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讲座资源的传播研究

2022-09-12

一、新媒体的概念与特点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国外。美国学者戈尔马克最早提出了新媒体的概念, 他指出利用网络、数字技术等提供信息的媒体形态被称为新媒体。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 我国学者也开始对新媒体进行研究, 国内各大高校新闻传播领域的不少学者将研究视角聚焦在了新媒体上。与报纸、电视等传播媒体不同, 新媒体的形式更加丰富, 包含了数字媒介、移动电视、网络、触摸新街等。与传统媒体不同, 新媒体具有更强的互动性。接着新媒体平台, 传播者与受众可以进行实时互动, 各受众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动, 比如利用微博、微信的评论、转载等功能进行的互动。除此之外, 新媒体的应用使得信息可以实现双向的流动, 进而达到更广的传播空间。对于讲座资源来说, 其传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讲座的质量。依托新媒体媒介, 用户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参与、了解讲座资源[1]。

二、新媒体环境下讲座资源的传播形式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原来的线下讲座、讲座文字汇编、光盘刻录等形式的讲座资源传播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受众对于讲座资源的需求了。在互联网的纵深发展下, 越来越的新媒体被广泛应用, 借助网络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微信讲座、讲座直播等形式, 促进讲座资源的传播。具体来看, 有两大类新媒体环境下的讲座资源传播形式[2]。

(一) PC端网络传播形式

PC (personal…computer) 端网络传播也就是依靠电脑网络实现的传播方式。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对于讲座来讲, 可以利用PC端的网络进行传播, 进而充分、高效地利用讲座资源。比如搭建专门的讲座资源网站, 使受众通过浏览网站了解实时讲座信息。同时依托讲座网站, 建立网络视频窗口。一方面可以将以往的讲座内容录制成视频发布在网站上, 另一方面也可以建立直播平台, 使受众无需到达讲座现场即可观看讲座。对于目前的讲座受众来说, 能够到现场聆听讲座的, 大多是时间较为自由的人士[3]。许多人因时间、地域的限制, 通常不能参与线下讲座, 甚至在一些基层地区, 讲座资源较为匮乏。通过PC端的网络方式可以将讲座资源传送到基层社区、学校等, 扩大其受众面[4]。

(二) 移动端网络传播形式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移动端网络进入了更多人的生活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 截至2016年6月,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1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 让移动端的网络传播有了更多的受众群体。具体来说, 借助新媒体的互动性、传播性, 目前可以利用手机App、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两大移动端平台, 实现讲座资源的传播[5]。

1. 手机App传播

手机App是一种新兴的, 将平台与资源集合在一起的技术, 已经是移动端上最终的呈现方式。一般来说, App可以深入挖掘用户数据, 进而进行个性化的推送。目前市场上有各位政府、研究机构、公益组织等App。在苹果的Appstore中有多个大学的图书馆软件。用户只需下载安装, 即可在手机上浏览该图书馆的讲座资源、报名参与讲座、观看讲座视频等。但是目前以“讲座”命名的App数量并不多, 在未来可以在此方面进行探索。在App中可以设置讲座门票预订、定时发布讲座海报等, 同时根据用户的行为特征、喜好等数据, 定制属于每个用户的独特的讲座资源[6]。

2. 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传播

目前微信用户数量庞大, 微博也被广泛应用, 相应地在微博、微信上也有组群、公众平台、官方账号等。广泛利用社交平台, 建立讲座资源的官方账号并组建受众群, 可以广泛地推进讲座资源的传播。比如在微信上创建以讲座名称命名的微信公众号, 定期推送讲座内容、讲座预告, 同时也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发讲座门票预订等, 进而提高用户黏性。根据年龄段、职业背景、个人喜好等条件, 建立各种微信群, 适时开展微信群讲座并在群中开展针对某个话题的互动讨论, 可以让受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某个讲座话题, 提高用户的兴趣、参与度, 进而也可以推荐讲座资源的传播。

三、新媒体环境下讲座资源传播的注意事项

(一) 树立新媒体应用意识

使用新媒体进行讲座资源的传播, 首先要培养应用新媒体的意识, 相关从业人员要意识到新媒体的巨大变化, 以及新媒体对信息传播渠道、方式的改变。进而注意在日常的讲座推广中, 应用新媒体进行传播。另外, 梳理新媒体应用意识, 也要了解、学习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进而才能更好地制定传播方案, 使讲座资源更加广泛地传播。

(二) 培养新媒体运营专业人才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一种观点, 只有传统媒体才需要专业的编辑、推广人员, 而新媒体则不需要。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新媒体运营的专业性。新媒体的发展对讲座举办方人员的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新媒体传播需要讲求时效性, 同时在发布信息后要与受众进行互动, 及时回复受众的评论、转载意见。这些都需要运营者有较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能够熟练掌握各建设网站、网站维护、App开发、微博微信运营技术。这些都需要讲座主办方在新媒体环境下, 选拔一批专业性人员。同时注意加强对新媒体运营者的工作技能、职业素养的培训, 加强新媒体运营者对舆情的认知和把握, 提高应急能力。另外, 讲座主办方还要尽可能创造条件, 让新媒体运营者走下网络, 走进新媒体平台, 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学习, 在实践中锻炼新媒体运营能力。各大讲座资源之间也可以开展合作和交流, 取长补短, 不断提升新媒体运营者的能力, 进而更好地促进新媒体环境下的讲座资源传播。

(三)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知识获取越来越方便, 任何人都可以上传、下载各种资源。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用户在获取信息上更加便利,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 这也给各种侵权行为留下了空间。由于目前新媒体平台在建设上还有一定的不足, 对上传资源的产权缺乏保护规定。对于各新媒体平台上的讲座资源, 如何既广泛地传播给更多的受众, 同时对讲座主讲人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是未来推广讲座资源所必须考虑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 讲座资源利用新媒体广泛传播的前提是, 对版权和传播内容的保护, 要加强对主讲人知识及其著作的保护, 避免一些不劳而获的现象。对此, 一些讲座主办方在讲座开始前, 让主讲人签署一份协议, 同意对其讲座内容进行直播和录制, 允许公开传播。这一方法值得借鉴。另外, 在利用新媒体在网络上传播讲座资源时, 需在明显位置做出版权提示和说明, 发布资源使要经过审核, 必要的时候对发现的侵权行为要敢于利用法律的武器,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 才能有助于讲座资源在新媒体上的传播。

摘要:本文将首先介绍新媒体的概念与特点, 进而分析在新媒体背景下讲座资源传播的主要形式。通过分析发现, 目前讲座资源可以依靠PC端和移动端网络资源以及App、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站进行传播。最后文章在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新媒体环境下讲座资源传播的三个注意事项。

关键词:新媒体,讲座,传播

参考文献

[1] 江波, 覃燕梅.我国移动图书馆五种主要服务模式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论坛, 2014, 34 (2) :59-62.

[2] 李莉.新媒体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2, 32 (1) :91-93.

[3] 马爱华.论公共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 2014, 58 (6) :70-74.

[4] 王艳秀.刍议图书馆讲座资源的开发利用[J].山东图书馆学刊, 2006, (3) :111-113.

[5] 倚海伦.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的应对策略[J].图书馆, 2012, (3) :17-19.

[6] 钟琼, 刘晓君.对当前公共图书馆讲座资源传播形式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 2006, (4) :70-72.

上一篇:激发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下一篇:碳载铂催化剂的两种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