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技术贸易

2024-06-30

中美高技术贸易(精选十篇)

中美高技术贸易 篇1

1. 反倾销方面

中国加入WYO后, 起到了限制美国采用对其国内产业进行保护的措施, 反倾销便成为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实美国的反倾销法对中国出口商品是不公平的, 这主要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没有得到美国承认, 认为我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是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加入的这一条款将持续15年 (至2016年12月10号) , 这使得中国在遭受其他国家反倾销调查中处于不利地位。

2. 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对进口商品所制定的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及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等。如果进口商品达不到这些规定, 则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WTO成立以后, 关税壁垒不断降低, 各国尤其是美国转向了用非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市场, 美国在先进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等方面具有优势, 美国利用这些优势, 以维护国家或地区整体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动植物安全、保护环境等为理由, 不断采取技术法规、标准、认证、专利等手段, 提高市场准入的技术门槛, 对中国大批产品形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 如电子信息产品、家电产品等。

3. 知识产权方面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原因在于知识技术具有“外溢性”的性质, 它的扩散有利于全社会的进步, 它的国际扩散当然也有利于其他国家的更快进步, 由于中国当前的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学习模仿, 以及模仿后的低成本生产, 假如严格按照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去支付成本的话, 则会导致中国产业缺乏竞争力, 不可否认有些中国企业在某一程度上还是存在知识产权侵犯现象。

美国政府还认为中国存在大范围内生产、销售和使用盗版产品、商标与技术的普遍问题, 特别是在音像、出版、软件、药品、化学品、信息技术、专利产品、电器设备、汽车零部件方面的侵权现象严重, 这给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美国在谈判中多次采取得寸进尺的手段, 提出一些中国无法接受的超出经济承受能力的过高要求, 甚至是与知识产权完全无关的苛刻条件, 并把知识产权争议与贸易制裁联系起来, 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借口对中国施加报复压力, 这对中美双方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是非常不利的

二、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扩大的原因

1. 技术差距是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技术差距模型是波斯纳和哈弗鲍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他们认为, 产品技术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国不仅在技术上具有优势, 而且凭借技术优势在一定时期内在某些产品上拥有垄断地位, 从而形成了与未进行技术创新的其他国家的技术差距, 并且导致了该技术产品的国际贸易。该理论把技术差距产生到由该项技术引起的国际贸易完全终止的时间间隔称为模仿滞后期。模仿滞后期如果缩短的话则创新国的出口将减少, 如果创新国能有效地反仿制, 如采取专利、专有技术保护, 模仿滞后期就会延长, 贸易利益就会越大。

弗农认为产品生命周期包括创新、成熟、标准化三个阶段 (见下图) 。

如图所示, 在技术创新阶段, 创新国由于具有技术优势, 处于净出口状态, 作为模仿国的发展中国家则完全处于净进口状态。随着贸易的扩大, 当产品达到标准化后, 创新国的技术优势会逐渐丧失, 发展中国家会因为较低劳动力成本或其他低廉成本而具有生产该产品的相对优势, 将产品低价出口到第三国, 从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 从而使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美国具有强有力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约占全球高新技术产品产量规模的三分之一, 中国在生命科学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技术方面与美国的差距是巨大的。按照技术差距理论, 中国对美国的高新技术产品需求很大, 美国应该扩大对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技术进步, 可以是由模仿和自主创新两种方式获得,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技术模仿国, 当美国某些产品达到标准化后, 会向中国投资, 在一定程度上转让技术, 而这些技术相对中国来说还是先进技术。另外, 中国具有比较高的装配水平, 且在劳动力工资水平上具有优势。

2.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中国高新技术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

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 出口结构也已经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第一步转变, 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已经达90%以上, 尤其是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不断扩大, 中国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的制造大国之一。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 并且大力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 使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 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这是中国对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

3. 美国政府干预给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造成了很大影响

如果按照自由贸易理论的原则, 即没有政府干预, 完全按照市场供给和需求来决定贸易的话, 美国应该对中国出口大量的高新技术产品, 而事实上, 美国限制对中国有需求的很多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如高精度金属加工机床、航空航天发动机、大型计算机等等的出口。由资源最优化配置的条件可知, 自由贸易是实现资源最大化!!的最佳贸易模式, 政府干预只有在出现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等市场失灵现象时才是必要的, 否则, 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对双方贸易都不利。

三、发展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对策

1. 政府方面

(1) 加强与美国政府的谈判

美国政府一直以来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而且是经济问题政治化, 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中国政府应通过交流和合作, 让美国政府加强对中国经济性质的理解, 加深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绩的认可程度, 通过外交和交谈, 使美国修改有关对华反倾销的法律, 要求美国取消“替代国”的做法。

(2) 给予政策支持

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是中国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强势政策, 在“科技兴贸”的战略下, 政府这些方面有一定的支持, 但是支持力度不都够。另外, 政府要增加研究与发展 (R&D) 的费用, 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

2. 企业方面

(1) 技术创新, 积极应对

中国高技术产业尚处于世界高技术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自主品牌产品所占比重偏低, 部分国内企业虽然开始出口自主品牌产品, 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品牌的附加值仍然偏低, 出口效益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技术创新是企业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途径,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标准, 才可能使产品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 在出口时避免技术性贸易壁垒。有资金实力的大企业可以设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与发展中心, 中小企业可以采取与高校产、学、研的合作方式,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等等, 塑造高品质的品牌形象, 有利于拓展国际市场。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应以积极态度应对国际诉讼, 按照“谁应诉谁受益”的原则, 确立应诉费用分摊机制, 建立健全行业的预警、预报机制, 增强企业的应诉信心。

中国对外申请专利和外国向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是严重失衡的。这种失衡如果长期发展下去, 会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产生排挤效应, 抑制中国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专利申请, 使中国企业逐渐丧失对外投资和出口专利产品的进入权, 丧失国际市场竞争力, 因此要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要加强自己的专利保护。在预防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 最重要的是要采取国际技术标准以及提高自己产品的技术含量。

(2)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商务的主要模式, 电子商务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电子商务的主导技术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竞争依赖于科技优势。目前, 美国在电子商务技术水平和应用程度上具有战略性优势, 而中国在这一块上还是一个起步阶段, 处于明显劣势, 但很多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又是通过电子商务来实现的, 如IT行业中的许多软件产品等等, 因此, 作为高新技术产品企业来说, 就必需利用电子商务来发展贸易。

参考文献

[1]苗迎春.中美贸易摩擦及其影响[J].管理科学, 2003, (4)

[2]周少芳.“非市场经济国家”对中美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

[3]聂文星.中美技术贸易述评[J].经济经纬, 2003, (5)

中美贸易摩擦 篇2

关键词:贸易;失衡;中美

中图分类号: F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103-2

1 贸易摩擦的理论基础

1.1 研究背景

自中美建交以来,中美贸易往来日渐频繁,中美两国的贸易额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刚的零以一种极快的速度增长着,这对于中美两国来说非常好的,极大地促进了中美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后,两次大幅度降低关税税率,取消多项非关税壁垒,自此中美贸易一直在飞速发展中。而今中国已经跃升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美国则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在彼此利益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同时,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也呈现出不断升级的趋势,并成为了两国经贸关系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呈现了衰退趋势,日本亚洲经济缓慢复苏,欧洲经济保持缓慢的发展,而中国则持续着快速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和中国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中美贸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中美两国之间是有连续几年的贸易逆差转变为持续的贸易顺差。中国现如今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出口量和出口额都在国际市场中占有大量份额。但由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速度过快,使得出口货物的质量并不能达到很多发达国家的技术要求。这使得中国必须要靠着大量出口廉价劳动力产品来增加对美国的出口额。这样的顺差会导致产品技术的发展滞后,并且持续多年的顺差会使外汇储蓄溢出、贬值、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这一系列不利影响。国外则大量在中国投资企业工厂注入资金弥补逆差部分。中国看似对外贸易发展飞快,其实内部存在很多的隐患,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如果不重视中美贸易摩擦这一问题并做出有效的应对方法,对于中国的国际市场健康发展是很大的影响。

1.2 贸易摩擦的界定

贸易摩擦(Trade friction)指在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贸易平衡上所产生的,一般是一国的持续顺差,另一国的逆差,或一国的贸易活动触及或伤害另一国的产业。所以贸易摩擦的基础是两国需要进行接触,即贸易摩擦的前提是国际交往的存在。而摩擦作为一种相向运动的结果,它的产生意味着两个主体之间的利益需求是一个相向行为,即不存在两边都受益的情况。

贸易摩擦不仅仅存在于中美两国之间,几乎绝大多数是有贸易往来的国家之间都存在或大或小的贸易摩擦。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的增加已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在对本国技术贸易保护的前提下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因此许多西方国家都选择了强化贸易自由主义政策来应对本国的经济危机,使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所以贸易摩擦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不只是发生在中美两国之间。

1.3 贸易摩擦对我国的影响

①贸易摩擦对我国的有利影响。在技术方面中美贸易摩擦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我国产业发展起到一个侧面的推动作用。总体来说,中美两国的贸易摩擦对我国产业出口可以起到两点积极影响,第一是因为我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及廉价劳动力产品,所以贸易摩擦大多影响的也是这类商品。因为摩擦的产生,所以这类商品的出口减少,国内产业的相关规模也会随之缩减,这样原来用在这类产业的资金和资源就会流入更高层次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第二则是美国设立的贸易技术性壁垒所产生的贸易摩擦,这一部分要求技术水平的达标来直接提升我国技术发展。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贸易摩擦对于具有特殊国情的我国来说,能起到积极的指引作用,从某些方面看来,贸易摩擦对市场有很大的压力,但同时,也可以让中国企业在这种压力中寻求正确积极的解决方式。因此,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会促进中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高科学发展技术与自主研发能力,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件极大的好事。

②贸易摩擦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中美两国的贸易摩擦,由于美国方面政策的制定,减少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又对中国出口的产品提出各种理由施加压力,这对我国对美国的出口有严重影响,而且对于两国的贸易往来也是有很不健康的影响。

由于中美两国之间存在贸易摩擦,美国为了保护本土企业生产的产品,制定政策要求我国出口的产品要很高的技术要求,而我国的技术产品一直达不到出口标准。为了提高出口额,我国的出口商品种类及其单一,大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的出口产品对我国自身产业结构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极其不好的影响。虽然出口额在不断增加,但其实我国一直处于一种“薄利多销”的状态,无论在科技发展还是经济效益方面,都是发展的一方。

自中美建交开始,中美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背景就已经决定了两国之间的贸易不可能是平等的贸易,是严重不对等的。这也就导致了中国在各种方面对美国的依赖性比较高,尤其是经济方面,但是美国则不然。正是由于中美两国这种畸形的贸易关系使得美国对中国在经济贸易等其他的方面有着较大的约束力,反之中国对美国则缺乏相应的制约能力。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不对等,使得中国在中美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劣势,在很多方面美国都随意挑起争端,尤其是经济贸易方面。中美两国的这种不健康不平等的贸易关系再这样发展下去,那我国对美国的经济约束力更加微弱,所以我国要积极应对、改变这种贸易关系。

2 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及原因

2.1 中美贸易摩擦现状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从1979年两国建交以来获得了快速和全方位的发展,这对中美双方和世界经济都是一件大事、好事。但是从1983年开始,美国对华贸易年年逆差,到2006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占美国外贸逆差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2.2 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

①美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对国内产业的保护;②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③中国出口企业产品加工程度低技术落后,以及科学技术水平落后,自主研发能力弱;④中国出口企业产品规模小而少;⑤品牌及附加值;⑥观念滞后。

3 总结与展望

中美两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中的领头羊,更应该从全球出发,正确稳妥地处理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强合作关系,减少矛盾冲突。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不仅对两国是好事,对全球的经济发展更是一件好事。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遵照WTO的相关规章协议减少了本国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这对美国对华贸易来说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因此中国市场的开放刺激美国对华的出口,但是中国对美的出口却受到其进口限制和反倾销措施等影响,导致中国只能大量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不利于出口贸易的发展。所以,中美贸易关系的稳定在很大程度取决于美国对华的贸易政策。一方面,美国经常利用中国入世时的开放协议增加对中国优势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另一方面,为了防止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产品对美国市场造成打击,美国经常开展一些反倾销措施来制止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而中美之间不平衡的经济状态会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处理中中国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虽然中美两国在贸易的过程中存在如此多的摩擦与矛盾,但中美两国还是应该以全球战略贸易视角来看待两国贸易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重视双方之间的贸易的合作,处理好贸易关系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纠纷。与此同时,中国应该制定更加合适的贸易方针,积极应对两国产生的贸易摩擦。中国应该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来积极应对存在的贸易摩擦,提高自己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支持相关大型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利用WTO规则与贸易争端磋商解决机制来妥善处理中美两国贸易失衡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有利有弊,两国之间应该协调利弊,共同发展,为两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做出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张艳丽.中美贸易摩擦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7):22-25.

[2] Milton Friedman.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

[M]. Cambridge Books, 1953.

[3] 杜鹃.国外对华贸易摩擦分类、成因、效应及对策[D].四川大学,2015.

[4] 姚枝仲.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J].世界经济,2007(8):39.

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研究 篇3

1.1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规模增速较快

众所周知, 美国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这一, 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总额达到3亿多人民币, 同比增长5%左右, 这表明中美的贸易前景良好, 有利于双方进一步的合作交流。值得一提的是, 中美高新技术产品的规模增长速度非常之快,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 中美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规模已经接近1亿人民币, 且每年还以20%以上的均速在增长。

1.2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多为加工贸易

诚然, 中美之间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规模增速惊人, 但是中国对美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比较单一落后, 主要是以加工贸易为主, 且主要集中于计算机和电子通讯产品领域, 其科技含量并不高, 附加值也比较低, 这表明我国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的没有占据有利位置, 仍处于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内分工的低端层次, 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

1.3 美国极力限制对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长期以来, 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害怕中国的崛起, 美国在经济、科技、政治等方面对中国进行极力的压制, 对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严格管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美国对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在美国的高新技术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逐年下降, 且近十多年这一下降速度还在加快。毫无疑问, 目前美国在高新技术贸易出口上的管制是限制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主要障碍, 这将不利于中美的技术交流和合作, 进而也不利于中美贸易伙伴国关系的建立。

2 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发展建议

2.1 加快科技创新, 占据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价值链高端环节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一直处于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 从而造成了我国在国际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角色可替代性高, 这一直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死穴, 若我国不改变目前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的被动地位, 这将会丧失提高我国国际贸易水平的极佳机遇。因此, 我们要树立专利意识,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增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 加快高新技术的发展步伐, 占据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价值链高端环节, 改变目前不公平的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现状。

2.2 调整贸易结构, 改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三个单一化

目前,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三个单一化:第一, 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出口行业单一化, 主要集中于计算机和通讯电子产品领域;第二, 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出口区域单一化, 就目前来说,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出口的主要区域, 广大的中西部参与度非常低;第三, 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出口主体单一化, 外资企业在我国的高新技术出口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不利于我国国内企业的转型升级。因此, 政府应该积极调整贸易结构, 多扶持一些我国技术水平低, 但在国民经济中极具基础地位的行业, 鼓励他们参与到国际贸易的竞争中来, 培养一批技术水平高、涉及领域广、品牌效应好的高新技术企业, 彻底改变我国目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三个单一化, 从而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持续发展。

2.3 敢于挑战管制, 抵制美国对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歧视

一直以来, 美国对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都存在歧视, 这不断增加了两国之间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成本, 而且还增加了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 破坏了中美之间良好的贸易环境。应对美国对华的高新技术出口管制, 我国医改从各个层面进行抵制:首先, 政府应该借助各种国际贸易合作组织的力量, 通过建立双边贸易合作机制, 对美国针对中国高新技术出口的不公平待遇进行交涉和谈判, 积极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 高新技术企业要联合起来, 组成行业联盟, 增强自身的谈判能力, 统筹处理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摩擦。

3 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升级期、改革攻坚期、开放深化期、社会转型期, 首先, 我们必须对规模急速增长的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注这类贸易的发展情况, 建立这块贸易的风险预警机制;其次, 我们必须敢于面对挑战, 面对西方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壁垒, 要积极申诉、谈判、抵制, 维护我国贸易的合法权益;最后, 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短板, 国家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支持, 企业要持续加大对科技的创新投入, 积极谋求企业转型路径, 提升我国高新技术出口行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 我国在经济、技术、文化、法律等各个领域都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 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就是一个缩影。先从贸易规模、贸易内容、贸易障碍这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目前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现状, 寻找我国在中美高新技术贸易中的突出问题, 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中美高新技术贸易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产品内分工,高新技术产品,国际贸易,要素禀赋

参考文献

[1]卢锋.产品内分工[J].经济学 (季刊) , 2004, (04) .

[2]蒲华林, 张捷.产品内分工与中美结构性贸易顺差[J].世界经济研究, 2007, (02) .

[3]杜莉.中国与美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08) .

[4]孙莹, 陈昊晴.基于多元回归的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09) .

[5]刘建江, 杨细珍.产品内分工视角下中美贸易失衡中的贸易利益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1, (08) .

[6]杜莉, 谢皓.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10) .

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分析 篇4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因素分析;措施

一、中美贸易关系的现状

自从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以来,贸易关系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双边经贸合作的内容已从单一的贸易扩展到经济的各个领域。从双边贸易额来看,中国作为美国目前最大的贸易逆差国,对美贸易顺差为中国实现整体对外贸易顺差起到重要作用。从目前来看,美国是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外资来源地;中国则是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场。

在双向投资方面,对美贸易顺差是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1-2007年中美贸易顺差对外汇储备的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60%、57.6%、50.1%、38.9%、54.6%、58.3%、35.4%。但是,中国累计的很大一部分外汇储备最终以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的形式回流美国,为美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二、中美贸易摩擦存在的问题

中美贸易关系的发展为双方带来了诸多实惠。但是,在中美贸易关系快速发展、利益不断交织的同时,双边经贸摩擦也开始增多,成为干扰中美贸易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美贸易摩擦已由最初的两国纺织品贸易纠纷,逐步扩大到市场准入规则、知识产权保护、“两反两保”调查、人民币汇率调整、企业跨国并购等众多领域,且中美贸易摩擦领域在日益扩大。

三、中美贸易摩擦的因素分析

中美贸易摩擦是从贸易一开始就产生的,有贸易就有摩擦。针对这些摩擦,我们有必要对其根源进行深入的分析,为双边贸易关系铺平道路。

1.美国强化对中国的歧视性贸易行动

近年来,美国为了保护本国利益,采取或明或暗的对华歧视性贸易政策,即运用反倾销的保护措施和中国入世保障条款等明显歧视性贸易政策对中国出口商品筑起高壁垒;通过在与美国市场上与中国竞争国家签订优惠待遇协定等暗的歧视性条款对非中国出口商降低壁垒,而不利于中国竞争者。

2.贸易流向不合理,外贸依存度过大

从贸易流向来看,中国对外商品出口主要集中在美欧市场,持续多年的外贸顺差也主要来自美国,造成对美的依存度过大。根据中美两国商务部门统计,中国对美国的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长,外贸依存度从2000年的40%升到2007年的70%。中国产品成为了美国的有力竞争者,从而使美国产生了顾忌,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较大,一旦美国挑起贸易摩擦,中国只能被动应付。

3.外贸经营管理体制不善,出口商品结构低下

我国企业有“薄利多销”的传统,不少企业对待特定的市场缺乏长远的打算。同行业之间打开“价格战”,既丧失了正常利润,也降低了出口商品的档次,又为美国指责中国破坏公平竞争、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提供了口实。

从贸易结构上看,中国纺织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对美出口产品中占主要地位。这些产业技术含量低、替代性强,加之美国该类产业处于劣势,在国内就业压力下,美国不愿意出让既得利益,因而不断挑起贸易摩擦。

四、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措施

1.鼓励企业对美直接投资,转变对美出口方式

在中美贸易发展不平衡和中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可以达到双重目的:一是企业对外投资的增加,将减少资本项目顺差;二是国内企业通过对外投资,收购或者新设企业从事生产或者销售活动,可以绕开各种贸易壁垒,提高我国产品的市场份额。

我国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经连续数年保持在20%以上,对美贸易的依存度过大。因此,政府要着力调整出口导向政策,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鼓励和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扭转我国对美出口市场过度依赖的局面,为中美贸易摩擦的顺利解决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2.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拉动内需

我国人口众多,潜在的市场需求不可估量。就当前而言,我国应该把宏观调控的着眼点放在扩大内需上,改变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格局,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经济增长受到外需下降的冲击。

另外,我国政府应该以更加关注微观市场主体的广大居民消费需求为核心,加强财政、货币、贸易、产业、投资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努力实现以需求为中心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3.灵活运用WTO有关条款,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地位

中国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WTO条款的规则,掌握灵活运用WTO规则的技巧,提高中国利用WTO条款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加强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以外的方法对中国外贸保护作用,并努力推动制定有利的国际规则约束美国的贸易保护行为。

五、结束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的愈趋成熟,可能会对美国相关产品造成更多的冲击。未来的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可能会更加激烈,中国应该正确认识中美的贸易摩擦,认真研究WTO条款,妥善处理贸易摩擦,从而推动中美贸易关系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承德:中美双边贸易发展趋势.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4月.

[2]林斐婷:中美贸易失衡及应对建议[J].发展研究,2008年05期.

中美高技术贸易 篇5

关键词:中美,产业内贸易,技术溢出

1 引言

对国际贸易和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近年有大量研究, 而FDI的技术溢出集中于基于投入-产出分析FDI的溢出效应分析, 认为FDI替代效应的存在而导致负的产业内溢出。产业内贸易角度的技术溢出目前研究较少, 而产业内贸易在当今国际贸易中重要性越来越高, 对于其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的必要性也逐渐凸显。

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 最大的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国。双边贸易额从1979年的24.5亿美元, 上升到2015年的5691.7亿美元, 增长了230多倍。本文从产业内贸易角度, 以Jaumotte (1999) 为基础, 研究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往来中是否得到了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2 中美制造业10行业产业内贸易及TFP比较分析

2.1 制造业10行业的分类方法及统计数据来源

国内产业内贸易研究文献如:李小平、朱钟棣 (2004, 2005, 2006) , 李小平、卢现祥、朱钟棣 (2008) 等多使用COMTRADE的贸易数据, 行业分类采用中国工业行业的分类标准 (CICC) , 两者不一致, 本文按照盛斌 (2001) 统一到ISIC分类标准。而我国工业增加值数据1993年后才有, CHELEM数据库各国基于ISIC分类的贸易额更新至2013年, 因而本文的研究期间为1995-2013年。

ISIC 3.0版中制造业36、37类为杂项制品, 各国存在差异, 本文研究省略这一部分。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GB/T4754-2002) 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ISIC/Rev.3) 总体一致, 结合数据的可得性与可比性, 进行合并统一为10个制造业行业, 与黄勇峰, 任若恩 (2002) 一致。

2.2 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分析

本文采用CHELEM数据库1995-2013年中美ISIC分类制造业3位数55行业贸易数据, 计算10行业产业内贸易指数。根据G-L指数测量方法:若p代表某一特定产品组合, Mp和Xp分别表示产品进口和出口产业内贸易指数 (GLp) 计算公式为:

数据来源:根据CHELEM数据库数据计算。

数据表明, 在1999年后GL指数一直在0.7以上的产业为:H1、H4、H10, 为比较典型的产业内贸易特征, 这几个行业并非高技术行业。H2、H3、H6、H9的GL指数一直低于0.5, 为比较典型的产业间贸易, 而H2的GL指数一直非常低, 在2000年后为0.04左右。在2000年前后, H5、H6、H7的GL指数出现下降, 后有所回升。而H3的GL指数在2000年前后有所上升, 后又下降。H9的GL指数一直在下降, 美国在电气、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2000年后具有的领先全球的优势。H5、H7、H8在年度间GL指数变动较大, 涉及主要为焦炭、精炼石油产品等产业的产品, 这些产品也是美国对华进行反倾销制裁和诉讼集中的领域。沈国兵 (2008) 指出美国对华反倾销摩擦较大的产品, 产业内贸易指数都比较小 (沈国兵, 反倾销与美中双边产业内贸易:经验分析, 世界经济, 2008年3月) 。

2.3 中美制造业TFP对比分析

基于行业基础的TFP国际比较, 如Doallar&Wolf (1993) , Harrigan (1997) 和Harrigan (1999) , Chor (2006) , Jorgenson等 (1995) 。国内的研究, 如Szirmai&Ren, 1995;黄勇峰、任若恩 (2000) , 曹平 (2010) 等。本文研究以1995为基期进行比较, 按照Szirmai&Ren (1995) 及黄勇峰、任若恩 (2000) 的方法, 采用CHELEMS数据库、EU KLEMS数据库、ICPA项目数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 计算中美制造业10行业1995-2013年TFP及其增长率g的值, 进行中美1995-2013年制造业10行业TFP对比。图2列举了主要年份的数据。

数据来源:根据CHELEM数据库数据计算。

从图2中可以看出, 美国的电子及光学仪器设备行业在这10个行业中增长最为迅速。中国相对于美国而言, 分行业的TFP差距在1995-2013中, H1、H5、H6、H7与美国的相应行业TFP逐渐接近;H2、H3、H4、H8、H10与美国的相应行业TFP相对水平变化不大;H9与美国的相应行业, 即:电子及光学仪器设备制造业的相对差距进一步扩大。

3 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国内对于产业角度的技术溢出研究多集中于FDI的产业溢出效应分析,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 很多研究认为FDI的替代效应等的存在而导致负的产业内溢出。本文在Jaumotte (1999) 分析的基础上, 从制造业细分10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技术溢出研究, 区分进出口相对规模, 验证来自于美国制造业10行业TFP增长, 区分单边贸易 (出口占优, 进口占优) , 双边贸易 (产业内贸易) 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模型进行8组回归, 分别是Pool-OLS、加地区虚拟变量的Pool-OLS、加年份虚拟变量的Pool-OLS、同时加地区和年份虚拟变量的Pool-OLS、时间固定效应、加地区虚拟变量的时间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加地区虚拟变量的随机效应。

其中, gzs、gus分别表示中国、美国制造业s行业的TFP增长率;TFPzs、TFPus分别表示中国制造业s行业的TFP;s代表的是制造业细分的行业, s=1, 2, ....10;st代表的是基于ISIC 3.0版三位数的行业。mzust为中国的制造业部门st从美国的进口额。ID代表, 为进口占优的产业间贸易。ED代表, 为出口占优的产业间贸易。IA代表产业内贸易。

注:表中, ***为在1%水平下显著, **为在5%水平下显著, *为在10%水平下显著。

回归结果看, 行业的TFP增长率的溢出效应除了Pool-OLS的回归结果在10%的水平上显著, 固定效应回归在5%的水平上显著外, 在其他回归中均不显著。进口占优的产业间贸易中, 两国相应行业TFP相对水平对我国的相应行业TFP增长率影响的检验结果均显著为正。产业内贸易中两国相应行业TFP相对水平对我国的相应行业TFP增长率影响的检验结果表明其溢出效应显著, 但是为负, 证明中美技术差距大的情况下, 且产业内贸易并未集中于高技术密集型行业, 此时美国对中国的行业产业内贸易技术溢出显著为负。而这一负效应的解释与产业内贸易行业分布特征, TFP的行业差距一致, 即中美产业内贸易密集的行业为纺织服装行业等低技术密集型行业, 主要产业内贸易的制造业行业技术差距并未明显缩小。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与美国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多集中于低技术密集型行业, 与美国制造业相应行业的技术水平差距并未明显减小。这样的产业内贸易下, 美国制造业对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为负。

在相应贸易促进政策下, 应看到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所处的地位, 低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内贸易对我国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负效应。而进口一些技术先进的产品对于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有一定正效应。我国应着力于提升产品设计和生产技术提升, 实现在中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和行业的比较优势, 提升我国的外贸竞争力, 促进行业、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琳琳, 任若恩.中国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J].世界经济, 2006, 28 (12) :3-13.

[2]任若恩, 孙琳琳.我国行业层次的TFP估计:1981-2000[J].经济学, 2009, (2) :925-950.

[3]李胜文, 李大胜.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1986-2005——基于细分行业的三投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 25 (5) :43-54.

[4]Hakura D, Jaumotte F.The role of inter-and intraindustry trade in technology diffusion[Z].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999.

中美贸易结构及贸易逆差问题浅析 篇6

进入20世纪80年代, 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在不断扩大, 贸易结构也从贸易逆差逐渐转变为贸易顺差, 且顺差在逐步扩大。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在1980年是381.4亿美元, 贸易逆差19亿美元;从贸易结构来看, 中国对美出口仍然是初级产品加工, 如服装、家具、机电产品、纺织品、箱包等, 根据中国的统计, 中美贸易1993年美方开始出现逆差62亿美元, 到2004年上升到803亿美元, 11年增长了近12倍;2010年美国商务部数据美方贸易逆差119451.8百万美元。中美贸易顺差数据之大存在着中美双方统计口径不一样的问题。据中国商务布公布:货物经香港等地转口运输, 是造成中美双边贸易统计差异的主要原因。中国对美国出口的货物中, 一部分先被运至香港等地, 再被运至美国。当货物经第三地转口时, 往往被重新包装, 进而产生增值。在中国报关时, 部分货物被报作对中转地的出口, 美国按原产地规则记为自华进口。长期以来, 中美双边贸易的统计存在很大差异。为此, 中美双方于2004年成立了联合小组对此进行研究。按照双方商定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中方小组选取了2000年、2004年和2006年中美贸易统计数据, 按照“东向贸易”和“西向贸易”分组进行了比对。“东向贸易”指中国对美国出口及美国统计的美国从中国进口, “西向贸易”指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及中国统计的中国自美国的进口。通过数据比对发现:“西向贸易”差异很小, 2006年仅为40亿美元, “东向贸易”差异很大, 双边统计的差异高达843亿美元。

我国出口结构主要以低附加值, 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从我国海关统计数据表明, 2007年我国的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了2万亿美元大关。同时, 我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的结构有较大改善。2006年出口的初级产品中, 食品和生鲜活动物所占的比重达到48.6%, 矿物质燃料及润滑油所占的出口比重为33.58%。而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情况来说, 将2000年与近些年进行对比发现, 2000年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和机械制品彻底取代了橡胶制品、轻纺产品的出口, 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到了2006年, 运输设备和机械产品的出口额达到4563.43亿美元, 杂项制品出口额也达到了2380.14亿美元, 分别占出口总额的49.82%和25.98%。由此不难看出, 外贸结构确实在不断地优化, 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降低, 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有所上升。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美的贸易摩擦日趋严重, 在配额和反倾销方面尤其严重, 并加以一些政治因素, 美国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制裁、审议最惠国等措施, 而从中国加入WTO之后, 中美间的贸易摩擦也随之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倾销问题。从美国在1980年对中国的首次反倾销调查开始, 美国已经对中国采取了将近100多次的反倾销措施, 并成为世界上对中国“反倾销”起诉最多的国家;二是纺织品的配额问题。纺织品贸易摩擦一直是困扰中美两国贸易合作关系的重点问题, 由于纺织品的收入弹性幅度很大, 且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增长速度较快, 使得美国纺织品制造商面临巨大压力;三是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中美之间的贸易收支不平衡一直是双方争议的焦点, 美方对华逆差在最近几年又持续增大, 更加剧了中美的贸易逆差;四是农产品的贸易摩擦问题。由于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总额已经高达将近28亿美元, 远远大于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数额, 巨额的农产品贸易顺差使得中美农产品贸易争端不断发生;五是知识产权问题。迄今为止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仍然薄弱, 要实现真正的知识产权保护也需要很长时间。

2 如何解决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

面对美国政府就中美贸易逆差问题频频向中国发难的现状, 针对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本文建议政府和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相应的对策:

(1) 适当调整我国的出口结构。不难看出, 近些年来, 中国政府正在试图通过改变出口的贸易结构来缓解摩擦问题。不仅如此, 我国还应该支持更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拓展出口市场。调整出口市场结构, 实现市场多元化战略。

(2) 重视和周边国家的贸易发展。另一个解决与美国贸易摩擦的问题就是尽量减少对美国出口的依赖。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而我国应当充分利用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良好的关系创造更好的贸易前景, 如越南、老挝、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 应尽量鼓励企业向周边国家出口, 优化贸易关系, 减少出口大国的依赖。

(3) 抓住中国进入WTO的机遇, 通过WTO解决问题。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就应当尽量多地利用世贸组织的机制, 为解决中美贸易逆差问题提供一个稳定、公平和可预见的制度环境。作为WTO成员国的中国, 应当尽量用WTO作为武装自己的武器。通过WTO的制度规范来解决贸易摩擦问题, 可以大大降低中美贸易交往中的风险。在中美因贸易逆差问题而产生纠纷时, 中国应当抓住主动权, 充分利用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维护中美贸易中我国的正当权益。

(4) 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战略。作为出口占有大比重的中国, 为了在长久的国际贸易中取得领先的位置, 必须从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下苦功夫, 没有创新和产品的升级, 就没有沿海地区产业链的长久生存。尤其在农副产品方面的产品创新可以为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中国的牲畜产品出口中生鲜产品占据了较大比重。然而, 国外严格的进口生鲜品检验检疫制度, 使得我国一些企业在生鲜产品的出口上壁垒重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国内企业要在提高产品技术上下功夫, 将生鲜品做熟, 在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同时也巧妙避开了国外的严格坚毅制度。在国际贸易日趋激烈的今天, 只有开展产品升级战略, 加大技术创新, 尽可能提高产品附加值, 才是我国出口企业的必由之路。

(5) 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进步的基本立足点, 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 我国13亿人口有巨大的消费能力, 而内需的扩大将会大大减少我国企业出口困难的问题。因此我国不仅要重视对外开放, 而且也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国内市场, 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同时, 也要大力推动经贸一体化和全球的运作能力及供应链管理。以扩大内需为主, 进而向外延伸, 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

3 加强防范, 积极应对美国对华反倾销策略

3.1 对国内企业加强宣传, 建立健全反倾销预警机制

政府部门、各主管部门、各行业协会、机构应当主动承担起加强宣传的工作, 让世界了解中国经济, 了解中国的企业发展状况, 力求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来减少对中国企业的误解和歧视。与此同时, 各部门应当建立出口价格的监测系统, 对于监测中发现的价格明显偏低的商品, 即容易引起反倾销的那些商品及时采取措施, 控制该产品的出口价格和数量, 并通过建立良好的疏导机制和规章制度, 使出口企业自觉自愿遵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

3.2 加大市场调研机制, 采取产品多元化战略

不可否认的是, 我国现存的出口市场结构不尽合理, 出口国集中在美国、欧盟等国家, 而这些国家的反倾销措施十分严厉, 我国应当及时转变出口思路, 加快对亚非拉市场的积极开发, 实行多元化的市场开拓战略。同时, 从宏观上控制某些商品, 特别是敏感性商品在短期内对某一市场的出口量猛增的情况, 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出口, 以免遭反倾销。

3.3 认真研究美国对华反倾销法

站在法律的角度维护自身利益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办法。反倾销是一种较规范的行政调查机制, 我国出口企业应当认真研究美国的反倾销法规, 研究美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现状, 相关产业以及竞争对手的真实情况, 掌握反倾销的知识, 用知识和法律作为武器保护自己。同时, 相关部门也应当加以引导和研究, 诸如研究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生产能力、利润、库存量、主要出口贸易国别和地区等诸多因素, 加之以风险评估的办法, 指导企业随时调整出口产品的价格和数量, 以减少被反倾销调查的概率。

4“碳关税”, 中美贸易新焦点

“碳关税”, 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主要针对进口产品中的碳排放密集型产品, 如有色金属、钢铁、建材等产品进行的关税征收。近几年, 美日欧均提出未来将通过“碳关税”等方式, 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支付治理成本。据报道, 从2012年1月1日起, 欧盟将对所有飞经欧洲的飞机收取高昂的碳排放费用, 中国需要为此支付高达7.43亿元的碳成本。“碳关税”是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 目的是抬高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出口成本, 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诚如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指出的那样, “碳关税”不仅违反了WTO的基本规则, 也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是“以环境保护为名, 行贸易保护之实”。

4.1 全球低碳经济背景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的活动消耗了大量的煤、煤气, 排出大量CO2气体, 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气候发生变化。据国外资料, 1993至2003年, 大气中的碳浓度以每年1.9ppm的速度上升, 目前累积浓度已达到380ppm, 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3.1毫米, 几乎是历史平均上升速度的两倍。自工业革命以来, 占全世界人口不到1/4的发达国家消耗了全球3/4的资源, 排放了80%的温室气体。发达国家要正视其历史累计的碳排放, 为今天的全球气温上升负起责任。今天欧美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 迈过了以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对高能耗产品的需求主要以进口为主, 这样就把碳放排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重化工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以钢铁、建材、石化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从中国对美贸易的总体情况来看, 如果美国对中国实“碳关税”的征收, 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均将产生负面影响, 出品影响大于进品影响。

4.2“碳关税”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一是出口产品成本增加, 市场份额减少。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 以“碳关税”10美元/吨计算, 我国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和纺织等八大高碳产业的税负共计108.5亿元 (以2002年贸易为基准) , 占贸易额的1.28%。从现在大多数认可的研究结果看, 碳关税在15~60美元/吨之间, 我国高碳产业的出口成本将增加5%左右的碳成本。若征收30美元/吨碳的关税, 将会使得中国对美国出口下降近1.7%, 当关税上升为60美元/吨碳时, 下降幅度增加为2.6%以上。

二是进口方面, 若征收30美元/吨碳的关税, 将会使得中国对美国进口下降1.57%, 当关税上升为60美元/吨碳时, 下降幅度增加为2.59%。

三是除却直接影响产业发展外, 美国对华征收碳关税还将对中国就业、劳动报酬以及居民福利造成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光平.美元贬值世界何去何从[J].当代金融家, 2008, (1) .

浅析中美贸易摩擦 篇7

关键词:贸易摩擦,现状,原因,影响,解决机制

一、引言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 2010年1-2月, 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864亿美元, 同比增长44.8%, 其中:出口2040.8亿美元, 增长31.4%;进口1823.2亿美元, 增长63.6%, 美国现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然而, 中美贸易摩擦始终是两国挥之不去的问题之一。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

迄今为止, 中美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巨额顺差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多, 并呈现出扩大化、复杂化、多样化趋势。

1. 反倾销调查层出不穷。

反倾销已成为美国对中国频繁使用的贸易保护工具。

2. 反补贴案件逐渐增多。

2005年7月美国众院通过了在对中国商品征收反补贴的《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 此后反补贴案件逐渐增多。

3. 技术壁垒花样不断

技术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限制措施, 成为美国限制中国产品出口, 保护本国产业的锐器。

三、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

1. 反倾销。

这是中美贸易摩擦的传统形式

2. 知识产权。

这也是中美贸易摩擦中的老问题。

3. 人民币升值。

自2002年底以来, 美国就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美国提出的所谓“2007年公平汇率法案”就是一个实例。 (参见图1和图2)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整理绘制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整理绘制

4. 反补贴。

2005年7月27日, 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在对中国实施反补贴措施的《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 为对中国进行反补贴提供了法律依据。

四、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中国对美出口存在显著差距, 这是造成中美贸易差额不断激增的主要原因。 (参见图3)

1. 美国方面

(1) 经济低迷与新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近年来, 美国经济的低迷与中国的“和平崛起”形成强烈反差。历史经验表明, 贸易保护强弱与经济发展状况有一定联系, 因此只要经济衰退,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就会重新抬头, 并会采取限制进口, 鼓励出口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 中美贸易发生摩擦不可避免。

(2) 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举行过三次美国总统大选, 每逢大选临近, 两党总统候选人就会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各种问题显示强硬立场, 发表颇具贸易保护色彩的言论, 因此中美贸易摩擦会随着美国大选而呈现周期性变化。

(3) 遏制中国发展是美国全球发展战略的目标之一。中国的社会制度, 价值观念, 决定在其强大后必然与美国的全球利益发生冲突。因此, 美国总是寻找诸多借口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美贸易摩擦也就此不可避免。

2. 中国方面

(1) 外贸依存度过大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导火线。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指标, 一般用年进出口总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表示。世界银行认为, 中国外贸依存度已赶上了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中国经济开放已取得显著成就。

当然, 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也伴随着一些风险。所以, 一旦美国挑起贸易争端, 中国只能被动应付。

(2) 出口商品结构低下, 出口市场范围狭小。 (参见图4) 普雷维什-辛格的贸易条件恶化论指出, 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需求弹性较小, 而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需求弹性较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初级产品的需求缩减, 价格下降快, 所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会不断恶化。现阶段我国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 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和附加值较低的一些加工工业, 这些商品一旦大量出口极易引起美国的警惕, 导致我国出口受阻。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月度统计整理绘制

(3) 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有待提高。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时, 承诺了“非市场经济地位”、“特别保障条款”等不利条款, 使我国企业在贸易摩擦中处于较弱的防护状态。此外, 我国企业自身防护意识差, 预警机制不完善也加重了在贸易摩擦中的损失。

五、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

1. 由贸易不平衡问题引发的贸易摩擦扩大了美国国内“中国威胁论”的市场。

2003年美国制造业协会发布的《对华贸易对美国制造业的影响》的报告, 由此引发的“中国威胁论”在美国市场的泛滥, 进一步导致了美国对中国经济强大的防范心态的扩散。

2. 中美贸易摩擦反映了当前中美经贸关系的严重不对称性。

由美方主动挑起、中方被动应战的贸易摩擦, 反映了当前中美经贸关系严重不对称的现实, 这种不对称仍是今后一段时期影响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3. 贸易磨擦具有“溢出效应”, 贸易摩擦的加剧往往波及政治领域, 从而给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压力。

从长远看, 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必将影响到政治领域, 而政治关系一旦走坏, 摩擦就会增多, 成为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重大障碍。

六、中美贸易摩擦的解决机制

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提升出口产品结构。

按照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一个国家应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从而和在此种产品生产上不具比较优势的国家进行贸易, 这样双方都可获利。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 一个国家应生产并出口本国相对要素密集的产品。

因此, 我国政府应大力扶持、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从而尽快摆脱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的国际分工地位, 逐步向高层次、高技术产业不断推进和升级。

2. 大力发展“内需型经济”, 逐步改变过度依赖外需的局面。

发展内需型经济要求结构深化, 变投资和出口为消费, 尤其是培育和扩大包括住宅, 汽车等耐用品消费, 信用消费, 负债消费等新内需结构, 以内需为主逐步延伸扩展到外需, 并努力促进外需能力的不断转型升级。

3. 加快“走出去”步伐。

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 可分几个阶段进行:一是未来五年至十年的起步阶段, 主要目标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和建立适合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对外投资模式和管理体制, 投资领域主要是国内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二是未来20年的稳步发展阶段, 主要目标是初步建立国际化的生产体系, 逐步培育起国际化的综合物流和金融运作能力。三是在更长时期内发展全球生产体系, 形成一批有全球竞争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和企业。

4. 慎重应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与汇率机制问题。

增加反映市场供求变化的灵活性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 但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必须慎重, 应选择就业压力较小, 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外汇市场相对平稳的时机改革。增加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及外汇交易工具, 培育企业的汇率风险意识, 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调整创造条件。

七、结语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用经济模型证明, 一个国家与另一国家的经常项目收支逆差如超过GNP的1.5%, 两国之间会发生“激烈摩擦”;如超过2%就会引起报复措施;如对一国的贸易顺差超过该国贸易额的25%~30%, 那就不仅是经济问题, 而且成为政治问题。根据比较利益原则, 中美两国通过贸易, 可节约本国资源, 优先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最大限度获取资源转换效应。

今后, 美贸易摩擦显然会愈演愈烈, 但形成对抗的可能性不大, 中美双方更可能是在贸易摩擦中相互谅解、相互妥协, 最终各自让步。中美贸易继续发展、持续增长的基本趋势将不会改变。

参考文献

[1]尹承德.中美双边贸易发展趋势.中国经济时报[J], 2007年4月

[2]宋泓.关于中美经贸关系的几点不同解读.国际经济评论[J], 2007, (4) .

[3]马聪.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方法.商业文化[J], 2008, (12) .

[4]汤阅弦.论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矛盾和共同利益[J].2008年5月

[5].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

浅析中美贸易结构 篇8

1 中美贸易发展现状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中美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从最初的停止发展阶段到现今的亲密接触阶段,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与美国有了更加深入的往来, 中美进入了超常发展。

1997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为3271.5亿美元, 到2010年发展为15779.3亿美元, 增长了12497.8亿元, 增长了4.82倍。自1996年始, 按中国统计计算得出, 中国自美国的进口占中国进口总额的11.6%, 美国自中国的进口占美国进口总额的5.42%。美国是中国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中国也是美国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从1997年到2010年, 累计进口总额超68259.5亿美元, 累计出口总额超过173637.2亿美元。中美两国在贸易进出口产品结构不同, 存在很强的互补及互利性, 这些都有利于推动两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但2008年爆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对中美两国的贸易情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出口自2009年开始有所下降, 2009年降了3158.2亿美元, 2009年比2010年降了6200.9亿美元, 下降幅度很明显。

对比发现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美国的贸易情况影响较大, 这主要是因为次贷危机爆发美国, 美国是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为了更好的恢复经济, 刺激复苏, 政府牵头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 其中针对中国对美贸易是很大的一个方面。这主要是因为一部分的美国人认为, 中国产品的大量流入, 使美国工人下岗, 失业, 引起社会不稳定等, 因此对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就更加的进行限制。中国自美国进口的很多产品都是高、精尖, 中国现阶段不能自已生产或生产研发存在问题。2009年中国自美国进口少390.0亿美元, 2010年比2009年增加了6202.3亿美元, 比2008年增长5812.3亿美元。

2 美国对外贸易结构

美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一,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在经济上都是一家独大。随着经济的全球发展, 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受到了动摇, 日本、欧盟等国家、集团越来越大的影响着世界的经济。但不管怎样美国仍然占很大的贸易比重。

美国自2001年至2010年10年间贸易总额逐年上涨, 进口大于出口, 贸易不平衡, 年年存在财政赤字。但对外贸易这部分一直是利好的, 发展趋势一直是上涨的。

美国的对外贸易额的增长与他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分不开的, 美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伙伴是加拿大、日本、墨西哥、欧共体各国与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现汇总美国2010年1~6月份十大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额情况。美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排名加拿大121.928百万美元、墨西哥77.264百万美元、中国41.206百万美元、日本29.248百万美元、英国24.299百万美元、德国23.200百万美元、韩国19.244百万美元、巴西16.354百万美元、荷兰16.238百万美元、新加坡14.241百万美元总值达到611.258百万美元。

美国2010年1~6月份十大主要贸易伙伴进口额排名情况, 中国160.658百万美元、加拿大138.809百万美元、墨西哥110.385百万美元、日本55.883百万美元、德国38.329百万美元、英国23.840百万美元、韩国22.339百万美元、法国18.644百万美元、台湾省16.395百万美元、委内瑞拉16.352百万美元总值达到905.485百万美元。

通过对美国2010年上半年进出口主要贸易伙伴的对比发现, 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进口伙伴国, 第三大出口伙伴国, 中美两国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 不管是进口出口美国都极大的依赖中国这一贸易伙伴, 但是中美间存在很大的贸易逆差这一事实也是不可忽视的, 美国就以这一点经常性对中国进行贸易限制。如不考虑中国, 与美国联系最为密切的是他的同盟国, 也就是加拿大与墨西哥, 出口额占34.6%, 进口额占27.5%。

3 中美货物贸易结构

3.1 中国货物贸易结构。

自20世纪80年代始中美贸易总额不断扩大, 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拉大, 2000年进出口总额为7446.2亿美元, 贸易顺差2973.6亿美元, 而到2006年贸易顺差已达到14423.8亿美元。2010年进出口额为29727.6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4.7%。

2010年上半年美国自中国进口主要商品构成与以前相比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进口商品大类还是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家具、玩具、杂项制品、纺织品及原料等项上, 所占比率为上半年进口比率的70%左右。

3.2 美国货物贸易结构。

2010年1~6月份美国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主要集中在大型机器设备及制成品等项上, 如海关分类第16类中的机电产品出口额为10.903百万美元, 占上半年出口总值41.206的26.5%;第17类中的运输设备出口总值为4.887百万美元, 占上半年出口总值的11.9%;第15类中的贱金属及制品出口总值为4.216百万美元, 占上半年出口总值的10.2%此三项出口商品就占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50%左右。

通过对中国货物贸易与美国货物贸易结构的对比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贸易的总体结构越来越趋于合理, 逐渐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但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还必须进口。因此, 我国必须致力于高科技产业的科研开发, 更加优化我国的货物贸易结构。

4 中美货物贸易结构启示

4.1 加强对中国出口美国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

要解决中美货物贸易结构的矛盾, 很大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中国现阶段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的结构进行调整, 贸易产品实现了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根本转变。使中国的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提高, 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4.2 促进货物贸易规模经济的发展。

现阶段中国货物贸易产业布局分散、规模小、区域分工程度低, 没有形成规模, 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货物贸易的发展及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我国要在调整产品结构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及升级, 通过经济、政治、法律和行政法规等途径去引导产业的合理发展, 达到规模经济效应。

4.3 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

中国对美国巨大的贸易顺差一直是引发中美贸易的纷争导为线, 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 中美之间的贸易才能更好的发展, 从中国的角度要改善进口结构, 优化出口结构;增加美国对中国产品的依赖程度。从美国的角度以谈判或其他方式要求美国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 建立公平、合理和健全的贸易机制。

摘要:中美两国同为世界大国, 现对这两国的货物贸易结构情况情况分析, 发现现阶段中美贸易的现状, 并具此得出启示, 为今后中美贸易的良性发展提供依据。

汇率及中美贸易之思 篇9

美国《华尔街日报》4月2日的“经济学家呼吁推举‘国际警察’阻止外汇干预”一文中指出,政治因素一直在妨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二十国集团(G20)充当这一角色。作者Ian Talley引用美国财政部前高级官员Fred Bergsten的叙述,外汇干预正削弱美国经济增长,丧失300万个工作岗位,同时可能带来类似曾引发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全球性问题。

美元汇率涉及一些大型经济体,焦点中的焦点则是与人民币的关系。与各种愿望型的表达相比,制度经济学承认国家的“博弈能力”比“博弈意愿”更为重要。其实,反思日本,有助于思考中国现状。

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日元兑美元汇率保持在360:1。20世纪70年代日元升值,加之全球石油危机,日本经济增长率从10%降到5%左右。1985年的“广场协议”使汇率从239:1上升到1992年的128:1,直到1995年至80:1,然后逐渐回落。

当然,还有这个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危机。日本“人口红利”消失和房地产泡沫,使底层民众的积蓄成为背景深厚的大资本的取款机。另一方面,“文化—政治—财经”的逻辑,让日本不可能成为世界性创新的发源地,也不可能成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

因此,后来发生的新型科技革命和日本没有太多关系。且不说新兴电子产业,在传统的产业方面,例如汽车制造,日本也逐渐被西化的韩国赶超。

最近,有位朋友打算把人民币存款转成美元。他向美国花旗银行北京分行的理财顾问请教:“花旗是否有这样的思考: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为5:1或6:1时建议客户把人民币换成美元?”理财顾问对此表示惊讶,但我说估计美国政府就在想这个。

回到汇率话题。2011年至今最乐观的预测是:“十年内人民币对美元至少升值1倍,而中国经济则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目前,中国经济总量为5.8万亿美元,美国是14万亿美元。

与日本相比,中国持续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而相对于20世纪60年代的创业一代,中国在计划生育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是否会陷入到日本年轻一代那样的享乐主义氛围之中?中国是否也在科学与制度创新上具备日本这样的东方民族普遍存在的不合理的文化基因和社会结构,从而无法跟上新的科技革命?

正如《巴伦周刊》发表的财经作家Kopin Tan的文章《美国下一次繁荣的宠儿》所叙述的:“在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外包之后,如今美国正悄悄兴起一场制造业的复兴……最大的因素应该是美国能源实力的大爆发……对从产品输出大国沦为就业输出大国的美国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提振。”

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是来自美国政府压力的结果。当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九年前的8.3到如今的6.2,如果美国不再需要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是否还将持续升值到某个点,然后突然贬值?而在国内,不断超发的货币是否会导致购买力大幅下降?对外原材料的依存会对物价上涨带来怎样的压力?

以廉价劳动力为支撑的模式正在经受史无前例的考验。如此思考应该延续:长三角、珠三角的外向型企业创新力何来?一线城市的房价仍在上涨,城市白领的存款何去何从?年轻劳动力的就业何去何从?认真思考这些话题的人,普遍是充满紧迫感和恐惧感的。

若从博弈论的角度,我们可以这么说,类似中美汇率和外贸竞争这种“嵌套博弈”来说,由于小博弈被嵌套入大博弈的“嵌套博弈”之中,人民币汇率的答案不在人民币之中,中美贸易纠纷的答案不在两个国家的海关之中,正如世界金融的答案不在金融之中。

中美贸易传导效应分析 篇10

随着各国经济逐步回升, 对外贸易也出现回暖的迹象, 但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 频繁的贸易救济措施直指中国, 让人防不胜防。2009年2月份开始, 我国的进出口总值环比增长, 中美贸易也略有好转,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总值2009年1月份为172.9亿美元, 10月份增长到213亿美元, 但每月同比仍然是高于15%的下降幅度。从2009年的统计数据来看, 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每月都在100亿美元以上, 如此看来中美贸易的基本格局仍然维持着, 随之而来的是奥巴马政府强硬的贸易保护举措, 中美贸易的前景不容乐观。中美贸易作为传导美国实体经济波动的主要渠道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引起政府及企业的广泛关注。

中美经贸关系非常紧密, 不少国内外学者对中美经济的传导渠道进行了分析。有的学者认为中美贸易对我国经济影响深远, 如陈全功、程蹊 (2003) 认为美国经济已经通过贸易渠道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 从贸易角度来看, 中国经济对美国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美国经济的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甚大。Juthathip Jongwanich et al (2009) 指出中国外向型经济仍依赖于美国和欧盟市场, 出口的萎缩引起经济下滑, 在未来两年会导致实际收入下降6~10个百分点。但有的学者认为美国经济通过贸易渠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 贾俊雪、郭庆旺 (2006) 以美国经济波动为例, 就外部冲击通过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传导机制对我国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 他们认为美国经济冲击对我国实体经济波动的影响比较显著, 且主要是通过金融市场传导机制发挥作用, 外贸依存度的提高总体上有助于国内经济稳定。Kim et al (2003) 认为亚洲国家包括中国在内, 区域性因素比美国经济因素对经济波动更为重要。IMF (2007) 的报告也认为亚洲国家更易受自身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Stéphane Dées、Isabel Vansteenkiste (2007) 在工作论文中通过实证分析认为, 通过双边贸易的渠道, 美国经济波动对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产生影响, 只是亚洲国家受美国经济冲击影响稍弱一些。可见, 贸易渠道的传导作用不容小觑。本文在分析中美贸易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从实体经济层面对中美贸易传导效应进行分析。

二、中美贸易发展形势

(一) 中美贸易的最新发展动态

要探究中美贸易的传导效应, 我们就需要理清中美贸易的发展动态。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中美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贸易量急剧下滑。中国向美国出口额从2008年11月出现-6.1%的下降幅度以来, 2009年出口进一步恶化, 有的月份甚至降幅高达24%, 2009年1至10月份平均增长速度为-16.84%。中国从美国进口额的变化趋势也比较相似, 2009年前十个月平均降幅为12%, 这是由于中国加工贸易商品出口占到半壁江山, 其出口的迅速回落必然引起进口的相应下降。以上是从中美贸易的绝对数来分析的。如果从相对数来看, 即从中美贸易占我国贸易额的份额来看, 中美进出口贸易总额所占份额2009年与2008年各月份差别不大, 只是2009年略高些。中国对美国出口额占我国出口额的比重上升趋势比较明显, 2009年比2008年上升1个百分点, 而进口比重只上升了0.5个百分点。图1中明显地反映了这种发展趋势, 从2008年1月份到2009年10月份, 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均远超从美国的进口, 且出口波动更大, 各月份的顺差额随出口同步变动, 由于出口的平均环比增速更大, 从而顺差依然在累积, 中美贸易的基本格局依然没有改变。

(二) 中美贸易结构分析

在中美贸易总值基础上对中美贸易结构进行进一步分析, 可以更深入了解中美贸易的发展动态。程晨、臧新 (2007) 对2002~2006年间中美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分析, 实证得出结论, 近几年中美贸易结构变化很小, 主要贸易品集中在SITC2、5、6、7、8, 即工业制成品、服装、鞋类、初级化工品及部分精密仪器上。而李强、唐磊 (2009) 对中美贸易结构的稳定性作分析, 却认为中美贸易结构存在产品周期所预测的动态性, 而且该特性显示了从低技术到中技术再到高技术的一个渐进升级的过程。

表1中列举了SITC编码为2、5、6、7、8的商品在我国向美国总出口中的比重, 该表反映了近五年的情况。可见7、8类商品占到总出口的近28%, 分别指机器设备和杂项制成品, 其中向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比重略有上升, 占比将近50%, 而杂项制成品比重略有下降。SITC2指的是原材料, 相对来说出口量不大, 5、6分别指化工品和制造业商品, 出口份额比较稳定。可见我国对美国这些年的出口结构依然比较稳定, 制造业的出口占绝大部分。受金融危机影响, 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 2009年11月份为10.2%。如果美国试图“再工业化”, 重新恢复制造业的生产, 势必对我国出口造成一定打击, 2009年9月份以来美国对我国频繁地发动贸易救济措施就说明了这一点。

三、中美贸易传导效应实证分析

该部分对中美贸易对我国产生的直接贸易效应进行测算, 其假设前提是经济政策对需求冲击没有抵消作用, 价格水平和汇率是固定的。

美国国内需求冲击通过贸易渠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 (1) 贸易额和国内需求占GDP的份额:以D、X0、M0分别代表中国国内需求、出口、进口占中国GDP份额, D、M0具体值见表1; (2) 中国GDP的国内需求弹性和进口弹性:分别用a D、a M0表示; (3) 出口的地理因素:xac表示中国向美国的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

国内需求冲击ε和出口波动xc对我国GDP的影响y用下式衡量:

其中μ为凯恩斯乘数,

假设相对价格不变, 中国出口额 (用xc表示) 可由世界需求 (i个国家加总得到) 决定:

由以上可得, 对于中国,

令, 表示美国对中国的直接贸易效应, 表明美国一单位GDP需求冲击产生的影响。具体来说, 一单位美国冲击对中国产生的双边贸易效应是。美国一单位GDP的增长会引起进口需求增长, 从而引起中国出口增加。更多的出口额会促进中国GDP增长μX0。

根据我国1990~2008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 按照以上指标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我国的国内需求弹性a D设定为外生变量, 取常数0.4 (Stéphane Dées (2007) 中对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设定为0.6, 考虑我国国情, 我国需求弹性比发达国家要小, 本文中设定为0.4) 。中国的进口弹性和美国的进口弹性分别用1990~2007年每个国家GDP和进口额进行回归得到, 分别为0.73和2.16。凯恩斯乘数u由公式 (2) 计算得出, 具体见表2, 其值在0.9~1.1之间, 而发达国家该值在1.5左右, 表明我国乘数效应不明显。从表2还可看出, 我国进口依存度M0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稳中有升, 2005年以后基本上保持稳定;中国对美国出口占我国出口比重2000年以来稳定在21%左右;中美贸易对我国的直接贸易效应体现为Q值的变化, 从1990年开始呈上升趋势, 2006年为1990年的近5倍, 但2007年出现下滑, 表明美国金融危机传导效应开始显现, 表2中Q值表明美国经济的变化引起美国国内需求变化, 带动我国出口波动, 从而通过乘数效应传导我国经济波动的幅度。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从实体经济角度考察中美双边贸易的变化对我国经济的传导作用。首先对中美贸易的发展动态和中美贸易结构进行了分析, 近两年来中美贸易额及增速有较大变化, 尤其是2009年按月份同比进出口额的下降幅度在15%以上, 但中美贸易依然存在较大顺差;从中美贸易结构来看, 中国向美国出口机器设备等制造业商品为主, 原材料出口比重较小。总体来看, 中美贸易的基本格局在金融危机之后依然没有改变, 经济的缓慢复苏, 以及频繁的中美贸易摩擦警示我们必须合理调整中美贸易的长期发展格局。本文还从数值上核算了中美贸易效应, 美国经济的变化引起国内需求变化带动我国出口波动, 从而通过乘数效应传导我国经济的波动, 从1990年开始其正向贸易效应值逐年增大, 在2007年出现下降, 表明美国金融危机通过外贸渠道对我国经济有一定不利影响, 导致贸易效应的减少。

我国长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对美国这样的国家保持大量贸易顺差, 从而使我国过剩的产能得以消化, 经济得以持续高速发展, 但高度依赖美国经济的模式存在明显的弊端, 美国经济下滑通过贸易传导作用使得我国出口受到重创, 从而使国内经济发生连锁反应, 整个产业链呈现不良反应。过度依赖美国的出口贸易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一点, 但我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面对美国针对我国出口产品频频出击, 有的人说应该采取强有力的反击手段, 但仅仅还击报复是不够的, 一味地指责美国于事无补, 大打贸易战也只会两败俱伤。我们应该寻求根本的解决途径, 那就是转换成内外需平衡发展的经济模式, 有效调动内需, 扭转中美贸易失衡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艰难的调整过程。因美国国内需求下降通过贸易渠道传导的负面效应在一定时间内会存在, 对我国的出口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我国国内的政策应从鼓励出口逐渐转变到鼓励内销上来, 并努力提高人民的购买能力。只有稳定了国内市场, 企业才真正赢得了稳定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全功, 程蹊.从中美贸易看“美国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3 (, 4) .

[2]贾俊雪, 郭庆旺.经济开放、外部冲击与宏观经济稳定——基于美国经济冲击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 (, 6) .

[3]李强, 唐磊.中美贸易结构的稳定性分析:基于产品周期理论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9 (, 6) .

[4]Juthathip Jongwanich, William E.James.Trade Structure andthe Transmission of Economic Distress in the High-IncomeOECD Countries to Developing Asia[J].AsianDevelopment Review, 2009 (1) .

[5]Kim, S.H., Kose, M.A.and Plummer, M.G."Dynamics ofbusiness cycles in Asia: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7, 462-477, 2003.

[6]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Decoupling the train?Spillovers and cycles in the global economy".WorldEconomic Outlook Chapter 4, 121-160, 2007.

上一篇:天门冬氨酸酶下一篇:档案工作的现代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