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阅读环境

2024-05-11

移动阅读环境(精选九篇)

移动阅读环境 篇1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大学生阅读,因素分析

大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每年都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大量的人才, 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人才基地。近年来, 我国政府也在不断加强素质教育改革, 将各大城市高校的建设作为了新时期的重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以互联网技术为动力、以计算机为终端、以云储存为平台的新型储存、传播、处理模式给我国各行各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对于我国大学生而言, 其同样面对了来自新事物巨大的冲击。从大学生个体的特点出发, 可以发现, 大学生拥有着思维活跃的特点, 使他们更加易于去接触新生事物, 也易于去从新生事物中找到自身新的习惯、发生自身新的行为。阅读是打开人们心灵的一扇门。大学生在四年, 乃至五年的学习中, 不仅会通过日常课程体系涉及的教材了解社会、文化、专业技能, 还会主动的去从书籍中获取巨大的信息, 满足自身爱好、期望、个人发展等方面的需要。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校园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为大学生提供了广泛阅读的机会、安静阅读的场所, 还能为大学生提供参加各类大型读书活动、征文活动的机会。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影响下的大学图书馆, 同样面临着来自于环境与技术变化的改变。其一方面需要迎合当前大学生对于书籍阅读的需求, 另一方面又需要跟随互联网所提供的大量信息进行有效整理, 向学生传递恰当和适合的知识。因此, 针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图书馆的研究, 就变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了。通过不断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 将能够满足大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 而且能够在当前我国互联网监管方面存在漏洞的现状下, 有效引导大学生阅读, 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具有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大学生阅读模式改变的驱动因素

在当前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环境的影响下, 大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从学校图书馆获得资源他们更加倾向于在不受到时间限制、地域限制、条件限制等方面进行无纸化阅读, 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新闻、专业资料等信息的浏览, 从而造成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功能性作用与地位的退化。为此, 作者在下面将具体分析大学生阅读模式改变的影响因素, 以便于基于这些因素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设进行相应改进。

1、政策驱动因素

(1) 国家政策影响。近年来, 我国政府大力扶植国家互联网创业, 并且将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义为了“互联网+”。在这一时代背景影响之下, 高校大学生开始在极具吸引力环境中逐渐开始接触互联网, 并且希望能够从互联网中获取大量有关能够促使自身能力提升的信息, 将熟练使用互联网工具作为了自身未来应当掌握的必备技能。

(2) 反观当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 其中虽然不乏有大量的历史经典书籍, 但是却由于书籍借阅导致库存不足、书籍更新较慢无法适应时代需要而逐渐退出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视野。而作为互联网技术背景影响下的当代高校大学生, 其也在社会环境及国家政策影响下逐渐找到了从互联网获取需求资源的方法, 从而使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在拥有强烈获取信息需求影响下, 开始寻求互联网渠道代替高校传统图书馆形式的方式获取信息。

2、经济驱动因素

(1) 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出具规模, 其已经历经了十多个年头。互联网技术影响下的移动终端形式愈发多样, 大到电子计算机、街头LED电子显示屏, 小到电子手表、手机、平板电脑等。其形式的多样性和当前企业对于高新科技产品热衷程度的不断上升, 致使当前我国生产移动终端的成本越来越低, 使当代大学生能够使用较少的金额去获取个人移动终端进行使用。

(2) 随着我国“互联网+”战略的提出, 国家对于当前我国高校互联网平台建设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 从而促使当前我国高校内基本所有学生都能够使用较少的金额来获取包月形式的上网。另外, 我国高校内部的互联网络体系建设已经逐渐实现了商业化, 进一步降低了大学生消费门槛, 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了解世界与前沿信息。

(3) 移动终端所使用的移动互联网在国家互联网战略实施的今天已经不再只是富人们所特有的产品, 大流量、快速度的移动互联网促使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顺利的走入了4G时代。另外, 校园各个场所内所建立的WIFI发射装置也逐渐增加, 从而促使了高校内学生上网范围和时长稳步提升, 给予了我国高校大学生使用互联网进行网上资料查阅的机会。

3、需求驱动因素

(1) 高校大学生已经不再单纯满足于对课本内容中信息的获取, 他们更加喜欢根据自身喜好来选择读物。借助互联网技术, 高校大学生能够在使用移动终端时快速找到喜爱信息的来源与获取渠道, 从而更加易于获取信息知识, 并且能够拥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2) 高校大学生作为新兴群体, 他们中不乏一些90 后与00后的人群。对于这些中国新一代青年的教育已经不能再使用传统教育方式, 而且需要给予他们更大的空间, 供其自我发展。新一代青年的大学生他们更加渴望自身个性的张扬, 而不是局限于对传统文化的探索, 他们更加喜欢创业与了解新鲜事物, 而互联网恰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3) 高校大学生对于纸质的阅读需求大大降低, 利用互联网他们能够在任何时间段、场所获取信息与知识, 并且能够在某一信息传递之处对其进行获取。而对于传统高校图书馆的借阅模式而言, 其大大降低了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 从而致使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依赖图书馆进行阅读的习惯发生了改变。

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当做出的改变

基于上文的研究, 可以发现, 在这些驱动因素的影响之下, 带来了我国高校大学生个人阅读习惯的改变。而图书馆作为高校内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阅读场所、钻研问题的重要基础设施, 其为了更好的迎合当前我国大学生需求, 就必须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阅读模式的转变进行相应的变革。为此, 作者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迎合高校学生需求, 整合高校图书馆资源

高校图书馆在为学生提供大量图书资源的同时, 也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恰当的阅读场所。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在这个“素食文化”的时代, 已经对于互联网大量信息及内容的阅读逐渐丧失了兴趣。回归高校图书馆环境的阅读, 将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为此, 我国高校图书馆应当在现有资源条件允许之下, 积极投入力量开发图书馆配套网络环境, 使每本图书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并且能够充分的满足当前我国高校在校生对于图书信息资源的需求。为此, 其应当做出以下努力: (1) 积极优化图书借阅流程。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对于图书信息的获取都需要前往图书馆进行查阅, 这就与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相互背离了。为此, 我国高校图书馆应当在现有资源条件允许之下, 开发高校图书馆借阅APP, 或者是网页形式的数据系统。在此基础上, 能够使学生及时了解到高校图书馆是否有相关书籍, 并且知道该本图书的流转信息, 从事实现优化和整合图书馆资源的目的, 使当代高校图书馆实现线上开放, 满足更多大学生的需求; (2) 整合现有高校图书馆资源。高校图书馆是一个信息量巨大的数据库, 其中藏书类目丰富、品种多样。因此, 为了满足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获取更多信息的目的, 其应当在办理相应资质的前提下, 将大量图书建立进行数据信息化, 将纸质的图书进行校园网内部平台的转载, 从而能够让学生能够在使用移动终端时, 就可以从图书馆中获取信息, 使当前我国高校图书干脱离传统图书借阅的局限性。

2、增加高校图书馆容量, 丰富学生视野

对于高校图书馆内部资源应当进行定期优化与定期更新, 从事实现增加高校图书馆容量的目的。互联网背景影响下的当今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如何截获更加具有意义的信息, 而不是局限于信息滞后所出版的纸质媒体, 是我国高校图书馆进行思考的问题。为此, 我国高校图书馆应当针对网络信息, 建立高校信息数据库, 脱离传统图书馆借阅与储存图书的定义, 将高校图书馆打造成能够实现教师、学生、社会之间信息传递的中心, 从而能够在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信息平台的基础上, 为学生、教师、社会提供更加具有权威性、动态性、全面性的信息, 使更多高校大学生能够利用高校图书馆获取更加有用、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

三、结论

通过上文的研究, 可以发现, 大学图书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获取知识、消化知识的重要场所, 其能够为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较高的人才提供重要的帮助。在当前互联网技术急速发展的背景之下, 把握时代契机、迎接时代挑战, 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阅读模式、取向及偏好, 进行我国图书馆设施的相应变革十分重要。为此,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1) 迎合高校学生需求, 整合高校图书馆资源; (2) 增加高校图书馆容量, 丰富学生视野。通过上述对策与建议的提出, 谨此希望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曾远彬, 宋朋.移动阅读服务的模式构建及发展策略[J].图书馆学刊, 2011 (12) .

[2]汪勤峰, 李业根.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探析[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11 (06) .

[3]刘梁雄.移动阅读与图书馆延伸服务新领域[J].科技信息, 2012 (16) .

移动设备阅读体验交互设计 篇2

1.界面版式设计的方法。常用的栅格分割适合移动设备多分辨率复杂内容的自动排版,内容可控制时是否可以模仿杂志的复杂不规则排版方式,以达到最佳的阅读体验。

2.移动设备上最佳的字体有什么必要的设计要素?如下图,更多的内容包括字体颜色、字间距、行间距和字体渲染等,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字体。随着屏幕分辨率和显示精度的发展,字体也有一个进化过程。

3.屏幕亮度等参数对于阅读体验的影响,比如iPad和kindle,

4.背景色对阅读体验的影响,需要联系环境光等综合因素。

5.阅读进度的展示方式,电子书的查找和标记更为灵活,不局限于死板的线性阅读流程。

6.翻页动画与阅读体验,电子书通常会模仿书籍的真实翻页效果,但写实的动画是否真的有必要?

7.首页的展示方式,如何利用图片对内容分类并让首页看起来更富有吸引力。

移动阅读革命 篇3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在一本研究手机的著作中写道:“有人破天荒地想到在石板、木板、泥板书写的时候,人类就已经进入了一个移动媒介的领域。……摩西很聪明,他把‘十戒’刻在石板上带上,于是,‘十戒’不仅在他穿越沙漠时能够携带,而且最终被带到了全世界。”那么今天,人类终于跨越时空闯入了数字化移动媒介时代。

易观智库EnfoDesk调查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4.3亿。我们即将进入一个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数量超过个人电脑的时代。

进入2012年,据三大运营商披露的最新数字,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10亿规模。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手机用户,即使移动阅读用户群只占其中一成,那也绝对是一个颇大的数字。数年前世界传媒巨头默多克就曾放言:“未来将是手机媒体的天下”,这一预言正在成为现实。手机已从一个仅仅用来“听”的通信工具向“看”的角色演进。

在看得见的浙江,移动阅读基地拔地而起;在看不见的背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暗自发力,为抢占移动阅读先机不遗余力。还有像龙源、维旺明、方正阿帕比、新华瑞德等企业也将大军部署在移动阅读领域。一时间,移动阅读就像细菌一样蔓延开来,它将科技与文化合璧,掀起了一轮科技与文化的革命。

2012年6月19日,正在实施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区建设的北京市海淀区召开了首期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系列沙龙——“移动阅读发展趋势与商业模式探讨”沙龙。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委和海淀区文促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室专家和龙源期刊、新华瑞德、方正阿帕比、维旺明等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探索行业商业模式,分析移动阅读最新的发展趋势。海淀区的相关职能部门也借此机会与企业牵手,就如何营造行业发展环境向企业争求了意见和建议,逐步构建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扶持政策体系。

布局

2011年,美国亚马逊公司Kindle电子书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纸质书。同时,国内数字出版领域的领跑者如方正阿帕比、中文在线等也已经开始发力,而国内互联网巨头百度、新浪、腾讯等也纷纷涉足数字出版业务,大牌电子商务网站如京东、当当网等也于近期推出电子书分销平台。

2001年进入出版领域的方正阿帕比(Apabi),在继承传统出版印刷技术优势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数字出版技术及整体解决方案。

Apabi分别代表着Author(作者)、Publisher(出版者)、Artery(流通渠道)、Buyer(读者,即购买者)以及Internet(网络)。作者、出版社、发行商和读者是传统出版产业链的有机组成部分,而Apabi是以因特网为纽带,将传统出版的供应链有机地连结起来,实现完全数字化的出版。Apabi在网络上还原了出版流程,可以使出版社、报社、杂志社以低成本迅速进入数字出版;网站则可以迅速建立数字阅读电子商务平台;图书馆可以迅速建成数字图书馆,从而充分发挥各个角色在产业链中的优势和特点,实现多方共赢。

此外,一些传统期刊网站如龙源期刊等也在移动互联网市场布局。

龙源除了有面向传统阅读人群的原貌版,和针对不同客户的文本版、语音版等多媒体版外,还根据移动互联网和3G时代的特点,推出了手机版和手持阅读器版。2010年,龙源全面推出了ipad、iPhone等手持终端的阅读服务。个人或机构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或手持阅读器直接访问,不用下载任何浏览器,充分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

龙源正在探索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阅读终端和阅读内容,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之间的完美结合。

为抢滩移动阅读市场,从事电子信息系统领域的大唐电信也宣布参战。2010年,大唐电信与新华社合作成立北京新华瑞德电子阅读技术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数字内容传播和数字文化产品交易。

新华瑞德以“打造全球领先的文化产品交易平台”为发展目标,依托新华社丰富的新闻资讯内容资源,通过整合国内外优秀的新闻出版和文化传媒资源,为消费者提供了包括新闻资讯传播、数字报刊发行、数字图书出版、音视频、有声读物、书画摄影、动漫等数字文化商品的订购、支付、评论、推荐、交流、交友等服务。使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等多种终端随时随地下载、阅读、视听多媒体数字化内容。

移动阅读所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文化方式的变革,它还影响和改变着IT产业的变革。这片商业蓝海不断地引来捞金者,其中在2007年成立的VIVA无线新媒体(北京维旺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中国目前最有影响力和用户最多的手机杂志数字出版与发行服务平台之一。

VIVA旗下主打产品VIVA畅读是针对时尚阅读的全新智能客户端,支持各类手机操作系统,已覆盖90%主流智能终端。VIVA与数百家国内知名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拥有千余种杂志组成的媒体库。截止2011年底,VIVA拥有4600万用户。

移动阅读已经成为撬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核心应用之一。包括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硬件平台提供商在内的诸多产业主体都将移动阅读作为下一个业务突破口。

模式创新

在“移动阅读发展趋势与商业模式探讨”沙龙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室主任王彪宣布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2011年,我国18-70周岁的国民中有27.6%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比2010年的23.0%增加了4.6个百分点,增幅达20%。

大家早已看到,在大都市中拥挤的地铁里、汽车上,拿着手机、MP4、电子书等智能移动终端见缝插针,无视拥挤,只顾痴痴阅读的年轻人已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无论是前景还是“钱”景,移动阅读都得到了业内外认可。并且,随着作品版权保护逐渐严格,作家越来越注重版权保护,与前几年相比,免费的内容越来越难找,整个产业链已经有了新的转变,加之手机也具有收费的习惯,付费阅读的前景日趋明显。

王彪认为,未来移动阅读将向全媒体内容、多样化服务、高科技含量、跨行业创新这四个方向发展。移动阅读代表着一个新的方向。

在这种形势下,新华瑞德提出了社区化与电商结合的商业模式。北京新华瑞德电子阅读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利说,移动阅读平台不一定只服务于大众,它还应该服务垂直行业应用。新华瑞德在移动端和PC端都有后台,即“瑞德微吧”。它将社交与电商的模式结合起来,这种商业模式不仅可以加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它在垂直行业应用上也有很大的发展优势。例如,新华瑞德与教育部合作搭建学前和基础教育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用户可以自主上传内容,形成商铺的概念。在教学上,许多好的课件未能很好地得到传播和使用,而通过新华瑞德的平台,好的课件就可以对全国各个地区分享,就能真正地实现教学资源均衡化。

龙源期刊也根据移动阅读的发展趋势,作了战略调整,提出了“手机站”的概念。北京龙源创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汤杨说,移动阅读未必只靠客户端。客户端存在很多限制,比如苹果和Android的限制。手机用户很多,不能掉入只有应用才是手机阅读的定义。应用比较容易过时,相比之下,手机站的优势非常明显。龙源就在ipad上有自己的杂志店,照顾一些没有能力做自己独立客户端的杂志社。

此外,龙源还创造性地提出“期刊文摘”的概念。龙源根据3000种期刊的数据库内容加工成知识库,根据用户需求,将某一主题从不同的杂志中抽离出来,对某一个细分的问题或者专题提供个性化的推送服务。这种模式将吸引更多的用户。

虽然目前热衷于使用手机阅读的主要还是“80后”、“90后”人群,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阅读白领人群正在增多,因此培养用户尤其是高端用户手机阅读习惯便成为移动阅读运营商制胜的关键。

政企“牵手”

当然,产业的发展与企业的崛起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龙源、方正阿帕比、新华瑞德等企业的崛起正能说明这一事实。

移动阅读作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代表性行业,在近些年来尤为被政府职能部门关注,尤其是移动阅读行业的聚集地北京市海淀区。

2012年5月18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授牌,“北京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名列榜首。作为“北京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核心区的海淀区势必要走在前列。

“‘移动阅读发展趋势与商业模式探讨’沙龙的召开,实际上就搭建了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北京市海淀区宣传部副部长王言敏说,“由于政府承担了大量的服务和责任,很难到访每一个企业去求教,因此通过沙龙的形式与企业交朋友,是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最佳途径。”

在海淀,移动阅读行业龙头聚集,但是如何让强者更强,并带动更多新兴企业发展,成了海淀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思考的问题。

王彪认为,政府带动某一行业或者某一产业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政府扶持手段,领导企业做一些大项目,通过项目实现一些理念聚集,进而实现企业人才和技术的突破,加速企业的发展,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

此外,以浙江移动阅读基地为代表的移动阅读基地的建设已经在全国各地掀起热潮,这也给海淀区移动阅读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新华瑞德副总经理刘利倡导海淀区建立数字产业园,以集聚产业,实现集群发展。

在当今世界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推动下,移动阅读的迅猛发展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移动阅读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图书出版发行的模式。虽然移动阅读市场在中国的发展才刚刚启动,但是在巨大的需求导向下,产业链上下游都存在巨大的机会。

移动阅读环境 篇4

一、电子书的概念以及优点

(一) 电子书的概念。电子书指的是将影像、声音、图片、文字等信息数字化的出版物, 主要包括电商网络销售电子书、传统出版社出版的光盘电子书、专业电商制作的电子书数据库等。

(二) 电子书的优点。与传统图书相比电子书具有以下优点:1.内容丰富, 且便于管理, 电子书既能够提供传统纸质书籍的静态图画与文字, 还能够提供影像、声音等信息, 通过移动阅读器读者能够快速的检索和阅读所需要的电子书, 同时便于个性化管理;2.环保, 电子书采用数字化制作方式, 不印刷, 降低造纸, 这对于保护森林和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价格低, 出版快, 电子书不用印刷、发行、运输以及库存等, 成本非常低, 并且电子书不用印刷等中间环节, 缩短了出版周期;4.便于携带, 电子书采用网络、光磁介质储存, 通过无线网络、移动储存卡能够阅读和携带大量的电子书, 并且通过移动阅读设备可以随时、随地的阅读, 非常方便。

二、基于移动阅读环境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服务策略

(一) 整合资源, 丰富馆藏。电子书资源是高校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电子书服务的前提, 高校图书馆的电子书资源的来源主要包括搜集、自建以及采购三种方式, 对于电子书资源的搜集, 搜集互联网上的电子书资源, 下载之后进行整合, 能够丰富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对于电子书资源的自建, 通过扫描图书馆的传统纸质图书资源, 实现对纸质图书资源的数字化处理, 能够构建属于高校图书馆自身的电子书库, 加强数字化工作能够更加丰富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 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电子书服务质量与核心竞争力;对于购买的电子书资源, 高校在购买电子书时, 应该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读者需求以及图书馆特色等, 优先选择购买学术性高、专业性强的电子书, 同时尊重知识产权, 避免出现版权风险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于上述三种途径获得的电子书资源, 通过整合对电子书资源进行分类, 并构建统一的检索平台, 以丰富的馆藏为读者提供更丰富、更高效、更快捷的电子书服务。

(二) 创建“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服务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众多的移动阅读设备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由于用于阅读电子书的移动设备的种类、操作系统以及屏幕种类的差异性, 如果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服务缺乏兼容上述所有方面的阅读服务体系, 将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与体验。因此, 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应该创建“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服务体系, 针对不同的读者、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操作流程、不同的阅读版面等, 提供与之相对应的UI界面、显示模式等, 以此满足不同读者的感受和体验。此外, 基于流量费用、阅读格式以及访问速度等, 电子书阅读为读者提供图片形式、纯文字形式两种选择。

(三) 多样化移动阅读服务。传统的纸质文献仅停留在手持阅读服务层面, 基于移动阅读器的电子阅读方式, 不仅保留了传统纸质文献的阅读服务, 同时还增加了更多的个性化移动阅读服务, 例如, 二维码应用功能、学术微博、WIKI互动交流、RSS推送、推荐评论、信息订阅等增加了人与人、人与书之间的交流;笔记、批注、书签、收藏、浏览记录等减少了纸质书和电子书之间的差别, 多样化的移动阅读服务, 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个性化、更多丰富的阅读体验, 属于定制服务的范畴, 是现代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

(四) 扩大宣传, 增加读者规模。虽然, 高校图书馆存在大量的电子书资源, 但是一些大学生读者的检索素养相对较低, 并不能够准确的检索自己想要的电子书资源。因此, 高校图书馆应该扩大宣传, 在高校电子阅读室中开展读者服务活动、展览以及讲座等, 能够让大学生读者了解获得电子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扩大读者规模, 提高电子书资源利用率。

三、结束语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资源中心, 在高校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基于移动阅读环境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服务能够为读者提供阅读、科技查询、信息检索等文献资源、信息资源服务, 并且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 正是由于电子书服务的优点, 致使其成为现代高校图书馆的主流发展趋势。因此, 文章针对基于移动阅读环境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服务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邵志超.高校图书馆移动-电子书服务模式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28 (9) :131-132.

[2]傅俏, 杨小琴, 袁润.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探索与实践——以方正阿帕比移动阅读解决方案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2, (6) :92-95.

移动阅读未来观 篇5

在日前举行的主题为《人机大战还是人机共舞?》媒体沙龙上, 一点资讯向媒体详细阐述了机器算法在移动阅读领域的应用的优势及陷阱, 而寻找人工与机器算法之间的平衡之道才是整个行业的未来趋势。

碎片化时代下, 人工编辑与机器的优势和陷阱

如今, 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至科技、医疗、教育、购物、交通等各个行业, 当其落实到内容分发领域时, 便是我们所说通过算法让机器如何在海量内容中进行筛选, 做到落实到单一用户的个性化推荐。而个性化推荐中的核心, 就是机器算法的运用, 其对内容分发领域的意义在于能够大大提升内容分发效率。

在传统的门户时代, 网站使用的是人工分发模式, 依赖的是门户编辑的专业经验, 内容品质虽然能得到保证, 但效率低下, 也大多是热点或其周边内容, 无法满足用户大量长尾个性化内容的获取。

一点资讯算法总监王元元认为, 这两个问题正是算法所擅长解决的:一方面, 算法能够对海量的内容进行精细的加工, 提取分类、主题、标签、风格等结构化信息, 更进一步, 这些丰富的结构化数据能使得算法更高效的调度流量, 利用用户的行为探索并发现有潜力的内容。另一方面, 算法排序更是彻底解决了人工排序问题, 算法排序的核心是根据用户、内容、上下文信息决定实时计算每个内容的得分, 按照得分进行排序, 排序结果是个性化的。

但机器并非万能。尽管机器在内容分发领域带来极大的效率提升, 要做到完全取代人工编辑仍困难重重。原因在于, 单纯依赖用户浏览行为进行个性化推荐的逻辑虽然切中了人性弱点, 却也非常容易带来内容品质的下降。

个性化推荐算法基于用户点击、浏览、停留时长的数据, 输出与用户相匹配的文章, 机器算法在个性化推荐中的作用可以得到更加高效的发挥, 某种意义上, 这与教育孩子的过程并无二致。“基于一个类似黑盒子的算法模型, 机器能够让用户持续不断的发生点击行为。但纯粹从模型驱动, 就会导致用户被数据欺骗, 沦为‘乌合之众’。用户的点击的欲望是有的, 但其产生的价值其实是非常难衡量的。”王元元进一步解释。

失去用户主动兴趣表达下的伪个性化大行其道

一点资讯副总裁金治认为, 自古以来人们就在追求阅读背后的价值, 但是在个性化推荐时代, 过分依赖算法而忽略用户主动表达的“伪个性化”却剥夺了这一价值。一点资讯希望通过技术手段鼓励用户表达、发现、滋养自己的兴趣, 获得更多的阅读价值, 这才是未来阅读演进的方向。

金治认为, 忽略了用户主动表达的个性化都是伪个性化。他以最近前段时间大火的王宝强、马蓉事件为例做了生动解读:

“有些所谓个性化的产品满屏的王宝强新闻, 刚开始用户出于好奇必竟这类新闻能够满足用户八卦、猎奇的心理需求, 但点过之后算法会持续给这个用户推王宝强的新闻, 但用户真的是希望持续关注王宝强事件吗?不一定。所以说, 这种只是基于用户点击行为、没有用户主动表达兴趣的个性化只是‘伪个性化’。”

只尾随用户阅读行为以求在下一次推荐中取悦用户的分发机制, 无疑会使得标题党、低俗内容就能获得高流量, 深度好文的价值被忽略。劣币驱逐良币, 整个内容生态就会崩塌, 媒体行业的价值也会解体。

作为技术发展的产物, 算法+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在资讯领域的运用开启了个性化推荐时代, 却又因为把关人的缺席助长了人性弱点, 让阅读价值悄然流失。但是机器与人性的平衡并非不可求, 实现阅读价值最大化的关键还是在于移动资讯行业从业者如何运用。

基于全球首创的兴趣引擎, 一点资讯的搜索+订阅的个性化推荐模式支持任意关键词的长尾频道订阅, 是行业内唯一给出用户主动表达兴趣入口的移动资讯产品。

人机结合重新定义移动阅读未来

单纯依赖编辑经验的内容分发效率低下, 也是机器分发逐渐取代人工分发成为资讯客户端内容分发主要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 一味仰赖数据支撑和话题相关性的算法推荐, 容易带来内容品质的下降, 导致为满足用户碎片化阅读时间和共性需求的标题党、低俗文章、无营养的鸡汤文大行其道。

因此, 寻找人工与机器算法之间的平衡之道, 成为移动新闻甚至整个移动阅读领域的未来趋势。

王元元介绍, 与一般具备个性化推荐功能的移动阅读客户端不同, 一点资讯凭借用户兴趣搜索+订阅不同主题内容的用户兴趣主动表达的“兴趣引擎”, 可以发现更加真实、完整的用户画像, 为其推荐除了热点、爆炸性新闻之外的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信息, 提供兼具共性与个性的移动价值阅读平台。

通过机器算法帮助用户从海量信息中找出真正有趣有料有用有品的内容, 再根据用户兴趣图谱推送, 是一点资讯的平台核心技术优势。而人工编辑凭借专业经验的对机器进行训练, 让机器能够更加精准地将具备价值性的内容有效分发给对这部分内容真正有需求的用户。这也是一点资讯与单纯为了增加用户使用时长而选择基于人性弱点来推荐内容的平台的最大区隔。

移动阅读环境 篇6

智能终端普及促新闻阅读移动应用用户量爆发增长

众所周知, 伴随着智能手机、Pad等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 移动互联网已经真真切切的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并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渠道。

根据美国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于北京时间2013年2月1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继续大幅度上升。2012年第四季度, 全球智能手机销量达到创纪录的2.077亿部, 同比增长38.3%, 而预计今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将接近10亿部。

2012年, 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超过6亿, 移动应用下载量迅猛增长。同时, 继游戏娱乐类应用之后, 新闻阅读类应用也成为最流行的移动应用类型之一。有数字显示, 至少超过一半的使用移动应用的用户会下载使用新闻阅读类的移动应用。

确实, 2010年以来, 以VIVA、ZAKER等为代表的新兴的新闻阅读类移动应用将传统的纸质杂志搬到了智能终端,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积累了千万级的用户, 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2012年, 包括网易、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的战略重心逐步转向移动互联网, 纷纷推出自己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应用, 并联手像参考消息网站、央视财经、各地方主流媒体等传统媒体一起发力移动新闻阅读市场;再加上像《汽车族》IPad电子杂志、《南方周末》新闻客户端等传统媒体独立运营的新闻阅读类移动应用;一时间新闻阅读类移动应用迅速升温, 用户量成倍增长。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 网易移动新闻客户端在上线两年多时间内, 装机用户已突破7200万, 日活跃用户超过2800万。而截至2013年2月, 搜狐移动新闻客户端累计智能手机装机激活量已经超过8000万, 日活跃用户超过1700万。2012年9月, 参考消息网站正式入驻搜狐移动新闻客户端, 提供刊物阅读服务。同样截至2013年2月底, 订阅用户已突破900万, 在搜狐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合作媒体中排名第一。去年底, 这个数字大约是在600万左右。仅仅今年头两个月, 又增长了超过300万的订阅用户, 增长速度之迅猛可见一斑。

新利润增长点逐步显现

作为从2010年便开始了在Pad端产品应用探索的《汽车族》杂志, 也有着自己新媒体及新闻阅读移动应用产品的发展路径。“我们新媒体部门是三四月间开始筹建, 当时首先筹划的就是针对高端用户的延伸阅读, 很快, 7月份便顺势发布了IPad上的电子杂志。”《汽车族》杂志总编辑助理兼新媒体运营总监王伟向《中国传媒科技》记者介绍, “我们刚刚做新媒体的时候, 曾经想把《汽车族》的网站打造成介于垂直类网站和门户网站之间的一个多栏目资讯与深度相结合的综合网站, 想以网站作为突破口来吸引用户。但是后来我们经过多方面的考察与讨论, 最后确定把网站定位于互联网的传统媒体。我们认为, 传统互联网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 其生命周期已经进入衰退, 发展空间十分有限;所以我们把发展的希望与突破口更多的寄托在了移动互联网方面。”

2010年, 涉足Pad领域的媒体尤其是汽车类媒体还不是很多, 《汽车族》IPad电子杂志由于起步较早, 刚刚上线时在苹果应用商店里有着很高的排位, 并获得了新品推荐的位置。2011年, 《汽车族》成立了自己的技术公司, 同年4月, 依托自己公司的技术力量, 《汽车族》IPad电子杂志进行了全面改版。之后, 也相继推出了针对ios和安卓系统的手机客户端产品, 这也使得其新媒体发展建设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如今, 《汽车族》杂志新媒体板块初具规模, 基于移动应用的广告投放、线上线下的市场活动以及提供线上厂商品牌专区等的新媒体盈利模式已经显现。“《汽车族》IPad电子杂志承载了盈利的重任, 我们想把它打造成在行业里不可替代的媒体品牌, 同时将我们平面杂志作一个技术的转移, 形成未来利润的增长点。”作为以高端读者为主的《汽车族》IPad电子杂志, 2010年至今已累计拥有了百万级下载量, 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读者;同时包含IPad电子杂志在内, 2012年《汽车族》新媒体板块已经实现赢利, 这也使得王伟有了更多的底气。

不仅是《汽车族》新媒体, 如何实现盈利一直是媒体在新兴媒体建设时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而伴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 以及移动互联网用户和流量的激增, 市场的逐步发展,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商业模式与机会也正在逐步展现。更有机构发表报告乐观的预测, 全球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有望从2011年的8.5亿美元, 到2016年爆发增长至460亿美元。

“盈利与否应该成为判断新媒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之一) , 如果没有盈利的新媒体, 证明它的新媒体模式是失败的。”参考消息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童晔在谈到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建设时, 不无感慨的对《中国传媒科技》杂志社记者表示, “当前, 大多受众对于数字阅读还没有养成付费的习惯, 所以移动应用的盈利必然要通过广告, 这与收费订阅的手机报又是不同的。现在已经有广告主迫切的想跟我们商谈在移动新闻客户端上投放广告的事宜了。”

“现在读者阅读移动新闻客户端上的新闻基本都是免费的, 但是做新媒体肯定需要盈利, 如果没有盈利则说明这个新媒体的产品模式是不完整的。当移动新闻客户端的用户达到1000万以上的时候, 我们就将计划开启广告系统, 我们也相信这将成为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参考消息报社新媒体中心无线运营部主编郭毅菲说到。

“从经营的角度来讲, 新媒体需要实现赢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新媒体产品的长远建设角度来讲, 我更重视产品本身的发展, 当产品与环境成熟后, 自然会把重心转移到盈利上去。”王伟认为。

独立or合作做强做好新闻阅读移动应用

当前, 媒体涉足新闻阅读移动应用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媒体外包给技术公司开发或者依托自身技术力量自主研发, 推出独立的移动应用产品;一类是与像网易、搜狐、腾讯等知名的新闻阅读类应用平台方合作, 运营自己的品牌专区或者是作为内容提供商与平台方利润分成。前者的特点是媒体独立性强, 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来开发应用, 并灵活自由的调整版面风格;后者则可以充分利用平台方的品牌用户优势, 媒体提供内容, 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

作为独立的新闻阅读类移动应用, 《汽车族》IPad电子杂志创办之初是外包给技术公司开发的。“在推出了移动应用后不久, 我们在与外包技术公司的沟通与产品改版等方面出了一些问题;而且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市场环境的变化, 我们认为, 技术力量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2011年, 杂志社下决心成立了自己的技术公司, 对内承担包括新媒体产品开发等技术工作, 对外还可以独立开展业务。拥有了自己的技术公司, 就能把一些沟通障碍和技术壁垒降到了最低, 并且可以把我们想要呈现的效果达到极致。”王伟总监说。

而作为新闻阅读类应用的平台方, 日活跃度超过70%的网易移动新闻客户端, 也在加强与媒体间, 尤其是与地方主流媒体间的合作。去年底, 网易召开了移动媒体高峰论坛, 并启动了“网易移动媒体联盟”项目的工作。

“‘网易移动媒体联盟’是网易跟传统媒体合作的重要项目。”网易新媒体中心总监吴茂林先生对《中国传媒科技》记者表示, 作为一名在传统媒体从业多年的资深人士, 其对于媒体的生存环境与新媒体发展也有着充分的了解:“‘网易移动媒体联盟’计划与地方主流媒体之间建立深度的合作, 各地主流媒体负责运营和维护本地的资讯新闻, 网易移动新闻客户端会把新闻、广告、数据平台开放给合作伙伴, 从而实现传统媒体跟网易的共赢。”

“目前我们这一媒体联盟已经率先覆盖了全国100多个主要省市地区的主流媒体。很多地方媒体对这个项目也很感兴趣, 主动找到我们。我们现在的重点是想办法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度, 并抢先占领市场。”吴茂林总监表示, “我们会优先选择那些积极性较高和市场潜力较大的地方主流媒体来合作, 这与他们自己是否有独立的App应用是不矛盾的。换句话说, 媒体即使拥有自己的APP, 也可以跟我们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合作, 因为用户的选择是多样化的。同时, 对于本地媒体来说, 加入网易移动媒体联盟, 相当于给自有内容产品增加了一个传播和售卖渠道, 很多与我们合作的传统媒体对这一点是很明确的。至于利润分成, 我们肯定会更多的让利给本地媒体。”

参考消息网站在与平台方的合作中也是受益良多。“我们与平台方合作, 就像把我们生产的东西送到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 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渠道销售是一个道理。与之合作可以给我们带来庞大的用户群, 平台方给我们的推广力度也是非常大的 (放在搜狐移动新闻客户端首页推荐) 。”童晔副主任形象的说到, 同时参考消息网站在合作中也保持了很强的自主性, “第一, 我们与搜狐合作保留了自己独立的品牌专区。第二, 我们在移动新闻客户端上面的内容跟报纸上是有差异的, 是基于参考消息网站经过二次改写、加工后的新媒体产品。第三, 专区内的广告经营权是完全由参考消息网站所有的。当然, 我们自己的移动应用也在内部测试中。一个是自己做的产品, 另一个是用市场化的渠道成体系化的推广运作;这是两条路, 都必须走的路。”

链接导入流量提高用户体验

2012年12月19日, 《参考消息》年度十大新闻网络评选启动, 在参考消息官网及移动新闻客户端合作伙伴搜狐新闻客户端同步进行电脑与手机投票。截至12月26日, 共有56642名读者参与投票, 其中, 移动新闻客户端参与投票者53228人、参考消息官方网站参加投票者3414人。由此可见, 移动新闻客户端对于新媒体用户的积累和流量的导入已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我们移动新闻客户端每条新闻页面的最下端, 都会有一个文章的完整链接, 用户都可以点击链接至我们的官方网站。”参考消息报社新媒体中心无线运营部主编郭毅菲一边操作着手中的IPhone手机, 一边向记者介绍, “现在每天仅仅从移动端导入到参考消息官方网站的PV (page view即页面浏览量) 就有几十万次。”

一方面, 移动新闻客户端在第一时间选取《参考消息》网站更新的最新内容, 推送给订阅用户, 为用户带来更多深度资讯。另一方面, 用户通过移动新闻客户端可向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分享、评论, 从而形成内容的二次传播, 精彩的评论内容又可反馈给参考消息网站, 为后续报道提供信息来源。

除此之外, 通过二维码, 通过手机报的关键词链接, 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从传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 从电脑屏幕到手机屏幕。打通新媒体间的壁垒, 导入更多的用户流量, 成为了包括移动应用在内的新媒体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的之一。而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重要“入口”之一的移动应用, 仅仅照搬传统媒体的内容也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打造适合移动端读者的原创内容和展现形式, 逐步提高用户体验度, 也成为了新媒体建设者们共同关注的又一重点问题。

“移动新闻客户端每天下午四点钟会抓取参考消息网站相关内容, 我们的编辑会做一些人工选择和调整, 在审定后于五点钟左右更新上线, 一天一期。”郭毅菲主编介绍。

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参考消息的官方网站。“我们日常还会有一些独家的翻译稿件和评论, 每周我们还会做一期一周话题的回顾, 包括网友在微博上的评论我们也会有选择收录其中。”移动新闻客户端内容上可以选择的余地更多, 更有其原创内容和独家的评论, “但是我们每天选择的新闻一般不会超过二十条。”而这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参考消息》在移动新闻客户端上的聚焦性, 同时也避免读者在移动端再一次陷入到“信息的海洋”。可以说, 媒体对于有用信息的“选择”, 提高了用户阅读的体验度。

“我觉得, 移动新闻客户端首先要强调的是它的即时性, 一定要让用户觉得其获得的资讯速度是最快的。网易以及合作伙伴正在新闻的时间速度上下功夫, 力争以最快的速度把新闻在移动端展现出来。在此之上, 我们还要兼顾内容的深度, 做好相关资讯的延伸阅读。比如与网易门户一些名牌栏目和深度稿件的结合等等。”吴茂林总监说道。

“《汽车族》IPad电子杂志在即将进行的改版中将把版面分为两个区, 一部分为‘静态区’, 另一部分是‘动态区’。‘静态区’就是传统IPad电子杂志的内容, 主打的是有深度、有营养的阅读;而‘动态区’就是把一些即时的资讯放在里面, 用户每天刷新都能看到新的内容。这样就把动和静结合在了一起, 读者再也不需要用一个月的时间等一本IPad电子杂志了。”王伟总监说到, “包括手机客户端在内, 我们每天更新的即时资讯内容包括了独家的从国外翻译过来的新闻与深度文章, 以及我们原创的视频短片和图片。这些内容在传统平媒上是无法完全体现的, 而在移动端, 我们则可以更加及时有效地提供12月27日, 搜狐公司在京举办移动互联网媒体伙伴年会, 分享了搜狐公司在移动媒体领域的探索成果.给读者。”

阅读的归宿与媒体移动互联时代的价值

让我们回到文章最开头的那个小故事。也许, 王子读的具体是什么迄今无人知晓, 但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 阅读本身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 更关心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世界中进行理性与成熟的选择、分析甚至是理解信息。尤其是那些尚不成熟或者被庞杂的信息搞的晕头转向的读者则往往会忽视、丧失了对噪音的分辨与判断的能力。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 正是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术在欧洲不断推广应用的时代, 人们阅读更加容易, 信息传播也更加便捷, 但是出版的图书质量也越来越参差不齐。而这个小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不以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就如同北京的雾霾:多而有害;换句话说, 只有将有用的、准确的信息提取出来, 人们才能真真切切的从阅读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与知识, 才能够更加理性的面对并理解、充实自己未来的生活, 从而避免重蹈哈姆雷特的覆辙。

互联互通的网络时代使得信息交流变得更加快捷、近乎无限而且廉价;但同时这也使我们极易在不知不觉中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如何在“大数据”时代真正提供给对于每个读者都有用的“小信息”, 恰恰给作为信息“把关人”的媒体们提出了更多挑战与机遇。

如果说, 微博是草根和自媒体的世界的话;那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阅读类移动应用对于媒体来讲可能更具实际价值。无论是“内容为王”还是实现新媒体的真正盈利, 都应源于媒体“把关人”角色的回归, 而这也使得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能够得到有效地传递与互动。

新闻阅读类移动应用作为新兴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类型, 其形态还远远没有成熟, 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 价值也有待于进一步挖掘。而作为内容提供与运营商的媒体, 思考的正应该是:如何真正将有价值的信息与知识更有效地提供给读者。

移动阅读环境 篇7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流方式, 它已成为了人类社会活动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再次使人们的生活动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随着网络的无线化延伸, 移动网络逐渐成了网络发展的主体, 它也渗透到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当中。移动图书馆是图书馆服务的延伸, 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服务方式正日益受到关注, 并且逐渐成为图书馆服务方式的重要方向之一。

1 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必要性

1.1 移动图书馆服务是对传统服务方式的补充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摒弃了传统图书馆封闭被动的服务方式, 具有多样性。图书馆传统服务中图书图书检索、续借和超期等都是读者必须通过到馆才能享受的服务。而移动图书馆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网上论坛等多种方式对读者进行服务, 快速地为读者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对图书馆而言, 它提供的信息服务具有即时性;对读者而言, 他获取信息具有随机性, 任何读者都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想要的信息资源[1]。针对图书馆传统服务来说移动图书馆服务方式是对传统服务有效的补充。

1.2 移动图书馆服务方式是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延伸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摆脱了馆舍与文献资源的制约, 用户不需要PC机只要能够接入无线网络, 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读者可以利用移动图书馆的WAP通过客户端APP或Web网站获取图书馆信息查询、预约续借、视频点播、参考咨询、账号维护与个性化服务等服务。图书馆馆员可以通过移动图书馆实时实现在线参考咨询等服务功能, 以提高工作效率。移动图书馆的存在可以为图书馆、图书馆员和广大读者这三者之间架设起更为紧密和牢固的沟通桥梁。

1.3 移动图书馆是读者的馆藏资源的扩展

图书馆传统的借阅模式是读者本人凭借阅卡到所在的实体图书馆中查找借阅所需的文献资源, 由于受馆藏资源与借阅规则的限制, 往往总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移动图书馆的出现, 他可让读者轻松地通过网上查阅、移动阅读、QR二维条码下载等获取更多的电子资源, 这些移动的电子资源包括有声书、电子书、电子期刊、有声在线课程、音乐和影像资料等[2]。这对于读者来说大大地扩展了自己查询借阅馆藏空间。

2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2.1 短信服务模式

由于用户所使用的手机或移动客户端设备性能等原因的影响, 短信信息服务模式是高校移动图书馆初期的主要服务模式。读者通过手机或客户端产品实现图书馆移动动态的信息服务, 读者所享受的服务包括图书馆服务及内容、个人信息查询、超期提醒等相应功能。同时, 在虚拟参考咨询方面, 高校图书馆开通短信服务不但充分发挥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 还可以通个QQ、MSN、ICQ、微信等聊天工具提高参考咨询服务的速度, 使读者与图书馆员进行实时的对话和零距离面对面的交流,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质量。

2.2 WAP手机图书馆

WAP手机图书馆主要是指读者使用手持终端设备通过无线方式访问图书馆的WAP网络资源。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 WAP的网络资源和客户端的应用服务模式是对移动图书馆短信息服务模式进一步的延伸, 拥有良好的服务优势。WAP手机图书馆可以向读者实时提供信息服务、虚拟参考资询、个性化资源推荐服务、移动OPAC及其他WAP应用[4]。

2.3 移动客户端APP

随着3G、4G和WIFI网络的普及, 读者需求更加多元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移动设备能够让信息无处不在。移动客户端APP能够最大程度上帮助读者实现与图书馆的无缝链接, 读者通过安装客户端程序实现书目检索、已借图书查询与续借、读者信息查询、讲座查询与预定、阅览室开放时间查询和分馆导航、资源下载等各项服务。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收集与传播的重要窗口, 应该通过移动设备客户端APP积极加强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交互性, 将读者与图书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 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发展策略

3.1 合理整合网络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

提供丰富有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是移动图书馆服务优势所在, 也是迎对移动图书馆外部威胁因素的重要举措。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利用高校图书馆联盟, 通过云计算技术共建共享丰富的馆际资源, 让移动图书馆资源服务真正做到“一点即得”的即时阅读与即时下载性。移动图书馆资源不仅仅包括用户使用的本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 还包括对大数据时代海量网络资源进行重组与重构, 方便用户对网络资源进行快速地访问。

3.2 充分利用新技术, 加强服务创新

每次新的信息技术出现使图书馆服务都迈向一个新台阶,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也不例外, 它使人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移动数字阅读时代。图书馆馆员应积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来组建新的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模式。密切探索新技术与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结合点, 充分发扬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竞争优势, 使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与用户的需求同步发展。

3.3 建立管理机构, 促进知识服务

健全的管理机构是图书馆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重要保证。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应从机构管理、平台建设和服务实施三个层面进行推进。首先, 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应将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作为一项常规的亮点工作来抓, 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部门来开展这项工作。其次, 专业有特长的信息服务人员和技术构建与实施人员是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关键因素, 图书馆应培养馆员的知识服务能力与动手的操作能力, 通过这些专业的信息服务人员即时地与用户开展面对面的交流, 了解他们的需求动向, 再由技术人员通过平台迅速的重组相关文献资源, 实现与用户需求进行无缝对接。

3.4 开展个性化特色, 加强知识推送服务

移动设备的终端具有私密性及独享性的特点, 每个用户都有一个固定的号码或ID, 移动图书馆可以通过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用户的资料库和访问记录库, 发掘用户个人感兴趣或偏好的资源, 以手机报或订阅等方式定期为用户推送定制信息, 开展用户个性化服务。知识个性化推荐服务不仅吸引了用户, 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更提高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4 结论

移动图书馆作为图书馆服务的延伸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就当前技术条件而言, 移动图书馆已实现移动阅读、下载等功能。未来移动图书馆将会朝着全媒体阅读内容、高科技含量、跨行业多样化服务等方向发展。各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应坚持从本校的特色和实际出发, 以一种服务方式为主多元服务方式互补的原则, 不断地优化服务内容、拓展新服务项目, 使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更好地满足本校用户的需要。

摘要:新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应用创新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本文通过分析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必要性, 提出图书馆移动服务新模式及相应的对策。认为图书馆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不断改进服务。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WAP,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戴晓红.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和应用前景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2 (9) :37-41

[2]韩丽, 薛海波.国外移动图书馆服务现状及我国的发展策略[J].现代情报, 2010, 11 (11) :75-77.

[3]赵丽萍.电子纸技术开辟移动阅读新时代[J].科技信息, 2011 (4) :314.

手机媒体的移动阅读模式 篇8

手机媒体与手机媒体化

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 信息的传播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网络被称为“第四媒体”, 手机被称为“第五媒体”。虽然手机只具备了“第五媒体”的雏形, 不是完整意义的“第五媒体”, 但手机以其移动性、互动性、便捷性、贴身性、个性化等众多优势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手机不再是打电话、发短信等简单的通信工具。它与互联网相结合, 在担当通信功能的同时融合了网络媒体的各种职能, 比如:下载音乐、视频;看小说、新闻;听广播;发微博;传照片等。手机还兼备了计算机、电视机、广播、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游戏机等多种设备的功能。在新闻传播领域里, 手机媒介承载着信息交流的重要工作, 它可以海量收集信息、瞬间传递信息、及时反馈信息, 这也是其他媒体竞相与其合作的主要目的。新闻传播需要手机媒体的终端表现形态有很多形式, 主要有:手机网站、手机电影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手机图书、中国移动飞信、手机GPS、手机搜索、手机播客拍客、微博……这都体现了手机在信息技术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也是对新闻传播的巨大推动作用。

现阶段手机正在经历自身的角色转变, 即从通信工具到媒体化转变过程, 这一过程的进行正是依托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诞生之初仅仅是打电话相互联系, 手机短信的出现使手机完成了文字传播的功能, 具备了报纸传播能力;彩信的出现又使手机具有文字、图像与声音的传播能力;其后手机视频的出现使手机的功能加大, 可以像电视一样进行动态影像的播放, 具备了电视的功能;网络的加入极大地推动了手机功能的强势地位, 手机网络提高了手机媒体的商业用途, 广告商看中手机媒体化后, 受众极其之广是其他媒体所不能企及的, 并且在我国国家或地区的有关部门选择手机为发布消息的第一平台, 例如: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气象预报、自然灾害预警、区域服务等消息的传达。手机不仅在功能上完成了向媒体的转变, 在实际运用中也发挥着媒体的作用。

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

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有别于其他媒介形式, 手机体积小, 便于携带, 而且普及率极高, 是其最具优势的地方, 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是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都不能与其相媲美的优势。而且手机是个体拥有型设备, 消费者很少与他人共享, 所以手机媒体凸显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化的特点。当下人们的工作生活是快节奏的, 空闲的时间是零碎的, 需要一种快而全的信息接收方式。可以说手机就是随身携带的媒体, 随时随地接收信息、传递信息、发布信息, 完全满足现代人日常的需求。因此, 手机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个人交往、信息传递、商务活动和社会管理等。手机媒体在信息传播上有以下几大特点:

1.移动性:现在人们的生活圈广, 社会活动多, 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交流, 不受活动的限制, 也不需要特殊的场所条件。

2.便捷性:不受场所设备限制, 也没有繁琐的查阅限制, “一键通”式的操作比计算机上网简便, 而且可以保证长时间待机状态。

3.互动性:互动是网络带来的强大功能, 可以通过短信、飞信、微博等众多形式进行发言或图像交流。

4.个性化:手机媒体是以自我为媒体的形式, 接收信息取决于个人喜好、传递信息基于个人的兴趣、发布信息则根据个人的想法。不拘泥于某种形式结构, 每个人只进行自我约束与控制。

5.融合性:手机媒体可以充分与其他媒体形式相融合, 其他媒体借助手机搭建自身的新闻传播平台。

以手机报为例:目前的手机报有彩信版和手机上网浏览两种方式, 它彻底摆脱了传统纸媒的时空限制, 读者可以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阅读。手机报的出现将手机媒体推向了新闻传播的前沿。手机报是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挑战的一种方式。2004年7月, 《中国妇女报》推出了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 引起了各类媒体的躁动;同年12月, 重庆各大报纸联手推出《重庆晨报》、《重庆晚报》和《热报》WAP手机上网版, 跃跃欲试者摩拳擦掌;2005年5月, 浙江手机报正式开通, 引发沪杭区域报业上网热……手机报热潮迅速席卷全国, 它还被许多人视为报纸复兴的希望。之后各大报纸杂志相继开通手机报服务, 信息传播速度更加快捷, 对读者而言增多了选择信息的渠道, 可以说科技进步、竞争增强最大的受益者都是广大受众。

移动阅读模式的形成与优势

移动阅读是指使用手机、数码产品或带有通信功能的电子书阅读器等通信终端进行的移动化、个人化的电子阅读行为, 这种阅读行为的内容既包括书籍、文章、报纸、杂志、博客、微博、电影电视、图像照片等, 也包括手机运营商定制的手机报、手机杂志、动漫、音乐等各类互动资讯等内容。

现在的中国正行走在网络时代的潮流中, 新一代的年轻人用新的阅读模式来体现这一变化。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 使纸质阅读向电子化阅读转变;随着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 移动阅读成为新的模式。移动阅读模式是相对于传统阅读模式而言的, 移动阅读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新技术业务应用, 同时也引起了各种传统媒体及社会的普遍关注。

众所周知,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网民, 庞大的网民量已形成人人都传播、人人皆写作的盛况。更重要的是, 在互联网时代, 网民不仅冲浪、写作, 而且发挥出了相当理性的社会参与意识———这显然和新型电子化阅读不无关系。由此可见, 电子化的网络阅读以及更为超前的手机移动阅读, 也是中国社会文化启蒙的载体, 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要积极地响应、迎合、参与。当下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快, 空闲的时间呈碎片化, 缺乏固定时间进行各种方面知识与信息的阅读。但现代活动对信息资讯的需求量很大、要求信息来源的范围广、信息的时效性要强, 所以手机移动阅读恰好满足了人们的需要。移动互联网中应用和服务创新正在改变着人们使用移动通信技术的方式, 也在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沟通的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迅猛发展, 移动阅读在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内容+服务+网络+终端”的新商业模式, 实现了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 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手机媒体移动阅读的新挑战

每一次阅读模式的变革, 总会引发人们的争议, 有人提出纸质阅读模式将被终结, 电子化阅读模式是大势所趋。其实, 纸质阅读的方式和习惯仍然存在, 只是人们的阅读模式发生了多元变化, 从单一的阅读模式, 转向了纸质阅读、电子化阅读、移动阅读相并存的多元模式。当然, 提出的担忧也不无道理。至少说明移动阅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弊端。

其一, 电子化阅读与移动阅读是快餐式的“浅阅读”, 只注重对信息的获取, 而忽略了深入的探究过程;只注重信息量的多少, 而放弃了深入思考。在这一点上, 纸质阅读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其深度广度是有目共睹的, 通过纸媒的阅读还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其二, 技术上的挑战, 手机作为新一代媒体, 与现有媒体相比, 手机的弊端是网络带宽不够、手机本身的存储容量有限、电池的持续时间有限、小键盘和小屏幕导致的输入不便和视觉压力、高昂的手机价格和网络费用等, 这些都限制了手机和手机媒体受众的进一步扩大。而且移动网络平台建设难于固定网络建设, 对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手机媒体需要较高的无限网络接入速度。移动业务管理也要更加完备, 比如:计费、认证等, 还有手机移动终端也需要进一步的拓展。

其三, 手机媒体内容过于同质化, 创新力不足, 手机媒体的内容获取全部来源于报纸、杂志、电视、网络, 是没有竞争力的, 优势终将会被取代, 所以手机媒体的内容不能过度依赖其他媒体, 要进行自主整合与创新。

其四, 网络安全与网络内容监督, 已经有一些恶意软件对手机移动网络进行攻击, 在移动浏览的同时盗取密码、摧毁系统。知名安全厂商“卡巴斯基”实验室发布的“2010年网络安全趋势报告”指出:多种原因可能导致手机病毒疫情大爆发。网络安全要保障信息交流的顺利有序, 只有在无忧的前提下, 才能无虑阅读。加强网络安全的同时要注意手机网络内容的监管, 由于手机是个性化的传播媒体, 从而缺乏对内容的限制, 很容易有不健康、不道德、不合法的内容出现。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 个体首先要承担信息“把关人”的责任, 做到不制造这类信息, 不传播这类信息, 对出现问题的信息及时删除。

结语

世界传媒巨头默多克曾放言, “未来将是手机媒体的天下”, 这一预言正在成为现实。手机从一个仅仅用来“听”的通信工具, 已向“看”的多元化平台角色演进, 从来没有一种媒介像手机这样能与人结合得如此紧密。手机所拥有的最大特征是比计算机互联网更为普及, 比报纸、电视更为互动, 在普及率极高的情况下, 比这些媒体更具有随时随地无限制的特点。换而言之, 可以说手机媒体是除了计算机互联网以外, 融合各种现有媒体形式最好的一种选择。留意一下我们的周边, 有多少人已经养成了持手机阅读的习惯, 在“无处不网络, 一切皆互联”的今天, 没有人会否认, 一个新的阅读时代已经到来, “移动改变生活”, 一机在手, 可尽情享受阅读的无限乐趣, “手机移动阅读”渐成风潮, 这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是不可否认的。但经过理性的思考后, 应该说我国的手机移动阅读产业目前正处于萌芽期和爬坡期, 在内容运作、版权保护、推广方式、盈利模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但手机媒体的内容、表现形式和经营模式与其他媒体又有所不同, 逐渐地也将会形成自己的一套商业模式, 并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 (本文为北京工商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新闻学学科建设项目资助成果, 项目编号:201044)

参考文献

[1].周双阳:《迎接3G业务及移动互联网的挑战》, 《信息网络》, 2009 (6) 。

[2].吴辰光:《手机病毒爆发危及3G发展》, 《北京商报》, 2010-03-16。

[3].洪修平:《移动阅读需将读者喜好与教育融合》, 《南京大学校刊》, 2011-07-12。

[4].夏德元:《数字时代的媒介互动与传统媒体的象征意义》, 《新华文摘》, 2011 (11) 。

构建节能的环境感知移动系统 篇9

举一些例子, 高清图像传感器和环境光传感器在环境发生改变时能够提升图像清晰度并改善显示屏的显示效果。化学分析器能够模拟人类的嗅觉。压力、温度、化学和红外传感器能够监测智能手机使用者的健康状况以及评估健康风险。更多基于传感器的“环境感知”应用正逐渐成为现实。在不远的将来, 当智能手机拥有心脏监测仪和汗水侦测器来跟踪用户的健康状况、兴奋程度和情绪时, 千万不要感到惊讶。

快速且低功耗

为了充分利用所有传感器数据并且优化决策过程, 如今的移动系统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整合并分析多种数据流。传感器收集数据并处理为可用信息的速度越快, 系统对于实时环境状况做出的反应就更精确。不过, 由于基于传感器的“环境感知”子系统永远在线, 他们对系统功耗的要求十分惊人。由此可见, 从系统功耗上来看, 必须最高效地处理这些任务。

有三种设计架构可供移动系统设计师选择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 他们可以使用系统核心应用处理器来管理传感器数据。或者, 他们可以使用独立的微控制器 (MCU) 进行管理, 从而分担处理器的任务。再者, 他们也可以采用一个超低密度 (ULD)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FPGA) 构建一个集成的传感器中心, 以同样的方式协助应用处理器。

每种方案都有其优势与不足。设计工程师们将每个传感器直接连接至应用处理器, 使用经过验证的架构最好地利用现有系统的资源。但是由于传感器的数量持续增加, 设计工程师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GPIO资源的瓶颈。长期受此约束, 设计工程师们将无法实现许多重要的新功能。同时所有MCU都存在接口限制影响到设计灵活性的问题。每一个传感器都会带来特定的接口要求。有些指定工业标准接口, 有些又需要专属的解决方案。只使用单个应用处理器或者MCU来满足今后所有的传感器接口需求将大大增加设计复杂性, 甚至延长产品开发周期。

而最严重的问题是, 基于典型的中断驱动应用处理器上的多传感器架构带来了更高的功耗需求, 特别是考虑到现在的环境感知传感器子系统的永远在线要求。越来越多的传感器连续采集时间敏感的数据迫使应用处理器运行更长时间, 在已经十分紧张的移动系统功耗预算上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在许多新兴的永远在线、环境感知应用中, 采用为移动应用特别优化的超低密度 (ULD) FPGA无疑是更好的选择。不同于传统的大尺寸并且昂贵的FPGA, 这种新的低门数器件采用高度紧凑的CSP封装。该类器件提供了支持传感器管理和预处理功能所需的逻辑资源, 并可大批量生产以实现规模效益。

对于这些必须永远在线的环境感知应用, 这种设计方案特别受到系统工程师的青睐, 因为该方案可以减少功耗相对较大的中断驱动应用处理器的运行时间。设计工程师可以使用ULD FPGA以远低于传统应用处理器和MCU的时钟速率, 同时实时地收集多个传感器的数据。这些IC的功耗小于1 m W, 相比传统方案功耗大大降低, 并且以零延迟收集每个传感器的数据, 针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状况提供更精确的系统响应。并且该方案可进一步延长应用处理器处于休眠模式的时间, 如果有需要的话, 支持周期性地唤醒并在低功耗状态下工作。这个方案将讲求时效的传感器功能交给ULD FPGA, 改善了整体功耗以及传感器系统精度。

此外, 由于移动设备系统中的传感器数量持续增长, 基于ULD FPGA的解决方案在设计尺寸方面的优势正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分立的解决方案结合了2 mm x 2 mm大小的IR远程控制IC和1个2.5 mm x 2.5 mm大小的RGB L E D驱动器。该解决方案总共需要10.25 mm2的面积。设计工程师们也可以使用一块超低密度的i CE40LP FPGA来实现相同功能的子系统, 只需1.40mm x 1.48 mm (大约2 mm2) 的面积。可编程的解决方案通过结合IR远程控制模块、条码仿真器、LED驱动和自定义算法提供了更多的功能, 减少了大约80%的电路板面积。

处理器与ULD FPGA功耗比较:计步器测试案例

为了测量和量化功耗差异, 最近莱迪思公司的工程师使用i CE40LM4K ULD FPGA搭建了一个计步器传感器管理演示系统。该演示系统包含带有一块智能手机显示屏的高通 (Qualcomm) 骁龙 (Snapdragon) 评估板和SDK。为了呈现一个多传感器、电池供电的移动应用, 演示系统加入了由莱迪思半导体开发的传感器子卡。

图2展示了紧凑、高度集成的子卡。电路板上靠近中心位置的是采用小尺寸25WLCSP封装的i CE40LM 4K ULD FPGA。该FPGA拥有4K逻辑门数、多个嵌入式IP硬核, 包括2个SPI主/从, 2个I2C主/从、1个PLL、1个k Hz工作频率的低功耗选通信号发生器以及1个MHz工作频率的高频选通信号发生器。该FPGA同时带有RGB/LED驱动器。正如图片所展示的紧凑型子卡, 它拥有许多传感器, 包括湿度、温度、霍尔传感器 (Hall E ect) 、环境光和接近传感器, 以及气压计、加速度计、陀螺仪、指南针、IR接收器和发送器。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环境感知传感器应用必须保持永远在线的状态。

从计步器应用演示可以知道, 基于ULD FPGA的传感器管理子系统能够显著地节约功耗。在计步器演示中i CE40LM的最大功耗为0.737 m A×1.2V, 即0.88 m W。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处理相同的任务时, i CE40LM大约只消耗了应用处理器功耗 (160m W) 的1/180。考虑到环境感知传感器应用永远在线的特性, 采用基于ULD FPGA的传感器管理系统的功耗小于1 m W, 特别是实现多传感器的应用时可明显提升移动系统电池寿命。

此外, 基于i CE40LM的传感器管理系统占用不到1.7 mm x 1.7 mm的面积, 节约的电路板面积相比其他设计方案对于设计师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其次, 不像中断驱动的应用处理器或微处理器, 其零延迟实时收集传感器数据的能力增强了数据完整性和系统实时性。最后, 设计工程师通过可编程解决方案可重新配置I/O和协议, 同时优化每个传感器FIFO、寄存器和仲裁器的大小、配置和性能, 获得其他设计方案无法提供的设计灵活性。

总结

在移动系统设计中集成各种传感器无疑只是刚刚开始。各类低成本、小尺寸的传感器将把令人兴奋的环境感知应用加入移动系统中, 适用于医疗、工业、科研和商业等诸多应用领域。

上一篇:电影产业投资下一篇:中职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