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的应用

2024-06-29

语言文字的应用(精选十篇)

语言文字的应用 篇1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1、没有掌握汉字简化的规范,如“瞭望”错作“了望”;2、不了解成语的含义,如“川流不息”错作“穿流不息”;3、缺乏汉语词汇典故知识,如“世外桃源”错作“世外桃园”;4、因误解字义而误用别字,如“精粹”错作“精萃”。正确字和错别字,或形似,或音同,或义近,容易混淆错用。总的来说,语言基础知识积累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差,语文学习能力水平偏低。

二、高职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现状成因

1、内因

(1)不端正的学习态度

从小学入学开始,学校一直开设语文课,学生因考试需要和教师要求而被动学习语文。进入高职院校,语文是“副”科而不是专业课,学生学习压力小,对语文不重视。有的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上课不想听就不听,作业不想做就不做;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满足于听课、完成作业。

(2)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惯

台上教师“挥汗如雨”,台下学生昏昏欲睡,摆弄手机、聊天、玩游戏、听音乐。学生时常逃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自制能力差。另外,由于阅读少,言辞干瘪,口语能力较差,导致很多学生不敢当众发言。

(3)语文文化素养不高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是被普通高中“刷”下来的学生,是传统应试教育的“淘汰者”。他们基础知识薄弱,语文能力水平偏低。有些学生说话不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能流利朗读课文,甚至连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对他们来说也比较困难,更谈不上阅读和写作了。

2、外因

(1)学校因素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语言文字课程门类少,课时被大量压缩。除文秘专业外,一般仅开设《大学语文》基础课程,只有少部分学校开设了《书法》和《文学欣赏》选修课,但选修的学生不到20%。

(2)社会因素

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偏见,认为高职学生毕业后都是打工仔,学点儿技术比较实在,没有必要学像语文这样的理论文化课。此外,上网购物频繁,网络暴力、网络色情内容泛滥,诸如此类的因素,对缺乏知识经验、社会阅历肤浅、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的高职学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

三、高职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思考

高职高专学生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着实令人震惊。显然,他们还不具备将来职业需求的语文基本功,缺乏以汉语作为母语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薄弱与偏差,另一方面,对主要承担这项任务的语言文字课程及其教师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语言文字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高级技术性实用型专门人才(非研究型),而较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第一要素。因此,语言文字课程的根本任务不应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理论的传授,而应该是基于生活和工作需要的语言实践,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为核心,从听、说、读、写的方方面面入手,扎扎实实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汉字规范化水平及语言文字综合应用能力。

2、创新高职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教学方法

(1)辨明字音,理解句义

通过指导学生听课、复述课文、诗文朗诵、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听”的兴趣和习惯,让其掌握“听”的科学方法。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对所听到的词句及话题重点做出心理上的反应和认知上的反馈。例如,针对教材听说训练中的模拟求职内容,让学生搜集素材,扮演应聘人员,体会应聘人员是如何进行自我介绍和竞职演讲的。经过“听”的模拟训练,为学生在今后就业应聘时的自我展示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说清话语,文从字顺

针对学生“沉默是金”,或说话时表达残缺模糊、词不达意等情况,一方面可以利用教材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课前5分钟演讲,锻炼当众说话的能力,运用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表情达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制定一些如“课堂主动发言者加分”之类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口语表达。“说”的训练,增加了学生的语言信息储备,锻炼了其快速选词造句能力,提高了其思维的敏捷性和准确性。

(3)读准字音,流畅有情

课堂上不要一股脑地把生字、生词归到“扫清障碍”之列,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每篇课文变幻无穷的字词“语言窗口”,调动学生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进一步体验母语的优美,使语言教学成为语文课的主角。例如,指导诵读李白的《将进酒》,要让学生做到读音规范,朗读流畅有情,使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4)规范书写,文章实用

首先,字形规范。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查字、词典的习惯。组织硬笔书法比赛、改错别字、名句默写等活动,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进行表扬和奖励。教师的表扬和奖励能满足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自信心。其次,强调应用文写作。让学生明白应用文语言要平实、得体、精当,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然后再采用有效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把漏写时间、地点等要素的通知拿出来让学生修改,及时评价、展示成果。通过纠错练习,让学生掌握应用文的格式、内容要素、结构、语言表述等知识。

3、以实践教学为抓手,扎扎实实推进语言文字课程教学改革

语言文字教学的核心是突出应用性,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语言运用和训练中锻炼和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高职高专语言文字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首要任务。以往的语言文字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在于理论和实践脱节。所谓的实践主要是讲讲练练,练为讲服务,或者仅仅体现为单项的技能训练或竞赛,未能形成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1)用实践教学理念指导和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中运用和总结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在教材中加入实践教学的内容,如选用鲜活的语言实例、设计实践性较强的练习题、思考题等。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形成精讲、多练、研讨的教学新模式,创设语言教学情境、注重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答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如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演讲与口才协会,开展读书征文竞赛、写作比赛、语言艺术表演大赛、技能大赛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要加强学生的语言社会实践,如方言调查、报刊语言规范调查、社会用字调查、网络语言评析等,以拓展社会实践的空间。

(3)改革考试方式,构建语言文字能力测评体系

针对语言文字课程的特点,建立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相结合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中,要有体现实践教学环节评价的内容。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在试题中增加考核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试题比例。同时建立和完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试体系。

四、结束语

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应该在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中全面落实。应该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要尽量在各方面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高职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现状,然后分析呈现该现状的主要原因包括学生自身内因和学校、社会外因。最后对高职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深刻思考,提出详细课程教学定位、创新培养方法、推进教学改革。

我国语言文字应用中的不良现象 篇2

[摘要] 店名是经济社会中最普通、最常见的语言现象。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商家店名的语用问题不少,其具体表现形式为求大、求洋、求异和其他情况。商家店名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当前的语言生活状况,也折射出人们的语用心理。

[关键词] 语言文字 应用 商家 店名

店名即商家的名称,亦是招牌。好的店名,对消费者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有利于商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立足,对商家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语言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就是商家多、店面多,因此,各种店名五花八门、目不暇接。然而,在观察了国内许多大城市的商家店名以后,笔者发现我国不少店名的用语用字不太规范。经过对湖南的湘潭、长沙和衡阳三市的重点调查,笔者记录了当前我国商家店名中存在的语言文字应用的某些不良现象,从社会语用(societal pragmatics)的视角,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求大

为了显示自己势力雄厚,也为了吸引顾客,当前商家普遍存在一种求大心理。规模稍大的店铺的店名一般用“城”,例如:图书城,电脑城,汽车城,电器城,电影城,美食城,洗脚城,娱乐城,火锅城,家俬城,电玩城,卡拉OK城,文具城等。普通的商店往往取名为“超市”,例如:百货超市,图书超市,网络超市,食品超市,服装超市等。湖南衡阳某银行的营业所就自称“金融超市”。明明是规模小、面积不大的店铺,却取名为“中心”,例如:休闲中心,美容中心,按摩中心,练歌中心,洗浴中心,美食中心,信息中心,打印中心,网络中心,婚介中心,广告制作中心,废品回收中心等。

商家求大心理导致店铺名称与其实际规模不符,给消费者以华而不实的感觉。同时,也让顾客有担心商家欺诈的顾虑。这样的店名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宣传作用,反而会使顾客望而却步。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俗语也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些古训都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商家绝对不能靠虚浮的店名来哗众取宠,理想的店名,加上货真价实的商品,再加上一流的服务,才是商家成功的保障。目前我国广告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浮夸之风,尤其是医药类广告,任意地夸大疗效、功能、作用,请名人做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过分夸大事实的广告,包括商家店名,违反了《广告法》,引起了广告受众的反感,甚至引起官司。

二、求洋

店名作为商家从事经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商品经济大潮下,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一些人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念。不少商家以为有了洋店名,就可以提高自身档次,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就更大。所以就用西方名称命名,这样的洋店名在我国随处可见。例如:杜鲁门摄影社,路易十八酒吧,华盛顿餐馆,凯撒服饰店,罗马休闲中心,夜巴黎卡拉OK厅,希拉里美容美发中心等等。湖南衡阳市有一家发廊的店名是“莱温斯基”,下面还有一行文字,赫然写着“克林经贸有限公司”,有意无意地把“克林顿”的“顿”字给省略了,叫人摸不着头脑。2005年笔者与湘潭市翻译协会的成员一道考察了湘潭市河西、河东几条主要街道的店名问题,调查发现借用西方名称的店名不少。例如:凯旋门大酒店,卡萨布兰卡休闲所,罗马假日酒吧,蒙娜丽莎服装店,维多利亚中西餐厅等。部分店名干脆全是英文,或者其他国家的语言,例如:Menroe(美容中心),Elizabeth(服饰店)等。商家大都认为这样的店名“洋气”、时髦,能吸引顾客,尤其是年轻人。再说,对含有外文的名称,普通百姓通常不会去认真分析、探究。有的店名是英汉对照,但绝大部分的翻译有问题。例如河东的一家店名“汽车保姆”(维修中心)就简单地译成“Car Nurse”,“东方威尼斯”(咖啡店)的英文名称是“Orient Venice”,“ⅩⅩ大药房”译成了“The Big Pharmacy of ⅩⅩ”,等等。

中央电视台曾经在新闻联播中报导说湖南长沙有十多家娱乐场所被工商部门勒令更名,因为其名称分别是“路易十八”、“皇帝”、“贵族”等宣扬颓废、腐化的东西。中央电视台也曾报道过深圳的洋店名泛滥成灾,如“麦当劳”、“拿破仑”、“凯撒”等随处可见。这样的不良倾向和商家崇洋媚外的心理,有误导青少年的负面社会效应,已经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

三、求异

一些商家为了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别出心裁,尽力使其店名独树一帜。他们往往采用仿拟的手段,或者利用人们早已熟悉的名称,或者利用谐音,使自己的店名对顾客产生某种影响。某台商的珠宝店就取名为“石头记”,使消费者马上就联想到曹雪芹的《红楼梦》。湖南长沙一电脑城就取名为“百脑汇”,使消费者马上就联想到美国纽约的百老汇。这样巧用文学作品名称或一字之改的店名,的确与众不同,而且还贴切生动,有风趣幽默之功效。但许多店名却因为过分求异,导致语用失误。例如,某娱乐城因为沿用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我国台湾的称呼“福摩萨”(Formosa)而引起公愤,被勒令更名。

有些谐音手段就更加離谱了。例如:留得华(服饰店)Vs刘德华;最高发院(理发店)Vs最高法院;发新社(理发店)Vs法新社;棕楠海(洗浴中心)Vs中南海。这样的店名,直接仿拟名人或政府机关名称,是一种不太妥当的做法。这样的商家店名,实质是片面追求标新立异,是对“创意”二字的歪曲理解和滥用。尽管目前从法律、法规上无法认定商家构成对名人、机关的侵权,广告法也没有规定商家名称不能与名人、机关同音,商家在广告活动中利用仿拟的修辞手段,钻政策空子,大打擦边球,有意“巧妙”地利用人们共有的百科知识,其语言的语用合适性(appropriateness)荡然无存,也是对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的歪曲理解。这样的做法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与我国的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背道而驰,应当由有关部门责令其改正或坚决予以取缔。

四、其他情况

我国商家店名不规范的情况还有很多,不良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店名中有错别字、简化字。例如:“常来座餐馆”中的“座”应该是“坐”,“花得来美食”中的“花”应该是“划”,某招待所在楼顶高耸着“工商招待所”,门口却醒目地书写着“恭商招待所”。已经废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简化字现在还有不少人误当规范的简化字在使用。例如:不少中小城市舞厅的“舞”普遍使用“午”字,停车场的“停”用的是“仃”,某土鸡蛋店名中的“蛋”用的是“旦”。另外,许多地区油漆店的“漆”字,电影院的“影”字,餐馆的“餐”字,都使用“简化字”。其实,“二简方案”试行了一段时期就被废止,但目前的状况是废而不止,不少字仍在社会上流行,鱼目混珠,造成混乱,尤其是影响青少年。其次,一些店名反映出了商家的封建迷信思想。不少店名采用了所谓吉祥数字,例如:168发屋,九九餐馆,5899休闲会所,3Ⅹ3鞋店,360度酒吧,等等。再次,带有“王气”的店名不少,例如:皇宫酒楼,皇朝食俯,太子休闲中心,天子娱乐中心,王爷槟榔店,可谓是全民皆帝,满街是王。目前所谓“怀旧”的饭店牌名称不少,例如:人民公社,大锅饭,ⅩⅩ大食堂,无产阶级大饭店,等等。此外,我国还有许多店家名称,明明是喧嚣的城市里的小居民区,偏偏叫“ⅩⅩ山庄”,里面是昏暗肮脏的网吧,却取名为“钻石金柜”,狭窄的街边小店,却美其名为“时尚简爱精品屋”。有的店名更是语码混用(code-mixing),例如:阿敏de店,E网情深,健康life生活,漂亮女人美容美体Spa生活馆。还有的店名甚至由乱改成语而来,例如:常来常网,食全食美,浴众不同,一网情深等等。

美国历史学家大卫·彼特曾经说过,现代广告的社会影响力可以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教会和学校相匹敌。广告主宰着宣传工具,它在公众标准形成中起者巨大作用。曹志耘也指出,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对世界的认知和表达,有自己的哲学观念。哲学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有关语言的结构和运用,当然也影响着广告语言的应用。作为广告的一个重要成分,商家店名也同样具有影响力,它同其它形式的广告语言一样,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店名是一种语言文化现象,是人们认知活动的反映。可以说,店名表现出了人们真实的语用心理和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折射出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

商家店名的诞生离不开创意,但创意绝不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创意来源于信息、知识和经验,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一方面,我们要以宽容的态度看待语言生活的新现象,研究新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要及时跟踪研究语言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处理好语言规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当前我国商家店名中存在的语言文字应用的种种不良倾向,说明了当前我国语言文字生活中缺乏有力的引导和严格的监管机制,也说明了我国的社会语用制约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同时也说明了有关商家缺乏社会责任感,不重视祖国神圣的语言文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8年颁布的《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就明确规定广告使用的语言文字,应当规范、标准,广告用语用字,不得使用错别字,不得引起误导,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避免商家店名中的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要纠正我国语言文字应用中的不良现象,有关各方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標准化工作,更要自觉维护我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参考文献:

[1]曹志耘:广告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刘秀玉:新编简明英语广告写作手册[M].北京:知识出版社, 2002

[5]石裕晶陈寅涛:英汉、汉英广告写作词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6]孙戈卢颖:广告语言魅力[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2

[7]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8]张金海:经典广告案例评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9]李萍:传媒广告探讨,广告语言刍议 http://radiodj.cn/bbs/lofiversion/index.php?t1050.html

[10]超强店名集锦 http://news.qq.com/a/20060323/001057.htm

[11]赵沁平:关注社会语言生活,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webinfopub/list.asp?id=2120&columnid=178& columnlayer=01380178

汉语言文字在交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篇3

一、汉语言文字在认知交互应用中的重要性

汉字作为一种载体为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手段, 是由人类最早认识客观世界的图形演变而来。文字本身具有示意的功能能够为表达、传递一定的信息。汉语言文字的应用在交互设计中发挥自身特点能够有效的减少认知障碍, 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移动界面中文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 它高效直观的呈现了自己的功能与作用, 极大缩短了用户使用前的学习与认知阶段。单纯的图标也能较好的传递一定信息, 但是汉字仍然以自身的优势与图形相结合的组合形式更为高效直观, 在产品的交互体验中更好的发挥其优势, 二者缺一不可。单纯的图形的在认知交互中可能为定量少数的用户群体接受, 过多的图形图标的使用存在潜在的认知的偏差与错误, 但文字的应用在认知交互中可以有效的避免了这一点。网页的浏览现在为现代更多的人普遍使用。与之前相比, 网页形式在传统的交互方式上除了技术的巨大变革外, 更多的是在网页的交互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更加人性化、情感化, 用户能够快速直观的搜索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从而过滤掉其他无关紧要的信息的干扰。网页中的字体的大小、颜色、间距等等都能够提高可读性、认知性, 从而提高整个网页的使用效率。

二、汉语言文字在书写方式交互应用中的重要性

电子产品的使用年龄趋于越来越低, 汉字在产品的输入信息交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移动产品应用的输入软件为例。现代人的交流更多的依赖于一些社交软件, 变革了之前的传统书信往来, 这一点改变了用户的交流使用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乐于使用语音输入跟拼音的输入, 这使得汉字的书写越来越陌生了, 更甚至不会书写汉字。从这一点看来, 汉语言文字的书写方式交互的重要性已远远的超出了交流这一属性, 而具有了一种帮助与提高对传统汉字的认知。手写汉字的输入的重要性表现在:首先用户可以体验交互的趣味性, 书写汉字能够设置不同的字体样式, 在加深对汉字的认知基础上, 更能够体会书写的乐趣, 以了解到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其次, 与语音等现代的输入相比, 它受环境的影响更小, 无论出于何种空间中, 都能很好的进行书写体验;然后, 是其简易性的体现, 在现代, 年轻人对于新型设备操作系统的使用, 驾轻就熟, 一学就会。很多人年轻人使用各种交互设备, 几乎不用使用说明书, 单凭自己的操作体验, 便能顺利的完成指令任务。但是, 对于中老年而言, 学习和领会新知识的能力却有所欠缺, 掌握一门新的操作技术, 非常困难。加之年代的影响, 很多中老年人不熟悉拼音的方法那么手写输入作为最为传统的方式, 也是最为简便的方式之一。最后, 汉语言文字在书写交互中重要性的一点还表现在更具有真实性, 一些输入设备的使用中, 它能够很好的保留了用户的手写原形, 从而使其更加真实可靠。这一点更能够缓解用户在使用机器设备时的紧张感与忧虑感。

三、汉语言文字在体验交互应用中的重要性

以汉字为载体元素的产品与应用, 不断的推广。寓教于乐的方式在满足用户娱乐体验的同时, 能够更好的体会了汉语言文字的字词的精髓, 这种体验对用户而言不止停留在产品本身, 对于其情感与价值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交互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以汉字为主题采用拼图的方式来实现对汉字的解读、提高认知的一款互动产品。在交互操作上, 采用了简单易学的拼图方式;其次, 拼图的内容以汉字为主题, 可以辅以英文相应的对照, 这样能够为不同语言的用户所使用并能够方便学习;再次是对拼图结果以LED灯带的亮与暗来提示拼字结果的对与错。这款交互式拼词娱乐机, 在以汉字为核心进行娱乐体验同时, 更多的是一种对汉字的情感认知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溯。文字是工具, 认识更多的文字, 以能够更好的阅读古籍文献。这款产品的体验结合了用户的动作形态, 对于用户身体的放松与健康也是一个很好的应用体验。汉字在交互体验应用中表现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也越来越值得关注。

汉语言文字为载体在交互设计应用中的价值与作用越发凸显, 作为交互设计的主体人, 对于产品的认知操作体验, 都是至上的。其中产品的价值体现在其意义上。汉字作为一种图腾认知, 能够较好的依托现代科技, 重新唤起用户的关注, 其意义深远。

摘要:科技发展为现代的交互技术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交互设计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涉及到了人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无形中对人类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汉语言文字作为人类交流的最基本载体之一, 用户的交互应用在现代移动设备、网络、服务等各方面的操作具有很大的影响。汉语言文字以其自身独特的属性, 在人机交互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优势与重要性,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其应用相关的重要性:一、汉字在认知交互应用中的重要性, 以其直观高效的属性降低了用户使用的难度, 提高了使用效率;二、汉字在书写方式交互应用中的重要性, 它所在书写交互应用中所体现出趣味性、教育性、可靠性、简易性的特点;三、汉字在体验交互应用中的重要性, 以汉字为载体元素的产品与应用逐渐的推广开来, 它在给用户带来本身所需的娱乐趣味体验的同时, 更多的超出了简单的使用的意义, 而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回归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智慧探索。

语言文字的应用 篇4

从《语言文字应用》看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

<语言文字应用>作为我国应用语言学的核心期刊之一,是反映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窗口.本文通过对<语言文字应用>891篇样本的统计分析,来说明我国应用语言学自学科独立以来在研究方法上的`基本特点和存在的基本问题.

作 者:刘艳春 LIU Yanchun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北京,100024刊 名:语言文字应用 PKU CSSCI英文刊名:APPLIED LINGUISTICS年,卷(期):“”(2)分类号:H08关键词:统计分析 应用语言学 研究方法

语言文字的应用 篇5

【关键词】渗透;阅读教学;课外活动;公开课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然而,随着教育资源集中化,优秀的学生都到城里去了,留在农村高中的学生基础知识都非常薄弱,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也很低。虽然如此,在课程安排上农村高中却跟城镇高中没有两样,比如一个学年完成四个必修课程的学习,这对农村高中的学生而言无异于囫囵吞枣。农村高中的学生有一大部分是没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的,但这些学生都需要正常的生活,而正常的生活又怎能少了语文,少了语言文字应用知识?为了农村高中孩子的未来,在不改变课程安排的前提下,我们只能把语言文字应用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希望能化被动为主动,潜移默化,慢慢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下是笔者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渗透途径和方法,跟大家一起分享。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语言文字应用知识

语文离不开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语言文字应用知识是最佳途径。教学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针对首句“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我让学生谈谈“才” 字的妙处。我引导学生联系平时的表达“你怎么才来呀?”“我才到一会儿。”去体会句中的情感。由于贴近生活,学生讨论异常激烈,最后形成两种意见:别里科夫才死去啊,他早该死了;告诉我们一个客观事实,别里科夫刚死去。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这是语言文字应用在阅读中的渗透,严格讲是推敲字词,它提醒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多点字词斟酌。

教学《边城》一文时,我让学生分析“装成狡猾得意的神气笑着”中“狡猾”一词。学生知道这是贬词褒用,可贬词什么时候可以褒用?可否举几个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的例子?有学生说,面对聪明伶俐的孩子说“这孩子怪狡猾的!”;有学生说,评价背叛自己的朋友说“可真够朋友啊!”还有学生举《包身工》中的句子“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据此我总结说:这些都可称为反语,“反语”需特定的语言环境,可见,语言环境很重要;汉语的表达内涵很丰富。

通过这样具体可感的阅读渗透,学生逐渐认识到语言文字应用的生活化、趣味性,从而慢慢地喜欢、重视语言文字应用知识。

二、开展趣味十足的语言文字应用专题公开课

有些语言文字应用知识趣味十足,教师可以此为公开课内容,吸引学生的目光,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语言文字应用的活泼有趣。选择公开课,是因为公开课时,老师们会更用心备课,更注重课堂互动;加上那么多听课老师,感觉特别隆重。在这样的专题公开课中渗透甚至直接教授语言文字应用知识,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比如说到对联,很多学生不喜欢,毕竟对联涉及的知识太多,农村学生虽非胸无点墨,但也是墨水稀少。可提起“春联”,他们就有兴趣了,因为学生大都有购买或张贴春联的经历。为了把《奇妙的对联》讲好,我从“春联”导入,介绍对联知识;从普通的对联说到“奇妙的对联”;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妙联——合字联、拆字联、隐字联、顶针联、回环联、谐音双关联等。课上分析有典例,如“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八目尚賞,賞花賞月賞秋香”;增加的《唐伯虎点秋香》中“对王之王对穿肠”视频和《对韵歌》,给学生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一节《奇妙的对联》公开课后,学生们开始关注对仗知识,不仅是沿途人家门口的春联,还有报纸、杂志、网络上出现的奇联妙联。虽然学生还无法对出像样的对子——这个要求对农村学生而言也不切实际,但他们喜欢对联,关注对联,教学目标就算达到了。往后他们在这方面能有多大造诣,就看他们的付出了。我觉得这是专题公开课独有的魅力。

三、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语言文字应用知识

教学一定要牢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教师要给方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作为农村高中的语文老师,必须多开展积极有效的语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渗透语言文字应用知识。

为纠正学生的错别字,我举行了一次汉字听写大赛。备战中,学生仔细翻阅文本,认真研读,力求准确书写。先不说学生们比赛成绩如何,单看他们的备战态度,教师就足以自慰,毕竟咱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喜欢上语言文字,一旦喜欢上语言文字,就可能随时随地学,提高和进步只是时间问题。

说到错别字,没有农村高中教学经历的老师是无法想象什么叫“错别字连篇”:名句默写中有,阅读答题中有,写作中更是比比皆是。消灭错别字的方法从理论上讲的确很多,但切实有效的还是从“形”“音”“义”三个方面进行强化。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着很大的比重,教学生通过“形”来辨字、通过换“形”来认知其他汉字是一种很实用的渗透方法。如“百舸争流”中比较难的字是“舸”,“舟”旁,“可”音,指船。我跟学生一起回忆跟“舟”相关的句子——“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滕王阁序》),“舳舻千里”(《赤壁赋》)和“只恐双溪舴艋舟”(李清照《武陵春》),在明确“舸”的写法之后学生又掌握了“舳”“舻”“舴”“艋”的写法。当然,还有“船舷”、“艄公”、“小艇”等。然后我引导学生给“舸”字换偏旁,常用字有:“柯”“苛”“轲”“何”“河”“呵”“诃”“奇”等。在换偏旁的过程中,学生能形象地感受到汉字的形旁与意义的密切相关,感受到汉字的神奇变身,这样的渗透讲解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其他简答而有效的语文活动,如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每天一点‘典”积累活动;定期时评训练,如怎么看待家庭主妇穿睡衣上街的现象;怎么评价行人凑够一拨闯红灯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是学生熟知的,平日里见怪不怪,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并用合适的语言阐述观点。当然,要求不必太高,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渗透语言文字应用知识也是如此。只要语文老师足够重视语言文字应用知识,就肯定能找到一个适合农村高中学生的教学方法。

四、结束语

农村高中的语文教学必须有别于城镇高中,应注重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提高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降低升学要求。因为他们更需要的是如何正确地说、准确地听。为了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仅仅是在课堂上“渗透”肯定是不够的,还得有更多的语言文字应用专题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李镗.《高中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研究》

[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①—⑤》

语言文字的应用 篇6

现实生活中一些案例证实,当一个人进入初中、高中或到了工作岗位,都不同程度地体验到焦虑、做噩梦、入睡困难、人际交往困难,有的甚至遭遇失败的婚姻,一部分人还可能形成自我轻视的人格倾向。德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尼认为,自我轻视是人对自卑和缺陷的认识,是人格的组成部分,基于他人的消极评价和自身无助感。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当问起哪些事件或什么念头会导致学生产生这种结果(对自身消极评价和感到无助)时,多数学生报告说,他们的脑海中常常闪过“被羞辱的体验”,记忆中父母常说的某一句话或某几句话,学生曾试图忘记,但越想忘记越不可抵挡地留在记忆里,压在心头挥之不去。或者是老师的某几句话或某个动作,让学生痛苦不堪、羞愧难当,无法摆脱心理阴影。

[案例]一位当了奶奶的家长这样描述自己已经30岁出头的儿子小傅(小傅现在已婚,并已有了一个两岁的儿子):“小傅小的时候,周围邻居都喜欢他,他特别爱说话,属于人见人爱的类型。可他长到七八岁,上小学了,却不爱说话了,见人也不爱搭理,变得不听话、没礼貌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儿子变得不爱说话、不爱理人、不听话、没礼貌,妈妈从来未曾想过。她不知道正是因为自己在孩子五六岁时对孩子的几次语言羞辱,在孩子心灵留下了可怕的记忆,导致儿子再也不敢多说话了。

小傅回忆说,一次,他和邻居小朋友迪迪一起玩摇控电动车,迪迪把自己的电动车天线给拔了出来,因为不受摇控,所以车子就不能动了。小傅告诉了迪迪妈妈,迪迪妈妈因此批评了迪迪,结果迪迪哭了。妈妈一看,不分青红皂白地就大声斥责小傅:什么时候学会告状了?该学的不学,坏毛病倒学得挺快。以后,不该说的别瞎说。当时小傅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心理特别委屈,“我的电动车天线坏了,如果告诉妈妈,她会非常生气,说我玩什么都不小心。所以,我选择告诉迪迪妈妈。没想到告诉迪迪妈妈也是不对的,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告诉迪迪妈妈?天线坏了,我该怎么办?我特别希望妈妈可以告诉我。比如,妈妈可以告诉我:你可以和迪迪一起试试,也许天线只是松了,还可以连上;或者说,没关系,天线坏了,还可以手动推着玩;或者说,你先和迪迪一起玩其它玩具,妈妈来看看能否帮你修好。总之,妈妈应该给我一个下一步怎么做的指导,让我清楚应该做什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困难”。但当时他太小,不知道怎么问,也不知道问了之后会得到妈妈什么反馈,所以就把不解和害怕压在了心里,这一压就是20多年。

小傅又说了另外一件事:“还有一次,几位叔叔阿姨来我家做客,听说有人要来我家串门儿,我特别高兴,在屋里跑来跑去。妈妈为了迎接客人,边收拾屋子边对我说:‘你就是人来疯,这人还没来呢,你就疯起来了,待会儿人来了,不知你怎么疯呢。我可告诉你,如果客人来了,你别闹,到一边呆着去,大人说话,你别往前凑。’可我心里抑制不住的高兴,因为我非常喜欢有客人到家里来,尤其是一位叔叔,他每次来都会抱着我转圈,给我讲笑话、讲故事,还给我带非常好玩的小礼物。当门被敲响时,我飞奔过去开门,没想到和妈妈撞到了一起,我的头被门撞了一个大包,疼得差点哭。不料,还没等我缓过神儿来,就被妈妈用力往边上一拽,又差点摔倒。只听妈妈对客人说:‘我这孩子就是人来疯,家里一有人,就不知天高地厚了,别理他。请进请进。’结果大人们呼啦啦地进了屋,留下我一个人孤伶伶地被冷落在门角上。为了迎接客人头上撞了个包,还被妈妈羞辱。满腔的热情、友善和快乐顿时化为乌有,心里像被泼了一瓢冷水,冰冷冰冷的。虽然我当时只有五六岁,但这种记忆却挥之不去。”

顿了顿,小傅继续说:“我怯生生地走到我喜欢的叔叔那里,边走边观察妈妈的表情,生怕再被妈妈说。结果,还没等我走到叔叔身边,妈妈就说:‘你这个小人来疯,别捣乱啊,大人这都在说话呢。’然后又冲着所有客人毫无顾忌地说:‘你看,我这孩子小时候挺招人喜欢,越大越招人烦了:越来越没礼貌,大人说话他总插话;不让他去的地方,他非去;不让他做的事情,他非做。这不刚才还撞了一个大包呢!’说完随手撩起我的头发,让大家看,引得全场哈哈大笑。当时的我感到羞辱万分,无地自容。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坏孩子,不但不招人喜欢,而且还招人讨厌,简直像个小丑。本来头上撞一大包心里就挺伤心,希望大人们能安抚一下,他们非但不安抚我,还拿我的痛苦和难堪当成快乐的事。我伤心地想:以后再也不和大人们在一起了,我再也不那么热情地迎接你们了。那个场景我永远不能忘记,大人们的笑声是我痛苦的回忆。那一幕引发了我后来在大众面前表现的自卑感,只要有大人在身边看着我,或让我在众人面前做什么事,都会让我感到手足无措。”

久而久之,小傅就变得“不爱说话,不爱理人”了,更显得“不听话、没礼貌”了,只要家里来人,他就躲进自己的房间,生怕再被批评或取笑。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究竟是孩子不想说话、不想理人、不听话、没礼貌了,还是有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变得不说话、不理人、不听话、没礼貌了?究竟是孩子自己变坏了,还是有什么原因让孩子变坏了?在这个“变坏”的过程中,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个案例中,是妈妈“你是人来疯、你老是闹、你不知天高地厚、你越大越招人烦、越来越没礼貌”等消极语言导致孩子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孩子,更倾向于抵制自己的情绪反应,尽管这些孩子有时看上去战胜了早期妈妈“羞辱性”语言带来的创伤,能够正常地学习和生活,也会客客气气地接人待物,但是,那些隐藏的记忆持续纠缠和折磨着孩子,那些创伤性经验给孩子带来情绪烦恼,这些创伤压抑着孩子,而且难以愈合。

小傅说:“现在,我也有了儿子,他很幸运,我懂得了要用积极语言养育孩子,我一定不会让我儿时心灵上的痛苦在儿子身上重演。”从这话可以看出,儿时的创伤一直埋在小傅的心里,他关于“在大人面前说话,或在众人面前做事”这个问题上,产生了神经质。神经质也许是一种条件反射,产生于几乎不可能做出区别判断的情况下(Wolpe&Plaud,1997)。比如,上面这个案例中小傅不能预测母亲变化无常的反应,如果孩子不能确定应该期待表扬还是惩罚的时候,孩子们会感到失望、焦虑和抑郁。自我惩罚的方式可以是感到羞耻(在大人面前和在众人面前感到自卑、无地自容、)或自我厌恶(感到自己是一个坏孩子,不招人喜欢,招人讨厌,像个小丑),也可以是剥夺自己渴望的东西(比如不去和那位自己喜爱的叔叔亲近,不再热情对待他人)。

神经症源于惩罚的教养方式(因为“不良行为”而惩罚孩子)。*惩罚是指那些用来降低将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事件。惩罚可以减少“不良行为”,但效果是暂时的。斯金纳强调,成功的行为塑造和控制应该使用潜在的强化,而不是惩罚。

更何况,有时在成人眼里的“不良行为”,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或许就成了孩子的优秀品质,比如我们试着把孩子“在来人前来回跑、高声说话”定义为“愉快”,把孩子“冲过去给客人开门”定义成孩子是表达“热情”,把孩子“想和他所喜爱的叔叔说话”看成是“会表达爱和友善”,那么,他就是一个快乐的、热情的、内心有爱的、友善的孩子。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待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将会完全不同,教育的语言将会变得积极。积极的语言将会更多发现孩子的优点,更好地挖掘孩子的潜能,引发孩子的积极情感;孩子也将从中学会怎样关注使人生美好的有利条件,孩子的美德及积极品质也更容易形成,孩子和父母、老师、同伴之间将建构起更为积极的人际关系,由此,孩子将会拥有一个更为积极的人生。

参考文献

语言文字的应用 篇7

1. 高职英语教学要求及现状分析

2000年年国国家家教教育育部部高高教教司司正正式式颁颁布布实实施施了了《高高职职高高专专教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规定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鉴于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课程教学要求分为A、B两级,实行分级指导,分别在词汇、语法、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在词汇方面。A级词汇要求掌握3400个单词及相应的词组,对其中的2000个单词能正确拼写、英汉互译,还要认知400个专业英语词汇;B级词汇要求掌握2500个单词及相应的词组,对其中的1500个单词能正确拼写、英汉互译。英语课程不仅仅要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职英语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学资源利用率低,教师队伍建设不足,许多英语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新的办学理念的需求,缺乏与所教专业相关的英语基础知识,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高职英语教学,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同时,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生源多元化,学生结构更加复杂,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尚可,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英语知识的存储量甚少。教师按照统一的高职英语教学大纲在有限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困难相当大。而且,在教材选用上,高职英语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所选用的教材大都向普通本科或专科教材靠拢,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规定,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必须以“够用为主,够用为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加强语言技能的培养,体现高职英语的特色,体现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与岗位相联系的实用性,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教师教学的目的是教会他们在听、说、读、写、译中提高自身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

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外语教学工作者必须有自己的教学思考:无论怎样改革和变化,均不能违背外语教学的客观规律。那么,外语教学的规律是什么?外语教学的最基本、最本质的规律是语言积累,所谓的语言运用能力只不过是语言积累的结果。所以,语言积累应当是外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石。离开语言积累,外语教学将无从谈起。语言的积累是一个从音、形、义到情、思、境等方面对语言进行感悟、体验、吸收、内化、激活、运用的教学过程。如学生根据话题编对话并上台表演,乃是对话课教学最高层次的创造性活动,而要使学生达到这一境界,前面需要有“输入—内化—吸收—输出—发现”等多个教学环节。试想学生连对话都没有读熟,对话的内容都记不住、背不出,他们能表演吗?课文教学的情况也一样:情景导入、阅读理解、语言点解释、课文问答、复述、讨论等,环节很多,但如果没有朗读、感悟、背诵等最基本的教学环节,课后忙于做一些应试性练习而忽略朗读、阅读、背诵、翻译等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最基本的过程,学生在面对AB级应用文写作或四、六级作文时肯定一筹莫展,张口就错。

2. 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

虽然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个性、认知风格、学习策略等方面的不同,但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始终遵循着这样一条规律:他必须接受一定量的且适合于他的学习能力的语言输入,这个规律已被许多语言学家所证实。Krashen的输入输出理论更是概括了语言学习的主要特征:(1)强调外语学习的输入量。由于语言输入是第一性的,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首先需要接触到大量的语言素材。只有学习者有机会多方面接触到目的语素材,才有可能掌握这一语言。目前,多样化的教材、各种阅读材料使得学习者可以随时接触到所学语言,除了课堂教授这一传统的语言输入方式外,还应积极引导学习者在交流过程中、在课内外自然地吸收语言素材,在实践中掌握语言;(2)强调外语学习的输入质量。有效的语言学习要求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素材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在学习过程中可遵循Krashen所提出的i+1原则。特别是在高职语言学习阶段有其本身的特点,教师要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和开发教材和教辅材料,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使学习者更加有意识地重视阅读形式的语言输入、输入内容的更新,以及输入形式的多样化。

Krashen认为,只要我们关注语言输入的理解,语言输出就水到渠成。语言输出不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实际情况是,语言习得实际上是一种输入和输出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输出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是在验证对输入的“理解”。输入与输出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没有输入,输出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而没有输出,语言就难以真正地被掌握和运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义。隆(Long, 1983)曾指出:“获得可理解性输入是所有成功的外语学习者的特征。量愈大,学习效果愈好;反之,缺乏可理解语言输入则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甚至谈不上外语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保持两者的动态平衡。

在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张思中教学法在我国影响广泛。在他的“十六字”教学法中,语言输入贯穿其中,渗透着“语言积累”的思想,“张思中教学法”明确提出要做到“(背)百篇,(记)千句,(识)万词”。他强调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有了丰富充足的建筑材料,就有盖高楼大厦的基本条件,从而解决“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他指出,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外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一基本的语言学习方法为我们加强高职英语教学的语言输入,增加语言积累提供了模板。

3. 高职英语教学中语言积累的策略

高职英语教学有别于大学本科英语的教学,而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教学中,语言的输入有听、说、读、写等各种语言积累途径。我认为英语背诵阅读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语言输入,是学习、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基本手段,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具体可通过以下手段来实现。

3.1 增加背诵篇目,优化教材结构。

背诵是语言积累最主要的方法。但是,并非所有的语言材料都要背,都背得下,都值得背。背诵篇目应该是名人名言、名著名篇,语法、词汇相对集中,内容健康生动,语言地道精练。因此,对于教材中的格言、谚语、名人名言及一些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篇章、段落或优美句子、典型句型等,可以向学生提出诵读的要求,以弥补不足。可将现有的教材整合分类,精泛结合,精读教材应以名著名篇为主,泛读教材应注意扩大知识面,增加语言复现率,精泛读比例恰当。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报纸等媒体,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2 积极创造条件,拓展语言积累途径。

阅读是学生增加语言积累的主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书要多读、多悟。《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学生要能阅读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简短资料,理解正确;能读懂简短实用的文字材料,理解正确,速度适当。学生要完成这样的阅读要求,其导向是正确的,意义是积极的,问题是如何落实的。如果没有足够的阅读材料作为课本,而是作为一句口号,要达到这一目标,恐怕就是一句空话。另外,还要拓展听的途径,不仅要有与课文相配套的听力材料,而且要开发难度低于课文的、同步分级的泛听教材,如趣味故事、系列小说,使学生听得入迷。要鼓励师生多用英语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开展“模拟生活”的情景交际活动。此外,还要营造外语环境,使学生从环境和日常生活中增加语言积累。如校园环境应该运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加以创设,开展英语角活动,组织英语广播,出英语黑板报及报纸。如北大清华等20多所高校社团号发出倡议:“人文日新,从青年起!青年日新,从晨读起!”号召青年们晨读传统经典。坚持晨读,既能够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让人有朝气、有正气,性格开朗、乐观,又能够为语言积累提供时间的保障,营造环境氛围。

3.3 重视朗读背诵训练,优化教学过程。

朗读是阅读写作能力发展的基础,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而背诵则是强化记忆,促进语言内化、输出的有效手段。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要重视这两个方面的训练。朗读要注意意群、停顿、连续等基本技能的训练,朗读还要注意情感的投入,尽可能地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要多模仿录音朗读,并组织对学生朗读的检查(交录音作业),交流和评价;背诵要由少到多,从简到繁,逐步提高要求。教师要做到示范背诵,重视评价激励,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朗读和背诵应立足课内,而不能一味放在课外,加重学生的负担。如组织学生编对话表演前,要先组织和引导学生朗读对话,熟读对话,背诵对话,然后模仿对话进行表演。要尽量减少教师讲的时间,为学生感悟、朗读、背诵等活动提供更多的时间,创设更多的台阶。课文教学要增加朗读、感悟(学生提问题交流)及对重点段落的背诵等教学活动环节,减少段落的划分和分析、过多的教师包办代替的讲解、冗长的导入、不着边际的所谓“讨论”等环节,使学生的语言积累活动落到实处。

3.4 积极探索,优化语言积累的策略。

阅读是语言积累的主要途径和必要条件,但阅读不能代替积累,更不等于积累。只有在正确的语言积累策略的作用下,阅读才能转化为语言积累。因此,我们要优化语言积累的策略。古人有许多语言积累的方法,值得借鉴,如阅读与摘抄相结合。可要求学生自备摘抄本,将平时阅读中体会最深的精彩片断记录下来,经常翻翻,读读品品,读读背背,长期坚持,必有裨益。又如品赏与背诵相结合。英语博大精深,妙语佳句比比皆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挖掘语言的美,引导学生去赏析、去感悟,然后在品赏的基础上去背诵。这样,背诵就不是一种强加的和枯燥的劳动,而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的语感及运用能力也就会很快得到提高。如新概念英语等短小精悍经典的教材,不失为优秀的朗读背诵材料,受到广大英语爱好者的喜爱。其次,背诵与默写相结合。上海外国语大学束定芳在介绍学英语的体会时,谈了默写的好处。他说:通过默写,提高了拼写能力,温习了语法,提高了语言的准确性,加强了基本功,听力能力也随之提高。这真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当然,我们还可以把朗读与背诵相结合。朗读与背诵相结合,能使背诵富有情感地进行,加深对语言情景的理解,使背诵更富有诗意。这样,朗读就变成了诵读,不仅能促使语感的增强,而且能加强语言的内化。在教学过程中,还有遇到许多语言积累的有效策略,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有效地推动语言积累。

3.5 改革评价方法,促进语言积累。

仅有语言积累的要求和方法,而没有相应的评价方法,语言积累也难促成。英语教学质量评价,不能一味模仿AB级考试或四、六级考试。有些形式可以用于考试,检测学生的能力,但如作为训练材料,则对教学无益。如“短文改错”、“句子改错”、“选择填空”等,练得越早,练得越多,就越对教学不利。学生正确的语言没有积累,反倒输入了大量错误的、混淆不清的信息,这是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的。而像翻译练习、背诵检测等考试形式,则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十分有利。因此,我们要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增加这部分内容的考核、评价,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语言积累的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自觉语言积累习惯的养成。

4. 结语

任何一种教学流派,任何一套教材,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条件。一味照搬,机械模仿,排斥其它,而忽视外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只能导致教学的失败。新教材,新流派,新方法,新模式,只有服务于语言学习的最基本规律时,才会产生效益。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浪潮滚滚涌来的时候,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工作者应正确面对这一现实,最大可能地提高输入质量,积极探索语言积累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高靓.经济全球化追问大学新使命[N].中国教育报, 2007年11月19日第8版.

[3]孙睿超.高职英语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9, (2) 下.

[4]刘秋芬.论二语语言输入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外语语言输入处理模式[J].山东外语教学, 2010, (2) .

[5]王纪红.运用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609, (8) .

[6]王芹.Krashen“语言输入”理论与我国外语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4) .

[7]张思中等.张思中与十六字教学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7-80173-213-8.

[8]黄健菁.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背诵训练与语感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1) .

论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篇8

1.汉语言文学的特色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种能够传承人文精神,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承载着多个民族的文化精髓的人文学科,它拥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经常作为教材中的文章的一些唐诗、宋词、元曲是汉语言文学,民国时期的一些揭露现实黑暗的文章,例如鲁迅的文章,也是汉语言文学,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它能够体现出人民不同的追求,不同时代的文化素养。在教授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当中,只要是品读与分析一些优秀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探讨人们生存的意义以及人们存在的根本价值,也可以概括为一种对于国家以至于对于全世界的一种使命感。也正是由于汉语言文学所蕴含着的人文精神,许多国家的人也都纷纷踏入到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行列,旨在深刻挖掘汉语言文学的温暖情怀,感受汉语言文学散发出的特有的文学底蕴以及魅力。众多研究汉语言文学的学者发现,汉语言文学的教授,主要是为了开阔学生的人文情怀,同时还要在提高学生的文学底蕴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层挖掘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的应用方式,语言营造出来的语境,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学会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运用到汉语言文学的语言特色,掌握语言用法,学会活学活用。

汉语言文学主要是由中国文学、汉民族文学以及世界华文文学三种文学构成。中国文学是指我国独有的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我国各个地方的特色文学的总称 ;汉民族文学是指经过五千多年的演变,沉淀下来的汉族文化,明确的刻画出我国的民族文化的独具特色 ;世界华文文学,主要是指在国际上我国的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特色。汉语言文学的广泛分类,也充分显示了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它能够涉及到许多领域,小到我国的偏远地区的文化,再到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再到汉语整体的特有风格,甚至能够涉及到世界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与看法。也正是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广泛领域,致使许多学者都想深刻的研究汉语言文学,这里面又不乏一些喜欢探索的国际友人,因此,汉语言文学逐渐受到了各个国家各个领域的充分重视,许多国家为了能够充分的研究汉语言文学,设立了孔学院,进而更加方便本国的学者以及语言专家来深刻挖掘汉语言文学,体会汉语言文学中表现出来的意境美,将语言合理的应用到写作与生活当中,这也使得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收到了更多的欢迎与支持。

2.汉语言文学中呈现的意境

在汉语言文学中,中国的古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我国独有的重要文学,也是国际上的学者争相研究的文学对象。古诗之所以会如此受广大学者的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不仅在韵律上朗朗上口,让读者新生喜爱,同时,在写作手法上也是多姿多彩,经常会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欣赏着作者描绘的美景,感受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心情,以及想要抒发的豪情壮志。

2.1 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

由于汉语言文学历史悠久,也造就了这一门语言的博大精深。在古诗中,诗人为了使整首诗歌更具特色,往往会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气氛,这种氛围就是意境。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是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而已经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的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来提升诗歌的美感,创造出一定的艺术境界。而营造意境,不仅能够使诗歌的美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描写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就是意境的典型例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与真切的刻画,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这样不仅是整首诗独具特色,更加吸引读者,同时还呈现出了很高的哲学道理,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还能够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读者在品读诗文的同时,也会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能够充分的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来映射出深刻的大道理,运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素材来为文章营造意境,又能够在营造意境的同时,实现突破,收获惊喜。

2.2 意境烘托内心,并不断深化

在诗歌中运用意境,不仅是为了使整首诗歌的美感提升,同时也能够从侧面烘托出作者的感情,使文章更具作者的情感,塑造出更加生动、立体的形象。就像是我国自古以来都有以诗言志的说法,所以我国的很多大作家都是通过书写文章,来刻画出自己,表达自己的意志,就如杜甫、李白等古代诗人,或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报国无门,感叹世间的百态,又或是运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豁达,开阔自己的仕途之路 ;犹如当代诗人鲁迅、朱自清等等,都是运用诗歌来描绘社会的一种现象,旨在敲醒当代的人们,反抗就社会的不公,追求公平、公正的生活。一些文章往往会通过意境而使内心的情感更加深刻,使一些社会现象有所深化。

在杜甫大诗人的《三吏三别》中,刻画了许多的人物形象,但是读者并不会因为人物的繁杂,而对整首诗产生陌生的感觉,因为这些人物就是为了营造诗歌的氛围,让读者犹如在实际的生活当中遇到这些人物,所以就不会特别陌生,反而会彰显这些人物的鲜明活泼的生命力,同时也烘托出作者对友情的珍爱,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样,在郑燮大诗人的《石灰吟》中曾经写到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营造了整首诗比较危机的氛围,但是正是在这种危机氛围的烘托之下,表现出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宁可粉身碎骨,也不会被荣华富贵所诱,即使是死亡,也一定要留下自己的清白在这人世之间,正是这样的意境,才深化了作者对于国家的热爱,让读者更加深切的体会到作者的强烈的爱国之情。汉语言文学中的意境,往往源于日常的生活,并会不断的创新 ;同时还能够更加深化作者的情感,使读者看作者所看,感受作者所感。

2.3 构建意境易出现的问题

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意境的重要性,然而,在构建意境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方面就是“有境无意”,就是指整首诗虽然拥有一定的意境,拥有很高的美感,但是却是华而无实,没有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诗歌当中,只是简单的将现实中的实物描写的较为逼真,但是却没有侧面烘托出自己的真实感情。

另一方面就是“有意无境”,在一些较为成功的诗歌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够通过合理的意境来抒发自己的真切的情感,就是俗话说的作品中既要有骨头,又要有肉,这样诗歌就会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载体,来帮助诗人像读者抒发自己的真切情感。如果一首诗只是有骨头,而没有肉,就会使整首诗有意无境,往往这种情况是因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体会较少,没有丰富的实践作为后盾,致使整首诗只是空洞的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就会适得其反,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不会体会到作者的真切情感,还会使整首诗都太平淡无奇,黯然失色。

3.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

3.1 掌握语言规律

汉语言文学旨在研究语言,所以,学习了汉语言文学之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文学修养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由于我国的人口较多,地域分布广泛,少数民族以及各个地方的方言都独具特色,在众多语言中,普通话是最通用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在使用普通话,因为由于不同地区的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南方人很难分清卷舌,会不自觉的将一些读音弄混,然而北方人的卷舌的敏感度比较低,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于北方人来说也很不容易。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是为了在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语言的规律,正确的运用语言,进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语言规律。

3.2 用于理解文学

汉语言文学,能够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然而文学理解与文学阅读并不相同,文学理解是指深层次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字,分析文字营造出的气氛,而文学阅读只是指仅仅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所以,学习了一些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就可以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真谛,从而为了以后的文学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坚实的后盾。通过对经典文章的理解与分析,就可以去分析一些未曾见过的文章,并能够在分析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理解文学的方法。

3.3 写作中的应用

汉语言文学的广泛领域,不仅包括理解一些文学作品,同时还包括写作与运用。在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之后,就会逐渐掌握文章结构,了解营造意境的方法,学会正确表达感情,这样就会在日后的写作当中,合理的运用语言,正确的组织文字。由于汉语言文学的独有特色,这就使学者在日常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彰显文章的独特魅力,这样才会吸引读者的目光,为自己的作品增添光彩。

结束语

汉语言文化是我国众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汉民族文化、古代诗歌文化,以及世界华文文化等等。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独特用法,以及语言营造出来的意境,能够将读者充分的带入到文章当中,这也就使得汉语言文学受到了全世界更多学者的学习和研究,为了我国的语言更具有特色,更富有哲理,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研究汉语言文学,更加深入的进行分析,分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实际的应用方式,以及如何营造出更引人注意的意境。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的经济飞速的发展,综合国力逐步提高,我国也一举跃进世界大国的行列,正是由于我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致使我国的语言也逐渐受到广大的欢迎。汉语言文学,顾名思义,就是一类通过汉语写作而逐渐形成的文学,主要由三种文学构成:语种文学、民族文学、以及国别文学。本文就详细描写了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详细地阐述了语言的意境以及在文章中具体的应用。

谈教学语言的应用 篇9

讲究教学语言, 提高教师语言素质乃是每一个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尤其是语文教师。我们应当下工夫把课讲出味来, 努力做到人们希望的那样:“语文教师讲课, 悲的地方要讲得学生落泪, 喜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忍俊不禁;美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心向往之, 丑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厌恶。”总之, 要讲得学生心动。

教师要把课讲得有趣, 就应将教学过程设计得紧凑有趣。所谓紧凑有趣, 就是教师要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利用启发的方式和技巧,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爱听、爱讲、爱写、爱想, 主动学习。教育家赞科夫主张:“课堂要有活泼气氛, 有幽默, 有笑声, 有争论, 不要把课堂搞得单调乏味。”这个主张是很有道理的。然而, 至今一些学校语文课堂仍然有单调现象。如, 课堂环节老框子, 提问老套子, 讲课老调子, 唤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在提问设疑上表现更为突出。谁都知道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教师问得好, 问的巧, 便能激励学生思考问题, 训练学习思维。所以《学记》中说:“善问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 及其久也想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待善问者, 如撞钟, 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待其从容, 然后尽其声。”这段论述告诉我们:提问设疑一定要做到“善问”。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精心设计, 周密计划, 切不可毫无目的, 漫无边际, 信口开问。据我所知, 有些老师在问上还缺乏功夫, 所犯通病是“一多二浅”。多指问得过多过碎, 不管学生会与否, 什么都问, 造成“满堂问。”浅指问量过小, 深度过浅, “询问式”和“问读式”的问题多, 不能开拓学生思维。如有位教师在讲《记一辆纺车》时问: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记”是什么意思?“一辆”是什么意思?像这样不需学生深思的问题, 教师不厌其烦地问, 实属劳而无功。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应该回答的问题 篇10

关键词: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问题;怎样做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06-01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这一学科是1997国家本着“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对学科目录进行修订时,把原来中国语言学一级学科下的语言学进行修正改名而得来的。这门学科通常看作是交叉学科,是将语言学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学科,促进相关领域在语言方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常是使用本体语言学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问题是否真正的得到了解决,这依旧还是一个问题?

社會上在争论应用语言学到底有没有理论,亦或是它的理论是否和本体语言学的理论一致。笔者认为,既然是一门学科,它就会有理论,而且这个理论是实践中来的。如果这门学科没有理论,只是靠人类感性地实践,这门学科只会停滞不前。西方的应用语言学,或者说社会语言学火热发展,没有理论的指导,可能吗?然而在中国,我想大部分人的思想有所偏差,他们还没有真正明白应用语言学是什么?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应用语言学应该给我们解答怎样的问题?

在一些关于应用语言学的作品中,笔者发现不少类似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为什么明明是不同的音有人却听成相同的音?为什么同样的词语会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晃眼一看,的确貌似是和语言应用有关系。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问题都是可以用本体语言学的理论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不同音的人却听成相同的音,这和语音的物理属性有直接的联系。再如第三个问题在本体语言的修辞学中就已经给我们回答得很清楚,不同的词因为有不同的意义(词汇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声音、形式等区别,在交际的时候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那么针对类似的问题,应用语言学应该关注哪些方面呢?

所以上例的“为什么”不是应用语言学要回答的问题。应用语言学要回答的应该是怎样做。比如说“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如何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才合适?”,“如何让不同音的人发出同样的音?”,“要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应该怎样使用词语?”我们认为这些问题才是应用语言学需要回答的。也即是用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去告诉我们怎么做,指导我们的实践,而不是去过多的解释为什么。

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目前已建立了19个学术委员会,他们分别是:1、成人语言学;2、儿童语言学;3、对比语言学误差分析;4、语篇分析;5、教学技术与语言学习;6、多语环境中的语言和教育;7、语言和性别;8、专业语言;9、语言规划;10、语言测验标准和语言测试;11、词典学和词汇学;12、母语教学;13、修辞学与风格学;14、第二语言教学;15、社会语言学;16、术语学;17、翻译;18、心理语言学;19、计算语言学。从这些分类我们来看目前对于该学科的建设,谈不上望尘莫及,但是差距还是很明显,尽管在某些程度上提出了类似的分类,但是在实际学习和研究中显得并不成熟。笔者认为原因还是主要在于两点。首先,传统的思维模式让我们觉得语言学是纯理论的学科,忽视了应用语言学这门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无疑,这样必将导致我们大部分学者在探讨“为什么”、“因为”、“所以”之类的理论,而忘记了讨论如何把这些理论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换句话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还能叫科学吗?其次,由于大部分人没有正视这门学科的可操作性,所以在研究资金投入上存在严重的不足,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怎么可能有高大上的上层建筑。在中国,应用语言学的发展滞后缓慢与资金投入的多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学就好比是厕所里面的灯,无数人享受着光明却没有人在意,只有当这盏灯熄灭了,人们才会意识到原来这个灯带来了这么多方便。”事实确实如此,这篇文章的一个目的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这盏灯。同时,对于这个学科的监视来说,我们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去了解这盏灯为什么亮了,而应该去探究如何让这盏灯变得更亮,方便更多的人。

应用语言学更多的应该侧重于操作性而不是描述性,描述性主要还是适用于传统语言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语言学的领域毫无疑问会拓宽,其应用价值会越来越充分和广泛。回首之前应用语言学为我国语言文字的发展作出了多少贡献,标准语的选用、普通话的推广、和语言文字有关的法律和规范的生成和推广等等,为我们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再此,我们不能否认应用语言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现实意义上。

应用语言学这门学科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本来应该有着灿烂辉煌的成绩,其发展也应该是欣欣向荣的。应用语言学从1955年开始在中国落脚的时候,无数语言文字学家,甚至包括一些理工类研究着也在应用语言学上有许多作为。回想当年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作出巨大贡献的冯志伟、桂诗春、刘涌泉,甚至包括现在的于根元先生,他们面对应用语言学这门学科有的仅仅是才猜测,是归类,是借鉴,亦或是单纯的理论框架吗?当然不是,他们身居实验室,教研室,掌握电脑知识,了解中文信息处理原理,他们身居一线教师,从语言教学中总结理论,然后把这些理论告诉后人如何去做,如何去研究。我想,如果当时中国没有这些人物,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可能还不如现在。

作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者或者学习者,我们是否应该换一种思维去思考这个问题,真正充实自己的理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开拓应用语言学在中国的另一片蓝天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冯志伟.应用语言学宗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侯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8.

上一篇:《克拉恋人》下一篇:活性炭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