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主要资源

2024-06-04

农业主要资源(精选八篇)

农业主要资源 篇1

一、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其评价

鉴于农业资源范围广、既包括自然资源又包括社会资源,因此,对其利用效率的评价,不仅要考虑该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也要考虑到其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这为全面准确的测算其利用效率在技术上带来很大的困难[2]。然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分析方法有很多种,例如生产函数法、能值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比值分析法、能量效率评价法等。根据数据的可知性和方法运用的简单性原则,本文对湘西地区主要农业资源(耕地资源、化肥资源、电量资源和农业机械资源)的利用效率运用比值分析法进行分析。比值分析法中资源效率的公式为:

(1)式中的Rec为资源利用效率,Ri为资源消耗量,Eo为有效价值,N0为在资源消耗利用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价值。因此,根据上式不但可以直接求算该资源利用效率[3~4],还可以通过计算资源消耗系数来间接求算资源利用效率[5]。由公式可知,消耗系数越大,资源的利用效率就越低。同时根据上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三条途径分别为节约资源,提高有效价值产出和降低负面效应价值。由于农业资源消耗利用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价值N0难以通过计算得出准确结果,而且农业资源消耗利用过程中也会产生有用的副产品。由于农业资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正负面影响结果难以量化,而且其正负面影响可以相互抵消,因此,在测算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过程中,其结果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同时,该方法实际操作性强,所以这种处理方式对各年份的比较是可行且有意义的[3]。

二、湘西地区主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比较分析

(一)耕地资源消耗系数

耕地作为农业生产中最基本及最重要的资源。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关系到国家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粮食安全。耕地资源消耗系数表达式为:

式中,Clre——耕地资源消耗系数(m2/kg);Fla———耕地播种面积(hm2);Og———粮食总产量(kg)。

湘西地区1995—2006年耕地资源消耗系数变化趋势(见图1)。由图可见,湘西地区耕地资源消耗系数在近十二年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波动范围在2.3~3.2之间,1995—2006年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从每生产1kg粮食需消耗耕地3.15m2下降到需消耗耕地2.35m2,下降了0.8m2/kg。另外从图1可见,1998年、1999年和2000年相对于1997年又转变为上升趋势,同时,2002年和2005年分别相对于2001年和2004年耕地消耗系数增大。这表明湘西地区耕地资源利用效率随年份的增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为优良农产品品种的选用,农业科技的投入,耕作制度的变革以及先进管理方式的应用。

(二)农业机械资源消耗系数

农业机械资源消耗系数表示每生产1 kg谷物所需要的农业机械资源,表达式为:

式中,Arcf———耕地资源消耗系数(kg/kg);Mrcf———机械资源(kw);Og———粮食总产量(为kg)。

1995—2006年湘西农业机械资源消耗系数的变化情况(见图2)。从图2可见,1996—2006年,湘西农业机械资源消耗系数总体呈上升变化趋势,这表明农业机械资源利用效率的降低,而从湘西的农业机械资源利用效率比较来看(见图2),随年份的增大,农业机械资源消耗系数增大,说明该地区耕地对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使湘西州的山地被整理为平地,耕地质量明显提高有关,这是导致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的主要因素,而不同年份间有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在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过程中,社会、生态及经济资源等方面的投入难于量化所导致。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全面地了解农业生产系统特征,解决比值分析法在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中局限性的有效途径。

(三)化肥资源消耗系数

化肥作为粮食增产的一项重要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测算结果,化肥的使用在整个农业技术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比重。也因此,使得中国农业生产中化肥施用量在近年内迅速增加。然而,随着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大,导致了土壤的板结、环境的污染、农产品质量的下降等问题。因此,科学地考虑化肥使用对其在农业生产中泛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可采用化肥消耗系数(即单位农产品化肥消耗量)评价化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Fec———化肥资源消耗系数(kg/kg粮食);Faua———年度化肥投入量(kg);Og———粮食总产量(kg)。

湘西地区1995—2006年化肥资源消耗系数变化趋势(见下页图3)。由图可见,湘西地区单位粮食(kg)生产所消耗的化肥量在1995年为0.192kg,到2007年上升到0.28kg,同时化肥消耗系数呈现随年份增加而上升的趋势。而全国单位粮食(kg)生产化肥消耗量的平均值为0.084kg。可以看出,湘西化肥利用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湘西地区化肥资源消耗系数递增的趋势意味着单位粮食产量投入的化肥量提高了,而化肥利用效率却逐年递减。这说明该地区化肥的大量使用是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化肥资源消耗系数偏高,意味着该地区化肥的使用缺乏科学性。这既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又给农业生态系统带来了破坏和污染。

(四)电量资源利用效率

电量资源消耗系数用地区粮食产量与农业粮食生产用电量之比来表示,可以反映电量资源利用效率。因资料限制,用农村用电量代替农业生产用电量。为此,可按下式计算农业电量资源消耗系数:

式中,Eec———农业电量资源消耗系数(kw.h/kg粮食);Eua———每年电量资源量(kw.h);Og———粮食总产量(kg)。

上述电量资源消耗系数可以反映单位粮食(kg)生产所消耗的电量,其倒数为农业电量资源利用效率系数。

由图4可知,湘西地区电量资源消耗系数呈现递增趋势,由1995年的0.120上升至2006年的0.180,同时电量消耗系数的波动也较为明显,1996—1998年湘西农业电量消耗系数上升,1998—2000年,电量消耗系数又下降,之后,缓慢增加。虽然湘西地区电量资源消耗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0.53)相比,该地区电量消耗水平仍然偏高。出现这一现象,表明在农业生产产量提高的同时,电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却在降低[6]。

三、总结

湘西耕地资源总的消耗系数随年份的增加而下降,但化肥资源、机械资源、电量资源的消耗系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各年份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发展极不平衡。针对较高的耕地资源效率和很低的化肥资源、机械资源和电量资源的现状,提出了提高湘西主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1)对于日趋短缺的耕地资源的管理,关键在于耕地面积的保护;(2)针对化肥资源、机械资源、电量资源消耗系数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关键在于增加使用有机肥、修复水渠、塘坝,增大传统自流灌溉。(上接35页)

参考文献

[1]汪艳涛,王记志,等.区域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时空比较研究——以湖南省14个地(市、州)城区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30.

[2]靳京,吴绍洪,戴尔阜,等.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方法及其比较[J].资源科学,2005,(1):20.

[3]于法稳,李来胜.西部地区农业资源利用的效率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6):35-39.

[4]周小萍,陈百明,等.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及其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04,(1):85-90.

[5]雷玉桃,王雅鹏.西部地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5):65-67.

农业主要资源 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结构;要素转移;结构优化;关联

一、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农业要素转移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经济结构变动影响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产生要素转移效应。我国农业结构中,种植业长期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即使现在,种植业占农业结构比重超过50%,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三者加起来不到一半。在农业的四个部门中,种植业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而畜牧业和渔业较高,我国农业结构变动的过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种植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畜牧业和渔业的结构比重则持续上升,伴随着这一过程,农业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由种植业不断向林牧渔业转移,不但农业产出的量不断增长,而且农业产出的质也在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总体来说,要素转移效应从“质”的角度揭示了农业经济结构变动影响农业产出增长,长期来看,农业经济发展就是农业产出与农业结构都不断变动演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产业关联是产业间的投入产出联系,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经济结构形式。在社会化生产中,农业产业一方面依赖其他产业的投入以形成并发挥本产业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又依赖于其他产业的需求关联,销售本产业的产品,投入产出联系构成产业关联的物质基础。产业关联的方式包括产品、劳务联系:生产技术联系:价格联系:劳动就业联系:以及投资联系等。产业关联的类型可以分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单向练习与多向联系;顺向联系与逆向联系。产业关联分析的是产业结构与产出增长在“量”上的联系。

为便于分析,本文主要考虑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联关系。农业各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如表1所示,下面分析产业关联对总量增长的影响。

由于结构关联水平主要是说明农业各部门之间以何种生产技术发生联系,不同的生产技术水平将形成不同水平的结构关联,此时,某一部门生产一单位产品需要从各部门投入的中间产品投入量是不同的,因此可以用中间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来反映结构关联水平及其变动。经济在短期内可以用高投入、高消耗得到高产出,但是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获得长期增长,并且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因此,技术矩阵的水平高低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

结构关联以一定的技术水平为基础,也受部门关联程度的影响。这种关联程度在投入产出表中的直观反映就是部门之间中间产品的交易规模。规模越大,说明产业之间联系程度越高。随着部门之间交易范围扩大、环节增多及交易额增大,产业结构关联程度开始深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两个层次上进行分析。从总量层次上讲,通过比较中间需求(中间需求,总产出)的相对比例的变化与产出增长的变化后发现,两者具有相关性,中间需求与总产出的比率增加较快的期间,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这表明结构关联程度的较快深化会带来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从部门结构层次上讲,部门产出增长与部门中间使用率(中间投入,总投入)增长一致。

三、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产业优化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农业经济结构优化是指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合理化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调整不协调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各部门间协调发展:高度化主要遵循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农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制,促进产出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的内容主要是供给结构、需求结构、投资结构和农产品贸易结构的优化。

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四部门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互適应,四部门协调平衡发展,产业的结构效应能够充分发挥。农业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源的不断投入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是自然环境在可控范围之外,本文可以合理地不做分析),而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果,合理的结构与国内、国际市场相适应,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各部门之间的关联效应能够有效的展开。因此农业结构合理化是农业经济协调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农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状态发展,沿着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顺向递进演进:顺着劳动密集型农业,资本密集型农业,技术密集型农业的阶段发展。传统农业密集使用劳动,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大规模使用,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过程,以及单纯的农业生产转向包含农业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都是农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它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占优势的农业部门或产品。

农业产业优化能够有利于发挥产业的结构效应,深化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程度,促进关联效应。尤其有利于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即主导农业部门“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对其他关联产业产生的影响,分为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前向效应等,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还存在其它的效应,如结构弹性效应、成长效应、开放效应等。

四、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区域布局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经济结构具有层次性。农业区域结构是指地区层次的农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划分的经济区域内,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要素禀赋、适宜技术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比较优势,使得各种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不同。如两湖的粮食主产区,东北的粮食主产区,山东的花生,以及华北平原的玉米、小麦主产区等。区域结构是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的结合。区域经济结构往往不能形成统一体系,但是各具特色,形成若干个在全国具有专业化的优势产业部门,各地区的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相互依存。

农业主要资源 篇3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介于东经110°56′~113°58′、北纬38°9′~39°40′之间。境内山岳纵横,大河并流,地貌多样。忻州市总面积约2.55万km2,其中,山地面积约占53.5%,东部自北向南分布有恒山、五台山、太行山、系舟山,中部有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平原面积约占10.5%,丘陵约占36%,其中平川面积较大的有忻定盆地和五寨盆地,还有黄河、汾河、滹沱河、桑干河等河流流过。

2 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

2.1 光照资源

1976—2009年忻州市年日照时数在2 400.94~2 911.30 h(图1),其中,12月的日照时数最少,仅有173.97 h,只占全年的6.58%,5月的日照时数最多,为258.35 h,占全年的9.78%,11月至翌年2月的日照时数较少,各月的日照时数不超过全年的7.5%,3—5月日照时数逐渐增加,5月为全年日照最充足的月份,5—10月的日照时数逐渐减少(表1)。总体看来,忻州市的日照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在作物生长的关键季节4—9月的日照时数较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2.2 热量资源

2.2.1 气温分布。

1976—2009年忻州市年平均气温分布如图2所示。年平均气温在6.0~8.6℃,累年1月平均气温最低,其中五台山和芦芽山年平均气温最低,为-9.3℃,累年7月平均气温最高,忻定原盆地和保德县年平均气温最高为22.2℃。其中,忻州市≥0℃积温平均为3 632℃,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2.2℃,但出现极少,极端最高气温大部分在7月;年极端最低气温为-35.4℃,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至翌年2月,1月出现的最多。综上所述,忻州市气温分布及其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冬季寒冷时间长,夏季高温时间短,春季气温多变,秋季降温急骤。

2.2.2 无霜期。

无霜期是衡量热量状况的指标之一。忻州市≥0℃年积温平均为3 632℃,无霜期平均167.1 d,初霜于10月上中旬出现,北部山区出现最早,西南部最晚;终霜于4月中旬出现,山区最晚,出现在5月10日前后。无霜期使作物对积温可以利用的程度受到制约,忻州市的热量资源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无霜期长,能保证一年一熟制的需求。

2.3 降水资源

忻州市1976—2009年降水特征主要表现为:年降雨量在318.52~568.18 mm(图3),南多北少,最多分布在五台山地区和芦芽山地区。夏季6—8月降水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忻州市各地在农作物生长期4—10月内,各月降水相对变率较大,有不稳定性,降水日数的空间分布为南多北少,各地降水日数的逐月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的逐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忻州市近30年的年日照时数在2 400.94~2 911.30 h,年平均气温为7.16℃,多年降水量为443.89 mm,无霜期平均167.1 d。而据同位于黄土高原,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朔州市1976—2009年的资料显示:朔州市全年日照时数为2 308.94~2 959.05 h,年平均气温一般为6.7℃左右,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21 mm,朔州市平均无霜期日数为154 d[1,2,3]。与朔州市相比,忻州市日照时数长,日照资源相对丰富,就农作物生长需求而言,虽然忻州市热量和降水资源都稍差,但区域的年平均气温相对较高,而年降水量基本相当,无霜期较长,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就农作物生长需求而言,虽然忻州市热量和降水资源都稍差,但区域的水系分布较密集,而且光照资源丰富。因此,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主要特征表现为:光照资源富足,光能潜力大;热量资源较为丰富,年均温较高,但由于地形较为复杂,热量资源分布不均;降水集中,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但降水分布不均,影响作物生长;光热、降水变化基本同步,利于农作物生长。

3 忻州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虽然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光、热、水匹配良好,利于农作物生长,但由于受自然环境和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气象灾害也时有发生,甚至也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忻州市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表现为干旱、大风、寒潮、霜冻等。现对忻州市主要的气象灾害特点、发生原因与对农作物的影响进行分析。

3.1 干旱

忻州市的农业干旱主要是由于年内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降雨日数少,降水强度大等原因造成的,干旱的发生频次与气候变暖趋向一致,但与平均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农业干旱发生频率过高,对农作物产量造成很大影响。突出的特点是:春旱频繁,春季(3—5月)正是越冬作物返青、生长、发育和春播作物播种、出苗季节,如果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偏少,就会发生严重干旱,不仅影响夏粮产量,还造成春播基础不好,影响秋作物生长和收成。夏旱对忻州市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也比较大,造成土壤底墒不足,还会影响到冬小麦等越冬作物生长。

3.2 大风

忻州市是大风和风沙较多的一个地区。每年忻州市出现大风日数即8级(17 m/s)或以上的大风年均在40 d以上。从时间分布上看,影响忻州市的大风主要分布在春、秋季,其中以4—5月为最多,占全年大风日数的80%以上,夏季次之,常是与强雷阵雨相伴随的短时大风。由于忻州市地形条件复杂,高差悬殊,多形成地形风,使得春季大风、扬沙、沙尘暴较多,再加上十年九春旱的特点,使忻州市的春旱更易加重,夏季易引起作物植株倒伏。

3.3 寒潮

忻州市春、秋、冬季节均可发生寒潮,寒潮从每年11月中旬开始影响忻州市到翌年4月中旬结束,平均每年出现3~6次。其中,春季发生频率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少,所造成的灾害影响程度也是春季最重,尤其是4—5月。春季寒潮会使农作物种子刚刚发的芽受损,导致死亡,造成错过季节而失收。

3.4 霜冻

霜冻也是危害忻州市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之一。忻州市初霜出现在10月中旬,终霜在4月上旬,自北向南其霜冻日逐渐减少。其危害的作物种类很多,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到果树、蔬菜都有霜冻危害。初霜来得特别早的年份,对作物特别是瓜类和蔬菜等会造成很大损失。终霜出现特别晚的年份将推迟喜温作物苗期生长和导致部分果树开花率降低,严重的致使作物死亡,造成严重减产。

4 对策

4.1 做好农业气候资源调查,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基础

各政府部门要根据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积极开展农业气象监测、生态环境状况的气象评估及现代农业精细化气候区划,为制定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依据。从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出发,根据因地、因时制宜的原则,除了解日常的天气预报、安排好农事活动外,有关耕作制度的改革、作物的合理布局、新品种的引进等都必须考虑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的特殊性,做好对农民群众的指导工作,以减少耕作的盲目性。

4.2 旱灾的减灾对策

减少旱灾,应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改进农作物品种、布局,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等品种,采用能够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同时,还可以选择耐旱性强的植物品种及改变传统的种植制度[4,5,6,7]。节水灌溉是抗干旱的关键措施之一。此外,可以根据农作物的类型、发育期、需水关键期和需水量等,把水用在“刀刃”上,合理利用水资源。

4.3 寒潮、大风、霜冻的减灾对策

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的影响,忻州市寒潮、大风、霜冻灾害频率高,对农作物的危害严重,导致造成的损失也比较大。在不能完全控制自然灾害发生的前提下,采取“避、防、抗”的减灾原则尤为重要。以“避”为主,适应气候,调整种植结构,既可以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也可以规避气象灾害;以“防”为主,建立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报与网络体系,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提高忻州市整体灾害的防范功能;而以“抗”为主,则是气象灾害降临前后减轻损失的应急措施之一。

5 结语

忻州市是山西省北部农业气候资源较为富足的地区,大农业增产潜力极大,但由于多山地,气候水平与垂直差异均明显。具体规划农业生产时,要做到因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农业资源的优势,注意生态效益,走立体布局、分层开发、综合利用的道路,使农业气候资源与生物资源协调发展,合理建立立体综合农业结构体系,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生产结构,努力将忻州市打造成为一个经济效益极高、农林牧业全面发展的富裕地区。

参考文献

[1]梁桂花.浅析朔州市气候概况及农业气象灾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4):114-116.

[2]蔡霞,吴占华,梁桂花,等.近53a山西朔州市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气象,2011,29(1):88-93.

[3]梁桂花,李睿,张小平.朔州市近45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9):139-140.

[4]尹文昱.大连地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与防御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6):96-98.

[5]王志禄,金朴.陇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和减灾对策[J].甘肃气象,1996,1(14):51-52.

[6]方至.湖南南岭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综合利用初探[J].资源科学,1992(3):48-52.

温室物理农业主要技术及生产效果 篇4

一、物理农业提出的背景及发展

以化学肥料、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化学农业带来了农业生产的一次革命, 它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为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也造成了农药残留、农产品品质下降、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 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因此一种以物理手段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新型农业技术应运而生, 这就是现代物理农业技术。

现代物理农业工程的单项技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日本、前苏联等国家对磁场处理种子的生物学效应进行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 美国将声波助长等技术应用于多种作物。结果表明, 这些技术使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增产效果显著, 发展潜力很大。我国大连和青岛相关部门在应用和推广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几年开发研制出的系列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产品已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 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主要技术工作原理及生产效果

近年来, 物理农业技术在各地逐步推广开来, 目前主要有声波助长仪、植物生长补光灯、种子磁化技术、CO2气肥增施技术、空间电场防病促生技术、臭氧防病技术、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技术等。

1. 声波助长仪

它是利用音箱发声, 对植物施加特定频率的声波, 使声波的频率与植物本身固有的生理波频率相一致而产生共振, 从而提高植物细胞内物质的移动速度, 促进营养元素的传输、吸收、转化, 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促进植物光合作用, 实现促进植物抗病、早熟、增产等技术。该技术在物理农业技术中研究较早, 应用面较广, 效果也较好。声波助长仪可应用于粮油作物、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的栽培。

试验表明, 该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1) 提高产量, 可增产20%~30%。 (2) 提高产品品质, 其蛋白质、糖分明显增加。 (3) 使作物早熟, 生长旺盛, 提前1周左右上市。 (4) 防病。防治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的效果尤为显著。

不过, 声波对不同作物作用的效果不一样, 按声波促进作物增产效果大小进行排序, 根菜类>果菜类>叶菜类;在叶菜类声波促增产中, 大叶片>小叶片;按声波促果菜早熟效果大小进行排序, 草莓>小果番茄>大果番茄;按食用菌各生育期声波促进效果大小进行排序, 出菇期>发菌期>生长期。

2. 植物生长补光灯

该灯以LED (发光二极管) 为光源, 依照植物生长规律, 用灯光代替太阳光给植物生长发育环境补光, 是目前在自然光照不充足的情况下进行光源的补充和解决阴雨雾霾阳光不足困扰的重要措施。使用过程中, 结合被照作物的原有生长特性, 进行适当的补光。长日照作物根据其日照需求可多照射, 短日照作物少照射, 如果自然光已经基本满足植株本身对光照的需求了, 则不需照射。

合理利用植物生长灯, 可以有效提高经济效益, 其生产效果表现为: (1) 缩短育苗所需时间近50%。 (2) 植株健壮, 减少病害。 (3) 可使茄果类作物增产20%以上, 叶菜类作物增产30%以上。 (4) 提早收获10~15 d。

植物生长补光灯不同于普通白炽灯, 它主要发出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明显作用的蓝光和红光, 因此不能用普通灯代替补光灯。

3. 空间电场防病促生长技术

该技术是在温室空间安装电极线, 通电后, 在电极线与地面形成电场, 利用电场防病促进植物生长的技术。它主要是针对温室大棚密闭, 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状态, 雾汽、粉尘严重, 不仅影响大棚采光, 而且不利于植物生长, 容易导致气传疾病发生而提出的。其工作原理为:挂在温室棚顶的电极线为正极, 植株和地面以及墙壁、棚梁等接地设施为负极, 当电极线带有高电压时, 空间电场就在正负极之间的空间, 从而产生大量的带电粒子使空间粉尘、雾气带电而发生定向脱除作用, 吸附在地面、墙面、作物表面等。同时附着在粉尘、雾气的病原体也在带电粒子的作用下被杀死, 从而抑制了雾气、粉尘, 切断了病菌传播渠道, 此外空间电场的电极系统产生的臭氧、氮氧化物、高能带电粒子还能杀灭真菌病原物, 以达到预防病害、消灭农药残留的目的。其生产效果表现为: (1) 对绝大部分气传病害预防有效且效果显著, 完全可以替代杀真菌剂, 预防气传病害效率大于90%。 (2) 预防土传病害的效率达70%。 (3) 一般可增产20%以上, 且果实糖度显著提高。 (4) 实践证明, 空间电场已能在相对湿度98%的环境中稳定使用, 其系列装备的使用安全性达到100%。

4. 温室病害臭氧防治技术

臭氧发生器对抽入机体内的空气进行高压放电, 使空气臭氧化。臭氧化空气通过风机外吹, 在温室内均匀扩散, 实现杀菌防病的目的。臭氧是世界公认的广谱高效杀菌消毒剂, 在一定浓度下, 可迅速杀灭空气中的病菌, 且没有任何有毒残留, 不会形成二次污染, 被誉为最清洁的消毒剂和氧化剂。臭氧在医疗上应用很广, 应用于农业领域始于20世纪90年代。臭氧防治病虫的优点: (1) 安全、高效、成本低。臭氧可实现一施多用, 同时防治多种病虫, 而且防治费用低。与喷施农药相比, 施放臭氧更为方便、高效、安全, 可大大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避免菜农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从而降低用药成本。 (2) 无公害。臭氧在干燥的空气中不稳定, 可很快分解还原为氧气, 因此在植株内及果实中无污染、无残留, 是实现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一条重要途径。 (3) 可有效防治所有气传病害。黄瓜灰霉病和霜霉病防治率达90%~100%, 茄子黄萎病的防治率也可达90%以上。 (4) 对土传病也有较好效果。 (5) 在生产臭氧的同时, 还生成氮氧化物, 可作为植物生长所需的氮肥。

需要注意的是, 臭氧只能用于植物病害防治, 不能用于虫害防治;棚温在30℃以上, 几乎无效。

5. 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技术

该技术是在土壤两端加上电极板, 通电后使土壤中的害虫, 如根结线虫、地老虎等害虫和因连作而生的真菌、细菌等在很短的时间内过电而亡。土壤中电场的形成还可以使重金属向两极移动而吸附在极板上, 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此外, 电场在短时间内可以使土壤颗粒变化加速, 农艺性状得到改善, 恢复原始状态, 有利于耕作。

目前, 土壤病害已成为温室作物主要危害。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技术能解决土壤病原物的杀灭问题;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及有毒物质的消除问题;耕层营养元素的匮乏问题;土壤的p H值问题等。该技术的实施效果为: (1) 土壤消解率大于87%。 (2) 土传病害防治率大于90%。 (3) 根结线虫防效大于93%。

6. 磁场种子处理技术

即在播种前用磁场对农作物种子进行直接磁化处理, 通过物理作用, 改善种子品质, 提高种子吸收水、肥的能力, 使作物稳健生长, 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磁场种子处理的工作原理为:经过处理后的种子带有微磁性, 带有磁性的种子播入土壤, 会把土壤中的磁性物质、顺磁性物质, 如铁、锌、镁等作物生长的微量元素吸附在种子附近, 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试验证明, 经过磁场处理后的蔬菜种子可增产10%以上。需注意的是种子磁化后24 h内必须完成播种, 超过24 h, 需重新磁化。

7. 二氧化碳气肥增施技术

它是针对大棚密闭, 内部CO2供给不足, 影响植物光合作用, 影响作物的品质和产量而采取的CO2人工补充技术。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元素, 是植物生长所需的核心物质。植物生长5%依靠氮磷钾肥料, 95%依靠水和CO2合成碳水化合物, 它被人们称为气体肥料。CO2增施方法有: (1) 液态CO2施肥法。液态CO2气源较纯净, 不含有害物质, 施用方便, 使用安全可靠, 但成本较高。 (2) 燃烧法。通过CO2发生器燃烧液化石油气、丙烷气、天然气、白煤油等产生CO2。此方法应用方便, 易于控制, 是当前设施栽培常采用的方法。 (3) 化学反应法。用强酸 (硫酸、盐酸) 和碳酸盐反应产生CO2。硫酸———碳酸氢氨法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类型。

实验表明, 黄瓜、番茄、辣椒等果菜栽培, 施CO2气肥可平均增产20%~30%, 并能提高果菜品质。

需注意的是, 温室气温在15℃~23℃时使用CO2气肥的效果最好。不同蔬菜施用CO2气肥的浓度应有所不同, 番茄、黄瓜、西葫芦、南瓜以750~1 000 mg/L为宜, 茄子、辣椒、草莓则以550~750 mg/L为宜。阴雨天不施CO2气肥。苗期施CO2气肥利于缩短苗龄、培育壮苗、提早花芽分化、提高早期产量, 苗期施气肥应及早进行。果菜类定植后到开花前一般不施肥, 待开花坐果后开始施气肥, 主要防止营养过剩和植株徒长;叶菜类则在定植后立即施气肥。

三、物理农业技术应用情况

浅析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成就 篇5

全世界的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内容,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而日趋完善, 不断有所改进、充实和创新, 并建立了生防的理论。

我国约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的问题。新中国建立以后, 生防研究机构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出现, 并不断充实提高。生物防治措施已占病虫害防治面积的10%~15%, 成为我国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打开了生防工作新局面。

而农业害虫生物防治是传统生物防治的起源, 历史久远, 研究领域广阔, 技术内容丰富, 涉及对象众多。

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控制害虫发生

害虫天敌资源调查是生物防治的基础性工作。充分利用自然因素抑制有害生防成灾是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本措施, 保护利用天敌是其中的主要方面。

在自然界, 天敌对害虫的发生起着巨大的抑制作用。保护天敌一般并不需要增加费用和花费很多人工, 因此, 农民群众更容易接受, 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自然天敌的保护利用已成为我国害虫综合防治的基本措施之一。

为了进一步发挥天敌的作用, 实践中还创造了不少改造农田环境, 创造更适宜于天敌生存和繁殖的条件, 以增殖天敌的经验。1987年, 中国农科院生防所在山东烟台市召开全国第一次天敌保护利用学术讨论会, 总结提出我国对天敌保护利用的含义, 概述为:“天敌保护利用是指采取措施, 避免或减少人为的杀伤, 创造适于天敌生存和繁衍的良好生态环境, 充分发挥天敌在自然界控制有害生物的作用。”

二、优势种天敌人工大量繁殖释放治虫

天敌商品化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 是天敌的人工或机械化大量繁殖技术。近年来, 我国在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的研究上已取得可喜成就。主要有赤眼蜂、平腹小蜂、瓢虫、草蛉、捕食螨等。尤其是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已在全国取得卓越效果。

三、生防农药治虫

生物农药有以下三个类别:

1. 微生物农药。

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制剂。

2. 农用抗生素。

是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质, 具有治病杀虫的功效。农用抗生素分为农抗杀虫剂、农抗杀菌剂和农抗除草剂。

3. 生化农药 (又名特异性农药) 。

是指那些自然界存在的生物化学物质, 经人工合成或从自然界的生物源中分离或派生出来的化合物, 如昆虫信息素、昆虫生长调节剂等。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主要措施 篇6

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从早期农业发展情况来看,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3个特征: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 鼓励和支持农民生产, 不断推广机械设备的应用, 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局势;以家庭承包制和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为主, 根据社会发展需求, 形成以市场需求为主、示范引导型农业发展机制;利用先进技术和合适的农业生产机具, 促进机械和产业相结合, 推动现代化农业机械发展。因此, 我国农业机械发展主要经历了半农业机械化、局部农业机械化、基本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机械化4个阶段, 使农业粮食产量得到不断增加, 生产效率得到快速提升, 促进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总的来说, 我国农业机械发展水平速度较慢, 存在很多问题, 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解决办法, 以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发展。

2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主要措施

根据我国农业发展情况和机械化程度, 国家对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给予了高度重视, 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给我国农业长远发展提供可靠保障。目前, 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主要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想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就必须加大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宣传力度, 让农民从根本上认识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业机械化发展中, 并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加入到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中, 得到农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 促进农业生产力不断增强。实践中, 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推动农机装备改善、不断优化布局, 促进新农机、农艺的全程化融合, 积极推广增产增效、环境友好型以及资源节约农机化技术。同时, 要进一步有效发挥现代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的重要载体作用、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纽带作用, 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中的重要推力作用。要坚持抓发展的劲头不能弱、发展的措施不能减、发展的质量不能降, 进一步巩固农机化发展的好形势。与此同时, 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加大投入力度, 让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农业机具购买补贴, 在实践过程中, 激励和鼓舞农民群众购买农业机具, 从而不断推广农业机具的使用范围, 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2.2 完善管理机制, 促进服务体系建设

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 要根据农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 并不断完善管理机制, 使农民群众购买的农业生产机具具有足够的质量保证, 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只有不断提高农业粮食的生产力, 加大农业机具投入, 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给农业产品质量提高提供可靠保障。在完善管理机制的同时, 农业机械的使用范围得到不断扩大, 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益得到有效提高, 推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给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 运用现代网络技术, 建立农机服务网站, 加强农民群众与社会的联系, 在生产过程中, 运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 推动农业机械化稳定发展。

2.3 加强技术培训, 创新农业生产模式

现代化建设中, 想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就必须加强农业机械方面的技术培训, 不断推广农业机械生产技术, 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不断提高, 以提升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能力。我国新农村建设中, 普遍存在生产人员较少、老龄化严重等问题, 对农业机械化法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生产力, 才能促进生产效率提升, 使农业粮食产量得到不断提高。在实践过程中, 充分利用先进生产技术, 促进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创新, 统筹城乡发展, 给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2.4 优化资源配置, 提升农业机械水平

根据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现状, 因地制宜, 不断创新农业机械生产模式, 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突出重点, 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才能促进农业机械化不断向前发展。例如, 运用绿色生态原则, 发展农林产业, 防止水土流失, 不断扩大林业面积, 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社会效益的提高, 给农民群众提供经济来源。只有不断加强宣传力度, 合理配置农业资源, 健全管理制度, 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技能, 才能保证农业机械生产的安全,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现代化建设中, 根据我国农业发展情况, 只有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 加强农业机械技术培训, 才能真正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促进农业粮食产量不断增加,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白人朴.又好又快地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J].中国农机化, 2007 (03) :3-7.

[2]吴昭雄.农业机械化投资行为与效益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3.

西藏主要地下农业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篇7

1.1 蛴螬

成虫于傍晚出土活动, 20~21时活动最盛, 22时以后逐渐减少, 具弱趋光性, 一般灯下诱到的虫量仅占田间实际虫量的0.2%左右, 具有假死性, 受振动或惊忧即坠地假死, 飞翔力弱, 活动范围以虫源地为主, 主要集中在田边、沟边或地头等非耕地, 喜食杨树、大豆、花生等作物的叶片, 其将卵产在这些树木附近田块或耕地内, 单雌产卵在32~188粒, 平均102粒, 散产于土壤6~15粒深入, 每次产卵3~5粒, 多者10余粒, 相互靠近, 在田间呈粒心分布。幼虫有3个龄期, 全部在土壤中度过, 随着一年四季土壤温度的变化而上下潜移, 3龄幼虫历期最长是主要危害虫期。

1.2 金针虫

沟金针虫一般3年1代, 少数2年、4~5年或更长时间才完成1代。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 一般越冬深度15~40cm, 最深可达100cm左右, 越冬成虫于3月下旬~4月上旬, 10cm土温10℃左右时开始出土活动, 土温在12~15℃时达活动高峰, 产卵期从4月上旬~6月上旬, 卵期31~59d, 平均42d, 5月上、中旬为卵孵化盛期, 孵化幼虫为害至11月上、中旬, 开始在土壤深层越冬, 第2年3月底, 越冬幼虫开始上升活动, 3月下旬~5月上旬为害重。

随后越冬, 幼虫期长达1150d左右, 直至第3年8~9月, 幼虫老熟, 钻入15~20cm土中作土室化蛹, 蛹期12~20d, 9月中旬开始羽化成虫, 成虫当年不出土, 仍在土室中栖息不动, 第4年春才出土交配, 产卵成虫寿命220d。成虫昼伏夜出, 白天潜伏在麦田旁杂草中和土块下, 晚上出来交配、产卵。雄虫不取食, 雌虫偶尔咬嚼少量麦叶, 雄虫善飞, 有趋光性, 雌虫无后翅, 不能飞翔。行动迟缓, 只能在地面成麦田爬行, 卵散产于3~7cm深土中, 单雌平均产卵200余种, 最多可达400粒。

1.3 蝼蛄

蝼蛄的生活史一般较长, 1~3年才能完成1代, 均以若虫、成虫在土中越冬。蝼蛄在西藏一般2年1代, 越冬成虫5月份开始产卵, 盛期在6~7月;卵经15~28d孵化至秋季, 若虫发育至4~7龄, 深入土中越冬, 第2年春季恢复活动, 为害至8月开始羽化为成虫, 若虫共9龄, 长达400d以上, 当年羽化的成虫少数可产卵, 大部分越冬后至第3年才产卵, 成虫寿命达8~12个月。蝼蛄昼伏夜出, 21~23时为活动、取食高峰, 具有强趋光和趋化性, 利用黑光灯在无月光、无风的夜晚可诱到大量的蝼蛄, 蝼蛄对具有香味、甜味的物质趋性强, 嗜食煮至半熟的谷子、棉籽、炒香的豆饼、麦麸等, 蝼蛄对产卵场所有严格的选择性。蝼蛄以成虫和若虫在土下越冬, 随气温和土温回升, 开始上升活动, 气温在10℃左右。田间出现为害, 土温在15~25℃时, 是越冬成若虫为害最重的时期, 此时期主要为害春播作物幼苗。6~8月, 蝼蛄向土下活动。进入产卵盛期, 为害夏播作物幼苗。8~10月, 气温和土温适宜, 蝼蛄又上升土面活动, 形成又一为害盛期。蝼蛄以成虫和若虫在土中取食刚播下的种子、种芽和幼根或咬断幼苗根茎, 也蛀食薯类的块根和块茎。幼苗根茎被害部呈麻丝状, 这是判断蝼蛄为害的重要症状

1.4 地老虎

地老虎可为害多种粮食作物以及蔬菜、花卉、苗木等, 低龄幼虫昼夜均可取食作物的子叶, 嫩叶和嫩茎, 3龄后昼伏夜出, 高龄幼虫可将幼苗近地表部位咬断, 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重播。在西藏发生的地老虎种类有: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八字地老虎等。小地老虎无滞育现象, 只要条件适宜, 可连续繁殖。黄地老虎一般1年发生2代, 第1代幼虫始发于5月中下旬, 第2代幼虫始发于8月中下旬, 11月下旬左右进入越冬。八字地老虎一般也1年发生2代, 第1代幼虫始发于6月中下旬, 第2代幼虫始发于9月中下旬, 12月中旬左右进入越冬。

2 防治方法

2.1 药剂拌种

用35%甲基异柳磷乳油600ml加水40~50kg, 拌青稞、小麦种子400~500kg, 均匀喷洒, 摊开晾开后即可播种。有效期20~45d, 可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2.2 冬季深翻

封冻前2个月, 深耕土壤30cm并随耕拾虫, 通过翻耕可以破坏害虫生存和越冬环境, 减少次年虫口密度。

2.3 清洁田园

头茬作物收获后, 及时拣尽田间杂草, 以减少害虫产卵和隐蔽的场所。在作物出苗前或地老虎2~3龄的幼苗盛发期, 及时铲净田间杂草, 减少幼虫早期食料, 将杂草深埋或运出田外沤肥, 消除产卵寄主。

2.4 根部灌药

苗期害虫猖獗时, 可用80%晶体敌百虫700倍液、60%二嗪农乳油600倍液或60%辛硫磷乳油600倍液, 任选一种灌根。7~15d灌1次, 连续灌3~4次。在地下害虫密度高的地块, 可采用50%甲基异柳磷0.06~0.065kg, 兑水60~70kg, 以下午3时开始灌在苗根部, 杀灭地老虎效果达80%以上, 还可兼冶蛴螬和金针虫。

2.5 撒施毒土

用6%特丁磷36.5~40kg/hm2, 沟施、穴施均可, 药效期长达50~80d或用60%辛硫磷乳油3.5kg/hm2, 拌细沙或细土275~350kg, 在作物根旁开沟撒入药土, 随即覆土或结合锄地将药土施入, 可防治多种地下害虫。

(1) 黑光灯诱杀。金龟子、地老虎、蛴螬的成虫对黑光灯有强烈的趋向性,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在可能的条件下, 于成虫盛发期置一些黑光灯进行诱杀。 (2) 放置糖醋酒盆可诱杀地老虎的成虫。 (3) 用炒香的麦麸、豆饼诱杀蝼蛄。一般在傍晚无雨天, 在田间挖坑, 施放毒饵, 次日清晨收拾被诱害虫集中处理。 (4) 毒饵诱杀。将新鲜草或菜切碎, 用60%辛硫磷0.16kg加水3~4kg, 喷在150kg草上, 于傍晚分成小堆放置田间, 诱杀地老虎。用1.5m左右长的新鲜杨树枝泡在稀释60倍的50%氧化乐果溶液中, 15小时后取出, 于傍晚插入春播作物地内, 160~260枝/667m2, 诱杀金龟子效果好将新菜籽饼3.5kg搓散, 放锅中炒香, 把炒好的菜籽饼盛在桶内, 然后把用温水化开的敌百虫倒入桶内, 闷4~6分钟, 于傍晚将毒饵分成若干小份散放于田中, 第2天清早就可见毒死的地老虎虫体。

2.6 地面施药

用“敌杀死”作常规农药新法治地老虎。做法是:在傍晚收工后用背负式喷雾器, 按用1000kg/hm2清水, 每桶清水内加3.5%的敌杀死10ml, 配成2500倍的药液, 搅拌均匀满地喷洒。夜幕降临、气温下降、蒸发量少、土壤、苗棵均成湿润状态, 保证了药效。各类地老虎幼虫出来危害苗棵时, 正与药物相遇, 胃毒、重熏、触杀三重作用下, 药效可充分发挥, 所有地老虎幼虫全部中毒, 达到了90%的治虫效果。这一灭虫技术用在旱地作物各种苗地, 效果均好。

2.7 植株施药

用80%敌百虫600~900倍液, 60%辛硫磷乳油1500~1800倍液, 50%二嗪农乳油800~1000倍液, 以上药剂任选1种, 成虫发生期喷3~5次, 每8~12天喷1次, 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 结语

地下害虫的防治必须服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与其它栽培﹑管理措施等协调配合, 将西藏主要的地下害生物综合治理与植物的综合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切实做到保护植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献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主要研究方向[J].自然资种选择的首要标准源, 1994 (4)

[2]王万有, 苏广宁, 雷丽萍.彭阳县经济林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2)

[3]王青山, 王颖卓.经济林建设综合技术研究[J].防护林科技, 2006 (S1)

理县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及主要措施 篇8

一、理县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理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 青藏高原东南缘, 是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 为阿坝州的小江南, 全县幅员面积为4 313km2, 有农耕地面积4.7万亩, 辖13个乡 (镇) 81个村, 202个村民小组, 共有农村人口3.5万人, 是以藏、羌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自1987年始建成为成都市的秋淡三线蔬菜基地3.5万亩, 大白菜、莴笋、韩国白萝卜、番茄、辣椒、马铃薯、花椰菜等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1年建成以甜樱桃为主的特色小水果基地5 000亩, 并注册了“米亚罗”、“桃坪羌寨”牌鲜活农产品商标和理县大白菜地理证明商标;2002年古尔沟镇成为我州第一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2004年理县被列为国家级一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并先后顺利通过了省、国家质监局的验收, 制定了大白菜、番茄、芹菜、辣椒、甜樱桃、鲜食葡萄生产技术规程10余个。理县地貌为典型的高山峡谷, 海拔高度1 422~5 922m, 农业资源呈立体分布, 具有多层次结构特征。年平均气温11.3℃, 年有效积温3700℃以上, 年均降雨量460mm, 年日照时数1 680小时, 无霜期211天以上, 全县农作物产量62 344t, 农民人均纯收入4 270元。全县自然环境优越、空气清新、无工业三废, 水质纯净, 土壤无重金属污染, 有机质含量高, 且交通便利, 目前到成都仅1.5小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 为我县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条件。

二、当前理县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

(1) 不合理的施肥

理县为成都市的三线蔬菜基地, 农田用肥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轻微量元素的“三重三轻”的倾向, 加之长期以来, 农民撒施、表施化肥现象普遍, 肥料没有施入根部土壤, 既造成肥料大量挥发和淋溶损失, 肥料利用率低, 又易导致面源污染。

(2) 不合理的用药

生产实践中群众对化学农药的科学认知有限, 贪求治疗速度, 用药量大, 有些农户将3~4种农药复配使用, 间隔3~4天喷1次药, 加之营销、使用中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又非常薄弱, 致使化学农药各种负面影响得不到有效控制。另外, 使用空间和使用接触者, 并非是在安全操作和严格防范下进行, 致使水体污染等。

(3) 不合理的用膜

我县种植作物大都采用地膜覆盖, 每亩每季的投入量平均6kg左右, 作物收获后大都没有及时回收和处理, 致使废旧农膜无处不在, 部份还残留在土壤中。

(4) 不合理的种植方式

理县自1987年建成成都市秋淡蔬菜的三线基地至今已有20余年, 基地地蔬菜1年可种植2~3季, 20多年年来一直进行连作, 大都没有进行合理的间套及轮作换茬。

2. 自然条件较差

理县属典型的干旱与半干旱高山峡谷地区, 山势陡峻, 山谷纵横, 夏秋雨季明显, 伏旱频繁, 冬季寒冷, 干燥晴朗, 降水稀少, 日照强烈, 农耕地坡度大, 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 水土流失严重。

3. 产业化程度低、农户的科学意识差

主要表现为加工和营销队伍发展缓慢, 规模小、层次低, 缺乏管理, 名牌产品少, 缺乏创新, 市场竞争力不强, 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 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还需提高。

4. 农村清洁能源的比例还有待提高

目前我县部分高半山的农村能源还是以薪柴为主要燃料, 占全年生活用能的60%以上, 每户年均消耗薪柴2 000~3 000kg, 长期以来造成薪柴量的减少及资源的减少, 对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三、我县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及做法

1. 狠抓农业安全

农业安全主要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即杜绝任何影响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劣质农产品, 包括致病的微生物、过多的农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等超标。造成农产品质量变劣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人为是我县的主因, 其改进措施如下:

(1) 广泛宣传培训, 提高农户的科技素质

一是要重视舆论宣传, 充分发挥多种大众媒体的作用, 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生态农业知识, 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意识;二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培训, 普及农业生产安全知识, 使农民掌握安全生产的技能, 并组织农村乡土人才、专业大户、经纪人赴发达地区考察学习, 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生产技能, 切实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 科学合理地使用农业投入品

首先, 科学合理规范使用化肥, 包括深入实施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沃土工程”。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重要环节, 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取堆、沤、积、造等措施大积、大造有机肥料, 大力推广有机肥, 推广绿肥和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鼓励和引导农户增施有机肥, 施用配方肥。其次, 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培训农户切实有效地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包括积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病虫草害预测预报, 及时向广大农民提供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采取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严格执行各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加快普及推广性信息引诱器、频振式杀虫灯和生物防治等非化学药物的防病治虫先进实用技术。

(3) 加强农膜等农业、工业废弃物处理

动员农户做好田园清洁工作, 收集废旧膜、废旧垃圾、植物枯枝落叶等废弃物, 移出田外进行集中焚烧处理。并积极鼓励多渠道、多途径回收农膜, 切实提高塑料农膜的回收率。同时加强对乡村企业、民办企业、私营企业的环境管理, 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发展绿色工业。

(4) 加强领导, 强化监管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建设, 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制定好本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县政府应把生态农业建设的指标细化, 并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同时, 要加快理县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和土壤肥料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 提升监测检测能力。切实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和化学投入品监督监测工作力度, 且县级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 加大市场的执法, 共同推进全县农村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

2. 积极推广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选择适宜的生态模式

按各乡 (镇) 村的区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生态农业工程技术及适宜的生态模式。

(1) 农田生态建设工程

全县实施以沟、渠、田、林、路合理配置、水、土资源的科学利用, 实现高产稳产优质的农田建设为主的生态农业工程。一般包括:改造中低产田生态农业工程;高产稳产农田生态农业示范工程;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生态农业工程;配套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导的综合治理生态工程。同时大力推广绿肥种植, 大积大造有机肥, 推广间套种、轮作、换茬等技术。

(2) 农林复合系统生态建设工程

全县推广以提高林木覆盖率为主的生态林业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

(3) 农牧复合循环利用型生态工程

以牧业建设为突破口, 建立巩固物质循环利用生态工程。根据资源条件, 当地养殖习惯, 建立适度规模的养殖基地。推广秸秆过腹还田, 建立一个合理的生物链, 形成良性的农牧生态系统, 如“猪-沼-果 (粮、菜) ”等模式。

(4) 庭院 (园) 生态经济工程

发展巩固小康型庭院 (园) 经济, 主要有:立体种植型、种养结合型, 住宅生态化等。生态住宅:上有太阳能, 中有电气化, 下有沼气净化池。

(5) 观光型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是在具备旅游资源的前提下, 开发观光农业, 如通化乡的卡子村, 佳山村等。

3. 强化生态农业的产业化

生态农业的产业化以构建产业基地为基础, 加工转化为龙头, 商品市场为载体, 龙头企业为核心, 生态效益为目标, 坚持“基地化建设, 专业化生产, 区域化布局, 商品化经营”的原则, 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打基础, 产业化链条来延伸, 市场化经营来牵动, 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1) 抓基地、优布局, 实现结构的生态化

立足于秋淡季蔬菜基地和特色小水果基地等建设, 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及区位优势, 以村或一个气候区域为单元, 因地制宜地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农村产业结构) , 使其体现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多层性, 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良性循环:一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实行一业为主, 多业结合, 农、林、牧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 不断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二是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 使各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模拟生态系统的链网现象, 合理配置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充分利用时间, 合理配制农业生物, 增加农业经济收入和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2) 积极推动各类龙头企业的的组织建设

在产业 (包括阿坝州) 做大做强的基础上, 采取一些优惠措施, 积极引进龙头企业, 建立一些有特色并带有方向性的食品生产基地:推进种养殖专业合作组织, 培育专业村, 以户、场为单位, 养鸡 (蛋鸡、肉鸡、) 、肉兔……等。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则运作, 使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向着有利于建立比较优势产业的方向配置, 以科技逐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经营, 发展订单销售、连锁经营、农超对接、配送服务、网上营销等现代市场营销模式。加快“请进来”进程, 让外来的“高僧”到理县念活市场经。

4. 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

适应公众的绿色安全消费需求, 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建立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农民主动的标准化运行机制, 普及推广实用实效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加强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指导和控制, 建立从“田间”到“餐桌”有案可查的“产品档案”。完善质量安全问题责任追溯、媒体曝光等制度。

5. 加快绿色清洁能源推广步伐

上一篇:贪污调查局下一篇:围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