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保障

2024-06-14

心理健康保障(精选十篇)

心理健康保障 篇1

中成机械公司职业健康管理工作近年来不断推陈出新, 通过完善3项网络、构筑4条防线、开展5项活动, 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管理经验, 取得了较好成效, 已在渤海装备公司12个子公司推广, 现将具体的做法介绍如下, 以供各位读者参考借鉴。

突出重点完善3项网络

近年来, 中成机械公司本着“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 建立和完善了职业健康管理的3个网络。

监管网络

公司设立了职业健康安全环保工作委员会, 机关设置了职业卫生防治科, 从公司层面对职业健康进行管理。各基层单位设立了职业卫生管理员, 各班组的班组长兼职业卫生管理, 这样就形成了公司、基层、班组相互贯通、层层负责的三级管理网络。

制度网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拥有一套健全的安全规章制度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障。中成机械公司坚持从规章制度入手, 规范职业健康管理工作, 建立和完善了职业病预防、检查考评、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 健全了各项统计报表和记录, 制定了《职业健康管理程序》《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管理办法》《员工健康查体管理办法》《职业病防治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职业卫生管理办法》《职业健康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管理办法》《责任追究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全面、科学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

责任网络

公司对职业健康职责进行了全面梳理、细化, 按照“直线责任”“属地管理”“一岗双责”的要求建立了覆盖全体员工和岗位、全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的责任体系, 形成了从公司管理层、各部门、各所属单位到各岗位的责任链, 并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 让责任真正归位, 形成了“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的局面, 实现了由被动负责向主动负责的转变、由事后负责向全过程负责的转变、由主要领导个人负责向逐级负责的转变、由对自身负责向全局负责的转变。

强化管理构筑4条防线

加强职业健康管理, 必须针对生产作业过程中的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从业人员、劳动防护等方面构筑起职业健康防线。

构筑生产工艺防线

在生产过程中, 中成机械公司组织专家、技术等人员通过市场调研, 联合高校、专业厂家进行科技攻关, 逐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 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中成机械公司螺杆钻具制造厂原来的定子壳体除油是采用三氯乙烯作为清洗剂, 其挥发的气体对员工的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心脏、三叉神经等会造成较大损伤。经过多次调研, 刻苦攻关, 中成机械公司从提高喷砂质量和压缩空气的干燥洁净程度入手, 改进清洗工艺, 利用机械清洗达到了除油除尘的目的, 彻底淘汰了三氯乙烯, 杜绝了由此给员工带来的伤害。同时在橡胶生产中, 优化配方, 对毒性较大的防老剂、交联剂等原材料采用低毒、无毒物质进行替代。改进粘接剂喷涂工艺, 减少了二甲苯、丙酮等有毒原材料的使用。这些措施的实施, 牢牢把住了职业危害的源头关, 有效降低了接害人员数量, 保障了员工的职业健康。

构建设备设施防线

中成机械公司产品生产过程比较复杂, 涉及到抛光、焊接、喷涂、电镀、炼胶、锻造、热处理等过程, 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毒物、高温、噪声等, 因此设备设施对于保障员工身心健康、预防职业卫生事故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为此, 中成机械公司近几年累计投入资金超过4 000万元, 对设备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更新。例如, 对抛光设施进行密闭自动化升级、采用喷雾湿式除尘、负压引风, 有效降低了粉尘的产生;在焊接作业过程中, 淘汰落后的手工焊, 采用自动焊机, 使职工远程操控, 实现了危害物质与操作者的有效隔离;针对喷涂、橡胶、电镀等使用有毒有害物质较多的场所, 引进了一批自动化程度高、密闭性好的设备, 并且安装配备了高效净化装置, 降低了作业场所有毒有害物质含量;针对锻造作业中高温、噪声等老大难问题, 公司组织科技人员认真论证, 购置了热模锻压力机和全自动煅烧炉, 采用模锻代替自由锻, 有效降低了噪声、高温对职工的危害。

这些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的设备设施的投入, 对于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构建从业人员防线

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免受职业危害是职业健康工作的中心和落脚点。近年来, 随着中成机械公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用工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些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岗位都聘请外来劳务工进行作业。由于外来劳务工健康意识、身体素质、个人技能、工作经历等参差不齐, 给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中成机械公司对所有外来劳务工严格筛查职业史, 规避潜在风险。所有人员执行统一标准, 严格执行上岗前体检, 禁止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同时, 每年进行在岗体检, 发现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 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谨慎对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根据报告结论采取相应的措施, 保障员工权益。对于职工离岗时, 及时安排离岗职业体检, 否则一律不得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同时针对每一名接害人员, 建立健康监护档案, 为健康追踪、职业病诊断、健康损害责任划分以及职业病危害评价提供依据。

针对外来劳务工法律意识淡薄,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现象, 中成机械公司近年来不断加大培训力度, 以提高素质、提升意识为出发点, 每年都会有针对性地安排接害人员进行法律法规、操作规程、物料毒性、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反复培训。通过职业培训和日常教育, 进一步增强了员工的职业危害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构筑劳动保护防线

劳动防护用品在保障员工防止、减轻职业伤害中至关重要, 是职业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及时发放和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对于保障员工在作业过程中减少或预防职业危害尤为重要。为此, 中成机械公司重新修订了《劳动防护用品配备管理办法》, 根据员工接触的危害因素、生产工作情况, 科学策划、灵活调整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类型和发放周期, 确保适用、足量, 近年来, 中成机械公司每年针对配备劳动防护用品的投入都多达200多万元。同时, 各单位也都建立了劳动防护用品发放台账, 确保件件受控, 严禁超期使用。

选准载体开展5项活动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是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强化管理责任, 加强职业健康管理的有效途径。近几年, 中成机械公司通过精心设计载体, 寓教于乐, 大力推进职业健康管理工作。

“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

中成机械公司以“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为载体, 积极引导各单位开展职业健康法律法规宣贯、职业病防治科技知识宣教、热点难点问题追踪、职业健康知识竞赛、职业健康危害再识别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 员工进一步认识到了职业病防护的重要性, 增强了自我保护能力。为提高职工职业病防护意识, 保护员工的健康, 杜绝职业病发生, 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奠定了基础。

“周检月评”专项检查

以“周检月评”为载体, 抽调机关各科室、基层各单位专业骨干组成检查团, 对作业现场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使用情况、职业健康防护设施的运行维护情况、员工的教育培训情况、生产过程操作情况、物料使用储存情况、应急物资配备保存情况等进行综合检查。通过实行“周检月评”检查机制, 及时发现问题, 确定管理短板, 组织专项治理, 取得明显效果。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

以体系审核为载体, 对职业健康管理状况进行全面检查、系统诊断, 深挖管理原因, 寻找管理漏洞。对职业健康管理现状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上进行评审, 体系建设得到了不断强化, 逐步形成了自我完善、自我改进机制。

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

以安全生产标准化认证为载体, 2013年中成机械公司聘请咨询机构专家进行现场诊断、指导, 先期查出职业健康问题78项, 并通过认真原因分析, 组织整改, 于2013年8月顺利通过了天津市安全生产标准化认证 (二级) 审核。安全生产标准化认证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了职业健康管理工作, 使中成机械公司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步入了科学管理的轨道。

应急预案评审会

以每年中成机械公司应急预案评审会为载体, 积极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 针对潜在紧急突发职业病危害事故制定专项应急处置预案, 每年定期会同社区医院进行联合演练, 通过预案的制定、培训和演练, 有效提高了全体员工处置职业健康突发事故的能力。

领导重视部门合力

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领导重视是根本、部门合力是关键。中成机械公司几年来, 在公司领导带领下, 科技、生产、设备、工艺、安全等多部门联合, 深入查找职业危害源头、分析消除危害途径、多方市场调研、淘汰落后工艺、更新购置设备、逐年加大投资, 有毒有害场所控制效果得到了根本好转。这些措施的实施, 没有公司领导的重视和各部门的参与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预防疥疮保障健康 篇2

疥疮有很强的传染性,且患病后不仅对患者身体危害严重,也对患者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因此,我们要清楚疥疮是怎么引起的,让疥疮远离我们的生活。防范疥疮在学校内爆发,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什么是疥疮

疥疮是由于疥虫(疥螨)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易在集体中流行,特别是学校人口密集之地。疥疮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的疾病。疥疮的传染性很强,在宿舍中往往相互传染。疥虫离开人体能生活2~3天,因此,疥螨可由人与人直接接触如同卧、握手等 传染,使用病人用过的衣服、被褥、鞋袜、帽子、枕巾也可间接传染。

二、疥疮的临床表现

1、自觉剧痒,夜间尤甚。夜间阵发性剧烈瘙痒。

2、手缝可见疥虫掘的隧道,长约2~4mm,呈灰褐色不规则曲线。此为疥虫钻行的痕迹。

3、皮疹好发于皮肤薄嫩的地方,尤其是在手指缝、腕屈侧、小腹部、乳房、腋窝、腹部、腹股沟、阴部等。头和掌跖不易累及。皮损主要为粟米大小的丘疹或丘疱疹。

4、疥疮患者常有的伴随症状:

① 抓痕血痂 由于疥疮患者,瘙痒剧烈,患者不自觉地搔抓,常常出现皮肤的抓痕。

② 继发湿疹化 由于疥虫的分泌物刺激皮肤,加上搔抓等因素,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损害,这就是继发湿疹化,往往加重瘙痒。

③ 继发感染 由于搔抓,卫生条件差,或气候炎热,出汗多等原因,皮肤很容易继感染,出现继发性脓疱疮、毛囊炎、疖病、浅表淋巴结肿大的症状。

三、疥疮的预防措施

1、一旦确诊为疥疮患者,应及时就诊,做好隔离措施。

2、防治疥疮与疥疮的护理首先要及时清洁,尤其对可能被污染的衣服、被褥、生活用品要用开水烫洗,如不能烫洗者,一定要放置于阳光下暴晒一周以上再用。

3、要避免过度的瘙抓,要及时剪指甲,以防通过瘙抓感染脓疥,擦药、洗澡及换衣服都要及时。

4、其他人必须与患者分床同住,不得共用被褥。与患者接触后须用肥皂洗手。

4、硫磺浴有疗效,但勿浸泡过久,以免引起发疹。

5、猫狗身上也会寄生疥虫,若是经常与猫狗接触,须小心防范。

6、涂抹疥疮药水之前,须先沐浴,并用绒布毛巾或丝瓜络擦洗皮肤,等皮肤干后,再用药水涂抹下巴一下的全身皮肤。

7、治疗须月三周至一个月,因为这正好是卵发育至成虫所需的时间。

六十七团疾控中心

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研究 篇3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中国分类号:G643

1、前沿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质量人才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研究生心理健康对研究生的教育成长至关重要,而高校作为研究生的教育者与管理者,必然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程中担当重要角色。所以,在高校创设研究生心里健康保障机制,可以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运作方式和载体,对于研究生身心健康的维护,心理素质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素质之外,必然还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各学校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明确的要求,包括入学前或入学后的心理测试工作也不太重视,《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和《人格测试量表》测评结果不能受到充分重视甚至束之高阁。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只是个性表现,重视程度不够。

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普遍以少数人甚至个体为主,生活、学习更趋单调,缺少群体行为和活动,导致了研究生学习的相对分散、生活的相对封闭,缺乏与他人、与社会更多更深的交流与接触的机会。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以分数、升学率论英雄,往往注重智育、分数和应试技巧的训练,而忽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忽略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健全,因此当学生面临学习和生活的巨大变化时,会显得难以适从,缺乏对自身的心理状况进行适当调适的能力。其次,现在的研究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中,父母往往会过分满足和保护孩子,过分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他们的行为往往放任,很少约束。这就容易造成孩子依赖性强,自制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考虑问题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很难适应集体生活和周围环境。

普遍的就业难题已经成为在校学生的主要压力源,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就业难题更加凸现出来。随着研究生扩招规模的加大,研究生队伍越来越庞大,随着毕业时间的临近,研究生就业压力会逐渐增大,自我期望值过高与现实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带来巨大心理落差,个人能力与社会脱节而造成的挑战形成心理压力等等,这些都造成了研究生的焦虑不安和忧心忡忡,进而演化成心理负担。上述种种看法和现象表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被明显忽视。

3、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研究

通过对研究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本文提出研究生心里健康保障机制,结合当前高校研究生实际情况,遵循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应建立一套实用、有效的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体系,包括建立并完善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深化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拓宽研究生文化建设渠道等多种研究形式,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在高校良性、健康的发展。

3.1、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原则

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研究主要遵循以下教育原则:1、系统发展性原则: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有效配合,要以健全的人格和追求自我实现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最终实现目标;2、有效渗透性原则:以有效性为前提,把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的全程中;3、主体适应性原则:发挥研究生主体作用,注意提高其适应能力;4、及时针对性原则:抓住有利的时机,针对特殊时期、事件、敏感期心理,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

3.2、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内容

建立并完善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高校应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完善的研究生心理健康咨询体系,要建立校一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人员,负责统筹安排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卫生咨询;同时,各个学院要有专人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工作,指导全学院的心理健康咨询,各年级或班级辅导员要具体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研究生导师也要对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做适当的调适和引导。此外,也可通过多种途径对研究生心理问题进行跟踪辅导,如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开设咨询热线电话或咨询网页及博客,聘专家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个案的咨询和治疗,都是极有效果的措施。同时,也可以开展常规性的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在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掌握和了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和个别心理咨询等工作。也可定期举办内容丰富的心理咨询服务活动。

不断深化和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制的实施,要特别强调对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高校应把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体系中,加强对于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向学生开设心理学、生理学等课程。但是目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多数高校还是选修课程,而且心理健康课程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界线也不是很清晰,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各高校有必要对这些课程进行资源整合,明确定位,并作为必修课对全校研究生普及教育。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及就业指导,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健康保障机制的有效运作,不能单纯依靠课堂教育,也应当融入到研究的校园生活中去。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学生组织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配合课堂教学,打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生活氛围;同时,应当创造积极良好的的就业环境,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指导讲座或课程,努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开展模拟招聘会等;此外,还必须改善学校体育、图书馆等硬件水平,提供更多的,有效的锻炼、娱乐设施,提供有效引导情绪和压力释放的场所;还要切实解决研究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保障学生的隐私权利,减轻研究生所面对的各种压力。

4、展望

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之上,研究生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的自我训练和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不少研究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一些研究生不能感觉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 也不知道寻求帮助, 有的还由于观念、个性、角色等拒绝外界的帮助。这些都有待于研究生群体积极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关注自我, 加强心理训练, 自发地调适自身的心理冲突, 建立心理健康的自我干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心里健康保障机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菲.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对策[J]. 教育教学研究,2010

2.王国平,阎力.我国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心理健康保障 篇4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在当前社会转型之时, 高校教师面临的社会竞争和精神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 严重地威胁到其身心的健康。有调查发现:当前高校教师群体中存在严重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偏执、人际敏感等不良心理倾向, 约有65.2%的教师觉得精神压力大, 81.7%的教师总感到身心劳累不堪;在英年早逝的教师中, 78.1%的人生前有比较明显的心理疾患。为此, 笔者对地方高校教师进行了“精神症状自评量表”的抽样测量, 并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作了对比分析, 发现地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呈现以下特点:

1. 教师群体心理处于亚健康状况

从总体上看, 教师的精神症状因子分值在常模范围之内, 但多数处于临界状况, 且多个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说明高校教师整体的精神是亚健康的, 值得关注。教师职业是一个集多重角色于一身的特殊职业, 负有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而教师的效能感、成功欲望又比一般的职业人要高, 当其自我期望值、能力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时, 容易降低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满意度, 有时还会产生职业倦怠。

2. 心理高危群体突出

调查分析发现:女性教师、中年教师、讲师、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文科科目教师的精神症状因子明显处于高危状态, 是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五类人群, 应该引起重视。这说明不同群体教师具有不同的特质, 同一群体又有着一些共同的特质, 高校教师的精神状况与其性别、年龄、职称、学历、科别等因素有着较高的相关性, 与群体在社会或单位里的角色地位有很大的关系, 也与同质群体的自我认知密不可分, 而追求完美、高自尊、高期待、高成就感是造成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3. 心理健康出现“高处不胜寒”现象

调查数据显示, “人际敏感”精神症状因子超出常模范围的人数高达34.2%, 而且是年龄、职称、学位越高, 超出常模的比例越大。说明高校教师 (特别是地位较高的人)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对自我形象非常关注, 警惕心和防避心很强, 因而交往圈比较窄, 很少与人敞开心扉, 容易出现交往拘谨、紧张、畏惧等情况, 产生交往上的心理压力。这一新现象与当代大学生个性发展对教师的权威带来挑战不无关系, 也与教师独立工作的性质和当前普遍实行的教师绩效考评的竞争有关。

4. 生理健康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在调查中, “躯体化”精神症状因子超出常模范围的人达30.2%, 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从生理学上讲, 随着年龄的增长, 个体的生理机能会逐渐减弱, 容易出现身体不适、精神不济等症状, 或是引发教师职业常见的生理疾病。然而, 现在的年青教师过早地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生理不适, 如失眠、食欲不振、腰肩椎突出、焦躁不安等, 这与高校的工作压力、竞争压力及其适应力有很大的关系, 长久下去, 会带来身心的疲惫, 影响到生命的健康。

二、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造成高校教师精神状况不佳有很多的诱因, 除了教师的性别、年龄、职称、学历、科别等因素的影响外, 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社会变迁、学校管理、学生发展以及教师人格等也有着密切关系。

1. 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

随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 中国文化正在急剧转型, 传统观念受到挑战, 新的理念遇到评判。作为文化的传播者, 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受到冲击, 并承载着中国文化变迁中更深层次的责任压力, 这就需要高校教师迅速学习和思考新的文化, 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然而,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 极大地提高了知识、信息的普及化程度, 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信息源, 必须付出数倍于以往的精力才能紧跟发展的形势, 而且各行各业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如果教师的个人能力一时难以适应, 其效能感和成就感就会严重下降, 极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特别是社会所能提供给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相差较大, 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又难以得到彰显, 这种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回报的矛盾与反差, 使得高校教师常常感到心力失衡, 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甚至是职业枯竭。

2. 学校管理的硬性操作

以往的高校是一个安稳的“象牙塔”, 而今校际围墙的打破, 使高校成了一个竞争激烈的场所。在目前各高校管理改革中, 普遍实施了岗位聘任制, 破除了“职务职称终身制”, 不仅规定了教师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 还规定了必须达到的科研工作量, 并且把这些规定纳入教师的考评、晋级和聘用之中。在这种环境中,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有一种无以言状的紧迫感和压力, 有些教师弄不好还会失去岗位。而高校教师的工作具有创造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劳动过程中的智力化程度较高, 不仅涉及多种类别和层次的教学活动, 而且面对的是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青年大学生, 需要随时对他们的智力、情绪等表现作出准确的判断和敏捷的反应, 所以说, 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决定了其心理常会处于一种超负荷状态。然而, 在高校管理中却很少考虑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一味地作出许多硬性要求, 忽视了对教师多种需要的适当满足, 缺乏人情味。为了完成任务, 大多数教师忙碌于其间, 承受着科研立项的行政控制、论文发表的市场化运作, 极易在内心深处产生隐隐的孤寂感和无助感, 形成强迫、恐怖、偏执、焦虑等行为倾向。

3. 学生发展的严峻挑战

高校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很强独立思维能力的大学生, 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强大的自我意识, 对外界事物的评价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标准, 其思想和行为不会轻易地受教师的影响和控制, 教师必须面对学生成长中的矛盾、不良情绪、偏激行为以及对教育的逆反, 这些都会形成教师的职业压力。特别是在当今的知识社会里, 信息获取的快捷冲击着教师的知识威信, 教师在很多知识上不再比学生“闻道在先”, “师道尊严”受到挑战。若教师不能全面系统地把握新知识、新方法, 不能解决新的问题,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就会产生怀疑和不信服, 有时对老师的教导产生公然的抵制。学生的个性化表现会使教师对自己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得不到回报与认可感到费解和寒心, 产生对职业的厌倦感, 无形中使师生间的隔阂逐日拉大。特别是目前各高校均采取了学生评教的措施, 其方案又不完善, 师生间的相互不认可和打击报复现象时有发生, 恶性循环的师生关系会严重影响到教师身心健康。

4. 教师人格的先天缺陷

教师是一个有着强烈成就动机的群体, 面对社会的全新要求和生活中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 许多教师感到“跟不上形势, 技不如人”, 但职业角色的塑造使教师认可自己强大的自我形象, 以致外表坚强、刚毅, 内心却不能正视自己、接纳自己。当这种矛盾与冲突极其尖锐时, 内心就充满了紧张、恐惧, 自信心受到极大的挑战和煎熬。而我国一直注重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的培养, 对教师个性完善要求甚少, 更是没有把教师个人的因素引入职业的选聘之中。在教学活动中, 的确有部分教师的人格特征是不适宜于从事教师职业的, 如有的教师过于敏感, 常常把遇到的事件放大, 从而产生心理的恐惧;有的教师喜欢钻牛角尖、认死理, 不能接受事物的变化;有的教师过于追求完美, 一切要求做到最好, 不能接纳对自己有一点不好的评价;有的教师名利思想过于严重, 对自己所做的事常常患得患失;还有的教师意志力薄弱, 一遇到难题就打退堂鼓, 适应不了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和要求。所有这些人格上的缺陷, 自然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三、提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保障机制

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而在其职业活动中, 教师更多地体验到的是精神上的压力与情绪上的紧张。因此, 全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社会制度保障上、学校管理层面以及教师个人素质等方面形成一体化的保障机制, 全面提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1. 加大社会支持与制度保障

高校教师普遍对自己寄予过高的期望, 希望自己社会影响最大化, 有效实现自身的价值, 要求社会对其权利、业绩及形象给予尊重。但是诸多因素的影响, 使他们这一发展性需要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因此, 全社会成员应正确地认识教师的职责, 不能只是强调教师的责任和奉献, 更应重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与获取。一是国家要从制度层面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切实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与工作环境,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减轻教师的心理负荷, 促进教师群体职业化。二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不能把教师当成是教育改革的对象, 而应为教师提供足够的改革信息, 充分调动教师在改革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把“尊师重教”真正落到实处, 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职业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三是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不仅专业知识上能上岗, 还应具有教育人、培养人等多方面的职业能力, 因而, 在教师的筛选、培训和资格认定方面要形成一整套的标准, 并把心理素质作为录用和考核新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 保证教师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2. 加强学校管理的人性化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主体, 我国各高校的教育改革还没有真正发挥教师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 使教师存有许多困惑, 对改革的认可程度不高, 如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术上的领导与决策作用, 学术管理常常被行政管理代替, 教师没有了自主权, 只能按照领导的旨意去做等。因此, 学校管理中要实施教师工作环境的结构性改变, 如降低学生和教师数的比例, 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科研工作绩效标准, 改变“衙门化”的作风, 给予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和自主权等。学校领导及其管理人员要深入把握教师需要的一般特点和个体的特殊性, 根据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 实行民主化管理, 为教师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促使教师自我完善。一是要把教师身心健康放在重要的位置, 建立维护教师身心健康机构与督导机制, 定期对教师身体和心理给以检查和咨询, 并多提供一些锻炼的时间和倾诉的空间。二是要健全公正合理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 保证教师的考核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 在注重过程评价的同时, 重视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工作态度等因素, 为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三是要改进管理方式, 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 不能只顾事不顾人或是只管人不管事, 要多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 做到“以人为本”, 注重感情投资, 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与和谐简约的人际环境, 有效地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3. 提高教师的自我调适能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发展起主导作用。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 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从某种意义来说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因此, 高校教师应加强对教师职业的认识, 提高其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是高校教师要客观分析自己, 对自己的能力及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并学会扬长避短, 克服某些自挫性的认知带来的压力。二是高校教师要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 在教育实践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 既要认识到工作的繁重和艰辛, 也要体验到培养造就人才的喜悦与快乐。面对挫折和困难, 多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必要的时候学会寻求他人帮助或心理咨询, 以减少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三是高校教师要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的性格特点、教育机智、教育技巧和独创能力等, 在提高教育质量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郭秀兰.社会转型时期地方工科院校教师精神状况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7 (6) .

[2]濮宁镇.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2 (10) .

[3]张桂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 2005 (4) .

[4]秦彧.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探源[J].教育探索, 2005 (2) .

安全与健康保障程序 篇5

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及与员工安全健康相关的物料、设备。职责

3.1人事部负责全厂威胁环境的隐患的查找、分析、评估、改善;威胁员工安全的隐患的查找、分析、评估、改善;安全事故统计、分析、解决;员工健康调查、统计、分析、改善。威胁员工健康的隐患查找、评估改善;以及对进行员工安全、健康有关的培训。

3.2技术部、模具车间负责对模具设计、开发、制造、改良,保证模具不得有损员工安全与健康。

3.3采购部负责安全配套物件、物料的采购,保证采购的物料、物件能保障员工安全与健康。

3.4生产部负责设备的保养,使员工在设备操作时,能保证员工安全与健康。

3.5品质部负责工厂内化学物料使用、收集,保证化学物料不得有损员工安全与健康。

3.6责任车间配合人事部工作,对车间,安全隐患的查找、分析、改善、评估。安全事故统计、分析、解决。员工健康调查、统计、分析、改善。对威胁健康的隐患查找、改善。对员工作业安全的指导、监督,以及时时报告各项安报措施的实施情况。定义

4.1环境安全,即消除厂区粉尘、噪音、化学物、油污对员工安全、健康与环境的损害。

4.2消防安全,即对厂区消防设备的配置、维护、定期查核,保证消防设备的正常运行,消防通道的畅通,消防知识深入人心,紧急情况下能顺利有序的撤离。

4.3机械安全,即消除模具、夹具、设备高温、电力电器、对员工安全与健康的威胁。5 程序步骤

5.1 防粉尘、噪音处理程序

5.1.1人事部门对全厂粉尘、噪音的危害作出评估、分析,对发生源的进行调查。其中对铸造、过砂、压铸、抛光、机加四车间的粉尘重点监控,对如何防治粉尘危害作出具体计划。

5.1.2人事部根据计划对粉尘、噪音危害向员工解释,加强员工自主防治的培训。

5.1.3采购部门根据具体人事部计划采购相应防护用具。

5.1.4工具仓保证防护用具的合理储存与有序发放。

5.1.5车间根据计划,制定防护措施,向工具仓领取防护用具,向员工宣传防护知识、要求员工按措施正确执行。

人事部定期对防粉尘、噪音的进度效果实施核查,总结得失。

5.2 化学物处理程序

5.2.1人事部对厂区化学物的危害调查,作出评估,对如何处置化学物作出具体计划。

5.2.2品质部根据人事部门计划作出相应的防治细则。见附表,常见化学物处理应急方案。

5.2.3采购部门根据具体该方案才购相应防护用具,交与品质部。

5.2.4品质部根据计划结合防治细则具体执行对化学物品的储存与回收。

5.2.5人事部门外联系相关外协有资治的环保单位来解决化学物的最终处理。

5.2.6事部门对整个过程跟进、核查,并总结得失。

5.3 油污处理程序

5.3.1人事部对全厂的油污进行调查,作出评估,对如何处置油污作出具体计划。

5.3.2人事部们会同车间根据计划作出相应的防治细则。

5.3.3采购部门根据具体计划采购相应的防护用具。

5.3.4车间根据计划结合防治细则具体执行对油污的清洗与油的回收。

5.3.5人事部门外联系相关外协有资治的环保单位来解决化学物的最终处理。

5.3.6人事部门对整个过程跟进、核查,并总结得失。

5.4 消防安全培训保证程序

5.4.1人事部对全厂的车间布置、设备布置、人员布置、通道布置作全面调查、分析,对全厂的消防形势作出评估,根据评估制定相应计划与实施细则。

5.4.2人事部根据计划对全厂员工进行消防教育、培训,以及消防紧急状态演练。

5.4.3各车间配合人事部门对本车间进行消防教育、培训,以及消防紧急状态演练。

5.4.4人事部门对整个培训过程跟进、核查,总结得失。

5.5 消防设备、安全通道保证程序

5.5.1人事部对全厂的车间布置、设备布置、人员布置、通道布置作全面调查、分析,对全厂的消防形势作出评估,根据评估制定相应计划与实施细则。

5.5.2人事部门根据计划在各车间合理配置消防设备,并制定设备维护制度与定期点检制度,科学划定安全逃生通道。

5.5.3车间向员工解释说明消防设备的重要性,时时维护消防设备,并保证安全逃生通道的时时畅通。

5.5.4人事部门定期对设备点检,对消防通道通畅情况进行核查。

5.5.5人事部对全过程跟进,总结得失。

5.6 机械伤害、电器设备伤害防止程序

5.6.1人事部对全厂的机械设备全面调查,对可能存在作的机械伤害(夹伤、烫伤、钻伤等)作出评估、并制定安全隐患排除计划。

5.6.2人事部门会同车间制定正确的设备安全操作规范,车间对有问题的模具向人事部,报告。

5.6.3事部门会同模具车间、技术部对可能存在的因模具造成的伤害对模具改良。

5.6.4采购部门根据人事部计划采购安全防护用品与药品。

5.6.5车间根据人事部计划,执行安全操作措施,安装改良后的模具,领取安全防护用品与药品,对执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向人事部报告。

5.6.6人事部对整个计划跟进,总结得失。

5.7 发生伤害危机处理程序

5.7.1人事部门对可能存在的伤害作出评估,制定紧急救治细则。

5.7.2人事部负责对全体员工伤害危机处理细则说明,对全体员工培训。

5.7.3车间对本车间出现工伤,马上报告人事部门,根据细则采取合理救治方式。

5.7.4车间告之人事部后,会同人事部门根据伤者轻重采取合理救治办法,伤重者马上送医院。

5.7.5人事部对工伤过程调查,并总结。

附表:员工安全与健康评估表

消防安全调查与评估表

心理健康保障 篇6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 社会 组织

初中教师在长期工作中由于环境单一、任务重复、管理机制机械、劳动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等因素,导致教师心理压力过大,对工作产生消极情绪。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中的当务之急。

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一般有来自社会、组织、个人三类。社会对教育持有很高的期望,因为教师承担着培育英才、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的重任。教师肩负着社会的希望,同时也承受着来自社会的压力。教师职业与学生问题、教学工作负担、教师角色冲突、自由度与自主权、组织支持等方面的压力紧密相关。教师的自尊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的、起控制作用的因素, 它往往通过影响以环境为基础的组织因素来起作用。

就像人的一生要经历幼年期、少年期、壮年期、 老年期,在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生理特点、不同的社会角色以及不同的人生任务。教师的职业生涯也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如:职前教育阶段,入职阶段,能力形成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职业受挫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职业低落阶段,职业退出阶段等。在不同的职业阶段有不同的职业行为、职业任务、职业问题以及职业发展需要等。随教龄发展的趋势来看,情绪衰竭问题比其他问题都突出,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首先是以教师的情绪衰竭表现出来的。关于教师生涯的研究表明,教师职业有高潮也有低谷。教师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挫折,产生职业倦怠,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发展不可避免的阶段。有学者们将 “职业受挫阶段”、“退缩阶段”、“危机期”、 “厌倦期”称为教师生涯的“倦怠阶段”。假如教师处在“职业受挫阶段”,就可能认为工作负荷太重,学生表现太差,对教学产生厌倦感,失去教学动力。灰心沮丧,心力交瘁,教学理想幻灭,教师对职业满意度降低,对教学生涯产生怀疑。这这已经不仅仅属于教师职业倦怠的个人原因。

从2011年开始,我校联合本市几所学校的热心教师组成了《城区初中教师心理健康保障策略的研究》课题组,旨在寻求对城区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呵护与保障 ,探索学校在人文关怀制度建设、心理疏导、文化娱乐等方面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保障策略。

我们的研究表明: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职业倦怠也有明显的联系。学校组织气氛是指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并影响其组织成员行为的一系列内部心理特征。我们通过因素分析将学校组织气氛划分为开放气氛、自由气氛、控制气氛、随意气氛、家长式气氛和封闭气氛六个类型,从发展压力和控制压力两个方面选择六个要素(即学术气氛、成就标准、组织效果、支持性、程序性、冲动的控制) 编制组织气氛指标,选择来自我市不同中学的28 名校领导和122 名教师,向他们进行学校组织气氛的测量。分析表明,学校管理气氛与教师心理疾病中的敌意因子、学习气氛与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和敌意因子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校组织管理气氛和学习气氛是教师心理疾病的显著诱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学校组织中的人际气氛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正面因子,即学校人际气氛好,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高;相反,学校人际气氛糟糕,教师心理疾病相对严重。

管理气氛的核心是校长领导行为,我们认为校长倡导、关心体贴和校长影响力对学校组织健康和师生心理健康相关显著、影响较大。在研究中发现校长领导行为与学校组织气氛各方面相关极其显著。良好的校长领导行为可能导致良性的校长——教师——学生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又促进良好的校长领导行为,进而极大地影响学校组织健康和师生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体制和校长负责制前提下,少数校长权力集中,采用家长式管理,这种集权模式中的校长行为之好坏,事关学校命运与前途。显然,校长行为对教师行为也有着深远影响。特别是校长倡导的任务目标、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奖惩措施、福利待遇以及其处事公正和风格等等都对教师心理行为影响深远。“敌意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人际关系问题是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首要因素”,这与我国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人际关系对我们的心理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学习的动机主要是考重点、上名校,学校实施题海战术,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升學率高低评价教师。教师被卷入高压紧张的竞争场,教师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和心理压力,从而导致了教师的人际敏感、焦虑,甚至是强迫、敌意和恐怖。这些因素基本上是来自社会层面的,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层面的,必然存在交互影响。

我们力图在充分了解教师心理问题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使教师能够保持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确保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激发工作激情,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使教师在事业发展中体会到幸福与快乐。

我们的校际联盟座谈会,加强了教师心理健康的团队保障工作的实效性研究,整合了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从提高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技能入手,优化团队活动内容及形式,提升了本团队各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素质,发挥了心理健康教师团队的总体优势,为进一步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深入,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基础。

我们希望各级领导从社会、组织层面上下功夫,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帮助广大教师提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改善学校的运行机制,尤其是分配和互动机制,使教师感受到公正与关怀,从而提升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实现教育事业长久稳定发展。

维护森林健康,保障生态安全 篇7

1 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近年来, 我国各地洪水频繁发生,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及人员的伤亡, 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洪水接连不断的发生, 造成人员的伤亡、房屋的倒塌, 损失特别严重。这与长期以来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和过度开采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也可以说这是导致山洪频繁发生的直接原因。同时我国大部分草原都在不断的退化, 随着草原面积的不断锐减,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荒漠化的范围不断的扩大, 每年沦为荒漠的土地就达到二千多万平方米, 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这些现象都呈现出来的生态破坏的严重性。近年来, 虽然我国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不断的加强, 森林的覆盖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还无法与世界水平相比, 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按照目前的消耗状态持续下去, 那么用不了多久, 我国的森林资源将消耗殆尽, 那样人类将失去所赖以生态的基础, 所以当前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应该采取有力的措施, 如退耕还林、把所有荒山变成绿洲等来增加森林的面积。

森林与人类有着最为紧密的关系,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森林资源, 当森林资源受到破坏后, 直接作用与人类的即是环境的不健康, 气候变暖、水土流失及沙尘、洪水肆虐。目前我国的植物造林运行基本已经结束, 虽然森林的面积有所增加, 森林的覆盖率有所提升, 但森林并没有调整到最佳的状态, 还没有完全的接纳人类, 使人类与森林亲近成为一种奢望, 所以森林健康被人们所提倡, 一个健康的森林, 不但能完成自身的生态调节功能的完成, 同时也能接纳人类, 使人类充分的享受到森林各项功能性。

森林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其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进行自我更新和自我自制, 所以森林资源具有长期存在性。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森林资源的利用, 所以对森林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性。所以对森林资源的稳定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森林作为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其具有多种功能, 同时其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生态防护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森林资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2 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森林不仅是人类赖以生态的基础, 同时也是动物生存的空间。森林中动植物的各类及生长对生态系统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动物作为人类的朋友, 我们应当予以保护。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野生动物受到人类随意的捕杀与食用, 多种野生动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严重破坏了森林中的生物链的平衡。由于人类对野生动物的食用, 所以导致动物身上的病毒在人体上得以迅速扩展开来, 据相关调查资源显示, 艾滋病毒则是人类食用森林中的灵长类动物所传播开来的。同时前几年的非典也可能与食用野生动物有关, 一些省市的疾病预防中心在多种动物的身上查出SARS病毒, 所以食用野生动物不仅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 同时还破坏了森林中生态系统的平衡, 所以,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是保证人类安全的重要基础。

3 增强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就是人和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依存协调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生态意识的主要内涵有整体性、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性及环保性。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因素 (植物、动物、微生物) 和环境因素 (阳光、水土、温度等) 按照一定规律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在结构和功能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破坏了它的整体结构、整体功能或整体运转规律, 也就破坏了它的存在。比如, 过量砍伐森林, 就是破坏森林的整体结构和森林生态的功能, 就会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害。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物种越是多样化, 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 可持续发展性就越好。一旦生物多样性遭到损害或减少,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威胁, 甚至崩溃。客观事实已经证明, 生物多样性和整体性是所有生态系统稳定和协调发展的保证。所以, 人们必须无条件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生态意识所揭示的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作用, 不仅仅适合于自然界, 对人类社会的其他领域也具有广泛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是以自然生态承载力为基础的可持续方式去实现发展。认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应有一定限度, 超过这一限度就会导致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破坏, 就不能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进而影响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经济增长, 而应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生态意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环境保护主要是自然环境和资源环境的保护, 也涵盖社会、经济、生活、人文等环境的保护。我国目前水、空气、生活环境污染现象比较严重。人们在利用和消耗资源的同时必然要产生一些废物、污染物, 这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所以应当十分重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使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有用产品, 变废为宝, 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杜绝污染排放, 这样才能达到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目的。不要走浪费资源及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环境保护目标的确立就是生态意识的体现。

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是一项为民造福的崇高事业, 重视环保就是珍惜生命, 所以必须认真地对待环保工作。

4 结束语

心理健康保障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分别抽取嘉兴市农村合作医疗老年人和城镇医保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 并符合以下条件:①年龄≥60岁;②无明显智力障碍和精神疾病;③有能力并且愿意阅读和回答问卷;④被选取的居委会的常住老年人中有正式户口登记, 到被调查日期为止, 在嘉兴地区居住2年或2年以上。

1.2工具与方法

1.2.1测评工具

①自编人口学变量调查表:包括性别, 年龄, 婚姻状况, 受教育水平, 医疗来源, 居住方式, 健康状况, 社交和收入状况等。

②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 (MUNSH) [4]。由24个条目构成, 10个条目反映正性和负性情感, 其中5个条目反映正性情感 (PA) , 5个条目反映负性情感 (NA) , 14个条目反映正性和负性体验, 其中7个条目反映负性体验 (NE) , 另7个条目反映正性体验 (PE) , 总的幸福度=PA-NA+PE-NE。得分范围-24至+24。为了便于计算加上常数24, 记分范围0~48。

③自评量表生活满意度指数A (life satisfaction index A, LSIA) [5]。该量表包含20个题目, 其中有8个负向问题, 12个正向问题;涉及冷漠与热情, 决心与不屈服, 愿望与实现目标的统一等问题记分, 方法是同意正向问题得2分, 不同意得0分;同意负向问题得0分, 不同意得2分;不回答或不清楚的得0分, 总分最低为0分, 最高为40分, 分值越高表明生活满意度越高。

④老年抑郁量表 (GDS) [6]。采用老年抑郁量表中译本。量表的30个问题代表了老年人抑郁的核心, 其中10个负向问题, 20个正向问题, 每题表示抑郁的回答得1分。总分最高为30分, 总分为0~10分可视为正常范围, 11~20分为轻度抑郁, 21~30分为中度和重度抑郁。

1.2.2调查方法

采用上门调查, 知情同意的原则。问卷调查过程中使用统一指导语, 要求独立完成。文化程度低者, 采用口头询问, 调查人员代为记录完成。

1.2.3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用Epidata软件进行录入与初步整理, 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调查结果

共发出300份调查问卷, 回收283份有效问卷, 调查合格率为94.33%, 调查对象平均年龄 (68.91± 5.96) 岁, 根据不同医保类型, 可分为农村合作医疗组和城镇医保组, 其中合作医疗组147人, 城镇医保组136人。通过对比显示两组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和家庭关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而两组人员在健康状况、文化程度、月收入和社交状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本文中作为变量因素参与研究。见表1。

2.2不同医疗保障组老年人在量表得分的差异比较

本调查研究将不同医保组的老年人在生活满意度指数A, 老年抑郁量表以及纽芬兰大学幸福度量表的负性情感, 正性情感, 负性体验, 正性体验4个维度及总幸福度得分上进行了对比, 由表2可知, 两者在以上量表中得分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2.3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其他因素

本调查研究还尝试分析了一些人口学变量的可能影响, 以图抽取出影响不同医保制度下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共同因素。在分别检验了性别、婚姻状态、 文化程度和居住方式、家庭关系等变量与各量表的关系后, 得出如下结果: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生活满意度和抑郁状况在性别, 居住状况和婚姻状况上差异不显著;家庭关系, 文化程度, 健康状况, 社交和收入状况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见表3。

注:*P<0.05, **P<0.01, ***P<0.001

2.4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分别以老年人在总幸福度, 生活满意度指数A和抑郁量表量表上得分为效标变量, 以不同医疗保险体系和上文中统计结果显著的五变量为预测变量, 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由表4可知:对总的幸福度体验, 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共有3个, 多元相关系数为0.441, 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195, 亦即表中三变量能联合预测老年人幸福度19.5%的变异量;对抑郁状况, 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4个, 多元相关系数为0.584, 联合解释的变异量为0.342, 即四变量能联合预测老年人抑郁状况的34.2%变异量;对生活满意度情况, 进入回归方程的只有医保类别, 多元相关系数为0.301, 能解释老年人生活满意度9.1%的变异量。就个别变量的解释量来看, 3个量表所测量的结果均以 “医保类别”层面的预测力最佳, 其解释变异量分别为抑郁状况18.7%, 总幸福度15.5%, 生活满意度9.1%。家庭情况和文化程度对预测总幸福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社交情况, 家庭情况和收入状况对预测抑郁状况做出了新贡献。见表4。

3讨论

3.1关于人口学因素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

当前, 我国是老年人口最多、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7]。有一些关于人口学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如周建初等调查显示影响老年人幸福度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对子女满意度、自评躯体状况、经济水平、睡眠、家庭气氛、经济来源和听视力[2];项曼君等的研究发现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性相关的因素有17个, 居于前五位的是健康自评、家庭和睦、经济够用程度、心境和受教育水平等[8]。本研究中, 处于不同家庭关系, 健康状况, 文化程度, 社交状况和收入水平下的老年人在生活满意度问卷, 抑郁量表及主观幸福感问卷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 且在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中, 部分人口学变量仍对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做出了显著贡献。这也再次证实了以前学者的研究。

同时, 本研究调查还发现, 报告躯体不健康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报告躯体健康者, 具体表现为有多种慢性病者的生活满意度得分最高, 一种慢性病者主观幸福感得分最高。而两者的抑郁状态评分均低于报告健康者。

而在收入层面上, 月收入在1 000~2 000元之间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最高, 而抑郁状态评分最低, 其原因有待在今后进一步研究分析。

3.2关于医保类别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

有研究证实, 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明确的影响, 社会支持度越高心理问题越少[9]。在国内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过心理健康因素与社会支持因素相关分析工作这方面研究, 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相关分析呈负相关[7], 可见社会支持环境是关系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0-11]。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 是相对可靠的社会支持系统, 是关于人病有所依的根本问题。目前,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政府推行的主要社会医疗保险形式[12-13]。我国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几乎覆盖了所有国民, 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解决了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看病治疗费用, 但仍然存在着城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统筹层次相对较低、制度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

此次调查研究中, 合作医疗老年人和城镇医保老年人在生活满意度指数A, 老年抑郁量表以及纽芬兰大学幸福度量表的各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 表现为城镇医保组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合作医疗组的老年人, 而在抑郁状态评分上则显著低于合作医疗组, 说明了享受城镇医保的老年人比享受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老年人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也客观证实了医疗保障制度作为老年人老有所医, 医有所保的客观物质基础, 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调查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 不同医保类别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 抑郁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状况的预测程度远在文化程度, 家庭关系, 经济状况, 社会交往等人口学变量之上。因此, 逐步消除城乡二元化格局, 不断缩小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与不同人群之间医保待遇上的差距, 在体现医疗保障公益公平性的同时, 能提供更多元化, 更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医保类型选择, 不仅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更是改善我国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 确保老年人生活幸福满意, 提高其生质量的重要途径。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医疗保障制度对嘉兴地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嘉兴市城乡老年人283人, 根据医保类型不同分为城镇医保和合作医疗两组, 分别采用问卷法进行调查。结果:城镇医保组老年人在生活满意度, 主观幸福感问卷上得分显著高于合作医疗组, 在老年抑郁量表上得分显著低于合作医疗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医保类型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力远佳于人口学因素。结论:不同医疗保障制度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作用, 其预测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远高于人口学变量。

倡导绿色养殖保障健康生活 篇9

1 绿色养殖, 政府引导

政府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畜牧业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 引导和支持畜牧业走高效绿色健康养殖之路:

一是加大绿色养殖的宣传力度, 让人们了解绿色养殖可以造福子孙后代;

二是通过资金补贴等方式鼓励农民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养殖, 支持畜禽养殖者购买优良畜禽, 提高养殖效益;

三是向农民提供畜禽养殖技术培训、良种推广、疾病预防等服务;

四是加强对饲养户的监督工作。

2 绿色养殖、构建合理

优良的生长环境会给畜禽的健康发育创造良好的基础。目前, 我国畜牧业生产方式主要是小规模分散饲养, 不利于畜禽疫病防治, 也不利于对养殖户的监管, 在利益的驱使下, 非法使用违禁药物、不按规定添加饲料及添加剂的现象难免发生, 不仅给畜牧工作增加了难度, 也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危害。标准化规模养殖厂, 在养殖条件、生产技术、生产管理等方面都有了很好的改善, 提高了养殖质量, 方便了畜牧监管工作的开展。因此作为绿色畜禽养殖场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是选址、布局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生产区域生活区分开;

二是畜禽舍的设计、建筑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采光、通风和污物、污水排放设施齐全, 生产区清洁道和污道分设;

三是有患病动物隔离圈舍和病死动物、污水、污物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

四是有专职防治人员;

五是出路口设有隔离和消毒设施;

六是饲养、防疫、诊疗等人员无人畜共患病。

3 绿色养殖, 科学管理

生产优良的畜禽产品离不开科学的管理, 这就要求养殖户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选种优良, 引进品种时, 规范引种程序, 应该符合检疫要求, 确保畜禽无疾病、不带病原体、身体健康;

二是科学喂养, 畜禽的生长发育与饲料及添加剂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养殖户采购饲料是要注意: (1) 检查包装袋的标签、合格证、并索要生产厂家的生产许可证、发票等, 坚决抵制三无产品。 (2) 饲料及添加剂进场时, 应实物抽样检测, 观察外观是否有结块、霉变等情况, 必要时可采用一定检测, 确保合格方可入库备用。 (3) 合理的膳食才能促进畜禽的健康生长发育, 饲料及添加剂的供给必须与畜禽的生理需求一致, 各种营养的比例必须科学合理, 以达到增强畜禽的免疫力, 减低疾病的发生, 促进畜禽健康生长;

三是大力加强动物疫病的预防工作,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采取有效地防疫措施,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杜绝疫病的入侵;

四是定期消毒, 制定消毒计划, 养殖场舍、人员通道可选用不同类型消毒剂集体使用, 把细菌、病毒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是兽药的应用, 应建立严格兽药管理制度。养殖场经过上述的精心管理, 相信已经把疫病降到了最低, 如果有个别病例发生, 一定要经专业兽医师明确诊断, 确定病情再合理用药, 确保无违禁药物的使用及严格执行限量用药。

绿色畜禽产品的诞生, 适合现代人群的生活需求, 在新的征程里, 着力发展绿色养殖, 积极推进我国畜牧业生产向着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

心理健康保障 篇10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看,健康是一种人力投资,高校教职工在健康状态下消耗资源低、工作效率高及工作时间长,能创造出更多正效益。从博弈论角度看,高校教职工与学校和社会博弈模型中,纳什均衡点应是学校和社会制定相对应的制度安排和应对策略,以改善教职工的健康状况。因而,高校教职工保持良好健康状况不仅仅是个人的需要,也是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

杜国平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指标异常与职务及岗位情况有一定联系,且不同年龄段、职称的教职工在风险类型上存在着差异。刘欣亮认为美国学校教职工健康促进计划的开展,不仅改善了学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而且提高了教职工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何敏等通过问卷调查比较,采取健康大讲堂、发放宣传资料、校报专栏等形式对教职工生活行为干预的前后,得出教职工在合理膳食、加强运动、心理健康方面有明显改善,但在戒烟限酒方面却没有明显改善。欧阳瑾等对比教职工4年的体检结果,发现高血压和高血糖患病率逐步降低,而与生活习惯密切的相关的疾病却呈明显上升趋势,典型的就是高血脂和脂肪肝。从前述专家学者的研究发现,高校教职工由于工作压力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亚健康特征明显,而在如何建立全方位健康保障以及风险分散方面略显不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本文抽取了1610份高校教师体检报告,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了健康状况与年龄性别的关系,以及各疾病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根据研究结果对教工健康保障提出了一些建议。

2 样本信息分析

本次研究的健康体检对象是2012—2013年在医院体检的高校教职工(包括离退休教工),共1610人,其中女849人,男761人。体检结果显示健康状况存在问题的教职工有860人,占比53%,其中血脂明显偏高共有496人,占比30.8%,处于临界状态有428人,占比26.6%;中度脂肪肝321人,占比19.9%,轻度290人,占18%,重度31人,占1.9%;肾功能异常205人,占比12.7%;心电图异常占比9%,肝功能异常占比5.3%,胆结石占比1.6%,乳腺肿瘤占比2.5%,高血压占比1.2%。其中,同时患有两种疾病的人数是290人,占总人数18%,占患病人数32.4%,同时患有三种疾病的人数是88人,占总人数5.4%,占患病人数9.8%,仍有19人同时患有四种疾病,有5个人患有5种疾病。表1、表2分别给出了年龄段统计、患病率与性别的关系统计、患病率与年龄段关系的统计。

单位:%

由表1、表2可以看出,高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已非常严峻,特别是高血脂症、脂肪肝、肾功能异常等慢性疾病。从患病性别来看,男性教职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教职工,特别是高血脂症、脂肪肝和肾功能疾病,而良性肿瘤女性却多于男性,主要是因为女性乳腺肿瘤较多;从患病年龄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健康状况越恶化,健康状况差距也较大,20~30岁教职工健康比例为72.9%,到了80~90岁,健康比例只有5.9%。也就是说,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应该是男性、中老年人,需要重点关注的疾病为高血脂症、脂肪肝、肾功能疾病。

3 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教职工健康风险的分析

本文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健康状态为因变量,定义健康为0,非健康为1,将上述选定的12个变量(年龄、性别、健康、高血压、心电图异常、肝功、肾功、高血脂、胆结石、肿瘤、肾结石、轻度脂肪肝、重度脂肪肝)为自变量,采用强迫引入法(Enter),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得到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注:a.在步骤1中输入的变量:X1,X2,X6,X7,X8,X11,X3,X4,X5,X9,X10,X12。

通过以上的分析结果看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有部分的变量没有通过统计学检验,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剔除,本文采用向后剔除的方法,首先剔除P值最大的变量,直到所有变量的显著性水平都小于0.05,得到最终的回归模型如下:

模型汇总表格中以Cox&Snell R方和Nagelkerke R两个值均较大,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分类表给出了关于观测值和预测值的列联表,总体的预测准确率为86.9%,准确率比较高。

从回归系数表看出,在置信水平为0.05下,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X1(年龄),X6(肾功),X7(高血脂),X8(胆结石),X11(轻度脂肪肝)对健康状态具有正向影响关系,也就是调查对象的年龄越大,患有肾功、高血脂、胆结石、轻度脂肪肝越有不健康的倾向。研究中,把男性定义为1,女性定义为2,X2的系数为负数,说明男性健康状态更差。

4 影响因素分析

4.1 职业因素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高校教职工的职业竞争与压力越来越大,“职业病”也就渐渐产生了。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职业压力影响下血脂会相应增加,同样国内的研究也表明教职工职业压力的增加会影响到身体健康状况,在一项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中,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的教职工占2/3(袁素瑛,2010),与普通职业相比,高校教职工的工作不仅仅要接受体力的挑战,更多的还是脑力的考验。

教师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较高。在新时代下,高校教职工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科技创新的引领者、文化传承的肩负者,还是学生家长的代理人、集体的领导者。也就是说,教职工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修养以及较强的工作能力。在承担教学、科研以及职称评级的压力的同时,要还承担社会给予的职业压力、社会责任以及道德要求。

4.2 个人因素

1992年在WHO发表的《维多利亚宣言》中指出人类健康生存的四大基石分别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以及心理平衡。然而,影响教职工健康状况的个人因素也主要是这四个。饮食结构不合理,肉类和油脂摄入过多,谷类、豆类摄入较少,长期会产生维生素缺乏症;高校教职工工作量大,工作之余身心疲惫无暇进行体育锻炼;随着职称的上升,社会服务的任务越来越多,应酬也会增多,吸烟喝酒成为迫不得已的事情;教学、科研以及评级等各方面压力,使得高校教职工变得焦虑、恐惧、情绪多变,甚至出现与同事关系紧张、与同学关系疏远的现象。

5 对策及建议

现阶段医防分离的阶段式和碎片化卫生服务模式,是当前慢性疾病未能取得明显效果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的分离严重阻碍了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防—治—管”一体化模式的服务内涵特色为集医疗、预防、咨询健教、随访、疾病管理、风险分散一体化,既保证了疾病防治工作的持续、系统和有效,也改变了以往医防分离的阶段式卫生保健服务模式。本文基于这种综合防治模式的应用与普及,结合高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工作特点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

5.1 普及健康理念,倡导正确的生活方式

利用学校医院的专业技能及相关资源,开展专题讲座、知识问答、茶话会等活动,倡导正确的生活方式,强化高校教职工的健康理念,促进教职工对健康价值的认定,进而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媒介和资源,增加对教职工的健康教育活动。同时,学校应制定相对应的制度安排和激励措施,保证教职工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

根据《维多利亚宣言》中指出的人类健康生存的四大基石,应当科学安排每日饮食,保证饮食多样化,调整饮食结构,这是应对疾病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特别注意要吃早餐,不能因为早上时间紧而忽略了早餐。只有早餐摄入了足够的能量,才能保证一天都保持在一个较好的状态。保持每天运动一小时,最好是慢跑等节奏较慢的有氧运动,在生理上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在心理上缓解紧张情绪,改善心理状态。倡导健康的餐桌文化,少喝酒、不劝酒。吸烟有害健康,会导致肺部疾病,诱发心血管疾病,以及减少寿命等不利影响。少吸烟、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对自己对他人都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心理健康方面,保持乐观的心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热爱他人,倡导听歌、运动等健康有效的减压方式,在工作之余应多参加休闲放松的活动。

5.2 完善教职工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疾病预警系统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可以使医生快速了解患者病情,提高医疗效率,通过信息共享也能够降低医疗成本。2002年,加拿大制订《加拿大电子健康记录蓝图》,目标是到2016年完成电子健康档案的全覆盖;英国在2005年签署了支持电子病例和电子处方的协议,并同年完成了基础建设;美国作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先行者,40年的发展已建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美国近期的经济刺激方案中提出要建立每个国民的电子健康档案。然而,电子健康档案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起步较晚,直到2009年才开始逐步开展,并且没有开展类似于高校教职工的企事业单位员工的电子健康档案。事实上,高等院校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解决健康档案电子化中的人员不稳定、体检不及时、数据不便获取等问题。所以,建立高校教职工的电子健康档案是非常可行且有必要的。

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为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利用健康档案中的教职工个人信息、体能测试资料、体检结果、患病及治疗信息,在咨询专家的基础上,加入人工智能判断技术,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式,采用综合指数法、界值法等数理统计的方法筛选出疾病预警指标,一旦越过设定的指标,系统就会对教职工进行警告或者医嘱。疾病预警系统包括传染病、急性病、慢性病、地方病等模式,重点是高校教职工患病率较高的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慢性疾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慢性疾病是逐渐积累、发展、演变而来的,预防为主,早发现早治疗,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高校教职工事务多、休息时间少,没有太多的精力关注健康问题。但建立了疾病预警系统后,不仅可以提高教职工的健康意识,还可以改善“重治轻防”的状况。

5.3 以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建立多层次健康保障体系

基本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用人单位与个人共同承担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具有“低水平、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社会化服务”的特点。但是基本医疗的保险额度和报销比例较低,不能满足投保人的个性需求,发展和完善补充医疗保险迫在眉睫。

补充医疗保险是相对基本医疗而言的,包括企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社区医疗保险等形式。2009年3月国家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文件中指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可以看出补充医疗保险以及商业健康补充保险,都是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补充,给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范围和水平之外的风险提供了保障,同时对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之外的保障给予鼓励。目前我国补充保险发展刚刚起步,各地水平良莠不齐,需要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发展模式、借鉴成功经验。

6 结论

综上所述,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职业压力和个人生活习惯交叉渗透影响着高校教职工的健康。高校教职工发病率增加、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的趋势,已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和科研事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必须尽快制定制度安排和采取措施以缓解。首先,利用校医院的专业知识和校内的媒体资源,普及正确的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其次,健全健康电子档案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提高效率的同时可以节约成本,疾病预警系统的建立突出了预防的效果,大大降低患病率;最后,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保障体系,政策性保障和商业性保险相结合,学校提供保障和个人保险相结合,提升保障效率,提高保障能力。

摘要:高校教职工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是关乎我国教育事业和科研事业成败最重要的力量。由于工作超负荷、职业压力大以及缺乏锻炼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面临严重的威胁,高血脂和脂肪肝的发病率已超出了国民的平均患病率,心理健康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高校教职工面临着哪些具体的健康风险,又应该怎样去预防和应对呢?文章抽取了云南省高校1610份教职工近两年的体检报告,并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在研究职业原因和个人原因的基础上分析高校教职工健康风险,并从制度和策略两个层次探索全面科学保障教职工健康的新途径。

关键词:高校教职工,Logistic回归分析,健康风险,健康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岸松.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3.

[2]袁素瑛.关注教师职业压力,预防教师职业枯竭[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2(6).

[3]Baltic KL.Landsbergis PA,Scandal PL,et a1.Is job strain a major sour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J].Scandinarian Journal Work,Environment health,2004,30(2).

[4]谷海荣.国外电子健康档案发展现况及借鉴[J].综述,2012(10).

上一篇:农业保护性耕作下一篇: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