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

2024-06-13

下水(精选十篇)

下水 篇1

一、“下水作文”对作文教学的好处

(一) 教师下水作文能增强老师作文教学的信心

增加老师的写作体验, 在指导、批改、讲评作文时, 就可能避免“公式化”“雷同化”。而且, 下水作文的设计和写作, 能锻炼和培养老师具有稳定的创新品格。最重要的是, 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感性启发, 并受到老师的人格鼓舞。另外, 这样的教学过程始终能贯穿民主活跃的气氛,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 开启学生心智。

(二) 教师写下水作文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个题目, 一次作文, 师生互动, 共享写作乐趣, 同时, 也可以促进师生同台平等竞争, 相互取长补短。在评讲时, 也不至于隔靴搔痒, 不着痛处。这种亲身的体验与学生作文的交流, 既拉近了师生心理距离, 又使作文指导有的放矢。

(三) 教师的下水作文有利于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有的学生并不善于观察。因此, “下水作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作文和创新能力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性。“下水作文”首先要求按学生的观察能力去对事物进行观察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来引导学生去寻找观察 点, 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平时不注意观察的地方。比如以“让座”为题。写作时他们只注意让座、坐下、车上人多及语言。而这种题材的文章还要求对被让座人的外貌、神态、动作和车内情况及其他乘客的表现进行细致观察。为此, 我写了《让座》的下水作文, 引导学生去观察并善于观察生活细节。长期训练, 我相信学生洞察力定会获得很大的提高, 为高水平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下水作文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

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 下水作文是作文教学准备阶段的教师活动之一, 是特殊的作文备课。教师能对该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和难点了然于胸。语文教学行为应是最具有教学个性的行为。作文教学包含更多的对教学精神的理解, 包含教师个人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下水作文过程是收获感动、收获勇气的过程, 是与学生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过程。孔子“沂水春风”篇让弟子各言其志的教学方式, 使我在作文教学方面很有启发。有个有趣的现象:孔子的弟子在聆听了夫子的教诲后总是会“将”师傅的军, 问夫子的态度。下水作文实际上就是“夫子的态度”, 在学生面前“言志”, 给学生启发和教育。这一行为是教育学生的有效载体, 胜过信口开河。另外, 我在“下水”作文时, 有时也把我的往事, 我的心路历程坦陈给学生, 他们从我的下水作文中受到了很多教育。我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开始有话要说, 有感情要抒发。“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 与学生交流, 收获的是理解。

(五) 能够将语文课本中的知识和技巧转变为能力和实效

我们在进行下水作文的构思时, 由于对教材熟稔的掌握, 在选择材料时, 最先想到的就是课本上的人物事迹, 而这些常常都是课堂教授的重点内容。当教师将学生们耳熟能详的知识转化为最困扰学生的话题作文材料的时候, 我发现, 讲台下学生的眼睛亮了, 这不是他们所不知道的, 而只是没有想到而已, 教师下水作文的思路延续, 将学生引到了一条高效和能够达到的道路上来。

二、教师要设计好“下水作文”呈现的时间

心理学认为, 刺激能引起个体心理反应, 但具有时效性, 个体需要的刺激越强烈, 其心理反应越强。教师“下水作文”作为刺激物对学生的影响也具有时效性。因此, 把握好“下水作文”呈现时间, 可以增强“下水作文”的时效性。“下水作文”呈现有以下几种时间:第一, 在学生写草稿之前。这一类重点在突破选题, 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 但要避免学生形成依赖性, 不主动积极思考。呈现的“下水作文”要写得简略一些, 多留些空间给学生。第二, 在学生完稿之后。这一类目的是与学生草稿形成对照, 重点在指导学生用书面语言描述事物, 表达思想。它能针对学生草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这一类“下水作文”可详写, 但要避免学生盲目地跟随其后。第三, 在学生定稿之后。学生一般定稿之后, 其作文的需要急剧减弱, 此时呈现“下水作文”, 学生已无多大兴趣。因此, 这种情况尽量少用。另外, 教师“下水作文”呈现在作文讲评之时。这一类一般是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与上述第二种情况有类似之处。以上几种情况其指导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各有特点。所以, 教师教学时要酌情交替进行, 结合学生实际, 选择不同时间、形式, 教师要心中有底。

教师写下水作文是一个“抛砖”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在作文教学中, 老师大胆发扬研究和探索的精神, 不怕困难和失败, 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质和作文教学艺术, 敢于身体力行, 就能走进心灵, 点燃创新火花。在作文教学中,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下水”, 还要乐于“下水”, 勇于“下水”, 和学生一起在作文的海洋中前行, 点燃学生的写作欲望, 激发学生的智慧、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他们快乐地畅游。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惊魂下水道 篇2

塞奇43岁,是镇公所工人;塞莉纳32岁,家庭佣人,两人大半生都住在法国南部小镇卢纳。卢纳号为“卡马格平原小皇后”,只高出海平面几米,经常洪水为患。

塞奇与塞莉纳这幢屋子,一年多来已是第二次遭逢水患。2003年9月22日下午这一次,塞奇决定带妻子投奔他住在附近的姐姐家。走到街上,发现街道已经变成一条深及大腿的河流,波涛滚滚。两人涉水前行,塞莉纳抬腿跨越分隔人行道与马路的矮篱时,突然一失足倒栽了下去,而且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塞莉纳体格健硕,身高157厘米,怎可能被70厘米深的水淹没?塞奇很吃惊,他继而明白,一定是有人掀开了路面下水道的入孔盖,想排去洪水,而塞莉纳正是踩到了那个位置。

塞莉纳掉进了下水道

塞莉纳感到自己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拖下水去,一直往下沉,她无法抗拒地喝了好几口脏水。下沉停止后,在下水道昏暗的光线下,塞莉纳估计自己离她摔落的入孔约有10米远,但水流太强,不可能游回去。好在,终于又能够呼吸了。

那条混凝土下水道有两米宽,里面几乎注满了水,而且水势还在上升。下水道里有一根小塑胶水管,水道另一端漆黑一片。塞莉纳紧紧抓住那根水管,使劲把上半身耸出水面,抵住墙壁,以免水流把她冲得更远。

此时,地面上的塞奇慌张失措,一边大喊“救命”,一边涉水去找最近的邻居:“快!塞莉纳被吸进了下水道!我要把她救出来。”

几个邻居拦住塞奇:“不行,我们先打电话给消防队。”但卢纳镇的电话线路全部失灵。终于电话打通了,但消防队收到无数求救电话,只说会尽快赶到。

塞莉纳全身湿透,寒意刺骨,但仍硬撑下去。思绪像照片一样纷至沓来:她看到上学的女儿转身送来飞吻,再过两个礼拜就是女儿生日了;她想到今天早上还和塞奇吵了一架,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好吵的;她又想到塞奇将要把噩耗告诉女儿,不知道他会怎样开口?想到这里,她难受万分,警告自己一定要奋斗到底,一定要活下去。

她想:我必须行动

消防队员约一个小时之后,终于冒着洪水赶到现场。他们拿着手电筒往入孔里照射,又拿金属棒探索,但找不到人。

塞莉纳看到—阵亮光,她知道消防员正用强力手电筒照射入孔。她敲打水管,用手和臂膀撞击墙壁,连声大喊:“我在这里,救我出去。”她又看到消防员垂下金属棒,立刻放声大叫,但水声淹没了她的呼喊声。接着,亮光和金属棒都消失了。

塞莉纳又惊又怒。现在下水道连最后一点光线都消失了,她不断受到物体撞击,袋子、树枝、垃圾,都随着洪流而来,恶臭不堪。水已淹到她胸口,她双腿已告麻木,双手也无法再抓住塑胶水管。她想:我必须行动。

下水道前方一定有出口,这么多水总要有地方排掉。前方也许是道栅门,如果闭着,她会撞死;如果开着,她就得救了。塞莉纳决定试试。

“我已经死了!”

30岁的农妇弗洛伦丝·鲁格看着房子四周洪水不断上升,焦虑不已。她的住所位于卢纳镇南部,离塞奇的家有600多米,附近有一个下水道的出口。

下午4点钟,她看到一架直升机在空中盘旋,一个蛙人走上前问:“你知道下水道的出口在哪里吗?”弗洛伦丝用手指着一棵树说:“在那边。”树的周围成了湖泊,处处泥泞,直升机和蛙人随即离开了。

下水道里,塞莉纳正鼓起全身力气,沿着弧形的小道壁逐步前行,脸庞和手掌紧贴着墙壁。她什么都看不到,只能摸索向前,而双脚越来越麻木。过了一会儿,她发觉管道变窄了,心中泛起了希望,突然脸上吃了一记重击:原来撞上了壁上伸出来的一根铁条。

塞莉纳昏厥了一阵子,随即发现自己再次沉入水中。水流从背后直压过来,她无法抓住任何东西,只能无声地向上天祷告:“请保佑我!”她的身躯在冰冷洪流中不断翻转,肩膀、双腿、膝盖不断撞击着混凝土墙面。

塞莉纳睁开眼睛,看见一道亮光,心想:我已经死了!

官方宣布了她的死讯

紧急事故处理中心找不到塞莉纳,傍晚6点宣布了她的死讯。这时她已经失踪近4个小时。

塞莉纳渐渐清醒过来,突然发觉自己已经出了下水道。此时她在一条水沟里,一边是房舍,另一边是田野,沟中的水向四处泻溢。她抓住了芦苇,却无法从激流中脱身,只能尖声呼救。在洪水的咆哮中,她听到一个男人声音:“有人在下面吗?”

塞莉纳大叫:“我在这里!现在几点钟?”

在洪水汹涌的下水道泡了整整5个小时,塞莉纳的鞋子掉了,只有一条牛仔裤和一件薄背心贴在身体上。她费尽气力爬上泥泞的岸边,颤巍巍地站了起来。

这时她听到一个声音:“尸体在哪里?”原来消防员带着收尸袋来了。塞莉纳听到有人挖苦地回答:“在这里,而且是会走路的。”

原来,她还活着

晚上8点,塞莉纳被送到卢纳镇消防局。

塞奇闻讯赶到消防局,但消防队值勤宫把塞奇带到一旁,告诉他:“很可惜,你太太过世了。”塞奇不禁茫然。他再一次以为塞莉纳真的死了。

不过,值勤官不一会又匆匆赶回房间,告诉塞奇说:“我弄错了,快出来,塞莉纳在外面,她还活着。”一辆消防车停在外面。车门打开,塞莉纳坐在车里,头发凌乱,脸上伤痕累累。她已经发不出声音,只能投入塞奇怀抱中啜泣。

“下水”的惑悟 篇3

(1) 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写作情趣, 变被动为主动。一篇出色的“下水”作文, 无论是见之于报端公开发表的或课堂上阅读的, 都会得到学生的赏识。其效应犹如一粒石子投到平静的湖心, 激起层层的涟漪, 既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拜, 又打动了他们的写作的欲望, 帮他们克服掉 (尤其是作文基础差的学生) 为难心理, 变怕作文、烦作文的被动式作文为喜作文、乐作文的主动式作文, 增加他们成功写作的自信心。

(2) 启迪学生的思路, 打开思维的闸门。作文是学生对生活认识的反映。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社会生活接触较少, 特别是经过大脑加工用来表现文章内容的表象存储不足, 联想、想象等加工生活的手段不够丰富。因此, 新的意识、新的形象不容易顺利形成, 写起作文来就会无话可说, 或者说得枯燥无味。加之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品质尚不够成熟, 就会出现选材狭窄、立意肤浅、构思杂乱、缺乏深度等现象, 严重地阻碍着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此状况下, 有了教师“下水”作文的示范、引导, 往往会使他们茅塞顿开, 思路畅通, 调动起思维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去仔细地观察认识社会, 认识自然, 积极地去想象、联想, 将一幅新的生活形象展示在自己作文之中。

(3) 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学得教师的技巧。学生经常接触教师的“下水”作文, 时间一长, 不用手把手地去教, 学生就会领悟出教师的构思立意, 剪裁材料, 布局谋篇及遣词造句方面的技术。将这些技巧能力融会在自己的能力体系之中, 要比单纯地听教师讲写作要领理解掌握得深刻灵活。

(4) 把教师写作的意志力传导给学生。写作是一门创造性的劳动。为了准确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下笔时要全身投入, 绞尽脑汁, 饱尝文章“分娩”痛苦, 文章写成之后, 又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在勤奋“舌耕”的同时勤奋地“笔耕”, 体现出了作为园丁辛勤耕耘的艰辛, 其意志力的坚强, 是写好文章也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前提。教师的这种勤奋, 久而久之也会潜移默化地迁移到学生身上, 使学生养成勤于观察, 勤于思考, 勤于表达 (写作) 的习惯, 无形中会帮助其写作能力的提高。再者, 教师文章中表现出的思想观念、处事态度、审美情趣, 无疑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烙印, 无形中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

因此, 教师必须下力气写好“下水”作文。许多语文教师谈起写作来, 常常以代课时间忙为托词。指导学生写文章时, 自己懒得动手, 只好找他人之作充用。久而久之, 只会空洞谈写作的某某原理, 只会当眼高手低的指挥员, 对学生指导却力不从心, 往往误人子弟。要下力气去写“下水”作文, 教师首先要克服掉自身的心理障碍———怕写不好丢人, 在学生中丧失威信。要勤于观察, 勤于思考, 勤于表达 (写作) , 善于向学生学习和交流, 养成良好的勤动笔习惯, 才能使自己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找到生活的真谛, 随时写出好的文章来。

六下水作文 篇4

河外小学

六(3)班

一滴水,能滋润别人干涸的心田;一束阳光,能照亮别人阴暗的心灵;一首歌谣,能唤醒别人罪恶的灵魂;一份真情,能温暖别人的一生……

那是一个寒风刺骨的严冬,呼啸的北风扑打着大地,每一扇窗户都紧紧地关着。树也禁不起北风的凌虐,满头金黄色的头发都掉光了,只有那梧桐依旧是绿油油的。大街上,修路工人依旧在忙碌着,修补一个又一个或人为或车碾的洞洞,那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填补着别人心灵的漏洞。

一个老爷爷,拄着拐杖向前方摸索着前进。很显然,这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他根本就看不到前方的警示牌,也根本想不到危险正朝着他一步一步地逼近。那可是个足有一米深的洞啊!对于这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掉下去该是多么的可怕啊!老爷爷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离深坑只有几十厘米的距离了!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修路工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跳下坑,并迅速弓起背,灵敏地调整好高度,让弓起的背部与路面保持几乎是同一高度,用自己的身躯为老人搭起了一座爱的“桥梁”。老人极不灵便的右脚颤微微地踩在工人叔叔那弓起的背上,总算安全地跨过了那个坑。工人叔叔也若无其事地从坑里爬出来,又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上。马路上,人、车依旧像往常一样通行着,北风依旧呼啸着,老人依旧摸索着,修路工人也依旧忙碌着。可那个漏洞里,爱的种子正在悄悄地萌芽……

“跟踪”与“下水” 篇5

【关键词】跟踪下水作文教与学

作文教学不同于语文学科其他知识的教学,有其特殊性。从教学内容上看,作文教学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教学;从受教主体看,作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主观性极强、充满个性的学生;从言语生成的过程看,写作是写作的主体与自我的对话,而这个“自我”,是作文教学面对的千差万别不同个性的学生。虽然作文教学中,也有陈述性、程序性等知识,但更多的是写作主体对生活的独特的个性化感受。

因而,作文教学既要遵循写作的一般规律,更要最大限度的因人而为,因势而发。就如同种田,要种出一季庄稼,是一个时时跟进的过程,从翻地、育秧、播种到此后根据庄稼的长势不同,出现病虫害的情况不同,当年雨水晴热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种制宜,既要遵循农时的一般规律,也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一、跟踪与下水设想的缘起

这是一次偶然而起的尝试,一路做下来,庆幸也有所心得,有所收获。

我是中途接了两个班,第一天摆在我面前的是代课老师留下的两大叠未改完的作文于是我想,既然已经布置了作文,那这半个学期的作文课索性从这篇作文开始吧。

以前的作文课,总是根据教材中写作板块的要求来进行写作教学,这些写作板块具有其科学性、逻辑性和合理性的,但因为学生写作水平不同,写作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不同,每个专题训练总在匆匆中开始下一个专题,学生的实际问题往往得不到针对性的解决。教师布置的写作练习及其反馈,直接生成下一次的作文教学内容,即写作教学的课程资源由学生自身来生成,或者说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体会、问题与困惑、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来决定,这将会是一种不断生成的、具有随意性和瞬时性的、连续而又不可复制的、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作文教学模式。这也许正是我采取“跟踪”的缘由吧。

至于“下水”,我一直认为是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中以真心换真心的做法,再加之我现在要“跟踪”学生的问题,试图解决学生的问题,“下水”更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良好示范。

二、“跟踪”与“下水”的具体流程

面对着学生的第一篇作文,题目是《清明随感》,我边批改边记录下学生作文中暴露出的问题。结果发现,这一次作文练习最大的问题是内容单调雷同,立意肤浅。

“跟踪”之一,如何帮助学生让文章内容丰富,有自己的思想呢?我由此确定下一次作文指导的教学内容:如何通过联想和发散性思维,充盈文章内容,提升立意。

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来进行作文指导,介绍展开联想的方法,有利于思维发散的角度和纬度,并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挖掘新意。课堂上,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思想碰撞。从清明节的历史文化谈到现代人过节现状,从其他传统佳节到外国洋节;从死谈到生,从死的意义谈到生的价值,从屈原司马迁谈到海子史铁生到身边的人和事……学生越谈的多,思维越是被激发,学生的每一个好的想法,我都把它们记在黑板上,整整一黑板。然后我让学生再写《清明随感》同题作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话要说了,不但内容变丰满了,立意也积极有意义了,对比同题不同文,两者的进步,我和学生都收获了一份惊喜。

“跟踪”之二,在第二篇作文中,我发现,不少学生是有话可说了,但语言都过于生硬,文章缺少真挚的情感和属于学生自己的生活和话语。于是如何让学生的作文拥有自己的“原滋原味”成为下一次的作文指导课的教学任务。

这时适逢期中考试,于是我就和学生同题,用“下水作文”来激发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勇气。因为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说大话,说空话,首先老师要表现出说真话的勇气。期中分析试卷时,我在班级中首先大声朗读了我的“下水作文”。期中考试的作文题为关于“显与隐”的话题作文。我写了一篇叙写我真实的生活感悟的文章,题为“大爱无象”,是我对自己父母相濡以沫的感情的一种理解,语言朴实,但感情真挚。读完以后,我说:“这是老师的父母的故事,他(她)们不可能是你们当中任何一个人的父母,也不可能是与老师同时代的任何一人的父母,他(她)们只能是老师我的父母,因为在讲述他(她)们故事的时候,我倾注了我的情感,有我生活的烙印,他(她)们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你们也有你们的生活,也有你们的情感,也有只属于你们的唯一的人和事,为什么不用你们手中的笔,把她们写出来的,而要去挖空心思的编造呢?”然后我谦虚地听取了学生的评价。当学生们用她们炙热的眼神看着我的时候,我觉得我可能正在用我的“真情”换来学生作文中的“真情”。接下来的作文练习中,学生果然受到我的感染,很多同学还写了这次期中考的同题作文,但写出了不少真正属于她们的文字,这些文字有的记录了他们的学习悲喜,有的抒发着他们家庭生活的感慨,总之,是一个高中生的话语,不是一个生活在别处的人。

“跟踪“之三,看着这些学生的作品,我很有感触,同时我也发现虽然有的学生写了自己深有感触的事情,有的事情甚至可以是回催人泪下的,但我在他们的字里行间却很少有打动我的。为什么学生写出了真情实感的文字却少有能打动人的呢?于是我把下一次的作文指导定位为:作文修改,通过细节描写来升格作文,把学生要表现的感情用语言表达出来。

我先用一节课具体介绍细节描写的名义、作用、目的、写法和注意的地方等知识。让学生欣赏了龙应台的《目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名家的精彩片段。

为了给学生更好的示范,我还和学生一起点评学生习作中的细节描写,课堂很快互动起来。

如:茅佳晨同学:2011年2月14日,早在爸爸下班之前,妈妈就不止一次地问我:“你说爸爸会不会买花回来呢?哎!尽喜欢乱搞浪漫,乱花钱!”说完脸上不自觉地浮上一圈红晕。……晚上,爸爸准时捧着一束玫瑰进了门,妈妈一边埋怨一边将花插进早已准备好的花瓶中。 点评:母亲期待而又不想让人察觉,内心喜悦而又故作不满的让人忍俊不禁的形象。

王丹倩同学: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肆意享受的那份清凉,是欧贝儿在给我扇扇子。我转头怔怔地看着你,你的额头依旧还有汗水,额前的碎发贴在你的皮肤上,你调皮的向我一笑。那一刻,所有的热意全无,我就这么看了你很久很久……点评:能抓住人物的一颦一笑,并结合自我感触,细节刻画使俏皮的形象、真挚的情感跃然纸上。

单丽娜同学:吃饭的时候,妈妈没有说什么,只是一个劲地往我的碗里夹菜,间或地冒出几句“多吃吃青菜,饭不够自己添”……我怀着较为纳闷的心情好不容易吃完了这顿晚餐。晚上妈妈的话少之又少,轻轻的推开房间,张合着嘴巴好像要说什么,却说了一句:早点睡,又悄悄地出去了。点评:母亲沉默了,但母亲的一举一动承载了她深深的情感,此時无声胜有声。

学生互相之间的点评,让不少学生意犹未尽,我就提议,让我们一起修改,于是当堂和学生一起修改学生作文片断,一起交流讨论,让学生逐渐领略细节描写赋予作文的神奇魅力。以下是几段作文修改的成果:

修改前:外面的天气很冷,风呼呼地刮着。我披着爸爸的外套,和妈妈撑着雨伞在雨中走。妈妈总是把雨伞往我这边撑,我说:“妈妈,你那边快淋湿了,不要撑过来了。”妈妈笑着对我说:“没关系的。”我的眼眶湿润了。到了医院,看见妈妈的那一边都淋湿了,我感到很难过。

修改后:外面的天气很冷,风呼呼地刮着。妈妈一把抓过爸爸的一件外套,扣在我身上,一边撑开雨伞,搂住我冲入雨中。高烧的我视线变得朦朦胧胧,连母亲的身影也变得迷离了,只有周遭的雨水包围着我,周遭的黑暗包围着我,周遭的寒冷包围着我,零星的路灯光在漫天的雨水中让整个夜更迷离。黑暗中我无力地蜷缩着,唯一支撑着我的身体的是妈妈搂着我的手,妈妈的手瘦弱但却如此有力,如此温暖,与其说是我和妈妈走在雨中,不如说是妈妈裹挟着我在雨中移动。我像抓住救命稻草般抓住妈妈的臂膀,湿的。“妈妈,你快淋湿了。”黑暗中是妈妈模糊的笑容和温润的气息:“没关系的。”我哽咽了,低下头去,让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到了医院,妈妈的一侧已经全湿了,我难过的说不出一句话来。

修改的目的:人发烧了以后,各种感觉都会发生变化,视觉会变得模糊,造成特殊的视觉效果,而听觉、触觉会变得敏锐起来,于是母亲的体温、力量、话语等等,都會变得异常的清晰深刻,由此去感受到的母亲也会变的不同寻常。一个被写过几百次的场景经过修改,变得更贴近人了。

修改前:(太姥姥)她一直十分疼爱着自己的子女们,在外婆出门没回来的时候,她早早的做好饭菜等待着外婆的回来,她们并不是亲的女儿,但待外婆如同亲的女儿一样亲。眼看着慈祥的老人躺在床前,合上了双眼,合上了早已没有牙齿的嘴,慈祥充满她的身体。

修改后:太姥姥一直十分疼爱着她的子女们,尽管我的外婆并非她的亲儿女。在外婆外出晚归的日子里,她总是早早做好饭菜等待外婆回来。艰苦的岁月中,她把仅有的一两样菜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简陋的桌子上,饭菜的香味便弥漫在整个屋子里。于是她便满足地站在门口,眺望着她的儿女们归来的身影。当夕阳最后一抹余辉斜射进小屋,倚在门口的她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与氤氲在屋内的饭菜的热气构成儿女们爱的归宿。现在,她就躺在眼前,静静地,和她的儿女们在一起,她的手不必再操劳了,眼睛也不必再眺望归途了,大半个世纪过后,她终于可以好好地休息了,此刻慈祥充满她的身体。

修改的目的:写一个活过大半个世纪的老人,我们不可能亲眼看到她的所作所为,但这并不阻碍我们用文字去表达她的一生。通过他人的传诵和自己对于那个时代和这个家庭的了解,经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同样可以选取一个典型场景来描绘,表达我们对于她的尊敬。夕阳中门边等待的影子是一个触动人心的细节。

三、实施过程中的疑惑和思考

在这次“跟踪”与“下水”的作文指导过程中,我有着许多困惑和思考。

第一,因为每一次的作文指导的教学内容都是根据前一次学生作文练习中的发现的问题而设定,课程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作文训练不系统,没有层级性,有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担心。怀着这种忧虑,我试图找到一些教学理论为自己壮胆气。我找到余文森老师得出的一条“以学定教”的规律作为我了理论支撑。后教之教,具有针对性、参与性、开放性的特征。回顾我的作文指导,虽具有无序和随意性,但其内容也涉及到作文,特别是记叙文写作中对内容、情感、描写等重要的指导,也符合高中语文考试大纲中对作文的要求:感情真挚、内容充实、形象丰满、文句有表现力。最终要的是,一部分学生确实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写出一篇自己较满意的文章、修改好一篇文章。我认为,只要抓住学生写作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就能逐渐达到无序与有序的统一。

第二,教师亲身示范、写作“下水”作文的重要影响。起初我总是担心,自己也已疏于练笔很久,和学生一起写作文,也增加了自己的工作压力,更何况,学生会怎样看待老师的作文呢?老师的作文也许还不如几个班里写得好的学生的作品,会不会反会引来学生对我的质疑呢,总之顾虑重重。但当跨出第一步后,看到情况远没我想象的那么复杂,并由意想不到的收获。首先,拉近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对我充满了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双方有了平等的交流平台,而不是以前的一个写、一个评。其次,在教师自己写作的时候,更能亲身去体会写作中的种种困难,发现写作时的种种问题,有的问题,学生写作时会遇到,老师写作时同样会遇到。只有教师“下水”写作,才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写作中遇到的问题,疑学生之所疑,感学生之所感。而且教师“下水”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完整的写一篇作文,可以写一个片段,也可以修改作文片段等。

四、小结

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写作也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所以“跟踪”式作文教学模式也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我的这次作文教学实践在持续了大半个学期后结束了,其中有收获有不足,但无论怎样,这次尝试都将为我以后的作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入轨”与“下水” 篇6

正确引导学生作文“入轨”, 必须加强作文审题和立意的指导、训练, 这是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做到的第一个引领。

首先是审题。审题是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步骤, 就是要明确题目的含义及其重点、范围、体裁等要求, 审清命题者的意图, 做到有的放矢。所谓“文不对题”, 往往就是因为没有审清题意, 急于作文才造成的。

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等题型, 都要面临审题的问题。如果学生作文出现“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的现象, 那不仅是学生作文的失败, 而且也是老师作文教学的失败。学生作文出现偏题现象, 语文老师是需要负责任的, 这应该是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准则, 这种职责和压力对语文老师来说是别无选择的。怎样指导学生审题?具体说, 审题主要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 要确定题目的范围。题目范围有宽有窄, 实际上, 在确定写作范围后, 宽题可以窄做, 窄题也可以宽做。例如作文题“我的初中生活”, 就是一个宽题, 但作文时不需要从第一年写到第三年, 学生选材时可选择两三幅剪影来写。作文题“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 是一个受时空限制的窄题, 这个题目时间范围短, 但内容选择的范围还是比较宽, 可指导学生选取短时间内的环境、见闻, 由此再说开去, 再铺展、联想。第二, 要指导学生抓住题目的重点, 就是抓中心词、关键词。例如作文题“抗震救灾鼓舞了我”应侧重于写怎样“鼓舞了我”, 而不能去铺写抗震救灾的故事, 要分清主次、轻重。学生在作文时, 往往会离开题目重点, 去堆砌材料。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可用材料较多的情况下, 怎样学会忍痛割爱, 怎样避免臃肿, 少生枝蔓, 怎样突出重点。笔者在课堂上为了指导学生解决好这个难题, 曾用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在满树的叶子中, 要根据文章中心的要求, 去摘“最新鲜”的叶子, 不要去摘“枯叶”、“败叶”。学生心领神会, 欣然接受。第三, 要指导学生学会确定文章的体裁。怎样从题目中去判断、确定文章的体裁呢?一般说, 题目上带有“论”、“说”、“谈”、“感”、“驳”等字样的文章, 可确定是议论文;题目上有“记”、“事”、“人”等字样的, 多是记叙文。这是常识。有些题目, 没有明显的文体标志, 只能根据题意要求和选材的情况去作判定。如2006年天门中考, 考的是一篇话题作文, 要求以“风”为话题, 题目自拟。按照题目提示, 如果考生是写校园风貌, 就应该通过写人、叙事去展示校风校貌, 则可确定为记叙文;如果是写社会流行风气, 则应是夹叙夹议的散文体。有一位考生写的是《文学的风》, 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这篇美文行文形象生动、含蓄隽永, 博得阅卷教师一致认同, 如愿以偿得到了满分。因此, 考虑体裁也不要绝对化, 可以允许学生在体裁确定后, 根据自有的生活经验和对不同文体的喜好擅长, 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 或者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其次, 要正确、有效地指导学生立意。谈审题必然要谈到立意, 审题、立意要结合起来谈。什么是立意?立意, 就是要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平常写作文时, 有些学生往往不重视立意, 拿到题目, 就信笔写下去。结果, 要么平铺直叙无中心, 要么杂乱无章出现多个中心。指导学生作文时, 老师要特别强调:一篇文章只能表达一个中心, 如同一个人只有一个头脑, 绝不能出现“多头”作文。

指导学生作文立意, 应抓住两个方面:第一, 立意要正确、新颖、深刻。一是内容正确, 二是要切题。有些文章, 从立意本身来看并没有什么错误, 但是, 如果从题目的要求来说, 则往往偏离了题目, 因而实际上“跑题”了。尤其是对那些题意比较含蓄的作文题, 要有效地指导学生注意切题的角度。如“桥”这个作文题, 笔者在布置作文后, 发现有一位学生通篇只介绍武汉长江大桥这座桥梁的建筑情况, 而题中的作文提示是要求学生写心灵之桥、友谊之桥、沟通之桥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辨析题目的字面含义与引申义、比喻义的不同, 正确把握作文不同的立意角度。这里要特别提到有一位学生, 这位学生判断题意确实有与众不同的着眼点, 并且有对题意超强的捕捉能力, 她在文中着意描写的, 是一座河床已干涸无水的桥。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 赋予桥象征的意义, 其中, 一条线写其他的桥嘲笑它, 否定它存在的必要, 说它“老而无用”、“枯而无用”;另一条线, 通过描述这座老桥一些细节:蚂蚁在桥上面忙忙碌碌, 小鸟在桥洞里搭窝, 草在桥上摆尾, 花儿在桥边绽放, 游人在桥上桥下拍风景照。通过这些细节的发现, 不断增强其“老而有用”、“枯而有用”的优美意境。这篇文章用文学的笔调, 选择一座无水的桥, 充分体现了存在即价值, 存在即美这个永恒的哲理, 让读者顿悟到“夕阳无限好”的审美体验。这就是“发人之所未发, 言人之所未言”, 如此新颖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启示。所以, 作文训练中, 老师一定要指导学生, 学会选择最佳的立意角度。尤其是对同一题目或同一题材的作文, 要求学生立意时, 尽量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还加一条:“人新我深”, 努力挖掘主题的深度。第二, 指导学生立意要专一集中。学生在习作中, 往往以为写得越多, 意思越多越好, 这是对作文立意的一种误解。老师应该要求学生一篇文章集中表现一个主题, 这样才能使文章中心突出。

本文要谈的作文教学中, 语文老师的第二个引领作用就是, 语文老师要亲自“下水”写作文。语文教学论上有一个观点:学生的作文能力, 要靠老师的作文能力来培养。这句话的含义很深。教学实践中, 不会写文章的语文老师还是大有人在的, 尽管他们教出来的学生可能还是会写文章, 但是他们这种自身素质的缺陷或者瓶颈, 对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消极影响, 客观上是存在的。相反, 会写文章的语文老师, 能教出会写文章的学生, 这种积极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前者对学生是一种负向的影响, 后者是一种正向的影响, 两者都是潜移默化的形式。要大力倡导语文老师, 努力提高自身的写作素养。“言传不如身教”, 要努力减少直至消除教师自身的低素质对学生作文能力削弱或降低的负向作用;大力弘扬的“身教”的正向作用。是做“名师出高徒”, 还是做“庸师误人”, 语文老师要站在教师职业素养的高度, 充分重视“下水”作文对学生作文的示范、引领作用。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把作文比作游泳, 提倡教师“下水”。如果老师能经常动笔写作, 体会到作文的甘苦, 增强自身的写作能力, 就会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对学生作文有更多的共鸣和理解, 就能够给学生更多有针对性的有益的启发、指导和建议, 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所以, 能动笔写文章, 应该是语文老师的一个基本功。反过来说, 有些老师虽然熟记了不少的写作知识, 却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纸上谈兵, 能讲不能写, 那么,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其效果必然会打折扣, 事倍功半。人费力, 戏不好看。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说, 有些学生作文能力提高不快, 其重要原因, 往往可能就是教师的写作能力不强。这并非危言耸听!这句话实际上并不过分, 它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作文教学的真实现状。所以, 语文老师既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同时, 又必须增强责任感和自信心。教师如果能经常动手写作, 就能够从遣词造句、布局谋局等方面, 对学生进行直接有效的指引, 从而快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否则, 则背道而驰。回首以往, 笔者在教学之余, 笔耕不辍, 论文曾在国家、省、市级获奖, 拙作常见于报刊, 而与此同时, 笔者20年中所教弟子, 他们的作文在全国、省、市级获奖也颇丰。看来, 师生同写同乐, 确实是一个正比关系。

“下水”朗读不可少 篇7

“下水”朗读感染力更直接, 效果更明显, 有利于形成师、生与文本间情感的共鸣

教师在“下水”朗读时, 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 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学生通过边听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 边观察教师的举手投足, 体味文本优美动人的爱恨情仇, 思想感情随教师的变化而变化, 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而“以机代读”时学生只听见声音, 见不到真人, 更别说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的感染了, 比起教师当众范读, 效果可差多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固然能弥补其不足, 但毕竟有限。

在教授苏教版六年级 (上册) 《船长》一课时, 我一边让学生看再现沉船场景的幻灯片, 一边十分投入地朗诵课文内容。随着我那饱含深情的朗诵, 学生不仅仿佛置身于即将沉没的客船上, 就连我也不自觉地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危险当中。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坐救生艇脱险的感人事迹更是深深触动了学生,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从而深刻体会到哈尔威船长那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另外, 在学生朗读不到位时, 教师通过范读, 能够起到纠正作用, 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语气。教师朗读的长短可以根据需要而定, 可以是一个句子, 也可以是一个段落。朗读的形式灵活多变, 可以和学生分角色读, 还可以和学生比赛读。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创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优秀的范读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更能树立教师的威信。

“下水”朗读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便于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师的“下水”朗读, 对学生来说, 是以听的形式接受最实际最直接的语言文字训练, 它对于领会课文中语言文字含义, 培养写作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 特别是在学生对重点句段理解的基础上, 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时, 即兴范读, 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入情境, 读出真情实感。我在教授苏教版六年级 (上册) 《草原》这篇课文前, 我曾认真研读课文并反复朗读、仔细揣摩语言文字。上课时, 紧紧地抓住写草原静态美和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动态美的优美语句,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将自己置身于美丽的大草原中。继而结合朗读, 引导学生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新,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的愉快。”“握手再握手, 笑了再笑。你说你的, 我说我的, 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些鲜活的语句所饱含的优美意境, 学生通过朗读领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优美, 以及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对如诗如画的大草原的喜爱, 对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的赞美之情。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理解了语言文字, 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教学苏教版三年级 (下册) 古诗《池上》时, 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轻音乐的伴奏下, 向学生展示多幅优美的荷塘美图, 以勾起学生的朗读欲望。之后, 我在读“小娃撑小艇”的“撑”字上下功夫。因为“撑”字是生字, 学生也没有撑船的实际生活体验, 我就从课文插图入手, 询问撑船时怎么拿竹篙, 撑了之后船有什么变化等, 层层铺垫, 一步步引导学生感悟。然后, 我通过拉长声音、加重语气来读, 再现出孩子用力撑船, 船在前行的动态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了“撑”的意义, 记住了字形又体会出孩子的可爱。在读“浮萍一道开”一句时, 我故意将“开”字声音拉得特别长, 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 感悟到水路之长, 踪迹难藏的童真童趣。范读时我还打破常规, 一是按词语读节奏“小娃/撑/小艇”, 二是按“小娃/撑小艇”读节奏, 还在音乐的伴奏下唱着读。学生在我范读的引领下, 趣味盎然地读, 读出了古诗的节奏美、音韵美。教师创造性高品质的范读, 不仅降低了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难度,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与美妙。

朗读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下水”朗读有助于教师朗读水平的提高

朗读是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教师应在练好“读”这个功夫上下力气。现在, 录音朗读这个不见面的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一席之地, 应用得当, 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可是, 我们不能过于依赖或者干脆“以机代读”, 长此以往, 恐怕会使自己宝贵的朗读基本功丢得一干二净。录音朗读只是朗读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无法代替教师的“下水”朗读。我们可以利用录音跟着读, 学着练。如此学用结合, 天长日久, “下水”朗读不仅能应用自如, 而且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 (上册) 《在大海中永生》一课前, 我在录音朗读的辅助下, 斟字酌句, 反复练读。上课前, 我将邓小平的遗像用黑纱装扮, 白花点缀, 布置了一个气氛凝重的环境。在精讲课文情感深处时, 我播放哀乐并范读, 通过我如泣如诉的朗读, 那些对邓小平爷爷并不太熟悉的学生深切体会到人们对邓小平爷爷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是那么真切、那么深情。此时此刻很多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 学生开始了声泪俱下的朗读, 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孙双金先生的“登山理论”认为, 登山的过程是体力得到锻炼, 眼界得到开阔, 心情得到陶冶, 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从山脚开始登, 逐步登上山腰、山顶, 你会感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无限风光在险峰”。虽然登山艰辛, 但乐在其中, 乐此不疲。“下水”朗读也是这样,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自己的朗读水平也会随之逐步提高。

不“下水”,何以知深浅 篇8

一、“下水作文”是作文教学中教师“教”的需要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语文教师, 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当然要具备。语文教师不会写文章, 如何指导学生作文, 如何完成作文教学, 从这点意义上说, 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但对学生重要, 而且对教师也很重要。通过写“下水作文”, 可以提高教师的写作能力。除此之外, 写“下水作文”还可以提高教师对此次作文训练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此次作文训练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写, 如何选择材料, 确立主旨, 组织语言等, 通过写“下水作文”语文教师可以得出一些来自于写作实践的经验, 就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 准确指导学生作文, 讲有目标, 谈有依据。

二、写“下水作文”是作文教学中学生“学”的需要

当一篇作文写下来之后, 学生肯定会有优点及不足之处, 他们会有些地方很迷茫, 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会产生一个又一个的困惑, 需要语文教师给予指导, 这时候的“下水作文”或许就有一个导向的作用。教师可以在班上朗诵自己的“下水作文”, 既增加了课堂内容又渲染课堂氛围, 当学生欣赏到教师那优美的文章时, 他肯定会同自己的文章相对比, 他肯定会把问题放到教师的文章中去寻求解答。这样一来, 不用教师讲学生便会学会很多写作知识, 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就会放大许多倍, 对学生的作文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三、写“下水作文”是作文教学中师生“相长”的需要

若教师不写“下水作文”而只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和评讲, 那是单向的交流, 教师若写了“下水作文”就会变成双向的交流。针对教师的“下水作文”及学生的习作, 会展开讨论, 这样一来, 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发现作文中的闪光点及不足之处。

四、写“下水作文”是培养学生“亲师”的需要

地下水超采评价 篇9

1 鹤壁市的地质背景

1.1 地层

1)寒武系(∈)。下部由紫色硅质白云岩、粉砂岩、泥岩、泥灰岩、页岩组成;中部由青灰色厚层花斑状灰岩、薄板状灰岩、鲕状花斑状灰岩、鲕状灰岩组成;上部由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细晶白云岩组成。

2)奥陶系(O)。下部为燧石团块白云岩、厚层白云岩组成;上部为角砾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灰岩、白云岩、角砾状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组成。

3)石炭系(C)。底部为鸡窝状、透镜状、层状山西式铁矿;中部为铝土页岩、石英砂岩、页岩夹透镜状灰岩;上部为细-中粒砂岩、砂质页岩、页岩和煤层及4~9层海相灰岩。

4)二叠系(P)。二叠系下统(P1):下部为一套含煤建造,由砂岩、砂质页岩、页岩及煤层组成;上部由紫斑状泥岩、砂质泥岩和砂岩组成,厚度170~260 m。二叠系上统(P2):下部由紫斑状泥岩、砂质泥岩和砂岩组成;顶部为平顶山砂岩,厚度417.5 m;上部由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细砂岩组成,揭露厚度约700 m。

5)新近系(N)。中新统(N1):由棕色、黄色、紫红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细砂岩构成,厚度约337 m。上新统(N2):由鹤壁组和庞村组组成。

6)第四系(Q)。由沙砾石、粉土、粉质黏土组成的坡积、冲洪积物和以砂砾石、粉土组成的冲积物,厚度一般小于25 m。

1.2 岩浆岩

1)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出露在西北部,其延伸方向为320°,出露面积约3 km2。

2)喜山期基性岩、超基性侵入岩和喷发岩。分布上受新华夏系断裂控制;形成自西向东发育的金伯利岩(Kb)、苦橄玢岩(WV)、橄榄玄武岩(β6)3个带;零星出露。

1.3 构造

评价区处于新华夏系华北拗陷之西部,太行山隆起的东南边缘,南邻秦岭纬向构造带。评价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尤以燕山—喜山期为主。总的特征是褶皱轻微,断裂发育。可划分为东西向、南北向、北东向、新华夏系4个构造体系。

2 岩溶水水文地质

2.1 岩溶含水岩组的组成

岩溶含水岩组包括奥陶系中统含水岩组和奥陶系下统—寒武系中统张夏含水岩组。

2.1.1 奥陶系中统含水岩组

1)奥陶系中统上段含水层组(峰峰组)。厚度150 m左右。上部有不超过50 m厚的古岩溶风化壳,溶蚀裂隙及溶洞大多被充填,透水性和含水性较弱;在角砾状灰岩和厚层灰岩接触面之上,可形成一些较大的洞穴。单井涌水量1 200~1 700 m3/d。

2)奥陶系中统中段含水层组(上马家沟组)。厚度200 m左右。上部中厚层泥晶灰岩厚110 m;下部角砾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厚90 m;在泥晶灰岩底部与白云质角砾状灰岩的接触面之上,常形成大型溶洞。主要含水层为奥陶系中统中段,一般单井涌水量1 200~4 000 m3/d。

3)奥陶系中统下段含水层组(下马家沟组)。厚度200 m左右。其中灰岩累计厚度80 m,单层厚度较薄,角砾状灰岩厚30 m,局部有网格状溶蚀裂隙和蜂窝状溶孔,但不如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底部角砾状灰岩发育。单井涌水量700~1 500 m3/d。

2.1.2 奥陶系下统—寒武系中统张夏含水岩组

1)奥陶系下统—寒武系上统含水层组。由厚层中粗晶白云岩与薄层微晶白云岩组成,厚220 m,出露于该含水层组的泉流量0.1~12.0 L/s,受季节性影响小。

2)寒武系中统上段亮晶鲕状灰岩含水层组。厚度150 m左右。以溶蚀裂隙为主,个别溶洞直径达1.0~1.5 m,单井涌水量240~2 600 m3/d。出露于该含水层组的泉流量0.3~5.0 L/s。

2.2 岩溶水补给与径流及排泄条件

该区泉域岩溶水,从其裸露和覆盖区以不同方式接受补给,向东逐渐过渡到径流区;东部碳酸盐岩顶板埋深大于500 m的埋深区,为滞留带。

岩溶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面状入渗和河道线状入渗,其次为渠道渗漏和农田灌溉入渗补给。该区岩层产状平缓,微向东倾,决定了岩溶水向东径流的总趋势,但由于隔水岩组的影响和岩浆岩体的阻挡,局部区域流向有所改变。本区泉域岩溶水主要以泉水流出的方式排泄,其次是河流以基流方式流出、矿坑排水和区内人工开采。

3 岩溶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

3.1 计算范围

鹤壁市水资源评价主要对象为岩溶地下水,评价区面积为155.83 km2。

3.2 计算公式

对于岩溶地下水来说,任意时段的补给量和消耗量之差,等于该时段含水层体积的变化量。

当Q补>Q消时,水位上升;当Q补

根据岩溶地下水补给与消耗项的实际情况表示为如下均衡方程式

式中,Q补为Δt时段内综合补给量;Q消为Δt时段内综合消耗量;为Δt时段内岩溶地下水体积的变化量;μ为岩溶地下水水位变动带岩层重力给水度;Q降为降水入渗补给岩溶地下水量;Q河为河流渗漏补给岩溶地下水量;Q渠为渠道渗漏补给岩溶地下水量;Q灌渗为农田灌溉水回渗补给岩溶水量;Q泉为泉水溢出消耗岩溶水量;Q矿为矿坑排水消耗岩溶水量;Q自为各厂矿自备井开采消耗岩溶水量。

此公式认为,评价区岩溶水水位埋深大于5 m,均超过了蒸发极限深度,故未计算岩溶水蒸发量。鹤壁市岩溶地下水,对于岩溶水的补给,裸露型、覆盖型才具有意义,由于矿坑排泄岩溶水已形成水位降落漏斗,使小南海泉域与许家沟泉域的地下分水岭北移,呈现城市岩溶地下水无侧向流出状态。许家沟岩溶水流域具有独立的补径排系统。鹤壁市岩溶水为完整的补排系统的岩溶水流域,不进行侧向补排量的计算。

3.3 补给量计算

1)降水入渗补给量。降水入渗量是评价区岩溶地下水较主要的补给来源。选择1994年(偏丰水年)、1998年(平水年)和2002年(偏枯水年),分别进行典型年份降水入渗补给量计算。

计算公式为

Q降=P·C·α·F,

式中,Q降为降水入渗补给量;P为年降水总量;C为年有效降水系数(取C=0.75);α为降水入渗补给系数;F为计算区面积。

岩溶水补给区分碳酸盐岩裸露区、覆盖区。其中裸露区又根据不同岩性时代,裂隙发育程度等进行分区(见第59页表1)。

2)河流渗漏补给岩溶水量。根据实测淇河漏失量资料(见第59页表2)为计算依据,然后根据河流量的不同,确定各典型年份的河流渗漏补给量数据。

3)渠道渗漏补给岩溶水量。鹤壁市渠道渗漏量主要指工农渠的渗漏补给岩溶水量。实测工农渠漏失补给岩溶水量为0.057 m3/s。

(m3/s)

4)灌溉回渗量。概括资料,计算公式为

Q灌溉=β(Q渠灌+Q河灌),

式中,β为灌溉回渗系数(β=0.2);Q渠灌为工农渠在补给区内的灌溉量;Q河灌为补给区段内提引洪河灌溉量。

3.4 消耗量计算

鹤壁市岩溶地下水消耗量主要是泉水溢出量、矿坑排水量、各厂矿自备井开采岩溶水量,其结果根据实测资料确定。

3.5 可开采量计算

评价区岩溶水水位埋深较大,含水层位埋藏较深,单井涌水量较大,开采水平较高,可开采量采用开采系数法评价比较适宜,即总补给量乘以开采系数求得,用公式表示

Q可开=Q总补·β,

式中,Q总补为多年平均岩溶水总补给量;β为可开采系数(采用0.90)。

3.6 均衡计算成果

选择各种资料相对较齐全的1994年,1998年,2002年3个典型年计算岩溶地下水补给量、消耗量、可开采量、超采量和超采系数,均衡计算结果见表3。

4 岩溶地下水超采评价

鹤壁市主要供水水源为岩溶地下水,除8 km2污染区为严重超采区外,大部分地区没有超采。

1)鹤壁市尽管有3个岩溶水水位降落漏斗,但在评价年,漏斗面积略有缩小,漏斗中心水位平均上升5.5 m,上升速度0.6 m/a。

2)鹤壁市和许家沟泉群流量1994—2002年没有衰减,基本保持流量稳定,多年平均流量约为1 m3/s。

3)鹤壁市没有发现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的环境地质灾害或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如地面沉降等。

4)岩溶水水质总体为优良级,只有局部点片污染。鹤壁市城市主要开采利用目的含水层即碳酸盐岩岩溶地下水,水质污染区划为严重超采区,面积8 km2[3]。

摘要:介绍了鹤壁市的地质背景和岩溶水水文地质情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SL286—2003的规定,开展鹤壁市岩溶地下水评价工作。

关键词:岩溶水,地下水评价,超采

参考文献

[1]锦绣,霜红.水资源匮乏凸显地下水超采问题[N].大同日报,2007-11-14(2).

[2]江东,王建华,陈佩佩.地下水超采引发的城市环境危机及对策初探[J].环境保护,1999,33(4):43-44.

上床?不,下水 篇10

根据某机构对28个国家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全世界男女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27%)最希望在浪漫的海滩上进行性行为,其次是泡按摩浴缸、SPA或洗热水澡时(24%)——刚好都与水有关,可见水是最佳的催情剂。

水令人想入非非,它比床烂漫,比沙发暖昧,比小车撩人……生命是从水中来,与创造生命有关的性爱,当然也美在水中。不过,水中做爱却远不是跳到水里然后就开始激战那么简单。事实上,许多原因导致水中性爱相当危险。在水中做爱甚至不能算什么好主意,尤其对女方而言。选好地方,然后选择一些既能尽兴又不必离开水面的方法,才能使水感情欲的魔药发挥到极致。

在海边,醉翁之意不在水

实用指数:★★★安全指数:★★★

刺激指数:★★★★★

早前,某明星与未婚夫被拍到的系列海滩照,个人觉得很美:半褪的泳裤,仰卧,有一点蓝天白云般“干净的浪”;侧卧如临渊,有种心跳的距离;趴着,一侧是情侣专注迷离地看着,偶尔索吻解渴。

溅水是性感的,而海滩摇曳曼妙的身姿,就是“浪”了。浪漫的“浪”,浪荡的“浪”。把海的激荡,演绎在自己身体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据说,有记者再次抓拍到这对富贵恋人在海边,则已经不是纯粹的“性休假”,而是商量人生大事,如大婚,如投资等。即使是谈论严肃话题,在海边,也给人想入非非的遐想。这是水给我们约定俗成的想象空间,充满了性的张力。

太阳、金海岸、棕橱树、遮日伞,软香滑水洗凝脂,轻解罗衫醉瑶池……试想,你与你的宝贝,穿着情侣泳衣,在海滩亲密互抹防晒油“晒幸福”,然后在水疗SPA区“高调休息’,接着趁热打铁,做些“性”之所至的美事,上帝都会叹息。

在浴缸,后事不忘前戏之水

实用指数:★★★★★安全指数:★★★★★

刺激指数:★★★

还是从海滨回到家里的浴缸吧,这样比较务实,野外“作业”毕竟不是常态生活。

水是用来诱惑、营造氛围的,若真的在水里做爱,不一定起到如虎添翼、事半功倍的作用,相反是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比如水反倒会冲走女方分泌的天然润滑液体,水和安全套间不会那么融洽等等。

那么我们就顺其自然,让水扮演前戏的角色,可谓水到渠成。

男女共浴,自古有之,较文雅的说法为“鸳鸯浴”。晚唐诗人韦庄《菩萨蛮》云:“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想象古时候,一对佳偶,缠绵在一桶之内,帷幔、烛光,带点压抑的轻笑,又有滑水的肆意助燃,那时的夜,也可以愈深愈蘼。

现代,有了各色淋浴喷头、超大浴缸、按摩浴缸甚至声动浴缸,高科技把水弄得更微妙多情。如果你有一个足够大的浴缸以及温暖的浴盐水、烛光或者香薰做陪衬的话,燃烧激情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坐在水里接吻,白色浴衣,灿烂的笑,最后虚床以待。

浴室,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燃点激情的好角落。爱就喜欢被“逼”在角落里,反而更有驰骋空间。

水中性爱步骤图——普及版

先生放好了水。这点一定要特别强调,水是男人放的,包括调温这也是一种掌控,男人在性爱里的掌舵,绝对性感、有魄力。

拉扯或者扶着你的佳人入浴。浴如欲,关键在于引导诱发。泡在浴盆里,顺手拿起沐浴乳帮她擦背,助人为乐,“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擦着擦着,战线在蔓延,由后面擦到了前面。她停止了笑声与扑打,开始喘息,手无助,反扑于你,纠缠于你的身体。局促于一缸,却有海天一色之开阔。

做爱不在于男人勇猛无敌,那不是前线杀敌,多数女人热爱前戏甚于做爱的本身。不论男人女人,大家在异性身上所追寻的,或许只是一个梦想吧。梦幻般的泡沫,抹了又抹,涂了又涂,一种花样的按摩,在水里生动地来回,铺垫水撩之后,就是暴风雨—般的热血贲张,好戏与高潮接踵而至。

专家提示

如果想尝试水中性爱,专家建议最好选择家里浴室,因为水质比较干净。如果在宾馆的浴缸做爱,则一定要使用一次性的塑料薄膜罩,以防浴缸清洁不彻底造成感染。由于场地的特殊性,水中性爱可能会姿势受限,不容易左右开弓,还考验你的性技巧,若不注意,很容易因“私”受伤。

一些潮人为了追求刺澈感,喜欢在船上、水床上或波涛起伏的海水里合欢。这样随水飘动,有跌宕起伏之美,的确给性爱增添了浪漫情趣,但也不好把握平衡,容易晕。另外,如果没有较好的性技巧,一旦动作过猛、双方一时无法相互配合或姿势过于怪异,就容易导致阴道撕裂或阴茎折断等状况,那就乐极生悲、大煞风景了。在流动的水里做爱,水的浮力还会不同程度地阻碍阴茎的运动,成为性爱的障碍。即使在浴缸里相对静止的水中,空间狭小也不适宜过分剧烈的运动使用太另类的姿势。

总之,水为性爱提供一个背景、一种气氛、一些道具、几分情趣,无水不欢,水之所至,金石为开。

如何经营好那些“水性”的美

沟不深,但是有水,有水就有灵性。性感魅力里,遇水必活,活水弄人醉。水+性,多么情趣的组合,那么怎么性爱里,发扬光大这样的水性?

※生理性的湿

男女情不自禁的“湿身效应”,有一种落叶在春天堆积酵化的醇厚之味。运用舌头来涂鸦对方的身体,透过温濡的舌头,从耳根到脚跟,让伴侣在酥麻中体会另类的按摩滋味。运用唇舌相互搭配,吸吮她的耳垂、手指、乳头和脚趾,在吸的动作中运用舌尖来润滑,这将会让女方下体更加丰润,男人则有种劳作的性惑。

※涂抹快乐

在身上涂抹海泥是快乐的,在朋友脸上涂抹生日蛋糕的奶油是快乐的,在打开的白馒头或吐司上涂抹果酱是快乐的,女人用唇膏涂抹性感与诱惑也一定是快乐的……干燥的身体欠缺滑嫩的诱惑力,为伴侣抹上婴儿油或身体乳,除了能借由涂抹增加肌肤的质感外,还可以调整爱抚的触感,让女人更加闪亮动人。想要更湿的人,不妨运用按摩精油,精油在皮肤上所表现的滑腻感极佳,除了用手指为对方涂抹按压外,男性也可以试着用敏感部位为伴侣上光加油,女方可用胸部为对方增添情趣。电影《枕边书》描述了一位喜爱在伴侣身上以书法题字的女性,运用蘸墨的毛笔在身体上舞文弄墨,如果蘸的是清水,被涂写的人一定酥痒难耐,而且心猿意马。

※新鲜汗水

现场嬉戏里的汗珠有种奇妙的香,如春药迷香,可以让人陶醉沉迷,然后身心俱悦,不带防卫,只有无助的绽放与渴望。摸索里,需要爱与性进一步包围、滋润、渗透。当然,不可以是陈汗,要的是在爱人身上耕耘而挥汗,那汗水里有荷尔蒙激素,有暗香。为了更好的性爱,你可以把室内温度调高些,这会加快血液流动速度,在汗水中享受男欢女爱会感受到更多的快感。“男性的汗水气味也能唤醒爱人的情欲”,华盛顿大学社会学家施瓦兹教授说。

※时尚湿身之道

女人的利器是水,水能使女人更具魅力,比起扑粉之类更可以使女人肌肤显得光泽,头发打湿,则有种风情。有许多的“湿身”道具值得一试,像蘸了水的棉花球和毛巾:透过吸了水分的棉花和毛巾布的纤维,又是另一种不同的触感。

水和蜂蜜及巧克力酱,虽然同样让人湿,却是不同的感觉。蜂蜜有种极佳的浓稠度,当蜂蜜滑过身体时,有种被包覆的奇妙滋味,这时,可以用舌头再将蜂蜜舔去。有闲心的男人可以把浓稠一点的巧克力酱涂在自己的拇指或者食指上,让巧克力酱慢慢滴滑下来,接着让恋人挑逗十足地吃掉指头上的巧克力,这会有一点新奇的感觉,亢奋煽情……

上一篇:改文风下一篇:果园养鸡模式