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产业化

2024-06-25

高技术产业化(精选十篇)

高技术产业化 篇1

信息产业领域, 自主研发的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实现商用, 并在海外市场成功推广应用;建成了在全球技术领先的IPV6下一代互联网试验网络;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芯片研发和制造能力显著增强。

生物产业领域, 盐酸安妥沙星、重组幽门螺旋杆菌疫苗等创新药物获得批准,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单抗药物实现产业化;生物芯片研究和产业化水平国际领先, 新型高效大通量分析生物芯片正在大规模占领市场;转基因抗虫棉已实现大面积种植;国家基因库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航空航天产业领域, 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科技重大专项取得标志性成果,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工程顺利推进。构建和完善了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和卫星通讯三大应用体系, 初步实现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卫星固定通信业务的“村村通”和远程教育已覆盖通电乡村, 有效提高了我国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环境减灾卫星稳定运行, 为环境减灾管理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海洋二号卫星、资源一号02C星、资源三号卫星成功发射, 极大提高了陆海资源调查监测、开发与保护的保障能力。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领域, 在风能利用方面, 形成了兆瓦级风电机组的自主研发和规模化制造能力, 2011年总装机容量超过6 000万千瓦;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 形成了高性能晶体硅、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规模化制造和生产能力, 2011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过300万千瓦, 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通信光纤、钽铌铍合金等新材料生产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高技术产业化 篇2

项目单位名称 二〇一X年X月

目录

一、工程竣工总结报告

二、项目技术总结报告

三、项目推广示范作用

四、项目产品应用情况

五、财务决算及审计情况

六、环境、工程、安全及消防验收报告

七、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报告

八、项目建设取得的经验

九、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十、附件

一、工程竣工总结报告

(一)项目概况

项目的建设背景、意义和重要性,项目立项的基本情况

(二)项目建设依据

以时间为次序,包括项目备案、国家和省上要求做好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国家或省上对项目的批复文件、省或市的转下达和下达国家与省级补助资金的通知(包括发改委和财政部门)

(三)项目批复投资、规模和建设内容

1、批复投资

2、批复建设规模

3、批复建设内容

(附批复时确定的建设工程明细表和购置主要设备明细表)

(四)项目完成情况

1、项目资金筹措情况

说明项目建设资金筹措和来源情况

2、项目投资完成情况

(1)全部投资完成情况

说明项目投资整体完成情况及投资使用明细

(2)国家补助资金和省级补助资金完成情况

说明国家和省级补助资金的使用明细

3、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完成情况

详细项目完成的具体建设内容和达到的实际产能。(附实际建设

工程明细表和实际购置主要设备明细表)

4、项目实施情况

详细说明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如项目建设过程中有发生变更,同时说明具体原因和项目主管部门的批准情况。

(五)项目组织管理情况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是否严格执行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的相关规定,是否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建设管理。工程是否按项目批复的内容进行建设。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是否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合同制、招投标制、监理制,是否确保了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项目管理是否规范。

1、项目领导组织情况

2、项目招投标情况

3、项目资金管理情况

4、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情况

二、项目技术总结报告

详细说明项目实施过程的工艺技术、生产加工设备和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情况;获得的技术成果、专利、奖项等情况;产品的技术指标和技术水平;项目设计规定的各项技术、工艺、设备、经济指标的验证考核结论;对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提升情况等。

三、项目推广示范作用

四、项目产品应用情况

五、财务决算及审计情况

(一)财务决算情况

(二)审计报告情况

六、环境、工程、安全及消防验收报告

(一)环保措施及验收情况

(二)建筑工程实施及验收情况

(三)安全生产措施及验收情况

(四)消防措施及验收情况

详细说明为达到环保、建筑工程、安全以及消防等的要求,在各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措施。如项目建设和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是哪些,通过哪些工艺和处理措施使其符合环保要求等以及各单项验收情况。

七、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报告

(一)项目的经济效益

(二)项目的社会效益

八、项目建设取得的经验

九、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十、附件(根据实际情况如内容较多可单独成册,附件要分类整齐,不要前后穿插,各类附件之间最好能用彩纸分隔开,便于查找)

1、项目批复文件

2、环保验收文件

3、工程验收文件

4、安全验收文件

5、消防验收文件

6、项目财务决算报告

7、项目审计报告

8、项目招投标材料

9、科技成果鉴定、专利和其他获奖证书

10、产品应用报告

高技术产业化 篇3

1998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把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作为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强产业化能力建设,推动了数千项重大高技术成果产业化,培育了数百家国内外知名企业,促进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面向未来,也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和更大的机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说。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喜人

面对当时世界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形势,张晓强告诉《TWICE CHINA消费电子商讯》,从1998年,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要求,原国家计委设立了高技术产业司,把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作为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举措。

回顾刚刚过去的十年,张晓强感慨万分地表示,经过十年的努力,我国高技术产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1、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近五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以两倍于GDP增速发展,2007年已占GDP的7.8%;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近3500亿美元,比2002年翻了两番多,占全国出口总额近30%。

2、促使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地位明显提升。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被批准成为国际标准,并已开始试商用;生物芯片和多个基因工程药物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胚胎工程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支撑了我国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工业自动化技术产业化使我国企业步入海外市场,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3、培育了新兴产业,有力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竞争力提高,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化已使这一长期由进口产品主导的产业出现了重要转机,新能源产业化已促使我国风电产业生产规模达到每年400万千瓦能力,太阳能产业达到每年100万千瓦产业规模的新台阶,新材料产业化使我国硅材料、高性能碳纤维、纳米材料、稀土材料应用取得重大进展。

“过去十年,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十年。事实说明,高技术产业化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突破口,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张晓强说。

4大举措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发展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张晓强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做好高技术产业化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营造更好的环境。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高技术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积极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高技术产业化,鼓励创新要素向产业流入。要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化的投融资、财税等政策体制。

二是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涉及国家综合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高技术领域,集中力量,组织产学研联盟,努力实现局部领域的跨越发展,要围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抓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对产业发展带动性强的重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是进一步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只有企业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加速重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要切实将高技术产业化、区域创新能力、产业化技术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与进一步强化企业高技术产业化的能力建设有机结合,积极支持创新型企业实施高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

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产业化分析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产业化,信息经济

1 信息技术的含义

信息技术是指近现代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结合而成的手段, 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采集、传递、存储及处理的技术。20世纪中叶以前, 信息技术由于生产力的局限性一直没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二战后, 以计算机技术为首的信息技术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工业国家迅速发展起来, 并在这场划时代的“信息革命”中孕育并孵化了一个全新的产业———信息技术产业。

2 信息技术产业化动因分析

产业指的是国民经济中的各行各业, 在现代产业经济学中, 它是一个“集合概念”:即既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企业的集合, 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依据美国信息产业协会 ( AIIA) 的定义, 信息产业是指依靠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的创新手段, 制造和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生产活动组合。按其结构可以划分为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 而信息技术产业则是信息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即开发、制造并出售信息机器和软件, 提供信息媒介的产业, 核心技术包括:计算机、通信、微电子、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等技术。

第一, 经济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而言, 是科学技术及相关技术产业的推动, 在各项技术不断发展创新的同时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信息增长积累, 信息技术的扩大必然会对经济建设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进而作为第一生产力要素将对传统经济产业规模带来巨大的影响并转化为生产力。

第二, 产业机构的不断调整变化, 对各国经济创新资产重组提供了有利地发展环境, 并以高效率的发展模式占据着经济发展的首要地位。新兴产业的出现不仅仅可以改变以往传统行业发展的弊端, 更加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 创造更大的利润价值。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各国都纷纷进行了产业战略调整, 加大了信息技术产业及其产业化结构的发展。

第三, 信息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及社会劳动力比重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从某种角度而言, 信息产业结构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但是却增加了社会剩余劳动力的比值, 这就意味着我国必须改变原有的发展战略, 以经济发展而目标, 共同推动“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率先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 工业经济发展正式向信息时代与经济结合方向发展。

3 信息技术产业化进程和美国信息化实证分析

50年代在电子计算机、微波通信、数字通信等方面的创新 , 使半导体产业得以迅速发展, 60年代在集成电路、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方面的创新, 使新诞生的微电子产业迅速扩大。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高度渗透性、创新性和增值性等特点, 迅速成倍的提高劳动生产率。20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深入, 信息产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 到1972年其产值占GNP比重已经达到了50%。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后 , 美国政府首先加大了研究与开发 ( R&D) 的投入, 并增加了在信息技术产业化方面的投资, 通过明确的产业政策来扶持信息产业的发展, 创造法律保障和基础设施。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 美国的产业政策导向作用更加明显, 在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一个新的有力的增长期”, “重显昔日辉煌”, 不能不归功于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先于西方其他国家, 并在科技领域继续领先世界。

4 信息技术产业化趋势

4.1 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更紧密结合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各个行业中的广泛应用, 不仅仅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建设发展, 更加增强了彼此间的产业竞争能力, 对传统产业而言更是一种机遇与挑战。以信息制造业为例, 传统的制造业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对其进行产业机构调整以及高效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 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更能有效的提升其竞争力。

4.2 各国政府继续调整产业政策扶持信息技术产业化

我国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同时, 不断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基础知识, 并结合我国特定的发展国情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 进一步为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发展环境。此外, 对于信息技术而言, 它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水平的重要依据。

4.3 信息技术产业逐步成为主导地位的产业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创新, 渐渐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各个发展领域之中, 并逐渐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技术核心力量推动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就我国目前而言, 信息技术产业占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25%左右, 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我国整体经济建设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其成为成为主导产业。

5 信息技术产业化对经济的影响

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对经济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产业化将结构不断调整来促进经济增长。在二战后, 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三次大的调整与组合, 其主要特点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新目标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从发达国家来看, 60%-80%的劳动生产效率都来源于信息技术的支持。二是信息技术产业化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等融合在一起, 以高效、迅速的通信手段为其经济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三是信息技术产业化为信息经济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以“新经济”形式的出现来更好地表明其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资源配置, 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 从而有效的加强其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6 结束语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 各国经济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就目前信息技术发展来说, 其极强的渗透性以及快速增长的倍增性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极强的现代生产力特征, 并开始逐渐成为高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随着科学技术及信息产业的不断调整与升级, 从而促使了各产业不断向市场化以及产业化方向发展创新, 更加对全社会的产业结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借助于信息技术才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而是利用信息产业的崛起来更好的推动社会产业结构的平稳可持续发展。例如, 美国及一些发达国家在进行经济创新改革的同时, 都将目标渐渐转向以信息产业为基础, 来带动其国民经济建设整体布局及社会产业结构的长久发展, 并不是将信息产业代替经济转型。在这样的大背景环境下,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对产业技术和传统产业都将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但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 这种信息时代的来临将对整个世界产生极其有利的影响, 并推动着全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马洪.信息化与经济发展[M].中国发展出版社.

[2]张燕飞, 严红.信息产业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

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影响研究 篇5

本文在分析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作用的方式、作用动力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广义KSIM模型对我国若干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作用进行数分析,并就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作 者:邵一华 吴敏 Shao Yihua Wu Min 作者单位:邵一华,Shao Yihua(浙江管理学院,杭州,310027)

吴敏,Wu Min(中国科技大学管理科学系,北京,100080)

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篇6

【关键词】 传统产业 高技术产业 产业融合

一、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特征与关系

1、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特征

在经济理论研究中,从一般意义上区分了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一般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前一阶段经过高速增长后保留下来的一系列产业。就我国来看,当前传统产业大多属于第二产业中的原材料工业以及加工工业中的轻加工工业,主要包括纺织、轻工、部分机械、化工和建材工业等等;传统产业的特征主要有:①技术稳定性。传统产业一般是以较为稳定的技术为主,通过常规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产品需求弹性小,产品的附加值较低。②劳动密集性。传统产业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它能把大量剩余劳动力与丰富的常规资源结合起来,从事生产活动。

而高技术产业则是以高新技术成果为主要技术和资源投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目前这个群体可概括为六类,即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新材料为基础,新能源为支柱,沿着微尺度向生物技术开拓,沿着宏尺度向航天和航海技术扩展。高技术产业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技术产业具有以下明显特点:①高强度创新性;②知识的高密集性;③资金投入的巨额性;④投资的高风险性;⑤价值的增殖性;⑥高技术的渗透性;⑦深度产业关联性。

2、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信息技术产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在新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就不重要了,两者只有同时推进,互相促进,才能推动新经济的良性发展。首先,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迫切要求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对自身进行改造。旧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是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次,传统产业只有注入新技术,才能提高竞争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而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实现自我的升级,用高新技术融合传统产业,可以催生出“新产业”,WTO前总干事鲁杰罗指出,现在的汽车工业已不像是传统制造业,更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电子系统现在占到一辆高级轿车总成本的70%、普通汽车的1/3。在新经济形势下,由于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高度融合,产业结构升级淘汰的不再是所谓的夕阳产业,而只是夕阳技术。总之,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地完成产业革命,取决于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企业结合的紧密程度。

二、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方式

1、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在“软件”与“硬件”上的融合

信息化是传统产业与知识经济相结合的关键。信息产业是高技术产业的代表产业,信息产业正在促进工业化经济向信息化经济发展。信息化经济依靠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传统产业拥有更多的硬件设施。传统产业在硬件方面更新发展的同时如果能够大力借助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支持与引导。将使传统产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效率大大提高,生产出的产品质量更高、更耐用、更有竞争力。发达国家早在六七十年代就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CIMS)和计算机集成生产过程系统(CIPS)等先进制造技术,来提升本国的制造业,从而提高了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工业的竞争力。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电子商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大大提高企业运作过程中的效率。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更应该注意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融合,实现传统产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同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推动相应高技术发展上,也引导着相应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发展。而基础科学的发展,又为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支撑。如制药业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引导并推动了生物基因研究,并为农业、畜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基础。此外,高技术产业的成功发展,对社会文化、企业管理等方面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传统产业的发展。

2、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在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上的融合

传统产业生产工艺、生产设备方面的高技术化,使得产品质量提高、成本降低,从而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如自动机械手在制衣业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衬衫的质量,加快了生产速度;信息产业的专家系统技术渗透到农业,进行病虫诊断等方面的工作,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等。用高技术设备代替原有关键设备,提供以更新工艺为目标的工序技术,如引进智能机器人、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及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半自动化控制,增加企业设备的技术构成,提高经济效益。

3、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在技术、产品替代中融合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新技术,与高技术产业融合不仅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需要,也是传统产业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在这方面,日本、韩国等国在20世纪50-70年代,通过引进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与本国传统产业融合,一举成为经济强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为获得竞争优势,传统产业与高技术在技术、产品替代的融合要抓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做到产业融合,重要的是要用高新技术装备传统产业,通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带动传统产业提升,用新技术“因子”激活“休克鱼”。二是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任何产品都有生命周期,只有通过技术升级,加带产品换代,才能形成和创造新的需求,使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通过增强产品竞争力,藉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不失为传统产业延长青春期的一着好棋。三是提升产品附加值。传统产业,只有与高技术产业的融合,拉长产业链条,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

4、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在产品原材料的更新上融合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有的优异性能的材料。它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光电、超导材料;生物功能材料;能源材料和生态环境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及新型工程塑料;粉体、纳米、微孔材料和高纯金属及高纯材料;表面技术与涂层和薄膜材料;复合材料;智能材料;新结构功能助剂材料、优异性能的新型结构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包括新材料及其相关产品和技术装备。与传统材料相比,新材料产业技术高度密集、更新换代快、研究与开发投入高、保密性强、产品的附加值高、生产与市场具有强烈的国际性、产品的质量与特定性能在市场中具有决定作用。新材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其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综观全世界,新材料产业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支撑着一大

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各个国家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领域。传统产业产品所使用的材料的更新(其技术含量更高),亟需高技术产业的融合,才能使得产品升级、产品效用增加,从而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如碳纤维材料、工程塑料及复合材料在自行车、汽车、体育用品中的应用。

三、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后的产业优势

1、产业的竞争力将会增强

我国目前传统产业的产品普遍存在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特点,因而产品的性能及其质量都很落后,甚至连电源开关这样的产品都生产不出高质量的,因此在与国外产品竞争是明显处于劣势。因此,产品如果不升级换代我们的传统产业是没有希望的,所以传统产业必须走与高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才能形成民族工业。我国高技术行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非常重要,有时引进一项新技术,可以拯救一个产业。因此,利用把技术创新融入到传统产品,使传统产品功能和质量增强,技术含量提高,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逐步使传统产品变成高技术集约的新型产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是我国传统产业走向世界的一个明确目标。

2、产业内企业的效率将得到提高

传统产业可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变经营方式,能够提高企业效率,减低信息成本,从而加速整个经济的发展。但是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如何融合呢?前几年网络经济泡沫膨胀的时候,给自己企业建一个网站成了一种时髦,结果网站建起来了,却几个月才更新一次信息。新技术的应用主要往于市场、技术、管理、成本节约四个方面,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融合,不只是简单地建一个网站或者设计一套战略方案,而是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新的平台,提高拓展市场渠道,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管理效率,减低企业成本,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优势,不但会为他的企业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企业办事效率,同时还可以使他们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3、产业的结构将得到优化

(1)高技术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地改善市场需求和供给结构,协调好供需关系,保证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由于高技术产业能通过不断影响投资结构、需求结构、就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来影响产业结构,所以说高技术产业能依据现状与传统产业融合促进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高技术可以降低成本,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消耗,促进资源与能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总之,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可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2)高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以产值构成和劳动力构成为重心,产业结构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向更高层次演进的过程,先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然后再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等。一般来说,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有3个标志:第一,技术基础高度化。主要表现在产业间技术转移速度回忆和新兴产业的地位不断提高。第二,产业结构开放高度化。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随着技术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而越来越趋于高度化。第三,产业结构软性化。 一方面表现为在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出现经济服务化趋势。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在所有产业结构中,伴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经济发展对科技人才成尤其是高技术人才的依赖性大大增强。

由于高技术发展的迅速发展及其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所以形成的新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例一直在不断上升;同时由于高技术产业的成果向其他传统产业的转移速度很快,所以高技术产业中许多产业部门不但纵向看上升势头很快,而且横向看发展势头也很猛,从而推动产业技术基础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产业结构向着高度化的方面不断迈进。

以技术联盟推动纳米技术产业化 篇7

我国纳米科技的研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据有关机构统计,2006年以来我国纳米科技在基础研究方面发表论文数量和论文引用次数都只仅次于美国,排名全球第二。但在应用研究方面,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导向性的应用研究能力不足,研究水平中等;在可转移技术研究方面,能力较差,很多纳米产品只存在实验室里,同国际最新进展相比,我国纳米科技的产业化应用水平仍然处于初始发展阶段[1]。

而在当前形势下,纳米技术产业化对于保持我国纳米科技在基础研究方面已有的优势地位,以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科技支撑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纳米技术的跨学科性、实验和技术上的局限性、技术的成熟度不够、研究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这使得纳米技术仅靠一个产业部门或者研究机构将无法加快推动纳米技术产业化进程。所以,迫切需要总结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纳米技术产业化经验,完善和优化我国纳米技术产业化模式。

1纳米技术成果转化的特殊性

1.1科技成果转化的一般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其主体是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2],但政府在其中的规划和组织行为,如科技、产业政策法规,都对转化有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实际中政府的角色特殊而复杂。科技成果转化的客体为科技成果,在我国科技成果一般分为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应用技术成果和软科学成果三大类。

科技成果转化一般可分为以下5个步骤:①技术构思;②获得样品(模型);③小试(将选定的实验品样机研发成产品样机、样品);④中试;⑤规模生产及产业化。

目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法规建设;第二,建立成果转化专门机构;第三,建立科技园和孵化器,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既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转移和扩散的主要承载者,而催生高新技术企业发育生长的科技工业园和企业孵化器就是技术转移和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第四,技术许可,大学和研究机构作为专利技术和成果的拥有者,常常通过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的方式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第五,发挥风险投资的独特作用[3]。总之,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得到市场、政府、中介的共同支撑,见图1。

1.2纳米技术成果转化的特点

比起一般的科技成果转化,纳米科技成果转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纳米技术应用范围广。

纳米技术是指在纳米水平上对物质和材料进行研究处理的工作,也就是用单个分子或原子制造新型材料或微型器件的科学技术。纳米技术事实上它不隶属于任何一个学科,而是一个交叉性的,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微电子等等。交叉了不同领域,就会渗透到方方面面,将来也会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说纳米技术将来的应用是非常非常广的,可以应用在材料领域、新能源领域、信息技术领域、生物医药领域、环保领域等等。

第二,纳米技术的创新源头主要是高校和科研机构。

大部分企业为生产型企业,缺乏持续创新和应用开发能力,只接受非常熟练的技术,尽管作为高科技企业,理应以技术创新为要务,但是在纳米领域,各企业却均表现的力不从心。

第三,纳米技术研发方向不明确。

由于科研机构和高校以科研为主导方向,不直接面对市场,国内很多科研机构和高校只是根据科研发展制定了相应的研究规划。而纳米科技是新领域,目前全世界对它的前景和风险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纳米科技又是各学科的交叉领域,必须在各学科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研发方向成为科研机构和高校从事纳米技术研究中一个关键问题。

第四,纳米技术应用中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应。

纳米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企业效益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生产规模,因此生产的总成本绝大部分必须一次性投入,并要在成果应用阶段后追加投资扩大规模,这样对资金的一次性需求和连续需求都比较大。

第五,纳米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时产生。

不同于一般的科技成果,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严格区别开来的,而对于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同时产生,纳米的研究成果是一种产品,如纳米陶瓷、纳米染料、纳米T恤等,那么纳米技术研究机构是纳米技术成果的生产基地。

2产学研合作缺失成为我国纳米技术产业化的主要障碍

我国纳米技术应用成果处于初期阶段,产业化效果不理想,成果转化率低。如果将纳米产品的成熟程度按中试、批量生产和规模化生产划分,其分布明显呈剧烈递减态势。研究开发和规模化生产的距离较大,大约只有5%的实验室成果最终能转化为规模化生产。

在纳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技术与市场之间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纳米技术属于高新技术,因此回报周期长,按照国际惯例,一个纳米技术企业从建立到突破需要8年时间[4]。而投资者的意图有时不在于项目,而在于筹资,回报周期越短就越促使他们的投资行为。此外,我国许多企业还是生产型企业,缺乏持续的创新和应用开发能力,所以只能接受非常成熟的技术,即中试的放大,其技术选择的接口是产业化链条中比较靠后的阶段,又由于没有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持,这使得国内很多企业不愿意投资到纳米产业中。

另一方面,科研机构往往无力完成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这一过程中的许多复杂的工程化、系统化工作,往往急功近利,实验室成果一出来,就匆忙“交货”,使得我国纳米技术的技术成熟度比较低,非常不成熟的实验室技术远离市场需求,转化时也没有从市场的角度提出改进的建议,科研机构无法潜心于后续的应用开发和技术支持,技术选择的接口又十分靠前。两者接口的差异,使得纳米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受到严重影响。

而需求动力和产品订制是纳米技术成果转化的两大动力。需求动力影响纳米技术的扩散和成果转化的实施,而产品订制则影响着纳米技术成果转化的速度和规模。如果实验室的纳米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研究前期也没有企业愿意产品订制,纳米技术必然不能成功转移,纳米产业化也无从谈起。

3国外纳米技术产业化模式的经验借鉴

3.1美国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运营模式

美国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简称CNSI,创建于2000年12月,是美国加州政府为迎接新技术革命,进一步保持加州在科技和经济上的领先地位而成立的科技创新机构。经过几年的发展,CNSI已经成为美国科研经费最充足、与产业界结合最为紧密的先进技术创新中心之一,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技术成果转化以及在纳米技术产业化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依赖于其成熟的运营模式。

3.1.1 CNSI运营模式概况

CNSI是在加州政府、产业界、投资界和专业服务机构的共同支持建立起来的,它以世界名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和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为技术支撑,通过组建产业联盟和投资联盟,构建了科研平台、成果转化与教育交流平台和投资产业化平台,其运营模式如图2[5]。

如图所示,CNSI运营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打破了原来的纯研究模式,使得科学研究可以针对产业需求进行,建立了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投资有机结合的良好机制,科学研究与市场、科学研究与产业、科学研究与投资有机紧密结合,从而有利于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及产业化。

3.1.2 CNSI运营模式成功的关键要素

如图3所示,本文认为CNSI的运营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产业界和投资界的早期介入,其组建的产业联盟超过了14家世界知名企业加盟,既有像默克(Merck)、安静(Amgen)和凯龙(Chiron)这样的世界级制药企业,也有像英特尔(Interl)、惠普、IBM等信息产业的巨头。其组建的投资联盟吸引了17家世界知名的投资公司,如美国JP摩根公司、美国伊士曼基金等[6]。

对于科研平台,产业界早期介入到研究的选题和立项过程中,这使得纳米技术科学研究导向性更强,纳米技术的研究本身具有方向不确定的特点,产业界的提早介入就为其提供了方向,而且研究的课题又符合市场需求,为之后成果快速转化准备了条件。而在CNSI成果转化与教育交流平台的作用下,对其进行知识产权转移和培育、投资产业化,并对技术转移&企业孵化等提供各项服务,科研项目与产业能够迅速结合,研究成果能够迅速转化。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对科研成果产业化所产生的收益按照市场机制部分返回研究平台,用于支持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

3.2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运营模式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是日本最大的国家级公共研究机构,其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计量、地质勘探、电子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纳米技术在内的许多领域。对于纳米技术,主要是采用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国家只是部分投入资金,这样,机构的研究方向与企业的需要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尽可能快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日本综合研究院能够顺利成功开展的关键原因在于有一个完善的科研评估体系,如图4所示。

如上图所示,经济产业省设立的评价委员会由专家、学者、产业界的中立人士组成,分两个层次对独立行政法人进行评价。第一层是评价产业经济部下属的所有独立行政法人的本身运营效果,经济产业省根据评价结果决定研究实验室是撤并或续存。第二层是专门对综合研究院的业务情况进行的评价,评价结果将反映在下一年度计划、下一个中期目标、中期计划、领导和职员的待遇等方面。此外,综合研究院请外部和本机构的人员对研究院内部的中心和部门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研究院的发展和研究人员的薪水、职位进行调整。

该评估体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第一,对研究实验室的申请进行评估。

在综合研究院工作的所有研究人员都可以提出意见,申请成立研究实验室,只有经过评价中心的评价后,通过审议认可的项目可以得到资金和设备的投入。由于评委一般为该领域的专家,构成方式也不拘泥于机构内部,因此,所进行的评价也较为公平、公正。

第二,对研究实验室的存续进行评估。

为了保证中心在课题研究和运营管理上的有效性,综合研究院每年都要请专人对中心的各项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对其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核,进行必要的控制,一旦发现项目没有任何进展或与原来的研究目标有偏离或已经不适合国际发展的趋势,研究中心就会立即被取消。一般来说研究实验室的设立时间一般为一年,最长可达3年,如果有效果,可以上升、扩建成为研究中心。但无论研究是否完成,研究中心成立7年就会解散,这也保证了研究项目的时效性。

第三,对于研究人员进行评估。

通过对领导和员工进行评估,来决定其待遇和职位。但由于研究前沿课题本身具有一定风险性,所以综合研究院只是对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和研究人员采取降薪方法作为惩罚,剩余的资金则投向其他研究项目。

通过有效的评估体系,对机构的管理和研究工作的效能进行及时评价,保障有效运行,保持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更好地为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技术支撑,并且来保证科技成果的实时性,时效性,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

3.3经验总结

通过对CNSI和日本综合研究院的分析可以总结以下4点经验。

① 与企业的合作很重要,这种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对新技术的预先识别、增强意识、提供测试设备和培训计划,从而可以显著地加速纳米技术产业化的过程。

② 推动纳米技术产业化,首先要发掘市场需求,在有限的资金和设施条件下选好研究目标,纳米技术的发展一定要从科研源头上加以调控,科研项目选题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形成产业化为根本目标,强调市场服务意识。

③ 科学评估,适时调整。对于不适合市场需求的,要及时中止。利益均衡,多方合作是产业化不断发展的保证。

④ 纳米技术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因此需要加强各领域科研人员之间的协作。

总体而言,从国外的经验可以看出,纳米技术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基础研究要面向市场,而满足市场需求的关键在于加强和企业的合作,而且要有一个完善的科研评估体系作为支撑。

4建立纳米技术产业联盟,加快纳米技术产业化进程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产业化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技术和市场的脱节,而国外纳米技术产业化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技术和市场的充分结合,进一步说,我国之所以技术和市场脱离的根结就在于研究机构与企业没有进行密切的合作。

本文认为虽然在现阶段,要求企业具备与专业科研机构相当的技术实力是不现实的,但是建立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却是必要的,因此本文提出应尽快建立纳米技术产业联盟,具体措施包括以下6个方面。

第一,我们应该学习美国模式,与企业密切合作,将产业界和投资界尽早的吸纳到纳米技术研究中。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专门聘请产业界的专家做顾问,对科研项目做必要的市场分析,这使得科学研究能够针对市场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实现了科研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其次,根据企业需求开展研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并和企业合作研究,共同享有研究成果,提供先进的开放实验室,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根据美国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规章制度,CNSI与企业合作方式主要是通过会员制的方法,从而赋予其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主要权利如下:获得核心设施;允许进入互动空间,包括剧场、大厅、会议室等;对于与CNSI相关的研究获得资金支持;允许参加CNSI的有关活动,包括研讨会,座谈会和会议,得到人员配备的支持,并对会员进行广告宣传,得到CNSI的培训资助计划等。通过这些权利来吸引企业的加入,使得CNSI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发展纳米技术[5]。这样的会员制的方式也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我们应该学习日本模式,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估体系,来检验成果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否具有市场前景,而不只是领导拍脑袋决定纳米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对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评价,这样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的资金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有利于纳米的基础研究符合市场需求,有利于纳米技术的产业化。

第三,组建技术联盟网络,正如美国为了加快大学、国家实验室等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向企业界转移,建立了全国性的技术转让网络,包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NTTC)、联邦实验室技术转让联合体(FLC)和国家技术信息中心(NTIS)。

第四,引进技术联盟风险投资基金。纳米技术产业是一个回报周期比较长的产业,因此纳米技术产业化必须有充足的风险资本的支持。风险投资对成果转化、技术转移,进而对纳米技术企业的孕育和成长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为技术联盟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政府应进一步推出和完善重大的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和相关法规;进一步采取措施保障风险投资者利益,加大对企业规范运作的监督力度;适时推出纳米技术企业实际需要的税收、财政等优惠政策[9];加大专利、专有技术的保护力度;适当放宽纳米技术入股的比例,鼓励核心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持大股,激发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层的积极性。

第六,同时培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纳米技术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性质,需要具有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多学科背景的综合性人才,而促进纳米产业化还需要培养技术管理人才,不仅要懂得纳米技术专业知识,还需要懂得实际管理,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纳米技术产业化。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白春礼调研中科院纳米产业化相关项目[EB/OL].[2009-03-08].http://www.cas.cn/xw/zyxw/ttxw/200903/t20090308_2045284.shtml.

[2]孙彩虹.技术集群与科技成果有效产业化[J].生产力研究,2007(22):58-59.

[3]刘民义.美国——七大法宝推动成果转化[J].中国科技奖励,2009(12):66-68.

[4]何丹农.如何破解纳米技术产业化难题[J].科园月刊,2008(1):8-9.

[5]王明,邹晓东.美国加州纳米技术研究所创新运营模式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11):48-51.

[6]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California NanoSystems Institute[EB/OL].[2010-06-01].http://www.cnsi.ucla.edu/.

[7]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灵活性、自律性与透明性相结合的运营模式——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机构改革初探[EB/OL].[2007-09-21].http://www.shzj.gov.cn/art/2007/9/21/art_1686_3574.html.

[8]许华胜.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机制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高技术产业化 篇8

项目实施的依据和标准。

项目实施的依据: (1) 国家发改委批复文件, 发改办高技【2008】2223号。 (2) 河南省发改委批复文件, 豫发改高技【2008】1598号。

项目执行的标准: (1) 国家林业局《林木种苗质量检验机构考核办法》, (2) 国家林业局《营造林质量考核办法》, (3) 《河南省育苗技术规程》, (4) 《杨树速生丰产用材林定向培育技术规程》。

2 项目建设实施情况

项目科研成果与自主知识产权情况。

本项目产品中红杨是经河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通过的省级林木良种, 准予在本省平原地区推广的观赏用材兼用型优良新品种。

(证书编号:豫林审证字60号;编号:豫R-SC-PD-001-2005) 。

中红杨2006年8月获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证书号:第121号;品种权号:20060007;品种权人:朱延林和程相军等11位同志

本项目的申报单位已获得中红杨品种权人的书面转让协议书, 对该品种具有独立的研发和推广的拥用权。

3 项目建设内容完成情况

本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4项工程:无性系母株保存圃、中红杨繁育中心、中红杨速生丰产示范林及中红杨辐射基地建设工程。

3.1 无性系母株保存圃建设工程

利用虞城县现有的品种资源, 建设中红杨无性系母株保存圃。保存圃工程已完成苗圃7.2 hm2, 每公顷扦插嫁接砧木 (本砧) 1.5万株, 并全部嫁接了提纯复壮后的优质中红杨, 目前苗木生长健壮;田间工程已完成打井和灌溉系统的建设任务, 建设铁丝网网墙1 168 m、电子围栏1 160 m;建筑工程已完成200 m2的生产区用房和管理用房。

3.2 苗木繁育中心工程

在武陟县建立32.13 hm2的规范化中红杨苗木繁育中心。主要由快繁中心、传统苗圃、质检试验中心3部分组成。

3.2.1 繁育中心设备及仪器选型

为了缩短组培苗的练苗过程, 加速苗木的生长, 建立了自控温室一座 (非标) , 面积200 m2, 含控温、控湿等设备。网室位于小苗区, 面积1万m2, 由插穗圃和组培苗移栽区及遮阳网组成。

在繁育中心利用中红杨无性系繁殖材料进行组织培养。主要设备有超净工作台、冰箱、台式冷冻离心机、高速冷冻离心机、电子天平、高压灭菌锅及水处理设备等。

繁育中心购入耕作用拖拉机2台, 运输车辆1台。园区打机井6口, 基本上可以满足苗木灌溉的需要;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苗木灌溉系统采用低压管输水系统。

3.2.2 繁育中心建筑工程

苗木繁育中心建筑面积2 100 m2, 由苗木组织室 (200 m2) 、试验室与质检中心 (面积400 m2) 及综合管理用房组成 (1500 m2) 。

3.2.3 繁育中心主要公用建筑工程

繁育中心外围墙。繁育中心砖外围墙高为2.2m、围墙总长约3 000 m。

道路工程。项目区各功能区均设置6 m宽主干道, 约8 000 m2。

绿化工程。项目区各功能区四周、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

3.2.4 繁育中心辅助工程

供电与照明:为保证生产及生活用电需要, 项目区内设置变电站1座, 与区外电网连接配置1台150 KVA变压器, 配电室与变压器采用YJV电力电缆连接。项目区道路照明采用高效节能灯, 安装高度6 m, 间距30 m, 功率70~100 W, 路灯线采用YJV电力电缆套PVC塑胶管直埋地下敷设;室内照明线路采用BV铜芯线套PVC塑胶管敷设。

供水:项目区内新建单井出水量40 t/h的水井6口。各功能区管路均采用PRC塑胶管。室外设置半自动浇灌取水点;苗圃采用低压管输水。

供热:购置3 t锅炉1座, 额定产气量0.5 t/h (工作压力1.25 MPa, 蒸气温度184℃) 。

电信:安装程控电话及互联网。

3.3 速生丰产示范林工程

在焦作温县建立了402 hm2规范化中红杨示范林工程, 以华北平原及黄淮海平原为推广区域。示范基地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 建立集景观、用材为一体规模化中红杨速生丰产林。

3.4 辐射基地建设工程

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 建设1 333.3hm2的中红杨辐射基地。辐射基地以培育大苗为主, 兼造风景林、防护林、用材林为辅。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公司与农户通过合同形式,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增加了农户收入和提升了公司效益。

4 项目产品生产能力

4.1 生产工艺流程图

本项目以中红杨优良性状为基础, 采取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和传统苗木繁育技术结合, 以“公司联基地, 基地带动农户”的形式, 规模化繁育中红杨, 提供大量优质苗木满足市场需要。技术路线见图1。

首先是从无性系母株保存圃中获取健壮枝条, 一部分材料进行组织培养, 形成组培苗, 也可以直接以试管苗进入市场, 大量试管苗被培育成1年苗或3年生大苗;另一部分枝条通过扦插, 培养为1年生或3年生扦插苗;少量的出床苗木供给示范林和辐射基地, 大量苗木直接进入市场。

4.1.1 优良性状保持与提纯、复壮技术

为了防止中红杨优良性状退化, 通过建立专门的无性系母株保存圃, 选择优良的无性繁殖材料进行组培或直接培养扦插苗;同时, 利用现代工程技术, 对性状发生分化的中红杨植株进行选育, 培养优良的脱毒组培苗。

4.1.2 苗木繁育技术

本项目采用传统育苗技术与现代快繁技术相结合。

苗木扦插繁育技术。优选优良品系, 严格按照林业育苗规程培育优质苗木。要求高标准做好苗床, 建立了高标准的防止苗木日灼的尼龙遮阳网室, 并配置给幼苗降温和保持一定湿度的喷淋设施。

苗木现代快繁技术。主要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中红杨树苗规模化生产。组织培育技术的优点:一是繁殖速度快, 可进行规模繁殖;二是生产规模大, 可工厂化生产苗木;三是在无性系的材料中, 繁殖出健康的、脱毒无性系, 可显著提高林木的活力和生产力。

速生丰产林技术。中红杨适宜于华北平原地区生长。作为园林绿化用的风景林, 宜选择2~3年的大苗, 密度每亩56株, 大穴, 在土地肥沃的平原农田周边地区可以不施基肥;在土地贫瘠的丘陵坡地, 需要施一部分有机肥作基肥, 以利中红杨生长。定植的第1年到第3年, 每年抚育1次。

中红杨与其他杨树一样, 生长迅速, 喜肥、喜湿, 如果为了培养大口径材可每亩施少量氮、钾有利于速生、丰产;在干旱季节, 对林地灌水是必不可少的, 采用低压管输水 (即管灌) 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4.2 生产能力

基本形成了年产1年生中红杨苗木104万株, 3年生苗木32万株, 优质插条 (或接穗) 210万条的生产能力;营造了402 hm2规模化中红杨示范工程林, 形成了中红杨速生丰产示范基地, 8年可产木材5.3万m³。

5 项目投资完成情况

5.1 资金投入情况

项目到位资金2 753万元, 其中国家补助资金450万元, 单位自筹2 303万元。项目实际已完成2 706万元的投资任务。

5.2 资金主要用途

无性系母株保存圃投入资金137.32万元, 苗木繁育中心投入资金1 148.36万元, 速生丰产示范林工程投入资金1 420.32万元。根据国家补助资金主要用于产业化研发和工艺技术示范的总体要求, 国家补助资金集中用于苗木繁育中心工程中的快繁中心、质检试验中心的建设。购买了繁育中心的仪器设备, 构建了苗木繁育设施, 修建了繁育中心大楼、围墙、道路等。

项目人员投入与项目管理 (略) 。

6 项目产品推广使用情况

公司已在河南省的太康县、范县、上蔡县、西华县、台前县、新乡市、嵩县, 陕西的汉中、西安, 四川的南充、广元, 湖北的天门, 山西、新疆、云南、河北、山东、江苏、内蒙古等地推广中红杨苗木试验林面积约1 333.3 hm2。

7 项目实施的效益

7.1 经济效益 (略)

7.2 项目的生态效益

7.2.1 防风固沙

中红杨可在水路边、道路沿线、荒滩、荒地、四旁地及农田的四周造林, 使得裸露的地面得以覆盖, 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天然生态屏障, 这种生态营林格局有助于减少扬尘, 防风固沙,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实现林茂粮丰。

7.2.2 美化环境

中红杨的速生性及景观效应, 可形象地比喻为1年苗、2年林、3年成椽、5年成梁。并且中红杨叶红、树干高大挺拔, 景观效果好。在城乡园林及“四旁”种植能显著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美化生活。

7.2.3 改善农田小气候

中红杨可取代传统杨树作农田防护林, 可改善农田小气候和田野景观, 削弱干热风对小麦的影响, 促进粮食增产。

7.3 社会效益

7.3.1 缓解木材供应

中红杨作为优良品种, 对中原平原及周边地区的土地有良好的适应性, 具有提高木材产出量的巨大潜力。中红杨的产业化, 对缓解中原地区木材的短缺具有重要意义。

7.3.2 促进木材加工业的发展

中红杨和其他杨树良种是杨树产业化的前端, 是维系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本项目的实施, 可缓解中原地区木材原料供应问题, 促进木材加工业的发展。

7.3.3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高技术产业化 篇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宜明、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杨榕、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文林峰,北京首开股份、北京城建、绿城集团、中车置业、天恒置业、中国松下、博洛尼、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机构的负责人、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陈宜明总工程师在致辞中表示:我国在两方面呼唤既有住宅改造技术:一是随着社会进步,百姓对生活品质需求的提高与老旧住房设施配套跟不上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二是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很多城市都在探索解决老年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而住宅改造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方面。

日本UR都市机构是日本国内从事公团住宅建设与维护的政府机构,日本主体产业化、内装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和经验均源自UR。而JS综合住生活株式会社是UR下属机构,专门负责管理、维护UR都市机构开发的公共租赁住宅。长期以来,在中日两国政府和行业组织的推动下,标准院与日本UR都市机构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此次UR都市机构的专家一行到标准院进行参访交流,共同举办此次会议。会议由标准院总建筑师刘东卫主持,UR都市机构JS日本综合住生活株式会社柳奥茂树执行役员、滝川光是部长、大久保豪副长、土井学副长、野村尚彦副长、中山隆二副长分别就日本既有住宅改造技术、住宅内装改造技术及案例、住宅集成技术及相关部品、公租房物业管理与服务等向与会者进行了全面介绍。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副总裁、标准院院长孙英在论坛致辞中强调:当前,我国住宅开发建设已进入重要的发展转型期,商品房库存加大,新建设量明显下降;同时既有住宅质量参差不齐,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在此背景下,既有住宅与住区的更新改造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和住宅建设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既有建筑改造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装配率低、改造技术落后、集成度不高、未到使用年限就拆除等问题,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不可持续。在这方面,我国所处的阶段与日本2006年结束住宅大规模新建阶段十分相似,日本以装配式技术为基础,开展既有住宅建筑与住区更新改造,为我国提供了可借鉴参考的成功经验。

孙英院长进一步指出:国际经验表明,产业化模式是今后既有住宅改造的重要方向。标准院多年来承担和参与了许多重大课题和产业技术政策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在住建部的支持和指导下,致力于住宅产业化的标准设计、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倡导主体工业化与内装工业化相结合的全面产业化理念;研发掌握了包括主体、外围护、内装部品、设备管线的全体系产业化技术,取得一系列重要工程实践成果。在此基础上,标准院将以装配式内装改造技术为核心,集成标准院建筑设计、内装设计、钢结构、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减震与隔震、建筑部品应用与研发等多元业务,联合国内外先进企业,进行既有建筑改造成套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实践。

下一步,标准院将继续进行集成化、装配化、产业化技术研究,推动我国既有住宅改造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在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基础上,探索开拓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既有住宅与住区更新改造之路。

链接: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创建于1956年,前身为建设部直属事业单位——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2000年转制为中央科技型企业,现隶属中国建设科技集团。

经过近60年的发展,标准院已成为中国城乡建设领域业务广泛、实力较强的综合型科研、设计与技术服务企业之一,集建筑标准与标准设计、城乡规划、建筑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技术咨询和产品制造安装等多元业务于一体,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建筑行业享有很高声誉,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

RFID技术与产业化不断突破 篇10

从RFID进入中国以来, 自主芯片研发技术的落后一直是产业的“心病”, 但随着产业链的群体努力, 这一问题正在被攻破, 相关应用也在逐步提速。

2009年, 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出中国第一款国家自主安全算法RFID芯片SHC1112 (SSX0904) 。该芯片集成了国家密码管理局提供的128位密钥SM7密码算法, 可保护数据交换的安全, 适用于各种证件、电子钱包、自动收费系统和公共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等应用。上海华虹总经理李荣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预计未来几年高频RFID应用会以每年不低于20%到30%的速度递增。目前, 华虹已被确定为上海世博会项目电子门票芯片的唯一供应商, 新开发芯片已通过国家密码管理局组织的型号评审, 获准进行生产与销售。

2010年最大的热点无疑要数上海世博会了。就在近日, 上海世博商业卡项目已经正式启动。该卡采用非接触智能卡技术, 内置独立智能卡芯片, 从而达到高安全性。由于采用非接触式支付方式, 该卡只需几秒即可完成一次交易支付手续, 与现有普通电子支付卡相比较, 支付结算速度提高了几十倍。

上一篇:切割检测法下一篇:印象派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