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价值观

2024-06-28

体育与健康价值观(精选十篇)

体育与健康价值观 篇1

一、《纲要》视角下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价值导向

(一)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身体锻炼导向

近年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已悄然跃升到国家意志的高度[2],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文件,加强了政策方法的推广力度,以期提升监测质量和学生水平。这是因为体质健康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质量,还间接关系着社会保障体系乃至国家安全问题。但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显示,虽然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可是学生体质健康的总体水平仍然在持续缓慢下降,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而紧迫[3]。而义务教育阶段是人的行为认知形成和身体快速发育的重要时期,学生的体质健康和认知行为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有效的行为干预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生活方式,还可以促使他们将良好的锻炼习惯带到成年期,从而对个体健康和社会体系产生深远影响[4]。在此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5],促使《纲要》提出“体能小单元”和“准备兼体能”等指导意见,呈现出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特征的身体锻炼取向。

(二)强化学生体育学习成效的技术习得导向

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特性[5]。尽管第八次课程改革赋予了体育教师更多的内容选择权限,体育教学内容形式也呈现出生活化、趣味化、民族化等多样化趋势,但竞技运动项目的动作技术仍是构成当前体育教学内容的主体[6]。动作技术作为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构件,体育课围绕其展开教学符合学科特性和现实需求。同时,体育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体育课学习所获取的技术习得与提升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7]。特别是在当下对课改之初“去技能化”思潮进行批判与反思的背景下,运动技术动作教学的重要性正不断得以正视和重视[8]。为此,《纲要》提出了“技术小单元”、“少讲需多练”和“复习成环形”等指导要素,呈现出以强化学生体育学习成效为特征的技术习得取向。

(三)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形成的能力运用导向

运动技能是制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与理念实现的关键。这是因为运动技能的形成不仅是学生习得巩固、体能提升和习惯养成的重要过程,还是学生技能学习的目标主体和学习成效的高级形式[9]。特别在当今课外体育与课堂教学整合不足的现实背景下,课堂教学几乎承载了课程运动技能愿景的全部诉求。所以,关注运动技能形成对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运动技能作为人脑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内精确支配肌肉收缩的后天能力,它有赖于人们对人体的深刻认识和机能的自觉运用[10]。这说明运动技能的形成既离不开动作技术的学习和认知,也离不开动作技术的运用和内化。所以,要想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就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时学生对动作技术的体验运用。从而,《纲要》提出了“运用小单元”、“教材三个一”等指导内容,呈现出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形成的能力运用取向。

二、《纲要》视角指导下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建构由知识传递转向反馈指导

知识传授活动是学生获取优质学习资源的重要平台。然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将学生需要掌握的所有知识都通过学生直接习得的方式进行传授,故此教师常常通过简洁高效的讲授方式传授知识[11]。随着讲授知识点的增多,教师开始不断干扰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反复进行灌输教学。这不但使课堂教学失去了精讲多练的特征和本质,还偏离了体育学科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学科特性和相应的发展导向。为此教师应将单纯的知识传递控制在合理的区限内(即“少讲”),转而针对学生的学练过程进行更多的合理反馈。这是因为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优质学习资源的渠道和平台很多,单从知识获取的角度来讲教师对于学生体育学习的作用正不断削弱。但目前学生还无法通过课堂教学之外的其他渠道,高效获得针对自身学习过程的及时反馈和优质指导,而这恰恰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优势所在[12]。强化学练反馈既是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的必然需求,也是现代教育技术革新的必然结果。

1. 关注正反馈,巩固学生体育学习成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对学生的学练不足进行积极的反馈指导,还要对学生看似正确的学练活动给予适当评价反馈。这是因为学生在练习之初的动作尚未定型,即便正确的动作也具有偶然性和一过性。为此教师必须给予学生适当的反馈以强化学生的条件反射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定型。

2. 重视负反馈,改进学生体育学习不足。

要想从根本上减少不必要的修正性反馈,就要给予学生最合理的教学。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位置,还要简化要点和突出重点进行简洁明了的讲解和示范,这有利于学生的注意保持和信息提取,以形成高质量的动作认知。而对于学生仍然存在的认知不足和可能的习练不足,教师应该通过知识问答和学练观察及时捕捉问题,并进行积极反馈。否则学生按照错误认知和动作练习越久,后继改进的难度就越大。

3. 适时复习反馈,强化学生体育学习保持。

学生的知识遗忘和技能消退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师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复习,有利于巩固学生已获取的知识和技能。为此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预设教学内容“练习、纠错、再练习、小结”的小复习环,还可以在单元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安排“技术、体能、运用”的大复习环,乃至在学期和学年教学中统筹安排重点内容的螺旋复习环。也即大环套小环、螺旋上升式的复习反馈形式。

(二)教学模式由铺垫解析转向体验运用

教师依据教学任务、对象和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单元和课时教学的科学解析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一定的前提下,教师常常将创设更多的教学解析方法和学习铺垫手段作为教学创新的突破口。这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常因为解析铺垫过度致使课堂教学的环节增加和效率低下,甚至使教学内容脱离固有的形式特征和技术特性而变得面目全非[13]。客观现实表明,教学内容的解析铺垫是有限度的据实行为,教师投入过多精力不但得不偿失还将事与愿违。而体验运用不仅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必由之路,还是教师解析铺垫的上位目标。基于学生体验运用的教学模式是落实体育课程理念,实现教师教学愿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有效平台[14]。为此落实“教材三个一”即“有单一身体练习和以此为核心的组合练习、游戏比赛”,将教学模式由侧重教师对内容的解析铺垫转向学生对内容的体验运用是《纲要》对当下体育教学价值导向的现实之选。

1. 优化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动作学习体验。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练体验是其建立条件反射形成运动技能的基本元素。因练习环境、密度强度、即时效果等条件制约,学生在学练过程中常会因学习体验不足而难于掌握教学内容,这往往就是课堂教学的难点所在。为此教师应该精确预判目标统领下的教学难点,进行教学方法手段的预设。同时,对于教学中部分学生存在的体验不足问题,教师要做出针对性的及时辅导。

2. 倡导游戏比赛,提升学生的技术习练体验。

愉悦身心和满足挑战是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活动的基本愿景和应得收获,而游戏和比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坚持运动参与行为。在以教学内容为核心的游戏活动中,教师通过合理巧妙的游戏活动和小型比赛不仅可以消解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还可以为不同层面学生的技能运用提供宽松的平台。在恰当的游戏和比赛活动中,学生能够更主动和从容地运用所学的技术内容,显著提升技术习练的体验深化和技能内化。

3. 运用组合练习,深化学生的技能运用体验。

首先,组合练习提升了课堂教学载量。教师可根据现实需要,合理利用原有的教学组织、休整和轮转间隙进行技能复习和体能强化,这有利于体育技能的巩固和专项素养提升。其次,组合练习促进了体育技能形成。当下体育技能学习多以重点动作的分解教学进行,教学形式常脱离技术技能形态。利用既有教学间隙和适量教学时间围绕新授内容组合与复习内容结合进行组合练习,既有利于还原教材本色,还有利于内容掌握。另外,通过合作形式的组合练习让学生在接近动作运用的练习环境中进行尝试性的知识技能运用,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分化和细化,快速推进学生学练水平的提升。

(三)教学量度由练习密度转向学练密次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一般是指学生个体在体育课上参加身体练习的时间占该课时间的百分比[15]。练习密度不仅关系着学生体育课的运动量,还直接关系着学生体育学习的效能,适宜的练习密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也常出现练习密度看似合理但教学效能低下的情况。很多教师通过增加体育课准备活动、放松活动等基础活动时间,采用集体练习方式大幅度拉升体育课练习密度。但真正与教学目标相关,用在教学内容练习上的时间却很少。另外,还有教师将原本完整紧凑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必要的动作拆分和环节设置,通过对“慢动作”的练习来拉长教学内容的练习时间,从而提升学习内容练习时间在练习总时间中的占比,这同样是不可取的。为此,将体育课堂教学量度由传统的练习密度转向学练密次,增加学生个体在体育课上直接参与教学内容练习的时间和次数,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技能掌握和体能发展。

1. 优化教学组织,增加学生的教学内容学练时间。

体育教学组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顺畅、有序和高效进行[16]。通过优化教学组织增加教学内容的学练时间是创设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进行简单规范和巧妙高效的教学组织和调动。首先,场地器材的使用和布置要合理。尽量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非教学目标统领下的器材布置和取还,否则将造成教学时间浪费。其次,学生组织队形要尽量简明。严密控制不必要的队伍调动和反复的集中分散,以免干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影响学习体验。

2. 着眼教学效能,增多学生的教学内容学练次数。

课堂教学是在课程目标统辖下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有组织行为。基于体育学科特性和教学发展导向,增多教学内容的学练次数是提升教学效能的有力保障。教师应努力实现“基本部分练习密度大于20%,全课练习密度大于50%”的基本要求。首先,教师应将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控制在必要的时间内,将更多时间用于内容教学。在准备活动时间不可压缩的情况下,还可以尝试将准备活动与教学内容铺垫相结合来优化活动效能。其次,教师对教学内容不应做不必要的动作拆分和环节设置,避免教学过细过繁的不良倾向。可从水平、学年、单元的目标层递视角,基于学生应知应会和现实情况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以谋求更加科学、合理和适切的教学。

体育与健康价值观 篇2

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以致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体育锻炼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身体形态和机能处于一生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同时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黄金期”,其智能、性格等各种心理因素均发生一系列质的飞跃,并将对其今后的大半生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个阶段更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舆论尤其是家庭往往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多数学校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够,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产生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的独生子女群体日益扩大,家长不全面的教育方式也会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应有的锻炼。

健康第一”不仅是指要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往人们对健康认识是,不生病就是健康,现在健康的含义已扩展到从生理、心理、社会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体育课程价值的重要内容,把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作为体育学习领域目标的重要内容。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担负着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然而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新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精神、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必须具备敏捷的思维、果敢的品质和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唯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在这场竞争中,体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体育教学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1.能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不如他人、可能学不会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2.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的智力发展。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3.体育运动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体育运动项目一般都具有一定难度、紧张度和竞争性,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作风,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体育运动使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完善自我。在体育锻炼和竞赛中,特别是在参加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时,学生能在身体完成各种复杂动作的过程中,在与同伴的默契配合中,在与对手的斗智斗勇中,在取得胜利的喜悦中,获得自我满足,提高自信心,不断自我完善。

5.体育运有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他们预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使受挫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6.体育运动有益于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体育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与他人发生交往和联系,其显著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性,尤其中学生处于心理尚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结合体育运动特点,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运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7.合理的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会不断得到乐趣。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学校体育可以利用不同强度的运动项目来消除心理疾病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

体育教学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又能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学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大力度,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体育与健康价值观 篇3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体育与健康课;实践应用

作为师生互动性最强的体育教学,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育,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合作意识、组织能力及责任感等,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使学生拥有了健全的人格。体育教学中的体验式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在其他课程中无法完全提高的心理素质。所以,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一、体验式教学的国内外现状

1.国内体验式教学现状

我国的体验式教学有很深远的历史,在孔子时期,他就以“述而不作”为原则,要求学生自主讨论学习,自己探寻问题答案。之后,我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在探寻和发展着体验式教育。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也同样主张审美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教学中,各个层次和学科的教学都在提倡和应用体验式教学,“在实践中体验”“情景教学法”等理论的提出,更是丰富了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内容。

2.国外体验式教学现状

西方的体验式教学起源于古希腊,其内涵是“经验”到“体验”的转变。西方的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人格的发展。他们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取知识,提升价值;鼓励教师通过与学生对话,参与教学课程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并且,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体验式教学愈发得到重视。

二、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及特征

1.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体验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有教育学及体育学两大基础。在体验式教学中,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仅是授课与听课的关系,而是平等地进行交往与交流,双方合作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学生也有着充分的自由来发挥自我,在这样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有所收获并得到了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的知识,而是使学生得到均衡的发展和健康的生活,所以,体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但能让学生掌握一种技能,也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思考,在生活中有所应用。

2.体验式教学的特征

体验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立足于自身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体验。学生要亲身体验和经历,主动观察和体会,获得具有个体化差异的情感体验。体验式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参与,这种参与不是一时的,而是要全程参与,只有积极参与全过程,才能体验课程的发展和自我的进步。体验式教学是一个“求异”的过程,所有的参与者都应该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三、体验式教学的应用

1.教师营造氛围

拥有兴趣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体育教学同样如此。体育教师创造一个合适的愉快的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愉快的学习氛围和学生高积极性的参与,保证了体验式教学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而进行,也保证了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和感知。

2.增加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体验式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增加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促使他们进行团队合作,使自身的社会性特征得以发展。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体育技能的练习和展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进步。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全一册的《武术》这一章中“短棍”的内容时,教师可在讲授完短棍的基本操练技能和基本动作之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作自由编排,再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表演展示。如此,既增加了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并且使教学内容也得到了巩固。

3.教师参与体验

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同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师参与体验之中,可以使教师从指导者转变为参与者,师生之间的距离也相应缩小,学生可以更加轻松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想,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全一册的《球类》这一章中“篮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观看专业篮球运动员的比赛录像,在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分成队伍来进行模拟比赛,当然,教师也是比赛中的一员。教师通过亲身示范,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学从口授转变成了手把手教学,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到体验之中,并有所收获。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它既适应了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也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综合素质,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交流、合作、操作及实践能力,兼顾学生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共同发展。总之,体验式教学将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实用人才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建红.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4(09):118.

[2]李显艳.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11):158.

[3]秦玥.论初中体育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25).

体育与健康价值观 篇4

显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大学教育中的突出矛盾。为此,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 各级各类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3]同时, 许多学者提出了许多防范和处理的方式, 但笔者认为, 体育运动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尽管体育运动为什么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基本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但有关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可以缓解或消除心理疾病的研究已成为现在乃至以后国际运动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领域中的重点研究课题。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江苏省10所普通高校2008级新生400名, 其中文科学生200名, 理科学生200名。

(二) 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

通过SCL—90量表和常用体育锻炼方法调查表对400名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和平时常采用的体育锻炼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2. 实验法。

将通过SCL—90量表筛选出的三组共60名分别表现有抑郁、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心理问题的新生, 随机平均安排在篮球、排球、足球、太极拳、健美操5个锻炼小组中, 每周锻炼1h, 共锻炼6周。实验前, 采用问卷调查了60人的适应力、耐受力、控制力、注意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和康复力六项自测指标作为评估标准。6周后再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实验结果

通过SCL—90量表对40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发现其中有20.36%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依次为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强迫、偏执等。对60名有明显抑郁、焦虑和人际敏感症状的大学生在实验前、后都进行了适应力、耐受力、控制力、注意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和康复力六项指标的自评测试 (见表1) 。

注:六项指标总评在480分以上者心理健康水平为好;360~479分为一般, 360分以下为差。

实验中, 被平均分配到各锻炼小组中的三组实验对象, 在实验后与其症状相关的因子分也发生了各种变化 (见表2) 。

(二) 分析

从表1中可知,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节作用明显。因为体育运动的疗法方便易行, 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 也不需花费过多的财力、物力, 便于自我调控。其实际是一种由表及里的通过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状况来影响其心理状况的方式。此方式对那些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心理有问题或患心理疾病, 更不愿意去心理治疗机构咨询或治疗的大学生更为有效。因为体育运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在运动中可以打破年龄、性别、身份、年级以及地域的界限, 相互合作, 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 从而克服孤僻, 忘却烦恼和痛苦,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 协调人际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 抑郁组的学生在各锻炼小组中实验前、后的数据均呈显著性差异 (P<0.05) , 这说明各种锻炼形式均能显著改善抑郁症状;焦虑组的学生只在排球和太极拳锻炼小组中呈显著差异, 说明只有排球和太极拳对焦虑具有改善作用;人际关系敏感组的学生在篮球、排球、足球锻炼小组中呈显著性差异。显然体育运动具有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注:实验班训练前后比较, *表示P<0.05。

1. 能产生的最优化的心理状态。

学生在适当的体育活动中, 会产生最优化的运动愉快感。这种运动愉快感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是很大的, 体育运动具有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不愉快情绪的作用, 人通过体育运动, 爆发出来的不仅仅是能量, 同时更重要的是释放了积压的不愉快情绪。体育运动伴随着血流量和吸氧的增加,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效果, 可以控制抑郁, 因为抑郁通常与低肾上腺素分泌量有关, 运动增加肾上腺素分泌量。

2. 能缓解紧张的情绪。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的指标。许多研究发现, 参加愉快的、非竞争性的或有节奏的体育运动会产生显著的短期情绪效应, 从而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如, Melnman等人 (1993) 对运动后的受试者立即进行了测量, 发现他们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 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4]。Hayden等人 (1984) 有关有氧锻炼与焦虑和抑郁关系的研究发现, 长期有规律的锻炼者比不锻炼者在较长时间内很少焦虑和抑郁[5];Berger (1993) 认为, 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 (最大心率的60%~75%) , 每次锻炼时间20~60min, 有助于情绪的改善[6]。

在高度竞争的社会, 人们经常会产生压抑, 紧张等情绪反应, 体育运动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情绪, 使人们从烦恼中摆脱出来。大学生常常会因为繁多的考试、相互之间的竞争和对未来就业的担忧而产生焦虑的情绪。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可以调节紧张情绪, 缓解心理上的紧张压力, 降低学生的焦虑状态、学生的心理紊乱等水平;能有效的改善大学生的抑郁情况, 减轻抑郁程度;减轻强迫症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身体活动的参与者能够体验到运动愉快感, 即个体运动后会产生满足、愉悦、舒畅。心理学家们认为, 身体活动是使神经中枢系统得到适当的激活并得到愉快水平的重要途径, 适度负荷的体育运动能促使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 它能使人们在进行运动后直接感受到舒适愉快的心情。因此, 参加体育运动, 尤其是参加自己喜爱或擅长的体育活动, 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 振奋精神, 陶冶情操, 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3. 能增强自我控制感。

学生通过体育运动, 控制感和自我控制得到了发展, 他们在体育运动中可更多体验到成功感和竞赛感, 也能从运动中体验到压抑感的释放, 有满足感, 会使锻炼者更加自觉地投入到运动中, 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具有直接的心理效益。

4. 有助于形成独立的个性。

体育运动有助于个性的形成, 因为体育运动一方面是以对抗和竞赛为内容便于磨炼人顽强、坚韧、自信、勇敢和机智等品质;另一方面体育运动有以进步和友谊为内容, 便于培养人的坦诚、宽容、谅解和互爱等品质, 以及使人在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观方面得到加强和提高。

5. 有助于培养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本质上讲就是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净化自我和提高自我的过程, 从而在某一种体育运动的磨砺和体育精神的陶冶中, 渐渐的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定向, 以完成人格的升华。几乎任何体育运动都要求具有勇敢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同时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运动, 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好坏、魅力的大小, 都会表现出来, 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它培养人的勇猛顽强, 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胜败和体育运动永远相伴, 体育运动鼓励人渴望和追求胜利, 也培养人勇于接受失败, 后者对一个人的成长更有意义。在胜利和成功时保持进取精神并不难, 但在失败时保持进取精神就很难了。

6. 能改善人际关系。

体育运动有利于情感交流和解除自我幽闭, 更容易与他人之间形成友朋关系, 大学生可以借助运动锻炼的方式来认识、调整和改造心理品质与行为方式。通过运动锻炼, 身体素质的提高与锻炼的内在动机是分不开的, 运动锻炼的水平与精神健康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

参考文献

[1]陈敏敏.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农业保护[J].中国农村经济, 2000, (5) :29-32.

[2]佘丹丹, 宋少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成因分析[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 1999-06-13.

[4]Melnman A D, Berger B G.Self-Concept and Mood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Aerobic Dance[J].AuJPsyeh, 1993, (45) :134-140.

[5]Hayden R M, Allen G J.Relation between Aerobic Exercise, Anxiety, and Depression:Convergent Validation by Knowledgeable In formants[J].J Sports Med, 1984, (24) :69-74.

体育与健康教案 篇5

我们都是好朋友主题活动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对好朋友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指南》指出:要开展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如走、跑、跳等,鼓励幼儿坚持不怕累。通过本次游戏活动能锻炼孩子的奔跑能力和持续性。

本活动通过热身、介绍新的游戏玩法,并鼓励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积极参与奔跑游戏,并能在游戏中帮助好朋友不被抓住,培养朋友间的合作意识。

活动目标:

1.发展追逐能力,并能在规定的范围内四散跑。

2.乐意帮助别人,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3.体验奔跑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在生活中有过帮助朋友的行为、经历。玩过奔跑游戏

物质材料准备:场地、音乐、音乐播放器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来做运动吧。

(幼儿模仿教师的动作,师幼一起做运动,活动身体的各部位。)

二、介绍玩法,了解游戏活动规则

教师介绍游戏玩法:

1.教师指定出幼儿跑得范围。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帮助朋友。你们想不想玩?待会请宝宝们在蓝颜色的地方跑,不能跑出蓝颜色的地方。

2.教师讲解具体的游戏规则。

师:待会老师会请一名宝宝来当追的人,其他宝宝当被追的人。游戏开始

后,被追的宝宝分散跑,一定要再蓝颜色的地方跑。追得宝宝就开始追。当追

的宝宝要追到的时候,跑的宝宝就马上和别的小朋友手拉手,站在原地不动,这时追得宝宝就不能再追了。当追得宝宝走后,小手就可以松开了,然后继续跑。如果在追的过程中就抓到了,就站到场外。当追到三四个幼儿之后,教师更换追逐者,游戏重新开始。

(重复游戏多次。)

三、幼儿游戏,教师参与指导游戏

1.幼儿游戏

师:现在老师要请一个宝宝来当追的人。

请个人幼儿当追的人,再次进行游戏,抓到三四个时更换追逐者,重新开始游戏。进行两到三轮游戏。

2.教师小结

师:今天宝宝们都很棒,都能在关键时刻帮助朋友,不让坏蛋把自己的好朋友抓走,表扬一下自己。

四、结束部分,放松运动结束离场

师:宝宝们,我们都玩累了,现在我们听着音乐一起来放松一下吧。(离场)

幼儿健康体育教案

幼儿园中班体育活动教案快乐的木头人活动目标:

1.能在游戏中控制自己的身体,在规定时间内努力做到一动也不动。

2.能根据指令变换模仿动作,体验体育活动的快乐。活动准备:

1.自制“摩棍”一根,口哨一只。

2.地面上画好写有数1-10的方格。

活动过程:

1、玩民间游戏“我们都是木头人”。

幼儿集体念儿歌,扮演木头人,“山山山,山上有个木头人,木头人,不准说话不准动”。要求幼儿念完儿歌后做一个造型动作,在规定时间内不准动。

2、师幼共同玩游戏“魔法师”。

(1)教师手持“魔棍”,口念“变变变,变变变,变成长鼻子大象”,幼儿扮的“木头人”马上“变成大象”,模仿大象行走。“魔法师”巡视,变得不像的用“魔棍”一指,这个幼儿便停止动作,还原成“木头人”。游戏中“魔法师”不断发出“变成小马”“变成小兔”等指

令,“木头人”按指令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听到“魔法师”吹口哨,“木头人”就要停止动作。

(2)“魔法师”组织“木头人”玩跳数字游戏。引导“木头人”按照1-10的顺序跳。如跳错,“魔法师”就把他“定”在原地不动。

(3)“木头人”跳舞。播放节奏明快的音乐,“木头人”随音乐起舞,“魔法师挥动魔棍”,音乐停止,木头人摆好造型不动。

小学体育与健康 篇6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发展;身体健康

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环境逐渐恶化,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所面临的状况更加恶劣。正因为此种情况的存在,人们对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引起了高度关注。而让学生获得身体健康最重要的一条途径便是让其参与到体育运动中,通过体育运动的参与获得身体素质的提升。因此,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展对于学生的身体发育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展并不尽如人意,在课程开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予以有效解决,才能让该课程获得良好的、有序的发展,才能让学生的身体得到健康的成长和发育。

一、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模式较为传统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运用“讲述”的方式进行教学,或者教师进行形式演练,让学生进行模仿学习,而给学生实践的时间较少,这样就会让学生难以真正掌握体育活动的精髓,也难以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中的乐趣和其所带来的愉悦感受。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对学生自由的限制,不符合当前的教学思想,严重情况下还会对教学活动产生一定的阻碍影响。

2.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小学生本身具有活泼的天性,应当成为体育活动的“忠实”爱好者。但是当前繁重的课业压力,单一的体育活动开展形式,都让学生对体育课程失去了一定的兴趣。很多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更多地延续其他文化课的内容,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并不高,这就让学生丧失了很多提高身体素质的机会,让体育课堂的设置形同虚设,让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下降。

3.教学内容单调

教师在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时,更多的是依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教师开展教学内容的方式也都是比较严肃的,这让学生无法感觉到体育带给他们的快乐,其内容的学习,加上考核的要求反而让学生感到其是一种负担,单调的教学步伐让很多学生产生了厌倦情绪,对于体育活动的开展兴趣不高。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让其更加符合小学生的特点,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二、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的策略

1.改变教学思想,发挥学生主动性

此门课程的开展需要教师运用较为先进的课程理念进行教学,传统的“填鸭式”“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应当被人们所摒弃与剔除,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进行自由学习,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比如,教师在跑跳运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一些球类运动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不需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约束,而是让学生尽情地跑跳,仅仅需要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进行纠正即可。教师在此运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开手,给学生尽量多的自由,越是自由的教学活动,越能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2.开展多种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对体育的积极参与

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开发新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成为活动的“积极分子”,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比如,教师在开展跳跃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扮演小兔子和大灰狼,一边蹦蹦跳跳一边玩大灰狼捉小白兔的游戏。这样学生将会感觉到游戏的应用非常有趣,在游戏活动中学习了体育活动内容。教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小学生求知欲强烈、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并且还能将知识内容融入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同时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创新体育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内容的创新能够让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内容感到新奇,让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内容创新的时候,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此为出发点对内容进行改进,从而让学生从全新的教学内容中获得益处,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比如,教师在进行前翻滚起立教学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随意“翻滚”,感受“滚来滚去”的快乐,然后再让学生学习前滚翻,这样学生可以在“翻滚”的基础上尽快掌握学习的技巧。教师在进行内容改进的时候,还可以结合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体育与健康教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和参与兴趣,带给学生欢愉的学习氛围。

体育活动是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活动方式之一,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和爱好对学生的成长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让体育活动陪伴学生一生,伴随学生成长,让体育活动成为学生一生的好朋友与好伙伴。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体育精神在学生身上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陈秀云.新课改下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策略探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1):70-71.

[2]薛暾.浅谈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5):154.

[3]袁凌丽.对通钢第二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现状分析[J].现代交际,2014(9):132.

[4]谷世春.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J].当代体育科技,2014(13):57-59.

体育与健康价值观 篇7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延边大学跆拳道社团2013级30名男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网查找跆拳道品势和休闲体育的相关文献,为本文撰写提供理论参考。

1.2.2 实验法

对延边大学跆拳道社团2013级30名男生进行跆拳道品势练习,实验前确保30名大学生过去都没有进行过跆拳道训练,利用30名大学生休闲时间进行跆拳道品势学习和练习,经过3个月的练习后,测量30名大学生相关生理和心理变化数据。

1.2.3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主要为心理测验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引用1984年王征宇译稿的症状自评量表,共100道题分成四个部分,每个25题代表一个维度,测试过程中不会告知学生是关于心理测验,实验前后问卷测试的题顺序会随机打乱,问卷采取实地时发,即使收回的原则,避免问卷丢失和不准确,问卷发放30份收回30份,问卷有效率100%。

1.2.4 数理统计法

对收回的测量数据和问卷数据,运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

2 跆拳道品势定义

品势是根据基本动作把防御和攻击作成套路来训练的练习体系。品势是假设真实格斗,当对方攻击时反击的技法。即先定好对方的攻击,利用适当的技术练习的一种训练体系。品势按修炼者的实力与级别来分配,一种品势可由20~30个技术动作组成,品势的名称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品指的是“模样”,势指的是“气势”。从上述名称不难看出品势不只是外型技术动作,更要表示其动作的内在气势。

3 结果与分析

3.1 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来源于舞蹈学名词,是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韧带、肌肉、肌腱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测试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测量,分别测量大学生的纵劈叉、两手背勾和仰卧背起三个方面的数据,以此来判断跆拳道品势作为大学生休闲体育对大学生柔韧性的影响。

跆拳道品势中,对于柔韧性差的人,不仅影响对动作的掌握,还会限制动作的协调和力量发挥,因此在跆拳道品势练习的过程中,无形间就要求练习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柔韧性。跆拳道品势中有许多动作能够锻炼学生柔韧性,比如正踢腿、后踢腿、侧踢腿等动作练习对学生的柔韧性都有提高。测试学生的柔韧指标可见表1,经过跆拳道品势的训练后,学生的纵劈叉、两手背勾、仰卧背起3项指标上都有明显变化,这说明跆拳道品势作为大学生休闲体育项目,能够有效地发展大学生身体相关部位的柔韧性,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柔韧素质。由此可以证明跆拳道运动对于大学生的柔韧素质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3.2 灵敏素质

灵敏又称灵活性,灵敏是指能够正确、迅速、合理和灵活地完成生疏、新的动作的能力,即在变化条件下迅速掌握动作的能力。测试大学生的主要方法是使用灵敏素质自动测试软件,该测试软件的测试原理是,被测试者根据屏幕提示点击不同按钮,计算正确率,正确率越高得分越高,满分为100分。

跆拳道品势是根据基本动作把防御和攻击作成套路来训练的练习体系,跆拳道品势演练充分考虑了及时判断对手的攻击方向,快速做出防守或躲闪行为并由此形成反击动作,因此进行跆拳道品势练习的时候会提高练习者的灵敏性。经过测量,经过一段时间的跆拳道品势练习后,大学生的灵敏性得到提高(见表2)。因此,跆拳道品势作为大学生休闲体育项目对提高大学生的灵敏素质有着积极作用。

3.3 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根据肌肉的收缩的特点,力量数值可以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按照衡量肌肉力量大小可以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本文以相对力量为测试标准,采用握力体重指数作为测试结果。握力体重指数是反应肌肉总体力量一个很好的标准。握力体重指数=握力(公斤)/体重×100。

测试结果证明(见表3),经过3个月的跆拳道品势练习,大学生平均握力体重指数得到提高,可以看出,跆拳道品势作为大学生休闲体育运动,对提高大学生力量素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3.4 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主要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两种。有氧耐力是指长时间进行有氧功能的工作能力,无氧耐力是指在缺氧的状态下,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工作能力。本文以肺活量体重指数作为评判耐力素质的参考标准,肺活量体重指数主要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肺活量与体重的比值,来反应学生的耐力素质。其计算公式是:肺活量(ml)/体重(kg)

测验结果证明(见表4),经过3个月的跆拳道品势练习,大学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得到提升,肺活量指数提升对说明机体摄氧能力提升,人体内部氧供应充足,人体供氧提升就代表耐力素质的提高。因此,可以得出,将跆拳道品势作为大学生休闲体育项目,对提高大学生耐力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4 结语

跆拳道品势作为大学生休闲体育项目对大学生的生理健康具有一定的价值,学生通过跆拳道品势练习,身体柔韧性、灵敏素质、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都得到了提高。

5 建议

在大学教育中,大学要重视校园跆拳道文化的建设,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休闲体育项目选择,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跆拳道品势练习中来,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人文素养。

大学要组建跆拳道社团,使学生积极参与跆拳道运动,以改变学生的观念和思想,丰富大学生的休闲时光的内容,通过校园广播和校园网站积极宣传跆拳道品势作为休闲体育的价值,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必要性。

各大学加强学校跆拳道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的跆拳道休闲体育人才,充分调动本校现有跆拳道教师的积极性,以满足大学生对跆拳道品势作为休闲体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鹤.全图解跆拳道品势初级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王东,李颖,孙波.大学跆拳道[M].大连:大连海事学院出版社,2013.

[3]邓越.跆拳道品势文化解析[J].民族传统体育,2012(32):77-79.

[4]刘辉.论高校开展休闲体育的必要性[J].科技信息,2012(6):32.

体育与健康价值观 篇8

大学生活做为高校生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个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阶段, 是掌握和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塑造个人品格的重要时期[1]。此时的高校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 如能在此阶段掌握科学体育运动锻炼和保持健康的正确方法, 获得良好的体质体能基础, 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并形成良好的运动锻炼行为习惯, 则不仅能对其大学时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坚强的身体支柱, 而且也有利于其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继续进行体育运动获得较高的保健水平[2]。

1. 健康促进策略的定义

健康促进策略被定义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 该教育活动以教育规律和原理为依据, 将体育教育、健康教育中内含的若干要素进行合理而科学的组织和转化, 使其具体化为类型各异的体育教育活动, 其目的为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的健康知识、树立健康信念、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提高身心发展水平。

2.高校体育教育中健康促进策略的应用价值

2.1 将健康促进策略应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中, 可以促使高校体育执教者树立起科学、正确、全面的教育目标, 将帮助高校生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做为体育教育目标之根本所在, 并促使教师主动自觉地将上述目标落实贯彻于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 致力于对教育对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对其健康习惯的塑造。

2.2 将健康促进策略应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中, 有利于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执教者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促使教师将高校生明确定位为体育教育的主体, 帮助高校学生获得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意识, 激发其自觉性和积极性, 为高校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积淀知识、信念以及行为基础。

3. 健康促进策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得以有效应用的保障措施

3.1 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并重在落实, 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提高实施力度。为了保障健康促进策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得以有效的实施和应用, 国家应制定完善一系列相关的法规与制度, 对高校管理层、高校体育执教者、高校学生的体育行为予以监督和规范, 以便保证体育教育的落实和人才培育的质量。在法规与制度的执行过程中, 应有相应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的介入, 当发现执行力度不足时, 甚至可以采取强制性措施来进行干预。举例来说, 国家体育教育的标准条例中明确规定, 学校应“保证学生每天获得1 小时的锻炼时间”, 如果这条规定未能获得切实的落实, 就有必要由法律手段来强制执行, 否则这一规定的贯彻落实难以获得根本保证。此外, 高校体育教育执教者在激发和引导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满足大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学习需求的同时, 还要注重引导高校生自觉地接受各种纪律和制度对自身行为的约束, 将自已塑造成一个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3.2 将体质体能的健康要求纳入我国国家就业准入标准。当前, 我国制定颁布的《国家职业标准》是我国择业就业的评价指导性标准, 其中对劳动者的职业道德, 岗位所需基本知识和技能水平, 岗位相关知识水平等均做了较为具体的要求, 但对劳动者体质体能方面的要求则多未涉及。

3.3 各级相关部门应着力加强相关的行政干预, 以政府行为做为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保障。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发展和体育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需要各级相关部门的行政干预, 以加强执行力度。有必要成立高校体育卫生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其成员由教育、体育以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 为了理顺高校体育卫生管理工作的关系, 甚至可以考虑配备专职的管理干部组织相关工作的落实。

3.4 对常规项目的体育活动进行易化, 引导更多的人投入体育健康运动。将常规体育活动向简单易行的方向易化, 引进时尚化、新颖化的健身运动路径, 拓展体育运动的各类设施、器械和内容, 采取多种措施提供支持和保障, 为高校生们营造出一个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良好环境, 引导更多的人投入体育健康运动。选择适合进行易化处理的运动项目, 如排球运动、篮球运动等项目, 通过对其实施的易化处置, 降低了上述运动项目对参赛人数、场地、难度等的标准, 使其与高校生的生活更为贴近进而提高其接受度和实施力度。

3.5 引入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及效果评价机制。要实现对高校生健康促进活动的有效管理, 达到高校生体育教育既定目标, 有必要研究探索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及效果评价机制, 提高对高校生体育计划实施过程的监控和评价, 以便实现对高校学生体育健身运动的科学化管理, 促进健康促进策略的实施进程。

结语

健康促进策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具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 因而高校管理层必须充分发挥各种类媒体和宣传途径的宣传优势, 广泛传播健康促进知识, 加强健康环境的构建工作, 丰富高校生的保健知识, 强化教育对象的健康意识, 深入地实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实践活动, 帮助高校生主动自觉地采取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摘要:本文陈述了健康促进策略的定义, 分析了高校体育教育中健康促进策略的应用价值, 并提出了保障健康促进策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有效实施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健康促进,价值,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永智, 倪仲贤.普通高校体育保健生体质健康促进方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科技信息, 2013, (36) :189-195.

体育与健康综述 篇9

1、运动健身原则

1.1、自觉积极性原则

没有自觉性和积极性就不可能长期坚持, 也就不能获得体质增强的效果。所以, 身体锻炼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从实践来看, 人们必须克服自身的惰性, 强迫自己去“吃苦”, 通过锻炼使体质增强, 提高健康水平。

1.2、因人制宜的原则

身体锻炼应根据自己的情况, 诸如年龄、性别、职业、健康状况、体质情况、生活条件等不同情况, 合理地选择、确定锻炼的内容、方法、运动负荷和强度等。

1.3、循序渐进的原则

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 是一个缓慢的、由量到质的过程。身体锻炼必须按人体自然发展规律和超量恢复原理, 去逐渐适应较高的要求, 逐步达到增强体制的目的。

1.4、全面性原则

全面进行身体锻炼是指锻炼必须追求身、心的和谐发展, 身、心的全面发展, 要从适应环境, 抵抗疾病的能力;改善身体形态, 提高机能的功率;陶冶情操愉悦精神, 丰富文化生活, 培养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作风着眼。

1.5、适量运动负荷的原则

运动负荷是指进行身体活动时人体所能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过小, 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运动负荷过大, 则会损坏身体健康。决定运动负荷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量”和“强度”。

2、发展力量素质的手段

一是发展绝对力量克服阻力的形式是最重要的方法, 采用负荷大, 重复次数少的练习手段最有利于力量的增长。二是发展速度力量的主要方法是采用中等负荷, 尽量多次快速度重复完成动作。三是发展爆发力量发展爆发力量的方法一般采用轻重量, 快速度进行重复练习, 重复的次数越多, 对提高爆发力的效果越好。实施发展力量耐力一般采用本人负荷的40%-50%的强度进行练习。这种练习主要是以消耗能量, 减少脂肪和发展肌肉耐久为主, 不大会增长肌肉的力量和肌肉的体积。四是练习力量应注意的事项。练习前要做好准备活动, 练习过程中, 注意力要集中;练习要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重量上, 由轻到重, 速度上, 由慢到快, 次数上, 由少到多;练习时间用隔日练习为好, 通过练习, 逐步找出自己的练习时间;每次练习结束要做放松整理活动。五是耐力素质。力素质是指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视为人体在较长时间活动中抗疲劳的能力, 发展肌肉耐力素质主要考虑以发展一般肌肉耐力和心血管系统有氧耐力为主。

3、身体锻炼方法

自然力主要指空气、日光和水。利用自然力锻炼身体可以提高机体的调节机能, 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利用自然力锻炼还可以改善循环系统的功能, 促进新陈代谢, 改善身体各组织器官的机能, 提高身体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

3.1、空气浴

空气浴锻炼主要是利用气温对人体表面温度之间的差异的刺激, 经常反复作用后提高适应的能力。空气浴主要取决于气温, 但又须考虑到空气温度和气流速度。空气浴按气温可分为四种, 冷空气浴 (气温6~14oC) ;凉空气浴 (15~20oC) ;中等温度空气浴 (21~25oC) ;暖空气浴 (26~30oC) 。采取哪种空气浴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适应的程度来决定。

3.2、日光浴

日光浴是人体皮肤直接在阳光下按照一定的要求, 进行系统照晒的一种方法。进行日光浴锻炼时, 春、秋、冬季宜在上午10时~下午2时, 夏季上午可提前, 下午可延后, 气温一般在18~30o C之间。

3.3、水浴

(1) 冷水浴:冷水浴是指在水温20oC以下进行的水浴。最好从夏季开始, 经秋入冬, 使身体对水温有个适应过程。冷水浴的方法有:冷水浴面、冷水浴、冷水擦身、冷水冲淋。一般冷水冲淋时间为30s-1min, 最长不超过2min。身体强健的人, 可适当延长。

(2) 冬泳:冬泳是一种炼意志、练体质的运动。根据冬泳爱好者的经验, 在参加冬泳的第一年, 有三个阶段必须努力去通过。

4、增强心肺功能, 提高心血管耐力的锻炼方法

健身步行和跑步。健身步行和跑步, 这两种锻炼身体的方式简便易行。健身步行: (1) 散步是最慢速度的走步, 每分钟走60-70步, 平均步长为70-80cm。 (2) 步行是中速走步, 每分钟走90-120步, 速度为80-90m/min, 每次步行30-40min。 (3) 快步走即120-140步/min, 速度为100-110m/min, 每次至少30min。

健身跑。健身跑的作用是有氧锻炼。健身跑这种运动项目是提高人的体力最好的项目之一, 只要身体无病, 没有什么异常, 男女老少均可进行。健身跑的特点是要消耗大量的氧气, 耐力健身跑能给全身输送较多的氧, 氧量多了, 身体各系统的工作效率也相应的提高。

摘要:从体育锻炼的内涵来说, 它不仅能发展身体, 增强体质, 延年益寿, 而且也是一种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它既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需要, 又能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一种乐趣和享受, 故具有锻炼意志, 调节感情之功效。体育锻炼多属室外运动, 人们在阳光灿烂、空气清新的大自然环境下锻炼, 能充分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无限乐趣, 使人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体育与健康价值观 篇10

新教材在编写中非常注意课内外结合, 加强有针对性的锻炼, 针对职业特点选择对职业体能有促进作用的锻炼项目和锻炼手段, 促进体能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

1. 一个理念。突出中职的特点, 实现“体育、职业、健康”的整合。中职与普高的最大区别是职业教育。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因此,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编者始终以体育为基本手段, 根据职业特点, 促进体质健康和职业体能的发展, 为就业服务。

2. 两个结合。根据中职的培养模式, 强调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结合。为了很好地配合中职第三年顶岗实习的特点, 教材将文本教材和虚拟仿真电子教材结合在一起, 便于学习。另外, 考虑学生在实习期间没有充足的场地和器材, 编者专门编写了针对不同职业类型特点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简单易行的运动范例, 供学生自己锻炼,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

3.三个贴近。内容的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使学生便于学习、乐于学习。

4.四种能力。努力培养学生自主的能力、合作的能力、抗挫的能力、创新的能力。通过安排学生制订个人锻炼计划, 创编和选择活动内容, 参与和组织各种竞赛, 提高学生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类课程, 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浙教版新编《体育与健康》教材强调正确处理知识、素质、能力三者的辩证关系, 试图建立以增进健康、更新观念、提高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为主线的教材新体系。全书包括健康、体育与成才、提高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的自我检查和评估、职业健身等内容。

该教材由具有丰富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经验的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于可红教授担任主编, 主要编写人员均为具有丰富职业教育教学经验的大学体育教师、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科教研员, 包括现为省教研室体育教研员的余立峰等。

该教材于2009年上半年正式出版, 已经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通过, 并于当年秋季在我省多个地区使用。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 该教材以其适用性、健身性、趣味性、专业性获得了选用学校教师和学生们的好评。

该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适用性。近年来, 编者在浙江省就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了多次调研, 教材依据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特点与学生实际设计, 选择与今后学生从事的职业紧密相关的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 尽力拓展体育与健康实践课以外的内容, 以扩展职校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教材的适用性。

2.健身性。健身性是指学生所从事的体育活动要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 具有增强体质、改善机能、愉悦身心的特征。教材通过体育的健身功能, 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

3. 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体育教学上尤为如此。教材选择锻炼价值高、有利于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学生兴趣浓厚、体现职业学校专业特点的运动项目。经我们了解, 学生在拿到浙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 (含光盘) 后, 非常喜欢, 特别对一些健身健康常识经常阅读, 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锻炼方法以及终身体育意识具有很大的作用。

上一篇:文化产业结构升级下一篇:体育教学与成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