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一种态度

2024-05-21

感恩是一种态度(精选十篇)

感恩是一种态度 篇1

多尔在试着解一道数学题之后, 又试着解第2道数学题, 经过几天的推算, 他终于解开了2道数学题。次日, 多尔把作业交给了教授。周末早上, 一阵敲门声把多尔吵醒, 敲门的竟然手教授。教授一见到他就喊道:“多尔, 你解出来了!”多尔说:“是的, 那不是我的作业吗?”教授告诉他, 这2道数学题是数学界2道著名的难题, 许多年来很多著名的数学家都未能解开它。可见, 不局限自己, 抛开内心的恐惧, 以高度乐观的态度, 集中精力去迎接各种挑战, 那么, 每个人都能取得非凡的业绩。

何龙月-感恩是一种态度-演讲稿 篇2

老师好,首先我要感谢今天让我能够站在这里进行这次的演讲,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感恩,是一种态度》。

心中有爱才能发现这个世界充满爱心;心存感恩方能感知生活赋予我们的恩泽。古人说的好“鸦有反哺之情,羊知跪乳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不一定非得做些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是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能享受这一感动的思想境界。或许你会忽略掉一些东西,因为觉得太自然了,太过于平常,这些东西应该理所当然地存在着。比如说:阳光、空气、水......每天当你开始一天新的生活时,你是否为自己拥有一个鲜活的生命而心存感激,因为你的生日是“父忧母难”的日子,你来自世间的第一声的啼哭,所有的忧虑都化作幸福的笑容!每天当你背着书包走向学校时,你是否从心底说过感谢?因为这是父母用他们的辛劳和汗水把你送进了求知的殿堂!

当你聆听或感受老师谆谆教导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回报?因为是老师引导你学会了知识,教会你怎样做人,给了你亲情般的关爱。

每天早晨当你睁开眼,你是否虔诚的感恩过?因为你生活在和平的国家里,没有战争和硝烟,没有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有的只是清晨的阳光透过纱窗照在你身上。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 篇3

我觉得这种历经了沧海桑田的人一定寡言,或者,喜欢独处沉默。但一切恰恰相反。

开了门,先看到他和蔼可亲的笑,然后说早泡好了铁观音等待着我们呢。屋里有很多只猫和狗,洋溢着兰花的清香,他笑着说,全是我闺女和儿子,天天围着我。

那些书法和绘画作品,有的还有猫爪子印。那可是几十万的东西。他叫着它们的名字:东东、娇娇,爸爸有客人,去那边玩儿好不好?难怪人家叫他老顽童啊。

我名字中有个莲字,他说,莲字好啊,出污泥而不染,来,我送你一个莲字。他的字价值不低,我岂敢要?他却说,别嫌不好,算我们初次见面的礼物。我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阳台上,有盛开的各式各样的花,全是他养的,还有几只并不名贵的鸟,屋里,播放着张火丁的《春闺梦》。他说,下个月火丁在长安上演《春闺梦》,喜欢吗?喜欢我就等你们一起看。

问他怎么会有这样的心情?他只两个字回答我:感恩。

一切已经很好了,他说,“文革”中没有死,而且生活越来越好,讨画的人越来越多,活着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

已经很好?受了很多的苦却说已经很好,讨画的人多也好?若是别人,烦也烦死了。

中午请他去外面吃饭,朋友带了1万块钱,准备去王府吃。但是他说,不去,没那个必要,你们实在不理解我。姑娘,他转过头问我,会做手擀面吗?当然会,我说。那好,咱吃面条!你相信吗?在老书画家家里我亲自操刀上阵,一个小时之后吃上了热乎乎的面条!外面春光正好,屋里鸟语花香。猫和狗在周围来回溜达着,老书画家时不时哼一段京剧,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下午,我仿佛听到了禅意,看到了芬芳。

老书画家告诉我,不懂得感恩的人不知道幸福的滋味。

想想自己,每天忙些什么,名?利?房子?车子?永远嫌钱挣得太少,永远抱怨生活给予的不慷慨,永远说别人在亏欠自己。痛苦总比幸福来得快来得多。老公不够浪漫,房子住得太小,车子该换了,同学有的当上了处长,朋友有的赚了千万……我总在拿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其实,和自己比呢,10年前我没有爱情,现在我有了;10年前我住单位宿舍,现在我住120平方米的房子;我虽然没有宝马良驹,可有一辆还能开的“富康”;我虽然没有当多大官,可在单位中人缘挺好……原来我这么幸福!

就像我的一个朋友,他曾经是临时工,可有一个机会突然转成了公务员,他高兴得不行,天天和我说这件事。最后我都听烦了,但是他说,我觉得好日子总是没完没了地重复!看看人家的心态,人家一直觉得好日子没完没了地重复,我却总觉得生活欠缺了我什么!不懂得感恩的人怎么会懂得幸福?老人说得多对啊。

如果没有感恩的心,他能活到现在吗?和他同时代受重创的人有的自杀有的早逝,只有他,如一株顽强的草一样生长着!如果不懂得感恩他会画出那么好的画吗?会写出那么灵秀的字吗?那得要有一颗大气的慈悲的心才行啊!不然,那些猫爪抓了他的画还不得被剁了爪子?可是他顶多笑骂一句它们不乖,好像说着自己调皮的孩子。

感恩的心,会看到生活细微处的美妙和动人,会听到风在空气里流动的音乐,会等待着春天到来,会期盼着一个约会,会想念远方的朋友,会在突然的刹那就轻轻笑了。因为,这颗心懂得,生活原本十分美妙,而感恩是最幸福的事情。

“慢”是一种生活态度 篇4

细嚼慢咽的好处

人的饥与饱反应, 并非完整取决于胃本身的空虚和充盈, 而是受下丘脑的节制。当食品经胃消化吸收后, 血液中的糖类和氨基酸等物资的浓度升高, 大脑接到这个信息后, 饥饿感消逝, 就会喊“CUT”, 然后我们放下筷子。假如不经过细心咀嚼, 吃得太快, 胃还来不及消化吸收, 一系列反应都慢一拍。在胃还来不及做反应的时候, 过多的食物已经摄入, 当发现吃饱的时候, 很容易立刻觉得吃撑了, 这就是因为“吃饱了”的信号还没来得及发出, 就已经吃了更多的食物了。久而久之, 肥胖就会找上门来。

同时, 不经咀嚼过程、直接吞咽进胃的食品, 对胃肠道而言是不速之客。胃拼命地消化才把那些大块的食品弄得小了一点儿, 然后赶紧推给肠道, 接班人也是如法炮制, 大家只顾忙活, 该榨取的养分不知不觉中溜走了。只有付出没有回报, 长期如此, 胃肠处于持续疲惫状况, 易患各种疾病。细细咀嚼能使食品与唾液充分结合, 唾液有帮助和增进食品消化的功效, 而且多次咀嚼能把食品磨碎, 胃可以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边工作边享受。已经以为胃部不适的人更应该细嚼慢咽。

进餐太快会使食物不能进行充分的咀嚼, 颗粒粗糙、温度较高的饭菜, 很容易损伤本身就很脆弱的食管黏膜上皮, 使其破溃, 引发急性炎症;过快的速度让胃应接不暇, 加上吸入腹中的空气, 让人很容易有胃胀的感觉, 时间久了以胃为首的消化系统就要用疼痛来像主人抗议了。

唾液是身体的“健康巡逻队”。咀嚼并不仅仅是为了咽下坚硬的食品, 更是为了能产生大量的唾液。唾液是设在我们体内的“自助药房”。口腔内经常存在着大量细菌, 但口腔内的伤口很少会感染, 这也是咀嚼的功劳。咀嚼时分泌的唾液, 不仅含有溶菌酶, 而且含有其他抗菌因子, 如免疫球蛋白等。它们是空气或水中多种细菌的天敌, 能阻拦细菌的停留, 不让它生长繁殖, 必要时甚至会下杀手。进食时不咀嚼, 会减少唾液分泌。用餐时狼吞虎咽, 即是置身于这个“巡逻队”的防守领域之外。

细嚼慢咽的好处绝不仅有这些, 咀嚼时唾液的分泌能降低亚硝酸化合物对细胞的攻击, 转变细胞突变计划, 对于化学合成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带来的危害, 也有显著的解除作用;咀嚼还能增进面部的肌肉运动, 局部地域血液循环质量提高, 肌肤代谢运动活泼, 自然面色红润、皱纹少少;咀嚼锤炼脸部肌肉的同时, 大脑也被激活了, 血液源源不断地输往脑部, 脑细胞间信息往来频繁, 由于刺激作用, 与大脑活动有关的激素分泌增多, 大脑的思维才华和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咀嚼后唾液大量分泌, 中和了口腔里的酸, 蛀牙菌逃走了, 牙齿保住了, 钙和磷的溶解也被扼杀了, 牙齿无坚不摧, 一切太平。

如何做到细嚼慢咽

虽然知道细嚼慢咽的诸多好处, 但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 大家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 没有几个人吃饭时能真正做到细嚼慢咽的。很多时候, 为了赶时间, 吃饭的时间被一再压缩, 甚至一边工作, 一边大口吞几口面包或者是三明治, 就已经算是一顿午餐了。久而久之, 吃饭速战速决成了一种习惯, 即使不赶时间, 吃饭的速度也降不下来了。狼吞虎咽能带来的绝不仅仅有节省下来的时间和帅气的吃饭过程, 它带来的更多是对身体的损害。当然, 用餐细嚼慢咽并不是越慢越好, 因为消化食物的消化酶有分泌高峰, 一般在十几分钟内, 在分泌高峰中消化酶的浓度达到最佳的食物消化点, 有利于营养元素的分解吸收。那么怎样才算是细嚼慢咽呢?

一般来讲, 每口食物咀嚼15~20次, 一餐饭应不少于20分钟, 其中不包括看电视、讲话等时间。当然, 不同的饭菜, 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 吃肉和吃青菜的咀嚼时间肯定不一样, 吃稀饭的时间也自然比吃干饭所需时间短, 而且, 年龄较大或牙齿不好的人, 咀嚼时间也相应地要延长。因此, 人们要根据个人情况和每餐饭菜的不同, 调整进餐时间, 但要保证每口食物都充分咀嚼。

糖友更要细嚼慢咽

糖友的生活要比普通人更加精致才好, 而过快的吃饭速度, 往往能轻易毁了这份精致。口腔和消化道的溃疡这些小伤小病, 对糖友来说也是大威胁。由于糖友身体的特殊性, 各种小伤口的愈合速度都会比普通人慢, 长久不愈合的溃疡增加糖友的痛苦, 时间长了还可能有更大的危险。胃病更是糖友要小心防范的, 即使不做过多刺激, 由于神经病变的影响也可能有一些不适, 如果再加上吃饭过快的刺激更让糖友的胃雪上加霜。不知不觉中过多的进餐, 对糖友的影响更大, 除了容易引起血糖的极速波动之外, 长此以往, 引起的体重增加, 也是糖友要小心防范的。

糖友想要做到真正的细嚼慢咽, 健康饮食, 有时也是需要一些辅助方法的。

首先糖友要把握好吃饭的时间, 最好在感到有点儿饿时开始吃饭, 而且每餐在固定时间吃, 这样可避免太饿后吃得又多又快。

其次, 吃饭的时间至少保证20分钟, 这是因为从吃饭开始, 经过20分钟后, 大脑才会接收到吃饱的信号。如果吃饭太快, 大脑很可能还没得到最新情报人就已经吃多了。

对于吃饭速度降不下来的糖友来说, 可以考虑用小汤匙代替筷子, 以减慢进食速度。还可以多吃些凉拌菜和粗粮, 生的食物不好好咀嚼就咽不下去, 喝燕麦粥一定比喝白米粥慢, 吃全麦馒头也比吃白馒头的速度慢。

感恩是一种态度 篇5

什么是自信呢?

我想,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认同感,一种不需要借助外界夸奖与奉承来证明自己的信心,一种内心的强大与笃定。????

自信,是一种态度,源自于内心,是对自我清晰的定位和认知。

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坦然接受,不后悔,不埋怨。对于未知的未来,抱以最诚挚的热情,不畏惧,不退缩。

自信,也是一种气质。

自信,所展现出来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优雅,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也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所有的人格特质里面,我最欣赏的,也是自信。

自信的人,走到哪里,都宛如一束光,温暖明媚而不张扬,低调奢华而有内涵。

有一句话说:“没有自信的话,你永远也不会有快乐”。

拥有自信的人,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挫败时,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否定自己。当我们被自卑感包围的时候,就会觉得情绪低迷,生活暗淡无光。

那么,怎样建立自信呢?知乎里有一条高赞评论:

“持续的在自己能力圈边界附近做事,谨慎而聪明的选择所做的事情,尽可能做一件成一件,以良好的做事结果形成正向的反馈,不断强化「我行」的认知”。

接受偶尔的失误,承认暂时的失败,从失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做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事,慢慢积累自信。

自己就会变得越来越乐观,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这种自信的力量,如同黑夜里的火焰,焚烧困难,照亮智慧,照亮温暖,也照亮继续前行的道路。

感情里,也需要自信。

很多人,一旦陷入感情,就会美化对方,苛责自己。觉得对方高高在上,而自己却存在很多缺点。久而久之,就会在情感关系里,变得被动讨好。

然而,这样的卑微,并不能保证情感的持续,反而会给对方带来压力。

要知道,在喜欢你的人眼里,你的小缺点,也是很可爱的。若是不喜欢你了,纵然完美,也无法留住一个不爱你的心。

所以,无论你有多爱一个人,都要保持自信的魅力。

自信的人,更容易让人喜欢和欣赏。唯有不卑不亢,自尊自爱,情感里的你们,才是平等的,自由的。

当然,自信,不是自大和自夸。

盲目的自大,会让人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

那些浮夸的人,喜欢到处炫耀的人,未必是自信,极有可能是自卑。

因为自卑,所以渴望通过外界的关注和认可,来获得存在感和认同感。

真正自信的人,反而是平和的,安静的.,低调的。

因为自我认可,就不需要过多地在意外界的评判和眼光。

心理学发现:

“内在的自信是一种对自我的存在意义的肯定,是完全接纳自己,所以对自己没有批判,更没有苛刻,他不显山露水,却让人不能小觑内在的实力”。

世界是自己的,与别人的指指点点无关。

一个内心自信丰盈的人,宛若一朵傲然绽放的花儿,优雅馨香,自在清欢。

自信,是阳春三月的温暖,是夏日清荷的素雅,是秋色连波的浩渺,是大漠孤烟的壮美。自信,点燃生命绵延不绝的希望。

真正的自信,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也是一种自我认可的人生态度。

简单,是一种态度 篇6

也许是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潜意识的传承,也许是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的另类表达,抑或是对复杂画面把控的无力。总之,这种欲言又止、尽在不言中的简约画面不断出现在摄影中。这些暂且称为“极简摄影”的作品,与美术史上的“极简主义”并无关联,它在摄影领域也只占有很小的地盘,但却被众多摄影者青睐。如何理解和看待这样的作品,应该成为我们谈论与研究的话题。

一般理解“简单”有两种可能,要么浅薄苍白,要么深藏不露。简单的表达容易个性突现,也容易让观者高深莫测。“简单”造就空灵,空灵装点着境界,在虚空中总一种莫名的猜想和敬畏,就像言语不多的人,很难摸清他的底细。

普遍意义的“简单”意味着头绪少、简捷,同时也有草率的成分。相对于复杂,人们更喜欢简单。简单的生活态度,影响着我们的言行,坚持或尝试“简单”都会让我们重新看待世界。

我们找到了一些年轻的摄影师,其中有成绩斐然小有名气者,也有苦苦追索的爱好者,他们都惯常以“极简”的方式拍摄自己的照片。不论感性还是理性,他们喜欢“极简”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由。通过他们的照片和文字,阐释他们对“极简”的理解,或许打开了了解和研究的一扇窗。

教育是一种态度 篇7

老哈特的这个信息发布以后, 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于是, 小哈特身上的弱点和不足很快便被一一找了出来:首先小哈特的成长经历不够丰富, 他几乎没有经过什么风浪, 社会经验比起老哈特, 更是相差甚远。何况他还不善于管理……意见一一击中了小哈特的要害, 令老哈特更加忧郁。

一天, 老哈特去教堂时, 把自己的苦恼讲给了牧师。牧师听后笑了起来, 说错误根本不在小哈特, 而是在老哈特的身上。老哈特听了瞠目结舌……

回去之后, 老哈特按照牧师的方法, 重新发布消息, 让大家看看小哈特身上到底有什么优点。第二天, 就有人总结出了一堆小哈特的优点:他聪明, 善于及时发现问题, 做事肯下工夫, 而且很容易与人打成一片……几天过后, 小哈特的全身都成了优点。

不久, 小哈特继承了老船王的工作, 并很快使哈特家族的事业有了耀眼之处。

是啊, 世上的许多决定, 原本都在我们最初的态度上。所谓的选择, 很多时候, 都是被我们的态度所左右着。老船王选择接班人如此, 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作为教师, 如果只看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 而看不到学生的优点与长处, 那他断然不会是优秀的园丁。

教育其实是一种态度, 就像游人看风景一样。游人看风景时有两种态度:积极和消极。以积极的态度去欣赏眼前的事物, 那么你眼中的一切一定都是美好的, 即使秋天里的一丛矮树;反之, 如果用消极的态度去欣赏眼前的事物, 那么你眼中的一切都将暗淡无光, 即使有鱼儿跳跃的湖水, 你也了解不到它们的快乐。结果看风景反为风景所累。

教师看待学生不亦如此吗?冰心说:“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 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如果教师用积极的态度, 从欣赏的视角去看待学生, 你会发现他们是多么地可爱, 即使他们有许多缺点;他们也更喜欢你, 因为你的眼中装有他们。就这样, 他们在你的赏识中变得更完美。反之, 教师看学生冷漠苛刻, 一堵无形的墙便隔开了心的交往。你消极的态度看不到美好, 却看到了学生身上更多的缺点。身教胜于言教, 如此他们会从你身上学到什么?你不会欣赏和赞美, 他们又怎么懂得感悟美好?

欣赏和赞美, 就像是一剂良药, 能够愈合学生因为犯错误而引发的心灵创伤和悔恨, 除去心头的痼疾, 矫正行为的错误, 鼓舞改过的信心, 点燃向善的正气。

处在成长中的学生就像是一杯没倒满的水, 持消极和否定态度的教师总是看到“还有一半是空的”, 而持积极和欣赏态度的教师总是看到“已经有一半满了”。哪个更能让学生有发展呢?当然是后者。因为以消极和否定的态度看待学生, 只会让学生在你充满挑剔和不信任的眼神下, 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甚至绝望;如果用积极和赞美的态度看待学生, 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殷切的期望, 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获取前进的动力, 最终走向成功。

人之初, 如玉璞, “玉不琢, 不成器”。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 需要我们饱含爱心, 宽容大度。每个学生犹如未经雕琢的璞玉, 有自己的闪光之处, 也有白璧微瑕, 作为教师, 不去呵护, 不去琢洗, 怎知他们的光芒?不去培养, 不去浇铸, 只会永远消沉和隐埋。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包容他们的缺点, 宽容他们的错误, 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整齐是一种态度 篇8

我欣赏完画廊里孩子们几张精彩的手抄报后,随后便踯躅到教学楼一楼的一间教室窗前,透过明亮的窗户向室内“窥望”———好奇心使我想探究一下,省级实验小学的教室同我们村小教室相比较,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刹那间,我被眼前所见怔住了:洁净的教室里,一张张紫檀色的桌凳整齐地摆放着,桌子东西、南北成两条线,凳子南北、东西成两条线,绝没有一张凸出,也绝没有一张歪斜。

难道这只是一个“昙花”样的偶然,是我无意巧撞了?我急急地踅到邻近其他几间教室,看到的桌凳是一样的整齐,这才不禁释然。

这天不是学校搞什么活动,不过是教育局借会议室一用而已,学校不可能有意为之,将全部教室认真“打理”齐整以示人。我敢肯定一点,各班桌凳“不约而同”地整齐,定是这个学校长期积聚的文化内涵所显。该校不愧为全县唯一的省级实验小学!敬佩之情从我心底油然而生。

要想管理出成效,那就从桌凳摆放整齐开始。回校后,我立刻召开了有各班主任和中层干部参加的专题会议:把桌凳摆起来。我把自己曾看到的情形一点也不夸张地说了出来,大家也感到震撼。众人决定,要内敛学校整体素质,就从那不起眼的桌凳摆放做起。会上,负责纪律的李副校长迅速拿出了《自觉养成整齐摆放桌凳的良好习惯》的草案供大家讨论,经大家集思广益,最终形成了这样决议:先以纪律最好,学生自觉性和教师责任心最强的五 (2) 班为试点,成功后再在全校予以全面铺开。

五(2)班主任宋老师在我的指点下立即设计了这样一个“操作计划”:

第一,向学生大力宣传摆好桌凳的实际意义;第二,各横排设一“排长”,负责横排的整齐度(各横排最右边一同学),各竖排设一“排长”,负责竖排的整齐度 (各竖排最后一名同学) ;第三,给学生规定好桌距,桌凳置于桌底下,板凳外沿与桌里沿对齐;第四,下课或放学后,各人自觉调整桌凳至整齐;第五,班主任和班长每天给“各排”打分(满分十分),每天例会上进行简短通报;第六,每周汇总各排积分,对积分前两名者予以小小物质奖励———一支圆珠笔。

宋老师是个让人放心的教师。这不,计划执行两天后的放完晚学,我“无意”中走过五(2)班,听到教室内不时响起吱吱的桌凳推拽声,看到几个肯定是“排长”的孩子不时地用眼角瞄来瞅去,瞧见我,有的羞怯地低下头,有的掩着嘴偷笑。宋老师呢,正认真地和班长一排排地用眼标着打分呢!

又过了三天,当喧闹了一周的校园空空荡荡时,我忽然想起一件事,便急急地走到五(2)班窗户前。熹微的光影中,我依稀见到了在实验小学曾见到的情景———虽然有几只凳子仅靠三条腿勉强平衡着,稍稍有些侧斜;虽然有几张桌子或高或矮,看着有些“碍眼”。“这才一周呀,该算满意了吧!”我自言自语地点点头,“相信他们一定还能做得更好!”

两周后,经领导组集体评估,一致认定五(2)班试验成功。他们的做法可操作性强,有推广的价值。

随后,学校全面铺开五(2)班桌凳摆放经验,并逐渐取得了预想的效果。也许哪一天你到我们学校来做客,看到那整齐划一的桌凳摆放,请相信我们,那绝不是故意做做给你看,那已经是我们的一种习惯。

发现是一种态度,而不是基因 篇9

这段煽情的话语,配上看不懂的基因字母,瞬间让晦涩的术语变成了希望的代码,让每一个观众都对发现基因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而对自己是否具备该基因更是深深介怀。马可·波罗最早游历神秘的东方国度,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而我们中有多少人曾梦想过环游世界,曾梦想探索未知的领域,发现基因很可能是我们与这些不朽伟人之间不多的相似之处,很可能是我们前行方向上必不可少的助力,而它却又如此神秘。发现的开始,难道不该从揭下它的神秘面纱开始吗?

肯尼迪家族的双面性

在笔者搜索资料的过程中,一个颇具传奇特色的家族闯入了发现基因的阵列。肯尼迪家族,因为美国历史上的总统遇刺案被世人熟识,然而,翻阅肯尼迪家族的发展轨迹,能够轻易地看到,这个家族的成就是每一个家族成员的不断累积,那么,我们不禁想问,是什么因素铸就了肯尼迪家族?

1993年,分子生物学家首次发现了一个被认为与冒险行为直接有关的基因,那就是DRD4 7R。这则新闻引起了肯尼迪总统的遗孀杰奎琳·肯尼迪的关注,她对记者说道,“DRD4 7R基因可能存在于肯尼迪家族的最好证据,就是这个家族中频繁出现寻求刺激的冒险行为。”同时,研究表明在酗酒和吸毒者中,有该基因的人显然比没有的人要多,杰奎琳·肯尼迪也表示,肯尼迪家族对上述嗜好明显高于正常水平。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具备发现基因让肯尼迪家族成员更具冒险精神,比一般人更勇于尝试,更可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也正是因为发现基因的存在,让肯尼迪家族成员更容易感到无聊,内心躁动不安驱使他们去寻求新的刺激,因此也会比一般人更可能沾染不良的习性。

发现基因的另一面

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发现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其中有48个碱基对的重复序列,重复了7次。除了酗酒和吸毒外,这个基因还可能与多动症及某些心理障碍有关。DRD4 7R基因并不会让人显得有太大区别,但它同其他更多庞杂的因素影响着人的一生,如果发展的方向是为世人所称道的,那它便是“发现基因”,如果发展的方向并不能获得其他人的认同,那么被冠以“多动基因”会更加常见。

揭开发现基因的面纱,DRD4指的是多巴胺的受体,7R指的是碱基的一种排列形式,同一种受体的碱基排序方式有无数种,它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在DNA基因序列中,它更不过是万千点位中的一个,它真的能够神奇地决定人的一生吗?看来还是言过其实了。不可否认,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基因的影响。然而,基因的数量何其多,单个基因更像是一个工具,给你一把瑞士军刀,如果你不会用,跟水果刀又有何区别?因此,重要的并不在于基因本身,而在于对基因正向效果的开发。

我们需要的是发现的态度

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指明了人类的进化历程,却没能说明人类是如何朝着这个方向前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被解释的问题越来越多,然而随之产生的新问题也越来越多,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大抵离不开人类本身以及环境的相互影响。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谈到,人类是基因延续的载体,单体基因所具备的能量已经不言而喻,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才促成了近年内基因工程的蓬勃发展。

让我们重新把主题回到发现基因,发现基因作为基因本身并不特殊,在人类个体中通过概率的方式表现出来,然而在概率学的研究中却发现它与个体的冒险行为相关紧密,而人类的冒险行为可以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对发现基因的推崇亦不无道理。只是,对或错总是不能分得那么清楚,发现基因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样巨大,以肯尼迪家族的个例来说,从总统到酗酒、吸毒,这便是荣耀背后的屠刀。

学术交流,沙龙是一种态度 篇10

老年间曾有“国民党的税多、共产党的会多”的说词。

开会的作用很多。怎么开会也是很有讲究的, 不同性质的会, 开法是不一样的, 要是用错了方式, 效果相差甚远。

政务方面三天两头有会议, 开会基本上可看成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学术会议次数则相对要少一些, 而且这种会议通常要做较长时间的准备。先发通知征文, 后发正式通知, 再编印论文集, 邀请专家作报告, 等等, 一个像模像样的学术会议最起码要筹备一两个月, 较大型的会议甚至要一两年。

这些年参加了不少各式各样的学术活动, 但感觉交流的氛围明显弱化。从名称上往往就可以感触到。从前多叫某某研讨会, 现在变化了, 要么是报告会, 要么是论坛, 似乎论坛比研讨会要高一个层次。论坛或许还不够档次, 再冠以“高层”, 如果能联系几个老外参加, 还可以提升到“国际”, 工作语言还增加一门英语, 显得层次就更高乎哉。

其实, 研讨会也好, 论坛也好, 高层论坛也好, 不过是一个称呼而已, 重要的是内容。学术活动内涵是交流学术问题, 借用外交术语来说, 交流应该是双边的、多边的, 使学术问题在交流中得到解决、得到深化。

网络上有人说, 我国每年的人大政协两会, 应该是“吵架”的会议, 应充满质询、争论、辩解, 通过这样的“吵架”来找出化解问题的办法。其实学术更应该如此。曾经听一位行业老前辈讲, 参加一些国际会议, 与会者往往就一个问题各自引经据典, 捍卫己见, 反驳对方, 争吵不休, 面红耳赤, 在我们看来这很不和谐。但实际上正是这样的“不和谐”导致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学术在争议中发展、在质疑中进步。

反观我们现在的学术活动不少走样了, 从“研讨”升级到“报告”, 再提升到“论坛”, 以请到大腕为荣, 花大代价请来大专家大学者大领导, 在“坛”上一番单向论述之后, 会议的议程也就基本完成, 即使有交流也是凤毛麟角的三言两语, 遑论双边、多边交流了。从场面上看, 煞是和谐。不否认大腕、领导讲话凝聚着真知灼见, 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但是这种“一言堂”式的学术活动往往具有强烈的行政化, 又可能抑制学术的活跃。

学术交流讲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都和谐了哪有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我国春秋战国正是百家争鸣的氛围才产生了诸子百家思想繁荣发展的局面。有一个名词叫“沙龙”, 原是法语Salon一词的译音, 一般意为较大的客厅, 另外特指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 之后逐渐指一种在欣赏美术结晶的同时, 谈论艺术、玩纸牌和聊天的场合。而现在主要指规模较小、议题简要、非正式化的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的会议。看来这是一个比较自由的、多边的交流, 应该包括争论, 甚或“吵架”, 是一个从“不和谐”到“和谐”的过程。

论坛、高层论坛是学术交流的形式, 但是, 不能由此舍弃了学术活动百家争鸣的精髓, 同时, 各种学术活动还应放下身段, 避免老生常谈式的单向灌输, 要给更多的人, 尤其是“小人物们”一些机会, 体现沙龙的精神, 在不拘泥于发言人身份的状态下展开交流与交锋, 通过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争吵, 达成学术的共识, 促进学术的进步。

上一篇:CDP技术下一篇:干部离任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