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节约型农业

2024-06-05

资源节约型农业(精选十篇)

资源节约型农业 篇1

尽管我国的农机工业, 近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 并一直呈稳定增长态势。但是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其差距除了表现在设计观念, 设计产业化, 装配线的合理性, 质量控制等方面外。最主要的问题是产品性能不高, 智能化程度低下。

现阶段, 我国正在提倡节约型社会,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努力实现土地密集型产品向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在这种大背景下, 我国农机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就是集约化农业需要的大中型粮食与经济作物生产机械, 农业产业化需要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成套设备装备, 高效, 无公害的畜禽工厂化饲养成套设备, 牧草生产与加工机械设备, 以及配套动力和关键配套件等。

我国农机产品要想适应节约型农业生产, 达到农业生产上的精耕细作, 并追赶国际农机水平, 就必须在智能化上下功夫。给农机产品配备精准农业系统已成为世界农机发展的潮流。所以我国耕作机械的技术开发重点应该从大路货的耕整地机械向精密插种, 移栽, 经济作物特殊需求作业等环节转移;保护性耕作机械应该重点解决免耕播种机防堵缠问题, 特别是一年两熟地区鲜茬处理和窄行距播种的防堵防缠问题;精密播种机械应以各类精密气力播种机械为开发重点, 由于气吸式播种机具具有精量, 位置准确和不损伤种子的优点;经济作物耕作机械应重点开发用于牛蒡, 山药等深根作物的种植和收获的窄幅深耕机械和解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花生, 大蒜, 胡萝卜, 土豆等块茎类果实的挖掘类收获机械的输送分离问题;还要积极推进油菜, 棉花, 甘薯及种类蔬菜的育苗, 移栽等机械化作业;插秧机应在引进消化的基础上实现高效插秧机国产化, 以大幅度降低成本, 使中国农民能买得起, 用得上插秧机, 同时要完善和推广田间集约化简易育秧技术, 推动水稻插秧机械的发展, 形成由市场推动发展的内在动力;为迎接超级稻大面积推广应用, 必须尽快研究开发精密定位育秧播种, 规格化秧苗培育, 超稀植单株栽插技术装备, 满足超级稻大面积推广机械化生产的需要, 这样才能使超级稻这一使世界震惊的重大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农业资源要素 篇2

新华网北京1月31日电(记者车玉明、董峻)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31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个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

一号文件全文约12000字,从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5个方面,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文件强调,201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文件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强化近年来“三农”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则和措施:

——对“三农”投入首次强调“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一要求不仅确保“三农”资金投入的总量,更确定了比例要稳步提高。

——扩大了马铃薯良种补贴范围,新增了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把林业、牧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首次纳入补贴范围。

——首次提出要在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拓展了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政策性资金将有更大的“三农”舞台。

——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允许各地根据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也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

——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800个产粮大县的种粮积极性,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 篇3

在自然经济的农业生产条件下,由于贫穷落后,购买性资源投入十分有限,人们不得不通过大量的劳动力付出和广种薄收式的粗放经营来达到自给自足的生產目的。这与现代农业生产中的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实施战略相比具有不同的内涵。正如牛文元等(1995)[2] 在论述中国式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所强调的那样,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处于劣势地位,耕地和水资源分别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 1/3 和 1/4,人均矿产资源量还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2,人均能源消费量是世界人均水平的 40%,资源压力过大,长期处于负担过重状态,直接约束着人均生产和消费水平,影响着我国长远发展的潜力和发展方式的选择。依靠开发本国资源来积累资本,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耗时过程,而且地形的不利又增大了资源开发难度,提高了成本,许多资源优势很难在短期内转化成物质资本,无疑是发展中的资源大国所背负的沉重负担。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将进一步下降,特别是耕地资源将从 0.13hm2/人下降到 2020 年的 0.073hm2/人,后备资源不足,而农村产品及其相关原材料的需要量不断增加,人均资源消费量不可抑制地扩张,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我国资源特征已构成了实现高度物质现代化的刚性制约。因此,建立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选择。

“节约”一词有两个涵义:一是指“节省”,与“浪费”相对立;二是指“集约”,与“粗放”相对立。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就是在农业生产经营和消费领域所倡导的节约资源、杜绝浪费、集约高效、提高区域资源利用率和单位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农业技术发展方式。依照农业资源的种类不同,其节约型农业技术可表现为节土、节水、节时为中心的自然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实施和节能、节劳、节资为中心的社会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操作两大类。这些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互相作用与优化配置形式,构成了我国不同区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农业技术运用特点。第一,任何一种行之有效的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生产体系的建立都是以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改善和不断增长的人口物质需求满足为特点的;第二,资源的节约必须与集约化经营相结合,才能实现质量效益型的根本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第三,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实施离不开科技投入、技术改造与技术革新,同时需要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2 从农业发展看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作用

2.1 节土作用 农林牧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不仅使农耕地的用地质量得以提高,也使荒山秃岭及沟岔坡地被改造成草树人工栽植的水保型农业区,从而实现了土地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根本性转变。基本农田的改造,避免的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壤肥力,为粮食单产的提高打下了基本基础。工程措施加生物措施的综合治理,使荒沟荒坡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为非农耕地的合理利用打下了基础。

2.2 节土作用 干旱缺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阻碍因子。在土地综合治理的同时,重视降水资源的潜势开发,水保型农业的发展基本完成基本农田降水就地入渗,不仅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也使农户庭院经济得以发展,解决了村民菜蓝子和商品生产的水源限制。突破缺水“瓶颈”的节水农业主要在以农田降水利用率的提高、荒山荒沟集水贮存补灌和村路硬地面集水三方面展开。而荒山荒沟集水主要是为农田补灌稳产高效服务的,村路硬地面集水主要是为改善山区村民生活服务的,这里主要是指农田节水作用。

农田降水利用率提高,涉及农田作物配置、作物种质选择、土壤肥力管理、覆盖增渗与保水等方面的技术内容。使贫困区群众能够在市场经济下自主地发展经济作物,提高经济效益。农户养殖畜禽结构的变化和作物种植结构的农户自我调节。这说明人们具有对作物配置节水作用的自然局限性和主动开发富集水资源高效生产的客观能动性。

作物在区域性耕地上合理配置,达到节水高效生产的目的,正是半干旱地区通过生物措施提高降水生产潜势的一种农业手段。

作物种质选择是常规的生物高产节水措施之一。春小麦品种更换不仅使春小麦平均单产水平得以提高,而且使抗旱、抗病、丰产特征得以改善。但由于不同年型降水量的波动较大,品种在特旱年会导致绝收。随着科技投入意识的增强,“以肥调水”的土壤肥力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使得增产增收。

地膜覆盖保水节水技术是在作物生育期地面无效蒸发和作物早期低温危害严重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一种节水农业技术。试验表明,采用地膜覆盖可减少作物生育期无效水蒸发 2/3 以上,可为春小麦提供 200~300℃的额外积温。播前足墒时,可使春小麦产量达到 4500kg/hm2 以上,春玉米产量达 6000kg/hm2 以上,作物水分生产效率达 15~22.5kg/hm2。灌溉地区可节水 1200~1500m3/hm2,作物增产 35% 以上,净增产 1600kg/hm2 粮食。在旱地扩展应用,已发展为田间垄膜集水增效技术,提高了夏闲地的复种指数,成倍地增加了粮食产出率。然而,旱地作物地膜覆盖必须以一定的底墒增渗技术为前提。若播前底墒不足,地膜作物前期的早长早发会过度消耗土壤水分而造成中后期早衰。因此,必要的休闲地秸秆覆盖增墒入渗技术和田间垄膜微区集水措施是地膜作物健康发展的配套措施。在正常年型下,休闲期秸秆覆盖可增加土壤底墒约 50mm/hm2;田间垄膜 1∶1 的集水微区与作物等面积种植,可使一次有效降水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增加一倍以上,作物的水分生产效率达 22.5kg/hm2(冬小麦)和 27kg/hm2(玉米)以上。

农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仅是人类通过各种减耗增水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生育丰产的“微生境”内部调节控制技术而已。在大旱年型下,各种技术的相形见拙,使人们认识到半干旱区作物产量的降水潜力极限性,进而导致利用一部分荒山径流补充农田灌溉和利用一部分农田垄膜集水来保证另一部分农田作物高效生产措施的出现。

2.3 节时作用 时间的节约不仅在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所富集的科学内涵,在半干旱区尽快摆脱区域贫困,更是半干旱区社会经济决策者和生产经营者的一种责任,这个问题理应提到议事日程上。

2.4 节能作用 农村节能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改造节柴灶和通过区域外煤炭扶贫输入的形式,制止对荒山植被的乱垦乱伐。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实施,通过对荒山荒坡土地的农林牧综合发展和增加农田化肥等物质投入,以无机换有机,从而提高了区域的资源利用率和能量产出率。随着 90 年代农村经济收入的增长,太阳能利用和沼气能源的开发已成为改变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健康水平的共识,预计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和普及。

农业文化资源在农业规划中的运用 篇4

关键词:农业,文化资源,农业规划,运用

农业规划是对农业技术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和农业生产甚至是农业发展所进行的规划。随着现代农业进程的推进, 我国农业规划已由以前的大田农业规划为主逐步向设施农业、旅游农业为主的方向发展, 这就给从事农业规划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规划师不仅要熟悉规划理论、农业技术, 而且要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研究, 在规划设计中加以运用, 彰显农业的文化和休闲功能。

1 农业文化资源综述

1.1 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指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以“男耕女织”、“天人合一, 顺应自然”的以农为本的文化体系特征的风俗文化。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 形成了北麦南稻、旱地水田、红壤绿洲、牧场果园、梯田平川的地域形态差异;由于气候环境不同, 形成了多样的农牧方式、作业周期、除病防灾等农事过程;由于农业服务和娱乐, 形成了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祭祀、崇拜、禁忌仪式等;由于农业技术演进, 形成了传统的牛拉犁、水推磨、石舂米、家织布等设备与技术。

1.2 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和对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应, 我国的各个区域都有自己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乡土风情。江苏里下河水乡的“荡湖船”以及浙江金华的“斗牛”、陕北大秧歌、东北二人转、西南芦苇盛会、广西“唱哈”会、青海“花儿”, 还有各地的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打腰鼓等。

1.3 节庆文化

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国, 天文历法都与农业有关, 岁时节令丰富, 农事节庆活动就是在岁时节令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古代祭神、祈雨、庆丰收等活动成为最早约定俗成的农事节日, 并与日月天象变化相结合形成了春节、三月三、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俗节日。其他农事节庆文化活动如农业采摘游、民间艺术游、烹饪王国游等以及桃花节、山花节、西瓜节、苹果节、赛牛会等节庆活动, 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也已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1.4 民族文化

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 各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土民情和奇风异俗, 这都与农业活动息息相关, 形成了具有区域差异的典型主题及特色文化景区, 如三大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区, 即东北林海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区、西南奇山异水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区和西北草原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区。藏族浴佛节、雪顿节, 苗族“赶秋”, 彝族火把节, 壮族歌墟节, 傣族泼水节等, 更有大理白族的三月街、贵阳苗族的四月八、内蒙古的“那达慕”等许多深受欢迎的乡村民俗[1,2]。

1.5 饮食文化

在中国, 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地方菜、宫廷菜、少数民族菜和有宗教意味的清真菜、素菜以及保健食品药膳, 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则更具特色, 如回族涮羊肉、维吾尔族手抓饭、傣族竹烧鱼、蒙古族全羊席、朝鲜族打糕、藏族酥油茶、白族生皮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商品资源。

2 农业文化资源运用方法与途径

2.1 就地取材, 挖掘农耕文化

一是利用地理条件, 开辟特色稻 (麦) 田、果园、菜园、茶园、花圃、鱼池等, 让游客在摘果、拔菜、采茶、赏花、垂钓中享尽乡村情怀。二是恢复传统的农业技术与装备, 如水车、水磨、石碾、筒车、织布机、风车、斗笠、蓑衣等, 以此来激发游客“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田园乐趣。三是增加现代农业科技元素, 可以增加无土栽培、立体栽培、计算机管理与智能化控制等现代农业科技项目, 让游客了解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 让他们感受现代文明下的世外桃源。

如安徽省来安县半塔镇, 地处偏远丘陵之地, 农业资源较贫瘠, 近年主导发展葡萄产业, 但是基本上是巨峰品种, 无任何设施栽培。接到《来安县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 (葡萄产业园区) 》的委托, 将葡萄产业的品种、技术给予更新和提升后, 又做了大量的文化内涵的规划设计, 规划建设“五园、一庄、一集、一带、一世界”九大休闲游览项目, 深入挖掘古今中外葡萄文化和历史, 项目总计游玩超过16 h, 适合一日游和两日游, 吸引长三角游客。2013年, 来安县成功举办半塔葡萄节, 节庆期间仅葡萄就销售500 t, 带动周边5个乡镇的葡萄产业发展。

2.2 追流溯源, 浓缩民俗文化

文中所指的乡土文化、节庆文化和民族文化, 在很多时候是难以明确界定的, 可以统称为民俗文化。把民俗民风融入田园风情, 能够提高农业的参与能力、亲和力和文化内涵。一是开展一些体现当地民风民俗的活动, 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曲艺、农作方式、礼仪、竞技、游艺等服务内容, 让人们体验“入乡随俗”。二是根据地域特色, 设计节庆活动, 如各种农产品节庆 (葡萄节、草莓节等) 、乡村节庆 (油菜花节、庆秋收等) , 为游人提供清新自然的民俗风尚, 让游客领略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在《古黄河 (宿豫) 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中, 按照“农业为经, 科技为纬, 文化定方圆”的理念, 梳理该地区的运河 (庙会) 文化、古黄河文化、楚汉 (项羽) 文化和黄河中下游农耕文化, 设计六大功能区、五大农业产业、四大文化基地、三横三纵轴线等空间结构, 把文化与农业有机交织, 成为该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2.3 因地制宜, 发扬山水文化

不是每个园区都有山水之境, 但只要去挖掘, 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 一草一木、一石一泉都可以成为性灵之物。可以选择地势平坦之地, 开发踏青郊游项目;溪流泉眼之处, 推出野营基地;选择荒僻险峻之境, 组织开展探险活动;充分利用乡村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桥、古井、古道、古庙等, 修旧如旧, 设计乡村度假村。

如《青海贵德千姿湖湿地农业园建设规划》根据千姿湖自然、人文资源的特点, 以生态、休闲、田园为开发理念, 以江南风情为眼, 以水为魂, 合理开发, 发挥湿地多种功能, 在发展农业产业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出逾300个农业景观和小品, 把江南水韵搬到塞外, 以“醉美塞上江南”的靓丽形象, 成为当地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农业项目。

2.4 开发产品, 妙用餐饮文化

农业的主要产品是食品, 饮食文化与农业息息相关, 注入了文化要素的产品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经济效益明显、竞争力强等特点。妙用当地的饮食习惯、风俗习惯和饮食文化, 开发特色农产品, 可以增加休闲农业的吸引力, 更能增加农业附加值, 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沛县鸭产业发展规划》中, 设计“古沛龙飞鸭”由汉高祖刘邦敕封的传说, 开发出特色餐饮和品牌农产品, 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 农业文化资源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近几年, 人们把休闲农业看作是一条高效农业之路, 休闲农业园区遍地开花, 有数据调查显示, 我国有90%以上的观光农业园区亏损,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文化资源使用不当。农业文化资源运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3,4]。

3.1 农业文化内涵太低

农业园的休闲项目中, 观光果园、垂钓园、观光林场开发比较多, 设计的一些旅游活动大多雷同, 集中于观光、采摘、垂钓等活动。由于农业文化内涵较低, 项目缺乏特色和吸引力, 又破坏了田园应有的恬静、质朴、悠然自得的风光, 造成了雅不雅、俗不俗的尴尬局面。

3.2 农业文化资源滥用

许多项目都缺乏科学地规划和市场调查, 仅抓住一个文化资源做文章, 就出现了区域内农业项目重复建设、功能雷同的问题, 造成项目间的恶性竞争。如某地是某历史人物的故乡, 区县都争着上观光农业项目, 围绕该历史人物做文章, 每个区县都有数十个项目, 到处都是文化节, 到处都是采摘园, 致使许多园区门前冷落, 很少有游客光顾, 造成很大损失。

3.3 农业文化资源过度使用

农业的主要功能还是“生产、生活和生态”, 一些园区的规划设计, 只看准了休闲的经济效益, 过度使用农业的文化资源, 放大农业的文化和休闲功能, 结果本末倒置, 失去了农业的本质, 休闲也就无从可依, 导致农业项目、旅游项目都做的不好, 无法生存下去。

4 结语

农业文化资源对农业提升、推动作用毋庸置疑。因此, 在使用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布局产业发展的同时, 对农业文化资源的运用已经成为当今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时, 应在创新中合理配置比例, 在创意中发展提升产业, 在融合中挖掘现代农业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王晓为, 王晶宇, 丁广洲.作物资源伦理观念的调查及决定性因素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 28 (7) :95-101.

[2]吕新海.文化创意农业——新形势下的文化产业与创意农业的结合[J].现代交际, 2012 (12) :25-26.

[3]陈书娴.休闲观光农业导人文化创新的思考[J].浙江农业科学, 2012 (9) :1337-1340.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篇5

农业信息资源指的是农业领域内的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关键,必须根据不同环节、对象和层次,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合理加工和分析,并通过农业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各种各样的动态农业信息资源库,这是农业信息化的“活的灵魂”.

作 者:李道亮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刊 名:中国信息界 英文刊名:CHINA INFORMATION TIMES 年,卷(期): “”(6) 分类号: 关键词: 

资源节约型农业 篇6

一、促进了农业科技推广方式的转变

一是多媒体成为农民学用技术的新亮点。近年来,围绕“实际、实用、实效”,各地把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增产增收快,节本、省工、省力等轻简技术和农业高效模式摄制成农业科教片,内容涵盖种植、畜牧、水产养殖、农业机械、农村能源、农村经济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六大类行业。每年出版发行农业科技光盘2.7万多片,年均有40万人次通过播放光盘接受培训,农民按需求对着光盘看技术、学技术、掌握技术,科学种养能力明显提高。

二是多媒体成为农业企业推广科技新途径。多媒体资源在技术开发上更比分散经营有优势,有推广价值。如武汉庆发禾盛种业有限公司、国宝桥米、武汉桂子米业等知名品牌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几年来,积极与农业音像制品单位合作,开发农业多媒体资源,承办及建设相应行业专业媒体网站或板块,将产品原料标准、生产标准、收购及精加工标准、原料配方标准、企业技术服务标准及模式,摄制成片并出版发行,用于培训原产地农民和企业员工,让农民和员工熟练掌握农业技术、产业销售信息、价格信息,为企业争取了更多的订单,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双丰收。

三是多媒体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近几年来,围绕测土配方施肥、设施农业、无公害农业生产、畜禽水产生态养殖、沼气综合利用共摄制300多项适用技术,通过转化成可视的多媒体推广到户、应用到田;一大批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摄制成片,并以《湖北高效模式电视系列片》的形式集成出版发行,推介到农家书屋,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起了短、平、快的作用。

二、成片质量不断提升

近年来,湖北省农业科教多媒体资源建设喜见成效,佳作不少。2010年,在全省第九届党员教育电视片暨远程教育教材课件观摩评比中,省农业厅报送的四部农业科教电视作品全部获奖,其中《优质有机稻生产技术》、《巴西菇栽培技术》、《优质柑橘栽培技术》、《雷竹栽培技术》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2010年,送评的《泥鳅人工养殖技术》、《魔芋高产栽培技术》、《秋马铃薯稻田免耕全程栽培技术》、《双孢菇大棚生产技术》等农业实用技术片在省委组织部电教片课件评比中再次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这些佳作成为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的新载体。

三、推动了现代农业远程教育的发展

一是构建了农业远程教育系统平台。从2007年,湖北省农广校建设开通了 “湖北农业远程教育网”(http://www.nong828.com/)。到目前为止,已开通17个市州的农业远程视频会议终端,23个市县二级平台,终端接收点1000多个;制作的在线视频农业技术类节目1868部、总共4366集、2440小时;专家资源库拥有农业类专家208人,建成至今,已汇聚三农博客博主960名,发表农业科技类博文8562篇;每个月制作上载信息6000条左右;月均IP访问量4万左右、日均PV浏览量20万左右;农业热点专题报道14个;农业网站综合排名保持前十位,成为湖北省推广宣传和普及农业技术重要支撑点。

二是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创办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2009-2010年,借助国家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从中安排了10个县,共计873名基层农技员,按照省农业厅意见,省农广校依托湖北农业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远程教育培训试点。目前,开设专业类型已扩大到8个,必修课共40门、150个课时,选修课40门,为此专门制作了100个视频课件,并为每门课建立配套题库,实现了在线视频学习、在线考试、在线答疑、在线教学反馈、实践指导、论文答辩等一站式教学管理及服务。农技员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指导能力,还达到了闲时学习、农忙实践、学践结合、随时咨询的教学目标。这在湖北省是首创,得到农业部、省农业厅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资源节约型农业 篇7

作为我国西部区域的新疆, 大部分地区处于我国的干旱区, 年均降水量147.4mm (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少于200mm) , 年降水总量为2429×108m3, 仅占全国的3.92%, 有94%的耕地为灌溉农田, 农业耕作全靠灌溉方式实施。新疆水资源总量为947×108m3 (含入境地表水资源量) , 而现状农业用水占水资源总使用量97%。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农业用水将进一步紧张。另外, 新疆严重的生态问题已引起国内外的关注, 因此, 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考虑天然生态的用水。

2 新疆发展节水农业的潜力

2.1 新疆农业的潜力与希望

一是新疆河流大多年内分配不均, 季节性变化大, 春季来水不足, 而汛期洪水得不到有效的截流和贮存, 白白浪费掉, 甚至造成下游洪涝灾害。如农七师垦区所辖的奎屯河、古尔图河、四棵树河三河, 夏季来水量占年总水量的50~60%;塔里木河流域四源流洪水期水量增加6.5~9.8%。二是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低。目前, 新疆农业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 而世界发达国家达到70~80%。传统的土渠输水, 近50%的水被渗漏、蒸发掉。目前, 新疆田间灌溉方式大多较落后, 仍然采用“淹灌”或“大水漫灌”, 实际灌水量要比需要量多1倍, 甚至2倍以上。从国际国内经验看, 发展节水灌溉是解决农业用水短缺与浪费并存双重困扰问题的迫切需要和有效途径。

2.2 节水灌溉是实现水资源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从长远看, 农业用水面临需求增加和比重下降, 供水总量不可能增加的趋势, 农业用水紧缺的矛盾将不断加剧。一是用水需求不断增加,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 新疆人口从433万人增加到1700万人, 增加了近3倍, 用水量由160亿m3增加到400m3亿, 供水量已远远不能满足今后人口持续增长,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农业用水比重下降, 供给总量不可能有大的增加。随着工业城市化发展, 新疆农业用水在社会用水总量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发展节水农业, 不仅可缓解农业、工业、城市用水的矛盾, 而且可有效保护水资源, 维护生态平衡,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3 发展节水农业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战略性措施

灌溉方式不转变, 其它先进的、科学的农业技术措施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实行节水灌溉, 有利于节地、节能、节肥、节省劳动力, 有利于农业机械化。从一定意义上说, 节水灌溉是保证水资源持续利用, 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

3 节水农业的开发模式

3.1 发达国家的节水农业

在美国, 管灌面积占40%, 喷、滴灌占40%, 使占耕地12%的灌溉面积粮食产量占美全国总产量的25%, 以色列大量采用喷、滴灌技术, 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达0.9以上。

3.2 我国的节水型农业

节水技术的农业应用始于70年代, 80年代以来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实践表明, 节水农业在全国各地都产生了十分显著的节水增产效果。自流灌区搞渠道村砌, 提水灌区推广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丘陵干旱山区近来喷、微灌发展迅速。目前, 全国渠道防渗长度已达几十万公里, 北方地区低压管道输水面积333万hm2, 滴灌面积1.33万hm2, 喷灌面积66万hm2。同时, 节水农业和研究正向综合方向发展, 研究工程节水技术同农艺节水 (水肥配合、耕作措施、作物结构与布局、地膜覆盖) 和化学节水技术的综合组装相结合, 把节水农业从试点区向面上推广。

3.3 新疆的节水型农业

新疆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取得了辉煌成就, 截止2008年底, 全区灌溉面406.73万hm2, 节水灌溉工程104.36万hm2, 其中渠道防衬砌控制面积0.05万hm2。另外, 发展膜上灌11.64万hm2, 完成沟畦规格改造21.18万hm2。新疆无论气候、土壤条件还是作物的组成结构, 都具有发展微灌方面的优越条件。作为新疆农业主力军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自成立起, 就非常重视农业节水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2010年度, 兵团灌溉总面积达到107.23万hm2, 节水工程总面积32.50万/hm2, 占总面积的30.3%, 其中喷灌、微灌面积达到13.38万hm2, 尤其是棉花膜下灌滴新技术, 至2010年面积达到1.85万hm2, 成为西部大开发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3.4 生态农业建设

新疆生态农业建设内容包括:调整种植业结构和粮经比例, 使之更趋于合理、实际;大力发展农牧渔等行业, 使之多业并举, 共同发展。发展庭院经济, 植草种树美化环境, 使物能高效循环, 多能互补。培肥土壤与良性循环相结合。

3.5 立体农业建设

立体农业是在特定地段上不同作物与饲养动物有规律地分层排列, 从而获取单位面积上较稳定而高产高效的农业结构模式。它有3种类型, 即多层的农业群落、复合农业群落和农业群落的带状组合。

3.6 新疆适水农业建设

建立适水种植农业生态系统, 一是确定水资源数量, 二是根据水资源数量建立相应的农业生态系统, 使系统在保持较高效率的情况下,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消耗补给保持动态平衡。如在新疆北部干旱农区近年迅速发展的喷灌、微灌及地面灌改进节水工程。农八师采取棉花膜下滴灌技术比常规地面灌省水40~50%, 亩产增加10~20%, 农十师184团引进的涌泉灌技术与沟灌相比, 节水率达40~60%,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软管灌比常规地面灌节水10~30%, 增产15~20%。

4 对新疆发展节水农业的几点思考

4.1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针对新疆水资源的危机, 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出发, 建立生态经济型环境水利模式, 要全面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持、防洪抗灾同生态环境的关系, 河流中上游与下游的关系。处理好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及雨水污水资源化统筹。

4.2 因地制宜地选择和推广节水技术

目前, 新疆已经有了一些依据当地实际情况, 较为成功的蓄水、输水、灌溉节水技术, 也具备一定的推广条件, 要有选择地发展, 把传统水利精华、农民群众创造与现代节水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逐步形成并推广适合当地条件的节水措施体系。

4.3 对水资源实施科学调控

农业水资源科学调控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应是利用生物、水利工程、化学工程等科学技术, 科学地调控地下水位埋深, 提高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有效转化, 改善土壤结构, 增大土壤含水量, 以达到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

4.4 改革水利工程设计经济管理体制

农业部将加强保护畜禽遗传资源 篇8

《规划》指出, 要建立中央和地方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 形成以国家为主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局面, 逐步建立健全国家和地方分级负责、重点突出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中央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重点保护国家级畜禽保护品种;地方人民政府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列入财政预算, 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切实强化省级畜禽保护品种的保护。

《规划》还建议, 要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参与保种, 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金参与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除了上述规划外, 农业部早前发布的《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也将“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列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 并置于首位。吉

(新闻来源:东北饲料信息网)

海南严打使用“瘦肉精”违法行为

“瘦肉精”现象仍然禁而不止。从海南省农业厅了解到, 省农业厅将从养殖、市场收购贩运、屠宰等3个环

从1月13日召开的全省质监系统工作会议上获悉, 年内, 河北省38家乳制品生产企业将全部建立电子溯源系统, 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行业性食品安全事件。

深刻吸取质量安全事件的惨痛教训, 河北省加大监管力度, 2011年对59家乳品企业全部重新审查换证, 21家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被依法取缔。

“溯源体系”建立后, 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监管人员就能够通过该系统判断企业是否存在造假行为, 企业内部也可借助该系统查找是哪个步骤发生了问题、责任人是谁, 避免了由于资料不全、责任不明等给事故处理带来的困难, 从而使问题得到更快解决。吉

(新闻来源:东北饲料信息网)

吉林白城洮北区用性控

精液加快奶牛改良步伐

为更好地开展奶牛改良工作,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畜牧站对全区境内的奶牛进行了良种登记, 建立奶牛个体资料信息库, 实行奶牛良种档案化管理, 有针对性地对奶牛进行选种、选配, 优化畜种选择, 增进奶牛个体性状改良效果, 共登记奶牛11 000头。他们还与蒙牛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用性控精液加快奶牛改良步伐, 推广使用奶牛良种冻精12 234剂, 主推品种为荷斯坦, 良种利用率基本达到100%。年末统计, 奶牛总数发展到3.3万头。吉

农业灌溉中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篇9

1 农业灌溉用水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发展中灌溉水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与国外产业化农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灌溉水源投入与产出方面效益偏低, 尤其是水资源分配不均的农村地区, 在农业灌溉中存在着盲目开发、利用效率低、水源浪费等情况, 导致水资源投入多、产出低, 利用效率与效益均十分低下。国内在农业灌溉水源管理方面存在严重不均现象, 一方面与各地管理措施是否到位、管理体制完善与否有密切关系, 另一方面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偏远山区, 作为经济条件较差区域, 水资源开发管理盲目且不到位, 水价体制滞后、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低、管理措施不健全、资金投入少等, 导致农业灌溉工程多数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服务农业发展效益。

2 农业灌溉中水资源有效利用举措分析

农业灌溉中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要从改变自身观念做起。以往水源管理较为注重供水管理, 在水源灌溉效率提升方面相对薄弱, 水源供需矛盾的激化不利于农业灌溉发展, 也忽略了节水工作的重要性, 由此导致水资源开发盲目、管理不到位、使用浪费等多种问题, 因此现今形势下,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做好水资源应用、开发管理, 坚持节约、高效、环保等观念, 从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灌溉技术等多方面入手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尤其是农业占据较大比重的农村地区, 要做好节水宣传, 加强对农民节水教育与普及, 让每一个农民都意识到在农业灌溉中, 有效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 提升其参与节水积极性, 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 改善当前农业灌溉用水开发利用现状。水资源管理开发方面, 要积极应用新理念与新技术提升管理效果, 结合广大农民群众实践最大限度的发挥技术、管理革新带来的节水效益。农村地区可根据当地灌溉需求与工作现状建立专门的节水合作组织, 立足农民自身自主性实现节水自我管理, 灌溉中坚持自主给水、自主缴费、按方核算的发展模式, 提升农村地区群众参与节水工程的积极性与效益, 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当前农业灌溉中许多新兴节水技术都被大量应用, 以渠道防渗、喷灌、微灌、细流沟灌、短窄畦灌及管道输水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灌溉中水资源利用效率, 这些新兴节水技术在农村地区也大力进行推广, 配合当前农业微喷化、暗管化、小畦化等田间工程可进一步推动农业的进步与发展。目前, 农业灌溉节水新技术积极探索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云计算等合作可能性, 通过探索信息化管理系统在节水灌溉中的应用达到进一步节约水源、提升灌溉效率、保护环境的效果。

对当前农村灌溉工程及管理章程制度要进行修复、完善, 对老旧工程要及时进行翻新、维修, 对管理制度要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完善、优化, 以提升灌溉用水及管理规范性。当地水利部门及灌溉管理单位要针对用水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规章, 将管理责任落实明确单位与个人, 从而提升各个地方管理单位及工作人员对于灌溉用水节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水平与执行水准。要在农村地区开展节水培训班, 加强节水专业知识教育与技术培训, 推广有益节水经验, 让广大农民积极参与节水工程, 在严格制度与规范培训指导下提升当地灌溉用水效益, 推动水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这样一方面能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另一方面能极大的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有利于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要在多个地区积极推广节水高产农作物的种植, 根据当地水资源分布情况、农业区域分布、产业化水准等对当地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 积极种植高产、节水、耐寒、四季皆宜、生长周期短的农业作物, 提升农产品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农业灌溉中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应对水源短缺局面、保障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举措, 是水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必然选择, 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因此, 在农业灌溉过程中, 必须高效率的利用水资源, 从而全面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洪鹏.农业灌溉中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 2012, 3 (10) :123-125.

资源节约型农业 篇10

1985年后, 广西人继承前辈遗志, 发扬优良传统, 广泛进军“三农”领域, 围绕土地如何经营, 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揭开了农村产权建立、土地灵活流转、激活生产要素、农业释放活力的新的一页。

土地, 原本是一块死巴巴的不动产。如今, 广西人手里有了一个小红本本, 就成了一种可以流转交易的灵活资产。

田埂, 原本是祖祖辈辈不可触动的分界线。如今, 广西人手里有了一个小红本本, 就可冲破“藩篱”, 和谐地融为一体。

“巴掌地”, 原本是你东我西分散的难耕之地。如今, 广西人手里有了这个小红本本, 既能拼凑一起又能互相调换。

广西人手里的小红本本, 就是土地确权的凭证, 有了它土地可以流转, 有了它土地就变成能够运用的资本, 有了它土地要素就会激发出无限活力, 有了它农业生产就会展现出勃勃生机。

截至上半年, 广西已有106个县, 155个乡镇, 1351个村完成土地确权, 涉及农户102万户, 激活耕地面积达402万亩。

小块并大块“并”出效益来。小块并大块, 看似简单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因为祖祖辈辈在田间留下的田埂很难拆除。百色市龙州县上龙村弄农屯农民黄忠福早在十几年前就曾尝试过, 虽然也合并了部分地块, 但阻力较大。他说:“讲起小块并大块的好处, 大家似乎都很明白, 但一说拆除田埂, 有的人说什么也不同意。”土地确权后, 利用航拍技术, 精确地标注了地块位置、面积大小, 才化解了人们心中不可触动的“田埂”。

在弄农屯附近, 黄忠福指着一大片黑黝黝、长势喜人的黑皮果蔗说:“过去, 这片约500亩的土地, 分为1300多块, 高低不平, 全是旱地, 没有田间道路, 收种全靠人抬肩扛, 收成低劳动强度大。现在还是这片土地, 合并成了121块, 修建了水利设施, 全部种植黑皮果蔗, 每亩果蔗产量8~10吨, 每吨1600~2000元, 亩均收入2万元左右, 比过去提高了20多倍。”

土地小块并大块, 不仅化解了农民耕种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 而且也吸引了农字号企业的投资开发。龙州县上龙乡荒田新村全村38户、178人, 拥有土地1057亩。零散的土地合并后, 被广州市大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看中, 并承包960亩建起高标准香蕉生产基地。村民冯锦光说, 他把家里4口人的25亩土地, 全部以每亩每年900元的租金流转出去, 自己在大唐公司承包管理4500株香蕉树, 每月工钱3000元, 加上土地流转金, 一年收入近6万元。

土地能当钱发展不再难。土地是资源, 土地是财富。“过去, 土地被禁锢在笼子里, 农民守着‘财富’过着贫穷日子。如今, 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砸烂了禁锢的笼子, 农民利用土地资源铺开了致富的道路。”田东县作登瑶族乡摩天岭村党支部书记黄教勇说。

地处偏僻的摩天岭村, 下辖6个自然屯, 有173户、808人, 1.27万亩土地。由于水田少、旱地多, 农民只能靠天吃饭, 至今村里仍有半数以上的人没有脱贫。

土地确权后, 经过招商引资, 全村173户自愿流转自家全部土地, 并以土地入股的合作形式, 与田东源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项目。田东源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 占股份80%;摩天岭村叠穗药用植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用12667亩土地产权入股, 占股份20%。村企利用广阔的土地资源, 开发药用植物种植、收购、销售、批发、仓储、物流等商贸经营。不仅使摩天岭村解决了发展无资金、无项目的问题, 而且还可辐射周边梅林、陇祥、平略、驮瓜、登高等5个村, 带动15.78万亩土地连片开发, 帮助2562户11953人脱贫。这一项目的实施, 既试水了“农村产权+社会资本”的股份合作制, 创新了扶贫模式, 推动了扶贫工作的创新发展, 又探索出了“村企合一”的经营管理新机制。

流转了田东县思林、平马、林逢等4个乡镇10几个村屯的土地, 筹建起高标准香蕉园的盛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老板李国强说:“种植这8000多亩香蕉园, 由于投资过大, 上半年资金紧张曾一时‘揭不开锅’, 谁知拿着‘土地产权流转证’到农业银行一问, 当即就拿到500万元贷款。这真是‘土地能当钱, 发展不再难’。”

耕作规模大推广机械化。山多地少, 块小埂密, 零星分散, 这是阻碍广西农业生产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机械化经营的瓶颈。然而, 随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 这一瓶颈也将逐步消退, 农业机械化将成为一匹脱缰的“千里马”奔向广阔的田野。

来到象州县百丈乡民进村博厚屯的田间, 2000多亩的大片优质水稻映入眼帘, 一尺多高的稻苗绿绿葱葱, 长势良好。尽管来的不是插秧或收割的时节, 但记者细听广西壮粮农牧有限公司负责种植技术的李显儒讲述, 也可以想象到这大片优质水稻使用机械化耕作的宏大场面。

上一篇:逻辑缺陷下一篇:多元线性回归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