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制度

2024-06-03

版权制度(精选十篇)

版权制度 篇1

1997年8月8日, 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颁布实施《标准出版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标志着标准专有出版权第一次由立法予以确认, 也标志着我国不仅正式建立了“标准专有出版权制度”, 而且认为这种标准专有出版权是一种知识产权。在标准专有出版权制度确定以后,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相继共同或单独发布一系列文件, 保护标准专有出版权, 打击盗版行为。在司法上, 2005年5月12日,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标准出版侵权案, 认定被告非法出版行为侵犯的是原告的知识产权。2007年8月, 鉴于“盗版盗印标准非法活动屡禁不止”, 以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等为代表的10余家享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出版权的出版机构云集山西省大同市, 共商打假维权新机制, 决定组建标准出版机构自律维权联盟。

上述可知, 不管是在我国现行立法和司法中, 还是在实际生活中, 人们往往将标准专有出版权视为一种知识产权, 同普通作品的专有出版权之间并无二致。

2 专有出版权的内涵及特征

在著作权法上, 出版权是指出版单位通过与作者订立合同, 在预定的期限或地域内, 获得出版作者作品的一种专有权利。专有出版权是图书的出版者依据图书出版合同享有的在一定期限内独占出版他人作品的权利。专有出版权受法律保护, 有以下特征:

(1) 专有出版权只能来源于著作权人在出版合同中的明确授权。若著作权人未在合同中声明让予的是专有出版权, 则图书出版者不得主张享有排他性的专有出版权。

(2) 专有出版权的期限由出版合同约定。我国著作权法关于专有出版权期限的起算没有规定, 这意味着可以由合同自行约定。

(3) 专有出版权是著作权中的一部分权利, 是复制权与发行权的组合权利, 其初始归属于作为原始著作权人的作者, 是一种可以依法处分、依法转移的民事经济权利。

3 我国标准专有出版权与普通作品专有出版权的区别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属于事实作品。在我国, 标准专有出版权并非一种由著作权人设定的知识产权, 而是由国家法律赋予的一种行政特权, 其与普通作品专有出版权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1) 产生基础不同。普通作品专有出版权由著作权人授权行为产生, 它的产生依据是图书出版合同的约定。著作权人在出版合同约定的专有出版权期限内, 他人在合同约定的地区内不能再行使出版权, 即著作权法第十条第 (五) 、 (六) 项规定的复制和发行的权利。只在合同期满或者出版社严重违反合同义务时, 出版权才重新回归著作权人。而标准专有出版权则是由法律规定产生, 它产生的依据是相应的政府规章, 不是著作权人的授权行为。《办法》第三条规定, 标准必须由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批准的正式出版单位出版。国家标准由中国标准出版社 (现更名为中国质检出版社, 下同) 出版;工程建设、药品、食品卫生、兽药和环境保护国家标准, 由国务院工程建设、卫生、农业、环境保护等管理部门根据出版管理的有关规定确定相关的出版单位出版, 也可委托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出版管理的有关规定确定相关的出版单位出版, 也可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出版管理的有关规定确定相关的出版单位出版。

(2) 性质不同。普通作品专有出版权是一项纯粹的民事权利, 是从著作权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次级民事权利。出版者获得专有出版权并非原始取得, 而是继受取得, 由著作权人创设产生。而标准专有出版权则是一种行政特许权。这种行政特许权在著作权法发展早期历史上曾经产生过, 但由于不利于保护作者利益, 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被著作权制度所取代。行政特许制度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维护出版商的利益, 从而由皇家或政府赋予特定的出版商一定期限内对某种作品垄断出版的权利。标准专有出版权就是这样一种行政特许权。

(3) 对作品著作权的依赖度不同。普通作品专有出版权的前提是作品须具有著作权, 也就是说, 该项作品不仅属于可授予著作权的作品类别范围, 而且还需要在著作权的有效期限范围之内。如果该项作品本身就不产生著作权, 或虽曾产生著作权, 但已经保护期限届满的, 均不能产生专有出版权。但标准专有出版权则不一样, 不管标准有无著作权, 是否因属于国家法律法规而不具有著作权, 还是因期限届满而丧失著作权, 均能依据《办法》而具有专有出版权。

(4) 权利内容不同。出版社在享有普通作品专有出版权期间, 只能自己出版, 不得许可他人出版。著作权人还可以依法授予被许可方再授权, 即由被许可方再许可第二人出版或专有出版相应作品的权利。其他人不得以印刷方式复制发行该作品, 侵犯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出版社的利益。标准专有出版权不是一种由著作权人设定的知识产权, 并非一种民事权利, 而是由国家法律赋予以及行政机关指定而产生的一种行政特许权, 既不能转让, 也不能再许可他人出版。

(5) 存续时间不同。专有出版权在以下情况下消灭:合同约定的期限届满;图书脱销后, 图书出版者拒绝重印再版, 著作权人提出终止合同;出现了其他合同约定的专有出版权消灭的事项。但标准专有出版权消灭的时间有以下三种:一是《办法》中的相关规定被废除;二是对于国家行业主管部门或地方主管部门就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指定而产生的专有出版权而言, 相关主管部门取消指定, 相应的专有出版权即不复存在;三是在司法诉讼过程中, 《办法》的相关规定因与《反垄断法》等更高层次上的法律相冲突, 不被法院所认定, 从而在个案中导致权利失效。

4 国内标准专有出版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国内标准专有出版权是一种行政特许权, 《办法》赋予这种行政特许权的相关规定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行政垄断。它的弊病在于:将国家标准出版权直接授予中国质检出版社, 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出版权授予主管部门指定的出版社, 从而排除了其他出版社从事标准出版经营的机会, 限制了市场竞争, 势必会产生垄断高价等一系列不利的社会后果。

为什么要授予少数出版社以行政特许权?从《办法》第一条可以看出, 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 保证标准出版质量。其实, 上文已经分析, 标准专有出版权与保护知识产权没有关系, 关键目的还在于保证标准出版质量。这从中国质检出版社相关立场的言论中更是可以推导出标准专有出版权制度设立的三大理由:一是保证标准印制的准确性, 印制中不能错误百出;二是保证标准的及时性和时效性, 不能向用户提供已作废或未修订的过时信息;三是保证标准的权威性, 印装不能质量差, 字迹模糊, 图表不清。其实, 这些理由难以服众, 标准专有出版权制度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1) 担忧其他出版社不能保证标准出版质量属于一种主观臆测。《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出版物的规格、开本、版式、装帧、校对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 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以及第三十二条关于出版物印刷或者复制业务实行行政审核许可制的规定, 已足以保障标准出版物的外在质量有法可依。同时,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也规定了相当全面的质量保障机制。其他正式出版单位所出版的标准出版物若出现外在质量瑕疵, 或印刷的标准是失效的、过时的, 将承担上述行政法规和规章规定的严厉的行政责任。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 《办法》认为中国质检出版社或其他行政机关指定的出版社出版的标准质量一定会符合要求, 而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标准质量一定不符合要求, 有其主观性。

(2) 仅仅因为标准数据准确及印刷质量等方面因素就通过制定部门规章的方式, 允许少数出版单位享有标准专有出版权, 这种做法有不妥之处。一个简单的类比:是否能够因为企业可能存在食品质量问题, 而指定少数大企业垄断食品经营?显然, 这是不可以的。《反垄断法》第八条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 排除、限制竞争”。第三十七条规定“行政机关不得滥用行政权力, 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规定”。《办法》在层级上属于政府部门规章, 其中的相关规定违反了上述法律, 属于排除、限制竞争行为, 与《反垄断法》相冲突。

(3) 标准专有出版权的规定违背了著作权法的基本法理。《办法》作为一项部门规章, 其立法目的是为了加强标准出版活动的管理, 保护知识产权。其实, 强制性国家标准, 本身没有著作权, 既然没有著作权, 也就不可能产生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专有出版权。最高人民法院曾会同国家版权局达成共识, 推荐性标准受著作权保护, 标准出版机构享有标准专有出版权, 但没有明确标准专有出版权产生的渊源是基于法律规定, 还是著作权人的授权, 这是一大缺陷。

(4) 从法理上看, 标准专有出版权的行政配置模式不能阻止其他出版单位或机构、个人的标准“盗版”行为。在过去的10多年时间内, 中国质检出版社在全国各地对涉嫌侵犯其专有出版权的出版社、大学、研究机构、数字图书馆、企业、个人等提起多起民事诉讼。其实, 行政配置的标准专有出版权仅仅是一种行政特权, 并非一般的民事权利, 因而从法理上讲, 无权通过民事诉讼途径维护自身的行政特权。在出现其他主体盗版现象时, 享有标准专有出版权的出版社也无权要求他人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只能向国家相关部门举报, 由相应的行政机关进行行政处罚。

5 结语

当前, 全国各地开展行政减权工作, 目的在于减少政府的干预,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鉴于现行的标准专有出版权是一种行政特许权, 有行政垄断的嫌疑, 建议对标准专有出版权, 回归著作权法的一般法理层面上进行处理, 恢复其作为一种次级著作权的本来面貌。对于强制性标准而言, 本身就没有著作权, 自然就不会产生任何意义上的标准专有出版权。对于其他标准, 既然具有著作权, 就应当明晰著作权主体, 专有出版权只能是基于著作权人的授权而产生, 不可能基于法律规定或行政机关指定而产生。

基于上述分析, 建议对《标准出版管理办法》和《标准网络出版发行管理规定 (试行) 》等行政规章作相应修订。首先, 删除其中授权中国质检出版社以及由政府相关部门指定标准出版机构等方面的规定;其次, 增加保证标准出版质量、及时性和时效性方面的技术性规定;再次, 基于保证标准出版质量方面的考量, 可以在《办法》中对拟出版标准的出版社设定合理的市场准入门槛, 比如:要求具有一定数量的标准化专业人才;最后, 还可以对标准出版物存在质量瑕疵的行为规定严厉的处罚措施, 强化标准出版管理。通过上述制度安排, 就可以给其他出版社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 繁荣标准出版市场, 发挥竞争在标准出版市场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样, 在保证标准出版质量的同时, 能够降低标准出版物的价格, 满足社会公众对标准出版物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坤.著作权法科学化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4.

[2]王坤.著作人格权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法律科学, 2010, (6) :42.

[3]万政伟.对行政垄断行为本质的反思及其法律规制[J].中外企业家, 2012, (1) :170.

版权制度《题库》 篇2

一、判断题

1、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

A.对 √

B.错、甲演出公司组织举办了一场 S 歌星演唱会,演唱会中使用了大量现代音乐人的作品,应当由 S 歌星向权利人取得授权。

A.对

B.错 √

3、《世界版权公约》是1954年在日内瓦签订的,1971年在巴黎进行了修改。

A.对

B.错 √

4、赠与不是作品的发行。

A.对

B.错 √、1961 年签订的《罗马公约》,对表演者的表演、录音制品制作者的录音制品和广播组织的广播给予了保护。

A.对 √

B.错

6、著作权法所称作品,仅指文学、艺术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A.对

B.错 √

7、《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对作品的保护期一般为作者的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A.对 √

B.错、《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明确规定,计算机程序,无论以源代码或以目标代码表达,均应当作为文字作品给予版权保护。

A.对 √

B.错

9、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所开发的软件,在发表后,依照《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享有著作权。

A.对

B.错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于 1996 年制订,已经分别于2002 年 3 月 6 日和 2002 年 5 月 20 日生效。中国也已加入。

A.对

B.错 √

11、王先生在拍卖会上竞拍到一位现代画家的《老子出关图》原件,王先生即享有这幅画的展览权。

A.对 √

B.错

12、汇编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即使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也不构成汇编作品。

A.对

B.错 √

13、将已有作品数字化是一种创作行为。

A.对

B.错 √

14、著作权转让合同可以订立口头合同。

A.对 B.错 √

15、商场、餐厅播放背景音乐应该向作者支付报酬。

A.对 √

B.错

16、图书出版者对作品的修改、删节,应当经过作者的许可。

A.对 √

B.错、某软件开发公司开发出的财务软件,由于可供选用的表达方式有限而与市场上已经存在的财务软件界面十分相似,这种情况下,侵犯了已存在的财务软件的著作权。

A.对

B.错 √

18、著作权行政执法人员依行政处罚简易程序进行执法活动,可以少于两人。

A.对 √

B.错、当事人郑某不服某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向有关行政复议部门申请行政复议。该复议部门可以依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停止行政处罚的执行。

A.对 √

B.错

20、以营利为目的,销售侵犯著作权的复制品的,最高可以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A.对 √

B.错

二、单项选择题

2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是联合国十六个专门机构之一,其英文缩写为______。A.WIPO √

B.IMPO C.UNPO D.IFPO

22、国家版权局成立于______。

A.1985年 √

B.1990年

C.1991年

D.1987年

23、“世界知识产权日”是每年的______。

A.4月23日

B.4月26日 √

C.10月27日

D.12月26日

2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于_____颁布,于_____实施。

A.1990年9月7日 1990年9月7日

B.1990年9月7日 1991年6月1日 √

C.1990年6月1日 1991年6月1日

D.1991年9月7日 1991年9月7日、中国政府分别于 ______ 和 ______ 加入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

A.1993年10月15日 1993年10月30日

B.1992年10月15日 1992年10月30日 √

C.1992年10月15日 1992年10月31日 D.1993年10月15日 1993年10月31日、1996 年 12 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日内瓦举行的关于版权和邻接权问题的外交会议上通过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 ______ 两个条约。

A.《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者和录音制品制作者条约》

B.《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者和录像制品制作者条约》

C.《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像制品条约》

D.《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 √

27、法国是伯尔尼公约成员国,该国公民创作的作品,在我国______。

A.受我国的著作权法保护 √

B.只有首先在我国发表的才受到保护

C.必须在我国登记以后才受到保护

D.不受保护、X、Y 两国均为伯尔尼公约成员国,一本首先在 X 国出版的教科书在 Y 国受著作权法律的保护。这是国际著作权保护的 ______ 原则。

A.互惠

B.国民待遇 √

C.最低限度

D.最惠国待遇

29、《世界版权公约》规定的一般保护期限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______。

A.25年 √

B.30年

C.50年

D.70年

30、第一个世界性的著作权国际公约是______。A.《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 √

B.《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录制者与广播组织公约》(简称“罗马公约”)

C.《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

D.《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防止未经许可复制其录音制品公约》

31、根据我国的著作权法的规定,公民创作的作品的保护期是_____。

A.作者终生加死亡后50年 √

B.作者终生加死亡后70年

C.作者终生

D.50年

32、《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需要 ______ 国家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交存批准书或加入书后方可生效。

A.5个

B.20个

C.30个 √

D.35个

33、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在中国境外首先出版后,______ 日内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视为该作品同时在中国境内出版。

A.30 √

B.60

C.45

D.15

34、国家享有著作权的作品的使用,由______管理。

A.国务院

B.文化部 C.国家版权局 √

D.国家知识产权局

35、甲是 X 国的公民,其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X 国未与中国签订任何双边或多边著作权保护协议,也未和中国共同参加任何国际著作权公约,该作品的著作权 ______。

A.受中国法律保护 √

B.不受中国法律保护

C.需要先在中国进行版权登记后方可受中国法律保护

D.需要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进行登记后才受中国法律保护

36、在某些情况下,要对著作权人的权利加以一定的限制,国际上通行的“三步检验法”通常被用来判断是否可以对著作权人的权利加以限制,这三步检验包括 ______ 内容。

① .不得无理由地损害作者的精神权利;② .对权利的使用必须是在特殊情况下;③ .不得与作品的正常利用相抵触;④ .不得无理由地损害作者合法利益;⑤ .不得无理由地损害作者的经济权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

D.②④⑤

37、《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中规定了_____基本原则。

① .国民待遇原则

② .最惠国待遇原则

③ .自动保护原则

④ .独立保护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 D.①②④

38、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于_____修订并开始实施。

A.2001年10月27日 √

B.2002年1月1日

C.1991年6月1日

D.1990年9月7日

39、《著作权法》所称的著作权即_____。

A.出版权

B.版权 √

C.专有出版权

D.署名权

40、某作家于 2003 年 6 月 1 日创作完成了一部小说,于 2003 年 10 月 10 日首次发表在刊物上,2004 年 1 月 10 日在出版社出版,作者于 2004 年 3 月 1 日在自己所在省的版权局进行了作品自愿登记。该小说的著作权自 _____ 起产生。

A.2003年6月1日 √

B.2003年10月10

C.2004年1月10日

D.2004年3月1日

41、著作权法保护不适用于_____。

A.建筑作品

B.时事新闻 √

C.计算机软件

D.杂技艺术作品

42、我国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是_____。A.各级新闻出版局

B.各级版权局 √

C.各级文化局

D.各级知识产权局

43、著作权中的人身权包括_____。

A.署名权、发表权

B.修改权、发表权

C.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

D.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

44、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行为是_____。

A.改编

B.复制 √

C.出版

D.创作

45、将作品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是翻译行为,翻译权是由 _____ 享有的;翻译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 _____ 享有。

A.原作者 出版者

B.原作者 翻译人 √

C.翻译人 翻译人

D.出版者 出版者

46、电影作品的著作权由_____享有。

A.制片人 √

B.编剧 C.导演

D.演员

47、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_____。

A.职务作品 √

B.法人作品

C.个人作品

D.合作作品

48、委托作品没有签订合同的,著作权属于_____。

A.委托人

B.受托人 √

C.制作人

D.使用人

49、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 _____ 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

A.适当引用 √

B.大量使用

C.摘录

D.汇编

50、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编写出版教科书而使用他人作品,按照法律规定 _____ 支付报酬。

A.应当 √

B.无需

C.可以

D.不应当 51、图书出版者对著作权人交付出版的作品,根据合同约定享有的 _____ 受法律保护,他人不得出版该作品。

A.著作权

B.专有出版权 √

C.非专有出版权

D.版权

52、著作权法所称已经发表的作品,是指________公之于众的作品。

A.著作权人自行

B.著作权人许可他人

C.著作权人自行或者许可他人 √

D.出版者

53、图书、期刊享有的版式设计权的保护期为_____年。

A.10年 √

B.15年

C.20年

D .5 年

54、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享有许可他人复制、发行、_____、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并获得报酬的权利。

A.广播

B.表演

C.出租 √

D.放映

55、使用翻译作品进行演出的,应当取得_____许可。

A.翻译者 B.原作者

C.原作者和翻译者 √

D.出版者

56、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_____ 组织。

A.非营利性 √

B.营利性

C.半营利性

D.经营性

57、广播电台、电视台_____他人已经出版的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

A.出租

B.复制

C.发行

D.播放 √

58、通过因特网传播他人享有版权的作品,_____。

A.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不支付报酬

B.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但要支付报酬

C.应当经过著作权人的许可,支付报酬 √

D.只要是发表过的作品,可以不经过著作权人的许可,不支付报酬

59、录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经合法录制为录音制品的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时_____。

A.必须经过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

B.可以不经过著作权人许可,应支付报酬,但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除外 √

C.不必经过著作权人许可,也不必支付报酬

D.可以不经过著作权人许可,应支付报酬,无论著作权人是否发表声明 60、图书出版者重印、再版作品的,_____。

A.应当通知著作权人,但不支付报酬

B.不用通知著作权人

C.应当通知著作权人,并支付报酬 √

D.不用通知著作权人,也不用支付报酬

61、为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 _____ 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可以不经过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不得出版发行。

A.少量 √

B.大量

C.全部

D.一半

62、杂志社收到作者提供的稿件,_____不予答复,作者即可向其他杂志社投稿。

A.15日

B.30日 √

C.60日

D.5日

63、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在作者身份确定前由_____行使署名权以外的著作权。

A.作品首次发表的杂志社

B.作品首次出版的出版社

C.作品原件的所有人 √

D.国家

64、使用他人作品如果获得的是专有许可使用的,除报社、期刊社以外,________签订书面合同。

A.应当 √ B.不应当

C.可以

D.不必

65、著作权法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本条中的“工作任务”是指 ________。

A.该法人或组织向该公民直接下达的具体工作任务

B.公民在该法人或组织中应当履行的职责 √

.公民在该法人或组织工作期间完成的所有作品

D.该法人或组织在该公民任职期间制订的工作计划

66、目前实施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是由______制订并公布的。

A.国家版权局

B.国务院 √

C.全国人大

D.国务院法制办

67、在著作权人没有声明不得转载的前提下,报纸、期刊可以对其已经刊登的作品进行转载,但应当自使用该作品之日起 _____ 内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A.2个月 √

B.1个月

C.3个月

D.15日

68、对于侵犯著作权并须承担行政责任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处非法经营额 _____ 罚款;非法经营额难以计算的,可以处 _____ 罚款。

A. 3倍以下;10万元以下 √

B. 5倍以下;10万元以下

C. 5倍以下;20万元以 D. 3倍以下;20万元以下

69、著作权法所称图书脱销是指,著作权人寄给图书出版者的两份订单在_____内未能得到履行。

A.3个月

B.2个月

C.6个月 √

D.9个月

70、某音像销售店未经许可,出租W音像公司出版的DVD,应当承担_______。

A.民事责任 √

B.民事责任,及行政责任

C.行政责任

D.刑事责任

71、复制品的出版者、制作者不能证明其出版、制作有_______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A.合法授权 √

B.合法来源

C.国家机关许可

D.合法授权或合法来源

72、为制止侵权行为,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可以在起诉前向 ________ 申请保全证据。

A.公安机关

B.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

C.人民法院 √

D.公证机关

73、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如果申请人民法院采取保全证据措施被接受后 15 日内不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 _______。A.解除保全措施 √

B.通知申请人如果再不起诉将解除保全措施

C.与申请人协商是否解除保全措施

D.将证据进行封存

74、老王独立开发了一种汉字输入法软件,后老王于 1999 年 3 月 5 日去世,该软件的著作权保护期应当截止于 _________。

A.2049年3月5日

B.2049年12月31日 √

C.2050年3月5日

D.2050年12月31日

75、为制止侵权行为,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必须在 _______ 小时内作出裁定。

A. 12

B. 24

C. 36

D. 48 √

76、某盗版团伙因大量盗印一本畅销书,被出版社起诉到法院,因盗版团伙的帐目已被销毁,无法证明因此给出版社造成的损失,也无法计算其违法所得,人民法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出版社 _______ 的赔偿。

A.50万元

B.30万元

C.50万元以下 √

D.30万元以下

77、我国现行的新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是在______公布,______起施行。

A.2001年12月20日 2001年12月20日 B.2001年8月20日 2002年1月1日

C.2001年12月20日 2002年1月1日 √

D.2001年8月20日 2001年12月20日

78、《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所称计算机软件是指_______。

A.计算机运行原理及其过程

B.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 √

C.计算机系统及其操作规范

D.计算机程序及其操作说明

79、软件著作权人可以向_____________认定的软件登记机构办理登记。

A.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 √

B.国家知识产权局

C.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D.各级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

80、软件著作权从________________起产生。

A.软件研究开发之日

B.软件销售发行之日

C.软件正式发表之日

D.软件开发完成之日 √

81、外国人、无国籍人的软件首先在中国境内 ____________ 的,依照《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享有著作权。

A.发表

B.开发

C.登记

D.发行 √ 82、软件的合法复制品的所有人不享有_________的权利。

A.将软件安装到个人的计算机中

B.为防止软件复制品意外损坏而制作备份

C.学习研究该软件内含的设计思想和原理

D.借给同事在另外多部电脑上安装 √

83、对于破坏唱片公司在唱片中表明身份、声明权利的信息内容的行为,应当承担_______。

A.民事责任

B.民事责任,及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

C.行政责任

D.刑事责任

84、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安装、显示、传输或者储存软件方式使用软件的,可以不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

A.学习和研究某办公软件内含的设计思想和原理 √

B.使用某工具软件中的相关功能

C.利用某绘图软件进行项目开发

D.加快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购买某财务软件

85、赵某户籍所在地为甲市,经常居住地为乙市,在丙市制作盗版光盘,在丁市储藏,在戊市进行销售。某日在运输盗版光盘经过辛市时,被当地有关部门依法查封扣押。对赵某的违法行为要进行处罚,以下享有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中 ________ 有管辖权。

A.甲、乙、丙、丁、戊、辛市

B.甲、丙、丁、戊、辛市

C.甲、丙、戊、辛市

D.丙、丁、戊、辛市 √

86、对于公开销售侵权盗版软件产品并损害公共利益的不法分子,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停止侵权,________。

A.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同时并处罚款 B.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可以并处罚款 √

C.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同时并处罚款

D.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可以并处罚款

87、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外国人许可或者转让软件著作权的,应当遵守_________的规定。

A.《中华人民共和国软件进出口管理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 √

C.《中华人民共和国高新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

88、大学生王某,对某办公软件的技术保护措施进行解密,并将其解密后的版本制作成光盘,在中关村电子市场进行销售,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损害广大消费者利益,王某的法律责任应当是 _________。

A.只承担民事责任

B.只承担民事责任及行政责任

C.承担民事责任及行政责任的同时,如果销售数额巨大还将承担刑事责任 √

D.或者承担民事责任,或者承担行政责任

89、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所有投诉材料之日起 ________ 内,决定是否受理并通知投诉人。

A.7日

B.10日

C.15日 √

D.30日

90、某装饰设计公司从软件销售公司购进一套设计软件,后发现该销售公司为盗版软件制造者,购进的软件为侵权复制品,该装饰公司应当 _________。

A.承担赔偿责任,并停止使用该软件、销毁该软件

B.不承担赔偿责任,但要停止使用该软件、销毁该软件 √

C.承担赔偿责任,并继续使用该软件 D.不承担赔偿责任,并继续使用该软件

91、表演者________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

A.许可他人录音录像,并获得报酬

B.保护表演形象不受歪曲 √

C.许可他人在网络上传播,并获得报酬

D.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并获得报酬

92、未经许可将他人开发的软件在有关部门登记的,权利人可以追究其_________。

A.民事责任 √

B.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

C.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D.行政责任

93、在著作权行政执法过程中,当事人提供的涉及著作权的________可以作为证据。

①底稿、原件

②合法出版物

③著作权登记证书

④认证机构出具的证明

⑤取得权利的合同

⑥当事人自行或者委托他人以定购、现场交易等方式购买侵权复制品而取得的实物、发票等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⑥

94、按照《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的规定,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这里的“情节严重”是指: ________。

①个人违法所得数额(即获利数额)在五千元以上,单位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

②个人违法所得数额(即获利数额)在五千元以上,单位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③个人非法经营数额在一万元以上,单位非法经营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

④个人非法经营数额在三万元以上,单位非法经营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

⑤个人经营侵权复制品两千册(张或盒)以上,单位经营侵权复制品五千册(张或盒)以上的;

⑥个人经营侵权复制品两千册(张或盒)以上,单位经营侵权复制品一万册(张或盒)以上的;

⑦因侵犯著作权曾经被追究法律责任,又侵犯著作权的;

⑧造成其他重大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

A.①③⑤⑦⑧

B.①④⑤⑦⑧ √

C.①③⑥⑦⑧

D.②③⑤⑦⑧

95、按照《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的规定,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作出较大数额罚款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较大数额罚款”是指: _______。

A.对个人处以一万元以上、对单位处以五万元以上的罚款。

B.对个人处以两万元以上、对单位处以五万元以上的罚款。

C.对个人处以一万元以上、对单位处以十万元以上的罚款。

D.对个人处以两万元以上、对单位处以十万元以上的罚款。√

96、当事人王某对某省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不服,可以向_______申请行政复议。

A.该省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

B.该省人民政府

C.国家版权局 D.该省人民政府或国家版权局 √

97、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 _______ 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履行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A.两个月

B.三个月 √

C.十五天

D.六个月

98、对于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该软件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处以罚款,具体罚款数额可以是 ________。

A.每件100元,或者货值金额5倍以下的罚款 √

B.每件100元,或者货值金额10倍以下的罚款

C.每件50元,或者货值金额5倍以下的罚款

D.每件50元,或者货值金额10倍以下的罚款

99、对查处案件中的专业性问题,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_______进行鉴定。

A.委托专门机构或者聘请专业人员 √

B.自行

C.请求国家版权局

D.请求上级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

100、国家版权局网站的正确网址是_______。

A.http://

B.http://

德国数字版权法律制度的发展 篇3

关键词:德国;数字版权;版权补偿金制度;

面对数字时代“网络传播”“网络复制”等为代表的新的侵权形式,如何平衡保护数字版权与鼓励艺术创作的双重需求是各国数字版权法律领域都在考虑的问题。作为最早引进私人复制“版权补偿金制度”的欧洲国家,德国与中国同属大陆法系国家,法律制度建设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其所创建的“版权补偿金制度”对于保护今天数字环境中的权利人利益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学习价值。

一、数字环境下“版权补偿金制度”的发展

德国版权立法以制定法、成文法的形式出现,主要分为工业产权法和著作权法等几部分。在有关作品的版权保护方面,德国不仅参考著作权法,而且还参考出版合同法等。进入到数字版权时代,其国内法律主要包括《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外观设计法》《专利法》《实用新型法》《反盗版法》以及《雇员发明法》等。作为欧盟成员国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欧盟有关知识产权的规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知识产权的主要条约和协议也适用于德国,特别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世界著作权公约》以及《伯尔尼文学和艺术保护公约》等几个在国际上影响力非常大的公约在德国数字版权法律体系中均占有重要位置。

德国的数字版权保护制度是一个漫长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德国第一部著作权法是1837年的《普鲁士版权法》,1871年《著作权法》开始正式纳入德意志帝国法律体系中。现行德国《著作权法与邻接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于1965年颁布,“版权补偿金制度”就始自这一年。

20世纪60年代初,技术的发展使私人复制成为可能,这种新技术设备包括磁带录音机、微型胶片复印机和经过改进的其他更先进的复印设备等。1965年的德国《著作权法》明确允许私人复制,但考虑到由此可能会给著作权人带来的经济损失,德国立法机构在世界上第一次建立了私人复制的“版权补偿金制度”。具体来说,就是允许私人非商业的复制行为,但著作权人对录音设备制作商享有报酬请求权,该请求权应通过著作权人集体管理组织来实施。1985年,随着复制技术的发展,“版权补偿金制度”进行了第一次改革,著作权人对设备制作商报酬请求的范围扩大到了录音载体(如空白录音、录像带等)。

2003年,为了满足数字化环境下教育和科研领域对于获取、使用数字资料的需求,该法案再次进行了修订,主要做法是增订了第52(a)条,该条明确指出“允许教师、教授或研究人员通过电脑或内部网络,提供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著作的一部分内容或片段,以便让特定范围的学生和研究人员阅读,从而满足教学或研究目的。这类使用必须给付合理费用,但费用求偿权只能通过著作权管理团体行使。”

随着数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德国版权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出现了诸如《信息社会版权制度法》《附属版权法案》等一些专门针对数字版权保护的法律,而始终在德国版权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版权补偿金制度”也出现了新的特点。

二、数字版权法律制度的新趋势

1,对数字版权进行更严格的界定和管理

2003年9月13日,德国《信息社会版权制度法》正式开始实施。该法案对数字时代的复制、网络传播权、技术保护措施、网络服务商的责任等问题进行了规定。根据该法案,那些显然属于非法来源的私人复制被明令禁止。这一法案的出台标志着德国著作权法诞生以来一直处于优先受保护地位的私人复制行为面临严格的界定和管理,而这不过是其《著作权法》数字化改革的第一步。

2007年9月21日,德国参议院宣布通过了《信息社会版权制度第二法规》。这一法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1985年《著作权法》所规定的“版权补偿金制度”进行了修改,进一步明确了数字环境下的版权补偿金制度及补偿金额。同时,该法案还进一步明确了著作权人的数字版权管理与补偿金的关系等问题。

该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形式的(包括通过互联网进行的)非商业的私人复制原则上为法律所许可,特别是属于非商业行为的教学与研究所需的数字复制行为将免于处罚;从公共图书馆获得的用于科研的非商业行为的私人复制将会得到许可,但是该副本的形式必须是图片类型;基于P2P协议进行的数字复制行为明确属于非法行为;对私人复制给著作权人带来的权益损害仍然实行一揽子补偿,根据新的法律,负有缴费义务的通常是那些提供合法拷贝的机器和提供储存介质的公司;有关版权补偿金的确定方法及补偿费用的征收比例被规定在德国《著作权法》的一个附件中。根据新法,补偿金额不再由法律统一规定,而是由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机器和储存介质的生产商协会等进行协商。如果无法取得一致,再由调解和司法机制介入。2011年11月,以德国私人转录管理中心(ZP)为核心组成的德国版税征收协会公布了新的协商结果。从此全德境内的版权补偿金征收将从打印机、电脑、USB闪存及其他存储介质扩展到包括外接硬盘和手机的更广泛介质。

《信息社会版权制度法》以及《信息社会版权制度第二法规》的出台使得“版权补偿金制度”可以对数字版权作出更灵活、更有针对性的反应,补偿的金额也可以更顺利地达成一致。

2,探索数字版权保护的新形式

早在2009年6月,德国诸多传统媒体就已经"始指责Google等网站非法盗取它们的劳动成果。他们认为互联网,特别是Google,是使他们的图书预订、读者和收入受到挑战的主要原因。默克尔政府采纳了这些呼吁,开始着手修改德国数字版权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数字版权的保护来维护传统纸媒出版商的利益。默克尔政府在一份文件中提到:“互联网不应该成为一个没有版权的地带。”德国政府声称,《附属版权法案》旨在让Google等互联网公司和传统的纸媒出版商保持更平等的竞争地位,创建更合理的商业模式。

2012年8月,《附属版权法案》草案出台,该草案明确要求提供新闻搜索的Google和其他通过内容聚合提供新闻的互联网公司均需为所提供的新闻链接或摘录支付费用,这种费用可以被称作“链接税”。这一过于严格的草案遭到了相关机构强烈的抵触和抗议。后来,各方又经过商讨并公布了《附属版权法案》的“缓和”版本,在这一版本里,提供新闻搜索引擎的互联网公司可以展示“几个词或者非常简短的文本摘要”而不必支付任何费用,但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引用都将受到原著者版权保护的限制。

2013年8月1日,《附属版权法案》在一片争议声中正式生效。根据该法案,除报纸、杂志及出版方的网站内容将受到保护外,其他任何定期刊载新闻的主体,如新闻博客及其他一些刊载新闻的网站,其内容也将受到该法案的保护。该法案明确指出,任何未经授权擅自引用其内容的行为均属违法。换句话说,任何定期刊载新闻的主体均被该法案视作“典型出版商”。这意味着,即使是在新闻评论、新闻链接中涉及的相关新闻内容,在搜集和使用时也会受到限制。

《附属版权法案》的生效可谓德国版权保护机构探索数字版权保护的“破冰之旅”,但与此同时,该法案的诞生也加剧了Google等网络搜索引擎与传统出版商、新闻内容提供商之间的博弈。更有甚者指出,该法案的通过严重损害了互联网的开放和自由精神。三、对中国数字版权立法的启示

任何一部法律的出台及修订过程,都是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德国如此,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目前并没有针对数字版权保护的专门立法,主要还是依据《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网络信息传播权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出版管理条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法规来进行数字版权保护。2011年,国家版权局正式启动了我国《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订,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对新技术所带来的新变化与新挑战。但时至今日,《著作权法》修改法案仍未能与公众见面。这足以说明该法修订过程中多重利益博弈的激烈程度。

数字版权法是科技进步中的维权保障,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版权法在数字化、全球化的世界里更好地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如何平衡多方利益,如何在保护大众互联网创作热情的同时推动数字版权制度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借鉴德国经验,我们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改变当前我国数字版权法律位阶不高的现状。我国目前与数字版权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仅《著作权法》一部属于国家级的法律,其他皆是由国务院出台的行政法规或是由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司法解释或意见等,并没有专门针对数字版权的法律。与德国相比,位阶不高的实际难题显然大大限制了我国数字版权法律的实施力度。

其次,改变我国现有的数字版权法律偏重宏观规定的现状,加强相关条文的可操作性。历史悠久、具备一定可操作性的补偿金制度在我国尚属于法律空白。有学者指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准备,一是加快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类集体管理组织以及其他代表各方利益的行业协会及中介组织;二是作品的网络传播可先行采用类似补偿金的收费机制。

版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浅析 篇4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版权侵权,赔偿金,定率原则,定额原则

版权侵权损害赔偿是我国版权制度构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其适用原则理论上一致存在补偿性与惩罚性之争,我国版权侵权损害赔偿采用的是补偿性赔偿,但在版权日渐重要,侵权行为日趋猖獗的情况下,应当适当适用惩罚性赔偿。虽然我国理论界一直不承认惩罚性赔偿在民法领域的适用,但是无论从惩罚性赔偿的产生还是现代侵权法的发展,甚至从社会公平正义角度来看,惩罚性赔偿都有其存在的学理基础,版权侵权的特殊性更为其在版权侵权领域的适用奠定了结实的制度根基。

我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中已经引入了惩罚性赔偿概念,但并未对该制度做明确的规定。下文将参照美国版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条件和赔偿金的确定模式,为我国版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构建,提供参考性建议。

一、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条件

既要强调对美国版权侵权惩罚性赔偿的借鉴,同时扎根我国版权实际,对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做进一步完善。

(一)侵犯版权

在版权制度中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必须针对的是版权侵权,如果是其他权益被侵犯,应适用其他相关规定。

(二)存在主观故意或恶意

侵权人必须是主观故意或者恶意。即加害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侵犯他人的版权仍依旧为之。

(三)造成损害

即加害人的行为与损害的发生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权利人应对自己的损失进行举证。只有造成了损害后果,才能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否则,难以确定相应的赔偿数额。

(四)次数要件

修改草案以及送审稿中都明确规定了“两次以上”的侵权次数要件。即惩罚性赔偿适用于同一加害人多次实施侵犯版权或其相关权的行为。但存在这样的情况,即侵权人仅仅实施了一次侵权行为,但是在侵权数额上远远超过其他侵权人多次实施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失的总额,在此种情况下,笔者认为也应该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

(五)权利人自己主张

权利人有权处分自己的权利,对于侵权人的侵权行为,权利人有权提请法院判决,也有权放弃,法院需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则。[1]

二、我国惩罚性赔偿金制度的确定原则

惩罚性赔偿金是决定惩罚性赔偿是否能够发挥其应有作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过高的惩罚性赔偿金,会对侵权人形成过度的惩罚,使被害人获得不适当的利益;过低的惩罚性赔偿金,则会使惩罚性赔偿金失去应有的惩罚和遏制作用。因此,如何确定《著作权法》中惩罚性赔偿金的数额,就成为影响惩罚性赔偿责任作用的关键因素[2],本文认为,对赔偿金数额的计算可以主要参照美国定率与定额两种原则,辅以创新。

(一)定率原则

我国著作法修改草案中以补偿性赔偿金为确定惩罚性赔偿金的基础,笔者认为此时应采用“定率原则”确定惩罚性赔偿金,补偿性损害赔偿的数额包括权利人的实际损失和侵权人获得的利润[3],然后以此为基础,乘以一定的倍率来确定惩罚性赔偿的金额。

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主要包括所受损害和所失利益。所受损害,是指权利人现有财产因侵权行为的发生而减少的数额;所失利益,是指权利人因侵权行为的发生而应增加而未增加的数额。实际损失包括版权人因侵权行为额外支出的费用、因侵权带来的作品市场占有量的减少或期待利益的丧失,和侵犯版权人人身权直接造成的物质损失。司法实践中的方法有:(1)按照支付的稿酬标准赔偿;(2)按照版税税率赔偿;(3)侵权图书发行的总额扣除相应的成本;(4)以权利人在侵权期间作品销售量削减的数额乘以正版作品的可得利润;(5)被告的销售数量乘以原告每单位的利润作为原告的损失来确定赔偿数额。法官应当根据侵权案件所涉及的客体具体选择实际损失的确定方法。

对于侵权人所获的利润,在侵权期间,侵权人的违法所得是我国的赔偿依据。“根据被告的侵权利润来确定赔偿数额居于各类赔偿计算方法首位,能够确定侵权利润的基本上都按照该利润来赔偿。这表明,以侵权人的利润来计算赔偿,在填补损失和计算简单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4]。法律未对计算侵权人所获利润的计算方法作出具体的规定,通常考虑以下因素:被告的侵权获利及侵权情节。侵权情节的内容主要有持续的期间、范围、结果、市场比例、社会影响、使用手段。

在适用补偿性赔偿金为基数时,对于赔偿倍率,到底是“一倍至三倍”还是“二倍至三倍”应该根据权利人实际的损失,侵权人获得的利润、侵权人的主观因素、财产状况、支付能力以及社会影响等因素来确定。因此,我国可以根据侵权人主观恶意程度及在一定时期内版权侵权的次数对侵权人判决的以补偿性赔偿金为基础的倍数逐级上升,最高不超过3倍。但也应该规定起始点为“二倍”。原因是,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目的在于惩罚和遏制版权侵权行为的再次发生,在惩罚力度上应该高于补偿性赔偿金,因此,版权侵权惩罚性赔偿金的赔偿倍率应该是“二倍到三倍”,仅仅规定“一倍”,将与补偿性赔偿金持平,难以实现惩罚、遏制之目的。

(二)定额原则

美国最高院在BMW of North American,Inc.,v Gore案中,设定了三项标准,阻止赔偿金超出范围:(1)被告所为的应受责难的程度;(2)惩罚性赔偿金与权利人遭受的损害之间的比率;(3)将惩罚性赔偿金与类似的侵权行为所受到的民事或刑事处罚加以对比。

如果作品没有被公开发表就遭到侵权,又或许作品还在市场上投入就被侵权,那么,将无法计算版权人的损失。又或者当侵权人实施了违法行为且受害人遭受了一定的损失,而自己并没有因此获得任何收益或收益很少时,如果以侵权获利为依据,那么赔偿额应为零或极少,无异于侵害人未承担赔偿责任。因此,此种侵权人获利的计算方法就无法适用。美国《版权法》第504条c款规定:在版权侵权案件中,版权人能举证侵权人是故意的,最终法院也判定侵犯版权是故意的,法院可判决将法定损害赔偿金的数额增加到不超过5万美元。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有以下法定赔偿金的计算模式:(1)侵权人数量计算说;(2)侵权行为计算说;(3)权利客体类型计算说。“侵权人数量计算说”主张应当依据侵权人[5]或被告(主要是生产厂商)的数量,分别计算定额赔偿的最高数额[6]。“权利客体类型计算说”主张“法定赔偿金应该针对的是一部作品,而不是侵权行为”[7]。如果侵权人复制的作品都受版权保护,那么,每部作品都可以要求法定赔偿,分别相加的数额为最终的赔偿金额[8]。《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确定版权侵权责任损害赔偿的决定》第10条规定了以权利客体的类型为计量标准[9]。笔者认为,因在此基础上,借鉴美国版权法和我国《商标法》[10],采用定额原则确定惩罚性赔偿金的数额,在提高法定赔偿数额基础上,根据侵权人的主观要件,对故意侵权人实行惩罚性赔偿。增加的惩罚性赔偿数额,应该确定一个上限,下限数额,应该将50万的法定赔偿提升至200万。

因此,对于我国版权领域惩罚性赔偿金数额的计算,首先应确定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侵权人的所获利润,根据侵权人故意程度,判决二至三倍的惩罚性赔偿金;在权利人实际损失或侵权人所获利润无法确定的情况下,以提高的法定赔偿金为基数,增加判决一定数额或一定倍率的惩罚性赔偿金,但同时规定最高限度。

新制度的引入,在司法实践运用中必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阻碍。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研究,只是站在学理层面,充分分析美国版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具体规定,并结合我国其它法律于此方面的相关规定,而提出的改善建议。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研究与运用,应在此基础上,站在司法实践的角度,根据案件具体实际,不断去更正完善,从而做出相对公平的判决。

参考文献

[1]杨丛瑜,王坤.惩罚性赔偿在版权侵权领域的引入[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19.

[2]金福海.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21.

[3]蒋志培.论知识产权侵权损害的赔偿[J].电子知识产权,1998(1):39.

[4]董天平.版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研讨会综述[J].知识产权,2000(6):40.

[5]袁连红.浅谈我国知识产权定额赔偿制度[J].商场现代化,2006(9):262.

[6]谢晟.一“额”定江山吗——从两起知识产权案看定额损害赔偿原则[N].人民法院报,2001-10-6.

[7]梁志文.惩罚抑或补偿:著作权法中的法定赔偿[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6):54.

[8]梅雪芳.论法定赔偿在知识产权案件中的适用[J].山东审判,2005(6):113.

[9]戴建志,陈旭主编.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79.

版权转让版权转让协议书格式的应用 篇5

甲方 : 全部署名作者(下同)

乙方 :

第一条 甲方的论文文题“”(稿件编号:)经专家审理和修改后,拟安排在《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发表。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签署版权转让协议,签署后方能刊出。

第二条 自签署之日起,甲方将上述论文的版权(包括各种介质、媒体的版权)转让给乙方,并同意该作品被国内外相关文摘与检索系统收录。本文在《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发表后,由乙方一次性酌情给付稿酬,以后不再支付其他报酬。

第三条 本作品发表后,作者享有除版权以外的其他所有权。甲方可在本单位或本人著作集中汇编出版以及用于宣讲和交流,但应注明发表于《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年月和卷期。如有国内外其他单位和个人复制、翻译出版等商业活动,须征得《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编辑部书面同意,编辑部支持这种汇编活动。

第四条 本作品及相关科研项目获得奖励或取得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时,作者应主动向《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编辑部通报,并提供相关证明(证书)复印件。

第五条 作者承诺:本文是独立取得的原创性成果,享有自主知识产权,无抄袭问题,未曾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两投;本文内容无泄密之处,署名及排序无误且无争议。本文一旦出现上述问题,责任由作者承担。若有作者的增减或变更,需通讯作者出具亲笔签名的许可信。

第六条 作者同意本文在“”(栏目名称)栏目中发表。

第七条 根据北京市有关文件规定,支付稿酬、审稿费等劳务开支时,必须提供收款人的身份证号码,并代扣个人所得税。因此请务必提供稿酬收款人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否则无法发放!若文章发表后的 3 月内,收不到稿费汇款,请与我们主动联系,逾期不补!

第八条 甲方全部作者签名后复印留存一份,原件寄回编辑部,效力相同。

甲方全部作者签名 :

年 月 日乙方签章(盖章)

数字出版版权交易法律制度建设刍议 篇6

【关键词】数字出版;版权交易;法律制度建设

【作者简介】李光霞,武汉东湖学院。

2010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印发了《著作权资产评估指导意见》,为数字出版版权交易提供了计价依据。“十二五”期间,国家版权局创立了数字版权公共服务新模式,印发了《版权工作“十二五”规划》,并以DCI体系为核心,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版权登记机制。我国数字出版版权交易的法律制度正处于起步阶段,版权交易机制尚未成熟,版权交易活动不规范现象仍然存在。

一、我国数字出版版权交易法律制度尚待完善

1.法律制度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释义及其监督机制不全面

2001年,我国《著作权法》增设了信息网络传播权。该项权利的增设,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6年7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在数字出版交易中,交易双方可以通过一对一的授权,对那些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实施后才完成创作的作品,进行内容的合法获取。综合来看,虽然上述制度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我国数字出版的交易活动,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疏漏:其一是目前法律法规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只限于数字版权中数字化传播权的范畴,并不完善;其二是对相关法律制度的落实情况尚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

2.数字授权模式比较单一,无法适应当前数字出版版权交易需要

我国数字版权的相关法律法规,多将版权定义为私权,权利人对作品创作完成时所享有的权利是完整且全面的。按照现行法律规定,未经作者授权的网络传播行为,即使有支付报酬的意愿,仍然属于侵权行为。依照相关规定,授权许可分为默许许可、直接授权以及间接授权等授权方式,也可按授权是否取决于授权人的意志分为自愿授权和强制授权。在我国的数字出版领域中,授权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数字出版中的作品使用方往往希望通过默许许可(虽然未经权利人直接授权,但使用方通过发布出版稿酬公告,表达支付稿酬意愿的,权利人可依此领取稿酬)的方式来降低版权纠纷的出现。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仍然属于侵权行为。二是著作权人直接将网络信息传播权授权给出版商。三是著作权人委托第三方机构,如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授权给出版商使用。虽然各种版权授权模式相对清晰,但在实践中,仍存在授权模式单一的问题,一些授权模式因存在制度缺陷而需要进一步完善。

3.传统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与数字出版对接不足

我国在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建设中一直进行着有效的尝试。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领域中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首先,就出版领域而言,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是以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宗旨,从事著作权服务、保护和管理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是我国唯一的文字作品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其著作权管理范畴涵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方式使用的文字作品”等内容。与传统出版不同,数字出版版权不仅交易量大,且授权更加简易迅速。目前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著作权信息管理系统还不能在数字出版版权交易授权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与数字出版市场实现无缝对接。其次,在文化领域,除了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我国还有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等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就目前来看,现有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内部相关信息各自独立,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这种分割管理并不能适应当前数字出版版权交易中的内容复合出版的需求。

4.数字版权交易合同不规范

当前,除法律规定和当事人双方约定之外,我国一般奉行合同的版权交易方式。在这种形式下,如果没有签订法律明确规定的内容及形式,就可能造成风险。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合同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可以视为许可人有权排除任何人以同样的方式使用作品。”

目前来看,我国数字版权交易合同并不规范。首先,目前版权交易双方在签署数字出版交易的版权相关协议时,合同规定中的用语存在不规范现象,比如数字版权的说法属于行业用语,不属于法律术语,在法律条文中找不到相应的词汇。一旦产生纠纷,对这些概念的释义就难以找到法律依据。其次,对合同中的开放性条款拿捏不到位。其实,数字版权交易中,合同条款的开放性在出版价值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传统出版相比,现有数字出版合同条款未能关注数字出版可能出现的多样化表现形式及功能附加值,比如多样化的数字出版功能(电子出版物广告、网络增值服务等)带来的附加值,其所涉及的权利义务亦很难在合同中体现。因此,数字版权交易合同中开放性条款的范围及规定亟须规范和完善。

二、改进我国数字出版版权交易法律制度的有效措施

1.完善数字出版版权交易基本法律制度建设

相关机构要以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为契机,明确数字出版物属性,合理解读数字出版交易中的相关概念,力求释义具有可操作性;同时,科学界定侵犯著作权的行为范围,扩大侵犯著作权的民事责任范围,建立适应数字环境的著作权保障机制;此外,还要对数字出版交易中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如《出版管理条例》《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等。

完善数字出版版权交易法律制度,还应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有效的数字版权监督机制,维护数字出版活动的市场秩序。一是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合理运用版权管理平台功能,推进数字出版市场监管的流程化。二是突出数字出版市场分类监管,对数字出版版权交易活动进行分类,按不同类别推进市场监管的规范化。三是结合信用等级监管,对数字出版市场主体进行分级管理,进而加强数字出版市场监管的效能化。

nlc202309030607

2.借力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兼顾数字版权交易的多方利益

数字出版时代,多样化的出版形式赋予传统内容更大升值空间的同时,也让版权人难以知晓、控制作品的使用情况,更不可能和所有内容使用者洽谈、授权使用内容。而对内容使用者而言,未经权利人授权使用作品,只要不在法律规定的合理使用范围内,就视为侵权。这与我国当前数字出版发展的实际需要是不相符的。

知识共享协议(CC协议)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劳伦斯·赖斯格教授在自由软件运动的启发下创建的。这个协议制定了6种不同的许可协议版本供版权人选择,基本能够兼顾版权人与使用者的多种需求。知识共享许可协议能够有效保障作者的版权,是一种“授权要约”模式。权利人在作品上使用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并不意味着权利人放弃著作权,而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将部分权利授予公共领域的使用者。比如,权利人允许他人对自己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及演绎作品进行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但在这些过程中使用者必须保留权利人对原作品的署名权。

就目前来看,知识共享协议组织已经与世界上近7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与知识共享协议组织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意味着我国也开始了相关探索。综合来看,知识共享协议的授权方式简便易行,也更符合数字时代版权交易活动的实践需要。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借力知识共享协议系统,研究探索适应我国数字出版市场的知识共享协议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运用。

3.细化数字时代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建设及市场服务工作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建设应该和产业发展需要以及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数字出版是实现传统出版升级的必然要求,推动数字出版版权交易活动良性发展,是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重要工作任务。当前,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数字版权方面还未形成有效的工作模式。为了引导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尽快适应当前数字出版的发展需要,国家相关机构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对其在数字出版交易活动中相关工作的扶持力度;二是加强文化领域中各个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间的沟通与合作;三是完善国家层面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结构,适时组建数字出版领域的专属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并与其他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相生、互融。

总而言之,数字出版是出版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我国数字出版的飞速发展,出版产业与数字科技、网络技术等的融合不断加速,对传统内容的数字化再升级成为紧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国家要适应市场需要,完善数字版权保护法律制度。这不仅对保护著作权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对我国文化安全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切实加强对数字出版法律制度的研究与完善,是当前出版产业的重要课题。

[1]刘明清. 数字版权可以单独存在吗?[J]. 出版广角,2012(2).

[2]孟祥娟. 试析俄罗斯著作权延伸集体管理制度[J]. 知识产权,2011(5).

[3]穆广菊. 数字网络环境下的版权思考和建议[J]. 出版广角,2011(7).

[4]刘元华. 多媒体作品权益保护制度探析[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1(1).

版权制度 篇7

在版权领域, 未经版权人许可而进行受版权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构成直接侵权, 行为人应承担直接责任, 除此之外的其他行为和情形所可能导致的法律责任均属于间接责任。间接责任包括两种情况: (1) “帮助侵权”, 是指在知晓一种行为构成版权侵权的情况下, 引诱、促成或实质性地帮助他人进行侵权行为; (2) “替代责任”, 是指如果对于他人的侵权行为具有监督的权利和能力, 却没有及时发现和制止他人的侵权行为, 并从他人的侵权行为中获得了直接经济利益时, 所应承担的责任。在数字科技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版权人与广大公众、网络服务商及复制设备提供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激烈, 版权人多通过间接责任制度为自己获得利益补偿。遗憾的是,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中并没有对“间接责任”的一般性规定, 只是鉴于司法实践的需要, 有关版权立法中已经出现了关于间接责任的少许内容。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参照美国《新千年数字版权法》, 集中列举了几种网络服务商承担间接责任的情形。这些关于版权间接责任的规定内容相对零散, 并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要求。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当中基本上是以共同侵权制度来解决版权间接责任 (主要是帮助侵权) 案件的, 但是, 共同侵权制度在概念、构成要件及责任承担形式方面与间接责任制度不同, 这些不同使前者不适宜用来解决版权领域的间接责任问题。例如, 共同侵权对主体的复数性要求排除了替代责任的情况;共同侵权人之间的过错形式在理论上尚无统一定论, 司法实践中若采用主观说则完全没有办法解决复制设备提供人的帮助侵权问题。

二、不同侵权责任制度体系下的版权人策略选择

在今天, 著作权的实质被版权人认为是“为商业目的而复制作品的权利”, 是简单而纯粹的产权, 版权人将巨额资金或智力投资于某一领域的创作, 目的就是最大限度获得高于投资的收益。而社会公众借助包括P 2 P软件在内的各种复制设备非法大量复制享有版权的音乐、影视等作品 (从而成为直接侵权人) , 使版权人的利益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对于版权人来说, 直接侵权人数目众多且遍布各地, 针对单个侵权人的取证调查成本、诉讼费用成本和时间成本累计起来会让版权人不堪负担, 在这些以普通公众为被告的诉讼中获得的赔偿与损失相比却相去甚远。而为直接侵权人的侵权行为提供帮助的复制设备提供人 (以P2P软件开发商为例) , 如果由他们承担间接责任, 则版权人的诉讼成本降低并能获得比较满意的赔偿。在不同的侵权责任制度体系下, 版权人的诉求实现的情况不同。笔者将通过两个展开形式博弈图说明这一问题。设在网络环境下, 直接侵权对版权人造成的损失等于直接侵权人在非侵权情况下使用版权作品的花费, 这种损失是版权人本应获得的收益, 以a代表版权人本应获得的收益;P2P软件开发商生产销售P2P软件的收益记为b;版权人起诉P2P软件开发商的诉讼成本以c代表 (设a、b、c均大于0) 。如图1:

图中每个终点结后的括号内为采取此策略时版权人和P2P软件开发商的收益。版权人在利益受损后如果不起诉, 收益为-a, P2P软件开发商的收益为b;如果起诉, 在共同侵权制度体系下版权人存在败诉的可能性, 一旦败诉则版权人收益为-a-c。因此, 版权人不起诉比起诉损失小, 而不投资创作则无损失 (这时版权人与P2P软件开发商的收益均为0) 。对于P 2 P软件开发商来说, 无论版权人起诉与否, 都不影响其收益。因此P2P软件开发商必然会选择生产、销售P2P软件, 而版权人可以预料到这一点, 所以在一开始就会选择不投资创作。由于我国现有侵权制度体系对于版权间接侵权的情况无法妥善解决, 版权人的损失无法得到补偿, 这将最终导致抑制创作的结果。

在版权间接责任制度体系下, 版权人的策略选择会发生变化 (图2) :

版权人不投资创作就没有任何收益, 如果投资并在被侵权后起诉间接侵权人P2P软件开发商, 则其损失可从P2P软件开发商处获得赔偿, 收益为a;而P2P软件开发商的收益为b-a-c, 即他们必须承担败诉风险, 赔偿版权人损失a和负担诉讼费用c。显而易见, 在间接责任制度下版权人会选择投资创作并在被侵权后起诉, 如果版权人损失a和诉讼费用c之和与P2P软件开发商的收益b相当甚至更大, 则P2P软件开发商不会再生产和销售P2P软件, 公众将会转向通过合法方式付费使用享有版权的作品, 版权人将获得合理收益并更加积极地投资创作。

三、结论

版权制度 篇8

一、困境之一:数字版权交易的法定限制

法定许可作为当代著作权法的普遍适用制度, 其出发点在于创造便捷的传播环境, 促进作品的公共传播, 进而维护作品传播者与使用者的合法权益。[1]通过法律调整以构建合法使用机制, 促进了公众社会秩序, 但实践中的法定限制却可能因为界定模糊而进一步激化著作权人与著作权使用者双方的利益矛盾。当前, 我国《著作权法》中规定了5种不同形式的法定许可, 分别是: (1) 出版教材的法定许可; (2) 报刊转载的法定许可; (3) 制作录音制品的法定许可; (4) 播放已发表作品的法定许可; (5) 播放已出版的录音制品的法定许可, 具体内容见表1。

从上述规定看出, 《著作权法》的法定许可制度基本尊重了著作权人的作品原创性, 使得优秀作品在得以广泛传播的同时, 其创作人也有了权益的保障, 这与不经许可即可免费使用他人作品的情况截然不同。但条文中“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这一规定的法律实施力较弱, 网站上转载、刊登的小说往往极少向著作权人进行付酬, 作者的经济利益难以得到保障;网站、广播、电台也经常忽略对播出的已出版录音录像制品的付酬。另外, 《著作权法》中的有关法定许可的条款一定程度上也不适应数字环境下版权的交易流通, 如关于出版教材的法定许可并未涉及电子课件的授权许可与费用结转等问题, 也使得现在以MOOC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课件内容使用与收费问题难以在法律层面得到有效解决。总之, 使用人可以在法定许可范围内有效获取版权利益而不必告知权利人。法律虽然要求著作权使用人对使用的版权内容进行支付, 但并没有相关强制措施予以辅助, 这笔版权内容使用费的收取就完全归于道德的约束, 实施效力有限。

二、困境之二:版权使用费救济措施乏力

我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第 (七) 款规定, “使用他人作品, 应当支付报酬而未支付的”必须承担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 当根据情况, 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在《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的决定》的相关规定中指出, 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限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剽窃、抄袭他人作品等, 同时没收查获的侵权复制品、违法所得和属本单位或者本人所有的主要用于侵犯著作权犯罪的材料、工具、设备或者其他财物”。版权使用费救济措施乏力, 版权使用费逾期不缴的行为主体只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不必承担行政或刑事责任, 相关部门不对肆意使用版权的相关主体没收其非法所得, 也未处以任何罚款。

在此规定下, 著作权人会失去维护自身利益的主动性, 加之民事诉讼成本过高, 这就会导致著作权人选择放弃对非法使用者的民事追究, 进而变相导致著作权被肆意侵犯与滥用的现状。在美国, 版权法的修订愈演愈烈, 美国版权法第708条也明确规定了各类版权登记的收费标准, 适时修订, 引导版权登记, 配套相关法条。并且相关部门认为数字化时代以保护复制、发行权为中心构建的美国传统版权法无法规制侵犯作品表演权的犯罪行为, 为此美国版权局出台的《商业流式传播重罪法案》《反在线盗版法案》在后续更新中都将重点放在了对侵犯版权行为刑事责任条款的修订上。[2]

三、困境之三:收费议价机制尚未形成

目前我国版权交易收费主要采用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进行, 没有形成基于司法自治与契约精神的收费议价机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作为一类代表著作权人利益的组织, 能够对著作权和邻接权进行维护。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独特的财产管理方式——以提高作品的利用收益和降低作品的使用成本为目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作为一个有声望、受重视的社会团体, 在协调版权相关方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目前国内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有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 它们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为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主张权利, 并可以作为当事人进行涉及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诉讼、仲裁的活动。其设立方式、权利义务、著作权许可使用费的收取和分配, 以及对其监督和管理等由国务院另行规定。[3]权利人与使用者在遵循自愿许可下, 制定版权交易的收费标准、付费期限与付费方式, 我国收费议价机制的现存问题主要在于当权利人将版权委托给集体管理组织时, 由于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威性, 往往是其单方面选定适用的法定收费标准, 这就导致使用者的议价自由被剥夺, 且行业协会作为小、微主体的发声机构也并未与集体管理组织达到平等谈判的地位, 容易导致价格垄断。

著作权人与集体管理组织在版权授权上属于专有许可关系。双方签订许可合同, 在授权期限未到时著作权人亦无对作品的使用权。在数字化时代, 著作权人对作品的管理应当更为灵活, 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实践, 立法时明确规定著作权人与集体管理组织之间的非专有许可关系, 以规避集体管理组织的垄断。集体管理组织要尽可能地提供多种许可模式供使用者选择, 确保著作权人授权给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后, 依然保有部分管理自己作品的权利。在《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中确立著作权人与使用人双方的协商期限;实现用多维度的因素进行考量;制定争端解决机制 (如明确双方参与的强制性, 在后续上报国家版权行政管理等部门审批时必须提交双方的书面意见等) 。[4]

四、困境之四:版权使用费收转机制待完善

首先是完善多元化收费标准。在我国, 由于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威性, 往往是其单方面选定适用的法定收费标准。若要进一步实现收费标准的合理制定, 可以引入相关产业代表一同参与制定标准;按照对作品的依赖程度高低或其他标准对收费方式进行区别设计;全面考核行业规模、盈利状况, 综合发放许可程序周期 (成本) 、市场环境各要素进行区别收费……著作权代理机构通常采用网络公开信息发布或会员直接绑定账户进行圈存的方式实现对作品使用费的分配, 这就要求设立监督机制以确保信息透明化。

其次是完善报酬收转机制。以中立、平等、公开、科学、效率、文明等为标准, 相关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也应当切实履行及时汇报、向权利人转交使用费等相关义务, 编制报酬收转记录。[5]如2014年8月通过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第十三条明确指出, 报刊出版者未按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的, 应当将报酬连同邮资以及转载、摘编作品的有关情况送交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代为收转。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收到相关报酬后, 应当按相关规定及时向著作权人转付, 并编制报酬收转记录。《教科书法定许可使用作品支付报酬办法》第六条规定:教科书出版发行存续期间, 教科书汇编者应当按照本办法每年向著作权人支付一次报酬, 并且明确报酬自教科书出版之日起2个月内向著作权人支付。若教科书汇编者未按照前款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应当在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内将其应当支付的报酬连同邮资以及使用作品的有关情况交给相关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教科书汇编者支付的报酬到账后,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当及时按相关规定向著作权人转付, 并及时在其网站上公告教科书汇编者使用作品的有关情况。

最后是完善作品登记制度。激励著作权人对其作品进行信息登记, 以完善信息系统, 实现信息对称 (国家版权局已于2011年10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作品登记程序等有关工作的通知》, 对实现作品登记工作的统一管理发挥作用) ;建立数据库查询系统, 对数据进行集约化, 为版权人与使用者的联系提供后台保障;通过密钥等技术设置开发著作权的“在线授权”模式, 实现“版权云”服务;利用数字技术对使用费收转过程进行“监管”, 最大限度实现精确化。

五、结语

在法定许可情形下版权内容使用费的收取缺乏强制性与约束力;在自愿许可情形下, 以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为主的收费机制又存在相应问题, 为此应当增强法律许可的可操作性及版权使用费的救济措施;平衡版权人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关系, 形成基于司法自治与契约精神的收费议价机制;完善版权使用费的收转机制, 完善多元化收费标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报酬收转机制以及版权人的作品登记制度, 推动“互联网+时代”数字版权交易收费机制的良好运转, 保障数字版权交易的顺利进行。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应用使得图书、唱片等有体物包含的著作物被转化为“0”和“1”的二进制代码, 传播渠道、内容终端和作品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著作物的关联交易, 使得版权交易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媒介融合背景下, 如何通过收费制度实现“非交互式传播”是数字版权交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有效的收费机制是著作权人财产利益的重要保障。当前, 我国版权交易收费主要采用著作权集体管理进行, 著作权集体管理虽然能够解决版权收费的部分积存问题, 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我国数字版权交易收费制度当前面临的困境主要有数字版权交易的法定限制、版权使用费救济措施乏力、尚未形成收费议价机制以及版权使用费收转机制待完善等。

关键词:版权交易,收费机制,法定许可,救济,著作权集体管理

参考文献

[1]陈亮.论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的完善[J].经营管理者, 2016 (6) .

[2]柯林霞.完善我国版权登记收费标准体系初探——美国版权登记费用立法的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 2014 (4) .

[3]郑鲁英.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收费机制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 2012 (7) .

[4]刘洁.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收费制度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14 (2) .

我国版权产业与版权贸易研究 篇9

关键词:版权产业,版权贸易,建议

版权贸易隶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 是各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版权贸易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文化进步都有着不小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高度融合, 中国的版权贸易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呈现出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 但由于历史、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原因, 我国的版权贸易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版权产业也处于落后的地位, 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的兴起, 使得网络版权的保护工作日益急迫。版权贸易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版权贸易既可以把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介绍到国内, 又可以把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向世界, 深入而系统地分析我国当前版权贸易和版权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出适合我国对外版权贸易发展的策略, 对于中国版权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版权产业和版权贸易业的发展现状

版权产业指的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消费之上的产业形态, 覆盖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工艺美术、计算机软件、信息网络等多个产业领域。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 我国的版权产业有着可喜的发展, 根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1年我国版权产业的总产值为当年GDP的6.67%, 版权产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

版权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版权贸易的发展。版权贸易是指著作权人通过许可、转让等方式将其对作品拥有的部分或全部经济权利授权给使用者, 从而让使用者获得某作品版权或其使用权的经济行为。版权贸易是一种无形财产的贸易, 包括版权引进和版权输出两个方面, 版权贸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讲版权贸易是泛指所有的版权的许可或转让行为, 不管版权的使用者和著作权人是否属于同一地域或国籍, 狭义上所说的版权贸易是指版权的使用者和著作权人隶属于不同的地域或国籍, 版权跨越了国界, 通常所指的版权贸易指的是狭义上的版权贸易, 指的是不同国家所进行的版权交易。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报告显示, 当前我国引进和输出的规模都在扩大, 但版权贸易处于逆差之中, 且版权贸易逆差在不断缩小, 如2013年全国共引进版权18167种, 输出版权10401种, 版权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为1∶1.7, 2014年全国引进版权16695种, 输出版权10293种, 版权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提高到了1∶1.6。中国的版权贸易起步较晚, 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 北京、上海以及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贸易版权比较活跃, 内陆地区的版权贸易尚处于起步阶段, 贸易量较小, 根据数据显示, 2011年北京引进版权7919种, 占版权引进总量的53.8%, 上海引进版权1260种, 占版权引进总量的10%, 引进版权最多的5个地区是北京、上海、江苏、吉林、浙江;从版权输出的情况来看, 北京输出版权3096种, 占版权输出总量的43%, 上海输出版权1506种, 占版权输出总量的21%, 输出版权最多的5个地区是北京、上海、安徽、湖北、江苏。新疆、内蒙等内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高, 版权贸易量很小。随着因特网的大面积普及与应用, 网络出版物的版权贸易数量逐渐增大, 数字出版物出口势头强劲, 2012年, 全国累计出口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与数字出版物26.15万盒 (张) 、2191.50万美元, 众多中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进入海外市场, 2014年的出口额达到了30.76亿美元, 同比增长69.02%。

2 版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版权意识淡薄

在发展版权产业的过程中, 企业和个人在观念上的版权意识还比较薄弱, 维权意识和能力较差, 并且, 人们尚未普遍认同版权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各类侵权盗版活动仍十分猖獗, 严重影响了版权产业的健康发展。

2.2 版权法规尚不健全

尽管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涉及版权的法律法规, 但是总体来说这些法律过于抽象、粗糙, 内容较为笼统, 操作性不强, 导致我国盗版现象依旧猖獗, 屡禁不止, 严重扰乱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环境。

2.3 版权产业发展不平衡

当前中国版权企业主要采取的模式是针对海外市场上出版领域的版权输出, 并且版权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的状态, 虽然贸易总数在逐年增长, 逆差的形势有所好转, 但在版权进出口贸易中处于守势的状况仍会长期存在。

3 版权产业与版权贸易健康发展的建议

3.1 不断完善版权立法和执法

我国要吸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版权产业和版权贸易的经验, 密切跟踪和关注国外对版权保护的相关制度和规定, 增强国际化的意识, 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对我国的版权保护的相关法律进行适时的修改, 从而为版权贸易活动的开展提供法律保障。要进一步健全版权执法体系, 开展专题培训班, 强化执法人员的版权保护意识, 对各类侵权盗版特别是严重的侵权盗版行为, 加大处罚力度, 积极营造版权产业发展的环境, 进一步完善版权保护与发展的体制机制, 着力构建多方参与、资源共享、运转高效的现代版权治理体系, 进一步完善版权保护与发展的空间布局, 依托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新闻传媒、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数字出版、网络内容、相关软件业等核心版权产业。

3.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版权产业和版权贸易的发展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版权贸易的支持力度, 鼓励和支持国有、民营等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从事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经营的对外文化贸易业务, 并享有同等待遇,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行业, 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的多层次投融资体系, 构筑文化金融的高地, 培育文化企业创业创新发展的沃土, 实施龙头带动工程, 以大型骨干文化企业为龙头, 促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和资源整合, 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竞争优势明显的文化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 搭建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推动建设高质量的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信息库, 促进知识产权系统集成、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3.3 加强版权保护, 培育国内版权市场, 开拓国际版权贸易

版权产业的良性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需要政府、社会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政府要营造氛围, 培育社会公众的版权意识, 以“4·23世界图书与版权日”等与版权保护相关的节日为契机, 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 推出企业版权保护、版权贸易的成功案例, 开设版权保护专题讨论等形式, 通过这些举措提升社会公众的版权意识。

版权贸易的健康发展需要文化企业了解版权输出国家, 了解版权输出国家的市场, 为此, 文化企业要对国际贸易版权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的培训, 就政策法规和实战经验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 通过理论和案例剖析相结合的方式, 提高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 进一步提高出版物的海外推广工作。文化企业要充分利用数字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实现文化交流与贸易市场的有机融合, 进而为国内文化市场走出去做好充分的市场准备。

4 结语

版权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对外版权贸易的发展不仅可以带来无形的社会效益, 还潜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此, 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上的竞争, 强化市场观念, 不断完善版权立法和执法程序, 提高我国版权贸易的出口份额, 促进我国版权贸易的良性发展, 将发展版权经济作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张建英.浅论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中国商贸, 2012 (3) .

[2]陈永清, 黄嘉涛.我国图书版权贸易运行现状及应对策略[J].商业时代, 2010 (11) .

版权印:一种新型动态版权描述模型 篇10

关键词:版权资产,版权印,版权描述模型

1.背景

我国目前正处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历史时期, 文化产业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版权是文化产业的灵魂和货币, 版权资产是文化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产, 对于版权资产的管理需要一套既符合法律规定又遵循市场规则的版权描述模型和资产管理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了作品的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等四项人身权利, 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十三项财产权利, 以及四项邻接权利。这些权利定义了版权描述模型所应当遵循的法律边界。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 带来了数字内容的极大丰富, 并具有内容生产社会化、内容传播碎片化、内容消费个性化的特点。新的版权运用方式层出不穷, 互联网、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已成为版权内容传播与共享的最主要形态, 同时也对版权描述模型提出了挑战。我们不难发现, 在版权的实际应用中几乎无法使用上述的法律描述模型完成版权内容对外授权的权利约定, 而不得不借助复杂的协议条款。

对于版权资产的科学有效管理亟需一种全新的业务模型对版权进行描述, 在实现具体的版权应用与著作权法对应的前提下, 保证各项约束条件的标准化与结构化。

2.版权资产模型

版权资产是指权利人所拥有或控制的, 能够持续发挥作用并且预期能带来经济利益的版权财产权益和与版权有关权利的财产权益。版权资产模型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进行描述:

版权资产=作品信息+权利信息

版权资产描述的是权利人对版权作品的权利拥有状态。版权资产被分解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一部分是作品信息, 一部分是权利信息。版权资产概念的引入, 使权利人拥有的版权作品不再是可以被忽视的普通资源, 而具有了财务上资产的概念, 并催生出权利人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和精细化运营的需求。

对于权利人来说, 一个版权资产可能对应两种状态, 一种是权利拥有状态, 一种是许可使用状态, 这两种状态一般不会同时存在。权利拥有状态强调的是版权的归属, 表明权利人对该资产的全部或一部分权利持有所有权。而许可使用状态则是指原权利人在保留其权利人身份的前提下, 允许当前权利人在一定的条件下行使其版权权利。所谓“一定的条件”除了指使用费以外, 还包括对使用方式、时间和地域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从法律上讲, 被授权许可使用人不能称为权利人, 但为了便于系统的管理和使用, 我们不对此进行区分。再进一步, 我们还可以从许可使用状态中分离出一种新状态来, 许可转授权状态, 即被授权许可人在获得的授权许可中约定的是对所获得的许可权利拥有向外转授权的权利。考虑到在业务现实中许可使用授权和许可转授权授权对权利约定和使用场景的明显差异, 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为两种不同的权利状态。其中, 在许可使用状态中不包含再进行转授权的权利, 在许可转授权状态中不包含对作品直接使用权利。三种状态的差别具体见下表:

这三种权利状态分别所对应的版权资产对于权利人来说意味着不同的意义, 处于权利拥有状态和许可使用状态下的版权资产可以被当前权利人在约定范围内使用, 处于权利拥有状态和许可转授权状态下的版权资产可以被权利人运营 (版权授权) 。因此, 如果权利人立足于版权运营考虑, 重点需要关注处于权利拥有状态和许可转授权状态的版权资产。许可使用和转授权许可交叉使用可以覆盖用户对两种授权需求的同时需要。

下面, 我们对版权资产的这三种权利状态分别进行描述。

2.1权利拥有描述

在我国, 作者在完成其作品创作之时即依法享有版权而无须进行任何登记或者事先获得批准, 在这种状况下当前权利人对版权权利所有权的取得方式一般有如下几种:原始取得、继承取得、转让取得。

所谓“原始取得”系指权利的取得不是以他人已存权利为取得基础, 而是初始性地取得权利的情形。通过原始取得所获得的版权是完整的版权, 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全部版权的权利。原始取得方式所对应的作品一般被称为原创作品, 一个原创作品的权利人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继承取得和转让取得可以被统称为“承受取得”, 所谓“承受取得”系指权利的取得是以他人既存权利为基础的派生性取得权利的情形。通过承受取得的版权是部分的版权, 即仅涉及版权中的财产权。对于转让与继承的不同之处, 我们认为转让是依据著作权法对转让合同进行约定而获得的版权相关财产权, 需要对转让的权利种类、地域范围等进行约束。继承则被认为是“原始取得”的直接继承, 不再考虑更复杂的状况。

版权资产的权利拥有状态描述模型如下:

2.2许可使用描述

版权许可使用和版权转让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 版权的转让引起版权权利主体的变更, 受让人在转让完成之后成为新的权利人, 他对作品享有相应的财产所有权, 他既可以使用它, 也可以处分它, 并获得相应的收益;而版权的许可使用并没有这种效力, 被许可人因许可使用合同获得的仅仅是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作品的权利。我国的著作权法对许可使用进行了规定, 需要通过版权许可使用合同来约定权利人向被许可使用人授予的权利使用范围。我们对于授权许可定义了一套专有的数据模型来约定许可使用授权。这套模型不仅会在此应用于版权资产权利状态描述领域, 还会应用在授权交易领域, 这会在版权印说明中进行阐述。

版权资产许可使用状态的描述模型为:

2.3许可转授权描述

许可转授权在业务机制和实现模型上与许可使用完全一致, 不同之处在许可转授权约定的是被许可人可以进行转授权的权利范围, 而许可使用约定的是被许可人可以合法使用的权利范围。正因为约定的权利范围所面对的业务场景不同, 虽然两种状态在机制和模型上基本相同, 但是在具体的权利描述上会明显不同。许可转授权的限制条件很可能会更宽泛一下, 这样才能方便被许可人继续向外授权, 而许可使用则一定会对权利的使用范围进行更明确的限定。

版权资产许可使用状态的描述模型为:

将上述三种权利状态综合起来, 我们可以根据对作品、版权资产、版权资产权利状态的定义和描述得到一个版权资产的完整描述模型。

3版权印:新型动态版权描述模型

版权资产概念的提出催生了权利人对其持有版权的文化作品进行资产化管理的需求。在此基础上, 我们进一步提出了版权印这一新型的动态版权描述模型。版权印是一种交易媒介, 承载着权利人对版权资产向外授权的意向, 是版权授权合约的外部表达。版权印是一种标准化的数据封装, 可以被机器识别, 能够以不同形式被披露和流转。

版权资产要从静态变为动态, 需要生成版权印。作品、版权资产和版权印之间存在着递进关联, 作品加载版权信息后成为版权资产, 版权资产封装成版权印后进行资产运营, 而通过授权交易获得版权印又可以转化为版权资产。可以用下图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从上图可知, 资产化的结果是形成版权资产, 因此将各种来源的携带权利信息的版权作品资产化是版权资产管理业务的第一环节。产品化的结果是生成版权印, 版权印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交易平台中流转和交易, 因此产品化是版权资产运营的第一环节。

这两个环节都非常重要, 关系到资产管理和资产运营后续业务的展开。对于资产化和产品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找到有效的模型对过程和结果进行结构化描述,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版权资产进行规范化管理和精细化运营, 才能保证版权印是标准化的数据封装, 可以机器识别。前文已经介绍了对版权资产进行结构化描述的方法, 这里主要描述如何对版权印进行标准化封装, 然后再简单说明版权印的流转和交易机制。

3.1版权印封装

版权印来源于版权资产, 是权利人对持权资产的授权意向表达。版权印的授权意向表达范围不能超越权利人对当前资产的持权范围。版权印可以对处于版权权利拥有状态和许可转授权状态的资产进行封装。理论上可以封装出三类意思表达:版权转让、许可使用、许可转授权, 我们侧重于许可使用和许可转授权类型的版权印封装, 并为版权印封装研发了特有的数据模型作为技术支持, 使封装后的版权印是结构化的表达, 可机器识别。版权印的基本原理如下图所示, 与资产管理中的许可使用状态模型相对应:

3.2版权印流转

版权印一旦封装完成即可以通过投放、披露、交换等版权资源协作方式进行流转, 流转可以跨平台、跨媒体, 流转的目的是达成授权交易。每一次流转, 都代表着一次业务干预, 都牵扯入新的相关方, 版权印会对流转轨迹详细记录, 以便于授权交易达成时的各方权益回溯。版权印的流转轨迹如下图示意:

3.3授权交易

当版权印流转到一个交易平台或交易指针指向某一交易平台时, 即可发起授权交易。版权印由权利人制定, 授权交易由使用人发起和确认。需要明确的是, 不能简单地将版权印理解为授权交易的标的物, 它只是权利人授权意向的意思表达和外部展现, 真正的授权交易需要由授权许可合同来约定。授权许可合同可能来自于权利人, 即卖家制式合同, 可能来自于使用人, 即买家制式合同, 可能来自于第三方平台, 即第三方制式合同。由于版权印是标准化的数据封装, 具有数据严格性, 因此不排除在特定的环境下, 配合标准化的被各方预先认可的商务规则可以将这种授权意向表达等同于交易标的, 在一些在线的对海量化、碎片化版权作品进行标准化授权的交易平台上经常做此处理, 这时可认为用户注册协议与版权印的封装信息再加上订单信息一起构成了许可授权合同。

4.结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版权制度】相关文章:

版权制度05-16

版权制度论文范文05-09

版权制度论文提纲11-15

版权保护管理制度05-11

版权使用05-07

电视版权05-27

版权危机06-02

版权贸易06-02

版权问题06-15

版权质押07-06

上一篇:广播电视转播台下一篇:基本养老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