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险建设

2024-07-02

农村养老保险建设(精选十篇)

农村养老保险建设 篇1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养老保障体系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1%左右, 农村的老人占全国老人的比例达到75%, 老有所养一直是广大农民群众梦寐以求的愿望, 也是政府十分关心的问题, 但农民自愿参加养老保障统筹的积极性不高, 部分地区政府强制收缴养老统筹费, 引导变成强制;赡养纠纷事件逐年猛增, 家庭养老矛盾重重, 危机四伏。笔者认为, 出现这些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农村养老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一、农村社会养老的现状

(一) 老龄化加快

自70年代我国成功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 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86%。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 为7.64%。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 上升到8.59%。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25亿人, 达到10%的老年型标准。预计到2020年将有2.3亿老年人, 占总人口的15%左右, 2050年将达4亿多, 占总人口的26%左右。人口老龄化在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沉重压力的同时, 也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老年供养系数上升, 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加重。1991年60岁以上老人供养系数为13.74%, 2000年为15.6%, 预计2010年达到17.62%, 2020年达到23.77%, 2050年达到48.49%。

(二)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太小, 覆盖对象有缺陷

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 其中百分之七十五在农村。据统计, 未纳入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还很多。1998年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仅占全国乡镇总数的41%, 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会的村委会不到村民委员会总数的20%。另外,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我国进城务工者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200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1.14亿人, 所以很有必要考虑这个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基本方案中没有体现出对留在农村的农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给予区别对待。进城务工的农民既没被纳入到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 也没被纳入到城市养老保险体系中, 处于法律保护的空白地带。

(三) 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险的功能被削弱

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所谓家庭养老, 即以家庭为单位, 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养老内容, 主要是经济上供养, 生活上照料, 精神上慰籍三个方面。养儿防老的观念在我国农村根深蒂固, 家庭赡养一直是最重要的养老方式, “子承父业”高度概括了上下两代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稳定的世代交替, 能在家庭内部自然的完成赡养老人的职能, 并形成相应的道德规范。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 这是促使家庭养老方式变革的决定性因素。这种进程, 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更。弱化了土地保障作用, 促使了社会养老方式的产生;另一方面, 工业大生产劳动方式的重大转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者作为养老义务承担者的角色, 家庭赡养和生活照料功能随之受到削弱。劳动力流动和人口的迁移。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不同地区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态势。城市、沿海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各方面的原因出现了加速发展的态势, 它们对外来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日渐增强, 同时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使原先隐藏在集体出工劳动方式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涌现出来, 而户籍制度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改革, 使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县城和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和迁移成为可能。这些“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人员长年在外务工经商, 势必影响对老人的供养, 对传统家庭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四) 农村养老不能完全依赖土地保障, 但是土地对于有的农民来说仍然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 从1978年到1998年, 全国农民平均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由91.5%下降到了57.2%, 其中纯农业收入仅占总收入的42.9%。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 大约40%来自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 1/4左右来自劳动收入。来自转移性与财产性的收入约占纯收入的5.7%。由此可见, 来自土地的农业收入已难以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 以之养老更是奢望。有的农民已经摆脱土地的束缚, 参与到现实的社会保障中。但是, 土地对于有的农民来说仍然是很重要的生产资料。近年来农产品的价格日益下降, 从土地上获得的收益非常微薄。而且农民的承包地被大量征用, 代价是极少的土地补偿费。所以完全依靠土地来养老的选择也是不可行的。

(五)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家庭“四、二、一”人口结构的形成, 家庭小型化也在发展

农村家庭人口结构也将出现以下变动趋势:

1、已婚子女与老年人分居的现象逐

渐增多, 老年人单身户或一对夫妇比重提高。据199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 全国只有一个老年人或老年夫妇独自居住的家庭约为2049万户。预计我国老年夫妇家庭、单身老人家庭即纯老人家庭将大规模、大面积地出现。

2、特殊老年群体大量出现。

这样的群体主要有三类:一是丧偶老人群体。由于人类平均寿命延长以及性别比的变化, 丧偶老人主要是丧偶老年妇女会大量增加。部分丧偶老人再婚, 另组家庭。也有许多老年夫妇因一方去世而成为单身老人家庭。二是独生子女父母家庭。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身的大批独生子女21世纪初开始步入婚期, 他们的父母也将由目前的准老人步入老年。三是两代老人家庭。下世纪随着人口老龄程度的加深, 高龄化也将在我国出现, 到那时将是许多低龄老人不能与其子女共居, 但却要赡养已进入高龄的父母, 组成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两代老人共居的家庭。以上这些纯老户与特殊老人群体, 在居家养老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困难, 需要社会予以关怀。

所有这些, 决定了我国农村必须在家庭养老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 这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的必然趋势。

(六) 资金筹集与基金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欠账的规模过于庞大, 使得我国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由名义上的部分基金制回归为事实上的现收现付制;在现收现付体制下, 最初几代退休者享受了远远超过其缴纳的养老金, 而支付这些费用的后参加者又一厢情愿地希望通过自身的缴纳换取仍旧慷慨的养老金支付保证;然而, 养老基金的积累往往不能达到这种要求, 养老金的支付只能靠更高的缴费率来维持, 债务会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而愈积愈多。房海燕女士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博士) 于1998年在比较乐观的假设条件下, 根据给付配置精算成本法测算出我国隐性公共养老金债务1997年的现值为17998亿元, 数目惊人。理论上的天文数字已足以使我们担忧, 而已经发生的养老金拖欠现象就使人们更有理由怀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险系数。当人们对社会养老保险的支付保证产生怀疑时, 扩大覆盖面就成奢谈了。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的产生原因

现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形成是多年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积淀的结果, 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将讲述其中的两个比较基本的因素。

(一) 农村经济落后

一方面由于农业本身是第一产业, 创造生产力的效果没有其他产业那么明显, 所以国家对其管理与监督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 由于农业的发展主要在农村, 国家的管理可能会因管理层级太多而导致管理的失灵。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 地区发展的速度快慢不一, 所以, 国家进行干预, 规定政策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然后带动较为贫困的地区, 政策的倾向对于农村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 立法滞后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 只有1992年1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实行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试行) , 国家没有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及时地对法律做出调整。

三、我国农村未来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构想

我国农村未来老年人养老方式, 应在继续鼓励老人自养、家庭赡养的基础上, 大力推进养老社会化体系建设, 并使之与其他养老方式相互补充, 各有侧重, 共同构筑我国农村未来养老保障体系, 使老年人过上健康、幸福、长寿的生活。

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应具备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二是老年人生活照料体系;三是老年医疗保健体系;四是老年救济体系;五是精神生活体系。由于我国农村老年人人数众多、地域分布广、收入差别大, 建立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应体现多元化、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的特点。

(一) 老年人生活照料体系

这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集中供养方式。主要针对高龄老人及有特殊困难的老人。1996年我国80岁以上老年人有800万, 75岁以上老人有2000万, 且高龄老人每年正以5.4%的速度在增长, 到2020年将有30%左右的老年人进入高龄期。这些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都要经历从能够自理、半自理到不能自理, 甚至完全丧失生活能力的过程。他们之中将有部分人住进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生活服务中心等设施, 他们的起居日常生活照料由这些老年服务机构承担下来, 由老人或家庭提供一定的费用。另一种是社区服务方式。对居家养老但需要生活照料的老人, 由社区老年服务组织为主提供服务人员进入家庭服务, 或提供定时、专项服务。因此, 社区老年服务和老年人集中供养机构, 进入下世纪将会有较大的发展。

(二) 老年医疗保障服务体系

这是老年人社会化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疾病是老年人的大敌, 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 完全依靠国家是不可能的。应根据国情和农民的意愿, 在政府支持下, 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入, 建立起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别的医疗保障制度。尤其要鼓励农民互助共济兴办合作医疗, 并将它们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通过充实医疗设备, 完善医疗服务网络, 提高医务人员素质, 确保农村老年人享有保健医疗, 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实现健康老龄化。

(三) 老年社会救助体系

这是老年人社会化保障体系的补充。相对贫困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老人, 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提供最低生活补助, 并对贫困老人减免相应费税, 提供医疗方面的优惠和照顾。继续对孤寡老人实行“五保”供养, 确保其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

(四) 老年精神生活体系

主要是根据老年人的爱好、兴趣的需要, 以乡村为单位, 建立老年文化、体育、教育、娱乐活动场所。

总之, 未来我国农村将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 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体, 社会救助、社会照料和社会福利服务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M].时事出版社, 1998.

[2]、穆光宗, 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研讨会侧记[A].中国的养老之路[C].中国劳动出版社, 2006.

[3]、穆光宗.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及社会对策问题[A].中国的养老之路[C].中国劳动出版社, 2003.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调查报告 篇2

摘要:**省是农业大省,农民养老是全省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必须解决的问题。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目标和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制度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省农村养老的需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迫在眉睫。

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资助本科生开展创新性实验,使大学生初步涉及科学实验领域,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该计划的启动有利于学校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国家即将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之际,**大学商学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课题组,参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协会组织的调研统计工作,原省级几位老领导也参与了该活动,就全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经过调研组成员认真讨论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第一,市县政府建议。调查组分别召开市县政府领导、相关部门、乡镇干部参加的座谈会3次,与会人员建议:一是将征地农民、独女户夫妇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整合起来,实行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建议加大宣传和政府补助力度,帮助农民改变“养儿防老”观念,通过政府补助引导农民参保。三是新农保试点应按属地管理原则,具体政策和经办应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由县(市)政府制定政策、统一协调。试点县市应依托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本级新农保经办机构,将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第一线,直接为农民服务。

第二,村农民反映。调研组先后与乡村干部、农民座谈5次,走访农家6户。农民群众反映:一是农民对养老保险强烈盼望,但普遍对养老保险政策不太了解,有的反映收入低交不起,有的认为待遇低,又不愿意交。二是农民认为务农属于重体力劳动,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不应高于城镇企业的特殊工种(男性55岁、女性45岁),而且应同样享受提前退休待遇。三是村集体基本上都靠财政转移支付维持工作,村集体没钱给农民参保补助。农民希望,新农保制度如果能像新农合那样政府拿大头就好了。

第三,问卷调查显示。一是有67.5%的60岁以上老人生活费来源是子女供养,家庭养老目前仍是农民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二是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制度需求迫切,选择愿意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已达到58.6%。三是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缴纳养老保险费能力有限,调查对象的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在元以下的占27.8%,大多数被调查者每年能承受的养老保险费在100元-600元(见表1)。

二、建立新农保制度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认识问题。通过调查了解到,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乡镇干部或农民群众,对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普遍认识不足。为此,还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国家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保险是一项重大惠农举措,对解决农民“养儿防老”问题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关注三农、改善民生的高度研究解决农民养老保险问题,要把党中央、国务院将要出台的新农保政策学深吃透,深刻理解新农保政策的内涵。当前,从经济条件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公共财力快速增长,政府承受能力不断增强;在政治条件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建立覆盖农村全体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正是体现和饯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在制度条件上,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近3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社会条件上,农民对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和呼声十分强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成功建立,使农民对政府推行的社会保险信认度升高,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客观条件已具备,而且是势在必行。

第二,资金问题。这是建立新农保制度的关键。让农民参保并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是我国继免征农业税、实行新农合以及发放各类补贴后的又一重大惠农政策,是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是事关亿万农民群众利益的一件大事。中央已下决心对中西部地区出资为60岁以上农民负担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同时要求地方按每人每年不少于30元的标准补助60岁以下农民参保。如果按全省有900万农民测算,省、县(市)财政每年需筹集资金2.7亿元,按10%启动试点,需2700万。从目前**省财

力情况看,拿出这些钱为农民参保还是能承受的。

第三,机制问题。各级政府特别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反映,**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经办机构垂直管理,责任主体是省政府。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省里在制定政策、行政管理、业务经办时,要灵活对待,要为基层政府在上述方面留有一定空间,充分调动地方及行政部门推动

此项工作的积极性。特别在经办机构选择上,省里不宜指定现已垂直管理的社会保险局经办新农保业务,要从有利于推动试点、有利于调动地方各部门积极性、有利于便民服务、提高工作效率考虑,由地方政府结合实际自行确定经办机构。

第四,转移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居民的流动性日益频繁,农民选择参加城镇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转换到新农保、返乡农民工参加新农保等势所难免。因此,新农保制度与其他社保政策之间必须可以相互接续转移。可以将农民的养老保险账户分为基本账户和缴费账户两部分。基本养老账户按每人身份证唯一设置,原则上首先在出生地社会保险部门登记。缴费账户可随本人就业地不同开设多个,只为缴费设置,并将缴款转移至登记地社会保障部门的基本账户。在某地缴费满10年可申请将基本账户迁移至此地,满15年可以正常办理迁移。加快全国社会保险信息化联网建设,出台“社会保障全国一卡通”相关政策,借助银行等商业金融机构,加快“金保工程”建设进程,提升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为省际间农保与其他社保政策间的接续转移提供技术支持。

三、几点建议

第一,加快建立健全新农保制度步伐。6月2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10%的县(市)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0年起逐步扩大试点,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目前国家新农保制度框架基本明晰,**省应结合实际在国家要求的基础上,再增加10%作为省级试点,达到10个县(市)左右,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从制度上覆盖全省。应抓紧研究具体实施办法,按照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模式,逐步将现有各群体养老保险政策进行整合,搞好平稳衔接和过渡。

第二,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工作。务必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要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并将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各级政府要加强政策宣传和与论引导,全面提升农民参加社会保险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使农民知晓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优越性,了解具体办理程序和参保缴费办法等,努力营造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农民自愿基础上,通过合理引导,想方设法吸引广大农民参保。

第三,加大地方政府投入力度。建议厘定各级财政职责,由省财政全部或大部分承担国家规定最低线30元补助,县(市)财政将根据各自实际,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和缴费补助水平,具体由县(市)政府确定。在制度设计上,形成国家支付基础养老金,拿大头、补出口,省和县(市)财政补入口,并视财政情况在国家规定标准基础上,适当提高出口和入口补助水平的格局,从而为各地建立制度铺平道路,撤掉门槛,留有余地。同时,对计生夫妇、村干部、残疾人、贫困人口等特殊群体予以政策倾斜,多渠道解决缴费资金来源问题。这样既可激励农民参保缴费,又能缓解县(市)财政压力。

第四,加强经办能力建设。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建试点阶段,地方政府建议省里不宜指定省垂直管理的经办机构,应由统筹地政府结合实际自行确定。**省应针对农民居住分散、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经办人员要服务上门的实际情况,依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设在乡镇、村屯的基层服务站所,加强经办场所、设备和人员队伍建设,一切以理顺管理、提高效率,便民服务为目标,突出地方政府在新农保制度上的所承担的主体责任。

农村养老保险建设 篇3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经济

当前,我国年轻人口数量逐年减少,人口生育率及出生率下降,老年人口规模总体扩张,高龄化社会趋势日益凸显。尤其在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大、所占比重高、发展速度快,农村经济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规范农村老龄人口经济补偿和社会化服务的行动准则,具有以自我保障为主的长期性、实行储备积累的根本性、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稳定性等特点。通过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均等基本公共服务,拓展农村市场,促进公平正义,推动农村经济良性发展。然而,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健全的情况下,老年人口逐年递增,土地养老功能日益弱化、养老保险资源相对缺乏,客观制约着农村整体建设。为此,基于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现状,找“病因”,开“药方”,对于助推农村可持续发展来讲,意义重大,较为迫切。

一、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现状及问题

1.改革成果显著,但仍需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原养老保险的制度缺陷、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问题,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要求,着重在制度模式、筹资机制、缴费标准上加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随着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养老保险需求不断增强,加之农村地域经济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结合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情况,仍然需要在差异性缴费、健全经济多支柱体系、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增加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数额等方面,对制度运行路径、缴费标准与方式、基金管理、激励机制进行创新研究,进而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形势,吻合社会养老保险改革要求。

2.制度运行平稳,但制约因素客观存在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旨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改善民生,减轻农民负担,缩小贫富差距,给予农民经济物质上的帮助和服务。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正在有序推进,基础与个人账户养老金有机衔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等方式灵活运用,较好地保障了参保农民利益。然而,由于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正处于推广阶段,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不够宽泛,日益增长的老龄化人口与参保人数形成了强烈反差。加之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侧向于农村留守人员、资金筹集数额较低、保险关系衔接限制较多,影响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顺畅实施。

3.助推农村经济,相关保障亟待完善

毋庸置疑,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增强了农村老年人的自立能力,提升了生活质量,减轻了家庭生活负担,对于拓展农村消费路径,助推经济发展来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相关保障工作仍需进一步完善。比如,当前一些地区农民由于目光狭窄,参保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加之宣传引导机制不健全,教育不深入,农民参保率不高。从目前农村落实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看,一些乡镇经办机构不够完善,从业人员数量较少,管理系统不够先进,基础设备相对缺乏,保险金筹集渠道难以拓展,保费利率难以得到实质性提升。

二、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助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1.立足运行现状,加大制度创新

创新,是推动事物良性发展的根本驱动力。结合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现状,要确保其“老有所养”优势得到较好的发挥,就必须着眼实际,破解制约瓶颈,着力在创新发展上下功夫,在助推农村经济建设上见成效。为此,要适应当前我国依法治国大形势,将其纳入法治化建设轨道,切实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制建设,并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强化责任分工,规范操作行为,使业务经办人员有法可依。要完善经济多支柱体系研究,分析养老保险保费负担、农民个人投保和政府补贴能力,进一步完善直接补贴农保的制度,切实加大税收制度的改革,健全激励机制,有效推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发展。

2.消除制约因素,完善运行办法

针对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覆盖面低、资金筹集数额不高等问题,地方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采取理论授课、巡回广播、媒体展示等方式,宣传参保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切实扭转一些农民存在的“参保不参保无所谓”的思想意识。要与其它社会保障工作相结合,比如,在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上,可采取季缴、半年缴、年缴的缴费方式,规定参保农民工缴费每满一年,基础养老金增加一个百分点。也可与农村低保制度相结合,将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加大农村最低生活资金的投入,确保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

3.健全保障机制,助力农村建设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在保障机制建设上,需要根据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情况,多层次分析、多维度构建。比如,针对宣传引导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地方政府要纳入议事日程,列入考核内容,制定祥细的教育引导规划,并抓好末端落实。针对一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管理系统不够先进等问题,建立物质、经费保障机制,做到专款专用,为农村地区开展养老保险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在建立财政责任制基础上,加强对基金的管理,尤其要集中管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健全管理办法,规范运行程序,确保保障机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韩潇霏.农村养老模式建构探究[J].商,2016(12):102-103.

[2]汪珊.关于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6(12):56-57.

农村养老保险建设 篇4

(一) 老龄化相关概念

1、老龄化的含义。

老龄化指的是人口老龄化, 老龄化是指总由于在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不断减少、随着年长人口数量的增长, 然而由于年长人口, 国际上称60岁以上的为老年人, 老年人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国际上规定比例达到10%或者在65岁人口占中人口的7%, 这两个标准就意味着国家或者地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这也就意味着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时代。

2、老龄化的特点。

①我国老龄化问题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地, 尤其是对世界人口格局而言, 也是很重要的。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 老年人的数量增长之快, 对世界的人口格局也是很大的。②老年人增长速度快, 我国老龄化的主要特点就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增多, 青年人占总人口比重较少, 然而由于地域的不同, 各地区老龄人口所占比重也是不同的。例如, 在许多城市出现了百岁老年村。

(二) 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现状

我国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 随着时代的发展, 经济不断地腾飞, 各阶层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 医疗水平也相继提高, 人们的身体健康情况得到了改善, 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口年龄的延长, 溶蚀我国的养老制度也不是很健全, 面对这样的状况, 对于我国养老政策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有着有力的作用。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 社会养老

1、社会养老的方式和手段。

社会养老的方式可以分为国家养老保险和社会上保险公司推出的养老保险两种养老方式。国家社保是指国家和企业以及个人共同交付的养老费用, 在退休年龄后, 个人可以依法取得养老基金, 为养老提供保证, 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有力的经济保证。商业养老保险是指社会人士统一养老金的主要手段获得的长期人身保险, 商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也是年金保险的特殊形式, 也可以称作是退休保险, 商业养老保险是社会养老保险在一定程度上的补充。商业保险为不符合条件的人群提供了养老保险。

2、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的农村谁会养老保险是保证农村老年人在晚年的经济有所来源,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农村老年人的自足。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老龄化问题严重,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也在不断的更新个变革中。只有我国农村达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才不会给年轻人一代造成经济上的困难。才能使我国的经济更快、更好的、更稳定的发展, 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意义。

对于农村人口来说,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在一定上解决了农村人口养老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促进社会稳定, 保障农村人口基本生活水平, 缓解年轻人的生活压力的有关问题, 保险制度的建立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也起到了加快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重要作用。虽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工作的道路任然很艰巨, 但是我国政府必须努力做好养老问题, 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经济的发展, 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 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大大延长了人民的寿命, 我国很多地区出现了百岁老人村、长寿村。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中, 然而由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够, 农村的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普遍较低, 与城市相比较仍有很大的距离和差距, 同时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也存在许多的问题。

1.财政资金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生活水平要求。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 农村人口在老年取得的保险金远远不能满足自身生活的要求。同时用于地方财政的限制, 也不能够及时的补充, 由于政府在养老方面不能及时的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这就会对政府的整体形象造成影响。同时我国的农民养老问题的稳定也是保证社会稳定地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比重较大, 如何做好解决农村人口养老问题已经变得很迫切。同时, 由于城市与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普遍不高, 这也严重的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造成了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在养老金上的差距。

2.农村养老保险范围小。我国农村养老制度的内容单一, 对于参保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 然而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 农民工在为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时, 农民工的基本养老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 农民工的工作是最危险的、最苦的工作, 然而自身的权益却没有的得到基本的保障, 由于他们既不符合农村参保对象, 也不符合城市参保对象, 这就引发了他们养老问题, 这些问题也应该在制度上得到完善的解决。

3.农村养老保险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农村养老保险在管理上没有统一的部门, 多地区都出现了多个部门共同管理的局面, 这就造成了管理局面混乱, 或者出现管理上的遗漏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对养老保险的制度建立都是存在不利的影响。

四、对我国社保制度问题提出的相关对策

1.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投入。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支持的手段以提高农村养老金的数额, 使得养老金能够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稳定,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社会的稳定,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扩大受益范围。对于处于农村和城市边缘的农民工人员, 农村社会养老体制也应该纳入其中, 农民工不仅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同时也为农村经济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贡献。扩大收益范围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3.建立统一的社保部门。农村在社会养老保险上存在部门的冗余, 这不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同时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部门, 不仅能有效的利用资源, 同时也能避免出现工作中地域的盲区或者遗漏的现象, 能更好的完成农村社保工作。

五、总结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要问题, 解决好三农问题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小康社会的快速构建。农村社会养老问题更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 只有解决好农村社会养老问题, 我国的经济才能更加平稳、快速的发展, 才能更好的建设新农村。

摘要:我国是人口大国, 解决人口养老问题也是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同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 如何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成了关键问题。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受地区和当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农村养老问题尤其突出。农村养老问题也影响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农村养老保险建设 篇5

时间:2011-04-28来源:保山日报网作者:杨天文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达8亿多人,农民养老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必须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妥善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这对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等都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开始,保山市在施甸县和昌宁县进行试点,本人结合试点工作发现的问题,对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出见解。Y9g保山日报网

一、影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因素Y9g保山日报网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其实施的因素众多,从施甸县和昌宁县的试点情况来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宣传舆论的因素。主要包括宣传的方式和宣传重点两个方面的问题,因此,新农保怎么宣传,如何宣传,宣传什么尤为重要。二是农民的意识问题。一方面是农民的社会养老意识不强,一方面是农民存在担心和顾虑,传统的“养儿防老,家庭养老”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认为依靠家庭和土地来养老最安全、可靠。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问题。由于新农保制度要体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补助的筹资原则,也就是说农民参保的人数越多,村级集体经济补助的就越多,这就造成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推动新农保工作不积极。四是制度本身的因素。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碎片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之间如何衔接、平衡、联系、转移,使制度的设计更合理、更公平、更有长效性尤为重要;其次新农保制度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国家也没有出台统一规范的制度,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完善提高。五是平台建设的因素。农村工作覆盖城乡,地域分散,交通不便,“无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多,业务技能缺乏”是当前新农保工作实施的现状和掣肘。新农保工作是一项长期性、日常性的工作,事关农民养老切身利益,必须做到“人员、机构、经费、场地、制度“五到位,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六是基金管理的因素。农村养老基金在运营和监管中由于缺乏制度规范,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再者是新农保基金缺乏有效的投资运营渠道,基金保值增值难。Y9g保山日报网

二、对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思考Y9g保山日报网

(一)加强宣传是做好新农保工作的前提Y9g保山日报网

要发挥宣传导向作用,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有效性强的政策宣传工作,使广大农民理解党的惠民政策,积极主动参保。Y9g保山日报网

(二)领导重视是建立新农保工作的关键Y9g保山日报网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坚持“以政府组织引导,个人自愿缴费,乡(镇)、村补助,政府补贴”的原则,要坚持“低水平、广覆盖、可转移”的工作思路稳步推进。Y9g保山日报网

(三)健全机构是新农保工作强力推进的保证Y9g保山日报网

要建立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新农保经办机构,实现“人员、机构、经费、场地、制度”五到位,加强新农保工作考核奖励力度。Y9g保山日报网

(四)网络延伸是提高新农保服务质量的基础Y9g保山日报网

加快新农保工作信息化进程,是提高新农保工作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的基础性工作,要实现市、县(区)、乡(镇)三级联网,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实现村级四级联网,方便参保农民办理各项业务。Y9g保山日报网

(五)完善制度是确保新农保工作健康发展的因素Y9g保山日报网

新农保工作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没有成熟的经验和做法,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补

充完善,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调研分析,使新农保工作更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

三、对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几点建议Y9g保山日报网

(一)明确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Y9g保山日报网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必须政府组织,统一制度,加大推力。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政府应投入资金作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充,改变目前政府财政在农村社会养老扶持方面基本缺位的现状,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三方共同负担的模式。Y9g保山日报网

(二)建立城乡一体化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Y9g保山日报网

首先,分地区推进。在贫困型农村,养老保险必须通过政府的非纳费型社会救助养老金来进行,建立起以生活救济和生活资助为主的救济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温饱型农村,农民基本生活需求已得到满足,应为这些地区的农民提供养老方面的基本保障,同时积极推进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其次,分人群实施。在同一地区内部,由于其人群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不同人群的社会养老方式、保障水平和需求不同,必须分批推进不同人群的养老保险。Y9g保山日报网

(三)稳妥解决与其他社保政策的转换、衔接问题Y9g保山日报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居民的流动日益频繁,农民选择参加城镇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转换到新农保,返乡农民工参加新农保等情况已不可避免。因此,新农保制度与其他社保政策之间必须可以相互转换、衔接。一是要预留制度接口,制定与其他社保政策的详细转换办法。二是完善养老保险金的计发办法。三是加快社会保险信息化联网建设,为新农保与其他社保政策间的转换、衔接提供技术支持。Y9g保山日报网

(四)提高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Y9g保山日报网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解析 篇6

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含义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之所以被称为新农保,是相对于以前各地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而言。过去的老农保主要是农民自己缴费,实际上是自我储蓄的模式,而新农保最大的特点是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有三个筹资渠道。“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地方进行补助,这个补助又是直接补贴到农民的头上。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

2.“新农保”和“老农保”的区别

新农保和以前一些地方实行的老农保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首先,筹资的结构不同。过去的老农保主要都是农民自己缴费,实际上是自我储蓄的模式。而新农保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是三个筹资渠道。

第二,老农保主要是建立农民的账户,新农保在支付结构上的设计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一部分是个人账户的养老金。而基础养老金是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的。换句话说,就是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当然,新农保政策是要通过试点完善之后逐步推開,根据规划,将于2020年前实现所有农民都享受新农保。

3.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实现农民基本权利,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意义重大,同时对改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也具有重要意义。

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即“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力相适应;二是个人、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适应;三是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民普遍参保;四是先行试点,逐步推开。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年满1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年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可领取基本养老金。

各地根据本地实际认真选择试点地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配套衔接工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同级财政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建立公示和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5.怎样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在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应重点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筹资机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种保障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保险制度,离不开资金的支撑。为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有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缴纳一定的保费,当然缴纳保费的多少取决于当地所建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程度的高低。在参保个人缴费的基础上,当地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为参保农民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而当地政府则应根据地方财政实力状况,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一定资金补贴。

从全国各地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情况看,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资金补贴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该市2003年就出台了《苏州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管理暂行办法》,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低水平、广覆盖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他们把从事农业生产(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务农人员纳入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所有参保的务农人员,县级和镇级财政补贴50%左右,有的县(市)达到60%。在2003~2005年间,全市各级财政对务农人员的参保补贴额达到13.38亿元,且每年的补贴资金呈上升趋势。该市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方式建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有效地解除了广大参保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成为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第二,在按照个人、集体、政府三方分担的基础上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后,应高度重视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否则将面临较大的长期资金支付压力。有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基金管理和投资政策,探索基金市场化的投资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还应研究不同地区做实个人账户的办法,研究社会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市场化投资管理政策,以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可持续发展。

农村养老保险建设 篇7

一、湄潭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截止到2010年底, 实际参保、缴费人员180973人, 其中16至59周岁缴费人数130926人, 60周岁以上参保人数为50047人, 综合参保率达84.5%, 全年征收养老保险基金2398万元, 其中个人缴费收入1427万元基础养老金补助收入904万元, 缴费补助收入67万元, 发放基础养老金923万元

二、湄潭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参保档次和参保群体分布不均

根据笔者实地调查, 缴费标准为100元的人数占总缴费人数的96.34%, 分布极其不均。经笔者计算:平均每增加100元的缴费档次, 每月大概能多领10元左右的养老金。许多人不愿多花几百元去多领几十元的养老金。另一方面当地政府片面追求参保率, 强调交100元就行其中的利害关系并没有向老百姓说明。在参保群体方面, 16-45岁这部分参保群体民参保意识淡薄, 觉悟行不高, 参保人员较少, 主要原因是缴费年限过长, 未来政策变动太快, 物价不稳定等因素, 他们大多持观望态度。

(二) 城乡养老保险衔接不畅, 重复参保现象较多

湄潭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 企业或者工厂都为他们交纳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许多农民不知道自己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回到家乡又加入了新农村养老保险, 造成重复参保的现象。另一方面, 一些在县城就业的返乡农民工, 在外地已经缴纳了几年的职工养老保险, 准备把养老保险关系转回来, 县城这边没有出台相关规定, 保障制度衔接不上, 许多工作人员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或者如何计算所缴纳的养老基金。

(三) 缴费年限长, 保障水平低

根据笔者对各村农民所做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到, 很多农民不愿参保是因为缴费年限太长, 投资回报率太低。15年的缴费换来50-60元每月的养老金, 远远满足不了以后的生活开支。根据现在的物价上涨水平, 未来的养老金肯定是解决不了生活问题的。尽管政府承诺以后的养老金发放会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但估计按照目前的消费价格指数, 养老金增加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物价的上升水平。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低是造成大量农民未参保的主要原因。

三、湄潭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湄潭县在“十一五”规划下,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各项工作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特别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 参保率和参保档次都达到了国家给定的任务, 但还是存在着以上的不足, 笔者将提出一些紧供参考的建议。

(一) 加大政策解释力度, 增加财政补贴强度

目前总得参保率已经提上来了, 关键是要提高16-45岁这类群体的参保人数。广大基层的社保工作者一定要把政策的精髓宣传到位。向16-45岁群体宣传在新农保政策实施后不交养老保险, 到60岁是领不了养老金的。即使以后可以补交, 也享受不到额外财政补贴, 只能领取到基础养老金。另一方面, 国家应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对缴费在100元档次以上的农民, 增加财政补助金额, 确保每个档次拉开补助距离, 形成政策引力, 使得有经济能力的农民选择更高的参保档次, 有力确保今后的养老生活。

(二) 统筹养老保险制度, 确保制度间衔接顺畅

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法规, 统筹好整个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规范具体的衔接工作实施细则, 使基层社保工作人员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顺利、平稳的为农民办理好养老保险的转移和衔接工作。当前由于湄潭县茶产业的发展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大量农民工返乡务工很多农民工需要办理养老保险转移手续, 统筹好养老保险工作迫在眉睫。尽管当前碎片化的保障模式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模式已经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成为顺应时代改革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三) 降低缴费年限长度, 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时间战线长, 保障水平低是制约着农民参保的最大障碍。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 综合国力的提高, 国家应该有人力、物力、财力来提高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 提高基础养老金的发放金额, 降低过长得缴费年限。解决好了这两大因素, 农民将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踊跃的要求参加养老保险。随着物价水平的飞涨, 农民生活成本的逐渐提高, 再不提高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 不仅未参保农民不愿参保, 而且现有的参保农民也不会续保, 甚至有退出新农保的想法。长此以往, 新农保政策不能形成引力, 估计很难办下去。

四、结语

总之, 养老保险问题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关系着中国最广大群体的根本利益, 牵动着亿万群众的心。湄潭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设虽然存在问题, 但正在朝着人性化、科学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将逐步改变农村社会保险中存在不足, 建立真正让百姓得实惠的保险制度。

摘要:社会保障工作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党的十二五规划要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本文就湄潭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供建议, 仅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参保档次

参考文献

[1]湄潭县人社局.201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2011

[2]湄潭县统计局.2010年统计公报.2010

[3]宋明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筹资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1. (2)

[4]韩俊江.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0. (2)

[5]李俊利.河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 (25)

[6]高君.浙江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学术论坛.2010. (9)

[7]韩俊江, 韩烨.吉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税务与经济.2009. (4)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篇8

1. 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在全球背景下已然成为事实。自1999年我国进入“老年型”社会以后, 老龄化比重程度不断增长。据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在2009年年底, 老年人占总人口12.5%。近几年,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到2013年末老年人口达到2.02亿, 老龄化水平达到14.8%。预计到2050年,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4.37亿。占总人口的1/3左右。不仅如此,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基数大。而且, 农村老龄人口比例比城市严重。

2. 研究意义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体系的实用性带来冲击, 也对社会保障可持续性提出挑战。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既有别与传统养老模式, 又是对养老保障制度的补充, 也能适应快速老龄化步伐, 也对抑制空巢率的不断攀升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为探索更加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二、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界定

1. 人口老龄化

有关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结果。由联合国出版的《人口学词典》, 给出的定义是指在一个国家内, 60岁以上人口与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达到或者超过10%, 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7%时, 既被称为“老年型”国家, 也就会进入“老龄社会”;我国1986年出版的《人口学辞典》, 以动态化的角度给出的定义是:“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提高的现象, 尤指已达年老状态的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继续提高的过程。”

2. 机构养老及家庭养老

机构养老指依靠专门的养老机构, 负责老年人基本生活照料的一种养老模式。是常见的以当地政府主导的模式。但是, 这种养老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首先是机构建设成本较高;其次是很少考虑到老年人的切身感受, 可能会产生反感或抵触心理。

家庭养老指的是家庭提供养老资源。在农村家庭中, 不论是中国传统观念上的“百善孝为先”, 还是从道德角度来看, “养儿防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自由化, 出现了大量农村留守老人, 农村老年人生活无人照料。因此, 这种传统意义的家庭养老方式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作用不断弱化。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居家养老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一次重大发展和进步, 对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新农保也有其自身的不足。首先, 新农保是一项新的保障制度, 制度设置还不够完善。其次, 制度实施时间短, 还没达到全面覆盖。最后, 新农保具有限制条件, 60周岁老年人领取养老金的前提是家人参保。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依托村委会的资源在行政村的范围内实施, 主要依靠个人及家庭出资、政府补助相结合的方式, 聘请专业服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服务的内容包括:基本照顾、康复处理, 同时为孤独寂寞的老人提供精神慰籍。当然专门的养老机构也要发挥作用, 以提供综合的集中照料。

三、建设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1. 应对人口老龄化之必须

不论是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 人口老龄化已经不再鲜见。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的行列。同时, 老龄化也不仅是城市, 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也十分严重, 城镇化速度的加剧, 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向城市转移, 使得人口老龄化呈现城乡倒置现象越发凸显, 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加深。另外, 我国老龄化速度要远快于西方国家, 老年人口比重从7%升至14%瑞典用了85年, 法国115年, 日本用了26年, 假如以我国现有老龄化的速度, 老年人比重从7%上升至14%只需要27年。因此, 加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之必须。

2. 弥补养老服务缺口

当前农村的各种养老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不足, 难以适用农村的实际情况, 需要新养老模式的出现, 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就是这一顺应时代需要的产物。在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上, 目前我国养老保障覆盖面相对较小, 服务项目偏少。此外, 对养老服务的指导规划缺乏科学性, 各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总体布局还有待完善, 既存在“一床难求”, 也存在“床位闲置”现象。为弥补这一缺口, 必须建设农村居家养老体系。

3. 减轻家庭负担、分散社会压力

面对巨大的空巢老人绝对数, 养老依靠政府和家庭的努力解决难取成效。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压力逐渐加重。努力推进老年人服务事业, 有效应对国家老龄化这一民生问题, 是广大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是政府、社会广泛关注的。面对极大地压力, 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 必须将家庭、政府及社会三者有机结合, 在情感和精神慰藉方面依靠家庭所特有的优势, 同时有效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有充分的理由成为主要的养老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汪柏根.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若干问题研究-基于安徽省怀宁县的实证分析[D].首都经贸大学, 2011.

农村养老保险建设 篇9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资助本科生开展创新性实验, 使大学生初步涉及科学实验领域, 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该计划的启动有利于学校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2009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 在国家即将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之际,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课题组, 参与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协会组织的调研统计工作, 原省级几位老领导也参与了该活动, 就全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经过调研组成员认真讨论研究,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第一, 市县政府建议。调查组分别召开市县政府领导、相关部门、乡镇干部参加的座谈会3次, 与会人员建议:一是将征地农民、独女户夫妇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整合起来, 实行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建议加大宣传和政府补助力度, 帮助农民改变“养儿防老”观念, 通过政府补助引导农民参保。三是新农保试点应按属地管理原则, 具体政策和经办应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 由县 (市) 政府制定政策、统一协调。试点县市应依托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 建立和完善本级新农保经办机构, 将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第一线, 直接为农民服务。

第二, 村农民反映。调研组先后与乡村干部、农民座谈5次, 走访农家6户。农民群众反映:一是农民对养老保险强烈盼望, 但普遍对养老保险政策不太了解, 有的反映收入低交不起, 有的认为待遇低, 又不愿意交。二是农民认为务农属于重体力劳动, 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不应高于城镇企业的特殊工种 (男性55岁、女性45岁) , 而且应同样享受提前退休待遇。三是村集体基本上都靠财政转移支付维持工作, 村集体没钱给农民参保补助。农民希望, 新农保制度如果能像新农合那样政府拿大头就好了。

第三, 问卷调查显示。一是有67.5%的60岁以上老人生活费来源是子女供养, 家庭养老目前仍是农民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二是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制度需求迫切, 选择愿意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已达到58.6%。三是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缴纳养老保险费能力有限, 调查对象的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在2000元以下的占27.8%, 大多数被调查者每年能承受的养老保险费在100元-600元 (见表1) 。

二、建立新农保制度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 认识问题。通过调查了解到, 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乡镇干部或农民群众, 对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普遍认识不足。为此, 还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国家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重大惠农举措, 对解决农民“养儿防老”问题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关注三农、改善民生的高度研究解决农民养老保险问题, 要把党中央、国务院将要出台的新农保政策学深吃透, 深刻理解新农保政策的内涵。当前, 从经济条件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公共财力快速增长, 政府承受能力不断增强;在政治条件上,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集中力量办大事, 建立覆盖农村全体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 正是体现和饯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在制度条件上,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近3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社会条件上, 农民对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和呼声十分强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成功建立, 使农民对政府推行的社会保险信认度升高,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客观条件已具备, 而且是势在必行。

第二, 资金问题。这是建立新农保制度的关键。让农民参保并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是我国继免征农业税、实行新农合以及发放各类补贴后的又一重大惠农政策, 是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 是事关亿万农民群众利益的一件大事。中央已下决心对中西部地区出资为60岁以上农民负担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 同时要求地方按每人每年不少于30元的标准补助60岁以下农民参保。如果按全省有900万农民测算, 省、县 (市) 财政每年需筹集资金2.7亿元, 2009年按10%启动试点, 需2700万。从目前吉林省财力情况看, 拿出这些钱为农民参保还是能承受的。

第三, 机制问题。各级政府特别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反映, 吉林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 经办机构垂直管理, 责任主体是省政府。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省里在制定政策、行政管理、业务经办时, 要灵活对待, 要为基层政府在上述方面留有一定空间, 充分调动地方及行政部门推动此项工作的积极性。特别在经办机构选择上, 省里不 (下转第24页) (上接第14页) 宜指定现已垂直管理的社会保险局经办新农保业务, 要从有利于推动试点、有利于调动地方各部门积极性、有利于便民服务、提高工作效率考虑, 由地方政府结合实际自行确定经办机构。

第四, 转移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农村居民的流动性日益频繁, 农民选择参加城镇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转换到新农保、返乡农民工参加新农保等势所难免。因此, 新农保制度与其他社保政策之间必须可以相互接续转移。可以将农民的养老保险账户分为基本账户和缴费账户两部分。基本养老账户按每人身份证唯一设置, 原则上首先在出生地社会保险部门登记。缴费账户可随本人就业地不同开设多个, 只为缴费设置, 并将缴款转移至登记地社会保障部门的基本账户。在某地缴费满10年可申请将基本账户迁移至此地, 满15年可以正常办理迁移。加快全国社会保险信息化联网建设, 出台“社会保障全国一卡通”相关政策, 借助银行等商业金融机构, 加快“金保工程”建设进程, 提升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为省际间农保与其他社保政策间的接续转移提供技术支持。

三、几点建议

第一, 加快建立健全新农保制度步伐。2009年6月24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在全国10%的县 (市) 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2010年起逐步扩大试点, 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目前国家新农保制度框架基本明晰, 吉林省应结合实际在国家要求的基础上, 再增加10%作为省级试点, 达到10个县 (市) 左右, 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从制度上覆盖全省。应抓紧研究具体实施办法, 按照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模式, 逐步将现有各群体养老保险政策进行整合, 搞好平稳衔接和过渡。

第二, 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工作。务必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要由主要领导亲自抓, 并将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统筹推进。各级政府要加强政策宣传和與论引导, 全面提升农民参加社会保险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 使农民知晓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优越性, 了解具体办理程序和参保缴费办法等, 努力营造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农民自愿基础上, 通过合理引导, 想方设法吸引广大农民参保。

第三, 加大地方政府投入力度。建议厘定各级财政职责, 由省财政全部或大部分承担国家规定最低线30元补助, 县 (市) 财政将根据各自实际, 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和缴费补助水平, 具体由县 (市) 政府确定。在制度设计上, 形成国家支付基础养老金, 拿大头、补出口, 省和县 (市) 财政补入口, 并视财政情况在国家规定标准基础上, 适当提高出口和入口补助水平的格局, 从而为各地建立制度铺平道路, 撤掉门槛, 留有余地。同时, 对计生夫妇、村干部、残疾人、贫困人口等特殊群体予以政策倾斜, 多渠道解决缴费资金来源问题。这样既可激励农民参保缴费, 又能缓解县 (市) 财政压力。

第四, 加强经办能力建设。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建试点阶段, 地方政府建议省里不宜指定省垂直管理的经办机构, 应由统筹地政府结合实际自行确定。吉林省应针对农民居住分散、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经办人员要服务上门的实际情况, 依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设在乡镇、村屯的基层服务站所, 加强经办场所、设备和人员队伍建设, 一切以理顺管理、提高效率, 便民服务为目标, 突出地方政府在新农保制度上的所承担的主体责任。

农村养老保险建设 篇10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进城务工,造成土地撂荒、家庭空巢化,使得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再加上近年来农村集体养老体制弱化、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物价上涨较快,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无法实现,致使农民的养老保险参与率不高等问题,养老问题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制约因素。

二、湖北省农村老人养老难的原因

1、人口老龄化问题

截止2009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数将近1亿,占总人口数的8.3%,说明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阶段。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湖北省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75.13万人,占6.31%。

2、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人数减少

我国从1971年开始全面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显示,1953年家庭户规模为每户平均4.33人,到2000年家庭户规模为每户平均3.44人,平均每个家庭的人数减少了,对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提出了挑战。

3、农民收入水平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市的发展策略,农民的收入增长比较缓慢。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其他的开支,当子女上学费用增加,或者遇到较严重的疾病,农民生活更加艰难,更加没有多余的资金参与养老保险。

4、土地保障功能减弱

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土地收入,由于环境恶化、城市建设征用土地,人均土地占有量不断减少。1999年湖北省农村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耕地面积为1.49亩,到2008年减少为1.21亩。由于征地补偿措施不完善,存在着很多侵害农民权利的问题,一旦农民失去土地,就失去了生产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防线。

5、集体养老保障体制弱化

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养老保险通常是从村提留款和统筹款支付,农民缴纳“三提五统”费用来维持村集体的生产和日常管理费用。由于农民的负担沉重,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废除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但是村集体就减少了一部分用于民政优抚和维持集体日常管理的费用,村集体保障农村老年人养老的功能就弱化了。

三、党中央和湖北省党组织采取的措施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来缓解我国农村严峻的养老问题。

1、加强党的政治领导

(1)党中央实施的具体政策措施

党的十六大以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先后发布了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对三农投入等角度来巩固加强农业建设,可以看出来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从下半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9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意见指明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方向,各个省依据指导意见,逐步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2)湖北省党组织实施的具体政策措施

湖北省紧紧围绕着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来管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发挥党组织的作用,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在湖北省十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头。”2003年湖北省财政用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支出为30多亿元,到2008年增长为280多亿元,加大了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并且不断地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补贴标准,使得农民负担的养老保险金金额度降低。

湖北省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来解决三农问题,使得制度规范化,可操作性强,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2005年2月27日颁布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征地管理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通知》,通知中规定要严格征地程序,维护农民的权益。2007年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布第294号令《湖北省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试行办法》,办法规定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这样可以促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2009年12月28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基金筹集、养老金的构成和待遇领取条件等方面对湖北省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安排和部署。

2、加强党的思想领导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在处在试点阶段,应该注重加强党的思想领导,加大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原则、条件、待遇等实施细则的宣传力度,借助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方式进行广泛的宣传,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一制度,让这一支农惠农政策深入人心,增强人们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赵振华.当前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解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上一篇:“沉默”教育下一篇:一年级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