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审计研究论文

2022-07-03

【摘要】环境审计最初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企业内部审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成立了环境审计委员会(WGEA),标志着资源环境问题正式进入大多数国家最高审计机关的业务范畴。我国环境审计在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没有形成一套整体的理论基础,环境审计的实务开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我国环境审计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我国环境审计研究论文 篇1:

我国环境审计目标研究综述

【摘要】二十多年来,通过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积极研究和探索,环境审计研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对于环境审计目标的研究也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本文以审计界对环境审计目标研究取得的成果为主线,对我国环境审计目标研究的发展作一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环境审计 环境审计目标

环境审计目标是环境审计的出发点与归宿,因此环境审计目标的研究对审计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解决环境审计问题提供线索。文章将环境审计目标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整体层面和其他视角两个层面进行了回顾。

一、整体层面下关于环境审计目标的研究成果回顾

环境审计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审计环境的发展和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的完善和修改而不断发展完善。二十多年来,对于环境审计目标的研究取得诸多研究成果,主要涵盖概念、意义、影响要素及内容等几个方面:

(一)概念定义的研究

对于环境审计目标的研究目前还没有给予它确切统一的定义,在涉及环境审计目标的研究文献中,大部分看法基本一致,都是基于审计目标对环境审计目标进行类比概括,认为环境审计目标是审计主体利用环境审计行为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理想状态和目的。其中代表性观点有:陈思维在《环境审计》一书中指出环境审计目标是指审计客体应处于怎样的最有利,最积极的状态,体现了审计主体的期望,并对环境审计的目标和目的进行了阐述区分。

(二)目标意义的研究

大多数研究者都肯定环境审计目标的重要意义,指出它在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活动中的积极作用,认为其是环境审计的出发点与归宿,强调它在环境审计活动中的导向作用。

(三)影响要素的研究

主要包涵确定环境审计目标的影响要素和实现环境审计目标的影响要素两个方面。一是影响环境审计目标确定的因素代表性观点有:陈正兴(2001)认为,“环境审计目标的确定,除了受审计对象的制约外,还取决于环境审计的属性、职能、技术手段,社会审计还要涉及委托者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蔡春(2006)指出,环境审计目标的确定主要受环境审计的本质的影响,同时也由客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和人们主观观念意识因素共同决定。此后,贺敬燕(2009)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分析了环境审计动因对其制定的影响。二是影响环境审计目标实现的因素的代表性观点是张庆安(2009)利用因素碎石图提出环境审计目标的影响因要素的四个维度:“环境审计准则、会计准则维度,环境审计外部需求维度,环境审计方法维度与审计人员能力维度”。其中環境准则、审计人员能力两个维度影响环境审计目标的有效实现。

(四)内容研究

对环境审计的目标进行研究的领域内,其内容研究最为广泛,观点争论最多。目前我国国内主要的观点有三种:一元论,二元论和三元论,也存在少数多元目标论。

1.一元目标论。此观点的学者主张利用列举的方来法对环境审计目标进行研究,他们指出环境审计目标的内容涵盖很多方面:如检查环保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并揭露出存在的问题;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评估;鉴证环境报告的真实性;评价环境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支持此观点的学者包括:李学柔、张义宽和刘力云。一元目标论是对环境审计具体目标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对各种目标的相互关系缺少分析,可能会导致环境审计目标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但是一元论的研究成果对环境审计目标的后续研究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二元目标论。认为环境审计目标分为两个层次,但层次内容观点各异,有划分为最终目标与直接目标的,也有划分为最高目标与具体目标的,还有称为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的等。目前二元目标论的几种观点两个层次目标的具体内容还未一致,但实质是一致的,都对环境审计目标进行了系统分析,有利于详尽的研究环境审计目标。

3.三元目标论。主张把环境审计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其中,魏顺泽(2000)把环境审计目标分为最终目标、具体目标和直接目标;蔡春和陈晓媛(2006)则把其总结为本质目标、具体目标和项目目标。三元目标论是在二元目标论研究的基础上将目标进一步的细分和具体化,分析更加系统,深入,但也有略显零乱的缺陷。

二、其他视角下对环境审计目标的探究成果回顾

通过对目前我国国内关于环境审计目标研究的文献进行回顾分析,可看出目前对环境审计目标的研究大多是从基础理论上分析环境审计目标,是基于整个环境审计层面探讨其目标,对实践缺乏真正的指导意义,但也有一些学者基于不同视角,结合目前实际情况,对于不同模式下环境审计目标作了相关研究,或从不同审计主体角度出发对不同主体的环境审计目标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其中代表性的探究有:孙岩和杨肃昌(2005)分三个层面对企业内部的环境审计目标作了探究,他们把内部环境审计目标分为最终目标、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其最终目标是协调企业与社会、自然相互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其一般目标是为了监督企业对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并评价;而具体目标是根据一般目标作出的进一步细化。张庆安(2009)从注册会计师审计主体的视角来构建一个环境审计目标理论框架,利用因素分析法探究了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目标所应包涵的内容,指出了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目标包括的五个维度,较之传统的研究发现了环保资金审计与管理系统审计两个新维度,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毛洪勇和张正勇(2009)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环境审计目标展开了设想,并对构建环境审计目标体系的基本原则进行了阐述,他们认为环境审计目标制定要面向未来,防止负面效应的出现;要有可操作性,对环境审计工作直接指导;审计主体不同其在环境审计实践中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其环境审计目标也有所差异性。杨荣美(2010)对循环经济下环境审计目标进行了分析,认为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是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循环经济下环境审计的本质是“效益”,循环经济下环境审计的一般目标和项目目标需要对诸多的环境审计具体项目进行不断分析与总结,对相关案例进行研究,从而得到可以参考的指南对实践进行指导。王凤敏(2014)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对环境审计目标进行了探究,并对其实现机制进行了分析,为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环境审计实践提供了方向,指出了环境审计实践符合环境保护的新的发展方向,促进了环境审计的与时俱进。

三、小结

二十多年来,审计界对环境审计目标的研究取得了显著地成就,但目标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从而更好的指导环境审计的实践工作。随着环境问题的变化,环境审计实践将会带来更多新的问题,环境审计目标也会有新的特点和发展,面对新的挑战,势必要求审计界继续深入完善环境审计的目标体系的发展,继续重视应用问题研究,从而不断促进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结合,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作者简介:闫文泽(1991-),男,汉族,河南南阳人,现就读于兰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审计专硕,研究方向:政府审计。

作者:闫文泽

我国环境审计研究论文 篇2:

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环境审计最初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企业内部审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成立了环境审计委员会(WGEA),标志着资源环境问题正式进入大多数国家最高审计机关的业务范畴。我国环境审计在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没有形成一套整体的理论基础,环境审计的实务开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更好地发挥环境审计职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环境审计;问题;对策

一、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环境审计起步较晚,正处于理论探索的初级阶段

我国的环境审计与国际环境审计的研究探索水平差距较大,且我国的环境审计主要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主,检查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管理情况,重点监督其使用的合规性,即资金的使用是否完全遵守了相关环境法律法规,对于其绩效审计未予以重视;而其他发达国家的环境审计以绩效审计为重点,重视政府环境部门职能的行使和环境政策影响的评估。

2.我国的环境审计缺少规范的理论指标体系

一方面环境审计是一种监督评价的活动,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作为评价监督结果、发表意见类型的参考,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完善的理论指标体系难以使环境审计走入正轨;另一方面,指标的缺失也会使审计活动缺乏专业的标准,有失公平,对于审计单位和审计师本身的信誉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3.国民环保意识不强应予以重视

目前虽然环保主义得到了国民的接受和支持,但在实践中却没有得到持续的贯彻落实,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仍然时有发生,部分地区政府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当地化工厂、冶炼厂和煤电厂等废气废水的排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地区环境的恶化,这样不仅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更是对全体人类资源财富与环境的破坏。

4.国家对环境审计投入力度不够,环境审计试点需要扩展

投入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很多企事业单位的排污费用难以弥补污染治理的资金缺口,资金的缺乏增加了环保的难度,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环保的积极性;另外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重点关注的领域主要是国家环境保护重点投资的地域。

5.相对财务会计而言,环境审计的证据难以获得

一是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的滞后,导致环境审计无法像财务审计一样可以获得直观有效的报表证据,加之指标体系的不完善,审计活动开展难度较大;二是环境审计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审计学、环境法、环境经济学、社会学和统计学等,因此培养专业相关人才和保证证据的科学准确性难度较大。

二、关于解决环境审计问题的办法

1.加强环境审计立法

政府应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法律理论,结合本国实际,使我国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同时,向国民强调环境保护与审计的重要性,明确每个公民对环境保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不仅可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起到警示和约束作用,还可以推动环境审计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2.建立符合我国特点的环境审计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

积极借鉴深入研究其他国家的环境审计指标体系和工作准则,建立符合我国特点的环境审计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保证环境审计中的工作准则和操作手法的公开化、透明化,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规范审计中的客体,除了明确已有的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有效性外,还应明确对环境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程度、采取措施加上环境保护义务履行程度,以及政府环境部门职能的履行程度。

3.加大对环境审计和环保事业的宣传

政府应加大对环境审计和环保事业的宣传,使人们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与审计之间的联系,提高人们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具体措施可以采取电视新闻、报刊媒体报道、在大学举办环境审计讲座或政府企事业单位内部进行员工培训等等。

4.政府加大投入,积极开展环境审计实践

环境审计是一项高成本的审计活动,国外开展环境审计较多的政府部门和组织大多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力量,通常环保投入达到GNP的1.5%左右即可使经济增长引起的环境污染得到明显的改善。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环保投入较低,因此,政府应加大投入,为环保事业提供资金支持。在试点方面,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环境审计,在国内进行了部分城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点城市排污费和退耕还林试点工作等多项环境审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国家审计署作为亚洲环境审计委员会首任主席单位,更加重视环境审计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在国内增加环境审计城市试点,可提高环境审计在更大范围内对环境保护的促进效应,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5.重视环境审计的人力资源培养

环境审计学科具有交叉性,融审计学、环境法、环境经济学、统计学等为一体,其广度和难度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挑战。目前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审计项目,将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整合在一起,打破专业界限,利用专家的工作,形成一支综合性的环境审计人员队伍。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目前当务之急是对现有的审计队伍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培训,熟悉并掌握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法规、政策和标准以及与环境相关的知识。另外,还可以引进一些环境专业人员,与审计人员共同开展工作,以适应工作的需要,这样可以尽快地培养出一些适应工作需要的审计人员境工作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会太.实施环境审计 保护环境 发展经济[J].中国设备管理,2000(10)

[2] 文颖华,王学勤.环境审计有关问题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07)

作者简介:

王晓光(1981—),男,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人,本科,目前职称:审计师,主要研究方向:审计、财会。

作者:王晓光

我国环境审计研究论文 篇3:

我国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管理研究

【摘要】 政府环境审计的效果与国家政治、经济和政府审计体制密切相关,也与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管理密切相连。要想提高政府环境审计的总体效果,就必须加强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管理。

【关键词】 政府环境审计;审计计划管理;环境审计计划管理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环境审计的历史比较悠久。美国开政府环境审计之先河, 1981年美国审计总署在对新泽西含毒废料进行审计后,在审计报告中作出了“实施计划的基金使用不当”的结论。1989年加拿大审计长丹尼斯.德萨特斯在IAA全体大会上专门就环境审计作了发言,而后其他国家和组织也对政府环境审计做出了相应地规定。1995年9月,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开罗宣言》中提出了政府审计应在环境保护中起的作用,以及政府环境审计所面临的问题。

国外并没有对环境审计计划管理进行专门的论述和研究,对于环境审计计划的管理主要由相关的职能部门执行。欧盟环境管理和审计计划(EMAS)要求所有参加该组织的成员国必须履行环境立法所规定的义务,不断提高自身环境绩效。必须先在各机构内进行初步的环境评估,根据评价结果和相关的环境政策,建立相应的环境计划和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计涉及到整个过程。根据审计调查结果,确定环境目标,修改环境计划。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环境审计开展的时间相对较短,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刘长翠在其专著《企业环境审计研究》中对1994年至2004年有关环境审计的文章做了统计,得出的结论是:环境审计研究的文章主要表现为环境审计理论(如定义、本质、对象、范围、主体等)研究与结合(指环境审计与其他领域的结合),共占样本总量的79%。而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开展,目前还属于探索阶段,政府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的环境政策审计;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法规审计。

尽管我国审计署在已公布的十一五期间审计规划中强调要加强对审计计划管理的研究,但目前研究还刚刚起步。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2005)环境审计计划管理是把审计计划作为管理手段,通过审计计划的指导作用实现环境审计管理目标的活动,包括总体和具体审计计划两个层次。由于我国目前环境审计的特殊性,其审计项目的开展需要多方面专业人才的参与,如何整合有限的审计资源以达到审计效率最大化,这就需要加强环境审计的管理,而环境审计管理的关键则是加强环境审计计划管理。因此,通过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管理,可以消除环境审计活动的盲目性,以及审计人力、物力和时间浪费的现象。

二、我国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门的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管理部门

张龙平(2006)研究认为我国没有专门设置计划管理部门,难以发挥主导“龙头”作用。一直以来,我国审计项目计划都是由各业务部门提出立项建议,办公厅或办公室简单汇总后,审计机关领导审定下达。各业务部门集计划管理与具体实施于一身,根本不能保证时间充裕地提出科学合理的立项计划。

从宏观上看,无论是审计部门还是环保部门,它们都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环境审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现行的《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具有审查环境管理的权利,但其中的表述过于含糊,很容易造成审计职责与环保部门职责之间的混淆不清。另外,在我国,由于审计机关和环保部门是在同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之下,因此在开展环境审计工作时容易形成交叉,这样不仅不利于环境审计计划的制定,而且互相推诿,很难充分利用资源,更谈不上实行科学的计划管理。

(二)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编制的不科学

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编制的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编制前调查不够

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的前期调查对于制定科学的政府环境审计计划至关重要。科学地确定政府环境审计目标、范围和重点是保证政府环境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提高政府环境审计质量和效果的前提。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管理始于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编制,而具有前瞻性和指向性的政府环境审计计划必须以充分调查研究为基础,建立在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之上,足见调查对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编制的重要性。

2.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编制的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

当今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证明,非线性化和动态化是计划方式不可回避的问题,相比较而言,动态化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在政府短期环境审计计划的波动上,更体现在政府中长期环境审计计划的发展趋势上。在政府环境审计实际过程中,由于政府环境审计计划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有所差别,因此在制定政府环境审计计划时,还必须结合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比较历年的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的特点和优势,才能有效地提高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编制的科学性。

(三)政府环境审计中长期计划,协调性和稳定性不够

编制政府环境审计中长期计划,是促进政府环境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没有长期的计划,就等于没有长远的发展方向,工作就会随意或盲目;有了长期计划,可以明确发展方向,提高政府环境审计工作的预见性,合理地安排各个阶段的重大任务,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促使审计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地发展。

(四)缺乏健全的政府环境审计计划考核制度

一个科学的政府环境审计计划,必须通过有效的执行才能实现计划目标,而对计划执行状况的检查,可以掌握各地方、各单位执行计划的实际情况,促进计划的贯彻落实,既可以及时发现计划与现实的差异问题,从而及时地修改或调整计划;还可以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充分地发挥计划管理的作用。

三、我国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管理的改进

(一)成立专门的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管理部门

政府审计计划的管理在相关的办公室或其他职能部门中制订执行,会造成政府审计计划管理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而通过人力计划部门进行专门的审计计划管理,可以减少政府审计计划管理的随意性。因此,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的管理可以单独设置计划管理部门,然后在计划管理部门内设置相关环境审计计划管理科室来进行。在国外,无论是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政府审计还是注册会计师审计,都非常重视审计计划管理,通过不断完善审计准则、设立专门的计划管理部门、部署充裕的审计资源、强化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以持续提升审计计划的效率和效果。

(二)引进PDCA管理模式

PDCA是环境管理体系中的核心。所谓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将PDCA循环应用于环境审计计划管理的步骤和方法见表1。

(三)建立政府环境审计计划评价指标

政府环境审计计划执行情况的好坏,需要通过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的评价来考核,对环境审计计划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对于加强和改进环境审计计划管理,实现环境审计计划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环境审计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评价指标

环境审计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表现为环境审计计划编制是否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有效整合环境审计资源,统筹兼顾。对环境审计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评价指标主要有:

(1)环境审计工作日使用率。环境审计工作日使用率=实际有效环境审计工作日/计划环境审计工作日×100%。该指标主要用来评价实际有效环境审计工作日与计划环境审计工作日的差异率情况,如该指标等于1或接近1,说明计划制定的工作日安排比较合适;如果差异比较大,则需要考虑调整该指标。

(2)环境审计计划力量投入率。 环境审计计划力量投入率=实际环境审计计划人力资源数/计划环境审计人力资源数×100%。该指标越小,说明富余的环境审计力量越大,上级有关部门可据此了解下级环境审计机关的人力资源状况,便于合理安排环境审计计划资源。

2.环境审计计划的及时性评价

考核环境审计计划的及时性包括计划的编制、调整、执行三个环节,可以从整体的环境审计计划和具体环境审计项目计划来进行,通过对比实际与计划规定的差异及时作出判断,并考虑是否需要修改。

3.环境审计计划的质量和效果评价指标

(1)环境审计计划完成率。 环境审计计划完成率=环境审计实际完成任务/环境审计计划任务×100%。该指标用来考核环境审计计划的落实情况,如果该指标等于或接近1,说明环境审计计划落实比较好,如果差异比较大,则说明环境审计计划落实比较差,应该适当加以调整。

(2)环境审计建议采纳率。环境审计建议采纳率=环境审计建议被采纳条款/环境审计提出建议条款。 该指标用来考核环境审计计划制定后,在落实环境审计过程中被采纳情况的好坏,该指标越大,说明环境审计计划的制定比较接近环境审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耿建新,房巧玲.环境审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J].审计研究, 2004,2:19-25.

[2] 刘方.欧盟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J].环境经济杂志, 2004,12:59-60.

[3] 刘达朱,王本强,陈基湘.政府环境审计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技术方法[J].审计研究,2002,6:23-24.

[4] 李永臣.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A].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2-14.

[5] 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我国环境审计管理研究.浙江审计, 2005,6:22-25.

[6] 张龙平,李璐.试论我国政府审计计划管理的改进[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2:88-91.

[7] 辛金国,孙玉军.我国环境审计计划管理研究[J].浙江审计,2006,10:52-55.

[8] 刘军跃,李志远.运用PDCA循环实现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沟通[J].商业研究,2006,23:11-13.

作者:孙玉军

上一篇:管理体制金融管理论文下一篇:商务人才文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