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理常见的问题

2023-02-20

第一篇:生活中心理常见的问题

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心理及指导

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心理 1.从众心理

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便不由自主地加入。当别人率先作出示范性消费行为后,他们便仿效和重复,其消费会受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人们追随时尚的心理,往往能够引发对某类、某种风格的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商家常常利用消费者追随偶像、追赶潮流的心理来推销自己的商品。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作具体分析。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

2.求异或逆反心理

人们的个性展示,有时是借助消费活动体现的。与众不同、展示个性,成为一些人的消费行为。这虽然推动了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是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提倡的。

3.攀比心理

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在于“向上看齐”“人无我有”的夸耀性心理。个别同学的消费受攀比心理的影响,饮食消费向广告看齐,服装消费向名牌看齐,娱乐消费向流行看齐,人情消费向成人看齐。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

合理消费的意义

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瑞典的中小学开设了专门的消费辅导课程,其具体内容包括:什么是广告,什么是消费者的权利,购买物品时应注意什么,怎样合理安排家庭开支,等等。瑞典政府在中小学生消费辅导方面,投入了相当的人力和物力。他们认为,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对于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使学生从小就学会合理安排个人开支,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了解市场,以便今后走上社会,能够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站稳脚跟。

因此合理消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了解消费的一般常识

第一,了解商品的种类、价格,学会如何识别伪劣商品,发现伪劣商品,商品有质量问题时如何处理,如何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

第二,学会如何选购商品,尤其是与自己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用品。 2.澄清个人的消费动机

消费动机直接支配个人的消费行为。消费动机具体可分为求实、求便、求美、求廉和求名等。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合理的消费动机应该要以求实、求便、求廉为主,不应强调求名牌,消费需求要根据自己和家庭的消费水平来定,并且要克服盲目攀比的从众心理。

3.培养合理的消费行为

人的消费行为受其消费观念的影响,消费动机的支配,并在日常消费活动(节日活动、双休日活动、生日活动等)中养成。 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尽管目前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作为一个还不是自食其力的消费者,学会计划用钱,避免消费行为中的盲目性还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1. 记账

从记账开始,把自己的财务状况数字化、表格化,不仅可轻松得知财务状况,更可替未来做 好规划。通过记账可以了解正常的收支情况,如每月可以从家里得到的零用钱是多少?每月必须开支的固定项目有哪些?费用多少?知己知彼,才能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收支情况。

2.合理存款,有备无患

每月预留一部分零用钱存起来,若哪个月有急需,开销大,就不会捉襟见肘了。 3.掌握购物要领

(1)要掌握一些商品信息。

(2)要逐一辨认商标、牌号、标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3)掌握购物的最佳时机。

(4)购物不要忘记索要发票或保修单之类的票据。 (5)购物不要盲从。

摘自《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务》《高中生心理辅导指南》

吴增强主编

第二篇: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浅说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及问题

人际交往是人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群体生活,因此人与人交往是必然的。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意于我们大学生在校园内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为我们走向 社会、进行角色转换,进一步社会化,作好必要的心理、行动上的准备。而在社会心理学上,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动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1、人际交往时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的交往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任何人都需要与他人进行交往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个性成熟期,正常的人际交往对于了解和丰富自我,促进身心健康是很重要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需要由低级到高级按序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 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所独有的。交往需要是指一个人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需要,它是精神需要的重要内容。我们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交往需要是很迫切的,也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青年期的我们希望被人接受、理解的心情尤为迫切。德国学者斯普兰格说:“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有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愿望。没有任何人像

青年那样处在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受和理解。“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肯定自我价值,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需要。善交往者,往往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很多。人在不断扩大自己的社会生活范围,接触更多人和事物的同时能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只有在交往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通过他人的反应、态度和评价,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找出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才能合理定位自己,才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从而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一个人与人交往越多,生活经验越丰富,接触的方面越广泛,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价就会越客观、全面。同时,人只有臵身于活动中,在不断与人交往中,才会动脑思考,才会有问题解决,从而锻炼和提高记忆力、思维力,甚至有所创造。人在交往中还会学会更好地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现代大学生的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的人不在少数。这不仅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提高,而且如果长期缺乏交往,过于自我封闭,或常有不正常的交往,都会产生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个性变态,极不利于个体我们自身发展。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是社会的人,相互交往是必然的。人际交往是我们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想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学会适应环境,学习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掌握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领,获得和发展自己的社会性。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这个社会化由外在教化转为个体内化,而内化的几种形式(模仿

学习、主观认 同、认识加工、角色扮演)是离不开实际活动的,离不开人与人交往的。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缺陷与偏差,不能正常交往,是不能很好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诸如毕业后,有的人在工作中盲然不知所从,不会与人交往,有的感到社会很陌生,难以适应等等,结果造成心理上一些障碍:我们不单要把书本上的东西放到生活中检验,还要从生活中学到好多书上学不到的东西,与更多的人正常交往,很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健全自身。总之,人需要与其他人在一起。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

作为大学生,在校园里,我们的人际交往无论在愿望、内容方面,还是在方式上都具有与我们的社会知识经验相对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交往愿望的迫切性。随着年龄增长、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提高、生活空间扩展,大学生交往愿望迫切。同高中阶段相比,我们对人际交往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那种希望被人理解、接受的心情尤为迫切。第二,交往范围的广泛性。我们大学生的交往不仅限于同班同学,而且涉及到班级之间、系级之间、师生之问、校内外等等人员。第三,交往内容的丰富性。相近的年龄和社会认知水平使我们具有广泛的兴趣、活跃的思想,我们对各种自然、社会现象都会注意,交往内容丰富。除专业知识外,广泛涉及到文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日常生活等方面。第四,交往系统的开放性。大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强,易接触新事物,加上来自各地,家庭状况、

生活各异,决定了交往是一个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另外还有,交往心理的复杂性,我们正处在个性发展期,性格尚不稳定,不仅有幼稚和浪漫的心理,也有孤独和自闭的心理,交往中易产生很多不健康心理。 2.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个性因素和其所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导致了我们有些同学在交往中出现一些问题,给和谐的人际关系造成障碍。现在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二是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A.人际交往技巧方面常见问题主要有: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缺少知心朋友,与他人交往平淡,与他人交往不良等。有些人主要表现在不会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不善交往,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得交往技巧与原则。另外,有的有自闭倾向,不易被交往,有的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做人的原则而随波逐流等,易导致心理问题,有的在人际交往中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这些障碍有属于认知方面,有属于情感方面,还有人格方面,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我们的正常人际交往和心理踺康。

B.在交往中存在种种不健康心理,如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报复心理、面子心理、冲动心理、封闭心理、异性交往困惑等。 在这里简单介绍几种:

1、自卑心理。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类人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

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像有的学生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出身低微、学习差等等。

2、孤独心理。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进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这类学生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性格、过于自负和自尊、挫折。

3、嫉妒心理 嫉妒是在人际交往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学习、名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行为。特点是: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嫉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挖苦、讥讽、打击甚至采取不合法的行动给他人造成危害。

4、报复心理。所谓报复,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方法发泄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的一种不满的、怨恨的方式。它极富有攻击性和情绪性。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常发生在心胸狭窄、个性品质不良者遭到挫折的时候。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报复心理的产生不仅同个性特点有关,而且与挫折的归因和环境有关,报复常常以隐蔽的形式进行。因为报复者常常以弱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公开的反击能力,所以只有采取隐蔽的方式来进行报复!这种心理给报复者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莫大的阻力和压力。

5、异性交往困惑。异性交往本来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一直令大学生棘手的社交障碍。一些大学生主要因为不能正确区别

和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部分大学生划不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从而把友情幻成爱情。另外,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传统,认为男女之间除了爱情就没有其它什么了,使得他们还没有树立起正确“异性朋友观”。另一个是舆论的影响,有的学校、老师、家长对男女同学之间交往横加干涉,这势必加重了异性之间交往的困难。

三、学习人际交往知识,培养人际交往技巧 1.学习人际交往知识

人际交往要素包括人际认知、缝康情绪、人格、交往知识和技巧等。我们学习人际交往知识,就要从认知入手,掌握正确的人际知觉,避免人际知觉中如第一印象、刻板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等各种人际偏差,同时要了解人际交往因素(如交往目的、交往工具、交往情境)和人际吸引因素 (如相似因素、互补因素、特质因素、仪表因素)在交往中的作用。 我们还要注意到健康情绪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我们要有正确的人生追求,要有宽广的胸襟,能够理性的适应生活,能够寻找身边的快乐。还要掌握控制、表达、发泄情绪的适当渠道和方式,变消极情感、冲突情感为积极、健康的情感。另外,我们也还要重视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的培养。从交往心理角度看,要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认识的心态会使人以开放的方式走向人群,使人心地坦然,很少有先入为主的防 御心理,因而言谈轻松自如,运用积极暗示能减少不良的自我表现,在交往中有坚定的自信。在交往中,要主动、热情地待人:“热情”最

能打动人,是对人最具吸引力的特质之一。我们自己首先要愉快起来,同时对他人要感兴趣。实践表明,人们更容易喜欢那些对自己感兴趣的人。要把每个人都看成重要人物:自我尊严得到维护、自我价值得到承认,这是许多人最强烈的心理欲求。交往中要让他人保住面子,不要试图通过争论使人发生改变,要去发现和赞赏别人的优点。要坚持正确的交友原则:真诚待人,平等待人,宽容待人,求同存异,互助互利。

2.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

人际交往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人的社会行为都是在与他人与群体发生关系活动中改进和养成,从而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学校的共青团、学生会、社团和协会是学生的集体组织,这些组织给我们提供了相互交往的平台。平时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及文体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会、团会、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其中,这有助于培养我们积极交往心理。我们也可利用假期深入到工厂、农村开展社会调查,广泛的与社会接触交往。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我们在学校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里度过的,给我们的影响至深至巨,能否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影响到我们之间的交往和心理相容度。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去营造了。总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要放在具体活动中来学习,只有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亲身参与其中,与人交往,才能培养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到人际交往技巧。 3.参加专业的人际交往团体辅导

当我们遇到交往困惑或障碍时,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应或许是我们

最好的选择。专业的心理指导老师会帮助你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如有条件的话,我们也可以参加一些专业的心理训练活动。例如,在角色扮演中扮演在生活中“扮演”与原来性格不同的角色,会使我们学会去与他人打交道。信心训练法能使性格过于退缩,经常压抑感情,不敢表达意见和受人欺压而不敢抗议的人在经过训练后增强信心,敢于坦诚自然地表露自己的感情或意见,学会怎样请求、拒绝和真实表达自己的见解。系统脱敏法,对于矫治恐惧、焦虑来说,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自助方法,又如松弛训练法,通过肌肉的放松以应付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达到精神上的放松。

结语,我们大学生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两三年之后就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因此,正确对待和处理人际交往问题,对于我们走进社会、实现自身发展和自我人生价值也是不可或缺的。最后,愿每个同学都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谓

第三篇:中职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职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与解决建议

中职生时代,一个人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急剧变化。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就可能影响今后的一系列发展,本应无忧的年纪,也会从此蒙上阴影,种种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都显示,目前中职生的心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因此特别选取最常见的几大心理问题,希望中职生有了心理问题要及早诊治。 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之:强迫症

心理案例:自从进入中职后,琳琳觉得学习没有以前紧张,可是她晚自习的第一件事却是要将抽屉里所有的东西进行整理、归类。做完了这些事后,才能集中思想做作业。有时放好的东西又会再拿出来重新放。这样的事总要重复几次,最终必须做到全部让自己认可,才终止这一行为。这花费了琳琳许多宝贵的时间,为此她感到很烦恼,但她表示,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

面对方法:一般来说强迫症的背后都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比如父母追求完美,对孩子要求很高等等。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经常发呆、做功课特别慢、咬指甲、耸肩膀等,就得注意了,这很有可能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这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的原因,并及早带孩子去看医生。

[小贴士]强迫症是一种通过仪式化行为来减轻内心焦虑的精神疾病,病患会产生挥之不去的想法,出现不得不做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在患者脑海里的某些想法、冲动、情绪等,患者能认识到这些是不必要的,很想摆脱,但又摆脱不了,因而十分苦恼。 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之:体象烦恼

心理案例:小亮今年正读中职,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只是身材瘦长,长相不佳。情窦初开的年纪,他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位女孩子,没想到表白后,女孩转身就逃,一边逃还一边喊:“难看死了。”“我是不是真的很难看?”小亮不停地问自己,当天回去就照镜子,镜子里的他小眼睛、塌鼻子,他越看自己越难看,于是产生了自卑心理。他想“改头换面”,但没办法,于是常常失眠,开始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人多的地方是再也不敢去了,成绩终于一落千丈。

面对方法:男孩更多地忧虑自己的身躯不够高大,女孩则担心自己的形体不够优美。进入中职的学生,随着生理的变化,都渐渐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其中不少学生甚至由于容貌或生理上的缺陷而产生了严重的精神负担,可以说体象烦恼在中职生各种心理烦恼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心理专家建议,告诉这类孩子,体象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俊男美女也有不足,告诉他们气质才是最重要的,要学会欣赏自己的才华,比如小亮虽然眼睛小,但很有神,虽然长相普通,但身材不错。 [小贴士]体象烦恼是一种性心理障碍,一般出现在青春发育期。此时面对性别差异的突然出现,中职生往往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会不由自主地与他人进行对比,一旦出现较大的差距,其中的一些人就会产生体象烦恼。

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之:恋爱受挫

心理案例:瘦高、文弱的小杨对同桌女同学产生了好感,买雪糕总是买两支,有新书主动借给人家,晚上放学还护送同桌回寝室。学期结束时,小杨便兴奋地提出“发展恋爱关系”,同桌却说他“歪心眼”,并让老师给调了座位。被浇了冷水之后,小杨不但没有冷静下来,反而产生了强迫性思维:“她为什么不喜欢我呢?我长得太瘦弱?我对她还不够好?”终日胡思乱想,使他的成绩不断下降,终于有一天,他选择了轻生。

面对方法:中职生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是不同步的,因而恋爱受挫往往使他们心灰意冷,这时候心理承受力差的就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因此对恋爱受挫的中职生,家长和老师应当及早发觉,并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师可以对他们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并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和伟人的事迹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小贴士]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此时一些微小的事情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像恋爱受挫、体象烦恼等属此类。 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之:社交恐怖症

心理案例:“要我上台发言,还不如把我杀了。”小张是名中职生,性格内向。上初中时,由于爱斜着眼看同一排的女生,引起了对方的反感。调换座位后,仍无法改变这种行为,后来连男生也不愿意坐在他旁边了。从此他便认为世上最难打交道的是人,十分害怕与人交往。老师说,每次遇到同学必须轮流上台发言,他宁愿装病逃学,也不敢面对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说话。小张显然是得了社交恐怖症。

面对方法:内向的孩子在青春期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惧怕与人交往,从而引发社交恐惧。因此作为父母应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给予更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则要注意训练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小贴士]患社交恐怖症的人,面对不熟悉的人讲话、在众人注视下运动或与异性交往时,往往会出现显著的、持续存在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将面临窘境或耻辱。患者对所恐惧的环境一般采取回避行为,即使坚持下来也十分痛苦,经常会出现焦虑、多汗、面红耳赤等症状。

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之:学习障碍

心理案例:小丽今年刚刚入学,可是父母却发现孩子写作业时十分粗心,经常多一撇少一划,把答案抄错。一次试卷发下来,父母发现中间竟然漏做了很多题,而小丽却说自己根本没看见这些题,父母于是觉得孩子学习态度有问题,故意不肯做题,整整一个学期,这种情况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面对方法:专家指出,小丽其实是有书写障碍。一般这类患者的眼睛似乎与别人的不一样,好像“懒惰的眼睛”,会漏掉许多明显的信息,表现在学习时视而不见,可以把整个题丢掉,事后却说自己没看见这道题。这种孩子最易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误解,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能力障碍。只有进行有关的视知觉训练才能见成效。因此,遇到孩子学习表现不佳时,家长和教师应当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从而为孩子设计一个个别化的教育方案,针对特殊的学习能力不足进行培训。

[小贴士]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但因学习能力落后而导致成绩低下的现象。研究表明,大约有5%―10%的在校生属于学习障碍儿童。学习障碍是由若干不同类型所构成的,包括书写障碍、阅读障碍、数学障碍(又叫非语言学习障碍)。 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之:抑郁症

[个案]小张正读中职,是某校的特困生之一。有一天他找到班主任老师,紧张而急促地说:“我完了。一个多月了,晚上几乎通宵失眠,白天神思恍惚还经常呕吐。”说着懊丧地抬手扶了扶眼镜。

面对方法:经过心理专家的咨询,发现小张得了抑郁症。专家建议,为了避免心理问题导致情绪低落,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得充实一些,避免因过多的空想和胡思乱想而产生失落感,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自己心情舒畅起来。另外,还可以多与父母及亲近同学谈心交流,向他们倾吐心头的积郁,使自己心情愉快起来。

[小贴士]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异常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无趣、无力、无望、无能、无助。症状包括:极度忧伤、绝望、疲劳、身体疾病。患有抑郁症的人,其情绪低落的程度和性质都远超正常变异的界限,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那样容易逐渐地“云消雾散”。

第四篇: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五种: 一,学校适应不良型的心理问题; 二,强迫型的心理问题; 三,抑郁型的心理问题;四,焦虑型的心理问题;五,恐怖型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适应不良型

学习适应不良型是中学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型障碍。中学生往往由于学校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学习,更不上班级,甚至造成中途休学或辍学。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生理功能三个方面。

(1)情绪方面。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等是常见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听不好课,做不好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产生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惹,依赖性增强。

(2)行为方面。学习适应不良的同学均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学习能力良好,成绩不错,适应不良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产生学习困难,上课无法做笔记,记忆力下降,作文写不出,稍复杂的题目无法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第二,社会性退缩。与同学交往减少,学习、生活活动也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体育课也提不起劲,成为同学活动的旁观者,游离于同辈群体之外。第三,品行絮乱。行为违反与年龄相符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如逃学、斗殴、说谎、偷窃、抽烟、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还有些学生活动过度,寻求快乐和刺激,如沉溺于电子游戏机、不遵守纪律、袭扰他人。第四,行为倒退。行为像儿童,学习无目标,活动无计划,喜欢儿童游戏,不合群但不是因为退缩,而是和同学玩不到一块,谈不到一起。

(3)生理功能方面。表现在上课头昏、脑胀,入睡困难,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体检查则没有特定的躯体问题。

二,强迫型

这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问题。自己能意识到这些表现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摆脱,深为焦虑和不安。它对同学的学习、生活和在校适应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应及时接受辅导。具体表现为: (1)强迫观念。如脑内反复回旋某歌曲的旋律、别人对自己说的话;作业或考试后总觉得写错了字或做错了题,上学路上总疑惑忘带书或文具;总是担心考试失败、挨老师批评,担心自己会发胖;看到小刀就会想到会割破手;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如“1+2为什么等于3”、“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无实际意义的想法。

(2)强迫冲动和强迫动作。如在考试时,总觉得想要大小便,但并不去上厕所;看到老师或父母总是想辱骂、吵闹或打架,但表面上却顺从平静;反复检查自己任何一次作业或试卷;总是在路上数石块数或步数。

三,抑郁型 这是有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情绪低落状态为特征的心理问题,常伴有焦虑、沮丧、压抑、苦闷、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同学一般能基本适应学校生活,但心理压抑、情绪苦闷,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危害较大。具体表现为:

(1)兴趣衰退。这类同学对生活的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中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而且对自己以前的兴趣爱好也基本丢失。

(2)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过低、妄自菲薄,并有内疚后悔等自责倾向,多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和对自己的失败估计。如学习成绩较好,但坚持认为自己学习很差,以后肯定不能毕业。

(3)精力衰退。自感疲惫无力,不能进行复杂思考和较强运动。这类同学往往感到听课、做作业时,头脑无法兴奋起来,但一般无杂念而是一片空白,体育课甚至日常生活无力或不想去承受,有力不从心之感。

(4)封闭退缩。不愿交往,情绪苦闷且封闭,不诉说也不写日记。这类同学通常能维持和其他同学、老师和一般性交往,但被动勉强,交往内容表面化,不作稍深的情感交流他们的退缩往往出于自卑和认为任何人都无法帮助自己。

(5)躯体不适。伴有躯体症状,如头疼、背痛、肢体酸痛等,还有失眠等睡眠障碍,有些同学有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之感。

(6)悲观失望。觉得生活中一切都没什么意义,感到前途渺茫;想前进、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标;有时下决心改变自己,但没有付诸行动的勇气;无望、无助感强烈。

四,焦虑型 个体处于一定的应激状态便会感到焦虑,这是正常的。焦虑型的心理问题是指一种无明确对象、无法摆脱的焦虑状态,可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形式。

(1)急性焦虑,又称惊恐发作。以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为典型特征,有“大祸临头”之感,并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头晕目眩等,还可能有出汗、发抖、腹痛等。急性焦虑的发作急剧,很难预料,但持续时间不长,一般1~20分钟,长达数小时。发作后虚弱无力,但焦虑体验不明显,数日后恢复。

(2)慢性焦虑,又称广泛性焦虑。在焦虑型中较为常见。表现为持续性的紧张和不安;学习、活动时心烦意乱,记忆和思维受阻;交往中紧张、易激惹;遇事时惊慌失措,往坏处想等。明知客观上并不存在威胁、危险和失败结局,是主观上过滤,但无法控制,惶惶不可终日。同时出现心悸、口干、出汗、脸色苍白以及震颤、发抖、肉跳、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梦惊等现象。

五,恐怖型

这种心理问题指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情境,或在人际交往时产生异常恐惧并主动回避以消除不安。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为社交恐怖和特异性恐怖,而且前者有增长的趋势。

(1)社交恐怖。主要特点是在人际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怕成为人的耻笑对象,而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做作业、吃饭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看着对方即自感面红耳赤、表情异样,而且怕被对方觉察,从而回避目光相遇,严重者会发展到足不出户。

(2)特异性恐怖。指各种和个体自身活动的特异性有关的恐怖,如飞行恐怖、注射恐怖等。一些中学生对学校产生恐怖,如害怕看校门、害怕见到老师和同学、回避学校生活,又称学校恐怖。 以上对五种常见心理问题类型的介绍,目的是使大家对它们有一个初步了解。在青少年阶段出现上述的心理问题是比较普遍的,是可以理解的,大家不要害怕它,要敢于面对它,正确解决它。

第五篇: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所谓心理问题,是指那些近期发生的、内容比较局限而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甚剧烈并未严重影响思维逻辑的暂时心理不适。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1.因环境变异产生较强的心理压力 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入学后的大学生,心理上呈现“依赖性、理想化、盲目自信”等心理特征。面对生活环境、学习条件、人际关系等变化,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出现多种适应性心理问题。如:生活要自己料理、每天宿舍——教室——饭堂单调的“三点一线”生活,以及大学学习上自主性强的特点等,都易使一些大学生感到茫然无措,心理压力很大,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等反应。

2.恋爱与性方面引起的情感激荡 大学生正处于异性相吸的灼热阶段,对性问题特别敏感,他们喜欢与异性交流,在异性面前显示自己的风度和才华。但是,由于他们考虑问题简单,感情容易冲动,在如何对待恋爱的问题上常常感到困惑。有的同学不懂得如何交异性朋友;有的过早地坠入爱河,而又没有确立正确的恋爱观;有的朝三暮四,出现三角恋、四角恋;还有单恋、失恋、胁迫恋爱在同学中也屡见不鲜。 在性心理问题上,许多大学生对于性知识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和态度,出现性知识偏差;对自身的性生理、性心理感到困惑、不适应,出现性焦虑、性恐惧;对性欲、性冲动存在不安,感到性压抑。

3.人际关系不和谐产生的心理疑惧 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要,渴望更多的人能理解自己,接近自己,成为自己的好朋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害羞、恐惧、自卑,交际能力不够,言辞表达较差,这一切将导致害怕交际,不愿与人沟通。再加上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本来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闭锁心理,把自己真正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伪装起来,不愿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与人交往有较强的戒备心理,以至于有些同学干脆独来独往,不和他人接触。由于一方面要求开放自我,还我真实,另一方面却又表现为文饰,这种双重人格,很容易导致孤独感、抑郁症和自卑感。

4. 追求自我实现与现实相悖产生的心理冲突 自我意识的增强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他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这种愿望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增强。许多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这种场合、这种活动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同时也希望学校和社会创造更多的条件,使得他们的才能得以实现。然而,大学生毕竟是从学校到学校,不免患有一种“社会经验缺乏症”。有些学生片面追求所谓“自我实现”,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尽人意之事不能正确对待,总感怀才不遇;有些人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只看到别人身上缺点,却不正视自己的不足,一味地用美好的形容词虚饰自己,理想主义地要求别人,现实主义地要求自己,形成了对自己过分美好的主观评价,结果一见到同学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大家的好评,而自己却相形见绌,就埋怨别人没有看到自己的长处,甚至认为老师、同学有自己过不去,因而感到压抑。

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既有家庭教育原因,也有学校教育原因,若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调节或得到外界的帮助,就可能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严重的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所以我们都应关心自己或别人的心理健康,学会分析和洞察自己或别人的内心活动,如果你自己或你身边的人出现学习困难、交往不顺、遭遇挫折、情绪低落等状况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方法:或进行自我调适,或找他人排解,或到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咨询,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上一篇:适合幼儿园看的经典书下一篇:三好学生主要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