行的贷款。

(2) 受益人在单据的制作过程中作假, 隐瞒事实。

(3) 欺诈者和货物运输公司合作, 以提前开出提单、货物未装船就开发提单或者保函换取清洁提单等方式进行诈骗行为。

3. 开证申请人和受益人的共同欺骗行为

这种诈骗就是通过假的买卖关系, 骗取银行贷款的行为。开证人申请人和受益人串通一气, 一方到银行申请开立信用证, 另一方利用假的双方交易的单据骗取银行的贷款。中国就出现过很多这样的诈骗行为, 有些人甚至利用信用证诈骗进行非法融资, 这说明我们银行在信用证业务上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二、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风险防范

如何避免信用证诈骗事件的发生呢?笔者认为要改变现行的信用证制度可能性不大, 只有银行和贸易双方在事前能充分估计风险, 做好防范工作, 避免诈骗的发生;如确实发生信用证纠纷, 三方能通过国内法进行补救。

1. 开证申请人如何防范诈骗?

信用证最后是由开证申请人付款, 开征申请人作为进口商, 最可能遇到的欺诈问题就是货物问题。一是收到的货物是残次品;二是收到的货物数量不充分;三是根本就没有收到货物。为此开证申请人必须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 事前对合作伙伴的信誉情况作充分的了解。合作伙伴资信如何, 这决定了最后合作伙伴有没有能力履行合约以及是不是会按照合同完整地履行合约。如果双方决定用信用证作为买卖的支付方式, 那么详细地了解合作伙伴的资信, 必定能有效地规避风险, 减少受骗的可能。

(2) 贸易术语一定要使用正确, 关于自己对船运公司、保险公司以及银行的选择权要坚决维护。目前对于进口商而言, 最佳的选择就是FOB价格术语, 因为这样能让出口商掌握运输船只以及货物保险的选择控制权。进口商可能与自己熟悉并且信任的船运公司合作, 同时还能准确地到装货码头检查货物的数量和质量, 有效降低了受骗的可能性。

(3) 信用证的条款要明确, 单据的审核必须非常严格。进口商审核各类单据时必须以合同为准, 同时符合信用证的条款。否者有些不法商贩会抓住漏洞, 提交的单据符合信用证条款, 却违背了合同的意愿,

2. 受益人如何防范诈骗?

受益人就是货物的提供者, 也就是出口商, 他的目的是要及时收回货款,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签订合同、订立信用证条款是一定要慎重。合同时贸易双方签订的契约性文件, 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同时受法律保护。如果合同履行的过程中有人违约, 那对方可以根据合同约定进行索赔。在本文的第一部分, 笔者就提到了“软条款”信用证诈骗, 出口商要严防信用证中的“软条款”, 对信用证条款反复推敲, 小心不要让不法分子抓住自己急于出口创汇的心理, 谨防上当受骗。

(2) 信用证的审核要严格, 单据制作认真仔细。出口商应该以合同为依据, 认真审核银行提供的信用证。切勿发生“软条款”、假信用证或者信用证条款与合同规定不符的情况。同时在制作信用证单据的时候, 要仔细认真, 保证单证相符、单单相符, 不给进口商留下任何拒绝付款的理由。

三、银行如何防范诈骗

银行在防止信用证诈骗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要银行能有效发挥自身的优势, 信用证诈骗就能有效避免。

1. 银行不管身为信用证的开户行还是通知行, 都是为客户提供服务, 银行应尽最大可能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对于经验不足的出口商, 当信用证出现延误、残缺等差错时, 通知行和开户行之间要及时的沟通和澄清, 保护受益人的利益。

2. 银行自身也要提高风险的防范意识, 不间断地对员工的法律意识和业务素质进行培训, 同时完善银行的各项保障制度, 避免开证申请人和受益人利用莫须有的交易骗取银行贷款。

3. 银行必须以国家外汇管理政策为依据办理信用证业务。同时对开证申请人的咨询要深入调查, 加强审核。

4. 银行在拓展国际业务网络时, 资信好的银行是合作的首选。

此外, 信用证诈骗是一种跨国的诈骗活动, 不是单纯一个国家能预防的事件。各国应该有效合作, 各国可以制定统一的单据, 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信息沟通, 以此预防和控制信用证诈骗。

参考文献

[1]金赛波编著.《中国信用证法律和重要案例点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1版

[2]陈晶莹主编.《国际贸易法案例详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北京第1版

信用卡欺诈风险的分析与防范 篇2

摘要: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迅速扩张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各类欺诈风险在整体信用卡经营风险中已成为最大威胁,特别是虚假申请等往往令发卡银行防不胜防。结合作者多年信用卡业务从业经验,本文对各类信用卡业务欺诈风险进行了专门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建议。

关键词:信用卡;欺诈交易;欺诈风险;风险防范

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迅速扩张和竞争的日趋激烈,近期全国各地有关信用卡方面的投诉、纠纷、案件频发,特别是在当前经济滑坡的大形势下,信用卡业务风险处于多发、高发期。目前,各类欺诈风险在整体信用卡经营风险中已成为最大威胁,特别是虚假申请等往往令发卡银行防不胜防。可以说,信用卡的反欺诈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总体来说,欺诈交易可分为虚假申请、未达卡、账户盗用、商户欺诈、失窃卡、伪卡、持卡人欺诈七种类型。

一、虚假申请

指使用虚假身份或未经同意冒用他人身份获取银行卡进行交易获取商品或服务的欺骗性行为。当发卡行证实该卡项下有交易发生,而持卡人申明从未申领过银行卡的情况或发卡行证实持卡人提交的信息被伪造即被认定为虚假申请。

防范虚假申请的做法:

1.银行应要求推广员工亲核申请人身份信息、申请资料原件及签名,以确保申请人身份及申请资料的真实性。

2.柜面受理的申请件一般风险较大,受理人员需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并同申请人进行照片比对,确认申请人身份信息真实,并亲核申请资料原件后方可受理。

3.通过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个人征信系统、不良信息共享系统、行内自建黑名单系统等内外部系统资源,严格申请资料审查,并杜绝欺诈者多次提交虚假申请。

4.加强在征信审核环节对虚假申请的鉴别。对出现信息明显错误、个人信息资料有误或前后不一致、征信核实过程异常、身份或资料虚假等情况的,应重点审查,确定申请人的真实资信状况。

5.加强交易监控。对虚假申请成功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典型表现,如开卡后立刻进行大额消费、频繁发生套现交易、发卡后不久便所有联系方式均无效等,应尽早进行分析核查,及时采取关卡操作、维护黑名单等措施。

6.发现同一单位或同一发卡期的多个申请人有相同的可疑用卡、还款行为,或逾期客户称从未办过卡等疑似假冒申请的,应及时对申请受理、征信审核、客户坐席服务等环节进行核查了解,及时采取关卡操作、维护黑名单、上门调查、委外及公安处理等措施。

二、未达卡

是指持卡人提交没有收到银行卡或申明未开卡(卡启用),而该卡项下发生交易,即被认定为未达卡欺诈交易。

银行对于未达卡的风险防范工作,应贯穿于卡的制作、保管、邮寄、交付、激活等发卡各环节。

1.加强信用卡申领环节的管理。通常情况下,各发卡银行的信用卡卡片、密码函基本都是采取统一外包邮寄的方式。对个别需要自取卡片及密码函的,应要求本人领卡;对非本人领卡的,需查验、登记代办人的有效身份证件。

2.加强信用卡激活环节的风险控制。应要求客服坐席人员在电话开卡环节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如遇有人在旁提示、应答不畅通、信息明显不符等异常情况,不允许将卡片进行激活,并要求持卡人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卡片到柜面进行激活。

三、账户盗用

指欺诈者获取了部分或全部真实持卡人信息,并假冒真实持卡人对卡账户的信息进行变更,以达到欺诈目的。

为防范此类风险,银行应在对主机系统中持卡人地址、密码等敏感信息进行变更之前,先对变更信息申请人的真实性进行判断,并认真检查客户提出的申请,一定要以确保持卡人本人身份为操作前提。

四、收单业务商户欺诈

商户欺诈相关的欺诈类型主要有恶意倒闭、虚假商户、洗单、信函、电话、网络营销欺诈、商户套现、侧录、卡号测试欺诈等。

为防范该类风险,首先应加强对商户的巡视检查,重点检查商户是否增加或变更营业内容,是否存在移机行为,有无接入可疑装置等。其次要加强对商户的交易监控,注意分析比较特约商户的交易频率及其变化。另外,加强对商户的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有效防范收单欺诈。

五、失窃卡

指未经授权或同意,冒用或盗用持卡人遗失的银行卡进行欺骗性交易。发卡行在接到持卡人提交的挂失申请书、银行卡被盗的申明或电话挂失正式生效后,该卡项下发生的交易即认定为失窃卡欺诈交易。

为避免失窃卡欺诈的发生,对于发卡银行来说,主要还是应引导持卡人树立正确的用卡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

六、伪卡

指按照银行卡的磁条信息格式写磁、凸(平)印伪造真实、有效的银行卡进行交易的欺诈行为。持卡人声明一直持有银行卡,否认进行过该卡号项下的交易或发卡机构证实从未发行的卡号账户有交易发生,即认定为伪卡欺诈。

伪卡的基本类型有:账号生成欺诈、“克隆”卡欺诈、“白卡”欺诈、变造卡欺诈。

七、持卡人欺诈

指合法持卡人抵赖其银行卡账户下的交易行为。通常表现为两个合法持卡人相互交换银行卡并在不同城市使用对方的卡进行消费,以造成自己没有使用银行卡的假象。

这类欺诈是由于道德风险引起的,较难识别,银行应在做好持卡人诚信教育的同时,加强对提请争议账户的监控力度,通过经侦部门等途径追查。

参考文献:

信用证欺诈风险与防范 篇3

信用证欺诈的界定

《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 没有对信用证欺诈概念做规定,我国最高院《信用证规定》第8条对信用证欺诈规定了四种情形:(1)受益人恶意不交付货物或者交付的货物无价值;(2)受益人伪造单据或者提交记载内容虚假的单据;(3)在没有真实的基础交易的情况下,受益人和开证申请人或者其他第三方串通提交假单据而;(4)其他进行信用证欺诈的情形。

理论界对于信用证欺诈的概念有诸多讨论。其中有观点将信用证欺诈界定为,在国际贸易信用证业务中,一方当事人有意的曲解真相或故意制造假象,以诱使其他当事人依赖该曲解的真相而失去属于自己的有价财产或放弃某种法律上的权利,从而达到从中获取该信用证业务项下的款项、单据或者货物的民事欺诈行为。

信用欺诈类型性分析

(一) 信用证欺诈的主体为受益人和承运人

1、质量条款严重违约的情形下,伪造单据。受益人用伪造的信用证单据使银行付款,达到诈骗信用证项下款项的目的,受益人提交的单据中主要伪造的是提单,受益人对单据内容做了不真实的陈述,这种方式下货物或者提交的货物的单据并不是虚假的,比如有时承运人明明知道货物存在较大问题,而应出口商的强烈要求,在出口商出具的保函的情况下签发清洁提单。但是运输的货物不符合信用证所记载货物的特征要求或者质量等要素达不到信用证要求的有关标准,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必须支付款项,因为受益人提供的单据表面上完全符合信用证规定。事实证明:伪造单据,直接后果就是损害了买方的合法利益。

2、货物不存在或实际装船日期晚于信用证规定的最迟装运期

受益人与承运人勾结进行欺诈,当货物不存在就让承运人签发已装船提单,这是预借提单的做法;装船日期晚于信用证规定的最迟装运期,应出口商的请求签成信用证规定的日期,这是倒签提单的做法。以上都是卖方与承运人互相勾结签发符合信用证规定的、已装船的清洁单据来骗取货款,这会使进口商遭到不公平的对待,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

(二)信用证欺诈的主体为受益人和开证申请人

有时开证申请人和受益人共同伪造虚假合同,然后开证申请人会按正常的程序申请开立信用证,信用证受益人按正常程序向开证行提交伪造的单据骗取开证行的资金。这种欺诈在我国出现较多,如2010 年,四川南德公司某业务员与湖北轻工进出口公司某业务员暗中勾结,并串通不法港商,签署了虚假的贸易合同。用虚假的货物单据,从中国银行开出多份远期承兑信用证,累计从该银行骗取数万美元,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信用证欺诈的主体为开证申请人和银行

开证申请人串通银行利用真实的信用证对受益人进行欺诈。由于买卖双方互相不信任,引入了第三方银行的参与,银行的信用程度就决定了信用证的可靠性。实践中某些发展中国家的中小银行以牺牲银行信用为代价,利用受益人对银行信用的信任,在受益人提交合格单据后,以种种借口拖延付款,大肆进行欺诈获取巨额利润。

(四)信用证欺诈的主体为开证申请人

开证申请人通过骗开信用证对受益人进行欺诈,开证申请人以真实的合同为幌子,预付小额的存款给开证行,骗取银行开出信用证后,利用真实的信用证对受益人进行欺诈。实践中开证申请人往往在合同中约定卖方要预交履约保证金以确保合同的履行。由于信用证所涉的金额数目巨大,受益人往往要交一笔不菲的保证金,开证申请人通过赚取存款与保证金差额的方式进行欺诈。

信用证欺诈的原因

(一)信用证制度的缺陷

信用证的“独立抽象原则”和“表面相符原则”是信用证结算方式最为重要的特点,也是信用证得以广泛存在的基础。两项原则规定了银行只负责审核单据,不必考虑货物的真伪及合同的履行情况,对单据的真实性不负有责任。这种交易规则与程序未与贸易合同进行紧密结合,从而成为信用证欺诈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信用证主体的自身因素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信用证业务逐渐增多。但是相对于市场经济繁荣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信用体系却没有形成,人们的信用观念普遍不高,成为信用证欺诈问题

产生的重要根源。另外,由于信用证的运行复杂,专业性很强,许多市场主体的素质偏低,相应知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很差,面对信用证欺诈并没有很好的防范能力。再有,在信用证运行过程中,由于某些银行工作人员责任感缺失、操作程序不规范、监管机制不到位等原因,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造成信用证欺诈事件屡屡发生。

(三)信用证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当前,信用证适用的主要依据就是UCP600。信用证支付具有的独立性、跨国性、快捷性等特点,这使得国际贸易的交易过程十分便捷,但是如果出现信用证欺诈,事后却很难追索补救。所以,结算过程中的法律干预成为信用证运行的必要。目前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体系来规范此问题。实践中信用证欺诈的案例很多,而最终治罪的很少,现行法律制度对信用证欺诈行为的惩治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信用证欺诈行为的发生。信用证欺诈这一问题,单靠UCP600不可能完全解决,而国内关于信用证运行机制相关问题的法律规定很少,因此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成为信用证欺诈存在的又一原因。

信用证欺诈防范对策

(一)加强沟通,信息共享

目前,信用证交易中的信息化建设尚不完善,各当事人之间缺乏信息沟通的桥梁,这就容易让居心不良者有机可乘。从国际上来说,各国应建立起发达的信息交流体系,相互通报本国贸易商和银行资信情况的资料,以及本国反信用证欺诈的发展动态,为各国的贸易商和银行提供可靠信息,使他们在信用证操作过程中能够保持高度警惕,使那些由于信息闭塞而不了解市场行情的贸易商和银行能够摆脱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地位,信用证欺诈的发生率就会减少很多。从国内来看,各进出口企业和银行之间应加强信息交流和数据共享,及时进行信息交换,才能让欺诈者无处藏身。

(二)加强对交易对象的资信调查

对进出口商来说,贸易伙伴的资信可靠,是防止信用证欺诈的关键。在签订以信用证为支付方式的买卖合同前,要详细了解对方的资信情况,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对方是否有履约能力以及是否能诚实守信地履约。在交易前对交易对象的资信情况详细调查,有效地防范和减少信用证欺诈的发生。

(三)减少进出口贸易的中间环节

进出口贸易的中间环节越多,成分就越复杂,相应地受到信用证欺诈的风险就越大。因此,尽可能减少进出口贸易的中间环节,尤其是对于大宗商品的大额交易,尽量不要通过中间商,以减少信用证欺诈发生的可能性。

(四)选择贸易术语,降低风险

进口商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贸易术语,使自己在交易中处于主动地位。在国际贸易中,进口商使用FOB 价格术语租船时,可以了解船公司的资信,防止船公司签发违规提单,防止欺骗的发生。同时,进口商选择信誉良好的船公司运货,叮嘱认真检查和核对货物,减少出口商在货物方面的欺诈,如遇可疑情况可以禁止银行付款。

(五)完善我国关于反信用证欺诈的立法

我国目前并无专门的反信用证欺诈的法律,对信用证欺诈而言,应对之加以明确定义。其次,在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方面,应规定违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应从立法的角度,严格公司的设立程序,对不符合公司设立条件的,一律不予以审批,也不发营业执照。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北方科技学院)

信用证欺诈与出口商风险防范 篇4

一、信用证的含义及其特点

信用证作为一份书面文件, 代表着银行作出的有条件的付款承诺。下面就从信用证具有的三个特点了解一下信用证。

1.信用证是一种银行信用。在任何情况下, 银行一旦开出信用证, 就表明银行成为第一性付款人, 开证行承担的是一种独立的付款责任。

2.信用证是一种自足文件。信用证与可能作为其依据的销售合同或其他合同是相互独立的。即使信用证中提及该合同, 银行亦与该合同完全无关, 且不受其约束。

3.信用证是一种纯粹的单据业务。在信用证业务中, 银行处理的是单据, 而不是单据所涉及的货物、服务或其他行为。

二、信用证欺诈产生的原因

1.信用证自身的缺陷使得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在信用证业务中, 银行处理的是单据, 而不是单据所涉及的货物服务或者其他行为。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 实行的是:“单据严格符合的原则”, 即要求“单证一致”, “单单一致”这就意味着即使开证申请人发现单据是伪造的, 即被欺诈但只要单据表面上与信用证相符, 开证申请人就必须要向开证行付款。因为其被欺诈与信用证及开证行没有任何关系, 后者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果出现此类情况, 开证申请人只能以进口商身份凭贸易合同与出口商交涉, 或申请仲裁, 甚至是提起诉讼。

2.低成本, 高收益。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中, 单据文件特别容易伪造。在当今技术发达的时代, 制作单证文件与信用证严格一致更加便利。在国际贸易中, 单据也没有固定的格式, 增加了审单员审核单据的难度。制作出来的单据和信用证更加形象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并且所花费的时间金钱都比较少, 由此带来的丰厚利润使得不少人铤而走险。

3.信用证欺诈问题立法保护环节薄弱。到目前为止国际立法部门还没有公布关于信用证欺诈行为的有效条款。虽然国际贸易惯例有这方面的内容, 但是条理不够清晰, 打击程度不够严厉, 对行骗者的约束程度有限, 仍然有不少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4.外贸工作人员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信用证结算方式涉及众多环节, 业务人员对信用证业务的基础知识, 国际惯例的掌握必须透彻。从事国际贸易工作人员警觉性不强, 贸易经验不够丰富, 对信用证业务没有做到深入的研究分析, 这些都会导致贸易公司上当受骗, 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另外, 对对方过于信任防范意识不够, 没有对对方的资信状况进行深入调查都会给对方带来可乘之机。

三、信用证欺诈的表现形式

1.开证申请人欺诈。这种情况比较多见的是伪造信用证欺诈, 通过开立假的信用证诱使受益人上当受骗谋取不合法利益。开证申请人通过根本不存在的银行开立信用证或者冒用其他银行名义开立假信用证。另外, 利用一些“软条款”欺诈。软条款的一些附加条件对出口商极其不利, 如:货物的检验证书必须由进口商指定的检验检疫机构开立、货物只能通过进口商指定的船公司装运或者货物必须经过进口商验货后才能付款。经验不足的外贸人员对这些软条款的防范意识不强, 进口商常常利用软条款为难出口商使得出口商无法正常收到货款。

2.受益人欺诈。受益人通过伪造一些假的单据迷惑开证行和开证申请人, 以期得到货款, 这种欺诈最常见也最容易成功的一类欺诈。出口商通过伪造一些假的单据例如商业发票、保险单、提单, 不履行自己的交货义务, 当议付行审核单据没有发现不符点之后就要垫付货款给出口商, 进口商必准备货款赎出单据后提货却发现货物不存在, 再去追索的时候出口商早已逃之夭夭;其次, 出口商在单据中做虚假描述。商业发票是由进口商制作的, 对他们来说做出一些虚假描述是非常简单的。

3.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联合欺诈。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相互勾结, 以根本不存在的交易为幌子, 榨取银行的款项。某些犯罪集团在贸易中既扮演申请人角色, 又扮演受益人角色。他们收集有关目标银行的各种资料包括信用证的格式、银行的印鉴, 然后把这些伪造的信用证以正常的方式送往一家通知行, 然后走正常程序让通知行把信用证通知给受益人, 而受益人往往是犯罪集团的一部分, 受益人已经以虚假的名义注册了公司而且开立了银行账户, 然后受益人得到款项后与犯罪团伙携款逃窜, 在受益人与申请人相互勾结的情况下, 银行很容易上当受骗。

四、信用证欺诈的特点

1.复杂性。信用证业务涉及范围比较广包括来自不同国家的当事人, 而且各国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中间流程比较繁琐。例如出口一批货物会需要许多单证包括信用证、运输单、保险单、发票以及租船订舱等行为的发生。对一般的进出口商来说, 全面清楚这些情况并作出准确的判断及防范是有难度的, 另外在这些程序中也会存在一些漏洞。

2.国际性。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开展的一般都要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 由此产生的问题也会涉及到诸多国家。而且当事人往往在不同的国家, 适用的国际惯例也不同。产生的信用证欺诈案件相比之下比较复杂, 受害方跨国界保护自己的正当利益会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当受害人发现自己上当受骗的时候, 行骗者往往已携款物逃之夭夭, 追索所付出的代价也很大, 接近甚至超出诈骗所造成的损失, 即便追索, 所追回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五、出口商风险的防范措施

1. 选择恰当的结算方式。信用证结算方式本身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 出口商可以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 灵活结算不必一成不变。在选择了信用证结算方式时, 出口商可要求进口商提供银行保函, 当进口商未能履行其所承诺的义务时, 银行做出了担保进口商正常履行合同义务的书面保证就得向进口商赔偿一定的经济损失, 可以大大降低信用证结算的风险;也可以选择非信用证方式例如电汇, 付款交单, 承兑交单等等, 多种的结算方式也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发展。但是不同的贸易结算方式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出口商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变通选择合适的结算方式, 努力保证安全经营。

2.严格审单。针对信用证审单人员缺乏、审单经验缺乏的实际, 要加强对信用证诈骗的识别与防范教育, 不断丰富他们的业务知识, 提高对信用证单据的识别与防范能力;认真严格全面的审核单据, 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的提出修改意见并要求修改。除此之外, 还要认真审核贸易背景, 防止贸易背景不真实, 被进、出口商或二者联合起来诈骗。还可以使用电子提单, 它是一种无纸凭证, 有着特定的密码, 因而大大提高的交易的安全性,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信用证欺诈。

3.重视贸易伙伴的资信情况。有学者指出, “欺诈的防止唯有一途, 那就是拒绝与“无赖”作交易。据调查发现, 信用证欺诈案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交易伙伴的资信情况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而造成的。资信状况一般由履约能力和能诚实守信的履约组成, 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买卖双方是否讲信用讲商业道德。出口商可以通过一些资信评估机构调查客户的资信情况, 必要时可建立客户信息档案, 审慎做出选择, 同讲信用的客户建立贸易关系。

4.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及时刻拥有防范意识。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不断变化的市场要求外贸人员的整体素质越来越高。很多失败案例启示我们业务人员对信用证的了解程度不够深。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当程度的经贸、法律、航海知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才能避免上当受骗。因此, 出口商应当不遗余力的抓业务人员素质培训, 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 不断完善内部信用和风险管理制度, 这是防范信用证欺诈的重要措施。

上一篇:冰雪运动下一篇:电动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