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024-06-08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精选十篇)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篇1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困境

1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困境及问题

1.1 供给能力较弱, 供给总量不足

水利工程的一次性投资较大、回收期长、公共物品特性明显, 并且随着水资源开发率的增长, 水利工程的边际开发成本越来越高, 甚至超过了现有财政状况的承载力。建国以来的前30年, 我国灌溉面积平均每年增长106.67万km2, 但是,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我国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增长幅度趋缓, 平均每年增长40.66万km2。这说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制度, 随着政府经济发展政策的变革, 政府对水利投资相对其他行业投资比例减弱, 政府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降低, 导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总量不足, 农田灌溉规模增长速度降低, 远远不能满足农田灌溉的有效需求。

1.2 产权主体不明确, 维护资金缺乏

传统理论认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公共物品属性和自然垄断特性, 市场机制无法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不足问题, 需要政府集权制度的有效干预, 政府既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主要供给主体, 又是产权主体, 政府理应提供必要的维护。但是,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和保养, 若缺乏必要的维护投人, 造成基础设施“有人用无人管”, 降低基础设施的更新速度、老化失修和工程效益递减, 从而导致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低下。长期以来, 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是以农民义务工的形式提供,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 农民个体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投人与自己的预期收人的不确定性预期, 维护投人明显不足, 降低了水利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 灌溉效率低下。我国由政府投资兴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都建于上世界五六十年代, 建设标准低。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集体经济组织功能的弱化, 缺乏必要的维护投入,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普遍老化, 灌溉效率降低, 我国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平均为0.45。据统计, 灌区已有10%灌溉设施丧失了灌溉功能, 60%的灌溉工程受到损坏。20世纪80年代, 虽然平均每年以79.33万km2的速度递增, 但同期减少了840万km2, 净减少47万km2。2001年, 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减少6658.80万km2, 其中因工程设施损坏报废减少3063.30万km2, 占46.02%, 因机井报废减少108.80万km2, 占1.63%。

1.3 管理体制亟待完善

在灌溉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上, 实行“事业性质, 企业管理”, 管理部门为了维持自身生存, 节水意味着减少收人, 节水意识淡薄, 传统灌区的运行成本越来越高。政府拥有所有水资源, 直接管理所有供水设施, 几乎不考虑水利投资的回报率, 不太关心水价间题、也不需要对水权问题做出明确规定。由于供水不计成本或低成本, 使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用于供水设施的财政预算压力过大。行政管理下的供水只承认管理者与供水者之间的行政管理关系, 不承认水利设施经营管理者和取水许可证持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这使得水利工程或供水公司的经营管理者缺乏改进经营管理、提高效益和效率的积极性。由政府包管供水, 不利于民间资本参与供水活动, 也不利于在水资源领域建立市场机制。

2 结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 而农业基础薄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的战略举措,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现,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钟玉秀.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水利发展研究, 2008, (8) .

[2]李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益的数量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3, (2) .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篇2

水利用率工作实施方案

为切实加快我县水利工程建设步伐,搞好县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现有水资源利用率,保障县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结合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实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决定》(托党发[2008]1号)文件精神,紧扣2011年地委扩大会议精神确定的“强农、兴工、促旅、重文、活水、宜居、育人”七大发展战略,认真落实中央2011年1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水利规划“十二五”期间重点在郭勒布依乡、伊拉湖乡、博斯坦乡实施“高水高用,低水低用”供水策略,逐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各乡(镇)灌溉用水利用率,着力减少漏失水量,降低水费,从而减轻农民负担。

二、农田水利建设规划

为提高我县水资源利用率,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按照县委、县政府指示,我局委托吐鲁番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院完成了托克逊县“十二五”水利规划。以落实“高水高用,低水低用”战略目标,计划三年内重点在郭勒布依乡、伊拉湖乡、博斯坦乡全面推行以地表水(大河水)农田灌溉用水模式。对现有农田水利设施进行以低压管道、防渗渠道为主的改扩建工程建设。待阿拉沟水库建成后,使郭勒布依乡、伊拉湖乡、博斯坦乡全部的农田灌溉用水达到防渗化、节水化和河水化。

三、2011年方案落实情况

我县今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

博斯坦乡

1.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办投资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工程总投资160万元,新建防渗斗渠5.5 Km,配套设施水闸150 M/座,桥涵300 M/座,已基本完工。

2.我局乡镇水管总站投资4.6万元,新建防渗渠0.2 Km,水闸2座,桥涵2座。

郭勒布依乡

1.农发办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总投资240万元,新建防渗斗渠16 Km,配套设施水闸150 M/座,桥涵300 M/座,已基本完工。

夏乡

1.国土资源局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工程总投资700万元,新建防渗斗渠28 Km,配套设施水闸150 M/座,桥涵300 M/座,工程已完成2/3。

2.我局乡镇水管总站投资2.2万元,新建水闸1座,桥涵2座。伊拉湖乡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篇3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发展

一、做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所谓的农业基础设施是指开展农业开展活动时,间接影响农业生产,然而却不可缺少的一种设施。这种设施包括两种:第一种,辅助农业生产进行的设施,比如农业灌溉设施、农业存储的设施等;第二种,包括能优化农业生产的设施,比如农业实验机构、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等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基础性的特点,如果农业生产缺少农业基础设施,则根本无法进行生产;配套性的特点,农业基础设施如果一开始投资过多,就会造成资源的闲置,如果投资过少,则会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周期性的特点,农业基础设施除了先期投资以外,日后来需要继续投资,以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所谓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就是以建设水利设施的方式改善农田生产条件的一种建设,做好水利基础建设,就能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灌溉问题、排水问题、盐渍问题等,使农业产生高产优产。从它的定义来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属于第一类的基础设施,它具有农业基础设施的特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农业发展紧密相连,如果不做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二、我国农田利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数量不足

虽然我国曾经投资兴建过一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然而随间时间的发展,这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金量低,不能满足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配套设施不全,部分农田配套设施已经老旧不能再使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数量少,地方政府没有拔出足够的资金继续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主体不明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目前为政府投资的公用基础设施,那么这些设施由谁负责管理成为一个问题。就产权来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属于国家所有,应该由政府部门负责管理;可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主要由当地农民们使用,农民们认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产权不是自己的,那么就不需要特别爱惜。农民们损坏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政府却无力更换或维修,使得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非常缺乏。

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不利

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目前定位在公益设施上,即政府必须每年拔一定的款项修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而怎样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被更有效的被利用,则目前成为管理的真空地带。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政府的一个庞大的负担,政府不得不投资做建设, 然而这些施设却不一定能被最有效的利用,政府也无法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中得到收益,如果继续维持这种状态,政府会减少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利发展的方法

1、提出新的融资举措

从理论上说,要做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需要政府加大投资,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国的各个地方政府部门实际情况不一,并非每个地方政府部门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加强农田水力基础建设,那么拓宽融资渠道是做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一种策略。

我国可实行两种融资方式,第一种,如农业气象服务、农业水利研究服务等个人组织无法承担的农田水利基础施设可继续由地方政府拔款,作为公益性质的支出。然而如水利灌溉等个人可以承担的设施,可鼓励个人投资,允许投资者收取一定的收益。如此以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产权明晰,管理权限明晰,民众就可以了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应该由谁负责管理、由谁负责维修。

2、普及新的水利技术

在过去,我国农民曾因为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而使农作物丰收,农民的经济收益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使农民非常积极的关注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然而由于一段时间我国的农业政策发生变化,农民觉得即使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不能获得很大的经济收益,因此他们不再关注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情况。要让农民愿意自主的关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情况,政府部门就要让农民意识到水利基础建设能为他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地方政府部门可普及新的水利技术让农民感受到自己的经济收益能够提高的方法提高农民对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积极性。比如地方政府可以引导投资者兴建管道式喷灌施设,这种施施对环境的要求不高,先期投资不多,使用方法方便,农民大规模的种植农作物时非常需要该类基础设施。同时政府可以调整水资,让农民感受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能帮助自己节约成本资金,从而农民会愿意积极的投入到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中。

3、选用新的管理方式

要作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管理工作,就要使用新的理念对之进行管理。比如政府部门可以以项目经营的方式让专人负责管理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项目,要求这些项目管理人能从经济效益着手,以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式完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工作。

政府要做好公益性質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分类项目评估工作,对已经具有明晰产权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允许业主以以有偿运营,有偿服务的方式做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对公益性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则要求管理部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并以合理的指标考核管理工作的成果。

政府部门要作好舆论宣传工作,为农民树立爱护水利基础设施与经济效益紧密相联的概念,让广大农民明白目前国家的水利基础建设需要群策群力,共同维护和建设,而这是为了广大农民共同的利益。同时政府部门要让相关部门的干部了解到做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愿意自发的组织群众共同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总结: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如果缺少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活动将动法开展。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很多问题,这使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无法提高,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就需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化农田水利基础施设建设的方法进一部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篇4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财税政策,资源配置

在农村农业的发展过程之中,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保障农业发展的重要建设项目, 在财税政策的推动之下, 进行筹资筹劳等方式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但是目前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选择这一方面在应用的过程之中仍然存在了很多问题,我们需要正视这些问题, 分析其税改背景, 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财税政策的选择进行相应的完善, 从而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 带动农业经济及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财税政策的重要意义

财税政策作为国家进行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能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税种、税率的相应变动,去给予不同的群体部门,不同的财政补助。 以此来帮助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资源的合理的优化配置。而水利作为农业的重要命脉,对于农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则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其农业自身受天气等多种因素影响较大没并且发展不够稳定,利润较低,所以完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维护其发展的稳定性。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完善的建设体系,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不仅仅是前期建设需要资金支持,后期的监管修理以及配套制度体系建立都需要财政支持,所以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相应的财税政策就极为重要。

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

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前期投入较大,前期施工时也比较重视,但是后期的监管和管理上却往往较为轻视。而在财税政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村税改的问题,农村进行税改及地方税体系改革等一系列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税负负担,但是同时也造成了政府的税收减少和财政的减少,当地政府往往很难下拨专项资金进行吸纳供应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收支缺口加大,加之筹资渠道较小,在资金筹措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农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是十分完善,往往农民都不愿意自己出资或是提高自筹比例及投资比例。种种的问题都能显示出目前农田水利机车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方面的发展现状,如何对这一现状进行转变,这是每一个当地政府都要思考并且攻克的重要难题。

三、如何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的选择

( 一) 调整税费、 税率, 并且进行新型的税费改革

上文提到了目前的税收制度不能够支持当地政府基本的财政支出, 不能够满足目前农村整体的发展需求, 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调整税费、税率的方式,进行新型的税费改革。 在县政府、乡政府的财政收入上而言,往往使用的是分税制的手段。 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财税政策的支持, 鼓励当地居民自己开展相应的农田水利项目, 县政府及乡政府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以此来促进财税政策的落实,并且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二)完善专项资金管理方式

通常乡政府、 县政府在进行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拨款上是没有专项资金的设立的, 完全凭借着当前政府的财政情况而决定,无论是财政厅还是水利厅,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而言其拨款是分割式的,缺少一个完整、科学、系统的资金管理体系。 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通过完善专项资金的管理方式, 促进其资金的统一规划, 将各个组织及部门单位投入的资金进行整合,统一预算及统一规划,促进财政资金的专项使用, 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基础, 从而促进其发展建设。

(三)明确资金投入来源,完善财政报账制度

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应用财税政策的过程之中,一定要对资金来源及资金使用方向予以明确,通过完善财政报账制度,加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从而帮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发展。一般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资金投入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情况:发改委、水利局及相关水利部门、扶贫开发部门及财政部门、证券融资部门等部门会对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在此基础上,不仅仅应该明确资金投入的来源, 也应该给予这些资金一个统一的规划,以此促进资金的使用,避免款项使用动向不清的状况发生。

(四)加强社会保障筹资机制的改变

可以通过建设筹资筹劳的机制去丰富投资渠道,利用财税政策的手段,鼓励农民进行项目参与, 并且积极投身于投劳建设之中, 充分利用好当地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 同时也要给予农民相应的补助措施, 明确农民自筹比例与政府及地方单位的投资比例。 立足于现实实际,以此加强社会保障筹资机制的改变。

(五)促进农田设施产权制度的完善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范围很广,其包括的内容也很多,无论是水库还是灌溉设备等,都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可以通过促进农田设施产权制度的完善, 促进当地居民进行相应的承包工作, 与银行及保险公司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 给予其贷款优惠,及农业保险等,使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能获得劳动力, 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取社会上的融资,帮助当地居民增加收入, 加强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理解。 在营业税方面也可以适当给予入股农民一些优惠,还可以联系保险公司,帮助其落实农业保险制度等。 完善税收的调节方法,应用财税政策的手段,通过投资抵税、免税甚至是延期缴纳税款的方式, 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并且响应财税政策的号召,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 六) 以财税政策的应用带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因为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之中,往往过度注重前期施工建设而忽视了后期的修理工作与管控工作,所以应当合理利用相应的财税政策,带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加强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沟通,转变当地人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观念,从而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的选择与发展。

四、结语

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之中,在相应的财税政策的应用上存在了许多的问题,例如地方税体系不健全、收支缺口大、资金筹措不便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调整税费、税率,并且进行新型的税费改革、 完善专项资金管理方式、明确资金投入来源, 完善财政报账制度、加强社会保障筹资机制的改变、促进农田设施产权制度的完善、以财税政策的应用带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方式加强其财税政策的应用,从而促进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淑欣.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选择[J].地方财政研究,2010(12).

[2]张跟朋.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和对策[D].山东农业大学,2013.

[3]王朝新.中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制度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11.

[4]吴戈.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5]肖万春,李伟舵,唐琼,肖向晶.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建立完善新形势下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研究[A].湖南财政与“三农”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C].2013.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篇5

关于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查报告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实行税费改革后,各县在组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比较突出。为此,我们深入基层进行了专项调研。

一、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现状及问题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规模的防洪除涝、农田灌溉、水土保持和城乡供排水体系,基本保障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防洪工程。我市有堤防1620公里,其中干流堤防公里,中小河流堤防1249公里。从地域上划分,城区堤防公里,郊区堤防公里,沿江8县堤防公里。

2、水库工程。我市有水库196座,其中大型2座、中型17座,总库容13亿立方米。目前正在建设的有水库和水库。

3、灌溉工程。我市有机电井11435眼,小塘坝8344处,提水站3979处,累计兴建灌区20808处,其中万亩以上灌区60处,实灌面积481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80万亩。

4、除涝工程。我市有涝区847处,其中大中型涝区27处,已治理易涝面积万亩。

5、饮水解困工程。我市已建人畜

饮水井3467眼,解决了280万人饮水困难。

6、水保工程。我市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亩,占水土流失面积的%。

7、水电工程。我市有小水电站17座,装机容量万千瓦,年发电量8061万度。

但是从总体上衡量,特别是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主要是:

一是灌溉设施老化严重。全市已建灌区中大部分标准比较低,工程不配套。如江河自流灌区共有拦河坝1175座,但永久本文来源于那一世范文网.://.性的只有117座,仅占10%,其余均为五、六十年代以前建设的条石坝,建设标准低,工程质量差,加之运行年久、老化失修,实际灌溉排涝能力很低,亩均水资源和水利化程度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利设施更新改造的任务很重。

二是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不强。我市

流域面积4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有186条,河流总长4484公里。其中已设堤防的还不足1/3,仍有3235公里河段没有设防,而且建成的堤防多为砂基砂坝,防洪标准很低,建筑物也不配套,遇有暴雨极易成灾,每年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较重。

三是控制性工程不足。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多数没有控制性工程。全市19座大中型水库控制面积只有6015平方公里,占全市区域面积的13%。由于缺少控制性工程,全市103亿立方米地表水年径流量只利用了13亿立方米,每年有%的降水白白流走,水的利用率低,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没有形成,农业抗灾能力较弱。

四是水源工程分布不均。我市是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尤以旱灾为重,一遇干旱农业生产损失惨重。而目前我市仍有4620个村屯没有机电井,占全市农村总数的%;有6286个屯存在人畜饮水困难,占全市农村总数的%;还有许

多耕地没有必要的水源、灌排条件,仍旧靠天吃饭。现有的8981眼灌溉井都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地区,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带几乎空白。

五是水土流失严重。我市是全省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共有水土流失面积328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1%。由于投入不足等原因,平均每年治理面积60万亩,目前仅治理了1178万亩,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8%。此外,由于人口增加、建设规划用地等原因,又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十分艰巨。这种状况不改变,很难保证农业整体综合生产能力的发挥,难以改善农村贫穷落后面貌。

二、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

当前,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农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逐步取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造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锐减,建设速度明显放

缓。主要表现在:

1、建设投资严重不足。建国以来,我国的农村水利建设主要是靠政府扶持和农民出工投劳进行的。税费改革前,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年均投工1000万个,完成土石方3300万立方米,总投资亿元。改革后,实行村内“一事一议”,而且对本文来源于那一世范文网.://.筹资投劳都作了明确的限制,减少幅度很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投劳严重不足。全市仅投工万个,完成土石方万立方米,总投资万元,投资降幅达%,不利于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明显下降。

2、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不高。税费改革后,多年形成的政府发动、群众参与、技术负责、市场化运作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有相当一部分已不能再用,转而实行“一事一议”、民主决策。但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实践过程中农民对有较强公益性的工程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不参加

议事;对流域性和利益不均衡性的工程往往“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缺乏兴修水利的积极性,没有真正形成“修水利、兴水利、用水利”的良好氛围,致使很多急需进行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能组织实施。

3、水利工程正常管护难以为继。水利工程担负着防洪、除涝、灌溉等多项任务,大部分属于公益事业。对于这些工程的维护和管理,各县普遍采取由劳动积累工支付维护管理经费。取消两工后,政府财政没有及时研究解决管护资金,导致我市大部分中小河流堤防、绝大多数涝区都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工程损坏相当严重,形成了新的隐患。尤其是那些存在病险隐患的小水库和小塘坝,简单的维修都难以进行,正常防汛备土无法到位,使本来建设标准不高的水利设施更加脆弱不堪,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后果不堪设想。

4、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虽然我市自l995年就在全省率先开展对小型

农田水利工程推行“承包、租赁、拍卖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但其中大部分还只是采取简单承包的办法,回收资金有限。大中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普遍不够,目前全市万亩以上灌区、堤防工程、涝区排涝工程还没有实行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经营性承包的,大中型水库也只进行了水面经营性承包。由于没有放开建设权和搞活经营权、缺乏市场运作条件,制约了水利建设吸纳社会资金,而利用外资、世行、亚行贷款搞水利工程的更少。改革滞后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出现更多的困难。

5、“一事一议”难以施行。调查发现,由于农民民主参与意识低、议事过程不规范等原因,“一事一议”在现实操作中很难实行,主要表现为:突发事件难议;受益不均难议;遗留问题难议;牵扯到个人利益难议;班子软弱内部分歧家族矛盾难议;心理逆反超前建设超前消费难议。因此,“一事一议”很容易

流于“有事不议,有事难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致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新的困境,这与当前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大环境很不协调。

按照税费改革政策,明年我市全部取消劳动积累工后,折资计算全市每年将减少农田水利基本设施投入1个多亿元,而这个数额地方财政是无力补偿的。全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将继续下降,将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建议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和农村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遇到的新问题,运用科学的发展观,适应新要求,研究新办法,探索新机制,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不懈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进一步巩固和增加农业基础设施,为农村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为此建议:

1、创新工作思路,实行政策引导。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农业的发展包括农村水利的发展,首要的是靠政策。当前各地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如何组织出现了困惑。为了澄清模糊认识,划清政策界限,增强干部组织农建的信心,建议出台《关于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意见》,提出新形势下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思路,制定相应的扶持引导政策,对农田水利建设进行再动员。特别是要针对费改税后如何在保护农业、保护农民的同时又加快水利发展做出明确规定,从而使弱质产业逐步壮大,保障和支撑农村水利持续发展。

2、创新投入方式,建立多元化机制。税费改革后,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难点是资金问题。在当前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群众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制度化的投入机制。一是各级财政都要按照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增加农村水利建设 的投资预算。建议市政府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在保证农村兴利工程投资的情况下,加大对农村纯公益工程的投资额度,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抗灾能力;二是要根据“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国债资金、扶贫和以工代赈等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捆绑使用,采取资金分部门按原渠道管理,项目建设内容按照水利总体规划进行的方法,集中连片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的整体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果;三是要实行以奖代补,探索对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加大对发展节水、水保等项目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的投资和参与信心;四是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大力发展民营水利,积极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本着有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快水利建设步伐、有利于加强工程管理的原则,制定和完善发展民营水利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走民

建、民有、民营,“小农水、大水利”的发展之路,改善水利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

关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的探讨 篇6

【摘要】现如今,政府注重于农业的发展,也加大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力度。我国农业发展得到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多起干旱、洪涝灾害表明,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部分水利设施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本文将就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展开探讨,分析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的现状,并提出可行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农田水利 设施 建设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497-02

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田水利设施主要包括农田灌排渠系设施,由取水枢纽、输水配水系统,田间调节系统,排水系统、容泄区以及各种灌排建筑物组成。在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中,地表水丰富的地区拥有较复杂的引水灌溉设施体系,安全问题最为严重。而其中部分水利设施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改善。

1、众多小型水库存在垮坝危险

现一些地区使用的小型水库大部分都是建立人民公社时群众筹劳建设的,坝体以土坝为主,在过去几十年中,坝体维修不及时,损坏程度严重,现在大多数小型水库超负荷运转,设施损坏严重,安全隐患多,不仅如此,许多小型水库的泄洪洞堵塞,下游闸门涵洞损坏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而且一旦出现山洪或暴雨,泄洪一旦不及时,垮坝淹及农田村庄的恶性事故将有可能发生。

2、农田灌排渠系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农田灌排渠系设施中,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是人工水渠和坑塘夺命渠不断涌现,这些水渠在设计之初未充分考虑安全隐患问题,大多数水渠缺少安全防护与应急设施。

3、农田水利设施陈旧

水源相对缺少的地方,直接使用地下水灌溉农田作物,这些地方的灌溉设施体系相对简单,安全隐患相对较轻,农友一般从井中抽水通过毛渠或管道将水直接引人农田灌溉农作物,安全事故虽然相对较少,但是安全隐患同样不容小觑。由于地下水位下降,上世纪修建的部分井被迫闲置一,甚至报废,但是这些报废的水利设施未能得到相关安全处理,严重威胁农友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仅如此,上世纪修建的水利灌溉辅助设施大都不能满足现在灌溉的需要,一些设施仍然在超期超限使用。比如配电设施,年久失修,很多地方的农友在低压线上,随便用一根竹杆,将电线用竹竿挂在低压线用来供电,不光没有电表,而且随时都有触电伤亡之危险,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实际中的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远远不止于此,如果得不到有效的修复或重建,这些安全隐患将继续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制约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的因素

1、上世纪建设之初国情制约

现存大部分水利基础设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修建的,或者是在这些水利设施的基础上改造而来,上世纪修建的水利设施立足于当时国情及自然条件,项目上马仓促,勘测!规划!设计技术缺乏,施工条件简陋,导致完工后工程设施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工程质量差,考虑不全面,安全隐患多,这些工程设施一直未能得到修复,导致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利设施一直沿用至今。

3、专业维护修复人才缺乏

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维护队伍成分单一,管理人员少、工资待遇低、工作经费不足,导致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难以留住人才,技术力量削弱,使农村基层农田水利设施修复缺乏及时的技术指导,使许多农田水利设施维护业务开展难度增大,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发现安全隐患后得不到有效的专业性的修复。

4、三是保护意识淡淡漠疏于管理

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安全隐患不断加重。在山区农村暴露出灾害面前各自为阵,群众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偏低,自发性、盲目性和无序性较普遍,显露出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服务水平低下。相关部门的疏忽管理,没有具体的安全预案,接二连三的安全事故已经严重敲响了安全威胁的警钟,这与建设新农村的时代大潮不相适应。

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建议

1、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而水则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更是促进提高土地产能不可或缺的要素。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议密不可分,只有做好水利设施建设工作,才能保障农民的收入稳定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并同时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社会的稳定性。良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合理有效的灌溉技术以及加强灌溉水利用率的前提,也是帮助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利器。由于我国的耕地面积少,且水资源较为匮乏,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保障我国农业生产、维护国家稳定、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确保我国新农村建设顺利实施的前提。

2、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理念、新模式的引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传统的治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难题与挑战。政府必须从原有的理论、思路和模式出发,不断创新,并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技术加强对水利科技的研究与探讨。

①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升农田抗旱能力。通过对现有的中小型水库等蓄水工程进行清淤、扩容、除险加固,全面增加其蓄水能力;而对于老化失修的机井等灌溉设备,应抓紧修复或更新,以提高抗旱能力。

②完善农田水利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快对农田水利管理体制的建设或改革,对一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进行产权确认,并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革,在明确所有权的前提下,进一步搞活经营权、放开建设权,使农田水利建设逐步向市场化靠拢。

③提高农田水利设施抗旱减灾能力评价的准确性。客观、科学地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抗旱减灾能力作出评价,避免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治理性干旱,并要对水资源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以避免出现建设不合理或用水不合理的现象。

3、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科学规划

在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时,要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全面考虑生活、生产及生态用水状况,科学、合理地估计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并在这些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建设布局,突出重点,实现科学合理用水,坚决杜绝对水资源的浪费。在制订建设规划时,还要考虑长远的发展目标,并对潜在的不利因素进行完整而科学地分析与论证,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科学规划、科学建设,避免破坏现有生态环境,合理使用水资源。

4、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

①各地方政区可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中,并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以达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逐年持续增长的目的,从而加大对农田水利投资的力度。

②全面发展民营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在不妨碍国家统一规划、建设,又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可以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建设谁受益的基本原则,调动社会各界的投资积极性,吸引全社会的资金来进行民营水利建设。

③提高农民主动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热情与积极性。地方政府应本着共建、共享的理念,提高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知程度,鼓励和扶持农民自愿出资、投资建设农田水利工程;通过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让农民自愿参与投资,并把农田水利作为一项产业来进行投资经营,使之既可以保障农业的灌溉用水,还可以作为一种长远而有效的投资。对此,当地政府可以在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帮助扶持。

四、总结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篇7

一、咸阳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咸阳市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发展的重要目标, 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省级大中型灌溉区维修改造项目为依托, 大力改善农田水利设施, 积极争取各类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 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发挥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全市通过筹集各项资金, 改造抽水站10处, 新打和修复机井297眼, 修整灌溉渠道400公里, 铺设输水渠道300公里。目前, 咸阳市共有水库71座, 大、中、小型水库分别有1座、6座、64座, 总容水量3.03亿立方米;抽水站1530个, 总装机容量为10.4万千瓦;引水工程140处;机井24206眼。全市灌溉农田面积为450万亩, 有效灌溉面积为385万亩。

二、咸阳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 财政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农田水利设施属准公共物品, 需要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上发挥主导作用, 充足的政府投入是保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保障。随着咸阳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及中央和省对咸阳市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增加, 使咸阳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发展。2007~2011年, 全市累计农田基础水利建设投资6亿元, 仅2011年, 累计投资2.1亿元, 是2007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10多倍。“分税制”使地方财政收入比例下降, 财权上移的同时, 未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进行相应调整, 导致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错位, 导致中央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咸阳市属于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市县财政相对不宽裕, 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更为困难。尽管市、县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有所增加, 但增加的额度和财政比例相对较低, 导致咸阳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存在一定缺口。

2. 农民群众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

农民群众是农田水利的直接受益人, 因此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也是必要的。改革开放之前, 我市农民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农业生产,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比例超过90%, 农业生产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活水平, 在缺乏其他收入的情况下, 农民群众有建设农田水利的源动力, 以保证农业收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 使农民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产生变化。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人口比例大幅降低, 并且以“386699” (妇女, 儿童, 老人) 为主。就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收入结构的变化, 农业收入占据家庭收入的比例大为降低。 (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农民家庭收入的贡献率大幅下降, 从而影响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自从农业税取消后, 农民群众对灌溉用水依然要交费有很大意见, 农民群众认为"皇粮国税"都取消了, 所以灌溉用水交费也应取消, 导致水费收缴困难, 农田水利设施运转困难。

3. 主干、支流渠道不畅通

咸阳市农田灌溉区, 主干、支流渠道不畅通问题存在, 严重影响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农田灌溉面积。“三提五统”取消后, 农村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化, 基层政府筹资、筹劳能力明显弱化。 (3) 近年来, 有些主干、支流渠道从未被疏通过, 渠道老化损耗现象严重, 有些渠道成了摆设, 常年不通水, 甚至部分渠道被平整变耕地现象也很普遍。有些地方灌溉渠道上的桥梁损坏, 由于资金缺口, 常年失修, 当地群众甚至把渠道填平以供通行, 严重损坏渠道下游的畅通, 造成上游水资源浪费, 下游水资源全无的两难境地。近年来, 咸阳市投入专门财政修建大中型水库和小型水利设施, 为部分地区农田灌溉做了很大工作。但由于续建配套的主干、支流渠道不畅通, 严重影响水利工程作用的发挥。

4. 重建设轻管护

全市范围内,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和维护方面依然存在产权制度不清晰、管护责任不到位、以及水利设施运行困难等诸多问题。乡镇水利体制改革后, 水利服务站及相关机构被撤销, 而农村管水组织或协会尚未建立, 导致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不到位, 水利设施运行极为困难。同时,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设备报废、灌溉效果下降, 再加上农村水利设施工程主要靠农民兴建, 设计标准低, 质量较差、配套设施不完善, 严重影响水利设施灌溉功能的发挥。部分政府部门存在发展农田水利就是建设水利工程项目的片面思维, 重硬件轻软件, 重视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不注重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许多老化失修的水利设施因无资金投入而荒废, 因管理和维护不善, 使用年限和灌溉效率大为降低。如果不尽快解决我市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问题, 必将影响降低我市农田灌溉面积和水利灌溉效率, 进而影响我市粮食生产。

三、咸阳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对策

1. 建立“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模式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属于准公共物品, 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大、中型水利设施和投资时间长、收益回收低的水利设施项目, 政府应加强投资。发挥各级政府及部门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将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市、县财政以及乡镇财政的重点领域, 各级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总量和增量都应有明显提高, 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在各级财政投资中的比例。充分利用中央加强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 重点规划, 科学管理, 使我市农田水利有明显改善;各县要增加地方财政专项农田水利资金, 因地制宜, 对年久失修、设施老化的设施进行重点整治, 恢复和增加原有水利设施的作用。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管理, 合理使用, 更好的服务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4)

由于咸阳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点多面广量大, 政府不可能包办一切, 财政不可能解决所有资金问题, 因此除了政府财政投入, 还需要农民群众参与和社会资金支持。鼓励农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根据政府统一规划, 按照多劳多补的原则, 增加"一事一议"的补贴力度, 充分调动农民兴修水利特别是小微型农田水利的积极性。由于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不明确, 投资周期长, 收益低, 投入和收益不对等, 导致社会资金对投资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进而影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咸阳市各级政府和部门应鼓励符合条件的公司或组织通过间接、直接的方式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拓宽农田水利建设的融资平台, 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场化管理理念, 制定合理的投入和收益体系, 让投资农田水利的社会资金得到合理的收益, 进而引导和吸收社会资金投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模式。

2. 疏通主干、支流渠道, 建设续建配套工程

由咸阳市水利部门牵头, 联合农业、财政、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 对灌溉区进行全方位综合性考察, 科学规划灌溉区的主干、支流渠道的布局, 对主干、支流渠道进行疏通, 对破损和老化的水利设施进行修复。水库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完成并不代表水利建设的完成, 水利工程的续建配套设施更为关键, 直接影响水利设施作用的发挥以及灌溉区域的扩大。泾阳县北部塬区, 应以渠道疏通为重点, 疏通主干、支流渠道, 保证相对干旱塬区的农田灌溉范围;旬邑县应以防止水土流失和梁渠沟骨干坝残留工程建设为主, 增加水库蓄水能力, 保证附近农田灌溉需要。各县、各部门应根据本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和灌溉需求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对本区域内的水利设施进行周期修复, 对主干、支流进行疏通, 确保水利设施完好畅通, 发挥最大灌溉作用。

3. 深化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体制改革

市、县两级政府组织水利、农业、财政等部门, 成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小组, 定期对辖区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检查、管理和维护, 对年久失修, 设备老化的设施进行更新和维修, 对完好的设施要定期维护, 以保证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专项资金的比例和总额, 设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专项管护资金, 加强专项资金管理, 确保水利设施管护体系的建立和运转。建立和完善乡镇水利服务站, 所需费用纳入当地财政预算, 对上完成市县安排的管护任务, 对下组织农民群众成立水利设施管护组织或协会, 定期组织人员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管护, 确保“毛细血管”水利设施正常运转。加大对县乡村等基础水利事业的考核力度, 强化领导, 明确责任, 严厉打击破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行为。同时教育组织群众, 全民管护, 全民受益。充分发挥农田水利设施的灌溉作用, 使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挥最大灌溉效果, 增加农田灌溉面积, 提高我市农业生产能力。 (5)

四、小结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农民、社会的共同投入和参与, 加强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管理和维护。开源的同时还应节流, 引导农民群众发展节水农业, 减少水资源浪费, 充分有效利用水资源。通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护以及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争取到2020年, 使全市小型水利设施完好率达到90%, 农田水利配套率达到95%, 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8, 全市80%的有效灌溉农田实现节水灌溉。真正做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服务、为现代农业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摘要:通过对咸阳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指出财政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民群众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主干、支流渠道不畅通;重建设轻管护等问题。提出建立“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模式;疏通主干、支流渠道, 建设续建配套工程;深化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体制改革等对策。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咸阳市

参考文献

①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定[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

②王冠军, 陈献, 柳长顺, 张秋平, 戴向前.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农村水利, 2010.5.

③李金荣.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问题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11.3.

浅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篇8

近年来, 我国各地频繁出现大范围干旱洪涝灾害, 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 总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 排灌效益低下, 无法承担较大的旱涝风险

目前, 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主要都是修建于20世纪50、60年代, 有些甚至修建于古代, 往后就很少有投入和修建工程了。尽管30多年前, 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但是随着几十年的时间变迁和风雨洗礼, 大多数农田水利设施已经滞后且由于年久失修, 这些设施的排灌效益日益低下。在近几年我国各地干旱洪涝频发时, 农田水利设施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难以派上用场。

1.2 财政投入有限, 配套资金不足, “最后一公里”的建设缺位

尽管我国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强, 但是相对于主体的大江大河治理、气象事业的发展以及大量形象水利工程的建设, 真正落实到农田小水利的资金是微乎其微的。同时, 由于许多项目的建设都是中央财政资金与地方财政资金配套投入的, 而地方的“吃饭”财政根本无法补足此项资金, 对农田小水利建设带来了阻力。实地调查中不难发现, 尽管国家投资修建了大量的水库和沟渠, 但是却因为政府和农民双重失力, 最终导致很多地方没有实现水流到田间地头。

1.3 管理体制不健全, 政策推动缓慢

目前, 我国许多地方的小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 水利工程基本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建设管理模式, 跟不上日益变化的水利投资和建设的大趋势。造成的后果就是前期建设较完善, 后期维护无保障的局面。许多农田小水利没有专业人士进行管理和维护, 农民自身由于技术不足以及维护意识的缺乏, 更是对它们不管不顾。因此, 许多农田小水利只是徒有其表, 不能很好的发挥效率, 进而造成对农田小水利的投入犹如小石子沉入大湖, 收效甚微。

2 对我国农田小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可行性的理论分析

对于我国农田小水利建设的投入, 关于是市场还是政府争论一直没有停止。众所周知, “农田小水利工程”是典型的公共商品, 即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而非私人需要而生产提供的商品, 具有显著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公共商品的供给模式主要分为3种:完全由政府提供、完全由市场提供和市场政府混合提供。混合供给是指在政府的指导监督下, 公共商品的生产提供由市场来进行安排, 即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笔者认为农田小水利这一公共商品采取完全由政府提供的供给模式存在着其合理性、科学性。

从公共商品的效率角度考虑, 公共商品采用混合供给模式可以达到效用最大化, 单纯地由政府提供和单纯地由市场提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效率和公平失衡, 最终也会导致效率的缺位。但是农田小水利的供给采用完全由政府供给的模式理由如下:作为一项投资数额大且投资回收周期长的固定资产投资, 风险较高, 一般的市场主体都不愿意介入, 只能由政府出资主导;政府主导可以保证相当高的行政效率, 有利于大规模施工建设;我国许多地区农户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 如果引入市场机制, 就会向使用水利设施的村民收取费用, 这必然会导致村民的负面情绪, 对水利设施的后续使用和运营产生影响。另外, 从公共商品的使用效率来看, 由于公共商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 公共商品往往面临着使用频率高但使用效率低的窘境。如果无法对公共商品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系统, 那么公共商品就无法最大发挥作用。现阶段我国的许多地区, 甚至一些国家农田小水利建设重点地区的使用效率仍然较低, 相当一部分的水利设施是处于闲置状态。

3 小型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措施

3.1 加强对水利设施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农村中小水利工程遍布乡村, 与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农民作为农村水利工程的直接受益者, 也应该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参与者。为了调动农民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地方政府应该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 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报纸、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在水利兴修期间要开辟农田水利建设宣传专栏, 大力宣传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及时发布农建工作动态, 激发全社会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通过让百姓了解水利、理解水利、重视水利、支持水利, 为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项目建设内容和重要意义。同时, 畅通表达渠道, 让受益人直接参与到受益项目的决策过程中, 让农民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 多倾听农民的意见, 实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决策机制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转变。唯有如此, 农民才能积极投工投劳, 并参与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 有效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3.2 加强对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

农田水利重点工程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指挥, 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专项工程项目建设指挥部,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水务局, 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指挥机构和领导小组。对于当地群众直接受益的田间系统整治、渠道清淤维修等村级工程, 落实“一把手”总负责制和领导干部包工程责任制, 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干部政绩考核相结合, 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组织调度、监督检查和奖惩机制, 充分调动各级搞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了工程建设广泛开展, 形成了县有重点、乡镇有骨干、村村有工程的良好局面。

3.3 加大财政投入, 保证工程建设资金

当前, 由于土地承包到户、农村税费改革, 用于村内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村提留不复存在, 农业水费偏低且收取难度较大, 造成农村水利建设投资主体缺失。同时, 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逐年增多, 并且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农村“两工” (义务工、劳动积累工) , 农民投工投劳急剧减少, 导致农村水利设施建设陷入了既无资金又缺人力的尴尬境地, 并且导致不少村镇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存在缺钱缺人的困难。从现行的水利投资政策来看, 由于农田水利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 其准公益性的特点无法完全依靠市场满足项目投资, 而且水利项目投资大、收益期长, 政府应在水利投资体系占主体地位。当然,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面广量多, 单单依靠省级财政显然不现实, 地方政府也应该摒弃过分依赖上级财政的做法, 想办法解决地方自筹资金问题, 各地应该建立“财政拿一点, 政策收一点, 金融部门贷一点, 企业社会支持一点, 群众筹一点”的资金投入渠道, 落实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同时, 也要积极探索财政资金用于水利工程补助的方式, 补助方式可以分2种:实物补助和现金补助。对水泥、钢材等大宗建材和机电设备, 原则上由县财政、水利部门实行集中采购, 以实物方式给予补助。现金补助, 则是在项目施工进度达到预定的自筹比例后, 拨付补助资金的50%, 待工程竣工并验收合格后, 按照补助标准, 扣除实物补助, 一次性拨付剩余补助资金。

4 结语

关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探析 篇9

1.1 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水利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众多, 首要问题就是解决温饱, 而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了。但是针对农民来说, 发展经济就是要依靠土地达到这一目标。农田水利设施是基础设施, 在农业中的地位崇高, 因此, 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就是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1.2 实现全民温饱的保障

我国是农业大国, 而农业又是五大产业之一。我国有限的土地, 要满足13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 土地的粮食产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社会的稳定。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西方国家相比,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水平位居世界后列, 比较匮乏, 这些问题综合在一起, 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农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农田水利建设, 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在有限的资源基础上, 实现最大的效益。稳定粮食生产, 条灌溉用水的使用效率, 提高灌溉技术, 改进灌溉方式等, 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粮食总产量。

1.3 关乎社会稳定

虽然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但是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还是占绝大多数, 他们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的生活富足了, 社会才会稳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提高水利建设进程, 为农民的生产提供必要保证, 让他们安心从事农业活动, 搞好农业生产, 才能保证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

2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有哪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2.1 设备老化, 缺乏维修与保养

我国现有的大部分农业水利设施都已经有半个多世纪到了, 设备已经老化, 再加上没有很好的进行维修与保养, 导致很多设备带病工作或是报废, 而后期的再建工作又跟不上, 导致很多农田的水利设施出于瘫痪状态, 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另外, 有些水利设施能够正常工作, 但是需要进行升级改造。例如有些地区的水位下降, 造成水利设备无法正常启动;还有的地区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灌溉水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已经不能在作为灌溉用水进行使用等。这些情况, 都涉及到对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的问题。缺水、盐碱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2.2 水土资源浪费严重

众所周知, 我国的水资源有限, 但是水土资源浪费触目惊心。水土资源的流失, 造成了北方地区出现了沙漠化, 而南方地区出现了石化倾向, 农业用水受到污染, 很多违法排污企业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 农民在用这种水进行农田灌溉, 造成农作物生产出现问题, 严重的会减产或绝收, 这种伤害有时是持续性的。例如由于化学污水造成的农田绝收, 其化学毒性的降解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才能不再对农作物造成伤害, 而这几年的时间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大的, 除了经济因素外, 还会涉及到很多社会安定因素。

2.3 水利建设资金短缺

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 导致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短缺的现象。地方财政虽然在农业水利建设方面进行了倾斜, 但是缺口太大, 水利建设仍旧没有什么起色。如果这一问题仍旧得不到解决, 粮食生产将会受到持续性的影响。

2.4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视不足

农田水利设计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工作, 需要有专业的建设人员和专业的维护保养人员, 进行经常性工作。但是就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情况来看, 很多水利设施的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 维护保养工作做得不到位, 造成了建设资金的浪费和水利设备加剧老化的现象。在很多地区, 水利设施的建设, 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很多管理部门为了完成上级任务, 或是跟风学习其他地方的经验, 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一些不适应本地农田需要的水利设施, 由此可见,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重视力度不够, 甚至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

3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对策

1) 加强调研工作, 因地制宜的进行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国外农业发达的国家相比, 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还比较落后, 他们的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并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 采用适合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方式方法,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 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逐年增加, 要做到专款专用。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农业建设资金的投入和管理, 针对每一项农业性资金的花费, 做到心中有数, 做好记录以便查询。

3) 水利部门要加强针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监察力度, 严肃追究影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行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与保养工作, 实行承包责任制, 并要求承包者定期汇总维修保养记录, 时刻了解农田水利设施的运转情况。

4) 做好宣传工作, 提高认识。农田水利设施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成败, 因此保证水利设施的安全是每一个从事农业生产者的责任, 因此, 要在广大农民中进行宣传教育工作, 使他们能够自觉的加入到保护农田水利设施的队伍中去。

5) 调动社会闲散资金, 投资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中。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可以借助社会力量, 投资到水利建设中去。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农业发展的根本, 其投资回报并将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而提高。

4 结语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正常开展, 学习国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经验, 在结合我国国情与实际情况, 建设事宜的农田水利设施, 并做到专项资金专用;同时, 要做好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做好农田水利设施的宣传工作, 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关系到农业生产, 关系到社会稳定, 只有不断的完善这项工程, 才能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云鹏, 陈艳珍.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思考[J].理论探索, 2011.

[2]王蕾.基于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3]曾茂春.农户参与民办公助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满意度分析——基于四川省宜宾市的实地调研.四川农业大学, 2013.

中国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篇10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发展

一、引言

作为人口大国, 我国需要以占世界9%的耕地, 满足占世界20%人口的粮食需求, 任务艰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有效管理, 是提高粮食产量, 避免粮食危机的重要手段。

此外,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作为农业生产的资本品和重要基础设施, 农田水利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均等化城乡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需要农田水利的发展。

综上所述,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但是由于制度和经济上的原因, 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并未“达标”, 存在发展速度缓慢、失修老化严重和设备不配套等问题, 如何从理论上研究其成因, 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也是本文所要进行的工作。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按照规模可分为大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大中型农田水利设施是指以大中型水库、泵站为依托, 为几个村、几个乡、甚至几个县市提供灌溉服务的水利设施, 它所服务的区域通常构成大中型灌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指以堰塘、机井、小河坝为代表的, 只能为少数农户甚至是单家独户提供灌溉服务的水利设施。本文主要研究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特征属性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具有公共产品、垄断、投资规模相对较大且投资效果不确定等经济特征, 这些区别于一般产品的经济特征, 导致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中存在种种问题, 这要求我们根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经济特征和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制度安排, 以促进其发展。

(一) 正的外部性

相对于一般的基础设施,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正外部性比较明显, 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 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活动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因此其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另外,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本身对于环境、和居民生活也有正的外部性。比如水库工程的建设的直接目的是提供水资源, 但带来了风景的变化, 同时也改变了当地的气候条件, 进而改变了生产的环境。

(二) 非排他性

巴泽尔在其著作《产权的经济分析》中认为, 某一物品产权的完整性, 取决于交易费用的大小, 这里的交易费用包括为了保证其完整性而消耗的人力和社会资本。农田水利设施由于交易费用较大, 具有经济意义的非排他性。比如, 法律上的产权所有者为了防止他人偷盗渠道中的水, 要对渠道进行监督, 而且, 即使抓到偷水者, 也碍于情面, 无法行使有效的惩罚措施, 也就是说,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因为较高的交易费用, 使其法律意义上产权的拥有者, 产权并不完整, 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排他性。

(三) 一定程度的垄断性

农田水利具有规模经济性, 主要表现为设施建造时所需要数额巨大的固定成本, 也称之为“沉淀成本”, 而当建设完成后其所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很低。对于这种情况, 增加用户规模会导致平均成本的下降, 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这种效应导致它在更大规模的水平上生产 (供给水源) 更有效率, 成本更低, 进而具有某种程度的垄断性。比如大中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一般在某一地区只存在一座或者有限几座。

(四) 投资属性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一种资本品, 对它的投资取决于它所生产 (或者辅助生产) 的产品的收益。由于它的最终产品农产品价格较低, 相应的投资收益也就较低。而且, 农田水利投资的收益还要取决于设施运行期间的天气状况, 对于灌溉设施来说, 如果投资期间发生干旱, 则投资收益较大, 否则收益较少, 也就是它投资的收益状况取决于天气状况, 有相当的风险。所以总地来说,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具有投资收益低、投资规模大、投资风险较高等投资属性。

三、农田水利设施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在我国, 大中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同样的问题, 即发展速度缓慢、老化失修严重、配套设施不全和利用率低下。

小型农田水利发展缓慢、老化问题和设备配套不完备的问题, 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1、投资不足;2、管理不完善。投资不足直接阻碍小型农田水利基础上设施的发展, 而管理不完善会进一步减弱经济主体的投资动力。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是农民, 因而下面我们将先从农民角度讨论投资不足的问题。

(一) 农业比较利益下降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一种资本品, 对于资本品的需求是派生需求, 它取决于原产品的销售情况, 在这里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作物是其原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将逐渐下降, 即食品消费占居民消费总量的比重不断下降, 其后果是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持续下降。农民的收益相对下降, 投资于农业的资金也会在比例上不断减少, 居民总体, 包括农民自身, 在农业资本品上的投资比例也将逐渐下降, 这样作为农业最重要资本品的农田水利的投资比例的下降, 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二) 合作协调成本过高

与农业生产的其他资本品不同, 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由于外部性和一定程度的非排他性等原因, 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这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合作成本过高, 进一步减缓了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 并导致其出现老化失修、不配套等情况。我们将过高合作成本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两点:土地制度造成的土地细碎化和农村社会资本缺乏。

我国的土地制度通过平均分配土地, 起到了农村社会保障的作用。但是当前已第二轮承包为基础的农地分配制度对农田水利建设却发挥着非常负面的作用。

这种多地块、小面积、分散狭小的经营规模, 不利于合理利用农业机械和水利设施, 要建设一项可惠及几十亩或者几百亩土地的水利设施, 就不可避免要牵涉到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农户的利益, 这其中的谈判成本无疑是巨大的, 巨大到使得本能有巨大利益的一项设施的建设, 由于农户之间在成本和收益问题无法达成一致而告搁浅。

农村社会资本匮乏, 也是阻碍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要原因。如果村民间比较团结, 不计较个人的小得小失, 那么选择建设地点、确定占地补偿方式、确定资金和劳动的投入比例都不会成为问题。即使村民间信任程度不够, 如果能有一位值得信任的村干部, 合作成本也会大为下降。

四、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政策建议

首先, 要提高对农田水利这种资本品的需求, 必须提高对其生产的产品——粮食等作物的需求。在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居民的粮食需求不断下降的情况下, 政府应通过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 对粮食出口进行鼓励, 进口予以限制, 甚至采取直接收购粮食以储备粮食或者运用其进行外交援助的手段, 来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此外, 政府还可以通过降低小型农田水利的投资成本, 促进它的发展。

其次, 要对现有的承包制度进行调整。允许农户通过重新划分承包地块的方式, 将土地集中起来, 这样可以减少农田水利建设的利益相关者, 进而大大降低合作成本, 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进行。幸运的是, 湖北省荆州市的部分农村, 已经通过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划片承包的可行性及其可能带来的巨大利益。贺雪峰、罗兴佐、陈涛、王习明 (2003) 先后对荆门市进行划片承包的官增镇和曾集镇进行了实地调查, 调查显示, 进行划片承包后, 各村的水费大幅度下降、水资源浪费现象明显减少、水费收取工作变得更加容易、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各个村兴起。因此, 我们建议, 为了农业生产需要, 和农民改善生活条件的需要, 国家应允许类似于划片承包这种农民自愿的重新划分土地的行为。当然, 这不是说, 我们要指定土地政策来规定, 中国所有的农村地区都要重新调整土地, 进行划片承包。这是说, 我们要为重新调整土地提供政策条件, 在村民一致同意或者大部分同意重新划分土地时, 我们要在政策上允许这种行为。

与我国情况类似的日本、台湾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通过农民用水协会的发展, 很好地解决了农民之间的组织合作的发展, 从这点看来, 农民用水协会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也应该是光明的。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积极推广农民用水协会:1、对农民用水协会兴办的水利设施, 政府给予更大的资助, 这样通过资金激励的方式, 给农民组织并加入农民用水协会的激励。2、采取典型示范的方式, 由政府指导、扶植农民用水协会的成立和组织。对于新鲜事物, 好的示范, 是让人们接受他的最好方式。3、政府加大农民用水协会的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Ashutosh Sarker. Design Principles in long-enduring institutions of Japanese irri-gation common-pool resources. [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1, 48

[2]、J.Mabry. Canals and Communities.Small-Scall Irregation System [M], Edited by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96

[3]、陈菁, 顾强生, 仲跃, 汤建希. 农村水利管理模式的应用, 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3)

[4]、罗兴佐, 刘书文. 市场失灵与政府缺位——农田水利的双重困境.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5, (6)

上一篇:模糊关联集合下一篇:绩效系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