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检测指标

2024-06-04

质量检测指标(精选十篇)

质量检测指标 篇1

电能质量的不严格定义为:以电子系统的供电和接地作为研究对象,以保证对于该系统供电的完善。IEEE1159标准中对电能质量的定义为:涉及敏感设备供电和接地的方法的概念,这种方法有利于敏感设备的运行。在IEEE标准术语权威词典(IEEE100)中,电能质量的定义为:涉及电子设备供电和接地方法的概念,这种方法有利于电子设备的运行,并使其兼容于供电系统及其连接的其他设备。电能质量主要包括:频率,电压,波形,三相对称等。

2 影响电能质量的因素

2.1 电压偏差

系统中各处偏离其额定值的百分比即为电压偏差,电网中用户负荷发生变化或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发生改变而加到用电设备的电压偏离网络的额定电压。过大的电压偏差不仅影响用电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更会危害电网的稳定以及经济运行。

2.2 电压谐波与畸变

由于供电系统中采用大量的如电弧设备以及变压器等非线性的电气设备,这些设备都是高次谐波的电流源,在电网中接入这些高次谐波电流源后就会造成系统的电压以及电流产生高次谐波。发电机的电压波形在高次谐波的作用下会产生畸变而降低供电电压的质量;供电电力会由于谐波的存在而造成损耗,从而导致电气设备的损坏而降低了供电的可靠性。较大的波动或冲击性非线性负荷都会引发间谐波电压。虽然间谐波的频率不是工频品类的整数倍,但是抑制或消除其产生的危害却比正数次谐波困难很多。

2.3 电压波动与闪变

电压波动是指电压快速变动时其电压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相对于额定电压的百分比,即电压均方根值一系列的变动或连续的变化。闪变即灯光照度不稳定的视感,是由波动负荷引起的,对于启动电流大的鼠笼型感应电动机和异步启动的同步电机也会引起供电母线的快速、短时的电压波动,因为他们启动或电网恢复电压时的自启动电流,流经网络及变压器,会使元件产生附加的电压损失。急剧的电压波动会引起同步电动机的震动,影响产品的质量、产量,造成电子设备、测量仪器仪表无法准确、正常地工作;电压闪变超过限度值是照明负荷无法正常工作,损害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2.4 电压不平衡

不平衡相阻抗、不平衡负荷或两者的组合是导致电压不平衡的关键。不平衡电压在用电设备中引起的大负序电流会造成较高的温升,电压严重不平衡还会造成电动机过热,由于电压不平衡,会是的设备错误的调整变压器的抽头位置,大大降低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

2.5 电压暂降与电压中断

由于电力系统故障或干活造成用户电压短时间下降到额定值的90%以下的现象即为电压暂降;由于系统故障跳闸而造成的用户完全丧失电压的现象为电压中断。绝缘子闪络或对敌放电主要是由雷击造成的,架空输配电线的瞬时故障以及大型电动机的全电压启动等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电压暂降和电压中断,这些都会影响总成电力设备的正常工作并影响用户的正常生活。

2.6 暂时过电压与瞬态过电压

在电力系统运行操作中由于雷电等故障引发的这两种过电压经常发生,会直接危害电气设备的绝缘以及安全运行。

2.7 频率偏差

频率偏差的定义是系统频率的实际值和标称值(50HZ)之差,国际要求电力系统正常频率偏差允许值为0.2HZ,当系统容量较小时可以放宽到0.5HZ。

3 电能质量的标准

随着技术以及工业的不断发展,供电中断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电力企业和用户越来越关注电能质量。因此,为了保证供电质量,准确的评定电能质量的好坏以及通过可靠的检测电能质量参数改善电能质量是电能质量研究中的必要一环。IEEE标准和IEC标准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两大电能质量标准。在参考两个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制订了自己的质量标准,主要有以下6项指标: (1)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 (GB 12326-2000) ; (2) 《电能质量暂时过电压和暂态过电压》 (GB/T 18481-2001) 。 (3) 《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 (GB/T 15945-1995) ; (4) 《电能质量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 (GB/T 1543-1995) ; (5)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 (GB 12325-1990) ; (6)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GB/T 14549-1993) 。

4 总结

在供电系统中影响其安全、可靠以及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包括电压的偏移、电压的中断、过电压、电压的波动和闪变以及高次谐波的产生等,衡量配电系统电压质量的指标就是这些因素的具体参数。为了提高电能的质量,保证系统安全、可靠以及经济的运行,必须结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对供电系统的运行进行检测。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电压暂降、间谐波以及电压中断等问题。为了保证企业以及家庭用电的要求,必须加强对电能质量指标的检测。

摘要: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 供电系统中出现了大量的会引起电网电压、电流波形畸变, 电压波动与闪变, 三相不平衡等不利影响的设备, 这些不利影响会导致供用电设备的安全性降低, 削弱与干扰电网的经济运行, 造成电网公害;电压暂降与电压中断、暂时过电压和瞬态过电压等都会影响电网的电能质量, 从而造成用户用电损失, 甚至直接危及电力设备安全运行。如何提高电能质量、向电力用户提供优质的电能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电能质量指标,检测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单渊达.电能系统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Alexander Kusko Marc T.Thompson著.张一工, 谭伟璞, 刘晋译.电力系统电能质量[M].科学出版社, 2009.

[3]粟时平, 刘桂英.静止无功功率补偿技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4]吴竞昌, 孙树勤等.电力系统谐波[M].第1版.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8.

[5]孙树勤.干扰性负荷的供电[M].第1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6.

质量指标 篇2

质量指标可以有效地识别、纠正和持续监测问题,改进性能,保障患者安全,并且提高临床实验室中的关键进程的一致性和标准化。本文将从质量指标的识别、建立和应用几个方面来介绍质量指标,重点关注分析前质量指标的现状,并结合我国临床实验室实际情况提出发展我国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指标的一些建议。

一、质量指标的识别

(一)质量指标的定义

美国医学会(IOM)对质量的定义为“针对个人和群体的医疗卫生服务可以增加期望的医疗结果的可能性并且与目前的行业知识相符的程度”。质量指标是能使使用者通过与准则对比来定量其所选择的保健质量的工具。它可以被定义为一项被动量度。这项量度能够评估IOM所定义的几个关键领域,包括患者安全、结果、公平、以患者为中心、及时性及效率,并从重要性、科学行和可行性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评估。

质量指标是一种提供有关体系质量信息的系统性测量过程。质量指标能测量实验室服务的各个方面。选择一套指标来测量操作质量对实验室管理十分有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修正案(CLIA’88)、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院(CLSI)指南(详见GP26和GP35)和美国医学会(IOM)所描述的领域都为识别临床实验室服务中的质量指标提供了有用的框架。理想情况下是应该监测实验室服务的各个方面。但是在目前条件下,要完全识别并监测检验过程中的每一个质量指标还是存在很大难度。如表1所示的质量指标,它们识别了实验室检测全过程中的阶段谱。然而,它们并没有提供全面的有效区域。所有已使用的识别指标的总体缺乏可能导致对实验室检测全过程中所有阶段监测的不足。

一些质量指标是法律、规则、认可组织或是合同(如,实验室监测分析系统的内部质量控制[IQC]的要求和实验室间能力验证[PT])所要求的。如果不是外部机构要求,实验室管理者则可以根据组织目标、战略计划、数据评审、投诉和主观评估来选择质量指标。

(二)应用目的

有效的质量指标可以用于以下四种目的之一或者几种:

1.监测特殊的、正常稳定的功能,尤其是那些可能失败并对实验室产品质量有至关重要影响的功能。例如,血库冰箱温度的定期监测,这类质量指标构成了室内质控(IQC)的一部分。执行QC功能的指标涉及重复测量,并有定义好的行动阈值,当超过行动阈值时,停止生产直到纠正了阐述差错的原因之后。质控指标适用于监测那些潜在的不能立刻被轻易观察到的微小变化。

2.监测涉及到多种输入或多重连续活动的复杂过程。例如,急诊检验中从下医嘱到报告验证的回报时间,此类指标也应定义好行动阈值。其关注活动的结合或是工作流程途径中的关键交叉点。因为复杂的过程受到多重因素的作用,因此性能差别的原因经常不确定,且结果偏差也不确定。在此类质量指标中,超过行动阈值的性能偏差通常会引起进一步调查而非立刻停止生产过程。

3.监测操作中计划改进的有效性。质量改进可能计划来回应客户关注或标记事件,来完成一个战略计划,或是与适合目标如医学会的六个质量领域更好地相配合。质量改进指标通常没有固定的行动阈值。性能的目标水平可能由领导者判断之后设置,而当质量指标被用在计划-实施-检查-行动(PDCA)质量循环中的检查阶段时,任何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改进都可以使观察者满意。

4.探索潜在的质量风险。领导者可能不确定存在哪种质量问题或哪几种因素是导致大部分已知的不合格的原因。实验室服务中可以采取几种测量指标来度量实验室服务的某些方面,然后将以后的性能与行业基准相比或是进行其他类型的分析。这种探索性评估的结果可能会导致更多监测或某些特殊的质量改进,这取决于结果本身。

二、质量指标的建立

(一)质量指标的选择

质量指标应该测量实验室服务的安全性、有效性、以患者为中心、及时性等方面,除此之外,每个实验室必须要与临床沟通来识别适合自身的特定指标。在选择质量指标时,需要确定一项能被准确和精密测量的且有显著预测价值的项目,以便为促进差错检出提供早期警报系统。质量指标的选择通常包括计划-实施-检查-行动(PDCA)环中各个阶段的信息指标,这包括对医疗功效和成本效果、患者和工作人员安全及机构风险有显著影响的实验室关键服务指标和检验全过程中的关键过程指标。工作人员根据反馈的监测结果,可以决定补救措施和计划执行纠正或预防措施。

(二)质量指标的建立与执行

一旦选择了特定的指标,实验室管理者就需要开始对所选择的指标进行定义,并制定数据收集计划,然后通过一个简单的预试验来评估指标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收集回来的指标数据可以通过质控图来进行分析,以最终达到发现异常变异,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1.指标的定义:质量指标的可操作性定义除了要确保达到与选择特定指标相关的目的外,还应确保数据收集的持续性。负责追踪每个指标的人员要共同完成以下工作:指标的确认,指标的目的、范围、权力,指标强调的领域。

2.数据收集的记录过程:每个实验室应用文件记录每项指标的特定数据收集计划,包括上述所建立的可操作性定义、被监测活动的清楚范围及其与组织的相关性。需要考虑如下项目:负责收集数据的成员、测量的频率、数据的类型、抽样计划、确认研究、外部参考文献、目标和阈值、预试验的使用等。

3.目标的设定:对于每个质量指标而言,需建立监测目标及基于实验室质量计划目标的性能改进的基准。在当前性能的基础上,设定预期可行的目标,然后根据行业标准来考察循证基准。然而,行业基准可能不符合实验室目标。因此,实验室应收集所有可得的数据并且设定行动阈值以达到其性能目标。当缺乏特定的行动阈值时,应寻求其他量度的参考值。

4.预试验:一个简单的预试验可以确定质量指标是否客观、独特且可完成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在数据采集时,前瞻性的信息更好,但不排斥使用回顾性信息。预实验中任何程序的变化都应记录在新版本的指标发展程序文件中。而具有修正注解的旧版本也应该被保存下来,以防止同样错误的发生。除此之外,预实验中还应考虑数据表达的方式,采用图表来形象地展示信息。

5.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一旦预试验完成并修订数据收集计划,实验室就能着手进行数据收集。实验室差错检查表和帕累托图可以准确地指出过程性能中最有问题的一个或两个独立变量。大部分实验室人员熟悉使用控制图,能将分析仪的质量控制数据绘制为图(Levy-Jennings图)。同样类型的质控图可适用于质量指标信息的分析。质控图展示了过程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通过将目前的数据与图中的质控上限、均值和下限进行比较,实验室管理者就能得出关于过程变异的结论。

一旦选择了正确的质控图,完整的质控图能够准确指出发生在进程中变异的类型,包括特殊原因变异或通常原因变异。特殊原因变异是不可预料的,包括人员差错、仪器功能异常和电力波动,其在质控图上的表现有异常值、偏移、趋势和锯齿波。通常原因变异是系统的差错,如仪器能力不够、设计不合理或缺乏清楚定义的标准操作规程、未达到标准的试剂、培训不充分等。此时,质控图上的数据在控制限内上下波动。通常原因变异的出现表明需要基本的过程改进,而特殊原因变异的出现则表明需要过程控制。指标数据应以最清楚的展示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好以表格形式来进行描述,也可用直方图、散点图等图形方式描述出来。

三、已建立的分析前质量指标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受卫生部医政司的委托制定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体系[卫办医政函〔2009〕723号],已组织有关专家,根据国外的经验,并按照我国《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卫医发〔2008〕27号)、《综合医院评价标准》(修订稿)、《患者安全目标》(2010年版)及《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卫医发[2006]73号)中对临床实验室质量和管理的规定要求,同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来制定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体系。目前共拟定质量指标70项,其中分析前质量指标占31项,如表2所示。

在我们所拟定的分析全过程的质量指标中,人们对分析中指标的关注力度最大,而分析中指标也是目前我国临床实验室发展最为成熟的。相比而言,临床实验室对分析前和分析后质量指标的强调远远不够。然而,许多研究表明,分析前过程才是临床实验室误差来源的主要阶段。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分析前过程质量监督的力度。

四、分析前质量指标的现状分析

在实验室检测全过程中,分析前为关键的第一步。从临床医生发出检验医嘱开始到标本分析前的这个过程内,很多步骤可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错误的医嘱的发出不仅会浪费宝贵的实验室资源,而且会延误患者的治疗,增加其住院费用。目前国内对于分析前质量保证的关注有所提高,但是缺乏对分析前质量指标的系统性研究。因此,本文对美国病理学家学会(CAP)所开展的质量探索(Q-Probes)计划中质量指标的监督情况进行研究总结,以期为我国实验室分析前质量改进提供一些参考。本文将从检验医嘱、患者识别、标本采集及标本的识别、准备及运输几个阶段,对各项指标的定义、意义、现状分析及建议进行描述。

(一)检验医嘱

1.医嘱的准确性

定义:包含临床医生所发检验医嘱中正确送达实验室的百分数和所完成的检验医嘱占所发出的医嘱的百分数。

意义:临床医生发出检验医嘱是实验室检测全过程的第一步。其准确性可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错误的检验医嘱不仅会浪费医疗卫生资源,而且会导致患者诊断和质量的延误。

现状分析:CAP对美国97家临床实验室的医嘱准确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这些被调查的实验室中,检验医嘱的发送准确性较高,为98%。调查显示在住院患者的检验申请中,主要有申请医生姓名不一致所导致的电脑录入医嘱错误为5%。而在对577所实验室进行医嘱准确性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错误的医嘱中,下了医嘱而未被检验的占1.9%,检验了未下的医嘱占0.7%,另有1.1%为下了医嘱但未能在患者的医疗记录中找到。

建议:不正确的医嘱不仅会增加患者的花费,而且可能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然而,目前临床实验室所采用的几种干预方式如直接将检验医嘱录入电脑、采用检验谱和将实验室和医院信息系统相联等对医嘱准确性都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有研究表明,使用混杂的检验码较使用特定的检验码而言,其检验医嘱发送的不准确率有统计学差异(3.9%与5.6%,P=0.03)。因此,建议在制定相关的核对医嘱的规定的同时,考虑使用混杂检验码而非特定检验码。

2.重复医嘱

定义:在一周之内同一患者的某检验项目医嘱在两次以上的百分数。促激素释放试验不包括在内。

意义:大部分重复医嘱都是不必要的,会给实验室带来浪费。

现状分析:由于申请医嘱的医生忘记自己已开过相同的申请而导致的重复医嘱占大部分。此外,同一个患者可能同时存在管床医生、主治医师、有处方权的住院医等多位医生的管理,因此极有可能导致重复医嘱的产生。在某些情况下,重复医嘱产生于因结果明显异常需要复查,这时是具有合理性的。在502家调查机构中的221476次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医嘱申请调查中发现,因医生忘记已开过医嘱所导致的重复医嘱占19%,而有11%的重复医嘱是医生称其未下过医嘱。

建议:由不同医生对同一患者管理所导致的重复医嘱所占比例较大。建议制定相关的减少不同医生对同一患者下相同医嘱的政策,同时需要保证医嘱传送的准确性。

(二)患者识别

1.腕带识别错误

定义:在抽血前进行检查,其中腕带错误的患者占总数的百分数。对于腕带错误的定义为:腕带丢失、有不同信息的多重腕带、腕带信息错误、信息不完整、戴他人的腕带。

意义:在美国每年因患者标本的识别错误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有160000例,而腕带识别为住院患者识别的重要步骤,是标本识别的源头。腕带识别错误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其中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是因患者识别错误所导致的血型不相符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现状分析:目前对腕带识别的重视较高,整体错误率较低。在一项对2463727次腕带的识别调查中,结果显示中位错误率为2.2%,腕带缺失占49.5%,有不同信息的多重腕带占7.5%,信息错误占8.6%,信息不完整占5.7%,戴他人腕带占0.5%。其他几项患者识别的研究中,腕带错误率的分布与此差别不大。

建议:患者识别正确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基石,也是直接影响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关键步骤,因此需要加大对腕带识别的重视。腕带一般由护理人员放置,由采血人员进行核对识别。研究表明,采血人员对腕带识别持续性的监测可以有效地降低腕带识别错误率。因此,建议常规连续监测腕带错误,加强对护理人员及采血人员的培训来改进此项性能。

(三)标本采集

1.患者对采血术的满意度

定义:这项指标为对采血服务满意的患者的百分率。满意度通过在几个医院门诊患者的调查问卷的研究中被评估。

意义:采血服务为实验医学科直接与患者接触的服务之一,因此从患者对采血服务的满意度来反映实验室性能是客观而直接的。

现状分析:在对540所参与实验室的29467名门诊患者的调查中,我们看到患者对采血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为98.9%,中位数采血等待时间为6.0分钟。这与之前两项相同研究的调查结果相符。

建议:患者对采血术的满意度可直接反应采血服务的性能。因此,提高采血人员的操作技能及加强其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要有效地缩短采血等待时间。

2.采血成功率

定义:所进行的采血术中成功次数所占总采血次数的百分数。此处成功的定义为能获取适合的标本。

意义:不成功的采血术会导致患者标本的再次采取,这将给患者及临床医生带来很大的不便,使其对实验室操作的满意度下降。采血术的成功率和有效性可直接影响血标本的质量。

现状分析:有调查表明,门诊患者采血术成功率略高于住院患者采血术成功率(99.6%比93.2%)。门诊患者采血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有:患者未空腹(需要空腹时)、采血医嘱信息丢失、难以抽取标本、患者离开采血区等。而住院患者采血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有:找不到患者、患者转科或者出院、标本已被他人采集。同时,采血人员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采血成功率。在对210所实验室的采血成功率调查中显示,实验室特定的采血人员较非实验室特定采血人员而言,其采血成功率明显更高(P=0.002)。

建议:采血操作成功率和有效性低会引起血标本量不足、溶血、凝血、标本丢失等后果而被拒收。因此,需要加大对采血人员技术的培训,同时要加强医院各部门间的合作,即涉及到临床护理人员、临床医生和实验室人员之间相互沟通合作。

(四)标本的识别、准备和运输

1.标本拒收与不足

定义:以标本拒收率表示,即送检标本中被拒收的标本所占的百分数。拒收的标准据检查项目有所不同。

意义:适合的标本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基础,不适合的标本对患者的诊治有影响。研究表明,冰冻切片与永久切片结果不符的主要原因为标本问题(44.8%)。因此,不符合标准的标本应被拒收。拒收导致标本的再次采集,这将会导致实验室报告周转时间(TAT)的延长,进一步延误患者的诊治。

现状分析:目前标本拒收的原因主要有溶血、凝血、标本量不足、标本容器信息错误、未及时离心处理等。不同的检验项目拒收的原因所占比例不同。Q-Probes中对生化标本可接受性的调查显示,溶血是最频繁的拒收原因,为排第二的标本量不足所占比例的五倍;对血液学标本拒收率的调查则显示,标本凝血为其拒收的首要原因,为排第二的标本量不足所占比例的六倍;而对宫颈细胞学标本足够性的研究标本,标本量不足是引起该项标本拒收的主要原因。

建议:标本接受性收到采样人员、采样容器、标本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多项研究表明,实验室人员采样的拒收率远远低于非实验室人员的采样拒收率。相应的,乳腺组织细针抽取细胞学的研究标本,非病理学家操作的不满意率为病理学家操作的两倍。另一项调查表明,宫颈活检与细胞学结果缺乏关联的主要原因为采样或者涂片误差。这些调查结果均提示我们:1)加强对采样人员的规范化培训;2)适当的标本分析前处理都可以作为改进这项性能的政策。

2.血培养污染

定义:被污染血培养占所进行的血培养的百分数。对于污染无明确定义,常解释为血培养中存在多种微生物。

意义:血培养是心内膜炎及其他疾病临床诊断的病因学依据。但是,阳性血培养可能是由皮肤定植菌群或者路过菌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假阳性,即血培养污染。血培养污染会导致临床医生对患者诊断的不确定,从而引起不必要的抗生素的使用,实验次数的增加,患者住院时间的延长及住院费用的增加。

现状分析:Q-Probes对49731份血培养标本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血培养污染率为2.5%,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间无明显差异(P=0.273)。而对血培养污染原因的调查中显示以下因素与低污染率有明显关系:细心的采血服务(P=0.039),碘酊消毒皮肤(P=0.036),孵育前收集器顶部净化(0.018)。在有683所实验室参与的采血师安全操作调查中,我们发现有2966个持针器可见血液污染,这些机构中的67.8%中存在至少一条压脉带和一个持针器被污染。可见,采血术的操作精细与否对于血培养是否被污染影响很大。

建议:规范化的采血操作,如勤换手套等与低污染率有关的因素均应被提及作为保证血培养质量的操作规程。

3.尿培养污染

定义:被污染的尿培养标本占所进行培养的尿标本的百分数。对尿培养污染的定义为:存在超过2个的≧10000CFU/ml的菌落。

意义:尿培养污染会导致检验医嘱的复查,增加不必要的实验室资源浪费和患者的花费。

现状分析:Q-Probes中的几项研究均表明尿培养的污染率没有明显改变。在对127所实验室进行的尿培养污染率的调查中显示,中位数污染率为15.0%。与污染率相关的因素不包括采集部位,而与分析前处理,尤其是冷藏操作有显著相关性。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患者提供采样指导也与低污染率相关。

建议:1)指导患者对采集尿液进行规范化操作;2)采集后孵育前将尿液放置冰箱冷藏;3)保证尿杯的清洁度。

4.标本采集和运输及时性

定义:标本采集所需时间及标本采集后运输到实验室所需的时间。同时检测总体TAT作为对比。

意义:标本采集时间和运输时间的控制可有效的降低TAT。因此,通过检测此项指标可望缩短TAT。

现状分析:研究表明,总体TAT时间的缩短与标本采集时间缩短及采集后及时运输相关。采集标本的处理与TAT也有关联。在对非妇产科细胞学的一项调查中,我们发现液体或者细针穿刺的标本可延长TAT。而标本采集时间和运输时间的延长会导致整体检验及时性的降低。在对346所小医院的50000次尿液分析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有68%的尿标本未冷藏,而这其中的11.2%的分析时间大于所推荐的2小时。因此,缩短采集和运输时间可为后期分析赢得更多的时间,方能保证报告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此外,有研究表明,运输人员的不同可影响总体TAT,特定实验室人员与非实验室人员参与运输的TAT明显不同。

建议: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加强对标本采集和运输时间的持续性监测,加强对延误的患者标本的拒收力度和对采样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五、加强分析前质量指标的监督

分析前各项质量指标的准确性、及时性、充足性和有效性都是我们研究的量度。从多项调查研究可以看出,采血术的操作与患者识别、患者的满意度、标本拒收率和血培养污染率密切相关。因此,规范化的采血操作是需作为常规监测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由实验室特定人员进行的采样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都明显高于非实验室特定人员的操作。这提示我们需加强对采样人员的操作培训,严格的采样规程的制定和执行是保证后期分析准确性的基础。采样后标本的处理及运输同样存在问题,应加强这些方面的管理,缩短标本运输时间,进行必要的标本前处理。而医嘱的准确性和患者的识别提示我们,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保证不仅涉及到实验室检验人员,而且与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有直接关联。如何与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进行较好的沟通,来共同改进实验室质量,是我们需要更加努力的目标。总而言之,临床实验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监测分析前过程的指标,通过指标的长期监督来实现改进性能、减少误差和保障患者安全的目的。

电能质量指标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 篇3

关键词:电能质量指标 检测方法 研究

1 电能质量的定义及内容

电能质量的不严格定义为:以电子系统的供电和接地作为研究对象,以保证对于该系统供电的完善。IEEE1159标准中对电能质量的定义为:涉及敏感设备供电和接地的方法的概念,这种方法有利于敏感设备的运行。在IEEE标准术语权威词典(IEEE100)中,电能质量的定义为:涉及电子设备供电和接地方法的概念,这种方法有利于电子设备的运行,并使其兼容于供電系统及其连接的其他设备。电能质量主要包括:频率,电压,波形,三相对称等。

2 影响电能质量的因素

2.1 电压偏差 系统中各处偏离其额定值的百分比即为电压偏差,电网中用户负荷发生变化或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发生改变而加到用电设备的电压偏离网络的额定电压。过大的电压偏差不仅影响用电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更会危害电网的稳定以及经济运行。

2.2 电压谐波与畸变 由于供电系统中采用大量的如电弧设备以及变压器等非线性的电气设备,这些设备都是高次谐波的电流源,在电网中接入这些高次谐波电流源后就会造成系统的电压以及电流产生高次谐波。发电机的电压波形在高次谐波的作用下会产生畸变而降低供电电压的质量;供电电力会由于谐波的存在而造成损耗,从而导致电气设备的损坏而降低了供电的可靠性。较大的波动或冲击性非线性负荷都会引发间谐波电压。虽然间谐波的频率不是工频品类的整数倍,但是抑制或消除其产生的危害却比正数次谐波困难很多。

2.3 电压波动与闪变 电压波动是指电压快速变动时其电压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相对于额定电压的百分比,即电压均方根值一系列的变动或连续的变化。闪变即灯光照度不稳定的视感,是由波动负荷引起的,对于启动电流大的鼠笼型感应电动机和异步启动的同步电机也会引起供电母线的快速、短时的电压波动,因为他们启动或电网恢复电压时的自启动电流,流经网络及变压器,会使元件产生附加的电压损失。急剧的电压波动会引起同步电动机的震动,影响产品的质量、产量,造成电子设备、测量仪器仪表无法准确、正常地工作;电压闪变超过限度值是照明负荷无法正常工作,损害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2.4 电压不平衡 不平衡相阻抗、不平衡负荷或两者的组合是导致电压不平衡的关键。不平衡电压在用电设备中引起的大负序电流会造成较高的温升,电压严重不平衡还会造成电动机过热,由于电压不平衡,会是的设备错误的调整变压器的抽头位置,大大降低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

2.5 电压暂降与电压中断 由于电力系统故障或干活造成用户电压短时间下降到额定值的90%以下的现象即为电压暂降;由于系统故障跳闸而造成的用户完全丧失电压的现象为电压中断。绝缘子闪络或对敌放电主要是由雷击造成的,架空输配电线的瞬时故障以及大型电动机的全电压启动等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电压暂降和电压中断,这些都会影响总成电力设备的正常工作并影响用户的正常生活。

2.6 暂时过电压与瞬态过电压 在电力系统运行操作中由于雷电等故障引发的这两种过电压经常发生,会直接危害电气设备的绝缘以及安全运行。

2.7 频率偏差 频率偏差的定义是系统频率的实际值和标称值(50HZ)之差,国际要求电力系统正常频率偏差允许值为0.2HZ,当系统容量较小时可以放宽到0.5HZ。

3 电能质量的标准

随着技术以及工业的不断发展,供电中断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电力企业和用户越来越关注电能质量。因此,为了保证供电质量,准确的评定电能质量的好坏以及通过可靠的检测电能质量参数改善电能质量是电能质量研究中的必要一环。IEEE标准和IEC标准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两大电能质量标准。在参考两个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制订了自己的质量标准,主要有以下6项指标:①《电能质量 电压波动和闪变》(GB 12326-2000);②《电能质量 暂时过电压和暂态过电压》(GB/T 18481-2001)。③《电能质量 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GB/T 15945-1995);

④《电能质量 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GB/T 1543-1995);⑤《电能质量 供电电压允许偏差》(GB 12325-1990);⑥《电能质量 公用电网谐波》(GB/T 14549-1993)。

4 总结

在供电系统中影响其安全、可靠以及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包括电压的偏移、电压的中断、过电压、电压的波动和闪变以及高次谐波的产生等,衡量配电系统电压质量的指标就是这些因素的具体参数。为了提高电能的质量,保证系统安全、可靠以及经济的运行,必须结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对供电系统的运行进行检测。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电压暂降、间谐波以及电压中断等问题。为了保证企业以及家庭用电的要求,必须加强对电能质量指标的检测。

参考文献:

[1]单渊达.电能系统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Alexander Kusko Marc T.Thompson著.张一工,谭伟璞,刘晋译.电力系统电能质量[M].科学出版社,2009.

[3]粟时平,刘桂英.静止无功功率补偿技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4]吴竞昌,孙树勤等.电力系统谐波[M].第1版.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5]孙树勤.干扰性负荷的供电[M].第1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6.

数字网络通信质量检测指标体系研究 篇4

受限于数字网络的接入速度,早期的数据业务比较单一。主要以网页浏览为主,随着移动网络速率的提高以及终端的改善,尤其是移动网络的发展,数字网络通信业务种类呈爆发式增长。通信质量监控指标体系也随之发展,不同的指标体系服务于不同的业务种类。目前这些指标体系基本可以分为基于服务质量(Qo S)和用户体验质量(Qo E)两大类。

一、基于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早在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信联盟(ITU)等组织就进行了Qo S参数定义,相关主要参数包括:建立连接延迟、吞吐量、传输延迟、固有出错率、建立连接失败率、传输失败率、释放连接延迟、释放连接失败率、安全性等。ITU也曾公布ATM网络的Qo S参数:峰值信元速率、长期承受信元速率、信元丢失比率、信元传输延迟、信元延迟抖动、突发容许、最小信元速率。在早期网络服务比较单一的情况下这些Qo S参数可以比较好的描述网络的运行状态和服务能力。

而欧洲电信联盟(ETSI)和ITU-T近年针对IP网络的Qo S问题发布了一系列新的推荐标准。相对于网络为中心的Qo S参数,ETSI和ITU-T的这些标准更倾向于用户为中心。以ITU在2008年重新公布的E.800标准为例,如图1所示,新标准充分考虑了用户的感受。以E.800为纲,标准列出了一系列定义、参数和与之相关的其它ITU标准。新标准不仅从网络和运营商角度考虑Qo S,而是更多的以用户为中心来制定标准,甚至包含了一些相关的Qo E标准。这个标准大大扩展了Qo S的含义,更加贴近终端用户感受。

二、基于用户体验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然而Qo S指标仍然难以满足通信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的需求。首先,用户体验质量是更加综合性的指标,且和Qo S之间存在非线性映射关系。Qo S指标和Qo E指标的复杂性使得二者的评价结果容易出现不一致。其次,当前通信服务业尤其是移动通信发展迅速,各种新业务层出不穷。运营商必须关注市场细分带来的用户群差异。传统Qo S指标一般只划分到业务大类,不够细致。

数字网络发展早期,浏览类数据业务主要和时延相关,ITU制定了面向用户体验质量的浏览类业务评价方法。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此类方法无法全面评价用户体验质量。为此,通信产业界在Qo S的基础上开始研究Qo E的评价体系。其中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Qo S指标向Qo E指标进行映射。其关键是物理量和心理量的映射。

把Qo S指标直接映射到Qo E既可以用客观方法完成用户体验质量评价,同时还可以从Qo S指标中分析出提高用户体验质量的方法,因此这类用户体验质量评价方法一直是主流方法之一。如图2所示,Mojca.Volk等人提出把Qo E指标分成人类认知部分和Qo S部分,Qo S包括服务内容因素,服务类型因素,传输因素。这些Qo S因素可以形成客观指标并映射到Qo E。而Qo E的人类认知部分主要为主观指标,但其中也有一部分可以映射到Qo S的服务内容因素上。全部的客观指标可以统称为用户体验的质量体系。

把客观Qo S指标映射到Qo E需要进行非线性映射,根据业务不同,具体的映射方法和框架模型多种多样,但大体可以分成传统数学方法和机器学习两大类。人类心理过程的复杂性是造成映射困难的根本原因,而本文认为信息量不足,客观指标不全面是同等重要的原因。

本文认为把Qo E指标分成主观因素和可测的客观指标是可行的,同时需要注意随着知识和技术手段的积累主观因素是可以转化为可测的客观指标的。而目前进行这种转移的主要手段是上一节提到的指标的细化,例如增加具体业务的特有指标,考虑公共指标在不同具体业务中的不同作用等等。随着主观因素越来越多的转移到可测质量体系中,用户体验评价和真实用户体验的一致性会越来越高。

三、基于服务质量和体验质量的一致性分析

上述两种评价指标的差异度,以及Qo S能否涵盖Qo E一直是业内争论的焦点。本文认为,由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映射的复杂度,难以直接用Qo S指标计算Qo E指标。两种评价方式各有利弊。Qo S指标比较成熟,客观性较好。Qo E则从用户角度评价通信系统的可用性,但客观性受到质疑。上述两种评价方法不完全一致。因此,网络侧指标直接映射到用户体验质量的做法看似可以一步到位,却往往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评价指标的优劣,本文认为应该在同通信场景和业务中联合使用Qo S和Qo E指标,用终端侧的指标衡量用户体验质量或者利用端到端输出直接计算用户体验质量,同时记录网络侧服务质量指标,进而挖掘网络侧性能如何影响用户体验质量,进而利用分析结果为通信保障工作提供支持。

摘要:随着用户对移动通信业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保障也成为通信安全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通信业界在考虑不同具体业务对通信性能要求上差异性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针对不同业务的服务质量指标。文章对现有的通信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为终端侧通信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通信服务质量,用户体验质量,通信质量监控

参考文献

[1]汪文勇.IP网络的Qo S测量和Qo E测量:[硕士学位论文].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

[2]ITU.Recommendation E.800,Definitions of terms related to quality of service.2008.

[3]ETSI.TS 102 250-2 V2.2.1,Speech and multimedia Transmission Quality;Qo S aspects for popular services in mobile networks;Part 2:Definition of Quality of Service parameters and their computation.2011.

[4]ITU.Estimating end-to-end performance in IP networks for data applications:2005

[5]Volk M,Sterle J,Sedlar U,et al.An Approach to Modeling and Control of Qo E in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10,Vol.48(8):126~135.

[6]倪萍,廖建新,朱晓民,等.一种基于Qo S的Qo E到SLA映射方法.电子与信息学报,2010,Vol.32(6):1463~1468.

[7]Kim H,Lee D.The Qo E evaluation method through the Qo S-Qo E correlation model.in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etworked Computing and Advanc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Gyeongju,Korean,2008.

饲料六大指标检测 篇5

1.水分

原理:样品在103度烘箱内,在大气压下烘干,直至恒重。遗失的质量为水分。在该温度下干燥,不仅饲料中的吸附水被蒸发,同时一部分胶体水分也被蒸发,另外还有少量其他易挥发物质挥发。

步骤:1.洁净的称样皿(103±2)度烘箱中烘30min, 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后称重,准确至0.001g.(重复操作,直至2次质量之差小于0.0005g为恒重)。2.分析天平称取5g左右式样到称样皿中(每个样品2个平行,还要2个对照)盖子无需盖严,留缝在103度烘箱中烘4h,取出盖好盖子,冷却30分钟称重。标准:GBT 6435-2006 饲料中水分和其他挥发性物质含量的测定

2.粗灰分

原理:试样在550度灼烧后,所得残渣,用质量分数表示。残渣中主要是氧化物,盐类等矿物质,也包括混入饲料中的沙石,土等,故称粗灰分。

步骤:1.将坩埚于马弗炉中灼烧(550℃,30min),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重,准确至0.001g。

2.称取5克试样放入坩埚(每个样品2个平行,还要2个对照),在电炉上低温炭化至无烟为止。

3.炭化后,将坩埚移入马弗炉中,与550℃下灼烧3h。

4.观察是否有炭粒,如无炭粒,继续于马弗炉中灼烧1h,如果有炭粒或怀疑有炭粒,将坩埚冷却,用蒸馏水润湿,在103℃的干燥箱中仔细蒸发至干,再将坩埚至于马弗炉中灼烧1h,至于干燥器中冷却称重,准确至0.001g。

注意事项:1.样品自然放在坩埚中,勿压,避免样品氧化不足。2.样品开始炭化时,应有坩埚盖,防止损失,并打开部分坩埚盖,便于气流流通。3.炭化时,温度应逐渐上升,防止火力过大而使部分样品颗粒被逸出的气体带走。4.灼烧温度不宜超过600度,否则会引起磷硫等盐的挥发。标准:GBT6438-2007 饲料中粗灰分的测定 3.粗脂肪

原理:油重法:用乙醚等有机溶剂反复浸提饲料样品,使其中脂肪溶于乙醚,并收集于盛醚瓶中,然后将所有的浸提溶剂加以蒸发回收,直接称量盛醚瓶中的脂肪重,即可计算出饲料样品中的脂肪含量。

步骤:1.索氏提取器干燥处理。抽提瓶(内有数粒沸石)——(103±2)度烘箱,烘干30分钟——干燥器冷却30分钟——称重——重复操作至两次之差小于0.0008g为恒重。2.试样的称取与烘干。分析天平称试样1.3g——滤纸包——铅笔注明标号——103度烘箱烘干2h——干燥器冷却——称重。(此步骤中,要带手套称重,且保证滤纸包长度可全部浸于石油醚中为准。)3.试样的反复抽提。滤纸包——抽提管——抽提瓶加石油醚60~100毫升——60~75度水浴加热——石油醚回流——控制回流速度和时间。(抽提前,先将滤纸包浸泡在石油醚较长时间,可减少抽提时间;一般控制回流10次/h,共回流约50次,本实验中,滤纸包已在石油醚浸泡20h以上,回流(3~4)次/h,共回流2h;检查抽提管流出的石油醚挥发后不留下油迹为抽提终点。)4.抽提后的烘干称重。取出滤纸包——干净表面皿——晾干——装入称样皿——103度烘箱烘至恒重——称重。注意事项:1.全部称重操作,样品包装时要带乳胶或尼龙手套。2.测定样品在浸提前必须粉碎烘干,以免在浸提过程中样品水分随乙醚溶解样品中糖类而引起误差。3.除样品需干燥外,索氏提取器也应干燥。4.实验所用提取试剂为石油醚,需要无水,无醇,无过氧化物,否则会使测定结果偏高,或者过氧化物会导致脂肪氧化,在烘干时有引起爆炸的危险。5.加热乙醚或石油醚严禁用明火直接加热。6.若反复加热会使脂类氧化而增重。

4.粗纤维

原理:酸碱洗涤法:用固定量的酸和碱,在特定条件下消煮样品,经酸除去全部淀粉,糖,部分蛋白质,碱性矿物质和植物碱;经碱除去大部分蛋白,脂肪,部分半纤维素,木质素;再用醚,醇,丙酮除去单宁,色素,脂肪,腊脂等醚可溶物;经高温灼烧扣除矿物质的质量,所余量为粗纤维,一纤维素为主,有少量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

步骤:1.称滤袋重——铅笔标注——称0.6g试样——滤袋封口——平放样品架。2.(酸煮)样品架——纤维分析仪消煮器——(0.13±0.005)mol/L硫酸溶液1900~2000毫升——密封——按加热,搅拌按钮——设定时间40分钟(温度显示达100度,按计时按钮,开始倒计时)。3.(水洗)40分钟后——关加热,搅拌按钮,关开关——打开废液阀——倒掉废液——废液排净,关闭废液阀——打开容器盖——倒入1900~2000毫升蒸馏水(90~100)度——打开搅拌开关——盖好盖冲洗4分钟——排净废液——关闭废液阀。重复两次水洗,至呈中性。4.(碱煮)加(0.23±0.005)mol/L氢氧化钾1900~2000毫升——密封——按加热,搅拌按钮——设定时间40分钟(温度显示达100度,按计时按钮,倒计时开始。)5.(水洗)跟酸煮水洗步骤一样。6.取出样品架——干净陶瓷盘中——用手将滤袋水分轻挤掉——103度烘箱中烘3h——冷却——称重。7.滤袋——坩埚(已知质量)——电炉炭化至无烟——高温电炉500度灰化2h——冷却——称重。

注意事项:1.酸处理会使很大一部分纤维素被溶解,粗纤维只包含了纤维素及一部分半纤维素和米质素,被溶解的部分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倍计算为无氮浸出物。

5.粗蛋白

原理:各种饲料的有机物质在催化剂(如硫酸铜,硫酸钾或硫酸钠,硒粉)的帮助下,用浓硫酸进行消化作用,使蛋白质和氨态氮(在一定处理条件下也包括硝态氮)都转变为氨,并被浓硫酸吸收变为硫酸铵;而非含氮物质,则以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硫的气体状态逸出。消化液在浓碱的作用下进行蒸馏,释放出的氨,随汽水顺着冷凝管流入硼酸吸收液中,并与其结合成硼酸铵,然后以甲基红-溴甲酚绿作混合指示剂,用盐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求出氮的含量,再乘以一定的换算系数(通常用系数6.25计算),即得出试样中粗蛋白质的含量。

步骤:一.半微量水蒸气蒸馏法。1.试样的消化:分析天平称取0.3g试样至消化管——加1勺催化剂再加10毫升浓硫酸(可少过量)——消化炉上消化至透明澄清(此时为硫酸铵)。2.氨的蒸馏。①试样冷却,加水20毫升至100毫升的容量瓶中,冷却后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试样分解液。②20g/L硼酸35毫升至锥形瓶中,指示剂甲基红+溴甲酚绿各一滴,使半微量装置的冷凝管末端侵入此溶液(硼酸吸收液)。③清洗反应室3次——加10毫升样本液——蒸馏水冲洗进样入口——加400g/L氢氧化钠10毫升——冲洗,入口处加水密封,防止漏气——打开通气夹——蒸馏4分钟——冷凝管末端离开吸收液面,蒸馏1分钟——水洗冷凝管末端——洗液流入锥形瓶中——停止蒸馏(计时时刻为吸收液变为蓝色时。)注意:蒸汽发生器应加甲基红数滴,硫酸数滴,蒸馏过程中,此溶液保持橙红色,否则补加硫酸。3.滴定:用0.0049mol/L的盐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终点,溶液由蓝绿色变为灰红色。4.在测定饲料试样中含氮量的同时,应做一次空白对照测定,即各种试剂的用量及操作步骤完全相同,但不加样品,可以校正因试剂准所发生的误差。

二.全量法既定氮分析仪法。1.试样的消化。分析天平称取0.3g式样——消化管——1勺催化剂——加10毫升浓硫酸——消化炉上消化至透明澄清(此时为硫酸铵)。2.氨的蒸馏。①试样冷却——蒸馏水洗消化管盖内侧——呈蓝色。②20g/L硼酸35毫升——锥形瓶——指示剂甲基红,溴甲酚绿各一滴——蒸馏装置冷凝管末端要侵入此溶液(硼酸吸收液)。③设定氢氧化钠加入量为(7*10)毫升,蒸馏时间5分钟——将消化管,锥形瓶放入指定的位置——拉下防护门,蒸馏——结束,用水冲洗冷凝管米端——洗液均流入锥形瓶内。3.滴定。用0.974mol/L的盐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溶液有蓝绿色变为浅粉色,记录数据。注意事项:一。半微量法。1.清洗仅应室,蒸馏过程要注意各处螺丝夹得开关。2.注入试样液和氢氧化钠后,要水洗,并水封,防止漏气。3.当吸收液变蓝绿时开始计时。4.注意电炉和仅应室的状态,控制适宜的反应条件。

二。半自动定氮分析仪方法。1.蒸馏完毕应先取下接受瓶,再关电源,以免酸液倒流。2.一次蒸馏后必须彻底洗净碱液,以免再次使用时引起误差。3.含硝酸盐多的饲料,用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时,很多硝酸盐还原而损失。4.无水硫酸钾,无水硫酸钠:提高浓硫酸沸点,提高消化效力。硫酸铜:催化作用,做蒸馏时碱性反应的指示剂。硒粉:催化效能较强,可大大缩短消化时间,用量不宜过多,时间不可过久,控制消化温度,否则引起氮素损坏。

6、钙的测定(只测叶总的4个样)

原理:将试样有机物破坏,钙变成溶于水的离子,并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在溶液中加入草酸铵溶液,使钙成为草酸钙白色沉淀,然后用硫酸溶液溶解草酸钙,再用高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游离的草酸根离子,根据高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的用量,可以计算出式样的含钙量。

步骤:1.试样溶液制备。①称取2~5克试样于坩埚中—炭化—550±20度炭化3h。②向盛有灰分坩埚中加(1+3)HCL 10毫升,并滴浓HNO3(2~3)滴,小心煮沸。③用滤纸过滤于100毫升容量瓶中—用热水洗涤5~6次—用水定容即可。2.草酸钙沉淀。①移取10毫升溶液—烧杯中—加水100毫升—调PH值2.5~3.0(指示剂甲基红两滴,滴氨水,红变橙黄,滴盐酸呈红色)。②电炉上煮沸,滴加10毫升草酸铵溶液,且不断搅拌——煮沸5分钟——静置过滤。3.沉淀洗涤。过滤沉淀——用氨水溶液洗沉淀6~8次,至无草酸根离子为止。4.沉淀溶解与滴定。①滤纸+沉淀——烧杯中——硫酸溶液10毫升,50毫升水——加热至80度左右。②用0.0493mol/L高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终点,30秒不退色。5.空白试验。一张滤纸——干净烧杯——硫酸溶液10毫升,50毫升水——加热至80度左右——用0.0493mol/L高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终点。

注意事项:1.每种滤纸空白滴定消耗高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的用量有差异,至少每盒滤纸做一次空白滴定。2.洗涤草酸钙时,必须沿滤纸边缘向下洗,使沉淀集中于滤纸中心,以免损失。3.每次洗涤过滤时,都必须等上次洗涤液完全滤净后再加,每次洗涤不得超过漏斗体积的2/3.4.洗涤液氨浓度小,可边冲水边倒入废液池。

7、磷的测定(只测叶总的4个样)

原理:将试样中有机物破坏,使磷元素游离出来,在酸性溶液中,用钒钼酸铵处理,生成黄色的络合物,在波长400nm下进行比色测定。此法测得结果为总磷量,其中包括动物难以吸收利用的植酸磷。

步骤:1.试样的分解。①称取2~5克试样于坩埚中——电炉低温炭化至无烟——高温炉550±20度灰化3h——冷却。②向盛有灰分坩埚中加盐酸10毫升,浓硝酸溶液2~3滴,小心煮沸。③用滤纸过滤于100毫升容量瓶中——用热水洗涤5~6次——用水定容,摇匀,为试样分解液。2.P标准曲线的绘制。准确移取磷标准溶液0,1,2,5,10,15毫升于50毫升容量瓶中,各加入钒钼酸铵显色试剂10毫升,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10分钟,以0毫升溶液为参比,用10mm比色池,在400nm波长下,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各个溶液的吸光度。以50毫升溶液中磷含量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3.式样的测定。①准确移取试样分解液2毫升——50毫升容量瓶中——加10毫升钒钼酸铵显色剂——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10分钟。②以0毫升溶液为参比,用10mm比色池,在400nm波长下,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吸光度。③用标准曲线查的式样分解液的含磷量。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的现状探析 篇6

【关键词】 临床检验;指标质量控制;现状;对策

临床治疗除了有赖于检验数据的真实客观外,检验质量控制指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质量指标可以识别、纠正和持续监测临床实验室服务中的问题,其也用于临床检验关键过程一致性的提高和标准化。目的是改善医疗机构中临床实验室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的利用率。现代生物的迅猛发展为免疫学快速检验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免疫功能不但能检验包括免疫球蛋白G、M等,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还能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抗链球菌激酶(ASK)等,此外还有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 甲胺苯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实验(TRUSR)等。这些指标的评价都有赖于指标数据的规范、客观。我院结合我院实际研究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的现状,并针对影响检验指标质量的各种因素采取对应综合措施,下面就此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现状

1.1.1 观念重视程度不够 对于实验前的质控、质量管理、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等等,在现阶段医院以临床和医技类科室为重点,在观念上没有足够的重视。

1.1.2 标本人体因素 由于患者各自的身体差异,有的患者基础性疾病的不同,这都影响着检验结果。

1.1.3 采血操作因素 临床检验分析前,采血时间、姿势、溶血、部位等因素对于标本的准确性很重要。

1.1.4 操作差异失误 某些人为的因素导致错误的实验室试验或错误的标识标本,包括可能由血型不符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标本。研究证明患者或标本标识错误是引起ABO血型不符所致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主要原因。

1.1.5 标本运输环节 标本量是否充足也是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的一个重要环节,我院在实践中发现,其量化的标准能够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1.6 分析标准不一 数据结果出来后,是否与标准值不符,标准值本身的界定是个很大的问题,目前各医院依据的分析标准来源不一,有的已经过时,某些数值的上下限界定也未统一。

1.1.7 危急值报告 危急值报告是临床实验室中的重要活动,一旦延迟报告就可能严重威胁患者安全的检验结果,我院实际中有部分危急值延迟现象发生。

1.2 质量指标控制

1.2.1 观念上的改进 协调各科室间的统一配合,在思想观念上统一认识。以临床医生对于实验室服务的满意度为标准判定整个质控环节的实施效果。纠正实验室报告,采取预防措施来减少不正确报告的发放。

1.2.2 标本采验改进 采血完成后,应尽量减少运输和贮存时间,尽快处理,尽快检验。标本存放时间过长易使该物质本身分解,发生多种生化反应。

1.2.3 措施上的改进 采用临床实验中先进、实用性、灵敏度较高的检测方法,如受外界因素干扰少,重现性好、快速,稳定的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指标标准上采取统一,各数据如靶值±固定的浓度限值,±固定百分数依据最新的检验标准。区别性的制定各疾病种类的报告周转时间(TAT),对于危急值报告采取紧急的检验结果,快速及时地向临床医生提供并评估。

2 结果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受重视程度、人体因素 、操作差异、标本运输、分析标准多种因素影响,通过针对影响检验指标因素的有效控制,极大的提高了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

3 讨论

临床检验质量指标应该评估实验室检测全过程中任何阶段。美国医学研究院(IOM)中对质量指标的要求是具有安全性、及时性、有效性、公正性、效率性。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系统的、透明的和连贯的方法来收集和分析质量指标数据,并针对影响检验指标质量的各种因素采取对应措施。

我院针对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的现状分析得出,其质控指标受重视程度、人体因素 、操作差异、标本运输、分析标准多种因素影响。标本的好坏与否决定于从生物学、采血方式、标本运输、贮存等多种非疾病因素的影响,也和指标标准的统一、标本采集等主观因素相关。

我院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并能用标准化数据完成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对检验质量指标而言,标准化的术语、测量规范、采集数据的方法、填补质量差距的证据都是需要的。我们在实践中还发现,标本容器、标本错误可能对试验结果报告产生副作用,延误患者的诊断和质量,影响患者的满意度。监测标本的可接受性会提供质量改进(QI)的机会,也是临床医生对于检验的一种反馈。危急值报告因其能影响临床决定、患者安全和手术效率,一旦延迟报告就可能严重威胁患者安全的检验结果。需要快速及时地被临床医生评估,有时可能导致医生治疗方案的改变。对于报告周转时间(TAT),某些急性病证如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脏肌钙蛋白報告速度可能会决定整个病程的发展。在完善质控方法上,还应该完善各项制度按规范化、系统化要求严格控制好各环节,保证高质量的标本,为提高质量提供前提条件。

综上,细致、全面、标准、规范的检验质量指标控制对策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标本影响,有效控制影响因素,提高临床检验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刘波;以系统观点论基因诊断在临床检验中的作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05:48—49

[2]程玉萍,免疫学快速检验技术的应用与进展[J].《当代医学》2009,(15)卷21期,17-18

质量检测指标 篇7

1.1 检测原理

车辆在城市道路上行驶时,平整度能直接反映城市道路的整体效果,是体现路面使用品质与行车舒适性的最直接的外观质量指标。因此,各施工、监理单位,包括工程指挥部均很重视此指标。现在省内普遍采用西安公路研究所生产的连续式平整度仪进行平整度指标检测,其检测原理如下:

前、后两轴轴距为3m,每隔10cm侧轮上的位移感应器便测量出前、后两轴所形成的3m长直尺平面与路面的间隙量,或称为路面凹凸偏差位移值,在一定长段落(根据交通部规范一般取100m)内对所测间隙量进行统计,计算其标准偏差,即是路面的平整度。简而言之,连续式平整度仪就相当于一动态的3m直尺,但其与3m直尺有一最大的区别:3m直尺测量的是最大间隙,能反映出很小范围内路面平整度情况,而连续式平整度仪反映的是整个沥青路面的均匀情况。

1.2 检测要点

在实际检测平整度时,应注意以下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1)牵引速度。小测轮自重较小,如速度过快,测轮因颠簸而产生跳跃现象,所采集的位移量便失真,造成所测平整度指标偏大。根据我市几条新建道路的路面平整度检测的经验,牵引速度宜取5km/h左右,另外牵引车辆速度要均匀,如速度不均匀亦会造成小测轮产生颠簸现象。

2)牵引架的连接。牵引架与汽车的连接处应采用柔性连接,可采用尼龙绳绑扎,应使牵引架与汽车间有缓冲距离,避免因汽车速度的微小变化对牵引架产生冲击,从而影响检测结果。

3)对所测路面的处理。因平整度指标在沥青路面质量中所占分量较重,一半在检测前和检测时,施工单位会对路面做一些处理,比如在检测车前用压路机再压一遍等。由于连续式平整度仪测量的是间隙量(位移量),压路机会将一些微凸出路面的小石子暂时压入路面中,其对SMA路面的检测影响尤为明显,但是这样似乎对反映沥青路面的真实情况有一定影响。

2 压实度

压实度反映沥青路面的内在质量,将影响路面抗重载的能力及路面耐用程度,是评价沥青路面质量的重要指标。压实度指标不够的沥青路面在通车后易损坏,造成沥青路面的坑洼和不平整,影响通行能力,通常压实度是通过钻芯测量芯样毛体积密度与标准密度之比得出。近年来为了保证面层(尤其是上面层)的完整性,避免钻芯过多使路面易受损坏,施工中采用核子密度仪控制压实度现对钻芯法和核子仪法这两种方法检测压实度时应注意事项作一探讨。

2.1 钻芯法

钻芯法能直接检测出沥青路面的压实度,不易产生争议,可作为日常检测和仲裁用。影响芯样密度的主要因素在于芯样的变形程度。钻机钻取芯样时,除非确信可完整取出所需层,否则应取至沥青面层底部。若在芯样未取出时强制分层易使所取层受挤压产生变形而影响芯样密度,不能真实反映沥青路面的压实度。

2.2 核子仪法

核子仪法是通过核子密度与钻芯法所测密度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一相关关系用以施工质量的现场快速评定。一般此方法不作为仲裁或验收依据。检测原理是不同密度的实体对放射源所产生的放射量衰减程度不一样。影响核子仪密度能够客观反映沥青面层密度的最主要因素便是与芯样密度的相关关系。一般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来确定两者相关关系,根据交通部有关规范,相关系数不小于0.9。在实际操作中,钻芯芯样一般为直径100mm,而核子仪测试范围常超出此范围,一般直径为400mm左右,常出现因核子仪所取样本与钻芯样本不一致而造成难以回归情况。根据近几年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应使总样本范围尽量小,且尽量保证对比路段的均匀性,比如可将所需样本尽量排列于同一断面。

3 抗滑性能

汽车在道路上高速行驶时,如果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抗滑力变小,尤其是在雨天,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水膜阻隔轮胎与路面接触,引起水动力效应,使粘着力完全破坏,导致轮胎沿路面轮动,极易发生滑溜事故。为使车辆能高速、安全、舒适地在城市道路上通行,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特别是雨天的抗滑性能是一重要指标。评价高速公路路面抗滑性能的指标有摩擦系数和路面宏观构造深度。

3.1 摩擦系数

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采用英国的SCRIM(横向摩擦系数测试车)测定潮湿状态下路面表面的摩擦系数(SFC)。在测定时SCRIM以标准车速(一般为50km/h)行驶,且必须保持匀速。但是许多地方不具备该测量手段,此时可用摆式仪测定摆值,我国现有公路设计均有摆值规范。

测定摆值关键在于摆锤位置和滑动长度的校核。在检测时首先应保证仪器水平,才能保证摆锤的势能固定;每次变换位置都应调零;要严格校核滑块的滑动长度,宜采用逐步逼近法校核,校核时注意不要破坏水平程度,如果变化应重新调平。最后应注意摆值的温度修正。

3.2 构造深度

构造深度即路面宏观构造深度,它反映了面层的粗糙程度,构造深度越大,则路面抗滑性能越好。构造深度可用激光构造深度仪测定,无此条件的可用铺砂法代替。铺砂时须注意表面一定不能留有浮砂,且路面间隙中亦填满砂子。此点对于SMA系列构造深度较大的路面较易达到,对于其他路面(如AK系列)则较难把握。另外应尽量保证砂面接近圆形,量取直径时应量取两个方向的平均直径。

4 矿料级配及沥青用量

沥青路面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单位是否严格按照设计配合比要求施工。如按设计配合的要求施工,则混合料的各项指标及路面质量均可得到保障。检验方法便是随机抽取施工混合料,测定其矿料级配及沥青含量,具体的试验方法在试验规程中已有较详细的说明。

抽提试验中抽提液矿粉含量问题。对于普通的离心式抽提仪,抽提液中均不可避免地含有部分矿粉,最大可高达好几十克,这对于沥青混合料油石比乃至矿料级配都有相当大的影响这部分矿粉数量可用燃烧法测定,亦可用医用甩干设备精确测定。

在实际施工时,由于施工任务繁忙,希望能尽量减少试验环节,以求更快地用检测数据指导施工,这里介绍一种“经验法”,效果不错。对于同一个试验人员,在采用同一种转速、使用同一种滤纸对同一种沥青混合料作抽提时,其流入抽提液中的矿粉数量是相对稳定的,这样对每一个试验人员来讲便有一“经验值”,此“经验值”可通过一次或几次燃烧法即可得出,其精度基本满足日常施工抽检要求,可大大减少工作量,适合施工、监理单位每日质量控制使用。对于市工程指挥部等以随机抽检控制质量的单位,仍应采用燃烧法或医用甩干设备精确测定

参考文献

[1]林小平,凌建明,官盛飞,等.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应力水平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4):32-39.

[2]罗翥,赵尚传,付智,等.高温水泥对混凝土路面性能影响试验研究[J].施工技术,2009,38(4):102-110.

提高采集质量确保指标稳定 篇8

1 严格纵向管理, 提高基层人员对采集工作的认识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最前沿, 是广大基层站所的客服人员和计量人员, 系统建设的质量好坏、运行稳定与否, 基层人员的责任心、技术水准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 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过程中, 必须将提高基层人员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准放在首要位置。

第一, 长期以来, 基层电工本身的文化程度有限, 对采集工作缺乏认识, 参与采集指标提升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反观指标完成较好的市公司和县公司, 基层电工无一例外地积极参与到了指标提升工作中。所以, 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基层人员参与调试工作的积极性。

第二, 考核同时也要辅以必要的培训和协助。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初衷是为广大基层营销工作者服务, 采集指标的提升, 对基层人员来说, 也可以减轻他们抄表核算的工作压力。所以, 只有在调试过程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重要性, 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基层人员的工作态度。

第三, 借助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严肃抄表工作纪律。多数抄表员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有所了解, 正因如此, 出现了个别抄表员出于种种原因, 不愿意采集某些电能表, 从主观上导致了采集指标的波动, 对于这些问题, 必须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绝不能姑息迁就。

2 加强横向沟通, 针对采集工作优化相关流程

目前采集工作牵头部门是计量部, 牵涉部门非常多, 客户服务中心、营业电费部, 甚至配电部门等都有相应的管理责任。但就现状来说, 参与程度最高的仅仅是计量部和客户服务中心, 面对一些突发情况和工作流程, 经常显得有心无力。

如某条线路停电检修, 则该线路所有低压台区采集中断, 配电部门如果没有专门人员与计量部沟通, 无法提前通知采集运维人员, 这对当天工作计划和指标评价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计量人员、客服人员需要对一些采集设备进行调试时, 如果涉及高供高计计量方式, 则需要配电部门配合停电, 在没有专门的协调机制情况下, 停电手续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办齐, 这期间无疑会对采集指标产生极大影响。

再例如, 按照采集工作标准要求, 台区、变压器、集中器必须一一对应, 而且是唯一对应, 但在台区投运的工作流程中, 由于牵涉部门多, 经手人员多, 此项要求经常被忽略, 导致出现了“一台区多变压器, 一变压器多台区”的情况, 为日后采集工作埋下隐患。

因此, 建议在所有的相关部门均设置一个采集工作联络员, 并纳入分管领导的职责范围。联络员必须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原理和现状具备一定程度的了解, 对于本部门某项工作可能影响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维的, 应迅速与分管领导沟通, 与其他部门及时联系。定期召开采集工作会议, 协调解决那些需要跨部门、多部门协商的流程问题等。部门间打破业务壁垒, 积极协调、联动, 在横向配合上形成多股合力的良好局面。

3 应用新技术, 推动采集工作不断发展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创新的系统工程, 随着建设过程的不断深入, 势必会在技术层面遇到层出不穷的疑难杂症, 例如屏蔽、干扰、衰减等载波技术问题, 以及远程费控智能电能表停复电功能不稳定问题。作为采集工作的践行者, 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和解决这些技术问题, 而不是推脱给开发人员, 更不能安于现状, 不思改进。

中国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篇9

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医疗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体系, 促进医院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进程, 迫切需要研究和建立一套科学的、全面的、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价指标体系。为此, 2005年7月, 卫生部医政司委托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 组织研究中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及评价系统。经过几年的努力, 中国医疗质量指标体系初步建立。本期特别策划栏目刊发相关学术论文, 系统论述医疗质量评价指标筛选、比较研究、设计与实现等研究成果, 同时对国际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介绍。

鲜乳常规指标的检测技术 篇10

感官指标检测

检测感官指标应遵循的原则是“一看”、“二闻”、“三尝”。

“一看”:看牛乳的颜色是否是乳白色或微黄色。如果有黄色、绿色或者红色则表示不合格。黄色可能是掺有牛初乳, 牛初乳有异臭, 味苦, 黏度大, 不适合做一般乳制品;绿色可能是由染菌造成;红色则表明牛患有乳房炎。同时, 要观察样品是否含有杂质、异物, 如煤屑、豆渣、牛粪、尘埃、昆虫、牛毛、草或树叶等。最后要注意样品是否有脂肪上浮的情况出现, 可以滴一滴牛乳在平皿上观察, 如果有浮油 (脂肪上浮) 则为不合格牛乳。

“二闻”:闻牛乳是否具有舒服的乳香味。合格的鲜乳不能有其他不愉快的气味, 如酸味、牛粪味、腥味、豆浆味和煮熟乳气味。鲜乳加热之后气味更容易挥发, 是否含有抗生素也可依靠嗅觉辨别。

“三尝”:新鲜的牛乳有一点甜味。不能有苦、酸等不好的味道。

温度与密度检测

刚刚从奶户收来的鲜乳乳温大概是38℃。为了抑制乳中污染菌的生长, 降低腐败率, 牛乳要及时冷却到10℃以下, 最好控制在4℃左右。

正常牛乳的密度在1.028~1.032g/m L之间。测密度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密度计要悬浮在250m L的量筒中间, 否则会影响读数, 读数时眼睛与液面要保持平视。同时要保证温度在15℃或20℃, 否则会产生偏差。

酸度检测

正常牛乳的酸度是在16~18°T。将适量样品在15~20℃的水中保温10~15min, 充分摇匀后取10m L样品置于150m L三角烧瓶中, 加入20m L蒸馏水, 再加入数滴酚酞指示液, 混匀, 用0.1mol/L的Na OH标准溶液滴至初现粉红色, 保持在30s内不褪色, 消耗的Na OH标准溶液的毫升数乘以10, 即得酸度 (单位为°T) 。

滴定酸度终点判定标准颜色的制备方法如下:

取滴定酸度测定的同批和同样数量的样品10m L, 置于250m L三角烧瓶中, 加入20m L蒸馏水, 加入3滴0.005%碱性品红溶液, 摇匀后作为该样品滴定酸度终点判定的标准颜色。其他产品酸度滴定的标准颜色的制备, 可根据其标准滴定酸度测定的取样量和加水稀释量的总容积, 参照本方法按比例增加或减少0.005%碱性品红滴数即可。

酒精实验

取蒸馏水与75% (或68%) 酒精按体积比1:1的比例混匀加入检样, 试管壁出现蛋白质沉淀则可判定为不合格牛乳 (见表1) 。

掺假实验

淀粉实验

取检样5m L于试管中, 加热煮沸, 冷却后加入1 m L碘液 (称取碘2g于100m L4%的碘化钾溶液) , 振摇, 检样呈蓝紫色沉于管底, 说明掺有淀粉类物质。因为淀粉经糊化后, 遇碘变为蓝紫色。

加碘液后如变为红色, 可认为掺糊精;如变为乌绿色则可疑为掺豆浆, 这是因为大豆中几乎不含淀粉, 但含有部分碳水化合物, 主要有棉子糖、蔗糖、阿拉伯半乳糖等糖类, 遇碘后呈乌绿色。

尿素实验

取检样5mL于试管中, 加3~4滴二乙酰肟溶液 (称取600mg二乙酰肟及30mg硫氨脲, 加蒸馏水100m L溶解) , 混匀, 再加入1~2mL磷酸, 混匀, 置水浴中煮沸, 观察颜色变化。如果呈红色则说明检样掺有尿素或被牛尿污染。

碱实验

取检样5mL于洁净试管中, 沿管壁加入4~5滴溴百里酚蓝溶液 (称取0.04g溴百里酚蓝溶于100mL浓度为20%的乙醇中) , 轻轻拿起试管 (不能振荡) , 稍微倾斜角度旋转, 若环层呈绿色或蓝色溶液, 则说明掺碱较多 (见表2) 。

以上掺假实验呈阳性时, 需做重复实验, 以免出现误判, 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除以上提到的掺假方法外,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检验人员还会遇到其他的掺假现象, 比如掺水、蔗糖、水解蛋白、粉末油脂、脱盐乳清粉等, 此时要及时通过检测手段来控制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

微生物检测

鲜乳的微生物检测一般采用细菌总数和嗜冷菌指标。

刃天青检验

刃天青是一种蓝色染料, 当它被还原时将变成无色。把它加到牛乳样品中后, 牛乳中细菌的新陈代谢可以改变刃天青的颜色, 速率与细菌数成正比。利用这一原理进行的卫生检验有两种, 快速鉴别实验可用于决定是否拒收质量差的牛乳, 如果乳样立即开始变色, 则认为该牛乳不宜于作为饮品食用;常规检验则是将乳样在冰箱中贮存过夜后加入刃天青溶液, 然后把该样品在37.5℃的水浴中保持2h。

嗜冷菌检验

嗜冷菌检验与细菌检验操作方法基本一致, 主要差别在于培养方式的不同。细菌培养是在37℃培养箱里连续培养72h, 嗜冷菌的培养是在4~6℃冰箱里连续培养10天。

蛋白质检测

凯氏定氮法在测定乳品蛋白质含量时被广泛使用。很多乳品厂采用乳中蛋白质含量作为支付乳户收购款的依据, 一般使用MSCFT120乳品分析仪器进行测定, 每小时能分析300个样品。检验人员要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 定期清洗, 校正, 保证设备测定数据的稳定性和良好的重复性。

冰点与抗生素检测

正常新鲜牛乳的冰点是乳品物理性质中较稳定的一项, 很多乳品厂通过使用冰点测定仪测定冰点来检测牛乳中是否掺水。正常组分的牛乳冰点是-0.54~-0.59℃, 平均值是-0.542℃, 如掺水10%, 则牛乳冰点大约上升0.054℃。发生酸败的牛乳的冰点会降低。

抗生素的检测方法有TTC法、SNAP试剂盒、E50试剂盒等。

牛乳中含有抗生素会对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且不能用作生产发酵型乳饮料。国外的检测方法有Delvotest P法, 即在64℃培养嗜热脂肪芽孢杆菌2.5h以上, 通过检测其生长程度来判断样品中是否掺入抗生素, 但是由于时间过长, 不适于收乳或生产时检验。国内比较常见的方法是使用SNAP检测盒, 15min就可以得出检测结果。鉴于试剂盒的成本比较高, 乳站一般用TTC法和小样培养法 (即直接接种培养, 发酵良好, 凝乳正常, 酸度大于或等于70°T时, 判断抗生素阴性) 。

上一篇:银行卡产品营销下一篇:健康就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