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联动

2024-05-27

品牌联动(精选六篇)

品牌联动 篇1

一、工商矛盾的两种情况

1. 供应商强势下的工商矛盾。

零售商与供应商谁居于强势地位主要取决于以下三方面: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企业规模。在供应商强势下, 供应商主要采取以下手段使零售商利益受损:

(1) 惩罚性断货:当工商冲突发生的时候, 供应商有可能会停止向零售门店供货, 如格力拒绝向国美、苏宁供货。

(2) 最少起订量:对于零售商来说, 供应商要求的最少起订量加剧了零售商的库存积压;对于供应商来说, 通过促销补贴及额外折扣等方式, 以很少的成本将想要清仓的商品全部转移给零售商不仅减少了物流成本, 还加快了供应商的资金周转, 从而更有利于供应商扩张市场。

(3) 不退货条款:例如索尼公司就是不退货的典型供应商, 当产品质量有问题的时候索尼公司只接受调换商品, 拒绝接受退货。新老产品接替的时候, 零售商只能自己施行各种促销手段清理老产品库存, 与索尼公司无关。另外, 无论产品是否卖出, 索尼公司要求零售商必须在七天之内付清全部货款。

2. 零售商强势下的工商矛盾。

(1) 零售商压低进货价格。即零售商通常以增加采购量为由要求供应商提供更低的进货价格。通过这种方式, 零售商从供应商身上攫取利润为扩大自身利润做铺垫。

(2) 零售商从供应商那里获得返利。返利即在零售商销售商品之后, 要求供应商向零售商返还一部分货款。返利的比例占货款的百分比不等, 有时候可高达30%以上。随着零售毛利的减少, 返利成为零售商收益的主要来源, 因此零售商重视返利超过重视价格。

(3) 零售商拖延付款期限。不少零售商以各种理由拖延付款, 把账期延长至90天甚至更长。通过延期付款, 零售商就可以占用供应商资金, 迅速扩张规模开新店, 这成为零售企业赚取收益的诀窍。但有的销售方由于经营不善或盲目扩张造成资金断裂或突然倒闭, 使供应商血本无归。

二、工商矛盾的内在机理

1. 目标和利益矛盾。

零售企业的目标是做大。大型零售企业 (尤其连锁企业) 具有压价、收取通道费和占用供应商资金的能力, 零售企业规模越大, 这种能力越强, 越能从供应商那里压榨更多通道费和采购数量折扣, 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而供应商的目标是做强。只有强大的供应商在与零售商进行谈判时才有更多优势。如果零售商为了自己变强大而损害到供应商的利益, 这是供应商不能接受的。

零供双方利益冲突表现在多方面, 如零售商经常在节假日和店庆搞超低价的促销活动来吸引消费者扩大销售业绩, 增强影响力。但供应商这时必须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 也就是做亏本买卖。

2. 品牌矛盾。

零售商看重自己的公司品牌, 而供应商看重自己的产品品牌。零售商既希望供应商品牌有一定知名度, 能够热销, 又不希望供应商品牌过于强大以至于无法约束。对于强势的供应商, 零售商自有品牌对供应商来说很有威胁。因为自有品牌有价格优势、促销优势和货架优势, 而且一旦零售商扶持自有品牌, 那么对供应商的订货就减少了, 进货价格也会压低, 货架摆放位置也会遭受冷遇。

3. 市场结构引起的矛盾。

我国商品供大于求, 国内供应商大多是低水平重复生产,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可替代性强, 对于消费者来说选哪个产品都无所谓, 这就造成零售商对供应商具有充分的选择权利。我国近年来流通渠道中由于大型零售商快速崛起, 在有些城市, 这些大型零售商已经形成寡头垄断之势, 而绝大部分供应商规模偏小, 行业内竞争激烈, 造成零供双方市场势力明显不对称。

三、平衡工商矛盾与工商联动创建品牌

由于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存在以上的各种矛盾冲突, 所以要有一套平衡工商矛盾的运作机制, 从而协调工商关系, 达到工商联动助推品牌建设的目的。国内学者李骏阳从供应商、零售商及内外部平衡的三个角度提出了九种平衡工商矛盾的机制。

1. 提高供应商的抗衡势力。

首先, 优化中小供应商的组织化程度, 促进中小供应商联合形成有组织的大型供应商联盟, 增强与零售商的谈判能力、增加进入大型零售商采购系统的机会并优化供应商市场结构。

第二, 促进供应商通过提升品牌知名度等方式提升中小供应商的市场势力。我国目前大部分供应商都是中小供应商, 这些供应商提供的产品缺乏品牌知名度, 因此在进入大型零售商货架上存在障碍或者要交更多的通道费导致恶性循环。所以这些中小供应商应该发展自身, 打造自己的强势品牌, 抑制大型零售商滥用市场势力。

以下两个机制是从零售行业的角度出发形成的抑制大型零售商滥用市场势力的平衡机制。

首先, 提高中小零售商的组织化程度, 促进中小零售商联合, 形成零售市场多元化。我国目前的零售商强势主要表现在占零售商比例极小的少数大型零售商强势上, 而绝大部分中小零售商因为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缺乏自身品牌, 在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 提高中小零售商的组织化程度是供应商摆脱对少数大型零售商牵制的有效途径。

2. 零供交易中的内外部平衡机制。

内部平衡机制首先是账期付息机制, 即对拖延付款的一方收取滞纳金, 按同期利率计费。第二是信用评级机制, 即对零售商的收费、账期, 对供应商的交货时间、产品质量等实行信用评级并公示。第三是收费征税机制, 即相关部门对不合理的通道费进行征税。政府通过推动零供双方进行自我调节, 缓解工商矛盾, 协调双方利益。

外部平衡机制即工商双方进行战略联盟, 通过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推进工商双方公平交易、协调发展。合作带来的双赢效果要好过双方各自争夺渠道资源。这就是促进零供关系和谐发展的外在平衡机制。

3. 工商联动与品牌建设。

通过以上平衡工商矛盾的作用机制, 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就实现了联动。工业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商业企业的支持, 商业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同样需要工业企业品牌的支持。品牌需要一个平台来帮助其成长。品牌是为消费者服务的, 因此品牌必须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否则品牌就无法成长。商业企业与消费者进行直接接触, 商业企业将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反馈给工业企业, 对品牌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工业企业以加强营销、生产中心建设为重点, 推动工商联动品牌建设;商业企业要突出服务, 培育品牌, 关注变化, 关注供求关系, 积极应对, 把握机遇。

搞好工商联动, 实现双方共赢, 首先要搞好市场研究、货源执行和库存管理, 商业企业要与工业企业一起探讨销售品牌的市场动态, 协调货源数量及发货时间等情况, 保证商业企业库存既不短缺又不积压, 同时工业品牌稳定健康发展;第二, 要搞好信息共享。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共同研究分析消费者行为特征, 以提高品牌适应市场的能力。第三, 联动实施品牌营销。工商双方应该在品牌定位于目标市场选择、广告宣传、品牌上市、品牌维护、品牌评价、品牌推出、产品供应及库存、培训人员等方面进行联动, 打造高知名度、高美誉度、高忠诚度的强势品牌, 从而扩大市场份额和销售量, 达到品牌增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龙龙.流通产业组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谭国富.纵向约束的经济理论[J].产业经济评论, 2004 (2) :1—23

[3]童春艳, 张闯.渠道权利结构与进场费的作用关系[J].中国工业经济, 2007 (10) :119—126

[4]王磊.零售商和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4

[5]王涛.供零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6]岳中刚, 石奇.零售商主导的纵向约束及规制研究评述[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8 (3) :3—8

[7]袁丽秋.工商品牌战略助推品牌经济发展[N].青岛日报, 2005-10-28

[8]汪旭晖.零售国际化:动因、模式与行为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9]唐志睿.论产销战略联盟[D].广东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0

品牌联动 篇2

社区在深刻领会省、市、区“三社联动”工作要求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充实完善工作思路,使社区“三社联动”工作既符合上级要求,又切合辖区实际。社区党委先后召开党委会议、现场推进会和联席会议20余次,创新性地提出“党建统领、两新支撑、三社联动、和谐社区”的工作思路,制定出台《张火路社区关于开展“三社联动”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为全面开展“三社联动”工作提供了政策、项目、资金和组织保障。社区党委高度重视,把“三社联动”工作作为推动社区建设的有效载体,将“三社联动”与社区党建工作同研究、同谋划、同安排、同部署,制作“作战图”,下达“任务书”,明确“时间表”,从硬、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入手,紧扣工作任务,广泛发动群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社区“三社联动”工作方向明晰、路径统一、步调一致。

二、突出“细”字明责任,确保工作落地生根

社区将“三社联动”工作作为深化社区建设的头等大事,成立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任务,构建了街道、社区、社工组织、辖区单位四方联动体系,适时召开会议,对整体工作、年度工作、阶段性工作早谋划、严要求,推动工作取得实效。同时,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设立“三社联动”联合办公室,聘请专业社工机构教授,结合实际,精心设计了“三社联动”服务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和主要任务,切实抓好工作落实。积极加强与市、区民政局的请示沟通,强化工作配合、信息沟通与政策衔接。建立街道、社区、社工组织三个层面的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各项服务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建立服务联办制度,专业社工和社区工作者协同带动志愿者服务居民,共同解决社区问题;

建立需求反馈制度,以需求为导向进行服务项目设计、开发和实施,注重评估和反馈,满足社区和居民的动态化需求,为“三社联动”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突出“聚”字促整合,党群携手凝聚合力

社区积极整合辖区内党建阵地资源,建成“党群服务中心”,以“红色”为抓手,开展“红色典型”示范引领,“红色文化”渲染氛围,“红色学堂”定期宣讲,“红色影院”寓教于乐,“红色志愿”传递爱心,集中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便民服务,有效激发了党组织的党建活力,将党群活动阵地延伸到最基层,使社区党组织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社区党委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建联席会,围绕辖区内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研究、协调辖区内的重要问题,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管的协调议事长效机制。依托社区大党建建设格局,搭建以张火路社区党群活动中心+辖区单位共建基地的“一中心〮六基地”服务平台,建成市救助站、市特殊教育学校、职教中心、新园幼儿园、玉门石油度假村、风湿颈腰椎医院等6家“三社联动”共建服务单位,统一悬挂标牌和服务规章制度,配备相应的活动器材,实现了社区服务空间共享。同时,整合辖区资源服务社区,将辖区的25家两新组织的4个党支部纳入社区党委,形成了全覆盖、广吸纳、动态开放的党组织体系,止目前,共开展扶贫帮困、文艺汇演、健康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10多场次,走访慰问困难人员28户。

四、突出“实”字抓推进,全力构建和谐美景

社区紧扣“三社联动”服务方案,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为社区内的老年人、青少年、家庭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精心打造“七园”,夯实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和谐社区。

一是打造老年服务“怡心园”。社区针对老年人在娱乐文化、精神慰藉、家政服务等层面的需求,精心设计了主题新颖、贴近老人的自助互助服务活动,先后开展了“巧手扮生活”老年人手工制作小组、“同心同乐”老少联谊、“缅怀过往,重温回忆”老年人分享座谈,“爱在金秋、九九重阳”文艺演出等活动,既丰富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也增进老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同时联合共建服务基地的社区医院定期为老人免费体检,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辖区内敬老爱老氛围日渐浓厚。

二是打造儿童/青少年服务“怡学园”。社区党委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不断探索创新儿童/青少年服务的新途径、新模式。在寒暑假开展了“护苗行动”青少年网络安全知识讲座,快乐读书活动;

联合辖区单位对6户留守儿童、困难儿童开展走访慰问;

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举办了“永青—童梦变色水杯”活动,发放变色水杯150多个。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构建,增强了儿童青少年服务教育合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了宽松环境。

三是打造家综服务“怡居园”。社区共有党员161人,辖区居民有刺绣、书法、太极拳、舞蹈、秦腔等特长的人数为83人,其中自乐班子1支9人,舞蹈队伍3支58人,瑜伽馆1家,青少年课业辅导班3家。社区成立了8小时服务驿站(建立了社区居民微信交流群),发布一些惠民政策及便民信息,满足居民常见需求,搭建线上互助平台;

开展“与邻为友”趣味活动,增进邻里感情;

每月举办一期新中国式家长学堂,引导家长做真正爱孩子的父母;

组织党员进行拓展训练,增强团队力量;

举办“庆三八”女性插花沙龙,培养女同胞知美、爱美、尚美、会美的美好生活情趣,美化生活,美化家庭。通过各种活动,积极搭建了不同居民群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平台,增进居民、邻里之间的感情,积极创造怡居环境。

四是打造社区服务“怡融园”。依据社区需求,整合“人、文、地、景、产”五大社区发展方向,引导社区成员参与,培养自助能力,开展社区营造,推动社区发展。街道多方筹资,改造社区内部环境,将社区现有办公楼三层共756平方米,改造成内设党群活动中心、便民服务大厅、书吧、儿童萌芽之家、书法之家等多功能活动中心,方便居民开展各种活动,同时在社区外围制作了文化长廊。依托社区大党委,充分整合辖区资源,实现环境卫生、文化、治安联建,共同创建整洁、有序、优美的社区环境。举办“三社联动”启动仪式、“庆七一”文艺汇演、“喜迎十九大”文艺演出、“翰墨飘香”居民书画作品展,“共建和谐社区、共享和谐美景”社区文化艺术节暨“三社联动”宣传等大小活动5场次,辖区15个单位积极参与,提供场地,参演节目,共享文化盛宴;

举办“端午飘香粽是情”联谊活动,邀请辖区30多位老党员、孤寡、空巢老人及困难人员,包粽子、绣香包、做游戏,共同过节,还为6户行动不便的居民送去粽子,构建了党群共享、其乐融融的家园型社区活动平台。

五是打造社会组织服务“怡联园”。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居民素质,增强居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社区群众的民主意识,有利于深化社区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社区利用新建的共建服务基地,为辖区居民自发组织的刺绣手工、自乐班、书法、舞蹈共4个社区社会组织团队提供场地,邀请专业的舞蹈老师,对社会组织进行培训,提升他们专业能力。同时,社区正在引导社会组织步入正规,孵化有能力的社会组织,让更多的居民加入到志愿者团队,更好地为辖区居民服务。

六是打造社会工作服务“怡人园”。社区抽调参加过社会工作培训的3名人员和引进的甘肃兴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专业社工组成了社会工作团队,优势互补,积极打造本土化服务新模式。邀请兰州财经大学法学院李明副教授为社区现有的34名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其社会工作水平。今年社区还组织7名工作人员报考了社会工作职业考试,参加了区民政局组织的考前辅导和培训,社区按照社工的方式培养草根的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搭建“社工+义工+志愿者”的联动模式,共同探索社区本土化社工服务经验,共同传递人文关怀理念,提升居民服务参与度。

七是打造志愿服务“怡善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社区志愿服务的宗旨,社区在辖区内大力推行“党建+服务、党建+公益”的模式,不断为社区党建输入新活力。社区先后成立了以辖区党员为主的志愿者服务团队4支,青年志愿者1支、巾帼志愿者1支,打造了“情暖万家、爱心服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特色品牌,开展以环保、助老、文化、便民等为主的志愿服务活动10多场次,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好评。党员志愿者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也让社区更多党员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影响更多的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中。同时社区积极链接河西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社会工作相关院系,在社区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和志愿服务基地,开设暑期志愿者活动,努力在社区形成“全民义工,终身志愿”的志愿服务氛围,逐步实现从“社区管理”到“社区治理”的转变。

五、突出“广”字做宣传,不断提升品牌效应

立足于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和居民群众熟悉政策、掌握政策、运用政策,充分发挥辖区学校、道德讲堂、居民之家等教育机构作用,逐层逐级深入宣传“三社联动”相关政策和理论知识,引导和帮助居民群众了解“三社联动”的政策措施。在社区组织开展“编写一本学习资料、举办一次专业培训、召开一次群众会议、开设一个宣传专栏、开通一个微信平台”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宣传活动,形成了多层次、全覆盖、立体式的“三社联动”宣传格局,为深入开展“三社联动”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积极与居民群众建立信任关系,扩大社会工作服务影响力,通过入户探访、座谈交流、活动满意度测评、社工宣传等方式,大力宣传社区“三社联动”工作,动员和引导辖区居民更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增进了居民之间的感情,营造了浓厚的服务氛围,使“三社联动”工作家喻户晓。至目前,开展社工宣传5场次,入户探访50多户,建立了社区微信公众号和居民交流群,在市、区新闻媒体发表信息10篇,市、区电视台播出报道4期。

六、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启示与思考

经过一年多来的工作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省、市、区要求和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从目前看,社区引进的甘肃兴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因申报试点需用本土社工机构暂停,社区需尽快引进有经验的社工机构指导开展工作。从长远来看,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如:如何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在社区多元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如何丰富内容、规范流程、科学监管评估,从而推动“三社联动”深入开展等等,需要我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进一步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力争试点工作取得新突破、新成绩和新经验。

1.进一步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社区党委要把社区治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委工作整体布局,与党的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考核。建立以社区党委为领导核心,以公共服务中心为平台,以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为抓手,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发展和社会工作,使之相互支持、渗透融合。重点引导辖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实现由政府“包打天下”到与社会力量“合作共治”转变。

2.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社会组织。按照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要求,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完善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引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规范管理水平。社区“三社联动”工作刚起步,各项建设工作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化。因此,仍需继续做好“三社联动”的规范化建设,着重探索和实践社会工作督导和第三方项目评估验收机制,充分发挥社区民主协商机制,对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调整和总结,确保各项服务活动走上正轨。3.进一步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提升社区整体服务能力,“三社联动”是关键。社区、社会组织、社工队伍分别代表着平台、机构和人员,只有这三者自身基础扎实、相互支撑,才能形成牢固的“三角”关系;

只有进一步提升社工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强化现有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并根据实际培育和扶持更多的符合居民需求的社区社会组织,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类服务活动,才能发挥出“1+1+1﹥3”的强大社区服务功能。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协助配合做好各项社会治理工作,真正下活社区社会治理这盘棋。

品牌联动 篇3

一、“和谐教育”理念的提出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在我国逐步兴起,与传统教育理论碰撞、融合,形成了愉快教育、赏识教育、主体教育、成功教育等许多新的教育理念。这些教育理念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引发了开发区一小的领导和老师们的思考,大家认识到,受教育的对象是人,施教者也是人,以人为本,应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忽视学生主动求知能力的提高,忽视情感、意志品质的培养,教育模式单一、内容统一、标准唯一等等,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

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也使教师职业褪去神圣光环成为谋生手段,教师享受不到教育的乐趣,如“文化苦僧”行走校园,催生职业倦怠乃至厌教情绪,引起学生厌学,如此恶性循环,既影响教师队伍稳定,又有碍教育质量提高。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清醒认识,2005年以来,学校提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积极开展和谐教育,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并在实践中探索、学习,不断加深对和谐教育的认识,提出了建成“和谐教育”品牌学校的发展目标。

2008年,为推进学校快速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学校正式实施“和谐教育”品牌学校发展战略,通过“和谐联动,整体育人”的理念诠释与实践注解,努力建设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和谐校园文化,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二、“和谐教育”理念下的学校德育系统设计

坚持“和谐联动,整体育人”德育理念,要求整合德育资源,建设家庭、学校、社区三结合德育网络,全员、全程、全面育人,以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为基础,以激发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感为重点,以塑造“品行端正、品德高尚、品味高雅”的人为目标,引领教师努力培育学生求真、求善、求美,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据此,学校根据系统论观点,科学构筑运行高效、协同一致的德育体系,打造全方位育人的和谐校园。

(一)时序上的整体设计

科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特点的,只有契合了他们成长特点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理想效果。为此,学校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道德成长规律,在德育的时序性上进行了科学设计。

一是制定小学生一日常规,促成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为此,学校把文明礼仪教育纳入德育常规管理,大力培养学生文明、礼仪、安全、环保等好习惯。重视文明行为的反复训练,通过严格的训练和管理,促成良好习惯养成。具体来说,每学期的第一周定为行为习惯教育周,全面规范学生行为;每周一坚持举行升国旗仪式,进行“国旗下的讲话”和文明班级的评比工作,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力度,让规范成为习惯。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把学规范和雏鹰达标争章活动结合起来,激励学生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一日规范”系列德育活动的创设,确保了德育工作的常态化和有序性。

二是设计年度德育系列活动。学校根据年段德育工作重点内容,设计年度德育系列活动。如结合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激发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高尚道德情感。例如,结合春节和中秋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植树节开展爱绿护绿和环保教育,结合清明节进行缅怀先烈的教育,结合端午节和国庆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妇女节和母亲节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结合教师节进行尊师教育。重大节日和传统节日系列德育活动突出主题性和针对性,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设计亲身体验、参与实践、主题征文等活动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在体验中成长、发展、创造。

三是确定每个年段德育工作重点内容。比如,一、二年级重点进行在校一日常规教育,三、四年级重点进行感恩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五、六年级重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励志教育。

此外,学校还结合重大时政事件设计系列活动。例如,结合亚运会开展“迎亚运”活动,强化学生主人翁意识,“做文明少年、迎和谐亚运”;结合广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组织开展“擦亮广州”行动,净化美化社区环境;结合广州开展的垃圾分类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环保行动,做垃圾分类的志愿者,爱护城市环境,创造美好生活。

科学合理的德育活动设计很好地整合了一日、一年和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充分体现了螺旋上升的设计思想,力求不同年段有不同的活动要求,注重提高活动的实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内容和途径上的有序协同

课程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通过国家、地方和校本等各级课程的有序实施,能系统完整地对学生施予适时适当的品德教育。为此,学校大力完善适合本校特点、适合学生接纳的的德育课程体系,并努力使各课程之间运转协调、步调和谐。具体来说,就是在开设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校本课程的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例如,学校一直重视科技教育,是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争当小实验家”少年儿童科学体验活动示范学校、广州市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学校、广州开发区科技协会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为此,学校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资源优势,开发科技教育校本课程,通过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传播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让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在科学求知中培养可贵的“求真”精神。为了形成科技教育特色,打造科技教育品牌,学校根据事前制定的科技教育特色规划,专门成立了科技教育领导小组,配备了经验丰富的科技教育辅导员队伍,成立了包括航空模型、航天模型、航海模型、科普竞赛等十几个科技活动小组,定期开展活动。为了展示学生科技学习成果,给学生搭建创新平台,学校每年四月都组织科技节活动,内容涉及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创意、小论文、飞机模型、火箭模型、四驱车模型、天文天象观测、科技调查、无线电技术、电脑制作等。科技节中,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充分展示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又如,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精选《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作为诵读内容,为六个年级12个学期设计了详细的诵读课程,每天利用早读15分钟的时间由全校师生齐声诵读。通过“经典诵读,伴我成长”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逐渐完善道德品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能力,更培养了学生优秀品质,传承了中华传统美德,形成了德育特色,创出了学校品牌。由于成效显著,学校连续三年获得萝岗区中华经典美文诵读特等奖和广州市一、二等奖,并应邀参加广州大学和中华书局组织的中华经典诵读表演,获得高度赞扬和广泛报道。

再如,“写字课程”编写并出版了小学1—6年级“席殊汉字正写法”校本教材,利用午读15分钟的时间进行教学,在培养学生规范写字和书写审美情趣的同时,养成细心、耐心、恒心等良好的品格。“每周一歌课程”精选部分革命传统歌曲,以及反映时代精神、积极向上、适合小学生的欢快校园歌曲,组织全校学生利用每天中午到校后的10分钟时间集体高声歌唱,使革命歌曲和中华传统代代传承。

如此通过德育课程体系的逐步建设和完善,为学校的德育活动提供了内容、方法、成效、时间和空间,确保了德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系列化。每天的课程设置和安排都考虑了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动静结合,让孩子在合理释放多余能量的同时,激发兴趣,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习惯,形成品德,促进了师生协同发展,实现了德育课程内容的整体育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校还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建立家长亲子沟通工作坊、教师心理沙龙、学生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制度,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促进理念认同和精神统一,推动了“和谐教育”品牌的打造。

总体而言,学校校本课程的设置是在“和谐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样式和力量的有机融合,兼顾了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文化及美德教育、艺术教育、科学教育等内容,不但形式活泼多样,深受学生喜爱,且有效培养了学生求真、尚善、崇美的精神,为培养品行端正、品德高尚、品味高雅的新时代公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空间上的全景覆盖

在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是德育主体,都担负着德育的责任。据此,学校构建了以德育处为核心的德育工作网络,要求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肩负起德育责任,真正做到教师教书育人,行政人员管理育人,后勤人员服务育人。

与此同时,学校认识到,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学生尽管与外界接触不多,但其成长仍然会受到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影响。因此,建设具有相同德育价值取向的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生活环境,促进各教育力量的互动协同,才能取得最佳育人效果。

为此,学校特别重视合力育人作用的发挥,把“和谐教育”理念传播到家庭、社区。学校在2005年9月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并在学校的各项大的决策中充分参考家长委员会的意见。为了突出家委会的作用,学校大力创新家长学校办学新模式,努力把家长学校办成学校主流文化,成为推动学校教育的生力军;利用家长学校平台,提升家长综合素质,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创造出了亲子游戏教学、家长心理沙龙、家长义工助学、大爱妈妈乐园等活动,收到显著效果。

几年来,由于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学校“和谐教育”品牌特色逐步彰显,德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省市级重要荣誉。2007年4月,学校被评为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十佳示范校。2007年7月,学校被教育部、文化部、宣传部等十大部委授予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学校师生在人民大会堂领奖接受何鲁丽副委员长的授牌,并被新闻联播播报。2011年12月,学校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的“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学校”;2010年,学校获广州亚运助威操特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并应时任万庆良市长邀请,作为广州市唯一学校代表参加了广州2011年新年晚会活动。在广州2012年新年晚会上,学生再次应广州市陈建华市长邀请,表演了歌舞《五洲万国有知音》《荷塘月色》。2011年6月,美国校长教育考察团到校参观访问,观看学生文艺演出,对学校办学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也使学校办学视野更加开阔。2012年1月,学校成功举办京粤校长论坛,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影响力。总结近几年来的“和谐教育”实践经验,学校深深地体会到,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让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都参与进来,才能不断探索新路子,建立新模式,提高实效性,从而发挥更好的育人效果。

(作者单位:广州市开发区第一小学广东广州 510730)

区域品牌联动机理探讨 篇4

1.品牌联动的前提——参与联动的企业均拥有品牌资源, 最好是本地支柱产业品牌。

2.品牌联动的导向——投放资源的方向是一致的。产品可以不一致, 各自投放的资源量可以不等, 但行动的方向必须一致, 如共同同时将广告资源投向同一媒体, 联手参与某个创新活动等。

3.品牌联动中的品牌识别——可以共用一个以地区识别为标识的公共品牌, 也可用各自品牌, 但也必须突出地区来源。

4.品牌联动的目标——产生能长期反哺品牌集群或区域的社会资本优势。这方面包括: (1) 联动以面的力量扩张、提升个别行动的点的力量, 参与联动者共同获得——知名度、影响力双提高。 (2) 产生客户集聚力, 降低了各自产品寻找客户、客户寻找产品的交易成本, 客户、企业双得利。 (3) 产生利益外溢, 即具有外部经济性, 全区域共被其利。那些虽未参与联动的企业, 也因联动产生的聚客效应而连带获得利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成熟, 形成品牌联动的大环境。

一、潮流化的区域集群竞争

潮流化的区域集群竞争是品牌联动的推手。本地区企业在竞争中自发或自觉地遵循地域分工理论、外部经济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技术创新与扩散理论, 形成或建立的一个个区域集群, 作为一种高度化的生产组织形式。与企业、市场不同的是, 它能为长期的和基于过程的交易提供“独特的社会资本优势”, 即为一个地区的企业所共同拥有的社会资本。这种独特的社会资本, 大大减少了区域集群的交易成本, 提高了区域集群的经济效率。由社会资本而产生的“独立性机制”能带给区域乃至国家持续竞争优势。

当前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将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纳入立体竞争轨道, 虽然参与竞争的实质载体是一个个企业品牌, 但竞争的发展趋势早已突破了单兵作战格局, 企业间的竞争逐渐让位于区域、国家间的竞争, 以国家为背景的竞争的强度、力度、维度越来越大, 竞争的国家色彩、区域色彩越来越浓。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分析认为:“母国的角色看起来与过去一样强大, 或者更为强大了。企业品牌国际化不是简单的品牌识别系统的国际化和品牌理念的国际化, 企业品牌国际化还受产品来源国和品牌来源国形象的影响。”只有当直接参与竞争的企业与其来源地其它企业共同形成了对消费者、对社会承担责任, 开展良性竞争的共识, 以整体的美好形象出现在市场上, 才可能真正被市场接受。

二、“地区品牌”理论的探讨和“原产地”交易条件为区域品牌联动提供理论和实践铺垫

上世纪末, 兴起关于“地区品牌战略”、“地区品牌化”的探讨。有关研究认为在对一个地区进行品牌化时, 它的提供物必须有很清楚的界定, 区域的概念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者的决策。比如对于旅游者, 他们往往是首先决定要做什么, 然后再决定去什么地方。而区位的选择是决定他们能够实现消费目标的最基础因素。虽然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旅游行业, 但其原理同样适用以集群方式参与全国、全球竞争的各行各业。特别是当今国际贸易中大受重视的“原产地”溯源游戏规则, 更是为地区品牌化、地区品牌战略提供了在其他行业可操作的学习范例。学者们认为, 国家在参与全球竞争时, 世界对其的认识是通过其品牌识别中的代表性部分而被感知的;而区域和城市, 在范围上要小一些, 更多的是从一个功能性的角度来被感知。中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都有自己重点支持和发展的支柱产业, 不同地区的支柱产业可能形成重复和交叉, 如何在重复和交叉中向共同竞争的市场传递能满足他们的独特的和期望的产品识别信息, 并使之形成带有偏见性的深刻品牌认识至关重要。实施地区的品牌联动活动, 可以为解决此一问题提供短平快的路径, 而其主要功能是促使消费者迅速完成消费决策。

三、合作竞争是当今全球竞争的主流价值观

不确定的环境压力使所有企业均需通过联系或紧密或松散的事业网络和产业网络取得资源, 发展事业。环境变化越剧烈, 企业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需要便越强烈。直接竞争对手也需要合作, 以共同创建一个良性竞争环境, 不断提升企业的生存价值。反之, 在同一地区恶性竞争产生的“杀敌两个, 自损一双”结果于自己、于整个地区都是损失。事业上互补的企业更需要在合作中竞争, 在竞争中合作。当一个地区面对外来竞争时, 整个产业网络、地区网络也需要合作起来为自己争取利益。通过合作网络关系形成集体力量, 提高地区知名度与对不确定的环境的控制程度, 已成为现代所有地区、国家的不二共识。

四、供应链竞争已成为区域品牌联动的最佳注解

供应链竞争已成为当代企业竞争的主体方式。其优势在于上下游企业联合作战, 以集体优势战胜竞争对手。当一条供应链相较于其它供应链时, 链上每个环节保证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质量, 最快的市场反应速度, 就产生了最低成本的市场协作力, 进而共同获得最满意的市场报酬。供应链竞争的逻辑实质就是企业联动, 群体联动。虽然供应链的组成结构不一定局限在同一地区, 但其联动原理为区域品牌联动的成功可能提供了最直观的效果地图。

五、优质品牌群聚现象在国内已经出现

这方面体现在, 当前我国市场中, 按地区“索骥”已成为降低采购和销售成本的优先选择。如浙江温州形成的皮鞋、锁、剃须刀、电器、打火机品牌群;福建泉州形成的休闲及运动鞋、服装, 阳伞、纺织面料、石材石雕等品牌群;广东东莞形成的小家电品牌群等等。这些品牌群聚为其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画出了一张张明晰的优选经营活动路线图, 为经营者的购、运、存、销、合作、购并、投资等活动提供了投入产出经济选择的指南。

摘要:区域品牌在区域竞争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这是业界与学界的共识, 也引起人们的多方关注。但当前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的目标是在这方面进行机理的深入探索, 以丰富和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区域品牌,联动,机理

参考文献

[1]李太勇:产品差别化与市场进入壁垒[J].外国经济与管理, 1999年05期

品牌联动 篇5

品牌推广是整合一切有效的传播手段, 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作为省内的一家专业品牌频道, 以影视资源为主要播出内容的节目结构, 导致了品牌自身在识别度上的先天不足, 从这样的考虑出发, 策划能够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参与度和识别度相对较高的线下活动就成了电视剧频道品牌推广的一个利器。坚持活动推广, 加强品牌形象塑造是电视剧频道一直贯彻的一个理念。通过不定期、高密度的社区推广、地市推广, 电视剧频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河南全省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 而从频道成立之初就开始举办的“新声带”系列选拔活动, 实在是应该记上头功。连续5年坚持举办“新声带”娱乐赛事, 再加上“新声带”走进地市等后续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 吸引了数以万计观众的热情参与和全程关注,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有效地实现了电视剧频道影响力的扩大和品牌质量的提升。

品牌形象的树立, 就是向社会公众和企业产品的消费者传递品牌信息, 从而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并形成强势品牌的过程。大型活动一般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广泛、参与者众多、信息承载形式多样, 能在短时间内聚集起大量关注人群, 引发舆论重视, 全面提升频道人气;互动参与、搭建受众与媒体近距离接触的平台;承载广告, 吸引资金, 保证收视。湖南卫视“超级女声”、CCTV的“同一首歌”都是媒体围绕频道核心价值, 将自身影响力转化为活动力的典型范例, 各家电视媒体也都是通过这类途径大大扩展了自身资源, 因此, 对大型活动的主动策划逐渐成为新的价值链条。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的“新声带”系列赛事, 无论在规模还是形式上都堪称省内同类赛事的典范之作, 每年都吸引了数以万计观众的热情参与和全程关注。经过不断的开拓和积累, “新声带”目前已经成为河南本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娱乐赛事品牌, 为频道的品牌成长提供了一大助力。正是每年都确立了全新的活动亮点, 才使“新声带”系列赛事对广大观众保持了持久强劲的吸引力。

2004年, 在频道成立之初, 以郑州市为主战场, 在河南范围征集选手, 推出“河南首届影视歌手大赛”, 成为河南选秀类栏目的初试啼声之作, 活动一经推出就红遍郑州, 影响力迅速辐射河南全省。

2005年, 主推文化广场活动概念, 明星加盟的频道庆典与“新声带”影视歌手大赛相结合, 全省首创的“玻璃演播厅”成为吸引观众关注度的一大亮点, 在中原荧屏掀起了新一轮的收视热潮。“一唱成名, 绝对可能”的宣传口号, 伴随着万余名选手积极参与的火爆场面, 进一步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006年, “新声带”影视歌手大赛首次实行分赛区制, 以郑州市为主赛区, 以许昌、信阳、驻马店、焦作、濮阳、商丘等7个地市为分赛区, 整个赛事过程共进行了26场海选、7场晋级赛。赛事的规模和影响力创下了全省同类大赛的记录, 总决赛的收视率无论在郑州地区还是河南地区的娱乐类栏目里都名列前茅。

2007年, “新声带”作为电视剧频道全力打造的本土品牌娱乐赛事, 进一步开拓创新:扩大赛事规模, 增加比赛内容, 创新评审机制。全面的评审标准, 超强的娱乐观赏性, 以及紧跟活动开展的全省巡演, 使“新声带”活动在被定义为“选秀年”的2007年里, 成为各类活动中夺路而出的一匹黑马。

2008年, “新声带”系列活动继续推广全国概念, 并不断开发出新的功能, “新声带———我要当民星”大型演员选拔活动由河南、湖南、江苏等8省市中国视协影视频道委员会成员台共同主办, 以打造影视新星为宗旨, 同时为栏目选拔演员, 加强与各合作影视公司的深度合作, 提高《故事聚乐部》栏目的制作能力, 实用性和参与度都掀开了电视剧频道“活动经济”的全新篇章。

2009年, 电视剧频道承接了“中国红歌会”郑州分赛区的赛事, 借力全国范围的大型赛事, 丰富和创新了赛事内容, 同时完成了向祖国的60华诞献礼, 成为最受关注的年度活动之一。

从“新声带”系列活动发展的脉络可以看出, 媒体组合式宣传就像是品牌在多媒体中的横向推广;而整合营销传播, 则像是品牌在产业链上的纵向推广。这一横一纵, 才构成了立体式的品牌推广。活动品牌自身的成长壮大往往可以成为电视媒体形象识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新声带”系列活动几年来在河南观众中间积累的极高人气, 无形中也使电视剧频道的品牌元素逐渐渗入到观众的生活中, 这种活动推广与电视品牌的联动效应正越来越为电视从业者认可, 信息的交流也从单向放送转为互动, 这也正是电视媒体在互联网时代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自救。

品牌联动 篇6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对品牌设计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 以前的品牌设计课程做的有形设计是狭义设计, “互联网+”时代的品牌设计应该是广义的就是可见不可见, 用户的使用方式、动态习惯、传输平台如何运转, 需要的是具有跨界跨领域, 具有动态思维能力和协调能力的综合性设计人才。

“互联网+”时代下的品牌设计课程面临着3项严峻的挑战, 1.数字媒体的介入, 品牌推广形态由平面为主的报纸、杂志广告的静态推广方式, 到电视的动态介入再到后来网络, 智能手机的介入导致推广形式日趋变化多样, 传统形态推广方式逐渐被新形态、多平台所取代 (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App的广告效果显著高于一般PC Banner广告) 。2.网络平台、电商发展迅猛。3.互联网为设计师带来大量的分析。以前的品牌设计, 是由市场调查来提供数据, 现在在大数据的环境下, 数据的整合可以帮助设计师有机会关注到不可见的部分。而品牌的真正价值正是这些不可见的部分。

很多企业已经注意到, 在品牌设计推广的过程中目前传统质朴的设计表现手法的交流单向性在现代社会中很难满足品牌设计推广对互动性与公众参与性的要求, 新的动态表现形式在“互联网+”环境下, 伴随着数字图像技术、网络通讯的日趋融合, 传统媒体与数字系统、互联网、动态图形互相整合, 与日益普及的数字图形、虚拟现实 (VR) 、增强现实 (AR) 等构成了新的品牌推广传播与动态展示的新结合——以互动网络、多平台推广为导向的品牌动态图形的展示设计方式。在学生就业方向调研中不难发现现在企业需求的正是具有动态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在“互联网+”时代, 如何有效的传播品牌信息, 适应未来动态展示的发展需求是品牌设计课程必须直面的问题。国家倡导自主品牌、企业强调形象战略、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消费者需求日趋多元化, 在这一系列客观因素下, 品牌设计课程与动态图形课程的联动性教学非常必要, 动态图形课程的加入对品牌推广设计方式进行了拓展, 在课程设置上如何突破了传统的形式与手法, 如何催生现代品牌设计推广表现张力的突破与创新, 是“互联网+”时代下的品牌设计与动态图形联动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

品牌设计与动态图形联动课程教学改革

1. 转变教学观念, 充分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动态图形意识

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互联网+”时代下的品牌设计与动态图形的特殊性, 今天的消费者生活在一个传媒轰炸和相似营销的时代, 时代现状再次强调了品牌标志识别的重要性, “品牌设计中的基础, 标志设计推广迈向多元化与体验性设计”是时代所驱。在原有的品牌标志的部分应加入动态标志设计的理念, 品牌标志的动态图形设计和动态演绎包括静态标志的动态演绎和动态标志的动态演绎, 它是体验性设计中一个比较新的概念, 它站在人们物质与精神双重需求的基础上, 通过对有意味的基本形式元素的动态创造, 而赋予其在新环境和新媒介中的语义内涵和个性特征, 从而实现品牌的差异化, 满足展示平台的开放性和消费者日趋多样化的需求。

2. 适当增加动态图形设计在品牌设计课程中联动的比例

动态图形内容应按照“互联网+”时代下的品牌设计的特殊性进行合理的安排, 根据品牌设计的专业特性和设计需要, 适当增加课程联动比例。比如:在讲授品牌推广过程时可以引入网络广告和网络广告销售推广平台。数字技术的出现, 引导人们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以及实现实时交互的, 实现虚拟影像与真实环境的和谐再造。网络广告强调了多感知性 (Multi-Sensory) 、浸没感 (Immersion) 、交互性 (Interactivity) 、构想性 (Imagination) 。它具备了品牌设计中动态图形展示设计的大部分交互要求, 拓宽了受众的认知范围, 在空间处理上不但可以模拟真实环境, 还可以根据品牌需求随意构想不存在甚至是矛盾空间。网络广告是通过网络空间发布, 集多种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广告形式, 具有用户主观性和播放强制性的双重属性。销售推广平台的动态展示包含了视频广告、Banner、Button广告, 插入广告等, 它很好的消除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 具有更强的用户、品牌针对性。

(1) 用户主观性和播放强制性的双重属性。由于媒介特征导致的网络广告表现手段及其丰富。最初的网络广告投放方式几乎是基于互联网, 对用户采用广撒网政策, 但随着品牌对用户投放精准性的增加, 网络广告逐渐发展为具有用户主观性和播放强制性的双重属性。

(2) 网络广告体现的是用户、品牌和网络媒体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广告可以称之为可交互的广告, 它的交互性体现不仅仅是人机交互更多的是建立在互联网推广方式下的品牌意识和用户需求, 是一种病毒式营销。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 即时性为网络广告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资源, 品牌植入在广告的不同阶段, 不同的交互行为逐步引导用户加深品牌印象, 品牌拥有者可以在大数据的支持下, 合理选着投放媒介、时间, 也可随时修改广告内容。用户也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满足自己情感的品牌。品牌网络广告的成功是建立在这三者良好沟通的前提下, 只有解决好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才能有效的发挥互联网广告的价值。

(3) 网络广告销售推广平台的核心思想在于情景和情感体验。由于网络广告承载信息量有限, 如果不在短时间内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就很难留住用户, 因此, 网络广告销售推广平台的核心思想在于引导消费者进入预定情景, 当消费者完全沉浸在你所营造的广告语境时, 便能轻松接受网络广告中所传递的品牌理念。在品牌广告交互过程中, 接受了完整的动态图形信息, 并完全领悟广告意图, 成功的记住这一品牌。像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一样, 让动态图形的概念贯穿在整个品牌设计课程中, 帮助学生理解“互联网+”时代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品牌推广网络广告的动态图形展示也必将是未来品牌设计推广的发展方向。

3. 采用递进式教学方法

在品牌设计与动态图形联动课程的教学方法中可打破传统的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课程开始阶段可以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 主要包括讲授、提问、论证等, 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和技术的前提下, 可采用相互作用的教学方法, 包括引入角色扮演、模拟和游戏、小组讨论方案、全班讨论方案等, 在联合课程的后半段, 可介入实际的案例、比赛等实践性较高的项目。多种教学方式同时进行, 为学生的个性化创意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使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心理素质等得到了较全面的提高, 提升设计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度。

综上所述, “互联网+”时代下的品牌设计与动态图形联动课程改革, 依据“互联网+”时代下的思维模式, 不是熟练操作软件、运用某种工具, 是一种思维模式, “互联网+”颠覆了信息传递, 颠覆了人与人沟通分享交流的事情原则, 品牌设计与动态图形联动课程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的前提下, 整合了“互联网+”时代下品牌设计推广的深度和广度, 这一联动课程培养出的学生会用这种“互联网+”的动态思维模式来设计推广品牌, 静动相联, 最终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用户美学的品牌。

注释

11.马化腾两会提案大谈“互联网+”.中国物联网.引用日期2015-06-2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品牌联动】相关文章:

联动管理04-27

三方联动06-08

联动培养05-03

联动协作05-07

联动推广05-07

联动管理05-15

学科联动05-21

动态联动05-29

联动05-30

联动教研06-20

上一篇:军工固定资产投资下一篇:消费者购物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