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策略

2024-06-02

心理护理策略(精选十篇)

心理护理策略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院前急救患者286例, 其中男153例, 女133例, 年龄13~76岁, 慢性病急性发作106例, 急性发病患者26例, 服毒自杀23例, 酒精中毒19例, 车祸伤42例, 打架斗殴22例, 其他意外伤48例。286例患者均及时进行了院前急救, 其中现场死亡2人, 随访入院后死亡2人, 其余的全部治愈出院, 无1例医患矛盾发生。

1.2 院前急救疾病的特点

院前急救的病种包括了临床各科的急、危、重症, 一类是生命有危险的患者, 例如急性心肌梗死、窒息、大出血、昏迷等患者, 另一类是病情紧急但短时间内不会发生生命危险的患者, 例如骨折、急腹症、普通外伤等患者[1]。时间就是生命, 这些都是需要尽快到达现场紧急处理并需要毫不拖延地转运医院的患者。

1.3 院前急救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点分析

需要院前急救的患者由于病发突然, 患者和家属对患者发病缺乏思想准备, 对病情的关心导致患者和家属常表现为焦急和恐惧[2]。他们常常对接诊的医务人员视为救星, 抱有很高的期望。总结我们所经历的286例患者及家属的就诊时的心理需求有以下几点:希望接诊的医务人员热心负责、及时赶到;自己的危机病情马上得到处置;在陌生的医院环境中自己的需要有人指导;患者被快速安全地转运并安置在相应专科的病床上并得到主治医师的重视;患者病情经过治疗有好的转归。

2 院前急救工作人员的要求及准备工作

2.1 参加院前急救工作人员的要求

首先应着装整洁, 态度和蔼, 责任心强, 在第一时间内给患者及家属留下一个好印象, 让人感觉工作人员无论对生活或工作都是严肃认真的态度, 使其产生一种安全、可信赖的感觉, 消除他们的疑虑。参加院前急救的护士应具有全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应通过多种途径, 进行各种培训及再教育, 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能自然地应付各种急诊患者。娴熟的技术是消除患者负性心理的一剂良方, 它会使患者相信你、依赖你, 从而可以增强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感。参加急救的工作人员在患者面前要沉着、冷静, 遇变不惊,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动作要敏捷、到位, 胸无城府、慌慌张张的行为会让患者及家属对你产生不信任感, 以为你不能胜任这个抢救工作, 从而产生不良的后果[3]。

2.2 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

院前急救准备工作一定要规范化、制度化, 人员、药品、抢救设备、通讯工具、车辆完好无缺, 技术全面的急救人员、完备的药品和抢救器械是院前急救成功的保障, 参与院前急救的护士做到常备不懈, 接到呼救电话后做到随叫随出, 通讯工具能保证和患者随时通话, 以指点患者和家属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做些必要的处置或者准备工作。

3 护理策略与操作

3.1 针对性的护理策略

根据患者的就诊心理需求, 接诊的护士接到患者后一定要主动热情地与患者和家属沟通, 协助医师了解和检查病情, 迅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需要紧急救治的马上要沉着、敏捷、有条不紊地进行处置, 让患者和家属认为你很重视他们的病情, 以缓解他们焦急和恐惧的心理。在忙碌的抢救过程中, 一定注意兼顾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感受和需求, 有时不需要太复杂的解释言语和安慰动作, 只是需要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或者只言片语就能使患者及家属心理上得到慰藉, 可如实告诉其患者的情况以及准备采用的诊断治疗方案, 让其知道如何配合医务人员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毕竟, 院前急救的患者及家属是以救人为目的而不是以找事为目的, 我们必须理解他们因为病情急切而采用的过激言语或者是说词不达意, 对于患者的发问我们要有耐心、要沉着冷静的回答, 纵然病情难以好转, 也要他们感到我们和他们一起在尽力地向好的方面努力, 使其充满希望。到医院后, 无论是办手续, 还是进行各种检查一定要有医护人员陪同, 安全转运病房后, 要详细地和主管护士进行交接, 一切安排妥当后方打招呼离开。

3.2 重要的语言与操作

语言是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家属最直接的沟通方式, 有许多医患矛盾都是因为医患沟通欠缺或者沟通不当造成的, 尤其在院前急救中, 患者和家属在极度的焦虑和恐慌中, 少有不慎就可能激化矛盾, 故院前急救护士应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言语修养, 言语要亲切, 用词要慎重, 态度要诚恳,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给患者家属, 使其能及早了解与患者疾病有关的信息, 指导他们如何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抢救工作, 这样能减轻家属的焦虑程度, 消除其不必要的顾虑, 消除医疗纠纷的隐患, 禁忌言语粗鲁、虚伪、冷漠和带有刺激性。同时, 抢救技术操作成功是院前急救成功的保证, 院前急救的急、危、重症患者大多需要紧急处置, 故院前急救的护理人员不但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还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扎实过硬的护理技术、熟练流畅的抢救治疗流程、恰到好处的细节处置, 无需语言就能向患者和家属展现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内涵, 认真、沉着、冷静、有条不紊的工作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心理感染力, 患者和家属自然而然就会跟随护理工作的节奏, 心情逐渐放松、平静。工作中经常遇到院前急救的抢救环境恶劣, 非常不利于操作, 因此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流程以及专业技术操作技能, 如气管插管术、心肺复苏术、洗胃术、外科的包扎固定术等, 必须熟练掌握现代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 如呼吸机、心肺复苏机、除颤仪、多功能心电监测等, 这样才能在各种情况下做到抢救操作成功[4]。

4 总结

需要院前急救的患者因为病情危重、紧急, 需要马上得到救治, 由于患者和家属对突发的病情缺少思想准备, 对疾病本身缺少了解, 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 紧急求治的心理驱使, 非常容易和医务人员发生矛盾冲突, 从而延误疾病的紧急救治和转运, 进而影响到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通过总结院前急救的经验, 分析院前急救患者及家属就诊时的心理需求, 进行有针对性的满足心理的护理, 使患者和家属缓和紧张的情绪, 消除思想顾虑, 树立信心, 提高对医护人员的满意程度, 全力配合医疗, 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完成院前急救工作, 为院内的进一步治疗赢得了时间, 从而有效地改善护患关系, 减少医疗纠纷, 提高抢救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患者及家属求救时的心理需求, 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方法 搜集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接诊的286例院前急救患者及家属, 分析他们呼救时的心理需求后, 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策略。结果 降低甚至消除患者及家属的不良情绪, 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抢救和转运, 提高了对医护人员的满意程度, 没有医患矛盾的发生。

关键词:院前急救,患者,家属,心理需求,护理

参考文献

[1]祝传智, 章义智.院前急救2871例分析[J].临床急救杂志, 2006, 7 (1) :39-40.

[2]周彩虹.院前急救中创伤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6, 7 (1) :113-114.

[3]吕瑾瑜, 梁颖芳.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 1 (5) :12.

心理护理策略 篇2

【摘要】 目的 分析总结情感维度心理匹配策略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评估。方法 选取我校2012级护理1班、2班为实验对象,两班人数均为53人,其中1班为实验组,2班为对照组,实验组的1班同学运用“情感维度心理匹配策略”进行护理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教学方法,对两组同学上课注意状态、学习兴趣、上课情绪状态、上课积极性及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成绩达到A和B者高达4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例,说明实验组同学成绩更好,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同学注意状态、情绪状态。积极性及学习兴趣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情感维度心理匹配策略应用于护理教学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思考热情,可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值得加深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 情感维度;心理匹配策略;护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5-0414-01

就教育本身而言,只有当教师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方面有所提高,教师素质也主要体现在对教材形式的完美掌握,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状态不断调整教学形式[1]。只有当学生对教学模式和教师本身有一定认可,教育质量和水平才有可能提高。本研究将心理匹配策略应用于护理教学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选取我校2013级护理1班、2班为实验对象,两班人数均为53人,其中1班为实验组,2班为对照组,实验组的1班同学运用“情感维度心理匹配策略”进行护理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教学方法。两组实验对象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授课教学方式,实验组采用“情感维度心理匹配策略”进行护理教学,具体方式如下:

心理匹配策略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主要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认知匹配策略,二是形式匹配策略[2-3]。

1.2.1 认知匹配策略的应用

认知匹配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通过调整学生对教学材料与其需要之间关系的认知评价来到达满足学生心理匹配的一种教学策略[4]。此策略运用的要点主要在于教师通过灵活的认知改变以适当的启发、诱导,改变学生原来的认知评价,使之认识到所接触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是符合其实际需要的,从而达到调节学生学习心向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运用具体例子和情景进行讲解,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激情。例如,情境一:某医院医师进行相关疾病研究,需每日抽取患者血液两次,患者及家属不理解,询问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如实相告系实验所用,患者及家属拒绝再抽血,医师不悦。情境二:某患者癌症晚期,要求护理人员对家属保密,死后告知家属结果,家属不满意护理人员隐瞒行为。以上例子,护理人员虽满足患者要求,但是在事情结束后内心承受巨大挫折感,那么面对这些情况该如何自理,引起学生极大的讨论热情,此时,教师辅以课本理论结合到实际例子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1.2.2 形式匹配策略的应用

形式匹配策略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状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形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心理匹配度。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到理论知识较强的方面时,学生往往学习热情不够。此时,教师可及时改变教学模式,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或者是带学生到临床从实际问题进行着手解释。

1.3 效果观察 对两组同学上课注意状态、学习兴趣、上课情绪状态、上课积极性及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比较。学习成绩从高到低分为A、B、C、D。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两组同学学习成绩情况对比 实验组成绩达到A和B者高达4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例,说明实验组同学成绩更好,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所谓心理匹配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和教学进程的改变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激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当学生意识到所学习内容与自己所学习目标相吻合时,会极大提高学习热情,也就是指学生自我认知评价[5]。总之,在护理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过于枯燥的教学方式不仅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此不重视也明显影响教学质量,同时,又注重运用形式匹配策略,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会极大促进学生学习热情。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成绩达到A和B者高达4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例,说明实验组同学成绩更好,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思考能力会明显提升教学质量,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符合;另一组数据显示,实验组同学注意状态、情绪状态。积极性及学习兴趣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维度为支撑,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成绩。综上所述,情感维度心理匹配策略应用于护理教学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思考热情,可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值得加深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老年病人术前心理护理策略探讨 篇3

【摘要】心理护理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发展、转变、预后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护士在护理术前老年患者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各种护理方法控制一切可能对患者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帮助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关键词】心理护理;老年患者;术前;策略

老年人由于免疫力、抗感染能力下降,生理储备能力和代偿功能逐渐减退,机体处于超负荷状态,再加上老年人机体反应差,又常伴发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等,使手术耐受性明显下降,无论施行择期或急症手术,其危险性和死亡率都明显高于年轻人。因此,做好老年手术病人术前的心理护理,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健康的情绪,对手术治疗和促进康复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 老年患者心理特征

1.1焦虑和恐惧心理 老年病人患病后,手术前患者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出现焦虑、恐惧心理。

1.2忧虑、孤独心理 老年病人性情较怪癖、固执、易怒,不易合作,同时又害怕孤独,希望有人探視,有人真正关心他们,为他们解除寂寞。

1.3猜疑和担忧心理 由于老年病人的视力、听力因生理因素下降,有时听不清别人说什么,便猜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或担心手术是否安全等,以至加重心理负担。

1.4行为退化、情绪幼稚依赖心理 有些老年人童心复萌,如爱吃、恋玩,表现天真,并且处处依赖亲人,依赖医护人员。

1.5自尊和自卑

1.5.1自尊心理 有的老年人平常就性格固执,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意识,表现有自怜、抑郁等。

1.5.2自卑心理 在许多老年患者中,易产生不安内疚感和自卑心理。

1.6绝望 由于疾病的原因,手术可能造成的并发症或带来生活上的改变,而造成精神打击,悲观失望;另一种则由于经济拮据,子女不能陪伴在床边而表现得忧伤、绝望。

2.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策略

2.1 护士自身素质的好坏,是能否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同时也是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手术室护士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护理专业技术和娴熟的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建立良好的朋友式的护患关系,对待病人热情、态度真诚、语言委婉、关心体贴病人,做到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这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和关键。要知道术前心里护理的目的是纠正患者的认知不足,消除对手术的陌生感和无助感,使其夜间得到充分的休息,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次日手术。

2.2 接手术通知单后,手术室护士应立即到病区查阅病历收集资料,了解患者一般情况(如:了解患者的血管情况、身材胖瘦、女患者是否在月经期等)、诊断、手术名称、麻醉方式、现病史、既往史、药物过敏史以及术前相关检查是否齐全等,然后进病房访视病人,主动介绍自己,介绍术前注意事项:禁饮食、了解有无活动义齿及松牙、保证充足睡眠、术前更衣、不化妆、不带贵重物品进入手术室,介绍手术室的环境,介绍大概的手术时间、手术体位,说明手术的过程和麻醉方式,使病人对手术和麻醉有初步的理性认识。解答患者关心的问题,并做好解释,如:疼痛情况、手术效果、医生情况、疾病性质及预后情况、室温等。主动与病人交谈,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耐心的交谈,发现手术病人暴露出来的主要心理问题,并针对手术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做好术前宣教,通过讲解,将有关手术信息提供给病人,有助于降低因信息缺乏而引起的焦虑、恐惧、紧张,增强对手术的信心[3]。

2.3 言语交往是护士工作的重要手段,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多,言语交流的机会最多亲切而有感染力的交谈,恰到好处的疏通劝导会起到正性效应[4],注意交谈的态度和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技巧,耐心倾听病人主诉,不要轻易打断他们的谈话,或表示不愿听、不耐烦的情绪。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美好的语言,愉快的情绪,友善的态度,可使术前病人高度紧张的心情得以松弛,对高度紧张的病人,应多使用解释、鼓励性语言。访视病人时,护士微笑的面容、乐观开朗的情绪、整洁美观的仪表、稳重大方的姿态以及合适而亲昵的称谓,都能增强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并且能感染病人,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唤起病人对手术的信心,增强其安全感。因此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是护士必须具备的素质。

2.4 根据病人不同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性格和信仰等个体差异,结合病人的病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和介绍疾病治疗的有关知识,并详细阐明手术在治疗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麻醉的效果,以及术后可能留置的多种引流管、导尿管、胃肠减压管等的目的和重要意义。在介绍病情时,医护人员的谈话内容应保持一致,以免因内容不一致引起老人的猜疑,加重老人的心理负担。

2.5 老年人由于呼吸系统对刺激反应迟钝,咳嗽反射减弱,再加上有的老年人长期吸烟,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术前护士应耐心的告诉吸烟病人吸烟对手术的不利因素,劝其戒烟,并指导老年病人多做深呼吸,教会病人咳嗽的方法和有效的排痰,以保持气道通畅和增加肺泡通气量,对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2.6 因老年人的脑细胞减少,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对术前所要注意的事项及将要实施的护理计划、措施及目的,宜事先通知病人和家属,并耐心作好解释,对一些重要的、关键性的问题,要提醒家属注意,以免术前准备不充分,而延误手术进行。

2.7 可邀请同病房做过同类手术的病人谈手术感受,并介绍他们在治疗、护理全过程中的配合经验和体会,用现身说法稳定病人情绪,使其消除不必要的顾虑、恐惧和紧张,产生安全感、信赖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总之,对于老年手术患者,做心理护理时,一定要从言行上尊重,情感上支持,生理上关心,要以心理上的疏导和调适作为主导,全面掌握每一位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要,对每位老年手术病人做好手术前期的心理护理,都将对手术的顺利完成和病人身体的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南海,杜益平.围手术期护理现念、内涵和进展.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6

[2]刘学云.术前病人的心理观察和心理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1,17(5):3

[3]顾沛.外科护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4-36。

[4]皇甫恩,刘志宏.护理心理学.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7

关于大学生的心理护理策略 篇4

关键词:高校卫生机构,心理护理,基本方法

心理护理是以医学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医学心理学的技术与方法,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知识、情绪和行为,改善和消除病人心理压力和躯体症状,促进其达到积极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护理活动。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治疗的重要因素。为提高工作质量,切实做到服务育人,高校卫生机构要自觉关注学生的心理护理。

一、新时期高校迫切需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护理

1. 当代大学生不容乐观的心理健康状况呼唤心理护理

作为一个特定年龄人群,大学生处于完善自我和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同时又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但情绪极易波动,自我控制力差,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和冲突。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经受风雨考验、承受打击与挫折的机会有限,对应付心理压力、提升心理素质、化解心理矛盾的经验不足、能力不强。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马俊等人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研究显示,山西省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方面的中度及以上不适感(因子分≥2)分别占2.93%、5.68%、6.04%、4.95%、4.03%、6.22%、4.58%、4.58%和3.11%,其中敌对因子检出率最高,其次为人际关系和强迫。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1]。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护理。

2. 健康观念的更新需要重视心理护理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健康观不断更新。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界定为:“不但没有躯体疾病,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新的健康观念体现了现代卫生事业正朝着高度社会化的“大卫生”发展[2]。即使是生理健康与疾病,人们也逐步认识到其不仅与各种病原体有关,而且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我们必须从以护理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护理,逐渐向综合运用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方法,以人和病相结合的整体护理转变,努力从身心两方面着手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其绝大多数皆是远离父母亲人,不能得到家人及时的照顾与关爱,而且大学生们应对疾病的知识经验不足,一旦生病,更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无助等负性情绪,这对疾病的治疗更加不利,因此,护理人员更需要从大健康观出发,努力稳定学生患者的情绪,缓解其心理压力。

3. 高校卫生机构的特殊使命要求心理护理

高校卫生机构除与一般医院有着共同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责外,作为高等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也承担着服务育人的使命,因而医护人员必须依托其精良的医技、高尚的医德、热情的态度做到服务育人,做好医学生的业务表率。同时高校卫生机构不同于一般的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其内部大多没有界限清晰的分科,所有护理人员均需要具备包括心理护理在内的全科知识,这样才能符合岗位需求。

二、新时期大学生心理护理的基本方法

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依附关系。它的作用不仅是治疗疾病,使机体的某个部位及器官康复,更重要的是调整病人的情绪,以适应环境,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成员[3]。护理人员与学生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方能赢得其信任,使其敞开心扉,从而了解其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进而发现病因,找到对策。为此,护理人员要积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全面提升专业素养,特别是提高心理学理论水平,注重分析研究不同病情、不同性别对象的心理特征,在护理过程中切实做到对症下药、因人而异。正如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所说:“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所以疾病和病情也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达到治疗和健康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4]

在提升心理学素养的同时,护理人员还要注重语言表达能力、表达方式的修炼。“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学校护理人员在与学生患者交流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语言的分寸,禁用致病性语言、刺激性语言、粗暴性语言,提倡礼貌性语言、艺术性语言、安慰性语言、治疗性语言和保护性语言[5],要借助高超的语言艺术、真挚的爱生情感温暖每一位学生患者的心田。

2. 转变护理模式

传统的护士主要承担着帮助病人解除生理疾苦的工作,工作范围仅局限于医院的病人,工作着眼点仅是“病”,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以母爱、保姆式的生活护理为主[6]。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和发展,以疾病为中心的、被动的功能制护理,已不能适应现代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需求。为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必须将功能制护理转换为主动的、以病员为中心的责任制及整体护理[7],现代护理不仅要关注病人,而且要服务健康人;不仅要治疗疾病,而且要能预防疾病;不仅要提供生理护理,而且要致力于心理护理。在护理质量标准上,不仅要做到符合病情,而且要做到适应病人;不仅要使病人康复,而且要使病人满意。

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总体缺乏的实际,护理人员可与学生或教务管理部门合作,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心理保健的重要意义,掌握心理调控、自我放松的策略与方法,帮助学生实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变被动疾病治疗为主动加强健康保健,以提高广大学生的防病治病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同时积极完善心理咨询制度,确保心理咨询工作的有序开展,借助团体训练、个别咨询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

3. 营造良好环境

在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在与病人进行全方位交流,沟通成功与否、护患关系好坏取决于护理人员是否用“心”护理。特别是大学生,作为高校医院的主要护理对象,有较高的文化知识素养,对人生的价值、意义等哲学问题有着较多的思考与体悟,渴望更多的心理慰藉。而且他们绝大多数毕业后将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从业人员,在高校接触到的各类工作人员无形中也有可能成为他们对待未来工作的示范与榜样。因此,护理人员要以一流的人文环境为其营造良好的护理氛围,以一丝不苟、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做好学生敬业爱岗的职业楷模。

除人文环境外,温馨、舒适的物质环境对于消除就诊人员的心理焦虑、降低心理压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学校卫生机构的门诊环境设计和设施布置上要尽可能做到人性化,在机构大厅可以摆放绿色植物,在诊察室及治疗室设置隔帘,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不仅可以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可以使学生患者更加轻松有安全感。

参考文献

[1]马俊, 王伟, 郭彩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6, (1) :37.

[2]周颂华.中青年护理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 2001, 19, (11) :113.

[3]郑绍建.心理学在现代护理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7, (2) :89.

[4]康英.善解人意在特需服务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12) :55.

[5]王鲁青.大学生临床心理护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3, (5) :144.

[6]宋亚玲, 邓宏宝.护士的教师角色[J].教育与职业, 1996, (2) :40.

心理护理策略 篇5

1.术前病人的心理

术前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焦虑和恐惧。病人入院后盼早日手术,安排了手术日后又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当日晚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产生焦虑恐惧的原因有多种:

(1)对麻醉的恐惧、焦虑:病人不了解麻醉的方式、作用、耐受性及对机体的负作用,而错误地担心麻醉后还会疼吗?麻醉会不会影响脑子?等等。

(2)害怕手术过程中会疼痛:病人往往会问“我会感到刀割皮肤吗?”、“要是手术一半,麻醉药作用消失怎么办?”等问题。

(3)对死亡的恐惧:外科病人特别是施行大手术者,如开胸手术病人、器官移植病人、癌症手术病人、体外循环手术病人等,都害怕自己从此告别世界。

(4)对机体损毁的恐惧、焦虑:这种心理常见于行乳房根治术、经腹会阴直肠切除术与结肠造瘘术等病人,特别是对年轻病人打击更大。

(5)担心术后会有后遗症,会影响自己将来的工作和生活。

2.术前病人的心理对术中和术后的影响

有研究报道,术前焦虑程度对手术效果和预后恢复得快慢有很大的影响。中度焦虑的病人,效果较好,因此类病人对手术带来的疼痛及后果有较现实的心理准备,能及时调整心态,配合治疗,身心恢复较快。严重焦虑者,则高度紧张,不能正确地应对,不能很好地调整心态,对手术及术后产生不利影响。有的甚至使手术无法进行。有位女病人,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刚被推进手术室就大汗淋漓、心跳加快、室上性心动过速,不得不改期手术。低焦虑或无焦虑者由于对医生过度信赖,过分放心,对术后不可避免的痛苦毫无心理准备,以至于术后无法应对而影响恢复。

3.术前病人的心理支持

护理人员应仔细了解术前病人的心理状态,并对症处理。及时纠正病人的想法,介绍有关麻醉的知识。告诉病人麻醉的效果、麻醉后的肌肤感觉、麻醉效果的测试、麻醉对人的影响,以打消病人对麻醉、麻醉过程中疼痛及对人体造成的影响的恐惧。介绍手术过程,可请经过手术的病人讲讲感受,以增强病人对手术的信心。对一些会对病人形象及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的手术,术前需反复与病人交谈,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及利害关系,让病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尽量避免可预防的后遗症,使其能平静地接受手术及术后带来的一切。

二、术后病人的心理和心理护理

产妇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篇6

分娩虽然是生理现象,但对于产妇确实是一种持久而強烈的应激源,分娩应激既可以产生生理上的,也可以产生精神心理上的。产妇的这种情绪改变会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内气体交换不足,致使子宫缺氧收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胎先露部下降受阻,产程延长,产妇体力消耗过多,同时也促使产妇神经内分泌发生变化,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血压升高,导致胎儿缺血缺氧,出现胎儿窘迫。产科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影响分娩的因素,除了产力、产道、胎儿之外,还有精神心理因素,可见心理护理在分娩过程中的重要性,如何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

1、了解产妇心理 产妇害怕和恐惧分娩的一切过程,怕陌生的环境,怕自己不能坚持,怕疼痛,怕出血,怕发生难产,怕胎儿性别不理解,怕胎儿畸形,怕有生命危险,致使产后情绪紧张,常常处于焦虑,不安,恐惧的精神心理状态,表现出听不进医护人员的解释,不配合相关的分娩动作。

2、给予精神鼓励 护理上应做好产妇思想工作,做好心理护理,给予孕妇无微不至的关怀,鼓励和帮助产妇,共同以科学的方法,减轻分娩时的疼痛,同时需要家庭的参与,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产妇的家庭宗教和文化需要,因为产妇作为一个具体独立人格的社会人。期盼维护自身尊严和得到应有的尊重,心理护理可以弥补传统观念的缺陷,使产妇愉快,无痛,向上充满信心地度过产程。同时鼓励产妇多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并注重摄入足够水分,以保证精力和体力充沛及时排便,随着产程的进展宫缩增强,向产妇讲解疼痛的原因及疼痛与分娩的关系,疼痛出现的时间及持续时间,让产妇有充分的思想。使产妇得到生理、心理、体力和精神上的全方位支持,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分娩过程。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策略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选择确诊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 入选标准: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年龄≥60岁;能够接受定期随访、门诊复查及配合各种干预;能理解调查表所述内容。排除标准:1型糖尿病;伴有恶性肿瘤的患者;精神疾病史;临床与随访资料不详细者。其中男76例, 女44例;年龄最小61岁, 最大78岁, 平均年龄 (68.33±2.13) 岁;已婚者98例, 离异9例, 其他13例;病程为2~24年, 平均为 (14.55±0.67)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15.33±2.12) 年;平均BMI (体质量指数) 为 (21.23±3.12) kg/m2。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 两组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干预方法:

两组都接受常规的抗糖尿病药物治疗与常规健康宣教、护理指导。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积极的心理护理, 由糖尿病护士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个性化指导, 进行与糖尿病有关的心理护理观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影像学资料, 内容包括糖尿病疾病、糖尿病并发症、相关药物的介绍, 持续30 min左右。分析糖尿病患者出现的问题, 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应对方案。主动询问病情, 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与行为干预, 每两组组织一次糖尿病联谊会, 鼓励患者自我护理, 恢复自信, 重返社会;同时组织患者之间相互交流;组织护患共同参与的娱乐活动。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行为方式, 嘱患者进行适量体育锻炼及放松训练, 积极进行全身分段肌肉放松训练;提供或帮助寻求社会支持, 使患者建立“求助”的应对方式。两组的干预都持续3个月。

1.3 观察指标:

疗效标准:显效:空腹血糖恢复正常, 临床主要症状明显好转;有效:血糖达到糖耐状况, 临床症状有好转;无效:无达到上述标准。生活质量:所有患者在干预后进行生活质量的评分, 选择简化的90项症状清单 (SCL-90) 评分, 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忧郁、焦虑等五个维度, 分数越高, 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与计数数据的组间对比采用χ2分析与t检验等, P<0.05代表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8.3%,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8.3%, 对比差异明显 (P<0.05) 。见表1。

2.2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干预后经过调查, 治疗组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忧郁、焦虑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明显 (P<0.05) 。见表2。

3 讨论

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群中, 有15%左右的人群患有糖尿病。目前糖尿病发病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的剧增, 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性极大和经济负担沉重[5]。同时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比较差, 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强迫、人际关系紧张等, 其能够延缓疾病的康复, 而且显著影响了个体的身心健康、社会交往、职业能力及躯体活动[6]。

在干预中, 当前的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 但是依赖性比较强, 血糖容易波动, 导致预后效果不好。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良的情绪可使病情更加难以控制, 而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策略使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有正确认识, 积极配合治疗, 从而良好的控制血糖[7]。在具体的应用, 我们针对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 采取不同的交流技巧, 让患者主动参与、相互交流的教育形式, 对不同患者采取的教育侧重点不同, 对接受能力低的患者, 有效改变患者的不良习惯。其在临床上能有效地处理因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 补充个性化护理缺乏和个性化护理常规化。同时积极加强心理护理, 改善患者的不良个性, 提高患者心身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另外对糖尿病患者的家属进行指导也很重要, 让家属监督患者完成对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也提高了患者的社会支持力度。本文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8.3%,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8.3%, 对比差异明显 (P<0.05) 。

在心理护理干预策略中, 患者愿把自己的一切情况及时向护士诉说, 能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致使患者在整个干预过程中心情舒畅, 提高自我监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最终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8]。本文干预后经过调查, 治疗组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忧郁、焦虑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明显 (P<0.05) 。

总之,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提高疗效, 改善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策略与效果。方法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 两组都接受常规的抗糖尿病药物治疗与常规健康宣教、护理指导, 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积极的心理护理, 周期为4周。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8.3%,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8.3%,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5) 。干预后经过调查, 治疗组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忧郁、焦虑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5) 。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提高疗效, 改善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人,糖尿病,心理护理干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Flowers M, Wright S.The development of a nurse-led outpatient orthopaedic clinic[J].Nurs Times, 2013, 99 (37) :32-34.

[2]罗晓玲, 余丽芳, 郭昆全.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策略[J].职业与健康2014, 30 (6) :855-857.

[3]戴莉敏, 马丽, 杲安然.问题跟踪护理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 2014, 28 (5) :563-564.

[4]郭英, 李琰琳, 张爱华, 等.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现状分析[J].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7, 29 (2) :168-169.

[5]周佩如, 黄洁微, 陈伟菊.糖尿病患者个人档案的建立与使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0C) :5-6.

[6]姜元芳, 马玉凤, 于翠凤.个体化教育对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 2014, 26 (2) :61-62.

[7]Varma R, Macais GL, Torres M, et al.Boilogci risk factors associaetd wtih daibetic reitnopahty, The Los Angeles Latino Eye Study[J].Ophhtamloolgy, 2013, 41 (2) :332-340.

疗养院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途径和策略 篇8

关键词:疗养院,老年人心理,心理护理,途径,策略

疗养院老年人的主要消极心理表现

感到孤独:由于大部分养老院老年人的子女多工作繁忙, 常年在外奔波忙碌, 因此也就鲜有时间陪伴在老年人身侧, 使得老年人常年独自生活, 久而久之难免感到非常孤独。尤其是对于干部疗养院的一些老年干部来说, 他们年轻时的社交圈子通常都很大、作为也很多, 一旦突然安静下来独处, 这种落差感会更大。再就是一些由于身体原因而不方便与他人交往的老年人, 他们的社交圈子更小, 基本常年都见不到外人, 根本没有机会和别人交流沟通, 因此也就更加容易感到孤独。

敏感多疑:随着老年人的衰老, 他们的身体渐渐会出现许多问题, 严重者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而这些身体上的问题会使得老年人的心理也变得非常敏感, 有时还会多疑多思, 害怕别人对自己嫌弃或者厌恶, 一点小事便会无限放大去思考, 以及常常会感到非常缺乏安全感, 对周围不太熟悉的人也很难信任, 把自己缩起来不爱与人交往, 久而久之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 影响身体健康。

精神抑郁:由于很多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不是腿脚、眼睛以及口齿不便, 就是患有一些疾病, 因而他们也就比较容易产生精神抑郁, 不愿关心周围的人、事、物, 也不愿出去走动, 只爱独处一隅、独自发呆, 长此以往其抑郁情况将会越来越严重, 甚至是对生活失去向往和兴趣。

情绪愤怒:前面说过, 老年人经常会感到敏感多疑, 很难对不太熟悉的人产生信任感, 比如说疗养院的护理人员, 只要这些人做出了什么令其感到不满的事情, 他们就非常容易生气发怒, 产生很多愤怒情绪, 从而导致心气不顺, 影响身心健康。

疗养院老年人心理护理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疗养院老年人心理护理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之一是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良好服务的前提是良好的素质与能力, 因此疗养院必须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完成对老年人的护理工作。 (1) 疗养院应当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定期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并定期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进行相应的评估。 (2) 疗养院应当要坚持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所招聘的护理人员都必须要是相关专业毕业的人才, 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与学习, 拥有较强的心理护理知识与技能, 并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 疗养院的护理人员自身也应当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掌握更多的心理护理技巧, 从而更加做好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工作。

加强与老年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疗养院老年人心理护理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之二是加强与老年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由于老年人非常容易感到孤独, 因此疗养院的护理人员应当要多与老年人之间进行良好地沟通与交流, 试着和他们多说话、多聊天, 并尽量选取一些他们可能会感兴趣的话题来说, 这样一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排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和寂寞感, 二来还能够加强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从而更加方便护理人员对老年人的护理工作。另外, 护理人员在与老年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之时, 还应当要注意一定的技巧, 从而促进沟通效果。比如说, 由于老年人比较敏感多疑, 护理人员在与老年人谈话之时应当尽量不要涉及到老年人的私事, 以免让其产生不必要的猜想;再者,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与身体机能的逐渐下降, 他们的精神状况也越来越差, 因此护理人员在与老年人进行交流之时还应当要注意使用一些心理暗示技巧, 例如可以多对老年人说一些像“哎呀李大爷, 您今天的精神真好”“王奶奶你今天气色可真好, 是遇上啥高兴事儿了”之类的话语来暗示其精神气色佳, 从而影响其心理状态;再就是在对老年人说话之时, 护理人员应当要注意说话语气的温柔与和蔼, 尤其是在对一些脾气比较暴躁易怒的老年人说话之时, 更应当要缓慢平和、富有亲切感;当然, 如果是在对那些听觉不太好、容易听不清的老年人说话之时, 护理人员则应当尽量大声说话, 并将语速放慢、口齿咬清, 以便让老年人能够听清。

对老年人进行有效的心理关怀和疏导:疗养院老年人心理护理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之三是对老年人进行有效的心理关怀和疏导。老年人的心思多敏感, 并且随着年龄的衰老、身体机能的下降以及疾病的多发, 老年人的心思会越来越重, 时间一长就会令其渐渐失去生活的兴趣。因此, 疗养院的护理人员应当学会对老年人进行有效的心理关怀和疏导, 从而增强其乐观的生活心态, 让老年人能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来面对每一天。比如说, 当护理人员发现某一位老年人经常神情萎顿、唉声叹气时, 应当要面带微笑与态度亲和地去询问老年人发生了什么事, 然后耐心倾听老年人的倾诉, 倾听完毕后再根据老年人所倾诉的内容对其往好的方面解释;又比如, 对于一些因为身体原因而心情抑郁的老年人, 护理人员应当要在言语之间多安慰他们, 如时不时地在闲谈之中提一二句“我的某个亲戚也和大爷您得的一个病, 他现在都快治好了, 前天还自己出去爬山呢!”等等, 从而减少老年人对疾病的恐惧和心理压力;再比如, 有些老年人因为年轻时是“工作狂”, 非常享受忙碌的时光, 退休后觉得没有工作的日子非常无趣, 因而会感到心情不好, 这时护理人员就可以鼓励他们多多开发老年兴趣爱好, 可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又可以结交新朋友, 形成固定的朋友圈。

结语

总之, 针对老年人其不同的情况与其进行良好的沟通, 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关怀和疏导, 才能有效帮助老年人正确积极地面对自己面对生活,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促进其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吴慧青.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与护理[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0, 1 (1) :6-8.

[2]杨秀珍.老年人心理护理的体会[J].全科护理, 2011, 2 (8) :2589-2590.

[3]李凤燕.老年中医心理护理模式的构建与验证[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心理护理策略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1年7月~2012年6月期间, 共收治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 其中包括男75例, 女45例, 年龄55~87岁, 平均年龄 (68.4±4.2) 岁, 患病时间3~15年, 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显示, 患者病情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1.2 护理方法

1.2.1 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是老年糖尿病的基本治疗, 适当控制饮食可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 要做到严格控制主食, 定时定量进食, 必须长期坚持。同时也要做到均衡营养, 并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 保持体重稳定在标准体重的±5%以内, 有充足的精神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饮食建议根据患者的综合因素来确定, 患者每日要少食多餐, 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 主食应以粗粮混合为宜高纤维饮食, 水果不宜多食[1,2]。

1.2.2 老年糖尿病的心理护理

现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多数已经退休, 从工作岗位下来心情原本十分压抑, 再被诊断为糖尿病, 在心理上十分不平衡, 这种情绪很容易使体内的应激激素分泌增多, 造成血糖升高。

1.2.3 治疗目的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控制血糖使其尽量接近正常, 进而减少糖尿病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必要前提就是良好的病情监测。病情监测在糖尿病患者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只有通过良好的病情监测才能为您调整饮食、调整运动、改变胰岛素治疗提供正确的参考。每位患者都应有自己的血糖自我监测日记, 并养成每天记录的良好习惯, 定期检查测血糖、尿糖。调整吃药与吃饭的关系, 即饭前还是饭后详细记录血糖或尿糖的结果。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皮肤容易感染, 对于不能自理的患者, 护理人员必须每天按时翻身并注意检查皮肤情况, 尤其是足部皮肤的完整性, 如发现破损应及时诊治, 积极控制感染[3,4]。

1.2.4 运动指导

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尽可能地进行体育锻炼, 但因肌肉及骨骼功能差, 大多数又有心肺疾病, 故必须量力而行。每天适量的低强度运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是有益的, 可以维持机体代谢平衡, 并使患者心情保持舒畅、增强体质并提高机体抵抗力, 要持之以恒, 特别注意的是不可空腹运动, 防止出现低血糖症状。一般可进行慢跑、快走、健身操、太极拳等活动[5,6]。有利于防止肥胖, 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 促进葡萄糖的利用。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120例患有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和全面规范护理后, 其血糖情况都得到良好控制, 有105例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 占87.5%, 并且无皮肤感染和压疮等症状, 15例患者病情有所缓解, 占12.5%, 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临床发现老年糖尿病的发病存在三方面因素:遗传、环境因素和生理性老化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作用不足。“三多一少”, 即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少是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但是老年糖尿患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7], 其有两个原因:①是因为老年人口渴中枢不如年轻人敏感, 不容易出现口渴多饮;②是因为老年人常伴有肾动脉硬化、肾脏老化、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而使老年人肾糖阈较年轻人高, 血糖轻度增高时不出现明显的多饮、多尿症状。尿糖检查很少甚至有些人完全没有尿糖, 因此尿糖检查也仅供参考。老年患者听力、记忆力和反应能力下降, 部分老年患者知识水平比较低, 这就给一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掌握糖尿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带来困难, 更需要人们的关心, 家属和医师应该怀有更多的爱心, 耐心、细致地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讲, 而不能嫌他们絮叨、啰嗦;要提倡平衡饮食及少量多餐的原则;适当锻炼, 根据患者自身条件来选择合理的锻炼方式;对糖尿病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宣教, 使其掌握糖尿病的知识。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有助于稳定病情, 促进身心健康。

摘要:目的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临床护理及预防措施方面进行探讨。方法 120例患有老年糖尿病患者, 根据其临床资料对饮食、心理方面护理等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对120例患有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和全面规范护理后, 其血糖情况都得到良好控制, 有105例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 占87.5%, 并且无皮肤感染和压疮等症状, 15例患者病情有所缓解, 占12.5%, 无死亡病例。结论 根据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有效的提高老年糖尿病的治疗质量护理规范并且得到显著的改善, 值得在临床治疗进行推广。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心理健康,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焦桂梅, 王艳淑, 张洁, 等.护理干预在高龄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9, 12 (9) :1443-1444.

[2]徐会萍, 郑玉梅, 刘敬珍.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6, 3 (5) :6-8.

[3]代瑞云, 张彩云, 田桂芳.老年糖尿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护理学杂志 (综合版) , 2006, 21 (3) :27-28.

[4]张桂清, 王淑红, 路加.老年糖尿病患者饮食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吉林医学, 2010, 31 (31) :5648-5649.

[5]苏兰, 李迎春, 彭金玲, 等.护理干预在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2, 33 (4) :289-290.

[6]刘允霞, 王慎凤.护理干预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自我管理的效果研究.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30) :130-132.

心理护理策略 篇10

1 临床资料

本组研究受试人选300例。男性58.6%, 女性41.4%;年龄最小的19岁, 最大的66岁;已婚占92.6%。80.3%的受试者具有初中以上学历 (城镇人员占比60.8%, 农村及流动人员占比39.2%) 20%受试者具有大专以上高等学历。药物试验费用支付方式采用医保支付、自愿全额支付、部分免除及全部免除等方式, 以降低实验成本。

2 实试中的护理策略干预

2.1 受试前护理策略干预

按要求正确选取受试者, 发放本次试验用药的宣传资料 (包含药物对本病的治疗理论依据, 最新的国内国际试验状况, 受试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等) , 制作并发放问卷调查表, 填写自愿受试同意书, 以预留联系方式, 耐心讲解受试全过程。

2.2 受试中护理策略干预

2.2.1 舒适环境的管理

舒适的受试环境管理是重要的护理活动, 受试者的居住环境应保持空气新鲜, 每天通风至少3次, 每次15-20分钟, 温度保持在12-20℃, 湿度保持在50-60%, 受试者物品专人专用, 放置规范、整齐、卫生清洁、避免躁声干扰, 尽量减少不良刺激, 创造安静、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2.2.2 心理舒适干预

护理人员要重视自身的仪态仪表, 强化服务态度。端庄、得体的仪态仪表能给人以亲切、关心印象;在整个受试护理过程中, 要面带微笑、举止端庄、动作娴熟、轻柔、语言大方得体, 做到专心、耐心、热心、专业, 才能使受试者具有亲切感、信任感, 使受试者在心理上有满足舒适感而顺利配合完成试验过程。

2.2.3 生理饮食舒适干预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生理饮食需求在协助康复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食物中尽量减少粗纤维成份和易产气腹胀的成分, 如牛奶、豆浆、高淀粉类, 以及油腻、辛辣、高脂成份, 杜绝暴饮暴食、饮酒、长时间饥饿等不良习惯。提高受试者的生理饮食需求舒适度。

2.3 受试后的护理策略干预

本组试验者中98例在使用药物后第一周左右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寒战、头痛、肌肉痛、关节痛、彼乏、困倦及腰痛、腹泻等不良反应。以上不良反应多在用药后2-4h, 出现24-48h后减轻, 大多随试验进程而消失。发热多为中等度热, 一般不超过38.5℃, 无需特别处理, 只需观察体温变化。通过生理饮食干预后, 出现消化道症状的机率明显下降。

3 结果

对照组与护理策略干预组受试者的受试前、受试中及受试后的整体适度和各维度的评分比较见表1。

注:▲P<0.05差异显著▲P<0.01差异非常显著

4 讨论

临床药物试验在筛选受试者及试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一是因受试过程相对较长, 让课题主要负责人亲自完成此项工作, 加大了工作量。二是受试者因对药物治疗的不确定性、副作用、不良反应及其意义的不甚了解, 易产生焦虑、烦燥、甚至抑郁等情绪, 而难以配合及接受。三是在受试过程中因药物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被相对夸大而生产恐惧、畏难心理使受试者难以接受或中途退出试验。

结果显示:从各个维度来看, 受试前、受试中及受试后护理策略干预组的整体舒适度要比对照组好, 差异具显著性 (P<0.05) , 生理饮食舒适度上护理策略干预组 (中高度舒适) 较对照组 (舒适度一般) 感觉舒适非常显著 (P<0.01) 。

本文研究结果提示:护理策略干预顺应和完善了整体护理的内涵, 给予受试者足够的心理支持。强调针对性的个性化, 人性化护理服务, 使受试者身心均处于最佳状态, 增强受试者的安全感, 被尊重感, 同时增强自信心, 正确认识实验中药物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通过舒适护理策略干预, 让受试者感到至爱与亲情, 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与关怀, 在一种充满希望的心境下接受和完成试验, 有效促进试验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王庆珍.论患者知情同意权与护士的告知义务[J].护理学杂志, 2005, 11 (21) :40.

上一篇:农业生产粮食产量下一篇:当代美术馆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