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理护理

2024-06-23

加强心理护理(精选十篇)

加强心理护理 篇1

1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增强患者信任感

护士的形象是病人情绪及心理因素的主要调解者。好的护士形象可使病房造成舒适、明快的气氛,博得病人对护士的信赖。当护士对病人冷淡或由于工作繁忙而显现出不耐烦,表现烦躁时,病人就怀疑整个医院的医疗质量水平、怀疑自身的疾病能否治好,产生各种人为的精神负担和不信任感,担心住此医院是否放心,会不会打错针、发错药等。因此,护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影响着病人身心的痊愈。一名好的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术,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端庄的装的举止和仪表,必须热爱自己的专业和要有敬业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对事业的忠诚,在自己的工作中尽职尽责,使自己的技术精益求精,理论知识更加全面和丰富。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得到病人的信任,换取病人的健康和幸福。

2 运用语言表达的方式,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语言是心理活动的外部表露,是心理沟通的媒介。护士每一种语言表达,都会给病人心理上产生明显的反响。因此,忽视准确掌握言语的交流技巧,恰到好处的与病人进行语言沟通是心理治疗成功的关键。

加强心理护理 篇2

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出现情绪不稳定,心态不平衡,心理有困惑甚至出现其他心理障碍,都是正常心理反应。出现心理问题,最重要是适时做出心理调整。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为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杜威说:“家庭正常关系的失调是儿童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各自病态的肥沃土壤。”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视尖子生,轻视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如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侵入,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由于他们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

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的目的,一是掌握一些科学有效的心理教育方法,二是学习文明德育规范,并用这些规范去教育学生。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途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家庭是人们接受首先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道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养育心理健康,心智成熟的子女需要父母给孩子更多的关怀。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护理 篇3

关键词:心理护理;产后抑郁症

作者简介:王芳(1983-4),女,仡佬族,籍贯:安徽凤台,学历:研究生,职称:中级,研究方向:妇产科,妇婴保健。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025-01

妊娠和分娩是女性一生中重大的转折点,产妇会出现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当分娩顺利,新生儿健康,性别理想时,产妇会很兴奋和愉快,因兴奋而难以入眠;当分娩过程异常,出现新生儿畸形、产伤以及新生儿窒息等时,产妇会很悲痛、忧伤、焦虑,从而影响身体恢复,甚至可以出现产后抑郁。产后抑郁,又称产褥期抑郁症,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发生的非精神病性抑郁综合征。表现为分娩之后,由于性激素、社会角色及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引起身體、情绪、心理的一系列变化。是女性精神障碍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典型的产后抑郁症在产后6周内发生,通常发生在分娩后2周,症状可持续整个产褥期或数月,在3~6个月自行恢复。严重的也可持续1~2年,甚至持续至幼儿上学前。如何避免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促进产妇顺利度过产褥期呢?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对产后抑郁的相关病例进行了研究,力求找到导致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从根本上促进产妇顺利进行角色的转变和适应。

1 一般资料

铜仁市妇幼保健院于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产后随诊发现的产后抑郁症患者28例,年龄20岁以上患者10例,30岁及以上患者18例,平均年龄31.6岁。

2 心理、行为问题及分析

2.1 抑郁:患者最突出的症状是持久的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对各种娱乐或令人愉快的事情体验不到愉快。表现为表情阴郁、无精打采、困倦、易流泪和哭泣。患者常用"郁郁寡欢"、"凄凉"、"沉闷"、"空虚"、"孤独"、"与他人好像隔了一堵墙"之类的词来描述自己的心情。患者经常感到心情压抑、郁闷。部分患者亦可出现间断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可以因为一件小事而大发脾气,亦可因为几句幽默解嘲的警句或者一场交心的谈话,而使之破涕为笑、精神亢奋,但很快又陷入抑郁。引起这种症状的原因主要有:①产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②女性角色的转化和适应过程是否顺利。

2.2 焦虑:患者脑海里反复出现一些不愉快的往事,遇事总是往坏处想,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前途忧心忡忡,自认为前途暗淡,毫无希望,总是觉得没有安全感,常常自卑、自责、内疚。患者在夜晚常常会出现早醒、多梦、入睡困难等睡眠障碍;清晨起床后不能恢复充沛精力,白天容易头昏、疲乏、无力或瞌睡,思维能力不够清晰,思考问题困难。患者食欲不好,常常会感到咽喉和胸部紧缩感、头疼、身体疼痛以及胃肠症状,体重不知不觉下降。

2.3 过分依赖:患者思维力减退、注意不集中、意志活动减低,工作与学习能力下降,记忆力下降,做事常常走神。尽管她们可能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但很少脚踏实地去做。她们想参与社交,但又缺乏社交的勇气和信心,不爱与人沟通和交流,甚至无缘无故厌恶他人,处处表现被动和不愿负责任。如果丈夫很少一起照顾孩子或者女性缺少丈夫在精神上的支持,她们就会觉得有巨大的压力。

3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指导,通过各种心理学手段和途径,积极影响和改变护理对象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心理康复和保持健康的方法。心理护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患者发展,获得现实的个人目标,包括自我接受,自我尊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提高自信心与个人完善水平;促进人际关系和满足需要的能力。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建立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护士应熟练掌握倾听、解释、指导、安慰等支持性的护理技巧,注意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的配合,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和需求,用患者能听懂的语言耐心细致地进行心理疏导,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减轻患者的痛苦,取得患者的信任,加强护患之间的理解和支持。

3.2 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患者合理的采用劝导、鼓励、同情、安慰、支持以及理解和保证等方法,可有效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不正常的悲伤反应、角色转变困难、人际冲突和人际交往缺乏等。如果产后的确面临不愉快的生活事件,让患者不要让精力总是粘滞在不良事件上,陷入情感恶性循环的怪圈中,而要尽快进行注意的转移。一些适当放松和宣泄活动亦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深呼吸、散步、打坐、冥想平静的画面、听舒缓优美的音乐、找好友或亲人尽诉心曲,大哭一场也无妨,尽情宣泄郁闷情绪。同时要教患者进行正确的角色交替、自我鼓励和自我实现。虽然已为人母,但谁也不可能只做24小时全职妈妈,所以要给自己换个角色享受应有的权力;学会自我欣赏,多看自己的优点,多想事情可能成功的一面;懂得生儿育女只是女性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但决不是唯一的方式,所以不要忘了自己还有其他自我实现的潜力和需要,等产假结束后一定会有改头换面的新形象。

4 结论

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在15%~30%,再次妊娠则有20%~30%的复发率。产后应注意产妇的情绪变化,出现异常及时给予处理。产妇的宣教工作重点应放在目前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上:(1)产前做好相关心理卫生宣教,处理孕妇与家人之间的关系,给孕妇塑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孕妇感到舒适安慰,减轻心理负担,全身心地投入到分娩准备中去。(2)孕妇本身也要进行有关分娩和育儿知识的宣教,全面地了解分娩及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使她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顺利进入母亲角色,轻松地度过这一特殊的过度期。(3)减轻产妇的社会不适感,存在社会不适的产妇,尤其是非常渴望生男孩的产妇及家庭,往往会表现出明显忧伤、失望,应该动员家属给予产妇更多的关怀和安慰,同时有针对性的对产妇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

总之,加强心理护理,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卫生保健宣教方法,可防治产后抑郁症。

参考文献

[1] 詹泽群.护理心理学[M].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8.8.

[2] 王娅莉.妇产科护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

[3] 尚少梅.护理心理学[M]. 北京出版社.2011.6.

[4] 高国立.精神科护理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2.6

如何加强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4

1 焦虑、恐惧心理

1.1 相关因素

焦虑、恐惧心理与环境改变、人际关系的陌生、健康知识的缺乏有关。

1.2 护理目标

患者能感觉和说出恐惧、焦虑的感觉及对疾病的影响;对自己所患的疾病有所认识;尽快消除恐惧、焦虑的情绪。

1.3 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从患者进病房即开始。责任护士主动热情与患者打招呼, 搀扶患者坐到床旁, 并帮助整理用物, 亲切自然地介绍病房环境、休息时间, 入院须知、管床医生、责任护士和相关疾病知识宣教等。立即帮助患者建立病友关系, 介绍同病室病友, 向家属了解患者病因所在、心理特征、性格等, 为做好入院后心理护理打下必要的基础。在这短短的十几分钟接触中, 可使老年患者感到受尊重、受重视, 把焦虑恐惧的心理转移为积极行为中, 解除心理负担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关键。

2 依赖心理

2.1 相关因素

依赖心理与自理能力部分丧失、孤独寂寞等有关。

2.2 护理目标

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疾病, 适应患者角色, 且能够参与自我护理。

3 护理措施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管床医生和责任护士, 热情接待患者, 帮助尽快适应环境和患者角色, 加强生活护理, 给予他们热情的关怀、细心的照料, 并从心理上、精神上关心鼓励他们, 使他们从心里感到身心舒适。①向患者说明活动的重要性, 介绍患者的病情, 鼓励其在护士的监护下循序渐进的增加活动量, 并说明不活动的危害。②鼓励家属一起参与活动, 帮助患者重拾信心, 同时让患者意识到自己的健康对家人的重要性。提供给患者探求和改变应对方式的机会, 鼓励患者行为的转变, 如自我护理。

加强学生心理辅导 篇5

俗话说:“十个指头伸出有长短”。转化后进生成了每班主任都会遇到的问题。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首先应该是爱孩子。对全班学生,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班主任对他们不仅应施以爱心、施以细心,更应施以耐心。“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研究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活动观察。

上了高中,学生身心迅速发展,学生的独立心理、批评心理、逆反心理增强,他们处在情感上不成熟的过渡期,总觉得自己是大人了,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老师、家长在他们心目中的权威降低。他们不再以老师为中心,不再绝对服从教师的命令,你也不可能再像初中那样对他们哄哄吓吓就可以了。他们中有的人情绪不稳定,多变化,可以说软硬不吃;这给高中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班里的某一女生是最令我头痛的一个学生。由于家庭变故,她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要么情绪低落;上课迟到,不做作业,上课睡觉更是家常便饭,各门功课单元测试不及格。科任老师经常向我告状,是学校有名的女生,真让我头痛。该生,交过朋友,无论是苦口婆心的教育或是声色俱厉的批评均无济于事,一副“软硬不吃”的样子。我一次次苦心策划的转化计划都宣告失败,实在是无计可施了,但又不忍放弃,放弃不等于宣判“不可救药”了吗?在一次偶然听到“冷处理”法之后,我想,何不试一试呢?于是,一段时间以来,我对他不闻不问。每次犯了错误我让她给我上交一份材料,作为上报政教处的依据。时间长了,也没老师督促她学习了,渐渐的孤立起来了,自己反到觉得不自在。然后我又看准时机,给她分配一些小任务,我又给予适当的表扬,慢慢她找回了信心,细心注意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只要她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使她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她,信赖她。她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看到了自身的力量,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与自信。哲人说:“使人前进的最大一种刺激物,是一种成功的感觉。做了一点事的人,无论事情大小,只要他尝着一点成功的快乐,便会渴望再次成功的光荣”。终于我高兴地看到她逐渐有好转的迹象了:学习兴趣浓了、纪律好了。

我们常说班主任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良师易做,益友难当。作为班主任不仅要传道授业,还应像朋友一样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随时随地的同学生“心理换位”,想其所想,再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的益友。我班有个男生,父母都在从事个体经营,平常家庭教育顾不上,这个孩子简直成了班里的捣蛋鬼。我找他们谈话,道理说了一千遍,全成了耳边风。听到任课老师反映他调皮的情况,一气之下命令他们写检讨、写保证书,这一招虽然奏效,但好不了三天。这样的孩子怎么办呢?

我不得不静心深省。一天下午,我把他请到办公室,并让他坐下来。我接着和颜悦色得说:“老师最近碰到一个难题,一直解决不了,我想请你帮我出出主意。”边说我边用真诚的目光盯着他,老师的信任使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紧接着,我让他对当前班级和寝室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向他征求改进管理班级的意见,那次谈话之后,我大胆给他唯一委以重任,担任寝室楼长,充分激发其责任感。果然,“调皮鬼”不在调皮,班级情况明显好转.可见,只有对后进生倾注满腔的热情,不带任何偏见,才能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老师公正客观的对他们评价,才能如和煦的春风,沁人心脾,润物无声。

高中班主任工作经常和学生打交道,是做人的工作,而做人的工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及言语说教人,要靠自身的表率作用吸引人,影响人。一个充满爱心的班主任,在工作中还要善于表达并合理运用自己的爱心。应该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环境下,让学生体会、理解并接受你对他们的爱心与关怀。既要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群体普遍可接受性,也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施予爱心。充满爱心的班主任心中想的都是学生,很注意班级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会让学生体会到班主任是每时每刻都在关心自己,感受到爱。

当然,班主任所承担的爱心、付出应当是适当适度的,过分了就会成为溺爱,那会毁了孩子的。同时,他所付出的爱心必须是具有全面性,全面的关心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

全面发展的人。

当一位班主任老师真诚地为学生付出自己的爱心以后,他可以真正地走进他的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使自己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言,不会产生敬而远之的感觉。而作为学生,老师对他的爱与关怀会对他影响深远。当他在感受班主任老师对他的爱意与关怀时,他内心真正感受到的还有成人世界对他的肯定,必然会更加充满信心,努力向上。同时也学会了以高尚的情感对待他人,从而培养了自己良好的品质,因为他们会把这种美好而积极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他人的信任、尊敬、热爱、关心上。在这个时候,作为班主任,他所完成的不仅仅是一项工作,给予学生的,也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爱,更是富有尊严的灵魂!同时他们会把这种爱深深的埋藏在心里,并且时不时地给你惊喜。然而,这还只是我们能立刻感受到的,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把这种爱传播开去,把他带对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才是我们无法立刻看到的无形的价值。

班主任工作,可说酸甜苦辣样样滋味皆在其中。尽管工作尚不够尽善尽美,但已尽心尽职。我总想,只要每个班主任能够以爱心、细心、耐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就“没有过不去的关”,“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加强心理护理 篇6

关键词:九零后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发展特点;心理问题

九零后中学生是现在中学教育的主要对象,信息时代下其成长的环境,如社会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社会等发生了急速变化,时代赋予了其特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品质。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应更多辅之于心理方面教育和辅导,才能全面地发展个性,培养更全面的人才。

一、九零后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身体心理之间不协调。这个年龄的中学生从生理上看,性器官已发育成熟,具备做男人或女人的生理机能,但性心理尚未发展到同等高度,他们有的受各方面影响开始了初恋,甚至产生性想法,有了性向往,但又不可告诉家长,故而开始利用网络搜集异性方面的图片,搜看色情网站等。笔者曾经在一个学生书中无意发现几张女性比较暴露的图片,当时该生极度紧张、害怕、担心,产生了莫名恐惧,为什么这样呢?关键是我们把这些都作为禁区,家长很少与学生谈及相关知识或常识,这给了笔者很多启发。教师应进行生理及性方面知识传授,教他们用科学方法对待异性,及形成科学的性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喜欢辩论,但往往缺少阅历,经验不足,思维发展不成熟,表现偏激,不客观。

2.身体的成熟与心理的成熟不平衡,儿童模式尚未打破,成人模式尚未建立。他们处在青春动荡时期,心理学上把这个时期称为青春期心理。青春期的独特表现是自我意识高尚,“我”始终萦绕在心中,被称为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以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以自己的标准判断事物,变的主观偏执,听不进不同意见,总感觉别人做事说话针对自己,高傲的同时变得自卑。从行为来看,既自信但却表现出自卑的一面,九零后中学生,以自己独特的眼光观察世界,以独特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以自己特有方式融入社会,这些都给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新、更高的要求。

二、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常见的心理问题在中学生身上表现为焦虑、忧郁、饮食障碍和网络综合症等,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均有不同表现。中学低年级人群之中,焦虑这种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归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面对陌生校园、陌生老师、陌生同学,有些显得不知所措,使他们忐忑不安,紧张焦灼。有些有个性和意志品质缺陷的学生,在缺乏安全感中惶恐不安地生活。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走进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但就网络本身来讲,利弊兼有之,是把双刃剑,因此要求广大中学生合理科学地利用网络,防止上网成瘾。

九零后中学生成长在信息化时代,由于人类对美的评价标准异化,及媒体电视的误导,使许多女生误认为瘦即是美,从而带来有些女生为了追求所谓美而减肥、节食现象,导致其心理上学生变化即饮食障碍,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业成长。

三、采用多种方法化解学生心理问题

“小症自我调,大症寻帮助”,为了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康心理。

1.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课堂,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要行之先知之,通过课堂教学生慢慢地懂得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意义,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式,如何形成科学的调节方式等等。这些实用性较强的知识、方法和健心调适技巧终身受用。同时通过与学生交谈,通过观察、询问,针对学生的性格、品质、个性和心理等。对有异样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观察其课内课外不同的表现,采用课堂上提问,课下谈话,了解帮助他们,效果较好。

2.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和视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志品质,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和人格。如收看央视《校园青春偶然事件》、《财富人生》、《我的青春》等视频资料,让学生从中分析、体会故事或作品中人物,并写出观后感,逐一分析解读,让学生意、境、情相统一,从而加深理解,形成自己的主观体验。

3.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和理疗室,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服务。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有的可以引导其进行心理放松,如沙盘减负、搏击减压,有的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通过不同方式,使学生在遇到不同事件、不同情境下都能得到释放,保持健康心理状态。

4.教会学生不同的放松方式。采用健心操、深呼吸、合理想象、音乐理疗等方法,使学生在平时都能够充分利用健心活动,保持健康心态,学会面对压力,发掘潜能,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之健康成长。

5.组织高中三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学校针对高三学生群体聘请专业心理专家来学校讲座,参与者包括学生、老师和家长,整个讲座包含一系列科学心理辅导方式让学生能够舒缓紧张情绪、焦虑、抑郁等,在讲座中学生可以随性发泄,家长及老师也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学生的心理压力,在以后会更科学地指导和帮助学生。

加强心理护理 篇7

一、高职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

1. 期望值偏高

由于受社会各种思想影响, 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期望值偏高的心理倾向。一项调查数据显示:95%的学生表示自己两年内要做主管, 5年后成为部门总监;77%的学生要在35岁之前成为年薪50-100万元的职业经理人, 甚至还有20%的学生表示毕业10年内上《福布斯》等知名杂志的富豪排行榜, 成为一名叱咤风云的卓越人士。他们不愿到基层从事一般工作, 在求职选择中都希望选择高起点、高回报的工作, 他们的目标是大城市、大企业的高薪职位, 梦想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

2. 盲从的就业心理

自己没有主见, 依赖父母、朋友、教师, 或者从书中和社会舆论的倾向中选择自己的职业。有这样一则杜撰的故事:联合国向全球青少年征文《对其他国家缺乏粮食的主见》, 结果美国人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欧洲人不知道什么叫“缺乏”;非洲人不知道什么叫“粮食”;中国人不知道什么叫“主见”。虽然是一则杜撰故事, 但却代表了目前大学生就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

3. 不能正面择业受挫

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 是当前我国的就业方针, 对大学生来说是能力的挑战, 也是心理的考验。但由于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择业期望值偏高的问题, 加之心理准备不足, 在择业中稍稍受挫, 就一蹶不振, 把一切挫折归罪于外部社会因素, 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客观全面的分析, 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 心理上处于被动、无奈的状态。

4. 重名利条件、轻内在价值的倾向

当代大学生还普遍暴露出害怕吃苦、追求安逸奢华生活的倾向。在选择用人单位时, 更多的大学生关注的是名利、发展条件、薪水福利等方面的问题, 而对于个人兴趣、性格、能力和内在价值等方面考虑得甚少。

5. 过分依赖心理

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 缺乏独立意识, 过分依赖。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 是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成长起来的, 独立意识本身就淡漠。很多的大学毕业生在参加人才招聘会时, 父母家人齐上阵, 即便是自己去的, 也表现出被动和胆小的特点。

6. 对择业表现出焦虑

一项对毕业生在择业中态度表现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择业中感到“很焦虑”者占5.3%, “焦虑”者占24%;认为应届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工作“很难”的人占6%, “比较难”的人占48.7%。毕业前, 部分大学生深受择业问题的困扰, 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就业困难的现状, 另一方面是由于自身调控能力比较弱, 产生就业过程中的情绪波动和不稳定, 甚至焦虑、忧郁、沮丧等情感起伏变化的特征。

二、造成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

1. 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往往受当代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经济建设、经济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一个人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往往成为衡量其个人价值、能力的重要标准, 人们对成功者更多的是关注和羡慕他们名利上的收获。所以, 在这样的气候下,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受其影响, 出现重名利、发展条件等外在价值;轻视个人成就感、专业发挥等内在价值的现象。

2. 择业本身的重要性

大学生在择业时表现出焦虑不安、沮丧失望等情绪, 原因在于择业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择业是人生中的大事, 职业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 职业也体现了人生的诸多价值, 选择职业, 就是选择人生。面对这么一件对人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情, 学生难免会感到焦虑、紧张不安。

3. 学生自身的因素

择业考验着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 当大学生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不够完善时, 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三、纠正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面对以上种种问题和表现, 只有正确及时地矫正和疏导才能有效地克服, 才能真正提高当代高职生的竞争力。

1.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每周心理咨询室的教师都要进行定期心理辅导课的讲授和单独接待的工作, 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 察觉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解决。

2. 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指导作用

在就业课程中真正帮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 同时把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到位, 而不是只停留在书面和形式上。让学生通过科学的认知手段了解“我是谁”“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要想避免出现错误的就业心理, 就必须全面了解自我。所以, 要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让大学生通过科学的测评工具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 制定出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 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教师的作用

专业课程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 把专业知识讲明白透彻的同时, 也应把本专业的行业前景和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岗位能力要求贯穿其中, 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真正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防止毕业后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出现, 也就自然减少了学生在就业中受挫现象的发生。

当然, 高职生真正想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众多的大学生中脱颖而出, 还应该从多方面提高自我, 多接触社会, 多了解周围变化, 认清就业形势, 锻炼自己的胆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学校要加强就业方面的指导和心理疏导, 双管齐下, 使高职生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 用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

参考文献

[1].《社会心理学》,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年4月

加强心理护理 篇8

1 心理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1.1 心理训练的目的

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运动员在紧张训练和比赛中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 并使其对训练和比赛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性和稳定性, 最终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1.2 心理训练的任务

(1) 培养运动员具有适应本专项需要的各种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

(2) 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技术、战术的熟练程度。

(3) 形成运动员对运动训练的良好态度, 创造适宜的心理状态, 提高适应比赛的能力。

(4) 克服运动员的各种心理阻碍, 以保证训练和比赛的顺利进行。

(5) 促进运动员疲劳的恢复。

2 心理训练的作用

有位从事体育工作的名人曾提出:比赛的成功率30%归于心理, 70%归于其他。可见, 心理训练对取得胜利和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心理训练可以使学生运动员的心理过程更加完善。竞技体育的特点决定了运动员要在极度紧张的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精确的运动感知和清晰的运动表象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控制竞技场上的各种突发情况导致的心理和情绪变化, 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 拥有十分快速的运动反应能力应对各种变化。这些运动员所需要的品质都可以通过心理训练得到改善。

(2) 心理训练可以促进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方面是一个人个性特征的主要体现。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 可以引导运动员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气质, 改善原有的兴趣和品质, 对运动员的整个身心健康都有深远影响, 从而有效促进运动训练所需要的各种特殊能力的形成。

(3) 心理训练可以使运动员形成适宜参加训练和比赛的心理状态。学生运动员的心理结构非常容易发生变化, 尤其是在比赛场上。它是一名运动员在竞技场上心理机能的综合表现。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以使运动员在竞技场上发挥稳定, 更可以为比赛加分, 很多运动员破纪录都是在比赛过程中发生的。这种特殊的氛围如果和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完美呼应, 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奇迹发生。因此, 心理状态对运动活动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科学的心理训练有助于培养运动员心理过程的稳定性。

3 心理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心理训练不同于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训练, 它有自己的特殊内容和手段。为此, 在心理训练中, 除了必须遵循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训练的一般原则外, 还必须遵循心理训练中的以下原则: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原则、坚持完全自觉自愿的原则、结合个体特点的原则、结合运动实际的原则以及持之以恒的原则。

4 心理训练的基本方法

在体育运动中, 由于运动专项不同, 从事各专项学生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点也不同, 因此选择对他们进行心理训练的内容也应当有所不同。根据目前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常用的, 并且行之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4.1 动机训练

动机是学生运动员进行训练和比赛的内部心理力量。动机是否强烈, 主要表现为信心的大小, 它会直接影响运动成绩。由于动机和信心来源于内外条件的科学估计, 而作为学生目前还不能正确做到这点, 所以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要采用适当适宜的心理训练,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动机。

4.1.1 鼓励性的说服动员

在进行训练和比赛之前, 通过教师、教练员的言语分析, 帮助学生或运动员正确认识有利的客观条件和自身的潜力, 从而提高运动员信心, 产生积极活动的要求, 是经常采用的动机训练方法。这种说服动员方法, 如果做到恰当, 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4.1.2“战绩”回忆训练

目前, 国内外经常采用自我回忆运动战绩的训练方法, 即让学生运动员从自身内部获得激励动机的力量, 这是一种独特的动机训练方法。其具体做法是:让被训练者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 在恢复身心力量的基础上, 诱导他们回忆自己的最佳运动生活, 从中重新认识到自己有利的身体、技术和心理素质优势, 并从优势中找出潜在的力量, 使暂时被失利因素压抑的内心力量唤发出来, 达到增强运动欲望, 提高运动信心的目的。如在课余训练跳高时, 一名队员因为一次偶然的原因, 在比赛上未能跳出训练时的成绩而失败了 (只要能跳到训练时的成绩就能取得较好的名次) 。随着技术的失利, 造成了心理障碍。教练多次从外部进行说服动员, 也未能改变好的动机状态, 但是让她进行运动成绩回忆心理训练之后, 却成功地解决了她内心动力不足的问题。在随后的比赛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由此可见, 重新焕发起来的信心因为有可靠的基础, 因此在关键时刻可以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4.2 念动训练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回忆技术动作的念动训练方法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运动技术的念动训练, 一般用于技术动作的学习阶段, 根据运动表象, 通过想象和思维在头脑中形成技术动作, 并在训练中加以实施, 收效很多。在头脑中反复进行思维表象训练会引起神经肌肉系统的相应变化, 起到训练效果。念动训练能有效地集中运动员的注意力, 缓解紧张情绪, 提高竞技水平。

念动训练必须在形成准确运动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做法是运动员在安静和放松的情况下, 集中注意力在头脑中想象自己正在进行某一动作,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形成技术动作的概念, 加深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如篮球运动员想象自己在做罚球练习时, 可采用念动训练法。将罚球的整个过程排成序列 (从裁判员把球交给执罚者开始) 。

(1) 接球——拍球 (调节呼吸, 加强手感)

(2) 举球——集中 (目视球篮, 屏住呼吸)

(3) 屈膝——发球 (重心稳定, 动作伸展)

三个阶段, 六个动作内容, 每当练习罚球时, 心中默念, 思考罚球动作的顺序, 养成习惯:以建立定型与反射, 从而产生良好的反馈, 而良好反馈的积累也是增强自信心和稳定心理的物质基础。在一般的比赛中, 充分利用罚球时机, 进行实践, 建立良好的反馈与信心, 保证罚球时的心理稳定, 无视并排除客观上的一切干扰。实践表明, 在竞技场上, 一些运动技术的突破与大脑中技术动作的形象有一定关系, 并不完全依赖于平时的训练。在竞技过程中, 任何动作的表达都离不开心理因素的导向, 如果心理因素没有控制好, 将成为技术动作实施的绊脚石。因此许多教师、教练员对学生平时常常提出并强调的“学习运动技术要多动脑筋, 不能光练不想。”

4.3 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

紧张情绪是指情绪的紧张度超过运动技术活动的需要, 产生阻碍作用状态。在竞技体育中, 受紧张情绪支配, 身体可能会产生一些异常变化, 表现在动作不协调、肌肉僵硬、用力不平稳、动作无法控制等现象。具体表现在如篮球运动员的投篮不准、运球走步、传球失误等等;临场心率过速、呼吸困难、出虚汗、尿频, 甚至血压升高, 具体表现在如田径项目上的短跑等, 如参加体育加试测验100m, 出现心率过速、尿频等现象, 就会影响跑的技术, 不能取得最好成绩。

另外在紧张情绪的支配下, 还会引起其他各种心理因素的异常, 如思考能力降低、注意力分散等等, 这样使学生运动员平时的技术水平不能充分得到发挥, 有时临场甚至还发生各种事故。因此, 教师或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教学中, 针对不同的运动员、运动项目, 要随时留意学生的情况, 客观地分析产生临场情绪的原因、特点, 并正确地示范、帮助和引导, 逐步降低紧张程度, 最后达到正常状态。具体做法是: (1) 让他们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 在内心对自己的水平以及对手的强弱有一定把握, 摆正自己的位置。 (2) 学会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自我命令、自我说服等方法, 选取一定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压力, 学会自己控制情绪。另外教师或教练员, 要及时地、有目的地、针对性地找一些队员谈话或言语暗示及指示等手段, 并适宜地采用一些针对性的模拟心理训练, 来帮助学生或运动员学会自我转移、自我调节的心理训练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 只要学生运动员在比赛前不过分考虑比赛结果, 在比赛时能全神贯注, 其情绪就可以保持稳定。

除以上方法外, 还有恢复性的心理训练, 主要是采用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的放松、呼吸减慢, 注意力集中和自我暗示四个基本手段。如其中的自我暗示放松训练, 在实践中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5 结语

心理训练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的过程, 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平时教师或教练员应该持之以恒地对运动员不断地进行训练。无论采用哪种训练方法, 教师或教练员都应该以十分负责的态度对学生运动员负责。在训练之前, 掌握学生运动员的详细信息, 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选择合适的训练手法, 以保证运动员在训练身体素质的同时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保证运动员无论是训练, 还是比赛, 都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 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真正水平, 取得相对优异的成绩。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 这是我们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吴彪.我国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10) .

[2]韩学民, 申海军, 郑兵.论竞技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

[3]任云涛.浅谈心理训练对射击运动的意义及作用[J].经营管理者, 2011 (17) .

[4]刘淑慧.自强, 自信, 自控——试论瓦伦达心态与运动员大赛前心理准备[J].体育科学, 2001 (6) .

[5]许小冬.为部分中国优秀运动员提供心理学服务的一般程序及基本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8 (4) .

加强心理护理 篇9

一、校领导重视是预防教师出现心理疾病的基础

1.作为学校的领导者, 要努力为教师营造温馨、和谐的内在环境。从根本上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源, 更要主动深入到教师中去, 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 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 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 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在管理层面上, 应有从“人治”过渡到“法治”进而走向“文治”的意识。“文治”是学校管理的最高文化境界, 管理者要让教师感受到管理层面的尊重、关心、培养、激励、合法, 也要善于有用“法”来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的意识。

2.学校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 少些浮躁与功利, 多些恬静与守望。让教师从“追风”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追求教育的本真之道, 遵循学生的成长之道, 让教师“专业”地发展, 幸福地成长。

3.学校要尽量减少可能干扰和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之事。让教师少参与或不参与与教育无关的活动, 如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纯形式的会议, 减少毫无意义、形式多样、名目繁多的, 所谓的“高大上”的“专家”讲座、培训或以收费为目的的“继续教育”等活动, 想法遏制“应付主业, 忙于副业”的不良现象愈演愈烈之势。

二、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

建立、健全学校良性竞争评价机制, 用发展性、差异性、多元性评价观考核教师, 让教育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是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

1.改变评价标准, 进行个性化评价。每位教师都是个性迥异的个体, 他们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思想阅历、性格爱好、特长见识不尽相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和长处。要想人尽其才, 使每位教师都能得到最大发展, 管理者就不能因个人喜好与一部分教师过于亲近, 也不能因为主客观原因与另一部分教师疏远, 更不能拿成绩高低作为衡量教师的唯一标准。管理者要把教师的个性差异视为宝贵的教育资源, 采用个性化评价方式想方设法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努力让每位教师发挥自己的才能;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 以多把“尺子”衡量教师, 尊重个体, 承认差异, 是进行民主管理的重要体现。

2.改变评价方式, 进行多样性量化评价。除了对教师进行个性化评价外,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还要以定性评价为主, 如教师的工作量, 承担的公开课, 外出学习, 个人成长, 特长展示, 学科团队建设等进行弹性评价。

首先,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 但除了公开课, 教师在课堂上下的工夫是有限的。如果学校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师评价依据, 可加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其次, 学校可将教师工作态度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为教师对待教育教学的态度, 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最后, 学校应将教师生涯发展规划, 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与培训, 主动进行教育研究和系统化的教学反思, 踊跃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等成长行为也纳入量化评价之中, 让教师自觉挖掘自身成长潜力, 拒绝职业倦怠, 形成健康心态。

3.改变评价主体, 进行多元化参与评价。在多元化的时代, 对教师的评价也应百花齐放。除管理者外, 同事、家长、学生、自我都可参与评价。

管理者要为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 为其提供多角度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教师在参与中感受到存在感和尊严感, 并对此做出发展性评价。此外, 管理者不妨将评价权交给教师、家长、学生个人, 让教师从不同层面多角度认识自我, 减少迷茫和无助。但需要注意的是, 在多元化参与评价中, 评价者要尽量给予被评价者积极的心理暗示, 让其内心获得满足和充实感, 充分感受到工作的快乐, 生活的幸福。

总之, 评价科学、合理, 教师的心理健康指数也就相应提高了。

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效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保障

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身心愉悦, 工作效率倍增。但由于学校有些不合理评价和竞争机制的存在, 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成为影响教师心理亚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 首先,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机制, 确保教师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其次, 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 从传统的物质刺激奖励方式转向提升精神愉悦奖励。最后, 管理者要端正作风, 讲究领导方法和艺术, 注重沟通、协调方法, 务必做到让所有教师心服口服。

有了良好的人际环境, 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 教师心理问题的出现概率也就会相对降低。

四、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 掌握压力应对策略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根本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力, 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 外力充其量也只是“助人”。从根本上说,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还是要靠自己。

1.教师当树立高远的教育理想。教育理想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教育主张的确认和信奉。高远的教育理想可赋予教师无穷的力量, 催发教师无尽的动力, 促使教师自觉、主动的强化教学技能, 掌握教育智慧, 做时间的管理者, 高效率的践行者, 帮助教师走向“省时———高效———省时”的教育境界。

2.教师当一定的“抗压”技巧。无论哪个时代、何种职业, 不可能不存在压力。教师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压力, 正确对待挫折和困惑, 只有练就了过硬的“抗压”能力, 才能精神不倒、信心不败、奋斗不止。

3.教师当有锻炼意识与心理调适意识。健康的身体是健康心理的保证, 教师要定期抽出时间刻意“关照”身体;当心情不适时, 或锻炼、或宣泄、或K歌、或会友, 或购物、或读书、或旅游……迅速调节郁闷情绪, 让健康愉悦充斥身心。

4.教师当定期反思。师者要善于通过反思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提升个人效能感, 自觉“维修”心理健康之路。学会定期反思也是教师成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专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五、团体辅导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助力器

面对教师心理状态不容乐观的现状, 学校应支持有资质的心理教师对全体教师定期进行心理讲座、团体辅导、沙盘游戏等活动。实践证明, 这些活动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强大助力器。

1.心理讲座。教师心理不健康, 怎么能教出心理健全的学生?因此, 学校领导要支持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咨询师或邀请心理专家每学期定期按计划、按需求为教师进行心理讲座, 让教师准确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 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学会掌控情绪, 善待自己, 自觉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2.团体辅导。学校是集体场所, 但又是以每个班为单位的独立“个体”。大多时候教师都“各自为政”, 各行其是, 互不往来, 即使某些教师出现心理问题, 也无人帮助解决, 只能独自默默承受或任其“病情”发展。在这种情势之下, 对全体教师定期进行心理团辅是非常有必要的。团体辅导不仅能为教师心理健康发展创设互动的融洽氛围, 还能为传输丰富的心理健康辅导内涵开辟专门渠道, 有效为教师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在团体情境下进行辅导, 可以让所有教师的人际交互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 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自觉调整与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同时, 有效帮助“单打独斗”的教师融入群体, 将独立的个体变成团结的整体。

3.沙盘游戏。沙盘游戏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调节与治疗工具, 对矫正、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指数有积极作用。在游戏中, 个体为照顾全局, 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变自己的想法, 并正确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以增加团队之间的默契和共通感。随着团体沙盘游戏次数的增多, 成员就能将沙盘世界中所获得的人际互动成功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 促使其社会性成熟和人际关系的改善, 最终实现个体、团体的成长。

加强心理护理 篇10

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目标的实施, 必须在教学中进行改革。以初中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全面培养初中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作为教师要为人师表,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 勇于创新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运用, 使教学和考试成绩挂钩。教师满堂灌, 初中生死记硬背, 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出现了一部分初中生高分低能, 高分低德, 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有的初中生心理压力过大, 容易出现极端异常表现, 由于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特别单一, 教学模式死板, 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为此, 我们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 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要求教师改变旧的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初中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和能力。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从某种角度讲, 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 教师本身的思想品德, 知识及能力是对初中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唐代思想家韩愈用一句话概括了教师的责任重大及对初中生的影响,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要用自己的良好道德情操去影响、感化初中生, 可见教师素质的重要性。

我们教师的素质主要有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道德修养, 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紧跟时代步伐, 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改变教师自身素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 不断追求。

(一) 教师要坚持政治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师要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师以高尚的师德去熏陶初中生的心灵。用自己的浩然正气去影响初中生是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初中生的成长有很大影响。教师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 坚持原则,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初中生。

(二) 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提高业务能力

社会在发展, 教育面临改革, 思想品德教师不能局限于原有的知识, 要坚持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教学工作, 教师只有成为优秀的学习者才能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三、课堂教学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设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加强对初中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不仅要教会初中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初中生学习的方法。根据初中生实际指导学法, 善于引导初中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思路, 让初中生主动参与。培养初中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提高初中生的素质, 提高初中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师把握好讨论的议题并加以引导, 然后总结。精练也是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手段,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

(二)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初中生的各种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适合本班初中生实际的新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发现法”“实践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有利于激发初中生的潜力, 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丰富、幽默,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我们要善于创设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交流环境。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突出初中生的主体性, 要激发初中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使初中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提高初中生学习效果。教师不能墨守成规, 教学活动要新颖, 不拘常规, 让初中生在快乐中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加大德育工作力度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是让初中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放在首位, 可见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康德说:“人唯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为人, 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初中生, 信任初中生。教师要深入了解初中生, 根据实际情况教育初中生。采取初中生易于接受的方法, 要引导初中生进行自我教育,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结合课本内容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初中生正确的人生观, 让初中生领略祖国的美丽、富饶。初中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从小应努力学习, 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上的挫折, 要树立远大理想, 脚踏实地、全力以赴, 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在德育工作中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 让初中生在体验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现代社会竞争已进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教师要培养初中生敢于竞争、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新理念, 不断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上一篇:综合类高效下一篇:中西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