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心理素质加强

2024-06-15

初中体育心理素质加强(精选十篇)

初中体育心理素质加强 篇1

一、初中体育教学加强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训练,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 有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情绪。初中生调节心理情绪的方法有很多种, 而体育锻炼是其中调节结果更为直观的一种。适当且正确的体育运动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 一些团队游戏或者运动竞赛, 既可以加强学生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 又可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对身心发展的适应性。第二, 学生通过体育锻炼, 不仅能磨炼自己的意志, 培养出一个开朗、积极、乐观的心态, 还能发泄负面情绪, 达到减压的目的。第三, 体育锻炼通过让学生进行肢体运动, 使其身体各关节能够更协调运作。长此以往, 会逐渐提高学生的直觉判断力, 让学生的心理情绪更加明朗化。

二、初中体育教学加强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的主要途径

1. 因材施教, 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力,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首先, 营造一个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是必不可少的。教与学是两种身份相互沟通使思维与情感达到一定的融洽度的活动, 它需要老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彼此尊重, 彼此帮助。其次, 打入学生内部, 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运动技能、兴趣特长以及身体状况。并根据学生自己的独特性, 制定出灵活且全面的教学方案。最后,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 教师通过一些体育活动来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力, 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并从教师的赞扬和同伴的掌声中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比如, 在划分体育活动群时, 教师可以从性格特点、运动技能、兴趣特长以及身体状况这几个方面来分组。第一组, 性格害羞内向且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这一组则可以安排一些简单、容易达成的体育活动, 像短跑、广播体操、踢毽子、跳绳等等。第二组, 性格急躁且遇事紧张的学生。这组就可以安排一些能够调动学生情绪的体育活动, 像篮球比赛、排球比赛等。第三组, 性格开朗且运动细胞发达的学生。他们这组则可以安排些运动性强、难度性大、有技巧性的体育项目, 像跨栏、健美操、铅球、长跑等。这样性质的分组, 较为全面地照顾到每位学生的心理需求,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心, 并跳出性格局限, 勇于尝试各种挑战。

2. 巧用“逆境”, 变“坏”为“好”, 磨砺学生的意志。

抗逆境教育即抗挫折教育, 它是以教育学生增强对外界恶劣因素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砺自身意志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教育学生提高心理抗压能力以及对社会大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教学的形式侧重于学生的身体练习, 它需要学生投入更大的体力去做一项甚至几项运动, 有时为了一个动作的到位, 则需要练上十次甚至百次。而在这多次的失败中, 气馁想放弃的大有人在, 更甚至有的学生会灰心、绝望, 认为自己笨拙无用。此时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在遭遇逆境时的负面情绪, 了解和分析导致学生产生这种情绪的根源, 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加以引导, 尽可能让学生习得面对逆境如何调整心态以及如何调节情绪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由于体育课大多数是课外活动, 大多数教师会由于天气原因, 让学生在教室里面自习或让文化课老师作为他用。事实上, 坏的天气正好为教师创造了逆境教育的条件, 教师可以巧用“恶劣天气”, 来增强学生对外界因素的心理承受能力, 磨砺学生的意志。

3. 善用竞赛,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体育活动中, 竞赛项目是很常见的。教师可以在体育课上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 逐渐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体育活动的真正生命力就在于其强烈的竞争性。在当今社会优胜劣汰, 竞争随时随地可见。如果一个人不具备竞争意识的话, 那么很容易被别人挤掉, 找不到容身之处。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多引用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它所培养的就是了解自我, 认识别人的竞争意识, 以及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例如, 500米冲刺, 首先制定相关的比赛规则:前三名的同学将获得最高分数, 并赠以小礼品作为表扬。在外界物质诱惑和心理虚荣的作用下, 学生个个会拼尽全力去争取, 生怕自己会落后于他人。然而, 教师在利用竞赛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时, 需要拿捏好尺寸, 不能让学生一味地陷入彼此争夺、不分个输赢不罢休的地步。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适时合理运用各种竞赛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当采取一些途径来摸清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变化, 不断地深入研究, 并以此作为设定教学方案的依据。用更为贴近学生心理需求的课堂教学形式来改善和调整学生的心理情绪, 通过体育锻炼来磨炼学生的意志,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以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摘要:体育教学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 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本文分析了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探讨了初中体育锻炼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的主要途径, 以期对实际教学有所帮助。

初中体育心理素质加强 篇2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8)07-083-01

摘要 在初中阶段,体育是一门重要课程,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增强学生的体魄方面,更表现在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层面上。对于老师来说,应该正确认识到体育教学对于学生思想品格塑造的职能,在课堂上,开展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体育竞技精神,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实施挫折教育,强化学生心理素质。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心理素质锻炼 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目前医疗水平虽然在不断提升,但是人们的身体素质却在逐渐减弱,亚健康人群数量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体育教育,对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有足够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去学习文化知识,有着积极的意义。表面上看起来,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都是有关于体育竞技这方面的,但其实,体育教学还承担着学生思想品格教育的重担,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上有着重要作用,在课堂上,老师除了教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外,还应该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养成坚韧不拔、拼搏奋斗的体育精神。

一、开展体育竞赛,培养竞技精神

良性的竞争,是促进个体发展进步的催化剂,在任何的项目中,竞争都是存在的。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本身虽然是自我知识素养提升的一个过程,但处于一个团体中,难免会有比较,继而演变为竞争,在体育课堂上,同样也是如此。大部分时候,学生们会将体育课当成是一个休闲娱乐的课程,在课堂上,不会认真学习体育知识,而且,由于平时缺乏锻炼,运动时也不会很认真。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老师应该改变教学的方式,以体育竞赛为名目,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投入自己的精力,在竞技中享受运动的快乐,收获付出汗水后成功的喜悦,从而明白,要想得到收获,就必须付出,不畏艰辛。例如,在初中篮球体育教学后,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在一个月后会组织一次班级对抗赛,每个班级派出一个篮球队,参加此次比赛,自此之后,学生们一扫之前的懒散风气,开始认真学习篮球知识及战术技巧,放学后篮球队成员都会聚集在一起进行训练,班级其他成员自发组织,为他们加油打气,并在比赛时做好后勤工作,这不仅促进了班级的团结与凝聚,而且在校园内形成了一股良好的体育竞技风气。

二、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体育课堂上,老师既要担任指导者的角色,教导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维护好课堂秩序,同时,也要做好陪伴着的角色,陪伴学生一起运动,并且在运动过程中告知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用自己的体育精神和思想品格去指引学生,让其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品格。在初中阶段,可能所有的家长都会觉得,学习才是正业,体育只是学习之余放松的手段,这使得很多学生的体育运动爱好被压制,最后不了了之。

作为老师,应该充分鼓励学生在体育课上发展自己的爱好,大部分人喜欢体育运动,只是停留在表面,但是老师可以教导他们专业的知识,让他们接受相对专业化的训练,从而在相关领域得到异于常人的成绩。而这个过程中,不仅是让学生得到了个性化发展,其实也是在告诉学生,喜爱是一回事,但是要获得一定成就,就必须在天赋和本能之上,付出努力,这样才能够让你在喜欢的运动中获得持续的快乐,从而使自己的爱好得到长远的发展。学习也是一样的。有些学生喜欢语文,觉得有趣,但是有些同学付出努力,语文成绩名类前茅,对语文更加喜爱,而有些同学没有付出努力,最后成绩逐步下降,渐渐地,也就不喜欢了。

三、实施挫折教育,强化心理素质

成功教育,是传统应试教育的一贯模式,而挫折教育,其实也是同等重要的,因为只有经历过挫折,人才会变得更加坚强,才更懂得珍惜成功的可贵。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在学期开始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布设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说友生一分钟做70个仰卧起坐,男生做100个俯卧撑,学生尝试之后,都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觉得老师很不可理喻,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适当打击一下学生,并且亲身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育课上花一定时间进行相关锻炼,在学期末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完成了这个任务,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加强,在面对困难时,不再直言退却,而是想办法如何解决困难。

四、结语

初中体育心理素质加强 篇3

摘要 中学阶段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至关重要,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其天然优势,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意志品质。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学生心理素质 锻炼

中学阶段是学生建立起独立人格的重要时期,这段时期中学生的心理也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的阶段。而体育教学由于其特殊性,对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有着较好的作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出发,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任务。

一、作为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心理素养

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锻炼的前提是教师本身也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作为教师应当在业余时间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切实的提高自身的心理学素养。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只有教师具有了很强的心理素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分歧与胆怯等症状,才能在教师的宽容、谅解、引导下受到感染并得到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通过自身的心理素养引导学生不断克服和战胜自己的弱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自信

由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身体还没有发育完全,体育水平也参差不齐,一些体育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往往因为害怕做出的动作不标准而不敢参与体育练习,或者只是敷衍了事。面对这种状况,教师要设置针对性的方案激起学生参与体育练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处于平等的地位,两者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发挥学生的个性,从其兴趣点出发,对体育技术进行训练,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当降低难度,对其进行个别辅导,提升学生的技术掌握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恰当的评价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有效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情感张力和感染性的语言去鼓励和调动学生的情绪,实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坚持过程评价,应当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等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幅度给与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不能简单的以终结性评价来一概而论。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程度的进步都要给与及时充分的肯定,这样能够较好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适当的挫折教育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挫折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学生在受到挫折后的恢复能力,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免疫力,提高学生对生活和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使训练,为了熟练掌握一项技术要领可能需要反复进行锻炼,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失败与挫折,教师需要在教导和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关注,尽可能的让学生在挫折的环境中提高自身素质,磨练意志品质。可以在惡劣的天气环境下坚持训练,锻炼学生的意志。体育活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在户外,这就避免不了碰到恶劣的天气、一般情况下,教师考虑到天气情况的变化会改变已经制定好的教学计划,实行室内授课。但是,在恶劣的天气环境中进行训练不失为挫折教育的好时机,恶劣的天气恰恰为挫折教育创造了合适的环境。比如在下雪天进行训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御寒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还可以创设比赛情况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体育比赛往往能够牵动学生的内心,以跑步为例,学生在跑步中可能落后,也可能反超,领先的一方如何将优势扩大,劣势的一方如何反败为胜都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多进行一些比赛活动,让学生投入其中,锻炼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同时,在进行抗挫折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考虑到运动的负荷量,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适当进行调整,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体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四、通过分组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通过多种形式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体育课训练中集体性的活动,使学生学会理解,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适应能力。而且,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有助于帮助学生摆脱消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克服这些狭隘的思想,积极主动的融入到集体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而且,合理组织合作学习,也能够为学生提供进行协调配合和竞争的机会,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进行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都能够得到锻炼与提升。有的体育活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是无法进行的,必须需要多人协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再进行对抗竞争,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在竞争之中更加注重小组内的协作配合,锻炼每个学生的协作能力,而且在协作基础上的竞争,也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胜心,能够有效的对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行培养。

总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状况出发,积极改进教学形式和自身的心理素养,对学生进行引导,逐步扫清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为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邓腾.浅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学周刊.2011(22).

初中体育心理素质加强 篇4

一、当今中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在迅速发展的阶段, 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很强, 有着积极向上的愿望,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 中学生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 如果心理状况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节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 有些学生不喜欢与人交流, 独来独往, 人际关系敏感, 有敌对倾向, 没有团结合作的意识;有些学生情绪不稳定, 有适应不良的问题, 或者焦虑倾向、偏执倾向比较明显;还有一些学生心理不平衡感很严重, 总感觉老师和家长对自己不公平, 如果其他同学考试成绩比自己好、比自己有能力或吃喝穿戴比自己好就觉得非常不舒服等等。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大量研究表明, 体育活动能够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因为体育课是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课程, 学生压抑的负面情绪在体育活动中能得到有效的释放, 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 加强沟通、交流, 有利于健全学生心理品质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不仅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有接触,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更加频繁, 因而其沟通交流、深入了解的机会更多, 有助于消除隔阂, 缓解一些学生的敌对感、焦虑感, 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 也有助于摆脱消极情绪, 减轻心理障碍, 避免形成自闭人格, 能够很好地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二) 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有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 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自卑感很严重, 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科学体育活动, 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找回自信, 体验到我能行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还有一些学生对学校生活不适应, 不喜欢体育活动, 这时教师就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从简单易学的动作开始, 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着手, 慢慢深入, 再适当开展竞争对抗比赛, 让学生渐渐喜欢上体育课, 在体育活动中找到自信、体验快乐、适应校园生活。

(三) 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心理形成的重要时期。适度地开展科学的体育活动, 可以使学生走到户外, 呼吸新鲜的空气, 开阔自己的心境, 暂时远离枯燥无味的文化课程学习, 缓解紧张学习造成的大脑疲劳, 思路得到更新, 思维得到转变,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大脑发育、智力提升, 提高学生学习文化课程的效率, 也可以增强体魄, 促进身体的发育, 促进良好心理状态的形成。

(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的独立性思维、以自我为中心现象非常严重, 而这些是不利于人格的发展的。因此,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多组织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活动, 比如篮球、足球、排球项目等, 让学生在完成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思想上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 为将来学生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人的一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是面对失败、应对挫折、不断走向成功的保障。因此, 体育教师必须要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一) 进行挫折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现在的中学生,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的过度关爱, 独立性差, 依赖性强, 身体上和心理上都十分的娇弱。具体表现为:身体素质很差, 十分娇气, 动不动就生病, 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 怕脏怕累, 叫苦连天;或者经不起打击, 不允许自己失败, 遇到一点困难, 就意志消沉、情绪低落, 甚至一蹶不振。这种“温室效应”下培养的人才, 对于环境应变能力较差, 不利于将来的发展。因此, 体育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身体条件和运动水平的基础上, 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合理、科学地设置一定的困难和障碍, 从而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进行磨练, 以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比如, 在进行“100米跑”的练习中, 设立一个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完成的时间限制, 要求学生克服主观困难 (畏难、怕累的情绪) 和客观困难 (疲劳、身体素质差等) 必须完成任务。在活动进行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适当地运用批评手段, 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斗志, 引导学生更好地投身到学习中去。这里要注意的是, 教师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逐步加大任务的难度, 逐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切不可一蹴而就, 设置过高过难的要求, 以免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起到相反的作用。

(二) 运用体育竞赛法,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社会的发展, 导致竞争无处不在, 体育因其竞技性的特点更具有竞争性, 因此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 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比如, 举行“跳远”比赛, 不仅比谁跳得远, 还可以比一下谁的助跑与起跳衔接好, 谁的动作要领记得好, 谁的助跑有力等等细节性的动作, 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竞争中掌握动作要领, 完成学习任务。同时, 体育课是集体性活动, 人和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 与他人共处、合作完成任务也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因此,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学习,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集体活动中, 学生可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 从而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 走出消极、狭隘、偏激等心理误区, 融入到集体中去,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 创设比赛情境, 磨炼学生意志

很多学生在平时不紧张的时候看起来有很好的心理素质, 但是在关键时刻却出现发挥失常、错误频出等掉链子的现象。因此, 体育教师要创设比赛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来磨炼学生意志, 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比如, 举行一场篮球比赛, 在比赛的最后一分钟, 双方比分只差一分的时刻, 这时对双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考验非常强烈, 大家都想取得最后的胜利, 那么怎样扩大优势、怎样反超比分, 心理素质不强的人是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的。

初中体育心理素质加强 篇5

——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实施途径初探

关键词:中专生 心理健康 教育 认识 途径

摘要:心理健康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中等职业学校的职能也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思想觉悟扩展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这一新领域。在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教育的整体性、技术性、层次性和持续性。课堂教学、优美的育人环境和必要的心理辅导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心理健康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随着素质教育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已成为当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作出的必然选择。而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的任务,这就使中等职业学校的职能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思想觉悟扩展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这一新领域。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在近几年的德育工作过程中,我有意识进行了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探讨中专生健康人格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心理健康是个体身心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中专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塑造和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其心理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大,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中专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怎样才能取得实效呢?通过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我的认识是:

(一)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相当丰富,牵涉面十分广泛,它不仅仅是心理学教师、校医的心理卫生课,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伦理道德、行为习惯、心理生理、思想方法等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和训练。所以,各科课堂教学都共同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课外施教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因此,要拓展中专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时空,开辟有利于中专生健康心理成长的渠道,在校内,政教处、团委、班主任等多个部门要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把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多层次、网络化的全方位格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和学校的基本活动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整体性。

2、教育环境的整体性。中专生健康心理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这三种环境都对中专生健康心理形成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就要去创设这三种环境,使之适合学生成长。在家庭环境上,我们可以开设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议、家访等方法去优化学生家庭环境,建立良好的家教“行为场”,唤起家长培养子女的意识;校园环境上,我们要创设美丽整洁的校园面貌,精心设置健康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在社会环境上,我们努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弘扬正气功,呼唤高雅,以高尚精神优秀文化营造利于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这样,由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整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二)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技术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除了通过用教育者的健康心理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还要遵循规律,掌握一定的技术素养。首先,教育者必须熟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及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其次,教育者还要掌握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等基本要领和技术,如运用SCL—90评定、16 PF人格因素测试、UPI学生人格问卷等多种国际上通用的、科学的心理健康评价量表和技术,来测定学生的心理状况、反映学生心理质素,从而达到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引导、挖掘、提高的目的。

(三)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性 中专生年龄有高低,际遇有好坏,家庭有优劣,专业有冷热,所以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各不相同的侧面,因而教育工作势必要有不同的层次,切忌一刀切,齐步走,一窝蜂。如针对新生适适应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人际交往、分离经历、交流的探索、情绪的表达和控制、团结协作解难题等;而对三、四年级毕业生的教育则可以通过社会认同、自我定位、就业指导等教育和训练,增强毕业生的受挫力和自信心等心理素质,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就业率。

(四)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性。

人的认识总是由渐变到质变,呈螺旋形上升的走向,有时甚至会出现反复,企望毕其功于一役,搞运动式的“一阵风”,或时断时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零敲碎打,东一榔头西一棒,都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此外,形象性、多样性、随机性等等,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应当注意的。但我觉得以上所说的四点,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要素。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施教的系统工程,是将特定的目标内容渗透到德、智、体等教育活动中的一种融合性教育,因此这项教育活动的涵盖面是非常广泛的,途径也是多样的。在分析我校中专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了解社会对中专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我认为 比较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有如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是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是教育实践的主要场所,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表现较多,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中专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要立足于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学习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把培养全面的、和谐的人作为教育目标,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其心理塑造,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格要素,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渗入心理健康辅导内容,结合教学环节进行心理教育,如把课堂教学、学生作业、实验、设计等方面有机地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把心理教育渗透到每个环节中去,使教学模式由智力本位、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转化,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如美术专业是我校的拳头专业,历届美术班的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围绕“美”字去展开,班会、团活动、作品设计与创作等,潜移默化地在“授业解惑”的同时进行“什么是美”“如何做才能美”的教育,使学生们在欣赏、创作作品美的同时,心理也受到熏陶,从而培养了学生们热爱美、追求美的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

(二)优化育人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措施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生存环境是影响和制约人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受教育者只有在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质、健康的心理。学校是培养一代新人的教育场所,学校环境对学生个性形成及发展、心理健康水平的促进和提高起着主导作用,丰富的校园生活、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使学生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以陶冶、素质上有所提高,精神上得以升华。因此,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的文化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如卡拉OK大赛,演讲比赛,辩论会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加了相互交往的机会,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心,也使同学们加深了相互了解,有助于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通过开展校风创优工程,带动学风建设,如利用文学社、书画社等学生社团组织活动,利用创文明宿舍、文明班级等比赛,增强其参与意识,使学生在秩序井然、人际关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通过加强班集体建设,培育优良的班风,增强凝聚力,同学中相互坦诚相待、关系融洽,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达到环境育心的目的。

(三)心理辅导是培养中专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

建立中专生心理辅导系统,及时有效地解决中专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是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

1、结合中专学校实际,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健全的中专生心理卫生工作体系,是优化中专生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根据目前中专学校的实际条件,工作系统宜以兼职为主、组合多元化。在许多中专学校都没有专职的心理卫生教师,所以心理卫生工作体系主要以校医、政治老师为主,并扩大到政教干部、班主任、学生干部,实行组合多元化,各人员根据自身特长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开展工作,通过协同努力,实现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优化的目的。

2、根据中专生心理生理发育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中专生由于第一次远离父母、家庭独立生活,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环境适应等方面都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容易产生烦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另外改革开放以及就业体制的变更所带来的全方位的变化、快节奏的生活、社会竞争的压力等,也给我们的中专生带来了不少的心理矛盾和冲突,甚至严重的心理障碍。所以,中专学校应有计划、有重点开设“中专生心理卫生”、“健康心理学”等选修课、讲座或报告会帮助中专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具体内容可包括: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健全人格培养、抗耐挫力和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使学生们学会科学地理解人生、客观地面对现实、合理地对待自我和评价自我,正确地处理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挫折、冲突和矛盾。

3、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以释放,顺利摆脱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提高心理平衡能力与承受能力。如我校2000年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处,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两年来通过心理保健咨询达380多人次,取得一定成绩。心理咨询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方面有着别的途径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

初中体育心理素质加强 篇6

关键词:中学体育;心理素质;锻炼途径;有效方法

中学阶段是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各种能力的最好时期,而同时也是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的一个阶段,在这一时期可以更好地塑造学生。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面对当今大多数学生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的现象,在对中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利用好体育课堂,为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我就基于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通过体育课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概括性的探讨和分析。

一、在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在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而一个班级是由很多个体构成的,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成长环境、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承受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对授课过程中运动的负荷量进行合理安排,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会遇到学生的一些比较消极的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中强度的体育活动,让学生放松身心,而对于身体素质偏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从运动量相对较小的体育活动开始,进一步提高身体素质,避免体育强度不适当而给学生带来的伤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通过合理运用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中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处于发展的一个黄金阶段,在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体育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抓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使其在失败中学习知识,这是提高和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进行逆境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很多知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让学生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如,教师在对长跑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可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长跑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就要加大长跑的难度,让学生可以在雨天或者雪天进行长跑练习,提高学生的承受能力以及在挫折中学习和成长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挫折中更加快乐地成长。

三、通过竞赛活动的组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竞赛活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是经常会用到的,这一活动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对中学体育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互动能力,让学生学会理解和沟通,同时让情绪低落的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进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教师在对短跑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接力跑比赛,根据小组成员的总体表现来计算团体得分,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为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加油,使他们更有信心和希望,提高其对自己能力的认识,进而锻炼心理素质。

四、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体育教学的实践性非常强,同时也决定了体育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一项活动,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中学时期的学生由于身体素质以及生长环境的不同,其体育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基础较差的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做出一些动作,怕被学生取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对教学进行设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教师在对篮球投篮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就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动作示

范,对于不敢参与的学生要进行引导和鼓励,与其进行沟通,让其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之中。

提高当代学生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学生能否更好发展的一个保障。在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掌握好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得到一定的锻炼,进而提高其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吴群英.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2(13).

[2]邓腾.浅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1(22).

[3]张凤兰,李培庆.高效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4]肖玲.高效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信息期刊,2010(8).

初中体育心理素质加强 篇7

1 心理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1.1 心理训练的目的

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运动员在紧张训练和比赛中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 并使其对训练和比赛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性和稳定性, 最终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1.2 心理训练的任务

(1) 培养运动员具有适应本专项需要的各种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

(2) 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技术、战术的熟练程度。

(3) 形成运动员对运动训练的良好态度, 创造适宜的心理状态, 提高适应比赛的能力。

(4) 克服运动员的各种心理阻碍, 以保证训练和比赛的顺利进行。

(5) 促进运动员疲劳的恢复。

2 心理训练的作用

有位从事体育工作的名人曾提出:比赛的成功率30%归于心理, 70%归于其他。可见, 心理训练对取得胜利和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心理训练可以使学生运动员的心理过程更加完善。竞技体育的特点决定了运动员要在极度紧张的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精确的运动感知和清晰的运动表象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控制竞技场上的各种突发情况导致的心理和情绪变化, 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 拥有十分快速的运动反应能力应对各种变化。这些运动员所需要的品质都可以通过心理训练得到改善。

(2) 心理训练可以促进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方面是一个人个性特征的主要体现。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 可以引导运动员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气质, 改善原有的兴趣和品质, 对运动员的整个身心健康都有深远影响, 从而有效促进运动训练所需要的各种特殊能力的形成。

(3) 心理训练可以使运动员形成适宜参加训练和比赛的心理状态。学生运动员的心理结构非常容易发生变化, 尤其是在比赛场上。它是一名运动员在竞技场上心理机能的综合表现。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以使运动员在竞技场上发挥稳定, 更可以为比赛加分, 很多运动员破纪录都是在比赛过程中发生的。这种特殊的氛围如果和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完美呼应, 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奇迹发生。因此, 心理状态对运动活动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科学的心理训练有助于培养运动员心理过程的稳定性。

3 心理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心理训练不同于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训练, 它有自己的特殊内容和手段。为此, 在心理训练中, 除了必须遵循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训练的一般原则外, 还必须遵循心理训练中的以下原则: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原则、坚持完全自觉自愿的原则、结合个体特点的原则、结合运动实际的原则以及持之以恒的原则。

4 心理训练的基本方法

在体育运动中, 由于运动专项不同, 从事各专项学生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点也不同, 因此选择对他们进行心理训练的内容也应当有所不同。根据目前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常用的, 并且行之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4.1 动机训练

动机是学生运动员进行训练和比赛的内部心理力量。动机是否强烈, 主要表现为信心的大小, 它会直接影响运动成绩。由于动机和信心来源于内外条件的科学估计, 而作为学生目前还不能正确做到这点, 所以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要采用适当适宜的心理训练,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动机。

4.1.1 鼓励性的说服动员

在进行训练和比赛之前, 通过教师、教练员的言语分析, 帮助学生或运动员正确认识有利的客观条件和自身的潜力, 从而提高运动员信心, 产生积极活动的要求, 是经常采用的动机训练方法。这种说服动员方法, 如果做到恰当, 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4.1.2“战绩”回忆训练

目前, 国内外经常采用自我回忆运动战绩的训练方法, 即让学生运动员从自身内部获得激励动机的力量, 这是一种独特的动机训练方法。其具体做法是:让被训练者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 在恢复身心力量的基础上, 诱导他们回忆自己的最佳运动生活, 从中重新认识到自己有利的身体、技术和心理素质优势, 并从优势中找出潜在的力量, 使暂时被失利因素压抑的内心力量唤发出来, 达到增强运动欲望, 提高运动信心的目的。如在课余训练跳高时, 一名队员因为一次偶然的原因, 在比赛上未能跳出训练时的成绩而失败了 (只要能跳到训练时的成绩就能取得较好的名次) 。随着技术的失利, 造成了心理障碍。教练多次从外部进行说服动员, 也未能改变好的动机状态, 但是让她进行运动成绩回忆心理训练之后, 却成功地解决了她内心动力不足的问题。在随后的比赛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由此可见, 重新焕发起来的信心因为有可靠的基础, 因此在关键时刻可以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4.2 念动训练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回忆技术动作的念动训练方法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运动技术的念动训练, 一般用于技术动作的学习阶段, 根据运动表象, 通过想象和思维在头脑中形成技术动作, 并在训练中加以实施, 收效很多。在头脑中反复进行思维表象训练会引起神经肌肉系统的相应变化, 起到训练效果。念动训练能有效地集中运动员的注意力, 缓解紧张情绪, 提高竞技水平。

念动训练必须在形成准确运动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做法是运动员在安静和放松的情况下, 集中注意力在头脑中想象自己正在进行某一动作,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形成技术动作的概念, 加深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如篮球运动员想象自己在做罚球练习时, 可采用念动训练法。将罚球的整个过程排成序列 (从裁判员把球交给执罚者开始) 。

(1) 接球——拍球 (调节呼吸, 加强手感)

(2) 举球——集中 (目视球篮, 屏住呼吸)

(3) 屈膝——发球 (重心稳定, 动作伸展)

三个阶段, 六个动作内容, 每当练习罚球时, 心中默念, 思考罚球动作的顺序, 养成习惯:以建立定型与反射, 从而产生良好的反馈, 而良好反馈的积累也是增强自信心和稳定心理的物质基础。在一般的比赛中, 充分利用罚球时机, 进行实践, 建立良好的反馈与信心, 保证罚球时的心理稳定, 无视并排除客观上的一切干扰。实践表明, 在竞技场上, 一些运动技术的突破与大脑中技术动作的形象有一定关系, 并不完全依赖于平时的训练。在竞技过程中, 任何动作的表达都离不开心理因素的导向, 如果心理因素没有控制好, 将成为技术动作实施的绊脚石。因此许多教师、教练员对学生平时常常提出并强调的“学习运动技术要多动脑筋, 不能光练不想。”

4.3 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

紧张情绪是指情绪的紧张度超过运动技术活动的需要, 产生阻碍作用状态。在竞技体育中, 受紧张情绪支配, 身体可能会产生一些异常变化, 表现在动作不协调、肌肉僵硬、用力不平稳、动作无法控制等现象。具体表现在如篮球运动员的投篮不准、运球走步、传球失误等等;临场心率过速、呼吸困难、出虚汗、尿频, 甚至血压升高, 具体表现在如田径项目上的短跑等, 如参加体育加试测验100m, 出现心率过速、尿频等现象, 就会影响跑的技术, 不能取得最好成绩。

另外在紧张情绪的支配下, 还会引起其他各种心理因素的异常, 如思考能力降低、注意力分散等等, 这样使学生运动员平时的技术水平不能充分得到发挥, 有时临场甚至还发生各种事故。因此, 教师或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教学中, 针对不同的运动员、运动项目, 要随时留意学生的情况, 客观地分析产生临场情绪的原因、特点, 并正确地示范、帮助和引导, 逐步降低紧张程度, 最后达到正常状态。具体做法是: (1) 让他们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 在内心对自己的水平以及对手的强弱有一定把握, 摆正自己的位置。 (2) 学会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自我命令、自我说服等方法, 选取一定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压力, 学会自己控制情绪。另外教师或教练员, 要及时地、有目的地、针对性地找一些队员谈话或言语暗示及指示等手段, 并适宜地采用一些针对性的模拟心理训练, 来帮助学生或运动员学会自我转移、自我调节的心理训练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 只要学生运动员在比赛前不过分考虑比赛结果, 在比赛时能全神贯注, 其情绪就可以保持稳定。

除以上方法外, 还有恢复性的心理训练, 主要是采用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的放松、呼吸减慢, 注意力集中和自我暗示四个基本手段。如其中的自我暗示放松训练, 在实践中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5 结语

心理训练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的过程, 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平时教师或教练员应该持之以恒地对运动员不断地进行训练。无论采用哪种训练方法, 教师或教练员都应该以十分负责的态度对学生运动员负责。在训练之前, 掌握学生运动员的详细信息, 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选择合适的训练手法, 以保证运动员在训练身体素质的同时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保证运动员无论是训练, 还是比赛, 都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 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真正水平, 取得相对优异的成绩。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 这是我们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吴彪.我国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10) .

[2]韩学民, 申海军, 郑兵.论竞技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

[3]任云涛.浅谈心理训练对射击运动的意义及作用[J].经营管理者, 2011 (17) .

[4]刘淑慧.自强, 自信, 自控——试论瓦伦达心态与运动员大赛前心理准备[J].体育科学, 2001 (6) .

[5]许小冬.为部分中国优秀运动员提供心理学服务的一般程序及基本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8 (4) .

加强健康情感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篇8

一、用关爱激发情感, 用行动影响情感

教育植根于爱, 学生情感的培养应以爱为基础。师爱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 而是情动于中而形之于外——由观念转化为外在行动的具体细微的实践过程。你爱学生、尊重学生, 学生就会敬爱你、尊重你, 就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调整自己的情感, 纠正自己的偏差, 服从你的意愿。一些情绪低落的学生在师爱的抚育下, 最后都能重建自信、重拾自尊、找回自我, 豪情满怀地面对前进路上的艰难与坎坷, 情感上融入了新的班集体, 跟上了大家前进的步伐。

班主任的工作实践, 使我认识最深刻的是, 身教是师爱永恒的主题。班主任客观上就是班中每个学生的楷模。因此, 对于班级工作我非常注重身教, 为人师表, 以良好的形象率先示范,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道德和情感素质的提高。我用自己的行动示范教育学生, 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以老师为榜样, 对照、激励自己。实践表明, 我所带的班级师生亲密无间, 亲情、友情、师生情都是最浓的。

二、以理导情, 帮助学生提高情感认识

学生步入中学阶段, 由于认识能力还不强, 情感的自我意识能力和评价能力较差, 情绪不够稳定, 易走极端和偏执, 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 随着学生青春期的到来, 学生的情感世界也响起了警钟, 需要防止学生坠入情感的误区。作为班主任, 我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我注重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填补精神的空虚;帮助学生培养健康情感, 学会理性, 即自珍自爱;激发他们在学习上勇于探索的精神, 以满足青春期的好奇和求知欲;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上进心, 以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事实证明, 只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多给他们以理解和尊重,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防范在先, 学生的情感就可以完全纳入健康的轨道。

三、调动有利因素, 丰富学生的情感

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绝非易事, 一方面需要育人者在思想、品德、心理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言传身教;另一方面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 对其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濡染。作为一名教师, 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1) 从教材中挖掘情感因素培养学生。文章不是无情物, 尤其是文学作品, 都有很强的人文性, 都是作者情感的产物。在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开发这个情感资源。如语文课文《最后一课》《鲁迅自传》可以挖掘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邓稼先》《哥白尼》可以点燃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热情;《一个都不能少》可以唤起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又如数学中杨辉三角与二项式定理、华罗庚与数学优选法、化学中侯德榜制碱法等都是学生很好的情感教育的事例。

(2) 主动创设良好的情境陶冶学生。所谓情境, 是指形象为主题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创设情境是教育教学的手段之一, 它以激发学生情感为核心, 如通过环境的布置、角色的扮演、气氛的调度等方法来影响和诱发学生的情感。班集体是丰富学生情感的一方沃土, 在班级管理中,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教室里布置科学家、领袖的画像, 贴有关思想、学习方面的格言、警句, 尽力营造肃穆、庄严、和谐的气氛,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易得到健康情感的熏染和崇高情操的陶冶。同时建立图书角、报刊栏、表扬栏等都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

四、运用“移情法”, 提高学生调节和控制情感的能力

播音员如何加强心理素质培训 篇9

一、提升播音员知识技能, 加强播音员心理素质

常言道“艺高人胆大”,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现在的播音员。作为播音员, 通常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 包含了天文地理、科技、卫生、文学等众多方面。只有储备了足够雄厚的实力, 才能坦然面对播音工作, 在工作过程中发挥的游刃有余, 进而有效提高自信心, 提升心理素质。为此, 播音员需要经过不断学习和培训, 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 为以后的播音工作积攒足够的文化资源, 以便于从容的面对各类节目。

比如, 有一档纯粹的评论性新闻栏目——《央视论坛》, 该节目的特点是结合最引人瞩目的新闻话题进行分析评述。该节目的流程通常以主持人与评论员的互动交流方式展开, 需要主持人不断提出有价值的质疑和观点, 让节目充满张力、富有辩论色彩, 这种情况下, 就要求主持人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和能言善辩的能力。

二、树立自信心, 加强播音员心理素质

加强播音员的自信心是提升播音员心理素质的关键因素。优秀的播音员首先就要做到自信,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播音工作都能冷静对待, 保持拥有积极、平稳的心态。只有这样, 才能将播音工作圆满的完成。为此, 要建立健全增长播音员自信心的培训制度, 围绕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思想对播音员开展全面的心理素质培训工作, 有力督促播音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加强播音素质的训练, 经过大量的训练强化播音基本功, 为强化播音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为了建立长效的播音培训机制, 应该组织成立播音能力专门培训班, 让播音员能够持续收获新的知识和技能, 以牢固的播音功底树立自信心。注重对播音员的人文关怀也很重要, 应该为播音员疏导心理情绪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 让播音员能够踏实工作, 为他们提供宽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提高播音员的幸福感, 增强其自信心。

三、通过“实践”法, 加强播音员心理素质

“实践”法, 其实就是经过反复的实战模拟练习, 从中获得经验, 提高播音员对播音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而增强斗志和信心。一些老节目主持人在播音主持中能够做到松弛有致, 其实与他们的播音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家戴尔-卡耐基曾在他的书中提到:“发展演说的第一个方法, 也是最末的方法, 而且是永不会失败的方法, 就是第一要练习, 第二仍是要练习, 第三还是要练习。”同样, 对于播音员, 要想加强自身心理素质, 提高播音水平, 就要接受一次又一次的练习。特别对于一些新手播音员来说, 会感到紧张、心慌, 这种人所需要的, 不只有勇气, 更重要的是冷静的头脑, 这是完全可以通过练习得来的。只有接受反复的练习实践, 才能克服自身心理障碍, 让大脑完全听从自己的指挥。

四、丰富播音情感, 加强播音员心理素质

要想加强播音员的心理素质, 丰富他们的播音情感也很关键。成为一名优秀的播音员的前提是要认可播音事业, 对播音事业充满浓浓的情感, 从心底发出对播音事业的热爱之情。播音过程中, 播音员必须置身其中, 饱含真情, 才能让播音效果富有亲切感、吸引力和感染力, 从而将需要传递的信息和情感准确的表达给观众。以电视新闻播报为例, 播音员应该坚决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和思想路线, 在播报新闻事件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功能, 依照事实真相融入自身情感, 将新闻事件用形象、鲜活、真挚的播音情感呈现给观众, 让观众感受到真情。另外, 只有播音员对播音融入了真情感, 才能具备平静、温和的心态, 从而更好地应对播音过程中的各种突发事件。

五、结语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要想提升播音员的心理素质, 必须加强培训, 让播音员力争做到思想放松、心中有数, 树立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心, 让自己在播音工作中获得最佳状态, 促进个人职业发展。关于如何加强播音员的心理素质的问题还需更多播音同行和老师进一步切磋、探讨、完善, 携手共进, 把播音事业研究推向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媛媛.浅谈电视新闻播音员素质的培养途径山.新闻传播, 2012 (8)

[2]聂晶.谈谈播音员的素质要求山.新闻传播, 2013 (12)

[3]柳艳辉.“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试论主持人心理素质.2013 (3)

初中体育心理素质加强 篇10

【关键词】初中教学 体育 心理素质

我国学生的读书过程一般分为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处于过度期的初中学生,由于经历了小学的教育,已经初步拥有自己的思维和性格,但是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还未完全成型,相比其他两个学段,这个学段的学生心理上更容易受到外界花花绿绿事物的影响,发展呈现不稳定性,因此也造成这个学段的学生心理疾病的高发。

体育课作为初中学段唯一一科在户外展开的教学,它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决定性的意义,由于是副课,学生上体育课时并不存在很严重的考试压力,他们心理上多数处于放松状态,而体育教学中的体育小游戏,运动竞争活动等,又能对学生的自信心、竞争性等积极向上心理情绪进行很好地培养。

一、轻松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初中的课堂教学与小学呈现出一定意义上的不同,有了小学的基础,初中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开始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而由于课本难度与学科数量的增加,应接不暇的知识让不少学生在短时间难以习惯,这导致他们的成绩普遍下降。学习成绩的下降也导致学生对待学习上的不自信。

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新教改下,体育课的课堂教学已经渐渐呈现出一种轻轻松的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展开的教学,往往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相比其他课程,学生在体育的课堂教学中,更能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而体育教师也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些运动来对他们的自信心做出有效培养。

就拿广受体育教师与学生欢迎的“篮球与乒乓球”这个小游戏来说,它考验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两人相对,通过互相比划相反的动作来进行游戏,比如组1的学生说篮球,组2的学生就比划乒乓球的动作,反之亦然,谁先做错,则处罚做错的学生出来为全班学生表演一个节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做对动作时可以获得他人的鼓励,做错动作时又能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而他人的欣赏正是培养他们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二、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竞争性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而计划生育的实施,使独生子女较为普遍,很多学生从小就是父母的乖宝贝,过于优越的生活使他们养成眼高手低,娇生惯养等坏习惯,同时一帆风顺的生活也让他们害怕苦难,不敢竞争。

而户外活动的体育课程,恰好可以对他们这一方面的缺点进行有效的纠正,教师可以通过长跑、网球等体育竞技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同时又可以利用竞技比赛中的热烈气氛来吸引学生参与到其中。就拿篮球运动来说,教师可以在前期的教学中教导学生,持球、投球、传球等基本篮球技巧,并在实际的演练中运用华丽帅气的灌篮动作来吸引他们的目光,培养他们对篮球运动的感情,在学生拥有了初步的知识之后,再通过分组的篮球竞技,让他们体会实际的体育竞争带来的热情,而学生都是有求胜心理的,在热烈的比赛中,他们会产生对胜利的向往与追求,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竞争心也受到培养,而这份竞技中求胜的竞争心,在他们进入其他课的学习时,仍然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承受力

我国古代有句俗话叫“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意识是说,勤奋的人就是在数九寒天和三伏暑天,也一样努力的学习,充分证明从古到今,学习都是一个不畏艰苦,不怕困难,勇于克服挫折的过程。

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的课堂上,以模拟军训的模式来训练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他们遇到困难、面对困难时的迎难而上的抗挫折心理,这对他们的成长是相当有益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军姿,体验军人平时训练时的辛苦,在天冷时,或者天下雨时,以鼓励的方式劝服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教育他们,我国边防军人每天都要这样抬头挺胸立正的姿势站好几个小时,他们为了国境线的安全可谓风雨无阻。我们学生,如果连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将来何以成为祖国的栋梁?学生从心理上受别人的毅力影响,就会产生别人做得到,我也做得到的自尊心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自然提升。

四、重在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力

计划生育使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由于只有一个孩子,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容易对孩子施以过高的学习压力,由于没有玩伴缺少交流,不少学生性格比较害羞,内向发展。

而体育是一门课堂中讲究合作的教学,体育精神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团队精神,合作互利,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对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做出有效地培养。比如多人跳绳,比如女孩子普遍爱玩的跳橡皮筋,男孩子最喜爱的足球、篮球运动,又比如双人网球,双人乒乓球等常见合作性体育运动,由于共同的利益联动,学生在好胜心之下,多数会放下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心思,融入到团队中,从团队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的思维不再以“我”为中心出发,而是渐渐转向从“团队”出发,我能做什么,我怎么做才能配合他人让团队获益。这个在求胜中培养合作能力的过程,恰好也能加强对他们交流能力的培养。

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的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途径可谓是多种多样的,体育精神中包含的力争上游、积极努力、团队合作、互动竞争等,都能在它的各项运动中得到极好的体现,并在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传达给学生。

上一篇: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下一篇:医疗服务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