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院

2024-05-04

技工学院(精选九篇)

技工学院 篇1

基础教育是每个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的起点, 所以基础教育给每个学生的教育范围应该是广泛和影响深远的, 要突出体现在确立人生目标、职业兴趣、了解自我特点、探究社会分工等多方面。在现时的基础教育中, 过多地强调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育, 把职业规划作为基础课程有所忽略。

(一) 对职业探索期的迷茫

在我做应届毕业生调查和跟踪工作中, 有60%的学生不想从事自己专业的工作, 20%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而且不想再深入学习自己的专业, 只有不到10%的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和专业感到满足和感兴趣。结果反映, 许多技工院校的学生在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由于九年义务教学中不包含职业规划教育, 学生在面临专业选择时, 对社会需求和职业要求不了解的前提下, 缺乏对专业及职业缺乏选择能力。专业的选择同时也是职业选择的开始, 如果在一开始选专业的时候就选择错误, 必定会影响将来对职业的定位和发展, 浪费的是3年学习专业的时间。如果因为开始的时候选错了专业而一错再错地就业, 那就不光是浪费几年的学习时间, 还可能是浪费一辈子的兴趣与爱好去完成一个错误的选择。

(二) 自我探索途径的忽略

由于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缺乏对学生自我个性的培养, 学生通常都不了解自己的能力类型和职业兴趣, 不懂得从小建立自己的职业意识, 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累积经验和能量, 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职业定位。有一些学生都是毕业以后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兴趣与能力, 从新调整自己的职业理想;但仍有很大的一部分学生, 依然迷茫在职业定位的思考上, 造成了毕业以后迟迟不肯就业或是随便就业, 这部分学生都很难在自己已学的专业上有所发展和进步。

(三) 社会生存经历的不足

技工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技术的基本技能, 按照社会对职业的要求对学生开设专业的技术课程, 以专业技能掌握为首要任务。但对于促进学生思考人生道路和探究职业兴趣方面仍有不足, 通常是等到学生毕业以后才发现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只是一小部分, 不以满足工作的全部需要。学生刚毕业本来就像似一张白纸, 需要社会和企业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和机会, 但同时也要为学生自我做好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 在面对职业岗位的时候, 要有从低做起, 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在自己的岗位上创业等的思想准备。

(四) 对自我人生规划的缺失

人们受社会生存条件的限制, 当初选择的专业往往不能改变, 因专业选择错误常常成为人们的终身憾事。但如果能在选择专业之前就对自己的人生作出规划的话, 这种遗憾就可以大大避免。如果在刚进入技工学院的时候就已经让学生了解职业、了解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设立人生目标, 围绕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出一个初步的职业规划, 再针对性地进行人生和职业指导, 使学生在刚步入学校时就已经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 在进入社会前, 已经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这显然是一种让人受益终身的教育。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技工院校的实施

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放在技工类学校的基础教育, 是社会形势和需要的重要推进。让学生在学习专业之前就为自己的职业道路做好准备, 明确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 不断深入了解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了解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评估;毕业后能了解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 做好职业定位, 寻找适当的空间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潜力, 完善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为技工学院的终身就业服务做好充分的前提准备。

(一) 职业规划应当作为基础教育进行

技工院校都开设了毕业生职业生涯教育, 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指导, 企业顶岗实习培训等专业的职业指导。学生也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 有意识地寻求此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但在推行终身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中, 仅仅依靠前面几项的职业指导教育, 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面对在社会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和多变的形势, 只有在最基础的教育中加强职业规划指导, 在学生自我认识的基本层面上作出教育引导, 才能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追求, 清晰社会的需要和完善自我满足企业的要求, 对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起到真正的作用和影响。

(二) 职业规划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职业生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也是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特点, 服务于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就业指导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入学后第一时间接触他们的条件, 积极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 明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学生一旦明确了自己的兴趣、优势和潜能, 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能做什么, 他的主体意识就被唤醒, 成就事业的热情就被点燃, 努力学习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动力就会形成。因此我们要引导和促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随着年纪的升高逐渐调整自己的规划, 以免出现毕业时盲目找工作或者对自己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犹豫不决。

(三) 职业规划应重视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不仅从事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 更应该关注社会需求, 关注个体的生活环境的需要。以社会需要来帮助学生选择职业定位, 确定职业理想, 使其个人的专业、兴趣和优势与社会需要很好的结合起来, 从而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以个体生活环境需要来帮助学生懂得生活, 培养包括从事家庭生活、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在内的各种实用知识和技能, 从而涵盖了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技工院校应多举办一些实用性强, 有利于学生将学校的学习内容与未来的职业生涯相结合, 并从中发现自己的职业倾向与工作能力倾向, 有助于学生在关键时刻正确选择专业和职业。发达国家的教育注重联系社会生活, 强调中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适应社会、职业与家庭等各方面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曾准.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若干问题[J].科教纵横, 2009, (5) .

[2]资料搜索网.调查报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EB/OL].

[3]刘艳霞.如果“选择”可以重来——专业选择与职业发展调查[J].职业, 2006 (8) .

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焊接技术学院 篇2

学校投资上亿元成立山东蓝翔建设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焊接塔吊、搅拌机、搅拌站等设备供学员实习。我院一直以三分理论七分实践的教学理念,以学生《零距离高质量就业》为培养目标,为把我焊接学员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创新《把工厂搬进学校》的教学模式,实习理论一体化,模块化的教学方法。

我院焊接专业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两年制中级技工、两年半高级技工,另开设电焊综合班、高特电焊班、电气焊全科班、无线电、机电、制冷、电工、手机维修等短期培训。

技工学院 篇3

第一,邢台技师学院牵头筹建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引领和推进技工院校创新转型发展(为创新工作部门办公室、宣传处负责)。

第二,学院实施“双引”(产教结合实体项目、行业大师)工程,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融合。引进行业资源、建立大师工作室10个,引进“校中企”产教实体项目5个。创新转型发展,建立现代技工院校发展新模式,加快技工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当地产业深度融合(为创新工作部门:校企合作处、教务处、相关系部负责)。

第三,实施全员教师岗位制度,推进全员转型培训。将掀起千名教职工“培训热”为(创新工作部门:教研教改处、教务处、组织人事处负责)。

第四,创新招生模式。与128所中学合作联姻,开办技师学院预科班(为创新工作部门:招生办、相关系部负责)。

第五,成立邢台技师学院产教集团(6个子公司),实施产教结合项目和后勤服务公司化管理。变后勤管理维修任务为教学典型工作任务,变后勤经营场所为学生实训和创业孵化基地(为创新工作部门:审计室、培训中心、后勤处负责)。

技工学院 篇4

一、“新闻技工”的涵义

“新闻技工”是指有一技之长, 具有独特新闻技能的专门人才。比如说专门的排版技术人员, 具有新媒体意识和技术优势的新闻策划、制作、推广人员, 专门视音频制作人员等。“新闻技工”要有专长, 有一技之长, 主要是操作型、技术型的人才。比如数字技术、全媒体出版、虚拟演播室的采编播等。知识型人才和技能实践型人才培养, 这是传统新闻人才和“新闻技工”最大的区别。以媒介融合为界限, 新时期的“新闻技工”在技术和素质修养方面的要求更高。

二、“新闻技工”出现的背景及培养必要性

在人们眼中, 新闻传播行业是一个很光鲜的职业种类。但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扩招, 造成目前新闻传媒类的本科人才供大于求的现状。许多新闻传媒专业的毕业生不得不转行从事销售、管理、市场策划甚至其他行业中谋生。即使进入新闻媒体工作的学生, 也被视作“新闻民工”, 干最低级别的体力活。反观一些高职院校, 办学风风火火, 技能在身的毕业生提早都被用工企业一抢而光, 这和本科专业的情形大相径庭。

在我国诸多本科层次高校里, 树立“新闻技工”这一培养专业人才理念的高校却鲜有耳闻。笔者工作所在的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是重庆市唯一一所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新闻传媒专业人才的公办二本院校。学校对新闻传媒类的教学设备配置投入一直不遗余力。从最初的板书教学, 电视教学, 到投影教学, 到今天的互动式多媒体教学, 比如最新的电子白板, 交互智能平板机、语音录音室、电子编报室、剪片室、虚拟演播厅等。一直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教学系统的每一次升级换代, 都是由新闻传媒类教学的内在需求推动的。结合国内外新闻传媒类教育教学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未来的新闻传媒类教学, 日渐向以数字化、网络化、健康化及人性化为基准, 同时兼具简单适用、经济大方、互联互通等可操作性要素方向发展。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新闻传媒行业越来越需要既精通新闻传播规律、又善于掌握各种媒介技能的“新闻技工”。因此, 学院的两个相关专业:广播电视学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以重点培养新闻采编、专业制作、推广人员、专门视音频制作人员等为主。“数字信息时代影响了人们的文化生产、生活, 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文化的传播、文化交流、文化发展也发生了变化。” (2) 学院积极开拓办学视野, 树立新的育人观念和培养目标, 放眼到整个文化产业, 注重技能操作人才, 比如设立学院电视台、广播站、校园演播厅, 并和涪陵本地的《巴渝都市报》、涪陵电视台等媒体共同搭建学生就业实习平台。学院每年都激励并组织广电新闻专业学生参加“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 并多次获奖。

三、高校如何培养优秀“新闻技工”

(一) 夯实理论基础

首先, 学生要掌握扎实的新闻理论。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 (3) “新闻技工”虽侧重于技术层面, 但也需要掌握扎实的新闻理论知识。理论是实践的前提, 只有掌握了理论, 才能理论指导实践, 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媒体融合的形势下, “新闻技工“需要以“技”立身。现在的许多电视节目都是采、编、播一体, 比如《鲁豫有约》、《非常零距离》的主持人都是在担任主持人的同时, 还负责栏目的编辑, 为了达到栏目的整体效果, 在完成自己工作环节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全局。

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人才?这是值得高校相关人才培养机构和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共同深思的问题。从而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作出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全国开设新闻院系的高校共800多所, 新闻传播专业学生 (包括本硕博学生) 近25万人, 高校新闻院系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分析当前新闻传媒高等教育的现状, 部分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有民主思想, 无党性意识”, 部分学生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政治觉悟不高;“有饭碗意识, 无新闻理想”, 部分新闻专业学生仅有职业意识、害怕丢饭碗, 但缺乏新闻理想;“有常识, 没有学养”, 平时积累少, 看问题缺乏深度、广度与宽度, 不能全面地分析问题;“有小技巧, 无大视野”, 虽然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 但由于自身知识面过窄, 对传媒界普遍性问题、热点问题不了解;“有愤世嫉俗, 无责任意识”, 有些学生往往愤世嫉俗, 盲目抨击社会, 却缺少社会担当, 无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新闻传媒专业有效的办学模式是具有实践导向的“新闻技工”模式, 比如:长江师范学院文新学院新传专业本科生专业课就十分具有实践导向功能, 如开设的一些专业必修课程《广告创意与艺术鉴赏》、《记者形象管理》、《网络舆情研究》等。”这些课程的开设, 无疑能够促进同学实践经验的丰富, 增强同学的竞争力。

其次,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俯下身子, 与学生平等交流;以学生的视角重新审视书本知识, 重新解读和传播书本知识, 尽最大努力把每一堂课讲得生动有趣, 不仅传输知识, 多渠道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而且传播做人的理念,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广播电视传播事业和其它传媒产业发展的需要, 培养掌握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和广播电视传播技能, 既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新闻专业素养, 又能广泛运用新媒体传播技术, 能在广播电视及其他新闻宣传部门、企事业单位、网络媒体, 从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节目策划、节目制作、节目主持、新媒体传播设计及信息宣传与传媒管理工作的应用型新闻专门人才。学生主要学习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接受电视摄像与视频制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编导、评论及播音主持、节目策划、媒介经营管理的基本训练, 并注重人文素质为底蕴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形成以广播电视新闻学为主导, 相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支撑的知识体系, 具有在广播电视、网络或报刊等新闻媒体中整合运用调查研究、节目策划、采访、制作、编导、评论及经营管理的综合业务能力。同时, 还要求学生深入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 锤炼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

(二) 强化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这一词最先是由西方传播学者提出来的, 因为随着媒体发展对受众的影响越来越大, 如何培养大学生更好地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和利用信息也逐渐倍受关注。“媒介素养在英文里的解释为具有看书、识字等的能力, ” (4) 其实媒介素养在传播学里更多的代指着对现代媒介的掌握程度。“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 (5) 概括为媒介素养的4个基本要素: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笔者于2013年10月份至2013年11月份, 在长江师范学院以“在校传媒专业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为主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与播音主持专业在校学生。采取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 共发放问卷100份, 收回87份, 有效问卷80份。其中大一学生占10%, 大二学生占30%, 大三学生占42.5%, 大四学生占17.5%;男生占42.5%, 女生占57.5%;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占12.5%,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占67.5%。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表一、二:媒介使用情况的调查统计

把大学生对各种媒介的利用情况进行排比, 由高到低依次为:手机、电脑, 电视、报纸杂志、广播;而每天所花费的时间排序为:手机、电脑、电视、报纸杂志、广播。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在众多媒介中, 同学们对网络的使用最为普遍, 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达5小时以上, 而对广播的利用程度最低, 平均每天收听不足15分钟。 (见表3)

从问卷的数据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大多数的情况下, 许多大学生接触媒体仅仅是为了娱乐或者打发时间, 表现在聊QQ, 看电视, 发微博, 聊微信, 看电影、电视剧、各种综艺节目或者搞笑视频, 乐此不疲, 很少主动参与媒介实践。缺乏专业的媒介实践能力的培养, 操作技能差, 探索学习、开发型的媒介技术教育还存在盲点, 媒介素养未能成为新闻传媒类大学生普遍应有的基本素质。因此, 学院在教学引导和媒体实践环节中明确了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学生从海潮般的信息中获取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信息。不仅要具备媒介素养的获取信息能力、分析信息能力、评价信息能力和传播信息能力, 还要具有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结语

针对高校新闻传媒类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长江师范学院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倡导的“新闻技工”培养模式就开出了针对性建议———处理好4组关系:杂与专、深和浅、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市场。分别强调培养准新闻人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 亦要有扎实的新闻专业功底;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亦要积极参与实践;培养有探究精神和较强的调查能力;性格好, 有智商也有情商, 善于与人沟通的“新闻技工“。人才培养不仅要把握课堂, 亦要面向社会, 以市场为导向, 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绍芹.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建本科的培养方案[J].青年记者, 2011 (2)

[2]王继春.谈新闻记者的文化知识素养[J].青年记者, 2003 (3)

[3]石研.新闻工作者职业压力及应对策略[J].今传媒, 2007 (3)

[4]赵泰靖.谈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时代报告, 2011 (2)

[5]刘翔明.论党报新闻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J].新闻爱好者, 2010 (3)

[6]沈俊法.记者心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3

[7]沃尔特·福克斯.新闻写作报刊记者指南[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4

[8]吴锦才.怎样当新闻记者[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5

技工学院 篇5

江西铜业高级技工学校

概况

鹰潭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由江铜校区和鹰潭校区组成。学院具有开办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20余年、中专教育50余年的历史。校园总占地面积1000余亩,拥有教学楼、培训楼、实验楼、综合楼、塑胶田径运动场、风雨球场等齐全的教学设施;以及新建学生公寓、餐饮中心等生活服务设施。校园环境舒适宜人、树木成荫,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5%。入学咨询热线:*** 微信手机同号

学院【江铜校区】即江西铜业高级技工学校,是中国特大型企业——江铜集团创办的国家重点技校、江西省骨干技校。学校创建于1978年,是以培养高等学历教育(本科、大专),高、中级技能人才为主,同时集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再就业培训等为一体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00余名,教师中70%以上具有高、中级职称,并拥有一批国家及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拔尖人才,已形成了以高级讲师、技师为主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坐落在贵溪市城南区,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校园占地面积523亩,拥有固定资产1.5亿多元。教学和生活设施完善,设备先进,建有计算机教学网络、多媒体教室、教学大楼、标准室内外体育场、学生食堂、学生公寓。拥有一流的机械、电子、电工、化工、选矿、金工、数控、钳工、电焊、汽修等实验实训场所。现有在册生3000余人。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素质及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理论教学与操作技能并举;坚持道德情操和职业技能教育并重,着力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建校三十多年来,学校以服务学生的理念,立足江铜集团,面向省内冶金集团、钨业集团等大中型企业,辐射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比亚迪公司、美的集团等20多个优质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和就业基地,先后培养了16000余名优秀人才,大多数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的骨干,深受用人企业和社会各界好评。被贵溪市人民政府授予“职业教育示范基地”称号,并多次荣获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先进技校等荣誉称号、江西省治安先进单位、江西省园林化单位等荣誉称号,并成为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教学特色】

1、注重技能培养,全省独创“一体化教学”模式,即文化理论与实践实训在同一间大教室上课,教室三分之一的空间为理论课所需的桌椅教具,三分之二的空间为实践实训的器械及场地。(点击了解:什么是一体化教学?)

2、以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制定专业教学内容和计划;

4、注重思想品德培养,强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5、教学考核体系完备,采取学生评教、督导听课、同行听课评教等多种方式,实现监督和评价;

6、校内建有一流实验实训场所,并与江铜集团及其他省内外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广泛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与工厂“零距离”对接。【管理特色】

1、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2、实行班主任“星级”管理,加强校风、班风建设,注重学生品行,学习成绩等综合素质培养;

3、宿舍半军事化管理。配备了保安和宿舍管理员及安全监控系统,每晚班主任查房,校领导值班,确保学生安全;

4、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来我校就读的学生可申请享受国家助学金补助。

5、有完善的特困生补助制度。【就业特色】

1、新生与学校签订《推荐就业协议书》。完成学业,身体健康的学生保证100%推荐就业;

2、确保就业企业具备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3、除满足江铜集团自身需求外,学校还与江西省冶金集团、钨业集团及省外宝钢集团、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美的集团、丰田汽车集团、宁波金田集团等数十家中外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可靠的就业渠道,为各专业学生提供就业保障。

4、采取“学校推荐、双向选择,就业自愿”原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5、实行“实地考察、校内面试、专题培训、老师护送、跟踪服务”的推荐就业模式,可使家长放心,学生安心。

学校坚持“立足江铜,面向社会”的发展战略,累计培养了生产一线操作技术人才1600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已成为江铜集团及各类企事业单位技术、生产与管理岗位上的骨干力量。毕业生左立雄荣获1997年中国首届“中华技能十佳”大奖;此外,我校毕业生还有50多人分别荣获了“全国劳模”、“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江西省劳模”等国家级、省级荣誉;

江铜校区就业企业名录 l

江铜集团内部 l

省内、外

宝钢集团

(冶炼厂)贵溪冶炼厂、九江铅锌冶炼厂等

新余钢铁集团

(矿山)德兴、武山、银山、城门山、东乡、永平铜

江西钨业集团 矿等

美的集团

格兰仕集团

(铜加工企业)铜板带、铜箔、铜材、铜加工事业部

比亚迪股份有限等

技工学院 篇6

职业指导是指由指导者根据受指导者的个人与职业相关的背景, 围绕其本人提出的具体问题, 进行诊断、分析、评估、判断, 为其提供职业咨询、职业辅导、职场导航等服务, 共同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的过程。由于不同的人需要的职业指导不同, 因此职业指导有着非常广泛的含义。笔者以高等技工院校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以深圳技师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为例, 总结探讨高等技工院校提升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一、高等技工院校职业指导的现状

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 我国各类院校的职业指导教育总体起步较晚, 并且相对于教育部所属院校而言, 人保部所属的高等技工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则处于更加亟需发展的状态和发展阶段。目前高等技工院校职业指导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绝大多数学校设置了职业指导机构, 配备了职业指导人员。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较之前有较大幅度提升, 学生就业心理较之前逐步成熟。学校开始注重多种职业指导教育方法的结合, 但结合的手段较少。总体来讲, 高等技工院校职业指导还是流于形式, 缺乏时效, 主要问题有:对职业指导研究不够, 缺乏力度;认识仍显不足;职业指导工作内容单一, 科学性不强;缺乏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开展职业指导;忽视职业指导中的个别对待, 因材施教等。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在认真剖析的基础上, 总结先进院校经验, 寻找应对措施。

二、目前高等技工院校职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职业指导研究薄弱、职业指导相关课程不够规范化。大部分高等技工院校对职业指导的认识和定位不足, 只关注就业率, 导致了高等技工院校职业指导工作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找工作, 而忽视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 偏离了职业指导的目标。指导对象仅局限于毕业生, 忽视了学校中更广泛的非毕业生群体, 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呈现空白, 服务内容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职业指导课程只是做了表面工作, 不能深入的开展对职业指导教育课程的工作, 多数课程重理论教学、轻实践锻炼, 缺乏系统性、全程性和实效性, 缺少对学生的个案指导、全程指导等实践性教学内容。这种现状下的高等技工院校职业指导处在一种效率低效果差的状态, 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职业指导体系不健全、职业指导工作的参与度普遍较低。高等技工院校应该针对自身的情况, 建立良性互动的职业指导平台, 形成校内外沟通的渠道, 并且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参与到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中来。可是因为高等技工院校很多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 不能正确的看待职业指导的重要意义, 同时还认为这都是学校的事情, 认为职业指导与自己的教学工作无关, 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的教育应该由负责职业指导的老师来承担。所以就没有树立职业指导教育的思想, 不能够在自身的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渗透教育。

三、深圳技师学院经验对提升高等技工院校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的启示

深圳技师学院自2002年开展职业指导课程及相关教育以来, 经过不断研究探索, 学院职业指导教育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在全国高等技工院校具有示范作用, 笔者在此总结学院的相关经验, 以期对我国高等技工院校职业指导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 建立健全职业指导组织机构平台、规范职业指导相关课程

1. 建立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职业指导机构平台。

学院建立了包括就业指导中心、职业指导课程教研室、职业指导多功能咨询室及职业拓展中心等五种职业指导组织机构平台。其中, 职业指导多功能咨询室的建立和使用更是体现出“一流”和“示范”作用, 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标杆, 为学院公共课课程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一个现代化的坚实平台。

2. 规范职业指导相关课程布局和建设。

系统的职业指导应该融入在学生学习的整个阶段, 贯穿在学习、就业、职业发展生涯的各个方面。在课程布局和建设上, 将职业指导与相关课程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以确保职业指导的针对性。

职业指导教研室《职业指导》课程从2006年起采用五年一贯制模式, 克服了绝大部分高等技工院校仅仅把职业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的做法, 将相关课程较为均衡地分布在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阶段, 所有课程的周课时均为2课时。比较充分地实现了任课教师在教学和学生职业活动中全程跟踪 (如表1所示) 。除《职业指导》、《就业指导》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主体课程外, 相关课程也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 例如《德育》课把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素养和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在一年级学生课堂讲述。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道德教育, 在职业指导教育前期就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应用文写作》和《实用口才》则在表达沟通方面对学生实现自我探索、职场分析、人职匹配等职业生涯规划三个重点领域的突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 创新职业指导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间的广泛交流

1. 职业指导课程创新化。

职业指导课程是帮助学生设计规划职业生涯, 了解就业方针政策,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应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指导的相关理论, 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适配性的高低, 科学地使用测量工具, 帮助学生进行更好地自我探索, 强化职业意识。

为了强化学生对今后工作所必需的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的认识, 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相关工作和职场真实信息的了解,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学院公共课部职业指导教研室相关老师在各个系讲授《职业指导》关于职业意识的课程内容时, 加强与专业系沟通, 采用“请进来”的方式, 在相关系的大力支持下, 邀请优秀毕业生走进课堂, 结合课程内容, 通过讲座、学生现场访谈的形式, 与学生零距离接触, 畅谈他们的求职、工作经历, 分享他们的心得体会, 从职业人的角度, 给学生讲述本专业的行业发展前景、就业岗位及主要岗位的工作流程、企业对本专业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工作中必备的职业意识、职场中受欢迎的职业行为等, 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实践证明, 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进行职业意识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好。

2. 加强各学校教师间的交流。

学院职业指导教研室教师定期前往深圳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与咨询中心进行参观学习和交流活动。与深圳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与咨询专家就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维护、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作深入地交流与探讨。这些教研活动增强了校际交流, 在吸取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为全院的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寻求新的突破找到了新的途径。

(三) 以人为本, 全员参与

以学生为本, 尊重差异, 开展精致服务是职业指导的根本方法。为此, 学院每年在技能节都举行“赢在职场”职业意识竞赛活动。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由公共课部职业指导教研室负责。职业指导教研室《就业指导》课程教师作为参赛系教练, 负责参赛队员的选拔、辅导和竞赛组织工作。活动的对象是来自10个系的10个参赛队 (每队10人, 共100人参赛) 。活动通过三个阶段不同的职业意识拓展项目, 重点考核规范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选手的选拔由各系部分别推选产生。比赛场面宏大, 观众为全院师生。充分体现了全员参与的精神。

学院职业指导教育在效果与效率两方面均取得很好的成绩。从效果来看, 2013年11月13日下午首场校园招聘会成功举行, 这是学院整合院、系企业就业资源, 首次举办的全校性的毕业生校园招聘会。进场企业153家, 其中不乏世界500强和大型知名企业, 中国香港珠宝制造厂商会一次性组织了11家珠宝企业到会招聘。到会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600多个, 涵盖了金融、制造、交通运输、IT、珠宝、文化和服务等行业, 招聘的岗位覆盖了学院2014届毕业生的所有专业, 学院9个系近2000名学生进场应聘。这次校园招聘会受到了企业的高度赞赏和毕业生的热烈欢迎。企业纷纷表示, 该院毕业生在面试中表现出了较高的专业水准和职业意识, 毕业生整体素质高。从效率来看, 学院招生就业处关于2006-2009年度就业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 以劳动合同签订为标志的成功就业率基本达到100%, 就业稳定率超过60%, 工作满意率达到69%。, 显示出该院职业指导具有较好的效率。

四、结束语

高等技工院校是培养社会所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就业出口畅通, 人才培养工程才能有序地可持续发展。高等技工院校应当明确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 树立正确的职业指导理念, 提升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 帮助学生实现其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职业指导不仅是复杂的教育过程, 更是一项系统的工作。职业指导已经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之中, 但我们仍要清醒的认识到, 截至目前高等技工院校的职业指导仍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各种问题, 与完善、系统、科学的教学模式尚有很大距离。职业指导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有不断结合社会发展实际,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在实践中坚持总结、创新, 进行科学规范的指导, 建立良好职业指导的机制, 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 才能开拓出符合实际的职业指导之路, 才能更好地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摘要: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 高等技工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作用和意义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目前高等技工院校职业指导教育存在的问题, 文章以深圳技师学院为例, 总结了如何提升高等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的方法和思路, 以期对高等技工院校职业指导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技工学院 篇7

一、技工院校教师顶岗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 师资队伍来源影响顶岗实践的开展

目前, 技工院校的师资绝大多数来源于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本科生、研究生。以我校为例, 90%以上的教师毕业于本科院校, 少数教师是参加省市比赛获得优异成绩的留校学生。这种师资队伍基本没有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 都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学校教书, 而不是既具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这样的情况导致一线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无法向学生讲授企业所使用的实践技能, 存在理论和实践脱离、新技能新工艺与教学脱离、企业需求和教学内容脱离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危害是巨大的, 教师得不到企业一线的实践学习, 也无法通过其他方法进修提升, 那么要实现一体化教学就是空谈, 这也是目前大多技工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 使得“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步伐减慢。另外, 还出现社会少认同、政府少作为、办学少特色等现实问题。

(二) 校企看似合作、实质貌合神离影响顶岗实践的开展

技工院校与行业、企业联系不紧密, 形成“校企看似合作、实质貌合神离”的局面, 且大多数技工院校还未形成社会服务及科技开发的机制, 简言之就是“政府拼命催、学校难启动、企业没动力”!从实际情况来看, 大多技工院校也有成套的工学结合模式, 也有较为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规划, 也将顶岗实践作为考核教师的标准, 然而在真正的运行中, 无法按照计划安排教师到企业参与顶岗实践, 无法对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实现轮岗, 一切变成了纸上谈兵。

(三) 企业对一体化教师开展顶岗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从对部分技工院校的调研来看, 企业对培养“一体化”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原因是企业大多只愿意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对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认识不够;发展压力大、无暇顾及技工院校教师的培养;担心培养“一体化”教师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影响产品质量。

二、顶岗实践对一体化教学的影响

技工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担负着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 技工院校的毕业生是企业一线生产的主力军。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技工院校的学生较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来说更应该掌握企业第一线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而技工院校的教师便是企业一线和学生的桥梁。

(一) 未参加顶岗实践一体化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在我校推行一体化教学改革之初, 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各项制度尚未完善。一体化教师团队是由原有教师队伍临时组建, 这里面既包括纯理论教师也包括实习教师, 在授课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 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变成了理论教师只讲课程中的理论知识, 没有涉及任务操作部分, 实习教师只讲实习, 没有将理论知识与操作结合。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发现, 这和原有的传统教学没有区别, 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经过专家评估分析, 出现这种问题的直接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成为真正的“一体化教师”, 教师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 理论和实践脱离;书本知识和现场实践脱离;新工艺新技术和学生应知应会脱离。教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缺乏对口企业顶岗实践这一重要环节。

(二) 参与顶岗实践后一体化教学效果

我院根据实际情况, 在分析总结上一学期试点班授课情况的基础上, 学院颁布了一些一体化教师顶岗实践的相关规章制度, 并由院长组织联系了对口专业的相关企业, 签订了关于教师顶岗实践的相关合作协议。教师利用寒暑假以及实行轮岗的办法深入企业一线, 充分了解各专业工种的业务流程、岗位要求、知识技能等, 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 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技术技能。在完成每一阶段的顶岗实践后对教师进行考核、奖励并制定下一步的计划, 有步骤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完成, 保证了一体化教师顶岗实践的持续性。

教师顶岗实践的成熟和发展成就了优良的专业实践教学环境, 开发了具有行业特点和职教特征的精品课程, 在授课中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学生在评教中反映, 通过教师的讲授改变了传统先理论后实习的模式, 将理论实践有机结合并转化为课题任务, 使得学生兴趣大增, 提高了对专业的热爱程度。

三、技工院校教师顶岗实践方案

根据技工院教师顶岗实践中存在的种种困难, 结合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推行一体化教师顶岗实践的经验, 提出几点解决方法。

(一) 明确实践目标, 完善实践内容

明确技工院校教师参与顶岗实践的目标, 使得培训内容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连接。一体化教师顶岗实践不仅要与教学工作相联系, 而且能帮助其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和发展, 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难题, 从而提高教学水平。这就要求技工院校参与顶岗实践的教师对顶岗实践的专业课程具有选择权, 培训机构和单位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参与培训的教师, 在顶岗实践的过程中要提高内容的新鲜度、使用性和可行性, 彻底摒弃为晋级职称评定、应付上级检查、完成工作计划任务而参与顶岗实践, 应该使顶岗实践与教学连接, 使得培训真正做到服务教育、满足教学。

(二) 顶岗实践形式和途径灵活多样

根据我校数控工程系多年实践经验, 设立两种形式供一体化教师顶岗实践选择, 效果较为显著。一是在暑假前联系好企业。所联系的企业一定是与该教师所教授课程对口的企业, 在教师去企业参与顶岗实践前由教师提出期望培训的内容、时间和形式, 然后由企业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制定实践方案。教师在企业顶岗实践过程中全程跟踪产品流程, 学习先进工艺技术。这种顶岗实践, 学校会给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 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二是从企业聘请一线专家技术人员来我校为一体化教师举办讲座。通过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讲座使一体化教师了解企业发展, 和企业技术人员互动, 提出疑问, 共同解决。

(三) 增加顶岗实践机会

增加一体化课程专业教师参与顶岗实践机会的同时, 不能让一体化教师满负荷地从事单一教学工作, 应该将顶岗实践纳入教师工作任务中, 从而根本解决一体化教师教学任务重、业余时间少的问题。此外, 还要增加经费, 做好计划, 使一体化教师有序参与, 将顶岗实践覆盖面拓宽、将顶岗实践内涵延深。

四、顶岗实践在一体化教学中的示范性和引领性

教师参与顶岗实践对于教育教学的影响是显著的, 我校在推行一体化教师顶岗实践的过程中, 不仅仅进行教学教改, 还不断拓展, 将我校经验成果推广, 与兄弟院校学习交流, 互通有无, 共同进步。

(一) 顶岗实践是职业教学理念的新突破

通过顶岗实践活动的开展, 教师发现了书本知识与企业工作需求之间存在的鸿沟, 教学内容和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之间的距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后, 其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技能水平得到提升, 也更加明确了技工院校教改的方向和目标。

(二) 教师实践能力的新提升

通过参加顶岗实践, 教师对所承担的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新技术和新工艺、职业需求和专业技能有了深入认识。在顶岗实践过程中, 教师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沟通交流、取经学习, 提高了其推广和应用新技能、新工艺和新知识的能力, 从而实现了全面提高。

(三) 与兄弟技工院校交流学习

我校一体化教师通过顶岗实践锻炼, 迅速成长, 对教学改革出谋划策, 在学校的一体化课程改革中起到了带头作用。学校选派优秀的一体化教师去兄弟院校传授技艺、介绍经验, 将顶岗实践的过程、目的以及相关制度介绍给兄弟院校, 同周边地区技工院校共同成长。

(四) 寻找联合办学新伙伴、开辟实习就业新渠道

教师顶岗实践, 不仅加强了与原有联合办学企业的联系, 还拓展了新的合作伙伴:先后与徐航压铸、徐挖集团、徐州瑞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徐州昊天机械等多家企业初步达成联合办学意向, 为开辟实习就业的新渠道做好了准备。

五、总结

在参与顶岗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获得了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新技术的应用实例;参与了企业生产的整个流程, 对企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检测等有了深入研究;参与了企业的难题公关, 使得教师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这些教师的职业技能明显提高、教学水平突飞猛进、科研能力蒸蒸日上、职业热情高涨, 假以时日, 教师便可以成为学校骨干, 成为企业培训中坚力量, 通过努力使学校、企业和个人都全面受益。最为重要的是, 通过教师这个桥梁使得学生和企业之间实现了零对接。因此, 技工院校教师参加顶岗实践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在政府和学校大力推行一体化教学的同时, 各大技工院校越来越发现一支优秀的一体化教师队伍是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优秀的一体化教师队伍在一体化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是一体化教改的排头兵, 是一体化教学的基础, 是通过一体化教学培养出高水平技能人才的核心。本人通过技工院校多年的一体化教改实践发现, 顶岗实践是提升一体化教师水平的重要途径, 是关系到一体化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为例, 介绍技工院校教师顶岗实践对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顶岗实践,一体化,师资,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技工学院 篇8

一、制定计划方案, 明确教学目标

“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说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 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要靠优先发展、改革创新”“凡是阻碍人才培养的, 我们都应当改革”。对于技工院校来说, 一体化教学改革便是改革创新和发展的动力。

珠海市技师学院商务文秘专业开办于2002年, 14年来, 本专业按照文秘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要求, 坚持以培养技能为宗旨, 以实现就业为导向, 围绕现代社会对秘书人才的职业需求, 科学合理地规划课程体系, 不断推进专业素质教育, 注重强化训练学生的“三动”能力 (动手、动口和动脑能力) 和“三办”技能 (办文、办会、办事技能)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初步形成了专业特色。

(一) 制定一体化改革方案

笔者认为, 如果想更好地实施一体化教学, 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是关键。2010年珠海市技师学院被国家人社部列为“一体化课程”试点学校, 成为第一批示范校建设的学校。在学校示范校建设的引领和带动下, 2010年秋季学年, 现代服务系成立了商务文秘教改小组, 教改小组成员制定了一体化教改计划, 按照“一体化”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对文秘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 进行市场调研, 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 提取典型工作任务, 编写一体化工作页, 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文秘一体化教学改革, 从2010年至今, 历经了8个教学班级。

在教改的路上, 文秘专业“一体化”教学从单一课程训练向一体化教学体系过渡, 教学训练内容涵盖初级、中级秘书应知应会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2010年2月, 根据学校工作的有关部署, 制定出了《珠海市技师学院文秘专业一体化改革实施方案》, 并成立了领导工作小组, 可以说有了方案, 一体化改革顺理成章地进入到具体的实施阶段。

(二) 明确教学目标

一体化到底要改成什么样, 要取得怎样的改革效果, 最主要的改革目标是什么,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经过一个多星期的交流和思考, 根据国家政策方针, 我们最终确定了文秘专业改革目标———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文秘人才, 使之具备较好的个人整体素质, 提升珠海市文秘人员的整体水平和素质, 满足珠海专业文秘人才匮乏的局面。新时期, 一体化教学所培育的学生就是为了顺应市场的需求而产生的, 全面推进教学一体化改革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要、提高社会声誉、加快学校发展的成功之路和正确选择。

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适应性

魏征说:“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一体化教学是一项探索性和实践性的工作, 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由于它涉及面广, 前期投人大, 工作量多, 在短时间内不能顺利、彻底实施一体化教学工作, 又因一体化教学要做到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 因此不是所有专业课程都能顺利地进行一体化教学。

首先, 组织大批教师到一体化改革优秀的技工学校观摩学习, 其次, 安排全体教师撰写一体化工作页, 最后制定模块教学法。2010级文秘班入学后, 率先施行了一体化教学, 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活跃的课堂气氛, 得到了首批改革受益学生的好评。通过一体化教学, 不仅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而且学生通过实训操作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的理解, 充分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

三、采取多种措施, 大力推进一体化教学

(一) 采取多种措施, 加大投资, 完善硬件设施, 大力推进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使实习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既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 又能使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我校文秘专业积极调整教学思路, 加大投入, 不断完善文秘实习实训场地, 购买实训设备和实习材料, 采取多种措施, 大力推进一体化教学, 形成了学生乐学、教师愿教, 教和学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

(二) 培养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 没有“双师型”教师, 理论和实训还是分割的。“双师型”教师是教学行家, 也是生产好手, 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 我们采取理论教师下企业实践, 实习教师理论进修的方法, 大力培养一体化教学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文秘专业教师利用暑假到企事业单位 (泰坦软件有限公司、德瀚大酒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校办公室等) 参观学习, 亲身体验企事业单位工作环境;不断提升自我, 积极考取秘书二级 (技师) 资格证;努力评审中、高级职称。另外, 文秘专业还不定期地请专家来校作报告, 召开一体化专家论证会, 或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学习等措施, 提高教学技能。

(三) 编写适合一体化教学的大纲、计划和校本教材

技工学校所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理论性强, 但是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教学方式, 这样, 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已经不适用了。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 学校文秘专业教师为了转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利用假期时间和休息时间, 主动编写和制定了一体化教学的大纲和计划。大家利用寒假时间, 编写了适合技工院校学生教学的教材, 创建了以技能操作为中心、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校本教材, 并不断努力探索校本教材编写的新途径。如, 张颖、高凯编写了《事务管理、办公自动化》, 杨丽敏、黄洁编写了《应用文写作》, 张爽媛老师编写了《秘书工作基本认知和接待实务》等10多本一体化工作页。

经过2年多的教学使用, 一体化工作页编写的实用性得到了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本着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态度, 2013年1月文秘教研组再次召开了“关于修改一体化工作页”的会议, 教师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经验总结。最终会议指出, 为了配合文秘专业学生秘书考证工作, 文秘专业教师利用寒假时间, 结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编写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基础知识、五级、四级、三级等4本书, 再次修改一体化工作页, 并按照教材目录撰写, 使之做到学有所用, 学有所依, 给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巨大的依据和支持。

四、一体化教学改革中的注意事项

为了把一体化教学改革做到更好, 笔者认为, 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注意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协调性

教学改革需要统筹考虑、分步推进, 先行试点, 动态调整。随着我校文秘、电工、电子、机械等专业的一体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成立了教学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制定了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目的就是要完整设计、扎实推进, 不断地解决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因此, 不能急功近利、偏离目标, 一定要保证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 坚持一体化教学改革制度的协调性, 努力深化教学改革, 促进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的科学发展。

(二) 不断提高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质量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 目前一体化改革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生产一线的实用性人才。一体化教学要达到理想效果, 单靠先进的设备和教师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在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 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非常重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质量, 是保证一体化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学校、各系、各教研组应该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检查与评估, 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检查、评价制度, 并通过学生座谈、教师座谈及其他有关途径, 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的信息。

综上所述, 技工院校文秘专业采用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改善目前技校生普遍厌学的现象,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都大有帮助, 能大大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技工院校的一体化教学的研究与改革是一个牵涉面广、工作量大, 较为复杂的一项工程, 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 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富兰.教育变革的新意义 (第四版) [M].武云裴, 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3.

技工学院 篇9

在技工院校开展慕课教学的意义

慕课之所以发展迅猛,并不是因为它时髦或新奇,而是因为其本身具有强大的优势。慕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的“精品化” 和“精细化”。利用慕课技术,聘请最优秀、最擅长的教师创作出最优质的教学资源;慕课视频经过精心编排和反复推敲,讲什么,怎么讲,都拿捏到了最佳状态。二是教学过程的“个别化”和 “个性化”。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按照同一个教学进度对全体学生开展教学, 基础差的学生难免会掉队,对学习失去信心;但学生自主观看慕课视频则不同,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让视频停下来反复观看,直至看懂。三是教学活动的 “交互性”和学生的高度“可参与性”。 通过设计和开发“交互式”或“互动式” 的慕课视频,把传统的教学过程变成一种高密度、一对一的互动过程。这种技术运用既能督促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高度集中注意力,又能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动脑又动手, 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2]

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在中考、高考中不具有竞争优势,厌学情绪较高。 而慕课为他们提供了“精品化”和“精细化”的优质教学资源,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的“个别性”和“个性化”,适合于技校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其学习效率,特别是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树立信心。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和学生的高度“可参与性”,对学习自觉性较差的技校生来说尤为适用。一对一的互动过程,可以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进一步培养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慕课教学是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技工院校学生厌学的现状,使多数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开展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慕课教学的实践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 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企业对学生能力的第一需求。它不仅是学生适应当前工作岗位的能力,而且是今后职业迁移和职业升迁所必需的基础能力。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旧行业不断退出、新专业不断涌现的当今社会,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3]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技工院校更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企业的需求与学校培养方向的错位, 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与就业质量。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院做了大胆尝试,在2013级、2014级高职班中开展了4个模块有关职业核心能力(团队合作、职业沟通、礼仪、自我管理)的课堂教学。并借助某公司的学习平台,引入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慕课教学,进一步开阔了学生视野,活跃了学生思维,促进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1.出台规定,对学生进行约束

学院对2014级高职班学生做出如下规定:所有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年, 须在线学习职业核心能力相关课程,修满2个学分,方能在三年后毕业时领取毕业证。

2.开展师生培训

为保证慕课教学顺利进行,在开课前,公司技术人员对任课教师和学生开展了相关培训。教师培训的内容包括如何设定考核方式、如何结合视频布置作业等;学生培训的内容包括如何登录平台、如何选定课程等。

3.教学实施

为配合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课堂教学的4个模块,课题组选择了 “同心无敌”“如何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核心人才的激励与开发”“如何培养对待问题的独立性”“如何培养对待问题的灵活性”“如何培养对待问题的果断能力”等6门课程(3门/学期,共2学期)作为学生在线必修课程。 另外,学院每学期还开放了20多门人文社科类课程,供学生们选修。

慕课教学实施过程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采用开放式管理,由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动员学生登录平台进行学习, 任课教师进行学习进度管理和答疑; 第二阶段主要针对第一阶段中多数学生由于无计算机、自觉性差等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设定。采用半开放式管理, 给每个班级安排一周晚自修的时间开放机房,让学生在线学习,由各系学管教师进行督促和管理。与此同时,选取了4个试点班,每周固定安排一个下午进行在线教学,由任课教师负责管理和答疑。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慕课教学的效果分析

1.考试结果分析

以“同心无敌”这门课程为例,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下表所示,试点班学生未考试的比例大大低于总体比例,中、良、优的比例之和高于总体分布13.61%。可见在目前阶段,由于学生的自主性比较差,在技工院校中推行在线教学还不能放任自流,暂时还需要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督促与管理。

2.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学习平台向2014级高职生1552人发出调查问卷,学生自行填写,回收有效问卷1033份,回收率为67%。本次调查问卷包括调查对象个人基本情况和在线学习现状,下面对本次调查做简略分析。

对于“学生在线学习并完成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门数”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完成6门课程学习的学生占85.5%,完成5门的占7.3%,完成4门、3门、2门的分别占3.9%、2%、1.3%。完成6门课程学习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说明学生对慕课学习的参与度较高。

对于“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慕课教学是否感兴趣”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对课程很感兴趣、感兴趣、兴趣一般和没有兴趣的占比分别为23.6%、 31.2%、36.1%和9.1%。对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慕课教学感兴趣的学生刚过一半,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在面对“当学校不做硬性规定时, 是否会主动学习网络课程”的问题时, 有67.1%的学生选择会主动学习网络课程。而在问及“是否学习过其他网络公开课”时,只有71位学生表示在网易公开课等在线平台学习过。这说明超过一半的学生有进行在线学习的热情,而只有少量学生有自主在线学习的经历。

对于“网络课程学习带给自己的收获”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31.4% 的学生表示“能听到来自名校、名师的授课,增长了知识”,有24.5%的学生认为“能学到心仪的课程,培养了学习兴趣”,有21.1%的学生选择了“通过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慕课学习学会了在线学习的方式”,有18.3%的学生则表示“促进了对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这说明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慕课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多方面的收获。

在“利用网络学习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满意度”调查中,“非常满意”的才占38.67%;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调查中, 选择“条件设备不理想”的高居榜首,占比达60.17%;在“视频速度”调查中,选择 “流畅及以上”的只占到54.38%。这些说明由于设备等问题造成在线学习的体验难以令人愉悦,降低了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慕课教学的学习兴趣。

对于“在线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学习和传统课堂授课学习相比,更倾向于哪种方式”这一问题,有55%的学生表示更倾向于在线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学习,45%的学生表示喜欢传统课堂教师授课。这说明还有不少学生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对新的学习方式还不适应;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慕课教学对学生未能形成足够的吸引力。

3.调查结论

经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对访谈文本进行整理和归纳,笔者得出目前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开展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慕课教学的结论如下:

(1)学校开展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慕课教学意义深远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慕课教学对学生知识的增长、兴趣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访谈中,学生表示“我的收获比较大,对我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就业等方面都有影响”。并且,学生反馈自己的行为也有所改变,变得更加积极。由此可见,在技工院校开展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慕课教学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职业核心能力、规范自身行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

(2)学校开展慕课教学的硬件条件不能满足需求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过半数学生对学校开展慕课教学的设备不满意。在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在机房进行慕课学习时,计算机卡屏现象严重, 视频播放不流畅等,这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部分学生在宿舍进行慕课学习时,即使网速能满足需求,但要自行承担流量费,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期望和热情。

(3)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慕课教学的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过半数学生参与度较高,能完成6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学习。但在访谈中,学生普遍表示“如果学校不做硬性安排,大多数学生是不会学的”,这说明多数学生都是迫于学校规定而学,自主学习的动力不足。在访谈中,还了解到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慕课教学的认识不足,他们不了解在线学习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意义和途径。另外,多数学生已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对在线学习这种方式还未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需要加强引导。

(4)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慕课教学的管理还有待加强

从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可以看出, 学生对6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不高,但参与度却较高,这说明学校的硬性规定发挥了很大作用。对学习自觉性较差的技工院校学生来说,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慕课教学中,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和考核制度显得非常重要。但这是学院第一次开展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慕课教学,由教研室组织任课教师和学生开展培训,教研室负责慕课教学的管理,而教务处、教学系只负责协助,慕课教学独立于日常教学之外,管理难度很大,效果不理想。

(5)教师的慕课教学技能需要进一步提升

虽然学校前期对教师开展了有关微课、慕课的培训,但部分教师对慕课的认识还不到位。即使针对任课教师开展了慕课教学技能的培训,但教师们对如何设置考题、如何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等还不熟悉,这就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慕课教学技能。

(6)所选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

目前,某公司提供的慕课学习平台有400多门课程,但受功能限制,学生无法实现对400门课程的自由选课。在学校设定的6门课程中,学生对“同心无敌”这门课程的反馈最积极,接受访谈的学生表示对这门课程最感兴趣,因为 “教师讲的是亲身经历的事情,借鉴意义大,并且教师讲得很生动,很吸引我们”,而对其他5门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是“理论性太强,我们不是很喜欢”。这说明课程内容的选择、讲课的风格和形式等都是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程兴趣度的因素。

对策与措施

互联网带给教育的影响不只是技术,更是思想上的突破。在线学习是学生将来必须要面对的学习方式,教师也要响应时代的号召,积极开展在线教学。对于在线教学的意义,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在线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更甚于课程知识的获得。

通过本次慕课教学的实践,再结合技工院校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技工院校开展慕课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更新、添置新设备,改善网络环境

开展慕课教学的首要物质条件是网络。对于学习自觉性较差的技校生来说,网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的高低。学院应从多种渠道筹集慕课教学的专项基金,既可以申请省市级专项资金,也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得到企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更新、添置新设备,做好网络的扩容与后续维护。开放学习平台的手机客户端,为学生实现在线学习提供便利。

2.开展慕课学习相关培训,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激发其学习热情

各教学系在学生中开展关于在线学习的讲座,让学生了解在线学习的课程和途径,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 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要进行正面引导, 提高学生在线学习的意识,甚至可以建立激励机制,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正如中国教育学专家赵中建所说, “慕课的成功是许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它激起了学生自己要学习的欲望,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时使用的工具及方法与以往完全不同”。[4]

3.加强制度约束,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和考核制度,让慕课教学规范化

将慕课教学融入常规教学中,进行统一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和考核制度,让慕课教学规范化。从新生教育周开始对新生进行慕课教学的宣传与引导,并以教学系为单位,对学生开展相关培训。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院管理和教学一线人员,组建慕课教学筹备组,借鉴高校慕课教学的成功经验。“慕课”时代比拼的不只是教师个人的魅力,更是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5]

4.对教师开展慕课教学相关培训, 提高教师慕课教学技能

对教师开展慕课教学、信息技术等培训,使其树立慕课教学观,并具有开展慕课教学的技能和素养。首先,教师应定期接受慕课教学相关培训,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慕课教学的技能。其次, 教师要能指导学生登录平台,选定课程,完成在线学习、作业和测试,进行讨论交流等。教师肩负着正面引导学生、 高效利用慕课学习的重任,要让慕课真正为学生所用。

5.教师应为学生遴选优质课程

对于技工院校学生而言,学习兴趣应成为关注的焦点,因为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较大的厌学情绪。[6]所以慕课教学的课程选择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最好是名家主讲的课程,讲授人要有激情、幽默感,能提供真实的案例,避免理论性讲授,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应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再次,学校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结合学生实际自行开发优质慕课资源。

摘要:慕课教学具有满足个性化学习、获得优质课程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化等优势,能为技工院校教学开辟新途径。本文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慕课教学实践为例,对在技工院校开展慕课教学进行了实践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为更好地推动技工院校慕课教学提供相关理论和参考依据。

上一篇:教人求真下一篇: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