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言文字的作文

2024-06-18

有关语言文字的作文(通用10篇)

篇1:有关语言文字的作文

看着其他几个摊位在跳蚤市场上卖得那么好,我便开始反思自己的东西为什么卖不出去。

首先,我的东西不比他差,其次,我的价格也比他低……突然,我发现他们总是会以“花言巧语”提高价格,然后一点一点地降下来,并且总是不停地强调自己的东西是多么便宜。我便像鹦鹉学舌那样地和“客户”商量起来,嘿!竟然真的卖出去了,原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恍然一想,我的身边竟也有这样运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事例啊。

“叮铃铃!”考试结束了,突然,包同学擦到了我的桌子了,我的一淘钢尺被撞掉了地上。

“包同学,麻烦你帮我捡一下。”我说道。可突然,他大叫道:“我凭什么帮你捡啊!”我知道他的脾气不好,便说:“行行,我自己捡,好吧?”谁知他竟得寸进尺,飞起一脚,像踢足球一样踢飞了我的尺子,可突然,他又大叫起来,原来我有一块钢尺刚好顶着桌角,将他的鞋底与鞋切开来一个有几大厘米的口子,他指着鞋子大喊:“赔钱!”突然,老师来了,于是便把我俩带到办公室。

“你为什么要弄坏我的鞋子?”他气势逼人。

“你在说什么,明明是你故意踢我的钢尺好吧?”

“那也是你的钢尺,你必须要负责任!”

“你这就是不讲理了,况且那钢尺还是你撞掉到地上的,我举个例子,假设有个小偷,偷走了你家的菜刀,然后再去抢劫,请问你有错吗?你要负责任吗?”

他顿时无语,我也不禁感叹道语言的魅力是多么强大,学好一门语言是多么重要!

看来,要想成功,我们更需要用这语言的魅力啊!

公众号: 小桔灯作文

篇2:有关语言文字的作文

河北省迁西县三屯营镇纪庄子小学 纪桂娟 我国自从三中全会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语文教学化时多,学生负担重,教学效率不高,这些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老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开明宗义地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学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对于语文的性质,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任务、特点,以及教学的意义,说得够明白不过了。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它的任务是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思想情操。所谓学习语言,即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按照时圣陶先生的说法:“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交流传播,就是表达的工具。

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汉语方块字的好处是统一了文字,方块字不至于像拼音文字那样,会因地方方言语音的差别,而分裂成多种文字,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散发学生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课堂教学是学科课程的主渠道,也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主阵地。以下就我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第一、治标不如治本,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我们知识到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还负有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发展智力,培训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能力等任务;以我的课堂教学经验来看,先扫除障碍,如:生字、难词、有关背景、知识等,重点抓好识字写字;接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结构;继而精读课文或片断,侧重语言训练;之后勤读背诵,加强语言积累;最后迁移练习,促进语言运用,应该是我们语言文字训练课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我们要敢于摆脱困扰教学效率提高的以灌输为主的课文内容分析形式,精讲巧练,讲练评结合,着为于语言文字教学的新模式,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语文工具。必须真正地切实地把语言文字教学和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体验的学习的快乐,产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仔细研究和梳理语言文字教学的基本内容,不断探索、总结语文教学的规律

基础教学的任何学科,基础知识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字词的音、形、义、标点符号,词法和句法即汉语语言的构造形式及其规律,修辞和语言逻辑等。而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就在于更自觉更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一工具。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不能单纯的孤立的机械地进行,只有充分利用课文——活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才有可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形成语言能力。融,只能令学生讨厌,引导学生钻进死胡同.语言文字教学的另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内容是汉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方法的训练。我们知道汉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又会有不同的意义和语言表达形式。如“把”字句与“被”字句的强调侧重点不同;轻声和儿化的变化;疑问句与陈述句等语气不同;礼貌用语的训练等。汉语中绝大多数的字既表形又表音、表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些字的音义就有变化。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上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语境。语境是语言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中语言因素的挖掘,分析和语言训练的主要内容。此外,语言能力如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组织与表达能力等,都是语言教学的生要内容。加强语言教学,加强语言因素分析,到底应提取哪些因素,如何梳理归类,语文教学中关于语言能力水平的序列和层次如何理解和分类,这些都有待探讨。

第三,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语文课是语言课。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治政课,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数学课。语文课要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结合审美教育。也就是说,要因文悟道。寓文为鉴赏、审美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对某些范文作分析评鉴,让学生感受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但必须强调,这些都成在语言教学过程之中进行,应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孤立的,更非牵强的,或随意延伸的。

第四,要不断改进教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改革不是割断历史,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有益经验已被吸收到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和方法中去了。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古为今用,更有效地开展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讲,而是有赖于学生实地操作训练,在练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因此,必须改变过去由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要真正体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提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提倡多读多写等等。这其中的精髓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在练中掌握技能。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任何一种能力,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学生自身的反复练习,二是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自身的反复练习是形成能力的基本条件;离开了这样一个基本条件,任何高明的指导都是舍本逐末。我在实际的教学中通常会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它具有思想美、意境美、节奏美、音韵美等特点。那么在每次学习口语交际的时候,许多同学都深感自己语言贫乏,不知用哪些词汇来形容、描述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和想象的内容,那么有了难度时,我们一定要教育他们积攒读课外书的经历,要想写出自己的真实的情感,必须多读书,积累好的语句。

二、注重指导学生掌握积累语言的方法

背诵法:“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一是多动口,要求学生每天朗读一定时间的课外读物,同时某些篇段要求做到熟读成诵。因为出声朗读能准确、完整地读完作品的内容,试着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便有助于理解作品。

摘记法:俗话说:“好脑筋不如烂笔头”。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或感兴趣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有可能是其对作品的瞬间领悟和理解,需要及时记录,以防稍纵即逝,这时候,用一支铅笔圈、点、勾、画、批、注就显得尤为重要。

剪贴法:剪剪贴贴,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然后,贴到札记本上,不管怎么贴都可以。旁边还可以配上用彩笔自画的插图,这样,学生在读读,剪剪,贴贴,画画中获取了知识,积累了语言。学生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就有可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摘录。

篇3:与名家商榷有关语言的表达

一、语序不合理

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 这些门一定会在你面前洞开, 为你展现新奇美妙的风景。 (《为你打开一扇门》)

这句话中的“探索和了解”, 其语言表达的顺序安排不妥, 因为“了解”感知的一般是表层的或浅层的, 而“探索”感知的一般是未知的, 是有深度的。感知事物的程度是有深浅的, 是渐进的, 先说“探索”后说“了解”不符合人们认知的过程和规律, 故应将“探索和了解”这两个词颠倒顺序。

二、搭配不恰当

1.为了与民同乐, 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 (《端午日》)

这个句子中“增加”与“愉快”搭配不恰当, 因为“愉快”是形容词, 受动词支配的对象通常是代词、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 可在“愉快”的后面添加“气氛”或“氛围”。

2.手上拿两支小令旗。 (《端午日》)

此话中的“两支”与“旗”的搭配不妥当, 通常“旗”的数量单位用“面”, 宜把“支”改为“面”。

三、事理不符合

1.河街有熟人的, 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 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端午日》)

句中所表述的河街没有熟人的就到“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而“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之间是并列关系, 人是不能同时在两个地方观看的, 违背了事理, 应把“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这一并列关系的短语变成选择关系的短语, 即把“与”改成“或”, 这样就符合实际情况了。

2.端午日, 当地妇女、小孩子, 莫不穿了新衣, 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端午日》)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妇女、小孩子”, 支配着后面的两个小句子, 按照此句的意思是“当地妇女、小孩子”的“额角上”都“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这是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的, 即当地的妇女的额角上是不画王字的。可在“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前面添加“小孩的”, 并在“额角上”的后面添加“莫不”, 这样既能符合事理, 读起来又连贯流畅。如若当地的小孩并非全画王字, 就不用绝对语气的词, 可在“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的前面添加“在小孩的”几个字。

四、重复不简洁

1.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繁星》)

显然句中的“密密麻麻”和“繁”这两个词均有数量之多的意思, 放在一起用重复了, 宜删去一个。

2.上午11点钟左右, 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 在城里住家的, 莫不倒锁了门, 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端午日》)

此句中的“吃了午饭”和“把饭吃过后”都表示“吃”的动作已经完成, 放在一起, 意思重复了, 应去掉一个。此外, 句中的“莫不”和“全家”出现在一起语意也重复了, 用“莫不”表明“在城里住家的”, 没有一家不是倒锁了门, 无一例外, 也就是全家都这样做, 宜把“全家”删除。这样更简洁。

3.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 手上拿两支小令旗。 (《端午日》)

此句中“缠裹”是用红布在头上缠绕包扎的意思, 再用“包头”就显得多余, 应去掉。

4.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 分组分帮…… (《端午日》)

“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 这就说明准备工作在“数天以前”, 而“数天以前”谁都知道含有“早”的意思, “早”用在此多余了, 把“早”去掉显得更简明。

5.好事的军人, 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 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端午日》)

这句话中运用了两个“胜利”, 语意上带有重复的意味, 可把后一个“胜利”删去, 这样“胜利”的意味不但依然明确, 而且句子也简洁, 读起来更加顺畅。

篇4: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文字

可这两个字也常常和忧郁、烦恼、迷茫绑定在一起,似乎在警示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人生有四季,青春散发着春与夏的气息。青春是华美的篇章,犹如春天是四季中最有生气的画卷,亦如夏日,最具活力四射的魅力!然而,正如身处春天时不能以置身冰封的心去思想一样,青春岁月中的人,又怎能珍惜每天如潮水般涌来又如落潮般退去的美好时光呢?

席慕容曾经在诗中说,“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没错,我们的青春不可能了无遗憾,但我们仍要看到青春本身的张力,听到我们内心最强劲的心跳!无论如何,请珍惜年轻的日子,请记录下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文字,毕竟,这短促得如同惊鸿一瞥的,就是我们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例文一】

明亮地奔跑/万丽莎

我要在城市的屋顶上明亮地奔跑。定格的每一帧都是一种姿态。

或静或柔或刚或疾,都是一种姿态。重要的是,如何保持这种姿态活下去。

绿眼睛的猫趴在屋顶上晒太阳,那是一种慵懒的姿态;城市的人们缩在毛毯里,在各自数字化的密码锁中,直到所有人的代号成了几单元几零几等数字后,人们的姿态便成了数字化的代名词——在二进制的网上虚拟自己的姿态,在数字信号中发射自己的孤独。

姿态并不单一也不单调,可为什么人的姿态却僵化在了数字中呢?

在屋顶上看着自然的姿态吧,那是真的多姿多彩。选择一种,活下去。生命也爱飞翔,也爱高歌,不要没有神的过往。

我要在城市的屋顶上明亮地奔跑,以明亮的姿态看那灰蒙蒙的天光。有几只麻雀飞过,像是须臾,又像是不朽。

这个时候,我才明白过来,有时候那些柔弱的姿态,其实如此强大地存活着。

在城市的屋顶上明亮地奔跑,以明亮的姿态看着没有遮拦的天空,泛着海洋的气息,仿佛此时此刻会有天使俯身在我耳边说着天籁:头顶的天淡蓝,四周是蔚蓝,再逐渐加深到含混的灰蓝,跑到哪儿,哪儿的头顶都是淡蓝色,仿佛天空随着我而变化着。有时候孤芳自赏的姿态,也让奔跑的行程变得生动起来。

如同长镜头缓性前移,你的每一个姿态被天空记录着、见证着。是的,你的姿态。

在自然身上看清你的姿态。明白想要什么,然后活下去。就这么简单。

在城市的屋顶上明亮地奔跑,回看自己的脚印被大风吹走的气息,或许赤足奔跑会更像夸父几分吧。于是,我扔掉了鞋子,踏看满山冈的花。像漫出的新水一样,自信从容地跑着。

第一秒,花只泛出了清新的鲜香。

第二秒,叶子开始蠢蠢欲动。

第三秒,漫山漫坡,大朵大朵的明媚。

每一秒都是一种值得记住的姿态。每一种姿态,都不尽相同。自然中的每一种,保持着自己的姿态,活出了一种风景。

每一帧中都选择一种美好的姿态,天空帮你记录着呢。

屋顶上还很空,你要不要陪我?

作者极力刻画了一个“在城市的屋顶奔跑”的形象,又辅之以“明亮”的色彩,充满了青春的气息,极好地诠释了年轻的生命应有的姿态。青春是自我的,是无畏的,是天马行空的!许多同类的文章或过实,或模糊不清,而本文的“奔跑”,既有实在的形象,又有虚化的所指,虚实结合,灿烂鲜明。

【例文二】

死于青春/许淑瑶

李大钊同志曾经说过:“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

海岩引用了李太钊的话,写了篇小说《死于青春》。封面的四个字硕大得骇人,书里的内容更是利用地震残酷地考问了人性。

似乎地震与我遥不可及,就是今年在台湾肆无忌惮的台风莫拉克,到了杭州也仿佛只是持续性暴雨便草草了事。

也许我对这一次的严峻灾害过于轻描淡写。在冗长的假期里,我蜗居在家中,无所事事,整日玩乐,这样的生活让我麻木,似乎危机只发生在偏远的地方,与我毫无相干。

作为一个青年,我也十分想践行李大钊的话。当然,若我脸皮厚一点,也可以说是变相实践了“死于青春”的誓言。

颓唐致死。

电脑。电视。睡觉。旅游。若学习是一种桎梏,假期就是监狱里的放风时间。我一直觉得假期的存在是让我们“犯罪”的良好契机——对时间的犯罪。但我仍然乐此不疲地选择挥霍,我对自己竹言行不一感到深恶痛绝。但也只能是感到罢了,难道我会让自己沉浸在长久的自责中?

其实,我觉得假期的最后几天是最有价值的。因为我能真切地感到时间强烈的压迫感,醍醐灌顶般。我变得焦灼起来,我的神经不得不从虚妄的快乐中清醒过来,投入到学习中。

似乎每个人在学习中,都成了怨妇。以我为例,我抱怨的事数不胜数。对老师失望,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失望,甚至涉世未深。纯粹是从别处耳闻当代社会之腐朽阴暗,便对社会也提早失望起来。

写到此处,才发现我从没对自己失望过,只忙着睥睨其他的一切。

看来我又“死于青春”了,自负而死。

还得再回去念叨李大钊的《青春》。

彼时的李大钊27岁,血气方刚。全身心投入新文化运动;此时的我17岁,形容枯槁,气若游丝地在空调房里瞎哼哼。

这般相形见绌,或者将两者放在一起已经是自己抬高了自己。真是没头没脑地把自己的青春扼杀了。

历史书上描述李大钊的时代,还是个动荡年代;我看看自己的周遭,太平盛世。尽管如此,若是不遗余力地用青春追逐自己的梦想,树立独立的人格或是其他有价值的东西,也许和李大钊想表达的意思就接近多了。死尚且无上光荣。

这就是在暑假的末尾。在我无比清醒的时候,李大钊告诉我的。

本文从李大钊的《青春》切入,又以之收尾,在腾挪之间,彰显了一个当代青年对青春的深入思考。手法上,先铺染颓唐与自负的青春,再用李大钊与之对照。语言上先是俏皮调侃,最后回归严肃。遣词造句中,可见作者的功力。

【例文三】

荒野之鹰/简媜

“宁愿是荒野上饥饿的鹰,也不愿意做肥硕的井蛙。”职是之故,我学会了捆绑行李。

总是独自走上生命的每个阶段,从全然陌生的环境开始安顿自己。小学毕业,明明附近有所国中。我却跑到离家40分钟车程的国中就读。好不容易与他们熟了,成为一分子;明明附近有几所高中可供选择,却大胆地跟导师讲:“我要去台北考高中!”第一次,我知道北一女、中山、景美等学校。我问老师志愿顺序,他不太确定,但终于帮我排妥。他没问万一考上了,怎么安顿?我没提,那是我自己的事。拿到准考证,回家才跟家里提,家人一向不管我功课。

那时父亲刚去世两年。母亲出外工作兼了父职,阿嬷管田地、家园,我是老大,弟弟妹妹才上小学。谁管得到我?也不需任何人叮咛,我跟老天爷杠上了,赌一口硬气对自己讲:“你要是没出息,这个家就完了!”

15岁,捆了今生的第一个行李,然后屋前厝后巡了一趟,要狠狠记住家的样子。记得当时独自躲在水井边哭了一

nlc202309011559

场,仿佛忽然长大了5岁。我不嫉妒别人15岁仍然滚入父母怀里,睁着少女的梦幻眼睛,而我却得为自己去征战,带刀带剑地不能懦弱。

所以,孤零零地在台北寄人篱下,每天花三个钟头在学校和亲戚家来回。那时,校内的读书风气不盛。许多人放学后赶约会、跳舞、逛士林夜市:情况好的赶补习班。我没有玩的权利,也没经费参加课外补习班。还是那副硬脾气,就不相信出考题的能撂倒我,非上好大学不可。

这样逼自己,正常的十七八岁身心也会垮的。平常,没谈得来的朋友,她们追逐影星、交换情书,我没兴致;想谈点生命的困惑与未来梦想,她们打不起精神。我干脆跟稿纸谈,谈迷了就写文章、投稿,成天在第二堂下课后冲到训导处门口的信箱,看有没有我的信。若是杂志社寄来刊稿消息。我会乐得一看再看,看到眼眶泛红;大报副刊寄回退稿,则撕得碎碎地喂垃圾桶,我想:“总有一天……”为了那一天。吃多少苦都值得。

我做事一向劲道猛,非弄得了如指掌不可。迷上写作,连带搜别人作品看得眼睛出火。他们写得好,我写不好,道理在哪儿得揪出来才能进步。常常捧着两大报副刊上的名家作品,用红笔字字句句勾,我不背它们,我解剖它们。研究肌理血脉,渐渐悟出各有各的路数,看懂名家也有松垮垮的时候。那时很穷。买不起世界名著,铁了心站在书店速读,霍桑的《红字》、赫塞的《流浪者之歌》、《泰戈尔全集》、托尔斯泰的《高加索故事》……有些掏钱买了。其余则浏览,希望将来变成大富翁把它们全“娶”回家,看到眼瞎也甘愿。“世界太大,生命比世界更大,而文学又比生命辽阔!”我决心往文学路上走,不回头。

缺乏目标的年轻生命好比海上扁舟,我知道自己的一生要往哪里去。考大学只是眼前目标,我知道为什么必须上大学:不是依社会价值观、师长期待或盲目的文凭主义,而是依自己对生命的远大梦想。

高二暑假,我写了一封信回宜兰,告知家里:“我已从亲戚家搬至大屯山学校附近的别墅,月租300元。由于没钱上补习班,必须依靠自己拟定‘大学联考作战计划’,因此今年不回家割稻了。身上尚有稿费及打工赚得的钱987块,够用两个月了。请家里放心,我会打胜仗的。”

每天,依例凌晨四点起床早读。按照作战计划,这个暑假必须总复习所有科目并预读高三功课,至少做一遍从各补习班和明星学校搜集的题库、试卷及历年联考试题。并且每隔半月“验收实力”——看自己能考上哪一个“混账学校”。

想睡觉,不行。开始思考打仗应该用智慧,光靠死拼岂不是“义和团”!

思考为什么叫人啃一头死牛没人要吃,煎成小牛排就美味得不得了。于是,把“作战计划”改成“大学联考料理亭”,依据自己的兴趣及胃口,按照清醒到昏沉的时刻表安排筵席。

所以,“历史”变成探险志,身穿古装的我恣意穿梭于时空隧道,采访秦始皇谈如何并吞六国,跟汉武帝吃饭谈外患问题,陪成吉思汗遛马,指着光绪骂:“你这个懦夫,干吗那么怕慈禧,你不会派刺客把她‘解决’掉吗?”

“地理”也好办,那是我跟心爱的白马王子周游世界的旅行见闻。“数学”确实有点伤脑筋,三角函数实在不像个故事。“三民主义”,决定留到联考前一个月,再以革命心情奋战,仿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某日午睡,梦到自己只考了两百多分,沮丧极了,恐惧这一生就这么成为泡沫。夜晚,虫声四起,前途茫然的孤独感占满内心,在日记上写着:“我会去哪里?我会去哪里?”

抽屉里有一沓没写完的稿子,想往下写,又收进去,索性把专放稿件与写作大纲的抽屉贴上封条,仿佛唯一的财产被法院查封。

如此安顿之后,升高三,当同学们一个个进发高三杂症,勉强念书,或奔波各补习班像只无头苍蝇时,我却笃定得像块磐石,心稳稳地纹风不动。继续以自己的作息方式安排读书计划,虽然高三下学期的课堂考试成绩糟透了,但我摒弃老师的授课进度及测验计划,照自己的时间表走,不急、不慌,从不脱序。我读书喜欢问“为什么”,然后思考答案。有时“国文”里的问题必须从“历史”找解答,“历史”里的疑问可以从“地理”得到线索。活读比死背深刻,而且有乐趣。如此一遍遍地读到胸中如有一面明镜,且国文、历史、地理知识相互串联,佐证,活生生如能眼见一朝一代风华。联考前一个礼拜,同学们灰头土脸,乱了军心,熬夜赶进度;我却无事可干,反其道而行,逛市场吃红豆冰、买西红柿弄蛋炒饭,早晨、黄昏到山径散步。过几天舒服日子。

联考那日,大多数人像进刑场,我却觉得像游园会。听说有同学拿到试卷,眼前发黑、手心冒汗、下腹绞痛,我觉得不可思议。我太稳了,拿到国文、历史、地理试卷,觉得像在考小学生。暗笑出题老师怎么出这种简单的题目!钟响后,同学们纷纷翻书找标准答案或发出哀号声,或在家人面前忧心忡忡。我没人陪考,也觉得家人陪考像组“进香团”,只会乱了军心。我一本书也没带,考过就算了,不再想它。闲得没事干,买瓶汽水边走边喝,像个巡逻员。

没放榜,我已算出自己到台大。就算科系不理想,选个学风自由的大环境也不错。我想到一个人才荟萃、高手辈出的大环境逼自己成长,所以。台大文学院6个系全填了。老师看到我的志愿单,直皱眉头,认为那简直是没主意的人的手笔,但我仍坚持从头填到尾。发榜后,在赁居的小屋打点行囊,天地一下子开了。三年高中生活留下的日记、写的文章,一把火烧了,我的青春岁月在火光中、泪眼里化为灰烬。那些忧喜苦乐全不计较,也无须保存。我知道自己又要去陌生地方从头开始,就像过去每个阶段,命运交给我一张白纸一样。

在不断飘荡中。能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重量与意义是最大的收获。我太早离开家庭的保护,却学会了独立、为自己的生命做主。虽然无法像一般人那样拥有快乐的青少年时期,可是也学到了同龄孩子学不到的,那就是如何做一只在荒野上准备起飞的鹰。当一切匮乏、无人为我支撑时,我惊讶自己能从“无中生有”,磨砺出各种能力,守护自己。这样的训练比考上心目中的大学更重要。年轻生命蕴涵各种潜力,愈早自我开发愈能起飞。每个人成长的困境不同,但我仍然相信,对生命热爱、对梦想追寻的这份毅力,会引领我们脱离困境。

如今回想高中生涯,短短三年,却把我一生的重要走向都确定了:我如愿转入中文系,如愿成为作家。少年时,怨怼老天,现在懂得感谢。因为,当他赐给你荒野时,就意味着,他要你成为高飞的鹰。

人生之路,就是在不断地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无所谓得失,但求独立和为自己的生命做主。无论出身贫穷或富贵,都有不同的成长困境,但要坚信,对生命的热爱、对梦想的不懈追寻,终会引领我们脱离困境。简媜诠释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一个充满荆棘、挂满笑脸的女孩,让我们感觉到渺小的生命所显现的伟大力量。我们无法再轻视自己,无法轻视上天赋予我们的年轻的生命!

编辑/姚晟

篇5:有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现状的感想

作者:冯旭 学校:秦皇岛市第一中学 班级:高一十班 当我们漫步街头时,进入眼帘的是数不尽的写在广告牌上的韩语、日语以及英语,似乎在这个社会只要沾上了外国这个字眼,其着名度立马飙升甚至其价值便不再是之前那个普普通通的文字。当在我们耳边响起的是参差不齐的话和各地方言杂烩以及中外语言的混乱时,我们普遍流通的普通话似乎就和美元一样一再的贬值。当耸立在街道旁边的广告牌上的错别字在众人眼中变成规范字、当众人对从别人口中说出的混乱的话语漠然时,我想我们已经丢掉了自己,丢掉了自己国家、民族的瑰宝。

无法否认,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声音,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才会拥有自己的文化也才会有自己的文明,一个民族才有了立足的根本,自豪的底气,假如连自己的语言都没有又怎能称之为是一个民族。因此国家大力讲推广普通话,从大处讲要说好普通话是我们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是我们民族能够崛起复兴的根本;从小处看,它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需要,像我们国家拥有五十六个民族,那么通用语言文字便是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纽带。我们的国家也不是几百年前那个蜷缩在东方闭关锁国的朝代,不再是那个不知进取的民族。我们已经过弱小走向强大,从贫困潦倒走向了富强文明,已经过沉睡的雄狮变为腾飞的巨龙。普通话也和我们的国家一样,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成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成了香港、澳门同胞以及世界人民争相学习的热门语言。

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就要接受着“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的教育,甚至在所有公共场合都会挂有“请讲普通话”的牌子。由于中国十三亿人口,讲着纯正普通话的人有一亿吗?我想应该没有吧。至少在广大农村没有会往刻意讲着普通话,假如他真的讲着普通话,那他尽对被当做异类。那在城市呢,身处底层的小市民,我想也很少有人在讲着普通话吧。他们所讲的都是他们特定地域的方言,只不过与普通话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罢了。

当今由于各种因素而促使了中国出现“英语过热”的现象,大大小小的英语培训班、英文学校等,还有不少的孩子冲着为了出国而学英语,甚至有的几岁就到外国学习。所有摆在我们眼前的这些活生生的事实,不能不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思考:长此以往,中国人还会说中国话吗?这也就迫切的要求我们要大力推广通用语言文字。从思想上就轻视语文的学习。更不用说普通话了。名义上要求讲普通话,但是并没有强制要求。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新世纪的合格公民。内蕴着丰富儒家文化的汉语言、优美动听的普通话对形成一个人的健康人格、精神底蕴和审美的生活方式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猜测世界语言格式将会重组,汉语将在21世纪名列世界语言六强,并在调整后的语言世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当然不会为一位英国人的猜测而沾沾自喜,但理智告诉我们: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汉语言的独特上风、儒家文化的蓬勃生命力,必将使汉语不断兴盛。我国已经通过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推广普通话提供了法的依据,使推广普通话走上了法的轨道。但是如今的成效让我们无法感到自豪甚至让我们有种担心,就现在的状况我们还有那种信心吗?因此,加大推广普通话力度已经迫在眉睫。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大街上就再也没有了嘈杂难懂的各地方言,再也不会有由于听不懂他人的话语而尴尬的现象。一切和谐有序。

篇6:有关文字的谜语

二帝归来发已斑

谜底:文

贯成一义

谜底:文

后卫失误送一球

谜底:文

伤心的风一点儿也不受伤

谜底:文

失之交臂

谜底:文

闻其声,观其形,无一知其义者

谜底:文

经典的谜语及答案

谜题:长的少,短的多,脚去踩,手去摸。谜底:梯子

谜题:铮铮铁骨肚子大,烟熏火燎都不怕,做出饭菜真可口,家家厨房都夸它。(打一厨房用品)谜底:铁锅

谜题:一对圆眼黑娃娃,眼睛能够变戏法,万物被他瞧一瞧,远变近来小变大。(打一科学仪器)谜底:望远镜

谜题:脑袋生就莲蓬相,辫子长长胜姑娘,上台从来不说话,专替他人来帮腔。(打一常用物)谜底:麦克风

有趣的谜语及答案

谜题:借得天边东风力,鸟雀飞到半天空,用根丝线来相连,只怕下雨不怕风。(打一玩具)谜底:风筝

谜题:一鞠躬,二鞠躬,生来只有一只眼,专往黑暗地方瞄。(打一常用品)谜底:手电筒

篇7:有关语言描写的好段

我十分委屈地叫了起来:“都怪你!都怪你!要是你到教室门口来接我,我就会安心,就不会考不好!”不争气的眼泪从我脸颊上流了下来。

【责备】

我终于对姥姥发火了:“姥姥,我做作业,他抢我的笔,你不管,说让他玩一会儿;东东打别的小朋友,你不批评他,还说厉害点不受人欺负;东东摔玩具,你说值不了几个钱,再买新的……你这样宠他,偏爱他,那是害他呀!姥姥,对东东你千万不要再这样了……”

【鼓励】

我对爸爸说:“爸,现代人的经济观念都更新了,什么第三产业、第二职业、下海、打工……咱家可不能落后呀!您和我妈也‘下海’游游吧!”

【争吵】

篇8:有关语言文字的作文

持有神秘主义哲学者总是将事物由物的本身隐喻为物化之外或是现实之外的精神叙事,而这往往是观者所关注的情绪渲染,但对于艺术家来说,其是否是神秘主义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对于物象采取的思维方法及绘制途径。这也是水墨艺术从“新文人画”步入“实验水墨”的基本转向原因。在过往我们所看到的水墨艺术中以描绘山水为主题的作品中,所谓的技法与思维依旧停留在不断的复制与微小的拓展之中,这恰恰也成为上世纪对于水墨艺术争论的基本喉结之一,我们暂将这种水墨艺术的固定模式作为既定的意义话语,这种既定意义话语在我看来并非是绝对的标准与真理,它只是在相对的时间段及语境之下完成了其所需承担的历史使命,而这种相对意义并不代表我们对于水墨艺术的全部认知,即对于既定话语的反叛是对自我身份的确立。但需要提出的问题是对于水墨艺术的探索与再试验必须基于历史轨迹的延续,以强调其精神的内核性,而非简单的将其认为是绘画材质中的某种媒介而已。

温恒杰在其作品中正是采取了对于既定水墨话语模式的拓展与反叛,这种拓展与反叛则正是对水墨本身的叙述,而叙述本身并非简单意义上的继承描述而是具有主体态度的再次认知及分析。对于主体的解构在一定层面需要借助于艺术家的情绪及生存经验,这种非物质性的态度在实验水墨的探索中则尤为重要,假设温恒杰并非持有情绪或破除生存经验的话,其画面往往会陷入对于传统水墨山水的一味膜拜,而导致作者自身的身份缺失及在场经验。但让我们欣喜的是,温恒杰在其作品中逐渐制造某种在场的情绪,并将其继续深化,这也许对于作品的好坏并不重要,但重要的是这种尝试是水墨艺术在时代变迁中存在的必然理由。

相对传统水墨山水题材而言,温恒杰画面中传达了一种非抒情审美愉悦的个人生命体验,而这种生命体验又绝非对于精神本身的塑造,其注重的是叙事与主体的可能性,即微观体验的宏大叙事模式。我在这里将其分解为:叙事思维—叙事表征—叙事态度—叙事主体。

对于叙事思维与叙事表征而言,我们从其作品中不难发现,神秘与隐性成为其思维的主要气质。置于屏障之后的坡地在视觉的遮盖之中若隐若现,它既强调屏障的遮蔽作用,又显现了坡地的跳跃功能。模糊不清的主体,微小空置的坡地,冷峻高大的山体,这种带有符号的表征在图像学中构置了一种冲突,这种冲突给予观者神秘的情绪,意象的想象,尤如未描述的视觉呈现,隐藏其中的物象在冷清甚至荒芜的场景中传达了其物之外的神秘与隐性。

在叙事态度与叙事主体中,其显然是对主体持有批判反思态度的,而这种态度则集中于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对于工业化反思。温恒杰这一主体视角不再是我们所看到的对于人性及道德的批判,而是转向自然生态居住的迁徙及背后所隐含的人类居所的变迁。现代化的进程给城市建筑带来了极大的转变,但相反它也破坏了我们自然固有的生态。在其作品中,置于中心位置的坡地往往是如此的衰败,而遮盖它的山体却高拔而又无血,现代性的发展带来的城市建筑的转变犹如其画面中的山体一样,遍布了冷峻荒芜的硬性几何体建筑,而我们曾经赖以生存的家园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荒凉,并被我们所谓的发展所抛弃,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这种永无休止的现代快速发展是否是我们人类最终的心灵归宿,而我们是否在轮回之中可以回到那早已被遗弃的坡地,例如萨义德在《东方学》的扉页中写及“东方是一种谋生之道”。

篇9:这些和青春有关的文字

—— 写在前面

我抬头看了看头上的天空。有点儿灰,让我措手不及。我的右眼是当我坐在二楼窗台边向上探,头部上仰了60°时流泪的。那时候的夕阳正一点一点收回它最后的光亮,却刺痛了我的眼睛。也许在适应了很多的黑暗生活之后,忽然重见了光明,就很难再接纳它了。

可是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习惯了灼热的光照。那时在草地上以45°角去仰望天空,看一圈又一圈的日晕和漂移不定的白云游走。

犹记得很小的时候上美工课,喜欢用彩笔在硬卡纸上画一朵朵彩色的云和大大的笑脸。喜欢一个人望着这些简单的图画,坐在小小的木凳子上傻笑。

现在,我翻遍了左右的柜子,也没有再找到幼时的彩笔,却翻出姐姐的旧藏书——上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流行的童话书《皮皮鲁和鲁西西》,还有《舒克和贝塔》。很旧的封面, 有了一层厚厚的灰,还有了很多很多细小的卷角,页面也早已发黄,甚至有些朽了。那时还很小的我们,紧紧地挨在一块儿,坐在大片大片浓密的树阴下看它们,一遍又一遍。顾不上擦一擦拖得长长的鼻涕,也忘记了嬉戏和打闹,就那么一点点地,一点点地翻过了目录,翻过了年幼,翻过了无忧,翻过了那时的大树浓荫,直至现在,直至我们都已经长大了。一切都变了。

很多时候,看到生活中的场景和人物的对白,脑海里会忽然想起很久很久以前的人或事,那种在脑海里忽隐忽现却拼不成完整电影的片断,似乎曾经相识过。

可是我总是无法想起曾经的曾经,后来的后来。她们拉我去听很老的歌,很温暖。不知怎么想起了曾经的小虎队和邓丽君,就返回去听了小米介绍的《一帘幽梦》和《我只在乎你》,以及色色介绍的《放心去飞》。和XX 一起听《放心去飞》时,忽然很想哭,揉揉眼睛, 却发现我早已丧失了痛哭的能力。

现在一天复一天“红灯停,绿灯行”的日子我早已习惯,卡住了平日的快节奏,我反而会有些懒散。就像暖日下捉完了老鼠、吃饱了白饭的肥猫一样,昏昏欲睡。Rock 说她来世一定要做一只猫,享受完八条命的悠闲,再拼了最后一条命去追逐梦想。

只可惜,我们不是猫,没有九条命,只有单簿的青春、未到的梦想、可怜的自慰和沉重的叹息以及拼命的追逐和灰灰的天空。身边的很多东西都开始逝去了,很多人都开始变了。真的就应了学长们的那些话:“只有少数的花,一直陪我走过春秋和冬夏,直到现在,开始颓败,开始苍老。”

我曾用了太多太多的文字来纪念我的曾经,我的青春和那一点点漫不经心逝去的年华。

原来真好啊,真实得让人不忍心伤害它。那时候,兔子攒钱买CD,付钱的时候,自豪而满足,转身,聆听;那时候,大家一起打雪仗,无忧无虑,大汗淋漓;那时候,一起跳竹竿舞,前进,旋转;那时候,骑着单车在高三学长身边飞驰而过,看他们的脸,安静而疲惫,穿过身旁高大的杉木,阳光零零地散落下来,明媚无比;那时候,一切都好,即使是矛盾啊、误解啊,现在也已消逝无踪了吧。

可是我们的青春呢,当初的好友呢,她们都还回得来吗? 我们还是当初那群说着一生一世都要做好朋友的小孩子吗? 我们的面具呢,凌云壮志呢,让人感叹的梦想呢? 难道就真的应了高晓松的那句“该走的,绝不会为谁而停留”吗?

很多很多人问我学文学理,我总是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笑着说“学文”。我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去觉得他们烦了。我只能在这最后的一个月里尽量去记住某些人,某些事。因为我害怕以后大家迎面走来时,忘记了曾经的好友,形同陌路。我的潜意识在我和某个人擦肩而过时跟我说:你再没有多余的闲暇去一个个回忆原来的东西了,只有记住现在,去追逐你想要的。他还说:直到哪一天,大家都形同陌路,不再喜欢吃糖的时候,我们就长大了。那一天,似乎不远了。

也许我已经老了吧。还未经历过长大,就直接蹦到了苍老。只有老人才会这样疯狂地回忆从前的东西。

很多学兄学姐都返回来对我说:放出了梦想,就一定要去追,否则,会一辈子不安心的。他们都是严肃的。我应该相信他们。于是,我努力去追了。可是,梦想也努力飞去了,我抓不回来。

他们又一次返回来对我说:“这便是成长。”

我猛地听见心碎了一地的声音,绕着耳膜,久不散去……很多时候,我问自己,可不可以不用活得这么累?又一次在梦里,生活之神拿着那张17 分的物理卷冷冷地说:可以,只要你在我之上。刹那间,斗转星移,希望就像前一移还在我面前的镜子,此时已支离破碎,灵光闪闪,一块块地躺在我面前。

可是爸爸一次又一次为我装订那些不及格的理科卷,一遍又一遍地为我打气,我看着他那有些鬓白的头发,忽然懂得了用功。只因为太多的人在我的身上寄予了厚望,所以,我必须努力。

哥哥已经决定今年大学毕业后去北方工作。我忽然一下子回过神来,原来自己从小到大都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很要好的玩伴,却没想过有这么一天,大家会这样各奔天涯。不知不觉中,他就从那个和我疯疯打打的小屁孩长成了一个穿着西装的有为青年。

总是看到两位老夫妻,一天比一天苍老,仍旧没有笑容,却牵着手,在对方耳边轻轻地说话,避开人群, 走在最浓密的树阴下小步挪动。阳光零星地掠过他们的花白头发。忽然就想起了那两句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和“一生一世,不离不弃”。也许就是他们这样吧。可是又有多少人可以有这样完美的结局,又有多少人可以履行当年的承诺?

每个故事最后一章最后一句都是: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王子吻醒了公主,灰姑娘嫁给了王子,小红帽和奶奶一起快乐地生活, 我们大家会一直在一起,永不分开。

呵,真是好听的童话啊,很好笑。

没有谁可以给谁永不分离的保证,即使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更没有谁可以给谁幸福。因为幸福,是要自己争取的,是别人给不起的。不是吗?

Anli 在他的桌子上写着:“向北,向北,我的梦想在北方。”

我看着她的桌子,笔迹很悲凉。

可是, 我也想要向北,想要去那个我最讨厌的城市上我最爱的大学。很可笑,很无奈。于是,我依旧要跟着千军万马踏过高考这座独木轿。我不知道那会有多么困难。可是不管有多艰难,我依旧会奋力去搏。因为一旦放弃,我将会一无所有。也许,若干天后,我也会坐在北上的列车上去回忆原来,同时也记住现在。想起好友文介绍的那首歌:《JAY 一路向北》,然后泪流满面。

我说过,我们的青春很张扬;

我也说过,我们的青春不忧伤;

我还说过,我们的青春不散场。

想起了很多首毕业时才唱起的歌,

《那些花儿》——已经很少再听到有人唱起,却很容易勾起人的思绪,那些已逝去的光阴,童年,青春。

于是,我们的歌从一开始唱到现在;从当初的的激情澎湃唱到奋力去追;从那时花开唱到那时花败……

于是就想起好友琪在耳边轻轻地给我哼她记忆里仅存的关于《光阴的故事》的旋律——我们都很认真,不管是在唱,还是在听。

再于是,就把粱朝伟、张国荣、张信哲、张学友当成是不老的神话,打算用《光阴的故事》来结束这些文字了——

遥远的路程远去的梦以及昨日的笑声。

再次的见面我们又经历了多少的路程,

再不是旧日的我有着旧日狂热的梦想。

也不是旧日熟悉的你有着依旧的笑容。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

篇10:跟语言有关的议论文

语言有温度吗?不忙回答,先听我讲一个故事:

有一天,作家屠格涅夫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向他伸出手,想讨些钱。屠格涅夫搜索自己身上所有的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的手微微的颤抖着。屠格涅夫突然间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竟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屠格涅夫;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屠格涅夫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你是第一个管我叫兄弟的人。”乞丐已微笑着泪流满面。

我想,现在你的心里已经有答案了。乞丐之所以泪流满面,正是因为屠格涅夫的一句话给他带来的巨大的温暖,让他感动不已。就像那句谚语所说的“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半片九月寒”——语言也是有温度的。

语言的温度有时是温暖的,有时是寒冷的。

温暖的语言往往让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欣喜、甚至感谢,有时还会给予我们勇气和希望,让我们很久难以忘却。难过时,朋友的一句安慰带给我们温暖,替我们擦干伤心的眼泪;受挫时,师长的一声鼓励带给我们温暖,给予我们信心和力量;生病时,家人的一句问候能带给我们温暖,让我们带着笑容勇敢的与病魔抗争;成功时,他人的一声赞许带给我们温暖,让我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寒冷的语言然人感到沮丧、失望、痛苦,甚至愤怒,有时候会带给人伤害。街道里一声咒骂,图得一时痛快,透着刺骨的寒意,却出卖了自己的尊严;成功者旁边的流言蜚语,透着刺骨的寒意,不仅败坏了成功者的情绪,也暴露了“流言者”灰暗的内心;失败者耳边的讽刺挖苦,透着刺骨的寒意,赤裸裸地显示出“嘲笑者”人情人性的缺失。……这些寒冷的语言,带给他人寒意、敌意,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将龌龊的“冷水”泼向自己。

语言的温度既是恒温不变的---文明健康的语言始终是友善温暖的,有时又会随着环境和语境等条件的变化或升或降的。同一句话换一个语境,换一个态度,就会传递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温度。就比如“我不饿”这句话,几乎每次餐桌上有我特别爱吃的东西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讲这三个字,每每这时,我的心里总是暖暖的,佳肴也似乎因为浸着家人的关爱而更加美味。而有一次,好友过生日,不料到了餐厅才发现路上把钱包丢了,于是大家便提议AA制,谁知,其中一个女生却很不爽的说了一句:“我不饿!”朋友很尴尬,之后两人也渐渐疏远了。

说语言有温度,实质是说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客观效果。语言的温度考量的是人际关系。所以,朋友,要赢得尊重,要受人爱戴,要构建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就理所当然要先将温暖给予别人,先让自己的语言的温度升起来。而彻底摈弃那些辱骂、挖苦、恶意等的冷酷的语言,这样,人们交往中的语言就会充满温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保持友善,整个社会就有了更多的和谐元素。

上一篇:快乐农庄下一篇:这件事深深打动了我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