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郭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情况汇报

2024-04-15

前郭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情况汇报(精选7篇)

篇1:前郭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情况汇报

前郭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情况汇报

前郭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松嫩平原,幅员面积6980平方公里。是一个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年九旱是其主要的气候特征。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我们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将有关情况做以简要汇报。

一、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灌区情况

前郭县现有前郭灌区、塔虎城灌区和高家灌区等三个大中型灌区。其中前郭灌区是全国大型灌区之一,是以第二松花江为灌溉水源的大型电力提水灌区,至今已有60多年的发展史。灌区幅员面积192.08万亩,设计灌溉面积56.80万亩,现有实灌面积45万亩,年用水量5亿多立方米。现建有哈达山抽水站、锡伯屯抽水站、七门吐排灌站三座大型渠首工程,并建有龙坑电灌站、门土坑排灌站、引松补水站、二马泡强排站等4座补(排)水工程,共安装机电设备35台(套),总装机容量11377KW。

塔虎城灌区位于前郭县北部八郎镇境内嫩江右岸,设计灌溉水田面积3.13万亩,现灌溉面积1.2万亩。渠首工程为机电排灌站1座,现有引干2条,泄干2条,受益单位为八郎镇的七个村和八郎农场部分村屯。

高家灌区位于前郭县蒙古艾里乡境内引松工程左岸,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现灌溉面积0.9万亩。渠首工程为电灌站1座,现有总干渠1条,长11.9公里。

(二)涝区情况

前郭县有大中型涝区4处,即望海涝区、深重涝区、乌龙安唱涝区、董家涝区。易涝耕地面积31.5万亩,易涝草原面积49.35万亩。主要分布在我县西部和西北部,涉及15个乡镇场。目前已治理易涝耕地面积24万亩,草原面积30万亩。四个涝区现有排水干沟8条,长度142.85公里,排水支沟11条,长度67.9公里。滞(畜)洪区3处,桥12座,排涝站1座。

(三)小型水库

前郭县有小(Ⅱ)型水库3座,分别是张化围子水库、北围子水库和肖沟子水库。其中,张化围子水库位于额如乡境内,始建于1955年。水源主要来自泉水和地表径流。水库流域面积150平方公里,总库容1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为61.2万立方米,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长350米,坝顶宽5米,坝高5.72米。水库的主要用途为灌溉水田;北围子水库始建于1957年,是拦蓄张化围子水库泄水的串库,库容35万立方米,水库为均质土坝,坝长500米,坝高5米,顶宽4米,设计标准为二十年一遇,水库的主要用途为灌溉水田;肖沟子水库位于王府镇哈玛村西南1.5公里处,始建于1968年,水库三面环山,是由天然泉水及三面山水聚集而成,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长200米,坝高4米,顶宽20米,总库容19万立方米。水库主要用途为养鱼。

(四)旱田节水井灌工程

“十一五”期间,全县新打农田机电大井1114眼,小井8584眼,农田机电大井总数达到4344眼,小眼总数达到20144眼。新增灌溉面积10万亩,使灌溉面积由来原来的56.56万亩增加到66.56万亩,占原来占全县旱田总耕地面积面积的20.95%增加到现在的24.65%以上,为我县抗旱夺丰收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累计完成投资3261.4万元。同时在巩固了苇芦等九个节水灌溉项目区的同时,增加了乌兰图嘎万宝山现代农业膜下滴灌项目发展滴灌面积5400亩,王府站镇旱田高效节水项目发展滴灌面积22500亩,乌兰图嘎和海勃日戈项目发展玉米膜下滴灌面积20000亩。全县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6.35万亩,其中,喷灌面积18.96万亩,管灌面积32.6万亩,滴灌面积4.79万亩。

(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累计完成总投资675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625万元,省级配套3479万元,县及群众自筹646万元。完成农村饮水工程136处,解决了12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六)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十一五”期间共完成9条小流域的治理,完成治理面积8289公顷,其中主要治理内容有:改垄2720公顷,地埂植物带1904公顷,水土保持林1066公顷,种草251公顷,封禁治理1684公顷,排水沟16380米,谷坊150座,函管桥16座,沟头防护68处,总投资2609万元。流域经过治理后,流域内各种植被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发展,生态逐渐趋于平衡,昔日土地沙化、耕地流失等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

二、存在的问题

1、松嫩两江防洪治理依然有欠帐,还有险工险段需要治理。我县松嫩两江护坡护岸还没有完全达标,堤防还有土方欠帐。我县第二松花江堤防亟待治理的险工险段就有5处,例如,引松首闸在今年防汛期间就出现了严重的险情。由于近年来国家很重视对江河干流的治理,对所属支流完全交由地方管理,国家项目投入资金很少,完全由地方负责治理,所以到目前我县二松的一级支流还没有得到治理,突出的就是我县哈拉毛都区域的8条回水堤,长约27.8公里。这些年来回水堤都由受益乡场自行完成,基本上未达到设计标准,特别是迎水坡坡比偏小,一遇山洪暴发,极易出现溃堤决口。这也是我县防汛工作的最大安全隐患。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一是抗旱工程数量少。目前我县的机电井数量为4344眼,无法满足全县抗旱需要,水井布局不均衡。北部和南部机电井数量较多,平均每眼井控制耕地面积47公顷,而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机电井数量较少,平均每眼井控制耕地面积108公顷,无法满足农业发展和抵御严重旱灾的需要。二是病险水利工程多。我县现有灌区大多是20世纪40—70年代修建的,很多灌区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引松工程淤积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特别是灌区末级渠系工程配套不完善,损毁严重,灌溉面积萎缩,抗灾能力差,严重浪费水资源。另外,我县3座小型水库,全部“带病”运行,建筑物工程不配套,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三是节水灌溉相对滞后。目前,我县完成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仅占旱田总面积的18%。因地方财力有限,发展速度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四是工程建后的管理制度不健全,要做到建后有人管,有专项管理经费,保证工程正常运行。

3、四大涝区治理迫在眉捷。我县四个涝区较大的工程都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经过四十多年的运行,涝区干沟堤坝剥蚀严重,有部分段落,已经没有形状,排涝标准降低的十分严重,开口多处,每到汛期洪水四散漫延,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已到了非修不可的地方。四个涝区现在修建排水干沟8条,长度142.85公里,排水支沟11条,长度67.9公里,维修工程量十分巨大。批复建筑物72座,现有建筑物20座,配套率为26%。排水支沟不配套。按设计批复涝区需布置排水支沟45条,已配套支沟11条,配套率仅为24.4%。

三、今后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科学谋划“十二五”工作,对于积极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新变化、妥善应对发展阶段新挑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新要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深化水利改革、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紧紧围绕“保安全、惠民生、促增产、高效益”的目标,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开展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体系建设,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积极推进水利的发展和改革,全面提高水利服务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能力。

(二)基本原则

为保障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水资源可持利用,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出如下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坚持把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确定民生水利的服务范围、服务功能和保障水平,研究民生水利的投入渠道、投资结构、投资重点,加强管理体制、价格机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建立和完善民生水利发展机制。

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针对我县水资源状况,强化节约用水,结合江流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用水定额管理和水功能区管理,研究划定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用水效率红线,完善相关制度措施,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是坚持协调发展,把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坚持重大项目谋划的同时,针对全县旱灾问题突出和防洪、供水、灌溉等水利保障能力不高的问题,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提升管理水平,把构建法制完备、体制健全、机制合理的水管理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五是坚持现代化方向,推进科技进步。从规划思想,技术装备,基础工作,能力建设,人员素质以及高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体现科学治水,真正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水利发展。

(三)谋划目标和主要任务

1、规划目标

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立健全洪水管理、抗旱调度、应急管理等制度,完善防汛抗旱指挥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出时间能力;水旱灾害对经济社会影响进一步降低。

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人共享水利发展和改革成果。

在全县范围内有效改善水资源配置格局,水资源调配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与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供水(应急)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初步建设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进展,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体系,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重点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逐步完善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特别是黑土区水土流失防治体系,逐步构建及地下水生态保护体系,扭转对水土资源过度开发的行为。

提升水利法制化水平,提高水利行业自身能力建设,深化水利改革,提高水利社会管理能力。

2、水利建设主要任务

结合我县水利发展实际需要和水利投入的可能,在考虑继续深入开展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缓解水利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突破水利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基础上,超前谋划,提出一批符合国家投资方向和政策的项目。初步考虑,“十二五”时期,全县水利建设主要任务分为防洪减灾、民生水利、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节约保护、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行业能力建设等6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建设任务。

一是防洪减灾方面。全面推进我县主要江河和区域防洪减灾体系完善,重点开展第二松花江、嫩江防洪工程配套。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全面完成防汛指挥系统建设,完善防洪减灾法规制度,健全全县主要江河防洪预案,提高防汛调度指挥能力和防洪减灾管理水平。

二是民生水利方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重点开展以下几类项目。继续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解决4.1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革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主要包括前郭灌区、塔虎城灌区。完成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重点完成额如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开展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主要以引松首闸为代表。进一步推进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旱田高效节水灌溉,在“十二五”期间发展以玉米膜下滴灌面积为主要建设内容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5万亩。调优化渔业结构,努力开发优势渔业资源,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渔业发展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主要以查干湖为代表。

三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进一步提高城市及重要地区供水保障能力,建设一批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水源工程。

四是水资源节约保护方面。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具有代表性的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五是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方面。坚持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继续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建设。

六是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方面。全面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水利行业能力,加强水利应急管理设施建设,加强水利科技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行政执法能力基础设施建设。

篇2:前郭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情况汇报

上油岗乡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大乡,农田水利对于全乡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为提高全乡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水利保障,现将我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概况

上油岗乡位于潢川县东北部,辖18个行政村,全乡总面积99.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3200亩,其中水田23800亩,旱地19400亩,地势半岗半湾,农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我乡现有塘、湖、堰、坝1760处,境内有6座小型水库(小型一类、二类水库各三座),总蓄水量1375万立方米。电灌站3座(小型两座:唐楼、尤庙电灌站;中型一座:罗台一二级站)。农业灌溉的用水主要途径为:小型水库、万方大塘、东干渠系、机井提灌。

二、我乡近两年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情况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通过积极向上争取水利项目资金,加大财政投入,整合涉农支农项目资金,吸纳社会民间资金等多种渠道,加大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强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渠道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池塘清淤扩容等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建设。2009年以来,我乡多渠道投入水利建设资金 1300 多万元,整修改造了罗台周台排涝站、尤庙提灌站,硬化了上油岗保庄圩大堤7.9公里,新建刘台排涝沟,维修加固了石猴、磨盘山等水库,疏浚渠沟51千米,新打机井35眼,防汛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完成了6200人的集镇村、胡林村、凌云村安全饮

受益农民三者的责任和义务界定不清,导致农村水利设施建、管、用脱节,管理、维护主体缺位。我乡溪沟、水塘等水利设施多、作用大,但建后长效管护机制不完善,导致淤积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新形势下谁来管、怎么管还需要积极探索。

四、“十二五”期间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及今冬明春建设重点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农业命运,关系到农民 的切身利益。“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整合资金、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积极探索水利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和新措施,突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可持续水利的科学发展观,围绕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立足搞好现有水利设施的更新改造和配套挖潜,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渠道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池塘清淤扩容等为工作重点,集中力量把我乡水利设施真正建设成“洪能防、涝能排、旱能灌”的水利工程,为全乡农业生产丰收、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新的保障。

篇3:农村农田水利设施情况调研与分析

关键词:农田水利设施,情况,经验,建议

1 调研背景

水利不兴, 农业不稳。农田水利设施是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农村建设上的投资, 但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是否取得成效, 是否存在问题, 值得我们深思。为此, 笔者选取浙江省龙游县作为调查基地, 采用问卷调查及走访等方式, 对该县农田水利建设等情况展开调研。

2 农田水利设施调研情况

在本次调研中, 我们发放了调查问卷500份, 其中有效调查问卷486份。由于现在许多年轻人都选择城市生活及对农田灌溉了解不深, 在我们调查中主要以在家耕种的农民为主, 其调研情况如下:

2.1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人员方面

调查显示, 55%的村民认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他们的农田灌溉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有39%的村民认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他们比较重要, 另有6%的村民认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他们而言重要性仅为一般, 认为不重要的村民几乎没有。但只有28%的家庭有多余劳力参加家乡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2.2 农田灌溉水资源情况

调查显示, 该县的水源还是比较充足的。有近一半的农户都认为农田灌溉水源充足, 认为常年短缺的占29%, 认为由自然天气决定的仅为11%。这主要是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比较好, 另外该县地处山区。

2.3 农田水利投资修建情况

调查显示, 农田水利建设主要资金来源为政府和农民集资, 其中政府投入为30%, 农民集资为45%, 农民们对政府为该县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满意度一般, 水利设施陈旧。说明目前政府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还是不理想, 同时应该颁布更多的政策提高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和配合程度。

2.4 农田水利设施使用情况

调查显示, 该县的水利设施利用情况较高, 绝大多数的水利设施采取了翻新加固和继续使用的方式, 少部分与新建的一起使用, 较少部分废弃。但现行的农田灌溉方式落后, 其中67%的农户使用漫灌方式, 有22%的农户使用畦灌方式, 仅有11%的农户使用喷灌, 而使用滴灌这种节水灌溉方式进行灌溉的农户几乎没有被采用。

2.5 农田水利管理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村民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法律意识并没有较多的了解, 60%的人对水利建设法规和知识不了解, 且对水利设施的保护和管理意识较低, 有28%的人认为管理非常重要, 11%的人对水利建设管理意识不高。

3 农田水利设施方面取得的经验

3.1 采取民办公助, 保障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资金

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项目安排实施过程中坚持“民办公助”的前提, 在项目申报时要求出具受益区群众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筹资投劳证明材料, 下达补助资金计划时要求各项目所在地区政府迅速组织受益群众筹资投劳。

政府大力支持该县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从根本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条件, 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促进了社会和谐与安定, 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3.2 对农田水利建设严格审批和管理, 保证工程质量

该县水利局、县财政局制订的《龙游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管理规定》, 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主要内容、工程标准, 包括防洪、灌溉、除涝、节水等在内的效益指标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要求。对建设工程编制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 并组织专家组进行严格的审批, 严格审批、建设、管理程序和制度。

各项目实施过程中都参照基建程序, 实行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合同制等“四制”管理。项目实施前, 采取媒体公告或张榜公布等方式, 将项目建设的地点、内容、规模、投资、效益等基本情况进行公示, 让受益群众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监督项目工程的实施。对大宗材料如水泥、钢材及设备等把好采购关, 如实行集中采购, 或是在施工合同中约定大宗材料设备必须使用的品牌范围。

3.3 农民成立用水协会, 以安排农田灌溉用水, 减少了纠纷

为解决当地村民争水纠纷, 政府召集各镇、乡长成立不以营利为目的民间性水利协会。协会是典型的农民自治组织, 实行民主管理制度, 大事召开会议决定, , 日常的管理工作由协会成员协商解决。科学、民主的领导机构产生体制和监督机制, 是协会生存的制度保障。

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因干旱缺水农民争水斗殴现象时有发生, 但该县这样的情况已经非常少见了。即使出现干旱, 农民仍然安居乐业, 能自行解决, 减少了纠纷。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水利协会的存在并发挥着管理水事、协调用水、养护工程的重要作用。

4 进一步深化农田水利设施方面改革的建议

4.1 加强对农村水利技术管理人员培养和引进

过去, 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传统的水利建设很好地利用了这个特点。但是随着经济与技术的进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许多劳动力外出务工。对于水利的建设不能提供有效的劳动力, 同时农民的思想不统一, 人们投工、投劳的积极性低。

为惠农强农, 应该采取优惠政策吸收更多科学技术人才参加指导和培训, 加强培养和引进水利技术管理人员。吸引当地外出打工的农民, 并鼓励当地农民成立农田水利专业施工队, 按市场经济原则, 承担当地农田水利施工任务。用水方面要改变大面积农田使用漫灌方式。

要加强农村水利法规的宣传。增强老百姓对国家水利政策的认识, 各级政府要对农民加强农村水利法规的宣传, 提高他们学习和参加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4.2 广泛吸收民间资本, 发动社会投资和捐款

从调查情况看, 该地区大多数水利工程修建于19世纪80年代以前, 设计标准差, 工程建设质量弱, 配套设施不完善。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已不能正常运行, 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安全隐患, 更谈不上发挥综合效益。农民对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意识薄弱加剧了农田水利设施差的严重性。

要广泛吸收民间资本, 发动社会投资和捐款。转变长期以来由政府投资为主的模式, 拓宽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渠道, 引导企业领导、商人、富裕农民向农田水利设施方面进行投资, 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及民营企业参与投资。通过多渠道的探索来逐步缓解农村水利投资主体缺乏、资金不足的难题。

4.3 加强对农村农田水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考核

要明确每年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任务与县政府、各乡镇和行政村目标考核挂钩。加强对农村水利人员水利方面的知识培训, 增强他们对于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意识, 建立有纪律和技术的团队, 创建长效的农田水利设施保障机制。鼓励各地组织返乡和当地农民成立农田水利专业管理队, 承担当地农田水利管理任务。

5 结语

从调研情况分析, 该县取得了成立农民用水协会来调节争水纠纷等经验。但也面临农田水利建设人力资源短缺、工程年久失修、管理薄弱等问题。通过加强培养和引进水利技术及管理人员、加强对农村农田水利工作的各乡镇和行政村组织领导等措施, 相信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会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忠良.浅谈山区农田水利效益发挥问题[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0 (06) .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EB/OL].中国网, 2011-02-09.

篇4:前郭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情况汇报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一)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一是目前在我县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群众节水意识淡薄,在灌溉中大部分地区还是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的浇灌方式,大水漫田之后,尾水或流到乡间路上,造成满路污水横流,或流入坑塘,造成坑塘满灌,宝贵的水资源被浪费和闲置起来。二是部分干部群众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紧迫感不强。即便开展相关建设,也多因沟渠占地难置换、迁占工作难度大等原因,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措施。三是因为农业的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群众很难树立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投资投劳兴修水利的热情也难以迸发。

(二)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功能缺失。一是由于受到黄河水含沙量较高和我县多为沙壤土的土质条件影响,每年各级灌排工程淤积严重,造成引黄能力受限。二是除垦利县外我县处于黄河最下游,在用水高峰期,受上游影响,季节性缺水现象严重,造成部分时间段不能引水,节水灌溉工程效益不高。三是尽管灌区主干渠连续多年实施节水改造,但由于衬砌渠道的设计和建设标准偏低,部分区段工程老化,甚至损毁,致使输水不畅或严重渗漏,造成水资源浪费。四是蓄水工程功能退化。由于农村公共饮水工程的实施及其蓄水成本的大幅提高,农村多数兼做饮水工程的水库被废弃或改变用途,致使蓄水能力严重下降。五是河道防洪减灾能力降低。我县河道边坡多为沙质土壤,极易被水冲刷而造成坍塌,形成河道淤积。加之监管不到位等原因,乱耕乱种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防洪减灾能力。

(三)农田水利总体规划不尽完善。除县管的几条灌渠、排沟之外,许多镇(街道)在水系配套和农田改造整理方面,没有搞好相互衔接,导致了镇街与镇街之间,村与村之间的水系不能有效贯通,因而有的村靠近水源,却受设施不配套或使用权受限等阻碍,守着水而浇不上地,在每年的冬春灌时,这种情况表现得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区块因受行政区划、沟渠占地、水费收缴以及所在镇(街道)、村和群众大局意识与协作意识较差等因素影响,全县水系一盘棋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不到位。农田水利设施建管脱节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带病、超期、超限服役,极大地降低了使用效益。特别是中小农田水利设施普遍存在失修、老化、损毁等现象,部分闸、泵站的启闭机、丝杠等组件被盗而不能及时更换,有些地方田间沟渠因长期得不到治理而淤积,大量的田间工程成为竹节沟、断头渠,有的甚至被填平后用于耕种,丧失原有功能。究其原因,主要是县以下农田水利专业队伍基础薄弱,缺少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管理维护经费,难以开展有效的水利执法活动。

二、加强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一是抓住国家和省市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和实施黄蓝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将水利建设提升到关系全县经济安全、农业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和重点内容,坚持统筹、科学、依法治水并举,提蓄、灌排、治碱改土并重,大幅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和水系生态建设。二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认真研究国家、省相关政策和扶持重点,争取上级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强项目的整合,将各类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有机结合,注重项目建设内容的整体协调性,做到建设一片、完善一片、稳定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充分体现项目建设形象,形成我县水利工程建设亮点和特色。三是广泛吸引信贷资金投入。抓住政策性银行优先支持水利建设的机遇,加强与金融部门沟通联系,争取金融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信贷的最大支持。统筹好全县农村水利建设资金,按照轻重缓急,集中财力,分批分期推进水利项目建设,尤其要加大对薄弱村的扶持力度,加快改善我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引黄工程建设。续建、改造和配套现有灌区渠首引黄设施,提高引黄供水保证率。进一步巩固蓄水能力。对库容加大的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扩容,构建科学的雨水资源收集利用体系,推进生产生活污水的处理回用。二是配套完善灌排设施。加强各类沟渠的配套建设,完善田间水利设施,增强灌区间延伸供水和灌区内调配供水能力。三是抓好渠系节水改造工程。积极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先进技术,实施田间节水灌溉和小型灌排工程,探索试验在黄河滩区建设高密度机井群,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

(三)增强依法用水和水危机意识。一是加强水法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12.4法制宣传日”等契机、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水法宣传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水法律意识,解决当前用水方式比较粗放和节约用水意识较差等方面的问题,积极营造知水法、守水法以及珍惜水、爱护水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创新水利执法模式。进一步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健全水政执法机构,配齐执法装备,努力做到“执法队伍专业化,执法文书标准化,执法程序规范化,执法行为合法化”。在此基础上,创新水利执法模式,探索建立水利、公安、环保部门联动机制,有效防止非法取土、乱倒垃圾、乱排污、乱搭乱建等水事违法行为,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三是严格实行用水定额管理,运用价格杠杆和市场机制调整水资源供求关系,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篇5:水利工程设施安全监管情况汇报

**水库总库容为**万m3,工程等别为Ⅲ等,工程规模为中型。主要建筑物拦河大坝、溢洪道、输水洞进水口为3级建筑物,防洪重现期设计为100年一遇,校核为5000年一遇;输水隧洞及发电厂房为4级建筑物,防洪重现期设计为50年一遇,校核为100年一遇。

**水库2008年12月进行除险加固,于2010年11月通过蓄水验收。

当前**水库工程设施安全监管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上级有关规定要求和工作实际需要制定了:水库安全运行监测制度、义乌市**水库管理制度、**水库启闭机操作规章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安全生产台账管理制度、**水库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事故应急救援制度。

二、落实各项责任制

落实防汛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主坝、副坝巡查管理责任书、水文工作责任书,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各水利工程设施安全运行。

三、完善操作步骤

各启闭设备操作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并进行记录。

四、科学调度

制定了切实可靠的控制运行计划,严格按照控制运行计划进行调度,确保水利设施安全运行。

五、做好日常观测、巡查

对水库主坝、副坝位移、沉降点一个季度测量一次,并及时对数据进行分析;测压管测量每周进行二次;各主要水利设施汛期每天至少巡查一次,非汛期每周至少一次。各项观测、巡查工作记录完善。

**水库管理处

篇6:前郭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情况汇报

发展品牌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破解发展瓶颈的迫切要求。为加快前郭县品牌农业发展,按照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的要求,前郭县结合本县实际,积极发展品牌农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前郭县农产品品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效益初步显现。

一、依托资源禀赋,助推品牌农业发展

1.根据地域特点,统筹规划定位,品牌格局基本形成。农业品牌发展,基地是基础。多年来,前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农业地域化、品牌化、基地化的发展目标,通过发挥地域优势,发展地域品牌农业,逐渐形成了以八郎镇、王府站镇、长山镇为基础的瓜菜生产基地;以吉拉吐乡、白依拉嘎乡、平凤乡为基础的水稻生产基地;以查干湖渔场、新庙泡渔场和库里渔场为基础的渔业生产基地;以及西部少数民族乡镇为基础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以南部乡镇为基础的玉米生产基地。农业品牌化发展呈现出了竞相发展、各有特点的良好态势。

2.以基地为基础,发挥生态特点,地域优势充分彰显。前郭县地处世界黄金粮食生产带,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近年来,前郭县积极推进生态基地建设,“三品”基

地不断发展壮大。2001年,被联合国工发组织确定为绿色产业示范区。2006年,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国家绿色食品协会批准为绿色农业示范区。2006年,境内的31.8万亩水田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2007年,境内的查干湖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水稻标准化示范县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品牌基地进一步巩固。

3.以企业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品牌效益初步显现。前郭县农产品主要包括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两大类。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县有机食品企业发展到4家,绿色食品企业发展到16家,无公害农产品运行单位发展到6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由2005年底的19个迅速发展到66个。其中,有机食品农产品20个,绿色食品农产品25个,无公害农产品21个,年实现产值7.3亿元。目前,在全国比较知名的农产品品牌有“查干湖”牌胖头鱼,北显牌大米、杂粮杂豆,二马泡牌大米等。其中,“查干湖”牌胖头鱼是全国第一个也目前唯一一个获得淡水鱼类AA级绿色食品认证的品牌。2012年,查干湖鱼类品牌晋升为中国驰名商标。

二、经营规模偏小,经营主体分散,仍然是制约品牌化发展的关键

一是品牌产品单一,结构不尽合理。全县大部分农产品品牌都是种植业产品,在种植业产品中绝大多数品种集中在水稻上,畜产品和大部分杂粮杂豆,虽然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的操作规程和质监品质要求,但目前还没有得到认证。全县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主要还是以初加工和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不高。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和市场发育不够健全,还处在分散创市场的局面。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系统和技术监督体系还不完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二是企业规模小,品牌管理滞后。目前,全县境内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除了查干湖渔场、红旗农场等几家国有农场外,其余都是个体私营型企业,这些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小品牌多、大品牌少,造成同类企业重复建设,同行之间盲目竞争,企业自身比较优势很难得到充分发挥,很难实现共赢。另外,由于缺乏现代的品牌管理经验,品牌农产品呈现多家管、管不严、管不好、协调难,假冒商品多,标识使用混乱、超范围用标、一标多用、超期用标等问题较为严重,从某种程度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三是农业生产基础薄弱,自然生态环境压力大。由于多种原因,第二松花江水量减少,灌区内用水还不是很宽裕,南西部岗地地下水层深,开采不够,导致水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同时,随着气候干旱加剧和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遇旱不能灌,遇涝不能排,易发生旱涝灾害。另外全县土地后备资源土壤多呈高盐性和高沙性,低洼地带地下水埋深较浅,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沙岗地植被人为破坏严重,土壤受沙化威胁较大,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绿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续写品牌化发展之路 一是努力开发新产品,调优品牌结构。前郭县地处三江交汇处,地域辽阔,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自然资源丰富,适合各类作物生长,还有许多地区农产品有待开发,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要加强与中科院长春地理所、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农大等科研单位的合作,开展试验示范工作,开发和壮大新的品牌资源。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对品牌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进行学习考察,开阔视野,创新思路,结合地区特点和优势,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同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自主开发精深加工产品,优化自身发展结构,开辟发展空间,壮大产品品牌,逐渐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

二是积极发展现代企业,加强品牌管理。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选择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地方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鼓励企业进行重组和改制,帮助地方企业做大做强,将其逐步培养成为具有现代企业特点和区域竞争力的的大型企业。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形成加工企业集群发展,通过精深加工,创立和壮大品牌。加强品牌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品牌使用范围,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力度,逐步提升地区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篇7:前郭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情况汇报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土资源保持能力,保障粮食稳定增产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战略基地,农田水利建设的完备与否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对辖区农田水利建设基本情况开展调查,结果显示:龙江部分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十分突出,已对粮食稳定增产造成严重威胁,需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一、基本情况(以某市为例)

(一)农田水利设施设备基本情况

某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辖内面积16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11万公顷,现有28处高效节水工程,总设计灌溉面积为10.4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为5.5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总量的8%。采用喷灌、微灌技术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控制的灌溉面积为2.4万公顷,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3%,旱涝保收面积为2.34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6%。

(二)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和管理情况

2009年初,为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保障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水务部门以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开展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并积极探索非经营性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办法。于2003年6月,启动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几年来陆续完成了多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体制改革任务。组建了农民用水协会参与管理的试点工作,通过发挥其中介作用,理顺了灌区的管理单位与用水户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灌区管理单位的管理能力,节水能力和经营效益。

(三)农田水利工程发挥作用情况

黑龙江省春季受困于低气压影响,“十年九旱”,春旱状况十分显著,是影响龙江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每年因干旱而减产的粮食幅度在都在20%以上,严重时能达到近四成,农田水利工程作用仍不够显著。

2005-2009年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情况表

二、存在问题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存水利工程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工程普设计普遍存在标准低、设施少、质量差、不配套等问题。灌溉输水基本是土渠,没有防渗措施,存在渠道坍塌、渗漏、跑冒等现象,直接导致水资源的损失,存在较多病险隐患。各渠系建筑物不配套,渠系水利用系数低,配套率仅45%,服务功能退化,节水效益不明显,控制面积少,只能勉强维持现有灌溉水平。因此,急需对现有水利工程设施进行配套改造,新建一批水利工程设施,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农田水利工程投入严重不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投资,地方政府和乡镇政府财力有限,拿不出更多资金来维修加固小水库和堤防。虽然每年都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必要的维修和加固,但只能解燃眉之急,而且投入资金与实际需求相差较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之农田灌溉面积逐年加大,现有水利工程设施满足不了农业发展需求。另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贷款额度大、周期长、见效慢,不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资金回收慢,不符合银行信贷资金投放条件,因此农田水利建设贷款缺乏可行性。由于投资项目公益性强,对社会其他投资者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三)管理体制不够理顺,配套政策滞后。首先是管理责任难落实。其次是配套政策滞后。需要各级财政解决的范围不明确,致使跨乡跨村的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主体不清,水利建设和管理的主要资金来源被切断。第三,资金分级投入机制未建立。国家和省级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到位后,还应配套市、县资金,但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很低,使农田水利T程建设一直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三、对策建议

(一)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切实增加各级政府资金投入,加大资金匹配力度,形成稳定的农田水利投入形式;二是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通过小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是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按照“需要、自愿、量力”原则,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投劳数量。发动群众以集体股份的形式投资,本着谁投资,谁受益原则,使其得实惠。

(二)积极探索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完善相关政策,创新管理机制,明确管理主体及相应责任,逐步建立起充满生机活力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组织管理。通过转变灌区管理单位职能,理顺管理体制。通过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把灌区和农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调动广大用水户参与灌区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形成积极主动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良好氛围,保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稳步推进。

上一篇:平面设计师述职下一篇:桥面防水涂料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