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手术心理护理

2024-06-12

儿科手术心理护理(共10篇)

篇1:儿科手术心理护理

儿科护理中应重视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心理护理已占据护理工作的重要地位,越来越被重视。在儿科治疗护理工作中,笔者深深的体会到,心理护理与生理功能护理同等重要,在心理护理中,患儿的心理护理和成人患者的心理护理也同等重要,在护理患儿时不可忽视。了解患儿及家属心理活动,用言语技巧满足心理需要

患儿由习惯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到陌生的医院,使已经习惯的生活环境和行为受到改变;同时大多数患儿由于受到家长的宠爱和娇生惯养在无形中养成了任性、霸道、自私等不良习惯,加之生病后家长对患儿的同情、迁就,使患儿变得更任性,不愿意接受治疗、讲条件等。对此,护理人员必须用自身的职业素质去满足患儿的心理需求,绝不能有责备或用不良的行为惩罚患儿,要以高尚的护理情感去接触、亲近患儿,做好说服工作。在治疗前努力用语言技巧去解除他们的紧张恐惧心理,千方百计使患儿从情感上接受并信任护理人员,同时要做好家长的解释工作,争取家长的协作,因为家长的行为情绪、言语对患儿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应使其以积极的心理支持给患儿增加信心和勇气,起到良好的心理传导作用,从而诱导患儿在不愿意的前提下同意治疗。掌握患儿的心理状况,做好心理护理

作为一个儿科护理工作者,良好的语言修养、精湛的技术操作及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对患儿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患儿来到陌生的医院,首先接触的是医护人员,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对住院环境及医护人员的生疏,加之病痛的折磨,往往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因此,必须给患儿创造一个安静、安全、舒适、整洁的环境。由于患儿年龄层次的不同,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不同,年龄较大者躲在家长背后,年龄较小者则会哭闹。因此,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患儿必须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婴儿期患儿的心理护理,可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患儿的反应来了解其病情,找出原因给予解决。婴儿烦哭不止可能由于饥饿、衣裤过紧、疼痛、尿湿等引起。要求儿科护理工作者具备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坚实的理论知识,耐心地观察病情,并给年轻的父母传授有关的卫生知识。幼儿期和学龄期患儿的心理护理,可采取和蔼亲切的态度,以及带有表扬的语调和言语,分散患儿的注意力,消除其恐惧心理,与他们交知心朋友,诱导相互信任,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巧妙语言和娴熟技术是顺利完成患儿治疗的保证

在儿科治疗护理中,药物治疗是疾病康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造成患儿痛苦、恐惧的主要原因。如输液、注射等均可给患儿造成精神上的紧张恐惧和肉体上的痛苦,导致患儿产生反抗行为。因此,在治疗护理中要抓住患儿的心理特点,在治疗前尽量使用巧妙的语言排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消除见医生就哭、谈针色变的恶性刺激,主动诱导和鼓励争取患儿的合作,千万不能因他们年龄小就忽视他们的感情,用吓唬或强迫的行为来完成治疗任务。在做各种治疗时应用娴熟的治疗技术,稳、准、轻、快地完成操作过程,把痛苦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向患儿证实许诺,使患儿从心理上确认许诺是真的,从感情上依赖护理人员,完成从不愿接受治疗到主动配合治疗的心理过渡。健康教育

给患儿及家属必要的健康及卫生知识指导,同时可使患儿家属认识疾病,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就更利于调动患儿和患儿家长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作为一名儿科护理工作者,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才能发挥最佳护理水平,由此可见,心理护理是护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篇2:儿科手术心理护理

随着系统化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心理护理工作渗透到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其作用也愈显重要。儿科护士不仅要有一般护理工作的经验.还须具有专业的知识和特殊的技巧才能,根据小儿特点实施适合患儿身心的整体护理。且要根据年龄阶段、小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患病或住院小儿不同心理反应,给予适当护理,以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消除或削弱在精神或情绪上的不安.促使患儿早日康复。语言交流

住院儿童因各种注射操作带来的疼痛刺激,以及疾病带来的伤害性疼痛和各种令人不快的操作,如:

灌肠、导尿、插胃管、换药等都可导致患儿对护士的恐惧反应。因此,护士在进行每项操作前,语言交流尤为重要,在此时说明治疗操作对他的厉害关系,主动争取他们的合作,对婴儿或幼儿只要病情允许可以全身搂抱患儿,抚摸背部,消除患儿的紧张或恐惧情绪,不能认为他们无知而无须解释或进行恐吓、强制,以免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技术认可

当孩子肉体受到约束的时候,对护士护理技术操作水平要求较成人高,患儿多数在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的情况下,较少吵闹、不配合,而多次穿刺不成功或进行令人不快的操作,往往

使婴幼儿产生逆反恐惧心理,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因此,护士护理操作技术要精湛,使患儿疼痛降到最低限度,使患儿在精神上对医院不产生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行为要求

儿童生性好动,患病和医治疾病限制了他们的自由活动,使儿童的情绪受到影响‘.感到不快,自我控制能力降低。护士在护理患儿时,可给予补偿性活动,如玩具、绘画以作安抚。在治疗过程中,护士的行为动作在小儿心灵上可留下很深的印象,护士的一切行为操作都要根据患儿病情、年龄阶段的要求,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使患儿对护士产生信任感.积极配合治疗。家属配合孩子得了病,父母亲等家长往往对孩予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出过去少有的同情与爱抚,在照料中放弃了教育性的要求,忘记了与弦子交往的正确心理原则,对儿童的心理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对护理治疗工作的要求更加苛刻.护士的言行都会影响患儿和家长的情绪。因此,在治疗操作过程中,护士既要做好儿童的心理护理,又要家属理解护理治疗工作的重要性.护士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向家属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以及各种令人不快的操作的必要性.使家属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护哩治疗工作。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态度、表情和姿势等,以改变患儿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有利疾病的转归和病情发展,、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良好的心理护理有利于调动患儿的主观能动性,使患儿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如能注意心理护理,可以避免对患儿的不良刺激,使患 L积极接受

篇3:儿科手术护理配合

1术中护理

1.1 呼吸系统

1.1.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小儿鼻腔、咽喉狭小, 肌肉发育不完全, 易引起阻塞, 术前要严格禁食8h, 术中要精心护理, 及时清除分泌物和呕吐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1.1.2 观察呼吸频率:

小儿呼吸主要以腹式呼吸为主, 正常新生儿呼吸40次/min, 1岁30次/min, 2岁25次/min, 3~8岁20次/min。

1.2 循环系统

1.2.1 心率:

正常新生儿安静时心率为110~140次/min, 2岁105次/min, 3~8岁90~100次/min, 10岁80~90次/min。

1.2.2 血压:

正常新生儿血压8.00~10.00/5.33~6.67kPa, 6个月时血压10.70~11.30/8.00~8.66kPa, 1~12岁血压12.00~13.30/8.66~9.33kPa。

1.2.3 精确计算术中失血量:

新生儿血容量为体质量的10%, 2~3岁为8%。出血量超过血容量的10%时易导致心力衰竭。所以在小儿手术时必须精确计算失血量, 以便及时输血, 防止休克, 估计术中失血较多则应在术前备血。

1.2.4 体温变化:

小儿对外环境温度变化适应慢, 体温不稳定。体温过高可引起脱水和惊厥, 应注意及时调整室温。

1.2.5 其他:

由于小儿皮肤角化层发育不好, 易引起破损、感染, 术中要保持手术床平整、清洁、干燥。

2手术体位及固定

小儿手术体位固定不同于成人, 不舒服或感觉难受时, 小儿也不善表达, 特别是年龄较小的患儿。医护人员应给予舒适的体位, 既要保证术野充分暴露, 术中维持原位不移动, 又能使患儿感觉舒适, 不影响呼吸、循环的正常活动。

2.1 仰卧位

适用于头颈部、腹部等部位的手术。将小儿平卧于手术床上, 约束带将患儿四肢固定在手术床两侧边缘, 固定时一定要固定在关节活动处, 且松紧合适。较大的患儿上肢可放在托手板上 (板上衬以软垫) 。

2.2 侧卧位

患儿健侧在下, 根据手术需要, 患儿的脊柱, 可稍向前仰或后突。患儿胸下垫一软垫, 以减轻臂部的压力, 然后将其大腿屈曲, 两腿间放以软枕, 在腘窝部用宽布带固定, 上肢放在托手架上。

2.3 俯卧位

适用于背、腰、骶尾部等躯体后面的手术。患儿俯卧后, 胸下、耻骨、髂前上棘各垫以软枕, 使腹部不接触床面, 保证腹肌及横膈肌正常活动。

2.4 截石位

适用于会阴部手术。患儿作仰卧式, 臀部位于手术床尾, 摇折下垂部, 两腿分开放在两侧挂腿架上, 架上用海绵垫垫好, 臀部移到床边缘。对于新生儿和较小的患儿, 医护人员可扶着患儿两腿, 使其弯曲分开, 暴露会阴部, 或将患儿的手和足用约束带固定在一起, 臀部移到床边缘, 将臀部垫高。

3术中静脉输液、输血

患儿手术时必须建立通畅的输液途径。麻醉对患儿生理功能影响较大, 麻醉区域血管扩张, 回心血量减少, 易引起血压下降, 加上手术刺激、出血、内脏牵拉反射等, 往往病情瞬间多变, 而静脉路往是抢救时输血、输液、给药的重要途径, 所以一定要保持通畅的输液途径。 (1) 穿刺部位选择:根据年龄及手术部位决定穿刺部位。头颈部位手术, 应尽量选下肢静脉;胸腹部、下肢手术选上肢静脉, 新生儿及婴幼儿最好选头皮静脉。 (2) 输液针的选择:根据患儿年龄大小, 静脉粗细以及手术大小而定, 一般首选留置针。 (3) 输液速度的调节:根据术中出血多少, 患儿血压高低及时调节输液速度。 (4) 静脉输液观察:术中经常观察输液情况, 查看有无外渗、阻塞等, 确保输液通畅。

篇4: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倡导符合患儿心理特点的服务模式。刚入院的患儿对陌生的环境及疾病造成的痛苦很不适应,表现为哭闹、不配合治疗。护士应该面带微笑地迎接每位小患者,并亲昵地叫患儿的名字,和他们进行身体上的接触,给患儿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还应根据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如耐心地讲解,在治疗以外的时间里增加与患儿的接触次数,消除抵触心理,还应提醒父母不能因生病而娇惯孩子;可降低对孩子的教育性,但不能放弃,这样才不会因住院而影响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住院往往使他们收到约束,想吃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但是由于治疗的需要会限制某些食物的摄入)。这样就加重患儿的反抗情绪,患儿多表现为恐惧、紧张、焦虑,使他们感到丧失了安全感,对于这类患儿护士更应该多关心体贴,避免责备。护士可通过与患儿一起做游戏,讲故事等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护患关系,帮助患儿克服对医院的恐惧感,同时要求我们护士多观察,留意其非语言行为如患儿表情,目光,体态等,随时发现病情变化和对患儿心理需求做出估计,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当只看到戴着口罩的护士阿姨和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叔叔时,他们害怕打针、吃药。首先小儿的病房布置要力求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病房设施、家具设计尽可能儿童化,要考虑到儿童对色彩的需求,每个房间要搭配不同色彩的美丽图案;同时配有电视随时都可以看到精美的动画片,听到优美、舒适的音乐;护士服可换为粉红色;这些大大缓解患儿的恐惧不安感。

护士端正的仪表,得体的举止、微笑的面孔加上适当的赞美语言都会减少患儿的陌生感。作为护理人员应关心、爱护患儿。与其交谈时要有同情心,要表现出对他们的关心、体贴。主动了解患儿惯用的词汇及特殊的表达方式,用温和的态度多鼓励孩子“多聪明可爱、你好勇敢啊,等等”使孩子主动配合治疗。对懂事的患儿可以亲切的说鼓励的语言,对小女孩则称赞长得真漂亮,眼睛大大的真美啊,如果哭就不漂亮了。用激励法鼓励患儿或用小玩具和糖果哄着,使其分散注意力以配合治疗。在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让患儿选择治疗护士及注射部位。要善于抓住小孩容易和接近的心理进行沟通,不断鼓励。对于内向的及胆小的孩子可以讲一些动画片里的小勇士是如何勇敢的,促使患儿向他们学习,还可以投其所好,这样就会减轻患儿心理负担,减少患儿的恐惧感,取得患儿的配合也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勇气。要善于应用非语言的方式:适当的抚摸、握握小手、摸摸额头及面颊使患儿产生信任感。

针对儿科工作特点,护理人员除了要具有扎实的的医学理论知识、掌握过硬的基本功外,还应帮助患儿做好操作前的心理准备,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行为指导,激发患儿的自控能力。同时护士技术也要精益求精,做到一针见血,使患儿减少痛苦,同时也赢得了患儿及家长的信赖。进行静脉穿刺时,可以边找血管边与患儿交谈,讲他爱听的话。“你好勇敢啊,打针也不哭的”,以此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淡化穿刺带来的痛苦。要维护患儿的自尊心,应多鼓励和表扬,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带喜欢的玩具和好吃的食物到病室。因此作为儿科护士,只有在平时工作中多看、多练,使自己的注射技术娴熟、准确尽量做到镇静、自如、有条不紊,才能使患儿和家长从心里上接受。尽可能做到有固定的护士对其幼儿进行连续全面的整体护理。

为了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家长的心理工作也很重要,儿童的心理护理很大程度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患儿的。因患儿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有限,因此家长的沟通尤为重要。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详细告知护理操作的目的、方法和过程,解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他们对此的看法,理解和接受程度。 家长因为患儿生病而焦虑万分,这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高热的和腹泻患儿,由于血管的痉挛收缩,末梢循环差,手脚冰冷,此时穿刺容易失败,我们应该让患儿家属用热毛巾敷敷末梢血管,再进行穿刺,嘱咐其让患儿多喝水。对于肥胖的及较小的患儿,血管穿刺比较困难,护士尽可能多和家长交流做好解释工作“我们一定全力以赴,争取一次穿刺成功,望你们理解配合。”例如阿奇霉素对胃肠道刺激较大,可引起恶心、呕吐,输液前应先吃点东西,氯化钾对血管刺激大,易引起输液部位的疼痛等。若真出现了上述情况,由于提前告知了家长,他们也会理解配合的。我们护士应该学习掌握沟通的技巧和方法,通过换位思考,同家长进行预见性的交流,适当赞美孩子,用温柔的微笑、关切的眼神、和蔼的语言来达到心灵的沟通。要有父母般的关心、爱心、细心责任心、同情心,要有亲和力,往往一个搀扶的动作,一个拍肩的鼓励,一句关心的语言,都会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增进与患者的情感,增加患儿与家属对护士的信赖,获得宽容和理解。即使家长因为孩子的病情恶化而产生怨气、横加指责,护士也要充分了解对方的心理感受,注重语言艺术,耐心解释,不要激化矛盾。事情过后家长反而觉得不好意思,变得顺从和依赖护士,更加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护士是医疗活动中的主要成员,是患儿照顾者和代言人,患儿每天接触时间最多的也是护士。护士要站在家属的立场考虑问题,把患儿当作自己的孩子,为患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儿科护士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拥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要不断与家长交流信息全面了解患儿的心理和社会情况。现代的儿科护士不仅仅要挽救患儿的生命,同时还必须考虑到疾病的过程对儿童出现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在积极治疗的同时,要根据患儿的不同时期及家长的不同情况特点,分别对待,精心护理,使患儿能感到安全,更好地配合治疗,以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心理护理的理念、方法,促进儿科护理的发展,满足患者家屬的合理需要,又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促进儿科整体护理的顺利实施,使儿科的各项治疗及护理顺利进行。做好心理护理是患儿及家属的需要,也是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需要。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占着重要的作用,它既能消除患儿的紧张、害怕心理,以愉快的心情配合治疗,又能缓解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有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又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增进了护患关系,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杨立霞心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体会[J]医学信息[中旬].2010[04]:196

[2]顾丹婷,心理护理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17-01

[3]陈婉珍,薛金增.住院患儿人性化护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6[40]:450

[4]郑慧珍,陈月花.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里护理体会[J]基础医学论坛2007年第11卷.第2期A刊

篇5:儿科手术心理护理

对婴幼儿静脉穿刺时的心理护理

婴幼儿时期患儿的语言表达力差,大多数患儿总是用哭来表达紧张恐惧的心理情绪。由于患儿人院后,对周围环境陌生,对静脉穿刺尤其害怕往往哭得很凶,以致影响了其它患儿的休息和治疗。为此需要护士主动、亲切地接近患儿了解患儿的特殊生活习惯和爱好,如喜欢玩什么玩具、喜欢听哪些爱听的话等。多抚摸接触患儿,让其逐渐熟悉护士,感觉护士阿姨并不那么可怕,也并非是疼痛的象征,切忌突然将患儿从父母怀中抢抱进行静脉穿刺,在患儿哭闹时设法转移他的注意力,利用非语言性沟通、爱抚动作、根据了解到的特殊习惯和爱好来安慰患儿,逐渐与患儿建立感情,得到患儿的信任。与此同时穿刺动作尽量轻柔,尽可能不要让患儿感觉到剧痛。这样首次静脉穿刺成功也给以后两三天静脉穿刺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从而有效地消除了患儿的恐惧感,让患儿感到静脉穿刺并不那么可怕。

对学龄前期患儿静脉穿刺时的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已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懂些道理,但对静脉穿刺缺乏足够的了解,只知道“扎针”疼,因而十分惧怕静脉穿刺,一看见吊瓶即表示拒绝,不喜欢护士阿姨,认为护士就是疼痛的象征。对这一年龄段的患儿,应首先和他亲切交谈,告诉他们阿姨扎针会很轻的,是感觉不到疼的,要坚强。同时可选出穿刺时不哭的患儿作榜样,让这一小朋友亲口告诉其他同伴:“护士阿姨扎针不疼”。这样使患儿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身心得以放松,对疼痛的敏感性就会降低。对学龄期以上患儿静脉穿刺的心理护理

这个时期的患儿语言表达能力已很强,对疼痛已有一定的克制力,但他们毕竟还是儿童,对静脉穿刺仍然十分恐惧,他们懂得“扎针”是为了治病这一道理,因而不拒绝静脉穿刺,但嘴里常说:“阿姨慢点,轻点扎”,眼睛里流露出不安的情绪和害怕的泪水,这时护理人员应该展现给患儿关心、自信、真诚、和蔼的姿态,操作过程中不断与患儿交谈,讲些患儿比较关心的话题,问一问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启发他们在学校里的趣事。告诉他们静脉穿刺时坚强不哭,别的小朋友会向他学习,他就会成为小英雄。

从而增强患儿战胜疼痛的信心,穿刺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时间较长反复进行静脉穿刺患儿的心理护理

对于输液时问长久(如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小儿肾炎等)长时间输液的患儿,因血管大都已破坏,穿刺不易成功。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非常大的精神、心理压力,每次穿刺前患儿紧张、烦躁、惧怕那一刻的到来。年龄小的患儿(学龄前期幼儿期包括婴儿期)害怕见护士,对于这样的患儿,护士尽量减少对其刺激。每次穿刺前找技术最熟练的护士为其输液,缩短穿刺时间。并在穿刺前根据患儿爱好采取多种措施分散他的注意力,使其尽量放松,从而减轻痛感。患儿家属对静脉穿刺心理护理的影响

患儿家属积极配合是患儿静脉穿刺治疗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当今社会大多家庭为独生子女,一个宝宝连着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最少六位亲人的心,给孩子静脉穿刺更难以让他们忍受。而患儿家属的过激反应,又会给患儿乃至护士带来双重压力。因此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处理好与家属关系尤为重要。

首先护士应最大限度地缩短穿刺时间,从而缩短患儿的哭闹时间。如果一位护士穿刺不成功,则应请更有经验的护士进行穿刺,避免了护士本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家属更能理解和配合我们的工作。另外多与家属交谈,除向他们介绍医院的情况外要多交谈有关孩子多方面的情况,并为家属提供力所能及的方便条件,使家属不仅对护士的工作满意也能增强了家属对我们的信任,穿刺容易成功。

篇6:儿科手术心理护理

1.术前病人的心理

术前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焦虑和恐惧。病人入院后盼早日手术,安排了手术日后又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当日晚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产生焦虑恐惧的原因有多种:

(1)对麻醉的恐惧、焦虑:病人不了解麻醉的方式、作用、耐受性及对机体的负作用,而错误地担心麻醉后还会疼吗?麻醉会不会影响脑子?等等。

(2)害怕手术过程中会疼痛:病人往往会问“我会感到刀割皮肤吗?”、“要是手术一半,麻醉药作用消失怎么办?”等问题。

(3)对死亡的恐惧:外科病人特别是施行大手术者,如开胸手术病人、器官移植病人、癌症手术病人、体外循环手术病人等,都害怕自己从此告别世界。

(4)对机体损毁的恐惧、焦虑:这种心理常见于行乳房根治术、经腹会阴直肠切除术与结肠造瘘术等病人,特别是对年轻病人打击更大。

(5)担心术后会有后遗症,会影响自己将来的工作和生活。

2.术前病人的心理对术中和术后的影响

有研究报道,术前焦虑程度对手术效果和预后恢复得快慢有很大的影响。中度焦虑的病人,效果较好,因此类病人对手术带来的疼痛及后果有较现实的心理准备,能及时调整心态,配合治疗,身心恢复较快。严重焦虑者,则高度紧张,不能正确地应对,不能很好地调整心态,对手术及术后产生不利影响。有的甚至使手术无法进行。有位女病人,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刚被推进手术室就大汗淋漓、心跳加快、室上性心动过速,不得不改期手术。低焦虑或无焦虑者由于对医生过度信赖,过分放心,对术后不可避免的痛苦毫无心理准备,以至于术后无法应对而影响恢复。

3.术前病人的心理支持

护理人员应仔细了解术前病人的心理状态,并对症处理。及时纠正病人的想法,介绍有关麻醉的知识。告诉病人麻醉的效果、麻醉后的肌肤感觉、麻醉效果的测试、麻醉对人的影响,以打消病人对麻醉、麻醉过程中疼痛及对人体造成的影响的恐惧。介绍手术过程,可请经过手术的病人讲讲感受,以增强病人对手术的信心。对一些会对病人形象及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的手术,术前需反复与病人交谈,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及利害关系,让病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尽量避免可预防的后遗症,使其能平静地接受手术及术后带来的一切。

二、术后病人的心理和心理护理

篇7:手术前后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

【摘 要】术前详细讲解手术有关情况,增强病人的安全感,指导病人认真进行术前准备,手术过程中随时注意病人的心理状况,术后 及时告知手术结果缓解疼痛,然后针对术后常见问题进行相应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36-01

无论大小手术,都可以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紧张,可能危及生命的大手术对病人的影响更明显,入院时都盼望早日安排手术,一旦排定手术日期,又会紧张焦虑惶恐不安,首先担心手术效果,也担心术后疼痛难以忍耐,总之不管大小手术病人的心理压力都会增大。还有一些病人也说不清到底担心什么。大量临床研究显示,患者术前的恐惧和焦虑会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引起术中失血过多,伤口愈合慢等,而且容易引发并发症,因此手术前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在手术之前,有权威的医生和护士向病人解释手术的重要性和全部过程,对病人的疑问,耐心细致的解答,讲解手术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时,先要说明实际情况,又要保证不给患者增加心理负担,如果术后需要应用导管或仪器,应当在术前说明仪器的作用,面对复杂危险的手术时,还应向病人讲述有关专家是如何反复研究病情才确定的最佳手术方案,并突出强调病人的有利条件,要使病人感到医务人员非常重视和负责自己的病情,增加病人的安全感。术前还应向病人说明术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指导患者认真进行术前准备训练,以增加患者的信心。

呼吸道准备 :①深呼吸运动:腹部手术训练胸式呼吸;胸部手术训练腹式呼吸。②指导病人学会有效咳嗽、排痰。③吸烟者劝其戒烟。④已有肺部感染者,使用抗生素;痰液粘稠者,加用雾化吸入、拍背。⑤哮喘者,术前1日用地塞米松雾化吸入。

胃肠道准备 :①饮食:手术前12小时禁食,4~6小时禁水,以防因手术中呕吐引起窒息和吸入性肺炎。②灌肠:除急症病人外,一般术前晚用肥皂水灌肠一次,可防止术中肛门失禁造成的污染,也可防止术后发生腹胀和大便秘结。直肠手术需清洁灌肠(参见结肠直肠癌)。③排便练习:术后需卧床排便者,进行卧床大小便训练,减少术后便秘和尿潴留的发生。

另外手术室的设备和氛围也会对病人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医护人员应当态度亲切、耐心,给病人以安全感,手术器械应当遮蔽,更要随时注意情绪的变化,及时安慰和鼓励,不能闲谈嬉笑说病情如何,更不能窃窃私语,一免病人误解,如说中遇到病情变化或意外时,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以免给病人造成恐惧和紧张。

术后病人的心理需要是了解手术效果,因此当病人从麻醉中醒来后,应及时去告知患者手术顺利,达到了预期目的,手术结果顺利能使患者感到安全和满意。有助于术后的恢复,最主要的是疼痛护理,一般术后24小时内最重,2~3日后明显减轻,轻者给口服去痛片,重者给肌注止痛针,指导病人咳嗽,翻身或肢体活动时,用手按压切口部位,以减少切口张力刺激引起的疼痛,需警惕切口血肿或感染。尽量减少恐惧和紧张带来的不来的不良因素,因为紧张和恐惧会给生理和心理上同时带来很多的反应,如生理上肌张力增高,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出汗,坐立不安等等很多,心理上更感烦躁,失落,激动,注意力集中到危险的刺激物等等,因此给患者提供正确的信息和知识,资助患者了解疾病的真实情况,了解手术真实的危险性,可以降低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

心理护理:态度和蔼,热情接待,同情,关心病人及亲属,工作认真负责,技术娴熟,赢得病人的信任,说明手术的必要性,介绍术前、术中、术后常用医疗和护理措施的目的及可能的感受,指导其如何与医护配合,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帮助病人树立信心。

篇8:儿科手术心理护理

关键词:小儿外科,手术,护理

在我国, 小儿外科的服务对象主要为14岁以下的患儿。由于年龄原因使得这部分病人手术的依从性较差, 这就给手术室护理带来一定困难, 一旦处理不当, 不仅可能导致手术的延期、失败, 甚至可能危及患儿生命, 因此需引起广大护理工作者的重视。现结合本院328例儿科手术病例对常见护理问题加以分析, 具体如下。

1 临床资料

取本院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共328名患儿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05例, 女123例。年龄2天~14岁, 平均 (3.2±1.3) 岁。甲状舌管囊肿5例, 腹股沟斜疝112例, 鞘膜积液104例, 急性阑尾炎50例, 先天性幽门肥厚7例, 先天性巨结肠8例, 先天性肛门闭锁3例, 后天性直肠外阴瘘2例, 淋巴管瘤6例, 骶尾部畸胎瘤5例, 隐睾8例, 肾积水7例,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1例。手术时间15min~116min, 平均41±12min。

2 常见护理问题及处理

2.1 术前

2.1.1 患儿查对

接错患儿的问题在本研究组中未出现, 但在此要首先提出, 对于同时开台手术, 尤其是患儿年龄较小, 不能交流或交流能力差者, 一定要在手术室门口同患儿父母及接患儿的护士三方查对, 正确后才能接入手术室。

2.1.2 饮食问题

小儿手术要求术前6h禁食, 4h禁水, 但部分病人尤其是一些需急症处理的患儿如急性阑尾炎等往往为了能及早进行手术, 隐瞒事实。还有部分患儿术前偷食而未被家长发现也是术前不能达到禁食目的的原因之一。饱食后可导致误吸, 产生严重后果, 本组就有1例患儿发生误吸, 经及时气管插管抢救方脱离危险。术后追问患儿父母得知其曾在术前进食液体饮料。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术前1天就告知患者家属术前禁饮食的重要意义, 术前再认真核查, 术中仔细监测, 必要时行胃肠减压及气管插管。

2.1.3 情绪安抚

这其实是一个心理问题, 患儿脱离父母后进入一个陌生环境, 大多会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部分患儿会出现哭闹、不配合的情况, 这就要求护理进行耐心、有效的开导, 对交流能力差的患儿可在接入手术室前, 在家长面前注射镇静药物。本组有42例患儿出现恐惧心理, 其中有20例经劝说后逐渐平静并能有效配合医疗行为, 另有22例需注射麻醉镇静药。

2.1.4 皮肤护理

小儿皮肤薄嫩, 角质层发育不完善, 尤其对新生儿来说更是如此, 因此术中应注意皮肤的护理。消毒时避免使用刺激性大的消毒液如酒精、碘酊等, 可用碘伏消毒。对脐部、腋窝或污染较重较难消毒的部位可先用石蜡油局部浸润30min, 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尽可能采用一次性婴幼儿型或小儿型电极板, 除粘贴方便外还可以减少交叉感染。粘贴部位应在不影响手术的前提下选择肌肉饱满的位置, 在取下时应一手提电极板一手按住皮肤缓慢分开, 避免皮肤的撕脱。

2.1.5 手术体位

合理的手术体位是术者顺利操作的前提, 本组患儿常用的手术体位是仰卧位, 适用于腹部、四肢的手术, 如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急性阑尾炎等, 该体位易出现的问题是双臂外展过度[1], 导致关节神经损伤。俯卧位、截石位、垂头后仰位在本研究组中也有应用。体位摆放不当可以影响患儿的呼吸、循环甚至可能带来神经软组织等的损伤。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首先了解手术的目的, 以此来指导体位的摆放, 摆放过程中保证不影响呼吸及循环, 对一些骨性突出部位可用软棉布垫衬, 捆绑固定时松紧适度, 并随时观察, 不合适的体位随时纠正。

2.2 术中

2.2.1 生命体征监测

手术操作或麻醉会对患儿的循环、呼吸等产生影响, 尤其是全麻病人, 可产生误吸、低氧血症等, 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呼吸、口唇颜色, 血氧饱和度, 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 必要时会同麻醉师共同处理意外情况。

2.2.2 体温

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 长时间的手术暴露及输液可以使患儿体温下降, 尤其对实施腹部手术的患儿, 体温下降更著,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注意调节术中室内温度。一般来说, 1岁以内将室温调至28~30℃为宜, 8岁以内患儿以26℃~28℃为宜[2], 并对非手术区域加以包裹, 防至体热过度散失, 估计手术时间较长, 可在手术台上预置37℃恒温电热毯, 并术中监测体温。

2.2.3 切除标本及清点物品

标本是明确诊断及确定手术疗效、制定后续治疗的主要依据, 尤其是对肿瘤患者而言, 因此对术中切除的组织一定要询问主刀医生是否送检, 是快速冰冻还是石蜡常规。送检标本应妥善保管, 填写好患儿的信息, 做好登记, 严防丢失、混淆。在即将结束手术时注意清点器械及敷料, 避免遗漏在患儿体内, 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2.3 术后

2.3.1 苏醒监测

儿科手术以全麻居多, 术后苏醒过程中应继续给予吸氧及心电监测, 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通畅, 调整输液速度不宜过快, 观察记录各引流管通畅度及引流量, 待患儿苏醒完全后会同麻醉师共同送回病房。病情较重患儿提前准备好氧气袋、喉镜、气管插管等急救用品。

2.3.2 手术衔接

对于接台手术, 两台手术衔接要紧凑, 包括通知接送患者、手术器械的准备等, 由协助护士在准备室内完成, 争取时间, 合理连台。对传染性疾病的患儿如肝炎阳性要注意预防交叉感染。

3 结果

所有328例患儿除1例出现误吸, 均安全度过手术期, 平安返回病房, 误吸患儿经及时吸引、气管插管及吸氧处理转入综合ICU继续治疗, 1天后恢复转入普通病房并康复出院。

4. 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小儿外科手术量逐渐增多, 使得以前不曾出现或很少出现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变成常见问题考验着我们的日常护理工作, 同时由于小儿患者的特殊性又使我们不能一成不变的套用成人护理模式,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以高度的责任心, 仔细观察, 认真分析并总结经验。

手术室的护理大致可分为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同时又相互关联, 如术前准备工作不充分, 直接影响术中的操作、术后的恢复, 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对每个阶段常见的问题及其对策, 每个护理人员都应熟记于心。在术前准备阶段, 一定要完善患儿的查对, 可以让患儿手腕部佩戴识别带, 注明姓名、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术前诊断、血型等, 并在入室前, 入室后、术前及术中仔细多方查对。准确的查对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术前禁饮食也很重要, 尽管有时护理人员在术前向患儿家长反复强调禁食的重要性, 但仍有部分家长认为意义不大或看管患儿不严, 使得部分患儿不能以空腹状态进行手术, 这就增加了术中误吸的危险, 本组就有一名患儿因术前进食导致术中出现误吸, 虽经及时处理避免更严重的并发症, 但说明我们工作中存在漏洞。对此类患儿, 除在术前访视时讲明禁食的重要性外, 对静脉全麻患儿考虑行胃肠减压, 同时术中密切监测患儿呼吸及血氧饱和度, 及时吸出口鼻分泌物, 部分手术复杂的患儿行气管插管, 可望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合理舒适的体位对小儿患者的手术进程、术后恢复也很重要, 体位不当不仅不能充分暴露术野, 而且可能使循环、呼吸受阻, 神经受压、软组织损伤等, 直接影响愈后, 因此, 作为一名合格的手术室护士应掌握各种手术体位, 保证正确、安全、舒适, 并能根据术中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 切忌动作粗暴。术中物品清点的重要性毋庸质疑, 多人反复清点, 尤其对术中增加的物品要详细记录并仔细清点, 避免遗留物品于体内的低级错误。

综上所述, 儿科手术室护理工作繁重而复杂, 作为一名手术室护理人员,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可能面临的问题并作出准确、及时、优质的措施, 方能保证每一名患儿的手术顺利进行并能安全返回病房。

参考文献

[1]杨翠芳.神经外科手术俯卧位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1) :63~64.

篇9:儿科患者心理特点和护理对策分析

【关键词】 儿科患者;心理特点;心理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家庭都只拥有一个孩子,因此对于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促使儿科护理水平必须不断提高。1儿科患者年龄比较小,所以儿科护士既是患者的直接照顾者,又是儿科患者的代言人。同时,儿科护理具有特殊性,其包含医护、患者和家长三重关系。儿科护士不断掌握护理基本技能,并拥有一片慈爱之心,不断加强与患儿家长的信息沟通,全面、客观和真实地了解患儿的身心情况和家庭背景。因此,儿科护士既要挽救患儿的生命,又要考虑患儿的心理变化情况等。2

本文收治2011年1月—2012年1月的儿童患者,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和治疗,取得的预期效果。报道如下:

1 婴儿期(0—1岁)的心理特点和护理对策

0—1岁儿童处于婴儿时期,这一时期的患者对环境和陌生人容易产生恐惧。一旦婴儿对周围环境产生信任感,其就会感受到愉快。3医护人员对0—1岁儿童应该注意患儿需要的满足,密切关注患儿的饮食、排泄和穿着,并定期对患儿进行拥抱、抚摸,以此建立医护人员和患儿之间的良好关系。在住院期间,患儿父母必定非常焦虑和紧张,所以医护人员要注意患儿父母的心情,并不断对患儿父母进行安慰,促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2 幼儿期(1—3岁)的心理特点和护理对策

1—3岁儿童处于幼儿时期,幼儿时期的儿童可以与医护人员和其他儿童患者进行交流。然而,这一时期的儿患语言神经中枢尚处于发育阶段,不能完全理解医护人的话语,进而经常产生苦恼和烦躁的情绪。部分患儿病情比较严重,治疗时间比较长,其对医护人员特别敏感,经常出现撕咬和辱骂医护人员的现象。因此,医护人员应该面带笑容,并亲切地呼唤患儿的名字,不定期对与其进行身体接触,以此改善患儿的情绪。同时,医护人员要根据患儿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成对进行护理,对不同的患儿采用不同的护理对策,诸如耐心教导、增加与患儿的接触次数。这样可以消除患儿的抵触心理,并启发父母不能对患儿进行肆意娇惯,不断提高对患儿的教育。

3 学龄前期(3—6、7岁)的心理特点和护理对策

3—7岁的患儿的思维处于形成阶段,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因此,3—7岁患儿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不断增强,甚至出现“因祸得福”的心理,主要包括患儿可以在生病期间得到更多的玩具和食物。这样就让患儿产生生病是好事的错误意识,经常夸大自身身体的不适。医护人员要对患儿父母进行科学地解释,让其正确认识到患儿的这种心理,使其正确对待患儿的这种行为,既不能对患儿进行一味骄纵,又不能对患儿进行殴打和谩骂,以此保证患儿思想意识的正常形成。医护人员在与患儿进行交流的同时,应该关心和爱护患儿,并表现出一定的同情心、关心和体贴。比如:医护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的时候,可以一边进行血管查找,一边与患儿进行交谈,并寻找一些患儿比较喜欢听的话题,诸如你是个勇敢者、你真坚强等话题。这样既可以转移患儿的注意力,消除患儿心理上的痛苦,又可以维护患儿的自尊,让其享受被赞扬的乐趣。另外,医护人员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与患儿进行玩耍和游戲,但活动空间只限于病房内部。

4 学龄期(6、7—13、14岁)患儿的心理特点和护理对策

6—14岁的患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其自身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自卑感。这一时期的患儿并不担心患病,而担心自己学习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这一时期的患儿具有一定的性别意识,会产生害羞心理。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护理的时候,应该尊重患儿的性意识。另外,很多患儿担心自己病情痊愈后会留下一定程度的后遗症,进而不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产生抑郁和叛逆心理。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的时候,要与其进行交谈,使其明白自己的病情,消除患儿的心理压力和顾虑。4医护人员要详细地了解患儿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帮助患儿建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同时,医护人员要鼓励患儿的同学和伙伴来医院进行探望,定期对患儿进行功课补习和辅导,为患儿营造良好的人文和个性化服务环境。

5 临终前患儿的心理特点和护理对策

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患儿逐渐产生否定、幻想、愤怒和抑郁的心理。一旦患儿感觉到治疗无效、身体痛苦增加,就会烦躁不安,抱怨自己的不公平命运,甚至埋怨医生和父母没有竭尽全力救治自己。如果医生不能对患儿进行有效救治,医护人员要对患儿进行精神安慰,用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来帮助患儿走完人生的最后阶段。同时,患儿离开人世之后,患儿的父母将遭受极大的痛苦,医护人员要对患儿父母进行精神安慰,增加患儿父母与患儿之间的接触时间,并尽量满足患儿和患儿父母的一切要求。

6 小 结

医护人员应该将慈爱精神贯彻于患儿护理工作的始终,在掌握患儿基础护理技术的同时,学习患儿护理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心理教育知识。同时,医护人员要正确履行自己的责任,了解患儿家属的各种情况,主要包括性格、文化层次、经济条件和心理需要,以此实现医院和患儿家属的和谐相处。另外,医护人员通过对患儿心理进行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患儿和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总之,医护人员既要拥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熟练的业务水平,又要具有丰富的心理教育知识,通过对患儿的不断观察,了解患儿的心理变化情况。医护人员根据患儿心理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以此保证患儿心理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林焕阁,郭彩玲.儿科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护理与心理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2):300—301.

[2] 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8.

[3] 秦童,佟桂荣.儿科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J].航空航天医药,2010,(4):602.

篇10:心脏直视手术的术前心理护理

心脏直视手术是比较复杂和危险性较大的手术,患者及家属都会产生各种顾虑,担心手术中死亡或术后残疾。病人的情绪表现多种多样,有焦虑、心理否认、忧虑、恐惧、依赖、敏感、急躁和绝望等。

一旦发生大出血,需要再次开胸止血时,更增加了患者的顾虑及生命危机感,故护理人员在救治患者的同时,一定要做好病人和家属的安慰及解释工作,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以利早日康复。

术前心理护理

(1)说明手术的必要性,介绍手术操作,如简单的图片、幻灯片或心脏模型,向患者简单的讲解手术的过程。

(2)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术前一日带患者、家属到ICU病房熟悉环境,认识将要使用的医疗仪器,说明其应用的目的、功能及可能出现的噪音,使患者有所认识,知道在ICU期间会听到、看到、感受到何种东西,使患者在进入ICU后能很快适应新环境,降低对新环境恐惧,深信术后它会得到良好的监护治疗,增加了病人的安全感。

(3)告诉患者术后引流管引流出适量血性液体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以减轻病人的紧张情绪。由于置有各种测压道、输液管及引流管装置等而限制自由活动,以免管道脱出,增加痛苦。

(4)说明气管插管作辅助呼吸应按自主节律放松,平静地呼吸,每隔3~5min作1次深呼吸,避免人机对抗。

上一篇:《花样跳绳》教学设计下一篇:关于大学生对腐败认识的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