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论文

2022-04-27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由于现实与理想差距的悬殊导致他们的思想困境与心理问题,这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他们思想困境与心理问题的最好方法,新时期改善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从创新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入手。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论文 篇1:

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问题研究

摘要: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对体育的认识与参与情况,探讨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问题。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意识薄弱、文化层次、经济收入制约以及政府体育管理服务缺失,是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的主要根源。就此基础上,对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的出路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

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作为城市边缘群体的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付出了巨大贡献,却很难分享到与之对等的公共体育服务,农民工文化体育,心理健康,体质健康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问题,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体质健康水平,增进身心健康,减少犯罪,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新生代农民工是指来自农村的1980年以后出生的户籍身份还是农民,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并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的进城务工人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则是指处于城市弱势群体的农民工,不仅缺失基本的体育权力和体育利益,也无法参与和影响体育政策的制定,因而,始终处于体育事业发展中一个非主流的地位。所以,农民工体育边缘化也是社会制度、经济、文化、教育、空间等对农民工的排斥在体育领域的一个客观反映。

1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概况

1.1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

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我国政府为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健康水平的纲领性文件。全民健身计划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认识程度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3%完全不了解,37%不了解,22%一般,12%了解,6%非常了解。说明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认识了解非常薄弱,这一人群很少去关注国内相关政策,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该享受的对等的公共体育服务缺失。

1.2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人口及体育参与频率比例调查

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它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调查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人口的比例,可直观体现我市这一特殊人群的体育参与现状。表1调查显示,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受、方者中,男性体育人口高于女性,男性体育参与的时间和频率明显高于女性,但是总体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参与的情况的大部分处于偶尔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状态,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

表1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体育活动的次数男性/人(%)女性/人(%)总/人(%)

1.3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参与的动机

在受访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据表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平均年龄为2l岁,其中16~20周岁的占36%,21~23周岁的占40%,23周岁以上的占24%。根据调查研究数据分析,受访的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对体育基本知识和体育价值观念认识不清,认为没有必要参与体育锻炼。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锻炼参与目的的主要问题渊查中发现,体育参与是为了娱乐占首位,为了结交更多朋友次之,为了强健身心仅占第3位。这说明了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参与意识薄弱,无形中影响着新生代农民身心健康的发展。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后备主力军也有着间接的影响。

1.4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参与的内容形式

受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制约以及身份的特殊性,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参与的内容形式所呈现出来的主要以低碳、无资金投入或者资金投入极少的运动项目为主,如散步、慢跑以及城市广场开放式球场、健身器械等。他们参与的形式内容单一,对体育项目参与技术水平的要求不高,只要能达到出汗和娱乐的目的即可。

1.5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水平

据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情况调查显示,对于体育类报刊杂志、体育彩票等相关实物型体育消费,35.1%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从未买过,28.6%不购买,15.6%偶尔购买,20.7%介乎于购买和经常购买。说明63.7%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体育报刊杂志、体育-彩票的需求量并不大。体育服装鞋帽的消费中可看出,购买的消费水平明显高于体育报刊杂志、体育运动器材以及体育场馆消费。说明体育服装购买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较切合实际需要,而其余的项目需求明显不大。

2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存在的问题

2.1自身因素

2.1.1经济特区新生代农民工特性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渊查显示珠海市特区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选择较体面、较安全和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岗位。除了看重收入,他们更加注重于积累阅历和精神文化财富、扩展人脉和提升综合素质、居住环境和休闲娱乐、成就感和归属感等有关联的愉晚氛围。

从珠海市经济特区新生代农民工真实生活情况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存在着收入差异、权益保障、身份认同及公共服务的4大现实困境。而他们的体育参与和体育文化也就恰恰直接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2.1.2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据《工人日报》报道,我国几乎所有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强度在3级或4级。其中,3级为餐饮业,4级为建筑业,根据渊查统计显示,当前珠海市有49.9%的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建筑业、工厂临时工,31.5%在服务领域工作,如小商品买卖、餐厅服务员、家政服务人员等。18.6%从事装修业、收废品、保洁员。所从事就业类别基本上属于工作条件比较差、工作强度大,高强度、低收入的职业。工作时间普遍较长,每天工作在8h以内的只占3.6%,有60.9%的新生代农民工每天要工作在9~1lh,还有35.5%的农民工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2h以上。他们为了挣更多的钱,只好加班加点。如此长的工作时间和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使得他们在干完一天工作之后,又困又累,根本没有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2.1.3受文化程度影响体育参与意识薄弱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缺乏受教育的机会,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体育知识的了解绝大部分只是停留在健身的层面上,对体育的其他作用与功能缺乏认识,较多新生代农民工错误地认为生产劳动可以代替体育活动,有的甚至认为体育锻炼还会影响生产劳动,还有他们中占多数的青年,自认为身体强壮,比较容易忽略自身的身体健康。这一群体较低的文化教育程度,阻碍了对体育的本质和功能的认识,积极的体育态度对个人的行为具有促进作用,消极的体育态度则起阻碍作用,而强烈鲜明的体育态度是人们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因此,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参与意识薄弱的原因与他们自身的文化程度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对体育认识的偏差及消极的态度最终影响了其体育行为,阻碍了其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2.2经济因素

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老一代农民工高,但劳动报酬却没有明显提升,在一项2010年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项课题研究中数据调查显示,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有近八成的月工资在2000元以下,月平均工资为1647元(见表2)。

合理的月收入是劳动者根据自己的贡献和能力进行评判认为应该得到多少报酬的估算值,在调查中,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估算他们合理月收入平均值为2205元,与实际月平均收入相差558元;理想月收入是劳动者将自己在珠海生活、安家、养育子女等因素考虑在内所设想的报酬估算值,他们的估算平均值为3775元,与实际平均月收入相差2128元。同时如果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工资甚至是下降了。

归因于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收入水平低,他们省吃俭用,把开支大部分用在日常生活上,温饱尚存在问题,更何谈有多余的资金投入到体育锻炼消费上,他们最多只能去一些开放式的、免费的公园、篮球场、广场、街道等场所进行一些简单的、几乎没有资金投入的体育活动,而在城市中真正可提供庞大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进行体育锻炼的低价或免费的设施和场所很少,使得我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活动的开展阻力重重。

2.3制度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期间,由于他们一直游离于城市和单位体制之外,在城市无人为其进行体育技能的培训,缺乏体育健身组织、宣传和指导。这就导致这一群体被城市体育健身体系排斥在外,成为一个既缺乏保护也缺乏约束的社会群体,而包括城市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内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把新生代农民工排除在外,导致相应的体育管理服务缺失、出现了农民工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欠缺、相应的农民工文体活动匮乏等一系列问题。

3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的对策

3.1农民工应享有对等的公共服务体育权利

3.1.1增加经费投入,兴建大众化的体育场所、设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增加群众体育健身经费投入,增设免费的体育场所和设施,提高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把居民小区的体育设施纳入到城市的建设规划中。

3.1.2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引导、管理作用

加强用人单位和社区对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锻炼活动的管理工作,注重相关指导员的培养,提供专人咨询、指导。

3.2新生代农民工有权享有政府的组织资源

3.2.1成立农民工社团组织应在珠海市体育行政部门或体育社团组织的指导帮助下成立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社团组织,通过组织建设赋予农民工体育话语权,使它成为政府体育行为和农民工之间的有效中介,以增强农民工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组织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活动。同时协助政府发展社区体育,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也使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诉求有章可循。只有完善农民工体育管理机制,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问题才可能消除。

3.2.2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活动的制度建设政府机构应自上而下制定一系列针对农民工有政策倾斜的法规体系,健全体育管理制度,制定大力发展社区体育的方针政策,拟定有效可行的具体措施,同时不断完善农民工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具体部门及用人单位应保证农民工与市民同工同酬,规范用工,严格遵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提高农民工的劳动待遇,保证他们合法的休息时间。

3.2.3加强宣传力度构建珠海市体育文化环境,全社会应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渠道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政府应加怏改革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经济制度及和户籍相联系的差别性待遇问题,政府部门及用人单位等多给农民工继续学习或职业培训的机会。城市居民应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公正态度,在体育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农民工交往。

4小结

注重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公共服务对等化,为农民工创造有利的体育精神文化。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宏观调控力量,提高包含体育在内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体育融合,在制度上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权益,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需求创造经济和社会条件,健全农民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新生代农民工是推动城市体育发展和普及全民健身的中坚力量,因此,正确认识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问题势在必行。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应提高对全民健身的整体认识,充分了解体育功能,积极加入到全民健身组织行列中,以新带老,促进全市农民工体育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琳,李小瑜,王小燕,等,广州运输业农民工身心健康和体育行为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J):14-19,

[2]朱光辉,孟凡强,从体育的视角看“健康老龄化”的实现[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1):35-37,

[3]夏成前,田雨普,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建设新农村视野下的祈求[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4):7-9,

[4]王书卿,中国群众体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4):41-43

[5]史淑华,试论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的思路[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2):21-22,

[6]张书林,城市农民工的边缘化及救治[EB/OL],厦门干部教育网http://www,xmcLx,gov,cn/xrkw/xb/dqxb/2004,5/rdyj/200504130181,htm,

[7]魏志英,构建农民工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31,

[8]周丛改,社会排斥与农民工体育边缘化问题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6):21-23

[9]张学研,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29(6):4-7

[10]马春建,影响河南省外出农民工体育健身意识的因素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5):153-155,

[11]刘

芳,近年来关于城市农民工问题的研究综述[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42(J):120-121,

[12]葛晓兰,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发展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3):153-154

[13]江立华,胡杰成,社会排斥与农民工地位的边缘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f61:112-116,

[14]杜爱俭,我国农民工体育生存环境现状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5):499-501,

[15]夏冬,刘志敏,李丽,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与农民工体育健身工程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7(2):14-18,

作者:张晓莉 吴家荣 郑阳

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论文 篇2: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由于现实与理想差距的悬殊导致他们的思想困境与心理问题,这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他们思想困境与心理问题的最好方法,新时期改善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从创新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入手。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中圉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可以计算得出2012年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约为0.98016亿,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基本分布在中国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各行各业都闪现着新生代农民工的身影,他们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是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不可否认农民工群体的诞生也导致了一些负面影响,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我们时常发现有许多失范行为、违法行为与新生代农民工有着相关的联系;若要减少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和蔓延,就必须抓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他们的心理安抚和价值观引导工作。从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与他们的父辈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较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复杂的思想意识、特殊的心理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心情郁闷、焦虑不安、精神空虚、感情脆弱、政治冷漠,更为严重的还会对社会充满怨恨,产生报复社会和他人的错误思想倾向。本文将全面分析引发新生代农民工思想、心理问题的原因,摸清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引发新生代农民工思想困境的各种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制度因素

目前,中国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体系严重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进程,使他们无法在身份上成为一个真正的城市人;虽然他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由于他们是农村户籍,因此也就不能享受城市人所有的各种福利待遇和城市惠民政策,城市教育、城市社保、城市住房等优惠政策都与农民工绝缘。众所周知,农民工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工,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挣钱养家,除此之外,他们也渴望将来有一天拥有城市户籍,成为一名真正的城市人;然而,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却使他们的希望化为泡影,这种结果必然导致他们出现各种思想矛盾,甚至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由此可见,在当前中国之所以会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出现各种思想困惑,主要是因为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这是最直接的制度因素,同时也是根本原因。

2.政府管理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告别父母亲人,离开农村独自进城打工,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当前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的户籍无法转入打工所在的城市,因此,一方面,他们的户籍还保留在原来的乡下农村,仍然属于农业户籍,需要受到原来农村所在地管理体系的约束,但由于他们离开了农村,因此,农村的管理体制对他们“鞭长莫及”;另一方面,他们虽然身处城市,户籍却不在城市,因此,无法将自己置于城市社会的管理体系之中,这就导致他们也不受城市制度的管理。这就使得城市相关管理部门在农民工的管理方面出现“制度真空”现象,如何来设置农民工的权利和义务也就缺乏统一的标准,这就导致政府的各种服务与农民工毫不相干。并且城市管理部门的这种“重管理轻服务”的工作方式存在很大弊端,容易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管理者和城市管理制度的敌视与抵制。如果不加快推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脚步,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正确引导,不重视他们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其结果必然导致出现更多的社会不良现象,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既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人心中的形象,又影响了城市的和谐稳定。

3.城市环境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对生活的愿望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城市居民并没有用与自己完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农民工群体,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随处可见,例如,城市运动会、城市相亲会、社区娱乐活动等均将农民工排斥在外。即便是农民工所在的打工企业,也很少对他们施以关爱,更有甚者对他们进行各种刁难,例如,克扣、拖欠工资等。此外,城市的广播、电视、网络、广告等宣传媒体对农民工也存在着失实的报道,片面描述农民工的不良现象,而对于农民工中的好人好事却很少做大面积宣扬;媒体的片面宣传也误导了广大市民对农民工的看法,这也是导致城市居民歧视农民工的重要原因。上述各种原因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这是导致他们无法适应城市生活的社会环境因素,这种城市环境的阻碍更加剧了新生代农民工的郁闷心理。

4.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其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往往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项工作交织在一起,并且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它是一种柔性的社会管理方式,对其他社会活动起着引导作用,正所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充分做好患想工作,解决了人们思想意识上的问题,才能使人们自觉地转变行为,最终保障其他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要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各种失范行为的发生,归根结底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然而,目前中国的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在有些地方与某些行业还是一片空白,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化解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困境和心理负担。

(二)主观原因

1.自我认知不足,个人定位不准

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是“90后”,他们个性强、热爱生活,吃饭穿衣、举手投足都积极向城市人看齐,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已经将自己视为城市居民;然而,新生代农民工毕竟从小生活在农村,生活习性、思想意识已经打上了深刻的农村烙印,这就导致无论他们怎样去模仿城市人,但在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知识水平、文化素养、法律意识、劳动技能等方面还是不同于完全意义上的城市人,有时甚至会让城市人对他们产生一种“东施效颦”的错觉,这些因素也是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受歧视的重要原因。

2.年龄轻,个性强,是非辨别能力相对较弱

新生代农民工精力旺盛,为了追求美好生活;他们也很勤奋,由于平时工作繁忙,并且活动范围往往局限于打工的工厂,交际的人员也往往局限于工友、同乡,这就导致他们生活圈子小、交际范围窄,无法获取新信息、新知识,在整体上处于落后状态;这也导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非辨别能力相对较弱,极易受到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为了追求安逸的生活,容易迷失方向走错道,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3.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现实

新生代农民工向往城市的美好生活,努力追求城市人的身份,非常渴望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彻底改变自己贫困的状态。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不太准确,他们只看得到好的一面,却忽视不好的一面,人们都有一种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的思想意识。新生代农民工对高薪工作满怀向往,对轻松的工作充满期待;然而,好的工作对劳动者的素质必然有很高的要求,这是农民工所望尘莫及的,好工作几乎与他们无缘;当新生代农民工对理想的追求遭遇到现实的困境时,毫无疑问是对他们的当头棒喝,于是他们会产生焦虑、苦恼、抑郁的心理,当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最终甚至会导致部分自控力较弱的新生代农民工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此外,部分个性特别强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人处世容易走极端,满眼都是社会阴暗面,看不到一丝光明,他们只看到现实残酷的一面,却忽视社会美好的一面;不善于调整心态,殊不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实际上很多城市都在实施有利于农民工就业和各种社会福利的政策,这对于农民工融入城市是非常有利的。

4.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相对偏低

实事求是地讲,相对于城市而言,中国的农村在整体上还是较为落后的,加之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就生活在广大农村,受教育程度也较之城市同龄人要低些;种种原因导致他们综合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掌握知识较少、技术水平较低、法纪观念较弱、职业道德较差、沟通协调能力较弱、心理承受力不强、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缺乏社会担当、政治参与热情不高等,这些都是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出现思想困惑、心理障碍的主观原因。

二、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困境与心理问题,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通过不同的教育模式,对新生代农民工实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观念得以更新,价值观得以更正,人格得以重塑,心理得到疏导,从而在为人处世、工作技能、身心健康、文化素养等整体素质上都得到综合提高,,最终使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全面进步、和谐发展的现代城市人。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若干意见》中就强调“要十分注意做好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用工企业都对农民工采取的是一种“重管制轻教化、重管理轻服务、重义务轻权利、重防范轻保护”的管理方式,他们对农民工的思想困惑很少问津,也很少进行心理疏导。这种以管理者的身份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一)对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

加快小城镇建设,以城镇化的手段来破解“三农”问题,以城镇化来推动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加快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转化为城市居民,这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当前社会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工厂、企业、民间团体组织,普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物质生活状况关注较多,却很少问津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问题。尽管国家和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法规,使农民工的物质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但是对于他们的思想状况、心理问题、精神需求等仍然关注不够。

(二)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教育体系

当前,中国并没有明确规定应该由哪一个具体的责任部门来负责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没有出现哪个民间组织主动承担这项工作,这就导致目前中国的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残缺不全。当今的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各个省会城市、各大中城市的私营企业中,这些企业往往只顾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无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对新生代农民工苛刻有余、关爱不足,很少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和心态,例如,富士康连续出现员工跳楼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工作地点在城市,但户籍在农村,因此,根据管理制度的属地原则,城市的社区、街道办、团委、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也不愿承担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些组织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就更谈不上合作了,从而使得教育力度弱化,往往流于形式,教育对象、教育主体也不明确。通常只有在出现诸如城管与小商贩发生重大冲突、流血事件,以及出现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严重危害城市稳定的群体性事件时,才开展一些“治标不治本”的临时性教育活动,只管做好表面文章,而完全不顾后果,这当然无法达到教育的效果。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异位,内容单调

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目标在于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全面进步、综合发展,然而这两个目标并没有引起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在教育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重技能、轻思想”,“重管理、轻教化”,一味地强调只要新生代农民工“能就业、不出事”,这便是万事大吉了。片面地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就仅仅只是吃饭穿衣问题,认为只需要满足他们的物质利益即可,而很少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更不愿意花过多的精力去关注他们的思想状况。然而,新生代农民背井离乡、孤身在外打工,并不完全是为了追求金钱,也不完全是为了获得物质享受,他们也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他们也想参加音乐会,参加各种文娱活动,也渴望追求高雅的生活,陶冶自己的情操。因此,既要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宏观层面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对他们进行社会公德、传统道德等中观层面的教育,以及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微观层面的教育,从而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道德修养;此外,还要将社会适应性、人际交往、协调沟通等内容纳入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此来提高其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加快其融人城市的步伐。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单一

一直以来,宣传说教都是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方式。这种宣传教育的途径是针对所有民众的,虽然普遍适用,便于操作,但针对性不强,实效性相对较差,单一的“宣传说教”方法显然没有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性,因为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思想活跃、个性很强的群体,他们更愿意相信“眼见为实”,简单的宣传说教往往很难让他们信服。而工厂、企业则一般采取制定规章制度的方式来约束农民工的行为。往往只规定应当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重义务、轻权利”,对新生代农民工采取的是一种高压管制的管理方式,却往往忽视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所产生的思想问题与心理压力。此外,完全采用呆板的“宣传说教”方式,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反作用,导致新生代农民工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心生厌烦,更加剧了其心理问题。

三、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通过对引发新生代农民工思想困惑与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结合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首先,落实“以人为本”理念。一是要尊重农民工的人格,使他们生活的更有尊严,让他们体会到社会的正义、公平、公正,积极引导城市居民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严格规定企业限期建立适应新时期要求的管理体制,建立以企业工会为主体的、体现人文关怀的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二是要尊重新生代农民工力求上进、拼搏进取的精神,对他们要“赏罚分明”,在工作上取得的成绩要进行物质奖励,使他们有成就感,对先进典型要大张旗鼓地宣扬,使他们有荣誉感。其次,树立共享建设成果的理念。要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及时解决生活难题、情感问题、工作困难,逐步提高其收入水平,创造更多的晋升机会,让优秀的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工厂、企业、城市的管理,从而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还要通过政策调整逐步让农民工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以便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使他们早日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人。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理想信念和人生观教育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上的动摇与迷茫,心理上的郁闷、抑郁、痛苦,往往是在城市中经历了不顺利的工作、生活之后才出现的。因此,我们要指引他们充分认识到理想与现实并不能完全画等号,有时候的确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既不能好高骛远,盲目抬高目标,也不能自暴自弃,在现实困难面前偃旗息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意识到人生的理想不能仅仅局限于挣大钱、吃大肉、穿貂皮、坐轿车,人生价值也不完全在于享受,引导他们树立“忍受在前、享受在后”,“奉献在前、享受在后”的人生观;要教育他们在挣钱的同时要主动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自觉认识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认识到“中国梦”也是“我的梦”。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的主流社会思潮,人人都要学习,人人都要遵守;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道德修养,使他们得到综合提高、全面发展。当前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工厂、企业、社区、工会、妇联、团委、商会等群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党员干部更要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对新生代农民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当今时代精神的结合体,是新时期的精神瑰宝,是催人奋进的精神正能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他们坚定“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信念。

3.社会公德教育

新生代农民工在外出务工之前生活在相对封闭的乡下农村,处于大城市等公共场合的机会较少,与现代文明的交集不多,社会公德意识也会相对较弱,因此,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养成处事文明、待人礼貌的良好习惯,树立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形象,努力扭转他们在城市居民心目中的不好印象。

4.法律意识教育

要通过法制教育、法制宣传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能够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教育他们根据自己能力、水平等实际情况勤劳致富、合法致富、合理创收、适度消费、摒弃一夜暴富、违法创收、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等不切实际的想法和错误倾向;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个性突出、易冲动、好动武、易走极端等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合法地维护自己的权益,理性维权,而不是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采取敲诈、绑架、勒索等极端手段报复社会和他人。

5.职业道德教育

新生代农民工大都长期生活在农村,存在组织纪律涣散、法纪观念淡薄的情况,并且他们吃苦耐劳的能力远不如父辈和老一辈农民工,再加上务工初期往往只能从事累、脏、差的工作和工资很低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降低了他们对职业的满意度,所以他们普遍存在不爱岗敬业、消极怠工、岗位流动性高的特点。因此,必须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奉献在先、享受在后的品质,教育他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遵守工厂、企业的组织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提高他们对企业的责任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6.婚姻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择偶、婚恋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其实际效果要更好。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很大,并且身处城市生活,开放性较强,致使他们性意识较为随意,责任意识不强,男女双方婚恋速度快,但由于婚姻登记只能在户籍所在地进行,而他们的户籍都在乡下农村,不便于及时返乡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因此,他们的婚恋结合很难获得《婚姻法》等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任何一方的移情别恋、抛弃对方,都会给另一方带来极度痛苦,甚至终身的悔恨。因此,要教育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强化男女两性之间的尊重意识、责任意识、关爱意识、互信意识,深刻认识恋爱、婚姻、家庭三者之间的关系,自觉维护婚姻家庭伦理道德,自觉遵守国家相关婚姻家庭法律法规,构建文明和谐家庭,共创美好幸福生活。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面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要在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教育方法,以适应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1.疏导教育法

所谓“疏导”顾名思义就是疏通与引导。通过疏导教育法让新生代农民向教育者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困惑和心理压力;教育者要耐心听取新生代农民工的诉说,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帮他们及时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开导他们迅速走出不满情绪的桎梏,对于他们正确的想法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于他们错误的观念要及时进行纠正;减少批评教育,重在引导促进。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育者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方法,采用“引导式”手段来解决不同的思想问题,要充分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性地位,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新生代农民工,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化解自己的思想矛盾,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2.隐性教育法

隐性教育法有陶冶式教育法、渗透式教育法和实践教育法等。陶冶式教育法是指教育者利用各种情感、场景因素,使受教育者在心灵和情感上受到默默熏陶。渗透式教育法就是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的生产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深入人们内心世界。如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实践教育方法是指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受教育者健康心理素质和良好品质的方法,该方法能够使受教者的主、客观世界同时得到改造。这些方式可以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中,我们可以依托社区、厂区建立起来的文化馆、科技馆、体育馆、棋牌室、阅览室、游戏厅、宣传栏、黑板报等,通过开展歌唱比赛、象棋大赛、书法大赛、篮球赛等各种文体活动,以此来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心理咨询法

心理咨询法是指教育者运用语言、图片、文字、符号等媒介,通过谈话、询问等方式,在心理方面给咨询者以辅导、安慰,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保持其身心健康。社会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异、城乡生活的落差、城市人的歧视等因素,引发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困惑、心理负担,导致心理失衡与心理疾病。对此要给予心理疏导,心理咨询人员要充分运用心理咨询的技巧,及时化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4.模范教育法

所谓模范教育法就是运用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光辉形象作为榜样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新时代产生新榜样,新榜样树立新形象,要积极发掘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由于这些先进人物来自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更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说服力更强,感染力更大。通过宣传典型事迹,学习模范人物,使新生代农民工见贤思齐,提高自己。

5.社会舆论宣传法

社会舆论宣传法,即借助网络、电视、报刊等各种宣传媒介传递带有某种倾向的信息,形成社会舆论,从思想和心理上影响个体,产生一定的视觉、听觉效应,促使个体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通过网络、电视、广播、书籍、期刊、报纸等媒体向新生代农民工宣传党的政策,宣讲国家法律,宣传理想、信念、感恩、正义、善良等道德理念,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职业道德修养,诚信做人,爱岗敬业,健康生活。要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来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反映其心声和需求,加大对他们正面形象的报道力度。通过社会舆论的宣传教育,从而引导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要继续加强对城市居民的宣传教育,消除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歧视,从而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产、生活营造一个和谐的,城市环境。

作者:陈俊

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论文 篇3: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理性审视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和中国工业化的主力。他们的命运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否顺利进行。必须从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局出发,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诉求和面临的障碍,既立足当前,帮助他们解决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又着眼全局和长远,推进城乡联动改革创新,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有序融入城镇,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社会管理体制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传统农业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人口结构调整现象。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农民工。他们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是现代产业工人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新生代农民工能否顺利融入城市,涉及上亿农村人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国家未来发展。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征

2011年全国外出进城农民工达15863万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估计超过1亿人[1],新生代农民工正在成为农民工大军的主体力量。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新生群体,虽与传统农民工同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面临共同的境遇,但因其所处特殊的年龄阶段和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而成长,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四个显著特征:

(一)多元性

我国有1亿多新生代农民工,数量众多,地域分布、年龄结构、能力素质、利益诉求等差异性大。他们从小就与电视和手机相伴,比较了解城市和外部世界,进城打工的目的趋于多元化,除了赚钱外,他们更把外出务工作为改变生活状态和人生道路的一种途径,或寻求自我发展和立足城市的机会,或为回乡创业打基础,成为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接受者和传播者。

(二)发展性

据农业部农研中心的调查,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年,比上一代农民工高1.6年,其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近30%,显著高于上代农民工[1]。良好的教育及发达的电视、网络信息平台让他们对外部世界有了更多了解,对就业有更高的预期,在利益诉求和思想上他们不再满足于工资能按时发放,他们渴望有优越的工作环境、认同感和成就感,希望能学到知识和技能,有自我发展和提升的空间。他们更加看重发展前景、社会地位和人身权利,渴望市民身份认同、待遇平等及融入城市。

(三)多变性

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大多16岁到20岁出头,其思维、心智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因此外出务工观念亦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他们绝大多数未婚,即将面临着结婚、生子和子女教育等问题,也必然要承接许多可以预见及难以预见的人生经历和变化;他们大多刚从校门走出1-5年,虽然满腔热情、满怀理想,但是,职业经历刚刚开始,职业道路尚处于起点阶段,在职业发展上也存在较大的变数。

(四)边缘性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对农业生产活动不熟悉,又主要在城市生活,与家乡渐行渐远,脱离了输出地政府的监督和基层组织的管理,农村对其影响力日益弱化。而一些输入地基层政府部门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还没有做好相应准备,现有管理与服务跟不上农民工的输入规模与现实需求。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社会边缘人处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管理的真空地带。新生代农民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又无法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最大雇主的中小企业,也是一个新生的社会经济组织,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两个新生的、又都是比较困难的群体相伴相生,非常容易产生利益上和观念上的冲突。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可以说,“拔根农村”比较彻底、“扎根城市”力不从心,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

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的现实障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大需求,第一层次是生理的需求。生理的需求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第二层次是安全的需求,没有安全感,人就不可能有归宿感;第三层次是社交或情感的需求。不但有亲情、爱情,而且有真挚的友情、邻里情;第四层次的需求是尊重,自由表达权是尊重的基础;第五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就是能够实现自我的价值,有成功感、成就感。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难以在城市立足,又不能适应农村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传统二元社会结构中衍生出的“第三元”,在再社会化、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

(一)生存障碍

由于财政、社会保障条块分割体制的存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和失业登记、劳动合同签订、就业援助、技能提升等工作没有纳入地方政府工作目标。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只有36.9%[2]。由于文化素质较低,主要集中在建筑、采掘、纺织、冶金、餐饮、商贸等条件艰苦、污染较重的行业和第三产业一些收入较低的岗位。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仍以非正规就业为主,频繁跳槽,流动性很大,不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据统计测算,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中只有20%在城市稳定就业,近80%处于不稳定状态[1]。没有稳定的就业,就难以有自身的成长积累,难以有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难以保证收入稳定增长。

(二)安全障碍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发展的建设者,也是城市生活的守望者。他们创造和改变着城市,保障着城市24小时的运转和生活,但他们却被城市“遗忘”和“边缘化”。城市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重监管轻服务,重使用轻规划。为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与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出现以血缘、地缘、业缘为纽带的集聚。当出现矛盾纠纷时,因沟通渠道不畅,群体性失语现象比较明显,有时被迫法外维权,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加上近年来依附于户籍制度的教育、医疗、住房等一系列生存费用的上涨,职业安全隐患多,使新生代农民工很难成为在城镇安居乐业的市民。

(三)社交障碍

新生代农民工正值充满憧憬和幻想的年龄,对交友、恋爱、结婚有着十分强烈的渴求。但特殊的经历和境遇又使他们的追求和现实存在一定距离。由于生活在集体宿舍、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工资收入低、就业行业农民工男女比例失调,他们中很多人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困境。再加上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不足,以及社会人文关怀的欠缺,苦闷、孤独、焦虑与无助使他们缺乏幸福感。长期的心理、精神需求被忽视,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疏导机制,极易心理失衡,一旦有事就有可能出现情绪失控,产生极端行为,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四)尊重障碍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平等、信任、友爱、诚信的基石,社会这个大家庭,每个成员间的相互尊重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更是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规划上已经不再满足过去那种简单的生存需求,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汗水和付出融入到城市中,渴望拥有更为体面的劳动和福利,用劳动赢得尊严。但因未获得城市户籍和市民身份,政府、企业和市民对新生代农民工人文关怀不足,有时甚至被歧视。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他们权利表达的渠道都很少,权利表达渠道的狭窄,导致他们的权利诉求总是被漠视。

(五)发展障碍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不仅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一种转变,也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而是社会权利、角色意识、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等一系列变迁过程[3]。新生代农民工怀揣梦想进城,渴望变成真正的城里人,但他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职业技能、心理素养等基本素质,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时,农民工的发展上升问题、他们的明天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突出表现在技能培训、职业发展指导、继续教育严重不足,身份及地位上升通道并不通畅。

三、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的成因

“十二五”时期,新生代农民工将成为城市化的主角。为保护农民工的基本权益,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诸多针对农民工的保护与服务政策。然而,城市社会的多重阻隔,严重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适应和融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根本原因

我国现行城市管理体系仍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实行“一国两策”,将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严格分离。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享受的权利不平等,以及城市群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各种偏见,严重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是非农产业,但是身份是农民,他们居住生活在城市,户口却在农村。他们尽管较长时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但是整个社会并不认为他们归属于城市,而是认为他们归属于农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无法像城市市民一样,平等地就业、平等地获得工资报酬、平等地享受社会保障和城市发展所创造的各种文明成果。

(二)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是直接原因

由于农民工在城市处于一种非工非农的尴尬境地,尽管新生代农民工阶层数量庞大,但很少参加各级党代会、人代会、工会和企业职代会,遇到困难时很少得到专门组织的救助、互助,加上信息渠道的不畅和流动的不确定性,他们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利益诉求。同时,城市社区没有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制度规定和条件,农民工不能实现参与社区政治的愿望。农民工自身的素质也限制了其参与社区政治的广度和深度。农民工对城市管理的参与程度过低,导致自我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差,对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影响微弱。作为农民,参与村委会选举是农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但农民工常住城市,受选举利益的关联性、时空阻隔,及信息不畅和选举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一般不会回原籍去参加选举,导致其政治权利形同虚设。无法参与村民代表大会,又与城市基层民主制度隔离,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的不畅通,阻碍了他们合法、有效地利益申诉,不利于维护和争取自身利益。

(三)综合文化素质偏低是主要原因

新生代农民工素质不仅关系生存和就业,还影响其身份地位的提升。与父辈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的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教育水平、知识结构、职业技能、观念意识、生活方式等方面,其自身素质与城市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和城市现代文明生活的需要仍存在较大差距,存在社会阅历浅、文化素质低、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自卑等问题。受自身文化、技能、社会关系网络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也影响了他们在城市的维权、政治参与和人际交往,使之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位于城市的底层。

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主要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生力军,并将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转型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资源。必须从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局出发,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诉求和面临的障碍,既立足当前,帮助他们解决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又着眼全局和长远,推进城乡联动改革创新,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有序融入城镇,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一)创新城市公共管理制度,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

传统的户籍制度以及所依附的二元福利制度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障碍。必须加大户籍及相关福利制度改革,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一要建立统一高效的协调管理体制,加强输入地和输出地政府间的衔接与协作,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转移的组织化和有序化程度[4];二是不再出台与户籍挂钩的社会福利政策,从制度上淡化身份差别和身份意识。同时逐步剥离附加在户口上的社保、住房、子女教育等社会福利,让其仅成为公安部门进行人口登记管理的手段;三要积极探索根据新生代农民工技术资格、工龄、社保缴纳年限等为条件,采取积分式、择优式、渐进式等方法,设置准入门槛,确保符合条件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尽早转入当地城市户口,享有与当地市民同等的待遇;四要在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村的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按照“体系完善、制度对接、水平适度、覆盖广泛、重点突出”[5]的总体思路,逐步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基本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制度,逐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看病难、子女入学难、住房难、权益维护难、融入城市生活难等问题,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一起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创新劳动就业制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生存能力

就业和工资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最基本条件,必须创新劳动就业制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生存能力。一要加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完善劳资争议处理机制,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就业的各项歧视性规定;指导新生代农民工签署劳动合同,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加强各地就业信息的沟通与共享;二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政策扶持力度,出台面向中小企业的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扶持措施。鼓励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自谋职业、返乡创业、兴办工商服务小企业,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渠道;三要采取职业教育与在岗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养相结合,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等方式,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创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同时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减少就业的盲目性,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高收入;四要通过规划加强区域协调,进一步优化城镇群布局,大力促进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着眼于各地的特色优势,把一批经济基础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环境承载力较强的县城(镇)培育成产业支撑强、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人居环境良好的经济强县和强镇,提高其产业和人口聚集能力,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就近转移和就业。

(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必须减少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营造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一要以农民工需求为导向,整合延伸到社区的人口、就业、社保、民政、教育、卫生等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建立以社区服务站为主体的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并将农民工服务管理纳入其中,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工服务平台;二要探索建立农民工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社保经办、政策咨询、法律援助、文化娱乐、计划生育和公共卫生服务、居住登记和公共证件办理、劳动争议仲裁和调解、党团组织管理等公共服务;三要充分发挥现有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就业扶持服务,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推动拓宽新生代农民工参政议政渠道,积极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心理疏导和婚恋交友服务。

(四)创新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提升,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自我发展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安全生产素质、公民意识、职业规划意识、法律知识、文化修养、子女教育和城市生活常识等。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提升,既要发挥国家、用工单位及社会相关部门的积极性,也要发挥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民工素质提升问题,把它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目标考核工作总体部署。增加财政资金投入,通过政企民联动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工素质教育和培训。一是建立多功能教育培训体系,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输出地和输入地规划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学校和实训教育基地,同时推行专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程;二是针对农民工各个层次的不同需求,开展“订单、定点、定向”、或“送教上门,工余学习”、或网络大学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形成常态化的制度安排;三是完善多元化教育培训机制,由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分担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建立起促进农民工成长成才的激励机制和长效保障制度;四是在新生代农民工集中就业、生活的企业和社区,建立和完善生活、学习和锻炼等公共服务设施。如充分利用社区阵地,围绕农民工关心的话题,组织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人员开展访谈、对话和交流,积极引导农民工融入城市文明。通过定期开展“社区邻里节”、“邻里赏月茶话会”、“好邻居评选”、“好邻居趣味运动会”、“家庭厨艺秀”、“社区文化体育节”、“全民健身社区行”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为社区农民工和本地居民搭建一个感情交流与沟通的平台,让他们“相知、相识、相亲”,使农民工感到人格上得到尊重,身心上得到愉悦。五是逐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在各级党代会、人大、工会代表大会及企业职代会中的比例,增加其参政议政、权益表达、参与决策管理的渠道和机会。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不断畅通他们反映诉求和问题的渠道,让他们拥有“话语权”,成为社区“自家人”。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融入城市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韩长赋.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的路径[N].光明日报,2012-03-16.

[2]杨 昕.新生代农民工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8(9):8.

[3]翟秀海.谈农村城镇化与农民市民化的协同发展[J].商业时代,2009(16):7.

[4]中国工运研究所.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判·对策建议[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120.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设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49.

责任编辑 莫仲宁

作者:罗继红

上一篇:艺术资源开发音乐艺术论文下一篇:一体化生产线班组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