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建设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所起到的作用,彰显了其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管理难,投入多,其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其表现形式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不被重视。本文对如何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以期为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献计献策。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田水利建设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田水利建设研究论文 篇1:

近代云南水旱灾害防治与农田水利建设研究论纲

摘 要:农田水利建设是水旱灾害防治的重要措施。近代云南水旱灾害防治与农田水利建设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丰富水利社会史的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为当今云南水利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近代;云南;农田水利;灾害防治

云南地处边疆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农田水利建设相对滞后,近代自然灾害频发。农田水利建设是有效防治水旱灾害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云南遭遇干旱的现实也让我们反思云南水利建设问题。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强调了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云南而言,有效的水旱灾害防治和农田水利建设有助于推进边疆地区的治理,进而实现边疆地区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因此,考察近代云南农田水利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水利建设的研究还具有学术史的意义,

当今学者对中国水利史研究,就地域而言,集中在华北、关中,江浙和东北地区,对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的水利研究鲜有涉及。从学术史意义上讲,本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丰富中国水利史的研究。另外,本课题通过研究云南水利反思既有理论,为“水利社会史”分析范式提供佐证。

1 近代云南水旱灾害防治与农田水利建设研究现状

国内方面,对于近代云南水旱灾害和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关注很多,民国时期,已有学者关注这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体现在:

①国家和云南地方的科研院所进行水旱灾害资料整理工作,突出表现为以《云南水旱灾害史料》为代表的水旱灾害资料集;

②学者运用上述资料研究的成果,主要有吴瑞良《云南省水旱灾害概述》,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德宏分局编著的《德宏州水旱灾害规律及对策研究》,白树明等人《云南水旱灾害与粮食安全浅析》,尚志海《20世纪云南省农业干旱灾害脆弱性的成因分析》以及数篇博硕论文,等等。上述论文突破了资料整理研究思路,探讨了水旱灾害成因和防治措施,使云南水旱灾害研究逐步丰富和立体化。当然,以上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大多数成果内容粗疏 ,缺乏精细的研究;其次,资料挖掘不够,尤其是档案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比较缺乏;最后,研究视角的陈旧。水利建设是水旱灾害防治的重要措施,从民国至今,学者一直关注云南的水利建设问题,有代表性的有丘勤宝的《云南水利问题》,吴绍墨《云南农田水利事业的检讨》,周琼《清代云南内地化后果初探: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考察》,张琰等《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的研究:以云南为例》等。以上研究为我们了解云南的水利,尤其是农田水利提供了参考,但是其侧重于常态研究,多集中在水利工程、水利建设等传统水利史的研究上,对于非常态下“水利社会史”的研究,尤其是水利纠纷的研究鲜有提及,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国外方面,针对美国学者卡尔·魏特夫的“治水社会”观点,行龙在《“水利社会史”探源:兼论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一文中,提出了“水利社会”范畴,并指出水利社会的四种类型:“流域社会”、“泉域社会”、“洪灌社会”、“湖域社会”,这为我们研究云南水利提供了分析工具。日本的中国水利史研究在继承和批判魏氏思想之上而提出了“水利共同体”理论,钞晓鸿的《灌溉、环境与水利共同体:基于清代关中中部的分析》,则对“共同体”理论提出质疑,这些构成本课题提出问题和深入研究的前提。

2 近代云南水旱灾害防治与农田水利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本课题首先通过批判和反思“治水社会—水利共同体”理论,接着引入“水利社会史”理论和环境史视角的分析框架,为本课题的具体研究提供一个宏观的研究范式。基于环境史的角度,分析云南水旱灾害发生的原因,并从社会控制的角度,论述近代云南水旱灾害防治的措施,农田水利建设恰恰是防治水旱灾害的重要举措。在发展农业,进行水利灌溉的过程中,水案(水权的水利纠纷)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水案反映了国家与社会、个人的复杂的利益关系,是观察社会变迁的新维度。政府采取措施解决水利纠纷也是想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由个别地区的水案放大到一个区域的社会:湖域社会,这是“水利社会史”分析范式的具体应用,这个社会是一个由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构成的社会,这个社会是整个云南乡村社会的缩影,它的变动是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通过云南地区水利和环境关系的具体情况,来反思“水利共同体”理论不足,进而论证了“水利社会史”的合理性,进而做到前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该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云南水旱灾害和水利史研究新视野:“水利社会史”理论与环境史视角的新诠释,主要从方法论角度论述以往云南水旱灾害和水利史研究的不足和改进之处。

②近代云南的水旱灾害防治与社会控制,通过近代(1840-1949)云南所发生的典型的水旱案例,论述政府和社会的对策,分析水旱灾害之影响,评价政策的得与失。

③近代云南省地方农田水利建设,主要论述云南省的农田水利政策,梳理农田水利建设成就,总结其经验和教训。

④近代云南省农田水利纷争及其调试,通过具体的水利纠纷案例,分析纠纷原因,阐述处理水利纠纷的原则以及影响。

⑤公共秩序的形成与变迁:对近代以来云南湖域社会的历史考察,主要考察滇池的水环境、水资源与水经济、水利组织与政治权利、水权与争水,水信仰与民俗。

⑥反思水利共同体:以云南地区农田水利和自然环境关系为中心的考察,主要通过分析水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思水利共同体理论。

在研究方法上:

①注重方法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历史学方法,援用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邻学科的学术资源,尤其是关于国家与社会的理论著作,以扩大学术视野,提升理论水平。

②注重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相互印证,除了运用云南省图书馆、昆明市图书馆,云南省档案馆、昆明市档案馆,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外,还会去云南省各个农田水利区域搜集碑刻、文书、方志资料,并选择若干典型村落,对在世老人进行口述访谈,扩大资料来源,加强感性认识。

③注重不同地区的比较研究,虽然本课题研究范围是整个云南省,但是不同的地区也有自己的具体实际,对其特点应予以总结。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

①通过引入“水利社会史”分析范式,为近代云南地区的水利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促进中国水利史的研究。在分析方法上,利用历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知识,拟采用文献解读法,统计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充分完整地研究农田水利问题,并实现研究方法上一定程度的创新。

②以水利为平台,关注国家、社会、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反思“水利共同体”理论,为“水利社会史”理论提供新的实证支撑。

③本课题也能为今天的农田水利建设提供借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参考。

④本课题运用新的材料,要支撑材料是档案资料,参考民国时期的报纸作为佐证,主要的报纸包括:《云南省政府公报》、《西南边疆》、《导淮委员会半年刊》、《旅行杂志》、《云南建设》等。在研究过程中,也搜集有关水利和水旱灾害的资料,这也能为云南水利史,乃至云南社会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来源,特别是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档案资料和民间文献。

3 小结

通过上述方法和创新,本研究的结论是:

①“水利社会史”理论的引入,打破了“治水社会—水利共同体”分析中国社会变迁的范式,丰富了中国水利史和社会史的研究。

②政府试图通过防治水旱灾害,加强基层社会的控制,地方基层和社会也与政府角力,也介入防治水旱灾害事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水旱灾害防治的无效性。

③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的动机,来源于维护民族的团结和边疆的稳定和服务于抗战云南作为大后方的现实需要。农田水利建设的特点是因地制宜,资金筹措多渠道,工程规划长远性,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

④水案是研究云南水利史的一个切入点,为我们动态地了解区域社会变迁提供了可能。

⑤湖域社会(以滇池为中心)是由具体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合力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分水,用水体系是这个社会的稳定“开关”。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云南省历史洪旱灾害史料实录(宣统三年 1911 年以前)[Z].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

[2]云南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编:云南水旱史料(内部资料)[Z].昆明:云南地质矿产局印刷厂印装,2000.

[3]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云南天气灾害史料[Z].昆明: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1980.

[4]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Z].昆明: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85.

[5]张波,等编.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Z].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6]郑肇经.中国水利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

[7]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

杨天虎(1978-),男,辽宁北票人,汉族,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经济社会史。

作者:杨天虎

农田水利建设研究论文 篇2:

对现代农田水利建设研究与探讨

【摘 要】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所起到的作用,彰显了其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管理难,投入多,其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其表现形式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不被重视。本文对如何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以期为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献计献策。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问题;措施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工程来部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来实施,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面来推进。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管理难,投入多,其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其表现形式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不被重视。本文对如何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做出相关探讨。

1.农田水利建设的必要性

1.1增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村经济腾飞和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因为受到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季风进退经常出现较大反常的情况,我国的旱涝自然灾害也会经常发生,特别是随着近20年来旱涝灾害的频繁发生,不仅加剧了对我国的农业的威胁效力,也使我国农业经济造成的亏损也越来越大。要大力改善我国农业的生产发展,就必须着手加强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强力改善我国农田落后不发达的水利基础设备,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我国农业发展走向顶峰。

1.2增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大力发展,而且增加了农民的基础收入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优良的水利工程设备条件,为增加农民效益及农民收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3增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降水量不断减少和旱灾频繁发生,在人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我国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为了有效缓解这个压力,就要增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但要开拓新的水源,还要提倡节约用水的意识,才能达到真正缓解我国水资源缺乏压力的目的。

2.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就目前而言,国家过分重视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而把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修缮工作的相应事权下放到基层,基层因财力严重不足,对这项涉及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事业往往只能采取消极应对态度。

2.1工程建设质量低

工程重复建设多、半拉子工程多以及工程纠纷多,造成了规划无序、施工无质、管理无度、科技含量低,存在很多工程隐患。

2.2管理粗放,建设标准低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由于资金短缺或是工程建设单位的违规建设,导致部分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建成后管理粗放,造成过早的失去其使用价值,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2.3工程建设缓慢,老工程年久失修

老工程由于缺乏严格的过程管理机制,一些老工程年久失修,过早的失去了其功能,造成公共资源浪费。

2.4工程建设规划、监督不利

工程建设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工程规划不合理,以及过程建设中的纠纷问题,导致建设进度缓慢甚至长期拖延,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必须注意到的一个事实是,我国农村基层水利建设日趋呈现出小型化、分散化、无序化的自发状态。作为公共产品的农田水利设施因为具有极强的外部性,是农业生产中最需要合作的领域,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使得该领域最难开展合作;由于村民对于兴建和养护农田水利设施的偏好差异太大以及普遍持有的“搭便车”心理,再加上集体事宜“一事一议”的议事规则所致,绝大多数村集体很难达成农户出工、出力建设和维护农田水利设施的协议,也未能组建用水合作组织,未能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同时,农户杂乱无序的用水行为,造成了农田水利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既加重了水利资源的浪费与破坏,又在无形中提高了用水成本。

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与对策

基于上述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近阶段我国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应当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建设与管理结合,由传统的农田水利向现代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农田水利、生态农田水利转变,建设与新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实力相协调的现代新型农田水利,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的跨越发展。

3.1在理论上

(1)制定完善周密的水利现代化建设计划方向做好水利的管理工作注重人才的培养,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2)建立综合治理流域的管理思路,谋划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策略,这都要求我们的观念推陈出。大力宣传人与流域和谐共处的观念,使流域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和平衡。

(3)强化技术规范,着力推行先进的水利技术,更新水利修复设备,千方百计提高水利建设施工技术水平,保障水利资金的投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监督机制。由于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脚步正在加快,同样水利现代化建设也必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做到一防、二辅、防治结合兼备的策略。

3.2在实际操作上

(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一种手段,其根本目标是突出解决“三农”问题,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支持农业和农村是必须的,毫无疑问国家财政资金向农业倾斜,向农村倾斜。

(3)农民负担重、且不是土地的所有权不归农民。所以要求农民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

3.3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

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说,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加大了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

3.4加强水利宣传教育,提高群众保护水利工程的意识

政府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还应当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大力宣传,不断提高农民的集体意识以及保护水利工程的意识,这样可以形成良好的利用及保护氛围,从而才能使农田水利建设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功能,更好地造福国家,造福社会,为人民服务。

4.结束语

因为目前我国水资源相对短缺,所以急需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工程。且在政府及农民的不断努力下,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农业的增产增收,也缓解了我国的水资源紧张的状况。以后不仅要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工程来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发展状况,也要有效实施节水灌溉措施。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相对其他国家我国在水资源方面具有较大的需求,据统计用水量占全社会的70%以上,但是我们的利用率却非常低,仅仅占了40%左右,因此要促进国民经济和农业快速平稳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节约灌溉,才能真正达到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缓解用水资源的压力,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王玉玲.浅谈我国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远景[J].民营科技,2010(11).

[2]李岐山.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

[3]朱亚宣.探讨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园艺,2011.11.

[4]彭春林.论农田水利灌溉[J].吉林农业,2011.03.

作者:张向东 陈园

农田水利建设研究论文 篇3:

云南省农田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机制研究

【摘要】近年来,由于投入不足和融资渠道单一,云南省农田水利建设长期滞后,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文章认为应该拓展融资渠道,通过金融支持机制,加大金融机构对农田水利项目的信贷支持,促进云南省农田水利建设稳步发展。

【关键词】云南省 农田水利 金融支持

一、云南省农田水利建设及投入现状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生活之首。水利是现代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云南省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到2010年,全省共建成水库5558座,水库库容量131.7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588.4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932千公顷,机电排灌面积183.1千公顷。云南省山区、半山区的耕地占全省总耕地的90%以上。高原山区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地形变化复杂的制约,很难修建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以解决农业灌溉,因此,云南山区农田水利项目一般以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为主,雨季蓄水、旱季取水保苗。由于地方财力限制,农田水利设施数量严重不足,大多数山区都是“靠天吃饭”。原有的“五小水利”工程多已年久失修、漏水严重,蓄水能力低下。据统计,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7.1%,远远低于全国20.4%的平均水平。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只有38.6%,比全国的49.2%低了10多个百分点。全省已建成水库中97%为小型水库,还有34个县没有中型以上水库,8个县没有小(一)型以上水库,有3700多座病险水库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农田水利设施失修,投入不足是关键因素。一是农田水利建设公共财政投入不足。2010年,云南省用于水利管理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1501987万元,其中,城镇投资为1095977万元,农村投资为406010万元,城镇投资是农村投资的2.7倍。二是农田水利建设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以财政和农户投入为主,缺乏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等新的融资渠道,难以满足现实资金需求。因此,在当前云南省县乡财政困难的背景下,拓展融资渠道是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举措,而金融支持就是有效途径。

二、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提出,要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有条件的地方根据不同水利工程的建设特点和项目性质,确定财政贴息的规模、期限和贴息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探索发展大型水利设备设施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鼓励和支持发展洪水保险。提高水利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

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可行性要具体考虑农田水利项目的性质和受益主体。总的来说,公益性质不强、受益主体明确的经营性农田水利设施是适合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的领域,而政策性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地方城市商业银行是比较适合对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信贷支持的金融主体。如一些以向乡村企业、果园、种植场等供水为主的灌站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兴建,其公益性质不强,具有明显的商业化经营性质,完全可以通过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在明确主体,政策措施和配套制度完备的情况下,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可发放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支持农村水网、电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改造。

三、完善金融支持机制,促进云南农田水利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水利投融资平台,为我省农田水利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投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为弥补公益性和基础性建设资金缺口而成立的投融资公司。水利建设长期滞后,特别是水利建设具有突出的公益性、基础性、外部性、垄断性以及投资大、周期长等特点,平台建设已成为水利发展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当务之急,应该建立健全省级和州(市)水利投融资平台,通过政府注入资本金、划拨优良资产等方式做大国有水利投融资公司,提高投融资能力。完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机制,吸引社会各界、企业投资水利建设。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

政府应将农田水利作为关系民生的重中之重的领域给予财政投入,执行优惠的利率政策和税收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支持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建设。要对投放于三农的信贷资金实施优惠利率,按照贷款用途及贷款期限给予一定幅度的优惠。鼓励政策性银行加大中长期贷款对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财政对政策性贷款给予贴息。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各项税费扶持政策。从水利建设工程收取的森林植被恢复费,要用于农村河渠绿化、小流域植树造林和水源区植被恢复。从水利工程收取的建安营业税重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以防洪、供水(含灌溉)效益为主的水利工程库区淹没耕地,耕地开垦费按规定下限标准的70%收取。

(三)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农田水利建设

建立健全水利融资担保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水利贷款提供担保。积极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增加农田水利建设信贷资金投入。引导和协调中小农村金融机构形成银团贷款,满足大中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资金需求;拓宽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创新担保形式多样的涉农信贷产品,完善涉农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开展大型农田水利设备、大型农机具等融资租赁业务。

(四)积极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金融机构给予信贷资金支持

水利建设项目产权不清使得金融机构对其信贷服务因缺乏主体资格出现“真空”地带。对公益性质不强,具有明显的商业化经营性质的农田水利项目,应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积极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放活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经营管理权,金融机构可以考虑给予信贷资金支持。在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如农民用水协会、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可作为承贷主体,该承贷主体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适用金融机构商业资金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全忠.晋中市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时代金融,2012,(18).

[2]张明.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基于锦州市农田水利发展情况的调查[J].财经界(学术版),2012,(7).

[3]刘世庆,齐天乐.水利投融资平台建设理论与实践[J].西南金融,2012,(12).

[4]李维康.关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支持的几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0).

基金项目:2012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省农田水利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B2012022。

作者简介:桂丽(1973-),女,云南个旧人,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杨杰(1975-),男,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金融。

作者:桂丽 杨杰

上一篇:实践教学现代教育论文下一篇:情感体验启蒙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