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技工

2024-05-11

中职技工(精选六篇)

中职技工 篇1

关键词:技工教育,现行管理体制,统筹管理

《技工学校工作条例》 (1986年) 明确规定:“技工学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是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所以, 中等职业学校从完整意义上来讲, 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目前主要归各地教育部门管理, 技工学校则主要由行业和企业办学, 劳动部门实施综合管理, 这成为技工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的主要界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 这种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并受到各方的关注。

一、技工学校归口劳动部门管理的历史渊源

技工学校归口劳动部门管理始于1978年, 此前统一由教育部门管理。1978年, 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技工学校综合管理工作由教育部划归国家劳动总局的通知》, 规定国家劳动总局和地方劳动部门负责技工学校的综合管理工作。

1994年至1999年, 广东、浙江两省劳动厅曾先后向国家劳动部门请示关于技工学校管理体制的问题, 劳动部均给予了及时、明确的答复, 认为技工学校起源于艺徒培训, 而非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学历教育;强调技工学校的管理体制没有任何改变, 技工学校的改革和调整工作应当在劳动保障部门的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由此可见, 技工学校归口劳动部门主管的历史由来已久, 从中央到地方, 这种体制惯性强力而持久。

二、技工教育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

不可否认, 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技工学校因其对企业或行业较高的依存度, 管理权归属劳动部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行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技工教育本身的发展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管理体制成为阻碍学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倡导提高管理效率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今天, 这种管理体制显示出多个明显弊端。

(一) 管理体制严重滞后。

由于历史原因, 各地技工学校或者成为劳动部门下属的“准机关化”单位, 或者依附于办学企业, 成为其附属物。学校始终未能真正走向市场, 应变能力很差。[1]规模小、专业设置窄、人员配备不合理、冗员多, 是体制为其带来的突出弊病。[2]

(二) 条块管理为政府统筹管理增加了难度。

中专、技校、职高由于属政府的不同部门管理, 难以统一规划、统一政策, 这种“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不利于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综合统筹地方职业教育, 不同部门之间协调困难, 在职业教育规划方面难以达到完整, 在招生指标的下达、职教专业结构规划等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三) 专业设置重复, 竞争无序, 影响职业教育整体发展。

目前各地技工学校与同地区其他中职学校之间普遍存在重复设置专业问题。热门专业一哄而上, 造成的结果是专业结构失衡, 招生、就业竞争严重, 进入无序化状态。[3]以上海市为例, 2005年, 上海市44所技工学校中, 开设“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学校数多达一半以上, 开设“会计”和“文秘”专业的学校数也在30%左右。

(四) 自主办学能力不足, 办学质量层次不齐。

技工学校的“多头管理”其实最易陷入“无人管理”, 近年来, 在行业、企业转制改革中, 许多技工学校硬件资源被剥离出去, 学校自主办学能力不足, 尤其缺乏发展资金。在规划校址、占用地皮、教育附加费拨付等问题的落实方面也比较困难。[4]

(五) 待遇不同, 影响学生报读技校的积极性。

技工学校因游离于学历教育之外, 其毕业证书的效力、毕业生的“工人身份”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初中学生报读积极性。[5]另外, 社会上还普遍存在认识误区, “卖苦力”、“蓝领工人”等对技工学校毕业生的片面认识也对技工学校的发展不无影响。

三、可供借鉴的模式

世界上职业教育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对包括技工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的管理虽然也存在政府不同部门的协作及行业、企业参与, 但在行政方面全部归口教育部门管理。我国部分地区也率先实施了技工学校管理体制的过渡性改革。

(一) 德国模式。

德国采用以企业为培训主体、职业学校辅助配合的“双元制”模式。学校教育部分由各州负责立法, 州文教部管理;企业培训部分由联邦立法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对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的检查, 保障教育经费, 负责本地区师资的建设规划和组织实施师资培养。同时负责牵头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制定招生计划、教学计划, 以及新专业的设置、开发, 课程的调整和设置。[6]企业职业培训资格由主管部门认定。各州府的劳动局设职业咨询部门, 负责提供就业咨询服务, 推荐培训岗位, 帮助择业、就业并提供经费支持。[7]

(二) 英国模式。

英国将教育部与就业部合并成立了国家教育与就业部, (后更名为教育与技能部) , 统一管理全国的职业技术教育, 解决了职业教育管理职能中存在的相互交叉、相互制约的矛盾。

(三) 澳大利亚模式。

澳大利亚州级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州或领地教育培训部负责宏观调控,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商业化拨款、建立和完善全国框架体系来发挥导向作用;行业培训顾问委员会负责分析并说明本地区各行业的培训需求, 帮助本地区的学校具体实施等。[8]州级教育部门在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四) 中国香港模式。

1982年, 香港政府将教育统筹局、劳工局和工业贸易署等政府机构涉及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部门和科室分离出来, 整合成职业训练局, 隶属于教育统筹局管理。职业训练局提供教育服务主要有专业教育与专业培训课程两大类, 专业教育课程由专业教育学院和工商资讯学院提供, 专业培训课程由训练及发展中心提供。[9]

(五) 中国上海模式。

2006年, 为落实《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中“市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市职业学校教育和以文化为主的职业培训工作”等条款和其他有关的规定, 上海市政府决定, 本市技工学校在原主办单位、经费渠道和教师编制等保持不变的前提下, 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统一负责其招生、教育教学、学生学籍等宏观管理工作, 区县教育部门负责本区县所属技工学校和所在地举办的民办技工学校的设置、撤销、变更的审批和招生、教育教学、学生学籍等具体管理工作。之后, 上海市教委开始逐步受理技工学校教师职称的申报工作。上海的这种过渡性政策无疑为破解技工学校管理体制难题迈出了一大步。

四、统筹管理职业教育的建议

(一) 加强法制化建设, 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目前, 安徽、山东、上海等省市和宁波、南昌等地区均已出台地方性《职业教育条例》, 并根据新形势不断进行完善和修订相关条款, 对规范职业教育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建议其他地区借鉴上述做法, 尽快出台《职业教育条例》, 从法制渠道理顺包括技工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二) 创新组织机构建设, 强化职业教育统筹。

以地 (市) 为单位, 由教育、劳动等部门和行业协会等人员组成职业教育委员会, 由政府主管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 设立职业教育委员会的常设办公机构, 统筹职教发展规划, 促进职教规模、结构与发展模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统筹政府办学、行业办学、企业和社会力量办学, 使之共同协调发展;统筹资源, 打破部门和学校类型界限,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优化学校的布局结构;统筹招生就业、专业设置、经费筹措与使用等政策制定和实施。[8]

(三) 在现行体制不变的前提下, 实施招生、学籍管理和毕业发证“三统一”。

职业学校与技工学校虽同为中职学校, 但由于“出身”不同, 发展历程不同, 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区别。相对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技工学校特别强调技能培训, 但理论知识的传授相对较弱, 其知识系统性稍显不足, 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普通中专虽然知识体系较完整, 学生素质相对较高, 但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和条件所限, 其实践教学环节亟需迎头赶上, 尤其是在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今天, 更需从技工教育方面借鉴其“产学结合”、“产学一体”等良好模式。

如何促使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保持各自的优势, 又能相互借鉴、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呢?我认为可借鉴“上海模式”, 保持技工学校主办单位、主管部门不变, 而将其招生、学籍管理、毕业发证工作纳入教育部门统筹管理中, 从而实现地方职业教育“三统一”。如此不但有利于政府方面加强统筹, 整合资源, 整体规划布局地方中职教育, 而且有利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各自的发展, 同时, 该模式也容易于被劳动部门接受, 减小改革压力。

参考文献

[1]汤敏骞.浅谈技工学校的办学体制改革[J].现代技能开发, 2000, (3) :10-11.

[2]杨福民.技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自考.职教.成教, 2000, (20) :11.

[3]潘建华.发展技工教育的现实思考[J].职业技能培训教学, 2000, (4) :30-31.

[4]孟祥祺.技工学校调整改革成效在线[J].中国培训, 2004, (8) :11-12.

[5]栗洪敏.制约技校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J].中国培训, 2000, (8) :39-41.

[6]蒋志伟.中德技工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交通职业教育, 2008, (6) :20-22.

[7]汪云.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机制及启示[J].农业教育研究, 2008, (2) :38-40.

[8]赵银生, 吴景松.大职教观与区域职教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5) :23-25.

中职技工 篇2

(征求意见稿)

为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49号)等有关政策规定,经研究并报省委、省政府同意,决定先行一步,开展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现结合实际,制订以下实施方案。

一、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遵循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健全完善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特点的职称(职务)制度,充分发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激励广大教师不断进取,推动中等职业学校

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水平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按照有利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吸引和稳定理论与技能兼备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分类管理的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和重贡献的原则,注重对教师教书育人、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综合评价,大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二、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以下范围内进行:

(一)全省职业高级中学、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教育中心、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成人教育中心等各类职业学校中从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并已取得相应教师资格的在编在岗教师。

(二)设区的市、县(市、区)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中专职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并已取得教师资格的在编在岗教研人员。

(三)既挂职业学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牌子又挂技工院校牌子的学校,是执行技工院校职称系列还是职业教育职称系列,由学校提出意见,报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研究确定,不得同时执行两个系列。原属中小学教

师职称序列的职业中学、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纳入中等职业学校范围。

(四)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可参照本实施方案及有关规定参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

三、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重点围绕拓展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办法,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职业学校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健全制度体系。改革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增设正高级讲师职务级别。

改革后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初级职务名称分为教员和助理讲师;中级职务名称为讲师,高级职务名称分为高级讲师、正高级讲师。

改革后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职务)分别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相对应:正高级讲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一至四级,高级讲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至七级,讲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八至十级,助理讲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至十二级,教员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三级。

(二)完善评价标准。适应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 3 —

着眼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长远发展,修改完善并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水平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要充分体现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特点,注重师德素养,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注重教学、学习、实训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引导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三)创新评价机制。进一步健全同行专家评议制度,完善评审委员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改进评价方式方法,关注育人,注重教学和实践,鼓励科研教研,综合评价,继续探索社会、企业和业内认可的多种评价方式。全面推行公示制度,增强职称工作透明度。

(四)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对现有职称和聘用情况进行过渡登记,存入档案,学校出现岗位空缺时,按照个人申报、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核准公布、按岗聘用的基本程序进行。鼓励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跨校评聘。发挥学校在用人上的主体作用,实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

四、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争取用1年左右的时间完成。

(一)准备阶段

成立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班子;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掌握了解情况;修改完善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

(二)实施阶段

1.动员部署。印发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召开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对改革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明确目标任务,提出工作要求。

2.人员过渡登记。按照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术职务和现聘任的职务等级直接过渡到改革后的职称(职务)体系,并统一办理过渡登记手续。对已经取得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但未聘用到相应岗位的人员,资格予以保留,待相应岗位出现空缺时,可按规定程序参加竞聘上岗。

3.竞争推荐。学校(单位)教师岗位出现空缺的,根据工作需要和教师队伍素质情况确定推荐数量,组织开展竞争推荐工作。通过竞争推荐且已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由学校(单位)直接聘用;未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须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参加职称评审,通过评审的,再由学校(单位)聘用到相应专业技术岗位。

4.组织评审。对已通过竞争推荐但未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按照有关规定组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

5.岗位聘用。根据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制有关规定,对通过

职称评审的,组织按岗聘用,兑现工资。

(三)总结阶段

按照改革实施工作要求,认真组织自查和检查,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取得的经验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完善改革政策、评审条件及配套文件,提出进一步深化完善改革的意见建议。

五、组织领导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是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全省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经济文化强省的重要措施,各级各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工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试点改革领导小组,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

(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改革实施工作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部门共同负责,按照现有职能分工,做好相关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工作的综合管理和指导监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做好改革实施工作的具体组织和落

实;各学校(单位)要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和工作安排,认真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人员过渡登记、职称申报推荐、岗位聘用和聘后管理等工作。

(三)科学谋划,稳妥推进。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深入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改革实施工作的主要精神和重大意义,充分调动教师理解支持改革、积极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把推进改革与全面履行职责、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改革实施工作有序进行。

附件:1.山东省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试点改革人员过渡登记办法(试行)

2.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办法(试行)

中职技工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 手工电弧焊 强化技能

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的焊接设备、工艺层出不穷,然而手工电弧焊是这些焊接技术的基础,而且普及面很广,焊接技能人才需求量更大。现在中职学校焊接专业已经普及,从事焊接的学生非常多,这部分学生将是未来从事焊接工种的主要力量。那么如何让在校学生学好焊接专业并且在将来成为社会的顶梁柱是现在中职学校面临的问题。下面结合笔者的经验与方法和大家共享。

一、现场教学和情景教学相结合

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是对枯燥的焊接理论不感兴趣,在课堂上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理论,学生听不懂,而且记不住。怎样解决学生理论学习的问题呢?

第一,实行车间现场教学,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实习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利用焊接实践教学车间和设备进行教学,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减少纯理论的知识传授,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但学到了自己专业的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专业兴趣。

第二,情景教学,即采用多媒体、图片、模型等手段给学生进行演示,给学生创设模拟一定的情景,使学生更容易明白,从而激发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二、实习车间的强化训练方法

焊接的操作非常重要,实习的过程即技能提高的过程。在实习车间笔者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操作设备参数的选择。指焊接前检查设备和工件,选择合理的参数是形成好的焊缝的前提条件。

第二,蹲立的姿势:即焊工仅仅靠自己的身体,两脚放开稍比肩宽,成外八字形,身体放松,找准自己合适的姿势,重心下移,将这种姿势长期保持并稳定。一般焊工两个星期的时间动作基本稳定。

第三,手腕的灵活性:指通过手腕能够灵活控制焊条的运行速度和角度,不同厚度的材料和不同焊缝焊接时手腕灵活性相当重要。

第四,观察能力:指焊接时,学生的眼睛应该随时观察熔池的变化情况,及时调节焊接角度、高度、速度以及焊接重合部分面积的大小,及时发现焊缝在焊接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同时与鼻子配合完成对不同烧焦味的即时判断,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第五,及时去药皮观察焊缝成型情况。焊缝在成型后,可能存在一些缺陷,如气孔、熔渣等,存在这些情况可能是参数选择不合理或者姿势操作不到位,应及时纠正。

焊接操作性较强,一名合格的焊接技工必须要有扎实的焊接基础。学生必须对操作过程反复的练习才能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三、焊接安全的教育

焊接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电的安全使用,三相电使用不当,对人体的伤害很严重;另一方面是手工电弧焊自身对人体的一些伤害,由于手工电弧焊在焊接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气体(碳化物、氮化物气体)、粉尘、弧光辐射、噪声和射线,焊条、焊件及焊渣处于高温状态会产生大量的热引起烫伤烧伤等因素都可能威胁学生的安全与健康。因此,学生的安全教育尤为重要,笔者在这方面的教育口号是:安全第一,质量第二。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要求学生熟记焊接安全操作规程。这是学生进入实习车间的第一课题,通过事故案例和视频播放等形式,让学生知道安全操作的重要性,让他们自己重视安全操作的必要性。

第二,采用分组管理。每个组的成员相互监督,如果出现违规操作的同学,本组的其他成员及时提醒 ,并给予纠正。

第三,老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不当之处,给学生进行示范,并纠正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错误。

第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每次上课前应做以下准备:首先观察工作场地是否有危险性的物品存在,场地要干净、整洁;开机前检查焊接设备是否完好安全;再次检查电源是否正常,有没有受潮或是否并联了其他用电设备;最后再问自己一句:“我还有其他没有注意到的安全问题吗”,如果确认没有任何安全问题,经教师检查无误后推闸施焊;焊后拉闸整理工具,清洁场地。指导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们:养成这样的习惯,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是受益终生的好习惯,要坚持下去,并带到以后的工作当中。

四、小结

焊接专业在学校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的操作能力明显得到了提高,安全教育方面也取得较好的效果,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焊接技能人才。现场教学突破了中职学生理论学习难的问题,实习车间强化训练为学生焊接技能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职技工学校班主任的教化艺术 篇4

关键词:技工学校,学生特点,班主任工作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 职业教育在全日制学校教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初中学生升普通高中与中职技工学校的比例现已趋于4.5∶5.5, 也就是说, 55%的初中毕业生不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而是要直接进入中职技工学校学习, 在获得一技之长后直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进入中职技工学校的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不仅文化成绩较差, 而且身上或多或少存在各种各样的毛病和缺点:有的行为习惯较差, 文明意识、公德意识较弱;有的自控能力较弱, 不守纪律、自由散漫, 经常违反校规校纪;有的自我意识较强,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责任、荣誉感弱等等。如何做好这些中低分、行为习惯偏激学生的教化工作, 不仅是中职技工学校需要思考的重点, 也是每一名中职技工学校班主任面临的十分具体而又现实的问题。

班主任, 既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又是班级的灵魂和核心。作为中职技工学校班主任, 面对这样的学生, 是放任不管, 还是不抛弃、不放弃, 让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成长为一个健全人格而又对社会有用之人?答案是肯定的。从笔者执教20年、担任班主任10多年的经验来看, 要做好这类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重点要把握规律, 严格制度, 活动引导, 点滴熏陶, 逐步教化。

一、把握规律, 增强教化工作的针对性

根据中职技工学校课程设置特点, 学生在校学习文化知识的比重不高, 主要以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为主。这种教育教学特点导致学生自由空间大, 业余时间多, 对于学生的管理, 大多数时间得靠自我约束, 而恰恰相反的是很大一部分学生缺的就是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因此, 作为班主任, 做好这些学生的教化管理工作, 除了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外, 还必须针对学生个性, 抓住其特点, 把握学生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的规律, 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一) 熟悉每一名学生, 获得认同感

熟悉每一名学生这是班主任的基本功之一, 尽快记住学生的姓名、主要特点, 不失时机点一点, 学生就会觉得受到关注和重视。尤其是新生入校, 需要班主任用满腔热情地关爱每一名学生, 用爱心去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作为班主任, 要清楚认识, 选择就读中职技工学校的学生, 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自卑, 这种自卑源自于下列因素、一方面, 受传统观念影响, 部分学生的父母期望孩子能升入普高就读, 结果未能如愿, 导致学生觉得自己无能, 不争气;另一方面, 部分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不理想, 加之行为习惯不好, 只要有一点过激行为都可能受到教师、家长的批评和指责, 很少受到鼓励和表扬。我们都知道, 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 而这部分学生如果经常得不到理解和重视, 便会慢慢地丧失自信心, 心理越来越脆弱, 有的会很自卑, 有的甚至会自暴自弃, 破罐子破摔。所以熟悉和了解每一名学生, 取得学生对班主任的认同, 架起师生间情感桥梁尤为重要。

首先, 及时召开班级民主生活会, 听取每名学生的心声, 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 肯定他们正确的做法和想法, 对他们的偏激行为和言论不指责, 而是理解宽容地加以引导;其次, 在开学两周内至少完成与每一名学生的面对面交流、谈心一次, 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实思想, 了解每名学生的个性特点;第三, 尽量与每名学生的家长见一次面或进行一次电话沟通, 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了解每名学生的成长历程, 建立起每名学生的成长档案, 特别要对单亲家庭、贫困家庭, 以及留守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通过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用真爱和付出赢得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 为下一步班级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 抓住工作节点, 有计划、有目的做好教育引导

结合整个学期的教育教学规律, 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首先, 抓好开学工作。主要是收心教育, 使每一名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每一名班委干部进入工作角色, 同时, 狠抓常规工作, 对违规违纪的学生加大处罚力度, 确保全班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轨道。其次, 抓好周前教育。每周日晚上, 学生到校后, 要及时清点人数, 讲评总结上周工作, 安排下周教育教学及班务工作重点, 提出目标和要求。第三, 注重经常性教育引导。坚持每月与学生家长进行一次电话沟通, 通报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让家长了解各个学生在不同时间段的思想动态, 对于有不良倾向的学生, 便于及时采取措施, 共同做好教育工作。第四, 开展阶段性教育。按月开展主题班会, 比如, 针对学生每周升旗仪式不佳的精神状态, 开展“国旗下的思索”;针对学生不规范的着装, 开展“美的追求”;针对学生不文明用语, 开展“让语言美丽动人”;针对学生铺张浪费, 开展“不光索取, 更应给予”等主题班会, 同时结合实际不定期开展专项教育, 如“环保节”、“母亲节”、“世界无烟日”等专项教育, 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一点点进步。第四, 抓好偶发事件的处理, 进入中职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低分学生, 自控力普遍偏低, 易冲动, 经常会发生与他人冲突现象, 提前做好预案必不可少。为了防止不良事态进一步发展, 对发现的问题根据预案采取措施立即制止, 并及时做好心理疏导, 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及这种错误行为将导致的不良后果。

二、严格制度, 增强教化工作的实效性

“木就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对于大多数中职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讲, 严格的纪律约束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期不可缺少的必修课。作为班主任, 在倾心关爱的同时, 一定要以严明的纪律, 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 点滴教化, 逐步养成。

(一) 选好班委干部, 延伸管理触角

班委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选好配强班干部, 对学生的教育、对班级的管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确定班干部时, 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特长, 民主选取, 把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学生推荐到班委干部的行列。同时, 要特别注重班委干部能力素质的培养, 如每周一下午放学后, 定为班干部培训会, 端正班委成员思想, 开展班委述职, 指导班委拟定阶段性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 实行班委定岗负责制, 成立班级自治委员会, 对班级出现的常规问题, 由班长牵头组织全体班委讨论, 并将讨论的处理意见交班主任把关, 在取得班主任的同意后, 由班长执行, 全班监督。

(二) 建立与完善班规, 实现科学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 组织班干部认真讨论, 制订符合班级实际的规章制度。同时, 要抓班规的落实。组织学生讨论、学习, 让班级管理制度深入人心, 教会学生懂得“什么是自由, 什么是不自由”, “什么是尊重, 什么是珍惜”, “什么情况下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什么情况下应该主动承担责任”等, 这样, 以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促进班规的有效落实。

(三) 注重环境熏陶和励志教育, 强化日常养成

一方面是营造良好的教室文化。利用教室的黑板, 抄写名言警句或文学、哲理片段感染学生。比如为鼓励学生自觉参加锻炼, 在黑板上写下了奥林匹亚山上的名言:“你想聪明吗?跑吧!你想健康吗?跑吧!你想长寿吗?长跑吧!”;“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文明其精神, 野蛮其体魄”, “快乐总动员, 运动加油站, 我健身, 我最棒, 我健康, 我舒畅, ”可以使不少学生主动加入锻炼行列;当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遭遇挫折时, 可写下“失败可能是变相的胜利, 最低潮就是高潮的开始”, “人的一生充满坎坷, 人生何所贵, 所贵在始终”;当学生违规违纪时, 写下“人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 “羞色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羞色阻止人们走向卑鄙”。另一方面构建优雅、健康、和谐的寝室文化。人创造环境, 环境反过来育人, 古代文人雅士都喜欢给自己的住室、书斋起一个雅号用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志趣和情操。为了和谐寝室关系, 化解矛盾, 每个学期可策划一次寝室文化建设比赛活动。主题如“我爱我家”、“快乐老家”、“雅居”等, 要求各寝室根据主题对寝室进行创意设计, 同时取一个雅号。学生们跃跃欲试, 创意大增, 引经据典, 不仅室名起得高雅响亮, (如取“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之意而名曰“弘毅居”;取“弃燕雀之小志, 慕鸿鹄而高翔”之意而名曰“远志室”;取“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之意而名曰“行慎居”;取“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之意而名曰“无涯居”等等) , 而且室内设计非凡脱俗, 走进寝室, 就会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气息, 不用反复订室规, 讲纪律, 讲要求。文化的熏陶胜过一切苍白无力的说教语言, 一时间, 班级里不仅多了好学之风, 而且多了儒雅之风, 学生间少了摩擦, 多了珍惜。

三、活动引导, 增强教化工作的趣味性

中职技工学校的学生大都十六七岁, 活泼好动, 善于接受新事物, 不喜欢呆板的教育。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注重方法, 寓教于乐, 在丰富多彩教育教学活动中, 启迪学生、净化学生。

(一) 注重读书熏陶

利用读报课时间安排美文欣赏, 精选《读者》、《意林》、《青年博览》、《中国青年》等杂志上的励志文章、优美散文、小小说等, 由班主任领读或班干部、全班学生轮读, 一方面培养学生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 另一方面, 锻炼学生们上台读书演讲能力;除此之外, 每周日和每周四晚读报30分时间开展两次齐诵励志名篇活动, 要求学生精神抖擞, 个个端坐, 目不斜视, 朗声齐诵, 声情并茂。既为自习课提炼精神, 又使学生日复一日得到熏染, 一举两得。为进一步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健康豁达的人格, 每学期向学生推荐励志书刊, 如《苏东坡传》、《超越自我》、《优秀企业家模范事迹》等, 其中, 还应推荐关于习惯养成的书刊, 如《细节决定成败》。同时指定班委干部定期购买各种优秀书刊, 供全班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开阔心胸, 砥砺品格, 富有信念。

(二) 注重音乐净化

音乐是灵魂的镇静剂。课间欣赏轻音乐, 既是休息, 也是学习。美的东西是很难让人拒绝的。每周三读报课上, 有时为学生请来学校有音乐修养的教师, 教学生欣赏高雅乐曲, 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梁祝》、《二泉映月》等, 培养他们高尚的音乐情操。同时在“每周一歌”时间, 文娱委员安排学生们教唱一些健康向上、时代感强的流行歌曲, 如成龙唱的《国家》、周华建的《朋友》、郑智华的《水手》等, 在教唱之前, 先组织学生聆听, 再齐诵, 然后再教唱, 每教一首新歌, 都给学生们讲讲歌曲的含义以及创作背景, 这样就更容易让学生唱出情感, 受到熏陶。在每一年的“12.9”大合唱比赛中, 都要精选歌曲, 精心编排, 轮唱、和声、齐唱《解放区的天》、《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五月的鲜花》等革命歌曲, 既是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更是美育、心育。

(三) 注重活动感染

积极开展打球、书法、手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更重要的是平衡学生心理,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乐趣, 受到熏陶, 找到自信。中国有句古话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每个学期初, 根据全班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 将其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 按照班级学期发展目标, 在不同的时间段开展不同的比赛。比如春天里开展亲近大自然植树活动, 以寝室为单位展开育苗、护苗比赛;冬天里组织全班开展打球活动, 每学月组织一次不同项目的比赛, 如十月份乒乓球、十一月份羽毛球、十二月份篮球等, 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运动细胞, 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提高他们的集体凝聚力。一年一度的学院冬季运动会上, 学生们总是捷报频频。

中职技工 篇5

《中国教师》:杨老师好!我了解过一些中职生, 他们觉得在学校学不到太多的知识, 因此学习技能的热情并不高, 您所在的学校情况怎么样?

杨八妹:这不能一概而论, 这样理解会有些片面。我觉得这与学习知识的方式有关, 有些知识可以在课堂的学习中获得, 有些却需要在“做中学”。我接触到的很多技校学生, 在初中时学习热情的确不高, 进入技校后, 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认为这可能有几个原因, 首先他们年龄大一些了, 也懂事了。其次, 也与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学习氛围有关系。

《中国教师》:职业院校的学习氛围对他们的影响表现在哪些地方, 为什么会让他们有所转变?

杨八妹:首先他们所处的群体发生了变化。个别学生在初中阶段可能会有一些自卑, 但换了一个新的环境, 就会有新的激情。其次是因为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所不同。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太喜欢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下, 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 经常会睡觉、开小差、玩手机, 而职业教育“做中学”的教学方式, 要求他们动手, 同时也有非常明确的任务需要他们去完成, 他们自然就比较投入了。另外, 我们的课程设置比较接近生产实践。打个比方, 很多学生都害怕英语, 但到我们学校, 英语就变得很具体, 是看得见的, 它变成了一种需要, 所学的知识实用性比较强。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基础课都更多地体现实用性, 这是能吸引他们的地方。我们的课程建设基本上与企业要求有很大的关联, 这也是读技校的学生们最关注的东西, 有关注就意味有兴趣了。同时我校也开展了以职业为主体, 岗位能力为核心, 职业发展为目标的职业认知、职业培养、职业实践“三段式”教学模式改革, 体现“现代学徒制”的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并形成不同阶段的教学策略。这些教学模式改革得到教师、学生和企业的认同, 培养出不少受企业欢迎, 在各自岗位中发挥骨干作用的学生。

《中国教师》:学生实习是技校很重要的工作, 你们学校的实习是学校的教师带着学生到企业当中实习, 还是学校有自己的实习基地?

杨八妹:实习是分模式的, 中职学校针对不同的专业有自己的实习基地, 学生有自己的工位。一个人或两个人完成一项任务, 学习任务明确、责任清晰。另外, 教师也会带学生到企业中进行短期的“随岗实训”, 借用企业的岗位让学生学习相关的项目内容, 在两周或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当然, 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技术等级有关, 不同的等级, 实习内容也不尽相同。如果是中级工的学生, 就采用短期“随岗实训”的方式, 学生在各个岗位上轮流训练。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了解每个岗位的操作流程, 同时也加深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随岗实训”是由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的。另外, 还有一类是 (预备) 技师, 主要采用深度校企合作的方式完成实习。他们已经完成了中级工和高级工的技能等级阶段, (预备) 技师阶段的实习主要是在企业完成。技师的来源有两种, 一种是学校生源, 在高级工的基础上发展的, 培养的模式是校企合作。另外一种来源是企业的员工, 通过职业学校的相关专业的培训, 提升技能等级。

《中国教师》:关于中职生的招生情况, 可能不同地区表现也不尽相同, 具体到广州来说, 那里的中职学校招生容易吗?

杨八妹:广州中职学校招生相对容易, 不存在招生问题。原因可能有几方面:一方面国家免学费政策和国家助学金政策对贫困地区的学生是一种鼓励。另一方面广州的技工学校教学改革做得很深入, 学生的就业相对比较理想, 就业与招生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比如, 学校的毕业生到一个单位后, 表现优秀, 该企业会来学校继续招工, 这就形成学校的口碑。其次是因为学生觉得在学校能学到知识和技能, 也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学生自然会把自己的同学或亲戚介绍过来, 这是生源的很大一部分。当然, 广东地区企业对学历不是第一衡量标准, 能做才是企业的价值取向, 我们有很多学生成为企业的“设计部经理”、“生产部经理”、工段长、班组长等。这也是学生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

《中国教师》:校企合作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国家并没有明确的政策来保障这一行为, 一般都是学校自己来探索, 那么学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方面有没有什么困难?

杨八妹:我们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开展得较有特色, 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认为校企合作对学生的培养很有必要;另外现在一些开拓性的企业已经发现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来说是有帮助的, 这其实是校企双赢的一种状况。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发现人才, 他可能会留下一些对他们的发展有帮助的人才, 另一部分人可能到其他企业工作, 但他还是会与这个行业有一定关系, 这是企业的人脉积累。在这当中, 企业扮演了半个“母校”的角色, 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 这里既是企业, 又是学校, 企业培养了他, 建立了感情。同时, 一些开拓性的企业需要人脉积累。这种合作使得学校培养了人才, 企业得到了人才, 实现了人才的优质就业, 这就是校企合作的双赢。

《中国教师》: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 去企业实习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实习效果却千差万别。以前看过一些新闻上说技校学生进入工厂后也不会操作机器, 这反映出至少有一些实习的效果是比较差的, 您认为原因在哪里?

杨八妹:学生实习的效果差, 并不仅仅是学校或企业的责任。第一步学校要进行调研, 什么学生去什么样的企业, 学校应该弄明白。这个调研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技术的调研, 一方面是岗位的调研, 这些岗位是否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对接。第二步就要跟企业洽谈, 共同制订学生到企业后的实习计划和技术方向, 共同引导。第三步, 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 不能把学生完全交给企业。因为他们还是学校的学生, 学校一定要跟进。学生出现的问题是变化的, 我们就要随着学生情况的变化不断解决问题, 这就是引导的过程, 要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专业上去。职业学校不可能教给学生最先进的技术。在技术方面, 市场肯定会比学校快一步, 我们需要把他们引导到这个行业中去。所以要对他们进行现场管理和专业引导。在学生实习过程中, 前期调研是最重要的, 企业的岗位与学生的专业一定要对接好, 这样学生才能学有所用,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国教师》:在学生实习当中, 实习教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吧?

杨八妹:是, 实习教师相当重要。但同时还必须有学校的专业教师做技术理论的指导, 企业的师傅做技术指导。同时, 我们还实行班主任责任制, 其中有两个班主任, 一个是学校的班主任, 另一个是企业的, 大家合作, 一起进行现场管理。学校的班主任主要关心学生的生活, 企业的人员主要针对学生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工作表现, 这就是“双班主任”、“双导师”制。

《中国教师》:师资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在学校当中也存在着一部分教师, 他们没有在企业当中工作过, 但也在给职业学校的学生上专业课, 这样会存在什么问题?

杨八妹:现在职业学校的师资问题确实较大, 培养一个职业院校的称职教师需要很长的时间。这还要回到现代学徒制上, 在我看来, 它不仅指教师带学生, 其实老教师带新教师也是当务之急。因为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既要有专业技能又要有教学经验, 专业技能可以在学校的学习生涯和企业实践中学到, 而经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如果老教师可以带新教师, 向他们传授经验, 这也可以帮助他们成长。这也是一个值得关心的话题, 因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是教师范畴中最辛苦的人群, 他们的工作量比较大, 包括教育教学、教研和自身知识的提升。

《中国教师》:中职学校的教师负担确实很重, 那他们现在的个人处境怎么样呢, 比如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状况等有没有提升?

杨八妹:中职教师与以前相比是有所提高, 总趋势是好的。收入和地位都比以前好了, 但中职教师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学习时间, 他们太缺乏学习时间了, 但他们又必须去学习。每个人去做一件事时, 都会发现自己有一些东西是贫乏的, 希望自己能有一段时间去进一步学习。但是中职学校没有这个政策, 而且教师也没有时间。现在虽然也有一些培训, 但比例还比较小, 而且学习的时间也比较短, 这样是不够的。另外, 教师自己的规划也有问题, 我们需要一个部门对教师的成长进行职业和专业生涯指导。

《中国教师》:职业学校强调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吗?

杨八妹:学校非常重视这方面, 其实我们做了那么多的校企合作就是在帮助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这方面, 中职学校做得还是比较好的。我们会建议并推荐学生毕业后到与专业相关的、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岗位, 并为他们分析这些岗位目前的状况、它的收入、将来的发展空间, 以及胜任工作应具备的条件。这些建议的依据是职业教育的教师所做的调研。关于这方面, 好多技工学校都做得非常好, 不仅仅是我们学校。我们会带学生到企业去体验, 当然, 学生还要有技能方面的提升。当学生在企业中遇到问题向学校教师求助时, 我们也会给予一定的指导。技能的提升、学业的提升、技术难题的探讨, 我们都会提供帮助。不管学生毕业多少年, 回到学校后我们都会帮助他们。

《中国教师》:职业学校的教师, 尤其是教专业课的教师, 他们的理论基础很重要, 但同样实践技能也很重要, 您觉得如何才能保证教师拥有这两方面的素养呢?

杨八妹:教师本身有自己的专业背景, 专业水平的提升有两个途径, 首先通过自身的学习提高, 另外到企业学习和实践。一个专业教师必须了解他的专业对应的企业以及企业的发展趋势, 这是他提升自身专业的途径之一。另外有些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很高, 但教学水平不是很高, 这也需要提升。这些教师都需要学习时间, 否则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因此, 教师技术的提升, 主要依靠企业;而教育理念的提升, 就需要高校的帮助。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 教师也在提升自己, 教得比以前好了, 不能绝对地说教师理论方面很差, 或实践方面很差, 教师需要的是整体的提升。因为我们现在培养的是一体化教师, 要求教师具备这两方面的能力。

《中国教师》:您觉得对于中职学校而言, 从总体上来说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中职技工 篇6

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正处于转型期, 虽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各省市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不一, 但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家所认可。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专业建设之路, 需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特性, 要充分利用学校、企业、政府等有关部门的优质资源, 培养出适合企业、行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来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淮南技校汽修专业始建于2006年, 办学起点高、发展速度快、教学模式新, 2010年10月, 被安徽省人社厅认定为省级重点专业。汽修专业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先后与芜湖奇瑞汽车、陕汽重卡淮南专用汽车、江淮汽车、中化三建汽车修理厂、淮南市大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订单培养比例达42%, 校企合作业已初具规模。良好的专业现状, 为中职示范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2015年国家对第三批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验收的节点上, 通过两年实施中职示范校建设计划项目, 学校努力把汽修专业建成“品牌专业”, 一方面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优质技能型人才, 另一方面还可以使汽修专业走内涵发展之路, 走改革创新发展之路, 不断地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二、中职示范校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1. 建立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构建“行政、市场、教育”相结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陕汽重卡淮南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是淮南市政府重点招商引资企业, 公司成立伊始, 由市人社局牵头, 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 淮南技校成为该公司人才培养基地, 并就人才培养、考核评价、顶岗实习和就业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方案、规定,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 淮南技校被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局批准为“安徽省机动车维修人员从业资格淮南考点”, 承担全市乃至省内外机动车维修人员从业资格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市运管处制定《淮南市机动车维修人员资格培训考核办法》, 学校加强与汽车维修企业的密切联系, 对企业在职员工进行培训与考核, 进一步提高了淮南市机动车维修人员的技术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2. 试行“三证书”制度。

实行从业资格制度是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在全省范围内面向机动车维修企业推行的一项行业准入制度的举措, 淮南市运管处根据省局文件精神, 在对机动车维修企业、道路运输企业、汽车销售4S店审批、信誉考核等方面, 要求在岗员工持有相关学历证书和从业资格证书, 从事机动车维修岗位的员工同时具备相关工种中级及以上技术等级水平。汽修专业根据市运管处相关政策, 2012年9月, 在与“淮南市大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特别注明实行“三证书”制度, “三证书”即:毕业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汽车维修工中级) +机动车维修人员从业资格证书 (机修、电修、钣金、涂漆) 。这是汽修专业的首创之举, 学生可以在顶岗实习时就能持证上岗, 企业可以更加宽裕地安排在职员工进行培训, 该专业也可以运用这一模式与更多家知名企业进行合作, 可谓一举多赢。

3. 提升内涵, 校企合作层次深化。

(1) 构建“技能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立汽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对专业规划和发展提出建议。通过对安徽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有限公司、淮南鑫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和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走访, 根据反馈信息, 制定“技能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 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系列课程和教材, 并组织教学实施。贯彻“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思想, 探索实施适合职教规律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建立集“教与学、工与产”的多功能实训场所。探索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进一步推行“取证代考”的考试制度。建立校外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 确保顶岗实习行之有效;完善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服务制度, 对企业和毕业生进行满意度调查, 及时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修改和完善。 (2) 打造“理实一体、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名师工作室, 通过传帮带活动, 影响一批教师逐渐成为本地区课程改革的骨干, 发挥工作室示范辐射、专业引领、成长探索和教育研究的作用。通过赴合作企业挂职锻炼的方式, 进一步加快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引进、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优化教师队伍, 改变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现象, 进而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 校企合作让在校的教师能够深入企业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管理先进的工艺、方法和技术, 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能将企业的工艺、方法和技术及时地传授给学生, 学生能够直观接触到企业工作现实场景, 这对学生了解企业, 实现与即将从事的职业或岗位“零距离”对接大有裨益, 企业也将是最终的受益者之一。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打造一支“理实一体、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为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3) 建立“企业实景、教产结合”的校内实训基地。参照淮南江淮宾悦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生产、管理标准, 扩建了汽车维修、美容与装潢实训室;委托淮南市汽运驾校新建了模拟驾驶实训室和驾驶基地;与淮南宜修连锁合作, 建立了淮南技翔汽车修理厂, 做到了“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全按照企业、行业标准进行, 不仅能够满足对学生的培养和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而且还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这对于汽修专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中职示范校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果

1.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成立了汽车专业建设及教学指导委员会, 对整个专业规划和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构建了“技能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完成了3门精品课程、4门网络课程和3本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 配置了1门教学仿真软件, 进一步完善专业资源库的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监控, 学生获“双证书”率达到95%;“三证书”订单班级获“三证书”率达到72%。

2. 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了名师工作室, 在专业层面上发挥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推进了课程改革的进程, 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2名专业带头人和名骨干教师, 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所有专业课教师参与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发表论文著作共计11篇。

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签订校企合作协议8家,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开发了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专业课程和教材并组织教学实施, 建立了顶岗实习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和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制度, 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生和合作企业的毕业生及企业进行双向满意度调查, 满意度达90%以上。淮南技翔汽车修理厂拥有由顶岗实习生和专业教师组成的服务与管理团队, 秉承“真诚服务, 贴心关怀”的服务理念, 致力于成为淮南地区最具竞争力的汽车维修服务中心, 为有车一族提供了高质、快捷、贴心的服务, 赢得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机动车维修人员从业资格培训汽车维修企业一类18家, 二类6家, 三类45家, 年培训与鉴定达500人次以上, 一次性通过率达78%, 进一步促进了淮南市机动车维修行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成长与发展, 提高了维修人员的理论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和持证上岗率, 提升了汽车维修行业的技术水平与综合素质, 受到省、市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及社会的认可和赞许。

四、结语

淮南技校示范校建设紧紧围绕着“内涵、特色、创新”的要求, 努力在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评价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重点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校企合作进行建设的。

由于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的特点, 各中职示范校建设都会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 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示范校建设的逻辑起点,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 来完成示范校建设的各项指标。淮南技校汽修专业正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点, 结合自身实际, 整合各种优质资源, 以中职示范校建设为契机, 把汽修专业建设成一个以“汽车维修”为中心, 辐射“汽车驾驶、汽车检测、汽车营销、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机动车维修人员从业资格培训考核”等多方向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摘要:中职示范校建设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 它涵盖建设的背景与基础、建设的思路与目标、建设的组织与保障、建设的实施与进度、建设的经费与预算。其中, 最为重要的是以“内涵、特色、创新”为核心的重点专业建设。目前, 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 本文以安徽省淮南技工学校 (以下简称:淮南技校) 汽车运用与维修 (以下简称:汽修) 专业为个案, 探讨基于校企合作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以下简称:中职示范校) 专业建设。

关键词:中职示范校,校企合作,汽修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Z].教职成[2010]9号.2010.

[2]周俊.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战略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9) .

上一篇:移动阅读环境下一篇:安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