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系统

2024-06-21

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精选十篇)

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系统 篇1

互联网作为一个庞大的分布式异构超文本数据库,其信息量呈爆炸性增长[1]。这些信息多以半结构化形式存在,计算机很难直接对其分析和理解,而要进一步对信息加以有效挖掘与合理利用就变得更为困难了。因此,互联网在带给人们丰富信息的同时,又给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信息提出了挑战。如何从网页中自动识别和抽取有用的Web信息,对人们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许多农业信息网站会定期发布一些农产品价格及供求关系信息,如果能把这些信息提取出来,加以规格化,保存于数据库中,就为分析农产品价格行情、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证。为此,进行了基于Internet的农业信息资源采集系统的研究。

1 Web页面的结构特点

Web系统被设计成一个面向信息发布和浏览的系统,Web信息具有非结构化、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2]。目前,绝大多数的Web页面采用HTML语法格式书写,其中主要包含信息(网页元素)和标记两大部分内容[3]。Web页面中的信息和显示格式由标记及其属性来定义,大多数的标记由起始标记和结束标记组成,在HTML文档中成对出现。HTML语法规则规定标记放在尖括号里,结束标记与开始标记的唯一区别是在标记前加“/”,如

;还有一些标记是单独出现的,如

  • 等标记与标记之间可以并列出现,也可以使一对标记及其内容完全包含在另一对标记的内容中,从而产生标记嵌套。

    2 系统工作流程及结构框架

    本文提出的基于HTML结构分析和特征词匹配的Web信息采集方法,利用了HTML结构树提取算法。首先,将待采集的网页解析为HTML源文档,并对HTML文档进行清理,过滤掉无用的标记和信息[4]。接着构造HTML结构树,使得结构树结点包含网页内容信息。其次,对结构树进行信息采集,在网页结构树中定位特征词库中的待抽取信息,用特征词和网页结构树的叶结点信息进行匹配,从而找到特征词所在行与列的所有信息。最后,对找到的信息进行有效性验证,并把有效的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使其成为规格化良好的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及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2.1 信息搜索器

    信息搜索器的主要功能是在Internet上寻找包含特征词网页的URL,并把找到的URL地址按网页信息与特征词的相关性排序,把最相关的URL送给HTML解析器。为了提高采集信息的相关性,主要采用人工干预的办法,把特定的URL存于数据库中。

    2.2 HTML解析器

    HTML解析器负责把Web页面转化为HTML源文档,并对HTML文档进行预处理。主要是过滤掉HTML文档中的无用标记和信息,并检查标记是否成对出现,对于不匹配的标记按照标记匹配的原则添加结束标记,使每个标记匹配。

    2.3 HTML结构树生成器

    HTML结构树生成器负责把经过预处理的HTML文档转化为HTML结构树,并对HTML结构树进行遍历,对遍历得到的节点信息和从数据库中提取的特征词进行匹配,从而找到有用信息。

    2.4 信息采集器

    信息采集器利用特征词匹配的方法遍历网页结构树,并对采集得到的节点信息进行有效性验证,把有效的信息保存在数据库中,从而实现Web信息的采集,使得非结构化的文本信息转换为结构化良好的数据库信息。

    3 关键技术分析

    3.1 HTML文档预处理

    在生成HTML结构树之前,首先要对HTML源文档进行一些清理和格式化的工作,使其更便于计算机分析。具体方法如下:

    1) 去除文档中的空格和表示空格的符号“&nbps”。

    2) 删除无用的标记及信息。目前的Web页面大多通过表格和层实现网页的布局及网页元素的定位,因此主要考虑网页结构控制标记(如

    、、
    等)。对于排版控制标记、属性控制标记、实体元素标记和功能元素标记,可视为无用标记(如
    、、、

、、

摘要: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其信息容量呈爆炸性增长,但信息的庞杂无序也给人们更好地利用信息带来了困难。这就要求人们必须能够对Web信息资源进行及时采集、高效处理和科学组织。为此,提出了一种在HTML结构分析和特征词匹配基础上实现网页特定信息采集的新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设计了一个农业信息资源采集系统。实践证明,此方法在Web信息采集系统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关键词:信息采集,互联网,HTML,特征词

参考文献

[1]刘艳敏,刘彪.Web页面主题信息抽取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21):146-148.

[2]黄建斌,姬红兵,孙鹤立.Web网页中动态数据区域的识别与抽取[J].计算机工程,2007,33(11):53-55.

[3]陈琼,苏文健.基于网页结构树的Web信息抽取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5,31(20):54-55.

[4]王治和.表格信息抽取引擎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科学,2006,33(10):126-127.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农业环境学 篇2

1农业环境:是指农业生物(主要指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正常生长繁育所需要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主要包括水、土壤、空气、光照、温度等环境要素。

2农业环境的特点:①范围广阔、差异明显②不稳定性③农业环境质量恶化不易察觉和恢复。

3当代人们关心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4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①水土流失严重②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土壤酸化③农业资源衰减(耕地面积减少、近海渔业资源衰减、草原退化、土壤肥力下降)④湖泊面积减少,调蓄能力锐减⑤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⑥温室效应 5农业环境的污染:①受工业“三废”*(废水、废弃、废渣)的污染②受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③生活垃圾 6农业环境保护:就是采用多种有效措施防治各种工业有毒物质和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用化学物质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以及防治因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

7农业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①调查和监测;②实验和模拟;③评价和预测 第二章

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体与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或者说是生命系统与无机环境系统在特定时空间的组合。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日光、大气、水分、土壤与营养物质;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森林、草原、藻类等,化能合成细菌—硝化细菌、硫细菌、磷细菌等)、消费者(一级消费者:草食动物、二级消费者:肉食动物、三级消费者:大型肉食动物)、分解者(各种微生物)

2生态系统的特点? ①在组成方面,它是由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种物质组成,不仅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无机环境中作用于生物的物理化学成分,这是与其它系统本质的区别②通常与特定空间联系,因而能反映一定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一定空间的特点(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③生物具有生长、发育、繁殖与衰亡的特征,相应地生态系统也可分为幼年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阶段,即有自身发展的演替规律④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不断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通过变换与转化维持物质和能量的流动⑤具有复杂的动态平衡特征。3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渠道主要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基本形式-----“环”“流”“库”

地球表面的物质在风力、水力、热力等自然动力和生物活动动力的作用下,各种化学元素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以至生态系统之间进行流动和转化的运动,称为物质的生物化学循环,简称环。在循环过程中,物质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称为物质贮存库。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以一定的数量由一个库转移到另一个库中,这个过程叫做流。4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5生态平衡的标志?

①通过生态系统边界的能量与物质的输入、输出要相对平衡②从整体来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应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③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保持相对稳定④生态环境的协调

6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概念以及相关因素?

生态系统通过一系列的反馈作用,对外界的干扰进行内部结构与功能的调整,以保护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生物的种类与成分,生物种类与成分越单纯,食物链越简单,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弱;②能流、物流途径的复杂程度与能量和营养物质的贮备量;③生物的遗传性和变异性;④信息的传递与调节;⑤物理的与化学的调节

6我国的生态农业及其特点?

我国的生态农业是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总结吸收了各种农业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方式。基本内涵: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其主要特点:①以发展大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大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②防治环境污染,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一方面防治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发展绿色食品,开展生态工程建设,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最终目的是建设适应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环境;③注重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并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工程技术;④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开展农村能源建

设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农业生态系统

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和多层次利用,减少对外部投入的依赖。7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物种及基因的数量和出现率。生物多样性通常含有三个层次: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

8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遗传种质资源、保护区外围地带的保护。9就地保护:就是以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生境保护起来,以保护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繁衍与进化,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

10迁地保护:在对物种和基因难以就地保护的情况下,将物种或基因材料引入异地或人工环境条件下进行保存繁衍的办法。第三章

1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2大气污染源:一是自然界各种过程中产生的,即所谓“自然源”,主要指火山喷发,森林火灾会释放出有害物质;二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即所谓的“人工源”(工业企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农业污染源)。3大气的自净作用:主要包括①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稀释②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和降水洗涤作用③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反应而分解成为无害物质④由于地面植被的吸收、吸附而从空气中分离。

4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风向、风速和大气的稳定度。

5大气污染物毒性分级:A级(强毒性)B级(中等毒性)C级(毒性较弱)6大气污染物对植物产生的毒害大小,主要受污染物的浓度和相互接触时间这两个因素左右。

7复合污染物的作用类型及机理?

(一)作用类型:加和作用(AB复合影响=A的影响+B的影响)、协同作用(增效作用,即AB复合影响>A的影响+B的影响)、拮抗作用(减效作用,即AB复合影响<A的影响+B的影响)

(二)作用机理:①植物叶中各污染物直接反应的能力②每种污染物对气孔的影响③对反应位的竞争。

8大气污染危害农业生物的调查坚定方法?

①现场调查研究:植物发生可见伤害的区域在地理上存在着某些分布特征;观察植物受害的基本情况;观察植物伤害表现的典型症状②污染源调查③基本资料调查收集:气象资料的收集、农业生产情况④采样分析:植物叶片采样分析、大气采样测定⑤主要大气污染物对植物危害症状图谱。

9大气污染源有哪些以及处理措施? 大气污染源:一是自然界各种过程中产生的,即所谓“自然源”,主要指火山喷发,森林火灾会释放出有害物质;二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即所谓的“人工源”(工业企业污染源(燃料燃烧)、交通运输污染源(汽车尾气)、农业污染源(农药化肥使用不当)。处理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的管理,随时进行监测;控制污染源;改革能源结构;加强汽车尾气的治理;植树造林。例如有: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多采用无污染能源(风能、太阳能、水力发电等),对燃料进行预处理(如烧煤前,先进行脱硫)、改进燃烧技术等;,在污染物未进入大气之前,使用除尘消烟技术、冷凝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等消除废气中的部分污染物可减少进入大气的污染物数量

第四章水污染与农业

1、我国水资源特点:⑴总量很大,人均很少:工业用水比重大,农业用水消耗量更大⑵分布极不均匀①地理上分布不均匀②时间上分布不均匀③耕地与淡水资源搭配不均

2、我国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⑴围湖造田使水资源减少①使水面积缩小②使湖泊蓄水量下降,削弱了湖泊对水灾洪水的调控作用⑵淡水用量增长过快,用水浪费⑶水污染严重,使水体丧失使用价值

3、水体:一般意义是指水的积聚体,通常指地表水体,广义的水体也包括地下水体,环境科学中的水体包括水、水中的溶解性物质、非溶解性的微小悬浮物、水中的生物及底泥等。

4、水体污染:由于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水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状况,使其丧失或减弱了对人类的利用价值的现象。

5、水体污染源:⑴工业废水⑵生活污水⑶农业退水:农药化肥⑷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⑸大气沉降物

6、主要水质标准:⑴溶解氧DO:指溶解于水中的氧气,单位为mg/L,即每升水中氧的毫克数。影响因素有:水中的光合作用、曝气作用⑵悬浮物SS:是衡量天然水体特别是排放废水中固体颗粒物多少的重要指标,单位为mg/L。⑶生物化学需氧量BOD:表示水体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时所需要的氧量,用单位体积的水所消耗的氧量(mg/L)表示。BOD越高水中易被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质越多⑷化学需氧量COD:表示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质时所需的氧量⑸细菌学指标:生活饮用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每毫升水中),大肠杆菌不超过3个(每升水中)⑹农业用水的主要水质指标

7、水体的自净功能:⑴物理净化:稀释、沉淀、扩散、吸附⑵化学净化⑶生物净化

8、水体富营养化: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和半封闭性水体中,接纳过多的N、P等营养元素,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主要是蓝藻和绿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

9、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⑴预防性措施①降低或消除废水中N、P的含量②推广使用无磷洗涤剂,禁止生产和销售含磷洗涤剂③防治水土流失④减少湖边农田化肥的使用量⑵调节性措施①改变水域的水文特征:补充清洁水,加快湖泊水的流动性和增加水的交换程度②化学方法:投加化学凝聚剂使藻类凝聚而沉淀,这种方法一般作为辅助的、临时的应急措施用于小型湖泊③生物学方法:种植高等水生植物,放养食藻类鱼种、底栖水生动物④物理法:曝气(补充水体中的DO,促进水的循环)、疏浚底泥

10、水污染对农业危害的调查鉴定:⑴观察受害作物的分布情况:水污染引起作物受害的一般特征有:①只有在污水灌溉农田发现作物有受害现象,生长状况异常。而在清水灌溉区无此现象②在同一田块,作物的受害程度有时不完全相同,往往在田块进水口附近作物受害最严重,而在远离进水口的死角区作物受害程度相对轻些⑵观察作物受害症状:将受害症状与各种已知水体污染物对作物的危害情况进行比较⑶水污染源调查⑷采样分析①废水采样分析②土壤、作物采样分析

11、污水的农业利用:⑴污水农业利用的可行性①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植物营养物质②污水可作为农业用水的可靠能源③农业土壤具有极大的自净能力④污水农业利用是一条处置城市、工业污水的经济而有效的途径⑵污水灌溉对农业环境的不利影响①作物生长不良,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下降②引起土壤污染引起地下水污染⑶合理灌溉,保护农业环境①控制污水源②污水农用的合理布局③加强监测管理④灌溉要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

第五章 土壤污染及对农作物的危害

1、土壤:指位于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表层,它具有独特的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它是由岩石风化生成的矿物质与动植物残体分解生成的腐殖质所构成。

2、土壤污染:如果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质的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时,就会使污染物逐渐积累,改变土壤成分的组成,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变劣,肥力下降,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或者有毒物质被作物吸收,在农产品中残留,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和动物健康,这种现象称之为土壤污染。

3、土壤中污染物的输入途径:⑴水体污染⑵固体废弃物污染⑶大气污染⑷农业污染⑸生物污染

4、土壤污染的特点:⑴蓄积性⑵不可恢复性⑶隐蔽性

5、土壤环境背景值:指在不受或很少受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和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下,土壤原来固有的化学组成和机构特征。

6、土壤环境背景值的意义:⑴是土壤环境科学的基础⑵评价环境质量的基础⑶为农牧生产服务寻找最佳植物生长环境背景值⑷为防治地方病和环境病服务

7、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⑴可溶态⑵可交换态⑶不溶或难溶态

8、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⑴排土、客土农业工程措施⑵施用化学改良剂⑶农田水分管理⑷生物改良措施⑸农业措施

第六章

1、农药:农用药剂的简称,指用于防治危害农林作物及农林产品的害虫、螨类、病菌、杂草、线虫、鼠类等有害生物的化学性质,包括提高这些药剂效力的辅助剂、增效剂等,以及用来控制和调节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

2、农药的分类:⑴杀虫剂⑵杀螨剂⑶杀菌剂⑷除草剂⑸杀鼠剂⑹植物调节剂⑺杀线虫剂

3、农药对人体的危害:⑴农药的急性中毒⑵慢性中毒

4、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正面、负面影响?

有利影响: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作物品质,增加地面覆盖,植树造林可减少土地风沙,调节气候,平衡生态系统。

不利影响:①化肥(NPK肥)对环境的污染:氮肥的淋失造成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破坏土壤结构,威胁近海生物,影响人类健康;氮在土壤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下,使部分氮肥变成了氧化亚氮这样的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以及形成酸雨等,氮肥施用不当或过量影响土壤中硝酸盐的累积,对土壤的卫生状况产生影响。磷肥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磷石膏会对生物造成危害;也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磷肥施入使土壤中的重金属积累,造成土壤污染;过量施钾不仅会浪费宝贵的资源,而且会造成作物对钙等阳离子的吸收量下降,造成叶菜“腐心病”等,过量施用钾肥会造成土壤环境污染、水体污染等②大量残留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不但影响农业环境、破坏土壤结构、危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也造成农作物减产③施入农田的农药由于地表水的流动、降雨或灌溉流入沟渠和江河从而污染了水域,危害水生生物;对土壤则造成土壤污染;喷洒农药时可使大量的农药漂浮在空气中,对人身体产生危害;农药在作物上残留对人体也有很大的危害。

第七章 固体废弃物的农业利用及污染防

1、固体废物: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一般不再具有原使用价值而被丢弃的以固态和泥状赋存的物质。

2、固体废物的来源:⑴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的一些环节⑵来自各种处理设施的排弃物

3、固体废物的分类:⑴按组成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⑵按来源:工业废物、矿业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物和放射性废物⑶按危害状况:有害废物(有毒性、腐蚀性、反应性、传染性、放射性的固体废物)和 一般废物

4、固体废弃物对农业环境的危害:⑴对土壤的危害①侵占土地:固体废物不加利用,需占地堆放,堆放量越大,占地越多,不仅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而且还埋掉了大批绿色植物。大面积的破坏地球表面的植被,不仅影响到自然环境的优美景观,更重要的是会破坏大自然的生态系统②土壤污染:当有害物质随雨水渗入土壤后,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到土壤中的微生物的活性,妨碍植物生长,并在农作物体内积累危害人体健康⑵对水体的危害:投弃在海洋的废物会在一定的海域造成生物死区;固体废弃物随天然降水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随风飘迁落入水体能使地面水污染;随沥滤水进入土壤则使地下水污染;生活垃圾的无意堆放会造成城市地下水的污染⑶对空气的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在堆放过程中,某些有机物质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造成空气污染;以微粒状态存在的固体废弃物,会随风扩散到很远的地方,既污染了环境又影响人体健康,又会污染建筑物、树木,危害市容与卫生⑷影响环境卫生:生活垃圾、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率低,不合理堆放生活垃圾导致蚊蝇繁殖传播疾病

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系统 篇3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文档管理;资源;SQL Server;平台

中图分类号: S126;TP393.027+.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9-0461-03

通信作者:颜伟,硕士,研究员。E-mail:yanw9@hotmail.com。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是经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批准成立,依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共同参与组建的一个非独立法人的种质资源共享服务机构,主要从事农业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和创新研究,同时开展优异资源、信息的共享服务,为我省农业生产、科研提供基础支撑,是我省首批重点建设的七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

平台办公室自成立以来,逐渐积累了数量庞大、电子形式与实物形式并存的文件资料[1]。由于文件数量大、种类多,对保护好一些重要文件极为不便,一旦出现文件管理人员的流动,文件查找与重新整理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2]。面对文件信息逐年急剧增长,平台办公室对于文件存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有效地存储、获取文件信息,已成为当前实际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3]。本研究旨在设计一套基于ASP.NET技术B/S模式的文件信息管理系统,以辅助存储、管理平台办公室信息资源,有效地为领导决策提供完整的材料和数据信息,实现平台办公室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1系统架构

本系统采用B/S(Browser/Server)3层体系结构,包括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服务层(图1)[4]。采用灵活的设计方式、流行的浏览器方式,所有用户不需安装额外软件,只需和上网一样打开浏览器即可方便地查询、借阅档案文件,便于操作和维护[2]。

2系统功能设计

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平台办公室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

文档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管理和系统管理4大模块(图2)。

2.1文档管理

文档管理模块主要负责管理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平台办公室日常工作中的所有文档资料信息,实现各种实物文档、电子文档的录入、编辑、检索、借阅等功能。文档管理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模块,其中可以划分为分类管理、文档录入、文档编辑、文档组织、文档检索和文档借阅等子功能模块。

2.1.1分类管理分类管理模块负责管理文档的类别如文本文档、声像文档等,系统支持根据平台办公室的工作要求创建新的文档类别或者修改已有文档类别。

2.1.2文档录入文档录入模块主要用来将实物文档和电子文档相关信息录入到本系统中,从而实现文档内容的信息化管理。种质资源平台办公室日常工作中涉及到的相关实物文档保存在各办公室文件柜中,通常包括文件、通知、票据等纸质文档及光盘等,系统中可录入文件名称、时间、文档分类、发文单位、文件存放位置、管理人员等基本信息,方便后续检索和借阅。对于重要或者常用的纸质实物文档,可以扫描上传,并可进行OCR识别转换为可编辑的电子文档,同时在系统中可保存实物文档和对应电子文档的关联关系,在后续查询某实物文档时,既可以获得文档存放位置的信息,也可以下载扫描的电子文档或OCR识别后的可编辑文档。对于纯电子文档,录入时填写名称、日期、文档分类、发文单位、摘要等基本信息,并上传所有相关的文件附件。

2.1.3文档编辑文档编辑模块实现对已录入文档进行修改、删除等操作,支持修改文档的基本信息,添加文档新版本,

修改和重新上传文档,删除无用的文档等。

2.1.4文档组织文档组织功能实现按项目或任务方式来组织文档信息,针对日常工作中的某一项目、会议等,在系统中建立一个专题,专题内可以关联各种电子文档、实物文档,将系统中各类文档信息有效地聚合和关联起来,提升文档的组织管理效率。

2.1.5文档检索文档检索模块主要用于管理员或普通用户输入各种组合查询条件来检索所需要的文档,系统支持根据关键词、文档类型、发文时间、发文单位等字段进行单项检索和组合检索,支持对文件的基本信息和附件进行全面的搜索。例如,检索“平台2013—2014年度种质资源库(圃)绩效考核结果的报告”电子文档,可输入关键词“平台库(圃)绩效考核”、文档类型为“电子文档”进行检索。系统支持对检索到的电子文档可浏览其基本信息,并支持对文档附件的在线预览。

2.1.6文档借阅该模块用来实现办公室文档的借阅功能,包括实物文档和电子文档的借阅。普通用户可使用文档检索模块查询所需要的文档并提交借阅申请。管理员可登录到系统中处理审批申请,审批通过后,用户可至平台办公室领取相应的实物文档,或者通过本系统在线浏览和下载相应的电子文档。系统中能记录并管理文档的借阅状态和相关借阅历史记录。实物文档使用完毕,用户将所借文档归还至平台办公室,管理员在系统中结束借阅流程。

2.2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平台重要固定资产的信息管理,包括类别管理、固定资产录入和编辑、固定资产检索等功能。

2.2.1固定资产类别管理固定资产主要分为办公家具、实验家具、仪器设备等类别,支持在系统中维护固定资产类别,新增或者修改类别信息。

2.2.2固定资产录入和编辑系统支持对固定资产进行信息录入,包括固定资产名称、资产编号、购买日期、资产类别、规格型号、配置说明、使用人、存放地点、资产状态等信息。系统支持编辑已有资产的相关信息,修改资产状态等,并保存相关历史记录。

2.2.3固定资产检索系统支持对固定资产按照各种查询条件进行单项或者组合检索,支持按资产名称、资产编号、使用人、资产状态、关键词进行搜索,并浏览查询结果。

2.3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人员类别、人员档案、聘用合同和人才培养管理等功能,实现平台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管理。系统支持配置人员类别,如在编人员、人事代理人员、临时人员等,各类人员中又可细分为科研、管理等子类别。支持录入各类工作人员的档案信息、聘用合同信息和人才培养信息,并可按关键词、姓名、年份等字段实现信息检索。

2.4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包括用户管理、角色和权限管理、系统帮助、系统日志等功能。用户管理模块支持创建管理员和普通用户账号,供平台相关人员登录和使用本系统。权限和角色管理模块支持设定用户角色和对应的权限,管理员具有文档录入、借阅审批等高级权限,一般普通用户只有文档检索和浏览公开文档的权限。系统帮助模块包含本系统的相关操作说明。系统日志模块记录系统中所有关键性的历史操作日志。

3系统业务流程

3.1文档录入流程

文档录入是实现文档信息化管理的前提条件,本系统中管理员录入文档流程见图3。

3.1.1电子文档的录入管理员进入文档管理中的文档录入模块,选择“新建电子文档”,输入电子文档的各项字段信息,包括文档名称、文档类别、发文单位、发文日期、作者姓名、文件保密状态等基础信息;录入完成基本信息后,可通过浏览

器上传所有相关附件;录入完成保存,系统能自动生成相应的文档编号,实现完整的电子文档录入流程。

3.1.2实物文档的录入管理员选择“新建实物文档”,输入实物文档的各项信息,除名称、类别、发文单位、保密状态等基本信息字段外,还需要输入实物文档的保存位置和保管人。管理员可根据具体文档的需要决定是否要关联录入电子文档,如果需要可扫描生成相应的电子文档,并可选择进行OCR识别;相应工作完成,可在系统中新建对应的电子文档记录,保存实物文档和电子文档之间的关联关系,方便后续进行关联检索。

3.2文档检索和借阅流程

文档检索和借阅是系统中最常见的应用场景,随着种质资源平台办公室工作的开展,日常相关的文档越来越多,也就会经常检索或查找资料。本系统对文档建立了强大的信息管理功能,给文档检索和借阅浏览带来非常大的便利(图4)。

3.2.1实物文档的检索、借阅、审批、领用和归还用户在系统中输入各种组合查询条件进行文档检索,找到所需的实物文档。如果文档当前未被其他用户借阅,用户可在系统中提交借阅申请并等待审批结果。管理员用户查看系统中的所有借阅申请并进行审批,审批通过,用户可查看到具体的审批结果,如果审批不通过,可看到拒绝原因;如果审批通过,则可看到文档位置并找管理员获取指定的实物文档。用户使用完毕归还实物文档,管理员记录归还信息,结束借阅流程。

3.2.2电子文档的检索、借阅、审批对于公开的电子文档,用户检索后可直接在线浏览或下载;对于保密的电子文档,用户检索后需要提交借阅申请并等待审批结果,管理员审批通

过后用户即可在系统中查看电子文档的完整信息,可在线浏览或者下载所有文档附件。对于实物文档和电子文档,系统中能保存所有相关的借阅、查看和下载历史记录。

4总结

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平台办公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可以实现平台办公室信息资源的有序化,其强大的文档检索功能可解决纸质文档查找难、利用率低等问题,使信息文档得以科学、规范的管理,极大地提高平台办公室的管理工作效率。同时,本研究对于其他农业办公信息化管理也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成义.基于B/S结构的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哈尔滨:东北大学,2006.

[2]杨兴强.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济南:山东大学,2007.

[3]张蕾.基于.NET的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07.

[4]杨欣,张勇,林静,等. 江苏农业种质资源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构建[J]. 农业网络信息,2008(6):27-30.

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系统 篇4

农业环境信息的获取对研究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以及农业管理至关重要。大部分农业监控系统仅利用GPRS/CDMA等技术实现了农业环境信息从田间到实验室计算机或手持设备的远程传输,这样的系统虽然突破了环境与距离的限制,实现了农业环境信息获取的实时性要求,但在数据共享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基于这一点,本文针对基于Web的农业环境信息实时发布系统进行研究,将监测现场的农田环境数据实时发布到Internet上,方便农业管理人员以及研究人员实时共享农田环境信息,掌握作物生长情况,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农作措施。另一方面,利用成熟的数据库技术存储并管理农田环境信息,方便今后利用各种数据挖掘算法及专家经验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各种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挖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深层信息,更好地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1 系统组成

系统主要由数据读取存储模块和Web发布模块两大部分组成。监测现场采集的农田环境数据经GPRS无线通讯网络传送到下位机后,在下位机进行数据的读取和存储。此下位机用作数据库服务器,采用微软的Access数据库实现农业环境信息的有效存储和管理。数据读取存储模块采用Visual Basic语言编程实现,读取数据文件并存放于数据库表中。Web发布模块应用ASP动态网页技术,实现数据从数据库服务器到Web页面的动态发布、历史数据查询,以及对环境因子一天变化情况的初步分析。

2 数据读取存储模块

LoggerNet3.4(农田环境监测终端软件)集成虚拟串口软件接受并存储远程监测终端传来的数据,数据以DAT文件方式存储。该系统数据读取存储模块采用VB6.0实现,读取DAT数据文件并向数据库表中添加记录。

2.1 使用ADO访问数据库

ADO (ActiveX Data Objects,ActiveX数据对象)是Microsoft提出的应用程序接口(API),用以实现访问关系或非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使用ADO控件向数据库表中添加记录,用AddNew方法创建一条新记录,系统保存当前记录指针并移动到该记录,向新记录中录入数据,录入完成后,用Update方法保存新记录。

Dim CN As New ADODB.Connection

Dim Rs As New ADODB.Recordset

'建立连接对象

Set CN = New ADODB.Connection

'建立记录集对象

Set Rs = New ADODB.Recordset

'打开数据库连接

CN.Open "Provider=Microsoft.Jet.OLEDB.4.0;Persist Security Info=False; Data Source=qixiang.mdb"

'打开记录集

Rs.Open "qixiang", CN, adOpenKeyset,

adLockOptimistic, adCmdTable

2.2 数据读取与存储

DAT数据文件读入数据库表中需要考虑两个问题,首先是已有数据文件的读入,其次是新增记录的实时读取。这两者都要考虑内存中数据的表示以及组织方式。考虑到数据文件的记录是按行存放,因此定义一个字符串型变量,存储一行记录,用Split函数将字符串分隔后得到1个一维数组b(21),暂时存放各参数值。最后用ADO控件记录集将数组中各元素值赋给数据库表的相应字段,实现数据存入数据库表的整个过程。

'打开数据文件

Open "C:/CR1000_TenMin.dat" For Input As #1

Do While Not EOF(1)

'按行读入字符串变量st

Line Input #1, st

n = n + 1

'跳过文件头,从数据行开始读,各字段间用","分隔,得到一维数组b(21)

If n > 4 Then

b = Split(st, ",")

'给各字段添加新记录

Rs.AddNew

'采集时间

Rs.Fields("TIMESTAMP") = Mid(b(0), 2, 19)

………………………

Rs.Fields("Watlev") = Val(b(20)) '水位值

'保存新记录

Rs.Update

End If

Loop

Close #1

'保存未更新前数据文件中数据的行数

x = n

'计数器置零

t = 0

VB6.0的Timer控件是一个按周期产生时钟事件的控件,应用Timer控件,可执行任何基于时间的操作。因此,新增记录的实时读取依靠Timer控件实现。通过设置Timer控件的Interval属性改变Visual Basic触发Timer控件的时间间隔。文中需要的时间间隔为10min,但Timer控件的最大时间间隔不超过65.6s,因而文中将Interval属性设置为60000,并利用以下程序来设置读取数据文件的时间间隔为10min。

Private Sub Timer1_Timer()

'采用计数器t控制时间间隔为10min

t = t+1

If t =10 Then

'连接数据库,创建记录集,打开数据文件

n=0

Do While Not EOF(1)

Line Input #1, st

n =n+1

If n > x Then

'判断是否有新记录,若有,则读出新记录,分隔字段后得到数组,并应用记录集添加新记录到数据库表的各字段

End If

Loop

Close #1

'保存未更新前数据文件中数据的行数

x = n

'执行完一次Timer事件,计数器清零

t = 0

End If

End Sub

3 Web发布模块

3.1 3层B/S模式

3层B/S(客户/服务器)模式是在2层B/S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一级。这种模式在逻辑上将应用功能分为3层:客户显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客户显示层为客户提供应用服务的图形界面,有助于用户理解和高效的定位应用服务,业务逻辑层位于显示层和数据层之间,它封装了与系统关联的应用模型,并把用户显示层和数据库代码分开,促使表示逻辑、业务逻辑和数据库存储访问分离,数据层是3层模式中的最底层,它用来定义、维护、访问和更新数据并管理和满足应用服务对数据的请求。3层B /S模式具有易于访问、维护和升级方式简单、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等诸多优点[1]。

农业环境信息实时发布系统采用3层B/S模式,用户操作通过客户端浏览器实现,数据的发布、查询、分析处理等事务在Web服务器端(Web Server)实现;数据存储、提取和更新则在农业环境数据库服务器端实现。

3.2 数据曲线的实现

定义曲线绘制函数,其参数包括数组、X坐标、Y坐标、图表宽度、图表高度、X轴单位、Y轴单位以及图表标题。系统设计了8个环境因子曲线图,包括温度、湿度、土温等。首先从数据库读取需要绘制数据曲线的环境因子数据和采集时间,存入二维数组中,最后调用曲线绘制函数,绘制环境因子变化曲线图,将结果解析并显示给用户。

4 系统应用

本系统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眉县猕猴桃试验站得到了应用。测试证明,该Web发布系统安全稳定、易于操作,可供用户随时随地通过Internet实现对远程农田环境数据的查询和初步分析,主要实现了以下3个功能:

1) 实时数据显示。系统每10min自动更新数据,数据发布网页通过自动实时刷新,实现对远程现场监测终端到客户端浏览器的环境因子值的实时显示。

2) 历史数据查询。在历史数据列表中选择日期,可查看以往任一天的环境因子值。

3) 数据曲线分析。提供对历史数据基于图形曲线的分析,选择某一环境因子,然后选择日期,则生成某一天的数据分析曲线。

5 结论

系统实现了DAT数据文件的实时读取和数据在数据库表中的存储以及数据的实时发布和初步分析,完成了农田环境信息的实时发布。经验证,系统将监测到的农田环境相关参数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农业生产管理人员,在优化农业管理技术,制定生产过程应变对策和精量灌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续将研究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形态信息的实时发布,以及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挖掘隐藏在环境数据和植物生理数据中的深层信息,为农业决策提供更好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罗俊.基于网络技术的C/S、B/S模式的远程测试系统的研究[D].成都: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3.

[2]刁小燕,张多.ADO技术在监控系统数据存储中的应用[J].工矿自动化,2007(5):23-25.

[3]王艳玲,李正明.基于GPRS技术的农田信息远程监测系统的实现[J].农机化研究,2007(8):65-67.

[4]李淑琴.Visual Basic6.0程序设计教程[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287-301.

[5]赵卫强,鲁墨武.基于VB6.0的监控系统软件中数据存储及数据曲线实现方法的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3,20(1):31-34.

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系统 篇5

学生姓名 学院

学 号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联网工程 专

目 智能农业大棚环境监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指导教师

2016 年 月 1 日

目录

1引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智能农业大棚应用的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1.2智能农业大棚设计的目的与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2监视系统ZigBee网络设计方案...................................................................................................1 2.1 ZigBee网络技术简介(这个抄一下老师给我们的那个参考).....................................1 2.2两种典型网络配置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两层网络,系统由两类点构成:........................................错误!未定义书签。2.2.2三层网络,系统由三类点构成:..........................................................................3 3智能农业大棚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3 3.1智能农业大棚的特点.................................................................................................................3 3.2设计的总体思路.........................................................................................................................4 3.3系统分为三个模块(说一说各部分的功能与工作的流程).........................................5 3.3.1 ZigBee无线传感节点...........................................................................................5 3.3.2 ZigBee数据汇聚节点...........................................................................................5 3.3.3 控制系统...............................................................................................................6 3.4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连接图.............................................................................................6 4 结论..............................................................................................................................................6 4.1 系统应该完成的功能........................................................................................................6 4.2心得体会和感悟.................................................................................................................7 参考文献...........................................................................................................................................7

引言

1.1智能农业大棚应用的背景

在我国智能农业大棚控制系统还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传统农业与现代自动化控制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成果还不够成熟。在传统的农业大棚中,浇水、通风,灯光等控制全凭经验、靠感觉。对农业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的浓度、土壤的酸碱度等环境参数都需要靠人工进行采集,这样的传统农业大棚不仅大大耗费人工成本,而且还会因为监测不到位而使农业大棚的环境得不到保障。因此智能的农业大棚应运而生。

1.2智能农业大棚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目的:

1)通过智能化的设计使得大棚的环境得到自动监视,便于管理员通过手机进行实时监查与管理。

2)将大棚内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与温室环境有机结合,分析数据并确定适合温室大棚的控制系统。

意义:大大的缩减了人工巡查的成本,同时更加高效的实现了人工智能自动监管,使得农业大棚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监视系统ZigBee网络设计方案 2.1 ZigBee网络技术简介

ZigBee是一组面向低速无线个人区域(LR-WPAN)的双向无线通信技术标准。它是基于IEEE 802.15.4无线标准研制开发的,有关组网、安全和应用软件方面的技术标准。其MAC层和物理层协议使用了IEEE 802.15.4标准,ZigBee联盟对网路层协议和API(应用层)进行了标准化,同时还开发了安全层,以保证这种便携设备不会意外泄漏其标识,这种利用网络的远距离传输不会被其他节点获得。与Wi-Fi,Bluetooth等其他无线接入技术相比,ZigBee具有的优势如下:

1、功耗低:工作非常省电,支持休眠状态。由于周期很短,收发信息功耗较低,以及采用了休眠模式,ZigBee可确报两节5号电池支持6个月至两年左右的使用时间;

2、工作频段灵活:使用的频段分别为2.4GHz(250Kb/s)、915MHz(40Kb/s)、和868MHz(20Kb/s)均为无须申请的ISM频段;

3、低成本:由于传输速率低,并且协议简单,降低了成本,另外使用ZigBee协议可以免专利费;

4、组网灵活、网络容量大:ZigBee可采用星型、树型和网状网络结构,由一个主节点管理若干子节点,最多一个主节点可管理254个子节点;同时主节点还可由上一场网络节点管理,最多可支持达65000个节点。

5、安全:ZigBee提供了数据完整性检查和鉴权功能,加密算法采用通用的AES-128,应用层安全属性可根据需求来配置。

6、高保密性:64位出厂编号和支持AES-128加密。ZigBee网络具有三种拓扑结构,如图2-3所示。

图2-3 ZigBee网络拓扑结构图

1、星形拓扑结构:节点之间只有唯一的一条路径

2、树状拓扑结构:当从一个节点向另一个节点发送数据时,信息将沿着树的路径向上传递到最近的协调器节点,然后再向下传递到目标节点。

3、网状拓扑结构:网状拓扑结构是一种特殊的、按多跳方式传输的点对点的网络结构,其路由可自动建立和维护,并且具有多种强大的自组织、自愈功能。网络可以通过“多跳”方式通信,可以组成极为复杂的网络,具有很大的路由深度和网络节点规模。

2.2两种典型网络配置结构

2.2.1两层网络,系统由两类点构成:

无线传感器节点,包括无线空气温湿度传感器、无线土壤温度传感器、无线

土壤含水量传感器、无线光照度传感器、无线CO2传感器等;

无线网关节点,包括Wi-Fi无线网关或GPRS无线网关。

该结构适用于园区已经有Wi-Fi局域网覆盖,或是可以采用GPRS直接上传数据的场景。在此结构中,只需要在合适的区域部署无线网关,即可实现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和上传。(本次我所使用)

2.2.2三层网络,系统由三类点构成:

无线传感器节点,包括无线空气温湿度传感器、无线土壤温度传感器、无线土壤含水量传感器、无线光照度传感器、无线CO2传感器等;

无线网关节点;

数据路由器。

该结构适用于园区没有Wi-Fi局域网覆盖,也不准备采用GPRS直接上传数据的场景。在此结构中,需要部署数据路由节点和无线网关,无线网关与数据路由节点之间以长距离无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的交换,在区域较大,节点间通信距离不足时,无线网关还可以相互之间进行自动数据中继,扩大监控网络的覆盖范围。

3智能农业大棚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 3.1智能农业大棚的特点

通过使用智能无线节点CC2530模块形成的小型局域网(如下图所示)。红色为协调器模块(小型无线网络的网关),黄色为功能模块(子节点包括:温湿度采集模块、数字量输入/输出模块等)。

智能农业大棚事实的流程图

3.3系统分为三个模块

3.3.1 ZigBee无线传感器节点

根据总体设计的要求,ZigBee无线传感节点作为数据的采集节点,负责将温室大棚里的温湿度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等采集到的数据发送到ZigBee数据汇聚节点,即CC2530智能无线节点。

3.3.2 ZigBee数据汇聚节点

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系统 篇6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S436.421.1+9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0)05-0122-02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技人员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是对农业科研活动最直接的原始记录。将这些资源按照档案管理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科技档案,再将这些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可以进一步实现农业科技档案的新价值。本文拟就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 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必要性

农业科技档案凝聚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包含了大量科研成果和先进生产技术,积极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可以使各级决策部门更好地了解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其次,农业科研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可为深入科研提供大量宝贵的信息来源。第三,农业科技档案是一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优良品种、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農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制约因素分析

2.1 重“藏”轻“用”现象严重

随着农业科技成果与年递增,形成的农业科技档案也迅速增加,山东农业大学现库藏的科技档案中95%是农业科研档案。这些科研档案凝聚了全校几代教师、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利用率却很低。一方面是科技工作者缺乏查阅、利用科技档案信息的意识,另一方面档案管理部门只注重归档的数量、规模和档案的保管,而忽视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仅停留在信息查询层面上。

2.2 档案管理方式亟待提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发展大大改善了信息传递途径和时效,但这种先进的信息传递方式尚处在立卷目录的检索上,还没有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中得到全面体现。目前档案编研工作一直停留在文献的一次加工、二次加工上,编研成果层次和质量不高,与需求脱节。多数档案管理手段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阶段,检索速度慢、准确率不高。

2.3 档案资料收集不够完整

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直接关系到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科技人员向档案部门移交的只是成果阶段的鉴定、报奖材料,大量课题研制阶段的原始材料仍留在个人手中。另外,目前档案载体形式已日趋多样化,而档案部门只注重纸质档案的收集,忽视了电子文件、多媒体等音像材料的收集。农业科技档案资料的不完整,直接影响到档案的质量和潜在价值。

2.4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需要提高

目前农业科技档案工作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都不适应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要求,真正既懂档案业务知识,又懂农业科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年龄老化现象也日趋严重,同时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也缺乏既懂管理又懂业务的高水平领导者。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着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向高水平、高层次方向发展。

3 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实现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自身价值,针对当前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3.1 优化馆藏

搞好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提高案卷质量,是实现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物质基础。为保证农业科技档案资料齐全,要重点抓好几个方面工作。一是严格归档程序,把农业科技资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纳入科研管理工作程序,把好鉴定验收、成果报奖两大关。成果鉴定、报奖必须由档案部门出具课题全部科技材料已归档的证明,否则不能参加鉴定。二是重视各种载体档案材料的收集,除收集纸质文字资料归档外,还要注重收集其它载体文件材料,确保科技档案的完整性。三是提高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要加强对档案法及国家关于科技档案管理办法的宣传,提高科技人员主动归档的自觉性。四是档案管理人员要改变工作方式,主动跟踪课题研究进展,与科技人员合作互动,及时收集相关资料。

3.2 加强档案编研

档案工作者应根据社会和读者的需求,对馆藏档案信息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分析、提炼和加工,并汇集成各种编研成果,把分散的档案原始信息集约化,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系统、翔实的信息材料。根据馆藏文献信息,配合科研、教学工作,编写新成果、新方法、新工艺的专题汇编,把每项成果的档号、课题名称、项目负责人、系别、成果内容简介、获奖情况及成果应用前景、成果转让情况等内容系统汇聚,提高农业科技档案利用效率。

3.3 加强网络建设

互联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给高校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档案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灵活、迅速、便捷、高效的特点,加强档案信息的网络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档案馆主页的作用,使之成为宣传档案法规、开展业务指导、加强信息反馈的窗口,不断丰富网站内容,及时更新。要积极开发多媒体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软件,提供网上查询,实现档案资源信息共享、检索方便、安全可靠、运转高效。

3.4 拓宽服务渠道

对凡不属保密年限或密级范围的档案,只要使用者持合法证件就可查阅;及时更新校园网平台,把最新农业科技信息和编研成果及时向社会发布;与企业、基层农技工作者、专家教授等建立教学基地、科技下乡等相关平台,建立档案利用效果登记,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从而使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处于良性的科学发展轨道。

3.5 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在新时期要求档案管理者既要懂信息技术、电子政务知识,又要懂档案管理知识。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从四个方面提高能力,一是转变管理理念,培养开拓创新能力;二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三是提高档案管理、档案保护及其开发利用能力,四是掌握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参 考 文 献:

[1] 林爱华.试论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6):37-39.

[2] 魏国红,刘开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中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08,5:123-124.

[3] 谢俊雪,王有增,李 伟.浅谈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利用的不利因素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7,26(2) :29-30.

[4] 吴桂荣,林淑芳,翟 季,等.浅析农业科技档案工作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2):65-67.

[5] 王延锋.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及利用的实践[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1:115-117.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研究 篇7

信息资源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领域。促使它诞生的因素主要有3个, 一是信息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安全日益重要;二是文书激增;三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另外,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使用, 信息经济的崛起与壮大, 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的密切重视以及美国强化行政信息管理的政府行为, 也是信息资源管理兴起的重要背景。

1.1 信息资源管理概念

关于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 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定义。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一直众说纷纭, 现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信息资源管理”一词最初来源于美国联邦政府官方文件管理即政务信息管理活动中。信息资源管理概念的明晰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管理思想, 划定合理的管理范围, 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信息资源管理的定义, 一般认为有两种含义。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 强调管理的全局性、功能的集成性和手段多样性, 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对信息流动全过程的所有要素实施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从而有效地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过程。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 主要关注的是对信息资源本身的有效管理, 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资源实施的数据管理、文件管理和技术管理的合理化过程。一般来讲, 大多数学者较为接受广义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

1.2 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信息资源管理是以信息资源作为对象的管理, 是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对各种信息管理对象进行综合的集约化管理, 是3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 即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经济管理和信息人文管理的集约化。三维集成是信息资源管理的结构框架。

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 信息资源管理过程本身是一个系统, 它是由信息资源、信息用户、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经费和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等要素组成的整体, 它的运行有赖于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功能的实现。

信息资源管理主要焦点是开发和运行一个集成信息技术基础结构, 使沟通、合作、业务和服务达到新水平。其总目标是使一个机构信息资源的质量、可用性和价值最大化, 并在整个机构中实现信息共享。所以, 信息管理既属于信息技术的范畴, 同时又是一种管理思想与方法。从普通民众的理解来看, 它更倾向于被当作一种信息技术。但从管理的角度来看, 信息战略管理越来越显得重要, 对信息进行规划与管理, 用于管理中的决策与判断。所以说, 信息管理具有两方面特征, 一方面是技术特征, 一方面是管理理念特征。这两个特征是一把“双刃剑”, 共同构成了信息管理的内涵与特色。

信息资源管理侧重的是信息资源的整体综合效益, 而非设备、技术和方法的复杂性或某一要素的单一效益。信息资源管理具有如下5个主要特点。

(1) 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以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的新型资源管理方法。

(2) 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信息资源进行的综合管理, 而非单纯的技术性管理。

(3) 信息资源管理强调信息与知识作为一种资源处理, 建立起基于信息或知识资源的管理体系与管理文化。

(4) 信息资源管理是组织中各层次、各职能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 而不仅仅是信息资源主管人员及其下属的职责。

(5) 信息资源管理强调的是全部信息资源集成一体、统一配置和系统管理, 以追求资源配置的全局最优, 而不是个别资源构成要素的局部最优。

2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管理

2.1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的定义

根据以上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界定,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可以理解为, 应用信息理论和管理理论对农业机械化信息流动过程中所有要素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以达到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的过程。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是属于信息资源管理应用这一分支, 主要是用现有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解决农业机械化这一领域中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具体问题。因此,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管理手段, 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化具体工作中, 实现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

2.2 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现状

全国农机化信息网络已初具规模。在部级农机化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依托, 完成了农机化管理司信息局域网建设, 实现了内部计算机的联网共享和与国际互联网的专线连接。同时通过农业部信息中心和网络远营商的接入服务, 全国各省级农机化管理部门实现了网络互联, 提高了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速度。在省级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方面, 各省农机管理部门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机化工作情况, 积极筹措资金, 改善了计算机网络硬件设施, 加强了信息管理人员培训工作。

逐步展开信息网络服务。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紧紧围绕农机化中心工作, 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 采取传统信息传播与现代电子网络信息传播两条腿走路的形式, 广泛开展农机化信息服务。一方面是充分发挥农机化传统信息媒体的作用。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利用报纸、杂志等, 交流、传播农机化信息, 为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民及时掌握机收动态, 促进联合收割机有序流动, 为提高跨区收获的社会、经济效益起到了很大作用, 受到农民和农机手的一致好评。另一方面是积极应用现代电子网络信息手段开展信息服务。1999年, 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平台的“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正式开通, 开发研制了农机化统计资料和农机化政策法规等数据库。各省农机管理部门也自行开发建立了用于宣传和发布本省农机化管理信息的专业网站, 如“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天津市农机信息网”等。农机化信息网的建立为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广大农民和机手提供了及时的信息服务, 进一步推动了全系统农机管理工作。为了提高农机化信息交流及传输效率, 在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各处和各省农机管理部门之间, 建立了以电子邮件为媒介的信息快速传递系统, 实现了农机化信息的网络传输, 加快了信息反馈频次, 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

2.3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 我国的农机各个部门都在积极地从事农机化信息体系的建设。但是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还处于零散、非整合状态。没有专门的农业机械化数据库, 农业机械化类的网站在内容、时效性和可利用性上还有待加强。因此, 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还有很漫长的路途。我国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缺乏快速顺畅的信息传播渠道。目前,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约为40%, 每年大约有1万项农业科学技术 (包括农业信息技术) 成果, 但被农业企业或农户采用的不到10%。其主要原因一是没有便利的信息资源获取途径, 从而导致信息利用率低。二是软件和服务成本更高。高额的上网费用和昂贵的信息接收终端设备把广大农民间接地排斥在信息化之外, 使他们成为最大的信息使用“落伍者”, 这极不利于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及信息资源管理的实施。

(2) 尚未形成信息资源管理新理念, 缺乏完整的信息资源管理。当今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人们越发认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并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等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但是在农业领域仍就存在着一些消极的态度及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我国农村的落后现状与高科技距离遥远, 目前尚不具备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条件, 另一种观点认为, 农业信息化主要是信息设施和信息技术问题, 认为只要买来计算机、传真机及复印机, 铺设了网络线、发布了网页, 就实现了信息化, 而对信息资源、信息主体、信息法制和信息服务等重要内涵则缺乏足够的认识。

3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导入信息资源管理理念是我国农业机械化赢得竞争优势的利器。我国加入WTO后, 在带来许多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将逐步开放农产品市场, 农产品进口贸易量将大幅度增加。农机市场受到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一是竞争由国内局部的、不完整的竞争转变为国际化的、全方位的竞争;二是竞争由单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为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要改变这种状态, 提高农机企业乃至行业的竞争力就必须积极推行信息化建设, 实施信息资源管理, 最终达到知识管理。农业机械化信息化、信息资源管理将从资源利用、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和市场流通等方面对农业机械化产生深远影响。

3.1 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必须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虽然应用传统的技术和方法, 同样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但是总成本高, 时间效率低。而应用信息技术管理, 可以大幅度和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如在播种的时候, 可以根据当地的农机数据库, 查看农机闲置数以用于跨区播种作业, 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农机利用率, 减少资源浪费。

3.2 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通过对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领域的信息化和自控化, 实现信息的自动传输和计算机自动控制, 由计算机分析数据并进行模拟运算, 确定最佳管理方法, 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3.3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智能工具改造和装备农业各部门, 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可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丰富、高效及畅通的信息渠道, 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解决管理效率低、调控不及时等问题, 促进管理科学化、合理化和最优化, 从而加快农业的全面发展。

3.4 提高市场流通效率

市场经济是信息引导的经济, 农业市场化要求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认识、指导农业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 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与产后的有效衔接, 处理好农业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动态关系, 从而使农机产品顺利进入市场, 使农机产品供求关系在市场中不断获得新的平衡。农业机械信息将成为农机市场经济的“润滑剂”, 发挥引导农机产品市场运行和农业生产安排的作用, 大大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3.5 促进农业机械产业化

产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将通过促使土地、资本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紧密结合, 协调生产、加工、销售及消费等环节,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推进农业机械产业化, 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信息的滞后, 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如农户、农机企业了解信息与市场信息不吻合;单个农户、小规模农业组织收集、捕捉和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差, 对市场反应迟钝;各级组织的信息服务不到位, 导致农业生产经营者只能凭直觉和经验决策, 造成生产的盲目性。然而, 通过农业信息化网络收集、加工和发布农业市场信息, 并依据信息制定农业发展策略, 然后把策略传送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执行操作主体, 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抗击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能力。

总之, 有必要实施信息资源管理, 以增加农机企业产品有效供给, 农业机械产业化, 降低生产成本, 促进农业机械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从而最终增强我国农机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4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条件

在农业机械化领域确立信息资源管理思想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在21世纪新的竞争环境中, 信息资源管理能否由必要变成可行, 还取决于一些基础条件。

4.1 理论基础

信息资源管理总体上包含2大部分, 即信息技术管理和信息内容管理。其理论来源主要是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这两门学科随着社会的变化, 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尤其是信息技术, 日新月异, 只要有足够的资金、人力等资源就能实现所需功能。因此, 信息资源管理有较好的理论基础, 为农业机械化导入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4.2 政策基础

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既关系经济繁荣, 也关系国家稳定的大问题, 党和政府一直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也是我国国民经济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在国家信息化进程中, 如果忽视了农村信息化, 势必加剧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 因此,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同步。为了在总体上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国务院要求国家农业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把信息化纳入农业发展规划, 逐步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 向各级农业管理部门、生产单位及农民提供有关信息。

4.3 实践基础

县乡农业信息系统安全性分析 篇8

当前, 由于Internet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系统安全入侵事件层出不穷, 信息管理系统普遍存在的脆弱性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风险, 防范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安全危害是系统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尤其目前入侵手段日益复杂, 入侵者一旦发现安全漏洞就可能侵入系统, 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系统防御与检测作为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 就成为保障系统安全和抵御攻击的核心。

县乡农业信息系统一方面作为设计的本身, 需要考虑安全性, 另一方面做为政府型公众和办公的窗口, 对安全性考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确实保证县乡农业信息系统正常、安全、稳定的运行, 已迫在眉睫。

1 县乡农业信息系统的内涵及概述

1.1 内涵

人类文明进程中, 农业经历了古代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三个发展阶段中每个阶段都不是截然分开, 而是随着科技的进步, 彼此交替演进。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同的目标和涵义。上世纪八十年代,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九十年代, 人们对农业现代化进一步理解为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和农业管理。当前, 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更为丰富, 农业生产水平、农村经济水平、农业物资投入、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农业科技与教育、农村环境等。然而, 不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如何拓展, 其本质乃在于不断引入“现代”科学技术, 把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农业。

1.2 概述

县乡农业信息系统现目前有农情信息系统、农业经济系统和农技互问答系统, 与以后将要实现的远程教育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紧急救助系统和精确农业系统, 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体系。

(1) 涪陵区、乡镇的集成农情网站:是一个集成性的网站系统。以现涪陵区农业单位为中心, 其下设48个街道、乡、镇的农情信息系统, 是协调区、乡镇力量的共同建设的综合农情信息系统。采用语义网站技术, 根据数据库信息自动生成网站, 只须站点信息员将采集信息录入服务器数据库, 系统就自动生成该信息站点的子网站。该系统解决了传统系统中更新困难、结构不统一、开发资金庞大、信息分散、管理不一致等缺点, 实现了将信息资源集中起来统筹管理, 高效率运做, 也解决了软件的可移植性和后评估等问题。

(2) 农业经济信息系统:以乡镇为基本元素, 拟定60多个 (街道、乡、镇、行业、单位) 信息点, 在对《涪陵市志》、《2002年涪陵统计年鉴》、“涪陵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产品调查表”、“涪陵农业经济信息系统购入产品调查表”等调研基础上, 形成农业经济信息系统的基本要素。各乡镇信息点采集员通过网络将信息远程存储到服务器数据库中。系统向用户提供包括文字、数据、图表、地域分布、历史数据走向等多种媒体信息;提供自由交易的商品市场, 提供自由发布商品供货信息和求购信息的平台, 提供买、卖农副产品及农资产品的决策参考。

(3) 农技信息服务系统:在保留了传统农技信息系统服务模式的基础之上, 提供农民-专家互问答功能。即“网上农业医生”的服务模式, 并随时可以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有助于对农民问题的总体分析了解, 也有助于提高农技服务的质量, 还为服务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经济纠纷提供依据。提供百科全书的网上农技知识服务;提供利用先进硬软件技术支持农业信息系统的实现而做到可持续发展;提供与已有农业信息系统的互连互补。同时, 将所有操作记录到数据库, 实现系统运做的后评估功能。

2 安全体系结构设计

主要从硬件、软件和数据库三方面, 将县乡农业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结构纵向划分为三层。第一层, 硬件环境层, 主要为防火墙设备;第二层, 软件环境层, 主要模块为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络程序扫描和角色访问控制权限;第三层, 数据库层, 主要为底层操作系统与数据的设置和快速重构策略。如图1所示。

2.1 硬件环境层

防火墙是建立在内外网络边界上的过滤封锁机制。内部网络被认为是安全和可信赖的, 而外部网络 (Internet) 被认为是不安全和不可信赖的。通过防火墙, 防止不希望的、未经授权的通信进入被保护的内部网络。其中, IP包过滤技术 (IP Acket Fiiter) 又是防火墙提供系统安全保障的主要技术, 通过设备对进出网络的数据流进行有选择的控制与操作, 在选择路由的同时, 进行对数据包过滤, 则通过设定规则, 指定允许哪些类型的数据包可以流入或流出内部网络。同时, 在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中使用IP Sec实现IP数据包的安全性过滤, 将受到攻击的IP地址或地址段记录到日志文件, 在保证其他IP地址能够正常访问的前提下, 拒绝来自网络攻击的IP地址进行连接, 将安全威胁控制在最小范围。

通过边界控制强化内部网络的安全策略, 防火墙对于解决一些机构网络边界安全问题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但由于防火墙只是网络安全措施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不能解决所有的网络安全问题。

2.2 软件环境层

(1) 身份认证:通过登录界面才能进入系统, 服务器通过检查Session变量来确定用户的访问权限和操作页面, 非登录用户系统一律视为非法用户。由于具有同一权限级别的用户不止一个, 对权限范围下的所有操作, 又仅仅且只能对该数据项的用户自己惟一授权。同时, 每个页面设置了限制访问的动态检测, 一旦会话结束或超过20分钟没有新访问操作, Session连接自动断开。

(2) 数据加密:数据加密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途径。考虑到用户可能试图旁路系统等情况, 如物理地取走数据库, 通讯线路窃听等, 都会对系统安全造成威胁。这些威胁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数据加密, 即以加密格式存储和传输敏感数据以密文方式在相对安全的信道上传递信息, 可以让用户比较放心地使用网络, 减小泄露或居心不良者破译密文的机会, 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3) 网络程序扫描:作为动态安全技术中最为核心的技术之一, 以积极主动的防护方式, 从网络安全的立体纵深、多层次防御角度出发, 定时或不定时的进行扫描检测, 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对网络进行监测, 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的实时保护, 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进行拦截和响应入侵。同时可以对系统主机的日志记录、网络数据包、日志数据等进行分析检测网络攻击。

(4) 树型角色的访问控制 (RBAC) :其核心思想是将访问的权限和角色相联系, 通过给用户分配合适的角色, 让用户与访问权限保持一致。在县乡农业信息系统中, 用户集就是使用系统的人员, 角色是根据用户在系统中的职责、职权和工作需求设置。用户与角色相联系, 满足多对多的关系, 即一个用户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角色的成员, 一个角色的成员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用户;角色与权限相联系, 也满足多对多的关系。一个角色可以拥有一种或多种权限, 一种权限可以授予一个或多个角色;同时用户可以在角色间进行转换。

用户集:使用系统的所有用户, U表示;

角色集:系统的管理岗位和管理范围, R表示;

权限集:管理的权限;

树型角色层次:

第一层为全局意义的角色R (n+m+1) , 是所有角色的祖先。

第二层共有M个角色Ri (i=n+1, m+2, …n+m) , 都是R (n+m+1) 的直接后代, 除继承了R (n+m+1) 的所有权限,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特有的权限, 并且每个Ri (i=n+1, m+2, …n+m) 都有若干个直接后代处于第三层, 任何两个第二层的角色没有相同的直接后代。

第三层共有N个角色, 与各用户相对应, 即将个用户定义为角色。

其中, 满足如关系:n+m+1=U。如图2所示。

当用户需要进行工作时, 任务更具用户的工作岗位和业务角色进行分配, 若干任务组成了一个业务流程, 如图3所示。用户必须具备一定的权限才能够执行分配的任务, 任务完成, 相应的权限立即解除。

访问控制通过显示的准许或限制访问能力及范围, 防御越权资源的使用, 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或因为合法用户的不慎操作而造成损失, 从而保证网络资源受控的合法使用。

2.3 数据库层

网络体系结构下, 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因此, 在系统投入运行使用的实际过程中, 来自全球不同用户的访问和点击, 会造成定时或不定时、无意或恶意的攻击破坏, 在所难免, 由此导致的数据丢失、系统损坏, 就需要及时恢复。怎样在最短时间内让系统和数据完整恢复, 快速重构, 将损失的程度降到最低, 就成为致关重要的问题。

(1) 操作系统安全及快速重构:操作系统为服务器运行的最底层, 是软件系统和数据库支撑的平台, 更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安全保护对象之一。为此, 将安装完整的系统通过GHOST软件分别备份到服务器和网络服务器上, 确保系统在即使遭受攻击的最坏情况下, 也能在10分钟内实现快速重构。同时, 由于GHOST备份存放在硬盘上, 实际使用中, 往往对硬盘进行读写时, 或是对硬盘进行碎片整理时, 有可能对GHOST备份有所损伤, 为此, 我们将安装完全的系统, 通过客录机, 将G H O S T备份刻录下来, 制作成D V D, 然后在系统快速重构的过程中, 将恢复的目标盘符指定为光盘。

(2) 数据库安全及快速重构:数据库作为系统运做的核心, 在系统安全中起着核心的作用。由于服务器本身的安全威胁, 将数据直接存储到服务器本机内, 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一旦服务器遭受攻击崩溃, 数据丢失, 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鉴于此, 采用数据库备份到网络服务器集群的安全策略, 进行读取、管理、存储和备份, 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QL Server 2000中, 存在三种备份机制:完整备份、差异备份和日志备份, 对大批量的数据操作, 进行自定义完整备份;平时正常运行保持在每月一次完整备份, 一周一次差异备份, 每天一次日志备份。根据对数据库访问概率分析, 数据的备份操作采用在访问量相对较小的凌晨两点进行, 以确保数据最大限度的备份。基于网络服务器集群的备份安全策略, 通过数据库自带的备份策略, 完成对数据的管理、存储和数据备份, 很好的解决了数据库的安全问题和快速重构问题;通过数据库还原备份操作,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 将数据恢复到破坏之前的状态, 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 也能将数据完整恢复, 实现快速重构的要求。

同时, 应加强数据库本身的安全管理, 由于SQL Server自带超级用户sa不能更改、也不能删除, 采用新建一个与sa相同权限的超级用户, 来管理数据库;加强数据库访问的日志记录, 加强端口管理, 将SQL Server使用的默认端口1433更改, 并隐藏SQL Server实例, 防止非法用户通过微软公司未公开的1434端口的UDP探测数据库端口, 以减小数据库的安全威胁。

3 基于模糊数学算法的安全评估

3.1 算法描述

安全性一词有两方面的内涵, 一方面是对安全随机性事件出现的概率评估, 另一方面是安全随机性事件出现的危害性评估。县乡农业信息系统重点考虑的是安全随机性事件出现的危害性评估。对系统安全体系结构中的具体设备或模块, 若用S表示安全事件出现的可能性, 而用C表示安全事件出现后造成的危害程度, 且S和C的域值为区间[0, 1]。则安全度P实际上是安全事件发生和安全事件产生危害的似然估计:

我们定义P的安全评估集为{低度安全, 一般安全, 高度安全}, 其相应系数值为{0.3, 0.7, 1.0}, 一般认为P>0.7为高度安全系统, P<0.3为低度安全系统, 介于两者之间为一般安全系统。如表1所示。

我们假定, 系统内网是理想安全状态, 影响系统安全的主要因素为外在网络的攻击。设事件Ai是第个设备或模块的安全度。则P (Ai) =Pi (i=1, 2, …, n) , 且事件A1, A2, …A5是相互独立的。

当系统中所有N个设备或程序设计模块都被破坏时, 系统不能够正常工作。设事件B为系统安全状态, 则有:

整个系统被破坏的概率R为:

在对系统进行评估时, 根据评判法则划定的评价集V={低度安全, 一般安全, 高度安全}={v1, v2, v3}={0.3, 0.7, 1.0}, 对系统的安全作评价。最后得出评估值R, 作为系统安全评价量级的依据。

3.2 算法测试评估

根据系统安全体系结构的整体设计思想, 得出模糊数学算法评估模型如图4所示。

设系统安全体系结构事件集合用U表示, 则U定义为:U={硬件环境层 (防火墙层) , 软件环境层, 数据库策略层}={U1, U2, U3};其中软件环境层包含四个程序设计模块, 用事件D表示。则U2={身份认证, 网络程序扫描, 访问权限控制, 数据加密}={D1, D2, D3, D4}

通过各安全设备或模块的安全度, 可以确定整个系统的安全度情况, 得出数据分析, 如表2所示。

代入公式P=f (事件发生的概率, 事件发生的危害程度) =S+C-S·C, 计算可得结果如表3所示, 再求出R, 便可得到系统体系结构的安全性参数。

3.3 安全性评估结果

根据模型图4所示, 安全设备或模块中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U有:U={P1, P2, P3}={0.8, 0.5, 0.7}, 代入公式, 求出R, 便是我们需要的结果。

模糊数学评估算法公式:

R=0.8416结果表明, 系统的安全度为高度安全, 能够抵御大多数危害性攻击, 该安全设计方案能够起到良好的安全保护作用。

4 小结

县乡农业信息系统在安全性设计方面, 采用全面、标准化的漏洞检测和安全防护措施, 从而能更好地反映系统真实的安全状况;我们用模拟黑客攻击、引入病毒等方式对该系统进行了安全测试, 系统运行正常, 通过模糊数学评估计算, 能够达到高度安全, 这些安全措施, 能够解决目前系统安全方面的诸多问题。同时, 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 增进了系统的高效性及可伸缩性, 为以后系统的扩展:县乡医疗信息服务系统 (远程医疗系统) 、县乡教育信息服务系统 (远程教育系统) 、县乡电子政务、县乡紧急救助服务、精确农业、农业产业化发展等系统提供了开发模型, 也对今后类似系统有一定借鉴作用。

但是, 系统本身的安全问题, 实际要比文中所描述的复杂得多, 不能够一一列举, 除了上述技术的考虑之外, 还应切实加强工作人员管理意识、安全管理措施及安全制度的健全, 保护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及管理系统所依赖的计算机网络中的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工作站等硬件实体和通讯线路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搭线窃听攻击等;实际运行中, 尽量避免人为和自然两大因素, 将安全隐患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杨义先, 钮心忻.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的构建 篇9

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的数据组织模式

根据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逻辑集中分布”的数据组织模式(见图1)[2],该数据组织模式是在“分布式”模式基础上,一方面创建新疆农业野外站数据管理与服务中心,并建立一个新疆农业野外站全局数据库,专门用于存放各农业野外站共享的数据资源,另一方面新疆8个农业野外站各自建立一个属于各自的数据库,专门用于存放各农业野外站的数据资源。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不改变各农业野外站原有数据库系统基础上,使新疆农业野外站数据管理与服务中心的全局数据库与各农业野外站的数据库采用统一、异构的数据库系统,既可保护原有各农业野外站投资,又可降低各农业野外站分布数据的集成难度、工作量和成本。

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的数据集成与实现

新疆农业野外站之间的数据集成与实现。根据采用“逻辑集中分布”的数据组织模式,在新疆农业野外站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中,使用支持分布式处理的大型数据库系统(如SQL Server)。具体技术包括并行处理技术、分区(片)技术和复制技术等[3]。建立各农业野外站的数据库系统和新疆农业野外站数据管理与服务中心的全局数据库系统,各农业野外站所存储的数据都是进行规范的标准数据集,使各农业野外站之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从而提高数据集的科研利用价值,实现新疆农业野外站数据共享的目的。

新疆农业野外站内部异构信息系统的数据集成与实现。本文按照“逻辑集中分布”的数据组织模式,在各农业野外站的数据库系统中一部分数据将要动态或定时抽取、采集到本地数据库中。为了减轻数据集成的难度,各农业野外站使用单向数据抽取方式进行数据集成,也就是各农业野外站的数据库所需要的数据从各应用系统中定时或动态地提取出来,然后存在各自的数据库中,而不考虑各农业野外站内部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有机集成[4]。本文采取J2EE应用服务技术,该技术基于WEB的应用平台,集中提供了开发、部署和管理,支持新疆农业野外站数据库访问、WEB服务和分布式事务处理等技术规范。

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的结构。建立新疆农业野外站数据管理与服务中心信息系统和各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其目标是建立新疆农业野外站数据交换与共享为主的WEB网站,使其具有用户管理、信息发布、数据查询、检索、下载、数据库管理等基本功能。在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的结构设计上,采用B/S。该模式的优点在于用户不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可以跨平台使用且只需要标准化的浏览器(如IE)。用户提交需求,在主机上完成其查询、计算、分析等操作,在用户操作上,实现了标准化,因此,易于实用、简单操作,便于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升级和维护[5]。图2为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的结构框架图。新疆农业野外站在IIS,SQL Server服务环境下,调用新疆农业野外站asp.net模块和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实现新疆农业野外站数据库的扩展功能,可以同时接受不同用户的请求。

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的功能。新疆农业野外站基于Web的数据库开发平台则采用MS Visual studio 2005。图3为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的功能框架图。新疆农业野外站数据库网站系统包括身份验证模块、系统管理模块、数据库维护模块、农业野外台站信息Web管理模块、文本文件及元数据管理模块、农业野外台站动态信息等静态网页等六大部分,还包含了新疆农业野外站两大数据库,新疆农业野外站地理空间数据通过新疆农业野外站发布,储存在新疆农业野外站的空间数据库,新疆农业野外站其它文本、统计、多媒体等非空间数据保存在新疆农业野外站的属性数据库内,不同的用户根据各自的权限通过新疆农业野外站的数据库网站访问、查找数据、下载和管理数据。

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与实现方法

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性主要包括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不可否认性和可控性等几个方面。在对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和风险评估后,按照“网络隔离、分域防护、多层保护、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3]。该体系包括建设和完善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的安全基础设施、安全支撑平台和安全管理。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涉及跨新疆农业野外站和跨地区的互联网,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新疆农业野外站之间的数据传输或交换的安全性、新疆农业野外站内部局域网数据的安全性。

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的的安全网络设计。根据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框架要求,设计了新疆农业野外站网络结构。该网络结构设计的特点:一是新疆农业野外站之间采用基于IPSec协议的VPN网关技术,在互联网中通过逻辑隧道的方式进行数据加密传输或交换。二是新疆农业野外站内部自治系统与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可采用网闸或防火墙进行物理或逻辑隔离。三是整个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统一共享一个基于PKI的身份认证系统,凡是要访问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上的信息,都必须持有该系统颁发的有效数字证书。四是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上配置有的单一登陆的门户网站,所有用户必须凭物理USB KEY令牌和登录口令才能访问新疆农业野外站信息系统上的数据。五是在新疆农业野外站数据管理与服务中心和各新疆农业野外站都配有安全管理服务器,内装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灾难备份与恢复、网络防毒等软件系统。

参考文献

[1]许士东,张谦,赵晓梅,等.新疆杏加工品种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新疆农业科学,2011,48(5):973-976.

[2]王兮之,葛剑平.国家野外试验站现状分析及网络化体系构建[J].生态科学,2003,22(3):213-217.

[3]蒋朝惠,许石青.信息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3-3):13-14.

[4]李永花,王宝忠,郭彩莲.青海省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青海科技,2010(1):33-36.

基层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系统初探 篇10

基层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了ASP动态网页架构, 综合用户端、服务器以及网络后台管理模式为一体的应用体系结构。ASP (Active Server Pages) 是微软开发的服务器端脚本环境, 使用它可以创建和运行动态、交互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当脚本指令中含有访问数据库的请求, 就通过ODBC与后台数据库相连, 由数据库访问组件执行访问等操作。

操作系统平台:为了迎合大部分用户的要求, 本系统选用了Windows XP Server操作系统。用户端选用Windows 98系列/Windows 2000系列/Windows XP系列/Windows 2003系列皆可。

数据库平台:选用Microsoft Access 2007数据库, 但保存为Microsoft Access 2003格式以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配置, 完全可以担负关键性任务。

IIS是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的缩写, 是微软公司主推的服务器, 如果是在Windows 95/98平台上运行ASP文件, 需要安装个人Web服务器PWS;如果是在Windows NT 4.0 Server平台上运行ASP文件, 需要安装IIS 4.0;如果是在Windows2000/XP平台上运行ASP文件, 只需添加其IIS组件即可。

2 基于Internet的基层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2.1 基层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 国家对“三农”工作一直高度重视, 对农业特别是农业机械扶持力度逐年加大。2010年5月4日,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 勉励青年和青年学生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实践中书写美好的人生。胡锦涛指出,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实现农业现代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实践中书写美好的人生。胡锦涛指出,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管理逐渐提上日程, 尤其是基层乡镇农业机械管理部门, 要满足日益提高的基层农业机械信息的存储、查询、分析、统计等方面的需要, 传统的办公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对信息的需求。因此, 做好基层农业机械信息管理工作十分必要, 可以为领导决策、为振兴农业、为服务“三农”提供基础的、及时的、高效的、分类的、有序的信息需求。

基层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系统, 是将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功能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 是技术应用领域信息化社会的产物。本系统通过网络, 基层农业机械管理人员可跨越地点, 及时通过动态交互式网络应用, 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和方便, 从而极大地扩展了基层农业机械管理手段, 实现了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即使不连接Inter网, 只要有一台微机, 经过IIS安装, 仍然可以单机运行, 实现基层农业机械信息管理。在这种模式下, 基层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可实现信息共享基础上的协作, 为决策层提供各个方面的信息, 进而制定出更加有效促进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2.2 基层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内容

基层农业机械信息管理滞后, 领导无法及时准确掌握基层农业机械基本面信息;分散的基层农业机械通信成本大、效率低;信息储存散乱, 无法跟踪利用信息;基层农业机械作业安全事务管理效率低下;及时的基层农机信息综合数据分析无法从纸质文档立即得出。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大势所趋, 而基层农业机械信息管理更是基础的基础。例如, 一个地区, 要有效实现资金、农机等资源用在“刀刃上”, 就必须及时了解当地的农业机械信息, 防止重复购置低端农机, 有效协调农机跨区作业, 科学兑现国家对农业机械补贴, 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等等, 就要根据实际需求的不断变化, 通过本系统方便的信息汇总、分析等功能, 协助基层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做好信息的产生、修改、传递、分析、运用、存档的过程。

基层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系统应该能有效地引导基层农机管理部门实行“无纸化”办公, 降低管理成本;为领导决策时提供及时、准确的基础数据统计信息;有效实现信息共享, 有利于农业机械跨区作业, 实现农业机械经济效益最大化;方便申请农业机械购买补贴的申报、查询, 减少相关费用;提高基层农业机械信息管理效率, 缩短基层农机管理部门与农机之间以及农机与农机之间的距离, 并可加强基层农业机械作业安全监督。因此, 需要设计出基层农业机械信息数据库和注册管理及表单提交等相关工具, 在这个基础上, 根据基层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的特点, 开发基层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系统。

2.3 基层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2.3.1 基层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分析

不同的用户端对基层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 可将本系统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公用性模块, 即大多数的用户都可用的通用性模块;另一部分是注册会员可使用的模块, 可根据会员级别的不同享受不同的服务。一般而言, 基层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具备以下的功能特点: (1) 简单实用、方便操作的办公系统; (2) 以信息管理为核心, 以协同办公、高效管理, 提高决策效能为目的; (3) 支持普通用户浏览即时新闻、查看图片、在线留言系统; (4) 实用的文档管理功能, 实现对文档管理多层次多级别的权限管理; (5) 支持Internet远程功能, 并无用户数限制; (6) 提供开放的接口支持, 方便系统进行二次开发; (7) 界面设计新颖, 符合行业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 有利于未来的系统整合与扩展。

2.3.2 基层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大多数用户使用情况, 本系统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公用性模块, 即大多数的用户都可用的通用性模块;另一部分是注册会员可使用的模块, 又根据会员级别的不同享受不同的服务。

1) 公用性功能模块。公共信息:即时新闻、通知通报、

1) 公用性功能模块。公共信息:即时新闻、通知通报、文件制度职责等。信息交流:留言咨询、农业机械相关图片。

2) 注册会员可使用的模块, 可根据会员级别的不同享受不同的服务。公共信息:管理员可以添加、编辑或删除即时新闻、通知通报、文件制度职责等;信息交流:一般注册人员可以修改本人相关信息, 填报农业机械补贴机型和金额, 并可及时查询管理员关于农机补贴的回复, 可浏览其他成员基本信息。管理员可以浏览成员详细信息, 并可以提高权限和删除用户, 同时, 管理员可以添加、回复或删除留言咨询;农机图片:管理员可以添加、编辑或删除农机图片, 可以根据需求, 改变农机图片栏目浏览权限, 添加农业机械行驶证相关照片, 可对基层农业机械安全事故进行相关图片比对浏览;行政管理:基层农业机械车辆车牌号管理、基层农业机械补贴申请管理、并公示等。

2.4 基层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根据实际要求, 基层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建立以下数据表, 包括:用户信息、新闻信息、图片信息、留言信息等。根据系统功能和数据流程, 可以确定以下数据项和数据结构:

用户档案:编号、用户名、性别、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农业机械行驶证号码、电子邮件、手机号码、拟申请农机补贴机型、拟申请农机补贴金额、家庭住址邮编电话、公司地址邮编电话、QQ号、申请农机补贴有关说明、备注 (一般修改为填写农业机械车架号和发动机号) 、注册时间、资料更新时间、用户权限等内容。

农机新闻:编号、标题、内容、浏览次数、发布时间、更新时间等。

农机图片:编号、标题、内容、图片发布者、有关说明等。

留言板块:编号、留言者、内容、留言时间、回复者、回复内容、回复时间等。

3 基层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

上一篇:清选机构下一篇:课堂教学下班主任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