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技科室质量控制指标

2024-06-18

医技科室质量控制指标(通用6篇)

篇1:医技科室质量控制指标

医技质量考核标准

得分 考核评分项目 分值

考核内容 考核检查方法 科内有主任、质控员组成的质控小组(不少于3人),提问质控小组成员2人:介绍质量自查情况;医疗质量组 每月1次医疗质量自查(医疗规章、工作质量、医查质控记录:无组织扣3分,未开展工作扣3 15 疗安全);自查结果有记录、对存在问题有改进措织与管理 分,无记录扣2分,记录不齐全扣1分/项。施和意见。无书面检查操作规程、常规,每项扣2分,抽查有完善的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常规,并严格执行。10 技术操作规范 4项操作,每违规操作一项扣2分。查记录,无记录不得分,记录不全每次扣1分,按要求做好仪器使用、维护和保养,并有记录。仪器处于临用状态,有一台仪器不处于临用状 10 仪器使用、保养工作

态扣2分。现场模拟呼叫,或根据投诉意见,不及时到位急会诊10分钟内到位,普通会诊根据要求按时到一人一次扣2分,因会诊不及时影响病人诊治 5 会诊制度 位,并做好相关记录。不得分。值班人员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完成班内所有现场抽查,脱岗一人一次扣2分,未履行职责医 5 值班制度

工作,若设备发生故障及时汇报并做好相关记录。

一人一次扣 2分。疗 规 章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医疗工作请示报告制度,发现制 查差错登记本,如差错未登记或未上报一起扣差错及时登记,小差错报告科主任;大差错及时上度 2分,有小纠纷或纠纷苗头处理不及时扣4分,报医务科,发现医疗纠纷苗头力争在科内及时处 10 医疗安全制度

不配合医教部处理医疗纠纷一起扣4分。大差理;上报医院的纠纷科主任和当事人要配合医务科错、医疗事故扣10分。处理,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每月主动与临床科室沟通至少两次,收集反馈意查记录资料和到临床科室核实,无资料不得分, 5 医疗沟通工作

见,积极解决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工作不到位扣1分/次。

得分 考核评分项目 分值 考核内容 考核检查方法 各种检验检查均有登记,资料(申请单、报告单、查登记本,无登记不得分,登记不全扣1分,10 资料管理

图片等)保管(存)完好,便于查询。资料丢失每份扣1分。大型设备检查项目自开具检查申请单至出具检查结果时间≤48小时;一般常规检验、心电图、超声现场抽查CT、X光等大型检查者5例,检验、影像常规检查项目自检查开始至出具结果≤2小心电图、B超常规检查者各2例,以上检查项 10 报告及时性 时;急诊检查自检查开始至出具结果≤30分钟。急目,发现一例超时报告结果的扣1分。诊生化≤60分钟,其余项目按规定时间发出。报告单须由具有报告权的医师(检验师)签发,报抽查报告单,凡发现由无报告权医师(检验师)5 报告审核签发 告单须有手写签名,签名清晰易辨认。签发报告不得分,不符合要求扣2分/份。报 告 检验科考核:检验结果要准确可靠,误差在实验允根据临床和病人投诉,超过允许范围扣1分/许范围内,对可疑或异常结果要主动与临床联系并单 份;异常结果与临床明显不符或未经临床处置进行复查后才可发报告,避免前后结果误差较大; 质 相近两次结果差异较大,扣1分/份;危急值未落实“危急值报告”制度并登记签名;结果在实验 5 报告准确率 及时报告并登记扣2分/份。量 允许范围内与标本符合率≥95%。除检验科外的其他医技科室考核:检查报告书写规抽查报告单,不符合要求扣1分/张,误诊、漏 范,清晰,诊断明确,无漏诊、误诊。诊不得分。科室每月组织1次业务学习,医院组织三基三严考查看原始资料,业务学习缺1次扣2分,三基核,考核率100%,合格率100%(≥80分合格);三严未考核扣3分,无组织扣3分,无记录扣 5 培 训 科室成立由科主任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培训2分,无培训计划及登记表扣3分。计划,建立平时培训考核登记本。参学率80% 每降低1个百分点扣0.5分 5 继续教育 科别: 总分:

检查人员: 检查日期: 注:

1、根据考核评分标准,每月进行一次全院医技科室大检查,其评分结果纳入当月的质量考核,与绩效挂钩,并作为年终科室各项先进工作评比的主要依据,对存在的问题在周会或科主任会议上通报。

2、如有重大差错或医疗事故评先一票否决。

3、“医疗安全制度”项目可以扣至负分,其余项目扣完为止。

4、如考核评分项目内容缺项的,按应检项目分数折算:考评得分/实际开展项目得分×100=最终实际得分。

篇2:医技科室质量控制指标

谢 风

医技科室的编设及特点

检验科,病理科,影像科,输血科 内镜中心、中心实验室、康复科(理疗科)

1、技术专业化和相对独立性。

2、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也指导临床工作。

3、技术发展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新兴边缘科学的不断出现。

4、服务方式从辅助检查职能转向治疗职能。

5、投入成本高,收益大。

医技科室质量管理

1、逐步建立切实可行的单项质量考核指标。如单项质量控制情况(室内质控、室间质评)、诊断符合率、病理报告合格率等。

2、诊断要准确。

3、报告单书写必须规范,应确切、全面、客观描述所发现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性质和特征,对临床诊断有帮助的阴性征象也应记载,各种检查按报告时限及快速报告。

4、制订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执行。

一、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与持续 改进(35分)检 查 依 据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 卫医发2006第73号2006.6.1日施行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 第424号2004.11.12.施行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 19489-2008代替GB19489-2004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 第 380 号 2003.6.4.《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卫医发第36号2003.10.15.施行。《消毒管理办法》

卫医发2002第27号

《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编写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227-2002)ISO15189 检查项目

1.依法开展临床检验管理 2.实验室文件管理体系 3.检验科设置及相关要求

人员资质、组织结构、试剂与设备管理 4.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 5.检验报告的管理 6.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7.检验全过程的管理 实验前、中、后的质量控制 室内质控、室间质评

这一条实质是要对临床检验项目和技术实行准入管理,主要从源头上解决检验项目混乱、检验技术和方法不经论证随意进入临床应用的局面。在本办法公布实施前已经开设的检验项目要补办登记手续,对实施后新设立的项目则要先行登记,核定后方可开展工作。

此条款更进一步规定了实验室在设立检验项目和选择检验方法时要遵循的原则,不能随意设立检验项目,也不能任意选择检验方法,其目的是要确保给临床提供的信息是临床工作所必需的,是有临床意义的,同时也是为了保护患者的利益,避免不必要的检查。那么什么是国家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呢?从目前来看就是卫生部下达的可以收费的检验项目,卫生部医政司出版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上所列的检验方法。

如何满足临床需求?

项目 报告时间 检验结果 解释咨询

目前在一些医院的临床科室中设立的小实验室普遍存在 着一些问题,主要是:

1.从事检验的人员大多不是专业检验人员;

2.绝大多数此类实验室没有参加临床检验的室间质量评价,也没有开展室内质控工作; 3.一个检验项目在同一医院内有多个实验室出具报告;

4.在购置检验设备上往往是低水平的重复购置,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这些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 性,也给疾病的正确诊断带来了困难,极易造成医疗纠纷。

检查依据《办法》 “ 第6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提供的临床检验服务应当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第9条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集中设置,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第14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卫生部规定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开展临床检验工作。第21条非临床实验室不得向临床出具临床检验报告,不得收取相应检验费用。”

为什么要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是确保检验质量的需要,是实验室保持其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实验室为达到其所要求的管理要求、评价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所必不可少的依据。因此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过程的本身也是对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改进和改善的过程。

实验室在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应有系统性。规章制度应能反映实验室管理的系统特征,应对实验室在提供临床检验服务过程中的所有影响因素作出规定。同时各规章制度之间,应做到层次清楚、连接紧密、结构合理。因此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从实验室管理的整体出发,在统一规划、统一步骤下进行。

2.实验室规章制度应具有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实验室的规模、特点和发展方向;应充分考虑实验室所服务对象的特点及范围;应充分考虑所开展的检验项目的具体性质以及本实验室以往管理的经验等因素。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本实验室人员的素质、技能和培训程度。

3.实验室规章制度的法规性。由于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是实验室从事临床检验服务、规范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行为,保证实验室管理规范化的准则,是带有强制性的、必须执行的文件,因而制定规章制度必须遵循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法规、法律、规章和条例,也必须遵循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所下达的行政规定。4.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完整性。

5.规章制度的格式。规章制度的格式应由实验室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但应包括:该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和监督者;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及修改的时间间隔;有关奖惩的规定。

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确保其完整性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关人员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其中应包括各级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以及定期考核制度;

(2)有关实验室的环境、设施、安全及卫生管理方面的制度;(3)有关样品的采集、运输、接收、存放及保管方面的制度;

(4)有关仪器、设备的采购、验收、管理、使用、维护、校准及修理的制度;(5)有关检验方法的选择、修改和验证制度;

(6)有关检验试剂、检验用品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及消耗的制度;(7)检验结果质量保证方面的制度;

(8)应对实验室的记录作出规定,其中应包括什么样的活动需要记录,由谁记录,记录的修改、保存及期限;

(9)有关检验结果管理的规定。其中包括结果的发放方式,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以及有关保护患者隐私的规定;

(10)对违反规章制度行为的预防及纠正措施,以及有关奖惩的规定;(11)对服务对象投诉的处理规定。

《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编写要求》规定,每个检验项目应具备该标准“操作规程的内容要求”中“3.1”的“3.14”的内容,其编写格式、编写、审批、存档、使用等均按上述标准相关规定执行。操作规程应参照厂家说明书来编写,如有更改应说明原因。

操作规程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符,中文书写,操作卡及产品说明书不能简单代替操作规程。并有定期对操作规程进行修改的程序规定。

本专业(工作室)工作人员必须对操作规程十分熟悉,作为必备的基本功,是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验工作应是考核内容之一。

关于仪器操作的操作规程,其内容应该有 1.仪器名称及型号; 2.生产厂家; 3.检测范围; 4.检测原理; 5.参数设置; 6.开、关机程序; 7.校准程序; 8.常规操作程序; 9.使用、保养、维护程序; 10.仪器的基本技术性能;

11.运行环境; 12.常见故障及处理; 13.其他事项。

检查依据《办法》 “ 第11条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保证临床检验质量;第15条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制定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并由医疗机构组织实施;第22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临床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和检验仪器的标准操作、维护规程。

查阅记录:上岗培训考核记录(新入科、轮岗人员)

检查检验科组织结构图:检验科内各级管理层清晰、职责明确

检查员工个人档案,包括:

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基本情况、学历学位证书、技术职称证书、培训记录、发表文章、课题和成果

实验室应当具备与开展临床检验项目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场所、设施、设备。

必要的人力、设备和环境条件是实现实验室工作目标和管理的人力资源和物质基础,没有上述资源,任何工作目标和管理都会成为空中楼阁而无法实施。

各专业组可有兼职质控员,实验室应成立质控小组。质量负责人负责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面监督检查工作。如检测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的检查,室内质控、室间质控的执行情况,“失控”及“不合格”项目原因分析及处理,定期分析和总结科内质量情况,提出持续改进意见等。

培训途径有:学习班、进修、实验室内轮转等。学习内容主要是所从事检验工作方法学原理、仪器使用、维护、具体操作、质量控制、临床意义。由医院(或医院委托本科室)进行考核,合格后,由医院批准上岗。

实验室还必须具有与开展的检验项目相适应的设备。

这里的设备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包括开展此项目的相适应的仪器、器材、试剂、供应品、校准品及其他必须的设备。

这里的相适应是指其在质量标准、技术指标以及其数量上都应符合所开展项目的要求。场所指的就是实验室场所条件和其环境条件。由于环境条件对检验结果有重大影响,因而实验室管理者必须对环境条件予以足够的重视,使之符合所开展的检验项目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检验设备的校准对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十分重要,因此对检验结果有影响的各类检验设备必须有校准计划,特别是大型检验仪器。根据不同仪器及工作情况不同,应规定:

1.校准日期间隙。如日校准、月校准、季校准、年中校准、年校准及特殊情况下的校准(如出现故障维修后,检测结果失控时等情况);

2.规定校准方(本实验室校准、厂方校准、计量、检定单位校准等);

3.如本实验室校准,要规定所使用的校准品(应使用同一检测系统的校准品)、校准方法; 4.验收标准等。不论何方标准,必须有完整的校准记录(含标准后的各种数据)。

检查依据《办法》 “ 第10条 医疗机构应当保证临床实验室具备与其临床检验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场所、设施、设备等条件。第12条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并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负责人应当经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第19条 诊断性临床检验报告应当由执业医师出具。”明确提出:实验室应设置检验医师岗位,提供诊断性报告的人员应当是注册的执业医师。这是我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的薄弱环节,也是造成实验室与临床脱节的主要原因之一。

检查依据《办法》 “ 第23条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使用的仪器、试剂和耗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第24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保证检测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对需要校准的检验仪器、检验项目和对临床检验结果有影响的辅助设备定期进行校准。

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试剂、耗材选用的基本原则是应选用与该检验方法相应的高质量的仪器和试剂。基本要求是:

1.凡是从国外进口的仪器,必须有国家注册文件;国内生产的仪器必须有生产许可证及批准文件。大型分析仪器不得使用未经注册或批准的仪器;

2.耗材应符合国家相应规定(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暂无标准者,应使用符合检验质量要求的产品。

3.试剂种类繁多,凡是需经国家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试剂,必须使用经批准、检定合格的试剂;凡规定“批批检”的试剂必须使用经“批批检”合格的试剂;凡暂未规定必须批准的试剂,厂方应出示质量文件,其内容至少应包括:(1)准确性(含校准口的溯源程序及不确定度);(2)精密度(瓶间、批间);(3)可检测范围;(4)特异性;(5)抗干扰能力;(6)稳定性等。定性及半定量试剂应有“临界值”(或灵敏度)及其CV值的说明。

4.实验室应保证检测系统的完整性及专一性,在无确切可靠的证据时,反对不同检测系统中各组成(仪器、试剂、校准品、质控品等)的混用。

实验室场所条件包括:实验室在医疗卫生机构中所处的位置,实验室的面积和布局、通风、温度、湿度、电源、生物安全、电磁干扰、辐射、灰尘、噪声和震动等。对有相互影响的检验项目要进行有效的隔离,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交叉污染。同时对影响检测质量的区域的进入和使用,对有可能造成生物危害的区域的进入都应加以有效的控制。并且明确控制的对象和范围。

由于环境条件并不是仅仅依靠实验室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医疗卫生机构领导及管理部门的支持和保障。

检查依据《办法》 “ 第17条临床检验报告内容应当包括:1.实验室名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病历或者门诊病历号。2.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和单位、参考范围、异常结果提示。3.操作者姓名、审核者姓名、标本接收时间、报告时间。4.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第18条临床检验报告应当使用中文或者国际通用的、规范的缩写。保存期限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

危急值报告项目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而定,至少应包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危及生命的检验指标; 报告重点对象是急诊科、ICU、手术室等部门的急危重症患者;

临床科室口头或电话接获危急值报告者须完整、准确地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确认无误。

检查依据《办法》“第22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临床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和检验仪器的标准操作、维护规程。第32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质量管理记录,包括标本接收、标本储存、标本处理、仪器和试剂及耗材使用情况、校准、室内质控、室间质评、检验结果、报告发放等内容。质量管理记录保存期限至少为2年。”

检查依据《办法》

第25条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进行室内质量控制,绘制质量控制图。出现质量失控现象时,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详细记录。

第26条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质控品的选择,质控品的数量,质控频度,质控方法,失控的判断规则,失控时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质控数据管理要求等。

第27条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按照《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指南》(GB / 20032302-T-361)执行。

检查依据《办法》“第28条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参加经卫生部认定的室间质量评价机构组织的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第29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应当按照常规临床检验方法与临床检验标本同时进行,不得另选检测系统,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对于室间质量评价不合格的项目,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对床旁临床检验项目与临床实验室相同临床检验项目常规临床检验方法进行比对。第30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将尚未开展室间质量评价的临床检验项目与其他临床实验室的同类项目进行比对,或者用其他方法验证其结果的可靠性。临床检验项目比对有困难时,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方法学进行评价,包括准确性、精密度、特异性、线性范围、稳定性、抗干扰性、参考范围等,并有质量保证措施。第31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标准按照《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GB/ 20032301-T-361)执行。

检查依据《办法》“第15条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制定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并由医疗机构组织实施。第16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临床检验报告发放制度,保证临床检验报告的准确、及时和信息完整,保护患者隐私。第25条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进行室内质量控制,绘制质量控制图。出现质量失控现象时,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详细记录。”

二、病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25分)检 查 依 据

《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31号

《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自1999年5月1日起施行。

国务院令 第424号2004.11.12.施行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 19489-2008代替GB19489-2004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 第 380 号 2003.6.4.《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卫医发第36号2003.10.15.施行。《消毒管理办法》

卫医发2002第27号

检 查 依 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1998年10月1日施行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

卫医发1999第6号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卫医发〔2000〕184号

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输血医学领域的指南 ISO15189:2008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

吉林省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试行)检查项目

1.依法开展输血管理 2.输血科设置及相关要求 3.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合理用血 4.输血质量监控

5.输血前、后的质量管理 6.输血风险的告知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给。医疗机构开展的患者自身储血、自体输血除外。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因应急用血需要临时采集血液的,必须符合以下情况:

(一)边远地区的医疗机构和所在地无血站(或中心血库);

(二)危及病人生命,急需输血,而其他医疗措施所不能替代;

(三)具备交叉配血及快速诊断方法检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条件。医疗机构应当在临时采集血液后十日内将情况报告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4、输血质量监控

内容:

输血不良反应管理规程 方法:

查阅文件、病历

现场问询(输血科、病区医护人员)标准结果:

有管理规程

输血反应者病例记录、处理符合要求 人员回答准确

6、输血目的和风险的告知

四、医学影像质量管理 检 查 依 据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执业医师法》 《放射诊疗许可证》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

1、依法服务且满足诊疗要求

2、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的管理

3、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

篇3:医技科室质量控制指标

1 现状

医院近年来发展迅速, 医疗、教学、科研屡创佳绩,领先华中[5]。2014年,医院门诊量达428万人次,住院手术量约7.1万台。快速增长的临床工作量对医技科室工作效率和报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院内调研也指出医技科室工作质量与效率已逐渐成为业务发展瓶颈,存在检查至发放报告等待时间不断延长、患者对放射科等医技科室的投诉增加、预约和检查区域患者及家属有明显滞留、报告内容及结论不够清晰、与临床科室业务沟通不足等问题[6,7,8,9]。

2 存在问题

针对医技科室存在的问题, 医务处深入临床医技科室组织了多次专题调研,并召集院质量管理委员会及医技科室、主要临床科室主任进行研讨,整理出如下具体问题。

2.1 检查高峰人流导诊不足致患者积压

据现场观察,以放射科为例,检查预约高峰时间段门诊患者上午多在10!12点,峰值为11点,下午多在15!17点,峰值为16点。住院患者上午多在9!12点,峰值为10点,下午多在16!17点,峰值为16点。但科室在一天之中的工作资源调配投入并不完全符合上述情况。其他医技科室也存在类似问题:专科层面缺乏准确了解业务量分布及变化趋势的手段,医疗资源投入不够精准,导致了高峰时段患者积压。

2.2 报告审阅签发及送达时间偏长

一方面医技科室对报告时限管理普遍不足,如病理科常规切片报告短则3天,长则超过7天。放射科CT报告在1!3天不等。在业务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报告拖延情况也在逐渐严重;另一方面,住院病人检查结果报告需要人员到医技科室领取后送交至临床科室。领取及送达之间的时间差具有不确定性,给临床科室判断病情、安排治疗进度造成困扰。

2.3 医技科室报告内容及格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例如报告配图模糊, 描述内容不全, 病理报告中诸如 “ 子宫内膜增生性失调” 等用语不符合临床认知。检查结论过于模糊,如病理结论“星形细胞瘤Ⅰ!Ⅱ”,但在临床中Ⅰ、Ⅱ级星形细胞瘤治疗方案差异很大。再如放射科结论“请结合临床考虑” “ 肺部广泛结节” , 超声结论“肝脏多发占位”等。临床难以借鉴检查结论明确病因。

2.4 临床医技科室间工作交流不足

两者对彼此业务项目认知不足[9],医技科室引进新技术、设备后,未能及时在临床科室中告知、临床医师需要了解某项特殊检查时,无从知晓本院是否有科室可以进行。一方面医技科室新技术、设备使用率不高,另一方面临床医师联系外部检查机构耗费精力和时间。

2.5 部分医技科室内部管理项目过于繁杂

在传统管理中,一个典型的医技科室通常有“科室质量管理本”“危急值管理本”“典型病例追踪本”“疑难病例讨论本”“死亡患者记录本”“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本”“交接班本”等7大本,加上各类表格,管理项目繁多。科室为了保证质量督查合格,往往需要安排一个人,主要精力投放在各类管理本、记录表的记录或者监督记录上。造成了资源浪费,且未达到质量改善的管理初衷。

3 管理实践探索

全面质量管理(TQM)[10]是现代化医疗质量管理常用方法之一。它通过专门的组织、制定质量计划以及在系统内开展连续医疗服务改善活动,使服务质量满足病人的期望。其基本思想强调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一切以预防为主、用数据说话及按照PDCA循环办事。 其特点为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采用多样管理方式,高层着眼全局,中间层则针对某个科室或环节,底层面对具体工作项目。在此基础上,医疗管理部门提出医疗质量全面管理理念,并基于这一理念逐步开始对医技科室质量控制效果实践。

3.1 完善制度设计,构建新管理体制,确保基础质量

3.1.1协助科室理顺科内质控管理架构[11,12]。

在科主任负责制基础上,加强医疗副主任职能,建立科主任领导下的科室质控医疗副主任责任制,各诊疗、技术组负责人在医疗副主任指导下,具体做好组内质控,同时制定《科室质控员制度》,增设兼职质控员,协助医疗副主任落实科内质控具体工作。

3.1.2指导科室精简质控项目。

管理部门在多方研读《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JCI、KTQ等主流评审体系相关指标基础上,结合医院和科室实际,参照KPI理论, 对科室质控本及项目进行了精简。 编印 《 医技科室质量管理手册》,按月填报,强化疑难病例讨论及典型病例追踪记录本,增加临床科室满意度自主调查表,强调重实效的质控理念。

3.1.3修订医技科室质控指标[13,14,15,16]。

增加专科管理能力考核,同时兼顾专科差异,将整体指标分为公共指标及专科指标,提高考核结论科学性和可比性。调动专科质量管理积极性。

3.1.4改变医技质量督查模式,促进科室间取长补短。

在不断总结历史管理经验基础上,尝试运用人际关系管理理论,改变各医技科室人员心态,变被动接受督查为交流探讨。管理部门制定 《 医技科室质量督查管理办法》。自2013年起,将医技科室质量督查由原先抽取专家组成督查组现场督查形式变为受检医技科室医疗副主任参与,依据专业技术相似度分组,现场交叉互查,摒弃了传统的督查与被督查的上下级关系。这样既能有效了解科室的质量管理现状,又促进了医技科室间的沟通交流,形成学习氛围。

3.2 多措并举,环节突破,消解关键矛盾

3.2.1改造预约流程,构建统一预约管理平台。

一方面包括医师开单,患者预约时的禁忌事项、注意事项告知,减少因准备不当导致的无效预约;另一方面通过理顺检查检验项目间的时间冲突和匹配禁忌关系优化多个项目的预约秩序,减少无效等待时间,提高检查检验项目工作效率。

3.2.2推进医技科室报告格式及内容标准化、精细化工作。

医技科室报告既是病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诊疗的重要佐证,有些甚至是临床工作必须参考的金指标。针对现有医技科室的报告格式及内容,医疗管理部门多次召开临床和医技科室联席会议,针对医技专业领域的新进展、卫生行政部门的新要求,临床科室的新常态进行交流沟通。建立了《临床医技科室联系人制度》,鼓励医技科室与临床专科开展专项合作,在现有基础上推出针对临床专科的特色报告。该举措一方面提高了医技科室相应专业组的专业素质,利于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专科特色的医技报告让临床医师获得更多本专科疾病的相关辅助检查信息的支撑,让诊疗更精准。

3.2.3建立医技科室专家能力数据库。

医院经过调研,基于历史诊疗信息及临床、医技科室推荐,建立起专家能力数据库,对专家库内专家擅长技能种类进行备案,对其实施技能的行为进行医院授权。数据库依据专家未来参与诊疗病例的质量与安全评价结果进行定期评估,去伪存真,确保数据信息的可靠性。授权结果在内网外网专家名片中进行展示,在内网中还可以提供基于技能关键词的模糊查找。让临床医师在需要时,能迅速找到可以辅助自己完成诊疗目标的技术人员,从而又好又快地解决临床诊疗难题,提高疑难、特殊患者的救治效率。

3.2.4推进重点医技科室信息化进程。

针对放射科设备分散、服务地点多,工作运营情况难以实时掌握的情况,医院对放射科业务系统进行了信息化升级改造[17],建立了基于HIS系统、PACS系统的管理决策辅助系统。系统实现了主要检验检查项目信息的自主获取,工作量分时分段统计,各类设备平均预约报告时间统计,同时科室的检查图像及报告能第一时间传输到电子病历系统,使得临床医师可以在第一时间查看结果并查看全部图像,管理人员能随时查看放射诊疗项目的常态数据和偏移情况,及时调整医疗资源分配,达到资源配置最优。

4 实践成效

4.1 医技科室建立了较为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

在管理部门倡导下,医技科室依据新的管理要求,对本科室原有工作制度、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汇编形成了《同济医院医疗管理制度及工作岗位职责汇编》(医技部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观念为医技科室工作人员普遍接受。2014年,医院将品管圈活动由护理工作人员推广到临床工作中,迄今主动参与“品管圈”质量与安全改进活动的医技科室已经突破75%。

4.2 医技科室与临床科室协作更加紧密

为更好配合临床专科需求, 医技科室普遍实行了专业分组,在亚专科组领域与临床广泛合作。近3年来出现了诸如放射科与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合作组建的心血管介入团队,放射科与神经内科组建的脑血管介入团队,麻醉科与消化内科组建的无痛内镜团队等优秀跨学科协作团队,不断丰富着临床医技科室业务内容。

4.3 医技科室医疗安全情况改善

依据医院不良事件监测平台报告,涉及医技科室的医疗不良事件明显减少,特别是关于等待时间过长、报告不及时等投诉明显减少。当前,医院已经逐步实现了检验报告、 放射影像图像和报告的自助打印。患者可以依据各项检查报告平均等待时间后,随时打印获取。

4.4 预约-报告时间等关键指标持续好转

篇4:煤炭统计指标质量控制研究

关键词:质量控制 煤炭统计 指标体系

1 煤炭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意义

在世界范围内,我国作为最大的产煤国,同时也是最大的消费国。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据主要的地位。对煤炭企业进行统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准确的统计信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许多风险,风险的大小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在不同程度等直接影响风险的不确定性。所以,统计资料的两项基本要求就是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其中,对信息的准确程度要求比较高,是开展统计工作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统计资料的有效性、价值性,同时标志着统计数据的质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如果越准确可靠,进而为决策者、管理者提供信息支持,通过对问题进行客观地剖析,同时作出科学的决策。

2 煤炭企业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分析

2.1 数据不完整,数据的非同一性。对于煤炭企业来说,这类问题主要是指调查单位出现遗漏,没有搜集齐全所列项目的资料,与统计资料的完整性相比,不符合相应的要求。在对数据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如果数据缺乏完整性,那么就不能充分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同时现象的总体特征也就不能给予正确地认识,最终无法明确的判断现象变化的规律,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2.2 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没有准确地理解指标,或者指标含义过于笼统模糊,在计算指标的过程中存在较强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表现为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等没有遵守相关要求的规定,与指标原意相比,数据发生走样。

2.3 数据存在逻辑性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表现为:没有按照逻辑排列统计资料,并且数据、项目之间存在矛盾。

2.4 数据虚假,拼凑的数据。在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方面,这是最常见的问题,同时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虚构统计数据,造成数据信息缺乏事实依据。

3 组织与管理统计数据注意的问题

3.1 协调处理统计整体与统计专业间的关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真正体现统计指标名称相同,以及由于统计范围、对象不同造成的统计含义不同的现象。

3.2 适应统计改革的需要,对统计数据历年之间的变化给予正确的反映。

3.3 遵守统计人员的习惯,为统计人员加载、维护与管理统计数据提供方便。

3.4 要对统计分类进行统一管理,能实现对统计分类进行任意的组合。

3.5 能准确反映计量单位在不同地域级别的变化。

4 煤炭企业控制重要指标的方法

4.1 投入产出率。从总体上该指标以投入产出比的形式对定量进行描述,计算公式为:投入产出率=工业增加值/投入总量。其中,投入总量的计算一方面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等物化劳动的消耗,另一方面包括工资、薪金、奖金等活劳动的消耗。

4.2 科技贡献率。我国煤炭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可以通过该指标进行反映,计算公式为:科技贡献率=总产出运行速度一aX资金投入运行速度一bX劳动投入运行速度,其中,采用工业增加值替代产出指标,用资金总额代替资金投入。

4.3 劳动生产率。该指标是衡量粗放与集约的重要标志。其计算公式为:原煤全员效率(吨/工)=原煤总产量/原煤生产人员实际工作日数

4.4 百元产值物耗及能耗。该指标对于研究分析单位产值的物耗及能耗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计算公式为:百元产值物耗及能耗=100X本期耗用原材料及能源总价值/本期工业总产值。

5 须注意几个问题

5.1 对统计数据的质量标准进行正确的规定。首先做好前期调查,对统计数据、实际使用效果等进行系统地收集;其次研究分析过去统计数据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而确定控制统计数据质量的方向;最后进行论证,综合考虑统计工作能够达到的水平。

5.2 制定统计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首先实行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统计制度;其次对统计报表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综上所述,这是本文对煤炭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一点认识,在论述过程中,本文旨在于抛砖引玉,在一定程度上唤起统计部门、广大统计工作者对统计数据的质量给予高度的重视,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水平,使我们的统计工作能更好地为现代社会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邵兰英,李晓静.浅论统计质量对统计的重要性[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0(03).

[2]高芳.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探讨[J].甘肃科技,2009(10).

[3]赵俊岚.统计数据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1).

[4]张静.统计质量控制相关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08(10).

篇5:医技科室质量控制指标

1、本科主任、护士长任职文件

2、本科全体职工花名册及身份证、执业证、职称资格证复印件

3、本科室《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4、科室各项医疗核心制度、诊疗常规和规范,以及主要医疗工作流程

5、科室医疗管理小组名单,分工及工作职责。

6、建立有影像质量管理组织,并制定有质量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及质量控制标淮。定期开展质量评价工作,并有整改措施。

7、专业设置及其设备、设施满足临床需要,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查服务。具体内容

一.有常规、急诊的医学影像专业服务项目清 二.医学影像工作满足临床工作基本需要单

(1)能开展全身各部位X线摄影、乳腺摄影和床旁摄影(2)能开展胃肠道、胆道和泌尿系统的造影检查(3)能开展全身各部位的常规超声检查

三.急诊医学影像专业服务项目实行24小时服务

四.本院不具备,而临床有需求的部分医学影像专业项目有外送服务(定点医院协议)。

8、定期开展临床随访;医学影像资料质量符合临床工作要求。

一、科主任或各专业负责人至少每半年向临床主动征求意见并提供改进服务

二、开展临床随访或影像-临床联合读片会,有疑难病例的科内集体讨论或科间会诊制度,并有记录。

三、有专人统计、分析、管理和记录与临床病例有关的诊断符合率

四、有影像资料的保存、使用流程与制度

五、影像阳性率有专(兼)人管理,有统计,有分析,有改进措施

9、报告及时、准确、规范,有审核制度

一、报告及时、准确、规范

(1)急诊影像检查结果报告时间≤30分钟;

(2)常规影像检查(X线平片、超声)结果报告时间≤2小时

二、有影像报告的分级审核及签字制度。对错误的诊断报告有上级医师的更正重新报告及签字的制度。

10、环境保护与个人防护达到标准。1.相关部门或机构出具的检验或监测报告。

2.对员工进行放射防护培训、有定期健康体检和健康档案、落实防护措施。3.防护措施符合规范,射线有害标示明显,科室引导标示清楚,病人能知晓。4.影像检查过程中注意对病人(特别是儿童或其他敏感个体)的放射防护,提供保护患者隐私的措施。

5.定期进行剂量、基准的监测与校正,并有记录。6.有主管部门签发的射线装置使用许可证。

检验科医疗质量管理内容及资料目录

1、本科主任、护士长任职文件

2、本科全体职工花名册及身份证、执业证、职称资格证复印件

3、落实《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

(1)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设定临床检验项目。(2)建立各项可行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

(3)有临床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和检验仪器的标准操作、维护规程和相关记录

4、科室医疗管理小组名单,分工及工作职责。

5、临床检验实验室集中设置,资源共享,统一标准,统一质控,保证质量

6、临床检验项目满足临床需要,并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验服务(1)提供24小时急诊检验服务,有危急值处理制度和记录(2)常规项目24小时内出报告。

7、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

(1)建立临床标本采集指南(包括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开展的检验项目,生物参考区间,检验项目出报告时间等)(2)组织实施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

8、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照规定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1)建立质量管理小组。

(2)制定质量管理方案、室内质量控制程序(3)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并有效实施

(4)实验室应当建立并妥善保存质量管理和实验原始记录的制度,具有保存记录的空间,保存期限至少为2年。

(5)二级医院应参加市级以上室间质评。(6)室间质评不合格项目,要查明原因,采取整改和评估

9、检验报告及时、准确、规范,有审核制度

(1)检验报告单用中文形式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实验室名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病历或门诊病历号、标本类型、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参考范围、异常结果提示、操作者姓名、审核者姓名、标本接收时间、报告时间、咨询联系电话及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

(2)检验报告有审核制度,并执行良好

(3)检验报告必须有专人、专门途径发出,对一些影响重大结果(如HIV阳性结果等)只能发给检验申请医生、患者本人或其委托人。(4)实验室对所有开展的检验项目回报时限有明确规定

10、遵守设备操作规程,定期校准,并及时淘汰经验定不合格的设备与试剂(1)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试剂和械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2)仪器校准、保养应有操作规程,有完整的校准、保养记录。

(3)要求强检的计量器具(包括加样枪、天平、分光光度计、移液吸管等)应定期强检,及时淘汰验定不合格的设备。

(4)对检验仪器定期进行校准,对检验结果有影响的辅助设备(温度计、冰箱、孵箱等)定期进行校验。

11、临床检验实验室布局与流程安全、合理,并符合医院感染控制和生物安全要求(1)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小组。依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制定相关制度,并组织实施。主要包括实验室内务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安全防护制度、实验室安全防护制度、标本采集运输制度、菌、毒株保管制度、尖锐器具安全使用制度、废弃物处理制度、安全应急处理制度。

(2)实验室应有相关的生物危险标志,洗手装置最好为自动开关式或脚踏式。

(3)实验室应按生物防护级别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如:生物安全柜)及个人防护用品。(4)实验室应按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废弃物的处理工作。

(5)实验室应对生物安全防护及所做工作有相应的记录(包括废弃物交接、工作人员生物安全培训、菌、毒株保管、工作人员体检、持续改进、应急事故处理记录)。(6)实验室应将生活区和实验区分离,不得将食物、饮水带进实验区,能有效地保证工作人员不受感染,样本间不发生交叉污染,不发生由实验室引起的感染扩散。

12、临床检验技术水平二级医院:

(1)能进行血常规及其它检查,如嗜酸性细胞直接计数,红细胞比积,网织红细胞计数及异常红细胞检查等,实验手段具有一定先进性。

(2)能进行出血性疾病、溶血性疾病的检验,实验手段具有一定先进性。(3)能进行骨髓细胞的检验。(4)能进行除尿常规外的尿化学检验。

(5)能进行粪便常规外的检查,如潜血、浓缩法查虫卵等检验。

(6)能进行体液常规检查,如脑脊液、浆膜腔积液、精液、前列腺液、胃液、胆汁、痰、阴道分泌物等。

(7)临床生化检查,包括蛋白质、糖、酯类、无机离子、酶、肝功能、激素、血气等方面

(8)临床免疫学的检验,包括免疫球蛋白、细胞免疫功能、自身抗体、肿瘤标志物、肝炎病毒血清学标记物、传染病血清学检查等。

篇6:医技科室电气设计的特点

电气特点

医技科室的用电负荷较大, 从节能的角度出发, 变配电房的位置应靠近医技部。医技用房中安装的大型医疗设备复杂, 它们具有瞬间冲击电流大;对电源要求高, 对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高的特点。

例如:DSA、MRI、DSA、CT、ECT等设备, 要求主机单独从低压配电系统放射式供电或采用独立的变压器。

供电设计

如抢救室、手术室等重要负荷的地方, 一旦停电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保证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并考虑其用电设备的特点、供电距离, 设计时通常采用二路独立的10KV专线供电, 两路电源同时工作, 互为备用;另设柴油发电机组, 为特别重要的负荷供电;对于一些需要不间断供电的特殊设备, 可设UPS (不间断电源) ;对于用电设备转换时间小于0.5s的, 采用EPS (应急电源) 作为备用电源, 来保证供电的连续性。

线缆选择

医院如果遇到火灾, 有毒气体对患者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在设计选型时应选择低烟无卤 (阻燃) 辐照交联聚乙烯电缆、电线;对于在火灾时仍需要坚持工作一段时间的场所, 如手术室, 对其供电应采用矿物绝缘电缆。

照明设计

*医疗设备容易给患者造成压抑感

以往设计医技用房的照明会顾虑荧光灯对医技设备的干扰问题, 大都会采用直流电源或白炽灯, 但根据对一些医技设备生产厂及设备使用环境的调查中发现, 现在的很多设备均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一些小型的医技设备 (如心电图仪、脑电图仪、医用超声波等) 均无特殊照明要求, 心电图仪和脑电图仪的一般照明在150lx左右, 脑电图仪和医用超声仪要安装调光装置, 而医用超声仪几乎是在半暗室状态下工作。核磁共振扫描室需要电磁屏蔽的地方仍要用直流电源。因此, 医技用房的照度不能任意提高, 一般根据设备的要求而定。

X:表示有此项目;a:照明及生命支持设备;b:不包括手术床;c:恢复供电时间可以在15s以上的, 但需要提供持续电力;d:患者2.5m范围内的电气设备。○类:在此场所内不使用医疗时与人体接触的导电器件;1类:在此场所内使用可导电的器件与人体外部接触, 或进入人体与人体内部接触, 但不包括2类场所;2类:在此场所内中断供电将导致生命危险的治疗。医疗安全设施的等级, 是按医疗场所与人生命安全的相关程度及电气装置与人体的接触程度进行划分的原则确定而成。表中所列场所均有的要求, 因此都应按照一级负荷供电;一般的仪器、客梯、照明用电可划分为二级负荷;其他的均为三级负荷。

*每间医技房间在其公共走道的门框上方都应安装“工作中请勿入内”的警示灯

警示灯应与医技设备联动, 即医技设备 (如CT机) 启动准备工作时警示灯亮, 以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引起不必要的伤害。

*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照明设备为一级负荷

IT系统在医疗场所中局部应用

IT系统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因其对地漏电电流仅为很小的电容电流, 降低了人身触电的危险。主要在手术室, 采用IT系统供电, 可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电气安全。

接地系统

医技用房中的接地系统主要包括几个部分:配电系统接地;医疗设备接地;防雷接地;局部等电位联结;保护接地;功能接地;总等电位联结等等。医疗设备的接地电阻值应按设备技术要求确定。在手术室、DSA、CCU、ICU等1类、2类医疗场所的患者环境, 应设置局部等电位联结LEB端子排。

医技建筑的电气节能设计

*采用T5系统荧光灯

紧凑型荧光灯为主要光源;灯具的配置必须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的规范要求, 配置优质节能型电子镇流器, 且功率因数达0.9以上。

*合理布置各区域的配电竖井, 选择合适的电缆截面

*抑制谐波降损节能

医技科室中的医疗设备, 给医院的配电系统带来严重的谐波问题。在设计时通常做法:采用末端补偿, 就地安装有源滤波器, 进行谐波治理。

上一篇:大班主题活动:爱心电话下一篇:建筑模板安装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