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审计毕业

2024-05-15

环境审计毕业(精选六篇)

环境审计毕业 篇1

一、环境审计与审计的联系

(一)环境审计是审计的一个分支

由于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表现,即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产生的,而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又依赖于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得出如下结论:环境保护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基于说明问题的需要,我们可以把企业的经济活动分为常规经济活动(即诸如环境、质量等特殊问题的经济活动)、环境经济活动(即与环境问题有关的经济活动)和人力资源经济活动(与人力资源问题有关的经济活动)等,由此受托经济责任也可分为受托常规责任、受托环境责任、受托人力资源责任等。鉴于此,我们可以说受托环境责任是受托经济责任的一个方面,审计的对象是受托经济责任,环境审计的对象就是受托环境责任。环境审计以审计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是对审计的一种继承;同时,它是在受托经济责任向受托环境责任扩展后形成的,是对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环境审计与审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对于审计的本质,众说纷纭。但不管审计的本质是什么,环境审计作为审计的一个分支,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对于审计与环境审计来说,只是审计对象不同(或受托经济责任或受托环境责任),但它们在本质上都可以概括为一种监督、一种评价、一种鉴证,亦或一种控制。

(三)环境审计与审计的形成动因是一致的

受托环境责任是受托经济责任的一种,因此可以说它们都源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即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环境审计和审计形成的共同动因。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受托经济责任所包含的内容有所不同,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它的发展呈现出一种逐步扩大的趋势。受托经济责任最初表现为一种保管责任,而后发展为受托财务责任和管理责任,当自然资源匮乏和环境危机产生后,受托经济责任又进一步扩大到环境责任。

二、环境审计与审计的区别

尽管环境审计是审计的一个分支,但其亦有自身的特点。

(一)学科的交叉性和融合性

环境审计是集审计、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医学、环境法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一门边缘学科。但是,它并不是这些学科的简单拼凑,也不是相关内容的简单相加。它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体系和特色。

(二)范围的宏观性和微观性

从宏观角度看,环境审计可以涉足国家的长远规划,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比如国家重点环保项目建设审计;从微观角度看,它涉及到一个企业单位的日常经营管理,企业单位的日常经营决策必须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两个方面,甚至在特殊情况下为了保证社会效益而不惜以牺牲经济效益为代价,从而树立其自身良好的公众形象,比如环保设备投资项目审计。

(三)审计内容的特殊性

由于环境会计体系尚未建立,环境审计内容不可能局限于会计资料,或将会计资料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环境审计人员从会计报表中能够直接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非常有限。这就要求环境审计人员必须搜集其他与环境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使其在环境审计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对环境审计研究的启示

环境审计是审计的一个分支,与审计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环境审计研究应大量借鉴审计的已有研究成果。但环境审计研究又必须考虑其自身的特色。

(一)必须处理好环境审计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认为环境审计研究是一种开放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必须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环境审计,处理好各相关学科的关系,使它们充分融合。

(二)必须处理好环境审计与常规审计的关系

环境审计小议——环境审计亟待加强 篇2

在的违法行为,促进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加强环境管理。

一、为什么要加强环境审计

环境危机正在威胁全球,环境审计是人类加强环境保护为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有力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要求。

西方有些发达国家很早就感受到了环境恶化的危害,所以社会环保意识较强,并且环境审计起步也较早,有的国家审计总署设立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司,内设环境资金审计处和环境效益审计处,组织会计师、科技专家、项目评估师、公共政策专家等方面专业人才,开展了土地开发经营项目成本和效益的评估,分析项目运作的合法性及效果,开展了国家能源与能源政策对保证国家能源来源和供应的影响力评估,开展了国家污染治理项目投入和效果的评估,开展了对垃圾和核废料管理处理有效性的评估, 开展了国家采取政策应对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环境问题有效性评估以及其他方面的评估。评估为完善环保法案,促进合理使用资金,加强环境管理,改善环境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也还应看到,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环境审计起步早一些,但也没有很好扼制气侯变暖、南极臭氧洞扩大、土地沙漠化、海洋赤潮等环境恶化现象。从另一种意义上讲,西方工业化较早国家过早对环境的破坏是欠了发展中国家一笔环境治理债。西方发达国家应当付出更多的财力和物力来治理恶化的环境,并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加强环境审计与国际合作。

我国近年来开展了环境审计。曾提出要关注企业污染防治情况和因决策不当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对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情况,生态破坏等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并具体组织在这方面作了积极尝试。探索了环境效益审计路子,还探索了建立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国环境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评价促进了政法部门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更好地服务了社会。

在环境审计上,我国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应看到在专业人才配备上不全,环境审计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还应加大对侵占、挪用环保资金的查处力度,加大对环保资金使用效果的审计力度,加大对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督的监督力度,促进环保立法、环保执法和落实环保措施。

二、如何加强环境审计

(一)尽快制定环境审计标准,制定特殊项目标准采用原则和方法

西方发达国家为审计工作制定了详实的细则,譬如审计计划、审计报告等都有要求,无论那个层面进行审计都要严格遵照执行的。尽管我国现已颁布了多部环境保护法律,多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几百项环境标准,基本形成了审计及环境法律法规监督体系,但缺乏具体实施的指导,也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环境审计依据既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又是审计组织开展环境审计的前提,由于缺乏相关的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在对环境效益进行评价时有难度,审计风险较大。如对环保资金的界限欠缺具体规定,影响环保资产、负债、成本的核算,有些环保的效果和成本难于计量,目前按照推算产生的资料很难作为审计依据,有些环保事项为非货币计量,其成果或损失在会计信息中披露存在缺陷。

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一要建立可操作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避免环境审计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环境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方法等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应尽快建立相应机构,研究和制定一套统一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基本核算体系,为环境审计建立基础,促进环境审计工作的深入发展。三要严格环境标准管理制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国际环境标准,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环境标准,另一方面,要合理制定环境标准实施计划,充分运用环境监测手段,监督检查环境标准的执行。

有的环境审计项目和其他项目缺乏共性标准,这种情况就须采用‘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方法,利用项目立项时的可行性研究及可依的相关规定。

(二)发展环境审计的效果审计

西方发达国家,效果审计在环境审计业务中已经达到近八成。效果审计主要涉及到项目和管理活动,审计目标是项目及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展全面的环境效果审计,涉及的领域较少。近几年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一般都是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审计主线,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主要集中在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管理方面,而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对履行国际公约和政府环境政策审计监督等内容,基本上处于空白。环境审计限于事后审计的消极防范,与整合和重新配置有限的环境资源,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以提供决策依据的目标相差甚远。

认识到不足,我们应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环境审计在绩效方面的长处,围绕人大、政府关心的热点、难点

和社会关注的问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项目管理活动的效果审计,为完善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三)尽快引进和培养审计人才

环境审计需要多门类的专业人才。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企业建成投产了,企业每月需要消耗多少能源和原料?与国家的能源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什么影响?每天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三废是什么类型?量是多少?有多大的危害性?流向何处?该怎样处置?应该投入多少资金治理?有无回收再利用的价值?再比如,一项政策出台,会拉动哪些相关的产业?会对区域规划产生多大的影响?会对环境产生多大的影响?产生的效应和负效应各是多少……这一系列的问题该如何评估?显然是需要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才能做到。

西方发达国家环境审计人员是向全社会招聘,涉及多个学科和专业,有的是来自多个行业的技术人员。不仅体现了较强的专业性而且还考虑到未来审计发展方向的要求来选配审计人才。每位审计人员每年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宏观意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具有开展对绩效审计的能力。

而我国还缺乏一支由复合型专业人员组成的环境审计队伍。环境审计需要涉及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挑战。目前现有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审计专业或经济类专业毕业,也未全面涉及过环境审计,而环境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不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缺乏专业环境审计人员是当前环境审计亟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我国环境审计的现实,必须加强现有审计人员培训力度,引进熟悉环保知识、环保技术的专门人才,充实审计队伍,为搞好环境审计工作打下人才基础。同时要及时总结环境审计的经验,逐步建立起环境审计的理论框架、作业规则与报告标准,使环境审计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为环境审计打好理论基础。

(四)重点发展县域环境审计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以乡镇企业拉动下的县域经济增长为主。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环境污染。能看得见的是废水、废渣,看不见的是废气、噪音、电磁辐射等。这些不起眼的隐形杀手在侵害着不分年龄和性别所有人们的健康。

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乡镇企业,是否有一个创造一百万税收而需要我们用上百万才能治理好其污染的乡镇企业存在呢?这确实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为此,我们要发展县域环境审计,充实相关人才,建全相应机构,制定县域环境审计可依据的实施细则。

(五)增强人们环保意识

审计环境与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研究 篇3

一、审计环境对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需求

所谓审计环境,是指各种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审计产生、发展和变革的因素的总和,它们的作用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审计的目标定位、职能划分、审计体制的设置、行为过程及审计效果等。具体而言,审计环境对政府资源审计整合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型国企改制上市和海外投资的需要

十六大报告明确了政府审计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需要一方面继续原来的财务收支审计,另一方面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目前,大量国有企业随国际竞争的需要加速了改制上市和海外投资的步伐,大多组织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经济业务多样,非常规交易频繁,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调查取证才能完成对其经营决策和业绩的审计评价。其次,在其参与海外基础设施招标投标、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也容易爆发商业犯罪和国有资产流失,需要政府审计有效防范,并妥善处理政府审计与海内外投资者的关系,这大大提高了审计的复杂程度,需要有效整合各种审计资源以应对。

(二)环境审计的需要

在我国,环境保护、减排节能是一项基本国策,适时开展环境审计的探索和研究也是政府审计义不容辞的新目标和职能。而环境审计是集环境管理、环境医学、环境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和工程学等诸多学科理论为一身的一门边缘学科,在审计中既需要运用常规审计的基本理论,也是对常规审计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审计机构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尤其是当技术化程度不断增强时,有时审计人员从所得到的信息中不能得出任何结论。克服这一困难的做法必须是有效整合资源,包括系统外的资源,聘请外部专家,以得到相关权威部门如环境部、资源部等的支持才能有效完成审计新目标。

(三)深入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需要

政府绩效审计主要是对政府行政活动的花费、运作及其社会效果等方面进行审核,加强财务控制,完善信息反馈,使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传递公共服务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更具有效率和体现公平性。目前,政府绩效审计已经是西方政府改革所普遍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推动着政府公共行政向民主化管理模式发展。在我国,公民对教育、医疗、住房等与公共需求有关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和项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体现这些领域公共管理的公平性和效益性,需要政府审计开展绩效审计适应这一变革。由于目前我国一些行政管理部门职能重叠、事权分散、办事效率低等现象仍然局部存在,因此,政府审计需要整合配备资源,才能有效完成审计任务并在审计中妥善处理好各种审计关系。

二、审计环境对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制约

(一)缺乏法规明确支持

目前,《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负有指导、监督和管理的职责,但对整合利用其审计资源等问题并未做出明确规定,整合的相关条款仅仅散见于一些系统内文件和谈话之中,很不完善。同时,由于我国政府审计体制的统一性和对应性,地方审计体制参照中央审计体制的“模块”进行复制,这样,在《宪法》和《审计法》的总体框架下,地方各级政府也均未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提出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相关法律规定。因此,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审计资源整合均难以获得经费和其它配套政策的保障,保持持续的机制创新。

(二)政府审计体制的独立性困扰

所谓政府审计体制是政府审计机关的设置、法律地位、隶属关系、职责权限等方面的体系结构和制度的总称。我国属于行政型审计模式,即审计工作对政府负责并向政府和人大报告工作,这样设置的优点在于审计工作与政府各项经济工作紧密结合,有利于加强党和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与监督,强化政府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高度统一的经济决策、执行与监督权力,体现“强势政府”的高度权威和执政党对政府的领导,也有利于审计工作获得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持,充分显示了政府审计体制鲜明的政治性。但缺点在于审计机关对同级政府活动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一方面,审计目标和任务取决于领导者的觉悟和重视程度,而行政领导根本没有足够的动力促使审计机构对自身行政绩效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另一方面,特别是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同级政府领导和上级审计部门业务指导的“双重领导”模式,但在组织、经济和人员的配置方面都严重依附于同级政府,审计没有足够的独立性,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审计署掀起的“审计风暴”在地方审计中往往得不到回应,社会对地方审计机构的理解和认同程度也随之下降,地方审计机关整合资源既得不到其它行政机构的强力支持,又难以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严重制约了整合的力度和深度。

(三)经费拮据

经费独立是确保审计监督独立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政府审计资源整合与利用的前提条件,因为社会审计机构是营利性的,要讲求经济效益,利用其人力资源必须付费。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国家审计项目的实施,根据现行审计纪律的要求也应据实支付报酬。但是目前整合政府审计资源面临的一个极为现实的难题就是经费拮据。按照当前管理办法,国家审计经费核拨以审计机关人员数量和审计项目数量为计算基础,列入财政预算,由本级政府予以保证。但在实际操作中,地方各级政府普遍将审计机关视同一般的行政单位,按从紧的原则安排,再加上一些地方财力紧张,有些审计机关的审计经费除去人头费等行政经费后,少之又少,不得不依附或迁就于财政部门甚至被审计单位,严重违背审计的独立性原则。有统计资料显示:多年来,国家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所查出的单位违纪金额都高于地方审计机关所查出的单位违纪金额,最低也是27倍以上,最高则达113倍。这个数据,足以说明地方审计的监督力度远远不够,而经费的缺乏和独立性不够就是很重要的原因。

(四)计算机审计环境下的质量控制不成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审计方式从桌面审计系统到绕过计算机审计发展到穿过计算机审计再到计算机网络审计方式,几乎已经将所有的审计技术和审计内容都包容到了网络审计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审计人员的观念、素质以及工作方式和技术手段均发生了重大变革,审计人员无时无刻不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审计业务,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政府审计工作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审计缺乏全面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在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协助审计时,尚缺乏成熟的规范去指导他们执行审计抽样和审计取证,大大增加了审计检查风险。

三、协调矛盾,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现实选择

综上所述,由于审计法规、审计体制、审计经费等诸多环境因素的限制,政府审计资源整合与利用的力度和深度还远远不能满足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审计目标的需要,而纵观以上的制约因素,又主要根源于我国的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由于这些制约要素鲜明的政治性和路径依赖特性,即使证明这些制度均衡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但是由于放弃它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因此变革它的成本会高昂到足以阻止变革本身,这样,在短期内改善审计体制以迅速提高政府审计经费、扩展审计职能、优化资源配置的想法和期盼是不现实的。因此政府审计特别是地方审计机构在现阶段环境下,需要针对审计对象的变化,选择现实性的资源整合途径。

(一)围绕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合理调配审计人力资源

首先打破业务处室界限,实行审计项目负责制度和相应的激励制度;其次,在条件成熟的一些地方,可以通过修订地方性审计法规和条例,对本行政区审计机关的职责权限、领导关系、隶属关系和报告关系等进行改善以适应本地区政治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努力谋求在本省市范围内,对下属各级政府审计资源进行重组,上下联动,协调配合,把符合具体审计项目需求的人员集中起来优化配置以有效实现审计目标。由于地方政府审计人员数量相对庞大,机械模仿建行等大型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模式,将审计人员集中在省局和省会办公的模式不一定适合政府审计,但其设法改善基层审计人员的隶属关系,提高审计独立性的改革思路值得学习。

(二)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的资源整合原则

虽然在美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政府审计机关将绩效审计项目外包给社会审计机构,同时通过行业组织对参与国家审计的社会审计机构实行资格管理,并规定费用由政府预算和审计对象共同承担是国际通行做法。但在中国,由于审计经费的限制,大量地将政府审计项目外包仍然是不现实的,也缺乏成熟的质量规范制度。因此,我国政府审计的资源整合仍然需要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原则,加强对政府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协同工作能力,加大引进复合型审计人才的比率,必要时从外部聘请行业专家提供技术支持。

(三)注重成果转化,促进资源共享

政府审计项目的管理者应注重信息和技术资源的整合,将审计结果和审计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和提炼,实现信息化和系统化,以便审计人员充分地予以借鉴、分析和利用,同时促进政府审计与其它经济监督管理机构的资源共享。这需要分三个步骤实现:首先,健全政府审计内部各地区、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加强信息反馈,互相促进;其次,主动与税务、物价、工商、监察、银行等部门加强沟通,实现监督工作的有机结合,利用电子政务平台或其它授权网站实现资源共享;第三,正确划分信息沟通的权利和义务,资源共享有利于避免对被监督单位的多头审查,节约检查成本,提高监督效率,但受网络信息的时效性和风险性的限制,容易产生检查风险并难以界定责任,因此,科学界定提供、使用和维护信息的权利和责任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质量。

(四)提高外联项目的预算管理并促进规范指导

政府审计机关在负责审计计划制定和外联审计项目的预算管理时,应积累经验、提供充分的证据显示需要外联审计项目中需要聘请的专家、社会审计机构人员和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费用定额等详细的预算数据,以获取政府的经费支持。同时,在指导和监督社会审计机构等按照既定目的和方案实施审计项目时,应加强规范指导,如在独立性约束、审计抽样、审计取证、审计工作底稿管理、审计信息保密、职业判断等方面的质量控制和规范指导等,避免整合资源的风险,提高整合资源的效益。

总之,政府审计资源整合是转型期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发展的产物,体现了新的政治经济环境的需求。但是,另一方面,在转型期,我国政治体制环境与经济环境发展的不平衡制约了政府审计资源整合与利用的广度与深度。因此,需要认识政府审计环境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准确界定政府审计的目标、职能,协调矛盾,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以健全民主政治体制。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审计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改善审计环境。

参考文献

[1]马曙光.政治制度、历史传统与中国政府审计体制选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6).

[2]卢家辉.关于整合审计资源的思考[J/OL]http://www.studa.net/Audits/060722/14504098.html.

[3]张庆龙,宋晋芳.公共财政改革与国家审计资源重新配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4).

[4]尹平.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利弊权衡与改革抉择[J].审计研究,2001(4).

审计毕业论文参考 篇4

审计程序在审计实践中作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经营管理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导致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经济环境的发展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面临更高的要求,为规避审计风险,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注册会计师开始采用分析性审计程序,从而令审计工作既有效率,又有效果。本文将对分析性审计程序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分析性程序,审计

分析性测试,是审计人员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审计手段,是帮助审计人员全面把握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科学评估审计重点的技术方法,也是总体评价审计发现、检查审计成果合理性的有效手段。分析性程序一般作为审计取证的一种辅助手段使用。本文将对分析性程序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展开探讨。

一、分析性审计程序的特点

分析性审计程序既可以降低审计成本,又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分析性审计程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分析性审计程序是获得审计证据更为客观的方法

分析性审计程序的运用是基础会计信息以及非会计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其内在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关系也是稳定的,只要注册会计师分析得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分析性程序中发挥其自身的创造力,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分析性审计程序就可以提供更为客观的审计证据,也能够对审计对象业务中的关键因素和主要关系做更好的理解,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报表数据的潜在关系,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指导。

(二)分析性审计程序可以节省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分析性程序可以耗费更少的审计资源提供相同的或者相对更好的审计证据,分析性程序有时会被描述成发现和形成证据的技术,同传统的会计报表细节抽样审计方法是不同的。分析性审计程序是利用信息间的内在关系来判断数据的合理性,并不局限于审计对象的财务报表,而细节抽样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存在的证据进行收集以及检查来证实注册会计师的判断,两者相比,成本是不同的。分析性审计程序通过模型的构建以及会计师的经验以及知识就可以判断,可以大大的节省审计资源,而且在电算化的时代,通过利用电脑,分析性审计程序的优势能够发挥出来,在节省审计资源的基础上也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

二、分析性审计程序的关键

分析性审计程序的关键在于分析以及比较,要分析所收集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即相关性,而且要保证搜集数据的可靠性,并且剔除其中的不合理因素。然后利用审计人员积累的经验以及收集的合理标准,对照分析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以及信息,从中发现异常的变动、不合常理的趋势或者比率。

(一)应考虑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比较基准

运用分析性审计程序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数据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因此,在进行分析性程序时,首先要分析所收集数据之间存在的关系,即财务信息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财务信息与相关非财务信息之间的关系。财务信息各要素之间存在相关性以及内部勾稽关系,例如应付账款与存货之间通常有稳定的关系;当然某些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之间也存在内在联系,例如存货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判断存货总额的合理性。其次,应该考虑数据信息之间的比较基准。在运行分析性审计程序时,注册会计师要注意将被审计单位本期的实际数据与上期或者以前期间的可比数据进行比较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在运用以前期间的可比会计信息时,注册会计师要注意被审计单位内部以及外部的相关变化。也可以将自己的预期数据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上反映的金额或者比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异常情况,这都是分析性审计程序的关键点。

(二)要合理确定分析性审计程序的应用方式

分析性审计程序在所有的会计报表审计的计划阶段和报告阶段都必须使用,在审计测试阶段可以选择使用,但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过程中要合理确定分析性审计程序的应用方式。应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可以采用比较分析法,可以用于实际与预算计划进行比较,发现实际与预算的差异,分析原因;将本期同上期比较,判断本期指标的是否存在异常;同业比较,判断被审计单位数据指标的正常性。其次,可以采用趋势分析法,可以用于财务审计中的问题揭示以及管理审计中的前景预测。第三,可以采用科目分析法,通过选择借方或贷方科目编制对照表来登记对应科目,查明对应关系是否正确并且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主要应用于容易发生错误以及弊端的会计科目。第四,可以采用回归分析法。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可以计量预测的风险和准确性水平,量化注册会计师的预期值。

三、分析性审计程序在审计实务中的具体运用

(一)分析性审计程序在风险评估阶段的具体运用

在风险评估阶段,利用分析性审计程序的目的是帮助注册会计师发现财务报表中的异常变化,或者与其发生而未发生的变化,识别潜在的重大错报风险领域,通过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帮助注册会计师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关系,在风险评估阶段,分析程序就要识别那些可能表明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异常变化,因此所使用的数据汇总性比较强,在此阶段,分析性审计程序的主要对象通常包括对账户余额变化的分析,使用分析性审计程序的精确程度以及比较的指标范围,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以及注册会计师自身的素质而定。其次,要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预期关系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让注册会计师进一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了解重大事项或者决策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第三,根据分析性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应该识别是否有异常的数据关系或者意外的波动,因为这都可能是重大审计风险的预警信号。如果出现异常的数据关系或者波动,要作为重点审查项目进行调查,在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基础上,考虑运用检查、观察等其他审计程序,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新晨范文网

(二)分析性审计程序在实质性程序中的具体运用

实质性分析程序与细节性测试都可以用于收集审计证据,以此来识别财务报表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实质性分析程序不仅仅是细节性测试的一种补充,在某些审计领域,如果重大错报风险较低而且数据之间具有稳定的预期关系,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使用实质性分析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首先,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实质性分析程序对特定认定的适用性时,要考虑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越高,注册会计师应当越谨慎使用实质性分析性程序。另外在对同一认定实施细节测试的同时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可能是适当的。其次,要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注册会计师在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对已经记录的金额或者比率做出预期时,需要采用内部或者外部的数据,这样数据的可靠性直接影响根据数据形成的预期值,注册会计师计划获取的保证水平越高,对数据可靠性的要求也就越高,这样分析程序就越有效。第三,要做出预期的准确程度,准确程度是对预期值与真实值之间接近程度的度量,分析程序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形成的预期值的准确性,因此,在执行分析性审计程序时,要做出预期的准确程度,保证精确度。

(三)分析性审计程序在总体复核阶段的具体运用

在审计完成阶段,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执行分析程序对财务报表进行整体符合,以此来判断审计结论是否恰当以及财务报表的整体是否公允:首先,是对财务报表重要比率的分析,在前期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获得了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各项财务数据以及非财务数据,在总体复核阶段,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总体把握财务报表的合理性。其次,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报表审定数同行业平均数据或者以前年度的数据进行比较,来判断财务报表上的数据是否合理。第三,要确定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否对会计报表上的数据产生影响,进而确定报表数据是进行调整,还是披露。

参考文献:

[1]锁琳,浅谈分析性复核程序在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审计中的运用[J].邵阳学院学报,2007,(05)

[2]吴有庆,浅论分析性复核在审计中的应用[J].当代经济,2007,(07)

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的挑战 篇5

关键词:审计环境,舞弊审计,挑战

一、对舞弊及舞弊审计的理论概述

1. 相关定义

(1) 舞弊的定义

舞弊是个比较广泛的法律概念, 企业经营中的舞弊行为不仅能使财务报告出现信息失真问题, 还会导致企业战略和制度执行发生偏差等危害, 进而损害企业经营效益。但舞弊与差错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区别:差错所造成会计财务报告的行为是无意的, 而舞弊则是有意造成会计财务报告的差错。我国发布的关于审计的准则中有明确说明:“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或是员工用欺骗的方式获取不当或是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因此, 审计人员在审计时要关注财务报表舞弊和侵占资产舞弊。

(2) 舞弊审计的定义

舞弊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始终坚守职业的谨慎原则, 是在充分的预测和分析之后, 确定舞弊行为已经、正在或者将要发生, 从而进行的以揭露为目标的审计。这种审计, 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行为, 因此, 舞弊审计不仅是对舞弊行为发生之后的审计调查, 还包括针对舞弊正在或将要发生的防范和监管活动。与常规审计相比, 舞弊审计具有以下特点:它是一种发现性的活动, 具有重要性、随机性、广泛性和风险性。

2. 舞弊审计的目标及方法

(1) 舞弊审计目标

舞弊审计的目标是调查与揭露那些故意歪曲的记录以及非法占有资产的舞弊行为, 确定舞弊损失的金额及问题的影响范围, 以保证企业战略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保障企业内部控制能够规范的实施, 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客观性、相关性和准确性, 也保障企业资产的完整, 经营管理能够按照规范科学的制度来实施。

(2) 舞弊审计方法

舞弊审计是通过执行风险评估、分析性程序、与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及各层次员工开展座谈讨论并就相关问题进行问询等审计程序对存在舞弊可能性及时发现并对舞弊是否给财务报表造成重大错报进行清查, 力求在揭示管理舞弊、降低重大错报风险方面有所作为, 并围绕这一目标开展风险分析、评估与应对的审计程序, 体现一种风险意识而非利益意识。审计人员必须对可能的违法违规行为的线索保持警惕, 对于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 审计人员应予以严格审查, 包括:对这些行为存在的可能性、已有的控制和监督、以及对全面的控制环境进行评估。

二、审计环境的新变化

1. 审计责任的变化

根据受托责任理论, 审计是随着受托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并随之发展而发展。在受托责任明确之后, 从客观上就存在着委托人需要对受托人进行监督。为了减少受托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对财务报表进行伪造、降低管理层发生舞弊的可能性, 委托人更多地依赖于审计。

2. 审计手段的变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 信息处理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通过计算机网络, 审计在处理相关信息时的手段更加多样、灵活, 同时使审计能够触及更广阔的空间。传统的手工会计在计算机的网络系统的快速发展条件下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这大大增加了错误和舞弊的风险, 因此就需要加大对这方面问题进行审计和监督。

3. 审计内容的变化

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 知识、信息和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作用不断增加, 信息使用者对无形资产的价值、是否足够先进、对企业发展是否十分重要等会十分关注, 而且信息使用者出于对企业整体效益的考虑要求更了解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 因此审计开始涉及到更广领域, 而不仅仅是针对财务活动方面。

三、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变化, 审计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舞弊审计要想应对审计环境所带来的挑战, 就要时刻保持警醒和怀疑的态度。那么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都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就值得我们去研究。

1. 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的影响

(1) 审计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

舞弊审计是一个不受任何组织影响的独立性工作。这样可以发挥其自身的巨大作用。在整个审计过程中, 舞弊审计对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督。对审计工作中的舞弊行为采取具体的分析。从而预防了舞弊现象的发生。但由于审计环境不断发生变化, 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也随之加大,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的信息也越来越多。此时, 审计人员要想得到更多的资料就需要到当地的工商、税务等管理部门去获得资料, 这样, 舞弊审计的独立性就由此被破坏了。舞弊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深大程度上要依赖当地的工商、税务等管理部门, 使舞弊审计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2) 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目标也有一定的影响

最初舞弊审计侧重于审查财务报告和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是否存在舞弊行为来保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因此舞弊审计工作的开展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在审计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企业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经济内容逐渐增多, 并且更加复杂, 导致舞弊审计工作的开展十分困难, 最初的舞弊审计目标已经无法适应舞弊审计发展的需要, 舞弊审计目标不仅局限于保障财务信息准确和杜绝管理层舞弊, 还要将目标扩展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从源头上防止舞弊问题产生, 完善企业各项经营制度以最大化的降低舞弊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3) 环境的变化对舞弊审计对象有着直接影响

经济发展快, 审计环境不断的变化, 要进行舞弊审计的单位也是逐年上升, 审计对象也由原来的简单化发展到复杂化, 在审计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 舞弊审计的对象也越来越不清晰。技术的不断改进, 使财务信息的载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财务信息的载体多数为磁质媒介。这样一来, 舞弊审计人员想要获得财务信息载体就变得难以捉摸。

(4) 审计环境的变化要求审计人员素质更高

随着信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 舞弊审计工作也引进了先进的高科技技术手段。这就要求舞弊审计的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多种审计信息技术, 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 严格把控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 能够独立评估财务报告并做到精准的分析。不仅如此, 舞弊审计人员还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 并且拥有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在审计环境变化中更快更好的适应, 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作用。

2. 舞弊审计遇到的挑战

(1) 审计角色定位亟待转变

在审计发展初期, 审计主要是满足委托人对受托人的经济监督, 以维护委托人的利益。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审计注重的是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 审计开始有了“看门人”的角色。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因经营失败或者管理层舞弊破产倒闭的事件中, 仅对既成事实和审计中发现的已经发生的问题出具审计意见, 而不是从舞弊行为的源头来作为审计工作入手点, 越来越无法满足企业外部相关利益方的需要, 引起了其的不满, 因此审计角色要重新定位, 向优化财务报表信息, 降低信息风险而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更好做出决策的方向发展。

(2) 审计范围越来越广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随之而来的舞弊事件也不断的出现, 企业和社会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审计工作, 受此影响, 舞弊审计就不能仅对已经发生的舞弊问题即事后问题进行审计, 而应将审计范围扩展到事前问题, 更加侧重于预防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 都不仅仅局限于对既成事实 (包括财务信息的准确程度、企业内控制度的规范程度、被审计对象的已发生舞弊案件等等) 发表意见, 而是要对企业内部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经营管理方面进行审计, 以发表风险导向的审计意见, 以达到预防性审计作用。

(3) 审计风险不断增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导致舞弊的手段更加高明、隐蔽, 审计人员如果不精通计算机技术, 就会带来风险。同时大量使用抽样方法也增加了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过于依赖抽样审计, 可能会遗漏重要的事项, 这给审计人员出具不正确审计意见带来了隐患。此外审计范围的增加也带来了审计风险, 很多新出现审计领域审计人员未曾接触过, 这些领域的复杂性大大增加了审计人员的风险。

四、舞弊审计对环境变化产生影响的对策

1. 创新审计目标

随着审计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 审计目标也应进行相应调整。在新的审计环境中不仅需要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真实性出具审计意见外, 还需要对审计客体的风险性 (例如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治理是否规范、内部控制是否科学规范、风险管理是否规范等) 、可持续性、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无形资产的效益性等大量的非会计信息以及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

2. 转变审计方法、手段及视野

在审计方法上从传统的监督审计转向现在的风险导向审计, 以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 保护审计人员的权益。充分利用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 在处理审计问题时更加迅速、准确。同时加速新型审计软件的开发、应用, 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审计人员的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方面, 而应站在全局的角度, 对被审计单位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 并以此来开展审计工作。

3. 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 切实提高审计质量

舞弊审计对于审计实施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要求更高, 不仅仅要具备财务和审计知识, 还要懂得管理、内部控制、风险防控、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甚至对被审计对象所处行业的背景、业务知识也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好从源头上防范舞弊问题出现的审计工作, 所以审计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提升业务水平, 揭示管理舞弊、降低重大错报风险, 从根本上提高审计质量, 以此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 只要审计报告能够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多帮助, 使其免受损失, 那么财务报表使用者也将给予审计人员更多的回馈, 同时也会给审计职业创造一个良性互动的环境。

4. 加强舞弊审计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审计环境的变化, 使舞弊审计工作的内容日渐增长, 加上市场经济的发展, 加大了舞弊审计工作的难度。针对现有情况, 如果想控制好舞弊行为, 就要加大审计的力度, 并把舞弊审的制度建立健全。规范好舞弊的审计行为, 对舞弊的审计人员要严格要求, 按章办事, 并且对其进行法律保护, 对舞弊审计人员的工作更加明确其独立性, 注重社会监管力度。

五、结论

舞弊审计人员面对审计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舞弊审计人员要想顺利开展工作, 就要在日常的舞弊审计工作中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对任何事物或人物的质疑态度, 对发现舞弊所产生的原因要认真仔细的分析, 对舞弊产生的环境因素进行排察, 只有这样才能对舞弊事件进行有效的控制。不仅如此, 社会也要对舞弊审计进行监管, 提高审计人员的社会公信力, 这样, 才能让审计部门在社会和民众心中有好的形象。对审计人员要定期组织专业培训, 提升舞弊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推动舞弊审计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叶雪芳.舞弊审计[M].经济出版社, 2011.

[2]刘开城.浅谈内部舞弊审计[J].审计视角, 2013.

[3]林晓萍.浅谈审计环境[J].管理观察, 2013.

环境会计与环境审计关系初探 篇6

(一) 环境问题。

经济增长在为人类带来物资财富的同时, 也面临一系列的环境危机, 如:水资源危机;森林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全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环境问题。在污染控制方面, 2006年节能减排目标没有实现,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分析了5个方面的原因, 其中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和重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偏快是主要原因。

(二) 环境会计。

环境保护投资的主体应当是企业或政府。这里主要针对企业环保投资主体进行探讨。环境会计的目标是确认和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环境效益, 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 尽可能为社会相关部门提供有关企业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法规以及对环境保护的义务、贡献等方面的环境会计信息, 使环境保护投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目前, 环境会计在发达国家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污染损失、资源价格等已列入核算科目。而我国环境会计从90年代初才开始引起重视, 具体实践从近几年启动。理论探讨和实践还很不完善;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未建立起来, 环境会计实践中也未建立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在环境会计领域, 首先进入实务的是环境信息披露 (环境报告) 。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所面临的压力大小正是影响环境会计发展的因素。环境会计问题较之环境报告要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可以说, 环境问题是目前会计界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随着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 投资者、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等广大关联方日益要求企业提供环境绩效信息和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我们还可以从环境审计的要求的角度认识这个问题。我们知道, 企业信息使用者提供年度报告, 其中与财务会计有关的内容均需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独立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书。由此, 对于企业发布的环境信息, 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环境会计法规及环境审计问题。因而可以说环境会计是环境审计产生的内在动因。

二、环境审计

在我国, 环境审计对于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来说都是一个新内容。节能减排, 治理污染, 保护环境, 遏制环境恶化, 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环境审计工作涉及面广, 环境审计评价、鉴证工作难度大, 环境审计应以国家审计为主导, 由国家审计机关对环境管理者的责任和绩效进行审查和评价。在环境审计的微观层面上, 需要由社会审计组织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来参与和完成。鉴于环境审计在诸多问题上的特殊性, 则环境审计应以联合审计为主要模式, 即联合环境保护局、律师事务所等单位, 聘请环境工程技术专家、律师等加入环境审计工作。利用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知识, 以提高环境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从世界范围看, 环境审计现在仍处于其产生与初期发展阶段, 从理论到实务上, 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通过实践来逐步解决。我国环境审计起步较晚, 但是, 由于多数发达国家已开展实施, 因此, 有很多环境审计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同时环境审计作为审计的组成部分, 同样面临被审计单位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问题, 增加了企业环境问题的公开和公众监督的透明度, 这是目前阻碍环境审计发展的主要障碍。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迫切需要采取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环境审计。避免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为了自身的局部利益, 而隐瞒应当向公众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因此, 审计组织应作为独立的第三者, 强制披露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会计信息, 保证环境会计信息的翔实性, 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还需要财政、国家审计和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监管。

三、环境会计与以财务为导向的环境审计模式的建立

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等审计主体实施环境审计时, 根据审计的目的和内容可分为三种审计模式: (一) 以财务为导向的审计模式; (二) 以问题为导向的审计模式; (三) 以项目为导向的审计模式。以财务为导向的审计模式是以被审计单位环境财务报告反映的结果为线索, 追踪到经济过程和导致结果的原因, 进而对环境保护合规性和绩效进行评价的一种模式。但目前以财务为导向的审计模式, 主要用于环境审计中涉及属于财务方面的内容。全面、客观地评价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绩效, 则需要延时到全面反映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效益能够计量, 要满足这些要求, 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四、环境会计与环境审计相辅相成

环境会计与环境审计作为环境问题引申出来的新型领域, 现阶段均处于起步阶段。环境会计与环境审计是相互促进也是相互制约的。加快实施环境会计, 可以为环境审计提供操作的平台, 从而促进环境审计工作的大力开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连接环境会计工作和环境审计工作的关键点, 为了深入开展我国的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 使环境信息披露更好地为二者的发展服务, 迫切需要完善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 宣传保护环境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使得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政府倡导、公众参与和市场压力的氛围中, 意识到建立良好的环境管理体制, 自觉开展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 对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进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加强立法工作, 制定环境会计准则、环境审计的规范和评价标准, 使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的开展有法可依。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在现有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健全的更为具体和具有操作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这不但可以为环境审计的开展提供依据, 也为我国的环境会计奠定法律基础。 (三) 会计和信息等主管部门应该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 鼓励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资源披露,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环境审计, 从而促进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共同发展。 (四) 加强审计部门、会计主管部门和环保等部门的协调合作。三者作为环境管理领域的行为主体, 应各司其职, 相互协调, 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1]闫宇豪.什么阻碍了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J].环境经济, 2007 (6) ;[2]张晓波.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 (摘要) [N].邯郸日报, 2007-2-27 (2) ;[3]刘晓星对话全国政协常委、国家环保总局原副局长汪纪戎.节能减排挑战政府执行力 (摘要) [N].中国环境, (2007-7-23)

摘要:经济增长在为人类带来物资财富的同时, 也面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建立以财务为导向的环境审计模式, 确认和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环境效益, 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 为社会相关部门提供有关企业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法规以及对环境保护的义务、贡献等方面的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会计是环境审计产生的内在动因, 加快实施环境会计, 可以为环境审计提供操作的平台, 从而促进环境审计工作的大力开展。而深入开展环境审计, 又可为环境会计的发展提供动力, 促进企业重视环境问题, 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发展循环经济。

关键词:环境,问题,会计,审计,管理体制,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闫宇豪.什么阻碍了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J].环境经济, 2007 (6) ;

[2]张晓波.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 (摘要) [N].邯郸日报, 2007-2-27 (2) ;

上一篇:横店区域特色下一篇:乱世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