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体育教学

2024-06-09

和谐体育教学(精选十篇)

和谐体育教学 篇1

一、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1. 要正确处理好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之间的关系

制定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它既需要保证教学对象 (即学生) 身心的健康发展, 又需要保证教学目标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所以, 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就应该全面的考虑到多数学生自身的体育基础。因为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主体是学生, 不能忘记出发点, 所以就应该考虑到体育特长生与体育差生有着不同的情况。

2. 要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第一,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时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身高、体重等实际情况是否符合所选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否能达到所选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甚至可以采纳学生自己的想法, 有针对性的去教学, 使教学不再变得形式化。

第二, 应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 应该尽可能的满足到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但是不管是选择什么内容, 若不是以自身兴趣爱好分班重组的情况下, 都会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对教师所选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 但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条件完全按照学生的兴趣去教学。所以, 对于少数的一些对此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的学生, 只能在允许的情况下给予适当的照顾, 并加以正面的引导, 在教学中用一些简单明了或者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对此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

二、要合理对待教学中各种身份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相处, 是构建和谐体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更是充分体现和谐体育教学的表现。 (1) 教师与学生间和谐相处的关键在于教师, 古有云:“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这句话表明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个人修为与思想品德的指导者和示范者。 (2) 教师要以身作则, 起到带头作用, 对学生所做的要求首先自己要能完成, 要言行一致, 给学生承诺的就一定要做到, 提出的要求一定要到位, 不能只处罚成绩差的学生而放过成绩好的学生。

三、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1. 以情导教, 充满活力

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和示范者, 在上课前应熟悉教材, 认真备课, 找出重点、难点以便在课堂上更好的讲解。课上着装要整洁、大方得体, 给予学生视觉的信任。场地器材的布置要井然有序, 能及时发现危险点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故。并以认真的教学态度, 饱满的教学热情, 风趣幽默的理论知识讲解, 正确完美的动作示范, 尽全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中来。其目的是, 不但要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受到感染, 产生跃跃欲试的学习愿望, 而且还要让学生感到上体育课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 从而体现和谐体育的内涵。

2. 宽严有度, 情理交融

和谐体育教学犹如一支优美动听的乐曲, 其作用是使课堂灵魂得以升华。具体表现在, 抑扬顿挫的表述, 节奏鲜明的讲解, 情景交融的描述和扣人心弦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把握分寸, 宽严有度。对好人好事, 要予以表扬并让学生们向其学习, 对不良行为, 应加以制止, 并给予批评。但教师应实事求是, 对人对事不能盲目下结论, 对学生应褒扬适度, 处理得当, 形成一个团结、友爱、奋斗、创新的教学氛围, 从而整个班级共同进步。

总而言之, 为构建和谐的体育教学则需要要求广大体育教师长此以往的提高自身品质, 提高专业化素质, 审时度势地协调好教学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以便于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摘要:本文阐述了构建和谐体育教学的基本策略包括:要处理好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教学对象之间的关系, 要处理好教学实践中的人际关系, 要积极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本文主要指出:构建和谐体育教学是顺应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受时代的召唤, 同时也是广大师生所期盼的。

关键词:和谐,体育教学构建,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汪元榜.对构建和谐体育教学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1)

和谐教学论(必修教学总结) 篇2

张力

内容摘要:

和谐教学法是一种愉快而高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具有自己的教学原理和原则、指导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流程,能给广大一线教师们重要启示。

关键词:和谐、愉快、高效

和谐教学法的原理和原则:

和谐教学法的原理:身心和谐的原理,大脑两半球和谐的原理,教与学配合和谐的原理,学生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原理。

和谐教学原则:愉快教学的原则,讨论探究的原则,精讲活练的原则,当堂达标的原则。

和谐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一、.教为学服务的观念。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教应以学为依据,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使学生自主、自动地学习,形成学习的主体意识。这样做,教师起了导的作用,改变了课堂教学面貌,激活了课堂。

二、优化教学过程的思想。既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环境的和谐、氛围的和谐,也要注意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和谐,还要注意教学结果的和谐。促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和谐发展,文化水平和心理健康和谐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和谐发展。这样做,和谐不是浅表状态而是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三、.动态平衡思想。要认识到和谐不是一种静止的理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各要素总是处于不稳定、不平衡的矛盾状态,和谐总是暂时的、相对的。教师要善于设疑,导思导练,使教学状态从不和谐到和谐,又产生新的不和谐,从而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和谐。

和谐教学法的模式:

一、“和谐教学导学式模式”。这个模式是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以创设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为保证,以师生间平等、民主、融洽、合作的和谐关系为前提,在师生教学双边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教师适时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使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依靠学生个体和群体的主体学习意识与自我学习能力去探究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身心协调发展。

二、“兴趣促学模式”。这个模式的构成是:揭题引趣----比较司趣----绘图激趣----演示增趣。这个变式是站在非智力因素的角度上去谋划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始终保持大脑的兴奋状态,维持着兴趣的延续和发展,让学生在充满学习兴趣和快乐的心境中进行学习,在兴奋的激情中融化吸收新知识,使学生的智力潜能在非智力因素的推动下得到发展,从而改变了生硬、呆板地强制学习的教学方式,使教与学在“兴趣促学”中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三、“探究研讨式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的构成是:问题情境----引导发现----探究研讨----总结归纳。其特点重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即创设一个背景,突出四个要素,达到两个效果。一个背景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四个要素:一是为学生提供有足够信息能说明事物原理与规律的有结构材料(包括传统教学媒体、现代技术教育媒体和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时使用的各种学具材料)。学生只有手中有了材料,才能主动地去参与活动。二是为学生创造活动的条件,通过活动这个中介,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自主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三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发现、探索、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求意义的实践经历中进行学习。四是让学生在探索求知中,通过思维的操作加工,主动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形成结论,并在自调节中完成理解。两效果:一是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人价值,使学生在智力与非智力方面得到了发展。

四、“情感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的构成是:接纳期(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把学生带入学习境界)----磨合期(以情动情,通过情感交流和碰撞,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谐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师生思想情感沟通协调)----巩固期(巩固学生良好的心境,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明显的持久学习行为)。

五、“五导五学教学模式”,在“导”的方面,以导为先,导是关键,导是帮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五导是:导向,导情,导法,导思,导序。在学的方面,以读为主,读学同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五学是:自学、疑学、议学、辅学、验学。

和谐教学法的过程:

一、课前设趣

预备铃响后,老师学生要准备上课。这时,教师可灵活运用课前几分钟,比如讲故事、猜谜语、播放新闻、背诵古诗词、听轻音乐、欣赏画面等等,变换各种样式,避免程式化、形式化、庸俗化,增加学习情趣,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自然进入积极的、兴奋的心理状态。这样的课前准备活动,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上课状态,而且还能交流一定量的信息,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可能学不到的知识。

二、导入激趣

在导入新课时,实施和谐教学,可采用“借助音像手段导入新课”,“用故事、谜语导入新课”,“从前后知识的联系导入新课”, “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渲染课堂气氛导入新课”,“使用道具或插图导入新课”等方法,抓住教材本身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兴奋点,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求学、乐学”的氛围,使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积极性骤然提高,教学效果也自然明显提高。

例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可先讲一个李白进京入仕的故事:当唐玄宗召李白进京时,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以为从此他就可以大济苍生,一展宏图了。不料到了长安,却只做了个有职无权的“文学侍臣”,于是诗人忘情诗洒,常常喝得烂醉。就连皇帝召见他,他还在长吟“我醉欲眠君且去”。后来,唐玄宗要他草拟答蛮书,他却执意要太尉高力士脱靴,国舅杨国忠磨墨,贵妃杨玉环拂纸,痛痛快快地把一朝权贵戏弄了一番。不久唐玄宗只好让他离京四处漫游……后来,就写了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自然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又如在讲《海滨仲夏夜》一文时,可先放《海之梦》乐曲,以沉思、诉说的音调倾诉海的神秘,再用多媒体配以大海的图片展示海的辽阔,使学生产生无限的向往。教师适时引导:“无边的大海魅力无穷,而傍晚的大海更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求学、乐学”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自然明显了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课中提趣

一般地说,新课导入后就要进行新知识的学习理解、训练巩固、总结提高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仍然要运用和谐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解决重点、难点和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自已读书”,让学生尝到“会学”的甜头,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例如讲《一碗清汤荞麦面》时,可先向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目:大年除夕夜为什么母子三人吃一碗清汤荞麦面?同学们讨论纷纷发言,有的说体现了一家人团结向上的精神,有的说虽然他们身处逆境,但母亲还是让孩子吃上荞麦面来过年,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疼爱等等,课堂气氛既热烈又活跃和谐,接着继续提出几个问题(①母子三人三次去吃面,老板夫妇为什么都是多给面,少收钱,却始终不让他们觉察出来?②“二号桌”为什么被称为幸福的桌子?③母子三四次吃面衣着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④老板夫妇两次哭有何不同?),然后分组讨论,要求讨论后各组选出一个代表发言,老师巡回指导;较难的问题或者学生发言不恰当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探究。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生生讨论还是师生讨论都保持和谐的课堂气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经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学生思路阻滞时给予疏导;认识不清时加以点拨;方法不当时给予指导;表达不畅时予以帮助;学有成效时备加鼓励;让学生自主求索,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整个课堂其乐融融、民主和谐,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下课余趣

运用和谐教学法设计课堂教学的结尾,有归纳总结式结尾、反馈回应式结尾、设置悬念式结尾、迁移发散式结尾、激励抒情式结尾等等,让语文课堂余味无穷。

和谐教学法作用:

一、用和谐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和谐教学法要求每位教师在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精神,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开发每位学生的智力,陶冶其情操,培养其爱国家、爱人民的思想,真正做到全面培养和发展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二、用和谐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和谐教学法的关键是以学生为主体。和谐教学法强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体现教学过程中师生愉快的合作,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力求在课堂上掌握基本知识,同时发展基本能力。

和谐教学法的启示:

一、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但很多学生学习多半是凭意志学习,缺乏直接学习兴趣,特别是遇到困难,更感到学习单调枯燥,所以有许多人半途而废,或学无所成。因此教师教学要注意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产生学习的兴趣;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就不再认为上课是一种负担,而把它当成一种享受,上了这堂就想下堂课。这种兴趣的产生,有助于学生发问、讨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真正自己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学习成绩自然会不断提高,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又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从而形成一种学习上的良性循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二、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的关键。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和张扬自己的个性的机会,学生们才能无拘无束的表达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教师要在此平等参与,这不仅增加了师生间的亲和力,而且对学习重点能有效地进行点拨和指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三、要注重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想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参加学习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探究、交流实践,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  要注重在大胆设想中培养个性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果我们的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进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勇于创新,寻求和谐、愉快、高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具有个性和创新能力的人才。(4697字)

参考资料:

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晓,张国梅,高扬,赵鸣明;

2.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 王敏勤 和谐教学的原理与模式

4. ..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5.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和谐体育教学 篇3

关键词:师生关系 和谐 人际关系 交往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学校教育,而成功的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体育教育更是如此。现代体育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对师生关系进行调整,变单向灌输、被动接受为双向互动、平等对话。教师由道德规范的传递者转变为道德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以民主的态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在教学体育中,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在学生练习时要常用鼓励、赞扬的语言,给学生鼓起上进的风帆,提高学生加强练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给学生创设学习成功的机会,以增加他们“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减少紧张、胆怯、消极情绪的产生。在体育课上,交往最多的是体育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的交往应建立的尊师爱生、情感和谐的基础之上的。目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命令服从”型的师生关系,这种不合作的关系,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融进更多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对自己服务对象的热爱,在教学中关心、爱护他们,特别是对能力较差的学生,应常给他们帮助、鼓励,让他们克服自卑、压抑感,使他们在体育练习与活动过程中能力和自信心得到展示、提高。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计划的制定和内容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内容的选择看起来是教师的事,实际上也涉及到学生,尤其是课时计划,它是由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如同样是动作难以掌握的竞走教学,可以征求学生意见以何种方式学习好,采纳学生的建议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就会更好一些。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尽量让学生有多种多样的接触机会,以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体育教师应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对师生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判断,以便及时修正自己和学生之间不应有的障碍。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教师应尽量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从学生的态度、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调等方面获得及时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2.构建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体育课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之间的交往和生生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性的交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教育性。这种交往作为教育的手段不仅能传授知识、技能和练习方法,促进身体发展,而且可以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增进相互理解,交换意见和看法,增强亲近感与情绪共鸣。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范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基础。由于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更能促进动作技能的掌握,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等。师生之间,教师力图从一定深度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权,为学生创造交往空间。学生也力图从教师那里获得最大的情感教育空间,在教师心目中得到尊重和理解,但师生关系现状并不是十分理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师生之间关系不和谐;生与生之间,体育教学在竞赛、游戏等方面刺激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谊发展,在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学生对友谊的重视程度很高,但是却有很多学生错过了体育活动为其创造的交往的机会,距离新课程标准中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这一目标领域还有偏差,如果体育教学能更好的开展,初中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和谐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使初中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得到和谐发展,需要学生对体育课堂有积极的认识,对体育教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需要教师认真实施新课标,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能力,在体育课堂上为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条件。

3.体育课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只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意义。由于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更能促进动作技能的掌握,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等。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利用异性心理,采用混合分组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变固定组为临时组,可发展学生的多向交往,并让学生在新组合生贡献自己的全部精力、才干和学识,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学生信赖老师的交往关系下,有机会更好地显示他们各自的优点或缺点,能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学生间的相互交往,不仅可以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发挥每个人的体育特长和动作技能,还能发挥有体育特长学生所产生积极影响作用。体育活动的竞争性特点,对于培养学生勇敢进取,激发个人动机,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远大志向,形成健全的个性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同学之间面对面的抗衡比赛中,可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实际估价,从而增强信心。竞争还可以使集体的生活变得更富有生气,避免或减轻学生对上课的单调感,增强他们的学习乐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体育课程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当好导演,又要当好演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教与学辨证地统一起来,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形成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和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有效教学,和谐课堂 篇4

一、有效备课的表现形式

课前的有效准备是必须的, 凡是成功的课必定是准备充分的课。有效的备课具体表现在:

(1) 教学目标的有效:简明、多元化。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起统率的作用, 是教育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因此备课时要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过高、过多、过空只会使教学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新课程理念提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 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 要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之中, 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 教学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适合。一节课教师应该讲多少内容, 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若是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等存在差异, 教学内容就要有层次性, 决不能搞“一刀切”教学, 要因材择量。教师要根据实际的需要, 创造性地进行加工、提炼, 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力、再生力的有效知识, 从而适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这样才能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因因此此, , 根根据据学学生生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合适、合理、恰当地再创造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3) 教学方法的有效:恰当、灵活。教致力于“导”, 服务于“学”。作为教师, 在教学时, 要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 并结合教学内容, 针对教材特点, 选用适当的教法灵活运用。其实, 课堂的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 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改进教学方法, 如:阅读课, 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形式都是学生最喜欢的方法;作文课, 欣赏法、比赛法等都能使枯燥无味的作文课生动有趣起来。在语文课堂上只有用恰当、灵活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欲望, 他们才会主动地去参与教学。

二、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

针对课堂的有效实施这一环节, 我们教师要做到:

(1) 语言组织准确、精练。作为教师, 要注意课堂语言的艺术性, 要做到表述清晰、简明, 准确。语言表达要有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逻辑性。

(2)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环节的时间要事先分配好, 讲课时要随时调控。

(3) 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 (如:个别提问、小组交流、动手操作、课堂检测等) ,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正如王树声教授说的:“你讲一遍, 我忘记了;让我看一遍, 我记住了;让我参与了, 我掌握了。”

(4) 评价组织要有层次性。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课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首先,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 要多角度地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多元化的答案, 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地评价学生。再次, 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于回答出色的学生应给予高度的评价, 对于因为胆小害怕而说话语无伦次的学生也应适时地给予鼓励, 以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当学生回答不准确时, 教师就更要耐心倾听, 同时积极思考, 以便及时作出评价。

三、实施有效教学的要求

即课后要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要精练。要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依据学生学情设计练习, 并且课后练习必须紧扣和服务于教学目的, 对学生有意义、有价值, 还要生动有趣, 难易适度, 数量适当, 目的明确。

可以说, 实施有效教学,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 等等。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

和谐课堂,有效教学 篇5

广西灵山县三海中学

朱文娟

摘要: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换用新的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化、教学行为的更新。在和谐课堂实施有效教学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的理想是追求“理想的教学”:即学生学有所获,力求高效地最大限度的收获(实施有效教学)。笔者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以“学生快乐成长”为目标,采用“和谐课堂——有效教学——快乐成长”教学模式进行尝试和探讨,有效的教学让课堂充满和谐,让教师在有效时间内获取最大限度效益,更让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获取最大效果,让其在成长中快乐和在快乐中成长。

关键词:和谐课堂

有效教学

快乐成长

当前,课改中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拥有先进的理念,但不能进行有效的和谐教学,从而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更让学生品尝不到成长的快乐。新课程提出的一系列教学理念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课堂,给人们拓宽了教学思路。本人从“以生为本”出发,就教学也作了一些探讨和思考,现谈谈我的“和谐课堂—有效教学—快乐成长”模式。

一、创设和谐课堂,搭建有效教学条件。

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教学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关心、爱护、信任、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友谊,形成融洽的关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其智、乐其教”,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幸福和利益着想,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智慧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为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提供最适合的、最多的机会,创造最佳的条件,支持帮助学生的学习,使他们顺利地、高效地学习。很难想象,只有教师的教而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会有最佳的效果。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非常强调在教师有效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课堂上我完全尊重他们的选择,让学生会说I can„„让他们自由表达观点,有话就说,鼓励学生能有自己的立场和独到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通过学生的参与,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自我展示欲,张扬其个性,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实际 接受状况,为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行为提供契机,以此来进一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丰富多彩的,但课堂并不只限于窄小的教室。我们可以让生活走入课堂,也应让课堂走进生活,把课堂搬出教室,搬出校园,在自然界中,在社会中,以真实、生动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学习,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首先要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线,密切课堂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尊重学生生活,发掘“童心”、“童趣”的教学价值。虽然我们不能如杜威所说“教育即生活”,把课堂生活简单地等同于课外生活,但是课堂与生活确实有相通的地方,知识本来源于生活,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或者说比生活变得更美好。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课堂教学形式变得生活化,让课堂活起来。另外,在内容上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让学生感到知识贴近他们的生活,让课堂具有亲切感和亲和力。英语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英语教育的领地应该由教师拓展到家庭和社会,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将单

一、封闭的传统课堂拓展为主体开放的“大课堂”(即课本教材学习活动的课堂,课本外一切有意义的阅读“活动课”,常规学习“活动课”——作业整理、观察笔记、摘记、好词好句集锦等,英语实践活动课——辩论会、演讲会、课本剧、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的研究性学习等),使学生处于“生活处处皆英语,英语无处不生活”的“大英语”学习环境中,从而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实施有效教学,增进学生合作交流。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少不了互动的环节,互动是创造有效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互动不等于“乱动”,不仅要对学生的参与加以适度的约束,还要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健康发展的宗旨,保证教学的有效性。通过互动,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和想象的舞台。而互动必须建立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起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在交往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题,给予学生所应有的权利,给予学生主动发言、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生生之间也必须是平等的,教师既不能在课堂教学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交往的“贵族”,也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沦为交往的“奴隶”。课堂 教学交往实际上是师生共享智慧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以一种超越的和理智的态度来面对和吸取他人的智慧,从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如:在学习新课标九年级上册Module 6 Unit 1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It was so…..that ….这个句型,我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男女生搭配、优等生与暂差生搭配)、运用句型I liked / I didn’ t like ….It was so ….that…让学生谈论他们已看过的Tv programmes并分内容进行调查,最后小组内选出一个代表来总结调查情况。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并能很快地正确地掌握和运用It was so…..that ….这个句型。尽管他们中有些同学不能用完美的英文表达出来,但是足以体现他们在互动合作交流学习时是快乐的有收获的。

三、教师教学快乐,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人们都说,工作着是美丽的,劳动着是快乐的。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学生所从事的课堂学习或是课外知识的掌握,都是一项劳动。那么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是否享受到快乐了呢。“一起自然快乐地成长”揭示的是真正的教育本质,而真正的教育是快乐的,教育原本是创造快乐的事业,热爱这一事业,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快乐。所以我想,教师进行和谐课堂有效教学,面带笑容进教室是让教育快乐起来的第一步。让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思维惯性中,步入师生平等相处的朋友关系中。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各个方面的精彩表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不但要及时发现,还要让他们现身说法,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教师的自信与学生的自信,形成一个美丽的循环。让教育过程真正成为追求快乐的过程。

教育的快乐,应该是双方面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事,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到的快乐,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要想在学习、工作中得到快乐,必须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融洽的氛围。首先是班级的气氛,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和谐的,相互尊重的,具有相对的自由度。以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主要目标,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也就会自觉地学,学习自觉性得到了加强,成绩也就会得到提高,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只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会学了,学起来就会觉得轻松、愉快,成绩也就自然 而然地得到提高。

教师的快乐是建立在学生快乐的基础上的,学生的快乐就是教师的快乐,学生的成长就是教师最大的宽慰。学生的成绩提高了,教师的压力才会减小,也只有在这种状况下,教师才能充分享受到教育的快乐。

四、拓宽教学思路,争做和谐有效教师。

要实现有效教学,促使学生快乐成长,教师必须要拓宽教学思路。作为教师光有满腔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使自己具有较丰厚的文化底蕴。综观古今中外,数以千计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其发展和成长的道路无不是沿着“读书、教书、写书”的轨迹走过来的。读书是教书的前提,谁都知道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关系,要永远保持一桶活水,就要坚持读书。只有学富五斗,才能在课堂上“黏”住学生,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够有效教学,都在努力追求有效教学,成为有效教师。

首先,教师必须掌握教育知识。教师要成为有效教学教师必须学习、掌握教育知识。教师的知识是不断学习、丰富的过程,与此相应,他们将随着这种知识的学习、丰富并不断发展教学有效性,成为教学有效教师。

其次,教师必须参与教学实践。正如学习游泳者,虽然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有游泳的知识,但如果不下水练习那么就永远不能学会游泳那样。教师要学会教学,成为有效教学教师,也必须进行教学实践。课堂是教师学习“游泳”的“游泳池”是学习表演的“练功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摸索教学方法,发现和纠正教学失误,锻炼和培养教学能力,提高教学实践和理性,逐渐迈向有效教学。

再次,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缺乏反思的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再多,也只能说是简单的重复,有时可能会犯同样的教学错误,走共同的弯路,对教学改进毫无作用。教师有了教学反思,在教学前就会认真考虑、筹划自己的教学活动,预知突发事件,制定应急之策;在教学中会及时评判教学实施的合理性并及时作出调整和校正;在教学后会重视总结、分析成败的原因,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以作为随后教学的参考。不难想象,反思使教师自觉主动地发现、减少、预防、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表现、增加有效的教学行为,进而促成有效教学成为现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杜威认为:“作为一个未来的教师,较之掌握具体的教学技能和班级管理技能,学会对你的工作进行思考更为重要。” 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教育的快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较高的境界,进入到了这种境界,我们的教育就会取得空前的成功。我想,随着整个社会对全人教育观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理解,只要我们教与学的双方共同努力,不断探索、进取,这一天是会到来的。

因此,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课堂充满和谐欢乐,有效教学无疑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让教师在有效时间内获取最大限度效益,唱响课堂教学高效率交响曲,让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获取最大效果,更让学生获得快乐成长。这就吻合了我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时间要减少,学生负担要减轻,教学质量要提高。这样,教育的春天终将降临校园!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徐世贵

2、《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

魏书生

3、《走进新课程》

朱慕菊

4、《浅谈班主任的管理技巧》

徐顺长

5、《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 篇6

本学期的继续教育内容是以有效教学、和谐课堂为主题的相关学科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学习内容是从一线教学的角度来谈有效教学问题的,这很接近我们教学的实际,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可操作性也很强。

可以说以前的我很少几乎没思考过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过。很少静下心来思考:今天的教学顺利吗?同学们能听懂吗?教学内容学生能接受吗?与生活有联系吗?教学手段学生感兴趣吗?对同学有帮助吗?哪个环节需要调整?本节课的优、缺点是什么……无一而足。每天只是机械的,犹如和尚撞钟般,没有技巧、不去思考、不想办法,只要钟响就万事大吉,总是按部就班每天家、校两点一线,出出进进,忙忙碌碌着。

但参加了本次继续教育学习,授课老师的精彩授课是那样深深地感染着我,听着他们的字字句句,我在深深地反思自己从教以来的教学来的所作所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吗?

回想从事教育的十多个春夏秋冬,自己教学工作满足于简单、量少、重复和不追求进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接受能力,而对教学效率更不曾提到过高的位置,总认为这些学生就这样,教了白教,学了白学,熬天混日子,只要出不了安全事故就阿弥托佛。

虽然不能说自己的教学是无效的,但起码自己的教学一直长期处于低效状态,现在才明白教学效率还有有效和无效之分,还存在低效和负效之别。

现在才懂得:教学必须有效,教师应该坚决不实施负效教学,努力避免无效教学,革除低效教学,追求高效教学,教学最基本的效率诉求是:教学必须有效。否则就是误人子弟,拿孩子的明天开玩笑。现在就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谈一下我对有效学习的收获吧:

第一:做人的态度是有效教学的动力。把学生的精神愉悦当成自己的追求,我深以为然,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的愉悦必然是建立在对老师的喜爱之上的。其实这也是培养学生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学要有效,做人是根本,这里所说的做人就是为人处事的态度,做事的能力,不仅是指学生,更是指教师,所谓教学相长,用心去关注学生,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我们的教学就会更加有效。

第二:把握好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复杂的内容教的通俗化,对此我深表赞同,其实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教学生活化的要求。要把握好课堂教学除了要做到把知识生活化;讲课要精要、精当、精彩、贴近学生实际;科学借助现代媒体外,我觉得更应该做的是让学生自己根据生活实际结合教学要求来设计情境,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感悟,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探究,教师做好引导 ,适时点拨,这才是最有效的。正如教育界的一句名言所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

第三:学生会学习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激发学生思考成为习惯,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会学习,教学生养成好的适合他自己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会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乐趣,学生的学习就会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主动地学习肯定是有效的学习。当然,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已的,不能笼统的将什么、什么方法,关键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去分析、去感悟适合自己的方法。教师可以再宏观上指导,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要注意技巧,让学生从提问开始,会问问题的学生必定是有思想的学生,有思想的是学生必然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所做的就是把她或他的这种不自觉的思考学习方法变成一种习惯。这才是确保有效学习的长效机制。

当前的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我们学生今天的成长和明天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理性地分析课堂教学的新学化、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追求、构建真实的课堂教学,不歪曲新课改理念,彻底地让课堂教学成为鲜活的、发展的、动态的、师生共生共榮的载体,成为师生生命价值、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生态乐园!

让“同场教学”和谐共生 篇7

第一, 教学设施的配备不充分。体育同场教学最大的难题就是场地和体育器材的问题, 江苏省要求人均活动场地必须达到7平方米, 而现实情况是连5平方米都不到, 体育器材更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第二, 主观认识不到位。作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只消极地看到同场教学的弊端, 而不愿意花费心思巧妙处理同场教学的尴尬, 还美其名曰:为了学生的安全。

找到存在的问题, 就可以有的放矢, 采取相应的措施, 让同场教学和谐共生, 将同场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一、突破常规合理安排, 优化每课时的同场数

传统的课务分工都是将上午的一、二课安排上语文、数学或英语。其实, 就小学而言, 每周的体育课和数学课的课时相当, 这就充分说明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既然重要, 为何不改革尝试, 将体育课安排进上午一、二课?有了10个课时的缓解, 同场教学的概率将大大降低, 当然在安排的时候要注意班级的分散, 避免同一个班级的体育课都在上午一、二节课。

二、明确原则划分场地, 优化每块地的效益

学校的场地是有限的, 但如果事先能专门制订划分场地的原则, 也能统筹发挥每块地的作用, 不至于出现大家挤在一块场地上, 而旁边的场地空缺的现象。

1. 将场地划分为活动区域

根据实际情况, 比照同场进行最多的班级数, 将场地划分为若干个活动区域。只要教师之间互相协调好, 到指定的区域开展活动, 就可以避免场地上的过分拥挤现象, 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

2. 合理安排, 因地施教

根据刚才提到的划分区域, 教师还要对照教学内容, 结合场地的特点合理巧妙地安排。例如, 操场的直道安排短跑的训练;操场的弯道则安排技巧类的舞蹈和素质训练;篮球场开展运球、传球、投篮等专业性的训练;足球场地面的特殊性可以安排投掷类的训练;操场边的水泥过道用来进行垫上技巧训练、跳绳等娱乐项目;需要特殊场地才能开展的教学内容尽量安排在同场班级数少的课时。

3. 注意原则, 适当谦让

为了体现公平的原则, 体育组的教师可以每学期前制订相关的计划, 班级循环使用不同的场地, 保证每个班都能充分利用各种场地开展不同的训练项目。一旦遇到冲突也要学会谦让。

三、全方位开发器材, 缓解器材不到位的压力

1. 专人合理分配, 自主开发器材

对于学校仅有的教学器材, 为了避免学生的哄抢, 器材室可以安排专人负责, 将器材合理分配, 保证同场进行的几个班级都有, 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 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同样的器材开发出不同的功能。例如呼啦圈, 可以在腰间转, 也可以用来钻圈, 还可以摆在地上做格子开展游戏。所以, 只要教师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有限的体育器材也可以发挥无限的作用。

2. 克服拿来主义, 动手制作器材

如果大家都奉行拿来主义, 器材肯定不够,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和学生一起动手制作简单的器材, 适当缓解器材不够的压力。例如夏天喝完的纯净水瓶, 装上一些豆子, 就可以制作成韵律操的铃铛;如果装满沙子, 就可以放在地上作为篮球运球的障碍物, 也可以作为练习投掷的手榴弹;另外, 矿泉水瓶还能成为放松练习的器材。看似是废品的矿泉水瓶, 稍微动点脑子, 就可以变为体育课上的器材, 这样的变废为宝, 何乐而不为呢?

3. 整合身边资源, 巧妙使用器材

体育器材不一定仅限于体育器材室才有, 在我们的身边就有一些不起眼的物品也可以成为体育器材, 我们可以进行大胆的尝试, 整合身边的各种资源。例如书包, 每人都有, 时刻都有, 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首先背着书包出发 (跑跳练习) ,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 跳往目的地 (蛙跳练习) , 到达目的地可以举包欢呼 (举重练习) , 最后背着书包返回教室 (放松身体) 。这样的体育课, 不需要特殊的器材, 学生学得开心, 教师教得也很轻松, 体育训练的目的也达到了。

四、灵活选择教学策略, 提高同场教学的效率

要提高同场教学的效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细致准备。同场教学的班级越多, 教师就越要做好细致的准备。首先是针对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场地和器材, 学期初制订计划的时候就可以定好需要的场地和器材, 当然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调整。其次是和其他教师做好协调工作, 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错开进行, 避免场地和器材的拥挤。 (2) 方法多样。小学生的抗干扰能力较弱, 几个班级同场进行,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变化多种教学方法:尝试新的训练方式, 全方位开发器材的用法;为了减少其他班级的干扰, 可以把教师的讲解放在室内进行, 室外专门训练;多媒体辅助教学, 讲解更形象、生动, 学生也更感兴趣;分组练习可以设置成比赛的形式, 避免学生分神。 (3) 科学整合。虽说同场教学有很多弊端, 但也有它独特的优势。第一种, 同级竞争。体育是竞技学科, 教师可以安排同一年级的学生开展同一运动项目之间的竞争, 如赛跑、拔河,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第二种, 异级帮扶。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广播操的时候, 就可以让高年级的学生做示范, 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适当纠正, 能很好地保证学习广播操的质量和速度。

写作教学须寻求和谐 篇8

一、在作文的教与学之间寻求和谐

作者认为:写作素养不是教出来、训练出来的, 而是自我涵养、修炼出来的。诚然, 学生的自悟自得很重要, 不是所有的写作素养都是教出来和训练出来的。但是不能因此完全否定教的作用。梁启超先生曾说:“教员只能教学生做文章, 不能教学生做好文章。”这是很理性地表达了教的作用, 但没有虚无到“不要教”。不可教的虽然不能直接教会, 但可以加以影响和引领, 帮助学生自我认识、养护、修炼这些“不可教”的“诗外功夫”, 是写作教学成败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系技能, 不宜视作知识, 宜于实践中练习, 自悟其理法, 不能空讲知识。……‘讲’字我不甚赞同, 而以为须令学生自求得之。”不能不承认让学生“自悟其理法”“自求得之”的观点是说到点子上:写作教学的重在“学法”引导, 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 培育良好的言语意识与自觉。在教师课内对“学法”的启发、滋养下, 使学生能够在课外“自求”“自悟”, 是写作学习的理性状态。看得出来, 教还是贯穿其中的。

因此千万不要忽视教的作用。

教可以学到前人总结出的与写作有关的知识, 这种知识相对于个体的自觉获得之间完整性、系统性差距明显。

教可以进行信息辨析能力的引领。台北教科书上有一篇《纸条上的签名》, 叙述英国首相丘吉尔应邀演讲到一半, 台下忽然递来一张写着“傻瓜”的纸条, 丘吉尔心知有人想借此羞辱他, 神态自若地说:“刚才有位听众送来一张纸条。这位听众真糊涂, 只在纸上签下大名, 却忘了写内容。”说完, 微微一笑, 又继续演讲。除了学生的“机智”的制式答案外, 老师们的贡献还在于教会学生信息辨析的能力, 譬如丘吉尔“微微一笑, 又继续演讲”的情绪管理, 他没有因为被踢馆而乱了方寸;他不回避、不退缩, 有正面接受挑战所需的从容与勇气;他化干戈为玉帛却绵里藏针的对应策略, 虽让人拍案叫绝, 但更重要的是, 即使是反讽, 也谨守不公开张扬的宽厚, 既不让对方太过难堪, 却也绝不示弱。这些好像与作文素养全无关系, 但是信息的辨析能力的提升的过程也是作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若能通过作文教学和作文训练逐渐把握信息辨析能力确实有利于学生辨析能力的提升, 而这是需要教师引领的。

教还可以是在精神上引领。前不久在《文汇报》上看到《读一篇外国<师说>》, 其中一位名叫凯斯特的德国教师, 在他作的“开学致词”中, 以毫不含糊的语言, 铿锵有力地开言道:“不要把教师的讲台看作是皇帝的宝座或是传道的讲坛!”这位“外教”在谈到教科书时也取同样斩钉截铁的口吻:“不要完全相信你们的教科书!”他特别提醒学生, “教科书里讲勇士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是勇猛的, 请你们不要相信它, 也不要去学。不然, 当你走向生活时, 会感到特别惊讶!”……这通气势如虹、铿锵有力的言辞给学生的不仅是独树一帜的观点, 更是独立思维、自由精神的引领。“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学生容易忘却教师说过的大多数话, 但是像凯斯特老师这样的话, 他们将不易忘记。这也是教师在言语上精神引领的价值, 这些价值将成为学生作文素养中的重要基因。

教师不仅要言传, 还要身教。要重视教师的表率作用。教师的写作是极具影响力的、感性的、具体的语言存在, 对学生的言语情感逐渐饱满、写作实践更加有效率将起到巨大的作用。写作的教师与不写作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明显不同的。教师的作品本身就是语文课的最新鲜的写作素材和阅读材料, 甚至还是范文类榜样。学生读之能感到写作本身的温度、教师的真挚情感以及理性思辨的价值, 会领会到近乎共同的生活怎样因为发现美的眼睛的不同而呈现出的异彩, 从而漾起写作的冲动继而澎湃至不可遏抑的激情, 对理想、信念、真理的渴求也会包孕于学生的习作之中。

二、在培养写作独特性与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之间寻求和谐

“写作教学从一开始培养的就是独特性, 所追求的就是陌生化。”“写作教学崇尚的就是随顺言语生命的自然与自由。”作者过分强调了写作独特性的培养, 没有能关注掌握写作基本规律的必要性。

独特性培养的内容是什么?若从写作本质角度思考, 独特性更强调的是尊重写作的“自然质”, 这也是教师可以先借助作文的“自然质”尊重和激发学生表达自己情意的兴趣, 人人都有表情达意的自然需求, 让不得不说之意, 不得不抒之情, 通过孩子喜欢的方式来表达。有小组竞赛意味的自我抒发式的“循环日记”和从学生身边景、物、人、事入手的“天天随笔”等一直饱含活力, 都是将学生的表达、写作的自然质尊重和放大的结果。若从写作过程角度思考, 独特性可能是观察上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思考, 就像“雪化了是春天”般的思考不是所有孩子看到雪化了都会想到的。独特性也可能是阅读过程中独到体会和更独到的见解。例如:“周瑜诈睡, 是骗蒋干;蒋干诈睡, 又骗周瑜。周瑜假呼蒋干, 是明知其诈睡;蒋干不应周瑜, 是不知其诈呼。周瑜之醉, 醉却是醒;蒋干之醒, 醒却是梦。”这一段是毛宗岗对《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段故事的评点, 也是毛先生在阅读后独到体会和见解, 抓住周瑜和蒋干两个人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心态作对比分析, 使读者对周的机智而严谨和蒋的颟顸而又自作聪明有更清晰的认识, 他确把小说描写的妙处说出来了。独特性还发生在构思上。此阶段呈现出的个性标志有:萌发文章的灵气, 孕育文章的智慧, 定型文章的魄力, 甚至轻易达到最优境界以及美学高度。独特性还可能表现在文章表达的个性化和技巧上, 从词句到文气再到布局以及表达方式选择上都有个性呈现的角度和方式。若从技巧角度思考, 独特性在技巧的使用上浑然天成, 有诸如比兴、烘托、悬念、时序颠倒等技巧, 但也不是拘泥何种套路和非此即彼式的套用技巧。若从文体角度思考, 独特性会在常见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四大文体有写作体式的偏好, 也会呈现出擅长与不擅长的区分。

大家会发现这些独特性都隐藏在写作的本质论、过程论、技巧论、文体论等写作的普遍规律之中。

要掌握写作的哪些基本规律?主要有写作方面的四大基本规律要告学生知。一是写作的本质规律, 二是写作的过程规律, 三是写作的技巧规律, 四是写作的文体规律。

掌握写作的本质能帮助学生知道写作是要从自然质的角度抒发、表达, 放大自己的言语欲, 张扬“喜欢”和“热爱”。同时写作还有社会质特性, 写作是与人对话, 写作者要有与读者对话的意识, 须真诚, 须平等;写作者还要通过自己的作品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心灵对话是一个人走向成熟和理性的必然途径。

掌握写作的过程能帮助学生主动地、有意识地调整和控制写作。让写作最大限度地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最想表达的内容。采集是写作的第一步, 由三个方面组成, 分别是观察、调查和阅读, 如果了解不全面总觉得在写作时有不对劲的地方。其实我们可能知道其中一或两个方面对写作结果构成影响, 如若知道全面的话能让写作者更加游刃有余。写作的第二步是构思, 分为萌发、孕育、定型三个阶段;构思的内容有:主题的确立和深化、题材的选取和加工、结构的设计和安排。构思的培养须以创新意识为先决条件, 克服思维定势;构思以小中见大的折射角度、浓缩生活的切入部位、凝聚题材的支点为基本方法。表达是写作的第三步, 作者凭借词句来组织文章, 以文气来贯穿文章, 以布局来整合文章。写作的第四步是修改, 这是现在的中学写作者容易忘掉的环节, 这一环节不仅是写作过程中的最后一环, 还是作者认识不断深化、表达不断完善的一环, 更是呈现作者社会责任的一环。

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让学生有个基本认知, 以便用到时有凭借。广义上讲, 写作技巧融于写作的各个方面。狭义上说, 技巧无非两种。一种是传统技巧, 比如比兴、文眼、指点 (提要) 、烘托、悬念、巧合等等;第二种是新技巧, 比如时序颠倒、多角度展示、画面切入、生活流、交叉辐射、黑色幽默等等。汇总现行普通高中各版教材中的写作技巧, 发现编写者主要从写作过程、表达方式和发展等级提高这三个序列作为依托来说明写作技巧的。当然掌握技巧不是一味地追求技巧, 否则就是得不偿失了。掌握技巧的步骤是初学、熟识到最后的化用。

还要掌握文体的基本规律。因为在平时写作教学中已相当熟识, 这里不一一赘言。

在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与培养写作独特性之间寻求和谐是避免双方对立、避免力量消解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培养写作独特性的目标下对学生不成熟的作品的宽容与理解;学生也要让自己的写作在掌握写作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努力从幼稚走向成熟, 从偏颇走向全面辩证。更理性更科学更全面是思维品质高下的基本标尺, 也是语言潜能能产生更大作用的开始。

也谈“和谐语文教学” 篇9

一、和谐就是理解:解读文本, 吃透“教”“学”, 训练与感悟和谐

一位教师曾经执教《她是我的朋友》一文, 老师在引导理解“小姑娘生命垂危时, 阮恒是怎样伸出援助之手”时, 他先请大家自由读书, 找出喜欢的句子然后汇报。在学生读书过后, 再引导学生汇报, 并用课件逐一出示四句话, 然后通过读、找重点词, 还引导学生表演“啜泣、呜咽、哭泣、抽泣”的哭法。学生真的“哭”个不停, 整个教室“沉浸”在一片嗯嗡嗯嗡声中。

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探究主人公内心的教学片断。老实说, 上这课还真有些难度, 难就难在如何紧扣“啜泣、呜咽、哭泣、抽泣”和“她是我的朋友”的关系一边展开教育, 一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需要大量的课堂设计, 尤其需要“迁移”!这位老师将主要的“迁移”压在了“哭”上, 他想努力营造一个“难过”的氛围来让学生体会“朋友真情”。初一看, 觉得很有道理, 但一细想, 本文的重点应该是“朋友”, 读过课文题目, 加上教师的激情导入, 学生对于“她是我的朋友”已经有了些想法, 只要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哭”的词语, 再通过辨析词语不同的地方, 一边训练, 一边感悟出“痛苦”已经越来越深, 然后一边进行一个词一个词入情入境地朗读训练, 一边感悟阮恒为“朋友”的那份痛苦煎熬与伟大的抉择, 这对“朋友”最直接的感受必然会震撼人心, 又何须一定要来一番“哭”的表演?

二、和谐就是尊重:板块设计, 尊重“问”“答”, “主导”与“主体”和谐

新课程理念是十分重视学生提问、对话交流的。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 灵活的板块式教学设计不仅为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打开了大门, 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办法。板块式教学设计, 需要教师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根据文本特点, 结合教学重点,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 把教学环节设计成几个大的板块。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即使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料的情况, 教师才能有足够的智慧应对自如, 及时化解, 从而使课堂达到真正和谐。

一位教师执教《小摄影师》, 有如下片断:

生:老师, 想问这篇课文是哪个写的。

老师迟疑了一下, 问:谁知道?

生1:我想, 可能是那个小男孩吧。

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1:因为这是小男孩亲身经历的事情, 他最难忘, 所以就写下来了。

师:了不起啊, 老师怎么没想到呢?我们学习写日记的时候就是这样说的, 对吗?来, 我们一起学习小男孩的亲身经历。

…………

生2:老师, 我认为啊, 不是小男孩写的。你看, 小男孩没胶卷, 哭着跑了, 后面还有这么多事, 他怎么知道呢?

师:是吗?还有哪些事情是小男孩不知道的?大家找出来读读。

……….

生3:我认为是秘书写的, 因为秘书一直在那儿。

生4:不是的, 小男孩丢纸团的事, 秘书就没看见。

师:那大家找找丢纸团的句子读读。

师:能去掉“突然”吗?为什么?

师:是啊, 连高尔基都感到很突然, 秘书又怎么知道呢?

生5:那只有是高尔基写的了。

…………

“这篇课文是哪个写的”, 或许, 提这样问题的学生还真不是什么“高才”;或许, 一般人也觉得这样的问题好没劲, 根本就没有探讨的必要。然而, 这位老师最终还是不折不扣地循着“是哪个写的”展开教学, 还不能说不精彩之极。课后究其原因, 原来他的教学设计就是板块式的, 第一块是小摄影师, 从“师”字入手探讨“为什么摄——怎样摄——结果”;第二块是高尔基, 探讨高尔基对小摄影师的关爱;第三块是秘书, 用以拓展补写课文。教者尊重学生提问, 善于抓住学生问题作为“教”“学”切入口, 并用以串连自己的“板块”, 教学情境生于学生的“问”, 成于学生的“答”, “答”中生“问”, 循环引导学生探究了下去, 故而精彩。

三、和谐就是统一:生活语文, 把握“生”“成”, “工具”与“人文”和谐

语文的真谛是什么?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社会生活的需要。语文课堂的命脉是什么?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改是很讲究“课堂生成”的。生, 就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成, 就是学有所悟, 学有所喜。我们很多教师为了体现这一新课标精神, 有张扬个性、学有所获的, 也有一味地简单地鼓励重新解读却迷失其中的。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仅于此而止, 不究“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那么, 我们所要的“成”又从何而得呢?

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 在教学中出现的两次小高潮, 是老师在经过字词解读后对课文进行一定的“迁移”所引导的结果。毫无疑问,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 虽然是虚构的, 表明的却是一个现实的道理, 故事只是“道具”, 道理才是精髓, 我们教学它的意义是为了让我们走近它、理解它, 然后将它的精神植入我们的生命, 用以涵养我们的精神。所以, 我就不明白老师为什么一定要学生站在强者的角度读出“狠”来了。作为一个小学生, 正是是非观、价值观启蒙的时候, 也不知道为什么出现了“受到欺负后想出走、长大要报仇”等不和谐音符时, 教师竟然采取了跳跃教学将问题搁置。

和谐教育与武术教学 篇10

和谐教育是一种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 以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为价值取向, 遵循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使受教育者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 和谐教育是一种协调教育内外部诸因素, 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 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受教育者发展的规律, 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 促进学生的基本素质获得提高的教育模式。其持续不断地追求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和谐性集中体现了和谐教育的本质特征, 也是和谐教育模式区别于其他教育模式 (如:成功教育、快乐教育、创造教育等教育模式) 的质的规定性。

2. 武术:一种典型的“和谐”文化

“止戈为武, 止, 和也”。“和合”是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 受之浸润的中华武术亦充满着“和合”精神, 它通过阴阳、刚柔、动静、虚实等对立统一范畴建构其和合体, 并且在阴阳、刚柔等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中追求协调、均衡、和谐与发展。“和谐”的价值观念及其“和合”精神在武术哲学思想与拳理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可以说, 武术是一个典型的“和谐”文化符号。关于武术所承载的“普遍和谐”观念及其“和合”精神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予以阐述。

2.1 追求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注重整体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思维方式, 武术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系统, 强调身心的统一。基于“天人合一”这一整体和谐价值观, 习练者在武术习练的过程中追求形神兼备的审美情趣, 技法上追求内外兼修的原理。长拳强调“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外八法协调相合, 浑然一体。太极拳继承了传统哲学的和谐价值观, 强调练拳要追求“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牵一发而动全身”, “内三合, 外三合相结合”、“内不动, 外不发”、由内到外完整一气等, 讲究“以心行气, 以气运身”, 使心、气、神的运行达到和谐、饱满状态。八卦掌要求“皆要以腰为轴, 周身一体, 内外相合, 外重手眼身法步, 内修心神意气力”。武术各拳种流派都非常注重形体与精神的统一, 通过内练与外练的整体练习, 以其外而达内, 实现身心和谐发展。

2.2 追求人际的和谐

和合的人文精神特质决定了中国是一个泛和谐化的国家。中国武术文化追求和谐, 注重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表现出极强的“人际和谐”价值取向。如追求“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的宽厚待人思想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人格教化。在武术意识里, 很多理念都以和合忠恕之道为核心, 例如太极推手中注重的“舍己从人, 随屈就伸”、“动急则急应, 动缓则缓随”等体现了为对手考虑, 不是一定要将对方打倒在地, 制人而不伤人, 强调人际关系的宽容、融洽与和谐。太极拳在行拳中强调中正、不偏不倚、阴阳相生、浑然一体, 达到一种“中和”的和谐境界。把和谐思想纳入到人际相处层面则是一种新的思考, 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生活的情趣、价值、意义和精神寄托。这一思考相信对于凝聚人们的情感,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大有益处。

2.3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哲学对天人和谐的追求决定了武术对“天人合一”的追求。顺应自然, 遵守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成为中华武术的主要原则。习武者在习武的过程中总会努力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通, 尽量使人体的运动遵循自然的变化规律, 以求得物我、内外的平衡, 达到阴阳调和, 取得最佳训练效果和求得自身修养的提升。上述原则在武术的具体方法中都有所体现, 如八卦掌“须择天时、地利、气候而练之”, 少林八卦五行功根据不同季节和人体内五脏变化而练之;五行拳以五行相配合, 顺乎自然、顺应自然。而武术的创造强调施法自然不仅体现在效法自然规律上, 而且体现在效法自然之物上, 即取其形, 会其意, 按照各拳种的动作要领和力法特点将动作融入到武术的一招一式中, 如八段锦、五禽戏、形意十二形等。这种对自然规律和自然之物的效法, 是“天人合一”思想在武术中的最佳诠释, 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3. 基于和谐教育思想:彰显武术教学的真善美

3.1 武术教学之真

求真, 是和谐教育的首要诉求。教导受教育者在对自身、自然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 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 使受教育者行动合乎事物存在和演化之道, 达到自我、人我、物我的本然之和谐状态, 这正是和谐教育思想的基本指向。武术教学来自于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既体现了通过武术内容的学习, 传递生活经验并培养人这样一种社会活动, 又包含了武术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 同时也是武术文化保存、传递、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手段。武术教学要想达到在培养人、塑造人这一教育过程中实现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 以及民族精神的弘扬的教育目的, 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自然、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原则, 依据当代科学发展所带来的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技术的支持, 勇于更新教育观念, 不断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 调控和优化武术教学系统内外部诸教学要素, 充分弘扬“求真”的科学精神。

3.2 武术教学之善

教育, 历来承载着向善的重任。向善, 是和谐教育的天然诉求。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类的善就应该是心灵合乎德行的活动, 即假如德行不止一种, 那么人类的善就合乎最好的和最完全的德行活动。”武术教学不应功利性地把人作为实现某种伦理道德目的的工具, 而应该追求合乎最好的和最完全的德行活动, 以感性的身体运动形式“动荡其血脉, 固束其筋骸”, 去感悟“和谐”观念的武术, 从而在一种“涵泳从容, 忽不自知”的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形成至善的德性, 树立和谐的伦理观念。和谐伦理观是伦理观念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深化、扩展和具体运用, 有无和谐伦理观亦是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 也是衡量受教育者素质高低的标志。基于和谐教育思想理应从营造“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环境、培养学生“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伦理意识和习惯等方面彰显学校武术教学的和谐之善。

3.3 武术教学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教育如果没有美是不可思议的。基于和谐教育思想, 武术教育教学时刻都应体现其和谐之美。武术教学的和谐之美体现在与美育的完美结合即美与和谐的武术教学。美与和谐的武术教学是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审美观, 培养感受、鉴赏和创造武术运动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而美与和谐的武术教学则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武术情感活动,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武术动作造型的定势美, 追求“外练筋骨皮”的形美;追求“尚武崇德, 以德服人”的武德之美;追求“以术求道”的道美等感染受教育者, 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 激发其审美感情。在武术教学中不仅要渗透大量美的因素, 而且要使教学过程自身在其内部和外部形态上获得一定的审美性, 如教师的教态美、示范美、教法手段美, 并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审美教育等。

4. 结语

学校武术教学的和谐之真、之善、之美应在和谐教育思想的框架下实现统一与整合, 让受教育者领悟和追求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 因而追求教与学的和谐性自然是武术教学追求真、善、美的最好的诠释。

摘要:当代和谐教育是对以往和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是在党和国家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教育思想和理论, 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同时也是继承与改革传统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作为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模式的“和谐教育”, 它的提出给学校武术教学进一步深化改革、实施和谐教育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关键词:和谐教育思想,武术教学,可接受性

参考文献

[1]张立文.合和是人文精神的精髓[J].长白论丛, 1995, 1.

[2]陈燕, 孟庆男.和谐教育观探微[J].教育探索, 2006, 3:11.

[3]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196.

[4]刘长明.教育的和谐使命与和谐教育思想的重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1) .3:50.

上一篇:对中学语文的一点思考下一篇: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