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2022-08-04

第一篇: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军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当今的军人生在和平年代,基本上远离了战火硝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的方面的需求也已经得了基本的满足,对于大部分的军人而言,吃饱穿暖不成问题,然而艰苦紧张和封闭的军营生活,也会使官兵心理压力明显增大,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如何提高一个军人的素质现在应该着重从思想和心理方面入手,发现并且及时解决军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每个军种,军区的必不可少的任务。

1、与战友的人际关系不融洽

人都是群居的动物,就必然离不开正常的人际交往,一个被孤立或者愿意独处的人遇到不良的情绪往往找不到倾诉和帮助的对象,这样就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特别是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军人一方面不愿意与人敞开心扉、推心置腹,喜欢自我沉思,久而久之,产生了孤独感,严重的会得抑郁症。另一方面他们又迫切希望在战友当中出类拔萃,显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二者往往产生激烈的冲突。内向的军人容易相处,但不会融洽。而一些性格外向的军人,往往不太懂得忍让和包容,这样就容易与战友起冲突。

2、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

部队也是一个竞争的集体,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有些军人由于对自己估计过高,过分地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对工作中的困难预计不足,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设计得十分完美,但往往受现实环境的限制,不能如愿以偿,因而便产生了理想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也有一部分军人觉得自己学历低,出身贫贱,受能力的限制,觉得当兵就是混日子,混口饭吃,态度消极,造成工作上的不思进取。

3、不能安心于部队生活

有些官兵来自城市家庭,特别是比较富裕的家庭,到部队后感到部队环境差、工作条件差,原本向往的军营与现实的差距太大,一时间难以适应,心里还一直想着外面的花花世界。这就造成他们不能安心的训练和工作,甚至会当逃兵。如果他们独立生活能力又比较差,社会交往能力弱,依赖性强,吃苦精神差,情绪、情感不稳,遇到挫折时就会有悲观失望、痛不欲生等表现。

4、对性和恋爱的错误认知

大部分的军人都是中青年,正是个体生理发育成熟的阶段,也应该是开始恋爱的阶段。然而由于部队所具备的特殊的、封闭的、性别单一的环境,性和恋爱的问题往往不容易处理妥当。由于军人性生理的发育成熟,难免就会受性欲的困扰,这些困扰通常会使得军人显得躁动不安,如果比较严重的话,甚至会产生变态的,畸形的心理疾病。

第二篇:一、军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适应问题

从老百姓到军人,从战士到班长、军官,青年军人经常要面对新的情况,扮演新的角色,执行新的任务,适应新的环境。在适应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许多心理问题。包括新兵入营后的心理适应、服役期间角色变化的心理适应、日常行为习惯的心理适应、任务转化中的心理适应、军人对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退役时的心理适应等问题。其中以新兵入营后一周到两个月之间,心理的不适应表现得最为集中和明显。

(二)自我意识问题

青年军人在自我发展中,既存在着自我认识、评价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同时又存在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如何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将是青年军人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青年军人自我意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相互矛盾的倾向;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过度的自我拒绝;过强的自尊心与过度的自卑感;自我中心与盲目从众;过分的独立意识与过分的逆反心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自卑心理。

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或其它原因所产生的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军人自卑主要表现在;(1)消极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明显不如他人。(2)泛化,有的人由于身体引起的自卑,使他感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及社会交往能力均不如别人。(3)敏感性和掩饰性,具有自卑感的人往往对自己的不足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很敏感,常把别人与自己无关的言行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由于担心自己的缺陷被人知道,因而常加以掩饰或否认,或回避与别人交往,或有时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类的适应,首先是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障碍主要也是由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心理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军人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缺少知心朋友,与个别人难以交往,与他人交往平淡,社交恐惧,不想交往等。其中孤独心理和猜疑心理是人际关系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猜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的复杂情绪体验。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人人都不可交。猜疑心理是军人交往中的一种消极心理,如有的军人在发展进步遇到挫折,愿望不能实现时,便疑心谁跟自己过不去。当受到领导批评时,总是疑心谁向领导打了小报告,疑心与自己竞争的入使绊子,疑心与自己有过结的人伺机报复等。甚至有人对自己稍微表现出一丝异常,就怀疑是对自已有成见。个人一旦掉进无端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战友失去信任,对自己心生疑窦,既损害正常的人际交往,又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孤独心理是因缺乏与人的交流而产生的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心理上的孤独并不等于一个人独处,真正的孤独,往往产生于那些虽有表面接触,但缺乏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不管是置身于人群,还是独居一室,只要对周围的一切缺乏了解,不与身外的世界沟通,就会产生孤独感。严重的孤独会使人产生挫折感、狂躁感,令人心灰意冷,严重的还会厌世轻生。

(四)性心理问题

军人常见的性心理问题包括性意识困扰和性行为心理困扰等。常见的性意识困扰有常想到性问题、性幻想及性梦等表现。其中,“常想到性问题”是指在遇到有吸引力的异性时想到与对方有关的性意念、****表象、性感部位及体验到自身性冲动等,或是在阅读与性有关的书刊时,产生对性的臆想等;“性幻想”通常表现为在某特定因素诱导下,“自编”、“自导”、“自演”与异性交往内容有关的联想。性幻想可导致生理上的性兴奋、性器官充血;也可偶尔出现性高潮;“性梦”,是进入青春期以后在梦中出现与性内容有关的梦境,一般认为与性激素达到一定水平和睡眠中性器官受内外刺激及潜意识的性本能活动有关。性梦中可以伴有男性遗精、女性性兴奋等。以上三种情况是性冲动的间接发泄形式,属于正常的心理、生理现象。但由于认识的偏差,常常造成青年军人的性意识困扰,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表现有焦虑、厌恶及内心不安、恐惧、自责等。严重的可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抑郁、不愿与人(尤其是异性)交往,并常陷入焦虑、矛盾、困惑和苦闷之中,从而影响其日常工作和生活,甚至干扰自我的正常发展。

性行为心理困扰。是指性行为活动在事发当时或事隔多年之后,对一部分人构成了心理困扰,并给其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比如,****就是青春期最常见的性自慰行为,也是构成青年心理困扰的重要方面之一。****算不上疾病,也不属于道德败坏。当然我们不提倡****,但要纠正社会上对****危害性的过分渲染,引导青年军人正确对待****。

二、军人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早期经验与家庭环境

军人心理健康水平与家庭环境和早期成长经验有密切关系。近些年大批独生子女开始走入军营,独生子女兵已占到40%以上。他们从小受到家庭和亲友方方面面的呵护,相对优越的成长条件,使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智力发展较快,显得更加聪明伶俐,更富有活力。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强,崇尚时代潮流,趋从社会时尚。但是,他们从小无忧无虑地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享有“小太阳”的家庭中心地位,到部队后,家里还像放风筝一样手里牵着一根线,这样就大大延缓了他们的心理成熟期,在个性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心理缺陷。他们的自尊心、荣誉心比较强,但感情相对脆弱,遇到挫折和批评时承受力显得较差。一部分人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特征,最怕面子上过不去。他们对表扬和批评特别敏感,一旦没评上先进或被领导批评,就情绪低落,甚至哭哭泣泣。他们的独立意向很强,但生活的自理能力比较差,脱离家庭的照顾,日常生活的料理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他们渴望交往,但由于从小缺乏生活伙伴,长期被家人过度宠爱,一些人养成了孤傲清高、任性、不够随和的个性品质。这些心理特点,往往成为妨碍他们进步和与人正常交往的重要原因。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心理障碍者早期家庭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他们的父母与正常个体的父母相比,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态度,或者较多的过度保护或过度惩罚。因此,把握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注重早期经验和家庭环境的分析。

(二)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引起心理压力的事件,如结婚、升学、亲人亡故等,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中等水平的应激事件,如果持续地发生,就会对个体的抵抗力形成累加效应,最终导致心理障碍。在军校中,影响学员心理健康生活事件涉及学习问题(考试失败或成绩不理想,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干扰大,学习或自由支配时间过少)、人际关系问题(同学之间关系不融洽,个别队干部简单粗暴)以及军地差异(军地反差)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员进行学习目的、方法和人际关系方面指导,尽可能为学员创造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同时也应不断提高学员队干部的素质,密切队干部与学员的关系,避免和化解学员的心理障碍。

(三)特殊的人格特征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它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同样的心理致病因素作用于不同人格特征的人,可以出现非常不同的结果。例如强迫症,其相应的特殊人格称为强迫性人格,其具体表现是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拘谨呆板,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后容易后悔,责任心过重和苛求自己等。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已成为预防心理障碍或精神病症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应对方式

当我们面对生活事件的压力时,自然会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应付、对待环境压力。人们在处理压力性事件时采用的应对方式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所用的应对方式也会有差异。应对方式可以分为四种:一是策略控制型。即个体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力,有计划、有策略地控制、处理事件,消除环境压力;二是随机处理型,即没有准备地、随着压力的出现而纯粹应付性地处理遇到的事件;三是回避型,即对压力事件总是采取逃避、回避的方式来对待;四是依赖寻求型,即在遇到压力性事件时,依靠家人、朋友来处理和应付。一般来讲,有策略和随机性地应付事件的方式是一种积极的认知和行为反应,是心理成熟的标志;而回避、依赖型的处理方式是对事件一种消极的认知和行为反应,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五)军人职业活动特点的影响

职业活动特点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危险性大。军事行动充满了危险性。在战时,每个军人要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战斗;在平时,军人要执行急难险重等任务。危险因素的存在使军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和应激反应,甚至出现心理异常。二是时间紧迫。在执行特殊任务时,需要部队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要求每个军人产生强烈的时间紧迫感,从而导致心理紧张。三是负荷过度。强度训练,连续作战,爬山涉水,白刃格斗,身负重物,睡眠不足等,不仅使军人的体力负荷过重,而且他们的心理负荷也远远超出普通人的水平。四是情况不明。在战争条件下,敌我双方往往封锁消息,隐真示假,迷惑对方,这就容易使军人缺乏安全感,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的感受。五是职责压力。我军崇高的特殊使命,使军人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军队的严格组织纪律性,对军人有诸多的要求和约束,军人承受着较大的职责压力和心理压力。当工作任务的完成未能遂如人愿时,就会深感内疚和不安,其中少数军人还有可能出现异常心理。

三、军人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方法

(一)心理自动调适法

它是依靠“心理防御机制”进行心理调适的一种方法。心理防御机制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在缓解心理挫折、减轻焦虑情绪、恢复心理平衡的同时,常常表现出一种自信、进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认同。指军人在遇到挫折而感到痛苦时,效仿他人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使自己的思想、信仰、目标和言行更适应环境的要求,从而在主观上增强自己获得成功的经验。(2)替代。指军人在实现某一目标过程中遭受挫折后,用另一目标来代替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升华”和“补偿”,前者如歌德在遭受恋爱挫折之后,把感情寄托在文学中,以自己的经历为题材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后者是指个人因生理缺陷或生活受挫,转向事业上发奋努力。(3)幽默。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困境,维护自己的心理平衡。

(二)意义寻觅法

这是指军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和驾驭生活,努力寻找和发现健康的精神追求。精神追求可以统领所有的心智,使你关注未来的事情,忽略微小的心理波动,以良好的心态投入生活和工作之中。一些伟人,他们遇到的困难可谓不小,但在伟大的理想支配下,他们全身心投入事业,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注自己。精神追求还可以使人有勇气面对各种困难,包括肉体和心理痛苦。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对于有精神追求的人,痛苦和挫折只是磨练自己的试金石。

(三)认知调控法

当个人出现不适度、不恰当的情绪反应时,理智地分析和评价所处的情境,理清思路,冷静地作出应对的方法叫认知调控法。例如当人非常愤怒时,常会作出过激行为。如果此时能够告诫自己冷静分析一下动怒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就会使过分的反应恢复平静,找到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

(四)活动调适法

活动调适法是指通过从事有趣的活动,以达到调节情绪,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类方法。包括读书、写作、绘画、雕塑、体育运动、听音乐、歌唱、舞蹈、演戏、劳动等多种活动方式。活动调适寓心理治疗于娱乐之中,不仅易为人接受,而且易于操作,可以广泛地运用于一般性的心理不平衡和轻微的心理障碍。活动调适法的实质在于用活动的过程来充实空虚的生活,用活动中获得的愉悦来驱散不良的情绪。因此,应随时把握利用活动中所提供的有利机遇、信息去发现问题,改变错误的认知,调适不良的情绪,纠正不适应的行为,提高自信心。活动的种类要根据自身的文化程度、原先的个人爱好、兴趣和实际条件来选择。

(五)合理宣泄法

合理宣泄就是利用或创造某种条件、情境,以合理的方式把压抑的情绪倾诉和表达出来,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稳定思想情绪。宣泄是一种释放,宣泄的过程也是人们进行心理的自我调整过程。军营是一种特殊的环境,由于多种因素使然,军人的心理压力往往比较大,有的人时常会出现一些消极情绪,对他们的合理宣泄甚至牢骚,应予以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理解。不能认为军人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话就是冒犯领导,不能把抹眼泪与意志薄弱划等号。既要注意引导军人采取合理的方式使消极情绪得以排解,又要教育大家自觉遵守条令条例和部队的规定,不影响部队正常的训练、工作秩序。

宣泄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倾诉。心里有什么问题和积怨,可以找同乡、战友、领导尽情地倾诉出来。倾诉对象一般是最亲近、最信赖、最理解自己的人,否则就不能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在倾诉的过程中,可能因情绪激动、过度悲伤等因素,说话唠唠叨叨,辞不达意,说过头话,甚至发牢骚,对此要给予理解、同情和安慰,并适时予以正确引导。(2)书写。用写信、写文作诗或写日记等方式,使那些因各种原因而不能直接对人表露的情绪得到排解。(3)运动。有了消极情绪,闷坐在房子里可能“剪不断,理还乱”,到室外去打打球、跑跑步或爬爬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让怒气和痛苦随汗水一起流淌,心情就会开朗起来。

(六)身心放松法

紧张、严格、高强度的军事训练,相对封闭的军营生活,容易使一些人出现紧张、烦闷、焦虑、恐惧等情绪失调以及头痛失眠等生理状态。身心放松法是缓解和消除这些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是为达到肌肉和精神放松的目的所采取的一类行为疗法。简便易行的放松训练法主要有:

1、一般身心放松法。常用的身体放松的方法有做操、散步、游泳、洗热水澡;常用的精神放松的方法有听音乐、看漫画、静坐等。哪些人需要放松,何时需要放松,可以通过观察身体和精神状态来确定。从身体方面,可以观察饮食是否正常,睡眠是否充足,有无适当运动等;从精神方面,可以观察处事是否镇定,是否容易分心,是否心平气和等。

2、想象性放松。在指导军人做想象性放松之前,应先让他们放松地坐好、闭上双眼,然后给予言语性指导,进而由他们自行想象。常用的指示语是:“我静静地俯卧在海滩上,周围没有其他的人,我感受到了阳光温暖的照射,触到了身下海滩上的沙子,我全身感到无比的舒适,微风带来一丝丝海腥味,海涛声……”在给出上述指示语时,要注意语气、语调的运用,节奏要逐渐变慢,配合对方的呼吸。

3、精神放松练习法。就是通过引导把注意力集中在不同的感觉上,达到放松的目的。比如可以指导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视觉上:静心地看着一只笔、一朵花、一点烛光或任何一件柔和美好的东西,细心观察它的细微之处;集中在听觉上:聆听轻松欢快的音乐,细细体味,或闭目倾听周围的声音;集中在触觉上:触摸自己的手指,按按掌心,敲敲关节,轻抚额头或面颊;集中在嗅觉上:找一朵鲜花,集中注意力,微微吸它散发的芳香,等等,也可指导他们闭上眼睛,试着将生活中的一切琐碎和不愉快的事情忘掉,着意去想象恬静美好的景物,如蓝蓝的海水,金色的沙滩,朵朵白云,高山流水等。

4、渐进性肌肉放松法。在对军人进行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时,要注意选择不受干扰、温度适宜、光线柔和的房间或室外,让他们坐姿舒适。然后引导他们想象最令自己松驰和愉快的情景,并在一旁用言语指导和暗示。指导语是:“坐好,尽可能使自己舒适,并使你自己放松;现在,首先握紧右手拳头,并把右拳逐渐握紧,在你这样做时,你要体会紧张的感觉,继续握紧拳头,并体会右拳、右手和右臂的紧张;现在,放松,让你的右手指放松,看看你此时的感觉如何;现在,你自己试试全部再放松一遍;再来一遍,把右拳握起来,保持握紧,再次体会紧张感觉;现在,放松,把你的手指伸开,你再次注意体会其中的不同;现在,你左手重复这样做。”以上同样的方法用于放松左手与左臂,接着放松面部肌肉、颈、肩和上背部,然后胸、腹和下背部,再放松臂、股和小腿,最后身体完全放松。

5、深呼吸放松法。当在某些特殊的场合感到紧张,而此时已无时间和场地来慢慢练习上述的放松方法时,可以教给军人最简便的深呼吸放松法。这和日常生活中人们自我镇定的方法相似。具体做法是让他们站定,双肩下垂,闭上双眼,然后慢慢地做深呼吸。可配合他们的呼吸节奏给予如下指示语:“一呼……一吸……一呼……一吸”,或“深深地吸进来,慢慢地呼出去;深深地吸进来,慢慢地呼出去……”。这种方法军人掌握以后,也可自行练习。

第三篇: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范文]

1 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失落心理

失落心理是一种对自己某种行为后果或境遇与预期相差甚远而感到失望的一种消极心态。其产生与两种因素有关: (1)感到学校或专业不理想。这是一种较普遍存在的、影响新生情绪的消极心理。自认为未考好或志愿未填好,产生对高考结果的不满意,上此学校是一种无奈,是抱着权宜之计上学。带着沮丧、遗憾、无奈等复杂情绪入学,也在考虑退学或转系的意念,更谈不上学习的目标与动力了。由于对录取学校所学专业不接纳、不认同,导致对前途的茫然、失望,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和失落感比较严重。

(2)所上大学与理想中的大学差距太大。由于入学前将大学生活过分理想化,把大学生活想象的浪漫、神秘和多姿多彩;另外对所上学校优势的不了解,入学后却发现或感到并非完全如此,现实的生活与想象中的差距也使得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他们往往是从校园环境等表现现象得出结论。过高的期望值与大学的现实生活反差较大,导致部分新生入学出现情绪波动和失落。

1.2 放松心理:过份放松与放任

高中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体验是学子们终生难忘的“黑色的六月”。经过三年超负荷的拼搏,使身心能量过度透支,入学后也难恢复。再加上老师、家长和朋友为了激励他们考上大学,运用“大学就是天堂”手段,使很多新生产生“进大学等于享受”。整天沉湎于交朋友,认老乡,玩游戏,看小说,谈恋爱等活动中。

1.3 茫然心理

由目标缺乏所致,故也可称之为“目标缺乏症”。因为目标具有动力、导向和激励作用,中学阶段奋斗目标非常明确与强烈,即一切围绕高考而拼搏。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是高效、专注、充实的,个体的潜能被最大限度挖掘。考入大学后实现了目标,如不及时建构新的目标,就会导致目标丧失。有的新生入学初期新的人生目标尚未确立,出现目标的丢失和理想真空,动机缺乏,意志减退,导致行为懒散。

1.4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由于比较自己与别人某一(些)方面进而产生己不如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自我评价偏低。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有很多种类,如学校、成绩、能力、出生、外貌、气质、经济、社会地位、所在环境等。大多数新生,在中学时代或多或少都有过一段对未来的向往,进入高校学习也许并不是自己的“理想”,加上一种新的竞争压力使不少学生产生心理失衡,转向自卑。另外,还有部分同学会因为学习的优势的丧失、家庭经济的贫困、缺乏文体特长、人际交往障碍或身材相貌缺陷等方面原因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影响心理健康。

1.5 人际交往障碍

最主要的是与同学交往方面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渐趋成熟,独立意识增强。如果同学们对这种变化缺乏了解,处理不当,往往会使自己的性格趋于偏激,难以控制。与同学无法交朋友,生活习惯的格格不入,人际矛盾。个人原因常常与自我中心、个性不良、人际交流技巧缺陷等有关。

1.6 学习方法不适应

大学的教学方法与中学有显著的差别,在高中,老师多实行课堂教学,大家也早已经习惯了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大学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除课堂教学外还有课外实习、社会调查、学术演讲、社会实践、以及公益服务更多方面。但是很多同学认识不到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认为学习脱离课堂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

2宿舍常见问题

宿舍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着其特殊地位,宿舍是大学生的“家”,是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在大学生“教室———餐厅———宿舍”三点一线的主要生活模式中,宿舍是大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单位。根据调查,大学生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集体宿舍里度过。由于宿舍的每个成员是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生活习惯的矛盾、物质的差距、人际关系问题等。我们应该建设和谐向上的宿舍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与积极情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人际交往知识与技巧等,营造和谐宿舍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2.1个体差异的矛盾

与高中相比,大学里宿舍同学往往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家庭经济背景、不同的语言和饮食习惯,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混合宿舍中不同年级、专业的同学也可能具有不同的作息时间和作息规律而互相造成交叉干扰。由于个体差异的原因,很容易导致宿舍同学之间交流沟通的方式在时间、空间受到限制,并引起人际间的矛盾和冲突,造成宿舍内部的人际“分裂”。

2.2生活习惯的矛盾

生活习惯矛盾,是同寝室同学之间无法回避的问题,生活习惯对人的心态、心情、精神状态,从而对学习状态和身体健康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生活习惯不仅在于饮食习惯,还有作息时间,说话声音大小,说话的语气态度,干净卫生程度,穿着打扮等等,寝室内矛盾经常是一些非常不起眼的生活习惯的差异积累造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宿舍生活中最不能容忍的生活细节依次是:不讲个人卫生、脚臭、不打扫寝室卫生、打鼾、休息时间接电话、开关灯和风扇意见不一致、晚归、留宿外人、不经允许使用他人物品。宿舍生活中,如果不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顾己而不照顾他人感受,往往得不到宿舍同学认同而造成人际交往困难,并影响宿舍团结。

2.3物质差距的矛盾

在宿舍中,家庭条件较好的,在溺爱中长大,五谷不分,穿名牌、吃饭馆、出入消遣场所,手机、电脑已成必需用品。他们心里都知道这是花着父母的血汗钱,但是处在攀比的环境中,他们的行为总是背叛自己的良心。而经济较困难、来自农村的学生,则在贫富共存的集体环境中产生自卑和无奈。大多数贫困生除了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后,还会为了自己的学费、生活费去做一些别的工作,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成绩,如果因为这样导致成绩不好,那么他们的压力就会更大,甚至会出现迷茫、无助。由于生活和学习上的双重压力,使得贫困生很少有时间去和别人交往,偏激和孤僻的心理比较明显,导致在人际交往中,不够柔和;胸怀不开阔,容易为了一点小事情就发生冲突;逆反心理严重,常与别人发生争执,无法适应集体生活。

2.4人际关系的矛盾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表现为亲近、疏远或者友好、敌对等的心理距离关系,反映着满足人们的交往需要、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需要的心理特性。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与同宿舍同学交流和沟通的心理关系。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最重要和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宿舍人际关系是否良好,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宿舍是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一方面为学生创造了彼此交往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容易引发同学间的矛盾纠纷。由于组成一个寝室的成员此,在有些问题上难免会出现分歧,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有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矛盾,就会导致同学间关系不融洽,久而久之甚至形成孤僻、自私的性格,成为同学眼中的“独行侠”。而更多的情况则是很多学生以寝室“画地为牢”,把自己的交往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无论是参加班、系、学校活动,还是上自习、娱乐,甚至吃饭,都只和本寝室成员聚在一起,而对寝室外的一切持一种防备和排斥心理,从而导致大学生交往面过窄,缺乏与其他同学的沟通和交流,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3 老师与同学沟通时需要注意的

3.1 尊重主体 平等相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企盼社会对自己的尊重,是一个人天性的需要。亲情、热情加诚意,可以形成无法比拟的教育优势,这样大学生的自尊需要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这样学生才愿意和我们交流、说真话。因此,我们辅导员应该时刻以尊重人的态度,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尊重每个人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尊重每个大学生的人格。承认各自的独特个性,尊重他们的个性爱好和合理要求,以平等的态度同学生相处,改变那种以“教育者”自居,“我说你听”的简单做法。在实施教育中,唯有尊重,才能信服于学生,当辅导员以平等的身份,真实的感情,同大学生平等相处,学生就会向辅导员敞开自己的心扉,用全身心来接受。

3.2 倾听观察 捕捉信息 倾听是辅导员的责任,是管理的方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此外,倾听还是获得学生心理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们往往通过倾诉来排解自己的郁闷和苦恼,这些倾诉反映出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态、情绪变化等,同时也是对辅导员的极大信任。辅导员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倾泻情绪,放松神经,还能促进他们自我认识。同时,通过倾听学生的倾诉,可以了解产生问题的原因,掌握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可以通过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适,防事故于未然。辅导员如果抱着不耐烦或不理不采的态度,极度易与学生产生隔阂,轻则双方产生冲突,造成心理距离,不利于辅导员管理工作;重则还会使学生出现心理疾病,导致严重后果。辅导员与学生交谈中,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倾听大学生的心声、想法,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尽最大努力消除可能产生心理障碍的不利因素。

观察是辅导员捕捉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辅导员对学生心理特征的认知与判断,对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高超的观察能力,敏锐、深刻的洞察力,是辅导员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先决条件,是获得真知灼见、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基础。观察是辅导员通过日常学习、活动、交往,有目的地注意和分析学生的外部表现从而了解学生的过程。观察是辅导员获取学生心理及健康信息的一种方式,善于利用观察所获得的关于学生的信息比较真实,有较高的可信度。

3.3 情理相融 重再说服 情是人们认识的前提,是人思考的窗口,只有用感情的春风启拂人的心灵,才能用思考的雨露去滋润人的心田,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之谈。可见真挚的感情是沟通人们思想的“桥梁”,是促使人们思想转化的“催化剂”,是激励人们积极上进的精神力量,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础。“情”是“理”的感情基础,直接影响着“理”的效果,如果感情相悖,讲得道理再好,别人也难听进去;“理”又是“情”的进一步深化,通过基本道理的灌输,使以情感人更加具体形象。说服是辅导员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说服不是压服,而是晓之以理,以理服人说理是核心。要善于把理讲透、讲实在,使道理不失真不伤其理、不迷其途、不绝其源、不离其实,要抓住学生内在心理的症结,有针对性地说理,说理中要敢于讲大道理,要把大道理化为小道理,把小道理升化为大道理,用大道理管住小道理,让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可;说服要真诚,避免空洞的说教,要结合学生心理实际,不回避现实心理问题,找准问题症结,用心掌握时机和火候,生动实际地讲道理。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够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营造学生班级良好的心理氛围,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

3.4 理解关心 宽容待人 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一种倾注深厚情感的相互信任,是相互加强感情的桥梁。关心是主体对客体一定程度上的关注、爱护和帮助。理解、关心学生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当学生遭受挫折时,有你的开解引导和温暖的相助,当学生取得成功时,有你的热情鼓励和快乐相伴。理解学生就要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做作为,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学生除了人格自尊需要外,还有生活、学习、成才、感情等各方面的需要。满足合理的需要,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辅导员在调解学生间的分歧和争执以及处理具体问题和人际关系中可以采用“心理位置互换”的方法,以对学生的体谅,赢得学生的依赖,既可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有效性和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又可减少或避免各种矛盾的发生。其次,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见解。不管学生有什么样的想法,都让他们充分表达出来。此外,应允许学生情感上的发泄,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允许他们以各种形式适当地表现自己,等等。

第四篇: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我的教龄已二十余年,从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教师到一个两鬓斑白的中年教师,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认为教师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职业适应性差、情绪不稳定、对外界闭塞交往有障碍、心理失衡、不良的个性特征、职业倦怠等。

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带来的心理痛苦

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有着对社会的无限憧憬,也有对前途事业的定位和设想。当现实社会与他们心目中的社会不统一,就会出现一种心理落差。感到很不适应新的环境、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感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与原有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个人的努力和成绩得不到学生、同事和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由此产生困惑甚至造成心理失调、心理痛苦,逐渐出现失落、自卑、焦虑、忧郁等情绪反应。

2、教师的职业特点引起的心理失衡

作为新教师,因为“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地位,以及现代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和学生家长的评价,使得新教师时时感到担忧和危险,从而使他忧心忡忡,整天感到不安,长此下去,便形成了过度焦虑。过度焦虑易激动,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容易产生恐慌反应,缺乏随机应变能力,阻碍教师创造性发挥。

3、角色转换引起的心理问题

让刚踏出大学校门的学生,突然转换成具有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师角色,角色转换突兀。学生心目中的教师是神圣的,是知识的传承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模范性;但新教师往往因缺乏一些基本的生活和工作技能而难以成为“学高为师”的典范。

第五篇:单亲家庭孩子常见的六大心理问题

随着现在离婚率的攀高,单亲家庭也就越来越多了,有相当多的单亲家长和孩子相依为命,家长自然就会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在孩子身上开花结果。但是,事实上,单亲家庭的孩子是有缺陷的,他们容易自卑,常常有失落感,他们更需要人来呵护。

如今我国越来越多的单亲孩子,因为父母的离异,常常会出现几大心理问题,例如:自卑、自闭、焦虑、抑郁、逆反、妒忌。这些心理问题关系到孩子是否能够健康成长。今天就来详细看看单亲家庭孩子的六大心理问题。

自卑

父母离婚了,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从以前一家三口的快乐日子,到如今单亲家庭的变化,孩子的心理肯定会有一定的落差的。

在这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引导孩子,那么孩子就很容易自卑,他会觉得自己的家庭跟周边的小伙伴是不一样的,很容易滋生自卑的心理。

所以单亲孩子做事的时候极度缺乏信心,没有积极性和进取心。

自闭

家庭的破碎,不仅是对夫妻双方造成的影响,更是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孩子的成长的道路上,肯定是需要父爱与母爱的共同呵护,当某一天这种爱发生了变化,孩子的心理会认为离开自己的妈妈或爸爸不爱自己了。

更何况世俗对单亲家庭的偏见会使一些人对离异家庭的孩子指指点点,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从而封闭自己的内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久而久之,容易养成孩子自闭的心理。

焦虑

父母在离婚的时候,往往双方都有很激烈的争吵,孩子在看着这样的情况时,容易引起孩子情绪的爆发。

有些父母在互相埋怨对方的时候,很多时候就把孩子当成出气筒。

这样下去,让孩子对于人际交往缺乏信心,在人际交往的时候就会产生焦虑的心理,在别人面前容易不安、敏感。

抑郁

我们都知道,很多家庭在离异之前,总是经过无休止的争吵,导致孩子长期生活在抑郁的环境之中。

这样长期的折磨容易导致孩子的情绪不佳,让孩子总是以沉默来对待。导致孩子在和小伙伴相处的过程中,老是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愿把自己的内心打开,长期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容易养成抑郁的心理。

逆反

父母离婚了,孩子觉得自己处处跟别的小朋友不一样,经常会听到小朋友说爸妈不要自己了,在学校里容易受到欺负。

但是孩子也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的,所以单亲家庭的孩子就很容易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来达到关注的目的,容易跟父母对着干,不听父母的话。

妒忌

父母离婚了,孩子在物质上跟精神上的享受落差大了,特别是跟有爸妈的孩子差别更大了,如果这时候,没有正确的引导教育的话,孩子就很容易养成妒忌别人的心理。

一旦看到别人拥有了一样东西,不管是不是自己需要的,觉得自己也应该能够拥有,在这期间,如果爸爸或妈妈给不了的话,很容易就发生偷盗的行为。

结束语:

我们要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爱和母爱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内心极度的敏感,更加需要着两种爱的呵护。

所以在教育单亲家庭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虽然爸爸妈妈不在一起,但是对宝贝的爱还是一如既往的,父母双方要经常轮流陪伴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

上一篇:策划新春走基层方案下一篇:促进班级团结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