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审计风险评估论文

2022-04-18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审计准则体系中体现现代风险导向观和环境审计理念,探讨了现阶段我国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面临的困难,并在基于风险导向观的基础上就注册会计师如何开展环境审计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环境审计风险评估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环境审计风险评估论文 篇1:

新形势下政府环境审计的改善路径

当前,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严重阻碍,缓解这一矛盾已成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然而,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环境资源保护主管部门的严格管理和资源开发利用企业以及普通民众的意识觉醒和有效配合,也需要处于独立地位的审计部门的监督和评价。因此,国家审计机关应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力度,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监督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防治、确保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切实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方面的功能。

一、新形势下政府环境审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环境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指标体系不完善

一是现行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赋予政府审计机关环境审计的职责。我国宪法、审计法和环境保护法中都没有明确审计机关在环境监督管理中的权责。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作支撑, 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往往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政府环境审计工作力度受到了影响。二是未制定环境审计准则,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环境审计对审计对象的鉴证和评价需要依据相关的环境标准,我国环境保护标准虽在不断完善,但与国际环境保护标准相比较还存在适用性不强、衔接配合不够充分、制定不够科学等问题,且适合我国国情和环境状况,具有权威性、适用性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导致环境审计工作缺少规范和指导,增加了环境审计的操作难度。

(二)环境审计范围不全面,审计内容单一

我国近些年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一般都是以环境专项资金为审计主线,主要集中在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管理方面,而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对政府资源环境政策制订与执行等方面的审计监督则相对滞后。目前我国的政府环境审计方式也比较单一,较多地停留在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的层面上,不能有效地实施环境绩效审计,限制了环境审计的发展,导致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层次不高、审计评价不够全面具体、分析查证问题不够深入透彻、审计结论不够科学权威,不能充分发挥其评价环境管理系统绩效、控制环境风险的作用,致使相同问题屡查屡犯。

(三)审计能力不足,审计技术方法落后

一是审计人员缺少专业胜任能力。当前,我国实施的环境审计项目有限,致使审计人员对环境审计的认识不够、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相对欠缺。环境审计是个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审计类型,综合了环境学、经济学、工程学、统计学等多面的知识,对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而大多数审计人员是经济管理类学科出身,审计工作也多集中于财政、金融、会计方面,对环境审计的目标、程序、内容和方法等不熟悉,无法胜任环境审计工作。二是审计技术方法比较落后。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涉及实务技术方法的很少,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审计技术方法体系,在从事环境审计工作时,只能沿用审阅资料、实地核查、审计抽样、分析性复核等传统财务审计的思路和方法。随着我国环境审计范围的拓展、内容的深化,现有的审计方法难以满足环境审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要求。

(四)审计结果不够公开透明,环保意识需加强

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依然是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片面增长。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不重视环境审计结果,不积极整改环境审计问题。而且,我国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不完善,环境审计结果公告数量有限,已发布的结果公告中对审计处理处罚、问题整改情况的阐述不明确甚至缺乏,这样既不利于审计结果的执行,也不能引起社会公众对我国环境污染形势的严峻性、环境破坏的危害性以及开展环境审计紧迫性的应有重视,不能激发他们的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

(五)审计结果执行不到位,审计整改不力

目前,在处理处罚环境违法行为时很少追究领导干部或相关责任人在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措施、进行科学决策、实施有效管理等履职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责任,对没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行为缺乏问责、追责,且对被审计单位违反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没有进行处罚或者处罚的较轻,致使有些被审计单位不愿意执行环境审计结果,不愿意釆取相应的措施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最终影响到审计结果的执行,导致整改不彻底、不到位。

二、新形势下改善政府环境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府环境审计制度体系

要尽快统一和完善环境审计相关法律制度和准则体系,通过修订现有的法律法规和制定可操作的环境审计工作实施细则,明确政府环境审计的地位、職责、对象、程序、范围、内容、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合作关系、法律责任,以及审计人员在专业素质、环境审计风险、环境审计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规范要求,作为政府环境审计的工作指南,让政府环境审计有法可依,不断促进环境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另外,还要建立和统一环境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作为环境审计的技术支撑,提高审计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拓展政府环境审计范围

将政府环境审计融入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突破传统环境审计只关注环境保护资金运用情况、环境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环境保护建设项目开展情况的局限,还要关注环境管理系统运行情况、环境责任和环境效益的履行情况,在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财务审计的基础上, 拓展环境审计的范围和内容, 把资源环境审计同财政审计、金融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企业审计、投资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审计类型有机结合起来。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环保措施落实情况纳入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审计范围; 将与资源环境有关的产业政策落实情况审计纳入金融审计项目审计范围; 将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情况纳入企业审计项目审计范围; 将地方行政领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情况纳入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范围;将审计范围逐步扩大到固体废弃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能源审计等新兴项目中。同时,实行多部门联合审计,整合审计资源,提高环境审计效率,减少资源环境的损失,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改进政府环境审计方式

要借鉴、引进国际上开展环境审计实务的先进经验,突破传统财务审计的思路,改进环境审计方法。一是不断创新审计技术手段。将传统审计方法与绩效评价方法结合起来,采取联合审计和交叉审计等形式,充分发挥技术鉴定法、实验分析法、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工艺流程法、委托第三方取证法等方法在搜集审计证据方面的作用;针对具体的项目因地制宜地选择环评分析法、成本效益法、人力资本法、风险评估法和在线检测法等新的审计技术,不断提高审计效率。二是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环境审计中,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统计信息系统、污水处理信息系统、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等数据进行筛选和查询,获取真实、有效的环境数据,据以检查有关部门和单位环境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效率性,提高环境审计的效果。

(四)提升政府环境审计能力

要提高政府环境审计的质量和效率,真正发挥政府环境审计在国家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就必须提升环境审计能力和水平。一是完善审计工作机构设置。各级审计机关要积极探索设立或完善专门从事环境审计的工作机构,明确环境审计工作的职责和任务。二是建立专业的环境审计队伍。通过引进专业人才、组织专门培训、聘请专家等方式提升环境审计工作人员素质。引进专业人才,即引进与环境审计相关的环境学、工程学、公共管理学等专业人才扩充审计队伍;组织专门培训,就是通过向审计人员传授环境审计相关知识、讲解环境审计工作方案、分析环境审计案例,引导其把握环境审计的重点和难点,提升环境审计能力;聘请专家,就是聘请项目评估师、工程师、环境专家等组成专家小组,参与审计项目或者为审计组提供业务指导和咨询。三是强化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积极引进国外环境审计先进经验, 形成环境审计实例汇编,推行审计项目课题化,以课题化研究成果指导我国环境审计实践。

(五)强化政府环境审计结果执行

一是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环境保护意识,引导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注重环境效益,向公众宣传政府环境审计的意义和作用,强化他们对环境审计的认知,提高他们对审计结果的关注度,引导他们加强对环境责任人的社会监督。二是加大环境审计结果的责任追究和处理处罚力度。对未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行为问责、追责 ,并将环境责任履行情况作为考评、任用、奖惩领导干部的標准之一,以此来提高责任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其履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职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建立环境审计整改长效机制,保障审计问题整改。建立和完善环境审计整改结果报告和公告制度,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和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向社会公众公告,充分利用社会公众的监督力量;建立环境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要求被审计单位按时向审计机关报送问题整改情况,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复核,确保环境审计问题得到全面彻底的整改、环境审计意见和建议得到落实、环境审计结果得到有效执行。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吉越

环境审计风险评估论文 篇2:

现代风险导向观下的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新审计准则体系中体现现代风险导向观和环境审计理念,探讨了现阶段我国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面临的困难,并在基于风险导向观的基础上就注册会计师如何开展环境审计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新审计准则;风险导向观;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

在我国新颁布实施的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中,《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专门对注册会计师如何开展环境审计进行了规范。该准则为注册会计师进行环境审计创新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为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创造了更多的实施条件。同时,新审计准则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全面渗透着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新审计准则更加强调对风险的充分关注。因此,如何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观的指导下开展环境审计,是注册会计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现代风险导向观和环境审计理念在新审计准则中的体现

(一)新审计准则中体现的现代风险导向观

在新的审计准则体系中,为了更好地指导注册会计师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风险,制定了专门的准则。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01号——计划审计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2号——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等5项审计准则。不仅如此,上至有关一般原则与责任的审计准则,下至有关审计证据、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和审计结论与报告的审计准则,也无不强调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评估和应对。很明显,新审计准则体系全面渗透着风险导向审计观,要求注册会计师将风险导向审计的观念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二)新审计准则中体现的环境审计理念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专门对环境审计进行了规范,即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考虑可能引起财务报表重大错报、漏报的环境事项。该准则对环境事项和影响财务报表的环境事项进行了界定,同时从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评估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和出具审计报告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三个层面,对注册会计师对环境事项的关注予以了规范。新审计准则中的这些规定,对于提高环境审计质量,增强公众对已审财务报表的信心,促进环境保护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阶段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面临的困难

(一)缺乏完善的环境审计依据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尚缺乏完善的环境审计依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统一、权威的法律依据

严格意义上讲,我国迄今尚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可以为环境审计提供直接的依据。除《宪法》第19条、第109条和《审计法》第1条、第24条等涵盖了部分有关环境保护审计的内容外,其它环境保护专门法规和相关法规中,基本上没有明确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环境保护监督、检查方面的职能作用和主要工作内容。同时,相关的法律也并未规定企业如何披露有关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信息,这就客观地导致了环境审计缺乏法律依据,极大地限制了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

2. 环境会计尚未建立

目前,环境会计在荷兰、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操作阶段,环境污染损失、资源价格等都已列入会计核算科目。而我国迄今为止还未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环境会计准则和核算体系,使得环境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缺乏统一的标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很不规范。从企业目前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容来看,非财务的一般性叙述较多,即描述性居多,定量性的很少。这就使得审计人员很难根据企业公布的财务报告准确、客观地评估企业环境管理的绩效,以及企业环境活动对财务成果的影响。

3. 缺乏客观、公认的环境成本和效益的评价标准

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必然要对企业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进行分析,如果没有客观、公认的量化标准,评价指标体系也就无从谈起。因为环境审计工作的内容取决于环境要素相关成本和效益的量化,相应地,审计评价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然而,令注册会计师最感头痛、最缺乏信心的也正是用哪些指标来反映环境成本和效益,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科学的计量。量化难,评价标准的缺失不仅增加了审计的操作难度,而且审计结论的风险也不可低估。

(二)注册会计师环境专业知识的欠缺

环境审计专业性、技术性很强,除了需要具备常规审计的技术外,还要具备环境管理知识和环境工程技术等知识。因为无论是审核企业年度报告中的环境信息还是鉴证独立的企业环境报告书,没有合理的环境相关领域的知识,就无法客观评价报告所揭示的环境质量信息、环境后果状态和与之相关的环境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同时,也可能会使注册会计师低估环境事项的风险。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知识背景多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他们对会计审计业务较为熟悉,但对环保法律却知之甚少,掌握环保知识和技能的人就更少了。环境专业知识的不足会使注册会计师在进行环境审计时无法对企业受托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鉴定,从而使其得出的环境审计证据和报告没有充分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三)缺乏完善的环境审计理论和规范的环境审计方法

我国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起步都比较晚,直到1999年环境审计才成为我国审计理论的研究重点,这期间虽然对环境审计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善,环境审计仍处在基础准备阶段。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理论框架或准则为实施环境审计提供科学的依据,环境审计还未形成一套比较标准、规范的审计方法,这严重阻碍了环境审计的开展。同时,新审计准则虽然对环境事项和影响财务报表的环境事项进行了界定,但其并未提到有关环境事项的具体处理及如何审计等,只是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中第6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是否需要考虑环境事项以及考虑的范围,取决于其对环境事项是否会引起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做出的职业判断”。第9条规定“对具体审计业务而言,注册会计师拥有的环境事项知识程度通常不如管理层或环境专家。但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足够的环境事项知识,以识别和了解与环境事项相关的,可能对财务报表及其审计产生重大影响的交易、事项和惯例”。显然,是否需要对环境事项予以关注并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完全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这无疑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的难度和风险,使得环境审计的正常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三、在现代风险导向观指导下开展环境审计

(一)加强环境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拓展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

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决定了环境审计的开展急需“复合型”人才,注册会计师不仅要有财务专业的敏感性、审计业务的基本功,还需具备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为了应对环境审计的挑战,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环境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使其具备足够的环境事项知识,以识别和了解与环境事项相关的,可能对财务报表及其审计产生重大影响的交易和事项。在培训时,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加强与环境保护部门及相关审计组织的交流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例如,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聘请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专家来介绍环境保护的政策、形式和对策等知识,以借助环境专业机构的力量,拓展注册会计师的环境专业知识。由于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开展的相对较早,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加强与相关国家审计机关的交流与协作,借鉴其在环境审计方面的经验。此外,会计师事务所还应当组织注册会计师按照“边审计、边总结、边学习”的思路,通过将审计过的项目编制成案例的形式,及时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地提高其环境审计的能力。

(二)聘请和吸纳专家,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业务咨询和指导

对于具体的环境审计业务而言,注册会计师拥有的环境事项知识通常不如环境专家。因此,聘请对环境事项有专门知识的顾问,借助专家的力量来解决环境专业判断问题,或吸纳环境学等相关领域的人才作为专家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业务咨询和指导,是现阶段开展环境审计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当然,在利用专家的时候,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应充分地认识到,从外部专家那里获得的建议并不能减轻对其所得出的审计观点和结论的责任。为此,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并披露以下内容:专家的教育背景;专家实践经验的时间长度;专家工作经验的相关性;由专门组织进行的资格认定。同时,注册会计师还需要执行适当的审计程序以保证专家的工作能够满足既定的目的并记录以下内容:专家报告的种类和目的;应用的假设和方法;专家的客观性以及其可以降低的风险。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专家不但要专业齐全,而且要尽量与被审计对象无上下级关系,以确保审计的独立性。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审计计划

未雨绸缪,方能乘风破浪!在具体执行环境审计程序之前,注册会计师应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环境审计计划,它可以保证合理的审计成本,提高环境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并可以避免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发生误解,从而降低环境审计的风险。在编制环境审计计划时,应特别考虑以下因素: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和审计责任;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性质、经营规模及其业务复杂程度;被审计单位在审计年度内经营环境、内部环境管理的变化及其对环境审计的影响;国家新近颁布的法律、法规对环境审计工作产生的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会计政策及其变更;对环境专家、内部环境审计人员及其他环境审计人员工作的利用;审计小组成员的业务能力、环境审计经历和对被审计单位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是首次接受委托,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考虑是否向前任审计人员查询审计工作稿底。

(四)了解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和评价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观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产生重大错报的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之前,应当了解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并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价。首先,注册会计师在决定审计的深度和范围时,应该研究和评价环境管理系统的可靠性。其次,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环境管理层环境事项制定的内部控制措施和方法,并决定这些措施和方法的可靠程度,注册会计师研究的程度决定了与环境审计具体事项的审计目标和期望得到的可靠程度。再次,注册会计师应该了解企业可能涉及报表中环境信息改变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涉及或有负债的设定;会计估计的政策与程序;企业与受环境问题影响的账户和业务有关的控制环境等。

(五)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应加强与公司的沟通

与公司的沟通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与管理部门的沟通,这里主要是指管理部门声明;二是与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沟通。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及时与公司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进行沟通,对于控制审计风险、降低审计成本是很有必要的。与管理部门的沟通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应获得管理部门就其环境事项的计量和披露所做出的书面声明。管理部门的声明会因为管理部门所雇用的专家、所使用的计量方法和所依据的假设和估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声明都应当对下列事项做出说明:在环境事项计量中所使用的重要假设和估计的合理性;计量方法的恰当性和方法使用的一致性;对环境事项的披露是否完整、充分;是否参照期后事项对环境事项的计量和披露进行了调整等。

同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确认,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对于管理部门进行环境会计估计的过程和形成环境会计估计的基础有着清楚的了解。具体而言是指:环境事项计量中所用的重要假设和估计、主观性的程度以及所计量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占的比重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是隶属于管理部门的,代表着管理部门的利益,在地位和独立性上均逊色于审计委员会,所以在环境审计中,与内部审计部门的沟通,还要视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同而判断是否有实施的必要。●

【主要参考文献】

[1] 耿建新,牛红军.关于制定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建议和设想[J].审计研究,2007,(4).10-12.

[2] 李永臣.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50—51.

[3] 贺桂珍,等.荷兰政府环境审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审计研究,2006,(1).33—34.

[4] 魏顺泽.论我国环境审计及其运作模式[J].经济体制改革,2001,(2).89—91.

[5] Daniel E.and O’Leary. “Auditor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2003,(4).275—286.

作者:毛洪涛 张正勇

环境审计风险评估论文 篇3:

企业水环境内部审计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问题不断显现,在资源严重短缺的同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企业面临的环保压力越来越大。文章提出现阶段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试以印染企业为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模式和方法。企业应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创新等改变现有的生产运营模式,同时助推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内部环境;审计;印染企业

一、研究背景

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 2.5)浓度继续下降。”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决打赢“三大保卫战”,污染防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开始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8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这意味着2018年是黑臭水体处理指标完成之年。

随着各种环保政策的出台,环境审计作为环境管理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仍处于理论探讨的初级阶段,实施环境审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环境审计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现阶段我国污染企业众多且屡查屡犯的现状下,应借鉴西方国家环境审计的思路,将企业作为环境审计的主体,积极参与环境审计工作,履行环境审计主体义务,化被动为主动,将环境审计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创新、降低环境污染,缓解政府环境审计压力,节约审计资源,提高环境审计效率。

印染业是重污染行业,特别是其所产生的水污染嚴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以印染企业为例,结合印染流程,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探讨印染企业实施内部环境审计的方法和流程,构建印染工艺环节全过程审计,旨在为企业改变经营模式和运营方法、减少环境违规处罚成本、提高利润、提升社会价值提供借鉴。

二、我国印染企业实施内部环境审计的现状分析

印染行业在面临着巨大的环境约束下,加快转型升级进程,更加注重绿色产业链的发展。在环保压力的倒逼之下,一些印染企业越来越重视环境行为,但未能结合污水排放的具体指标开展有效的内部环境审计,环境审计内动力不足,内部环境审计的实施过程存在一些问题。

(一) 环境审计意识淡薄,以消极防范为主

目前,环保督察是我国推进防治污染的重要手段,面对有关部门针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问题组织开展的机动式、点穴式专项督察,因违反环保法等有关规定,多家印染企业被环保部门责令停产整治。因此,目前众多印染企业开展环境审计是屈于外部的环保压力,在审计时环境污染已经发生,审计以事后控制、消极防范为主,环境审计流于形式。企业管理层及内部审计人员对环境审计不够重视,环境审计意识淡薄。管理层多注重企业直接的经营利润及自身的业绩利益,忽略了内部环境审计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在决策规划的过程中,管理层主要考虑当期的显性收益,忽略了未来的隐性环境成本,没有将当前的投入和未来的收益进行准确的计算和比较,导致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缺乏积极性和内在的主动性,企业未能主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也限制了企业对内部环境风险评估和环境监督评价方面的资源投入。

(二) 产业低端化,内部环境审计制度不完善

一方面,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环境审计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系统、完整的环境审计准则,内部环境审计缺乏统一的标准,可操作性和指导性较弱,同时,成熟的内部环境审计实践经验较少。内部审计只局限于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等,环境审计的主体以政府审计部门为主,我国企业对内部环境审计的关注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印染业的市场需求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主要依靠粗放、低成本的生产经营模式,企业规模小,缺乏资金,无力引进先进的设备及技术,工艺流程落后,缺乏科技创新。在目前节能减排要求日益严格、环保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众多印染企业只能勉强维持经营。有些企业被迫转型,但也只是从工艺技术方面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以减少环境污染处罚成本,未能顾及到内部环境会计、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更没有建立起一套系统、有效的内部环境审计方法。

(三) 企业利润空间小,内部环境审计成本高

一方面,众多印染企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巨大压力。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生产设备落后,管理粗放,靠偷排、漏排等缓解成本压力、获取蝇头小利;另外一些企业出于环保压力,尝试开发生产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产品,但由于需要采用生态环保型、高上染率的染料和高性能助剂,进一步推高了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印染企业的生产经营日益多元化和专业化,生产设备专用化程度大大提高,备用设备增加,产能扩张,利润缩减。因此目前许多印染企业主要依靠“低价跑量”的低端策略维持生存。实施内部环境审计需要较高的成本,包括成立专门的内审机构、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制定环保制度、投入环保设备、改造现有工艺设备以及环境破坏后的恢复成本等。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企业无法向内部审计投入更多的资源,内部环境审计流于形式,缺乏独立性,也无法实现预期的监督、测试、信息反馈功能。

三、印染企业实施内部环境审计方法的设想

目前我国大部分印染企业实施环境审计都是事后控制,缺乏内部环境审计的前瞻性以及环境监督的动态性。企业要想降低环境风险水平,应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环境审计机制,对环境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实现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分析的全过程审计。基于印染企业对水环境影响最大的现实,本文以水污染为例,对印染企业控制污染、实施水环境内部审计的方法进行设想。

(一) 事前评估阶段

企业在开展环境审计之前,需要制定审计工作计划,组建审计小组。由指定部门编撰年度环境审计计划,在计划中除了应包括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时间、审计地点等常规项目外,还应包括对审计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对新投入项目环境污染的评估。

显然,如果NPVB>0,那么该内部环境审计项目对于企业来说是可行的。如果NPVB<0,则应对审计方案进行调整,通过减少人员开支、调整预设的审计程序等缩减审计成本,以实现内部环境审计项目的顺利开展。

2.新投入项目环境污染评估。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2年发布的《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2015年以后新建的印染企业规定了水污染排放量限值。印染企业应将新投入产品和项目产生的水污染排放预估值与国家规定的标准限值进行比较,填写企业水污染排放浓度评估表(见表1),在合理评估风险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指标对新投入的项目进行环境污染评估,出具环境污染评估报告。如果预估值超过标准限值,应停止对产品的投入,并对项目进行重新分析调整,直到污染物项目预估值控制在标准限值以内,从而起到从源头抓污染防治的效果。

(二) 事中监控阶段

企业在投入新项目以后,一方面要对环境风险进行持续的动态性监控,建立高效的环境风险信息传递机制。另一方面要对印染过程各个环节的环保措施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可以在主要生产设备、废水预处理设施上安装污染物排放实时监控装置,真实记录相关指标及环保管理机制的运行状况,及时纠正存在的错误。具体的审计方法包括:

1.询问与检查。内部审计人员应就环境事务的细节与相关人员沟通,包括一线员工与管理层,以获得口头证据,并将获得的信息作为审计的原始依据。另外,在企业财务人员的配合下,审计人员应对企业的环境会计方面的资料、环保政策性书面文件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关记录。

2.穿行测试。根据印染企业现有的对水污染排放的控制程序,应将模拟数据代入控制流程,并观察流程中各个环节做出的反应,将模拟结果和企业实际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找出控制流程中的薄弱环节。印染企业传统的印染工艺流程包括浸染工艺、轧染工艺、印花工艺、工业数码印花工艺等。任何环节出现排放超标都可能导致企业总体排放量超过国家标准。

3.风险识别法。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一般的风险识别原则对企业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识别。企业可建立环境风险预警机制,对新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对于高风险环节,可以参照国家标准(如2012年《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水污染浓度测定方法标准,见表2)对水污染进行测定。

在对水污染进行测定时,要选取合理的样本,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尽量获取充分的证据,并对相关数据结果进行分析。锁定高耗能、高污染的工艺环节,加快对工艺技术的改造升级,多使用高效短流程等节能减排工艺。在对产品进行定型的环节,应采用清洁能源,从高耗能工艺如导热油锅炉定型向蒸汽定型、天然气定型转变。同时可以采用膜处理中水回用技术、超小浴比染色新技术、数码印花新技术等,缩短印染流程,提高印染效率,加快少水无水印染新技术的开发,构建清洁生产体系,实行全过程清洁生产。

(三) 事后分析整改阶段

尽管企业在项目投入前期以及整个印染工艺环节都对污染进行了控制,但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最后的污染物排放量超过国家标准。如根据2015年6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纺织印染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87—2012)的规定,企业废水排放标准应满足COD浓度低于500mg/L。企业一旦产生废水必须进行预处理。审计人员应对企业污染物排放进行监督,使企业最终的纳管排污符合国家标准。

1.得出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结果出具环境审计报告,将审计报告及相关结果报送给企业董事会及环境管控等相关科室。企业管理层应召开会议讨论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根据审计结论获悉环境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2.检验整改措施,提出改善意见。审计人员应对企业的整改措施进行后续跟踪审计,对执行情况进行审查,确保整改后方案的落实。印染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管理制度,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创新等改变企业现有的生产运营模式。企业可利用国家提供的废水预处理共享设施,集中处理水污染,以减少污水处理成本。同时,可充分利用国家绿色信贷政策,积极选择金融机构提供的股权质押、存货抵押等融资新方式,缓解对环保投入的经济压力。

四、小结

企业是社会的经济主体之一,也是环境保护的主体,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应着眼于企业内部和根源,站在企业战略的长远角度主动改善环境问题,承担环保责任。实施内部环境审计能够提升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违反国家环保政策的风险,避免由于管理不善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减少环保罚款支出,提高企业收益。同时,企业的高利润、高收益为实施内部环境审计提供了足够的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提高企业的环境审计效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获得较高的市场收益,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有助于企业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实现经济与环境绩效的双赢。S

【参考文献】

[1] 吴萍.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实施内容拓展之比较分析[J].财会月刊,2017,(4).

[2] 李小菊,张晓鸣.论低碳经济下的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3,(14).

[3] 张建平.低碳背景下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J].中国证券期货,2013,(7).

[4] 李政.制药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程序设计与策略探讨[J].财会通讯,2017,(4).

[5] 時晋,刘静,吴春尧.我国内部审计立法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7,(10).

作者:陈燕燕

上一篇:农村合作金融建构论文下一篇:信息化计算机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