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2024-06-0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精选十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篇1

一、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 自卑心理

很多职业学校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后, 觉得职业院校将技术课程看得较为重要, 就果断地认定自己的高考失去了希望, 由刚入学时信心满满的状态变成了茫然、懊恼, 甚至是完全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 总是认为自身是被社会和学校遗忘的, 得不到重视, 因而产生了自卑的心理。

(二)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多数身处青春期的学生都有的一种心理, 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对事物认知和感情方面的违逆心理。在这个时期, 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心理、生理的发展都非常迅速, 并且处于情绪上的亢奋期, 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 有可能导致学生社会和集体责任感的缺失。此时的学生比较以自身为中心, 因此, 要采取正确、合理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 才能够起到正面作用。

(三) 惰性心理

惰性心理也是一种在职业学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 是一种责任感不强的心理状态。比较轻微的惰性心理表现在做事情拖延, 懒于参加公益活动等, 不进行自主学习, 只有在老师的督促下才进行;而更严重一些的惰性心理可能会导致自私、任性、厌学, 从而导致虚度时光, 浪费学校资源。

二、职业学校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 自身问题

学生此时正处于一个身心发展的阶段, 各方面的认知还不够健全, 因此无法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 甚至在心理问题出现时坚持自己是对的, 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思维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其实与生病一样, 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而学生对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即使发现了自身的心理问题可能也不敢向外界进行求助, 这就导致了问题的加重。

(二) 外界因素

外界没有给职业学校的学生较为轻松的发展环境。社会上, 激烈的竞争环境无形中给职业学校的学生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很多社会上的公司招收人员时都非常看重学历而不是学生的自身素质和技能, 这样就会使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学生产生较大的偏见。甚至很多人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校里无所事事, 从一开始就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们, 甚至不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 使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产生了较大的问题。

家庭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也较大, 据调查, 多数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家庭都有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父母离异、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孩子的教育、将孩子留给老人等, 这些家庭问题都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较大的影响。

在学校中, 有些职业学校的教师觉得学生很难培养,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缺乏沟通。学生在青春期时的情感较为复杂且脆弱, 而教师如果与学生的沟通不够细致和深入, 都会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解决或是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同时, 学生在这个时期的排斥心理严重, 自身缺乏对教师的信任。

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教育的对策

(一) 帮助学生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入学时的成绩较差, 学习习惯也较为不好, 但是父母却对孩子有着非常大的期望, 这种偏差造成了有些家庭中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出现问题。此时, 教师就应该利用好自身资源, 通过电话沟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 努力帮助家长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的关系, 让家长树立起对孩子的信心, 从而让家长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与目标, 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二) 合理地进行心理健康引导教育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就是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和理解。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价值, 问题的出现并不会影响他们自身价值的实现。教师要在学生的立场上, 换位思考, 从根源上发现他们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真正理解他们的痛苦, 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在心理和生理都在成长的阶段, 有时较为容易进入自己的思维循环, 无法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此时, 学校就要通过一些讲座、主题班会等, 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让学生认知到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 接受了问题的存在, 才能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从而解决。学生在班级和宿舍等的人际关系, 也会影响他们自身心理的发展。职业学校还应开设一些课程, 教授学生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并使学生有意识地培养一些人际交往的良好品质。

总之,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能够迅速完成的, 需要学校长期的引导和努力, 也需要社会的多方面配合。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只有从根本上针对个体开展合理的教育, 才能收到真正的成效。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社会上的各种工作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其中, 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高要求的一部分。分析了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以此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谭倩.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西农业机械化, 2007 (3) .

镇中心学校健康教育分析报告 篇2

#镇现有中学1所,9所完全小学。近年来,我们坚持将健康教育列入了整个教学计划,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及常见病的防治起了很好的作用。学校健康教育课本拥有率、开课率均达到100%,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5% 以上。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坚持做到“五有”,即有课本,有教案,有课时,有考核,有评价;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形式,积极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建立了新生入学体检制度和学生健康档案卡,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学生体质调研活动。同时,我们还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在全体师生中开展健康知识竞赛活动,取得了良好效,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已步入常态化、自觉化、规范化轨道。

各中小学师生全部参加两操锻炼,并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和冬季长跑活动,师生锻炼效果纳入教师的考核之中。学校设立了校医室和心理咨询室,每年都为师生提供校方责任保险,定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体检,建立学生和教师健康档案,关心困难教师生活,积极开展有益教师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大力培养班主任和青年教师,切实保护“五期”时的女教师身体健康,维护女教师的健康,利用“心理咨询室”,培训心理健康教师,举办心理疏导讲座,对困难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帮扶。学校一直提倡无烟学校,教职工抽烟人数大幅减少。

学校对学生和教职工关怀帮助工作,也纳入到学校健康统筹管理之中,由于我校还是农村和农民工子女就学较多的学校,部分学生家庭存在各种困难。学校根据“均衡、和谐,健康、快乐”的办学理念,做好家校联系,建立师生“一对一”帮扶工作,建立弱势儿童档案,切实解决困难学生的生活和就学困难。定期召开家长会,传递学校发展信息,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家长已参与到学校健康发展过程中。学校少先队开展了“小手牵大手”健康教育工作,要用孩子的健康意识和行为影响家长的健康意识和行为。

学校不仅把健康学校工作当作校园文化建设和环境卫生工作的立足点,而且健康学校工作已成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创建健康学校过程中,学校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安全保卫制度健全,专人负责,场地、设施和仪器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建立了抗拒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并进行演习,车辆使用符合安全要求,每学期都开展交通、消防、防溺水等安全教育。这些教育活动不仅是学校常

规工作,也是学校教育走进社区的重要的载体。丰富多彩的安全、法制、环保、科技教育和文艺进社区活动,以及与社区分享学校资源,不仅用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影响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行为,同时社区也促进了学校健康发展。全体教师积极参加社区捐款等公益活动,提高了教师形象。近年来,为促进我校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我们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卫生检查评比制度》、《教室卫生制度》、《绿化管理、保养制度》、《传染病及重大疫情应急预案》、《食物中毒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学校无烟标准》《绿化工作制度》、《校园安全工作制度》《体育卫生工作制度》、及《卫生管理人员职责》等制度,学校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渐趋完善,责任更加明确,确保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为搞好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千方百计改善学校健康教育的硬件设备,提高校医和健康教育老师的业务水平。近年来,学校每年都要保证一定的资金投入,购置健康教育教材和教具,基本配齐了健康教育教材和教具;学校的教室采光照明、黑板和课桌椅基本符合标准要求,学校学生饮水、洗漱和厕所设施也基本达标。我们还邀请卫生医务人员对校医、健康老师进行业务培训,并多次送他们外出学习或到兄弟学校进行交流,借鉴兄弟学校的工作经验,提高校医的业务素质,为保证学校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奠定基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篇3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拱墅区区属的37所中小学学校(职高l所,高级中学l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8所,小学24所,民工子弟学校1所。其中公办学校32所,国有民办学校2所,全民办学校3所)的校长及学校心理辅导站(室)长。

2.调查方式与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问卷调查采用杭州市教科所设计的《杭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调查表》,调查分一式两份,一份由学校主管领导填写,一份由学校心理辅导站站长填写。问卷内容涉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措施、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等。我们通过9个封闭式问题和一个开放式问题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收回问卷34份,回收率91.8%。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和队伍建设

调查显示:全区所有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站)。已有70%的学校心理辅导站通过合格心理辅导站(室)评估验收,有4所学校通过杭州市优秀心理辅导站(室)的评估验收。全区已初步形成了持证上岗教师和兼职心理辅导员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全区所有的学校都有通过培训、持省级上岗资格证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担任心理辅导站站长,具体负责组织、策划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50%的学校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参加过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培训,并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欠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口学校哪个部门。目前尚无比较统一的认识和操作模式。其中有16.67%的学校没有校级领导分管心理健康教育;10%的学校归口德育处(学生处、政教处)管理;6.67%的学校归口教务处和教科室管理;只有26.67%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归口校长管理。目前全区的中小学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是兼职的。担任心理辅导站站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时还担任其他教学管理工作。持省级上岗证的教师中大多数是政教处(学生处)负责人或其他学科的教师。虽然所有学校都建有心理辅导室,但有些学校辅导室工作条件简陋,达不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基本要求。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

对学校每年在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包括心理辅导室建设、购买资料、教师培训等)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平均每年投入3千元以上的学校占26.67%;平均每年投入5000元以上的学校占16.67%;平均每年投入1万元以上的学校占6.67%。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33.33%的学校每年的经费投入不到1千元。许多学校为通过合格站评估验收和优秀站评估验收,对硬件的建设很重视,但软件的建设,如教师培训、请专家开展心理健教育讲座的投入却很少,在合格站评估验收后,对经费的投入明显减少。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表2表明全区各类学校领导、教师都意识到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区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63.33%的学校通过班主任和心理辅导员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但建立的档案不是很规范,记载不全面,影响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进行团体辅导的主要渠道,然而目前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情况仍达不到要求,班级平均每学期开设2节以上的学校只占50%,还有一半的学校达不到杭州市教育局规定的每学期至少要开设3次课的要求;毕业班的学生面临升学,学习紧张,压力大,更需要进行心理调适,但却有50%的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即使在毕业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也只有53.33%的学校达到每学期开设3次课的要求;在教材使用上也不尽人意,目前只有10%的学校为所有学生配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本,也远远没有达到杭州市教科所的要求。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引起重视。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研现状

从表3可看出,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整体十分薄弱,科研水平整体较低,学校与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有10%的学校承接省市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承接区级课题的学校也只有16.67%,有23.33%的学校从未进行过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教师撰写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也不多,4年中合计撰写5篇以下论文的学校占56.67%,即使有撰写的论文,质量也不高,在区级以上获奖的只有50%,曾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心理健康教育类论文的学校只有34.33%。我们知道,理论研究的薄弱,势必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制约其长远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教师培训的力度。

4.目前校长对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和意义的认识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校长重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调查显示,有83.33%的学校校长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20%的学校校长认为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16%的学校校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教育质量作用不明显。76.67%的学校校长懂得要运用心理辅导的手段解决学生不良行为的问题,56.67%学校校长认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评定应作为学校考核内容之一。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校长,还没有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如23.33%的学校校长在对待学生不良行为问题时,认为应加强批评教育;36.67%的校长认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法量化考核评定或不能作为评估办学水平的指标。

三、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的对策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根本。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是转变观念,重点是提升其专业水平。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缺乏,已持证上岗的教师整体水平也不高。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培养合格的心理辅导站站长,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当务之急是对无证教师进行有计划的短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使其通过省级上岗证的资格考试;对已有上岗证的教师则要求其参加省、市的高级心理教师研修,鼓励其参加国家劳动部的心理咨询员考试;利用学校业务学习时间对学校所有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使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2.规范完善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

虽然所有中小学都建有心理辅导室(站),但大部分学校只停留在建站和通过合格站评估的层面上,因此,区指导中心要加强对学校心理辅导站的督查,对辅导站建设,如每年的经费投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人数配备、辅导室开放时间、辅导效果等方面制定一些硬指标,促使学校领导重视并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规范学校心理辅导站建设。已获市优秀站和区合格站的学校每年要进行抽查复评,对评后不开展工作或工作开展不利的学校要进行通报。

3.加强对学校领导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有关教育培训部门对校长培训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列为培训的内容之一,使校长全面、准确地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增强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明确校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使命,通过培训,使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条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校长政绩来考核,在评优和评先时采用一票否决制;发挥教育督导评估的功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必达指标。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区已列入学校的必修课程,所以必须像抓其他学科一样抓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研讨制度。从中小学实际出发,定期召开教学研讨课、观摩课、现场会、案例分析会、专题研讨活动等,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成立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小组,集体攻关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5.制定地方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篇4

一、聋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1. 生理缺陷是心理问题的根源。

由于生理缺陷, 聋生在成长过程中各种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听力损失影响语言的发展, 语言发展影响抽象思维的发展, 聋童心理活动由简单到复杂, 由具体到抽象, 在条件上、时间上与听力正常儿童有差异;在致聋程度、康复训练、接受教育状况等方面, 聋童之间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 这是导致聋生诸多心理问题的生理因素。很多聋生因为知道自己身患耳聋残疾, 不能与人正常沟通, 因此, 就避免甚至拒绝与周围人接触, 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自闭、自卑、自弃的不健康心理。

2. 家长思想教育观念落后。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的影响。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 不良家庭环境及不当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聋哑儿童大多数出生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 父母受教育程度低, 思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有的聋生父母本身就是残疾人。在平时的生活中, 聋生的父母很少顾及孩子的内心世界, 而且有残疾孩子的家庭子女较多, 相对于正常儿童, 父母与聋儿的心灵交流微乎其微。吃饱穿暖, 能学点知识, 掌握点职业技能, 将来能自食其力, 是聋童家长的普遍愿望。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 内心世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父母则很少过问。即使孩子由于心理问题出现了行为异常, 父母也只是采取简单甚至粗暴的教育方式, 不从心理变化上寻找行为变化的源头, 仅仅从行为遏制上进行简单的处理。长期下去, 学生逐渐形成了自闭、偏执、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心理。

3. 校外聋哑团伙蛊惑诱骗。

社会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思想、情感和行为, 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在本地区, 由于聋生家庭大多数都很贫困, 生活空间又相对闭塞, 聋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 社会上聋哑犯罪团伙活动猖獗, 诱骗的对象主要针对聋校在校生, 河南各聋校常有在校生被诱走的案例发生。犯罪团伙常以金钱和物质享受为诱饵, 而在校聋生面对别人“口中”的花花世界的诱惑, 连最起码的安全意识都没有, 过度地信任别人, 以致一旦被诱骗走, 就会立即被控制, 失去人身自由, 被教唆犯罪, 实施偷盗、抢劫, 最终落入法网, 带给家庭无尽的悲痛, 带给学校教育的反思, 带给社会一定程度的危害。

4. 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学校要注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很多聋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 很多学校只放眼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等培养, 忽略或轻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周口地区来说, 特教师资薄弱, 教育理念陈旧, 在教育教学上, 重课内教学, 轻课外教育;重知识教学, 轻心理疏导, 即使建立了心理咨询室, 大部分也形同虚设。在实际教育过程中, 有些教师缺乏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素养, 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有些教师虽然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但并不以此来指导其教育行为, 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 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 被教师所嫌弃, 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以上列举的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 对聋生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因此, 我们在预防或诊断聋生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 不能从一个角度出发, 必须同时关注以上几方面的因素, 进行综合分析, 然后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疏导, 优化聋生的心理素质。

二、解决聋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1. 以人为本, 转变育人观念。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人、完善人, 然而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针对聋生的育人观念很狭隘, 认为聋人的思维不同于常人的思维, 对聋生进行“发展”和“完善”等于做“无用功”, 更何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有些普教工作者的眼里, 特教教师就是“让学生看点书, 识点字, 不出事”而已。当然, 这是对我们特教不了解的偏见罢了。新的教育形式要求教师不仅立足于三尺讲台, 把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 做知识的传授者, 更要做一名道德品行的引导者、心理素质的塑造者。聋生与我们常人一样, 有喜怒哀乐, 有自尊、自信, 有自卑、孤独, 有爱心和善心。聋生由于生活在无声世界里, 与常人缺少正常的沟通, 因此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差。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需要教师走进他们的心灵, 与他们进行真诚的心灵对话, 而不能只把他们看成是肉体的人, 漠视他们的心理感受。因此, 特教老师一定要把聋生看成是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人,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要多多关注聋生的内心世界, 多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 引导学生身心能够健康地成长。

2.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到各科教学中。

教材不仅具有知识性, 而且具有教育性。现代教育教学观指出, 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价值观为重要目标之一。在各科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契机, 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因为教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 在聋校语文教材《让座》一课教学时,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通过学课文, 演情节, 明事理, 让聋生认识到让座是美德,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实践美德。引导学生要像文中的小朋友那样, 乘车回家时, 不顾忌自身的缺陷, 可以大方地给别人让座。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避免学生在公共场合怕别人耻笑自己是“哑巴”而“缄口不语”, 失去与别人交流的机会。数学、自然、社会等都蕴涵着方方面面的教育契机, 关键在于教师的挖掘和引导。在各科教学中, 思想品德课尤为重要。任课老师要生动活泼地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 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主题教育。另外, 课堂教学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 消除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

3. 开展心理咨询, 建立心理咨询档案。

有的老师把心理咨询看成是一个神秘的名词, 提到心理咨询, 就摇头否定。认为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 对聋生进行心理咨询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其实不然, 心理咨询活动简单说就是与学生交流谈心。自卑的心理使聋生不愿敞开长期封闭的心扉, 而在他们内心深处却有一种强烈的表达的愿望, 他们渴望被别人理解与接受。教师要消除学生拘束的心理, 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朋友, 要积极主动、热情耐心地与学生谈心。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不一定非要在心理咨询室进行, 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安排时间与场所。当然, 与学生交流谈心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巧妙地进行引导。如, 学生孤僻、自闭, 教师可以和其共同做一件他 (她) 喜欢的事情, 然后, 在学生不经意中与其交谈, 询问其和家人及同学相处情况, 了解其内心想法等。我曾经和班里一名自闭心理较强的女生交流谈心, 了解到她曾在普校随班就读时, 学生都嘲笑她耳聋不会说话, 不和她一起做游戏, 对她的内心造成了很深的伤害, 从此, 她再不去那所学校读书, 父母才把她送到聋校。针对这种情况, 我背地里要求班里其他同学主动和她玩, 主动关心她、帮助她。现在, 她已经基本从封闭狭窄的自我世界中走了出来, 融合到集体生活中。

通过交流谈心, 要把了解到的学生心理状况记录下来, 拟订好心理辅导计划, 并且要记下心理辅导效果, 整理所有资料, 建成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以备查阅, 做好进一步心理教育工作。

4. 开设“家长心理教育”指导课。

现在, 很多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懵懂、茫然状态, 这在前面分析诱发聋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时已经提到了。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就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针对大多数聋生家长思想教育观念落后的实际情况, 聋校有必要定期开设“家长心理教育”课, 以引起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

“家长心理教育”指导课主要从聋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等方面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改变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方式, 从而实现家校联合教育机制, 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总结及展望

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聋生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把与聋生的沟通障碍最小化。要善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积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诊断不良心理问题时, 要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 采取可行的措施, 运用有效的方法, 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这样才能改变聋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维护和促进聋生的健康心理水平, 进而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志毅等主编.聋童教育学.2000.6, 第一版.

[2]郭亨杰等主编.心理学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篇5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各说各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述说,群众各有不同的体会。传统的健康观念是:机体机能稳定,体格健康,躯体健壮。随着社会发展、科学发达,对健康也有了新的认识:躯体健康、生理机能健全、心理正常健康、面对困难承受挫折敢于挑战、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才算是一个的人。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指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

2、一定程度上说: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俗话说:“嘻嘻哈哈,人添寿;忧忧虑虑,命不长。”积极乐观能延年益寿。反过来说:“心理不健康必然会引起生理上的不健康。”英国有家医院经过多年临床经验得出结论:“癌症,十有八九是心理上的不健康造成。癌症基因人人都有,癌基因转化成癌症重要的是心理因素。心理不能何持正常,情绪不好,造成好细胞减少,抵抗能力差;而坏细胞拼命增长,导致癌症恶变。

总之,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有积极的作用,有自我保健的能力,有治疗性功能和战胜困难、战胜疾病的功能。医学家认为:疾病,70%是由精神和心理上引起的。心理健康,能增强抗病能力。

3、我们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为什么? 心理卫生,最通俗的说是“脑子里的卫生”。

据测试心理达不到成熟的十有八九;生理上十有八九达到了健康。中央广播电台指出:中小学生50%有心理问题;医院门诊调查指出:70%左右的青少年有心理问题。有调查指出:中国家庭教育有问题:授科学化、民主化教育的18.9%,80%的家庭不能授科学化教育。

专家指出:“强国先强民,强民先强心。”

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责任重大:儿童(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是影响他一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有责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的人。

4、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 ①自觉。行为的自觉性,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愿意学习,乐于学习。不把学习作为负担,而从成功中体会乐趣。

②自知。正确认识自己是最大的智慧。对自己的长处,优点感到兴欣,但不狂妄自大;对自己的弱点、缺点不妄自菲薄。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优缺点。

③自爱。爱惜自己,保护自己,有正确的自我观念,正视现实。④自持。要有乐观,稳定的情绪,乐观平静的心境,做情绪的主人,不做情绪的奴隶。活泼开朗,朝气勃勃。轻松愉快、积极乐观的情绪,学习效率提高40%,记忆力提高1.5倍。

⑤自尊。要有适度的自尊,尊重别人的人格,尊重自己的荣誉,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没有适度的自尊,会自卑,会失去信心。有告诫的自尊,才会自重,自强,才能增加承受挫折的能力。

⑥自强。自强不息,是立足社会之本。否则来,整个一生就稀里糊涂。要有理想,有目标。当然,目标不要过高,过低,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以目标。

⑦自制。能自我调适以制约,有制约、约束的能力,喜不狂(妄);忧不绝(望);“胜不骄,败不馁”,能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纪律,约束自己,使自己合理、合情、合节。

5、中小学心理不健康的种种表现。

①狭隘心理。心胸狭隘:委屈,得失,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不能自拔。谨小甚微——心理封闭——交往狭窄——神经过敏(芝麻大的小事扩大成西瓜大),把欺骗作自我安慰。

②抑郁。较长时间情绪低落,闷闷不乐,萎靡不振,待人冷漠,缺乏自信,缺少兴趣——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绝望——轻生。(原因:可能家庭歧视虐待,欺凌;遭到师长不公正待遇——挫伤了积极性;或学习力不从心,负担过重,——心理负担过重。)

③怯懦。胆小怕事,遇事畏首畏尾,屈从于人;害怕困难,意志薄弱,情感脆弱。(原因:过分溺爱,从小缺乏独立性;或受挫折过多。)

④自卑。以别人比较后,偏低估计自己,失去信心,悲观失望,也可能老师没尊重、没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所致。(自评纪律过程中,评自己不达标,但不敢表表现自己,承认自己“中等”、“差”,表面似乎谦虚其实自卑。)需要老师多鼓励多正面教育,给予信心。

⑤妒忌。对比自己强的人产生怨恨的情绪和攻击的态度,不允许别人的进步,造谣中伤,幸灾乐祸。这是所有道德中的恶习。

⑥猜疑。极度神经过敏症。“越疑越猜,越猜越疑。”对神经质的过于小心,对自己过于关注。

⑦急躁。和气质(外向型)有关。(首先培养克制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告诉他如何放松的心情。)

⑧孤僻型。(为数不多。)跟家庭结构有关,从小受成人化的熏陶,跟成人相处,喜欢独来独往,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他——他看不起别人,但内心空虚,看不到人间温暖——孤僻。(原因,有创伤的经历:离异;心灵受到创伤;受到别人嘲笑,欺负,讽刺,交往中受挫折。解决办法:多组织集体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活跃情绪。我做思想工作——打开封闭的心灵。多活动:关心他人,体贴他人,独生子女早点送幼儿园。

3、4岁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3岁看到大,7岁看到老”,小时候形成的性格,影响他一生。

⑨暴躁型。一触即发,一不顺心,火冒三丈。冲动性的语言,行为,缺乏自我控制。(原因:甲状腺含量较高;教养低;家教不正确——溺爱。发作时,血压升高,血管收缩,供血不足,消化动能紊乱——严重的引起心肌梗塞。

解决办法:①指出危害性,培养理智感。学会容忍,将心比心,多想想自己的后果。②要有合理的渲泄:给他找个朋友,哭泣;转移一个环境,散散步,消消气;正面暗示,要镇静,要放松。

⑩敌对型。遇到来重挫折,强烈的不满情绪,所表现出来的高抗情绪,往往把别人对他的帮助你解为“跟我过致不去——所以不理采——恶习作剧——别人的苦恼他却幸灾乐祸。(原因:家长暴躁型,专制型,强迫型;老师处理的方式方法不当——学生看问题偏面——对着干。

解决办法:多帮助多关心,站到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①指出错误的危害性;②肯定点点滴滴的正确行为,扬长避短,以长克短——消失。

6、样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1)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活着为什么?帮助认识人生价值——在于奉献。

(2)培养健康,乐观的感情生活。马克思说过:美好的心情比10副药解决生理上的痛苦更有效。(有利食欲,有利内分泌,有利睡眠。)愉快的心情是健康的标志。(愉快的心情能强化智力活动,提高记忆能力;能增加抗病能力。)(3)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养成有规律,有关奏的生活习惯;愉快饱满的生活情绪;多睡不太久;饮食定时定量不太多。

(5)科学用脑。大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学习过量,时间过长,得不到恢复——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注意:①睡眠充足;②加强营养;③适当休息。(饮食高蛋白,碳水化合物,不多,不偏。)④加强体锻,提高大脑活动的灵活,敏捷,正确率。

小学生的智力与学习

一、智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智力指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包括注意力、创造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二、智力发展的年龄趋势

0——5岁,智力增加最快。

3——6岁的儿童脑容量达到1000克左右,趋近成年人,(成年人脑容量1500克左右),是智力发展的迅速时期。这个阶段尽快送孩子进幼儿园,多接触同伴,参加集体活动,接受多方面教育。

12——13岁的 儿童,智力基本和成年相等,脑机能发育基本达到成人程度,智力增加仍然很快。要注意多表扬、鼓励,师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对孩子的影响。

15岁以后,智力增加较慢。

三、发展学生智力的注意点

1、要激发学生发展自己智力的积极性、主动性,注意非智力因素对发展智力的促进作用。

2、教给学生系统的规律性的基础知识,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力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

3、要讲究教法,提倡启发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4、作业设计 利于学生智力培养-发展。

5、培养学生的崇高理想,使之成为发挥聪明、才智的内驱力。

6、注意教育卫生,注意学生身心健康,促使他们的智力活动进入最佳状态。

7、面向全体,照顾后进生,因材施教,使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智力都能得到发展。

8、教给学生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创造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并付之实践,持之以恒。

四、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学业不良,责任大多在老师、家长身上。孩子都有努力学习的愿望,但缺乏耐心,不能坚持。除外,学生学业不良也有身体欠佳,负担不起繁重的学习任务;贪玩,完不成学习任务;营养跟不上,影响智发展;还有来自家庭、社会、个性等方面的因素,引起学业不良。

五、消除不良因素,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1、教学贯彻“少而精”原则,提倡“举一反三”,特破难点。

2、了解学生缺陷,指导对症下药,要求循序渐进。

3、充分应用直观手段进行教育,4、教师要满腔热情的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上课时创设宽松和谐的气氛,老师态度亲切自然,说话力求风趣幽默,语调力求抑扬顿挫。根据儿童思想一次只能集中20分钟左右的特点,安排好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尽力肯定后进生的点滴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要把学生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跟他们同欢乐。小学生品德方面心理问题的表现

常言道:少年时期是人生难得的欢乐时光。事实并没有这样美好。现在的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受到特别呵护。而在学校里,不可能特别照顾,只能处平常地位。而且,学习难度高,难于适应。

小学生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他们任性,焦虑,自卑,学业不良,过高过低地估计自己,自尊心自信心不足,耐挫力差、、、、、小学生心理问题具体表现:

一、儿童“多动症”

这些孩子智力正常,但任性,冲动,易怒,易兴奋,挫力差、、、、、他们精力充沛,但注意力不集中,爱吵架,打骂。他们有的跟遗传因素有关,跟他们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有关。我们不要轻易扣“多动症”的帽子;不能过分严厉;不能羞辱、惩罚,要给与信心,逐步调适、引导。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

儿童攻击性行为具体表现:欺负他人,说谎,逃学、逃夜,流浪„„其产生的原因归纳如下:

跟自身有关,神经系统兴奋程度较高,控制力差;认知水平低,认识事物有限;家庭溺爱„„

跟师长有关,家长的棍棒体罚使其模仿:老师对他的歧视、冷漠、批评等使其转而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久而久之,形成了爱攻击的行为。

跟社会上的暴力行为有关;跟影视传媒有关;跟武侠小说有关。

三、独生子女的特异性

他们养尊处优,是小太阳,过分接受照顾、保护,不爱劳动,缺乏磨练。客人面前却展尽了风采,夸奖声不断„„久而久之——以自我为中心,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他们在家里没有伙伴,没有模仿的对象,缺乏家庭小集体生活——他们孤独,不合群,没有责任感,不关心集体,不同情他人。

他们物质条件优于非独生子女,但“热爱劳动,勤动脑筋”劣于非独生子女。

四、不良行为的矫正、预防

品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的 环境里受教育的影响,在实践中的来。小学生不理解“道德”的含义,教育他们做高尚的人,他们只认为不打架,不骂人,遵守纪律就是“高尚”。因此,老师要结合具体事例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干巴巴的说教。

要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培养他们爱劳动,尊敬师长,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等。让他们在具体事情过程中正真体会到助人光荣,自私可耻。

小学生处于个性的形成时期。他们的过失,不一定是道德行为问题,我们要抓紧时机加以引导、纠正,不乱扣“道德不良”的帽子。教育要严得适当,不伤害他们的自尊性。学生即使犯了错误,批评教育只能“论事不论人” 帮他们分析错误原因,指出错误后果,教给改正的方法。所谓“惩罚”,可以订个公约:小错,为大家唱个歌; 中错,为大家做件好事;大错,写个说明。

对后进生的缺点、错误,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师道尊严要有,但不能让学生害怕。正确的教育、评价,是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民主化

怎样的家庭教育才算科学化、民主化?

1、创设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父母性格开朗,说话诙谐,家庭气氛活跃,家里常常笑声朗朗。这种家庭的孩子心理负担轻,趋于活跃、勇敢、大方,有利智力发展。反之,沉闷呆板的家庭气氛,其孩子也会消极沉闷。

2、目标引路。家长应懂得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懂得用身边的榜样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3、尊重人格。孩子也是一个人,也要尊重他们,听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处罚要得当,不过分。认清处罚目标,不无休止地训斥。批评要严肃,处分要宽容,不随心所欲。孩子跟大人一样要面子,批评、处分要考虑孩子的性格特点,注意场合,掌握时机。批评是手段,目的是让他们明白错在那里。

4、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在勤学、勤劳、爱他人、讲卫生等方面做好表率,让孩子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养成好习惯。

5、表扬鼓励为主。正面教育十分重要,尤其,是屡次失败的孩子,表扬鼓励更为重要。

6、注意信息引导。影视,录像要让孩子看,但要帮他们过滤,帮他们分析、引导,告诉他们那些内容可以看,那些可以看,讲清为什么。

7、进行技能训练。剪指甲,刷餐具,打扫卫生等都要尝试,不怕不象,最多再来一次。有些事可以一起动脑筋,想办法,但不能代做。培养他们面向挑战,战胜困难。

8、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磨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摔跤不可怕,它可以使人意志坚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9、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尊重师长,孝敬父母,遵纪守法„„这个阶段尽快送孩子进幼儿园,多接触同伴,接受多方面教法不随地吐痰,不抢红灯„„从小守家规,长大受守国法。

10、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学雷锋,做好事鼓励他们去,支持他们帮助人关心人。从小培养孩子勤奋学习,关心他人,讲究卫生,热爱劳动,艰苦奋斗。这样的好习惯有利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有利挖掘潜力,发展能力,勇于面对困难,接受挑战。

学生人际关系的指导

一、人际关系的内涵及意义。

人来到世上,总会与人发生关系:与父母、兄长、同学及周围的人交往。从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社会人,主要的途径是人际交往。

二、影响人际关系发展的因素。

总的来说,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共同的价值观,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因素。

1、空间距离越近,交往越密切。(同班同学、同办公室的同事、同一楼道的居民,关系更密切。)

2、交往频率越多(交往次数越多),关系也会越密切。

3、相互间的仪表、风采、举止是人际交往的基础。这些非语言的交往起到50%的交往基础,尤其是交往初期起一定的作用。

4、特点相似,容易产生良好的关系。(社会背景、资历、文化、经济、职业、年龄等等情况相似,容易产生同感,促进交往。)

5、个人的兴趣、爱好、观点接近,容易产生同感。

6、个人的需要,可以相互补充。(夫妻个性互补,取长补短,恰倒好处——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哪些人不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1、不关心别人,置之不理别人困难的人;

2、不尊重别人,专门操纵别人的人;

3、欺骗别人,讲大话、套话、假话的人;

4、妒忌别人,怀疑、打击、报复别人的人;

5、对别人要求苛刻,不切实际的人;

6、丧失自尊心,过分倚赖别人的人;

7、性格内向,不愿意交往的人。

四、良好人际关系的意义

1、它具有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社会功能。

2、它与同伴间的交往,逐步积累社会经验。

3、它与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人的交往,使自己了解自己,同时也了解别人,取得社会的认可。(交往中,往往会把心目中尊敬的人当成自己成长的样子、镜子,学习他们的长处,逐渐认识自己,逐渐成长起来。)

4、逐渐认识从别人认识自己的看法中,积累经验,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学会合作,才能通过捷径取得成功。

要想自己在成长中、工作中,获得成功,总要同别人合作,只有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调节各方面的智慧,利用各方面的条件,各种因素、各种机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最佳的成功。

“独木不成林”,不会合作,即使机遇到了你的面前,你仍然不会调动各种条件,人力、智力,单枪匹马哪能成功呢?“一个臭皮匠怎么能和三个臭皮匠的智慧相比呢?

5、人际交往有获取信息的功能。各种信息有来自正规渠道,也有来自非正规渠道。和人一天10多小时的交往中,信息来得速度快,信息量大,而且不断地校正。有了多方面的信息,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观念、行为。你若独处一角,孤陋寡闻,怎么能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呢?怎么 能不落伍呢?

6、人际关系有自我表现的功能。人都有成就感、荣誉感,都希望让别人了解自己,认同自己,得到社会的认可。人际交往中,给人自我表现的机会,让自己的智慧、才能、才华表现出来。

7、人际交往有保健的功能。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人际关系的适应。交往可以排除忧虑,有安全感。人际交往可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促使心理健康。人际交往是开心的钥匙,是友谊的纽带,是心理健康的良药。

五、人际关系的规律:

1、人际关系中接近的吸引力。(包括兴趣、爱好、态度、职业上的接近。)

2、人际关系中互惠的吸引力。(互相有好处)

3、人际关系中对等性的吸引力。(双方有着同样的处境,同样的爱好)

4、人际关系中诱发的吸引力。(外貌、风度、气质等;关心、帮助后的情感因素。)

5、人际关系中互补的吸引力。(能力的互补;观点的互补;需要的互补„„)

6、人际交往中异性的吸引力。

六、青少年人际交往的障碍。(影响交往的五个方面)

1、第一印象造成的偏见,“先入为主”、“以貌取人”,容易倾向,第一印象的偏见性较大。

2、光环效应。被某人的特点吸引,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正确判断。“一好百好”、“一不好百不好”,凭借主人的某一点对他人作出了整个形象的判断。

3、刻板效应。对某个人的印象是固定的、刻板的印象。

4、近期影响。对某人最近的了解而忽视了对他一贯的了解。(近来的了解掩盖了他过去的了解。)

5、自我投射。把自己的想法硬加给别人,套给别人。尤其是家长把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硬加给小学生,若不听,就施加压力。

七、人际交往的指导:

(一)加强个性修养

1、必须豁达大度,“宰相肚里好撑船”。还必须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别人的过失。

2、克制忍让。该克的就得克;该让的就得让。从大角度出发,应该吃点小亏。郑板桥说:“吃亏是福!”尤其处理家庭矛盾、婆媳关系,应该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要抓住小节不放,斤斤计较,避免酿成大难。

3、待人温和亲切。为人要和气,相处要和睦,语言要文雅、谦虚,相处要尊重。

4、做事要真诚,光明正直。对人真诚,谈成想见。秉公办事。“诚实是友谊的基础。”

5、说话语气要有探讨性、研究性,尽量以理服人,说话注意得体,注意分寸,避免指令性的。

(二)学会交往的技巧;

1、看中别人,保持人格的完整,保持自己的立场、观点,不能见风使舵。

2、交往中要注意技巧:耐心听别人说话,尽量专心致志,不做别的事,注意体态、动作、神态、目光、声调等非语言的作用。

小学生情绪辅导

一、情绪好坏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情绪=情感,是一种高级的心理状态。

情绪:分为良好的,不良的,也叫正面情绪,负面情绪。情绪好坏,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不良情绪,具体地说:由于对某件事情不满,引起反抗,攻击,或者是恐惧,焦虑,害怕„„心理现象。这种负面情绪的危害性:引起心跳加快,出汗,肌肉发抖,血管痉挛„„据临床试验,严重的恐怖会使心率增加5~8倍,使血压升高,器官破坏,严重甚至休克,死亡。

相反,良好情绪是心理健康的营养素,具体表现为:满足、快乐、放松;喜悦、自豪;关爱、帮助;自由自在„„它们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

快乐:指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或获得成果,成就;或困难得到解决;或指生活上舒畅„„良好情绪与身心健康两者相互促进。上海长海医院调查得出结论:疾病与情绪70%有关系。豁达、乐观的良好情绪,有抵抗疾病侵扰的功能。

所以,让学生长时间处在良好情绪中,是教育,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愉快教育法”的基本原理就是让学生获得满足感,愉悦感。学生有了良好情绪,学生才有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创新精神。特级教师薛发根说过:“老师上课态度要亲切、自然,语言幽默、风趣、有魅力,老师、学生都要笑起来。”“老师要用自己饱满的情绪激励学生,有激情,才有创造。”薛老师就是强调说:“良好情绪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善于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气氛,他面带微笑,风趣,幽默的点拨,提问使得水平不高的小孩子也一个个争着朗读、争着发言。他把自己的良好情绪带进了课堂,传导了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会高,学得主动、积极。

影响良好情绪的家庭因素

美国情绪心理学家丹尼乐·戈尔曼说过:家是情感习得的启蒙学校,这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情绪影响非同小可。

家庭对学生情绪影响的三种类型:①忽视型②反对型③辅导型 ①忽视型:对不良情绪出现时产生不理睬、不加辅导的态度,致使不良情绪不断蔓延,等到莽撞行为出现时已来不及了。

②反对型:不去了解不良情绪背后的原因,只用谴责和棍棒。他们哪里知道简单粗暴的教训给幼小的心灵留下多大的反响!

五、六岁受的到的挫折,记忆是最深的。(8岁儿童玩游戏机——母砍五指——给生理上造成极大伤害,心理上造成终生难忘的摧残。)

情绪受到伤害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疑心病重,心胸狭窄,多愁善感,不信任,没礼貌好捣乱,总认为自己不幸福,直接影响智力发挥,影响学习活动。

③辅导型。辅导型的父母是理想的类型。等孩子出现害怕、焦虑、心情不畅等不良情绪时,他们舍得在孩子身上化功夫:认真聆听他们的心声: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给以安慰、关心、爱护、表示同情——并和他共同研究:如何解决。心理学家把会辅导孩子的父母称为“情绪教练”,他们的孩子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智商等比一般的高。这些孩子当心烦意乱时,会安慰自己,生理机能上能平静地表现,平静地对待眼前发生的事情。这类孩子,光患传染病,容易集中注意力,与人相处融洽,善于交往,伙伴间有较深的友谊。

父母对孩子无是严厉处罚还是同情谅解,是漠不关心还是关怀倍致——对孩子都会有不同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多赞赞许,少批评;宁愿奖赏不惩罚;多鼓励而不泼凉水,这样养育的孩子品行端正,情绪良好,较温馨关爱、有耐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正面引导形式绝对比藤条、棍棒更有效。

二、克服不良情绪的一般方法

1、体育锻炼法:不良情绪产生时,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

2、避免色彩对情绪的影响。为解决烦躁、发怒,避免接触红色;为克服抑郁情绪,不穿黑色、蓝色的衣服。

3、听音乐,要克服抑郁情绪,听心情舒畅的音乐。

4、注意合理饮食,少喝咖啡,少吃刺激性的食物。

5、自我鼓励法,用理智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

6、遗忘转移法,尽快抛开烦恼,想想高兴的事。

7、语言暗示法,调节自己的情绪。

8、适当宣泄法,不愉快的情绪,不吐不快,一吐为快,找个要好的人,跟他说;找个适当的地方喊叫;据条件,在房间的镜子前大喊大叫。

9、环境调节法,离开当的环境。

10、认识疏导法,抓住适当时机,再讲道理。

三、加强对小学生的情绪辅导

小学生容易听师长的话,抓住优势,加强辅导。

①要善于观察判断学生情绪,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怎样对症下药,观察是心理辅导的基础。

②善于启发学生在口头上描述自己的情绪,不仅要观察了解,而且是一种情绪辅导,在他情绪畏缩时,帮助他描述,启发他寻找出事情的根源。这样有助于孩子发泄,神经系统得到一种安慰。

③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立场上认真地倾听并肯定学生的感受,(老师和我站在同样战线,贴近了——听进去了——肯听从你的教导,接受你的办法。(相反,则火上加油)

④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学生一起,对不良情绪作出认真、正确的评价。(正确的评价使学生情绪向好的方向发展;不正确的评价,使学生情绪向坏的方面发展。特级教师薛法根反复鼓励学生读得好,说得好,他强调: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满足感,愉快感,答案即使错了,也不能轻易地批评。要求学生做好第一次作业,大家在同一起跑线开始比赛,以后的日子,自己跟自己的第一次作业相比,今天跟昨天比,明天跟今天比,逐步提高要求,校正不良习惯,真因为薛老师优惠后进学生的立场,正确评价学生,才使学生愿意定出目标,作出努力,争取不断成功。老师的评价不一样,其结果也不一样。

通过良好情绪替换不良情绪

不良情绪出现时要用良好情绪来替换。有人说低水平的人,脾气最大,修养降到了5、6岁孩子的水平。

小学生易受到情境变化改变不良情绪。

①教师、父母要用好心情潜移默化去影响孩子(察言观色)。②创设良好的情境改变情绪(周末活动)。③要和风细雨般地讲道理,雨露滋润暖心情。

④我们要指导学生会移情,在情绪的渲染和交流中,个体自身也产生了和他人相近的情绪体现。通俗的说法:知人知所知,感人之所感,叫移情。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初探 篇6

在这些年的教育工作中,我见过不少学生在成长中因为受到挫折,产生了一些心理矛盾,一时又无法妥善地解决,进而出现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假如我们每位教师和学生能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那么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问题产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要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的实践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心理素质发展目标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具体的教育内容等要素有机构成的体系。我们构建的心理素质发展目标体系是一个三维结构:一维是构建内容,即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并举;二维是构建结果,即知、情、意、行、个性协同发展;三维是构建过程,即学生自定目标、计划,自我实现、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爱学、会学、会思考、会创造、会关心、会自我教育纳入教学目标,并通过学生的自主构建,把外在目标内化为内在目标,从而实现心理的自我教育。它强调“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要求,注重发挥心理的能动作用,从而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协同发展。

二、调适教师心理,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由于现代教育发展迅猛,教师旧的心理素质结构的调适状态受到冲击,因此,要使教师的个人心理特质和个人行为同社会需要能相应配合,使之有效地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做好教师心理特质结构的调适工作,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1.学理论,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在学习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引导教师开展讨论,请有关专家给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让教师真正理解好教育是爱的教育,教师应当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此外,开展以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科研活动,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

2.找原因,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通常,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增加而不断增加,如果他们的交往能力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比如矛盾不能及时处理解决,就容易形成封闭孤独等不良心理。

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比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的抑郁和焦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造成孩子的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等。

三是在平时学习中的心理问题。现实中,家长、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孩子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从而加剧了学生恐学、厌学心理。

三、营造轻松和谐、自主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人改变环境,同样环境也改变人。学生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内化发展而来的,因此,心理环境的建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高效、独特的途径。

1.优化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要做到净化、绿化、美化,要重视整个校园的布局,力求产生整体美,还要重视人文环境建设,让学生每天在学校受到良好氛围的熏陶,精神为之振奋,情绪为之欢快。

2.帮助家长改进教子方法,形成相互理解、激励的家庭氛围

学校可以在全校家长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首先,让家长了解孩子心理问题的症状,如多动、孤僻、敌意等。其次,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该重视的心理教育的内容。

四、拓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1.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坚持发展性、主体性、活动性、成功性、反思性和协同性等教学原则。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进行教学和心理训练,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防止将心理辅导课上成心理学知识课。

2.加强学科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即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

(1)抓教学内容协同。一是充分挖掘教材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语文的情感教育内容、数学的思维训练内容等,实现学科内在协同;二是以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为核心,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协同,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情、意、行、个性协同发展的心理结构。

(2)建立自主构建的教学过程,形成协同、有序、乐学、高效的课堂教学运行体制。教师要推动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之间的协同,就要建立教学过程自我调控的机制,形成自主构建的课堂教学结构,即学生认同教学目标、自学质疑、自主讨论评价、自主练习应用、力求创新、自主反馈调控、自主总结提高的教学结构。

3.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加强个别心育

(1)建立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并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2)完善心理咨询室工作,使心理咨询工作普遍化、经常化。要有专职教师负责,全体教师参与,广泛接纳咨询学生,对他们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并结合学校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因人而异地纠正和疏导各种心理问题。

(3)建立心理松弛室,开展心理松弛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训练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

(4)要开通心理热线,为所有的求助学生提供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意识,学会客观地分析自我,分析自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5)设立知心信箱,由专人负责,认真回复学生来信,还可与来信学生进行谈话交流。

(6)对多数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讲座辅导。让学生有话直说,勇于发表意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

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我们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去学习、去生活,是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0年1月-12月在松阳县妇幼保健所接受产前检查的孕妇838名, 其中, 全程参加孕妇学校的426名孕妇为观察组, 未参加健康教育的412名孕妇为对照组。两组居住条件、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时间

孕妇学校每月开课3次, 在门诊孕期检查的时候, 通过发放课程表、电话和短信预约听课等方式通知孕妇参加听课。为了解孕妇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 两组孕妇均用相同的问卷调查, 共发出问卷838份, 回收838份。

1.2.2 健康教育方式

孕妇学校由妇女保健科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授课, 用生动形象的PPT课件开展讲座, 结合模型进行示范, 并且用互动的方式让孕妇体验模型操作。

1.2.3 健康教育内容

(1) 孕期营养:系统地分析孕期的生理改变及营养需要, 指导如何科学的膳食和补充营养。 (2) 孕期保健:介绍孕期常见症状和合并症, 教会孕妇进行自我胎动监测以及孕期合并症的防范措施。 (3) 轻松分娩:了解临产先兆、分娩过程的配合、陪伴分娩的好处、剖宫产的指征等知识, 为孕妇分娩时做好充分的心理、生理和物质准备。 (4) 科学坐月子:主要介绍产褥期的有关知识, 指导如何科学坐月子和新生儿的喂养及护理。 (5) 母乳喂养:专题介绍母乳喂养的好处, 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相关措施和喂养技巧, 同时指导母亲在特殊情况下的喂养方法。

1.3 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孕妇学校健康教育效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用相同的问卷调查, 观察组基本掌握了围产期保健知识, 优良率达到91.08%, 比对照组提高了15.1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4.95, P<0.05) , 见表1。

2.2 两组的分娩方式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娩方式比较, 观察组顺产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1.7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59,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母乳喂养方式比较

观察组的纯母乳喂养率、混合喂养率、人工喂养率分别为61.74%、34.98%和3.28%,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3.52,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孕妇学校是为孕妇提供围产期保健知识的良好途径, 通过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培训, 孕妇及家属在围产保健知识方面的知晓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接受培训的孕妇能主动参与孕期保健, 定期产检, 增强了自我保健和自我监护意识, 减少了孕期并发症的发生。

孕妇学校健康教育促进了自然分娩, 降低了剖宫产率[2]。大部分孕妇对产程缺少正确的认识, 对分娩存在恐惧感, 在漫长的产程中既害怕疼痛又担心产程中胎儿会出现意外窒息等情况, 故想用剖宫产尽快结束分娩。特别是现阶段的产妇大都属于“80后”的独生女, 性情娇贵, 社会因素造成的剖宫产也居高不下。通过健康宣教, 孕妇及家属对自然分娩有了正确的认识, 消除了恐惧感, 同时了解了剖宫产的弊端, 不再盲目要求没有指征的剖宫产, 增进了自然分娩的信心。健康教育对降低剖宫产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孕妇学校健康教育提高了母乳喂养率。母乳中含有的天然营养成分对新生儿的免疫力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母乳喂养课程培训, 为产后母乳喂养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孕妇熟知了母乳喂养的好处, 掌握了母乳喂养的技巧, 增加了母乳喂养的信心。特别是部分年轻母亲为了保持身材, 或因工作原因拒绝给婴儿哺乳的, 通过培训后意识到母乳喂养对新生儿健康的重要性, 克服了心理和工作上的困难, 选择了母乳喂养。健康教育大大提高了母乳喂养率。

孕妇学校健康教育率已成为衡量孕产妇系统管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3], 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围产期保健服务内容, 对促进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加强孕妇学校健康教育仍是今后围产期保健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石玉琦, 蒋红梅.健康教育在母乳喂养中的促进作用[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0, 23 (5) :296-297.

[2]李怡巍.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对自然分娩的促进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 2009, 28 (11) :75-76.

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篇8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心理健康应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等主要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可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差距的逐渐拉开,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家庭结构的新变化,学生负担比较沉重,再加上当代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以“我”为中心的环境中成长,他们要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稍有不顺,便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举动。因此学校应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困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如在河北电台二套节目《说法论道》中播出的一起案例:职高学生周婷在自己的家里用老鼠药毒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心理教育报》报道,一名中学生因考试父母给的压力太大,从五楼跳楼自杀。《法制日报》报道,有名小学生受到父母的批评,产生绝望之念,写下遗书,吃下毒鼠强,来到学校,老师发现及时,没有酿成惨剧。这些太多的案例,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在小学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都有密切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追求目标或工作手段上,都开展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使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从内在因素上调动了学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有学习需要,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热爱学习的情感、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勤奋学习、完成任务的独立性格。这就是说,通过心理教育,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接受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无论哪种发展都要内化为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归宿。

(三)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水平。

健康的心理是学生健康成长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老师应该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在教育中要了解学生的状况及个性特点,做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症下药,尊重学生的人格,真正体现师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朋友关系,创造出和谐的育人环境。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一些独特的、奇妙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让学生在老师面前有一种安全感和自由感,老师也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倾诉,给学生一些参考性意见,让学生充分信任自己,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和科学地健全自己的心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他们从小就健康向上地发展。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帮助学生能正确对待自我,接纳自我,拥有自信,乐观向上,能积极地认识自我、规划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能积极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压力,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应对潜能,使自己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而不会为表面的、一时的、非本质的现象,如成绩、家庭、体能等相对不良状况自暴自弃。

(二)引导学生能正确对待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富有责任感,与他人友好相处,能充分发挥自我个性,积极地避免和解决在人际交往中所构成的心理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和重心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和重心有两个方面:一为发展辅导,即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开展预防个性与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学习、家庭变故、交友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以努力提高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素质和人格水平。二为矫治性辅导,应对学生自杀问题进行有效干预。学生自杀有20%是因为有精神疾病,而绝大多数自杀者则属于暂时性的情绪障碍,一个自杀者最后感觉是“无望”、“无助”,如果及时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及时中止此类事情发生。

全方位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很多,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尤以班主任队会和思品课最为重要。教师要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明确意识,自觉地使教学成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载体,学校应向家长和社区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争取家长和社区配合,共同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二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课,普及心理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三要建立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这是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目标的重要途径。

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9

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 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 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 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 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 篮球比赛中的篮球上篮, 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 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 既要带球前进, 又要防止对方拦劫, 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 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有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 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 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 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 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 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 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 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中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 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 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 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篇10

一、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及成因

1.寄宿生活易导致孩子缺乏同 情心、性格孤僻、沉默寡言、适应能力差。“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最好的启蒙教师。每个人来到这世界上最先接触的是父母,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满足了子女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学生寄宿后离开父母,缺少交流和倾诉的对象,隔断了孩子与父母情感的交流, 每天都在学校的管理和约束之中,活动受到限制,易导致孩子成为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缺乏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贫乏的“孤儿”。

2.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引起的逆 反心理。孩子和父 母生活在一起,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离开父母的呵护,他们就不知所措。在家时父母 的娇惯, 使孩子养成一种依赖思想,久而久之会产生逆反心理。

二、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学校要重视寄宿生的心理健 康教育。寄宿生一 周五天在学校中度过,与学校和教师是接触最多的。如果在学校教育中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其心理矛盾更加突出,从而心灵受到无形的伤害。学校要重视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学生共同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鼓励学生参加有意义的活动,缩短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距离,减轻心理压力,使学生健康成长。

2.班主任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 课。班主任是 班级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者。 班主任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集体心理辅导;要营造班级心理环境,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要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用自己的人格 魅力,对学生进 行潜移默 化的影响。 班主任还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让学生有相互交流、表现自己的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3.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和温馨的书 香寝室。学校要重视校 园环境对 学生的影 响,加强校园 美化、绿化、净化,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 动,举办校园艺术节,营造良好 的氛围,丰富学生 的课余生 活。 优美的校园环境、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心理。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 教育。各学科教 师要结合学科特点,立足于教材,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有机融入教学目标中,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教学全过程。 教师要创造性地 设计教学,挖掘教材 中的心理 教育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在尊重、信任、激励、合作氛围中构建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健康成长。

5.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强化集体心理辅导。寄宿制学校应安排专人或聘请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在讲座中,有目的地 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塑造和发展自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讲座的内容应涉及心理常识、青春期教育、人际交往指导,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压力, 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个别心理咨询。寄宿生的心理是复杂、微妙的,学校要解决学生的困惑,须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提供倾诉的平台, 排除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到心理咨询室,向心理教师倾诉或请教心理问题,或到心理咨询室找一些娱乐活动,从而达到缓解压力、解决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的目的。

7.建立家校联系制,引导家长关 注心理健 康教育。 寄宿生与父母接触时间少,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通过召开家长会、请家长进校园、家访等形式,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家庭教 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家长为学生提供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指导家长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与和谐的家 庭人际关 系,引导家长 关注子女 的心理需 求,从而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上一篇:合作学习的再反思下一篇:唐人神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