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观念

2024-06-07

生活观念(精选十篇)

生活观念 篇1

1 现代电视编辑观念

电视媒体几乎可以说是最近阶段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媒介, 其发展真可谓是日新月异。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电视媒体获得新发展的关键也是依靠快速的节目更新。但是单纯的电视节目的更新并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 这就涉及到了电视观念的更新。简单来说, 电视节目编辑观念就是人们对于电视节目进行选取、设定、直至播放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的想法。电视节目编辑观念看似简单, 但其所起的作用确实不可忽视的。电视节目编辑观念直接关系着电视节目的内容, 和其中所涉及的一些知识信息, 所以一定要重视电视节目编辑观念的更新, 保证根据电视节目编辑观念而编排的电视节目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传播的也都是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的正能量。

2 电视节目编辑观念所体现出来的电视节目特点

通过上文我们知道, 电视节目编辑观念会直接反映到电视节目中, 呈现给人们一种直观的感受。从大量的电视节目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其编辑特点, 能引导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电视节目编辑观念。

2.1 纪实性

电视节目的一大优势就是它可以用丰富的画面、绚丽地技巧展示现实生活的环境,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而电视节目的纪实性是指可以通过电视的画面语言, 真实地记录下生活中曾经发生的人或事, 这种真实的记录更能给人们带来切身的感受。而且, 电视的这种记录具有同步性, 这也是同步纪实性编辑理念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电视节目的录制过程中, 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起现场的气氛, 也为了电视节目的需要, 可以在编辑时加入“现场”元素, 从而增强节目效果。

2.2 艺术化气息浓郁

电视节目既然是作为一档节目, 就不可能与现实生活完全一样。但是节目的取材可以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 但在做成电视节目时则要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渲染, 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来源于生活, 但又要高于生活“。对节目素材进行合理加工和重新的排列, 可以使观众清晰地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 有利于他们对电视节目的理解。只对电视节目的素材进行加工还是远远不够的, 其后期的制作剪裁也需要精心的安排。流畅的制作和精美的画面可以增强电视节目的效果, 满足观众的感官体验。

2.3 图像和文字语言同步

电视节目之所以取得成功, 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还在于它们贴心的服务。大多数电视节目的画面都有配套的文字语言解说, 有的还具有双语字幕, 更有甚至, 有点节目还考虑到了聋哑人的感受, 特地配备了手语解说。这样一整套齐全的配备在最大程度上吸引了最广阔的客户群,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收视率。不得不说这样的贴心服务确实为人们带来了便利, 也充分考虑到了一部分特殊人群的需要。而且, 电视画面与语言文字同步, 照顾了不同的观众观看电视节目的需求, 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有效传递。

2.4 运用特技, 畅享视觉盛宴

在人们越来越追求视觉享受的现代社会, 特技成了电视节目吸引观众眼球的关键因素。特技在早些年只有一些大制作的电影才能使用, 但是随着近几年科技的发展, 电视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如今人们已经可以在电视节目中成熟地运用特技来增强电视节目的效果了。特技运用的成功典范当属《变形金刚》, 这部影片中运用的大手笔的特技是影片取得高票房的重要因素。运用特技不仅能增强电视节目的效果, 给观众带来一种炫目的感受。而且, 一些高难度的动作通过使用特技来完成, 可以有效保护演员的安全。

3 电视节目编辑观念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1 影响了人们个性的塑造

电视节目宣扬的是一种炫目的视觉盛宴, 经过不断的发展它逐渐形成了一种视觉文化。这种视觉文化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于不知不觉中给予我们深远持久的影响。深受视觉影响的当代社会提倡个性, 个性张扬是这个时代的标志。这种张扬的个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更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影星。

3.2 带来了多样的生活方式

电视节目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传递各种信息, 将各种新事物带入人们的视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逐渐更新了人们的思想和观念。通过电视节目, 人们开始接触西方, 了解西方并深受西方世界的影响, 人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开放, 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 许多人们以前难以接受的西方的生活方式也开始为人们所接受。

3.3 引领了社会的消费方式

电视节目作为一个媒体平台, 如果利用得当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其中, 借助电视节目来进行宣传的消费, 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念。特别是电视购物打破了传统的购物方式, 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自己需要的产品。另一个就是电视广告的植入, 运用明星效应或品牌效应等来刺激人们的购买欲, 通过电视节目对消费文化的推动来实现其销售目标。但是,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消费方式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 结论

由以上可见, 现代电视节目编辑观念对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 而且, 它不仅仅是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甚至还改变了社会消费方式, 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电视节目编辑观念的重要作用。但是, 它带给人们的影响并不都是可取的, 或者说是并不是都适合每个人, 所以在这铺天盖地的电视节目的轰炸下, 一定要保持理智, 认真选取适合自己的方面, 而不是随波逐流, 毫无主见。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作为高科技产品的电视也逐渐在社会中普及开来。电视节目利用其自身的特点为人们传递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有些电视节目在大量播放的同时, 于潜移默化之中在人们脑海里形成了深远持久的影响。本文就从电视节目的编辑观念入手, 对其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进行细致研究, 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电视节目,编辑观念,现实生活,影响

参考文献

[1]谷英.浅谈电视节目的编辑艺术[J].新闻传播, 2013 (07) :249.

[2]沈静.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中编辑思维的探讨[J].河南科技, 2012 (16) :4.

生活随笔:偏见与观念 篇2

偏见在电影《疯狂动物城》中其实 已经 很明显了,人和人之间存在的偏见,不只是社会问题,而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心理问题。不同国家的人,不同职业的人,不同城市的人,不同身份的人,不是区域的人,总之人和人之间,多多少少存在不少偏见。

偏见其实就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人,即使那个人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对方对他存在了偏见,就算他明明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也会在对方的.眼里变得不可理喻。

同时观念也是一样,因为每个人的想法肯定不同,所以会对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其实我感觉有的话多说了,就成了一种为自己遮风挡雨的借口。

至于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观念,也和社会环境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想法,可能有的会很传统,有的会很前卫。 因为想的不一样,所以就会有矛盾。

其实观念和偏见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偏见也是一种想法,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一旦观念和偏见已经在心中根深地步,那么形成的可能就是一种无法释放的恩怨情仇。旁人也没办法去解决,只有互相地用心的去,把内心的隔阂,用时间去消除,可能去做到这一点有点难。因为恩怨太深了,想去摘掉那副眼镜不容易,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少接触,避免发生冲突。不是有句话嘛!我惹不起,总是躲得起吧!

这个关系,就像人和人相处一样,都是互相的感觉。不能只是一方的过错,如果一方没有那种过激的想法,或者太过于固执自己的想法,可能偏见的程度会小点。也有可能,一方因为当年年龄太小的原缘,所以不免会做错事,所以有的人会以自己的观点去衡量当事人。其实这个现像,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毕竟人都是会成长的,所以有的偏见是不可能代表一切的。

至于观念不可能去改变,就像人的性格一样,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偏见也是一样的,一旦带上了有色眼镜,看世界是全完不同了。

借助生活实际 培养统计观念 篇3

【关键词】生活实际;分析数据;判断;预测;决策;统计观念

统计”是小学数学四大领域内容之一。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着老师们的授课,重视传授知识,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忽视统计学知识本身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统计学在生活中预测、决策等功能,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数学源自于生活,小学统计教学内容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只有统计教学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才有可能组织好统计教学。

如:我在听教学人教版四下的“折线统计图”一课时,老师把学生非常熟悉的测试口算成绩设计成统计表和统计图,通过“比眼力”的游戏,快速出示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找出最高分与最低分。教师在引导学生质疑游戏的公平性,凸显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很快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接着老师在教学新课时从条形统计图入手,出示小娟同学口算测试成绩的条形统计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并提问:“观察我们时一个直条一个直条来看,如果整体地看,你对小娟的成绩还有什么感觉”,生获得有点乱,高高低低;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顶端观察——从顶端引出横线——引出点——再连接起来。这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经历了条形统计图向折线统计图转变形成的过程,体验到折线统计图是在生活中为了了解一件事情到总体变化情况而产生的,比条形统计图更简洁明了,它的产生是生活的需要。

最难能可贵的是,老师在这节课快结束时提出问题:“折线统计图这么好用,为什么还要学习条形统计图?”学生通过辩论后得出:“各有各的好!”接着老师出示两幅统计图,让学生根据表的内容适合选择运用哪种统计图,体现了学以致用。

这节课老师处处独具匠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情境中通过对比感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验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理解面对不同的分析对象需要选择不同的统计方式,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统计观念。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观念

《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据分析观念”,它是由《标准(实验稿)》的统计观念转变而来的,点明了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借助统计知识这一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

如:在听人教版四下教学“折线统计图”这一课时,老师出示两幅的折线统计图:

问:“你更欣赏哪个同学的口算测试成绩呢?”学生抢着回答:“我喜欢小娟,她的成绩更好,有三次考90多分,最低考72分。”“我更喜欢小军,他的成绩虽然不如小娟,起点低,但他很努力,每次考试都有进步”通过不同的回答,学生之间互相促进,知道读懂条形统计图,不但要看到每个数据,还要看懂数据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如果老师能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透过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不断提高分析数据的能力。

统计学的研究依赖于对数的感悟,甚至是对一堆杂乱无章的数的感悟(当然这些数都是有实际背景的)。通过对数据的归纳整理和判断分析,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读懂统计图,学会分析数据背后的规律尤其重要。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判断、预测、决策的观念

统计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科学,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我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标准(2011年版)》指出: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鉴定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同时指出虽然数据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所不同,但要求分析的结论清晰,那个更好地反映实际背景(参见例38和例40)。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据进行推断,做出合理的预测。

如:人教版五下“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老师教学新课提出问题:“根据统计图,简单分析两国在历届亚运会上的表现。”

生1:“中国队的表现总体呈上升趋势。”生2;“韩国队的表现也总体呈上升趋势。”生3:“中国队的整体实力比韩国队强。”面对直观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生们做出了准确的判断。老师接着问:“你能预测一下在15届、16届中国队的表现吗?”生激动地预测:160枚、170枚……这时老师出示图2中中国队的金牌情况,学生欢呼雀跃,为自己猜测正确而激动。老师问:“你们根据什么预测的呢?”学生:“根据中国队的总体表现呗。”认为老师的问题实在太弱智了。接着老师又让学生继续预测韩国队的表现,这时学生的兴趣少了,估了几个比96更多,比中国队更少的数据,当老师揭示答案时,全班都傻眼了:“为什么?”有个体育爱好者回答:“我猜第14届亚运会韩国应该是东道主。”“哦!第中国队第10届得94枚金牌第11届得183枚,第11届应该东道主是我们中国。”师:“如果知道14届韩国是东道主你会怎么预测?”生:“比65枚略多一些,虽然答案不够准确,但不会相差太多。”师:“通过刚才的预测,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纷纷表示不能只看数据,还必须联系生活实际。这时有个学生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站起来举例:“我妈妈最近炒股,发现一只股票一直呈上升趋势时,她买了。”“赚了?”“亏了,我爸说这只股票升了那么久已经到峰顶了,才买,太迟了。”同学们通过观察分析,在预测与事实互证的过程中学会根据数据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要使预测更准确必须联系实际。对于图中比较反常的数据如第11届中国队的183枚、第14届韩国队的96枚会接受实际背景。

统计的核心是数据。“数据是信息的载体,这个载体包括数,也包括言语、信号、图像,反思能够承载上事物信息的东西都构成数据,而统计学就是通过这些载体来提前信息进行分析的科学和艺术。”统计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它跟生活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观察分析,作出简单判断、预测及学会合理决策的环节,使学生获得统计活动的亲身体验,逐步形成用数据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在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统计观念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思想概论》

生活观念 篇4

一、现代电视节目的编辑观念能提升人们现实生活的独立性

电视节目的编辑必须要体现出个性,让人过目不忘,这样才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得到观众的肯定。例如广告行业,几乎是没有重复的,创意层出不穷,甚至一些脍炙人口的广告语成了产品的代名词,甚至成为人们日常引用和模仿的对象。这样的信息传输和展示,也提醒着现实中的人们要张扬个性,要体现出独立性,只有张扬自我,才能让别人记住自己,才能体现出自己的独一无二,才能拥有更加个性的生活。“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也是对人们个性的强调。电视节目的独立性虽然目前逐渐被复制,但是依然存在的细微差别,还是使其得到了认可。这些创意性的编辑更是让观众们印象深刻,成为影响其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现代电视节目的编辑观念能提升人们现实生活的开放性

信息社会给人们带来的最大改变,这就是开放性条件的提供,让更多的人能够足不出户,获得更多更远的信息。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提高的不仅仅是科技和生产力水平,人们的生活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最明显的是开放思想和能力。这是社会转型的标志,也是科学迅速发展的需要。开放性思想的来源有很多方面,例如教育的开放性,经济发展的开放性,科技发展的开放性等等,对物质、精神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基本最为主要娱乐方式的现代媒体行业,对此开放性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没”,起到了很大而合理的推动作用。从生活方式来看,电视媒体节目宣传了更多的生活方式,给人们更多的精神启发,能透过屏幕感受另类的生活,从而与自己的观念产生碰撞,很大程度上改变着观众们的生活态度。可能很多生活方式被观众认可,并且映射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产生变化。和其他媒体不同,电视节目能更多地直接影响人们生活,能更加直接地开放观众的视野,例如能够欣赏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能获得更多从其它途径无法获得的感受。因此电视节目编辑的开放性直接影响了观众们生活的开放性,能转化生活态度,能获得更多外在的生活信息,使得生活更加充实。

三、现代电视节目的编辑观念能提升人们现实生活的合理性

现代电视节目的生活元素,是节目的必要组成部分,更是创作的基础,也是吸引观众,引起共鸣的关键性条件。目前很多真人秀节目比较红火,就是因为能够体现明星的真实性,让观众可以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气息。一些发自肺腑的言论和真挚的行为更是成为“吸引点”,让观众内心为之一振,这便是成功的。所以现代电视节目的编辑观念能够提升人们现实生活的合理性,知道怎样是科学的生活,怎样是合理的生活态度,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尴尬。其实每个人都会遗忘自己生活的美好,而去在意那些本不该在意的尴尬小事,电视节目的生活性让人们更加轻松舒服地进行接下来的生活。电视节目的编辑观念和走向能够决定观众观看时的心情,从而能够影响他们的生活心态。电视节目编辑在尽量保持原本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艺术加工,感情熏陶又能艺术展示,这样的画面和内容质感才能给予最细节、最立体的感动。

四、现代电视节目的编辑观念能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

不得不承认,电视节目的消费观念能左右和影响观众的心理,这也是奢靡之风横行的原因之一。电视文化必然会存在消费主义倾向,这是刺激消费的手段,但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电视编辑更要注意自己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的统一,正确运用好这把双刃剑。电视节目的确是颠覆了传统的消费观念,更多地去激励消费,而且也模糊了阶级消费的界限,将经济实力作为消费的第一原因。电视节目的编辑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让消费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中心,同时也提供了不同的消费途径,制造了消费欲望和生活欲望。更多的产品琳琅满目,更多的服务多样,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进步,也是需要正确引导的生活走向。现代电视节目的编辑观念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正确的方式引导正确的思想,促进人们科学消费、合理消费,也杜绝浪费现象。

总之,现代电视节目编辑观念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深远的,从独立性、开放性、合理性到消费方式,将改变观念和理念,改变方式作为主要的影响力,贯穿整个艺术化的过程,更要求电视编辑者能够将正确的价值观蕴含其中,方能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生活观念 篇5

穿戴 追求时尚和品牌

5月1日,我与妻子在市区几家大型商场,发现不少服装专柜打起了降价牌,有的服装几十元至那一世小说网 http://几百元不等。恰碰到正在购买衣服的同事小张,她说:“我只要看上了品质好又适合自己的东西,即使不打折也会买的。”柜台里的中年女售货员说:“在她们年轻人看来,追求的是时尚,其实并不是越贵的东西越适合自己。只要样式好看,价钱合理,自己喜欢就行。”

如果走到马路上,你会感到商店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是名牌服装专卖店和服装超市。而在这些商店里,生意也很红火,每天都有许多男女老少来选购自己喜欢的服装。现在,人们的穿着消费观念在转变,人们不再是过去灰色或草绿色的着装了,而是质地精良、款式新颖的品牌服装。年轻人注重服装的新潮、时髦和个性,中年人注重服装的质地和款式,老年人注重服装的舒适和随意,白领阶层更青睐服装的品牌和档次。时至今日,西装已是一种普及装,绝大多数市民都消费得起,有的市民已拥有传统类、休闲类、时装类等多类型西装。

吃食 追求营养和健康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市场、超市,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卫生和健康。满街各式口味食品和特色酒店佐证了人们生活水平面的提高。人们对饮食从食不果腹已经完全过渡到食不厌精。

临近中午,我们两口子来到奥林匹克广场的一家火锅店,里面已经座无虚席,有的是朋友请客,有的是全家老少在酒店热闹一下。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在家做饭嫌麻烦,在酒店又花不了几个钱,图省事,再说在家里做饭也做不出酒店的味道。为了方便老伴逛商店我们老两口一餐火锅仅仅消费80多元。

下午,我们购物到沃尔玛超市。那儿人头涌动,熙熙攘攘,妻子坚持要买绿色蔬菜,说无污染,味道好,一下拎了一大包,还有酸奶、纯牛奶和水果,一共花费100多元。可以看到,现在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人们开始越来越讲究食物的绿色、无公害,营养、健康才是人们的追求。

住宅 追求温馨和安逸

以前,百姓一般都是三代同堂,八、九号人住在一起。到了80年代,人们将普通平房统统拆掉,搬进五、六层的楼房;再后来90年代,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结婚成家都与父母分开居住,独自到其他小区购置一套住宅。邻居家的张大爷兴奋地说自己晚年也享受一下现代化的生活:“现在出门就是电梯,楼道有人打扫,治安有人巡逻,小区内有草坪花坛,站在阳台上还能看到整个城市……”。时代进步了,现在的人们对住房的要求已不光是居住面积、采光情况,越来越多的市民更注重居住环境、绿化指数以及房屋的建筑风格、装修风格,这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出游 追求方便和轻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百姓出行是靠双脚走路;八十年代,大多数人有辆自行车;现在我们单位27名职工,每天开着自己小轿车上班的约占一半以上,当年,连想都不敢想的“轿车”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中。现在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门“打的”已成家常便饭;大街小巷明显增多的公交车,方便了百姓的出行;尤其是近年,越来越多的市民开上了私家车,驾校里学开车办驾照的学员逐年增多,这足以说明社会的发展。

如今,购私家车已成为一些家庭的新时尚。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加上这些车的价格下调,越来越多的家庭都争相购车。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车一族趁着节假日开车去郊外散散心,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随着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收入不断增加,生活的质量逐步提高,百姓生活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形成基本观念,让学生积极健康生活 篇6

【关键词】形成理念 积极健康 策略思考

课程建设具有相关课程结束的基本理念,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建设也是如此。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思想品德教材,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对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的影响是深刻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再去做些比较认真的思考和实践,那学生则会从现在开始起就去积极健康地生活。

一、让学生积极健康生活的品德教学需注意陶冶

思想品德教育,从相关意义上说就是让学生能够建立起比较理想的道德情操,如让学生能够分辨社会上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能夠建立这样的道德情操,不是我们利用教材进行空洞的说教能够凑效,能够解决问题的。作为德育教育所必需的体验教育,在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形成上,首当其冲的是让学生得以情操的陶冶。因此,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多避免教学的照本宣科,多进行学生性情的陶冶。当今教育技术的先进,利于学生多角度去接受性情陶冶的设施很多,有的可让学生能够足不出户就接受到较为广泛而又深刻意义上的性情陶冶。如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我们多利用思品微课程的教学,去短时间的、主题单一的再现生活的文字、图片和画面,学生所得到的体验性感受就显得极为深刻。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需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进而养成学生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教学时就让学生看到那些污染对动植物所产生的影响,草木是怎样的不再生,飞禽是怎样的远离,相关昆虫就是怎样的泯灭甚至就是如此意义上的绝后。教学时,还让学生去做些对比性的实验,即埋下相关质地不同的物质,过些时日将其挖出,当学生看到一些物质长期不予腐烂时,就是那样的猛然一惊。在惊诧不已的前提下产生极为深刻的感受,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义不容辞。

二、让学生积极健康生活的品德教学需注意启迪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行为的正确不能简单地形成起来,就是暂时能够形成起来,也不可能会比较持久地稳固。从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从众多对社会持有责任感的公民形象看,他们都存有一种比较坚定的信念。这样的理念又怎样去形成?应当凭着自身赖于相关意义上的学习,去逐步建立起来。如革命战争时代的那些英雄人物,有人以为英雄是逼出来的,这样的说法就明显有错。窃以为英雄在一定的时段接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理念的教育,产生比较良好的共产主义信念则是根本。对此,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必须在让学生积极健康生活的品德教学之启迪学生产生良好的心智上做些思考,甚至就应当是比较认真和科学的思考。如我们平时多看到,现在的学生缺失的是感恩,往往渴求别人的比较多,施以对他人关爱的比较少,尤其在比较简单的孝敬父母上都不可能做到,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让学生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这样的品质将怎样形成?需要通过相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产生比较理想的心智水准。如和学生一起学习《成长中的我》,给学生提供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实例,如轮椅上的霍金、张海迪等。还让学生去寻觅身边的实例,围绕自身的周围去讨论,学生不仅明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意义,更能去思考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方法。

三、让学生积极健康生活的品德教学需注意匡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注意在反腐倡廉上增加力度,从一个个落马贪官身上,人们似乎看到一个共同的现象,有谁在台上不是那样振振有词地高呼着反腐倡廉的口号,又有谁不是在台下甚至就是比较阴暗的角落干着大肆侵吞人民群众利益的丑事。这些人就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治上的两面人,应当说两面人是极为有害的,一个政党多一个两面人,就完全意义上多一份危险,整个社会也是如此,多一个两面人,社会也就多一份不安定的因素。作为我们所从事的思想品德教学,切切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学生去嘴上说得到,而实际行动上却不能够做得到。如何让我们现在的学生就不存有两面人的现象?窃以为应当让学生进行比较理想的实践性的磨练,让学生能够在思想品德的学习中不仅懂得一些为人的常识,而且应当能够得以实际行为的匡正。我们现在似乎都看到这样的怪现象,那就是热爱劳动的学生少了,就是最切近自己的洗衣服,一些初中学生都懒得动,不少学生的家长就是每个星期来一次学校,专门为孩子洗衣服,一些孩子干脆一星期一打包。学生们如此懒惰,作为教师,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老师,怎能熟视无睹呢?因此,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中,都力求让学生通过一些比较简单且切实可行的实践,去匡正学生的劳动行为,形成学生热爱劳动的个性品质。如和学生一起学习《自尊自强》的相关内容时,让学生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对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学生不仅仅发现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出生命世界的神奇,还在具体的观察中产生这样的猜测,生命世界能够产生诸多的神奇,都有其生命个体自身的努力,甚至就是比较艰苦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 教育研究,1998.

[2] 教育部.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生活观念 篇7

关键词:80后,生活质量,生活观念

“80后”已成为当今社会很热门的一个词, 是指出生于20 世纪80年代, 即1980年到 1989年间的这一代人。[1]其现在年龄约在22岁至31岁, 已构成了当代青年的主体。“80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一代。“80后”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 比起“60后”和“70后”, 其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然而, 生活质量的变化也给“80后”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一、生活质量及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社会生活是物质性的, 社会存在主要体现在社会的物质性上, 因此, 通过权衡社会生活的供给水平和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 可以衡量出人们社会生活的发展程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因此, 通过评估人们需求的满意程度及其对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感受和评价, 就可以评价不同个体在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中的生活质量的好坏优劣。由此, 有的社会学家把生活质量定义为: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 环境提供给人们的生活条件的充分程度和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 以及社会成员对自身及其自身所处的环境的感受和评价。[2]为了考察人们的生活质量, 帮助各级政府在制定各种经济和社会政策时考虑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同时引导人们正确地消费, 对幸福有全面合理的认识, 我们就应该以科学的社会理论为指导, 将社会理论、现实实践和人类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制定衡量生活质量的标准。根据我国现有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生活质量指标由物质保障、教育、居住与生活条件、健康、社会保障、环境六个方面构成。其中, 物质保障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条件;教育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居住与生活条件是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健康是生活质量的集中体现;社会保障是生活质量稳定提高的重要保证;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空间物质载体和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3]因此, 我们就以此为基础, 从以上涉及的几个相关方面来考察“80后”生活质量的变化。

二、“80后”的生活质量发生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 是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 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 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 1980至1989年的10年中, 中国约有2.04亿人出生。[4]“80后”就出生和成长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和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比起他们的前辈, 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使“80后”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 经济的快速发展, 显著地提高了“80后”的消费水平。消费水平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生产力的大大提高, 商品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加和增多, 为“80后”的日常生活消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这样的物质条件下, 不仅“80”后的消费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而且他们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食品方面的消费比重下降, 虽然“80后”消费的食品种类增多, 高品质的食品消费增加, 膳食营养得到改善, 但是由于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他们用在食品方面的消费比重却下降了;二是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消费比重显著提高, “80后”的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消费明显提高, 出现了“网购”和信用卡消费等一些新的消费形式;三是“80后”的个性化消费倾向明显, 娱乐消费占有较大的比重, 调查资料显示, “80后”的上班族中玩网络游戏的比例为36.1% , 网络通信费用人均月支出160元, 以“网购”为日常购物主要形式的比例为10.7%, 预计很快就会上升到14%。[5]这些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的变化,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80后”的生活质量。

(二) 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校扩招的实施, 大大地增加了“80后”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数量。接受教育程度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基本构成要素。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不仅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 而且还大幅度提高了高等院校的招生数量和规模。对于“80后”来说, 1986年4月12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规定, 使得正值适学年龄的他们有了更多更优惠的受教育的机会;而1999年的高校扩招则更是“80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1999年6月16日, 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 决定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 再扩大招生33.7万人, 使得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总人数达到153万, 招生增幅达到42%。[6]1999年的高校扩招政策不仅给数百万考生带来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而且使得“80后”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也大大地增加了。

(三) 我国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 极大地扩宽了“80后”的信息交流渠道和娱乐方式。通信网络作为现代重要的信息交流和大众娱乐的便利渠道, 是生活质量中生活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前的人们相比, “80后”在成长的过程中, 我国迅速发展的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产业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信息交流渠道和娱乐方式。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2月28日发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0年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 其中宽带上网人数4.50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7], 然而, 早在2007年7月18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北京发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就已经显示, 截至2007年6月30日, 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达到1.62亿, 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 位居世界第二, 其中, 25岁以下网民就达51.2%, 而30岁及以下的网民比例超过7成 (70.6%) 。[8]显然, 80后”已成为了网络大军中的主力, 通信网络技术彻底改变了“80后”这代人的生活方式, 通过网络, 他们足不出户, 便可以了解世界、联络交流、娱乐购物、工作学习。可以说, 通信网络和信息技术在使得“80后”获取各种信息变得更为方便和快捷的同时, 也使得他们的娱乐渠道和内容变得更为丰富,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三、生活质量的变化对“80后”思想观念的影响

消费水平的提高、教育程度和教育人数的增加、信息交流渠道和娱乐方式的拓宽, 不仅提高了“80后”的生活质量, 而且也给他们的政治思想观念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转变。

(一) 民主法治观念增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我国的上层建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致力于建设民主法治的国家, 使得民主法治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作为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力量的“80后”, 表现出了更为强烈的民主法治思想, 更加关心国家和社会。他们法治观念较强, 追求公正平等, 善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作为网络时代的主力, 他们通过网络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时事评论和社会热点的讨论, 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善于利用网络联合网民的力量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二) 关注环境保护。

良好的环境是生活质量提高的基础, “80后”生活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矛盾凸显的时期, 在看到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严重环境问题和我国自身出现的环境问题之后, 他们就更加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因此, 他们在拥有较好物质生活的基础上, 更加关心环境的质量, 更加关注环境保护。

(三) 重视自我价值。

人生价值是由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构成的, 在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的今天, “80后”一方面不忘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为国家社会建设努力工作贡献, 另一方面更加追求“个性”“自由”, 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讲求竞争与合作, 追求自由发展, 不断学习各种新的知识, 力求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 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倾向明显。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有的“80后”的“个性”日益演变成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他们自私自利, 以自我为中心, 只顾自己享乐, 损人利己。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富二代”或“官二代”, 依仗父母的钱势和权势, 横行霸道, 导致了社会中“拼爹现象”时有发生;另一些人则是“啃老族”, 他们虽已成年, 但不工作不上进, 逃避现实, 依靠父母养活自己, 更甚者则一味地乱花父母的血汗钱, 购买奢侈品。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也带来了拜金主义的泛滥, 一些“80后”深受“拜金主义”影响, “一切向钱看”, 于是, 出现了众多的“拜金女”, “宁愿在宝马车里哭, 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而另一些人则只顾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 损人利己, 甚至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有的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五) 心理压力增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80后”也希望自己能有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住房条件。可是事与愿违, 面对就业困难、物价上涨和房价高涨等问题, 许多“80后”只能对购房买车和享有宽裕的生活望而却步, 承受着生活和工作上的巨大压力, 一些人因此变得浮躁了, 怨天尤人, 做事变得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也有一些人因此抑郁了, 患上了精神疾病, 甚至以自杀的方式逃避心理和现实的各种压力。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 也为消极低俗文化的发展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那些消极低俗的文化也使得一些离不开网络的“80后”深受其负面影响。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80后”的生活质量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也会对物质起反作用。物质是基础, 但我们也不可忽略意识的能动作用。国家和社会除了从政策和措施方面来帮助“80后”提高生活质量, 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就业、稳定物价和房价、实行廉租房制度、提供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险和补贴等, 还应该从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方面来引导和帮助“80后”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一) 提倡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情操, 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 为“80后”创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环境。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不但可以利用原有的传播媒介进行思想道德文化宣传, 也可以利用通信网络这个新的媒体。面对网络大军主力“80后”, 国家应该制定网络文化相关的法律法规, 做好网络监管工作, 净化网络环境, 充分利用网络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情操, 宣传国家和民族所提倡的思想道德文化;通信网络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也应该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维护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宣传积极向上的文化;个人也应该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不在网络上传播消极不良的信息, 理智言语, 客观评价。

(二) 引导“80后”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不仅要积极地向他们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传统美德”, 还要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起合理的和健康的生活观念, 一是要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合理的就业观, 使他们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 做好职业规划, 认真学好文化知识, 积极参加工作实践, 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培养自身的就业适应能力;二是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合理的薪酬观, 以职业发展为目的, 选择合理的职业方向, 对自己的工薪报酬有一个合理的预期, 珍惜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让自己快速成长;三是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合理的消费观, 学会理财, 提高消费技巧, 合理消费;四是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合理的住房观, 转变观念, 注意结合实际找到适合自身生活条件的居住方式, 不要执着于贷款买房, 可先租房生活, 不一定要先买房才结婚, 可租房结婚。

五、结语

“80后”是我国特殊的一代群体, 在国家的改革转折时期出生成长。正是因为这样, “80后”呈现出许多与“60后”、“70后”和“90后”不同的特点。“80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然而“80后”也遇到了经济速增的“问题期”, 找不到工作, 买不起房。“80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我们应密切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 不仅应该通过国家社会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其生活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还应该从思想道德方面加以积极引导, 帮助“80后”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我们相信, 通过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我们的国家会更加繁荣昌盛, “80后”的生活质量会更加提高, 80后”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罗牧原.80后的社会评价及其群体的再划分———关于80后刻板印象的探索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11:32

[2].周长城.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60

[3].周长城.中国生活质量:现状与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18~19

[4].杨金凤.两亿80后———他们正年轻[J].中国核工业, 2008, 1:65

[5].吴琼.80后消费调查报告[J].CBR, 2007, 3:46~47

[6].成林萍.1999年高校扩招堪称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EB/OL].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zhuanti/ggkf30/2008-12/16/content_16956328.htm.2008-12-16/2011-09-25

[7].国家统计局.去年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4.01%[EB/OL].http://news.china.com.cn/txt/2011-02/28/content_22017966_5.htm.2011-2-28/2011-10-10

生活观念 篇8

基于本文研究高校贫困生生活质量及消费观念, 参考众多文献中相关的问卷, 综合比较, 制定出了本文研究所需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收入情况、学生消费状况及消费观念等。

随机抽取浙江省某所高校的几个学院, 然后把问卷分发给这几个学院中已经被认定为贫困生的学生。共发出问卷200份, 收回200份, 有效问卷196份, 样本的有效回收率为98%。

一贫困生的生活质量

表1数据表明, 在接受调查的贫困生里面, 22.4%的家庭是低保户;家庭主要收入靠种田及无固定收入的比重为65.9%;父母身体患有严重疾病及丧失劳动力的比重为48%;家庭劳动力数量1位及以下的比重为68.4%;每月生活费在400元以下的占45.9, 每月生活费在600元以下的占到96.9%;家庭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占86.7%;家庭年教育投入量2万元以上的占45.9%, 家庭年教育投入量1万元以上的占94.9%。

以上数据表明:有将近两成以上的贫困生来自各地的低保户, 家庭条件非常困难。贫困生家庭的收入水平低下, 种田及打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此外, 贫困生家庭的劳动力少, 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差, 将近一半贫困生的父母患有严重疾病或丧失劳动力。由于劳动力数量不足以及家庭劳动力身体状况差等缘故, 贫困生家庭年收入绝大部分都在2万元以下, 将近一半家庭的年收入甚至不到1万元。针对目前的生活水平及高校学费收费标准, 这些家庭的年收入勉强才能维持学费的支出, 不足以支付学生日常的生活费用。而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 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能力和精力靠所学的专业技能养活自己, 需要家庭提供生活费, 但是家庭无能力提供更多的钱来支付学生的生活费, 学生只能省吃俭用。根据调查得知, 96.9%贫困生的月生活费少于600元, 按照目前浙江省的消费水平来看, 杭州市目前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588元, 贫困生基本上都处在这个水平上。由此可以看出, 高校中的贫困生, 整体生活水平很低, 生活质量也很差, 处在温饱状态。

二贫困生的消费观念

表2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贫困生都不与人攀比, 更愿意在学习上、能力上证明自己;贫困生每月开支大部分都花在了伙食、日用品上面;关于吃饭, 27.6%的贫困生认为只要便宜就行, 66.3%的同学考虑营养与经济达到平衡;在穿衣打扮方面, 18.4%的同学选择了有什么穿什么, 99%的贫困生认为只要过得去就行。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贫困生的消费中, 饮食及日常生活用品消费占主导地位, 九成以上贫困生的生活费主要用在这里。学习消费占有重要位置, 贫困生消费水平非常有限, 但尽量会把钱节省下来, 投入到学习当中, 用来购买考试辅导书、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等等, 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及综合能力。而且贫困生在娱乐等其他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少, 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 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 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为将来更好地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论与建议

1 在国家层面, 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增加扶贫资金投入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 高校中虽然也存在贫困生, 但是那时候的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 只有少数一部分人可以上大学, 而且基本上都可以靠国家资助顺利完成学业。但是在90年代后期, 高校实行扩招之后, 越来越多低收入家庭, 特别是来自农村家庭的孩子进入了大学校园。但是, 家庭收入增长的速度没赶上高等教育学费增长的速度, 使得越来越多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大学。为了提高教育的公平性, 让更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 国家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 政府是最重要的主体, 大量资助工作中的经费来源于政府, 没有政府的支持, 贫困生资助工作就无法进行下去。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奖、贷、助、补、减、免”等贫困生资助政策, 国家层面上每年都在加大贫困生资助经费的投入, 加大了诸如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资助力度, 但是相对于庞大的贫困生群体来讲, 目前的资助资金不足以解决全体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 不足以彻底改善贫困生的生活质量。国家还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贫困生保障体系, 加强制度建设, 坚决打击教育乱收费现象, 出台更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为扶贫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增加扶贫资金的投入, 专款专用, 加强审计和监督, 确保高校贫困生不因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

2 在社会层面, 构建更为合理的帮扶体系, 拓宽助困资金融资渠道

目前, 我国贫困生资助方式较为单一, 90%以上的贫困生资助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2]。在国外, 社会力量助学被看成是一种慈善事业, 但在国内, 社会助学资金少之又少, 与国外社会助学资金相比形成巨大反差[3]。因此, 在保障国家资助经费的同时, 利用各种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国家可以进行政策引导, 号召社会力量积极投入到贫困助学公益项目上来, 拓宽单纯依靠政府、学校筹集助学经费的渠道, 引导社会上的一些成功人士到学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利用社会价值观导向, 动员广大民营企业、社会慈善机构为学校贫困生提供捐赠和资助, 也可以通过知名校友回母校捐款或者以个人名义设立资助金, 借助知名校友的影响力在精神上、物质上帮助更多的贫困生健康成长。

3 在高校层面, 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 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

高校作为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执行主体, 应当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贫困生资助相关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适用性强的资助管理办法, 进一步完善学校、学院、系三级资助管理机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 确保贫困生资助工作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展。

除此之外, 高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勤工助学、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等。国家推行贫困生资助体系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让他们不因贫穷而上不了学, 让他们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温暖。但是, 资助并不等于义务, 并不是坐着干等, 而是需要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才能完成从“受助-自助-助人”的转变。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高校只有加强贫困生自身的教育, 才能真正做到从物质层面的资助到精神层面资助的转化, 才能让贫困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 在个人层面,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贫困生是资助体系最终的受益者, 关系着整个资助体系的良性循环。目前存在:少数贫困生证明材料弄虚作假;有些贫困生恶意拖欠助学贷款, 到期不还贷;还有些贫困生获得资助金后, 存在不合理消费等现象。根除这些负面现象就要求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自强自立的意识, 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加强人际交流, 提高自信心, 积极融入班集体。另外, 贫困生还可以通过志愿者、义工等形式回报社会, 用自己学到的力所能及的本领帮助社会上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向社会传递爱心, 在回报社会的过程中, 升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虹.高校贫困生消费观念的缺失及对策[J].世纪桥, 2008 (9) :101-102.

[2]李欣妤.关于新政策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探究[J].教育管理, 2013 (3) :174-175.

生活观念 篇9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 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 确立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创新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始终步履维艰, 收效甚微。许多学校依然唱着素质教育的高调, 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因此, 笔者认为, 当前, 要把素质教育尽快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首先要做的是管理观念和评价观念的转变。

一、管理观念的转变

受传统“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 现在许多学校领导和教育工作人员依然认为, 只有严格的管理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于是学校便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 对学生的言行进行约束, 并逐级量化考核, 由学校到年级, 由年级到班级, 由班级到小组的管理细则也相应而生。大到学生的学习, 小到学生的吃饭、睡觉都有一系列清规戒律, 学生这也不能做, 那也不许做, 只能在狭小的空间里循规蹈矩, 俯首帖耳。这种严管态势在许多学校大行其道, 社会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封闭式管理学校 (尤其是私立学校) 便是明证。不能否认, 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学生少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干扰, 集中精力学习, 但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吗?

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在于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我们就不能一味地强求整齐划一, 应该正视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 那种用同一标准进行的严格管理只会培养学生的奴性, 而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创新根植于个性发展的土壤里, 个性发展的土壤肥沃, 创新精神才能发展。因此,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主管部门和老师应当转变陈旧的管理观念, 解除“捆绑学生的绳索”, 给他们创造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 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1. 摆正管理者的位置。

不要板起面孔当“警察”或“监工”, 老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 引导学生发展特长, 鼓励学生表现自我, 给学生提供张扬个性、发展健康体魄、彰显个性思维的机会。

2. 不能封闭学生的视听, 不要限制学生的脚步。

学校是社会人才成长和储备的场所, 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 服务社会, 所以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认识、解释一些社会现象是必要的。让学生了解社会阳光灿烂的一面, 也了解社会黑暗腐败的一面, 让学生接受这种事实和现象, 并加以正确引导, 培养其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能力。

3. 不要刻意要求学生十全十美, 对学生求全责备。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其创新能力, 就得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实践证明, 发展过程中没有缺点、没有错误的学生是没有的, 所以只有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才能从思想上宽容学生。

二、评价观念的转变

生活观念 篇10

欧洲20世纪30年代曾经在“达达主义”出现了法国先锋派电影、1936年后电视机进入了日常生活, 人们建立了录影、剪辑、拷贝、发射、传播等现代媒体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 8mm摄影机和第一代手提摄像机的技术革命引发了“8mm运动”和“游击录像”两次社会化的影像运动, 确立了私人录像视角的存在和民间记录的录影方式;而激浪派艺术家率先使用录像作为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段, 并作为行为和表演艺术的载体,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产生了录像艺术语言及其衍生的美学基础。

相比之下, 中国在实验电影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 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代艺术涌入中国后, 一些艺术家才开始以录像作为艺术语言创作实验影像作品, 1988年, 艺术家张培力的录像作品《30×30》用录像记录摔玻璃和黏玻璃的过程。他将玻璃平举至距地面40cm处, 自由坠落, 再将碎片拼合, 用502胶水黏合。将黏好的玻璃按上述方式再次摔碎, 拼合, 黏合。以此重复, 直至录像带结束。1991年, 张培力创作了《卫字3号》 (60分钟录像带, 松下M3000摄像机) , 1992年又创作了《作业一号》 (60分钟的VHS录像带, Batecam摄像机) 。张培力是中国早期录像艺术家里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而实验影像真正成为一种影像类型, 则是在2000年DV兴起以后了, 现在一般的影像展或者DV大赛中都以实验、剧情、纪录进行作品的单元划分。

相对于剧情片和纪录片, 实验影像“其最大的特点是不以剧情和场景来娱乐大众, 而是以最大限度探求电影语言之可能性, 追寻艺术观念的影像视觉呈现, 并面向小众和特定群体”。 (2) 实验影像追求对影像边界和可能性的不断突破和尝试, 实验影像本身呈现出来的样式也就显得十分复杂, 有以纪录手段创作的录像艺术, 有对行为艺术过程的纪录, 还有以动画、FLASH、装置等创作和完成的实验影像作品, 其中“观念短片”算是实验影像中的一个种类, 它以观念的呈现为目的, 采取反情节、非情节的影像语言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和观念。

中国“观念短片”的创作者集中在从事或在艺术院校学习美术、设计等视觉艺术的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中, 他们大多有良好的美术功底和艺术感觉, 经历了新潮美术等西方现代艺术的洗礼, 不满足于静态的、架上的绘画表现方式, 转而用动态的影像来作为自己的艺术表现语言和手段, 所以, 在他们的“观念短片”作品中有很强的绘画意识和美术感, 这一点与学习电影、传媒的人使用电影语言的表达路径显得泾渭分明。

英国美学家贝尔曾在《艺术》一书中说:“‘有意味的形式’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3) 在中国文学中提出的“诗歌到语言为止”、“观念短片”实际上是在影像的创作领域尝试着“影像到观念为止”, 是观念, 而非故事、人物的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影像的目的和终极。

为了凸显艺术家所想表达的观念, “观念短片”选择了与剧情化的电影完全不同的创作路径, 它拒绝了情节和故事, 刻意地“去情节化”, 呈现出反情节、非情节的美学特征。

杨福东的观念短片《后房——嘿, 天亮了!》可以看做是中国实验电影最早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个具有默片风格的作品中, 在具有荒诞和超现实意味的情境里, 人物的肢体动作和行为状态构成了观念的载体, 杭州的艺术家陈晓云的短片《向夜晚延伸的若干个瞬间》 (2002) , 也采取了具有超现实的一些影像片段, 展现了一些混乱而粗暴的内心情绪, 比如一个人在电梯狭小封闭的空间里不断重复、焦躁地跳跃着, 电梯的门一开一合……机械重复的动作和电梯门, 是人物内心焦虑的视觉外化;南京的艺术家曹恺最早的影像作品《独上西楼》是他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李煜逝世1020周年而做的整个展览的一个部分, 这个展览还包括画、装置等作品, 在《独上西楼》中, 曹恺把所有的影像都处理成负像效果, 它们在光影变化中显得影影绰绰, 甚至有些恍兮忽兮, 鬼气森森, 加上曹恺对邓丽君演唱的《独上西楼》做了变调处理, 飘乎、时断时续的歌声和雨声效果, 以及不断叠化出现的中国古典词牌:“念奴娇”、“菩萨蛮”、“蝶恋花”……这些影像构成了一种迷离而凄美的意境, 整个作品没有人物、没有情节、没有故事, 那些以中国汉字构成的词牌在这里成了画面的主体和符号, 它和光影、声音一起构成了一种奇特的意境。

这些“观念短片”的共同特征是将影像中情节表现的要素比如故事、对白、戏剧性、表演性都进行抽空、剥离或者弱化, 在这些“观念短片”中, 没有人物, 或者人物被艺术家抽象为符号, 不再具有戏剧和电影中个体人物的性格、身份和命运轨迹, 从而呈现出非情节和反情节的特征。

“观念短片”的另一种创作路径, 是寻找可以承载观念的视觉意象, 具有象征、隐喻的视觉符号来作为视觉表现的主体。影像的表现是具体的、感性的, 即使表达的观念是抽象的、哲学的, 视觉呈现仍然是具体的、可视的形象, 所以在表达观念的时候还是要寻找可以承载观念的视觉意象, 曹恺的作品《时间是心中的一滴水》是以这种方式创作的代表作、《时间是心中的一滴水》的画面中是一只金属的盘子, 在金属盘子中放置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物件:红卫兵袖章、毛主席像章、用过的红蓝铅笔、银行卡等, 这些物件在特效做成的水滴一次次滴下来时做着不停的变化, 曹恺用这些充满象征和隐喻意味的物件象征了我们的“记忆碎片”, 我们对各个时代的记忆正是通过这些物质的“碎片”被唤醒、复活、连接和扩展, 而这滴从我们内心流淌出的水, 象征了情感、时间和生命, 它们之间柔软的与坚硬的、破碎的与连绵的、理性的与感性的都形成了隐喻性的对比。

另一部“观念短片”《杭州:一只盒子中的记忆》 (作者:王方, 2002年, DV拍摄中, 作者把盖在身体上的“印”作为连接家族记忆与城市记忆之间的一个意象, 杭州的“西泠印社”与作者的家族之间有着渊源, “印”就成了记忆的象征, 一个用篆文所刻的“杭州记忆”的印章被盖在作者的手臂、额头和胸口, 它意味着从身体到内心都无法抹去的痕迹, 而那只收藏印章的木盒, 则成为整个记忆的视觉象征。它与那些城市古典与现代的碎片化的视觉印象交织在一起, 构成了作品的线索。

“观念短片”的第三种创作路径是对已有的影像素材的重新解读颠覆、拼贴重写。杜尚的《喷泉》用一只签名的小便池质疑了何为艺术品的观念, 现代艺术的观念就是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品, 人人都是艺术家。对现成品进行艺术的改写, 后现代主义又将拼贴、颠覆等运用在艺术创作中, 比如安迪·沃霍尔创作的毛泽东、玛丽莲·梦露的作品, 或者中国艺术家王广义的《大批判》等, 在实验影像的作品中, 艺术家同样可以使用各种别人拍摄的影像素材按照自己的观念表现的需要进行重新的剪辑、创作, 这实际上是对原有的影像作品或影像素材的重新解读和改写, 这种解读和改写往往具有颠覆、拼贴和重写的性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对《无极》的调侃, 《分家在十月》、《粮食》, 对老电影《列宁在十月》和《粮食》的重新撰写对白配音, 将人物和故事都改成了央视新闻评论部的故事, 充满智慧和爆笑的桥段, 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影像作品在娱乐和大众层面的对原作的颠覆重写。

除了以上谈到的几种“观念短片”的创作路径, 其实“观念短片”还可以使用其他艺术表现方式来呈现观念, 比如艺术家董文胜行为艺术记录短片《癸未三篇》、周啸虎用陶土动画创作的观念短片《乌托邦机器》、赵勤等用手绘和计算机综合创作的《呆眼看人呆》、南京艺术学院的薛峰用三维动画创作的观念短片《午餐》、许翔用逐帧照片拍摄的植物在垃圾和废弃物的纯净水瓶里疯长的《生长》, 它们虽然都是采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 但都具有“观念短片”的相同特征, 那就是“最大限度地探求电影语言之可能性, 追寻艺术观念的影像视觉呈现”, 影像是观念的视觉载体, 影像到观念为止。

参考文献

[1].周宪:《美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朱其:《20世纪后期的Vidio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计算化下一篇:高渗中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