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的再反思

2024-06-02

合作学习的再反思(精选七篇)

合作学习的再反思 篇1

镜头一:课堂上, 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时, 教室里一下子热烈起来。看上去学生们在热烈地讨论着, 可把镜头对准某些小组, 却见小组中的成员一碰头, 就各自把自己的想法说完, 然后就迅速地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至于别人怎么说却根本不当一回事。也有一些小组比较内秀, 三言两语就结束, 也没有确切的讨论结果, 甚至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根本没有讲话的机会。

镜头二:课堂上, 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时, 很多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 垂头丧气, 根本顾不了倾听;当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拨引导时, 学生却在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事……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 这样的课堂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 为活动而活动, 学生缺乏实质性参与, 思维深度不够, 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在不断地学习、实践与反思中, 我认为要想使小组学习取得真实的效果, 教师就应该对小组讨论学习给予方法指导, 让学生明确合作目的, 精心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去活动、去参与。

1.课前准备

要实施有效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 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我通常安排每小组由6人组成, 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学困生2名, 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要想使小组学习取得实效, 组内的分工更为重要。每一位学生都要有独立思考的机会, 不是每个人做同样的事情, 而是为解决共同的问题每位学生做不同的事情。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 负责组织、管理组内成员的学习交流;副组长负责记录组内成员的交流讨论成果以及精彩发言等;每位成员轮流做中心发言人, 向全班展示组内讨论的结果, 以免出现固定学生回答问题, 后进生无所事事的情况。这些分工可以说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前提, 只有分工明确, 才能让每位学生, 尤其是后进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此外, 在小组学习之前, 还要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展开。刚采用小组学习时, 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没有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 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过长, 耽误教学进度;另一种情况就是一小部分学生有预习, 思维又敏捷, 迅速举手, 为了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只好让他们发言, 小组学习早已不见踪影。所以, 吸取教训之后, 我开始要求学生准备预习本, 布置一定量的预习思考题, 这一举措已经看到了效果。比如在上《济南的冬天》时, 由于布置了预习作业,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并加以赏析。学生在课前已经对文本语言进行了品味, 写下了感想, 课上就能直接进入组内交流环节, 既使课堂环节流畅, 又培养了学生的赏析、合作、交流能力。

2.课堂教学

开展合作学习之初, 学生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 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 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合作学习之初, 我的问题难度不大, 学生尝到了合作讨论的好处, 有了成就感, 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如上《蓝蓝的威尼斯》时, 我设置这样的问题加以讨论:“①随着行踪的变化, 作者介绍了威尼斯的哪些景观?它们体现了威尼斯哪几方面的美?②威尼斯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 它的魅力集中体现在‘蓝蓝’上面, 文章是怎样表现‘蓝蓝’的?”这几个问题不仅涵盖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还注意到了解决难度上的层递性。我尽可能地设计通过讨论学生能得出答案、又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在小组活动过程中, 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 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给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我认为不一定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 但一旦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就一定要有所调控, 由浅入深, 精心组织。

3.评价反馈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在课堂教学中, 当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 教师要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对于一些学生普遍能回答的问题, 教师不要都给予表扬, 应有选择地加以鼓励。比如对后进生, 哪怕是答上一小点, 教师也应及时表扬鼓励,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回答错误时, 教师一定要慎重评价, 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 明确努力方向, 只有这样才显得评价更有意义, 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一次听《白鹭》这节示范课时, 老师让学生概括画面, 并用一个字来形容。学生在回答之后, 老师展示自己的答案, 在“悠然站立图”中老师和学生都用“闲”字形容, 一名学生提出用“逸”字后, 老师大加赞赏, 之后这节课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学生发言更为积极。可见, 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能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 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 最终实现课程宗旨。

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再思考 篇2

信阳市第三实验小学

王建新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小学生的意义及理论依据、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老师提出的要求,以引起他人的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

评价

合作

指导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及其意义(1)对小组合作学习概念的理解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2)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①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现在的儿童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以学习学科知识为载体,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有利于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②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位同学提供了成功的机会。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都有了充分展示自己,表现自我的机会,就连平时一些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同学,也能体验到成功,感受到我也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

③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小组合作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对问题的理解也会不同。因此,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各种观点会激烈碰撞,同时也会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的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1)《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 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3)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我们的基本观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及合作、审美等能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推动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总目标之一。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策略(1)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

小组搭配应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所谓组间同质就是小组之间整体水平应该比较接近,组内异质是指组内每个成员应该有差异,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2)分配学习任务

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若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概念时,在通过观看几组不同类型的车轮比赛的画面,进而引起学生讨论为什么圆形车轮的汽车跑的最快,得到了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样“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就形成了新知的起点。(3)合作探究及应注意的问题

①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 发;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无法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所以,小组研讨前必须给学生一个较为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

②提供充分的合作学习时间。

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有的老师害怕学生的讨论话题超出了教材内容而难以收拢评判,还怕学生东拉西扯耽误教学时间,所以合作学习时蜻蜓点水、匆忙过场,小组研讨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结果造成思维活动反应比较快的孩子热衷于抢答问题的局面,许多回答常常在不假思索的状态下就脱口而出;也造成一部分孩子的惰性,认为反正轮不到我,还是乐得逍遥,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因此给学生充分的合作时间,是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保障。

③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你讲的话我愿意听,我讲的话你能听下去;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④教师精心指导学生的合作活动。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提供主动表现的机会,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4)全班交流评价

全班交流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可使各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且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它小组介绍解决方法。

四、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的问题(1)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给所有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但是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好学生的机会更多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成了听众,他们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2)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

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那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往往忽略他们的发展。

(3)小组合作学习比较适宜在班级规模较小的班级中实行。学生过多的班级,不仅给分组、小组的座位排列带来困难,而且,由于班级人多,每小组组内学生坐得较近,听讲学习都会受到影响。

(4)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时刻意安排,可能导致教学计划无法完成,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五、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提出的要求(1)老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一堂课下来仍是教师满堂灌,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身份,由传授者、管理者变成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2)做好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认知水平,设计好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学习的时机及要用多长时间,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研究讨论价值,有一定开放性,不能过于肤浅,也不能过于深奥,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迁移。(3)做好课堂实施工作

合作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查找有关材料等。小组合作时,教师要做一个参与者、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并深入到小组中,掌控活动的进展,及时发现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发现个别同学有独到见解时,要及时给予鼓励。不能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思考,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不能袖手旁观。(4)做好总结工作

在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 论,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意见等等。课后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反思成功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总之,小学生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它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有利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同时,教师的角色要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参考资料: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数学教育》

合作学习的再反思 篇3

一、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发挥教师调控的作用

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应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进程、讨论的焦点、学习的困惑等。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使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作用,给个体独立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当学生初步理解了面积的意义后,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面积单位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师:(出示甲乙两个面积大小差不多的不规则平面图形)你知道这两个平面图形谁的面积大一些?

生1:甲图形的面积大。

生2:乙图形的面积大。

师:那么到底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待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接着说)同桌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是这样的:

生1:可以叠起来比一比,谁的面积大就知道了。

生2:比不出来。

生3:叠起来之后,多出来的还是比不出来。

生4:从学习材料中取出一个小正方形,可以用这个小正方形去量。

生3:这个方法可以试一试。

生1:从学习材料中取出一张方格纸,还可以把这两个图形放在方格纸上,谁盖着的方格多,谁的面积就大。

教师巡视到这个小组时,从另一个学生的学习材料中取出一张与前一个学生格子大小不同的方格纸,把甲乙两个平面图形分别放在这两张方格纸上,追问:盖着的方格多,面积就一定大吗?请你们继续讨论。

从教学片断中不难看出,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证明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这既给学生留下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又为学生提供了同桌交流的空间,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有价值的问题。在合作过程中,教师把握住学生的讨论契机而提醒:“盖着的方格多,面积就一定大吗?”又一次为学生创设了合作的空间,为学生个体进行进一步的严密思考指明了方向。

二、规范“合作学习”的行为,营造独立思考的氛围

个体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要营造独立思考的良好氛围,合理分组是前提,规范合作行为是保证。

在合作之前要教给学生规范合作的行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规范就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维碰撞和资源共享。怎样做更有实效呢?

在提出有价值问题之后,教师尝试在小组中让每位成员独立自主学习思考,然后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他小组成员以他的意见为靶子,对他的意见发表见解。或者在提出有价值问题之后,要求学生认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思考,并将思考的结果进行仔细整理记录,在每位学生都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合作交流讨论,这样才能给不爱动脑筋的学生或学困生提供成长的机会。

三、形成“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首先是使用表现卡,保证每个成员的参与机会均等。每个学生分到2张表现卡,在小组中每次表现一次交出一张,用完2张暂时不能表现了,等到每人都用完了表现卡,大家重新开始发2张表现卡,这样就能促使每个成员都必须参与讨论。

其次是使用分层加分制,小组发言时如果是学优生发言并正确得1分,中等生发言并正确得2分,学困生发言并正确得3分,这样就能促使组内的互助互学,提升学生分享思维成果的精神,并在分享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最后是评价要突出“合作”意识。无论是个体自评、组内互评,还是集体评价,对于学生个体在合作学习中的行为方式的评价都要突出“合作”两字。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习惯教育,培养学生大胆地发言,有序地交流,专注地倾听等良好的习惯。通过这样的个体学习表现的评价机制,让学生逐步知道,在合作时自己该怎么做,反思自己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不足,能更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从而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个体独立自主学习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自主学习思考的补充和发挥。两者的辩证关系,可概括为:“密不可分、和谐共存”。合作学习往往是个体遇到困难或个人能力无法解决时才出现的疑难问题,学生这时的困惑使得他们想通过与别人的交流讨论、合作分担个体困难,并合理地使问题获得解决。而合作学习的顺利完成又需要每一位成员的智慧结晶。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多人的智慧却是广泛的。因此,要掌握技巧,合理调控合作学习与个体独立学习的关系,使两者有效并存,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游刃有余,获得最佳的成效。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再认识 篇4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

在中学课堂当中,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具体落实,就是组建小组,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我们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认清它的精神实质,厘清“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层内涵,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起到良好效果。

1.“自主”。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学习品格的确立,意味着学生对学习要有主动权与主动性。主动权就是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的权利;主动性就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抱有积极心态。学生必须参与教学过程,只有参与了,才会有“意义的发现”,才是真正的学习。在学习小组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和尊严都会得到比之前更多、更充分的尊重。

2.“合作”。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是一种人际交往方式,是全球化现代社会会公民之必需。从历史发展来说,合作是是基于分工而出现的必然;从文化研究的的角度来说,合作就是解决问题。在小组组合作的过程中,当“我”遭遇他之后,深深感到自己与他人不一样,激发对自己的的疑问,产生认同问题,寻求我们生存和和发展的途径,把“我是谁”的问题转换为为“我会成为谁”;从学习角度来说,合作作是学习的本质所在。人类的学习是人与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进行的,是一种社会活活动。学习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往,是他人思想和自己见解之间的对话话。

3.“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是一种精神状态,是学生获得发展的重要要途径。学习的重要内驱是人的好奇心心,对不明就里的事物探个究竟,纯粹基基于兴趣的,看起来毫无用处的研究,最终会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在现实中产生作用。

基于上述三点分析,虽然“自主、合作、探究”在目前可能仅仅被当做一种课堂行为,但是它所产生的影响对学习者来说有终身的方法论意义。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创设一种近似“学园”的知识研讨氛围,这种偏于感性的情景对介入其中的学习者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要远远大于教师简单机械的知识移植。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更高实质,在于通过这种方法来培养公民的未来生活能力与品质。比如说服、悦纳他人的技能,尊重别人与民主协商的意识,表达自己、倾听别人意见的素质,以上这些,在应试教育中都无法考核、评价,而这些恰恰是当今社会公民最需要的。与技术性的知识传授相比,学生作为未来公民之素质培养,无疑更为关键。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行为

“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得到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接受、认同,但往往仅限于理论层面,而对这种方法的运用,到目前为止,学界还缺乏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供参考。也就是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顶层设计与实践行为是脱节的,这是目前小组学习共同体建立的最大困境,要解决这个困境,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高校研究者和一线教学者建立一种“联动机制”。具体来说,是前者走出学院,深入课堂,通过观摩教学实践来修正文本理论,进而形成具有原创性的课堂活动和游戏的行为指导范本。后者再将理论知识视具体情况而渗透到小组的构建之中,同时,实践课堂活动和游戏的行为指导范本,提出修正意见。“自主、合作、探究”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只有在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互动中才能最终改变课堂的教学行为。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可或缺,任何胶柱鼓瑟、漠视教育教学潮流的行为都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2.新理念要变成新的实践,还需要学者和教师潜心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如将每个知识点的获得都设计成多种活动和游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这些活动和游戏中探究和领悟。只有具备丰富的课程资源,才能使得小组活动有明确的方向,避免单一小组讨论的重复。举例来说,在关于矩形面积计算的教学过程当中,仅仅让小组用直尺量出某个实物的长宽再相乘得出一个数字,与设计活动让学生参与有着很大的不同。要真正让学生感知“面积”计算方式的得出,不妨设计一个活动,如用单位面积的小纸片贴满一本书,再引导他们数出纵横方向纸片的个数,得出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将这种方法扩而广之。这种活动设计就成为了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诸如此类充满智慧的课程资源,才能满足小组学习共同体的探索需求。

3.在对小组学习共同体的定位上,要消除它仅仅是“讨论小组”的片面理解。因为从这个意义来讲它只是人员的临时随机组合。要将小组的任务从课内延展到课外,二者相辅相成,从而增强小组内部的荣誉感和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经过如此打造的共同体才更加坚实,更加成熟。例如,可以让各个小组组建读书会,可以将社会实践作业以小组的形式布置下去,比如参观博物馆、名人故居、文化遗址,撰写调查报告,这种活动不可能凭借某个人的一己之力完成。而凡此种种的活动,最能体现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知识不再是僵死的文本,而变得可触可感,学习兴趣也能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也因此得到增强。这些,不能仅仅依靠临时性小组来完成,更是以往的“满堂灌”教学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考试成绩作为一种评价参考,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对人审美人格之完善、和众乐群能力之养成。因此,对学习进行评价的最有效方式,是建立即时性、鼓励性、过程性评价体系。在当前中学课堂,引进“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法值得尝试。

成长记录袋通过对某一时期不同情境中产生的有关学生学习信息的系统收集、整理、提炼和提升,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所以,成长记录袋评价法作为一种从实践中涌现出来的评价方式,集中体现了在新的教学观念下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它作为长期以来“等级化”、“分数化”的评价的一种替代,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它体现了学习是一个过程,学习评价也应该有过程评价的思想,很值得在我国广大中小学实践和推广。

具体来说,便于管理、记录的成长记录袋可以如此设计:一是学习者用记录袋,是明示每个学习者的内在的脉络和学习轨迹,是学习者自身的东西,构成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资料;二是小组记录袋,记录作为一个整体的小组在每节课的发言实录以及活动设计、实施、成果。两种记录袋将成为激励学习的场所,信息交换的场所,也就成为维护和推进学习网络的媒介。记录袋评价方法重视学生的发展全过程,能记录小组的成长经历;能够提供相对真实的信息证据,能开放、多层次地全面评价学生和学习小组,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使外界对某位学生的学习可进行全面的审视,使评价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

记录袋评价法不是一项或一组测验,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为了能够反映小组的综合素质表现,学生成长记录袋在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过程性评价,注意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它强调在学生学习的真实环境中,进行信息的收集,并且给与学生时间去反思,其意义远远超出终结性评价所能显示的作用。因为从教育的意义来看,每个专业和学科都是从不同角度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对世界的反思,对人的行为准则的反思。可见,正确的进行记录袋评价,对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教与学都有很大的裨益。第一,着眼于小组的整体发展,兼顾认知、情意、技能的整体评价。第二,小组成员共参与评价内容的设计、作品选择以及评价标准,激发小组及其成员自我反思、自我督导、自我评价的主动学习潜能。第三,建立相关资料库,达成资源共享的目的,提升学生沟通、合作、表达及组织能力。而这又是记录袋评价方式对于传统评价方式的优越之处。所以,记录袋评价方法可以使教学成为一种激荡师生智慧的艺术,是我们新课改所需要的。

总之,小组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聚合高校专家、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智慧,群策群力,才能为新课程改革打好坚实的基础。

合作学习反思 篇5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不懂得如何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以为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分组讨论。所以,在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上,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动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一两分钟后,让小组代表发表意见。私下里自己也认为,这种“合作学习”实在没什么成效。似乎是最近才明白,其实这种一两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小组内应该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织者、检查者、记录者、协调者、报告者等,而且应该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赖,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再如,学生在讨论前一定要有独立思考,否则,就容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从而无法达到通过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通过对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认为,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如何使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否则,合作将流于形式;我们还应要求小组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小组合作中得到提高;合作结束后还应对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估,才能促使学生去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此,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对新课程下合作学习的再认识 篇6

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有着许多质的不同,综合观之,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1. 协作学习观。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成绩,这是合作学习倡导者们的最初出发点,也是我们现在采用这种模式的主要目标。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率,使学习成绩的提高效果显著。合作学习能有以上诸多功效,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小组学习的共同目标和相互的经常交流,拉近了他们的感情距离;二是合作学习中大家互相帮助,相互取长补短,使每个人都提高较快;三是小组学习中学生经常在一起自由、自主地交流、讨论,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因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有效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2. 学生主体观。

学生主体观是21世纪中国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合作学习模式恰好适应了学生主体的教学需要。合作学习的基本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安排指导下,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从学生主体的认知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3. 面向全体观。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正是实现这一教育思想的有效途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按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优、中、差三类搭配安排的。这样编排的目的,一是有利于优等生帮助后进生,使后进生进步;二是利于后进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自由发表意见,并在交流讨论中形成正确认识,学会和会学知识;三是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4. 创新学习观。

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学习、全体参与,加上小组讨论和活动,都为学生创新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主体学习,体现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因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明显地显示了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显示的创新精神得到激发和培养。小组讨论的民主、宽松的氛围,会触发显示的创新思维,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使学生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还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造,形成了创新能力。

5. 新型评价观。

合作学习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也有很大的不同。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将常模评价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是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二、合作学习的要求

1. 合作小组不能随便搭配,要“异质建组,优势互补”。

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小组如何建组,这是关系到合作学习发挥实效的关键。在实际操作时,有的教师只追求形式上的“小组”,随便搭配建组,而没有从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出发。笔者认为,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考虑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另外还可以考虑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性格、脾气等的差异。

2. 合作小组应有明确的分工,并进行适当的合作技能训练。

首先,可肯定的是两三分钟的学生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教师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组建了合作小组后,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议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小组合作还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

其次,学生常常以“我”而不是以“我们”进行表达,这实际上与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有关。我们建议实验教师将常用的人际交往技能,例如请求发言、遵循指导、称赞他人、澄清观点、支持反馈、互相检查、表示疑义、提出建议、概括小结等等,对学生进行适当训练。

3. 合作学习不可滥用,应选择良机恰当运作,应个体、组、班有机结合,合理安排。

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和教学内容运用合作学习方法,这也是合作学习发挥重要作用的重要环节。不是什么都值得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很多其他学习方式没有的价值,但要花费更多时间,用“大炮打蚊子”就是“大材小用”了。一般来说,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只需要个人独立自学或开展全班教学即可。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任务,可以采用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空间、更多的机会独立地学习。

总之,合作学习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与策略体系,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值得大家予以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升.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J].教育与理论实践, 2001, [3]:39-42.

[2]肖刚.探析合作学习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 2001, [9]:11-12.

[3]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6].

语文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再思考 篇7

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合作, 人与人的合作, 群体与群体的合作, 人与自然的合作等。在课改中, 合作学习被作为重要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予以倡导。个人认为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审视。

一、科学、合理地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表现为小组内的交流、研讨,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口语交际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滥用这一学习方式, 而应该注意科学合理地加以运用。我认为以下两个方面需特别注意:

第一, 合作讨论的问题应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认真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的, 且依靠学生现有的个人能力无法独立解决的。

第二, 小组内的合作讨论需要有时间、任务分配等方面的明确要求, 切忌随意性, 放任自流。

如果合作学习开始前没有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 没有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就将时间全部交给学生进行所谓的“合作”学习, 那么, 不但合作沦为空洞的形式, 不易产生实效, 而且学生对其兴趣也会慢慢消失。因此, 课堂上学生间的合作与讨论, 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进行。这样, 合作才有意义,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作学习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有人认为:合作学习无异于“放羊”, 或者作为课堂上因教师思维不连续而冷场的一个补救。其实不然, 真正的合作学习教师并不轻松, 需要更加充分的准备。不仅要对教材有足够的把握, 还要帮助学生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实践中, 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教师要有个人魅力, 要能“站得起、坐得下”。所谓“站得起”, 是说教师要有一定的威信, 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应该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有张力的题目, 让学生思考之后会对理解文本有一定的帮助, 切忌在同一问题的同一层面滑行。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觉得问题有一定的深度与难度, 并通过“合作学习”之后得到攻克, 体验到攻克难关后的喜悦。课堂要成为一个沟通、合作、互助、奋进、成功的场所, 教师应使课堂充满活力、动力, 而不能使课堂失控, 乱成“一锅粥”。所谓“坐得下”, 是指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去, 能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相待。“坐得下”并非一件易事, 不能你一坐下去学生就鸦雀无声, 而是要求你坐下去学生会很欢迎你、会很开心。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师生的对话和沟通才成为可能。要想“坐下去”, 教师得首先想着“坐”, 不能高高在上;其次为了想“坐”, 你得努力成为一名有亲和力的老师, 不要放弃任何可以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 不要吝惜自己的微笑与鼓励。

三、合作学习中师生都应该有所收获

一种好的学习方式, 会使师生双方都受益匪浅。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合作学习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来,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营造了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使更多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且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给予他们更大、更自由的学习空间。每逢语文课, 学生都非常开心, 有的学生甚至称语文课为“忘忧课”。更重要的是,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 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观念, 使课堂上的收获不再局限于问题的解答和知识的掌握, 教学过程还是一个交互审美的过程, 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得到了改变、丰富与提升, 受到了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 获得了更多的感动和鼓舞, 精神也受到了陶冶, 心灵得到了净化。合作学习使学生远离了孤僻与生疏, 多了一份默契、关怀、信赖与支持。

通过合作学习的实践, 教师要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合作学习, 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 而且还要给他们以生活、学习、做人上的启迪。

上一篇:上市公司高管薪酬问题下一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