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文化自觉

2024-06-28

农民文化自觉(精选十篇)

农民文化自觉 篇1

一、农民文化自觉意识的解析

(一) 文化自觉概念的提出

文化自觉概念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 在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显现的, 具体表述在指导思想中:“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发展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民族的、大众的社会文化,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二) 文化自觉概念的内涵

文化自觉的概念借用了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 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 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 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 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 和其他文化一起, 取长补短, 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费先生八十岁生日时还将文化自觉的历程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分析建立在这样意蕴基础上的文化自觉的内涵, 可概括为:文化的自我觉醒, 自我反省, 自我创建。

(三) 农民文化自觉意识

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既是农村文化的享受者, 亦是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反映为对文化接受与创建的渴求性、主动性、创新性、持久性。农民文化自觉意识需要培育和引领。农民文化自觉意识需要培育, 是因为当前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不足, 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有距离;农民文化自觉意识需要引领, 是因为文化是社会制度稳定的根基, 是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体现。我国建设现代化, 同全体社会成员能否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行为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但从不忽视以文化自觉促进改革开放, 确保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物质文明提升的过程中, 精神文明的支撑力不可或缺。农民和农村的精神文明依赖于文化建设。引领农民文化自觉意识, 即将农民渴求文化的心理与追求文化生活的品位引导到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目标,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方向上来;引导农民不仅仅作为文化生活的企盼者、接受者, 更要是主动创建者。

二、农民文化自觉意识的现状

(一) 强烈的文化需求

走上小康之路的农民不再满足于仅仅从物质生活层面的满足, 文化生活的渴望日益强烈, 不再局限于仅仅可以看看电视的文化生活, 他们需求农业科技文化, 愿意看科教影片和科教类光碟, 订阅科技致富书刊;他们积极参加社会组织的文化活动, 包括公益活动;他们自发组织民间传统文化活动, 如扭扭秧歌、唱唱歌、婚丧嫁娶时搞小型演出活动;他们走东家、串西家, 打打扑克、玩玩麻将或纸牌;他们中亦有着相当数量的信教者, 参与教会的或自行组织的宗教活动。

(二) 喜欢通俗文化

农民的文化观念是实用型。有调查表明, 农民特别喜欢通俗的、贴近身边生活的、朴实易懂的文化产品, 对那些高雅的、专业性较强的、距离农村生活远的文化缺乏兴趣。如观看影视作品, 日韩式的都市言情剧没有反映家长里短的家庭伦理剧受欢迎;民间艺术特别是“乡土文化”受农民热捧。其中不乏格调低的粗俗文化。如一网民在光明网发表言论, “五一回乡, 晚上到镇里找人办事, 结果人不在, 打电话一问, 原来在看晚会。到现场一看, 一块空地上, 一群男女, 歌舞正酣。所谓晚会, 就是十几个人、一辆汽车、一套音响, 走到哪, 演到哪。演员浓妆艳抹, 衣着暴露, 节目表演搔首弄姿, 极尽挑逗。环顾左右, 看的人还真不少, 男女老少, 好几百。”

(三) 文化自觉意识的朦胧

农民渴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但接受文化、品味文化、创建文化方面常常处于朦胧或被动状态。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不足, 对文化价值的优劣评判能力欠缺, 将文化需求和民俗活动串联在一起, 将信教与拜佛上香也当作一种文化生活, 而且农村民间戏剧活动常有和寺庙祭祀活动、宗族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做法。再如, 接受文化的被动性。农民的文化生活主要源于外界的给予, 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设计、自我组织、自我追求方面都显不足。也还有一些农民缺乏文化生活的意识, 把自己的生活局限于劳动创收、家庭休闲的模式中。

三、农民文化自觉意识的培育

(一) 让农民在农村文化活动中做主角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增强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依赖于农民的文化实践。政府的文化部门与乡村组织的文化活动, 应改变只让农民做“观众”的做法, 也要想办法把农民安排到主角位置, 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启发和教育。如浙江省的民间戏剧虽然政府财政资金不足, 但活动开展的相当活跃, 他们来自农民, 面向农民, 积极为农民演出, 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农民群众非常喜欢这样的“草根戏剧”。因为在剧中, 由农民演农民, 仿佛真人真事, 与生活没距离。节目表演的整个过程中, 将表演者和观众的距离拉近, 形成互动, 体现农民文化, 代表农民意愿的主旨。

(二) 让农民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如利用节日与集市, 举办花会灯会和文艺演出、体育健身等活动, 让农民群众参与其中。鼓励农民自办自娱文化, 加强对民间文化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的培训和利用, 培养文化中心户、建设文化大院, 组建农民书社、农民电影放映队, 扶持农民剧团。扶持城市文艺机构、表演团队开展文艺下乡演出。要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维, 立足于农民喜闻乐见的基点来建设农村文化、发展农村文化, 改变农村文化的现状。

(三)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

政府应积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 增大农村文化资源总量, 逐步缩小城乡文化资源严重失衡的问题。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尽快实现20户以上的自然村都通广播电视, 到2020年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覆盖。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速度, 将县文化馆、图书馆、乡文化站、村屯文化活动室或文化大院建设好, 逐步强化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的能力。要构建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 乡镇有综合文化站, 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屯屯有文化大院的目标。还应多建农家书屋, 实现农家书屋覆盖每个行政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北京:新华网, 10月18日.

[2]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2007.1月, 第2版, 190页.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篇2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31-02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对文化的消费和需求越来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以及党的指导思想与大国崛起的时代发展要求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各国以本国文化为基础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文化交锋也更趋激烈。因此,深入认识文化本质,深刻理解文化发展规律,大力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须重视的工作。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崛起,本质上是其文化的崛起。文化从哪里来?根本就来自于本民族传统的继承,还可以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文化要往哪里去?向未来去,到人类文明更高的发展阶段去。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两个词来表述,就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就不能认清自己的文化坐标,不能理清自身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今天的中国,文化自觉的核心就是要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问题,而文化自信就是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是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好的注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以积极的心态去发掘文化,以强烈的责任感去追求文化,以历史的使命感去探索文化。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一个国家的国本,就是对本国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信;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必然是在本国优秀文化为内核基础上吸收全世界优秀文化,形成海纳百川为我所用的文化气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文化自觉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从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开展文化建设,即文化自觉。自觉这个词含有自发、主动、积极作为的意思。文化自觉,就是能够自觉地去认识文化,用文化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同时指挥自身的行动,就是用文化的视野来观察和分析问题,是要求人们从“人”本身出发,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自身与他人,而不是仅仅从物的角度来解读这个社会。

2008年发生在上海闸北区的杨佳袭警案就是一起值得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反思的典型案例。本案发生后,针对杨佳袭警的行为,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网络中关于此事的讨论和争辩也十分激烈,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部分网友把杨佳称为义士,另一部分人则说他是杀人狂。从这正反两方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它鲜明地反映了因为文化价值的差异而造成的判断有多么的不同。说杨佳是义士的人,其文化价值标准可以说是《水浒传》中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说杨佳是杀人狂的人,则是从现代公民社会和法治社会出发做出的文化价值判断。针对这样一起案件,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充分说明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价值判断标准出现了紊乱。“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评价,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当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物质基础差异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群在文化上的差距同样如此,甚至差异更大。

文化上如此大的差异,更加充分地说明了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传统文化的逐渐复兴,原先人们公认的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取向被不断冲击。作为执政党理念的共产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乃至是各种亚文化都有不同的受众,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固然可以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但是,如果不能形成一种主流的社会文化,不仅会让许多年轻人产生文化虚无的误解,更有可能造成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严重社会冲突,这也是现在很多人看不惯所谓“80后”、“90后”的根本原因。即文化价值标准上出现了巨大的差异。

因此,面对当前的文化转型,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实现价值观的重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样一个价值观重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过程。如果不能自觉地发展、宣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用它去占领人民思想文化这块阵地,那必然会被传统的、宗教的、西方的,甚至是颓废的和反动的各种价值观所占据。因此,文化自觉的行动主体就是广大的党员领导干部,8200万党员就是执行这个战略的主力军,这也是由党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首先需要广大党员的文化自觉,自觉把这一体系进行发掘、宣扬和实践。以此带动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可这样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形成新的主流文化和价值判断,最终成为一种大多数人的自觉,这才是共产党人应该也是必须完成的一项事业。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文化自觉开了一个好头,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文化自信。其实中国的文化不自信如果从历史上来看,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逐渐丧失,特别是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于中国文化的质疑就开始产生了。如果说洋务运动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试图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那么到了“救亡”与“启蒙”之争的“五四运动”,随着“打倒孔家店”的提出,可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否定达到了顶峰。作为后人,我们不能苛求前人面对亡国灭种危险时剑走偏锋的极端态度,不过这些现在读来依然犀利的口号,可以说是面对当时中华民族的生存困境时文化上的自然反应。

面对西方这位粗暴的“老师”,中国这个“学生”不断地求索,最终请来了马克思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中国共产党人以“造反有理”的新文化,从基层出发,经过近30年的浴血奋战,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和自信,他们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封锁,建立了基本完善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之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发展在事实上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道路”,也有一些学者称之为“中国模式”。在这种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过程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自信。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的奋斗史,同时也是一部文化自信不断确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如果没有这样高度的文化自信,共产党人就不可能在落后的旧中国种下马克思主义这朵美丽的文化之花。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这朵美丽的文化自信之花结出的果实。

20世纪末的苏东剧变,导致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陷入了低潮。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者们在世纪末高呼自己的胜利,他们判定这个世界的文明终结了,资本主义是这个世界最合理的制度,资本主义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其中的典型代表者莫过于“文明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虽然两者内容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即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最高峰,那就是现在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苏联的解体,马克思主义被证明失败了,历史终结了,人类文明从制度上已经达到最高峰,只需要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修修补补了。而其他如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等,和西方文明的冲突将成为未来世界矛盾的主要冲突点。但众所周知的是,整个西方控制了世界上绝大多数资源、科技、资本和话语权,所以,它深层的含义就是这个世界到最后只可能剩下现代西方文明这一种社会发展模式。

然而,“中国模式”的出现,是对这些理论无声而有力的回击。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认清马克思主义才是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体现出的就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就是这一文化自信的现实体现,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文化自信以及为人类未来文化发展之路不断探索的天下胸怀。

当然,今天的中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文化的转型也不可能脱离这一社会存在。因此,中国社会中依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文化不自觉和文化不自信的问题。文化上的不自信根源于文化上的不自觉,如果没有文化上自觉地去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核,自觉地去学习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自觉地去学习我们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前辈的优秀理论,那我们就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就不会明白自己该往什么方向前进。那些每天只会高喊西方“普世价值”的人,骨子里缺乏的就是这样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最近几年在中央党校多次讲到领导干部要学点历史,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就是对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的深切勉励和教诲。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向文化进军的冲锋号,这是时代的潮流,也是时代的选择。中华民族要实现的伟大复兴,不仅仅应该是物质文明的极大发展,更需要的是文化上的伟大复兴。只有自觉地完成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自觉地完成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批判与吸收,自觉地学习、继承、完善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化、大众化与时代化。只有自觉地去了解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在学习他们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超越他们,才能把真正地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韩毓海,等,著.人间正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解析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篇3

一、感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 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人经历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碰撞、文化冲突、文化迷茫、文化反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曲折道路。通过学习, 我觉得这种认识有道理, 这个道理就蕴含在中国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我认为, 中国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包括:自发的文化发展阶段;自觉的文化发展阶段;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发展阶段;现在我们所经历的便属于第三阶段。

1.自发文化与自觉文化

所谓自发文化的发展阶段, 是专指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只会说话、不会写字的阶段, 这个阶段覆盖了原始社会的绝大部分历程。那时人们的思维水平, 还处于形象化的幼稚状态:如结绳记事、在岩石上刻画各种符号, 等等。所谓自觉文化的发展阶段, 是专指从仓颉造字开始、主要依靠文字积累和传播文化的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开始之前。用文字取代口头传说、岩壁画符和结绳记事, 表明中国先民学会了抽象思维, 进入了自觉创造、自觉利用、自觉宣传、自觉发展文化的时期,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意味着自觉文化达到了高峰。据实而论, 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各地文明的基本标志, 就是在这个阶段树立并巩固起来的。由自觉的抽象文化取代自发的形象文化, 是中华文明自我进展中质的飞跃。然而与后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需求对比, 分量仍显不够, 因为那时的中国文化在对外关系中尚未发生重大挫折和失落。

2.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作为第三阶段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阶段, 是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 从今往后, 它至少还要延伸到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目标的基本实现。就字面的含义来理解, 文化自觉是指在文化方面的自我觉醒;文化自信是指在文化方面的自我信念。客观的进程告诉我们, 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是在同西方列强之间文化比较与反思中产生和发展的:首先, 是感觉自己的科学技术不行, 于是就有了洋务运动;其次, 是感觉自己的政治制度不行, 于是就有了戊戌变法;再次, 是感觉自己的图强道路不行, 于是就有了辛亥革命;最后, 又感觉自己的思想文化不行, 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一系列自我否定都是自我觉醒的必然步骤, 但由于文化否定中矫枉过正了, 所以又导致了文化自信的流失, 乃至经过种种波折之后才重新找回这种自信。根据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的启示:所谓文化自觉, 应当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之优长与缺陷的全面性清醒认识;所谓文化自信, 则应当是在扬长避短基础上再创文化辉煌的长远性坚定行为;文化自觉是先导, 它呼唤着洋为中用的责任感;文化自信是内力, 它激励着古为今用的事业心。

二、感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楷模

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属于中华全民族的共同责任, 全民族都必须朝着自觉自信的方向努力。然而在实践操作上, 有两部分人的责任更大:一部分是知识分子——因为各类知识分子都处在各种文化工作的第一线;另一部分是领导干部——因为各级领导干部都肩负着包括文化工作在内的全局工作的组织引领职能。就是说, 这两部分人都应成为自觉自信的楷模。

1.知识分子需尽心竭力

知识分子以文化载体的身份出现, 坚守在文化阵地的前沿, 发挥着文化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创新的效应。就承担文化载体的角度看,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均需从知识分子开始;就坚守文化前沿的角度看,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均需靠知识分子推进;就坚持文化进步的角度看, 知识分子既是本身自觉自信的闸门, 又是民众自觉自信的酵母。面对当前文化强国建设的滚滚热潮, 知识分子理应积极认同, 主动献身。关于认同方面, 务必找准自觉自信的切入点。如果说历史上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分别从自我否定、自我肯定开始的话, 那么现实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则都应当从对传统文化优势的充分肯定开始。关于献身方面, 务必焕发文化自强的能动性。具体地讲:一是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起来、弘扬开来, 保证五千年的民族瑰宝代代相传, 永远繁衍在后续炎黄子孙的心田里;二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推广下去, 促使五千年的世界奇葩处处争艳, 持续聚焦在全球精神百花园地中;三是要围绕外来有益文化同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下功夫, 千方百计推动文化创新。

2.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

文化方面的自觉与自信, 既取决于国家规划的程度, 又取决于政府执行的力度, 而国家的规划和政府的执行, 最终都要经过各级领导干部之手。由此不难看出:在全民族提高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的全过程中, 领导干部的表率形象最关键;领导干部要争当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表率, 就务必要加强三个方面的修养。一是要加强汲取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修养:这方面的根本举措是从掌握基本常识入手, 通过刻苦攻关弄懂弄通传统文化某一点或某一侧面, 并循此磨炼品格、陶冶情操、提升档次。二是要加强改善和增进家庭文化的修养:这方面的根本举措是从充实文化氛围入手, 通过言传身教尽可能疏导家庭成员深扎中华伦理公德意念的根子, 并循此严家教、正家风、消民怨、顺民心。三是要加强组织和引领社会文化的修养:这方面的根本举措是从培育文化兴趣入手, 通过抵制摆脱繁琐应酬的努力, 及时构建、主动投入健康有益的文化圈, 并循此鞭策自身转化成为相关文化领域的行家里手, 成为人们效仿的榜样。

简言之, 中华民族要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不但必须发挥知识分子的中坚和骨干作用, 而且必须发挥领导干部的统领和先行作用;有了知识分子的自觉自信, 全民族的自觉自信就有了趋动性能量和牵动性能量, 有了领导干部的自觉自信, 全民族的自觉自信就有了凝聚性能量和感召性能量。

参考文献

[1]陈中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人民网, 2011-10-31.

[2]冯骥才.“文化自觉”如何避免变成一个空洞口号.文汇报, 2011-08-26.

从文化差异走向“文化自觉” 篇4

关键词:语言 文化差异 文化自党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170-01

改革开放为我们放眼世界,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也为实现“文化自觉”创造了条件。我们在学校、旅游景点、商务交流场所、购物场所、娱乐场所等等可以有机会经常接触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首先,对于学习外语的人应有意识地利用接触目的与人士的机会;其次,在同他们的交流中,细心体会语言、文化的差异,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或者不妥的言行、举止,及时总结跨文化交际的得失。这样,就会朝着“文化自觉”的大方向越走越近。

1 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及简单分析

一个自认为英语学得不错的中国学生在美国街道上看到一位年长的女士在吃力地往前走。他立即走上前,主动提出帮助。“你好。您年纪大了,走路很吃力,让我来搀扶您吧。”那位女士却面带不悦地说:“你为什么说我老了?我不老,完全可以自己帮助自己。谢谢。”

这里,英汉文化对待“老”的态度是产生文化差异,乃至冲突的关键。尊老爱幼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中国学生主动帮助美国老人是出自良好的教育和善良的用意,是助人为乐的行为。但是,“老”字在英语文化里为禁忌语,英美人士对之非常敏感,因为在他们心中,“老”意味着虚弱、无能、不能自立。所以,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老了。这就是为什么那位美国女士不快的原因。而在中国文化中,公开承认自己老了、以老为荣、以老卖老确是习以为常的。

在美国餐馆打工的中国留学生发现,当一对情侣甜甜蜜蜜、卿卿我我地在餐馆享受爱情的时候,时常会出现其他在场的顾客自己掏腰包为情侣送花、送葡萄酒的情景。他不理解,美国人不是讲究个人隐私吗,他们为什么不专心自己的饭菜,而去关注周围的情侣呢?这也是美国文化的另一个层面。虽然他们非常重视个人隐私,但是,他们也非常重视与人分享。他们非常懂得与人同乐,快乐会翻番的道理。所以,自己掏腰包去分享别人的快乐幸福,他们认为这是获取快乐的一种方式。

2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语言与文化形影不离、密不可分。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和载体,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把语言比作树,把文化比作森林。如果只顾语言,不了解语言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就等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完全理解和正确得体地使用语言[1]。对英语专业来说,要培养跨文化交际的高素质人才,理解掌握英美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要使以英语为外语的学习者真正实现用英语思维,是一个极难登顶的理想。在追求该理想的过程中,需要踏踏实实,逐步积累文化知识,培养文化差异的意识。“每一种第二语言的使用都有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使用外国语会引起更大程度的文化适应。学习外语要比在自然环境的目的语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接触更多的文化问题,这是因为学习外语几乎每时每刻都得理解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的人。”(Brown,1994)这里谈的是文化适应现象和能力,即学习一门外语,必须不断地学习、适应该语言背后的文化。

学了多年英语、教了多年英语的国人,有几个去餐馆吃饭会自觉实行AA制?又有多少人坐在一起就大谈特谈彼此的收入、家庭、子女等问题?当遇到麻烦的时候,有多少人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求门子,而不是利用规则,寻求合法途径解决。

这些例子表明,母语文化对一个人的言行、思维方式的影响是深刻的、强烈的,好像母语文化自身具有很强的抗干扰“免疫力”,能够自觉不自觉地抵制、对抗外来文化的作用。

当然,面对母语文化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外语学习者也不是束手无策。

3 走向“文化自觉”的途径

经济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正在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引发文化的多元化和国际化。跨文化交流将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学习外语,掌握语言基本技能,学习文化背景知识能够让人们更直接、更迅速、更全面、更频繁地接触体验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也就更应该、更可能做到“文化自觉”[1]。“文化自觉”指具有高度的文化差异意识,能够自觉地、得体地、熟练地将文化差异知识运用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中去。因此,“文化自觉”是文化差异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有机结合,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保障,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质量的根本。要达到“文化自觉”的境界,我们需要从下面几方面努力。

3.1 应有双重身份的意识

我们是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的,我们生活在汉语语言、汉语文化中,当我们同自己的同胞交流时,自然我们是共同文化的成员,应该遵循我们母语文化的习俗、习惯。

两种情况同时出现在我们生活里,因此,可能出现“身份模糊”或“身份冲突”。“身份模糊”指的是同为外语教师、外语学习者,他们在交流时是应该套用母语文化还是套用目的语文化。

“身份冲突”指外语学习者在与本族语使用者交往时,在选择本族语文化身份还是目的语文化身份时产生的心理冲突。外语学习者由于自身经历的特点,两种文化都对其产生了作用、影响。

3.2 学好英语文学,培养“文化自觉”

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学习的源泉,同时也是认识英语文化,包括风俗习惯、交往特征、语言使用特征等的最好教科书。阅读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体会、比较中英文化的不同之处。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文学与思想永远是一对孪生的兄弟。例如,以《圣经》为代表的西方宗教思想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学习文学作品,自然会接触、理解西方的宗教思想。宗教思想也与现代西方文化有着不解之缘。西方的思想意识、世界观、日常生活习惯无不打上宗教思想的烙印。

我们读狄更斯的小说,可以学到大量19世纪英国社会的信息;而当我们在读乔伊斯的作品时,自然会体会到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对英语文学的影响,体会到工业革命的发展给社会、个人、语言带来的巨大影响。丘吉尔的作品一方面显示了他的文学天赋、睿智幽默;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西方的现代战争特点,人们的种种心理、语言和行为的反映。这些例子告诉我们,英语文学为认识、理解英语文化打开了方便之门,为日后的跨文化交际奠定了基础,为实现“文化自觉”提供了支持。

参考文献

[1] 杜瑞清.英美文学语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 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企业的文化自觉 篇5

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名海尔员工身患重病, 即将告别人世。当企业领导去看望他时, 问他有什么要求, 他说没有别的要求, 只是还有一个心愿, 就是还想去看一眼曾经工作了几十年的厂区和车间。于是, 企业领导赶紧安排人员用轮椅推着这位病重的员工去了却了他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心愿。这种对组织刻骨铭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 文化自觉指在文化上的自我觉悟和觉醒;从学理上讲, 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所在的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和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即对其文化的“自知自明”, 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及发展的趋向。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世界, 只有做到文化自觉, 才能在不同文化的对比和互动中稳住根基, 获得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 继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也只有在认识和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 才能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 和其他文化一起, 取长补短, 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的守则。

文化自觉的主体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也可以是一个政党、一个组织, 乃至个人。站在党和国家的角度, 文化自觉就是指政党和国家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站在企业的角度, 文化自觉就是指企业和员工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在信息网络时代, 在各种文化和思潮汹涌激荡的洪流中, 树立文化自觉是十分必要的。

文化自觉是一种境界, 更是一种胸怀。为论述文化自觉, 费孝通先生曾先后出版过两本书, 即《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 (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 、《费孝通论文化自觉》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 。他从文化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角度提出了“文化自觉”的理论, 并希望人们通过“文化自觉”对自己的社会和文化进行反思。他认为“文化自觉”是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接触引起的人类心态的诸多反应, 这些反应提出了这样迫切的哲学命题:我们为什么这样活着?这样生活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结果?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将把人类带到哪里去?进而提出了文化自觉的四个阶段历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联想到“中国梦”到“地球梦”、亚投行到“一带一路”、“亚非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无不闪耀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光辉。这种境界和胸怀与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和为贵”、“和而不同”、“成人之美”、“天下为公”的“和谐观”是一脉相承的。比较而言,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是格格不入的。塞缪尔·亨廷顿认为, 冷战后的世界, 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 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 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并认为世界的动荡的根本因素在于文明的冲突。显然, 他这种观点是基于他的美国立场和美国尺度, 无法站在世界的高度去审视众文明。眼界的狭隘使他只看到了别的文明对西方文明的挑战, 而未看到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的渗透。这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的思想, 需要对其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批判的态度。

文化自觉是一种进步, 更是一种担当。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 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民族觉醒, 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党和国家的力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 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 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从微观层面说, 企业的文化自觉也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命运。对企业来说, 尤其对于企业领导及企业文化工作者或思想宣传人员来说, 能否高扬自己的文化旗帜、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 切实推进文化兴企、文化强企战略, 是衡量一个企业及其成员文化自觉与否的标尺。

浅析文化自觉 篇6

所谓“文化自觉”, 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一九九七年提出来的: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自身的文化有自知之明, 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简单地说, 是文化的自我觉醒, 自我反省, 自我创建。而现在的文化自觉主要指的是一个政党和民族在文化上的觉悟、觉醒、传承、实践是怎样的, 并深刻认识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 从而自觉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从一开始的建党, 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阶段, 一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地位。

(1) 历史背景

革命的有力武器是革命文化, 这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的, 在革命前, 这种文化是革命的思想准备, 在革命中的革命文化就成为了革命总战线当中一条必要且极为重要的战线。1940年1月,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 多年以来, 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 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 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 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 而且有新文化。”同时他还说:“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样就指明了当时中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 推进文化建设, 使革命文化有了新的建设内容和发展的方式。新中国建立之后, 开始了我们的民族复兴之路, 毛泽东同志指出, 我们不但要将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自由、经济繁荣的中国, 还要将一个由落后的旧文化控制的中国变为由新文化引导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当谈到我国发展规划和目标时, 毛泽东经常将经济与文化摆在一起。如“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改变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面貌”等等。这充分的说明了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时我们是经济与文化并重, 双向前进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同样重视文化建设, 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促进了思想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 并把文化建设放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提出了“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大任务。

(2) 国内现实

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创举, 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在各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 我们更加需要文化上的自觉。首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速度很快。经济上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政治上我们实施了依法治国方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益完善;社会事业上我们在城乡实行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不断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这些都为文化自觉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其次, 光有改革开放是不够的, 如果文化跟不上改革的开放的进度, 那么我们国家就不会发展的顺畅。改革开放需要文化上的指导, 才能依照正确的路线前行。

(3) 国际形势

现在这个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科技发展之迅速、思想文化交流之频繁更是以前不能比的, 所以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更加的重要, 迫切要求我们增强国家文化的软实力以及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这就要求我们党有充分的文化自觉, 知道如何应对、如何发展。

二、文化自觉的本质内涵

文化的含义不仅指的是在整个的社会实践中, 人类所创造的文治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也同时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这种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各种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化的民族性是伴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随之而来的, 不同的社会形态都有与它相对应的文化, 而每一种文化都会随着这种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 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同时还具有历史继承性。在文化发展史上,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取、创新, 从而丰富文化, 这个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中国文化的发展就是按照这条路走过来的。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牵系着时代跃动的脉搏。古代中国, 秦朝之所以可以统一六国, 汉唐之所以雄风盖世, 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的文化在世界上是最先进的。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它的发展程度越高, 它的文化发展程度就越高, 文化对国家的支撑作用就越是重要, 对经济的增长贡献越大。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当中无一不渗透着文化的要素, 文化已经融入了这个发展过程。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最根本、最难被替代的就是文化与经济融合所产生的, 这是巨大的优势。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 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又如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的:“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三、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基础

在当前,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成为中国伟大复兴中文化建设的最强音。这其中包含了我们以什么样的角度去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文化、又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三者统一于一体, 缺一不可。

只有做到文化自觉, 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 这样才能顺利的通向文化自强。文化自信,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念。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文化自信,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自信, 坚持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的文化自信, 是文化自信题中应有之义。文化自强, 就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经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地总结自己的价值观, 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文化自强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但只有具备了文化自觉, 才能有文化自信;只有有了文化自信, 才能有文化自强。文化发展问题就是一个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再到文化自强的过程。文化自觉是做到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保证。只有充分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我们才能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 怎样建设我们的文化, 从而实现文化自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崛起, 就是文化的崛起, 我们必须抓好当前的机遇, 大力发展好自身的文化, 并做到充分的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91.[1]《毛泽东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91.

文化自觉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7

作为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重要任务的大学来说, 理应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 提升文化影响力, 成为我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平台。其中, 文化自觉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要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和推进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厘清现阶段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进而在制度设计和模式选择上进行探讨。只有具备文化自觉, 大学才可以肩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和责任。

1 文化自觉、大学的文化自觉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概念, 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 是文化的自我觉醒, 自我反省, 自我创建。文化自觉是一项艰巨的过程, 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 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 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 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 和其他文化一起, 取长补短, 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文化自觉是指文化主体对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 对现有文化现状的反思和展望。通俗地讲就是文化主体对文化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和自我建设, 包括三层含义: (1) 对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 并对传承、发展文化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对本国文化的渊源、发展过程、特色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有基本认识; (3) 对现阶段本国文化的缺陷和不足及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有基本的认识, 并针对这些挑战和问题就促进本国文化发展有基本的策略。

大学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大学的基本样态是文化性, 文化的存在才是大学的本质存在。大学内在的文化品性和内涵, 决定了它具有其他社会机构或社会组织所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和文化意义。作为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的重要场所, 作为培养文化发展主体的重要机构, 大学对一国文化的发展及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在一国文化自觉中大学必然也存在文化自觉问题。大学的文化自觉就是指对文化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和自我建设, 包括三层含义: (1) 自我认知。大学应认识其在一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认识到其文化建设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功能, 并对传承、发展文化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自我反省。大学应对自身文化建设的不足进行反省, 并对自身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3) 自我建设。基于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大学应该对新环境下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思路。

基于对大学文化自觉的基本认识, 我们必然看到, 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必将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亚文化体系, 它不仅对发展社会先进文化, 推进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大学本身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文化自觉中的自我认识必然包括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所具有的功能价值的基本认识;大学文化自觉中的自我反省, 也必然包括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和新时期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大学文化自觉中的自我建设, 必然包括就新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有一个基本策略和思路。

2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价值

作为学生、教师及党政管理人员, 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社会组织中从事学习、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所形成的环境、制度、行为、态度、观念、精神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集合体的大学校园文化, 其不仅对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培养高素质人才, 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 提升学校综合软实力, 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推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引领文化建设的先进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2.1 教化育人

在所有影响人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模式的因素中, 文化最为深远、最为主要。置身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 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自身所处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影响, 并形成本文化系统中基本一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心态和行为模式。大学所具有的校园文化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或组织最为核心的表征, 是大学的灵魂和精神。它对大学生的观念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具有重要的教化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可以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精神风貌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它通过对学生人格塑造、价值构建、情操陶冶、行为引导和习惯培养, 促进学生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 形成健全良好的人格品质和精神风貌,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力量, 大学的校园文化通过对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环境氛围的构建, 改变课堂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使其欲传递的思想价值和观念态度在满足学生多方面、多层次文化需求的基础上,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所接受。

因此, 大学的校园文化在教化育人方面的价值相对于正式的课堂教学, 是一种“隐形课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如果说课堂教学主要培养了学生的知识构成和技能素质, 则校园文化促进了学生的品性养成和精神风骨。在长期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中, 通过对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观念精神的构建和行为模式的引导, 使身处其中的学生和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秉承学校的精神传统。校园文化的构建应是大学教育整体建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定程度上, 校园文化影响着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

2.2 提升学校竞争力

大学校园文化在发挥影响学生人格养成、品性修养作用的同时, 对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作用。相对于大学的办学规模、硬件设施、师资水平, 校园文化更多地是一种“软实力”。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记载着学校漫长的办学历史, 展现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 积淀着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 必将形成不同的校园文化, 这种校园文化又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水平和办学层次。现代大学应该具有的教育性、学术性、开放性、自主性、综合性等各种属性均表现在校园文化中, 均体现在学校师生员工的教风、学风和精神气质层面。校园文化的不同体现了一所大学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不同, 而这种不同又在深层意义上影响了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因此, 现代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求校园文化的建构, 如果说没有一流的大师就没有一流的大学, 那么, 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也不会成为一流的大学, 构建先进独特的校园文化既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客观要求, 也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3 引领社会文化建设的先进方向

作为社会亚文化的大学校园文化, 一方面, 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 以其独特的作用也影响着社会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 是社会文化和社会精神的辐射源和助推器。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渗透作用。主要作用体现在两方面: (1) 通过人才培养, 向社会输送大量人才, 进而影响社会文化的构成和形态。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在发挥潜移默化影响力的同时, 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一大批人格健全、精神健康的学生, 进而有利于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 促进社会整体的文化进步和文明层次。 (2) 通过大学自身的文化创造, 引领社会文化建设的先进方向。大学除了人才培养的职能外, 还承载着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与发展文化的职能。大学本身就是社会文化传承、生产、发展最集中、最主要的平台之一。大学通过科学研究向社会提供大量的文化成果。因而, 大学引领了社会进步的思潮和文化建设的先进方向, 而这种功能的发挥与大学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的校园文化必将是推动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必将成为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蒉

浅谈文化自觉与班级文化建设 篇8

一、班级文化的构成

班级文化的构成一般包括三个层面, 即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是班级文化的表层, 是形成班级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条件, 是班级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指班级的环境和教育教学设施等各种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物化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层面是班级文化的中间层, 集中体现了班级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对班级成员的行为要求, 是对全班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精神文化层面, 指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 包括班级目标、班级道德、班级舆论、人际关系和班级风气。三者之中, 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层, 是形成班级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前提和根源, 它既可以以班风班貌直接呈现, 也可以通过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间接呈现, 它是衡量一个班级是否建立了自己的班级文化或班级文化优劣的标志和标准。

二、班级文化建设中常见的问题

1. 创新性问题

班级文化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而产生的。因此, 在建立班级文化时就必须有创造性, 否则这种班级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但在现实中, 有些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 不是内容安排缺乏统筹, 就是设计方针完全由自己包办。教室里面的摆设乱七八糟, 而黑板报也不注意及时更新, 这种长期不变, 不仅给人“走形式”的感觉, 更会给学生带来不求上进的消极影响。

2. 规划性问题

班级文化建设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样应有方向、有目标, 建设举措的施行必须和班级的长远目标相适应, 可有些班主任的班级文化总体规划呈现随意盲目状态。教室里面布告栏、黑板报、学习园地、名人名言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却缺乏整体规划, 给人一种杂乱之感, 其激励作用的缺失也就很正常了。

三、文化自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

1. 文化自觉的概念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概念。按他的解释, 文化自觉有两层含义:一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 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换言之, 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二是正确处理自己的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 各种文化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都有一定的位置, 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将取决于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对话沟通、取长补短、共存共荣。他用“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2]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文化自觉的本质内涵。

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论是从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振兴的角度来说, 对一个班级的文化建设而言, 文化自觉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因为现实生活中, 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认识如何, 积极性、主动性如何, 即是否具有文化自觉, 决定着一个班级文化发展的宽度和厚度。

2. 班主任是文化自觉的领路人

按照陈玉琨教授“学校发展三阶段论”的观点———校长、制度与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三大关键因素[3], 我们认为班级发展同样具有三个阶段, 其中班主任、制度与文化是班级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在班级管理的第一阶段, 班级的管理主要依靠班主任的观念、人格和能力。班级管理的第二阶段, 主要依靠一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班级管理的第三阶段, 主要依靠班级的精神文化。一个班级有了好的精神文化, 并且有好的管理制度作保障, 即使班主任不跟班、不在场, 班级的许多工作照样能正常开展。

班主任要引领学生的行为和价值取向, 要成为班级文化 (尤其是精神文化) 的塑造者和领导者。班主任的文化自觉程度决定其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引导和示范效果, 没有文化自觉的班主任打造不出一流的班级。而一个班级一旦有了长远规划和长远发展目标, 有了精神文化的支撑, 必将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促使学生也产生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将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 进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信念和理想。这样, 班级的管理就从必然走向了自由。

四、努力建设班级精神文化的“三个世界”

班级的师生有了文化自觉, 从操作层面来说, 如何建设班级的精神文化呢?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下面就以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肖战美老师为例。肖老师借鉴上海北郊中学的经验, 努力构建班级精神文化的“三个世界”, 即一个求真的知识世界、一个向善的人际世界和一个优美的心灵世界。

1. 一个求真的知识世界

为构造这个知识世界, 肖老师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1) 倡导阅读。她在全班组织读书活动, 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 看一些科普和文摘杂志, 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增加知识储备。 (2) 鼓励表达。首先是口头表达, 肖老师在每堂课前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 让他们把自己每天的阅读收获跟大家分享;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 或为探究问题而争论。其次是书面表达, 每周除了固定布置学生写作文, 还要求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写生活随笔。此外还要求学生轮流写“班级日志”, 它是学生发表意见和品味人生的场地。 (3) 大力营造学习的氛围。教室后黑板上开辟的“知识角”“科技园”小板块, 由学生借阅和捐献书籍组成图书角等, 能大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班会、班内知识竞赛等班级活动的开展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 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意志品质、性格习惯等非智力品质的发展, 而非智力品质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2. 一个向善的人际世界

为构造一个向善的人际世界, 肖老师平时主要强调几点: (1) 合作胜于竞争。同学之间在学习上要互相竞争, 但不能仅仅只是竞争, 除了在学习上“比”和“赶”外, 还应有“学”和“帮”, 即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培养互助精神。 (2) 树立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一个班级的管理, 需要所有的同学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为此肖老师将班级的各项工作都具体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在明确责任的同时, 还让学生意识到:所谓责任, 就是你生活在一个集体中, 你对集体拥有的一份热情、一份关注, 让集体因为有你而变得温暖。

3. 一个优美的心灵世界

为构造一个优美的心灵世界, 肖老师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1) 用高雅艺术熏陶濡染学生的心灵。例如, 她每个月都利用一个下午的课余时间让学生听音乐, 朗读文学作品, 或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 让学生进入另一个美妙的世界里, 去感受生命的华彩。这些活动, 可以使学生的心灵更清澈, 更灵动, 更细腻, 更高尚, 从而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2) 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除了让学生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帮助之外, 她在工作之余, 也尽量多接触学生, 关心他们的生活。她知道只有深入他们的心灵世界, 才能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她的真诚,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从而更加热爱班级, 认同班级文化。

这“三个世界”的建立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但是随着这“三个世界”的逐步建立, 肖老师看到了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效, 它在激励她每天更专注地去行动。

总之,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其作用与力量就像一句诗所言: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班主任应该做个有心人, 在班级管理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研究、探索并构建班级文化, 努力把我们的德育平台构建得扎实而高效。

参考文献

[1][2]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7:386

强化服务文化自觉让文化“赚大钱” 篇9

许多人认为文化是虚的,其实文化就在跟前,就在经营管理和员工行为之中。有人认为文化是形式主义,离我们比较远,投入较大见效较慢,不如别的实惠看得见来得快,其实,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小聪明,是一种严重的文化缺失症。智慧型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建设高品位的服务文化,原因在于他们已经敏锐地认识到:企业发展必须软硬并举,必须让软文化变成“硬道理”,文化能由虚变实,文化能够“赚大钱”,能够健康持续地赢得尊严赚取开心快乐共利共赢的钱。

服务文化为企业提供价值导向和智力支持,能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保证企业持续的赚钱能力。建设优秀的服务文化是优秀企业铸造核心竞争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可能不是最直接的表现因素,但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对企业发展有导向、规范、约束、凝聚、融合等作用。换句话说,企业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促进员工全面发展的,通过一种文化的引导、规范、约束、激励员工,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改革实践证明,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企业做优、做强,牢牢掌握竞争的主动权,不仅要靠政治力、经济力,更要靠文化力——通过文化的力量,把广大员工的智慧和力量统一、汇集、凝聚起来,使之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文化的力量,促使广大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拼搏奉献。

服务文化能打造百年基业,铸就顾客青睐的有竞争力的品牌,产生口碑辐射效应和品牌的溢价能力。我们已经走进“人人都是服务员、行行都是服务业、环环都是服务链、个个都是文化者、处处均显文化味”的服务经济时代!我们已经走进“以服务定生存、以文化定输赢、以和谐定发展”的新时代。顾客无时不在地用文化的视觉考量品评一个企业和服务人的资质,以决定是否与之打交道做生意。没有文化品位的企业和人,将会远离主流社会,被顾客所质疑和唾弃。只有文化服务贡献度高的企业才会赢得尊敬铸就和谐。一些卓越企业的经验证明,服务文化搞好了想不挣钱都难。许多过去请不动攻不下来的顾客也会纷至沓来慕名而来,他觉得与您打交道是一种福分福利身份和投资,会在享受信得过产品的同时享受越来越多的高附加值的文化资源。河北北雁商城着力打造“雁文化”,坚持不懈地实施服务创新工程,积极开展规范服务、快乐服务和文明信誉工程,提出了“全国最低价、货品不讲价、退货没商量、保准您满意”的承诺,赢得了顾客的青睐和忠诚,由5 000元起家已发展到超亿元的多元化集团,业务已由偏远的国家级贫困县—围场县辐射到省会和北京,在周边开店时竟然创造了占比70%的业绩。再比如,一双20元钱的鞋,贴上双星的商标能卖到50元,如果贴上耐克商标,就可能卖到几百元,这是品牌的力量,而品牌的核心是文化。

服务文化是员工最大的福利与投资,能极大地提升员工赚钱的能力。服务文化有九大功效:发动机、消毒剂、润滑剂、吸铁石、文化场、生命源、指南针、路标旗、共鸣器。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凝聚员工协调一致。通过文化凝聚员工、教育员工、提高员工素质,在企业内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服务文化能让员工感恩戴德的心常有、激情燃烧的春常在,在用心用情用智快乐服务中体现价值提升素质。快乐的员工能发挥最大的潜力成就顾客,创造效益达到共赢。润石集团以打造行业典范中国名片为己任,积极建设润心员工润育客户润蕴社会润泽天下的“润文化”,创造了9个天下第一彰显文化服务贡献,设立了中国第一个首席服务官,成立了第一家服务文化研究院,打造了首家涵盖生产制造、批发销售一条龙、产品行销70多个国家地区、国内外业务一体化的珠宝公司,锻炼了一支快乐服务、勇于超越、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通过高效率快节奏超负荷的拼搏,如期建设成河北最大的万余品种的能品茗鉴赏论坛购物的珠宝会所,开创了45天建成千余米珠宝旗舰店的奇迹。

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文化输出是新时代的最大增长点,也是现代社会最大的亮点。文化能直接赚大钱。当今世界文化产品输出,美国占了43%,欧洲发达国家占了34%,日本韩国占了19%,他们的文化铸就了世界90%以上的著名品牌,其品牌和文化辐射到全世界,正在和已经改变着世界,影响着人们的生存质量。而有5 000年历史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文化大国的中国,文化输出与其他国家一起也只占4%。实在可悲可怜,令人汗颜痛心疾首。我们必须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积极投入到文化创作中来,文化强国是我的责任,文化中国从你我做起。在国内,一些文化作品赚大钱已经屡见不鲜,电影票房收入去年达到100亿,单片收入几个亿以上的已经不鲜见,于丹、易中天等名人的文化著作发行超百万已不稀奇。再说企业的文明景区、文化产品赚大钱的也令人羡慕。海尔的景区、大学、图书为海尔赚了多少钱?华西村的文化一日游以培训考察新农村、感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由头吸引了多少游客?

我们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在文化上的觉悟觉醒和使命担当,是运用文化规律和特点于经营管理之中的理性自觉和经营智慧能力;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思考、广阔的文化境界、执著的文化追求、良好的文化习惯,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理念;是优秀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必备的素质。

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以文化之眼顾客之心反思梳理自己的经营管理服务行为和思维模式,敏锐捕捉和深刻挖掘提升事物的本质品位意义和境界亮点。

2.强化顾客为是和顾客为师的思维,敏锐洞察科学梳理准确把握顾客的深层次需求,在顾客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中寻找共鸣点契合点兴奋点,使其产生文化的认同共鸣。

3.坚定的文化自尊自信。把文化当作最好的福利,像爱护眼睛一样百倍珍惜热爱呵护弘扬。

4.深度参与撞击反射贡献智慧,不断拓展丰富服务文化的内涵外延,完善制度规范行为,丰富故事,积极践行发展完善服务文化,让员工的言行和机制流程都折射出文化的魅力,让每个员工都自觉担当起文化使者的责任。

5.畅通传播通道,实施品牌聚焦,发挥整体聚合效应,让每个环节都为品牌加分给力。要整合优化内部的各种媒体(图书、报纸、杂志、网站、电子显示屏),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打造文明景区,建设文化长廊(功勋墙、明星榜、风采展示掠影、创业历程和企业风格再现),建设企业博物馆展览室,立体展示公司文化。做到一步一景(每一环节都有顾客思维、文化亮点),让顾客一进入企业就感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立刻感到这是一个境界很高、品位很雅的文化服务贡献度很高的文化名片,是能够共享高附加值、文化福利的文化共同体,是诚信品质值得托付的为顾客创造最大价值的合作伙伴。能让中外游客在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中感悟服务文化的魅力,尊享美丽人生,提升幸福指数,这是我们对社会的贡献和担当。同时,这些被感动的游客就会对企业肃然起敬,并产生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影响力口碑传播力,带来良性资源源源不断,我们在与顾客互动提升中与顾客社会共创共赢共享成功。

6.全员全方位的文化公关。员工在服务营销中,在沟通谈判中,在拜访接待中,在集会联谊培训论坛中,都应艺术得体地展示自己的文化,或通过演绎文化故事、或形象解析产品功能、或帮助顾客设计完美的方案、或快乐聊天沟通、或艺术处理抱怨等,都应千方百计不遗余力艺术得体地传播展示服务文化。

切记,文化不共鸣,谈啥啥都崩,顾客不认同全是无用功。创造顾客忠诚赢得顾客青睐的五大秘笈是:认同文化,期盼共鸣;欣赏人品,厚道实诚;接受感情,真诚感动;信赖价值,物超所能;感受利益,亮点集成。

(责任编辑:罗志荣)

文化自觉视域下高职特色文化建设 篇10

文化自觉主要就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自我认识, 提醒人们清楚的认识文明和文化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 对高职校园文化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是积极建设高职校园文化的基础, 也是文化自觉的必要条件。文化是人类实践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对人类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也正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在这样的环境下, 高职院校也应该从自觉文化的角度重新审查校园文化的建设问题。我们常说的高职校园文化, 主要就是职业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在广大师生共同努力下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称, 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又与本科院校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 高职院校的特色文化是其个性与本质的综合体现。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的灵魂与核心, 文化自觉和文化追求是高校的一个本质特征, 高职院校若想向长远发展, 必须积极发展具有高职特色的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问题, 是从外界环境涉及高职教育的期待与认可问题, 从内部环境涉及新旧文化的冲突与矛盾, 或能否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 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层发展, 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升文化自觉, 加强特色文化建设, 是当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思考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根本要求

高职院校在经过多年的规模扩张、示范建设等阶段后, 逐渐迈进了全面质量提升的新时期。随着高职院校的深层发展, 内涵建设成为高职教育转型的新趋势,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职院校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现代教育的指导下, 高职院校的领导阶层必须从长远利益考虑重新审视高职教育的发展情况, 从特色文化的角度创造新型的育人模式, 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办学特色, 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高职院校若想获得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 进行一场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 而这个改革的过程需要高职院校科学的发展理念和特色的教育文化做支撑。另外, 文化管理作为人本管理的最高层次, 也是高职院校管理适应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可以说, 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高职特色文化的深层建设。

二、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

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 就是为社会的发展培育更多适应生产、管理、服务、医疗、建筑等行业的一线高素质人才。文化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 加强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 在实践中通过增强校园文化的系统性, 达成文化共识, 经过长时间的梳理和积累, 找到自身文化的优势和特色, 有利于文化自信的形成, 帮助高职院校的广大师生唤起文化自觉, 从而可以更好地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净化自己的心灵。另外, 在高职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 跨界文化是高职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 在培育高职院校跨界文化中, 可以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从而为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信息资源。

三、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影响力的提升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人才。然而, 与本科院校相比, 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与理想相差甚远, 社会中不少人群和单位对职业院校的认可度还不是很高, 即使是高职院校内部工作的人员, 对自身的学校也缺乏一种自信和底气。在提高职业院校影响力的过程中, 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依靠自身的优势条件, 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增加就业力, 提高在社会中的地位, 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要加强自身特色文化建设,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促进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之间的交流, 增加社会各界对职业院校的了解和认可。

四、结语

上一篇:稳定控制下一篇:校外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