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成才研究

2024-06-28

体育教学与成才研究(精选十篇)

体育教学与成才研究 篇1

一、中职机械教学的目标与课程设置

中职学校所设专业和课程要符合目前社会的技术性需求和用工趋势, 不能脱离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 只有如此, 学校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抓住就业的趋势, 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进而提升学校学生的就业水平。

学校的专业设置也是参照合作的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的需求设置的, 目的就是接轨生产企业, 将学校的学生培养成企业需求的人员, 进而提高本校的就业率。中职学校设置的课程也是以实践为主, 注重培养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例如机械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有机械工程原理、数控机床实践等, 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实践来加强对理论的理解, 并且凭借这种方法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 如今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 企业电脑机械化的推广, 中职机械的教学课程设置也在改变, 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方式的改变, 随着学生人数的剧增和师资力量薄弱的悬殊, 还有教学成本的增加, 都给学生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不便。此外,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校方更注重学生安全等外在因素而减少了实践教学活动的次数。而且, 学校目前的师资力量和学校器材设施无法满足当前科技进步下工业生产优化的需求。因此, 中职机械教学实践的内容和目标就开始发生改变。

二、中职机械专业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目前, 中职机械专业的教学成果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造成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率下降、教学内容不合理、实践教学活动进展困难等方面。

(一) 学生就业前景方面

中职学生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是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所具备的职业技能, 但是由于学生对专业认知和以后的工作安排不同, 造成学生本身对学习的专业技能兴趣不大, 掌握程度也较低。因此学生就很难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来增加未来的就业机会, 况且当下社会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 更是增加了学生就业难的几率。

(二) 教学内容不合理方面

中职机械的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培养目标应该与以往一样更多地倾向于实践教学, 而在如今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往往通过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来取代实践课程。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方向, 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 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另一方面却与中职机械专业的“重实践”的教学目标不相符合。

(三) 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方面

一方面, 教师一般都是重视理论学习, 缺乏机械方面的实践经验, 因此, 缺少对学生实践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 学校在实践教学的器械设施方面的购进显然无法满足目前企业的生产管理要求, 这也是造成中职机械专业职业教育与就业脱轨的根本原因。

三、成才与就业导向的中职机械教学优化研究

针对目前中职机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优化教学, 逐步实现中职机械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成才与就业的目标。

(一) 增加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机会, 增加学生就业的选择

学校在学生入学之后与企业签订相关的就业协议, 并且在学生学业完成后, 企业可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学习情况从中选择企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主动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和企业生产活动融合起来, 增加学生的就业职业技能, 避免学生在参加工作后不适应工作环境和岗位, 这样就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二) 扩大学生的实习范围

学校应该选择多元化方式进行多方面实践教学。可以与相关的联合企业打造全新的实习方案, 让学生凭借优秀的实践经历取得去企业实习和工作的机会。这样不仅能解决学校教学设备落后的问题, 还能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劳动来了解本专业的工作环境和方式, 这对于毕业后的学生就业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三) 了解社会生产力变化

教学过程要适应生产力的变化, 并且随时融入新技术的知识和内容, 改善落后的技术学习。重视对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拓展, 为学生的未来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此外, 在职业教学活动中注意划分不同的专业, 并根据专业要求的不同加强专业培训, 尽力做好每一位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 指导学生完成和完善个人职业规划。

本文以成才和就业为出发点, 对中职教学教育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希望可以为我国今后的中职机械教学的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范伟.“就业导向”理念下学校职业教育实践反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研究 篇2

河海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213022

周仲海

[摘要]近年来,学院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努力拓展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结合学院当前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出了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分析了当前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服务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长;成才

一、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推动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能力、增长才干。目前我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暑期社会实践为例,除了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外,主要过程大都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实施。在实践中,同学们学会了团结和协作;在实践中,同学们加深了对大学生的自我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新认识,学会了调整自我,修正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等。社会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从而缩短了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期,并且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大学生活不应仅是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也应该是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的准备和铺垫。正是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了解了真实的社会,并在实践中思考着现在与未来。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乐于接受和探索新事物,但由于他们大多是从校门进校门,从书本到书本,对国情了解不够,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所以很容易被误导。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耳闻目睹拼搏在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辛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开拓的真实情形,会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清形势,客观公正地对待一些重大问题。从这个意义而言,融入社会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而社会实践就是最为生动的课堂。

二、当前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考虑,他们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全面,重卷面成绩,认为计算机二级、外语四、六级和专业课是最重要的,从而忽视了社会实践的意义。这种理念致使他们对社会实践热情不高,被动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社会性活动,就其主要意义而言,在于其参与的普遍性,增加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积极主动参加更多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普遍地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得到成长。

真正开展的实践内容针对性不强。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和成长需要,同时辅以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研究制定出适应大学生科学的社会实践方法并取得较好成效。而实际情况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缺乏目的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多数活动如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

动等仅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缺乏与企业配合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

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缺少指导和监督。目前高校在组织和发起社会实践时,一般性的号召比较多,但对社会实践的目的、形式、内容乃至具体要求则很少做出明确要求,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社会实践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开展的实践活动虽有不少学生参加,活动也按照策划正常进行,但根据同学反映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大学生实际完成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并没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面对。

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较少,很多大学生想参加却难于找到适应自身的参与方式。目前参与方式局限于学校就业中心或勤工助学指导中心、通过他人介绍、大众传媒、自己到心仪的地方争取、或参加部门或社团组织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应加大宣传让更多的大学生知道了解有哪些途径可以切身参与到社会实践,哪种方式更适合自己。

开展社会实践还存在以下不足和困难。初入社会在联系实践单位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如何判断,找不到与自身专业对口的实践活动,害怕更容易被不法商人利用,上当受骗。如果参加一些组织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名额少,不能将社会实践活动普及,参加活动的也因为活动时间太短,无法真正进入工作角色。

作为大学生缺少必要的社会经验,在组织筹备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例如经费使用不善、调研方向不明、组织活动渠道不畅等。同时,由于暑期社会实践多在远离校园的外地,有的甚至是在偏远山区,多存在交通不便、设施落后、人员混杂等情况,对于大学生人员安全与保障的环节工作也很重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策划、指导、实施、运作、监控、突发事件预警等方面,都应在前期准备环节做好详细的明确。

三、将社会实践打造成大学生成长成才平台

社会实践的主题都是由相关组织确定,再由实践分队围绕主题展开调研。确定的主题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确定的主题改为由大学生自己确定有意义的主题或专题则会有利于实践成果的产生。各类志愿者活动、探访孤寡老人系列活动、助残义教等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有着不可代替的影响,值得传承。另外,开展一些创新实践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放飞思想,开拓创新为成为祖国所需人才而为之奋斗。

确定涉及各个方面的主题后,多样化的社会实践组队方式更加适应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早期的组队方式一般是由学生自愿报名或按兴趣爱好组成的实践团队,今后应该提倡按专业组队,尽量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组在一个队,用不同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中的不同专业问题;有按项目需求设臵的项目团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按学生生源地组成的生源地实践团队,为特殊的区域服务;有按企业需求组成的具有实习性质的专业服务团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活动。

从大方向上把握了社会实践发展方向,如何将一个实践效果突出的实践传承,建立稳定、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力保障。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仅可以有助于宣传和推广企业影响力,同时也便于学校社会实践顺利开展。例如建立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就便于暑期社会实践在某个地区某个企业长期有效开展。

创造性的将实践与志愿服务、社区援助等活动有效结合,实现了长期与短期、经常性与集中性的结合,真正做到了“实践无界限”,从而大大拓展了传统社会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为大学生检验知识和能力、锤炼品格和意志、提升综合素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应竭尽全力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建设成为一项具有规范化、制度化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关系到这一活动是否能成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坚强阵地。应建立健全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管理运行机制,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空范围。开展社会实践期望从实践中体现学生个体和学校整体的双赢,仅仅靠学生自身的努力还不足以达到,更多的则是依靠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体育教学与成才研究 篇3

【关键词】成长成才    项目教学法     高中信息技术

一、引言

项目教学法传入中国后,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法倍受广大的高中教师欢迎。一方面,在课堂上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项目活动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老师则是情境的设计者、过程的组织者和学生的指导者。二是能够很好地实现学用结合重实践。项目的处理需要理论基础,也需要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以致用、学用结合。项目教学法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有助于学生实现成长成才。

二、高中信息技术项目教学法与学生成长成才

笔者之所以认为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项目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前“生本理念”的教育要求。目前教育界迫切呼吁只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及个性,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育理念,才能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项目教学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自我学习,互相帮助,促进了聪明才智的发挥。其二,项目教学法能够更好地让学生适应未来市场经济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需要大量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均衡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学借助良好的教学载体培养这样的人才。项目教学法作为行动导向教学的有效形式,能够培养适应岗位、满足需求的人才。

三、高中信息技术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

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弊端。由于学生水平各不相同,并且在死板教条的模式下他们很少主动地学习。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在教学中,可以很成功地解决上述问题。我首先将班级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有男有女,有计算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有学习稍微逊色的学生;然后在课堂上,讲完一章节,就给他们布置任务,让他们通过一个又一个项目完成他们的学习任务。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更坚定了学生早日成长成才的梦想。

1.分组行动,充分准备

例如我让学生制作班级宣传片的时候,我分好小组,先组织学生研究和讨论有关事项。如,前期设计要有创意,脚本要规范;合理设计划分几组镜头,掌握镜头选角和节奏;通过倒叙、穿插等方式灵活节奏,提升片子质量;后期制作要紧扣主题进行素材的选择和加工,并通过音乐等方式增强影响力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事前准备。在准备过程中,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项目,每个项目中的子项目由小组的每个成员负责,这样大家可以分组行动,每个人都有任务可做。文案设计、史料收集、仪器准备、音乐素材、旁白设计、优秀案例等几大块内容,由各组分头行动,而具体的事项由组员各司其职,互通有无。学生准备不足的地方,教师可以适时点拨,这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凝聚智慧,共同进步

例如在给学生上EXCEL电子表格在教学中的应用的时候,在进行理论讲解完毕后,接着到了学生实践操作的环节。我给了学生一个从网上下载的班级成绩表,给他们布置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给这个班级的同学成绩进行排名。学生先是分组,大家一起讨论如何进行技术层面的操作,这样可以发挥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家通过分析,用不同的办法对班级成绩进行排名,并且也在其中互相帮助。这样,课堂的理论知识被学生逐渐消化,他们掌握了数据的输入以及格式的设置技巧等,完成了课堂任务。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此过程中作为一个引导者,要不断地提示学生一些小技巧,这样学生的印象加深了,动手能力也自然就提高了。学生在不断探索操作中获得成就感,更加希望能够早日成长成才。

3.齐心合作,共同完成

高中信息技术中的一些算法给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需要组内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例如在《算法与程序设计》这一章节《FOR循环语句》的学习中,我通过给小组分派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首先,我列举一个学生比较常见的数学计算问题:S=1+2+3+…99+100,求出S的值。其主要计算公式就是:S=(1+100)×100/2。而在计算机技术的《算法与程序》中,可以把上述公式转换成计算机解题方式S=(1+100)*100/2。各小组要根据自身学习的智力所在领域存在的优势情况,做好任务的分配。数学成績较好的学生可以去找出问题的核心规律,即1+100=2+99…=50+51,共有50对这样的数字相加。找出规律之后,可以让计算机技术较好的学生进行编程。在此过程中,组内基础薄弱的学生总是搞不懂,这个时候,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便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小组长将项目分成若干个子项目,小组成员共同进行,当完成项目之后,小组组长也可以根据小组的相互配合情况,以及成员在小组任务学习中起到的作用进行评价,我则可以综合各个评价主体的评价进行打分。

由此可见,项目教学法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还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得会、吃得透、记得牢,这些正是让学生实现成长成才的必备条件。

四、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早日成长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孟德欣,黄伟文,王先花.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高中教学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J]. 职业教育研究,2011(09).

体育教学与成才研究 篇4

一、目前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上存在的困难

五年制高职教育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教育,学生通过五年的连续学习,通过考核合格,即可获得专科学历毕业证书,中间没有升学考试的环节。这样的学制特点,有利于安排教学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大大提高了五年一贯制学生的“有效教学时数”,对培养技术型人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有时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1)五年一贯制教育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由于五年制高职教育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学制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导致五年制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刚进校时年龄都处于15岁~16岁之间,年龄不大,心理不够成熟,自制能力不够,而且五年一贯制的录取分数不高,有的学生本身在初中就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在五年的学习中没有一定的升学压力,学生的竞争意识逐渐淡漠,学习目标逐渐丧失,缺乏学习动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势必大打折扣,对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的规格、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连续五年的在校学习中,学生接受的是与三年制中专同样的教育方法、教学管理方法,五年一贯制学生就有一种失落感,对在校的学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同时,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对于五年制特别是后两年的学习内容,有的学生学习困难较大,很难保证五年制一贯制人才培养规格的全面实施。

(2)现有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就业需求。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适应就业需要,让学生一毕业即就业。而一贯制的培养模式满足了社会、家长、学生升学的需要,但扼杀了部分学生和家长经过三年职业教育后产生的就业愿望。如果三年后,部分学生舍弃学业,步入企业,将没有任何初中以上的毕业文凭。这对他们岗位定级及今后的再学习等带来直接的困难。

(3)现有的教学模式削弱了学生专业选择的权利。学生初中毕业后选择五年一贯制的学校和专业,必须慎之又慎。因为这个选择,一旦确定,就是五年,中间没有其他选择。然而,学生在中考后填报志愿时,受中考分数、五年制名额、地域条件等限制。同时,填报志愿时,初中生更多的是受家长的意愿左右,而许多家长期待孩子就在身边,可以少操心。这样,造成三年后更成熟的学生没有了选择升学学校的机会。只有经过五年努力后,才有可能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就读本科。

二、探索模块化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优质高效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适应经济发展对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其特色在于将中职和高职相贯通,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既能保证高等教育的规格要求,又能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五年的学制特点,对五年制实施2.5+2+0.5的分段管理模式,将更有利于五年制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提高五年一贯制的教育、教学质量。这里的分段,不是将五年割裂开来进行培养, 而是探索在五年的培养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的年龄特点、学习特征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以促使学生在五年的学习过程中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朝既定目标努力,保证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质量。

(1)建立模块式学籍管理制度,实现学籍管理的中高职衔接。学籍管理上采用2.5+2+0.5的分块管理模式,即前两年半采用中职的管理模式,后两年采用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最后半年为校企结合、顶岗实习。五年制学生入学后,前两年只具有中职学籍,两年半学习期满,进行阶段考核;以三年制中职的要求进行考核,经考试合格的,升入五年制的后二年半的高职学习,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发给专科毕业证书,享受大学生待遇。如考试有2门或以上不合格科目的,淘汰进入中职班,与中职班不合格学生一起进行补考,合格后进入顶岗实习,实习期满后,发给中职毕业证书。这种竞争机制的引入有以下几个优势:1竞争优势。两年后五年制学生的分流淘汰,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励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奋发学习。对个别中职学生也是一个机会,也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在全校营造良好的学风。2心理优势。五年制的学生与同届的职中学生以相差不多的成绩进入学校就学,在心理上并无明显的优势。但经过淘汰后,大专班的学生尤其是三、四年级的学生,就有一种好学生的优越感,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的继续学习和对自身素质要求的提高。3均衡优势。两年后五年制的分流淘汰,缩小了高职三年级学生之间的差距,有利于五年制三四年级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4如果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希望早日进入企业,在阶段考核合格后也可以申请直接进入中专班实习。同时,中职班少数品学兼优的学生,也可以申请进入高职班学习。这样既满足了少数学生和家长的提前就业的愿望,也满足了部分中职学生升学的愿望,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和升学的功能。

德育管理上同样实行中高职分块管理。三年制中职和高职都是为了培养受企业欢迎的具有一定素质的合格技术人才。在人才的培养规格上,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毕竟是国家承认的具有高等学历的知识分子,应有更高的素养要求。在前两年半的学习期内,由于年龄较小,可以按学校的准军事化管理的要求,约束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后两年半的在校学习期间,应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或创业者。两年半后的分流,更利于分层次、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教育培养。

(2)固化模块式专业课程,实现学习内容的中高职递进。比较五年一贯制和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看出,五年一贯制是中职的双边增长,即:技术能力的增长以及为满足技术增长所需的文化理论的增长。五年一贯制的培养过程应该是中职向高职的一个递进的过程。就文化课来说,国家已有非常成熟的课程体系,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语文、数学要求是什么,有哪些模块组成,各个模块的各单元的深浅程度怎样,已经得到了国家层面上的内容的相对固化。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随着职业教育课改的深入,已从最初的本科的压缩饼干发展为目前普遍采用的项目化课程。但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教材体系,还存在以下不足:

1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模块混乱。经过近几年大胆的课程改革,职教的专业课程大多是项目化、模块式课程,但各项目、模块内容、项目要求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同样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不同版本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比如《机械基础》: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基础》仅包括机械传动模块;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基础》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公差与配合、机械传动、液压传动等多个模块。

2项目化的专业课程缺乏标准性和系统性。即使是同一工作岗位、同一项目,其技术组成也可以不同。如红绿灯的控制,可以是手动控制、汇编语言程序控制,也可以是C语言程序控制、VHDL控制、单片机控制。因此,导致五年一贯制的专业教学中,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的教学中都有红绿灯的控制这一项目,且各个年级同一项目的教学要求也没有统一。

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无法统一,势必影响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后续课程的学习。笔者认为,在专业课程的改革中,建立模块式的专业课程还有很多内容需要研究。比如,各专业课程经整合后的新课程比较科学的名称是什么,所对应的模块有哪些内容,各项目的要求在各个年级段应达到什么要求等。专业课程应像普高的课程一样,各个年级有一个固化的标准,像语文数学一样可以分成若干册。中职专业课的课改在模块化的前提下可以结合普高的方法,形成模块化、递进式的专业课程。比如,可以按模块将《机械制图》分为两册,《电工电子》可以分为四册甚至更多。这样,便于中职向高职的递进教学。如机电类专业的学生中职可以完成《电工电子》前两册或三册的学习,而五年制的学生须完成全册的学习。这样,中职和高职在教学内容上就从形式上有了一个分水岭,便于中职专业课教学的统一管理、统一考核,也可避免一些课程在中高职学习过程中内容的重复,更有利于实现中职向高职学习内容的递进。

(3)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实现专业技能的中高职推进。

1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应发挥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2012年10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将大力培养服务科学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放在首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一种智能型的操作人才,与工程型人才相比,技术型人才需具有更宽泛的专业知识面,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应更强。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学科)能力和基础学科课程知识,满足“必需、够用”的原则,更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随着现代技术飞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不能不促使技术型人才产生深刻的变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综合素质,为充分就业、参加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也有助于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激发学生进一步深造学习的动力,一举多得。

2全面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一种注重技能训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是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和技术服务融于一体,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职业教育模块化的专业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方法,随着模块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技能水平,逐渐实现技能向技术的推进,实现专业技能的中高职推进。

体育教学与成才研究 篇5

分组教学-学习团队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大学生具有顽强意志品质和不屈不饶拼搏精神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篮球运动是一项竞技性很强的运动,它强调的是参与者顽强拼搏、迎难而上的精神。在球场上,任何一点个人的懈怠或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小组最后的失败。所以这就要求每一位球员决不能满足现状,只有积极向上,勇于进取,才能不断超越对手,取得最后的胜利。即使没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激烈而紧张的比赛过程也能为大家的养成不屈不饶的拼搏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的同学的心理素质缺少锻炼,在比赛时很容易紧张。要克服这一性格缺陷,就应多参加像篮球这种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因为赛场上形势多变,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应付,才能取得优势。如果这样的同学经常参加激烈的篮球运动,遇事就不会过于紧张,更不会心慌失措,也能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带来好处。

分组教学-学习团队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大学生 具有“公平”的竞争意识和精神的重要性的认识

参加体育活动也能很好的培养大学生公正、平等的思维意识。每项体育运动的顺利进行都是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的,没有任何人有特权,特别是在体育比赛中裁判的诞生就是为了维持体育运动的公平性制定的每项体育运动的规定都是为了体育运动的公平公正原则。而且每场小组比赛都会在其他小组挑选出两名裁判来判罚,这恰恰给同学多了一个选择,有些同学可能觉得打比赛不太适合他,那他就可以去吹裁判,极大的提高同学的参与度,不至于让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分组教学-学习团队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大学生

团队精神的重要性的认识

篮球运动的分组教学,它要求每个参与者在场上都必须做到齐心协力,密切配合,篮球是五个人的运动。任何一组 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队员之间首先要学会的是相互合作。这也是获得胜利的前提条件之一。合作的时候可能

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培养研究 篇6

一、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现状

青年人的“成长成才”, 历来就是一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社会发展的重大话题。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作为培养面向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 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是高职院校肩负着的且不可推卸的使命。近年来, 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 我们了解到高职学生的总体情况是令人满意的, 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在逐年提高, 这个提高是与我们国家国民总体素质提高是相关的。但从学生可持续的、全面的发展要求来看, 问题还是不少。在我们看来, 深层的原因可能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片面强调学生专业技能训练, 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把高职院校办成高级培训站的错误倾向。大学生成才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也不可能在学校内得以独立解决。从目前来看, “两课”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 大学生的事务性服务体系建设亟待解决, 学风建设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工程。对于高职院校来讲, 这些“软问题”也许很快就会变成非重视解决不可的“硬问题”。这都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教育分析

我们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自信心不够强、学习底子比较薄弱、学习自觉性不够强烈的实际情况, 从基础教育入手, 首先开展以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来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明确的职业理想, 克服急功近利的学习观和拜金主义的思想影响。其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这是激励学生奋发学习的精神灵魂和促使学生成才的重要精神元素。我们要抓住时机, 对学生进行维护改革开放和建设大局的教育, 进行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壮大我国综合国力的教育, 使学生增强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三是开展文明修身教育, 深入开展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学生评比活动, 引导学生从我做起, 从身边小事做起, 自觉履行公民道德规范,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四是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 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的教育, 这是一所高职学校能否树立自己的办学品牌、赢得招生竞争力的关键, 说到底, 这是学院能否办出特色、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因此, 我们把学风建设作为抓好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来看待。五是拓展学生素质, 增强学生才气。我院积极创造条件, 在创特色上下功夫, 逐步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与学院特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和应用性, 积极探索高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充分利用企业界与商界人士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继续始终不渝坚持产学合作道路,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瞄准市场需求, 凝练专业方向, 改革教学模式, 建设精品课程, 使学生通过专业学习, 能尽快缩短与岗位的适应期。六是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 社会实践是高职学生成为受人欢迎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对于他们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做人做事, 深化对专业学习的理解, 增强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和投入市场竞争的危机感。

三、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的做法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办学思想, 秉承“以德育人”的治校理念, 在学院工作中做到以学生反映的信息为第一信息, 以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为学院第一需要, 以学生的成人成才为学院的第一责任。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 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教育;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素质的教育;大学生与恋爱、婚姻、家庭的教育, 积极开展综合素质拓展。让我们的学生既学到扎实的基础理论, 又掌握高超的职业技能, 还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 要求学生的“要成才, 先成人”坚持开展“四个一”工程, 即树立正确“三观”,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做一个有思想觉悟的人;学好专业技能, 适应社会需要, 做一个会学习的技能人;学会做人, 培养自己的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做一个会交往的职业人;要早定目标, 设计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 做一个有现代意识的社会人。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优秀人, 打造我院素质教育的特色和亮点, 使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

学院党委为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铸造灵魂、突出主题、把握精髓、创新方式,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强学生班集体和团支部的组织建设, 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构建和谐温馨的大学校园。在已实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导师制的基础上, 在党员干部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在全院开展副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一个学生班级、联系一个学生干部、资助一名贫困学生活动”。学院各级党组织和各单位、部门密切配合, 精心组织, 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参加活动。让每个学生班级、学生干部都有党员领导干部定点联系, 贫困学生得到了精神和物质的帮助, 构建了和谐温馨的大学校园。

开展“四个一”活动的基本要求:

(一) 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学生班级, 进一步

加强学生党建工作, 为构建和谐温馨的大学校园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党员干部联系班级、团支部、学生工作, 是构建和谐温馨的大学校园的一个重要保证。加强学生班级团支部的建设, 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不能在学生中很好的贯彻执行, 学生班级团支部的领导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不能很好地发挥, 优良的学风能不能在学生中形成, 关系到能不能为国家培养造就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因此, 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团支部, 指导学生班级团支部的工作, 提高学生班级团支部成员的工作能力, 十分必要。

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 经过党委组织部、各党支部的协调, 安排有经验的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团支部, 每个学生班级团支部至少有一个党员领导干部负责联系指导工作, 参加学生班级团支部的重要会议, 了解情况, 指导工作, 帮助教育学生, 经过领导干部的联系指导, 学生班级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政策水平、工作能力逐步提高, 学生干部在学生中的创造力、凝聚力和影响力逐步加强, 为构建和谐温馨的大学校园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推动了学院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二) 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一个学生班, 进一步加强班风建设, 创造和谐温馨的育人氛围

班级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 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地方。加强学生班集体的建设, 形成团结互助、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学院党委要求每个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一个学生班, 按照各系 (院) 党支部的统一要求, 协助辅导员 (班主任) 完善班级工作计划, 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增强学生班级支部工作的计划性;帮助和指导学生团支部、班委会积极开展工作, 协调好工作关系, 形成合力;帮助教育学生, 引导学生勤奋学习, 明礼诚信, 健康向上, 努力建设良好的班风, 创造成人成才的良好氛围。

联系班级的领导干部要积极主动深入联系的学生班, 详细了解联系班级各方面的情况, 配合协助辅导员 (班主任) 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助辅导员 (班主任) 组织学生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用先进文明的思想理念占领学生的课外时间空间。领导干部常到联系的学生班的教室、寝室, 与学生谈心交心, 增加干部与学生之间感情, 努力成为学生成长中的良师益友, 帮助营造团结、勤奋、进取、和谐的班风。有的联系领导还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 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一个学生党员 (干

部) , 加强培养教育, 提高学生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推动构建和谐温馨的大学校园

学生党员 (干部) , 是学生的骨干。加强学生党员 (干部) 的教育,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 培养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有利于加强党组织与学生的联系, 调动学生党员 (干部) 工作的积极性, 带动和影响其他学生积极向上, 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 党员领导干部资助一名贫困学生, 帮

助他们渡过难关, 送去党的关怀和温暖, 进一步增进师生感情, 密切党群关系, 促进构建和谐温馨的大学校园

学院的学生中, 有部分由于各种原因, 经济困难, 有的甚至不能维持正常的学习生活。怎样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的困难, 渡过难关, 顺利完成学业, 成为高素质的国家建设人才, 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落实以学生为本办学思想, 构建和谐温馨的大学校园的重要体现。为了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 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顺利完成学业, 学院采取了为贫困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安排贫困学生勤工助学、在师生党员中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等多种措施, 帮助他们渡过经济难关, 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一个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谐温馨的良好育人环境。

学院党委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开展的“四个一”活动, 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落实“四有新人”的办学方向, 构建和谐温馨的大学校园,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体现。通过“四个一”活动, 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党建工作, 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班集体的建设, 进一步培养提高了学生党员 (干部) 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 帮助了更多的贫困学生解决困难, 顺利完成学业。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师生关系更加融合。在活动中, 全院辅导员、班主任要做到“三心四能”, 即在工作中要有“爱心”, 要有“真心”, 更要“倾心”于这一无上光荣的育人工作, 同时要做到, 政治上能引导学生爱国爱社会主义、专业上能指导学生、生活上能关心学生、精神上能激励学生, 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性人才。

良好的校园道德风尚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确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要锲而不舍、常抓不懈。要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把原则要求变成具体措施, 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和发展, 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每个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到学生中去, 了解掌握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的情况, 帮助他们牢固树立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并脚踏实地地行动;教育学生党员 (干部) 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育学生党员 (干部) 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积极为同学做好事;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价值, 锻炼意志, 升华认识, 带动和影响周围同学健康向上, 共同进步。构建一个以育人为本, 师以敬业为乐, 生以成才为志, 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协调的和谐温馨的大学校园。

摘要: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精神, 检验16号文件下发几年来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我们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长成才、素质教育等方面的调研, 为正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我们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高职学生,成长,培养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杭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 :31-35.

[2]李毅红.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1) :55-59.

成才视域下时政教学的研究 篇7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时政教学的现状和特点

(1)现状分析。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时政教学是指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内容中融入时事政治内容,促使政治理论知识的讲解能够结合时事,从而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理论知识的含义。然而,有些学校对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加入时政教学这一举措却持怀疑态度,原因是因为这些学校认为初中生的思想不太成熟,对时事政治的理解不透彻,也没有树立独立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这就使得这些学校仅仅是在政治教学中引入了最新发生的事件,却没有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当前,初中政治教学还存在一种现象,即教师让学生只需要记住这些时事政治,却不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时事政治包含的意义。

(2)特点分析。时政教学的特点主要有三点,即新颖性、实验性与时代性。时政教学具备新颖性是因为在如今的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打破了陈旧政治教学方式的限制,同时也结合最新的时政对思想政治进行了详细分析,从而使政治学习变得更加新颖。实验性是指由于初中政治教学所使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没有先例,还处于实验阶段。时代性则是指当前的政治教学与时事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且正在与时俱进,可以说是时代性结合灵活性生成的新产物。所以,这种教学方法非常受政治教师的重视。

二、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应用时政教学的方法

(1)重视时政教学的时效性。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必须要养成关注时事政治的习惯,通过收看电视、观看报纸和互联网等方式来获得时事内容,并对这些时政内容进行筛选,以便选择出合适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此外,政治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引入最新的时政内容,并将其贯穿到政治教学中去,以便促使学生更认真的关注时事政治,并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事件去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政治知识。

(2)在政治课堂中加入时事政治内容。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一些适宜的时事事件,并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政治知识对这些时事事件进行分析,从而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关注时政新闻。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时政信息,并让其在课堂上讲解这些时政新闻,使其形成一种习惯,长时间的坚持会使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时候很自然地结合时事政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3)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加入时政教学不仅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帮助,也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更高层次的品质。比如在讲解市场规则的时候,政治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假的鸡蛋,并将其看作是市场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延伸到政治讲解方面,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促使学生参与到政治知识、时政事件的讨论中去。

(4)促使学生对时政事件作出评论。时事政治所包含的范围较广,但是初中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对问题的分析也不够透彻,因此,很容易出现只重视时政事件发生的表象,却不关注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初中政治教师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开展时政事件评价活动,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互动和交流,并共同对时政事件进行评论,促使学生真正了解时政事件的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此外,在开展时政事件的评论活动时,政治教师不仅应该让学生对时政事件进行评论,如学校的学费、教学等方面,还应该尊重学生提出的见解,可能学生提出的见解是错误的,或者是比较幼稚,但是只要政治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和纠正,则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初中政治教学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其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假如使用的教学方法不适合或不科学,则初中政治教学很难取得成效。因此,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入一些时政教学,利用分析时政事件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并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进行提高,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世界格局与国内形势的变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摘要: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应用时政教学是为了满足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发展,也是为了加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加入时政教学内容,不仅对理论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合作教学有一定帮助,而且也能够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强化,从而达到突出政治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体育教学与成才研究 篇8

一、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是学生必修课程,由于目前很多学校的专业教师不愿意上实训课程,所以,专业理论课程比例远远大于实训课程的比例。原因是,有的专业课教师理论水平不高,更缺乏专业技术能力。职业学校的技能大赛考核的是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要求极高,它最能反映行业发展最新技术动态。大赛项目的内容范围广、难度大,超出了正常的教学要求,这就必然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拓展专业领域知识,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在江苏省或全国《工程测量》这个比赛项目中,有许多内容不属于正常教学范畴。比如理论考试中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地形图的测绘、误差的知识,这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正常测量课程中介绍得非常简单,而在比赛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要求我们指导教师紧扣比赛的大纲和规则搜集资料,不断给学生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在技能大赛中,学生比赛成绩往往也反映了指导教师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校学生技能大赛其实也是该项目的指导老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较量。要想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自身就要掌握娴熟的技能操作,而不是单纯完成教学任务,要带领学生转向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实践操作,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技能。

对于专业教师而言,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比较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或自己参加技能大赛,接受大赛的锤炼。这一点我们学校就有好的做法,把专业教师参赛或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作为各项评比的优选条件,这对教师是个促动。几年来的事实证明,这些教师的专业能力明显得到提升。经过多次的校、县、市、省技能大赛的锻炼,学校成长了一批技术精湛的教学骨干和金牌教练,这些榜样充分发挥了他们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各级各类的教学教研沙龙中推广成功教学经验和成果,以老带新,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充实教师的教学资源,合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衡量技能大赛的水平,是岗位任务完成的质量和速度,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速度。例如,近几年工程测量大赛中最终评价成绩和名次,是保证精度的要求下比时间,时间越短者排名靠前,这样评价学生的综合实力。有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这样比,因为在实际职业岗位中没有必要这么精准,速度也没有必要这么快。我认为,大赛比的不只是知识和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比学生的一种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过程的积累。这就促使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必须发生根本转变,通过自身的直接参与、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全面掌握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和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及时、合理地改进教学方法。

另外,各级各类的技能大赛都可以提前察看现场。各学校在建实习室时,也模拟技能大赛的情境,其目的是提升教师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赛前的实践实训指导,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尤其是生动的教学案例、视频、动画等,这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时,需要与学校相关部门、相关人员以及行业企业合作,有利于增强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教师加强与社会行业企业的横向联系,把握行业发展的新动态,进而有利于指导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规划。

近几年的工程测量竞赛项目是团队赛,考核内容全面。特别是全站仪的考核,量大、面广,每个环节之间又是关联的,包括导线测量、导线计算、坐标放样、坐标测量,要求小组成员之间注重团队合作、安全操作、有较好的职业素养。每个考核环节都有具体的考核内容及要求和明确的评分标准,考核内容紧密结合岗位职业活动流程,评分标准符合职业标准规范。技能大赛为教师找到了课程改革的切入点,以技能大赛为载体,以项目任务为驱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做中教、做中学,边做边研究,把每一个教学项目都当作岗位工作任务来要求和训练,这样可以大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促进教师的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纵观近几年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团体参赛、团体项目和校内教师与校外技能培训师的双重指导逐年增多。师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团队之间的合作,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表现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职业领域对职业技术人员团队合作的要求。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离开了团队的合作,岗位任务就难以完成。在合作过程中,能让教师与学生有着更为亲密的接触与交流。不管是参赛方案的制定,还是训练计划的实施,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同心协力,全力以赴。本人连续几年带技能大赛,跟学生接触的机会多了,学生的行为习惯、知识的优势和盲点、性格特征、心理特点等都了如指掌,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便于在训练或赛前有针对性辅导。在平时的专业课教学中,与学生接触不是很多;而技能大赛活动,需要师生之间共同协作,默契配合完成比赛项目。这不仅会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情感升华,实现技能水平的提升,同时亦会促进学生之间合作能力的提升。师生的和谐相处,直接引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良好的研究氛围,进一步促进了师生合作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的过程中,能全面掌握社会、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和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提升了教师的能力,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从而更新了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职业学校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知识、技能,同时还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这其中就包括敬业爱岗、团队协作。这是企业特别关注的。

四、改变教师的育人理念,增强教师的职业情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技能大赛是学生向社会展示自己的才艺和技能的最好平台,他们能展示自己独特、精致、创新的成果,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自己娴熟、高超的技艺在职业岗位上的表现力。这一切都会让教师产生观念上的转变,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生,审视自己的职业价值,从而会给自己重新定位,树立新的学生成才观。

技能大赛让有才华的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对于教师也是提升职业能力,增强职业幸福感的契机。《工程测量》这个比赛项目在室外进行,场外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观摩。在观摩其他代表队的比赛情况和为自己的代表队加油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自己的幸福感。大赛的氛围会调动和激发教师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以新的价值观、人才观审视自己的工作,会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信心。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等职业情感,会因大赛的激励而勃发。技能大赛是一个精细活,要求指导老师知识要全面,技能要扎实,心细、周到、临场应变能力强等。技能大赛结束后的反思总结,更能使教师坚信经过自己精心培养的学生会获得更好发展,从而会振奋精神,更加精益求精地对待自己的职业,并在教学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收获职业的幸福,增强职业情感。

摘要:“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生动反映了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受到关注的程度。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实践中,通过对技能竞赛规则的分析与深入研究,结合专业教学和指导学生参赛的经过,能不断优化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同时,教师从准备到参赛,如何选拔、如何准备,各方面如何配合,心理和意志的磨炼,大赛以后的总结体会,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促进职业技能竞赛良性发展。

体育教学与成才研究 篇9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新课程标准已经对小学语文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应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拓展学生阅读内容,组织学生参加阅读活动。此外,课程标准还对各年级应该阅读的课外书的数量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其目的就是为了丰富小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由此看来,丰富小学生的阅读材料是现阶段完成小学语文阅读任务的重要途径,它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水平。大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例证明:小学语文教师基于语文课本,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拓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和语文知识面、增长见识、完善人格,还能够帮助他们积累大量的语法词汇、丰富语文阅读知识。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开展要以语文课本为中心,向课本四周拓展和延伸,积累大量的课外阅读知识,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秉承最新的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能够自发地进行课外阅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让他们逐渐喜欢读书,并从中获得乐趣。但要强调的是,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外读物时,一定要注意所选书籍的适用性,这样才能保证整体阅读质量的提升。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课外读物的本身特质能够吸引小学生的目光,使他们能够自主完成课外拓展阅读任务。另外,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具有极强的变通性、开放性和适用性。语文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和年龄特点,结合课本内容和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一些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课外阅读材料,例如《安徒生童话》《百科全书》等。从实际角度出发,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

(1)创设阅读情境,营造阅读氛围。创设阅读情景,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述《二泉映月》这一课时,可以充分运用语言艺术,形象化地描述各个文章细节,为学生创设最佳的阅读情景,并在最后用总结性较强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创作目的。要尽可能帮助小学生还原文中所述情景,为学生营造最佳的阅读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切身体会阅读的魅力和精彩。

(2)建立各种学生阅读交流平台。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多组织一些内容丰富、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创建阅读交流平台,让小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与平台和相互沟通交流读书心得的场所,鼓励学生以书会友,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多读书、读好书,并懂得读书的乐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此外,为小学生建立各种阅读交流平台,还将学生从被动者转为主动者,不再强迫自己接受和记忆语文教师灌输的意识和传授的知识,而是将自己变成信息处理的主体,用主动意识控制自身的阅读行为,从根本上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3)立足语文教材,拓展阅读内容。因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分析思路,知识积累量不足,经历不够丰富,所以,他们的理解能力普通不高。这也就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要求教师以语文教材为中心,拓展阅读内容和阅读范围,加深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语文教师还应当协助学生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逐一攻破,指导学生完成拓展阅读训练,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以便学生能够尽快融入课外材料的场景中去,身临其境地体验书中生活,感受人物情感变化,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领悟力和理解力。

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自身能力。以教学课本上的题目为中心,为孩子们推荐相关的阅读书籍。课本上的内容有时有些枯燥,而课外读物上的内容是很生动的,是有血有肉的。比如荀子的《劝学篇》,在课本的开头,荀子说:“学不可以已。”老师讲完后,为了加强对课本的理解,老师建议学生去查查荀子的思想基础。当时去查了,收获很大,因为荀子的思想是“人之初性本恶”,因此他坚持“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能停止。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而社会上有很多不良的诱惑;如果不学习,不提高自己的认识,就不会知道这些诱惑的害处。因此,要不断学习,远离那些不良的诱惑,人们的思想才能高尚,才能在社会上分辨好的和坏的东西,知道什么可以去学,什么不可以去学。那次,老师的扩展教学,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同时,教师在扩展教学过程中,还要对扩展的范围要有一定规定,根据扩展的内容与孩子们经常沟通,防止有些孩子对不健康、低级趣味的阅读内容感兴趣。因为现代媒体、网络信息泛滥,孩子们很容易受到其中一些不健康读物的影响。

中国梦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关系的研究 篇10

2013年3月17日, 在当选国家主席伊始, 习近平同志就发表了重要讲话, 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 并且提出了三个“必须”:必须坚持中国道路, 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国梦, 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习近平同志在此番讲话中明确指出, 中国梦的实现, 其主体, 还是最广大人民群众。

在2013年的五四青年节, 习近平同志在与全国各界优秀青年代表进行座谈时, 着重地强调了当代青年人身上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鼓励青年人勇于承担历史责任, 他指出:青年一代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群体,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2]。

2. 两个百年中国梦, 一语惊醒梦中人

在一百多年前, 在那个风雨飘摇、积贫积弱、已经没落的老大帝国, 一场戊戌变法, 为了民族复兴梦而捐躯的戊戌六君子引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 一腔热血洒在历史的丰碑上, 令人肃然起敬。“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一篇洋洋洒洒的《少年中国说》, 化作一声惊雷, 旨在惊醒国人自强, 那是百年前的仁人志士对民族复兴发自肺腑的强烈呼唤。

一百多年后, 新中国屹立于世界舞台中央, 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新的历史时期, 历史也赋予了我们中华民族新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两个一百年”作为奋斗目标铸就“中国梦”。与此同时时代也赋予了青年人新的历史重任——为了新的中国梦而成长、成才, 为实现强国、振兴, 幸福三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同志的一番话, 不仅指明了当代大学生今后培养的方向, 也深刻地启发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对于如何培养学生成才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一语惊醒梦中人。

3. 中国梦明灯领航, 大学生成才成长

弱国无外交, 这是一个从古至今都不变的道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 强盛的国力才是实现一切目标的基础, 因此, 在中国梦这一伟大战略方针中, 强国梦首当其冲。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繁荣富强, 需要的则是青年一代的成才成长和不懈努力, 勇于拼搏。

3.1 对学生从思想上进行指导和启发

以中国梦为引导思想, 激发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我们可以在平日的政史、哲学等方面的课堂上对其加以渗透, 学校也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 或组织学生学习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初步领悟领会“中国梦”这一伟大战略目标的深刻含义。

3.2 从活动上让学生受到震撼和领悟

鉴于广大在校大学生已经成年人, 早已形成了独立思维体系和健全的人格, 已经不能再重复对待初中高中学生教育时机械枯燥的喊口号和千篇一律苍白的说教模式。在一些特殊的日子, 例如“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例如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731遗址等。

有条件的学校, 还可以组织学生慰问抗战老兵, 他们是记录那段峥嵘岁月的活历史, 他们见证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是如何一步步挺起了自己的脊梁, 见证了这个古老的民族如何从战争中涅槃得到新生, 如何从一片废墟中重新站起来。以此来引起学生心灵的触动, 以所见所闻所感去打动学生, 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忱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和荣辱观, 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3 结合灵活多样的教育宣传模式, 让学生将所感所悟所想抒发出来

以笔者所在的班级为例,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当天, 学校除举行例行默哀和教育活动之外, 组织全体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在各个多媒体教室观看电影《南京南京》, 并以“勿忘国耻, 发愤图强, 实现中国梦”为主题进行征文活动。三日之后将学校甄选出最深刻的几篇征文刊载在校刊和学校网站上。以这种形式巩固之前活动对同学们的教育效果, 让学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勿忘国耻, 发愤图强。

在组织学生观看影片过程中, 通过对影片的观看使同学们以最直观的方式走进那段沉痛的历史创伤, 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从视觉听觉各个感官上受到冲击, 从而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感触。让他们能够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了解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亡国奴生活是何等的凄惨, 让学生深刻理解有国才有家, 能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4. 结语

正如习近平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所指出的:理想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座引航灯塔, 信念的坚定与否直接决定着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 精神上就没有支撑, 所有的梦想都会成为一纸空谈、一盘散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我党带领全国人民从历史的不断考验中摸索出来的, 实现中国梦的一条正确途径, 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3]。

一个人想要在不断努力中树立正确的精神动力而又不至于在不断追逐物欲私利中迷失自我, 就要从功利的低级境界挣脱出来, 努力向自觉为社会服务的高级的道德境界提升自我。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 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加强引导和教育, 同时更要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 从实际行动中以自身言行带动学生的作风和思想尚的双重进步。只有造就了这样一大批综合素质高的合格人才, 我们的伟大中国梦才有了传承者和实践者, 中华民族才可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两个百年的中国梦, 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寄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 也是未来中国梦实现的生力军。以中国梦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 对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教育意义。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2012, 50, (16) :120-125.

[2]王春雪.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12 (3) :121-123.

上一篇:体育与健康价值观下一篇:06岁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