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特征研究

2024-06-22

新媒体传播特征研究(精选十篇)

新媒体传播特征研究 篇1

1. 新媒体语境的产生使得新闻摄影传播发生改变

在现在互联网十分发达的时代, 新媒体语境和过去有了很大的区别, 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 传播载体十分多样化。现在人们有各种各样的途径能够使得新闻摄影媒体得到传播, 像手机、电脑、电视、平面媒体等等, 各种移动设备使得新闻摄影媒体的传播十分便捷。 (2) 传播内容十分形象具体。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 传播内容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 多媒体影片、动态图片、静态图片、声音等等多种形式的表达使得新闻能够变得十分形象。 (3) 传播对象逐渐扩大。新媒体利用了很多传播载体, 使得各种移动设备都成为了新闻传播的途径, 并且利用各种形式体现新闻内容, 对于社会上各个层面的人群都能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传播。

在新闻进行传播的过程当中, 一个很重要的共同基础就是互联网的大量应用, 有了互联网的存在, 新媒体的功能才有了充分发挥的余地。所以, 新媒体传播的途径主要是互联网, 新媒体环境使得大众都将网络通信变为生活大的中心, 逐渐形成大众传播的模式。无线上网技术逐渐在人们生活当中的普及, 使得互联网不再有应用的限制, 又一次解放了新媒体语境, 使得信息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有线传输。电信运营商对于无线网络的普及和手机生产商对于手机功能的不断升级, 使得无线上网功能在现代社会深深地扎根下来, 我们的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相结合的数字网络社会, 我们的社会逐渐变成了一个网络化的社会。在这个充斥着网络的空间当中, 有上网设备就能够接入互联网, 能够进行信息的传输和交流。像去年的上海地铁列车相撞事故发生时, 在列车上的乘客, 就利用手中的移动设备将人员受伤、列车相撞、医疗救助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记录和传播。他们将照片拍摄下来, 将这些照片分享到微博上面, 和很多人一起分享, 使得公众能够掌握第一手信息。新媒体语境使得传统媒体信息滞后的特点弥补了下来, 使得公众能够具有一定的知情权, 在进行新闻摄影和传播的过程当中, 摄影人员和图片的审核人员都将新闻摄影当做和公众分享第一手新闻现场的十分重要的方式。

2. 新闻摄影的传播方式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变化

2.1 新闻信息来源变得多样

当代信息科技十分发达, 电子技术的发展更是处于巅峰状态, 现代电子新媒体可以, 能够对于影像进行数字化处理, 还能够将影像在网络上进行传播。这样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也使得人和社会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有关调查指出, 我国的网民数量现在已经达到5.65亿, 微博用户的数量逐渐增长到4.15亿。而且, 博客与微博的逐渐普及使得互联网成为在新闻传播方面能够造成巨大影响的、十分具有潜力的媒体。在很多事件当中网络媒体都扮演了十分关键的角色, 网络对于新闻传播的巨大能力展露无疑。在新媒体语境之下, 人们接触到的不再是单一的传统媒体的声音, 而是能够得到各个方面的信息, 公众能够对于新闻做出全面的、综合的判断。

2.2 图像的传播形态向着裂变式发展

新闻摄影在微博诞生之后, 微博具有的独特的裂变式特点的传播模式就逐渐显现出来。人们之间的微博能够互相联系, 这也就代表着一群人和另一群人之间出现交叠, 在最开始的传播当中, 博主将文字和图片上传到微博上, 他的所有粉丝都能够通过链接分享他的微博, 之后这些转发的用户的粉丝看到这个内容存在转发的意义, 都会再进行转发, 这就形成了信息的次级传播。这样一层一层的传播, 就是一种核裂变的传播效应, 新媒体语境之下, 互联网促使新闻传播具有了新的形态, 使得我们的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现代社会, 每一个人都能够产生新闻, 都可以做记者, 每个人都能够做编辑, 同时将信息进行传播, 这样媒体已经不再有特权, 新闻的真实性已经不再受媒体的控制。科学艺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新闻摄影的模式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新闻摄影传播范围之大、人数参与之多、受众范围之广使得它的影响也与众不同, 摄影传播者、传播媒体、摄影传播器材、传播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变化。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逐渐体现出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具有与众不同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以新媒体语境为视域[J].南京社会科学, 2009, (10) :514-515.

[2]丁柏铨.新媒体语境中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论规律浅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2 (6) :65-66.

新媒体传播特征研究 篇2

概述

新媒体促销是指通过新媒体进行的促销活动,传统的促销活动追求覆盖率,基于新媒体的促销活动突破了传统的促销模式,不仅能够精确地获取访问量,还能够收集整理出访问的来源、访问时间、受众年龄、受众领域、生活习惯、消费习惯,相比传统的促销更加准确、有效、节省时间。

名词解释

新媒体促销是指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促销活动的模式。在web2.0带来巨大革新的年代,促销思维也带来巨大改变,体验性(experience)、沟通性(communicate)、差异性(variation)、创造性(creativity)、关联性(relation),互联网已经进入新媒体传播2.0时代。 并且出现了网络杂志、博客、TAG、SNS、RSS、WIKI等这些新兴的媒体。

基本特征

(一)消费者变被动为主动

新媒体时代,消费者不再只是传播对象和旁观者,新媒体渠道给予消费者更多的主动权,消费者之间也有更多的关联,加上移动终端的普及,消费者可以在任何地方参与互动。

(二)从追求覆盖率到创造持续参与感

广告覆盖率曾被认为是促销活动的主要指标,随着新媒体与消费者接触的渠道与日俱增,覆盖量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低,新媒体拥有病毒式传播的天然环境,有效地新媒体促销能够达到的效果,远远超过它的支出,

因此,传播的效果不单指知名度的扩展,也指消费者的互动与涉入的程度。

(三)并行的而非线性的

信息可追踪,也就意味着即使无数人使用同一种传播工具,促销人员还是可以和每一个用户直接沟通。

功能

一)实时发布产品促销信息

二)放弃对信息的控制权

三)通过意见领袖提升促销效果

四)新媒体方式的整合促销

五)与受众进行深入交流,加强关系维系

六)建立用户数据库,实现精准促销

常见的新媒体促销方式

1)网上折价促销

2)网络广告

3)网上积分促销

4)注册送券

5)购物送券

6)团购活动

7)秒杀活动

8)返利活动

9)网上赠品促销

10)网上抽奖促销

11)网上联合促销

12)电子邮件促销

新媒体传播特征研究 篇3

关键词:新媒体阅读 高校图书馆 播客 Web2.0 读者互动服务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c)-0171-02

新媒体阅读的出现引领了文化阅读领域的一场革命,它不但冲击和改变了人们的阅读行为方式,也颠覆了人们对新生事物的理解与获取方式。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了《2015中国互联网产业综述与2016发展趋势报告》。报告中指出:截至2015年11月,我国手机上网用户数已超过9.05亿,再创新高,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突破366.5 MB。很多都通过智能手机,来浏览相关图片,查询资料,就连最偏僻的乡镇角落,文化程度不高的打工者,也学会了“现代化阅读方式”,阅读行为通过手机传达到了基层角落。公民阅读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朴实扎实,深入人心。对于高校图书馆读者而言,这种全新的媒体阅读特征能够快速强化大学生读者的学习主动性,对高校培养未来社会综合型人才也有一定基础铺垫性作用。

1 解读新媒体阅读内涵

大学时期是丰富知识体系、完善自我价值人格的最佳时期,所以,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一定要加以重视,即改变图书馆的阅读方式,加入更多的新媒体阅读概念,力图丰富和强化对校内读者的互动服务方式。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新兴阅读方式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它方便灵活、应用面广泛且拥有众多不同文化内涵。目前我国学者针对新媒体传播特征进行研究并对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新媒体就是通过互联网及数字信号实现实时传递为技术基础的传统媒体与信息科技产品的相互衔接过程。在新媒体阅读中,人际传播与阅读传播是两大核心,它们也共同构成了传播媒体群落,这恰好体现了一种相对变化的概念。新媒体中的“新”就表达了它所运用的传播手段都是最新的,例如:网络、电子刊物、移动终端等,它是超越了四大传统媒体的“第五媒体”。在高校图书馆中,新媒体阅读给予读者除图书以外的新阅读载体、阅读方式,它消除了传统中刻板的文字图片配合形式,转而向声音、影像等更加多彩的阅读方式发展。当读者离开图书馆以后,也能通过移动终端及相关软件APP来实现与图书馆的互动,做到随时随地查阅资料,这也极大程度的丰富了高校校园的阅读环境[1]。

2 基于读者互动服务方式的高校图书馆新媒体阅读服务应用

2.1 RSS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即简易信息聚合,在高校图书馆中它的应用作用包括了信息聚合、推送以及读者个性化服务订阅。可以说,RSS在图书馆服务中拥有相当广泛的功能及利用空间。当用户订阅了RSS后,信息就会通过读者用户的移动终端进行实时更新推送,确保用户在第一时间内获取最新资源消息,了解图书馆的最新服务动态。RSS服务对高校图书馆来说非常重要,就目前各地高校针对RSS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RSS可以订阅图书馆内的一切消息,包括服务公告以及各种业界新闻,这也是RSS在高校图书馆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媒介形式,它体现了鲜明的新媒体阅读特征。换言之,RSS订阅更加有利于为读者提供新闻聚合服务,让他们了解图书馆内外所发生的一切相关知识动态。

(2)RSS嵌入了OPAC系统,即汇文书目检索系统。该系统的目的在于向读者推送更加详尽的、全面化的馆藏资源动态信息,让读者通过系统推送各种消息就能对图书馆的馆藏情况一目了然。这种人性化的信息互动模式更加有利于读者在图书馆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感兴趣的资源。

(3)RSS提供订阅参考咨询服务和BBS留言板块。这一点在美国的肯塔基州立大学图书馆中已有开展。他们深度研究了RSS订阅咨询平台所能够联系到的所有本馆、他馆馆藏资源,也相继开展了咨询平台所能够开展的各项服务,例如:手机订阅服务、馆藏图书查询服务、书友会服务等。这些服务的出现既节省了大量信息搜索和筹办活动的时间,也解决了读者所潜存的各种问题及需求,使整个高校图书馆都变得自由化、人性化。

(4)在我国的厦门大学图书馆还基于RSS提供了订阅播客服务,读者利用手机系统APP就能得到有关图书馆的信息、日志、资源评论推送,这样一来就真正实现了图书馆服务资源的全面共享。读者还可以通过APP与图书馆员进行交流咨询互动,所以,厦大也专门设立了各类图书、各类学科的主题专区,以网站的形式来丰富RSS订阅服务内容,吸引更多读者来关注网站,强化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知识中心的核心地位。

2.2 播客

在美国的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基于图书馆播客服务的交互性教学已经开展了近5年时间。它通过播客将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与高校课堂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在课堂上学习,随时可以查阅图书馆的所有资料。而教师也可以将这些资料信息作为博客内容上传分享到网络上,为课上制作教学计划、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从而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形成自主性学习能力[2]。

3 基于新媒体阅读特征的世界各地高校图书馆读者互动服务实证分析

3.1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

如上文所述,播客技术就被应用到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中,以播客技术为基础建立了图书馆新闻发布平台。该平台会为新生提供New Student Resources Blog(新生播客平台),平台上会发表大量的来自于校内外的指导性论文,其中从文化学习到娱乐生活无所不谈,几乎涵盖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平台的建立也是基于新媒体阅读特征,激发新生在高校中的交流欲望,让他们更快融入到新的大学生活当中。在这里,新生可以通过NSRB界面所嵌入的即时通信软件及时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互动、留言,会有人解答留言中所提出的问题,给出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案。

3.2 厦门大学图书馆

在我国厦门大学图书馆,他们也基于RSS技术建立了“图林网志聚合平台”。该平台体现了RSS聚合整理信息的能力,聚合了国内各大图书馆中非常珍贵的专家学者网络专栏链接。平台会通过信息订制服务一步步引导读者走入各种学术论坛,帮助读者找到他们想要的学术文章及科学资料,并提供个性化订阅服务,允许读者将自己喜欢的文章、专栏订阅下来,日后形成快捷服务方式。另外,该平台还具备标签功能,它会将读者所订阅的所有信息以“标签云”的形式展示给读者,同时也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发表日志和记录馆藏信息时提供标签便利,便于二者在下次服务中快速查阅到读者标签云中所记录的相关内容[3]。

4 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也要迎合新媒体阅读特征,为读者建立更有层次感和多元化的新媒体文化服务,培养读者的新媒体阅读习惯,为图书馆建设本身带来更多机遇与挑战。高校图书馆要懂得学会灵活利用新媒体技术,达到 “以读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智能化目标。

参考文献

[1]彭莹.基于新媒体阅读特征的高校图书馆读者互动服务方式新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6):113-116.

[2]周晓兰.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2):107-109.

新媒体传播特征研究 篇4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新闻摄影传播,特征研究

各种新媒体手段的随之而来, 新媒体语境就成为一个热点的词汇。要想研究新媒体语境中新闻摄影传播的特征, 就必须先搞明白什么是新媒体语境, 以及新媒体语境给新闻行业带来的变化。

一、新媒体语境

语境是一种关系状态, 反映了人们在日常交流过程中的关系。语境具有即时性特征。新媒体语境下, 更多利用互联网进行人际交流, 可以实现超文本或者多媒体传播。因此, 新媒体语境具有更鲜明的多样性和个性以及更强的即时性和共享性。

新媒体给传统新闻媒体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主要有:

一是新闻线索更加复杂纷繁, 辨识难度增大。相较传统媒体严谨考证、上下求索的精神, 充斥互联网的大量新闻线索, 泥沙俱下, 鱼龙混杂, 让一些媒体人眼花缭乱, 甚至不加基本考证就滥用滥发, 严重危及了新闻真实性。

二是新闻评论的门槛越来越低。网友舆论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新闻评论模式, 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发表评论, 从而降低了新闻评论的门槛和权威性。

二、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摄影传播的特征

新媒体给新闻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对新闻摄影传播也产生了较大的震动, 其影响有:

一是互联网的出现推动了新闻摄影的泛化发展。与传统的传播载体不同, 互联网的传播速度更快、信息容量更大并且用户获取信息更便捷。大多数互联网用户在获取并掌握一定的摄影知识以后, 都可以拿起手机、相机, 而且可以快速地以微信、微博、朋友圈等形式分享到互联网上, 可以说互联网推动了图片信息的传播与交流, 从而促动了新闻摄影的泛化发展。

二是打破了新闻摄影的专业门槛。在新媒体环境中, 人人都可以摄影, 摄影已经成为一门大众专业。在某一新闻事件发生时, 现场目击者可以利用各种移动设备及时迅捷地记录现场的实际情况, 并且能够迅速发布到网络上,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摄影似乎已不再是新闻工作者的专利。这对专业的新闻摄影组织和摄影创作是强有力的挑战。然而毋庸置疑的是, 图片摄影并不等同于新闻摄影, 图片的量的泛众化并不能取代质的精准化。

三是冲击了传统新闻摄影的生产流程。传统新闻行业从新闻事件的采编到新闻报道的发布有严格的流程。新闻的“再加工”在去粗取精、提炼萃取之后, 一般不会完全呈现新闻事件的原生态素材。而在新媒体环境中, 目击者对新闻的拍摄更迅捷, 在专业的新闻报道之前, 目击者拍摄的新闻图片就有可能被发到网络上, 这使传统的新闻报道失去了第一现场的时效, 迫使新闻工作者为抢夺第一手报道, 进一步缩短新闻加工的时间。同时, 自媒体传播者对拍摄发布的图片信息大多不做加工, 即拍即传, 其粗糙而具强烈第一现场感的原生态面貌对于传统的新闻摄影是很大的冲击。

四是新媒体语境中新闻摄影易落于低俗。目前大多数的网民在网络上发布新闻图片, 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吸引大众的关注, 进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然而, 正规严谨的图片并不能产生轰动效应, 因此一些网民便通过发布低俗另类图片来吸引受众的眼球, 甚至通过技术手段, 修改原有的新闻图片, 通过扭曲新闻事实, 发布耸人听闻的消息来吸引更多的关注, 从而使新媒体报道过多地展现出娱乐化和低俗化倾向。

三、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摄影的涅槃之路

一、新媒体语境下专业的摄影人要实现自身态度的转变。在胶卷时代, 新闻摄影是一个十分专业的行业, 因此外人会带着敬畏、神秘的眼光看待新闻摄影行业, 久而久之新闻摄影记者也就有了些许“专业高傲”。由于新媒体语境中人人可以拍照, 这大大弱化了新闻摄影的专业性与神秘性, 此时新闻摄影记者与普通的摄影爱好者便没有天壤之别。所以, 为促进新闻摄影的健康发展, 新闻摄影人要转变以前的职业优越感, 要以更具社会责任感、更具专业素养、更具独特视角、更具敏锐性的作品来区分自己与普通的摄影爱好者, 在精度、深度上彰显优势, 以专业之力推动行业之路。

二、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新闻摄影的行业引导。网络中充斥的大量不实图片信息, 严重影响了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与权威性, 而网络图片的海量化也影响了编辑对专业摄影的依赖性和选择性, 进一步削弱了专业摄影人的积极性。因此, 一方面, 相关管理部门要做好网络信息管理, 清除低俗虚假不健康图片, 为新闻摄影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 还要以灵活、人本的考核奖励机制, 鼓励摄影工作者多出精品, 在传统媒体改革创新发展过程中, 给深度摄影创作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推动新闻摄影同频同步转型发展。

结语

信息革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传统新闻摄影, 在新媒体语境中人人都是发布者、接受者、评论者, 这打破了新闻摄影的专业限制, 使新闻摄影的传播范围迅速扩大, 对新闻摄影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参考文献

[1]李西莉.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特征研究[J].编辑之友, 2012 (11)

[2]孙安平.信息时代新闻摄影面面观[J].中国地市报人, 2011 (10)

新媒体背景下数字漫画出版的新特征 篇5

[关键词] 新媒体 数字漫画 漫画出版新特征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3-0084-03

The New Features of Digital Comics Publis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Media

Han Wenli

(Animation School, Huanghuai University, Zhumadian, 463000)

[Abstract] With the ongoing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revolution, the comics publishing on traditional paper media is going through expansion and redirection. Digital comics will become a new form of contemporary comics. After years’ of multi-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digital comics have some new features in the narrative methods, reading mode and online dissemination.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se new changes will help to find a way to understanding the dilemma of comic publishing in the new dimension,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omics.

[Key words] New media Digital comics Comics publishing new features

数字漫画不同于“电子漫画书”和“动态漫画”。“电子漫画书”是指把传统纸本漫画扫描成电子版出版发行,在新媒体平台上实现简单的平移、缩放和页面动画效果的表现形式。“动态漫画”(Motion Comics)是“综合了漫画和动画元素的一种动漫形式”[1],具有部分动态和声音效果可观赏的漫画形态。“电子漫画书”与“动态漫画”虽然能体现漫画有纸到无纸、由静到动的变化,但不足以彰显当下数字漫画出版的新特点。数字漫画是基于数字媒体平台创作、发表与观看的漫画作品,它融合文字、图像、动图、音频、视频、交互、互动等多种体验元素,从无声与静态的纯视觉形态跨入影音与互动的多元领域,重新定义漫画阅读方式的潮流方向。

1 叙事手段的多样性

纸媒漫画只能依靠单一的图像与文字传达故事的内容,把纸媒漫画制作成电子漫画书,只改变了漫画呈现的载体,并没有丰富叙事方式。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让漫画增加更多辅助性的叙事手段成为可能。表演与声音元素的加入,带领着漫画从静态的纯视觉形态进入有声的动态视听世界,把原本只能静态阅读的漫画变成了可以动态观看的漫画。

1.1 由静到动的表演

当下数字漫画融合动画和游戏的一些创作手法,在注重故事内容与情节发展的同时,运用更加多样的视觉元素营造视觉美感,以此触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在镜头方面用推、拉、摇、移等简单的运镜增强画面的活力,突破新媒体屏幕限制,更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觉习惯。动画方面,赋予画面中的人、景、物一定的简单动作,例如给角色增加部分肢体语言,丰富角色的表演内容。特效方面,画面可以生成各种切合情境的风雨雷电和光烟雾等特效,营造气氛,渲染剧情。数字漫画将原本静态的漫画提升至富含影片运镜、动态及特效的全新漫画形态,为读者融入漫画建构的情境、理解所要传达的信息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

1.2 声画同步的叙事

传统漫画的图文阅读是不同步的,看画面的时候不能看文字,看文字的时候不能看画面,只能来回地观看与思考。数字漫画带领着漫画从无声时代进入有声的视听感受,运用声效、背景音乐、读白与解说等声音表演增加故事情节与画面的张力。通过简单的运镜呈现各种动态画面,配以精湛的声音表演诠释漫画中高潮迭起的剧情,加上营造氛围的音效表现,将故事中的剧情诠释得更加生动,使得有声漫画的视觉感受更加震撼,读者更加容易投入漫画建构的虚幻世界,在感官上实现双向同步的影音享受。

2 读者阅读的主体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观众为主体的漫画创作与阅读模式逐渐凸显。从出版什么样的漫画,观众只能看什么样的漫画,逐渐到读者用选择告诉创作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产品,间接影响创作的形式与内容,再到创作者运用大数据调研观众需要什么样的漫画作品。另外,交互性的介入也使得读者阅读更加具有自主性和娱乐性,最大化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以读者为主体的漫画创作方式成为重要创作方向。

2.1 参与漫画作品创作

数字漫画阅读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读者、创作者与出版公司三者之间可以利用通信平台随时交流、评价与互动,以此提升读者的娱乐参与性,优化漫画品质。读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其影响数字漫画创作的整个过程。创作前期,从宏观数据中认识观众的审美趣味,确定创作题材、类型、故事、风格等。创作中,数字漫画一般采取边创作边发表方式,读者评价、打分、读后感和弹幕吐槽等给予创作者及时的启迪刺激,创作者根据读者反馈不断调整创作方案,像部分电视剧或网络小说一样,边发布边收集观众的反馈,观众觉得这个角色很好,就让他生长,观众觉得不好就让他消失。创作完成后,创作者与出版单位完成平台数据与观众反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让其成为市场调查的最佳依据,为后续项目开发提供参考。

2.2 交互式阅读方式

科技带给漫画丰富的人机交互表现,读者阅读更加自由,可以主动决定阅读顺序、阅读时间、叙事手段等方式完成认知行为。由于新媒体平台的智能化,还可以选择加入更多的互动模式效果阅读,获得更好的娱乐与观赏体验。比如个性化观看方式的选择,读者根据所处的不同环境,通过人机交互选择漫画是自动播放、半自动导览模式,还是手动翻阅作品,满足不同的阅读需求。根据自己接收信息的快慢调节播放速度,选择是否打开剧情提示、角色简介、迷你任务、弹出字幕和小游戏等辅助叙事手段。甚至加入人机对话的功能,改变用手指触控的信息输入方式,提高读者对作品的操作性和掌控性,增加读者的交互体验。数字漫画还可以置入不同的故事结局方式供观众选择,在关键剧情节点设置导向性的选择模式,有两种或多种故事不同结局的选项,由读者对漫画故事的发展方向进行选择,产生极为丰富多元的娱乐效果。腾讯动漫推出的《尸兄》《中国惊奇先生》等大量漫画作品增加了实时互动的弹幕观看,满足了观众之间相互交流的情感诉求。数字漫画的交互式阅读方式最大化地尊重受众差异性和审美习惯,多样的体验空间让阅读不再单调,给读者全新的阅读感受。

3 作品传播的网络性

从媒介革命的角度出发,数字漫画的核心特征除了“数字性”就是“网络性”。数字科技的进步,改变了绘画的工具和传播的载体,也改变了整个商业运作模式。互联网对漫画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数字漫画基于网络平台制作、宣传与发行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思维与新模式。

3.1 互联网思维下的品牌塑造

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在这个不断高呼“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思维已经渗透到各个产业,数字漫画也不会例外。首先,利用大数据分析了解读者的需求,以读者为中心,创作读者喜欢看的漫画作品。其次,创作多类型漫画满足不同读者基于新媒体碎片化的阅读需求,用不断更新的方式吸引读者。最后,在各大网站和应用平台免费推出内容,提高阅读量,培养粉丝,并引导粉丝通过阅读平台使用微博、微信、QQ空间、论坛等社交平台分享传播。另外寻找广告营销平台合作,提高读者参与度,形成多元互动,扩大知名度,打造原创漫画品牌。例如为了推广韩国漫画品牌形象,韩国文化振兴院以韩国漫画的名义在苹果应用商店上推出《K-Comics》,提供大量免费的英文版漫画吸引读者下载,最终达到向国外推广的预期目的。

3.2 基于漫画IP的极致开发

在互联网思维渗透下,互联网数字漫画的盈利模式发生很大改变。互联网具有无成本传播、免费共享、大众参与等特征,原创数字漫画要想实现盈利是非常困难的,细化运营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IP)实现商业变现的商业模式将成为主流。数字漫画作品网络出版与发行的低门槛性,促使数字动漫逐渐繁荣,当一个作品发展成为读者大众的高度选择时,该作品就变成一个成熟的IP,这就意味着针对该IP可以“构建立体型开发模式”[2]。例如把数字漫画继续开发成纸媒漫画、动画、电影、电视剧、游戏、玩具、服装等形式,在做这些IP项目开发时,拿出诚意打造高品质的作品,实现粉丝的高迁移率和口碑传播,最终形成较高效益。国内外有众多网络人气漫画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游戏,国内以《十万个冷笑话》为典型代表。《十万个冷笑话》从有妖气平台推出连载漫画,到改编成系列网络动画剧热播于各大视频平台,再到大电影的上映,最后与蓝港互动合作推出同名卡牌手游,IP就是整个链条枢纽,不断地促进用户重复消费。

4 结 语

“媒体变革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它不仅是中国动漫出版转型的既成事实,而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代表着一种趋势”[3]。伴随着数字化革命深入推进,漫画已经跨入影音互动的多元领域。动态漫画增加动画表演,丰富了视觉内容,有声漫画在视觉效果上补充传统漫画的缺憾,丰富的叙事手段满足了读者感官刺激的需求。数字漫画在影像与声音结合的基础上加入互动概念的相关设计,以读者为中心设计各种交互功能,营造最佳的适阅性与参与性,把漫画推向更高的娱乐层次。数字漫画本身带有很强的互联网特性,网络化商业运营是必不可少的,运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用互联网思维塑造漫画品牌,并打造高频IP,通过对IP的立体开发实现高盈利,成为当下漫画业发展的新思维、新模式。总之,只有创作出符合数字漫画新特点的作品,才能适应读者市场,进而才能拓展漫画行业营销渠道,实现漫画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作品附加价值。当下,漫画创作者与出版经营者需要“联手新媒体,顺应数字化趋势”[4],根据数字漫画的新特征积极调整数字出版战略,逐渐完善数字漫画出版产业发展模式。

注 释

[1]陈雷.从动态漫画的兴起看信息时代下动漫形式的发展趋势[J].装饰,2014(12):19

[2]王艳.论中国漫画产业化发展新动向[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6):70

[3]宋磊.中国动漫出版的转型与趋势[J].出版广角,2012(6):27

[4]刘彦东.国内漫画出版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15(7):70

新媒体时代的课程特征与研究走向 篇6

一、新媒体:课程研究亟须进入的新时代

1.强势发展的新媒体

新媒体是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兴盛的,在信息技术深度变革的影响下,互联网、移动网、物联网、移动互联都已成为人们最为熟悉的新媒体平台,日益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人们接触到的新媒体类型主要包括网络新媒体、手机新媒体、IPTV电视新媒体等。网络新媒体已成为主流新媒体形态,它包括各种网站、即时通信、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手机新媒体则是在原有通信功能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集所有网络功能于一体的传播新媒体;IPTV电视新媒体是通过互联网IP向家庭用户提供的数字电视等网络业务,用户可以自主设置节目频道,选择网络电视及其他在线服务。根据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7.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57亿,占整体网民总数的85.8%,继续超越传统PC整体使用率(80.9%),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巩固。[2]而IPTV业务也得到不断地拓展与推广,2012年,我国IPTV用户规模达到2 110.2万户,较2011年增长751.7万户,增长率达55.3%。[3]可见,各类新媒体正处于强势发展之中,信息传播速度更为迅速,知识生产平台更为宽广,人际交往空间也得以延伸,它也将成为教育环境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重大变革的教育环境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说:“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4]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意在为人们创造新的环境。正如信息技术不断变革就为教育带来了不同的媒体环境,20世纪80年代多媒体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课程实施提供了新方式方法;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广泛普及,为在线课程实现、课程资源整合提供了新条件;近几年云技术发展与应用为课程开发与实施又提供了新的平台,各种终端的出现与创新又开辟了教育领域新阵地。各项技术的成熟与运用为新媒体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支撑条件,它的迅猛发展促使教育外在环境发生变化,内在环境也亟须改善。因此,新媒体化的课程环境建设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课程形态多样化也将成为未来课程的生存境况。

3.不得不开启的课程研究

新媒体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让人们不得不去关注它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尤其是在课程中的具体应用。了解新媒体、运用新媒体已成为课程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方向。技术进步决定媒体变革,媒体变革促使课程一次又一次地发展。课程承载体从最初口耳相传发展到纸介媒体、电子多媒体,再到以数字化、移动通信、网络为主的新媒体,光盘、U盘、数字存储、云存储等各种技术载体的广泛运用,为课程实施开辟了新的路径。面对如此声势浩大的各类新媒体,加快新媒体与课程结合成为目前课程实施最为关注的热点,而最贴近现实的课程问题自然也成为课程研究不能错过的内容。如对新媒体介入到课程中的具体实践要进行相应的理论研究,根据教育规律、学生成长一般规律来做实践上的相应调整;面对新环境,课程研究应回归实际,对新媒体与课程结合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进行研究等。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是一场世界性风暴,课程研究理应具有更宽阔的视野,广泛地与世界各国课程的新媒体变革进行交流,吸取经验,更好地为我国课程发展服务。以往面对新技术来临,教育总是处于变革的被动者,课程研究也总是着眼于已经发生的事情。在如今一个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则要努力转变成为变革的主动者,课程研究更应着眼于将要发生的事情,要用一种未来课程发展的视角来进行当下的研究。因此,新媒体时代的课程研究将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二、新媒体时代的课程表现及特征

新媒体时代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海量信息的传播与存储,形成了信息共享交互的新媒体平台。以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处理信息更为迅速,使信息资源的交换和汇聚也更为便捷。数字化、交互式、移动式的新媒体形态彰显了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也把课程引进了信息化的大门。新媒体对于课程而言,无疑是打开课程资源的宝藏,使课程不再拘泥于纸质教科书、课堂讲解,课程形态得以多样化;课程也不再拘泥于单一空间的课堂教学,学生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在线学习;同时,也打破了师生之间以往单向交往的壁垒,重建了师生双向多维交往的渠道和方式。

1.课程实施主体之能动性发挥

课程实施主体一般包括教师、学校、学生,以往研究多侧重于教师和学校的主体作用发挥,忽视了学生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能动性。新媒体凸显了课程实施主体的作用,尤其是学生课程参与的主观能动性,新媒体的各种功能为他们提供了课程的个性化服务,体现了教和学的个性化,并且凸显了师生之间的主体互动。

新媒体的交互式特征为课程实施主体的能动性参与提供了可能。交互式是指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等多种格局的传播结构,改变了传统媒体点对面的传播模式,形成了受众与传播者之间主动对话互动的局面。传统媒体中的纸质、广播、电视媒介带来的是传者与受众的点对面连接,就像传统课程实施中的教师与学生的一对多的单向传递。新媒体整合了各种媒体资源,并将其汇聚在一个信息平台上,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终端进行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与交流,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师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电子书包就是基于网络环境,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新媒体技术整合学习资源,通过各类终端实现的便携式电子课堂,支持师生、生生间的同步或异步交流与资源共享。[5]电子书包整合了电子课本资源,包含了课程内容与辅助性的学习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服务,也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互动平台。

2.课程内容之动态、多维、立体化呈现

课程内容呈现方式深受媒体技术影响。传统媒介因自身技术局限,支撑的往往是静态、单维、平面的课程内容,而具有数字化特征的新媒体则为课程内容的呈现提供了新的方式。数字化与其他相关技术结合,像处理数值一样处理所有形式的信息,不受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等信息容量的限制,可以无限量地存储和传播信息。[6]数字化环境下展现的是动态、多维、立体化的课程内容,突破了以往纸质媒介内容呈现的有限性。

课程内容的动态呈现就是基于新媒体惊人的信息传播速度,促使其及时更新、组合多元化,始终保持内容的动态传递;多维呈现是打破原有内容的单向传输,新媒体多样化传播路径决定课程内容传递的多点、多面,不再局限于教师的“权威讲解”,学生可通过多种途径接收课程内容;立体化呈现则是从原有的传统课程向与网络课程、活动性课程、各种学习包并存的课程形态转变,营造全方位的数字化课程环境。

数字化教材正是数字化课程环境下新的产物,集中体现了课程内容新型的传递、接收、立体化的呈现方式。数字化教材是伴随着各类终端和数字阅读的普及出现的,它具有强大的媒体特征,能集合各种多媒体资源,将声音、视频、图画进行多样化的整合,并且根据个人需要进行定制。将不同的课程内容进行关联和拓展,适合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充分调动了课程实施主体的积极性。[7]动态、多维、立体化的课程内容呈现正逐步颠覆我们对传统课程的认知,使数字化课程的革新理念深入人心。

3.课程实施之超时空化

超时空化,是指改变原有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实施策略,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超时空化的课程实施是与移动式的新媒体相辅相生的,移动式是指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的信息传递,不受时空、地域限制,联系个人与世界最为便捷的通道。传统课程往往是印刷技术、电子技术所支撑的教师书本教授和电子化教学,都没能摆脱固定的教室、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教学流程,多年来的课程改革虽然旨在提供更为人性化的课程实施,但都只能被限制在固定的时空内。在开放的新媒体学习环境中,课程可通过各类学习终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创新性地实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更趋向于自由、个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程提供了更多的使用功能,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为现代课程带来了无限空间,它强大的移动式特点为线上课程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正如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s)的研发,就颠覆了课程只能在教室实施的形态。MOOCs是以微视频的形式区别于以往的45min一节课,学生可在课下有选择性地进行自主学习,微视频可以无限量地存储共享于网络上,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制作、更新自己的教学视频,学生可通过个人学习终端在任何场所、任何时间浏览视频,对于学困生、学习拔高、错过课程等有个性化需求的学生而言,无疑是较为有效的学习方式。

三、新媒体时代课程研究的未来走向

1.课程研究内容的新媒体视阈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加之“数字原住民”的增加,新媒体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数字化课程建设步伐将日趋加快,如何将课程与新媒体更好地无缝衔接,将成为新的研究点。课程研究目前有关新媒体的研究点在于对新课程形态的关注,介绍其实施过程,与新媒体结合的创新性等,如王秋月对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比较和分析,王本陆对加强云课程的研究等,都是从具体课程形态入手,让人们关注到研究的必要性。还有研究是从新型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出发,探讨新媒体运用的合理性,如对IPAD教学进入高中课堂的可行性分析,因为国外的MOOCs一般是应用于高等教育,而进入高中是否会与学生的自控、自觉、自主能力相矛盾。

事实上,这些问题的出现也正是新媒体与课程融合的难点所在,属于时代的产物。当下更重要的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追根溯源,从新媒体的特性着眼,探索如何整合新媒体的各项技术,让它为课程所用,使融合后的课程更符合教育教学一般规律,符合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学者就对电子书包中电子课本的应用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数据与访谈提出电子课本未来设计的重点应努力彰显人性化,克服教学任务与技术壁垒所带来的限制与影响,而人们也要逐渐接受电子课本与纸质课本并存的状态,最终的选择权应在使用者手中。[8]可见,新媒体为课程所带来的影响将是长期的,而课程研究应立足于时代前沿,从传统、一维的研究视阈进入到一个相互融合、立体化的新媒体视阈,批判地对待技术对课程的渗透,加强课程发展与新媒体结合的元问题研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行。

2.课程研究着眼点的个性体现

新媒体的无限包容为课程与“个性我”的完美体现提供了可能,“个性我”是指课程对参与者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对不同课程实施主体个性化需要的满足。那么,如何设计出符合人们需求的个性化课程将成为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就需要依据不同的课程形态的具体优势进行考量与设计。

对于在线课程的开发,不应仅考虑教学微视频的制作,更应汲取各类多媒体的优势,集课堂教学、讲座、播客、电子书等于一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增强课程资料使用的便捷性。开通博客、论坛、网络社区等各种社交媒体,拓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助交流的渠道,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个别化指导,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同伴互助、合作探究。同时,应着手研究在线课程的学习数据分析技术的突破,对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科学分析,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需求等,将更有益于提高在线课程平台运用的有效性,促使课程研发更趋向于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课程体验。微课程的出现正是基于不同主体的学习需求,适应现在流行的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而开发的。由于微课程的教学视频时间短、知识点单一、内容精、传播便捷,便于学生在各种移动终端上根据自己的薄弱点、巩固点等学习需求进行学习。对于教师,则可根据其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性地使用某个知识点的微视频,促使学生更为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而如何完美地体现出微课程等新兴课程形态的作用,则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细化研究,并进行技术支持和实践探索。

3.课程研究话语权的应然回归

话语权,是一个人说话的权利,它体现的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自主地对现实生活、实践活动进行真实、具体的表白,理想或感性地反映自己的理念、思想、态度、价值的权利。[9]课程研究的话语权是指参与课程的个体对涉及课程研究的活动进行自我思想、态度表达的权利。一直以来,课程研究话语总是在专家、行政话语的影响下形成,教师、学生等参与者在“研究”面前往往集体失声,而研究者难免缺乏对实际的了解,导致许多政策无法在实际中行走。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麦克风,都是信息的传者和受者,每个人都有机会从知识的消费者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因此,课程研究话语权应回归到大众中去,广泛采纳研究的“好声音”,充分给予参与课程各个群体的话语权,如一线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家长、行政领导等。只有给予各个层级群体话语表达权,才能更好地掌握新媒体课程实施最真实的信息,才能为复杂的课程现实问题提出对策。

4.课程研究对话渠道的无限拓展

新媒体如果为个体对话创设了新平台,那么也就为课程研究的对话开阔了新视野。新媒体为信息打开了无限扩展的传播通道,也就为课程研究的交流与探讨拓展了新的渠道。以往对于国外课程研究情况的了解总是来源于会议、纸介、电话、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等,传递、推广速度较慢,但是新媒体所带来的数字化媒介改变了这一传播模式,世界各地的课程资源、研究进展都可被置放在网络共享中,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学生之间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社交软件等分享课程研究的新内容、新方法,并且可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这将极大地促进本土化课程研究的发展,加快我国课程与世界接轨的进程。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强势发展,新媒体与课程结合的步伐加快,各种新型课程形态不断涌现,促使课程研究的视阈发生改变,如何在课程实施中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课程研究的新走势。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课程形态表现出学生主体作用凸显、内容立体化呈现、课程实施超时空化等具体特征。在未来的课程研究中也将呈现出研究内容的新媒体视阈、研究着眼点的个性体现、研究话语权的应然回归、研究对话渠道无限拓展等特点。

新媒体传播特征研究 篇7

关键词:视听新媒体,新技术,新服务,应用,特征

视听新媒体具有服务个性化、便利性、业务快速迭代、持续更新的特点, 目前在现有技术、服务和应用的基础上, 已逐渐发展出新的技术、服务和应用, 这些新技术、服务和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1 现有的技术、服务和应用

1.1 现有技术

通常来说, 组成一个基本、典型的视听新媒体节目服务技术, 除了包括流媒体编解码传输技术、数字版权管理、导航交互所需的EPG外, 还包括大量保障网络连通性和服务质量保障的互联网基础网络技术。目前有四种基本的典型技术。

(1) 流媒体编解码传输技术

包含TS、H.264等编解码技术, IPTV的RTP/RTSP技术、组播技术, 互联网电视的HTTP STREAMING等技术。

(2) 导航交互技术

包括EPG及节目信息页所需的HTML、JSP、HTTP技术, 遥控器所需的红外遥控技术。

(3) 数字版权管理技术

包括数字证书、加解密、单向散列等数字版权管理技术。

(4) 互联网基础技术

如Qo S、DNS、交换和路由等提供网络连通性和服务质量保障。

1.2现有服务

现有服务包括直播、点播、EPG展示和用户认证鉴权计费。

1.3现有应用

在现有应用中, 还普遍存在应用生态环境不完善, 体验不够好等情况。目前主要是运营商主导的一些基础应用和游戏, 这些应用包括根据机顶盒IP地址显示当前天气情况、用户在游戏商店中选择游戏并进行体验。

2 新技术、新服务和应用体系

2.1 含义及特点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线上线下融合、网络成为现实的延伸、虚拟与现实并存互融、共生互补, 不断给用户以新的体验。其中, 新技术是指在不改变现有服务体验的前提下, 采用新的技术实现方式;新服务是指新媒体核心业务通过改进, 提供新的服务;新应用是指在新媒体核心业务的基础上, 在应用层面进行进一步的创新, 给用户以新的体验。

目前新的技术、服务和应用从发展上应该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新的技术应呈现出明显的升级换代或技术体系的升级。

(2) 新的服务应在现有视听点播、直播、导航交互服务上, 存在一个或多个明确的新功能点。

(3) 新的应用应在现有基本应用的基础上, 发展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应用生态链。

2.2 新技术

新技术主要体现在产生明显配置、选型差异, 升级CPU、内存不在考虑之中。目前新技术主要集中在提高播放流畅度和交互体验上。

(1) H.265

H.265相比H.264更节省带宽, 对此网络视频有很大需求, 尽管目前H.265的节目源较少, 但网络视频服务提供商将支持H.265作为技术升级的主要目标。

(2) 短距离通信控制

通过蓝牙、zigbee、Wi-Fi等技术在手持终端上实现通过按键、触屏等操作对播放终端的控制。

(3) 语音控制

将用户的语言在语音识别器编译成相关代码, 通过在线方式和本地方式经过相关技术手段的识别, 转化为对播放终端的控制信号。

(4) HTML5

系统界面可以通过HTML5技术实现更好的适配和灵活性。

2.3 新服务

新服务集中围绕在提高用户体验上, 其中包括一些新的技术可以提供新服务, 以及对现有技术改进后出现的服务。新服务的特点是用户可以通过配置或选项进行开、关。

(1) 无线显示

通过无线技术将笔记本、手机等终端上正在播放的视频、图片等媒体内容同步到其他终端上继续播放, 包括Miracast、airplay、DLNA和节目提供商后台实现等。

(2) 弹幕

用户上传评论并直接叠加显示在视频上。

(3) 字幕识别

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将音轨内容识别为字幕并显示在视频上。

(4) 片头片尾跳过

将片头片尾视频跳过。

(5) 连续播放

将视频片单接续播放。

(6) 多流同步

在视听服务正常服务的过程中提供额外的音视频流, 一方面可以按照网络质量选择合适的码流, 另一方面可以加入一些额外的音视频流, 丰富节目内容。

(7) 下载式缓存

可将节目缓存到本地, 缓存结束后可在本地观看。

(8) 自定义直播源

通过U盘或网络导入自定义直播源地址, 实现加入、网友间分享自定义直播频道。

(9) 临时直播源

现有的EPG很大程度上是模仿了数字电视的EPG服务, 临时直播源服务的出现进一步拓展了直播业务的空间, 临时直播源对大型直播活动提供了便利。

2.4 新应用

新应用的目的是用户可以在现有业务逻辑上扩展出的一种新的使用方式, 同时也给予第三方广阔的发展空间。

应该注意的是, 移动互联网中热门的浏览功能, 由于在网络视听服务中对网络地址输入普遍不太友好, 不太可能成为主要的热门应用。

目前主要的热门新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商店

应用推荐类软件, 通过该软件可以安装其他应用。

(2) 工具类应用

对视听应用环境进行优化、深度使用的工具, 如文件管理器、清理器、硬件评测、视频加速、助手等。

(3) 游戏类应用

提供终端游戏体验。

(4) 伴侣类应用

在手机、平板电脑上安装相应应用, 作为EPG的扩展。可以与播放终端进行互动、遥控, 查看点播节目信息, 观看节目预告, 购买节目;可以在直播播放过程中查看相关信息、评论、投票、竞猜或抽奖;可以通过该应用给终端安装第三方应用。该类应用难以单独形式存在。

(5) 视听类应用

在播放终端上安装, 以展示多媒体内容为主要方式的应用, 该类应用往往涵盖某一视听应用门类的服务, 如K歌、电台广播类应用等。

(6) 知识类应用

在播放终端上安装, 以展示图文内容为主要方式的应用, 该类应用有明确的知识架构, 非以视听内容作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应用, 如健身、烹饪、生活、教育类应用等。

(7) 社交类应用

在播放终端上安装, 需通过用户登录, 展示用户空间内容应用, 如微博、微信等。

3 新的趋势

从上面列出的新技术、新服务和应用来看, 呈现出以下一些趋势。

(1) 技术的先进性

技术的先进性是具有取代性的, 新技术的出现会导致现有技术的停用。这也是技术发展的现实规律, 而且这种更替速度和数字电视的技术升级速度不可同日而语。

(2) 服务的便利性

实际上看, 现有服务很大程度上说是模仿了现有数字电视的各种服务, 包括直播、点播、EPG和用户认证鉴权。新服务的推出是利用技术的快速升级和迭代的特性, 提供更加友好、便利的观看体验。

(3) 应用的完备性

应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数字电视只能“看电视”的缺憾, 通过丰富的应用市场, 打造了一个“用电视”的生态环境, 营造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应用蓝海。在很多方面弥补了数字电视在非黄金时间黏性差的问题。

从移动市场多年的发展经验来看, 好的新应用内化成服务的情况屡屡发生。服务提供方和第三方应用并非泾渭分明。一方面服务提供方吸收好的应用成为服务, 可以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另一方面也迫使第三方应用不断拓展新的领域。这些情况相信会在网络视听领域中出现。

4总结与展望

本文列出了网络视听行业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新技术、新服务和应用, 并总结出其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 近年来, 视听新媒体服务机构不断提升内容质量, 采用新技术的动机、提供新服务和新应用的意愿是强烈的。当然和移动市场的发展水平相比, 网络新媒体的新技术、新服务和应用还需要从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用户体验的各个环节深挖用户需求, 为用户提供更好服务。

参考文献

[1]曾爱华, 刘捷, 冼进.IPTV系统架构及主要技术[J].通信技术, 2010 (03) .

[2]汪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价值观的影响.2013.

新媒体传播特征研究 篇8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新媒体界面交互应用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交互方式越来越显示出相对的局限性, 因此, 直观、自然与友好的多模式交互方式十分必要。在界面交互中, 图形作为信息传达的桥梁是界面交互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手语作为一种直观的、自然的交互方式, 表达快捷, 表意丰富, 手语图形识别是按照某种规则识别出手势表达的内容再由图形语言表现, 具有很强的一致性、扩展性与普适性, 手语元素可以从动态手势转变为静态图形, 再由静态图形变换到动态手势进行双向交互应用。因此, 基于手语元素的图形完全可以作为一种输入与输出手段运用在新媒体界面交互应用中, 给人们带来全新的界面交互体验, 具有广阔的实用前景。

国外对于手语图形识别的研究开始于1982年, 由Shantz和Pofzne实现了一个合成美国手语图形的计算机程序。随后, 世界上一些知名高校、计算机公司、科研机构也都纷纷投入到手语图形识别的研究与开发之中。国内在手语元素图形识别国内手势识别的发展研究中, 最早进行研究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发小组, 于1994年提出了一种基于静态复杂背景目标的手语图形捕捉与识别技术, 其团队于2001年实现了对中国手语30个手指字母的静态识别。2002年, 香港中文大学对静态的手形进行分析, 采用了PCA/MDA策略, 使得单纯的静态手势在较大规模的词汇量上的识别率提高了很多, 实现了较好的动态手语识别效果, 对于连续手语识别很有意义。

二、手语元素在新媒体界面交互运用中的图形特征

1. 手语图形的直观性

手语图形的直观性是界面交互中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 其是一种单纯、精炼又表意到位的图画式语言。手语图形能有效的传达信息, 人们对于手语图形所要传达的信息一目了然。手语图形化是以手势操作将需要操作的界面直接展现在用户眼前, 而操作过程也是用户直接触控操作界面完成, 而不需要通过键盘, 按钮等其他中间过程去完成操作过程, 这样带来的用户体验是键盘和按钮无法达到的。因此, 手语图形更易让人接受, 甚至可以减少思考的过程。

2. 手语图形的通识性

手语元素手语图形化使之从动态手势到静态图标, 再在界面交互上实现静态图标到动态手势的识别与操作, 这一图形设计不仅适合于听障人士而且也适合于正常人, 听障人士既然得不到语言的交际工具, 从视觉、感觉等去接收常人用听觉得到的信息, 形成一种新的语言形式, 使用这类人群所熟悉的交流方式来设计信息图形, 从习惯上符合了听障人士的生活常识, 使之界面交互更加具备人性化的温暖。而对于正常人来说, 将手语的信息转化为图形, 图形语言表达精确, 精准的图形表达才能保证界面交互中信息转换与传递的准确, 因此正常人也乐于接受和使用。以此达到手语元素在新媒体界面交互应用中的手语图形的普适性与通用性原则。

3. 手语图形的准确性

手语图形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是信息传达, 因此, 在将手语的信息转换为手语图形的过程中, 重点是保证在信息转换过程中图形语言的表意精确。精准的手语图形表述才能保证交互的界面中信息转换与传递的准确。所以好的手语图形设计都是是表意清晰, 意味深远的, 不仅可以准确的传达信息, 而且能带给受众无穷的想象与深刻的回味。

4. 手语图形的象征性和符号性

象征性是手语图形的基本特性之一, 手语图形设计如离开了象征性就会失去它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手语图形本身就是信息传达的视觉语言, 设计中的手语图形元素一般具有如下功能:一是再现现实物象;二是寓意象征功能, 即手语图形作为传递特定情感、思维和信息的媒介, 透过其表面形态传达出的是更深层次的内涵, 从这一意义来讲手语图形具有符号学上的意义。

5. 手语图形的传播性

手语图形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体, 充当着重要角色。在人类文明史上, 人们积累了大量的手语图形资源,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 许多手语图形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了共识, 如手机界面手语图形、多媒体指示标识手语图形等。手语图形与传播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手语图形的传播与语言、文字的传播不同, 就传播效果而言, 手语图形不仅比文字更易于认知和记忆, 使人们更容易、更准确、更快地理解所要传达的信息, 从而便于人们迅速做出反应。

三、结语

在新媒体界面交互应用中, 界面是连接“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桥梁, 手语图形作为界面交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极为重要作用, 手语图形是说明性的图画形象, 是向受众阐述某个观念或传达某种内容的视觉形象, 因此, 图语作为一种语言, 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 如直观性、通识性与普适性、象征性和符号性、传播性等特点。与此同时, 手语元素的图形化是一种内容丰富、有趣、延展性和可塑性极强的交互设计方式, 它的引用可以缓解有限的设备操作屏幕带给用户的种种限制及尴尬, 可以帮助用户更加便捷地完成各种操作, 同时也将带给用户一种全新的界面交互体验。

摘要:随着技术的革新与发展, 界面交互进入了图形用户界面时代, 图形是视觉符号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也是一种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图形是人们视觉感知中最易接受的形式之一, 因此图形也就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新媒体界面交互应用之中。手语是一种直观的、自然的交互方式, 表达快捷, 表意丰富, 手语是按照某种规则识别出手势所要表达的内容, 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与扩展性, 其图形化运用能给人们带来全新的界面交互体验。

关键词:手语元素,界面交互,图形

参考文献

[1]顾媛媛编著.《图形创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6.

[2] (法) 吉罗 (Guiraud, P.) 著, 怀宇译.《符号学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3]倪兰编著.《中国手语动词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5.2.

新媒体传播特征研究 篇9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特征,对策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分析

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是当前大学生们生活学习中接触最为普遍的交流沟通工具, 同时也是新媒体时代重要的信息媒介。微信、微博等一系列APP成为了大学生们了解社会热点内容, 发表个人看法见解的空间与平台, 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受这些空间平台中散播信息的影响较为明显。这一变化使得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信息总量、传播方式以及引导方式等方面的特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 一) 信息总量的提升

在当前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 信息的产生于速度正呈现爆炸式的增长, 大学生们接受和传播信息的速度也成几何式的上升。传统纸质和新闻广播媒体环境下, 学生们接触的信息内容维度相对单一, 而当前手机等智能终端上传播的信息则是由多媒体形式的声音图片以及视频等形式综合而成, 在信息总量水平上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 信息科学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局限, 学生获得信息的变得极其简便, 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往往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下在几个小时内发酵形成较大的群集效应, 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碰撞与信息分享程度更为深入, 这是一种信息质量的提升。可以说,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接触的信息在质与量两个方面均有了显著的增长, 学生接受的外部影响也更为复杂。

( 二) 传播方式的改变

在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学生接受的信息与影响往往主要来自教材内容与教师的讲解传授, 其理想信念与价值体系的形成更加趋同与大学校园环境, 对于社会现实发展的研判与认同更趋于理想化。而在新媒体时代, 学生的生活始终处于电脑、手机等网络信息终端的环绕之中, 且信息来源与传播方式更具开放性, 网络环境下语言和内容的碎片化使得学生更加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同时,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 使得学生始终处于价值观传导的过程当中, 对于外部信息的甄别与判断缺乏相应的重视, 认为浏览信息与发表看法只是一些寻常不过的行为, 对于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降低, 形成一些错误观念与偏差认知后仍无法获得清醒认识。

( 三) 引导方式的拓展

新媒体时代来临后, 既有的信息传播藩篱被打破, 原始信息与受众间的距离被无限拉近, 信息的产生于传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新时期的大学生多为“90 后”群体, 其成长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网络与信息终端的发展, 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方式也与此相适应。新媒体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方式进行了拓展, 使学生价值体系与行为观念的形成不在局限于课堂之上,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型信息科学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师通过组建微信、QQ群组能够实现即时性的信息发布与观念引导, 能够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改变以往单一引导方式对于学生个人状况与发展需求的不准确认知。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 一) 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过程中, 高校应首先着力打造系统化全方位的新媒体平台, 对现有思政工作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 实现教师人才与信息资源的协调配置, 进一步拓展信息发布途径, 将学生的生活学习有效纳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内。高校可以学院团委、班级团支部为基本单位, 从学生群体特征与发展需求出发, 结合内部智育和德育的要求构建网络教育阵地, 设置相应的微博微信公共账号、创建官方网站, 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面引导与教育服务功能。同时, 高校应组织相关教师进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讨, 研究探索如何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获得学生思政学生反馈以及合理进行引导的方式与方法, 将高校思政教育新媒体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有机的融合, 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 二) 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内容

在新媒体内容创造与充实的过程中, 高校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让学生能够通过相应的渠道充分的表达个人观点与态度立场, 让学生思想动态的相关内容与教师筛选后的信息共同构成发布内容, 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与认可程度。同时, 面对网络上的不和谐的声音、造谣传谣的现象, 通过网络宣传员第一时间用学生熟悉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传播主流声音, 对突发公共事件、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网上热点, 做好充分的安全预案, 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反应, 理性发声, 解疑释惑, 引导舆论走向。另外, 高校应重视新媒体对于学校形象与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积极性影响, 应依托网站、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对外充分展示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将学校的传统文化、校风校貌、大学精神、发展变化等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 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在校园内传播更多的正能量, 为学生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学习, 接受社会主核心价值教育创造理想的现实条件。

( 三) 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职能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职能发挥的过程中, 学校应为学生反映的问题和难题提供渠道, 通过微博、微信, 实现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双向沟通, 学校可以了解学生生活、学习和就业方面的需求, 学生也有了表达想法、意见的渠道。在微博、微信中发布情感励志类、就业指导类、学校资讯类、生活服务类信息, 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中的困扰。动员教学名师、辅导员、团干部、优秀学生典型、网络宣传员进驻新媒体平台, 正面回应学生困惑、主动解决学生问题、真切凝聚同学情感, 关注舆情信息, 及时发现群体性事件, 及时干预学生心理危机, 将新媒体打造为教育、引导、服务学生的重要平台。另外, 学校可与其他社会新媒体机构进行紧密联系, 这对社会发展与学生个体进步的现实需求展开深入的联动合作, 利用媒体行业的优势资源组织相应的拓展内容, 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活动, 让学生将所学转化为所用, 真正将思想政治学习的收获转变为社会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新媒体的出现给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迫切需要我们转换思路, 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出路。面对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大趋势, 我们先要从思想上端正对新媒体的认识, 看到新媒体背后所隐藏的巨大能量, 合理选择思政教育措施得当, 巧妙地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遏制新媒体的弊端, 新媒体就能为我所用, 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跨越。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阐述了相应的策略与方法, 具有一定借鉴价值与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饶华.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18:40-41.

[2]李燕.新媒体时代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5, 01:86-87.

[3]王叶红.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介入与创新[J].中国报业, 2012, 14:269-270.

新媒体传播特征研究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出版产业;媒体融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

来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近期公布的分析报告表明,截止到2013年年底,我国网民总数达6.18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5358万人。互联网络的普及率达到45.8%,相比2012年底提升了3.7%。2013年新增的4229万网民是利用手机上网,移动网络终端已经成为近年来网民增量的重要来源。

1 我国出版产业现状

2013年,国家统计局基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对国民经济行业进行了分类,把出版业分为图书出版、报纸出版、期刊出版、音像制品出版、电子出版物出版、其他出版业共六大门类。

1.1 出版产业的内涵及一般特征

产业是指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出版是对出版物的生产和传播,那么出版产业则是与出版相关的各个单位、设施和活动的总称。出版产业的一般特征,一是文化性。表现为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成分,出版产业与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是提高、增进和发展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二是知识依赖性。按照生产要素丰裕度进行产业分类、出版,出版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三是信息产业性。出版产业是生产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书刊等出版物的单位,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因此它具有信息产业的一般特征。

1.2 出版产业现状及其面临的危机

第一,我国出版产业现状。最新公布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传媒产业总产值是890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从中可发现,传媒产业总产值的变化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呈现出一种重要的相关性。从《2007年~2011年中国出版产业收入状况》可看出,传媒产业的发展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出版产业增长率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呈现出相关性。

第二,我国出版产业面临的危机。一是替代品的威胁。由于技术的进步,替代传统出版产业出版物的阅读方式较多,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出版行业的面貌。二是优势地位动摇。优势地位动摇主要体现在:信息授予地位的减弱;信息内容权威性的削减;广告主的广告支出的逃离。广告主会使广告支出逃离出版产业,而更青睐于能够获得即时市场回应的电子平台。三是产业内部危机。出版产业上下游议价能力的差别,使得上游内容提供商的收益率低于下游出版物流通机构收益率。内容的提供者越来越少,以信息内容为经营对象的出版产业内部会发生严重的不平衡。

2 我国新媒体产业现状

2.1 新媒体的内涵及特点

对于新媒体内涵的界定,学界有各种说法。新旧作为一个相对的概念,新媒体也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新媒体的主要特点是丰富性、開放性、交互性。新媒体的丰富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播内容的规模。二是传播形式。新媒体的开放性则是基于Web2.0技术,信息受众可以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平台,直接在网上发布信息;新媒体的开放性为信息交流提供了可能,这体现出新媒体交互性的特点。

2.2 新媒体产业的产业结构

2011年,中国新媒体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947.6亿元,较之2010年的2077.2亿元增长了870.4亿元,增幅达到41.9%。从数据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我国新媒体产业的产值规模持续走高,新媒体市场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因素:一是各个领域对新媒体产业的接触和认识在加深,厂商对新媒体产业的广告投入加大。二是互联网络用户人数急剧增多,用户对新媒体的接受度、使用状况都显著提升。三是手机上网人数增加,移动互联网增长迅速,上、下游相关产业也获得了发展动力,产业互助给新媒体提供了增长机遇。

3 新媒体环境下出版产业的新特征

3.1 资源禀赋转变:渠道不再稀缺,内容稀缺为主

建立在数字压缩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新媒体技术,信息存储和信息流通速度成倍增加。与传统出版产业相比,新媒体环境下渠道不再稀缺,内容量成为限制信息传播量的主要因素。如在烟台市,作为烟台新闻出版产业的佼佼者,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的“日晚晨”(《烟台日报》《烟台晚报》《今晨六点》)三份报纸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是烟台地区销量以及版面广告收入最高的报纸,但其内容同样表现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头条的同步率达到80%以上,总体内容的重复率可达到70%。

3.2 盈利模式转变:收入模式多元化

传统出版产业的主要盈利模式是销售出版品内容及出售广告版面给广告主。新媒体环境下,首先,出版品内容通过新媒体进行多重销售,获得多次收入;出版产业业务之外其他服务的收入与日俱增,出版企业的收入渠道将向多行业覆盖。烟台日报传媒集团通过对微博、微信、CUTV的运营,把传统出版的内容重新打包在互联网以及手机客户端,进行多重销售。集团新媒体在销售广告位的同时,积极推出用户定制化服务,推出烟台首个SNS网上生活社区——“烟台圈”,建立社区电子商务平台,以此拓宽了企业收入的范围。

3.3 产业格局转变:纵向一体化转变为产业融合

新媒体环境下,技术打破了这一市场结构,三大产业在两个主要环节不断趋于融合。首先,内容融合。数字化使各种形态的信息内容,包括文字、图像、视频、声音在生产、存储、传输和消费过程中以互联网数字方式存在。其次,传输网络融合。2012年3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成立新部门烟台网络电视(CUTV),网络电视的业务包括运营新闻门户网站,内容记者、内容编辑,提供文字及视频信息,推出网络电视节目等。业务涉及传媒三大产业,至今,CUTV已经成为集团新的收入增长点。

4 新媒体环境下出版产业的策略调整

4.1 做大报业主业,组建报业集团

通过报业集团的进一步整合尝试,发挥各自优势,通过新媒体战略、广告经营手法、采编手法的互补,集中优势资源。报业出版的省间跨区域联合,省内跨区域兼并经营,都有利于报业做大做强,是提高出版产业的竞争力的有力方式。

4.2 做强产业板块,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张

企业在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会通过跨行业整合、业务的扩张与收缩的方式对产业相关的源头和去向进行控制。就出版产业来说,较常见扩大业务范围的形式是异地办报、价值纵向整合等。通过做强产业的板块,扩张产业,降低交易成本。

4.3 做好新媒体业务,进行跨媒体融合,实施全媒体战略

上一篇: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下一篇:FDI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