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分析

2024-06-13

心理行为分析(精选十篇)

心理行为分析 篇1

一、中职学生从众心理行为及逆反心理行为的表现

目前,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 我国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在校生数量与日俱增。然而中职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在学习纪律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一部分家长、老师看来, 学生还小, 不懂事, 他们往往不重视学生的观点。因此客观上学生的心理不成熟与其成人意识需要得不到社会和家庭学校的承认有关, 这一矛盾造成了职校生内心苦恼孤独, 表现为受挫折感强, 严重的会导致心理障碍。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以消极的手段来弥补心灵的空虚, 从而产生吸烟、赌博、打架等不良行为, 或厌学, 或辍学, 或对抗家长、老师, 或用奇特的发型服饰以表现其成熟的心理需要。职校生由于受年龄、知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 这种表现的心理需要比成年人要强烈得多。

究其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 主要是因为进入中职学校后, 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增强, 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也有了一定发展。他们一方面渴望融入新的集体生活中, 得到同学们和老师的认可;另一方面内心又充满对自身的不自信和对外界事物的怀疑否定情绪, 故在其心理行为上往往表现为“双重人格”, 即“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的统一。据笔者不完全统计, 大约80%的学生承认在学校期间有过舞弊行为, 约35%的学生承认自身存在早恋现象, 约30%的学生认为打架也是解决争端的一种方式。甚至个别学生看到其余同学存在上述违纪现象, 不但没有引以为戒, 反而竞相效仿。之所以存在上述现象, 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心智正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阶段上。进入中职校许多同学认为没有了应试教育考试的压力, 放松了对自身的学习要求, 他们把注意力更多放在学习以外, 更加关注自身的外在形象, 更加渴望引起外界 (同学和老师) 的关注, 往往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以及富有个性的发型、装饰。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这部分学生身上仍然存在积极向上的闪光点, 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渴望受到同学们和老师、家长的尊重理解, 他们的“出格行为”无非是想引起他人关注或证明自身“实力”。作为教育者要及时看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 比如学习成绩的进步, 或班级集体活动中的积极表现, 及时跟进, 予以褒扬, 同样会对其余学生“从众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但如果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批评某位“违纪”同学时不顾客观事实, 无限上纲上线, 不仅不能教育好当事人, 反而会引起其余学生的反感, 产生“逆反”心理, 被批评者破罐子破摔, 同情被批评者也大有人在, 甚至有人“逆反心理”, 公然效仿“违纪”行为。笔者认为产生上述现象主要责任不在于学生, 作为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此进行深入反思。

二、加强对学生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的正确引导

针对部分“违纪”学生及其群体中存在的“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 笔者认为身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有责任认真研究广大青年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对症下药, 进行正确的引导。

(一) 加强青春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 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结合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和心理咨询室的开设, 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端倪, 及时跟进服务, 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据笔者不完全统计, 大部分中职学生在校期间都有过与同学或亲友不愉快的经历, 这些经历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或多或少的阴影, 对他们“违纪”行为或“过激”行为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这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不能有丝毫松懈。

(二) 充分运用科学教育手段, 引导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 尽管学生存在着发展中个体的差异, 但本着“一切学生均可成才”的原则, 教育工作者应本着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 认真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关注每位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今天许多中小学老师采用为学生制作成长记录袋, 及时关注每位学生成长进步;笔者认为此种做法值得中职学校效仿, 它有助于中职学生自律他律。

2. 教师应作为平等师生关系积极先行者, 一改过去“我训你听”的简单粗暴的方式, 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平时课余时间多与学生沟通。笔者认为教师的亲和力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认为绝大多数学生愿意与老师交流。笔者曾就“你心目中好老师应该是怎样的”对部分学生做过调查。绝大部分学生回答是“会主动关心爱护学生”“讲课生动、精彩”“没有架子”等。

3. 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生活主体性地位。中职学生正处在心智发展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阶段, 教师应改变“灌输教育”阶段的包办代替做法, 有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 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应侧重于长效性, “春雨润物细无声”。中职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中考失败者, 原先在学校曾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纪律差强人意而长期处于被家长、老师关爱的边缘化。到了中职学校后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存在失败的心理阴影。在学习生活中稍有外界诱因刺激, 极易诱发情感爆发。在思想行为中容易走极端, 个别学生“违纪”行为容易在“逆反心理”诱导下蔓延成“从众心理行为”, 从而导致“问题学生”群体的出现。作为教师面对此种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针对个别学生存在“违纪”现象, 应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既指出其行为不当之处, 又要关心其实际存在的困难并给予有效的帮助。“问题学生”群体的出现给我们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确实提出了挑战, 也在一定层面暴露出我们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薄弱之处。但古人说“知耻近乎勇”, 我们通过认真反思, 及时总结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学生, 服务学生, 从而更好发挥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性作用。

总之, 通过研究中职学生“从众心理行为”及“逆反心理行为”, 笔者认为对这两种看似对立又互相联系的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建立德育教育的长效机制, 在素质教育旗帜下, 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认真学习“八荣八耻”思想, 贯彻科学发展观, “从众心理行为”和“逆反心理行为”成为我们更好了解学生,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健康重要平台。通过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使广大青年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对健康人生的重要意义。通过健全完善考试制度, 逐步杜绝考试舞弊现象, 将学生考试舞弊行为同学生个人诚信评议相挂钩。邀请成功人士 (校友) 到学校分享他们成功经验, 从而产生积极的“从众心理行为”。通过开展普法知识讲座和辩论赛, 逐步杜绝打架斗殴、赌博、早恋等不良现象, 建设健康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

摘要:在德育教育过程中, 围绕中职生心理问题分析的专家学者已经作了多方面精辟的论述, 但大多侧重于分析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本文着重分析诸多心理行为中的两个有代表性的心理, 即从众心理与逆反心理。在德育工作中应加强对学生从众心理行为及逆反心理行为的正确引导, 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中职生,从众心理,逆反心理

参考文献

[1]邬强.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行为分析及对策核心期刊[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1) .

警察警务实战心理分析和心理训练 篇2

摘 要:警务实战训练在提高警察执法能力、执法安全及执法规范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升警察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面对警察工作的新形势和新变化,警务实战训练在警察教育训练中面临新挑战,通过对警务实战训练中心理需求、心理训练作用分析以及辅助心理训练方法的阐述,以期促进警务实战训练和心理训练融合起来,符合警务实战心理要求,提高警察警务实战心理水平和实战效果。

关键词:警务实战;心理分析;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7-118-03

警察教育训练是警察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警务实战训练是提升警察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推进警察队伍职业化发展,提高警务工作绩效。警务实战训练作为警察教育训练的重要部分,在提高警察执法能力、执法安全及执法规范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面对警察工作的新形势和新变化,警务实战训练在警察教育训练中面临新挑战。民警的警务实战训练往往与预期的训练目标相差甚远,警务技能学习效率不高,民警在执行实战任务中明显地表现出自我防护意识不强、规范执法能力下降,甚至行为上表现出反应迟钝,心理上紧张恐惧等问题。情况严重的完全忘记训练过的动作,头脑一片空白,甚至导致致命的袭击。由于心理训练的缺失,致使参训民警无法形成所期望的心理特质,心理控制能力不强,民警实战能力的提升受到制约。因此,警务实战训练必须适应新需求和期待,和心理训练融合起来,符合警务实战心理要求,提高民警实战心理水平。

一、警务实战训练心理分析

警务实战内容包括徒手控制、警械使用、武器使用等警务技能使用和战术运用。在警务实战训练过程中,心理因素对实战技能和战术有深刻影响。警务实战心理是指民警在警务实战行动中呈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

(一)运动感知觉对警务技能训练影响

警务技能训练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反复模仿练习,熟练掌握动作要领。练习模仿实际上就是肌肉和大脑建立警务技能运动感知觉的过程,最后形成肌肉运动觉的动力定型。运动感知觉直接影响着警务技能的训练效果。正常的情况下,当技术动作训练达到25次,机体就会自动建立起技术动作的运动感知觉。除了反复练习,语言提示、适当的训练强度、动作纠错以及训练引导都有助于运动感知觉的有效建立。动作运动感知觉的建立还受情绪状态影响。

(二)感觉适应性对警务技能训练影响

民警首次使用警械武器,在心理上会出现一定的恐惧感和紧张感,为了克服民警对警械武器的恐惧感,在警务技能训练之前,就要让民警建立对警械武器的感觉适应性,以适应对警械武器的感觉,使民警能与警械武器融为一体,从而保证民警在任何紧张的警情状态下都能够对警械武器的使用运用自如,以达到警务实战的标准要求。对警械武器的感觉适应性受情绪影响很大,可以通过调控警务技能训练中的情绪状态,来训练民警在紧张状态下、高心跳率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完成精细的动作,以适应警务实战的特殊需要。

(三)认知能力对警务战术训练影响

在盘查实战中,民警在查找通缉犯罪嫌疑人过程中需要记住犯罪嫌疑人特征、体态等,在进行盘问检查过程中,需要比对犯罪嫌疑人的相关信息,以准确甄别犯罪嫌疑人。当民警检查物品和人身时,要能够把注意力扩散到被检查人的全身,以及配合盘问检查的其他民警身上,以确保安全。如果民警的注意力不能顾及到嫌疑人的变化,仅停留在物品或身体的某个部位,就容易被袭击。民警在盘查实战过程中,要克服知觉的定势,做到对盘问检查信息的统一知觉,防止判断错误。

(四)沟通能力对警务战术训练影响

沟通能力在战术配合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在战术分工上让不同个性心理的民警担任适合的战术角色,增强战术配合的默契度。在警务战术训练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语言以外的非语言方式进行,诸如手语、眼神及微表情等。要把自我观察、分析、评价等自我意识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战友,紧密结合战术需要,甚至也要一并传递包括在警务行动中的自我体验、自我感受、情感及态度给自己的战友。

(五)情绪状态对警务实战训练影响

在警务实战训练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影响警务实战效果的负性情绪。例如,由于不能熟练地掌握动作要领,一些民警表现出紧张、恐惧、担心,生理上出现心跳加快,双腿无力等,表现为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分散等现象,严重影响训练效果。部分民警由于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信心缺乏,以致训练效果不佳。还有一些民警在训练中对训练的复杂性和困难估计不足,盲目自信,出现知觉与思维迟缓,过度兴奋也会导致思维混乱、动作变形,训练效果下降。

(六)心理应激对警务实战训练影响

正在进行警务实战训练的民警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应激事件,而应激事件会引起民警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多种变化。心理应激的情绪紧张状态往往伴有躯体机能和心理活动的激变。心理应激对警务实战训练有两方面的影响,适度的心理应激能够使民警情急智生,使民警的正常身心功能处于警觉状态,提高机体的活动效率和适应效能;另一方面当民警的应激状态长期处于高强度水平或者超出个体承受能力,其结果就会导致民警个体的内分泌、神经系统的紊乱,引起机体的免疫力减弱,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精神症状和躯体疾病。

二、心理训练融入警务实战训练的作用分析

心理训练能够训练民警充分发挥自主性,促进民警自我发展,通过心理训练,民警能够了解在实战环境下自己的真实表现,从而在今后的警务实战中能够更主动恰当地引导自己和调控自己,减少环境压力的影响,克服以往经验习惯的控制。心理训练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提高民警在警务实战状态下的心理活动的强度

肺癌患者心理特征分析与心理干预 篇3

【关键词】肺癌患者;心理特征分析;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2)20-0055-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环境污染、吸烟、工业化学物质的应用以及老龄性疾病等因素,使得癌症的发病率日益增加,癌症患者的就医条件、生活质量、生活态度、生活环境等与疾病的转归具有相关性。同时医学模式的转变,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影响下产生了一种新的临床护理模式。心理护理、心理疏导已成为整体护理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心理护理、心理疏导是指整个护理过程中,应用心理学知识,通过对病人精神上的安慰、劝解、说明、诱导和亲人陪护等方法,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及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影响病人心理状态和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其珍惜生命,增强对治疗的信心。

1 临床资料

2010年~2011年我科室共收住34例肺癌患者,男性28例,女性6例,年龄在45~80岁之间。出现的症状有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胸痛、呼吸困难等,通过相关检查确诊为肺癌。

2 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

2.1 恐惧心理肺癌确诊后可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患者可因大量咯血、胸痛、呼吸困难而产生濒死的恐惧心理。

2.2 沮丧和抗药心理肺癌患者一旦确定最终诊断后,易产生沮丧情绪,开始拒绝治疗从而产生一种抗药心理。

2.3 讳疾忌医多数肺癌患者惧怕死亡,不能面对自己患癌症的事实,不愿意接受治疗。

2.4 忧郁心理忧郁症是肺癌患者常见的一种负性情绪,相关研究表明,肺癌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2%,同时出现病情加重情况。

2.5 孤独感由于家人工作繁忙,很少探望,患者感到孤独无助。

3 心理干预

根据对34例肺癌患者进行心理特征观察与分析,我科室对不同患者采取了不同的心理干预治疗方法,通过护患之间的沟通、心理护理及心理疏导,积极的掌握患者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拉近了护患问的距离。

3.1 安慰、劝解法对抑郁心理的患者,应对其多加安慰和劝慰,同时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和照顾,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通过音乐、戏曲等方式调节患者负性情绪。关心患者的疾苦,为患者排忧解难,提供优质的服务。

3.2 鼓励、赞扬法对自尊心强和虚荣心强的患者,应以鼓励和赞扬的口气,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让患者乐于接受护士治疗和护理,适时与患者进行沟通。

3.3 举例、比较法对恐惧、沮丧和抗药心理的患者,应用举例、比较法效果较好。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向其介绍成功治疗的病例和治疗前后效果,消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疑虑,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的性质,从而有效地减轻心理压力,重获康复的信心。

3.4 调整环境法

对老年患者来说,调床是一种普遍现象,因为疾病的不同阶段和入院时的床位空缺情况不同,住院期间常需调床,目的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

4 体会

心理行为分析 篇4

关键词:耳鼻喉患者,就诊心理,护理,疾病特征

耳鼻喉科是医院门诊量较大的科室之一, 此种疾病种类繁多、病源广、护理工作多、护理过程中容易忽视患者的心理护理[1~3]。本研究通过对本院耳鼻喉患者观察分析, 找出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问题, 探讨耳鼻喉患者的心理护理重要性。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耳鼻喉门诊病人患者200例。其中男115例, 女85例, 年龄18~79 (37.5±1.4) 岁, 病程2~5 (2.5±1.5) 年。其中中耳科患者90例、喉科50例、鼻科6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除了进行常规护理外还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疗效。若患者本身有心理疾病, 耳聋, 智力障碍, 恶性肿瘤者均被视为排除病例。

1.2 护理情况

所有患者在就诊时均接受常规检查和护理工作流程, 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仅仅采用常规护理, 同时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组患者外加心理护理干预, 方法如下: (1) 观察:患者来就诊时, 一般有不同的疾病特点和临床反映, 本科室的患者有多疼痛不适性;多阻塞性;多变化性;多交叉性;多器官性, 这些特点使得患者表现为恐惧;焦虑;易怒;急躁等心理状况。所以, 护士在护理之前, 若能仔细观察患者的这些心理情况和病情情况, 并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情绪宣泄方式, 就能有效的指引患者将负面心理问题得到改善。 (2) 护理:护理过程中, 应注意心理上的沟通, 有耐心且细致的对患者做好安抚工作, 体谅对自身疾病有恐惧心理的患者, 尽量运用各种有效途径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对待初次就诊患者, 护士应热情、主动消除陌生感, 在就诊结束时耐心的嘱咐患者回家后保管好相应的就诊资料以备下次需要。 (3) 培养护士素质:组织护士学习科学有效心理知识, 并正确运用引导到就诊者身上。同时, 加强护士对相关临床疾病本身的认识, 更有效的引导患者建立理性的疾病认知观。在患者出现应急事件时, 为消除就诊者的恐惧心理, 给予及时护理措施和加强救治。 (4) 健康宣传:院内张贴本科室常见疾病的症状及其相关知识和预防方法, 适当安排就诊过的治愈患者与就诊患者沟通, 以增强就诊者战胜自身疾病的信心。此外, 医师可建立评估小组, 以询问和治疗观察的方法, 对患者出院时的病情进行简单的评估。

1.3 判断标准

患者采取消极态度, 不愿配合医生治疗者为不接受, 采取积极态度且配合度一般者为一般接受, 患者态度积极且配合度高者为接受。接受与一般接受总和所占的比例表示接受度。以患者出院时针对护士的认同度为满意度。

1.4 数据处理方法

使用SPSS 15.0软件分析, 用t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接受度及满意度, 患者在入院时, 多有对自身疾病的未知恐惧, 和治疗上缺乏信心, 在专业心理护理后, 提升患者的接受度, 比较上组数据得, 观察组接受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耳鼻喉门诊作为医院第一窗口, 其门诊护理工作不可忽视, 护理质量的好坏对医院产生的社会效益十分重要。研究总结, 本科室患者种类多、发病器官多, 多通道性, 多疼痛不适等, 大部分患者还具有转机性和突发性, 加上对医院环境陌生感, 疾病的恐惧感和焦虑心急等诸多心理因素交叉在一起, 迫使患者急切需要适当的安全感[4]。以上所有的就诊者心理状况, 要求医生除了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外, 还需要丰富的心理及社会人文知识, 要做到更为人性化的护理。总之, 对就诊者加强心理方面的护理与干预, 可有效减轻就诊时患者的负面心理, 从而树立积极的治疗信心, 有利于医生的诊断与治疗, 也促进了患者的健康恢复, 降低死亡致残率,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预后。

参考文献

[1]杨峰.耳鼻喉门诊患者就诊心理及疾病特征的分析及护理[J].临床医学, 2011, 1 (24) :2350-2351.

[2]周雪芳.卢玉萍.杜利芳.耳鼻喉门诊患者就诊心理及疾病特征的分析及护理[J].哈尔滨医药, 2009, 29 (1) :76-77.

[3]邵静.耳鼻喉门诊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分析[J].2012, 10 (26) :639-640.

“中年危机”的心理分析与心理处方 篇5

当然,人出于本能,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期望值。这自然有其积极意义,它是个人进娶社会进步的一种心理驱动力。但“物极必反”。一味不切实际地以过高的期望值来对待人生,也许正是有些人每天都在郁闷愁怨的心理困境中消磨宝贵时光,终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的心理根源。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绪冲突越大,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结论。

另外,大明无论工作再忙,都应该保留着每天看书、学习的习惯。对抗浮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知识中寻找强大的力量。自身内心强大的人不易受环境的影响。

老年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 篇6

关键词老年期;心理分析;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75-2156(2009)04-0149-01

1 老年人的特点

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其生理、心理均有明显变化,易患很多疾病,因此要了解老年期的变化特点,及时给予心理护理。随着年龄增长,感知觉的适应性变化最明显。这一时期随着生活能力的下降,身体状态减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因此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2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特征

2.1 趋向保守,常表现为“自我中心”许多老年人在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养成了一定的生活作风和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作风和习惯不断受到强化。因此,他们在评价和处理事物时,往往容易坚持自己的意见,但只要经过认真研究、讨论,他们也会放弃成见,服从真理。

2.2 反应迟钝,记忆力衰竭人的感知大脑分析器(感觉器、传递神经;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工作的结果。多数老年人随着机体的老化,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也逐渐衰退,脑体积缩小,脑沟变宽,脑血管发生不同程度发硬化,血流量降低,神经传导速度减温,导致感知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对各种刺激反应变慢。

2.3 统觉发达,判断准确多数老年人统觉发达,运用一生积累的宝贵经验指导后来的实践,可以周密思考,更深刻地认识当前事物,准确判断,避免失误。

2.4性情急躁,情绪容易波动某些老年人自控能力差,情绪容易受客观因素影响。力不从心,无能为力的现实与客观环境出现的矛盾,常使这些老年人对客观事物有“看不惯”又“管不了”的想法。这种体验必定影响他们的心境,使情绪易于波动。当老年人心境好时,谈古论今,滔滔不绝;当心境不好时则黯然无语或冷言恶语,有时不分场合地点,大发脾气,心境复后,又常有“何必如此”的感慨。

2.5 喜安静,怕孤独,不耐寂寞多数老年人由于神神抑制高于兴奋,故不喜嘈杂、喧闹,愿意在安静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些老年人当离开他们为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工作岗位时,往往若有所失,产生孤独寂寞之感。在家庭中,不少老年人一方面愿意享受儿孙绕膝之乐,一方面又对持续喧闹的环境,感到心烦意乱。

2.6 希望健康长寿一般老年人都希望看到自己从事过的事业蓬勃发展,看到社会的进步与儿孙的茁壮成长。因此他们希望自己有一个很少生病,基本健康的身体,一旦生了病则希望尽快治愈,不留后遗症,不给后辈增加负担,尽可能延年益寿,是老年人的普遍心理。

3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3.1 烦躁不安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易患很多疾病,由于对身体健康问题的担忧,以及社会角色发生的变化,短期可能不适应,随之而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表现为消沉、抑郁、烦躁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减退、机械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身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

3.2 抑郁由于离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变,一时难以适应,认为自己对社会,对社会、对家庭没有贡献了,成了社会,家庭的负担,而导致抑郁,由于子女照顾较少,或失去配偶后一个人独立生活等因素,而导致孤独和寂寞,久而久之,便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导致抑郁。

3.3 沟通障碍,人际关系紧张老年人由于各器官功能减退、脑组织萎缩、脑细胞减少、思维力迟缓、记忆力、听力大大减退、敏感多疑、爱唠叨、对人不信任、斤斤计较等,造成与家人及周围人沟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

4 心理护理

4.1 注意身体各方面的变化要定期到医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治疗。保持家庭和睦是老年人健康的基础,老年人经常会感到空虚、孤独,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找不到倾诉对象时很容易郁闷、情感、激动。这时更需要护理人员的角色转变,在对疾病治疗的同时,要充当倾听对象,并向老人讲解摆脱孤独的方法:①注意人际的沟通,可多至亲朋好友、同事、邻里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以免产生孤独郁闷的心理。②孤身独处时要撇开心扉,多和别人谈谈心里话,多分担别人的快乐与愁苦,让自身溶于社会之中,做一个社会人,就不会感到孤独。③医护人员要多注意和老人聊天,要乐意听他们说,并随着他们的思想陪他们说,要他们感到自己没有被忽视,不是因为生理和机能减退而被社会遗忘。

心理行为分析 篇7

一、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分析

1、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影响

早年经历对于大学生的极端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是一个人最初接触的环境也是与我们最为亲密的环境。在大学生童年时, 不幸的经历往往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可弥补的创痛, 这样的创痛在大学生面临各种压力的时候就会爆发出来, 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 促使大学生的极端行为。根据调查, 父母早亡或者离异、父母关系紧张以及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太少, 或者父母对于孩子的虐待等都会给大学生的童年带来不可弥补的创痛。因此,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也是影响大学生极端行为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市场环境下,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使得目前我国很多家庭在进行子女教育的时候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 而对于孩子的其它心理方面的关注十分少,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是孩子养成自闭或者固执等的性格, 心里相当脆弱。这样的性格以及心理使得大学生抗压能力十分脆弱, 在大学生面临残酷社会竞争的时候, 就会崩溃, 从而采取极端行为等。[1]

2、学校环境对于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影响

学校环境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种环境。大学生几乎所有的活动以及所有的骄傲都要在学校环境中建立。高校面临着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不断的进行扩招或者不断的加大专业课程的学习,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很少或者几乎没有, 这容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另外“应试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学习成绩在学校里几乎已经代表了一切, 因此对于部分学习成绩不好得同学, 他们就会产生自卑甚至是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例如, 2011某大学商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坠楼身亡。当天, 该大学宣传部向媒体声称, 死者的成绩不好, 各门课程中及格率很低, 甚至有些课程是零分。这样的成绩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从而采取了极端行为。[2]

3、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影响

在当今时代, 残酷的社会现实以及冷酷的社会环境中, 学生一时不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另外, 随着高校扩招, 社会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 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再加上生活的不如意, 就容易产生心理抑郁, 从而采取极端的行为。如, 2011年, 北京某学院研二女生小聂跳河身亡。根据知情人士透露, 小聂患有心理抑郁症从而选择跳河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另外, 网络的普及使得大学生容易受到电视、网络等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 对爱情抱有盲目的信仰, 这使得大学生恋爱、情感问题也成为极端行为的影响因素之一。大学生希望有浪漫的爱情, 这种浪漫来源于电视剧, 但是由于家庭贫困及自身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难于支撑一些浪漫的举动,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或者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行为。因此在当今时代, 大学生要正确看待爱情, 树立比较成熟的恋爱观,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里预防措施

1、高校构建生命体系, 加强对于学生的心理引导

生命只有一次, 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将生命教育纳入高校大学生德育与心理教育中, 教育应该给予生命特殊的关照, 不断的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从而引导大学生热爱生命, 感激生命。另外, 在高校中建立相关的心理咨询室,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疏解渠道, 帮助学生及时的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3]

2、加强大学生的抗挫折教育, 引导大学生积极成长

社会竞争是残酷的, 这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要想顺利的适应社会生活, 只有不断的改变自己, 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因此在高校教育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 认识社会中的激烈竞争, 从而做好良好的心理建设。并且在大学中,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社团活动, 在社团中锻炼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社会, 缓解一定的社会压力。

另外, 大学生的心理建设归根到底还是靠大学生自己, 因此在高校中, 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 不仅仅要注重自己专业能力的培养, 更应该不断的根据社会需要拓展自己的能力, 从而不断的适应社会的需要, 可以降低学生的就业压力, 从而预防大学生的极端行为。[4]

三、结语

总之, 在当今时代,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受到的社会、学校、家庭等的关爱越来越少, 社会压力、学业压力等越来越大,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 促使大学生采取极端行为。因此面临着频发的大学生自杀事件, 高校、家庭以及社会都要更加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预防极端行为的再次发生。

摘要:花样年华的大学生自杀事件近年来在我国频繁发生,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何大学生频频自杀, 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说明了什么, 如何预防大学生的自杀行为等等, 成为当今时代高校领导者们多面临的问题。本文针对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进行了有效的分析, 并且针对心理预防措施进行了详尽的探讨, 希望可以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关键词:大学生,极端行为,成因,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程婧.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画像和心理预防[J].宜宾学院学报, 2012.

[2]李荔.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预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3]单珊.“场域—惯习”视角下的大学生极端行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2.

肿瘤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心理干预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住院患者132例, 男82例, 女50例, 平均年龄61岁;

其中胃癌37例, 食管癌29例, 肺癌33例, 乳腺癌10例, 宫颈癌23例。

1.2 患者心理分型根据患者心理活动分型为:

恐惧型, 80%的患者对癌症都存有恐惧心理, 视癌症为不治之症, 对相关治疗失去信心;部分患者怕化疗药物对身体影响大, 表现为紧张和害怕。多疑型, 患者开始怀疑自己的病可能是癌症, 从而心情紧张, 而一旦被确诊为癌症, 患者又怀疑是否是医院误诊搞错了, 不愿也不敢相信, 反复到各大医院进行重复检查, 表现为烦躁不安。抑郁、焦虑型, 由于患者高度紧张, 可能加重治疗所致的不良反应, 影响治疗效果, 导致生活质量降低。如能帮助患者消除抑郁、焦虑情绪, 使患者知晓病情和治疗方案能主动配合治疗, 生活质量及生存期明显提高和延长。药物依赖型, 有些患者在接受了自己的病情后把希望寄托在临床治疗上, 患者对化疗产生盲目的依赖性, 结果造成严重的并发症。悲观绝望型, 患病之后患者周围的亲朋不约而同地产生同情心去探视以示关爱, 然而, 这样做反而会加重患者的绝望心理, 使悲观情绪更甚, 使患者丧失生活的信心。

2 心理干预

2.1 心理护理干预:

通过临床有关化验、诊断、治疗、预后等信息, 向患者解释疾病的预期和转归, 介绍不同的应对方式;消除患者的一些错误认知, 使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 从而减轻患者因癌症及其治疗而出现的不适。肿瘤患者产生一些负性心理反应大多与对癌症的片面理解有关, 这是认知上的错误, 因此, 认知矫正就显得很有必要。应告知患者: (1) 癌症不等于死亡; (2) 癌症是难治之症, 但不是不治之症; (3) 癌症发展有个过程, 治疗正是为制止或延缓其发展; (4) 科学在发展, 治疗方法会越来越多, 通过认知矫正使患者自行调节负性心理反应。大量研究证明心理干预在提高肿瘤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改善免疫功能及延长生存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2 临床治疗干预:

心理药物治疗, 通过使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或麻醉药等减轻患者心理和临床症状。

2.3 生活康复干预:

通过家庭和癌症患者康复俱乐部等, 使患者能倾诉和得到周围人的帮助, 要动员患者周围的人消除偏见, 真诚关心体贴患者。亲人情感的微妙变化会影响患者的情绪, 如果亲人对患者关心体贴, 其悲观情绪就会减轻甚至消失, 反之, 患者悲观心理会加重。因此, 做好患者亲属的动员工作是扭转患者悲观心理的关键步骤。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同时, 也要对家属给予关心和帮助, 努力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 使其克服悲观失望情绪, 与医护人员一道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并积极配合治疗。

2.4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在临床中通过实施关爱护理, 提高护理质量, 重视语言交流, 充分沟通, 对患者要在生理上和精神上给予支持。要耐心、细心, 不可说出消极的语言, 从而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让患者在住院期间感觉到一样可以得到生活乐趣,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5 危重弥留患者的干预:

患者在危重弥留之际的心理干预十分重要, 针对患者不同情况通过安慰疏导, 尊重其心理需求和生活要求, 合理施护, 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

3 讨论

心理行为分析 篇9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普遍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等,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说谎、厌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1. 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现在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表现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记忆力下降等;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期中、期末等考试,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考前综合症,像失眠、拉肚子等屡见不鲜。

2. 人际关系问题。

初中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 青春期心理问题。

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出现两种极端表现,一是不与异性交往,把自己封闭在异性之外,二是过早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影响学习和生活。

4. 挫折适应问题。

初中生的挫折感有很多方面,包括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等,此外还有兴趣和愿望方面以及自我尊重方面。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初中生们的反应方式基本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会转化为较为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对“心理断乳期”的心理疏导

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一般认为,学生不良品德的心理疏导方法有:

1. 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

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

2. 细致入微,用关爱来满足生理需要。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塑造青少年灵魂的工程师。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象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那么,如何向学生传递关爱的信息?教师应该注意关心、了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缩短和学生的心理距离,由陌生人变成知心朋友。平时对学生听其言,观其行的思想动态,熟悉他们的心理特点,在了解的基础上用平等、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要尊重和信任学生,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需要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要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与行为上表现出应有的独立性,满足他们合理需求,真诚地相信他们,用理解获得理解,用信任赢得信任。切忌武断专横,甚至以教育者自居,任意讽刺、挖苦、处罚学生。

3. 不容忽视的家庭教育。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熏陶起着很大作用的父母,究竟应如何正确引导“心理断乳期”的孩子呢?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情。这时就要充分利用孩子这一想法,把家里的一些事情和孩子一起商量处理,听取、征求孩子的意见,对孩子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尽可能地让他自己去解决。当然,家长也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告诫孩子。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应鼓励和安慰,成功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家长自己有缺点和错误,应勇于承认,尽量改正,使孩子从中得到启迪。

心理行为分析 篇10

关键词:慢性乙肝,心理状态分析,心理干预

乙型肝炎是全球性传染病,其危害大于其他类型的肝炎,全世界至少有3亿以上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20%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我国HBSAg携带率9.75%,慢性乙肝患者约3 000万左右,是目前慢性传染病中第一大群体。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在病毒及基因疫苗治疗方面有重大进展,但仍无根本性突破,因此,给慢性乙肝患者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病人由于缺乏有关本病的基本知识,疾病痛苦及精神压力,会产生焦虑、抑郁、烦躁、恐惧、被歧视等多种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会影响人的抗病能力,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我们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护理的形式,使此组患者消除心理障碍,愉快接受治疗,我院自2007年5月~12月以来收治慢性乙肝患者148例,通过问卷调查,其心理障碍的情况,给予合理心理干预,取得显著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我院2007年5月~12月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共148例。调查对象为我科院2007年5月~12月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共148例。所选病例符合2007年《慢乙肝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心理变化采用自评法,患者心里障碍分轻、中、重,严重度四种,由调查者评定,由专人发出调查问卷共148张,全部收回,给予心理干预后调查结果。

2 结果

2.1 被调查者一般情况

其中青年人32例,中年人80例,老年人36例,中青年中工人、司机、业务员、农民居多,文化程度:大学27例,其余为中专,高中,初中。

2.2 主要心理障碍分析

2.2.1 焦虑、烦躁

患者中,中青年占多数,由于慢性乙肝病程长,有时病情迁延不愈,又缺乏特效治疗方法,焦虑、烦躁占据了整个破碎而冰冷的心,有些老年人更是倍感悲哀,甚至想放弃过生命,自暴自弃。

2.2.2 严重抑郁

慢性乙肝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会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很多慢性乙肝患者一开始抱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病,迟迟不愿进入角色,一旦认识到自己患病,又极易产生低落情绪,人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以自我为中心等表现,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以产生悲观厌世心理,还有一部分患者担心自己不久就会肝硬化,肝癌,或看到病房中其他病人病情变化,就会联想到那就是自己要经历的路,在心头笼罩着一片乌云,病友之间互递消极信息,更使患者会出现严重抑郁,烦躁,给治疗和护理带来难度。

2.2.3 被歧视心理

本组中有一些年青人,由于害怕升学征兵、就业及婚姻,恐惧与社会人交往,远离同事,亲人及朋友,导致长期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由于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及缺乏相关知识,往往会对慢性乙肝患者避而远之,怕自己被传染,患者除要忍受疾病之苦外,还要处处遇到歧视的目光,自尊心受损,自卑和孤独感明显,情绪低落,患者会因被社会隔离而怀疑自己的生存价值,无法与人沟通,往往会失去正常的精神活动支柱,使患者变得敏感、脆弱多疑,如有一位病人被家入送到医院后即不同意再回家,另有一位男青年,当女朋友知道其患乙肝后立即和其断绝关系。这些无疑给病人的心灵上增添阴影,如同雪上加霜。

3 心理干预

3.1 干预方法

3.1.1 解除病人的焦虑,烦躁状态

焦虑烦躁是大部分慢性乙肝患者的常有反应,它使人不能保持稳定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平衡,因此也会影响治疗过程和效果,首先要熟悉患者的病历、家庭情况、疾病的转归,饮食指导,能否有正常的家庭生活等,给予认真的分析,采取个体化方案,大部分青、中年人非常痛苦,他们需要有肯定的答复,提供咨询的医护人员要有较深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有时要做出有根据的保证,由于中、青年人角色的变化大,病人作为“弱者”,自我评价往往较低,但却对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极为敏感,自尊心格外易受伤害[1],也许在家庭成员中,从给予者,精神支柱变成了花钱者,整日忧心忡忡,愁眉苦脸,随着医疗费用的增加,心理负担逐渐加重,这种负向的情绪变化,可使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对机体免疫功能有负面影响。我们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积极主动与病人交谈,经常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患者重新树立自信心找到自我价值,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疾病与健康状况,激发病人潜在的力量,告诉病人与其愁眉度日,不如高高兴兴地迎接每一天,激起患者的生存欲望,学护士而带着自信的微笑,以诚挚的语言,传递一种信念,一种力量,我们相信,每位患者都具备这种自我激发的力量。

3.1.2 教会病人进行自我调节,疏导抑郁心理

自我调节方法如:以情制情法,自我控制法,转移法,诉说法,摆脱法,自信法等。慢性乙肝病人由于病史长,不仅给自己造成身体上的损害,更会带来心理上的冲击,几乎所有的慢性疾病都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所以要教会病人自我调节,首先人的情感是可以相互感染,护理人员情绪高涨、甜蜜的微笑、悦耳的问候、温馨的心理护理,患者也会受到感染,唤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的职业要求我们,不论你上班前有多少不愉快,当你在病人面前时,要用你良好的情绪感染他们。本组148例患者中100%需要微笑服务。护理人员在患者面前表现的温柔美丽、健康自信、轻盈活泼,美好的语言,暖人肺腑的话语不仅使人听了心情愉快感,亲切温暖并且可以治愈疾病[2]。我们要教会患者进行自我调节,诱导患者宣泄、诉说、释放压抑情绪,像朋友般的替他出谋划,由于慢性乙肝具有传染性,这更加重一部分病人的抑郁心理,担心本病会传给他人,医务人员要多讲解有关肝病的基本知识,保健知识,告知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疾病恢复的关键,如果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的情绪,必然会影响其生活质量,如果不及时干预,后果不堪设想[3]。

3.1.3 帮助患者摆脱被歧视心理

在本组患者,需要帮助患者勇敢面对现实,适应环境,重新制定符合身体条件的生活目标。慢性乙肝患者因为携带乙肝病毒而具有传染性,但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血液—体液暴露而传播。目前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对慢性乙肝缺乏了解,对患者存有恐惧,歧视患者,致使患者产生自卑情感,感到人际关系紧张,有些患者甚至要求保密治疗,这些造成患者心理压力增加,情绪低落,甚至对生活丧生信心。护士对患者必须采取人性化照护[4],注意与患者家属的交流和沟通,洞察患者的细微情绪变化,通过心理干预,使其减轻甚至消除不良情绪。

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亲属,朋友,单位的密切配合,会对患者起到精神上的安慰与支持作用。护士要指导家属积极配合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抚。教会患者及家属消毒隔离措施,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地设计好未来的生活。由于被歧视感会造成患者的失落、无助,造成精神创伤。护士要设法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保持原有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的社交圈,努力适应新的的角色的改变,提高生活的质量,珍惜自己的生命健康。此外,帮助患者建立自我支持系统,提倡患者自强,自尊,自立,自爱,排除孤独感。

4 结果

通过以上方法疏导,148例患者中,心理障碍得以缓解,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慢性乙肝患者需要医护人员的帮助。除了正确的药物治疗外,也需要耐心的心理疏导,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积极主动与患者交谈,耐心倾听并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经常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患者重新树立自信心,找到自我价值。

护理先驱南丁格尔说过:“护理工作的对象,不是冷水的木头,石块和纸片,而是有热血的生命的人类。”[5]而对慢性乙肝患者,如果能拍拍他的肩膀,多问候一句,会使他感到舒心,做各种操作治疗前多解释一句,可使他们感到放心,操作过程中多鼓励一句,可使他们安心,操作后多慰问一句,可使他们感到温馨。有位心理十分脆弱的患者这样谈起疏导后的体会:“在病魔将我击倒的一刹那,你们将我扶起,并给我动起来的力量,是你们在许许多多被病魔折磨的患者心理洒下了明媚的阳光”。心态与慢性乙肝患者的疾病转归密切相关。我们的积极疏导工作,减弱了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戴晓阳,佟术艳.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6

[2] 李鸣皋,金魁和.医学心理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61

[3] 姚璐,周宇彤.腹膜透析患者抑郁水平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 :473-474

[4] 萧丰富.萧氏舒适护理模式.台湾:华杏出版机构.1999,37

上一篇:清洁煤化工下一篇:吉林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