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学习中的几点问题

2024-06-19

钢琴学习中的几点问题(精选四篇)

钢琴学习中的几点问题 篇1

一、树立良好的练琴方法

对于钢琴学习者来说, 正确的练习方法是取得进步的重要因素。但如何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并且坚持和贯彻它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良好的练琴方法就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适合目前对自己的程度和状态相对应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总结, 并且向老师和同学讨教, 并且从共性中找出个性。比方说慢练是一个很好的一个练琴方法, 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在刚开始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它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它可以让你更仔细的读谱, 有利于解决一些弹奏上的问题。但练习了一段时间还坚持一味的慢练那就得不偿失了。这就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般情况下是做提速练习, 当速度达到以后就应该进行背谱了。所以, 练琴的方法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同时, 有了方法之后就应该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 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调整状态, 明确目标

调整好心态, 以积极的态度去练习是首要前提。有的练习者常抱怨天赋不高、练习环境不好, 这样的练习是达不到目的。练习者必须积极面对学习中的一切困难, 明确练琴目的, 才能在练习中有效地提升自己演奏水平。任何一个具体的技术难点, 都是在积极的状态下才能解决的。所以, 好的状态对于学习者是非常重要的。但好的学习状态是应该靠自己去调节和保持的。

这就要求我们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练琴时间, 时刻让自己的情绪时刻保持在积极地状态下。对自己在练习时遇到的困难有一个合理的认识, 并且制定合理的计划, 一步步去解决。但不能急于求成, 让自己保持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学习。只有在这种适度的宽松状态下, 才能使学习者更富有创造性, 更有信心去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三、对弹奏方法的认识

钢琴学习最终的目标是要求演奏者能弹奏出优美动人的音乐。但弹奏出这样的音乐就要求演奏者有过硬的弹奏技术和良好的音乐表达。要做到这两点就要求演奏者在平时的学习和练习中不断的积累。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学习才能达到这种琴人合一的境界。

但钢琴的弹奏是要有方法的, 只有对弹奏方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让你的弹奏技术有一个更大的提高。所谓正确的弹奏方法就是如何让自己在弹奏中更自如, 更能表现音乐。要做到这两点首先要解决指力的问题。只有手指有了力量才能弹奏一些较为快速的跑动。训练指力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个是高抬指训练, 一个是低抬指快触键。在进行指力训练的同时应该结合一些其它的技术训练, 如八度技术、双音技术等等。当你的手指有了力量之后就应该让手指更有控制力, 所谓的控制力就是弹奏中能弹奏出音乐线条, 使音乐更有张力。训练时应该先从听觉上进行训练。要善于聆听自己弹奏出来的音乐, 同时也要听一些好的钢琴音乐。

当上述两方面解决的同时就应该进行触键训练。掌握好的触键技术主要是为音乐的表情服务的。演奏者针对不同风格的钢琴音乐, 可达到不同风格作品的

音响效果。手指触键发力对音色的控制分为轻触键与深触键、面触键与点触键.指触的变化是音色变化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 手指触键不仅有力点、速度、触面的变化, 还要有轻重、缓急的区别。演奏者根据不同声音的要求要有不同的触觉, 如要求明亮、透明、颗粒性强的声音, 指触速度就要求快, 弹完后马上将力量松开, 手指略弯曲, 触键面可略小;而想要发出坚实、有爆发力的声音, 就要下键有力, 反弹力强。一般来说, 在弹奏深情如歌的旋律时触键速度可慢些, 触键面可略大.手指可平些;如需要很微弱的声音, 触键尽量小的力盆, 并稍向外提起;要求浑厚、圆润、歌唱性的声音, 除了使用手指力量外, 手掌、手钾乃至身体的重量都要结合运用上去。

总之, 演奏者对音色的把握, 需要不断地、细致人微地去体会和研究。无论你弹的是练习曲还是艺术作品, 弹钢琴必然就是在声音上下功夫, 说得更确切些, 就是练习声音。

四、情感表达

音乐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 它不等同于一般的音响, 它是用动听的旋律以及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 来感染身边的听众的。所以说艺术就是感情。演奏者只有把自身的情感投人到音乐表演中.这样才能真实、生动地传达情感.真正地感动自己, 也感动别人。

当我们在演奏一首乐曲之前, 就要想象好我们所需的音响效果, 要让表现某种特定情感或内容的声音走在手前面, 想好再弹, 心中必须有一个演奏蓝图, 对音乐要有布局、有设计, 如同下棋一样必须做到步步有条不紊, 心中有数。只有做到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的在演奏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引起观众与演奏者的共鸣。音乐是情之“体”, 情是音之“魄”。音情二者以技巧的组合为纽带, 相互依存, 不断完善以达到理想的演奏境界。

参考文献

[1]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浅谈少儿钢琴教育中的几点问题 篇2

关键词:钢琴;运力;触键;手型;内心听觉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钢琴教育市场也在飞速发展,同时,出现的问题也非常之多。众所周知,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其音色丰富程度在独奏乐器中没有哪种乐器可比。钢琴是除交响乐团外唯一一件能表现最完美最完整音乐形象的乐器。但要得到好的音色,就对于演奏技巧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本文结合笔者对于社会钢琴教育的实践观察与自身的钢琴教学经验对其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几点具备实际意义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对应的办法。

一、钢琴演奏的发声以及训练步骤探讨

钢琴演奏最为重要的也是最具原理性的技巧是在手臂放松的情况下,由大臂微微抬起带动小臂将重量输送到指尖,再落到键盘上,同时指尖在触键时须保持站立姿态。在常见的教学中,钢琴教师经常强调“前紧后松”。前紧指的是指尖的站立。后松则指的的手腕、小臂、大臂要放松。“后紧”是“前松”导致的。“前松”必然导致“后紧”。而只能是先达到“前紧”才能逐渐再解决“后松”的问题,从而得到饱满、通畅的音色。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快就会发现,对于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年幼初学学生来讲,两者几乎不可能同时训练出来。但教学进度又不能长时间在训练“自由落体”运动这一项内容上停滞。所以就出现了一个训练步骤的问题。

二、钢琴演奏中的力度变化训练

著名钢琴教育家鲍里斯·贝尔曼在其著作《钢琴大师教学笔记》中提到:运力,指声音产生过程中身体重量参与程度的多与少。声音可仅用手指产生,也可由手掌所支撑的手指产生,或是在此基础上加上大臂的支持。参与的关节越大,即运力越大,声音就越饱满。不难理解,贝尔曼大师的这段文字是对钢琴演奏中如何控制声音强弱的一段阐述。力度变化的控制在目前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类似现象丝毫不陌生,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相当多的学生在演奏过程中遇到“f”时或者“ff”时,便如砸琴一般,弹奏出可怕的音响;而演奏“p”时,不是弱不下来便是声音发虚。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的理解是这样的:在钢琴演奏中做出明显的力度变化,触键速度是不能够忽视的。触键速度快,则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重量的不足,在演奏强音时会有一定的帮助。而控制较弱的力度则比控制较强的力度复杂一些。当前普遍存在的一种错误见解便是浅触键,即在弹力度较弱的乐段时触键深度较浅。著名钢琴教育家艾西波娃曾让学生使用这样一种训练方法:“首先以缓慢的速度弹奏某乐句(此句最终要弹得极弱),感觉到声音触到琴键的底部,并用中强的力度弹奏,之后用感觉到的同样深度再弹一遍,但要非常轻柔。在这两种弹法之间不断切换尝试并加以体会。”

三、钢琴演奏姿态方面的误区

提到演奏姿态,首先需要提到手型这一问题。广大钢琴教师在教学时经常会不断重复提到:“注意保持手型!”而这一问题经常使人迷惑。其实在钢琴演奏中,手型也是需要灵活变化运用的,并没有自始至终保持不变这个问题。手型是根据演奏的不同乐句所不同的需要来决定的。若盲目地要求自始至终保持同一手型,那必然导致演奏僵化。当然,手型还是需要讲究的,在正常情况下的手型,便是将手臂与身体一侧放松自然下垂,而此时的手型,便是手指自然弯曲的一个状态。

四、音乐基本素养的重视程度

在当前的社会钢琴教育中,普遍忽视了本应与学习钢琴演奏匹配的音乐素养教育。在数年前,国内正式出版发行并投入使用的《音乐基本素养考级教程》这一教材,是国内较为系统、完备的针对业余音乐才艺学生的教材,里面包含了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基本常识以及音乐欣赏等众多内容。在学习钢琴演奏的同时,这些模块的学习同样重要。

首先是视唱练耳。学习音乐,最重要的一方面条件便是耳朵好。耳朵是需要开发的。这一点对于学习钢琴演奏最重要的影响便是听觉。在演奏钢琴时,需要两种听觉。首先是内心听觉。什么是内心听觉?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对于一个学习钢琴很多年的人来讲,在桌子上单手弹奏一段贝多芬《献给爱丽丝》的旋律,在他的耳朵里听到的往往不是“哒哒哒哒”的敲击声,而是有音高的音乐旋律。这便是内心听觉。这是一种人对旋律的想象能力。在演奏钢琴时,首先,对于手上演奏的旋律脑海里要有这个声音应该是什么样的概念,然后手上向想象中音乐靠拢,想象中的音乐效果越逼真,则越有益于手上的演奏。再者便是一种客观听觉,即自己演奏的同时在客观的角度倾听自己的演奏,以便对自身的演奏做出及时的调控。尽管称之为客观听觉,但不得不提的是,钢琴教育家贝尔曼在《钢琴大师教学笔记》一书中提到:“客观听觉是音乐家一生不懈奋斗的永恒目标,因为总是尽力客观地聆听自己的演奏,但从没有完全成功过。”一个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如果没有把精力投入在倾听自己的演奏上,那么他对音乐的诠释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便是音乐基本常识与音乐欣赏方面的学习。在现在的社会钢琴教育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如果问一个学钢琴数年的学生,他很可能对音乐表情术语或者贝多芬和肖邦等著名作曲家的音乐常识很陌生。那进一步就会很可能导致学生对作品风格把握在理解上出现不准确。此外,在钢琴学习初期较为枯燥的技巧练习阶段,学习一些音乐欣赏内容也会增加一定的兴趣。

五、普遍存在的一些未能正确树立的认识

这里要提到的也恰恰是往往被忽视的一些其他因素。在学生学习钢琴演奏的过程中,一些辅助因素也格外重要。笔者曾和一位资深钢琴调律师谈起,钢琴调律的准与不准对学生的耳朵影响有多大。许多家长对家中钢琴的调律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甚至两三年才调一次的情况也不少见。而对于调律师的选择也过于草率。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家长对调律不了解,也不会用耳朵检验。好的调律师会使钢琴在弹和声时共鸣效果倍增,而孩子在常年维护不佳或者调律质量差的钢琴上练习,可想而知对耳朵听觉的训练会有多大影响。

近年来,整个社会钢琴教育不断提倡“快乐成长”“快乐学习”,但是在学习钢琴演奏这个问题上自始至终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刻苦。所谓“快乐”也必须是要在付出刻苦的学习经历的前提之下才能实现的。笔者曾经常遇到这样一类家长说道:“我就是让孩子学着玩玩,不想以后搞专业。”当然,这类家长往往对于孩子学琴的监管与要求自然不严格。那么,笔者想说的是,每年有那么多艺考生以钢琴为专业考大学,他们从小有多少人打算过现在要以此为专业考大学呢?

再者,许多钢琴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家长在对于钢琴考级这个问题上的认识有些偏盲目,形成了让孩子为考级而学钢琴的意识。这一现象更是普遍。考级,意义上是积极的,也是社会对于学生学琴的一个认可。但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年之内专攻考级的作品并视考级为主要目标,是不合理的。这样势必导致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产生漏洞,学得并不扎实,严重制约之后的发展。在这里暂且不提大跨度跨越式的考级,这更是一个违背客观规律,忽视学生能力范围,盲目“拔苗助长”的一个现象。在考级这个问题上还是希望广大钢琴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理性、客观地对待。

近年来,中国的钢琴家在国际社会上越来越被认可,也足以证明了中国完全可以在古典乐坛占有一席之地。而在人才储备教育方面,其潜力更是不可估量,但制约这一进程的问题也很多。本文所提及和阐述论证的内容,均是笔者多年来通过参加各类社会艺术实践活动观察以及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总结而来,都是一些普遍存在又非常具备实际意义的问题,在此供广大钢琴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家长作为参考。

参考文献:

对少儿钢琴学习的几点看法 篇3

为了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 音乐教育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目前正想学习钢琴和已经正在学习钢琴的孩子来说, 最重要的是全面培养他们, 对他们进行美育教育。首先家长不能因孩子对音乐有某种“突出”表现就确认孩子音乐天赋很高, 望子成龙心切, 不顾仅三四岁幼童的生理、心理特点, 强加以苛刻的“训练”, 动辄怒骂、体罚, 甚至拳打脚踢。反之, 只要弹好了琴便百般宠爱迁就, 给予过分的物质奖励刺激, 满足孩子恰当或非恰当的要求等, 这种做法同我们最初期望把孩子培养成才的大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家长最为普遍的做法是:把学习钢琴当作孩子职业道路的选择, 不论孩子兴趣如何, 素质条件如何, 都拼命加码, 认为既然经济上、时间上、精力上付出了代价, 那么不达专业便不值。抱这种心态的家长, 许多或因家庭搞音乐, 要子女继承事业;或因自己酷爱音乐, 想搞专业而未成, 让下一代来实现夙愿;或因崇尚音乐之高雅, 羡慕音乐行当之“轻松”;甚至因孩子文化成绩较差, 学习一技之长, 以谋求出路等而来学习钢琴, 这些都是不足取的。

我们并非不赞成以钢琴事业为职业道路的选择, 事实上, 钢琴事业的发展也需要“从孩子抓起”, 培养后继人才, 且钢琴的普及, 必然会促使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但是, 进入专业学习领域的孩子是极有限的, 条件的选择, 水平的竞争都越来越高, 越来越激烈, 不可能学习钢琴之后, 人人都能如愿进入钢琴专业学习环境。对此, 老师和家长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综合考虑, 正确对待。大量事实证明, 从小学习音乐会为未来的事业增添异彩, 同时也有利于发挥潜在的能力。幼年钢琴学习中所获得的音乐修养对将来从事舞蹈、戏剧、电影、美术等艺术事业的孩子以莫大的帮助;给日后在音乐的其他领域学习的孩子以坚实的基础;给终将为钢琴事业献身的孩子们以奋飞的双翼。

从我在教学中接触的幼儿学生来看, 有四、五岁开始学琴的, 也有学过一段时间后又转到我这里来的。我想许多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孩子学习钢琴的最佳年龄是几岁?可能会有人说:“只要顺应各个儿童的能力去决定就可以。”但是我想大多数的家长不满意这个答复。波兰著名钢琴家霍夫曼说:“钢琴的学习, 只要有才华, 而且能注入正确的努力, 从几岁开始都无妨。”但是就大多数的家长来说, 他们想知道的是一个确定的学琴年龄。早期的一些著名钢琴家和钢琴教师一再强调钢琴的学习不能太早, 如匈牙利著名钢琴家费尔德斯说:“正式的钢琴学习, 不可以开始得太早。”因为可以开始学琴和一定能开始学琴并不是一个概念。以我个人的意见, 不宜让孩子过早开始学习钢琴, 最好五岁以后, 最多也不应该早于四岁。要让孩子们多一点天性的发展, 多一点游戏、玩耍的时间, 让孩子们先用他们的耳朵聆听音乐, 接受音乐的感染和熏陶;让他们用嘴代替乐队, 代替钢琴, 代替一切乐器, 唱出他们心中的音乐;让他们用手学卡拉扬, 学小泽征尔那样忘情地去指挥音乐;让他们用脚踏出音乐的节奏。我想这才是音乐家成长的最佳设计。家长和教师都不应该过早地让孩子去做对他们来说技术性强的动作训练。

在三岁到六岁这个年龄阶段开始学琴的孩子, 都已经听过一些音乐作品, 比如儿童的、流行的、影视的等, 但是完全由钢琴来演奏的曲子可能听得不多。有的孩子自己已经能比较完整地唱一首歌曲, 有的还不太会唱歌, 总体来看, 大多数孩子还不知道“音乐”是怎么回事。所以首先应让孩子学会聆听。聆听是听觉的训练, 也是思维反应的训练, 对于孩子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聆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培养孩子好好听教师和别人讲话, 并帮助孩子正确理解。这是孩子进行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前提。我发现有的孩子上课的时候, 你对他讲话, 他瞪着大眼望着你, 可当让他照着讲的意思去做的时候, 就不知所措了, 如果再让他重复出来, 他就傻眼了。其实, 他根本就没有听, 对他讲话的时候他走神了, 注意力不能集中。这样的孩子没有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这是很不好的。我们应该从小注意培养孩子聚精会神地聆听教师的话, 并且让孩子联系复述, 有意识地让孩子根据教师的要求去做。这不仅对听觉是必要的训练, 而且可锻炼孩子的思维、记忆和语言的能力, 更关键的是培养了孩子的好习惯, 这将使孩子终身受益。其次就是教孩子聆听音乐, 这对于学习音乐的孩子更是意义重大。愿意学习钢琴的孩子大多是听到过钢琴的声音或是钢琴小曲的, 他们认为“钢琴的声音多好听啊”, 由此产生要弹的最初的冲动。有了冲动不能马上学着弹奏, 却是先要学习认知五线谱。并且有的教钢琴的大人们会说, 不认知五线谱不能学习钢琴。于是, 高音谱号、低音谱号、第一线、第一间、小节线、全音符、四分音符、休止符……这么多的陌生的东西, 全一股脑地塞给孩子。所以刚学琴的孩子, 还没有听到多少钢琴的声音, 却看到了一大堆的横线竖线和一大堆的不认识的符号。我认为这违背了我们让孩子学习钢琴的初衷。从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来看, 也是先听到周围的人们不停的说话, 几个月之后, 才慢慢开始自己发声, 说出一个字、两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几年之后才开始学会一边念一边读, 从“听”到“说”再到“读”, 这是自然规律。学习钢琴也一样, 应该遵循这样的自然规律。所以在孩子刚学习音乐, 培养他们听的能力的时候, 可以先听别人演唱、演奏的音乐, 包括听广播、电视、唱片、录音, 或者到现场听音乐会等;然后让他们学会倾听自己的音乐, 包括自己的演唱、自己演奏和自己内心的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又是听觉的艺术, 其存在是因为人类具有听觉的感知。可以这么说, 只有让音乐通过听觉感染心灵, 才可能使心灵迸发创造性的音乐, 这才是学习音乐的正确途径。因此, 从刚开始学习音乐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让孩子多听, 从符合儿童特点的儿歌到各种风格和特色的歌曲, 各种器乐、歌唱、指导交响乐等。有条件的还可以带他们听音乐会, 聆听生动的现场演唱、演奏;亲眼看看指挥挥舞双臂指引人们演奏出震撼人心的强音和优美动听的旋律时的动人形象;认一认乐队中那么多不同模样的乐器, 听听它们发出的不同音色和相配合奏出的美妙音响, 听听钢琴那独特而富于变化的声音等, 逐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敏感、兴趣、喜爱和最为宝贵的音乐感受。这既是为日后学习音乐, 学习钢琴或学习任何一种乐器作必须的铺垫准备, 又是对长远作用于孩子的音乐素养的培养。所以我们在最初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孩子打开视野, 避免硬盯着一门死学。

培养孩子聆听音乐还包括让孩子倾听自己心里的音乐。孩子, 包括幼儿也会叽里呱啦地哼唱一些调调, 那是音乐熏陶感染和内心情感的融会。但是, 孩子一开始学习乐器后, 往往容易偏重注意技术动作而不注意用耳朵去倾听自己演奏的声音, 更忽视把学习的曲子通过内心听觉的感受演奏出来。孩子在刚开始学琴的时候, 往往是眼睛直盯着五线谱, 看到一个音符, 手指就弹一个音, 如果有弹错的音只是认为没有看仔细乐谱, 再一个劲儿地到谱子上去找, 明明听到喜欢的曲子, 自己也会唱了, 只是因为没有五线谱, 就不敢在钢琴上弹奏, 这是过于依赖五线谱的表现。手指和眼睛很重要, 但是不能忽略耳朵和全身心的感受, 要把自己内心的感受真实直接地表现出来。

法国钢琴教育家齐格勒在叙述成功的钢琴演奏时是这样总结的:“许多富于才能的人所学习的钢琴奏法秘诀, 绝对不是只靠手指的练习, 而是借着‘以心聆听’自己弹出的声音, 具备了如何调节演奏效果的能力。”她主张“十分之九要用以聆听演奏出的琴声”。她的教学原则的最基本的着眼点是靠耳朵去学习, “唯有‘靠耳朵去调整’, 动作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在教育上要养成“一心聆听”的习惯, 不必急着对演奏技巧的学习, 最重要的是要“意识到声音”。齐格勒认为许多富于才华的演奏家钢琴奏法的秘诀, 绝对不是只靠手指练习, 而是借着“以心聆听”自己弹出的声音, 并具备调节演奏效果的能力。因此, 培养儿童聆听音乐一定要帮助他们发掘和注意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让内心的音乐, 先于技巧, 先于手指动作产生并生动地记在心里。

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 不应该让孩子急于学弹连奏和进行快速练习。所谓“连奏”, 与断奏的区别在于手指之间有连续的独立动作, 手指抬起、落下, 手腕随之轻轻移动。连奏弹出的音与音之间既没有空隙又没有重叠, 就像唱歌一样圆滑连贯。

钢琴演奏技巧的基础是手指, 手指技巧的基础在于手指的独立支撑。同人体的站立一样, 在钢琴上学会简单的站立支撑并不是十分困难。但是要使每个手指按照弹奏钢琴需要的基本手型支撑站立, 并使各个手指获得平衡的独立支撑能力也并非轻而易举。它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训练过程, 还需要有恰当而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严格训练, 如果我们忽略它, 就会给我们日后演奏钢琴带来阻碍, 尤其是对那些天生手指较柔软的孩子。有些孩子学琴, 一开始就选用《拜厄》教材, 在手指, 尤其是弱手指还缺乏站立能力的时候, 就开始学习连奏, 这无疑会造成手的紧张和僵硬, 手指的基本弹奏及手型都容易出现毛病。弹奏时, 一个手指在弹, 其他不弹的手指会翘起来, 连续弹音与音之间就会有空隙, 听起来不像唱歌那样圆滑连贯。还有一种情况是弹奏的手指第一关节会出现凹状, 有时不能及时离键, 弹奏的前后两个音会粘在一起, 听起来混浊不清;手指的外形很好, 各关节凸出呈拱形, 弹奏时手指有抬起落下的动作, 而手腕却纹丝不动, 弹出的声音听起来很虚弱, 不均匀, 不清楚。出现这种情况属于教学太急于弹连奏了, 其结果就是声音虚弱, 不均匀, 不清楚, 不舒服, 钢琴明亮通透的声音展现不出来。孩子在这样不间断、日复一日的练习中享受不到弹奏本身的快乐。就像我们观察小孩子学走路一样, 两条小腿具备了足够的力量能够支撑住自己的身体了, 站稳之后才可能自己迈开双腿, 一步一步走起来。如果双腿力量不够充分, 走起路来难免歪七扭八、跌跌撞撞。如果走路不稳就要跑, 那必定会摔跟头。学钢琴也是同样的道理, 为什么孩子手指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在琴键上站稳的时候就急于要弹连奏呢?不能太操之过急。

科学的方法应该是, 让儿童先进行单音、双音, 以及和弦的落指练习, 加强支撑能力, 练好基本手型的基础上采用两个手指一组的连接, 再逐渐扩展到三个手指、四个手指、五个手指;由比较强壮独立的二、三指逐渐扩展到软弱的四、五指的训练步骤较为妥帖。用这一循序渐进的方法可以避免由于无准备的使用软弱的手指可能造成的手指相互依靠、粘连、手型及手指基本弹奏动作不规范等现象。等到孩子弹奏时用力自然, 每个手指支撑力都得到增强, 断奏动作掌握得比较牢固, 就可以开始连奏的学习了。另外, 连奏的链子也需要两音连、三音连、五音连, 稳扎稳打地进行, 同时仍然要坚持有断奏的练习, 让孩子明显享受到得心应手的感觉, 同时也说明孩子对钢琴有了初步的掌控能力。

关于钢琴集体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4

集体课与单独授课在备课上有很大的不同。钢琴单独授课时, 备课内容针对性强, 问题指向个人, 解决方向明确, 要多注意细节, 力求在音乐艺术上做到精益求精;钢琴集体课的备课在内容上不宜难度过大, 因为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语言上尽量用简短和精练的话语进行陈述, 不做过多细节性的要求 (并不是说不对细节处理提出要求, 而是不做过细要求) 主要是保证内容的正确性与准确性 (如触键、手型、指法等) 。

集体课备课内容要根据班级学生具体情况而定, 要基本做到学生能在课堂内消化教学的内容, 这对教师是有很高的要求的, 必须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来总结出班级学生的进度情况再对教学计划进行适时的修改, 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另外,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基本是非钢琴专业的, 很多的没有基础的, 所以一定要注重基础技能的强化, 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不仅仅是在教学初期要强化, 基本在第一学年的教学中始终要强调这一点, 这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是有关键性意义的。

二、教学组织

钢琴集体课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也是学生和教师直接进行交流的环境。一般来讲钢琴集体课每次教学都是20人左右, 对于钢琴这种技巧型的授课来说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因此, 如何能把握好教学的节奏, 组织好学生的互动与沟通, 就成了授课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加强教学的趣味性。要想让学生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听课状态, 就必须使教学过程轻松愉快, 使学生既接受了新的知识点, 又能保持一定的新鲜感, 有学习的动力。

再有就是要加强示范性, 教师在示范演奏过程中, 除了要强调指法与音符的正确以外, 还应注重音乐情感的表达, 使学生有音乐表演的概念, 让学生明白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儿歌伴奏, 也要带着感情去弹奏, 而不是简单的演奏音符。

在教学中增加一些名家名作的赏析。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是要走向各类幼儿园与学前班, 大部分的教学都是为了启发孩子各个方面的潜能为主要目的的, 因此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 就背负着很多的期望, 家长都希望通过幼儿园的一些音乐课调动孩子的音乐天赋和提高音乐审美情趣。而要做到这些, 除了掌握一定的钢琴演奏技巧之外, 还需要有一定的音乐鉴赏与讲解能力, 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有所侧重, 增加一些音乐赏析内容可以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以及对音乐的鉴赏评论能力, 这对今后的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分层次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有一些天赋好, 或者以前有过一定基础的学生会逐渐显现出来, 无论从作业完成还是对乐曲理解方面都比其他同学要高出一个层次, 这时就需要我们进行分层次教学。

对于这些程度相对比大部分同学要高一点的群体, 我们要单独制定一些教学计划, 增加一些内容。例如, 增加一些复调类作品 (如巴赫初级钢琴曲) , 加入一部分专业性强的教程 (如车尔尼系列) 使学生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四、对于歌曲伴奏的训练

前面曾经提到,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 很多时候是要为儿歌进行伴奏, 而现在学前教育专业适用的一些教材中, 对这方面却有很大的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 很重要是要注重音乐基础知识的灌输, 让学生了解乐理, 能够掌握简单的和声知识。这样, 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拿到一首新的儿歌, 就可以简单编配出一个伴奏, 在和声的运用和织体的选择上能够做到基本符合儿歌的内容与音乐的要求。

再有就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练习24个大小调的音阶与琶音。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就有这样的情况, 很多学生都问我, 为什么每个章节都要练习音阶与琶音, 在他们看来, 这些更像是在练习他们的指法。其实这些练习恰恰是为了以后能更加轻松地应对各种儿歌的伴奏。

五、集体授课讲解与单独练习结合

在集体授课过程中主要是解决基础的、理论的、和技巧的讲解, 而学生真正消化这些, 是要在课上以及课下的练琴中实现的。

一般在集体课授课过程中, 每讲解一个新的内容之后, 会给学生一定练习的时间, 但这一般都是不够的, 而且也不可能做到对每个学生的验收都到位。还需要学生有一次单独在钢琴琴房练琴的过程, 之后进行检查, 以确定教学效果。而这次琴房单独练琴, 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 我发现, 如果完全让学生自己去练, 很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 那就是学生如果对内容理解不完全或者产生偏差, 他就会一直这样练下去, 从而形成一个惯性。所以我坚持在学生单独练琴过程中, 进行单独辅导, 发现有问题的学生马上予以纠正, 使其在最短时间内能够解决问题, 达到最佳效果。

其实钢琴集体课教学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过程, 是需要教学者不断研究不断总结的, 教师本身也要不断深化业务学习, 提高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1]钢琴教学方法探讨.孙平.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四期.

[2]浅谈高师钢琴教材建设.周柏杨.

上一篇:智能膨胀材料下一篇:失败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