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救治

2024-05-16

成功救治(精选九篇)

成功救治 篇1

岷县灾区运用中医药防病治病

地震发生后, 甘肃省卫生厅协调各方力量, 组成了“7.22”岷县地震灾区伤病员中医药救治专家组, 赶赴灾区, 与其他救援力量一起, 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积极运用中西医结合手段, 开展伤病员救治和灾后防疫。刘维忠厅长指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减少不必要的输液和手术, 运用针灸、中药等中医药技术手段治疗伤病员, 提高综合康复治疗效果。

在伤病员集中的岷县人民医院、岷县中医院及梅川、中寨等医疗点, 专家组充分参与到重症伤病员的救治、会诊之中, 并拟定中医药诊疗方案, 对中医药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收治骨折伤员多采用中医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的办法救治, 还采用手法复位、中药、针灸、推拿按摩、心理疏导与干预等方法开展综合性中医治疗。对伤情比较严重的人员, 及时进行会诊, 确保伤员能够接受最佳治疗方案, 将伤员的痛苦减小到最低。部分重伤员陆续转到甘肃省中医院、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专家组还指导卫生院医务人员用中医正骨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小夹板外固定、中医手法整复后小夹板固定治疗等手段救治伤员。

在岷县人民医院及县中医院, 医务人员支起大锅熬制黄芪猪蹄汤给伤员服用, 并运用中药外敷口服提高治疗效果。在其他医疗救治点, 为了确保灾后不发生疫情, 发挥中医药优势, 均使用大锅熬制不同种类的中药汤剂, 分发给灾民服用, 用以预防感冒、腹泻等疾病, 截至目前, 中药材用量达到125千克, 服用人数达到15167人。

渭源县自研中药汤剂治疗伤员

渭源县医疗救治防疫队在灾区伤员救治中, 结合灾情、伤情、常见病、多发病, 组织医疗专家, 对救治点伤势较轻的留观伤员辨证组方, 实施治疗。

在渭源县卫生局党委书记曹登铭和定西市名中医、渭源县中医院院长单永平主持下, 组织医疗专家讨论研摩了主治跌打损伤、舒经活络的中药汤剂——益气活血通络汤, 用大锅煎煮后给伤员投服。药渣也可充分利用, 对无皮肤破溃的伤员外敷, 双管齐下, 加强治疗效果。所有留观伤员服用三天后, 全部治愈出院, 临床疗效非常好, 受到了灾后伤员的一致好评。

益气活血通络汤组方为:黄芪30克, 当归15克, 赤芍12克, 桃仁12克, 红花10克, 川芎12克, 羌活12克, 木瓜15克, 秦艽12克, 郁金12克, 元胡15克, 甘草6克, 川断15克, 丹皮10克, 丹参15克。该方以活血化瘀为主, 佐以益气通络。

方中活血化瘀之品以桃仁、红花为主;生黄芪以补气升阳, 益卫固表, 利水消肿, 通畅全身气血;赤芍清热凉血, 祛瘀止痛;川芎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 为血中之气药, 以达活血行气之目的;丹参养血益心、活血凉血, 具有祛瘀生新和安神定志之功;当归补血活血、止痛, 善治气血瘀痛;元胡活血, 行气, 止痛;羌活、木瓜、秦艽祛风胜湿、舒筋通络;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郁金活血止痛, 行气解郁。活血化瘀、调畅气机、养血安神是该方的显著特点。

在抗震救灾医疗救治中, 渭源县医疗救治队将中医药技术贯穿于救治工作的始终, 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

针灸治疗收到良好效果

地震发生后, 灾情牵动着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心, 医院及时组织力量参与伤员救治, 对转院伤员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组建了由田永萍主任、雒海燕医师和周巧玲护士长组成的针灸治疗专业组, 发挥特色优势, 快速展开治疗, 以减轻伤员遭受的身心双重伤痛。

因地震引起的伤害多为骨折、软组织损伤等, 主要表现为疼痛、失眠、惊恐、焦虑, 一些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还伴有腹胀、腹痛、大小便不通等, 针对以上问题, 针灸治疗专业组分别采用耳穴压丸、针刺、艾灸、针穴外敷药袋热熨等中医药特色技术进行治疗。

耳穴压丸取穴为心、神门、大肠、肝、肾、交感、肾上腺及病变部位相应穴位。因耳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十分密切, 而耳穴压丸具有镇静止痛、安神定志、疏肝解郁等作用, 采用耳穴压丸治疗地震骨折所引起的疼痛、失眠、惊恐、焦虑等症效果较好。

针刺疗法具有舒经通络、解痉止痛、疏肝解郁、行气通便等作用。地震骨折引起的病症多属气滞血瘀之证, 兼有正虚。针灸专业组选取百会、气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合谷等穴位轻度刺激, 留针30分钟, 每日一刺。由于骨折后均需卧床、限制活动, 更加抑制了肠蠕动, 增加了便秘的发生几率, 大部分伤员有不同程度的腹胀、食欲下降等症状, 部分年龄大的伤员还有便秘的症状。专业组配合使用天枢、足三里、中脘等穴位以健脾和胃、通腑除胀。地震后幸存者的心理创伤较大, 情志不畅, 故采用“开四关”的方法以疏导情志, 达到针灸干预伤员心理的作用。

艾灸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温补中气等作用, 可鼓舞人体正气, 增强抗病能力。所以选取关元穴区以行气活血、温补中气等, 将纯艾条点燃后用温灸器放置在患者小腹部关元穴部位治疗, 每日一次, 可以缓解腹胀、腹痛、大便不通等症状。

针穴外敷药袋是中附院自行研制的院内保健康复制剂, 选用“烧山火型”针穴外敷药袋热熨腹部, 每次30分钟, 每日2次, 健脾和胃、温经通络, 促进胃肠蠕动, 特别对骨折导致卧床的患者, 帮助改善食欲, 保持大便通畅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患者非常欢迎。

成功救治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批创伤患者共 38例,其中男 33例,女5例,年龄9-53岁,休克8例,危重 18 例,合并伤 12 例,行气管切开2 例.

1.2 结果:抢救成功率94%。

1.3 护理管理

1.3.1 急救接诊方法,成批创伤患者在来到病房前,接到通知后,我们就准备好床位,氧气,心电血压监护仪,吸痰器,急救车,气管切开包等抢救器材和药品,报告院领导及各部门值班人员,通知相关辅诊科室,如药房、检验科、供应室、血库等,医护分组待命。

1.3.2 住院抢救的管理(1)患者住院后骨科专业护理人员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吸氧、抽血、实施心电监护、指脉氧监测,测量生命体征及导尿,配合医生行气管切开术(休克患者多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建立特别护理记录单,配合医生行急救包扎止血治疗,(2)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分为特护1,特护2,特护1釆取危重患者“一对一”负责制,即每位危重患者24小时有 1名骨科专业护士负责所有的治疗和护理,特护 2组釆取重度创伤患者“一对三”负责制,即1名骨科专业护士负责3例重度创伤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进行科学管理。

1.3.3 休克期护理管理。(1)病情观察内容。密切观察尿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血氧饱和度。患者的意识状态,观察末梢循环情况,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及内容,(2)观察皮肤色泽、温度和湿度。皮肤顔色和湿度和趾断的温度变化显示外周微循环的血流状态。微循环痉挛期,血流量减少,皮肤苍白发凉,特别是口唇、甲床红润转为苍白。微循环扩张期,血流缓慢,缺氧加重,皮肤,黏膜发绀及灰白,四肢湿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胸腹壁有出血点及瘀斑。皮肤转暖,转红润,提示病情好转。(3)根据中心静脉压及周围表浅静脉充盈度,给予及时补液。一般情况每位患者最少建立2条静脉通道。(4)术前及术后的管理。成批特重创伤患者手术同时做2台以上,有时每天做6台手术。术前备皮、备好镇静药物及抗生素、手术床,术后回病房,观察麻醉是否清醒,观察生命体佂及创面敷料包扎情况、气管切开通畅情况,特别要注意48h后气道粘膜水肿开始回吸收,容易堵塞气道,引起窒息。随时要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床旁备好气管切开包。

1.3.4术后的护理管理。(1)病情观察,首先要观察体温的变化,伤口的情况,精神状态变化,血氧饱和度。(2)病房消毒隔离的管理。病房桌面、地面、墙壁、物体表面用1:500优氯净擦洗2遍/d,严格控制探视人员进入病房,工作人员进入病房必须穿上工作衣,戴帽子、口罩进病房,禁止非工作人员出入,每天用臭氧消毒30分钟,换药后的敷料装黄色垃圾袋送医用垃圾处,统一处理。(3)引流管的放置和管理:引流管放置3d,引流液24h不少于300ml,引流管不能弯曲,用别针固定好,保持引流管的通畅。(4)营养的护理管理。常规插鼻胃管,直接插到十二指肠(用鼻胃管先下到胃,经过6-8h后,随胃肠蠕动到达十二指肠,拍X线片显示其位置),胃管内注入能全力,能全素。同时胃肠外营养,静脉输注能量合剂、高糖、脂肪乳、人血白蛋白、氨基酸、多种维生素等。(5)疼痛的护理。创伤后及手术后切口疼痛是创伤患者所经历的最难以忍受的疼痛,不仅加重应激反应,影响内环境稳定,严重损害机体,影响患者睡眠、食欲和精神状态,研究表明,创伤治疗初期及手术后疼痛处理不当是发生精神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组患者全部使用镇痛泵持续静脉镇痛,解除了患者的痛苦。

2 讨论

2.1 科学管理,合理安排。强有力的组织管理是救治成批危重伤员的重要环节。由于我们科学管理,合理安排,护理部抽派其他科室人员到我科工作,各辅诊科室的积极配合,为成批创伤患者的救治赢得了时间,成批创伤患者抢救难度大,工作量大,病情变化快,专业技术水平要求高,每一滴每一点处理都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稍有疏忽,患者就有危险,在人员安排上要把有经验有能力护士安排在特护组。休克期平均补液量均在10L/d 以上,这么多补液量我们均顺利输入,从未发生护理差错。

2.2 科学管理提高了护理专业水平,成批的创伤患者具有收治集中,傷情重,合并症多,处理难度大等特点,护士必须要密切观察病变情变化,例如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尿量、气管切开,稍有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及时对症处理。而且要培养护士协调、组织、管理能力,有计划、有程序、规范化地处理一些问题,确保全面观察病情,为医生的病情分析治疗提供依据。

2.3 科学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成批创伤患者具有治愈时间长,工作环节多,卫生材料消耗大的特点.所以科学管理,合理安排显得很重要,规范各项工作流程,工作有章可偱,科学地实施优质、高效、低耗、安全的管理目标,全部责任到人,才能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锁骨下动脉破裂救治成功1例报道 篇3

患者以“刀刺伤致胸腹部疼痛、流血4小时余”为主诉急诊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7.5℃,心率:143次/min,呼吸:23次/min,血压:81/50 mm Hg。神志谵妄,气管偏右,左侧胸廓膨隆,胸部伤口位于左锁骨中部下方,长约1.5 cm,左侧桡动脉搏动存在。胸部CT提示左侧胸腔血肿伴左肺下叶压迫性肺不张可能,B超示左侧胸腔大量积液,血常规示Hb46 g/L。

入院后立即行左侧胸腔闭式引流术,术后流出约3000 ml血性液体,引流后1 h内仍流出血性液体约800 ml,色鲜红,考虑动脉出血,急行开胸探查术。探查见左锁骨下有一大约0.2 cm破口,左肺上叶破裂,遂行“左锁骨、左第一肋骨部分切除+左锁骨下动脉破裂修补+左肺修补+左锁骨内固定+清创缝合术”。术中出血3500 ml,输血浆1000 ml,悬浮红细胞3200 ml,术中尿量1300 ml,术后带气管插管入ICU重症监护。第2日生命征稳定后拔除气管插管,8 d后顺利出院。

2 讨论

锁骨下动脉破裂的诊断主要依据是明确的锁骨处外伤史,典型的胸部体征和相关辅助检查。因锁骨下动脉损伤多伴有休克等,故特殊情况下,应根据经验判断有锁骨下动脉损伤时,即可开胸探查,无需行血管造影及核磁共振等辅助检查,任何延迟开胸的检查都将增加死亡的风险。

锁骨下动脉破裂属临床罕见急症,因其血管直径大,压力高,病情凶险,临床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在确定有手术指征时,应立即手术治疗。术前积极抗休克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抗休克治疗同时要积极术前准备,切忌将血压提升过高,只要能够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即可,以避免增加出血[1]。同时需麻醉科、输血科等相关科室协助。由于锁骨下动脉解剖位置特殊,平时常规胸外科手术都无法看到此血管,所以必须由技术熟练的胸外科资深医师主刀。手术中由于摄及锁骨切开并行术后内固定,故尚需骨科医师协助完成。正确切口入路的选择,能够保证充分的显露和控制动脉出血,是挽救患者生命和保存肢体的关键[2]。手术方式多采用5-0Prolene无损伤线直接缝合修补[3],损伤较重或无法修补时,考虑使用人工血管替换或自体血管移植。

参考文献

[1]苑超,汪忠镐,吴庆华,等.外科治疗锁骨下动脉瘤12例.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290.

[2]李川,黄金林,马春山,等.锁骨下动脉损伤的手术治疗(附5例报告).实用医药杂志,2007,24(5):535-536.

成功救治 篇4

患者,男,76岁,因“胸前不适3天,加重伴胸闷憋气1小时”于2009年4月12日入院。患者3天前出现胸前部不适,呈阵发性,每次持续约5分钟,自服硝酸甘油症状缓解,但未进一步诊治。入院前1小时,上述症状加重并伴胸闷憋气,自服10粒速效救心丸症状缓解不明显。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病、冠心病及糖尿病史,纵隔胸腺瘤术后20余年。入院体检:体温37.5℃,脉博10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0/60mmHg。急性痛苦面容,口唇略紫绀,双肺听诊无异常,心率100次/分,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双下肢无浮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0.1mv)、T波倒置,病理性Q波。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入院转运途中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心跳和呼吸停止,血压测不到,立即给予心肺复苏,心脏电除颤1次,电量360焦耳,患者无反应,而后又相继给予两次电除颤,分别为360焦耳,20分钟后患者自主循环和呼吸恢复,意识逐渐清晰,血压70/50mmHg,心音弱,心率90次/分,急查心肌酶AST 60U/L、CK 800U/L、血肌钙蛋白I 0.08ng/ml,肌红蛋白1580ng/ml,WBC 10.00×109/L,RBC 3.82×109/L,PLT 152×109/L,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均在正常范围。静脉给予尿激酶150万U加100ml0.9%氯化钠注射夜溶栓,30分钟内滴入,约60分钟后心电监护示ST段回落约50%,血压100/70mmHg,患者胸闷憋气等症状明显减轻,提示溶栓成功,随后给予依诺肝素钠注射液6000IU皮下注射12小时1次,立普妥降脂、极化液营养心肌等治疗,病情稳定。入院第3天凌晨5点患者无诱因再次突发大汗淋漓、胸闷憋气,心电监护显示Ⅱ导联ST段再度上移(>0.1mv),血压60/40mmHg,考虑患者出现2次心梗的可能,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给予第2次溶栓治疗,尿激酶150万U加100ml0.9%氯化钠注射夜水30分钟内滴入,约2小时后,患者ST段再次出现回落,血压100/70mmHg,胸闷憋气等症状改善,及时调整抗凝药物,并继续给予扩冠、降脂,患者病情稳定。住院第9天患者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体检:体温37.8℃,心率110次/分,听诊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湿性啰音,血常规示:WBC 12.0×109/L,中性粒细胞81.6%,给予西地兰0.4mg+20ml0.9%氯化钠注射夜水静推,速尿20mg+0.9%氯化钠注射夜水20ml静推,头孢曲松4g+250ml葡萄糖注射夜静点,盐酸氨溴索静滴化痰,次日右肺听诊湿啰音明显减少。住院第12天,患者出现阵发性房颤,应患者家属要求将其转入山东大学第二人民医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右支架植入术,术后20天病情稳定出院,患者随访至今无明显不适主诉,体检未见明显异常。

讨论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病情十分危急,抢救刻不容缓。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明确地认识到:早期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首要治疗措施。但对确诊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诊时未超出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但未及时溶栓即发生了心搏骤停者,只得迅速实施心肺复苏,待自主循环恢复再按常规给予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將经过了“较长时间(>10分钟)的心肺复苏”列为溶栓治疗的“禁忌证”[1]。本例患者心肺复苏时间超过20分钟,病情经过已属溶栓治疗的“禁忌证”范围内,其救治成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患者虽为老年人,但既往身体健康,一直从事体力劳动,基础体质良好,发病时自服10粒速效救心丸,可能对心肌的早期再灌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②患者经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及时地第1次给予溶栓治疗,症状减轻,ST段下移,说明心肌灌注得到改善,溶栓成功,当患者症状再次加重,ST段上抬,即给予2次溶栓治疗,虽有违于《指南》中的规定,但治疗效果显著,说明心肌的再灌注得到保证,故症状再次改善。

本例患者在救治过程中,不仅违背了《指南》中规定的心肺复苏时间>10分钟溶栓治疗列为禁忌证的原则,而且在3天之内先后两次给予常规剂量的溶栓治疗,不仅临床疗效显著,且并未出现令人担心的大出血并发症,使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保证。患者在心搏骤停20分钟后自主循环才得以恢复,并未因脑缺血、缺氧时间过长而遗留任何神经系统症状,实属罕见。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作为一个不断扩大的群体,其治疗和非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有许多的共性,但也有其一定的特性。本例救治成功提示我们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的老年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后,对有溶栓治疗相对禁忌证者,应“逐例分析,权衡利弊”,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的情况下,给予溶栓治疗,可能会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疗效。

参考文献

成功救治 篇5

患者, 女, 30岁。以“进行性肌无力10余年, 停经34+3周, 阴道流水4 h”为主诉, 于2014年7月19日拟“重症肌无力, G1P0, 34+3周宫内妊娠, LOA, 胎膜早破, 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收入院, 月经周期规则 (5~7) /30 d, 末次月经2013年11月20日, 因早期未行任何检查, 根据末次月经推算预产期2014年8月27日, 孕期未行任何产检, 入院前4 h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流水, 量多, 色清, 无腰酸腹痛, 遂就诊我院。自诉10余年前因冷水刺激后下肢行走无力, 在福州某医院救治诊断重症肌无力, 断断续续治疗, 因经济原因, 目前已经自行停药2年余。查体:生命征平稳, 意识清晰, 心肺正常, 双眼闭目稍无力, 双眼球活动尚好, 可短暂水平眼震, 伸舌居中, 咽反射存在, 颈软, 双上肢近端肌力2/4级, 双下肢肌力3级, 四肢肌张力正常, 双膝反射 (+) 对称, 产检:腹围90 cm, 宫高29 cm, 胎位LOA, 胎心率135次/min。先露头, 高浮, 阴检:宫颈管长约3 cm, 质硬, 先露高浮, 胎膜已破。入院B超:单胎头位, 约孕31周大小。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八项、肝肾功能均无异常, 考虑患者宫颈条件不成熟, 四肢肌力差, 有剖宫产指征, 经神经内科会诊建议尽早终止妊娠, 遂急诊在全麻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手术顺利, 分娩1男婴, 体重1.6 kg, 因早产儿, 转儿科治疗, 术后患者转ICU进一步治疗, 术后患者生命征平稳, 顺利度过围手术期, 因行动不便, 长期卧床, 为预防血栓形成, 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使用, 手术后身体状况良好, 顺利出院。目前神经内科随访治疗中。

讨论

重症肌无力 (MG) 属于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由于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易疲劳, 在活动后常常会加重, 休息后症状能够缓解[1]。目前, 关于重症肌无力的临床治疗仍没有确切的进展。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很低, 仅为 (8~20) /10万, 尤其是妊娠合并重症肌无力更加罕见, 重症肌无力会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也存在并发症, 因此, 妊娠妇女合并有重症肌无力时, 将严重威胁孕产妇以及婴儿生命和健康。该病无特定的发病年龄, 任何年龄段均有发生, 其中女性多见, 约为男性的1倍, 尤其是在育龄期的妇女中。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 或者是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使用不当, 或者发生感染、分娩、手术等诸因素, 导致呼吸肌无力, 丧失正常换气功能, 这种危险状态称为MG危象, 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另外, 如果心肌受累, 还可以导致猝死[2]。

为了避免以上并发症的出现, 在产科处理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定期产前检查, 加强监护。由于抗ACh R的抗体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 故孕32周后, 每周做无刺激试验 (NST) 及B超、生物物理评分以监护胎儿。 (2) 预防感染是防止MG孕妇病情加重的关键。当发生感染时应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应用皮质类固醇的孕妇需要进行特殊监护, 防止感染发生。 (3) 加强分娩期的监护。仔细观察临产时产妇有无呼吸不全及缺氧症状。口服无法估计胃肠道药物吸收及排空的时间, 产程中经胃肠外给予抗胆碱酯酶药物, 重症肌无力不影响第1产程, 但会延长第2产程, 需进行手术助产。 (4) 剖宫产问题:并非所有的重症肌无力产妇均需进行剖宫产, 但出现剖宫产指征时应及时进行剖宫产术。手术过程中的麻醉、应激以及术后切口的疼痛均会造成膈肌移动受限, 限制肺呼吸功能和支气管分泌物的排出, 所以, MG产妇术后应在重点监护病室进行监护, 防止发生MG危象。 (5) 产后哺乳问题:MG产妇产生的抗ACh RIg G抗体会出现在乳汁里, 如果进行母乳喂养会引发新生儿肌无力。抗胆碱酯酶药物能够进入产妇的乳汁, 接受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会出现胃肠道紊乱。如果产妇处于重症肌无力的缓解期, 抗ACh R抗体滴度低, 产妇未接受危及婴儿的药物, 则可以进行母乳喂养。服用大剂量抗胆碱酯酶药物或MG症状加重的产妇不适合进行母乳喂养。

重症肌无力的育龄期妇女一般不宜妊娠。如已妊娠, 重症者在内科治疗的同时, 应考虑终止妊娠, 轻症者可继续妊娠, 但应加强产前监护及早期治疗。本研究中的患者对家属隐瞒了重症肌无力病史, 因此在妊娠早期并未及时的终止, 而且由于自身行动不便而未做产检, 入院时已经病情较重, 作为高危妊娠, 在内科, 麻醉科及重症监护室及产科医生联合监护下, 使其顺利度过围手术期, 保证其生命安全。

摘要:妊娠合并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罕见疾病, 目前尚且缺乏关于该病的治疗方法和治疗进展的介绍, 并且该病容易引起并发症, 严重威胁孕妇及胎儿的生命健康。本文对本院成功救治的1例妊娠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探讨该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关键词:妊娠,重症肌无力,分析

参考文献

[1]贾建平, 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96岁患者呼吸机成功撤机救治体会 篇6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 96岁, 因反复咳嗽、咳痰、发热5 d于2008年9月5日入院。入院后查体:神志清楚, 体温38.6 ℃, 双肺呼吸音粗, 未闻及哮鸣音及湿啰音, 心率82次/min, 律齐, 腹部软, 肝脾肋下未触及, 移动性浊音阴性, 双下肢轻度水肿。既往有高血压3级 (极高危组) 、帕金森病、脑梗死、前列腺增生等病史。患者入院后一直未解大便, 予石腊油等治疗后无好转, 入院后先后出现小肠不完全肠梗阻、双肺感染等病变。入院后第15天患者出现昏迷、急性呼吸衰竭, 动脉血气分析示:二氧化碳分压 (PCO2) 升高, 最高达79.9 mmHg, 急诊行经口气管插管, 3 d后改为经鼻插管, 呼吸机辅助呼吸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 生命体征渐趋平稳, 1周后因面部肿胀明显, 改为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 后病情渐趋稳定, 逐步调整呼吸机频率、潮气量、氧浓度, 插管后2周呼吸平稳、血气分析正常, 开始行间断脱机, 锻炼呼吸功能, 由开始脱机1 h, 逐步延长至2 h、4 h、6 h等直至日间完全脱机, 夜间间断脱机, 最后全天脱机, 前后历时20 d, 监测血气分析均正常, 康复出院。

2 讨论

有研究表明机械通气时间、基础疾患、近期肺部感染、血浆白蛋白、电解质紊乱等为撤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2]。我们的救治体会是: (1) 对于≥80岁老年人在诊治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多米诺骨牌效应, 即当某一器官功能出现衰竭时, 继而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 (2) 积极预防控制呼吸道感染:≥80岁患者发病往往均是由呼吸道感染开始, 继之心、肺功能下降, 最后出现肾、肝、脑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患者死亡, 应在呼吸道感染初期即积极控制感染, 治疗过程中警惕出现二重感染。 (3) ≥80岁患者由于长期多种疾患缠身, 消化吸收功能减退, 肝肾功能下降, 一旦出现发热、感染等消耗性疾患, 极易出现营养不良, 营养状况不能及时改善, 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 因此在在救治中应十分重视改善营养。 (4) ≥80岁患者对水的耐受降低, 极易出现水电、酸碱等内环境紊乱, 这也是造成≥80岁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在救治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5) 对于缺乏自主活动能力的≥80岁患者, 应注意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积极化痰, 避免呛咳, 必要时可建立人工气道, 呼吸机辅助呼吸者更应及时吸痰, 定时翻身, 脱离呼吸机应循序渐进, 开始时可白天脱机, 晚上继续呼吸机辅助呼吸, 逐渐缩短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 直至完全脱机。

参考文献

[1]吴恒义, 池丽庄.呼吸机撤机指数在老年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3, 17 (3) :35-37.

成功救治 篇7

肺栓塞 (PE) 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 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肺血栓栓塞症 (PTE) 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 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PTE为PE的最常见类型, 占PE的绝大多数, 通常所说的PE即指PTE。肺动脉发生栓塞后, 若其支配区的肺组织因血流受阻或中断而发生坏死, 称为肺梗死 (PI) 。引起PTE的血栓主要来源于深静脉[1]。

2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50岁, 因“间断气短一周”以肺栓塞收住我科。患者入院前一周, 无明显诱因出现气短, 伴右下肢浮肿, 呈凹陷性, 皮肤呈紫色, 皮温高于健侧, 行走困难;无患肢疼痛、间歇性跛行, 无外伤、皮下捻发音。当地县医院心脏彩超示:右心扩大, 肺动脉高压 (重度) ;下肢血管超声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为“肺栓塞”。于2014年3月10日转入我科继续诊治。患者自发病以来食欲不佳、精神差。右下肢静脉曲张史3年, 近期有皮肤破溃, 既往无高血压及糖尿病史。自感气促, 无胸痛、心悸、咯血等症状。入院查体:T:36.6℃, P:72次/分, R:16次/分, BP:80/130 mm Hg;末梢静脉SPO2:89%;患肢肿胀、周径增粗、疼痛或压痛、皮肤色素沉着, 但足背动脉搏动良好。化验回报:BNP:838 pg/ml, DDIM>5 000 ng/ml;动脉血气分析: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增大。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 ST-T改变。超声心动图回报:EF:73%, 肺动脉压:81 mm Hg, 右心扩大, 三尖瓣大量反流, 心包腔可见分离, 右心房内血栓形成。胸部及心脏CT结果:双肺炎症并双侧胸腔积液, 肺动脉多发栓子形成。

入院后遵医嘱给予特级护理、心电血压监测、持续面罩吸氧 (5 L/min) , 低分子肝素0.6 ml, i H, Q12h。3月12日在介入放射科行经皮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经皮静脉内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 (1枚) 。术后右股静脉伤口处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患者自此主诉右股静脉处疼痛。口服华法林3 mg, Qd。3月14日经右下肢静脉给予尿激酶20万单位/h持续输注。SPO2维持在94%左右。右下肢水肿及气促症状有所减轻, 但右股静脉伤口周围及双上肢皮肤逐渐出现大片皮下瘀斑, 针眼处出血不止。3月18日停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3月19日7:00患者仍诉右下腹疼痛, 面色苍白, 精神差, 血压波动在60~65/80~90mm Hg之间。急查血常规, HGB:87 g/L。急诊腹部B超及腹部CT均提示腹膜后大量出血、右侧胸腹腔及盆腔积液。即刻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遵医嘱给予大量补液及紧急配血输血治疗。3月19日16:30复查HGB:49 g/L。3月20日患者面色略好转, 皮肤未出现新的出血点, 右下肢浮肿加重, 气促明显。急查动脉血气分析, SPO2:55%, SPCO2:25%。急诊胸片提示:重症肺炎。血常规回报:WBC:24.4×109/L、HGB:51 g/L、Na:129 mmol/L、Cl:93.5 mmol/L。遂给予静脉输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 g, Q8h及白蛋白10 g, Qd。持续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面罩加压给氧 (10 L/min) 下SPO2才可维持在90%~95%。3月24日患者自诉气短症状明显减轻, 皮肤瘀斑及下肢水肿也逐渐消退, 未见身体其他部位有新的出血现象。遂又给予低分子肝素0.6 ml, i H, Q12h, 华法林3 mg, 口服, Qd。患者病情逐渐好转, 复查心脏彩超:右心增大比例较入院时明显缩小, 肺动脉压:64mm Hg。患者于3月31日出院。共住院21天。向患者交代出院后定期复查血常规、生化指标和肺动脉压。

3 护理要点

3.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高度可疑或确诊PTE的患者, 应入住监护室, 特级护理并持续吸氧, 持续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2]。由于肺栓塞患者的治疗措施会随时调整, 因此, 护理也应连续、持续, 尽量专人负责, 重点观察面色、生命体征、SPO2、心电图等。每15~30min记录一次。由于肺栓塞患者极易发生低氧血症, 因此, 氧气吸入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 也是护理的重点之一。应根据病情调整吸氧浓度或改为面罩吸氧, 并观察吸氧效果, 过度换气者可给予高浓度吸氧[2]。此外, 对患者痰液、尿量、神志、瞳孔的观察也很重要。溶栓治疗时要时刻警惕脑部或内脏出血。如有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测量血压的袖带不宜长时间捆绑, 以免引起皮下出血;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2 关注异常主诉

每天除了观察患者入院时的主要症状是否缓解外, 还要特别关注患者的新发主诉, 分清咯血与咳血, 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脑出血症状。尤其是在溶栓治疗开始后或几种抗凝剂重叠使用时, 一定要重视患者的异常主诉。因个体差异, 患者对尿激酶及其他抗凝剂的敏感性不同, 往往相同剂量可能会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 所以护士认真、细致的观察尤为重要。

3.3 全身皮肤黏膜、穿刺点的观察

肺栓塞的治疗方案中, 抗凝剂的使用是必须的, 有时会联合使用几种抗凝剂。所以, 对患者全身皮肤黏膜的观察要贯穿在整个住院期间, 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及再栓塞发生, 特别注意牙龈、皮肤黏膜、大小便颜色等, 尤其在溶栓治疗时更要仔细观察出血的部位、范围及深浅, 及时做好护理记录并报告主管医生。用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皮肤情况, 以后每天都要评估并记录。对有出血风险的患者要格外关注。必要时遵医嘱配血, 做好输血准备。溶栓前至少留置两个外周静脉套管针分别用于输液和采血, 方便溶栓开始后随时采血。尽量减少注射类侵入性操作, 以免引起皮下瘀斑和穿刺部位出血不止。穿刺后应延长按压时间, 特别是动脉穿刺时, 放松压迫后观察是否有皮下渗血。叮嘱患者不要挖鼻孔和剔牙。植入下肢静脉滤器后, 股静脉伤口的护理及观察也很重要。

3.4 下肢水肿的观察护理

肺栓塞患者多有下肢静脉曲张或水肿。入院时需测量和比较双下肢周径并做好记录。部位:大腿距髌骨上缘15 cm处, 小腿距髌骨下缘10 cm处, 变化大于1 cm有意义[3]。水肿肢体需抬高以促进血液回流, 未放置下肢静脉滤器时切忌按摩、压迫、热敷双下肢, 以免栓子脱落阻塞血管;植入下肢静脉滤器后可酌情按摩和适当活动肢体, 但仍要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

3.5 加强一般护理

急性期为防止栓子脱落, 要求绝对卧床。如已确诊肺栓塞的位置, 应采取健侧卧位。改变体位时动作要慢。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对便秘者可酌情使用缓泻剂, 也可以灌肠。预防感冒, 以免加重病情。长期卧床者协助翻身拍背, 以防褥疮或坠积性肺炎发生。下肢水肿者可适当抬高患肢, 同时避免皮肤破损引起感染。

3.6 注重心理护理

肺栓塞多为急症, 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症状, 急性期又要求绝对卧床, 身上还会携带多种管道及导联线, 患者难免会出现焦虑、恐惧、烦躁等不良情绪[4]。在对症处理的同时, 应加强交流、沟通, 使患者放松, 安心接受治疗。

3.7 特殊用药的护理

溶栓治疗时, 要注意给药时间及要求, 保证药物输入剂量准确, 一般采用注射泵或输液泵, 避免药物渗漏或管道堵塞。肺栓塞患者一般会同时使用几种抗凝剂, 治疗时间因人而异, 口服华法林的疗程至少为3~6个月, 部分患者甚至需使用半年或终身。此外, 还需了解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例如华法林可被多类药物强化, 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多种抗生素、某些激素及强心剂, 应指导患者避免服用上述药物并学会观察出血迹象。

3.8 掌握病情变化及治疗情况

护士应对肺栓塞患者的治疗情况日日关注, 时时记录。包括每天使用的药物, 心电图、心脏彩超、动脉血气分析以及化验指标 (特别是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 变化等。如有异常情况随时报告主管医生, 以便随时调整用药。熟知患者的治疗情况也有利于给予患者准确恰当的健康宣教, 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4 护理小结

肺栓塞起病急, 病情重, 病情变化快, 如果不能及时做出准确判断, 往往会危及患者生命。所以,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应密切配合医生, 注意观察患者情况并及时反馈, 以免延误病情。护士除了给患者提供一般的治疗护理措施外, 还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病情, 富有责任心和同情心、敏锐的观察力和熟练的护理技术, 这样才能使患者尽快、安全地度过危险期, 降低病死率, 提高治愈率, 达到预期护理目标。溶栓治疗是肺栓塞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 可使阻塞的肺动脉再通, 恢复肺功能, 改善预后。但溶栓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出院后患者继续服用抗凝药物, 防止复发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 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宣教尤为重要。优质的护理服务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提高救治成功率,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蔡柏蔷.呼吸内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

[2]陈笑新, 金小慧, 林碎钗.急性肺栓塞的早期观察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1, 10 (2) :150-151.

[3]杨红梅.肺栓塞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1 (12) :192-193.

成功救治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设定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我医院院前急救并院内急救患者共394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203例, 女性191例, 年龄16~87岁;设定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共513例患者为实验组, 男性310例, 女性203例, 年龄17~87岁, 实验组为加强细节管理阶段急诊救治的患者, 总结统计相关数据做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病种构成包括颅脑、胸部、腹部、脊柱、骨盆、四肢损伤等;心脏病急性发作、脑血管供血不足、各种农药中毒、鼠药中毒、毒蕈中毒、动物致人损伤等。两组患者除救治阶段急诊科管理方法不同外, 其它资料如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构成、病情严重程度等资料经统计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我院急诊科从2011年6月开始, 主要在下述方面加强了急诊科细节管理, 并且不断加强软件和硬件急救建设, 完善各项管理规程, 使急诊救治质量得以提高: (1) 严格奖惩措施: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抢救程序及质量与奖惩措施挂钩, 提高了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及积极性。 (2) 加强制度建设:急诊科有严格的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制度, 有急危重症绿色通道制度及程序, 先救命后挂号、交费, 在急诊药房借药, 保障了需要介入治疗的患者快速到达导管室, 需要紧急手术的患者快速到达手术室。 (3) 始终把救命放在第一位:及早到达现场;及早心肺复苏;及早除颤;及早加强治疗。 (4) 缩短出诊时间:我院绘制本市各地区详尽地图, 清楚标明各通行路口及特殊禁行说明;对出诊医护人员及司机要求熟知地形、路线, 选择最佳路径, 快速到达现场。 (5) 转运服务途中保障:急诊科医师既是院前、院内急救医师也是转运服务医师[2], 他们在转运服务途中与护士一起监护患者生命体征, 不间断胸外按压, 气管插管接简易呼吸器, 护送回医院。 (6) 完善通讯设施:从患者呼叫我院“120”开始出诊一直到院前急救医师与我院急诊及相关科室医师电话交代病情, 及时做好应急准备。 (7) 患者辅助检查途中及住院途中安全:在急诊科危重患者到相关辅助科室检查时, 由急诊医师携带急救设备陪同检查, 如气管插管接简易呼吸器的患者到CT室做检查。 (8) 更新、添加院前、院内急救设备:双向波除颤监护仪、快速血糖测定仪、气管插管器材等。 (9) 提高急救专业技术:如气管插管、介入治疗指征等。 (10) 院前与院内急救病历记录完整:包括八项评估指标 (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神志、心电图、血糖) 的记录。患者在急诊住院, 由经治医师联系好相关科室, 并争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再收住院, 危重患者由急诊医师与护士共同送往住院科室重症监护室, 与病房医护人员交接患者, 包括八项评估指标、辅助检查及用药的书面交接 (急诊病历详细记录) 。我们把的急救概念始终贯穿于出诊现场急救、转运急救、院内急诊科急救及ICU或专科病房延续抢救四个环节当中, 有效实施急诊救治细节管理。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院前院后急救观察指标有:出诊到达现场平均时间 (分钟) 、现场明确急救诊断例数、现场急救成功例数、转运成功例数、急诊科延续抢救成功例数、收入ICU或专科病房两小时内死亡的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使用SPSS13.5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即) 表示, 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在到达现场时间 (分钟) 、明确急救诊断例数、急救存活率例数、转运存活率例数、急诊抢救存活率例数、住院后2h内死亡率的例数6项上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3.1 急诊救治工作环环相扣的重要性

急诊救治医疗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 实现急诊救治过程中在出诊现场急救、转运急救、院内急诊科急救及ICU或专科病房延续抢救四个环节中环环相扣无缝隙, 尽可能提高患者的急诊救治成功率以及生存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是急救工作的核心目标[4]。如果缺乏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和沟通机制, 将导致院前院内链接不畅, 影响急诊医疗体系的救治效率。院前急救是院内抢救的基础, 院内抢救是院前急救的延续, 重症监护治疗又是患者继续治疗的保证, 每一位患者都存在一个急救治疗链接的问题, 链接的速度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救治效果, 急诊患者无论院前还是院内, 患者都表现在病情急、时间紧上, 要求尽快处理, 我们要根据患者疾病的情况, 毫不拖延地迅速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治, 做到随叫随诊。目前因诸多客观因素, 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救与ICU和手术室之间的链接不紧密, 实为“松散形式”的链接, 各类患者到医院后要经过急诊科医师接诊, 专科医师会诊并确诊和决定是否手术后, 才能进入ICU或手术室, 而不能根椐特殊情况将患者直接送入ICU或手术室进行抢救, 这就延误了最佳的急诊手术时机[5,6]。因此我医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急救体系, 加强细节管理, 院前急救为患者在院内进一步的治疗作好充分准备, 院内急救为院前急救提供专业指导, 相互配合, 统一协调使患者真正在第-时间内享受到人性化、准确、及时、有效救治, 从而提高急诊救治成功率。

3.2 加强细节管理进一步提高急诊救治成功率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担负着服务周边约五十余万居住民众的急救医疗保健, 新时期形势下如何加强院前院内急诊急救的管理, 做到“拉得出、展得开、救得快、治得好”, 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借鉴国际急诊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医院自身的特点, 进一步加强急诊科细节管理, 对急诊工作队伍进行管理, 完善硬件建设, 提高了医院市场竞争力。急诊科的医师通过有线或无线通讯方式与院前急救医师联系, 提出和指导院前急救医师做出诊断、确定抢救治疗方案, 实现了院前与院内急救良好互动, 更为重要的是使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技术水平同步提高和发展。改变了以往院前急救医师与院内急诊室医师对患者病情多以当面口头上的交接为主, 信息交接不及时, 院前急救医师虽然对患者的病史、体征、初步诊断、抢救和治疗情况有院前急救病历, 但内容较为简单、在病历项目、书写等方面尚不能做到院前急救系统的统一、规范化。结果导致院前急救医师与院内急诊室医师技术交接不准确, 延误患者救治。总之, 我医院加强细节管理措施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对促进和提高我医院急诊救治医疗水平起到重要积极的作用。本文实验组缩短了出诊时间, 在现场尽快明确了急救诊断, 尽早进入标准化治疗, 并及时安全的把患者转运到医院并在急诊科得到有效的后续治疗, 安全护送到ICU或专科病房。保障了急救的成功, 大大提高了患者生命存活率, 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侯连英, 侯连玉, 龙辉, 等.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10, 17 (9) :21-22.

[2]闫波, 姜正伟, 王连馥.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151例研究报告[J].中国急救医学, 2008, 28 (4) :370-371.

[3]赵永春.对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建设的设想[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 13 (8) :573-574.

[4]曾坤, 沈俊, 谢隽, 等.不同急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J].临床急诊杂志, 2012, 13 (3) :211-212.

[5]赵文飚, 殷建伟, 刘鸿翔, 等.严重多发伤一体化救治的效果[J].中华创伤杂志, 2011, 27 (1) :19-21.

成功救治 篇9

1 临床资料

产妇年龄26~36岁,孕周34~40周,初产妇6例,经产妇5例;双胎1例,单胎10例;剖宫产7例,经阴产4例,3例仅在产后检查胎盘胎膜发现有2/3的陈旧性压迹。发生产后出血6例,发生子宫胎盘卒中5例,产后合并DIC 3例,合并肾功能衰竭1例,新生儿轻度窒息4例,重度窒息3例,母婴经过积极治疗均康复出院。我们在产后观察过程中,发现宫缩乏力,产后出血者,经过给予缩宫素、卡孕栓、米索前列醇,补液、补血、纠酸后未能完全控制病情发展,并发DIC和肾功能衰竭者,及时及早联系上级医院,护送转上级医院治疗。在上级医院住院2~3周均康复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重度胎盘早剥患者多数起病急,发展快,对母婴危害大,确诊胎盘早剥,抢救时须沉着镇定,与家属做好沟通,设法缓解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

2.2 分秒必争,积极进行处理

一旦确诊为胎盘早剥或高度怀疑胎盘早剥的发生时,须分秒必争,积极进行处理。立即吸氧,床边监护,取平卧位,迅速建立离心脏近的静脉通道,选用留置针,及时送检血常规和血凝,做好交叉配血,为输血做好准备,确保输液、输血通畅,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2.3 密切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

重度胎盘早剥常并发产后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应严密监测意识、面色、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观察子宫底的高度、子宫收缩情况,密切观察阴道流血情况。观察患者牙龈、皮肤、黏膜、注射部位及缝合针眼有无出血,关注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等实验室报告,及时及早发现DIC早期征象,一切检查及护理操作均应轻柔,避免突然变换体位,尽量减少增加腹压的动作[3],协助医生做好抢救治疗工作。

3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1 DIC的观察与护理

若胎盘娩出后阴道流血不止,无血凝块,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如纤维蛋白原<1.5 g/L,凝血酶原时间>15 s,凝血酶时间>21 s,应立即开通多条静脉通道,输注新鲜血液、成份血,及时抽取血标本,动态监测实验室的结果,密切观察治疗后的反应,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2 产后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自发生产后出血,立即予吸氧、保暖,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快速输液、输血,持续心电监护,插入导尿管并保留以测尿量[4],密切观察患者意识、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尿量的变化,以免输液过多过快而发生急性肺水肿,吸氧过程密切观察吸氧的效果。如:面色、唇周、指甲是否转红润,呼吸是否通畅。用储血器测量阴道流血量,观察出血的性质,并做好记录,若发现子宫轮廓不清,提示宫缩乏力,立即双手按摩子宫,使用宫缩剂,如:缩宫素、卡孕栓、米索前列醇等,若患者出现口渴、收缩压<90 mm Hg或脉压<30 mm Hg,脉搏快、弱,>100次/min,尿量<30 ml/h,皮肤湿冷,应备好抢救药物,配合医生全力抢救。因医院条件有限,及早及时联系上级医院,做好抢救治疗准备,我们成立护送救治小组与上级医院成功交接患者。

4 讨论

重度胎盘早剥是产科严重并发症,常在分娩前有较明显的症状及体征,经阴分娩,在产后常规检查胎盘膜中发现者仅为少数。抢救患者成功在于我们医院医护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警惕性,对病程发展预测及时准确,与上级医院组织协调好,为患者赢得抢救治疗时间。胎盘早剥的常见诱因为孕妇血管病变,如:妊娠高血压疾病、外伤、宫腔压力骤减等。因此应提高孕妇的自我保健知识,对有高危因素的妊娠妇女积极住院治疗,严密监护,适时终止妊娠,以防胎盘早剥及并发症的发生。重度胎盘早剥起病急、进展快,可出现DIC、子宫胎盘卒中、产后出血、肾功能衰竭等直接危及母婴生命的并发症,只有早发现、及时处理,才能有效避免或减轻各类严重并发症。早期诊断的关键是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典型的胎盘早剥表现为阴道出血或持续腹痛,腹部呈板样硬,血性羊水,诊断并不困难,但对起病初期,症状及体征不典型的病例,要提高责任心、警惕性,以防误诊、漏诊,从而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产科质量。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8-121.

[2]童亚菲,金美珍.胎盘早剥及其并发症诊治的分析[J].中国临床医院,2002,12(9):71.

[3]陈玲.胎盘早剥49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7(6):2759.

上一篇:固定平台下一篇:成语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